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无机1

无机1

无机1
无机1

晶体:晶体是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成周期性重复排列的固体,即晶体是具有格子构造的固体。

1) 自范性:晶体具有自发地形成封闭的凸几何多面体外形能力的性质,又称为自限性.

2) 均一性:指晶体在任一部位上都具有相同性质的特征.

3) 各向异性:在晶体的不同方向上具有不同的性质.

4) 对称性:指晶体的物理化学性质能够在不同方向或位置上有规律地出现,也称周期性.

5) 最小内能和最大稳定性

玻璃态的特征:

①结构单元的无序构造和非规则排列

②晶格的不对称和无周期性

③各向同性

④热力学介稳状态

⑤具有较高的内能和潜在的结晶趋势等

玻璃的形成

1.玻璃一般由熔体固化而形成。

2.玻璃态的膨胀系数一般与晶态固体近似相同。

3.如果冷却速度较慢,过冷熔体可以保持到一个较低的温度,从而得到密度较高的玻璃;

4.如果冷却速度较快,则过冷熔体在较高的温度就转变成玻璃态。

5.可以看出Tg与冷却速度有关,是一个随冷却速度变化而变化的温度范围,低于此温度范围,体系呈现如固体的行为,称为玻璃,高于此温度范围体系就是熔体。

6.玻璃无固定的熔点,只有熔体与玻璃体之间可逆转变的温度范围。

7.只要有足够快的冷却速度,在各类材料中都会发现玻璃形成体。

8.如果在低于熔点范围内保持充分长的时间,则任何玻璃形成体也都能结晶。

9.由此表明,从热力学上已不足以说明玻璃的形成条件,必须同时从动力学角度来考虑玻璃的形成。

SiO2变体间的两类转变:

(1)横向(重建性、一级变体间)转变

不同系列如石英、鳞石英、方石英和熔体之间的相互转变,即:各高温型态的相互转变。特点:a .结构变化大,体积变化大

b .转变速度慢,由表面开始逐渐向内部进行

c .体积变化对生产影响不大

由于转变速度缓慢,则高温型SiO2变体常以介稳状态在常温下存在,而不发生转变。(2)纵向(位移性、二级变体间)转变

同系列中的α、β、γ形态之间转变,也称高低温型转变。

特点:a. 结构变化小,体积变化小

b. 转变速度快,于全部晶体内发生

c. 体积变化对生产影响大:炸裂

ZrO2应用

(1)是最耐高温氧化物之一。熔点2680℃,具有良好热化学稳定性,可用于超高温耐火材料制作熔炼某些金属(如钾、钠、铝、铁等)的坩埚;

(2)作为高温固体电解质可用于氧敏传感器,利用其高温导电性能还可用于高温发热元件;(3)作为原料,可生产无线电陶瓷,在高温结构陶瓷中使用适当可起到增韧作用。

增韧机理

含有部分四方相ZrO2的陶瓷受外力作用时微裂纹尖端附近产生张应力,微裂纹表面有一层四方相转变为单斜相,而产生5%左右体积膨胀和剪切应变均导致压应力,不仅抵消外力所造成的张应力且阻止进一步相变,相变时,裂缝尖端能量(裂纹扩展所需能量)被吸收,使裂纹不能再扩展到前方压应力区,裂纹扩展停止,从而提高陶瓷断裂韧性和强度。陶瓷材料尽管本质上应当具有很高的断裂强度,但实际断裂强度却往往低于金属。

原因:

①陶瓷材料是由固体粉料烧结而成,存在大量气孔,其作用相当于裂纹。

②内部组织结构的复杂性与不均匀性,第二相析出等。

③陶瓷材料中的缺陷或裂纹比金属材料中多而大。金属中裂纹扩展时要克服比表面大得多的塑性功,

因此陶瓷的断裂强度反而低于金属。

陶瓷材料的增韧途径

陶瓷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抗化学侵蚀能力、耐磨性,电绝缘性等均优于金属材料,但其脆性限制了它的使用。

目前改善陶瓷材料脆性、增加韧性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通过晶须或纤维增韧;

②异相弥散强化增韧;

③氧化锆相变增韧;

④显微结构增韧;

⑤表面强化和增韧;

⑥复合增韧。

石英晶型转化根据其转化时的情况可以分为高温型的缓慢转化和低温型的快速转化两种。

1).高温型的缓慢转化

这种转化由表面开始逐步向内部进行,转化后发生结构变化,形成新的稳定晶型,因而需要较高的活化能。转化进程缓慢,转化时体积变化较大,并需要较高的温度与较长的时间。

2).低温型的快速转化

这种转化进行迅速,转化是在达到转化温度之后,晶体表里瞬间同时发生转化,结构不发生特殊变化,因而转化较容易进行,体积变化不大,转化为可逆的。

有液相参与的烧结,可分为三大类型:

(1)纯液相烧结,如纯玻璃物质粉末的烧结;

(2)固相在液相中不溶解的烧结,如以氧化物为基的金属陶瓷的烧结;

(3)固相在液相中有一定溶解度的烧结,如含有过量PbO的PZT陶瓷、Mg0高岭土、镁橄榄石-滑石以及以碳化物为基的金属陶瓷的烧结,均属此类。我们着重讨论这一种类型。

耐火材料的性质

1.高的耐火度。为适应高温操作要求,耐火材料应具有在足够高的温度下而不软化不熔融的性能。

2.良好的荷重软化温度。耐火材料能够承受窑炉的荷重和在操作过程中所作用的应力,并在高温下不丧失结构强度,不发生软化变形和坍塌。

3.具有高温下的体积稳定性。耐火材料在高温条件下使用时,由于材料内部的物理化学反应,体积发生变化。要求耐火材料在高温下体积稳定,不致产生因过大的膨胀或收缩使窑炉砌体由于制品的膨胀而崩裂,或由于收缩过大,出现裂缝,降低砌体的使用寿命。

4.好的热震稳定性。耐火材料受窑炉的操作条件影响很大,当温度急剧变化或各部位砌体受热不均匀时,砌砖体内部会产生应力而使材料开裂、剥落,造成炉体损坏。因此,要求耐火材料具有一定的热震稳定性。

5.良好的抗蚀性。

耐火材料的抗蚀性是指材料在高温下抵抗炉料、烟尘、火焰气流等各种介质的物理化学作用和机械磨损作用而不损坏的能力。

添加剂在陶瓷粉料中加入:

粘结(合) 剂

目的:提高坯料成形的流动性、增加颗粒间的结合力、提高坯体机械强度。

塑化剂增加坯料成形的流动性、易于成形。

润滑剂:用来减小粉末颗粒对模腔的摩擦力。

反絮凝剂:控制PH值、控制凝结等。

烧结助剂:提高烧结体致密度

无机及分析化学答案(第二版)第一章

第一章物质的聚集状态(部分) 1-3.用作消毒剂的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为0.030,这种水溶液的密度为1.0g?mL-1,请计算这种水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和摩尔分数。 解:1L溶液中,m( H2O2) = 1000mL?1.0g?mL-1?0.030 = 30g m( H2O) = 1000mL?1.0g?mL-1?(1-0.030) = 9.7?102g n( H2O2) = 30g/34g?moL-1=0.88mol n( H2O) = 970g/18g.?mol-1=54mol b( H2O2)= 0.88mol /0.97kg = 0.91mol?kg-1 c( H2O2)= 0.88mol/1L = 0.88mol?L-1 x( H2O2) = 0.88/(0.88.+54) = 0.016 1-4.计算5.0%的蔗糖(C12H22O11)水溶液与5.0%的葡萄糖(C6H12O6)水溶液的沸点。 解:b(C12H22O11)=5.0g/(342g.?mol-1?0.095kg)=0.15mol?kg-1 b(C6H12O6)=5.0g/(180g.?mol-1?0.095kg)=0.29mol?kg-1 蔗糖溶液沸点上升 ?T b=K b?b(C12H22O11)= 0.52K?kg?mol-1?0.15mol?kg-1=0.078K 蔗糖溶液沸点为:373.15K+0.078K=373.23K 葡萄糖溶液沸点上升 ?T b=K b?b(C6H12O6)= 0.52K?kg?mol-1?0.29mol?kg-1=0.15K 葡萄糖溶液沸点为:373.15K + 0.15K = 373.30K 1-5.比较下列各水溶液的指定性质的高低(或大小)次序。 (l)凝固点: 0.1mol?kg-1 C12H22O11溶液,0.1mol?kg-1 CH3COOH溶液,0.1mol?kg-1 KCl溶液。 (2)渗透压:0.1mol?L-1 C6H12O6溶液,0.1mol?L-1CaCl2溶液,0.1mol?L-1 KCl溶液,1mol?L-1 CaCl2溶液。(提示:从溶液中的粒子数考虑。) 解:凝固点从高到低: 0.1mol?kg-1 C12H22O11溶液>0.1mol?kg-1 CH3COOH溶液>0.1mol?kg-1 KCl溶液 渗透压从小到大: 0.1mol?L-1 C6H12O6溶液<0.1mol?L-1 KCl溶液<0.1mol?L-1 CaCl2 溶液<1mol?L-1CaCl2溶液 1-6.在20℃时,将5.0g血红素溶于适量水中,然后稀释到500mL, 测得渗透压为0.366kPa。试计算血红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 c?R?T c =∏/RT = [0.366/(8.314?293.15)] mol?L-1 = 1.50?10-4 mol?L-1 500?10-3L?1.50?10-4mol?L-1 = 5.0g/M M = 6.7?104g?mol-1 1-7.在严寒的季节里为了防止仪器中的水冰结,欲使其凝固点下降到-3.00℃,试问在500g水中应加甘油(C3H8O3)多少克? 解:ΔT f = K f(H2O) ?b(C3H8O3) b(C3H8O3) =ΔT f / K f(H2O) =[3.00/1.86] mol?kg-1 =1.61 mol?kg-1 m(C3H8O3)=1.61?0.500?92.09g =74.1g 1-8.硫化砷溶胶是通过将硫化氢气体通到H3AsO3溶液中制备得到:2H3AsO3 + 3H2S = As2S3 + 6H2O试写出该溶胶的胶团结构式。 解:[(As2S3)m?n HS-?(n-x)H+]x-?x H+ 1-9.将10.0mL0.01mol?L-1的KCl溶液和100mL0.05mo1?L-1的AgNO3溶液混合以制备AgCl溶胶。试问该溶胶在电场中向哪极运动?并写出胶团结构。 解:AgNO3是过量的,胶团结构为:

无机化学样题1与答案

《无机化学》样题(一) 姓名: 学号: 专业: 一、填空题(本题共11小题,共40分。请将答案写在横线上方) 1、(2分)根据酸碱质子理论,H 2O 的共轭酸是_________;H 2O 的共轭碱是_________。 2、(5分)已知298K 时,0.01mol·L -1 HA 溶液的pH 为5.0,则该酸的解离常数K a θ= ;将该酸溶液稀释后,其pH 将变 ,解离度α将变 ,其K a θ将 。(填大、小或不变) 3、(4分)已知反应BrO 3-+6H + + 5Br -=3Br 2 +3H 2O 对H +、Br -均为二级,对BrO 3-为一级反应,则该反应的速率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设反应在HAc-NaAc 缓冲溶液中进行,在加入等体积水后,反应速率为原来的 倍。 4、(5分)24号元素的电子排布式为 , 它位于元素周期表中 周期 族,属于 区。 5、(6分)钴的配合物[Co(NH 3)4(H 2O)2]SO 4 名称为 __________ _ ,中心离子是__________,配位体是__________ _配位原子是______________,配位数_______。 6、(3分)25?C ,将1.0L 240kPa 的氮气与2.0L 60kPa 的氧气充入容积为3.0L 的真空器中,则p (N 2)= kPa ;p (O 2)= kPa ;容器内的总压p= kPa 。 7、(4分)AgI(s)的溶度积 17103.8)(-?=AgI K sp θ,则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为_______ _mol·L ?1, 其在0.01mol·L ?1 KI 溶液中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mol·L ?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及答案1

无机及分析化学试卷1 一、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正确 √;错误 ×) 1. 具有sp 3等性杂化轨道类型的分子空间构型是平面三角型。( ) 2. 一个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其热效应都相同。( ) 3. 与纯溶剂相比,溶液的蒸气压一定降低。( ) 4. 分析测定的精密度高,则准确度必然高。( ) 5. 电子的波动性是电子运动时呈波浪式的前进。( ) 6. 标定NaOH 溶液常用的基准物有邻苯二甲酸氢钾。( ) 7. 酸碱滴定中选择指示剂的原则是指示剂的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完全符合。( ) 8. 以铁铵矾为指示剂,用NH 4SCN 标准溶液滴定Ag +时,应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 ) 9. 在EDTA 配合滴定中酸效应系数愈小,配合物的稳定性愈大。( ) 10. 有色溶液显现的颜色是透射光的颜色。( )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稀溶液依数性中起决定性的性质是( ) A. 溶液的蒸气压下降 B. 溶液的沸点升高 C.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 D. 溶液具有渗透压 2. 单位质量摩尔浓度的溶液是指1mol 溶质溶于( ) A. 1 dm 3溶液 B. 1000 g 溶液 C. 1 dm 3溶剂 D. 1000 g 溶剂 3. 反应 A + B C ,焓变小于零,若温度升高10摄氏度,其结果是( ) A. 对反应没有影响 B. 使平衡常数增大一倍 C. 不改变反应速率 D. 使平衡常数减小 4. 分几步完成的化学反应的总平衡常数是?( ) A. 各步平衡常数之和 B. 各步平衡常数之平均值 C. 各步平衡常数之差 D. 各步平衡常数之积 5. 可以减少分析测试中随机误差的措施是( ) A.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B. 进行方法校正 C. 进行空白试验 D. 进行仪器校正 6. 当反应A 2 + B 2 → 2AB 的速率方程为 υ = k(A 2)(B 2)时,可以得出结论:此反应( ) A. 一定是基元反应 B. 一定是非基元反应 C. 无法肯定是否为基元反应 D. 对A 来说是基元反应 7. 基态原子的第五层只有2个电子,则原子的第四电子层中的电子数( ) A. 肯定为8个 B. 肯定为18个 C. 肯定为8~32个 D. 肯定为8~18个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一章课后习题

第1章思考题与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 A. 蔗糖(C12H22O11)溶液 B. 葡萄糖(C6H12O6)溶液 C. 丙三醇(C 3H8O3)溶液 D. 尿素((NH2)2 CO)溶液 解:选D。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0.1mol·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 A. NaCl溶液 B. C12H22O11溶液 C. HAc溶液 D. H2SO4溶液 解:选D。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 A. 胶团 B. 电位离子 C. 反离子 D. 胶粒 解:选D。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 A. 胶体的布朗运动 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 C. 胶团有溶剂化膜 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 解:选D。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5.有浓度同为0.01 mol·L-1的电解质①NaNO3②Na2SO4③Na3PO4④MgCl2,它们对Fe(OH)3溶胶的聚沉能力大小顺序为()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解:选D。根据哈迪-叔尔采规则: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反电荷

《无机化学实行1》教学大纲(详细版)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2009年制订,2013年修订 课程名称:《无机化学实验》 课程类别:专业实验课 开课单位:化学与化学工程系无机与化学教研室 开课对象:化学专业 课时:36学时 选定教材:《无机化学实验》,丁明玉编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参考书: 课程概述 无机化学实验是化学本科专业第一门必修实验课,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无机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掌握常见元素的重要单质和化合物的典型性质,熟悉实验室中某些无机物质的一般制备方法和某些常数的测定方法。通过实验使学生学会准确、细致地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和作出正确的结论,并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习惯。 教学目的 1.加强基本操作训练:需要熟练掌握的基本操作集中叙述后,要分散反复训练,这样既有理论叙述又有实际训练,做到学用结合。利用图解说明和电化教学做到实验操作规范化。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对误差处理和有效数字的使用、作图、查阅手册以及绘制仪器装置图、实验报告的书写等方面都须有一定的要求并在有关实验中训练。 2.完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保持一定稳定性和基本性的同时,要补充具有学科发展特点的先进内容,联系实际的内容,并注意有趣性、可研究性相结合。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探索性实验,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仪器操作竞赛、课外兴趣实验、外出参观、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作为主要目标。 3.规范实验教学的三环节:抓好学生预习、实验、实验报告三个环节,注意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良好的清洁习惯,科学、完整、规范地表达实验过程及结果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实验的浓厚兴趣,为学习后续课程做必要的

大学无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 无机化学 元素化学、无机合成化学、无机高分子化学、无机固体化学、配位化学(即络合物化学)、同位素化学、生物无机化学、金属有机化学、金属酶化学等。 有机化学 普通有机化学、有机合成化学、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学、物理有机化学、生物有机化学、有机分析化学。 物理化学 结构化学、热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界面化学、胶体化学、量子化学、催化作用及其理论等。 分析化学 化学分析、仪器和新技术分析。包括性能测定、监控、各种光谱和光化学分析、各种电化学分析方法、质谱分析法、各种电镜、成像和形貌分析方法,在线分析、活性分析、实时分析等,各种物理化学性能和生理活性的检测方法,萃取、离子交换、色谱、质谱等分离方法,分离分析联用、合成分离分析三联用等。

无机化学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知识点(大一,老师整理)

第一章 绪论 (2) 第三章 化学热力学初步................................................................................................................... 3 基本概念 .............................................................................................................................................. 3 r H θm 的计算 .......................................................................................................................................... 3 反应的方向 .......................................................................................................................................... 3 Δr G θm 的计算 . (4) 第四章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 (4) θθr m ΔG RTlnK =- ........................................................................................................................... 4 非标态下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为:当 QK θ Δr G m >0 反应正向非自发 ........................................................................ 5 多重平衡规则 ...................................................................................................................................... 5 化学平衡的移动(吕.查德里原理) ....................................................................................................... 5 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 (5) 第五章 物质结构基础 .................................................................................................................... 5 原子轨道(波函数)的角度分布图 ........................................................................................................ 6 电子云的角度分布图 .......................................................................................................................... 6 电子云的径向分布图 .......................................................................................................................... 6 四个量子数的取值及物理意义 .......................................................................................................... 6 核外电子分布的一般原则 .................................................................................................................. 7 电子层结构与元素周期律(通过电子排布式能知道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之亦然) ....... 7 价键理论 .............................................................................................................................................. 8 杂化轨道理论 .. (8) NaCl,KCl (9) 第六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 10 酸碱质子理论 .................................................................................................................................... 10 各种溶液pH 值的计算 ..................................................................................................................... 10 滴定分析概述 (11) 第七章 沉淀溶解平衡及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13) 第八章 氧化还原平衡与氧化还原滴定法 (13)

湖南理工学院无机化学课件之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1

湖南理工学院无机化学课件之复习题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1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 习题1 化学热力学基础部分1 1.应用公式θm r G?(T)=θm r H ?(T)-Tθm r S?(T),计算下列反应的θm rH?(298.15K)值,并判断反应在298.15K及标准态下能否自发向右进行。 8Al(s)+3Fe3O4(s)→4A12O3(s)+9Fe(s) 2.通过计算说明下列反应: 2CuO(s)→Cu2O(s)+21O2(g) (1)在常温(298.15K)、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 (2)在700K时、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 3.写出下列反应的平衡常数K c、K p、Kθ的表达式: (1)CH4(g)+H2O(g)?CO(g)+3H2(g) (2)NH3?21N2(g)+23H2(g) (3)CaCO3(s)?CaO(s)+CO2(g) (4)A12O3(s)+3H2(g)?2Al(s)+3H2O(g) 4.298.15K时,下列反应:

2H 2O 2(l) ? 2H 2O(l)+O 2(g) 的 θ m r H ?=-196.10kJ·mol -1 ,θm r S ?=125.76kJ·ml -1 ·K -1 。 试分别计算该反应在298.15K 和373.15K 的K θ 值。 5.试判断下列反应: N 2(g)+3H 2(g)→2NH 3(g) (1)在298.15K 、标准态下能否自发进行。 (2)计算298.15K 时该反应的K θ 值。 6. 在294.8K 时反应:NH 4HS(s)?NH 3(g)+H 2S(g) K θ =0.070,求: (1)平衡时该气体混合物的总压。 (2)在同样的实验中,NH 3的最初分压为25.3kPa 时,H 2S 的平衡分压为多少? 7. 将NO 和O 2注入一保持在673K 的固定容器中,在反应发生以前,它们的分压分别为:p(NO)=101kPa ,p(O 2)=286kPa 。当反应:2NO(g)+O 2(g)?2NO 2(g)达平衡时,p(NO 2)=79.2kPa 。计算该反应的K θ 和 θ m r G ?值。

无机及分析化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溶液和胶体 1、溶液浓度表示c B,b B等表示及x B,w B。 2、稀溶液的依数性:与溶质的本质无关、只与溶液中单位体积的粒子 数目有关的性质。 拉乌尔定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蒸汽压下降:△p = p o·χ ,p=p o×χA。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B 压乘以溶液中溶剂的摩尔分数。 溶液沸点的升高和疑固点下降——△T b = K b×b B△T f=K f×b B 溶液的渗透压(П)——П×V = n B×R×T即П= c B×R×T,应用求分子量。 3、胶体溶液,胶团的结构:AgI溶胶:(KI过量) {(AgI)m · nI-·(n-x)K+}x-·xK+。 第二、三章:化学反应的能量和方向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 1、概念:状态函数,热和功(注意规定符号)途径函数。 U = Q + W 热力学第一定律,标准态 。 状态函数:用于确定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系统的状态函数。 性质:a.单值性:系统的一个状态对应一组状态函数(状态一定,状态函数一定)。b. 状态函数的变化只与系统的初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即与过程有关而与途径无关。

热:系统与环境间因温度差而交换的能量 功:除热以外,其他各种形式被传递的能量都称为功。 2、热化学,恒容反应热Q V= ?U- W = ?U ,恒压反应热:Q p = H2 -H1 = ?H,?盖斯定律:一化学反应不管是一步完成,还是分几步完成,该反应的热效应相同。换句话说,也就是反应热效应只与起始状态和终了状态有关,而与变化途径无关。ΔH表示一类化学反应的热效应。这类化学反应必须满足以下条件:该化学反应为封闭系统,其经过一个或一系列的变化,该变化过程中必须是非体积功为零,定容或定压。 3、?f H m的定义:在标准状态下(100kPa,298K),由稳定单质生成1摩尔的纯物质时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r H m= νB?f H m(B)(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 B 4、?c H m的定义:1mol标准态的某物质B完全燃烧生成标准态的产 ν物的反应热,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燃烧焓。?r H m= -∑ B ?c H m(B)(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B CO2(g)的标准摩尔生成焓等于C(石墨)的标准摩尔燃烧 焓。 5、熵(S)——混乱度的量度,热力学第三定律:纯净物质的完美晶体熵值为0即S*( 0 K ) = 0 ,标准摩尔熵S m (B,T ), νB S m(B) (可以用298.15K近似计算) ?r S m =∑ B 注意:参考状态单质S m (B,T )不为零,而?f H m,?f G m及(H+,aq)的人为规定值为零

无机及分析化学答案

1.根据下列酸碱的解离常数,选取适当的酸度是共轭碱来配 置PH=4.50和PH=10.00的缓冲溶液,其共轭酸,碱的浓度比应是多少? HAC,NH3·H2O,H2C2O4 ,NaHCO3 ,H3PO4 ,NaAC,NaHPO4,C6H5NH2,NH4cl 解:选择HAC和NaAC来配置PH=4.50的缓冲液,共轭酸碱的浓度比可由以下来计算 检表得:K aΘ(HAC)=1.8×10-5K bθ(AC-)=Kw/ K aΘ=10-14/(1.85×10-5)=5.6×10-10 由PH=14-Pk bθ+lg((C(AC-))/(C(HAC)))可得 4.50=14-lg( 5.6×10-10)+lg((C(AC-))/(C(HAC))) 解得:(C(AC-))/(C(HAC))=4/7=1.74 选择NH3·H2O和NH4cl来配制PH=10.00的缓冲液,共轭酸碱的浓度比如下 K bθ(NH3·H2O)=1.8×10-5 PH=14- K bθ(NH3·H2O)+lg(C(NH3·H2O)/C(NH4cl)) 10=14-lg(1.8×10-5)+ lg(C(NH3·H2O)/C(NH4cl)) 解得:C(NH3·H2O)/C(NH4cl)=5:1 2.欲配制250mlPH=5.00的缓冲液,问在125ml, 1.0mol·L-1NaAC溶液中应加入多少毫升6.0 mol·L-1溶液? 解:由题意得可设还应加入xml,6.0 mol·L-1的HAC溶液检表得K aΘ(HAC)=1.8×10-5

PH=Pk aθ(HAC)+ lg((C(AC-))/(C(HAC))) 5=-lg(1.8×10-5)+ lg((C(AC-))/(C(HAC))) 解得:(C(AC-))/(C(HAC))=1.82 n(AC-)=0.125×1mol·L-1=0.125mol;n(HAC)=6x×10-3mol 0.125/(0.125+x×10-3)/(6x×10-3/(0.125+x×10-3))=0.125/ (6x×10-3) 解得:x=11.6ml 3.计算下列各溶液的PH: (3)20.0ml 0.10 mol·L-1NaOH和20.0ml 0.20 mol·L-1 NH4cl 溶液混合 解:由题意的 检表可得 K b(NH3)θ=1.8×10-5 ;K aθ(NH4+)=Kw/ K b(NH3)θ=10-14/(1.8×10-5 )=5.56×10-10 n(OH-)=0.002mol n(NH4+)=0.004mol C(NH3·H2O)=0.002/(0.02+0.02)=0.05 mol·L-1 C(NH4+)=0.02/(0.02+0.02)=0.05 mol·L-1 PH=Pk aθ(NH4+)+lg(C(NH3·H2O)/C(NH4cl))=-lg(5.56×10-10)+0=9.26 (5)20.0ml 0.10 mol·L-1Hcl和20.0ml 0.20 mol·L-1NaAC溶液混合

无机化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篇:化学反应原理 第一章:气体 第一节:理想气态方程 1、气体具有两个基本特性:扩散性和可压缩性。主要表现在: ⑴气体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⑵不同的气体能以任意比例相互均匀的混合。⑶气体是最容易被压缩的一种聚集状态。 2、理想气体方程:nRT PV = R 为气体摩尔常数,数值为R =8.31411--??K mol J 3、只有在高温低压条件下气体才能近似看成理想气体。 第二节:气体混合物 1、对于理想气体来说,某组分气体的分压力等于相同温度下该组分气体单独占有与混合气 体相同体积时所产生的压力。 2、Dlton 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混合气体中各组分气体的分压之和。 3、(0℃=273.15K STP 下压强为101.325KPa = 760mmHg = 76cmHg) 第二章:热化学 第一节:热力学术语和基本概念 1、 系统与环境之间可能会有物质和能量的传递。按传递情况不同,将系统分为: ⑴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只有能量传递没有物质传递。系统质量守恒。 ⑵敞开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传递〔以热或功的形式进行〕又有物质传递。 ⑶隔离系统:系统与环境之间既没有能量传递也没有物质传递。 2、 状态是系统中所有宏观性质的综合表现。描述系统状态的物理量称为状态函数。状态函 数的变化量只与始终态有关,与系统状态的变化途径无关。 3、 系统中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相同而与其他部分有明确界面分隔开来的任何均匀部 分叫做相。相可以由纯物质或均匀混合物组成,可以是气、液、固等不同的聚集状态。 4、 化学计量数()ν对于反应物为负,对于生成物为正。 5、反应进度νξ0 )·(n n sai k e t -==化学计量数 反应前反应后-,单位:mol 第二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0、 系统与环境之间由于温度差而引起的能量传递称为热。热能自动的由高温物体传向低温 物体。系统的热能变化量用Q 表示。若环境向系统传递能量,系统吸热,则Q>0;若系统向环境放热,则Q<0。 1、 系统与环境之间除热以外其他的能量传递形式,称为功,用W 表示。环境对系统做功, W>O ;系统对环境做功,W<0。 2、 体积功:由于系统体积变化而与环境交换的功称为体积功。 非体积功:体积功以外的所有其他形式的功称为非体积功。 3、 热力学能:在不考虑系统整体动能和势能的情况下,系统内所有微观粒子的全部能量之 和称为热力学能,又叫内能。 4、 气体的标准状态—纯理想气体的标准状态是指其处于标准压力θ P 下的状态,混合气体 中某组分气体的标准状态是该组分气体的分压为θP 且单独存在时的状态。 液体(固体)的标准状态—纯液体(或固体)的标准状态时指温度为T ,压力为θP 时的状态。

无机及分析化学1-4章知识点

第2章化学分析、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2.1.3 滴定分析法(P23) 1.过程 2.概念 ⑴标准溶液 ⑵滴定 ⑶化学计量点 ⑷指示剂 ⑸滴定终点 ⑹终点误差 2.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和滴定方式 ⑴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 ①酸碱滴定法 ②沉淀滴定法 ③氧化还原滴定法 ④配位滴定法 ⑵滴定分析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①反应按一定的反应方程式进行,具有确定的计量关系,这是进行定量计算的基础。 ②反应必须定量进行,反应完全程度须大于99.9%。 ③反应迅速。如果反应速率较慢,应采取适当措施(加热或加入催化剂)来加快。 ④有简便可靠的确定终点的方法(如指示剂法或物理化学方法)。 ⑶滴定方式 ①直接滴定法 ②返滴定法 ③置换滴定法 ④间接滴定法 3.标准溶液 ⑴基准物 定义:可以用来直接配制标准溶液或标定溶液浓度的物质称为基准物。 基准物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①物质的实际组成与化学式完全相符。 ②纯度足够高。 ③稳定。

④基准物的摩尔质量尽可能大些。 ⑵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 ①直接法 ②间接法 4.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1)基准物或样品称量范围确定的计算的依据: ①化学计量关系; ②大约浓度或大致含量; ③滴定体积一般要控制在20~30 mL. 2.2 测量误差 真值:也叫理论值或定义值,是无法测量的。 2.2.1 误差产生的原因和减免 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系统误差 原因: ⑴方法误差 ⑵仪器误差 ⑶试剂误差 ⑷主观误差 规律: ①大小、正负(同一实验中); ②实验条件改变时; ③可设法减小或校正.又称可测误差. 减免: 可进行对照实验消除方法误差 2.偶然误差亦称随机误差 规律: ⑴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⑵小误差出现的概率较大,而大误差出现的概率较小,出现特大误差的概率更小。减免 在消除系统误差的前提下,增加平行测定的次数 3.过失误差

无机及分析化学教材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物质结构基础 1-1.简答题 (1) 不同之处为: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一般都有正负号之分,而电子云角度分布图均为正值,因为Y 平方后便无正负号了; 除s 轨道的电子云以外,电子云角度分布图比原子轨道的角度分布图要稍“瘦”一些,这是因为︱Y ︱≤ 1,除1不变外,其平方后Y 2的其他值更小。 (2) 几率:电子在核外某一区域出现的机会。几率密度: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单位体积内出现的几率,表示微粒波的强度,用电子云表示。 (3) 原子共价半径:同种元素的两个原子以共价单键连接时,它们核间距离的一半。金属半径:金属晶体中相邻两个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范德华半径:分子晶体中相邻两个分子核间距离的一半。 (4) BF 3分子中B 原子采用等性sp 2杂化成键,是平面三角形;而NF 3分子中N 原子采用不等性sp 3杂化,是三角锥形。 (5)分子式,既表明物质的元素组成,又表示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CO 2、C 6H 6、H 2;化学式,只表明物质中各元素及其存在比例,并不表明确实存在如式所示的分子,如NaCl 、SiO 2等;分子结构式,不但表明了物质的分子式,而且给出了分子中各原子的具体联接次序和方式,像乙酸的结构式可写为 C H H C O O H 其结构简式可记为CH 3COOH 。 ; 1-2解 1错;2错;3对;4对;5对;6错。7对;8错;9对 10错;11错;12错。 1-3 波动性;微粒性 1-4. 3s=3p=3d=4s ;3s< 3p< 4s <3d ;3s< 3p< 3d< 4s ; 1-5 32;E 4s < E 4p < E 4d < E 4f ; 第六周期;La 系;2;铈(Ce) 1-6 HF>HCl>HBr>HI ;HF>HCl>HBr>HI; HFHI>HBr>HCl 。 1-7 (1)M 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22626521s , 2s 2p , 3s 3p 3d , 4s 。(2)M 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最高能级组中电子数为7。(3)M 元素在周期表中属于第4周期,VII B ,Mn 。 1-8 a e f h i 是基态 b c d 是激发态 g 是不可能组态 1-9 (1)电子数为35,1个未成对电子。 # (2) 4个电子层;4个能级组;18个轨道;8个能级 1s,2s,2p,3s,3p,3d,4s,4p ;7个价电子 (3)第四周期,ⅦA ,非金属,最高氧化态为7。 1-10 (1)Zn 元素,属于ds 区,第4周期,IIB 族。 (2)位于IIIA 族、 p 区、价层电子构型为ns 2np 1的元素。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一章答案

一、选择题 1.等压下加热5%的下列水溶液,最先沸腾的是() A. 蔗糖(C12H22O11)溶液 B. 葡萄糖(C6H12O6)溶液 C. 丙三醇(C 3H8O3)溶液 D. 尿素( (NH2)2 CO)溶液 解:选A。在等压下,最先沸腾就是指溶液的蒸气压最低。根据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变化规律,溶液质量摩尔浓度增大,溶液的蒸气压下降。这里,相同质量分数下,溶质的摩尔质量越小,质量摩尔浓度越大。选项D中非电解质尿素的摩尔质量最小,尿素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最大,蒸气压最低,在等压下最先沸腾。 2.·kg-1下列水溶液中凝固点最低的是() A. NaCl溶液 B. C12H22O11溶液 C. HAc溶液 D. H2SO4溶液解:选D。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虽然不能用拉乌尔定律进行统一的定量计算,但仍然可以参照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进行定性描述。即溶质的粒子数目增大,会引起溶液的蒸气压降低,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溶液的渗透压增大。此题中,在相同质量摩尔浓度下,溶液中的粒子数目估算出来是H2SO4溶液最多,所以其凝固点最低。 3.胶体溶液中,决定溶胶电性的物质是() A. 胶团 B. 电位离子 C. 反离子 D. 胶粒

解:选D。根据胶团结构,胶核和吸附层的整体称为胶粒,胶粒中反离子数比电位离子数少,故胶粒所带电荷与电位离子符号相同。即胶粒带电,溶胶电性由胶粒决定。 4.溶胶具有聚结不稳定性,但经纯化后的Fe(OH)3溶胶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其原因是() A. 胶体的布朗运动 B. 胶体的丁铎尔效应 C. 胶团有溶剂化膜 D. 胶粒带电和胶团有溶剂化膜 解:选D。溶胶具有动力学稳定性和聚结稳定性,而聚结稳定性是溶胶稳定的根本原因,它包含两个方面,胶粒带有相同电性的电荷,当靠近时会产生静电排斥,阻止胶粒聚结合并;而电位离子和反离子形成的溶剂化膜,也会阻隔胶粒的聚结合并。由于纯化的Fe(OH)3溶胶具有这种聚结稳定性,从而可以存放数年而不聚沉。 5.有浓度同为mol·L-1的电解质①NaNO3②Na2SO4③Na3PO4④MgCl2,它们对Fe(OH)3溶胶的聚沉能力大小顺序为()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③① C ③②①④ D. ③②④① 解:选D。根据哈迪-叔尔采规则:起聚沉作用的主要是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反电荷离子的价态愈高,聚沉能力愈大。Fe(OH)3溶胶中胶粒带正电荷,起聚沉作用的应是电解质中的阴离子,且价态愈高,聚沉能力愈大。所以聚沉能力由大到小的顺序为③②④①,其中由于④中氯离子数目大于①中

无机化学知识点一

无机化学知识点回顾(一) 1.钠在空气中燃烧: 铁在空气中燃烧: 2.钠与水反应: 铁与水蒸气反应: 3.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4.铝与盐酸反应: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碳酸钠与过量盐酸反应::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 :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6.碳酸氢钠加热分解: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7.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8.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氢氧化铝受热分解: 9.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10.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总反应式: 11.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反应: 12.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3.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14.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 现象: 15.氢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 16.氢氧化铁受热分解: 17.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 氯化铁溶液与铜粉反应: 18.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加入氯水): 19.Fe3+的检验: Fe2+的检验: 20. 焰色反应:钠元素的焰色为 钾元素的焰色为(透过蓝色钴玻璃)

无机化学金属元素知识点1.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O4 = FeSO4 + Cu 铁片与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 FeSO4 + H2↑ 2.钠在空气被氧化:4 Na + O2 = 2 Na2O(白色) 钠在空气中燃烧:2 Na + O 2Na2O2(淡黄色) 钠与水反应:2 Na + 2 H2O = 2 NaOH + H2↑ 钠与盐酸反应:2 Na + 2 HCl = 2 NaCl+ H2↑ 3.铁与水蒸气反应:3 Fe + 4 H2O(g)Fe3O4 + 4 H2 4.氧化钠与水反应:Na2O + H2O = 2 NaOH 氧化钠与盐酸反应:Na2O + 2 HCl = 2 NaCl+ H2O 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Na2O + CO2 = Na2CO3 5.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 Na2O2 + 2 H2O = 4 NaOH + O2↑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 Na2O2 + 2 CO2 = 2 Na2CO3 + O2 6.铝与盐酸反应:2 Al + 6 HCl = 2 AlCl3 + 3 H2↑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 Al + 2 NaOH + 2 H2O = 2 NaAlO2 + 3 H2↑7.碳酸钠与盐酸反应:Na2CO3 + 2 HCl = 2 NaCl + H2O + CO2↑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 +CaCl2 = CaCO3↓+ 2 NaCl 碳酸钠溶液中通入CO2 :Na2CO3 + CO2 + H2O = 2 NaHCO3 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Na2CO3 + Ca(OH)2 = CaCO3↓ + 2 NaOH 8.碳酸氢钠加热分解:2 NaHCO 3Na2CO3 + CO2 ↑+ H2O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 H2O + CO2↑ 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9.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 HCl = 2 AlCl3 + 3 H2O 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 NaOH = 2 NaAlO2 + H2O 10.氢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OH)3 + 3 HCl = AlCl3 + 3 H2O 氢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OH)3 + NaOH = NaAlO2 + 2 H2O 氢氧化铝受热分解:2 Al(OH)3Al2O3 + 3H2O 11.实验室制取氢氧化铝:Al3+ + 3 NH3?H2O = Al(OH)3↓ + 3 NH4+ 12.氯化铝中慢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AlCl3 + 3 NaOH = Al (OH )3↓ + 3 NaCl Al (OH )3 + NaOH = NaAlO2 + 2 H2O 总反应式:AlCl3 + 4 NaOH = NaAlO2+ 3 NaCl + 2 H2O 13.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 HCl = 2 FeCl3 + 3 H2O 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FeO+ 2 HCl = FeCl2+ H2O 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反应:Fe3O4 + 8 HCl = 2 FeCl3 + FeCl2 + 4 H2O 14.氯化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Cl3 + 3 NaOH = Fe (OH )3↓ + 3 NaCl 15.硫酸亚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FeSO4 + 2 NaOH = Fe (OH )2↓ + Na2SO4 16.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被氧化:4 Fe (OH )2 + O2 + 2 H2O = 4 Fe (OH )3现象:白色沉淀迅速变为灰绿色,最终变为红褐色。 17.氢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Fe (OH )2 + 2 HCl = FeCl2 + 2 H2O 氢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 (OH )3 + 3 HCl = FeCl3 + 3 H2O 18.氢氧化铁受热分解:2 Fe (OH )3Fe2O3 + 3 H2O 19.氯化铁溶液与铁粉反应:2 FeCl3 + Fe = 3 FeCl2 氯化铁溶液与铜粉反应:2 FeCl3 + Cu = 2 FeCl2 + CuCl2 20.氯化亚铁中通入氯气:2 FeCl2 + Cl2 = 2 FeCl3 21. 21.Fe3+的检验:取样,滴入硫氰化钾溶液呈血红色 Fe2+的检验:取样,先滴入硫氰化钾溶液无血红色,再滴入氯水(双氧水)变血红色22. 焰色反应:钠元素的焰色为黄色 钾元素的焰色为紫色(透过蓝色钴玻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