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央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测验答案2

中央电大《课程与教学论》形成性测验答案2

《课程与教学论》作业答案

作业1(前言、第1—4章)

一、填空题

1.一般来讲,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培养下一代所制定的一套有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2.教学设计可以看作是文件课程向教学活动的转化,将规定的目标与容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并且根据具体学校、学生和环境的变化进行创造和调整。

3.在现代的学习观中,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的影响越来越大,更加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并提倡学习者了解学习过程的心理机制,自主控制学习行为。

4.不论是正式的课程还是非正式的课程,都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使儿童能够胜任成人后的生活,掌握生存技能、社会习俗、伦理道德,因此要进行特定的教育训练。

5.赫钦斯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引出人性的共同要素,为培养这种“永恒”的人性服务。6.课程设计的含义是指按一定的教育观念和价值取向,对学校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一门课程的各构成要素进行的规划与安排。

7.在泰勒的设计模式中,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容。

8.目前典型的课程设计模式有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

9.我国学者借鉴外国经验,一般把课程与教学目标分成行为取向、生成性取向、表现性(表意)取向的三种。10.布卢姆长期从事教学目标研究,他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技能领域”。11.生成性目标可以说是在教育情境中、在解决的过程中产生,是学生和教师由在的价值观引导的关于经验生长的方向感。

12.生态整合取向试图把课程的三大来源,即学科容、学习者的需要及社会的需要兼收并蓄。

13.斯坦豪斯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教育的发展,而且发展的最好的手段不是通过明晰的目的,而是通过批评实践。

二、单项选择题

1.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课程与教学问题,但对教学问题的研究越来越离不开课程问题的分析,而课程问题的研究,也更注重(A),以及实施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表现。[在直播课堂讲稿1中提供的答案应当是“教学过程”,这里没有提供选项,故“实施过程”最为接近。]

A.实施过程B.教学目标C.教学成果D.教学环境

2.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D)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

A.教育学B.社会科学C.自然科学D.哲学

3.教学过程是实现课程(A)的一个重要途经,是学校教育中发展学生知识、技能、情感和态度的最重要的载体。

A.目标B.教学C.容D.方法

4.(D)总结出学习的四条规律:习得律、条件强化、泛化作用和消退作用

A.华生B.罗杰斯C.杜威D.斯金纳

5.(B)认为:学校或课堂是一个由表达一定的社会意义的各种符号所组成的社会环境。

A.冲突理论B.互动理论C.“结构一功能论”D.分析学派

6.过程模式的代表人物是(B)。

A.泰勒B.斯坦豪斯C.施瓦布D.塔巴

7.课程注重教学的容,强调传统文化的传递与继承,通常以逻辑组织严密的分科课程的面貌出现,这是哪一种课程取向?(B)

A.人本主义取向B.学术理性主义取向C.认知发展取向D.社会重建取向8.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课程设计的特点是(B)

A.课程的适应性B.课程设计的体制以统一的模式为主

C.注重学生发展与贴近生活实际D.加强课程的综合性

9.生成性目标在英国著名课程论专家(D)的理论中得到了发展和传播。

A.泰勒B.艾斯纳C.杜威D.斯坦豪斯

10.行为取向的课程、教学目标包括两个重要含义:第一,课程、教学目标要着眼于(A);第二,课程、教学目标要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A.学生的行为B.社会C.教师的行为D.学科结构

三、简答题

1、如何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

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可以说课程是目标、学科(教材)、计划,体现着教育目的的要求反映着人类文明的成果,代表着社会各阶层的利益与需求,并且最终必然体现为物质形态的文件和材料;它是预期的,先于教学实践而有所规划。从静态的角度理解课程,它与动态的教学活动有本质的区别,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有密切的联系。

2、简述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是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选择课程与教学容、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的依据。研究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一般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哲学基础、课程与教学的社会与文化学基础。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地位与价值的不同理解,派生出不同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如课程研究领域里有影响的理论有学科中心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社会中心课程等。教学研究中有影响的理论有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认知心理学教学理论等。

3、简述心理学对学生观的影响。

(1)学生发展的主体观。学生是自我学习的主体、自我发展的主体,他们的选择应该受到尊重。

(2)学生发展的整体观。学生的发展应该是知识、技能、情感、心理品质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3)师生之间的平等观。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经验、改变经验,交往应该是平等的、的,成功的教育是保护个性的教育、快乐的教育。

4、简述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可参见46页小结中的容]。

人本主义的心理学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的课程与教学理论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论:在培养目标上主应该立足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在课程容上注重知识对学生的个人意义;在课程、教学的实施中,强调学生亲自体验各种经验,形成自我概念和独立自主的个性;在课程、教学的评价上提倡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倡导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人本主义认为学习是师生之间、班级成员之间交往、影响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成败不在于教学的专业知识、技巧,而在于人际关系、情感态度。教师应该以真诚、的态度与学生坦诚相见,尊重学生的选择。人本主义课程与教学论有思想性的倾向,实验基础不足,在实践中不易把握和操作。

5、当代课程设计表现出哪些趋势?

当代课程设计的新趋势主要表现在:

1.课程设计取向的综合性和全面性。

2.课程容选择的基础性和时代性。

3.学习活动的探索性与实践性。

4.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

6.简评课程设计过程模式。

课程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强调教育的方式而非教育的容,重视学习者主动学习;二是将

重心放在教学的环境和经验的重组上。

课程设计的过程模式在知识观、学习观上都持与目标模式有不同。过程模式直接关注教育过程的不断调适,以使学生发展。过程模式提出了很富有吸引力的课程思想,教育实践的变革应该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进行;但缺乏说明具体的行动方式,让人感到难以把握。对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过程模式注重在价值活动准则或程序原则,这可视为更高层次更为抽象的目标,因此过程模式与目标模式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7.泰勒课程目标研究的特点是什么?[参考教科书79页关于优点和不足的介绍]

在泰勒的课程设计中,目标在整个课程设计中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课程目标的来源有三个方面,即学习者、学校以外的现代生活和学科容。泰勒认为任何目标都应该包含行为和容两个方面。课程目标的叙写必须明确、清晰、可操作,课程目标要通过许多不同的经验达成,泰勒在学习经验的组织方面提出了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指标。

8.简述行为取向课程与教学目标设计的步骤[记住核心概念,然后自己稍作阐释]。

行为取向的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设计步骤包括(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4)目标表述;(5)类别化、层次化。

9.简述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体系。

新课程目标主要有:(1)强调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2)增加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维度,对应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3)增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丰富学生的主体性的体验和建构。新课程目标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相结合,从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到培养目标,到学科课程总目标再到学段目标,形成从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的目标层次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面向21世纪的新课程目标体系。

四、论述题

1、分析说明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答:课程与教学论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有:

(1)调查研究法。是研究者通过亲自接触和广泛了解教育现状,对取得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以发现某些规律或倾向性问题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实用性和可信度。研究的基本程序是:确定研究课题,选择调查方法,选取研究的对象,制定调查计划,设计调查表或访谈提纲,进行准备性调查,修订调查工具和调整被试,进行正式调查,统计资料和分析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2)观察研究。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取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和能动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搜集文献资料,编制观察提纲,实施观察,收集记录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3)实验研究。是通过人为地控制某些因素,以揭示某些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研究者可以主动控制某些条件,重点在于论证教育现象中的因果关系,具有可重复性。研究的基本程序包括:确定研究的课题,选择实验设计,制定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撰写实验报告。

(4)人种学研究。又叫实地研究或者定性研究,是为特定情境中的教育系统、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现象提供完整和科学的描述。这种研究方法强调被研究者的经历,强调实地研究并强调“情境性”,强调以整体的、全局的观点看问题。研究的基本过程包括:确定被研究的现象和研究对象,收集资料,分析并得出结论。

2、试述社会制约课程、教学的维度。

(1)在宏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发展水平。任何时期、类型的课程、教学都离不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科技这四种社会系统要素的影响。(2)在微观领域社会系统要素对课堂教学组织、人际关系产生影响。教师本身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经历会影响课程的现实表现,不同学生对同一教师课程的接受也是不一样的。

3、论我国现阶段课程设计的特点。

答:其主要特点是:

(1)在课程设计取向上由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

a、增强课程的适应性;

b、体现基础性与探究性;

c、注重学生发展,贴近生活实际;

d、进一步加强课程的综合化。

(2)在课程设计的体制、模式上注重吸取课程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表现出关注实践、集体审议的特点。主要表现为:①充分理论研究和调查研究;②意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③吸取多种课程设计模式的优长以指导课程设计活动。

4、结合我国不同时期的中小学课程,分析其在课程取向上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答: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课程基本上是全国统一的,实行集中统一的课程计划与教学指导,表现在全国共用一个教学计划(课程计划)、一个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课程设计以统一的模式为主,课程结构中偏重学科基础课程,课堂教学过多地依赖教材。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允许少数地方自行设计课程计划,鼓励一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编写不同版本的教材,开始尝试实行“一纲多本”。2001年6月教育部公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这次课程改革试图体现一些新的理念,包括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模式。

5、结合工作体验,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目标的认识。

答:(加上一些自己的工作体验)

(1)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以“三个面向”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培养目标体现了培养21世纪新人的时代特征,表现为继承传统与面向未来、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全瞻社会与关爱个体。

(3)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中具体目标形成体系。培养目标中的改革要点体现在各科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中,形成从抽象、宏观到具体、直接的目标网络,表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的发展性目标。

6、试评述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

布卢姆把教学目标分成三个方面,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技能领域。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等六个亚类。情感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倾向、价值组织、价值体系的形成五个亚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等七个亚类。

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为指导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套价值观念和保障体系,它以外显行为作为它的统一基点,以行为的复杂程度作为划分教学目标类别的依据。各类教学目标之间有明显的层次性,容易区别,便于教师具体操作,有利于系统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特别对于一些可以量化或可以客观地加以描述和评价的知识技能比较适用。

但是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中层次过多、分类过细,其实教学过程并非如此刻板、机械,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一些难以清楚地观察学习结果的行为,需要培养学生的直觉、灵感和创造性的学科,如文学、艺术等较难适用。

作业2(第5—8章)

一、填空题

1.课程与教学容的研究主要解决如何选择和组织某一门课程的容,即决定应该教什么和怎样选择需要教的容。泰勒提出了课程组织的三个基本原则: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课程的纵向结构,指的是对课程要素学习先后次序的安排。

2.美国学者古德莱德(J.I.Goodlad)把课程分为理想课程、文件课程、理解课程、实施课程、经验课程五个层次。

3.根据各学科知识综合程度的不同,可以把综合课程划分为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三种形态。4.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选修课程一般分为必选课程与任选课程两类。

5.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课程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中小学课程结构的安排,基本上是由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与社会实践活动四个部分组成。

6.课程实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研究一个预期的课程在实际中是如何运用的。

7.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可以分为三大类: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学校部的因素、学校外部的因素。8.课程学者霍尔(Hall)和霍德(Hord)提出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对课程的关注程度分为七个层次:低度关注、了解信息、个人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结果、合作、再关注。

9.美国课程专家麦克尼尔(J.D.McNeil)将课程实施的策略分为三种:从上至下的策略、从下至上的策略、从中间向上的策略。

10.课程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的编制、实施、评价等工作的组织与控制。

11.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实施以及建立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12.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为教师在精神领域、知识领域、技能领域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

13.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因素包括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学生及家长和课程专家。

二、单项选择题

1.课程与教学容的选择不受以下哪一种因素的制约?(C)

A.课程目标大纲B.学生的需要、兴趣和身心发展水平

C.国家统治阶级的需要D.容本身的性质

2.课程容的活动取向特别注重(B)。

A.课程容的科学逻辑组织B.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C.课程是既定的、先验的、静态的

D.课程是外在于学习者的,并且基本上是凌驾于学习者之上的——学习者服从课程,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

3.(B)是最早为分科课程提供心理学理论基础的人。

A.杜威B.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D.泰勒

4.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是(A)。

A.计划性B.自由性C.开放性D.自主性

5.将课程的实施过程看作课程形成过程的一部分,认为在教学之前并没有一种完整的、规定好的课程,这是(C)。

A.课程实施的忠实观B.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

C.课程实施的参与制定观[课程的生成观] D.课程实施的实践观

6.霍尔和劳克斯认为,在课程实施中,教师使用水平的最低限度要达致(A),才算已经实施了新课程。A.常规化B.精致化C.机械地使用D.整合

7.(B)的课程管理模式强调社会需求多样化,强调学校自身的独特性,强调学生的个别差异,强调发展人的个性,实质上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

A.中央集权型B.地方分权型C.混合型D.蛋糕型

8.下面各国中比较典型的实行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模式的国家为(A)。

A.法国B.美国C.日本D.瑞典

9.下列哪一项不是当前课程管理的趋势与特征:(D)

A.化B.多元化C.规化D.差异化

三、简答题

1、课程容的选择有哪几种不同的取向?每一种取向各有什么特点?

答:课程容的选择取向主要有:

(1)课程容即教材。将课程容作为学生习得的知识来对待,这些知识体现为事实、原理、体系等形式。

(2)课程容即学习经验。学习经验指学生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经验取向强调的是:决定学习的质和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学生是一个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的职责是要构建适合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各种情境,以便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

(3)课程容即学习活动。这种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以活动为取向的课程,特别注意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

2、课程与教学容的选择必须遵循哪几个原则?

答:课程容选择的原则主要有

(1)以课程目标为主要依据的原则。

(2)适应学生的需求及兴趣的原则。

(3)注重容的基础性原则。

(4)贴近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的原则。

3、隐性课程有哪些特点?

答: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其主要特点:

(1)涉及围的广域性。

(2)实施过程的潜在性。

(3)影响的持久性。

(4)结果的难量化性。

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是什么?

答:(1)整合性;(2)实践性;(3)开放性;(4)自主性;(5)合作性。

5、怎样更好的完善课程的选修制度?

答:目前完善与发展选修制度的主要认识:首先,选修课程是致力于“个性发展”的课程;其次,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具有等价性;再次,选修课程也有标准的要求。为了有效的推进选修制度,需要解决下列认识和实际的问题:首先,变革教育的意识;其次,保障教育经费,改善教育条件,充实教学设备;再次,确立选修学科的评价尺度;第四,需要全体教师的通力合作和全社会的支援体制。

6、对比说明课程实施的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的异同。

答:(1)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都将课程实施看作一个动态过程。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将课程实施看作课程设计者和执行课程的人共同对课程进行动态调适。生成观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教育实践的结果。

(2)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都强调课程在过程中实施。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认为课程实施是互动调适的过程,是对所主的价值和假设的一个挑战过程,研究者在实施过程中主动对课程方案研究修正作为实施的一部分;生成观认为课程实施过程也是制定课程的一部分,是师生的教学实践是修正和制定课程的过程,师生一起创造课程,也是师生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结果。

(3)互动调适观和生成观都强调革新评价。不同的是:互动调适观对实施的评价更多的是对特定条件下所发生的事件的描述。生成观最大限度的要求教师和学生根据实际确定与评价课程的目标容。

7、要达致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那些问题?

答:要达到成功的课程实施必须解决好五个层面的问题:

(1)教材的改变。(2)组织方法的改变。(3)角色或行为的改变。(4)知识和理解的改变。(5)价值的化。

8、简单谈谈你对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的理解。

答:教师、学校领导与管理者、课程专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参与者因素。其作用分别是:

(1)教师: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坚力量和主力军,因为他们最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本校本地区实际,而且教师亲自参与课程开发后,实施起来容易达到最佳效果。

(2)学校领导与管理者: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提供优惠政策而促进、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他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更多地通过校长对学校的特定管理方式所形成的学校管理特色体现出来。(3)课程专家。课程专家掌握课程理论和开发技能,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的全过程提供咨询或技术指导。不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导者,而是校本课程开发不可或缺的咨询者、指导者、和协作者。

9、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有哪些?

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征主要是:

(1)体现教育的服务性。(2)促进教育化的进程。(3)表现反思性的行动研究过程。(4)促进课程资源与权力的重新分配。(5)是对国家课程的补充。(6)要求教师转变角色。

四、论述题

1、课程容的组织方式有哪几种?试分析每一种组织方式的特点。

答;(1)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所谓纵向组织,或称序列组织,就是按照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容。一般说来,强调学习容从己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是历史上教育家们的一贯主。课程容横向组织要求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以便让学生有机会更好地探索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横向组织的问题:老师难以精通和熟悉各科容;学校现有条件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

(2)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所谓逻辑顺序,就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容;所谓心理顺序,就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容。现在倾向于两者统一。

(3)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容基本上不重复。螺旋式(或称圆周式)是指用某一学科知识结构的“概念结构”配合学生的“认知结构”以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发展的一种课程发展与设计。

2、试述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记住要点,自己阐释和发挥]。

答: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一)改革本身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程度,会影响人们实施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改革的需要是影响实施的重要因素,它的作用有时不是直接可以看出的。(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课程实施的主体——学校和教师关于改革的目的、方法以及其他方面问题的清晰程度是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这是一个贯穿改革全过程的问题。改革越复杂,就越需要教师和有关人员了解改革的实施,以及改革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复杂性可能是由于要改变的东西太多,有可能是由于改革的容跳跃性太大造成的。改变的越多越广,成功的机会就越大:所要做的东西越多,就会导致越多的失败。(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实用性越强的改革方案,越会得到实施者的理解和接受。

(二)学校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校长。校长在改革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校长进行专门的培训,使校长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理解实施课程改革的措施是使课程改革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2)教师。教师自身的素质、教师观念的转变、教学方式的改革等,都会直接影响课程实施的进程。

(三)学校外部的因素,主要表现为:(1)社区与家长的影响。学校改革受社区的影响很大,校区的改革经验和舆论是重要的因素,以往改革的成功,可能会使更多的人接受新的改革。家长更是一个影响课程实施的重要和直接的因素。(2)政府部门的影响。政府部门对改革的认同、关心和支持是课程实施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协调和关心,任何改革的措施都不可能顺利地进行。同时,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措施,,也需要教育主管部门的理解与支持。(3)社会团体的力量。学校外部环境的改变会对改革起一个冲击的作用。

3、试运用课程管理有关理论分析我国课程管理现状。

答: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新的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只是为课程管理实践勾勒了一个大致的框架,真正落实时还要依靠具体的管理政策、管理手段,管理策略的支持,我国目前这方面的关注和研究较少,因而实践中还存在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我国的课程管理手段包括行政命令、部门规章、考试和督导等多种形式,但实质上,它们都属于指挥类限制性管理手段,缺少服务性、咨询性、经济市场类、网络等手段,课程管理手段单一、旧。再如我国在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制定各项课程相关政策时,出现了课程相关政策及课程改革的精神、理念甚至各种课程改革标准、文件、资料等没有为一线课程实践者及社会大众真正理解与接受的问题,因而影响了新课程的实施效果。

4、试论软性环境因素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

答:软性环境包括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政策,学校领导及文化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首先要求具有实行、开放的国家政策的背景。在政策背景的大环境下,学校领导和学校文化的小环境对校本课程开发又起着具体的重要促进和制约作用。其中学校文化对校本课程开发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效果。学校文化的围很广,包括学校的管理特色、教风、学风、师生关系特点、学校变革的历史传统、学校员工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些习惯性的传统特色,学校的物质建筑体现的文化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方面都会对校本课程开发产生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影响。但其中学校的管理特色、学校员工(特别是教师)的协作意识与奉献精神、学校的变革传统会对校本课程开发起较大的促进或制约作用。此外,学校领导者个人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列举实例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

答:1、列举实例

2、主要的支持策略: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支持策略如下:政策支持是校本课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有效保证:增强校本课程开发意识,开展广泛的社会动员,以使全社会都支持校本课程的开发;完善教师教育体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发挥教师的骨干作用;课程专家进行理论支持:加大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经济和物质基础。

作业3(第9—11章)

一、填空题

1.教学过程是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交往过程的统一。我国学者对教学过程本质问题作了一些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教学过程认识说、教学过程发展说和教学过程实践说。

2.教学过程的两种动力包括部动力和外部动力。

3.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

4.系统性与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识发展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5.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括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的方法。

6.传递—接受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为:激发学习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巩固运用——检查评价。

7.自学一指导教学模式是指教学活动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的指导贯穿于学生自学始终的教学模式。8.国常用的教学方法中,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

9.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或者说,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

10.班级授课制是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上课的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11.学校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让学生通过自然或社会实践获得必要的直接经验,验证或运用理论知识,借以开阔眼界,扩大知识,激发学习热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冶品德。这种在自然和社会现实活动中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便是现场教学。

12.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3.课堂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14.课堂管理包括课堂时间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和恰当处理课堂问题行为的策略。

15.一般情况下,课堂气氛可以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三种类型。

二、单项选择题

1.教学过程的功能包括探索知识、形成技能、(B)。

A.培养智能、发展思维B.培养智能、发展情感与态度

C.培养技能、发展思维D.发展技能、培养感情

2.教学动力不是无规则动力,而是有方向的,教师引发的教学动力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这说明教学动力具有(B )特征。

A.动力性B.方向性C.动态性D.转化性

3.引导—发现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为(A)——拟定计划——验证假设——总结提高。

A.提出问题、建立假设B.提出问题、寻找答案

C.给出概念、建立假设D.给出概念、理解概念

4.(D)模式就是非操纵的教学,教师不是直接地教学生,而仅仅是促进他们学习。

A.程序教学B.自学C.个别教学D.非指导性教学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讨论法和(C)。

A.实验法B.实践法C.研究法D.练习法

6.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A、C)和环境因素。

A.教师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B.教师的因素、教材的因素

C.教材的因素、学生身心的因素D.教材的因素、同伴压力

7.分组教学制中对学生的分组主要有(C)、外部分组、部分组等形式。

A.作业分组、年级分组B.年级分组、能力分组

C.能力分组、作业分组D.能力分组、差异分组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与意义。

答:教学过程认识说的基本观点: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是接受前人积累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通过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习容从不知到知,在教师的指导下不断认识、探索世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使学生由不知到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简述间接知识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

答;学生获得知识有两种来源: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一般说来,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但学生要将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深刻理解和运用的知识必须要以一定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把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利用好已有的经验外,教学中要用各种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获得一定的感性经验,增加一定的直接经验,引导学生把间接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

3、简述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主要矛盾。

答:教学过程的主要特点有:(1)双边性。(2)认知性。(3)实践性。

主要矛盾有:(1)学生与所学知识之间的矛盾。(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矛盾。(3)教师与教材之间的矛盾。

4、简述情境——冶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

答:情境——冶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获得知识,同时得到情感冶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目标:通过情感和认知多次交互作用,学生情感不断得到冶、升华,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同时又学到科学的知识。它的操作程序的步骤包括:创设情境——情境体验-——总结转化。

5、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哪些趋势?

答:当前教学模式的改革呈现的主要趋势:

(1)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趋向多样化。(2)由以“教”为主向“学教并重”转化。(3)注重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4)教学模式的目标趋向情意化。

6、简述道尔顿制的主要容。

答:“道尔顿制”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潮的一种表现形式。“道尔顿制”是由美国道尔顿城的教育家柏克赫斯特提出并试行的。它是一种典型的自学辅导式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每周进行有限的集体教学,然后指定学习容,学生接受学习任务后,在各专业课堂自学,独立完成作业,接受教师考查,然后又接受新的学习任务。

7、简述班级授课制的特征及优缺点。

答: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有:(1)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2)把教学容按照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进行。(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班级授课制的缺点:(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教学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4)教学时间和教学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8、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的主要容。

答:对课堂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主要有:

(1)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2)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及时终止问题行为。(3)运用行为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

四、论述题

1、试论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的主要观点及现实意义。

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是教学过程的一条规律。知识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智力是人反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顺利完成反映的主观条件。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广度和深度。二者在教学过程中是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

智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但并不是只要传授了知识,学生的智力就会自然地发展起来。实际上,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有的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有的非但不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甚至会阻碍学生的智力发展。就是说并不是任何知识的教学都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得到较好发展。

当代教学越来越重视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在于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二者关系,只有把握好二者的联系,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才能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这在当前教学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试论选择与应用教学方法的原则。

答: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原则主要是:(1)坚持启发式教学,反对注入式教学。(2)要与教学目的和任务相适应。(3)与教学容相适应。(4)与学生的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相适应。(5)与教师特点相适应。(6)与教学环境及教学条件相适应。

3、结合实践分析当前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重点。

答:(1)缩小班级规模。(2)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3)座位排列多样化,加强课堂教学的交往互动。(4)探索现代化、个别化教学。

4、试论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

答;优化课堂气氛的具体方法有:

(1)多述性语言,少评价性语言。(2)与学生平等相处。(3)设置问题情境。(4)注意物理环境的布置。(5)加强师生互动。

5、列举课堂教举实例,分析其中所运用的教学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说明教学实践中遵循教学规律或教学原则的重要意义。

答:案例:小学语文第三册《美丽的丹顶鹅》中第二自然段:“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的翅膀边儿却是黑的。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丹顶鹤的底稿,请你根据课文第二自然段介绍的容,给它填上合适的颜色。完成后,各小组互相介绍一下自己画的丹顶鹤,大家评一评,把你们这组认为最美的画推荐出来,贴到黑板上,让同学们—起与你欣赏。

在这一片段中,教师运用了“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的经验,通过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的事物的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使学生获得生动表象的基础上,对学习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论思维。在这里,为了让学生理解抽象的文意,采用画一画的形式,使学生对丹顶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刺激了他们的感官。

答题注意点:1、要有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

2、分析所用的原则或所体现的教学规律

3、说明遵循其原则或规律的意义

6、分析某一课堂教学片断,找出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答:教版语文第二册《雨点》的教学片断:

师:雨点从天空落下来,落进了池塘里。你们看,池塘里的水很平静,一动不动。书上用了哪个词语? 生:睡觉。

师:小雨点落进了池塘里,它闭上了眼睛,舒舒服服地躺在池塘里睡觉。小雨点会想到什么呀?

生:……

师:小雨点睡得多香多甜哪,我们千万别打扰它。谁能读好这个词?

生练读“睡觉”。

师:读好了词,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

生练读。

师小结学法:刚才我们通过看看图,读读词,已经读懂了第一句话,请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读第二句,看看能不能读懂。

这一片断的教学,主要运用了谈话法和读书指导法。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片断中,师生通过谈话法理解了课文的语言,感受了雨点在池塘里睡觉的轻柔。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通过读书指导法,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组织学生交流心得,让他们学会自己按照方法来读懂课文,感受语言。

答题注意点:

1、要有课堂教学片断;

2、要阐述其中所运用的教学方法。

作业4(第12—14章)

一、填空题

1.所谓教学手段,是指师生为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中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2.现代教学手段的多媒体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多媒体优化组合所形成的多媒体系统的应用。

3.一般来说,现代教学手段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光学媒体、音响媒体、视听媒体和综合媒体。

4.多媒体计算机系统在教学中主要有两种应用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和个别化学习模式。

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非言语表达艺术是非常丰富的,它一般要通过副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眼神、体态等来表达。

6.根据教学语言表达方式,把教学语言划分为叙述性语言、论证性语言、说明性语言和描述性语言。7.导课的针对性指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考虑教学容的需要,又要顾及学生的特点。

8、导向功能、诊断功能、决策功能、促进发展功能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要功能。

9.为了使课程与教学评价工作更为有效,根据对象发展的进程,根据不同时期有不同进度、目的和重点的实际情况,评价可以分成三类: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0.档案袋的开发一般包括三个步骤,即明确课程目标与评价目的、收集与选择作品和反省与评价。二、单项选择题

1.多媒体计算机系统不是各种设备的简单组合,而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对来自周边设备的多媒体数据进行统一的加工处理和管理。这是多媒体计算机的(D)特征。

A.重现性B.集成性C.交互性D.控制性

2.下面不属于现代教学媒体发展趋势的是(B);

A.多媒体化B.实用化C.网络化D.智能化

3.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将是21世纪教育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C)。

A.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教学形式B.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形式

C.虚拟现实技术D.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教学形式

4.教完《竞选州长》,教师设计这样的结束语:马克?吐温实在算得上是一位幽默大师,他的小说既深刻又有趣,他写的两本反映儿童生活的小说《汤姆索娅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令人着迷的书,同学们可以抽时间读一读,这属于(B)。

A.激励式结课B拓展延伸式结课C.比较式结课D.悬念式结课5.下面不属于教学语言艺术特点的是(D)。

A.科学性B.教育性C.启发性D正规性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板书特点的是(D)。

A.趣味性B.启发性C.直观性D.丰富性

7.根据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可以把评价分为(C)。

A.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B.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评价

C.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D.背景、输入、过程和成果评价

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测验的特点的是(B)。

A.客观性B.主观性C.间接性D.相对性

9.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有关仪器或中介,可以把课堂观察分为(C)。

A.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B.有结构观察与无结构观察

C.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D.自然观察与实验观察

三、简答题

1、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作用?

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中的应用具有的主要作用:

(1)学生接受的教学信息更加一致,教学信息传递更加标准化。(2)教学活动更加有趣,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3)提供感性材料,加深感知度。(4)提供有效的交互,增进学生的参与度。(5)提高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6)有利于个别化教学,方便学生学习需要。(7)有利于学生针对问题寻找货源,促进学生“发现”和“探询”活动。(8)有利于教师摆脱繁重的备课工作,促进教师的作用发生变化,致力投入教学改革。(9)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10)有扩大教学信息传播围提高信息的增值率,扩大教育规模。

2、为什么选择与应用教学手段应考虑学生的特点?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手段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比如,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直观形象的思维和记忆要比逻辑抽象的思维和记忆发达,注意力不容易持久集中,对他们可以较多地使用电影、录像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要生动形象,重点突出,色彩鲜艳,最好多配以动画,每节课使用的次数不宜过多,解释要细致一些;使用录像和电影也宜选用短片,动画镜头可以多一些。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概括和抽象的能力发展起来,感知的经验也逐渐丰富起来,注意力持续集中的时间延长,为他们选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广泛一些,传递的容则增多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增加了理性认识的分量,重点应该放在揭示事物的在规律性上,同一种媒体连续使用的时间也可以长一些。另外,在两种效果接近的媒体中进行选择时也可以适当考虑学生的习惯和爱好。

3、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有哪些?

(1)教室的计算机网络。(2)校园网。(3)基于因特网的网络教:同步讲授式、个别辅导式、讨论学习式、基于资源的探索学习式。

4、简述教学艺术的特征。

(1)教学艺术的创造性。(2)教学艺术的形象性。(3)教学艺术的情感性。(4)教学艺术的审美性特征。

5、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是什么?

(1)教学语言艺术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语言艺术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3)教学语言艺术促进教师

本身思维品质的发展。

6、什么是副语言?

副语言一般由辅助言语和类语言构成。辅助言语是语言的非语词方面,它包括音质、音量、音调等。辅助言语是言语表达技能,不是言语本身,它常常用来辅助词语,准确表达词语的意义和所具有的情感。类语言是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哭、笑、叹息、呻吟等,在特定的语境下能表达词汇以外的思想及情感,并在课堂教学中帮助教师传递信息,有时能起到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记忆的效果。

7、简述CIPP评价模式。

CIPP,即背景、输入、过程、成果的英文第一个字母的缩写。该评价模式由斯塔弗尔比姆等人提出。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背景评价,即要确定课程方案实施机构的背景,明确评价对象及其需要,明确满足需要的机会,诊断需要的基本问题,判断目标是否已反映了这些需要。背景常以两种角度进行评价:关联性和符合性。

第二,输入评价,主要是帮助决策者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手段,而对各种可供选择的课程方案进行评价。输入评价研究变通的实施策略,并确定如何运用资源以达到目标。输入评价主要探讨不同策略达到目标的可行性、成本效益、逻辑效用和实际效用等。

第三,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描述实际过程确定或预测课程方案本身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决策者提供如何修正课程方案的有效信息。过程评价的围包括实施步骤、教学法及学生活动等。

第四,成果评价,即要测量、解释和评判课程方案的成绩,并协助决策者决定课程方案是否应该终止、修正或继续。

8、什么是发展性评价?[此题目答案已修订,见教科书第405页]

答:(1)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2)与课程功能的转变相适应;(3)体现最新的教育观念和课程评价发展的趋势;(4)评价容综合化,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5)评价方式多样化,适应综合评价的需要;(6)评价主体多元化,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7)关注发展过程,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9、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哪些?

课程评价模式主要有:(1)目标评价模式;(2)外观评价模式;(3)CIPP评价模式;(4)自然探究评价模式。

四、论述题

1、结合实际阐述现代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应用应遵循怎样的原则?

(1)依据教学目标:每个单元、课题、项目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常常需要使用不同的媒体去传输教学信息。

(2)依据教学容:各门学科的性质不同,同一学科各章节容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有所区别。

(3)根据学生变量,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选用教学媒体必须顾及他们的年龄特征。(4)依据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教学中能否选用某种媒体,还要看当时当地的具体条件,其中包括资源状况、经济能力、师生技能、使用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

2、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举例说明如何应用导课艺术。

(先举事例)

导人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导课一方面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和明确学习目的。在应用导课艺术要注意:(1)符合教学目标。(2)符合教学容的科学性。教师对开讲要精心设计,观点正确,合乎逻辑,举例贴切,方法得当,前后连贯,干净利落,引人入胜。(3)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师的开讲还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导课要讲究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简洁性。(4)符合课的类型,采用多种形式。教师确认

课的类型,有助于考虑选用恰当的开讲形式,注意在直接导课、故事导课、创设情景导课、悬念导课、新旧知识联系导课、解释题目导课、演练导课、设疑导课等中间选择。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