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第三章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和功能

第二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基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要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就必须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使其深刻理解和完整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其价值的必经途径。

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把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才具有现实意义。

马克思和毛泽东都强调理论本身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他们都明确指出,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要通过一个中介——人。也就是说,要掌握群众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而理论要掌握群众,除了理论本身要具有科学性之外,毫无疑问还要靠宣传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物质力量的重要途径。通过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人民群众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积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为巨大的物质力量。

要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使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对广大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完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心环节

中国共产党一贯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将其视为党和国家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将其看作党和完成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中心环节是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地位的高度概括。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就必须坚持不懈、深入持久地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多方面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某种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其他方面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所有这些方面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的,都从特定放方面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能动性地位表现为,它通过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道德素质,通过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各方面的活动而作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功能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所特有的,是中国特色主义事业其他方面所不可取代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因为任何一项工作都需要人去做,都需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提高人民的工作积极性;否则各项事业不仅难以做好,而且还有可能出现干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

因此必须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在做业务工作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意思想领先,充分发挥先进思想和革命精神在一定物质基础上的巨大能动作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到业务工作中,结合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经济、技术等业务工作而孤立地进行,否则就易陷入空头政治的境地;经济、技术等业务工作更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教育,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只有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保证经济工作、技术工作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前进,才能真正调动广大干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圆满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任务。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

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

而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和中心环节。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而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集中体现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讲,没有思想道德建设,就没有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全体公民,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就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主要承担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同样体现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地位。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是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人为己任,这一任务理所当然地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只有大力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为完成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创造条件,才能顺利完成培育四有新人的历史任务。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是保证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根本措施。教育科学文化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表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但是,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自身并不能决定自己的性质和方向,只有通过教育科学文化部门的党组织开展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从而实现党的思想政治领导,使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更好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由于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四有新人,因而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最终都必须围绕着人来展开。而培育四有新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因而我国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内在地包含着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既是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也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保障其发展方向。

无论是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还是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中,思想政治教育都占有重要地位,起着重要作用;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刻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我们应科学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第三节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定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和社会生活所能发挥的积极的有利的作用或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

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对教育对象个体产生的客观影响,表现为个体生存功能、个体发展功能和个体享用功能。个体性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直接表现,可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性功能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发展发挥的客观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发生的作用,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生态功能等。

个体性功能

1.个体生存功能

定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个体遵循客观规律、服从生存准则以便求得更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

人为了生存,就必须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在此基础上,才能去追求更高层次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物质需要的满足,既是人生存的基本要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人自身的生存需要决定了人具有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思想政治教育应尊重和理解人的这种追求,通过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不断改善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然而,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告诉我们,人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物质需要固

然十分重要,精神需要也是不可或缺的,这是人的社会性特征的重要表现。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人的物质需求追求的尊重上,而应引导人们实现从功利物欲到精神境界的升华,努力提升人的精神品质。

人的生理需要满足的方式,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人的意义世界的构建,更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应是一种既教人以生存手段和技能,使人能很好地把握物质世界,又教人以生存的意义和价值,使人能自主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应是这两方面活动的协调与统一。建构人的意义世界是人类生存的内在要求,对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的建构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人的物质生活正常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和掌握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等,这些观念、原则、规范看起来是约束个体的异己的力量,但正是这些异己的东西才能够使个体在社会性的生活中生存下去,也正是这些东西赋予个体以力量,使其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其作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社会和个人的功利性需要,而人特有的反思性品质会使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命与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并努力建立这种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促进人进行这种反思的重要力量,也是这种反思的重要方式。

2.个体发展功能

定义: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塑造人的品德、促进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政治方向。就是运用启发、动员、教育等方式,将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方向上来,即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及其他方式,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促使受教育者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体说来,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一是目标导向,即确定明确而具体的奋斗目标,引导受教育者向目标前进;

二是政策导向,主要是通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提高其认识,规范其行为;

三是舆论导向,即利用赞赏、激励、批评、监督等手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形成一种强大的导向力、约束力。通过国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就能较好地引导受教育者的思想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二,约束规范行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向受教育者传导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通过肯定、褒奖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否定、批评背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就能较好地实现对受教育者行为的规范和约束。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法治观、道德观,引导受教育者自觉遵循法律规范和道德规范,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从事创造性的活动。

第三,激发精神动力。激发受教育者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既要靠合理的物质激励,又要靠有效的精神激励,要靠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和手段:a.民主激励b.榜样激励c.情感激励d.奖惩激励

第四,塑造个体人格。思政教的重要功能在与塑造社会成员个体健全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形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

提高受教育者的意识;提高其适应和改造客观环境的能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结合教育学)

3.个体享用功能。

定义:是指思政教育者能使每个个体实现其某种需要和愿望(主要是精神方面的),并从中体验满足、快乐和幸福,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思政教通过发展和完善人的思想道德素质,①一个方面满足人的精神需要。②人的良好思想品德是一种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其特点是从人的善恶观念,也就是从内在尺度上把握现实世界。这种把握不仅表现在对善恶是非的认知上,而且更主要地表现为对自我、他人、社会的至善上,即表现为道德世界结构的方面。

社会性功能

1政治功能

定义:是指思政教通过培养具备良好思政素质的受教育者以推动政治发展的作用。

a.传导主导意识形态,调节社会精神生产。统治阶级要使自己的思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就必须加强对社会成员的思政教,以使其思想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进而调节社会的精神生产。

在我国,思政教通过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人们的思想,整合社会的精神生产要素,从而实现对精神生产的导向和调节;同时,还要揭露和批判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的思想,取缔和遏制不健康的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从而使精神生产和精神产品直接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服务。

b.传播主导政治意识,引导受教育者的政治行为。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加强主旋律教育。

c.沟通社会信息,确保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政治的稳定和发展。

一方面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促使受教育者将马克思主义和先进文化内化,认同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另一方面还要倾听受教育者的呼声,并将受教育者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有关部门,使之成为领导决策的依据。

2.经济功能

定义:是指思政教通过调动教育对象的积极性,促使其主动参与经济活动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

a.思政教是经济建设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可靠保证。以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思政教,是我国经济建设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保证。在经济活动领域,思政教通过帮助社会成员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提高其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就能有效地确保我国经济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b.思政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物的要素和人的要素,物的要素虽然是生产力的基础因素,但它只有被人所掌握,才能形成现实的物质生产力,因而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的因素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劳动劳动积极性(通过智力因素间接作用于生产资料);二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劳动者的智力因素,直接作用于生产资料)。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思政教就是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调动受教育者工作和生产积极性、主动性的工作。

c.思政教是营造经济建设发展的和谐社会环境重要手段。

思政教营造社会环境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探讨思政教对社会生活的调节以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的作用。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

(1)心理调适。(2)人际关系调适。(3)情绪调控。(4)利益关系调节。

3.文化功能

定义:是指它对社会文化及其发展所发生的作用。

从文化的运行过程来看。

a.文化传播功能。

一是社会通过思政教等形式传播思政信息和主导意识形态,促使受教育者接受社会主导文化的价值观,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模式;

二是受教育者个体通过学习、模仿以及社会实践等形式获得思想道德知识,形成一定的政治观点、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及其制约下的政治行为。

b.文化选择功能。

主要是通过批判地吸收文化这一方式完成的,具体地说,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思政教目的对传统文化与外域文化批判地借鉴吸收,有选择地加以传播,使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要求,符合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首先,思政教育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提高文化选择的自觉性;

其次,加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地转化,加强对西方文化的理性借鉴和批判改造,即要积极主动地对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因素进行科学分析、鉴别、筛选、利用;

最后,要加强对受教育者文化选择的引导,注意提高其文化鉴别和选择能力,使其在文化交流和冲突中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

c.文化创造功能。

思政教通过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就能有力地推动文化的创新。同时,思政教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对政治文化、伦理文化进行整合、创新,并以最恰当的方式向受教育者传递,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的创造过程。

4.生态功能

a.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生态意识。

b.引导受教育者遵守生态法规,调控生态行为。

c.引领生态思潮、创新生态文化。

d.鼓励绿色消费,提倡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章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

总说(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性)

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方法的运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赫尔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最根本的问题。

第一节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1.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是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方面所期望达到的结果。换言之,是教育者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对受教育者思想品德方面的质量的一种期望和规定。

是开展各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依据和动力,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不是单一的,而是集合的,是一个目的体系,可以依据一定标准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分解,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别和层次。按地位可以分为根本目的和具体目的。

2.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

正确认识思想中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的、终极目的。它是比较原则的,不具体的,既没有明确规定达成的标准,也没有明确规定在多长时间内实现,它只是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方向。根本目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是长久起作用的目标,它是团结和动员全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其受教育者共同奋斗的旗帜。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活动都要向这一方向发展,都要有助于达到这个目的。但这并不是说根本目的就是虚设的、不起作用的。

思想政治教育性质:以共产主义为方向,直接作用于人的思想品德,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活动。

3.我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而是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们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而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不仅是人们其他素质发展的保证,也是人们发挥现代化建设积极性的内在基础。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助于更好地激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人这个中介作用于社会生活的,即通过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各方面社会活动而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只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才能使受教育者更积极、更主动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才能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准备更充足的条件。

4.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确立的主要依据

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展的反映,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各个因素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平衡的,这就要求我们抓住主要因素,恰当地确定思想教育的目的。

(1)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及其发展水平(社会角度)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是确立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创造了条件,也对人的各方面发展提出了要求。最终为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

生产关系以及形成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其产生着直接的决定性影响。统治阶级的思想政治目的反映了统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在社会上占统治地位。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要根据党的奋斗目标来确定,保持一致。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根据不同阶段党的奋斗目标来确定自己不同时期的目的。同时各领域各部门的具体目标各有不同。各领域各部门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就必须与党在该领域的奋斗目标一致,以便使各领域各部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落到实处。当前要围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基本路线;总任务;三步走;共产主义;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教育对象精神世界发展的需求及思想实际(个体角度)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直接作用于人,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过程。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尊重和了解受教育者的需要。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遵循人的需要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根本的动力支持。教育对象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丰富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精神需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已内在地包含着满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发展需求的内容,具体目的也必须考虑这一因素,这是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

其次,必须考虑教育对象思想品德的实际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分为不同种类不同层次。在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特别是具体目的时,要充分考虑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之间的紧密联系,考虑受教育者的接受可能性,以更好地引导受教育者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教育对象的层次性,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实际确定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的,以使教育目的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

5.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内涵: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承担的特定责任。

思想政治教育任务分为三个层次:根本任务、一定时期的主要任务、具体任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贯穿于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统领作用,它规定着主要任务和具体任务的方向;具体任务和主要任务的完成,又推动着根本任务的完成。)

6.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的内涵: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需要完成的基本工作。

7.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广大人民群众,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8.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四有新人的基本途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引导受教育者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有理想)

第二,帮助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引导人们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就是要帮助人们形成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与时俱进”的意识,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开拓拼搏的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正义感等。两点。

一是:接受和顺应社会变革的心理。

二是:强烈的责任感。

第三,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有道德)

对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应循序渐进,应注意层次性。

首先,要引导受教育者用社会主义道德准则要求自己。做到五爱,促进人与人之间形成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职业等道德。

其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政治教育要认真宣传和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引导受教育者坚持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共产党员和先进分子应该自觉践履共产主义道德。

总之,在开展道德教育时,教育者要注意把握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层次性,注意针对性,以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荣辱观教育

第四,增强受教育者的法治观念。(有纪律)

第五,引导受教育者养成重视教育的态度,主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应从社会发展的高度,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工作和生活,而且是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需的。

思想政治教育还应当从个人全面发展的高度,引导受教育者认识到,个人较高的文化知识素养既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表现,也是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9.思想政治教育确立的依据:

第一,培育四有新人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全人类宏观)

第二,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来说)

第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和根本条件。(发展的目标)

第五章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述重点)

马克思主义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既承认人有受外部世界决定的一面,又认为这种决定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决定;人在既定条件下是能动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论,是指导思政教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理论。

1.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是指思政教活动以及思政教对象的思品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

特殊的环境系统只有当它对思政教活动和教育对象的思品产生影响时,才会被看作思政教环境。

由整个环境中那些与思政教活动和人的思品形成和发展有密切关联的因素所构成的。

2.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特征:

①复杂性:a.(从内容上看):是不同层次、类型的环境因素相互联系构成的一个立体、动态的环境体系。b.(从作用上看):影响具有多重性和多样性。c.(从对象出发):不同的教育对象对环境影响的选择和适应存在较大差别。

要求思政教加强对环境的调控,既要“长善”“扬优”,又要“救失”“汰劣”。要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积极影响,使其与思政教形成正相关关系,实现两者的相互强化;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抑制和克服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削弱其与思政教的负相关关系,使思政教排除干扰,健康运行。

②动态性:a.环境的各个要素及其互动关系始终处于变化运动中;b.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推动思政教环境发生变化。

③特定性:思政教活动是在具体环境里进行的,思政教总是在受到政治、经济、文化影响的一定的家庭环境、社区环境、学校环境、工作组织环境中进行的,受教育者的思品也更多地受到这些具体环境的影响与制约。只有从环境的特定性出发认识和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

④可创性:人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变和创造环境,是思政教环境区别于一般社会环境的重要特征之一。a.思政教环境可强化或者减弱环境的某些影响。b.思政教可以积极主动地营造小环境。

思政教环境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

宏观环境的定义:是指对思政教总体活动及全体社会成员发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微观环境的定义:是指对思政教活动和教育对象产生直接影响的具体环境因素。包括………

3.宏观环境对思政教的影响及优化

4.微观环境对思政教的影响及优化

第六章思政教过程及其规律

1.思品的定义:是人们在一定思想指导下,在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

思品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十分复杂,需要对其结构进行认真分析。

思品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由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及其具体要素按一定的方式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多维立体结构。

①心理子系统包括认识、情感、意志、信念等因素。人的思品是在一定心理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a.心理因素是人的思品形成的发端。

b.心理因素是人的思品形成的条件。C.心理因素是人的思品形成发展的动力。

②思想子系统包含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在思品结构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a.思想因素是思品的社会内容。(思想与社会关系的关系)b.思想因素是思品的核心要素。(思想观念制约着心理,决定人的心理的方向和内容,同时又支配着人的行为;思想是联接人的心理和行为的纽带。)c.思想因素决定着思品的性质和方向。(思品的主要内容—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政治观等都不是抽象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时代性,从总体上决定人的思品的性质、面貌和发展方向。)

③行为是人的思品的外显形式。a.行为是人的思品的外在标志。(综合地反映其思品的全貌。)b.行为习惯是人的思品的客观内容。(个人的个别行为具有一定偶然性,不一定反映其思品全貌;但一定的行为持续不断反复进行,就会成为习惯,而习惯就就集中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思品全貌。思品最终要落实到行为习惯上,行为习惯是思品的客观内容。C.培育良好的思品行为及其习惯是思政教的归宿。(必须将人的品德行为的引导、行为习惯的培养纳入思政教过程中。)

三者之间的联系。

2.人的思品形成发展规律概括为:人的思品是在主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和变化的。

①人的思品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主客体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产物。

a.人的思品既非与生俱来,也并非环境因素在个体身上的消极反应,而是在主体实践的过程中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b.外部环境因素虽然对个体思品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但受教育者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影响的个体,而是作为能动体在与外部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

c.不同的个体在面对环境影响时发挥着不同的能动作用。因而不同个体的思品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甚至不同的方向发展的情形。

d.外在环境因素对主体是否产生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关键不在于环境因素本身,而在于接受者本身的主体因素,在于主体对环境因素的选择、吸收状况,在于主体因素与客体因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状况。

e.在人的思品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主客体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协调是在主体社会实践基础上实现的。

②人的思品是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结果。

a.主体内在的知、情、意、信、行诸因素在发展方向上由不一致到渐趋一致,在发展水平上由不平衡到基本平衡的矛盾运动。(一般情况下相互协调,但由于外部环境因素和主体内在心理因素的复杂性,其并不完全一致和平衡,矛盾,知行脱节、情理冲突,教育者的责任,正确处理矛盾,变化,向高水平发展)。

b.主体当前对一定社会要求的反映同原有思品状态之间的矛盾运动。内部品德环境(原有的思品状态),外部影响→主体通过活动和交往接受外部影响→思想矛盾运动→形成内部品德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内涵: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品要求和受教育者思品形成发展规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产生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以形成一定社会所期望的思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实质是促使受教育者将一定社会的思想观念、价值观点、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身的思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相区分)。

4.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体(3)P137 联系思政教的范畴和第七章的内容

5.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矛盾

①思政教过程的基本矛盾(根本矛盾):一定社会的思品要求与受教育者的思品水平之间的矛盾。

思政教过程的基本矛盾通过一系列具体矛盾表现出来(表现为许多具体的矛盾形态)。

②思政教过程的具体矛盾:

(1)思政教育者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a.教育者由于自身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思维方式与实践经验等因素不能全面完整地把握社会要求,有时甚至在无意识中曲解社会要求。(通过个汇总途径提高思政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认识能力,不断更新观念,使他们能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要求。)

b.少数教育者内心并不真正认同教育要求,仅仅是出于职业要求而例行公事地开展教育活动。(提高思政教育者的思政觉悟,使他们更好地认同社会要求。)

(2)思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a.是人格引发的矛盾

b.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引起的矛盾

c.行为方式不同、个性的差异。(提高思政教育者的人格修养,帮助其改善教育方法。)

(3)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a.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与社会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b.受教育者个体经验与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

c.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完成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不一致。

(4)社会环境与思政教的客观要求之间的矛盾

(5)受教育者内在精神世界发展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方式(条件)之间的矛盾

6.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

(1)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品发展之间保持适度张力的规律

张力:在思政教活动中,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思品之间应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即教育者所提出的教育要求要适当超越受教育者目前的思品基础,有提升其思品水平的可能,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高度。这是由思政教培养人的根本性质所决定的。

(2)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是揭示两者之间的联系及其互动趋势的规律。联系教育者的客体性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

(3)协调与控制各种影响因素使之同向发挥作用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大方面因素的影响:a.教育者所施加的自觉影响;b.社会环境因素的自发影响。

注意抑制和消除社会环境因素的消极影响,利用并强化其积极影响,使之与思政教主体的自觉影响协调统一起来,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政教氛围,促使受教育者的思品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