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读懂了一位唐宋文人

读懂了一位唐宋文人

读懂了一位唐宋文人

演讲稿

导语:在1172年的某一天,天下着大雪,三十多大汉准备过林子,因为近来附近有猛虎袭人,所以他们在秦岭附近喝着烈酒壮胆。在喝了一百多杯酒后,突然一声虎啸,一只老虎出现了,三十多个人瞬间吓得呆立,这个时候站出了一个人,五十多岁模样,他手拿着长矛,与猛虎搏杀着,陡然猛地一刺,老虎被刺中了咽喉,倒地而死,而这个人镇定自若回到队伍中,这件事是真实,而这个打虎英雄就是——陆游。

豪情:陆游的爱国情感,可以说是到了一种近乎痴狂的地步,他时常想着去报效祖国,就连在做梦的时候想着的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去为国收复失地。可是,命运总是在捉弄他,尽管陆游渴望去报效祖国。可是,他这一生却一次的战场也没有上过,抱负从未得到施展。那种报国无门的愤懑,将他一次次的希望化成了一次次的失望甚至是绝望。这是多么大的讽刺,他总是认为会有那么一天,他会在沙场杀敌,实现自己的夙愿。然而,这却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直到死也没有实现他的夙愿。

爱情:陆游的一生都充满了悲情。在官场上,他屡次被贬。驰骋疆场的军旅之梦又迟迟不能实现。在爱情上他更是有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三十岁时,陆游写下了一首名曰《钗头凤》的词,把对结发妻子唐琬的爱永远地留在了人世间,千百年来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写《钗头凤》时,陆游和唐琬已经分手七年,对往事的回忆成了他们爱的唯一寄托。陆游和唐琬原本是非常密切的夫妻,结果在陆游母亲的干涉下,硬生生地将两个人拆散了,分离之后,陆游曾经想要留下妻子,但最终也没有成功。

友情陆游与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迁,这与他们始终抱有恢复之心密切相关。恢复中原是他们日思夜想的最多的主题,是他们一生不灭的精神寄托,即便是身处乡野,即便是病榻身卧,即便是老之将至,这一信念也始终没有泯灭。

在辛弃疾辞世后不到三年,1210年春天,85岁的诗人追随他的友人而去,留下了不朽的千古绝唱,“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北伐始终是陆游心中的最强音,他无一日不期望北伐成功,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不甘心,他不放弃,中原不复,他死不暝目。

陆游与辛弃疾,这两位南宋文坛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忘年交深厚而沉郁,收复失地的共同志向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不仅佩服对方的才学,对彼此的人格和风范也是极为欣赏。辛弃疾与陆游的同时出现,标志着南宋爱国诗词的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们的作品充满着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有别于一般文人的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痛苦但不绝望,沉郁而不消沉,感伤却又豪迈,感染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地报效祖国。

评价:陆游一生许国虽坚,但朝天无路,始终在微员末吏的职位上或升或降,从来没有过重要显赫的平台,受尽了当权者的嘲弄与迫害。然而,陆游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一辈子都是坚定的爱国者,精神的高蹈者,不仅不屈不挠,反而高歌不绝,历久弥坚,就像他在《和范待制秋兴》一诗中总结自己时所说:“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

悲秋情结

中国文人的悲秋情结 “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主题之一,自古以来,无数骚人墨客的作品中,都郁积着浓浓的悲秋情结。 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荒凉而充满寒意的图景。宋玉在《九辩》中流露“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慨,可以说开启了文人悲秋的先河。其后,这种悲秋情结便层出不穷。曹丕在《燕歌行》里咏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雁辞归雁南翔”直追宋玉。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抒发了诗人伤时忧国、老病孤独、壮志难酬的复杂感情。柳永在“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的凉意中,同样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伤心的惨淡秋景,抒发了悲秋之叹。被

誉为“秋思之祖”的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极凝炼地勾勒出一个天涯游子在秋日黄昏 中茫然、孤独、疲惫、感伤、无奈的情态。 为什么“秋”偏偏与“悲情”相关联,说法不一。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列举了许多赋秋的例子,解释古人逢秋言悲的道理。认为“节物本…好?而人自…惆怅?,风景因心境而改观耳。”又说“物逐情移,境由心造,苟衷肠无闷,高秋爽气遽败兴丧气哉?”并进而言之“以人当秋,则感其事更深,亦人当其事而悲秋逾甚。”钱先生主要是从主观意识方面阐释的。赵敏俐的《秋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一文则表现出另一种观念,赵敏俐认为“中国文学的悲秋作品,并不仅仅是一种生命意识的自然感应,而始终比较明显地和相思与怀归的母题有着不解之缘。悲秋是源于相思怀归这一母题的。而相思怀归之情愫又是源于早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 活方式。”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教学内容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 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如今大多数城市家庭,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缺少与同龄人的相互交流、玩耍、沟通、合作的机会,一般都生活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生活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爸爸妈妈的疼爱中,从而养成了独占、霸道的个性,以至于在幼儿园这个大家庭中,不知道如何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而人的一生离不开与他人的合作交往。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合作能力已成为一个人走向成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关键词: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策略 大班幼儿是进行合作训练的最佳时期,事实也证明幼儿之间能够合作。从小就加强幼儿群体性与社会性的教育,培养他们主动交往、协同合作的团体意识和与人沟通、和睦相处、共同生活的社会能力很重要,也很有必要。通过长期以来的观察和探索,我也看到大班幼儿的合作水平参差不齐,有些幼儿在伙伴中人缘好、朋友多,和小伙伴一起玩时能让着别人;有些幼儿骄横跋扈,和伙伴一起玩时爱和他人打架;有些幼儿很“小气”,不肯把自己的东西让别人玩一玩。为了能更好的提高幼儿相互间的合作能力,我尝试了以下的几点做法:

一、树立良好的合作榜样,让幼儿学会合作 幼儿的心目中老师永远是他们的偶像,老师平时的一言一行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为了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们老师和老师、老师和保育老师之间也要相互配合、相互合作,从中幼儿就会看到三位老师各自分工不同,谁在负责他们的学习,谁在负责他们的生活,他们都会进行仔细的观察。有的还会在一些自发的游戏中表现出来,比如我班的小异、小泳等小朋友在活动后会聚到一起,仔细一看小异正在分工呢:“我来上课,你去准备点心……”其实大班幼儿的心里都知道什么叫“合作”,但由于他们年纪小,不知道怎样用语言来表达,只会用游戏来表达自己对“合作”的理解。另外,在家中父母的合作,也是幼儿学习的好榜样,他们知道在家里妈妈做哪些事情,爸爸做哪些事情,有这样的观察经验,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他们就会玩的更加投入。另外家长也是幼儿学习合作的好榜样。平时还要鼓励孩子多与周围的人进行交往,学会一些交往语言,懂得与别人合作。如教会孩子熟练地使用一些礼貌用语“请”、“谢谢”、“你好”、“请帮帮我,好吗?”等等,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合作交往习惯。 二、提供多元的合作机会,让幼儿掌握合作的方法 在新《纲要》中也提到:“教师帮助孩子养成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

古代文人雅称(印)

古代文人雅称 中国诗史上有给诗人起“浑名称谓”的习惯,往往以一个“浑名”,或“别称”,或“雅号”,去概括人们对这位诗人特征的认识与把握。在此列举如下: 古代文人雅称: 衡山居士:明代文征明青莲居士:唐代李白东坡居士:北宋苏轼 香山居士:唐代白居易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幽栖居士:北宋朱淑真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后山居士:宋代陈师道千湖居士:南宋张孝祥 芦山居士:宋代张元平易安居士:宋代李清照六如居士:明代唐伯虎 店村居士:南宋刘克庄柳泉居士:清代蒲松龄清真居士:宋代周邦彦 淮海居士:北宋秦观姑溪居士:北宋李之仪更生居士:清代洪亮吉 芹溪居士:清代曹雪芹随园老人:清代袁牧白石道人:南宋姜夔 遗山山人:金代元好问齐东野人:元代张养浩倚松老人:南宋陆游 东皋子:唐代王绩幽忧子:唐代卢照邻已斋臾:元代关汉卿江东生:唐代罗隐 中国古代历史圣人 至圣:孔子(春秋)亚圣:孟子(战国)诗圣:杜甫(唐朝) 词圣:苏轼(北宋)文圣:欧阳修(北宋)书圣:王羲之(东晋) 画圣:吴道子(唐朝)医圣:张仲景(东汉)药圣:李时珍(明朝) 茶圣:陆羽(唐朝)草圣:张芝(汉)史圣:司马迁(西汉) 十七位作家原名 鲁迅:周树人茅盾:沈德鸿周扬:周起应冰心:谢婉莹 萧军:周田军田汉:田寿昌沙丁:杨朝熙艾青:蒋海澄 殷夫:徐柏庭巴金:李芾甘叶圣陶:叶绍钧老舍:舒庆春 丁冷:蒋冰之夏衍:沈端先曹禺:石家宝韬奋:邹思润 阿英:钱杏树 诗癖——萧纲 萧纲(503~551),字世缵,梁简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初封晋安王,昭明太子卒,立为皇太子,后嗣位。谥曰简文帝,庙号太宗。萧纲六岁能属文,七岁有“诗癖”,是一早慧文学少年。三国魏曹植封东阿王,梁武帝惊叹六岁的萧纲的文才,以曹植比之。 诗杰――王勃 王勃(649~676),字子字,绛州龙门(今山西运城市万荣县)人,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称为“王杨卢骆”,号称“初唐四杰”。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初高中唐宋古诗词

初、高中唐宋诗词鉴赏材料 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作者在长安的时候写的。“少府”,是唐朝对县尉的通称。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做官,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送给他这首送别诗。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全诗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此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悲凉凄怆之气,音调明快。 1.这首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悲伤之情,写的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2.你认为首联里那些字用的比较好? 首句写送别之地长安被辽阔的三秦地区所“辅”,突出了雄浑阔大的气势。第二句点出友人“之任”的处所——风烟迷蒙的蜀地。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二地联系起来,好似诗人站在三秦护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的蜀地,这就暗寓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这一开笔创造出雄浑壮阔的气象,使人有一种天空寥廓、意境高远的感受,为全诗锁定了豪壮的感情基调。 二、《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2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 “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3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

诗人、词人、文人的雅号

诗人、词人的雅号 1、诗仙——李白:其诗想象奇特,风格奔放,词彩绚丽,语言清新,被誉为“诗仙”; 2、诗圣——杜甫:其诗思想深厚,境界广阔,称为“诗圣”。 3、诗魔——白居易 :自己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所以人称“诗魔”; 4、诗佛——王维:其人宗教倾向,诗中佛禅意味,称为诗佛; 5、诗鬼——李贺: 其诗驰骋想象,神话传说,称为“诗鬼”; 6、诗狂——贺知章:自号“四明狂客”,其诗豪放旷达,人称“诗狂”; 7、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自然奔放,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 8、诗杰——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 9、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 10、诗囚——孟郊: 其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元好问称之为“诗囚”; 11、诗奴——贾岛:作诗为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12、诗神——苏轼:挥洒自如,清新刚健,独树豪放词风,名字都被唐诗人占据,留下个诗神更传神。 14、韦庄——秦妇吟秀才。 15、王绩——斗酒学士。 16、王昌龄——诗家夫子。 17、刘长卿——五言长城。 二、部分诗人雅号汇总: 1、诗骨--陈子昂 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2、诗杰--王勃 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3、诗狂--贺知章 秉性放达,自号“四明狂客”。因其诗豪放旷放,人称“诗狂”。4、诗家天子七绝圣手--王昌龄

其七绝写的“深情幽怨,音旨微茫”,因而举为“诗家天子”。5、诗仙--李白 诗想象丰富奇特,风格雄浑奔放,色彩绚丽,语言清新自然,被誉为“诗仙”。 6、诗圣--杜甫 其诗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人称为“诗圣”。 7、诗囚--孟郊 作诗苦心孤诣,惨淡经营,无好问,曾称之为“诗囚”。 8、诗奴--贾岛 一生以作诗为命,好刻意苦吟,人称其为“诗奴”。 9、诗豪--刘禹锡 其诗沉稳凝重,格调自然格律粗切,白居易赠他“诗豪”的美誉。 10、诗佛--王维 这种称谓除了有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王维的宗教倾向之外,也表达了后人对王维在唐代诗坛崇高地位的肯定. 11、诗魔--白居易 白居易写诗非常刻苦,正如他自己所说:“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过份的诵读和书写,竟到了口舌生疮、手指成胝的地步。所以人称“诗魔”。 12、五言长城--刘长卿 擅长五言诗,他的五言诗作是全部诗作的十分之七八,人称其为“五言长城”。 13、诗鬼--李贺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故称其为“诗鬼”。 14、杜紫薇--杜牧 曾写过《紫薇花》咏物抒情,借花自誉,人称其为“杜紫薇”。15、温八叉--温庭筠 才思敏捷,每次入试,八叉手即成八韵,人称他为“温八叉”。16、郑鹧鸪--郑谷 以《鹧鸪诗》而闻名,故有“郑鹧鸪”之称。 17、崔鸳鸯--崔珏 赋《鸳鸯诗》,别具一格,人称“崔鸳鸯”。 18、诗神--苏轼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反思及其对策 三幼李旎 内容摘要: 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影响,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合作机会的缺乏、合作意识的淡薄、合作要求不明确、教育要求不统一几方面存在着问题。针对我班幼儿的实际情况,从幼儿与教师的合作、幼儿与家长的合作两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反思,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1、合作环境的创设。 2、强化幼儿的合作情感体验。 3、正式教育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4、提高幼儿的合作能力。 5、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6、鼓励为主,惩罚为辅。 7、对孩子的要求要保持一致性和一贯性。 8、给孩子选择的机会。

人来到世上,一个重要的生活和生命课题就是:学会合作。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来培养新一代,这四种基本能力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其中“学会共同生活”便指要培养孩子在人际活动中能与人合作,共享合作成果,由此可见,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合作的品质已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幼儿期是人生初级阶段,也是培养良好习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而“幼儿合作”既体现出幼儿社会性交往发展的水平,又是人生存最基本的条件。在未来社会中,只有能与人合作的人,才能获得生存空间;只有善于合作的人,才能赢得发展。人的合作性必须从小加以培养。 纵观现幼教界对“幼儿合作能力培养”的重视度,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充分显视出了。如教育内容与要求中,五个领域处处体现出了“合作”的精神,健康领域:“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观、乐观、合作的态度。”语言领域:“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社会领域:“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科学领域:“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艺术领域:“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而在一片红红火火的“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研讨声中,我结合实际情况,对自己执教的大班幼儿间的合作现象及问题进行了实实在在地反思,同时也提出了一点自己的拙见。 首先,让我们来理解“合作”的意义。所谓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而自愿地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包括言语和行为)而实现共同目标(共同利益),最终个人利益也获得满足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对于幼儿来说,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协调关系,从而确保活动顺利进行,同时每个人都从相互配合中实现了目标,这就是合作。 目前,有些教师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的重要意义,但对合作的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幼儿既缺乏合作的意识,又缺乏合作的能力,不会协商,不会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大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和一二年的

唐宋诗的不同

唐诗和宋诗的不同特点 1.题材相同而它们的侧重点则不同。一般的说,唐诗多具抒情性,而宋诗多具哲理性: 同写庐山: 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题西林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只有居高临下地多角度地观察和分析问题,才能不被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 2.宋诗不仅在章法上,在音调上也一改旧观,多挺拔瘦劲,以黄庭坚诗为代表,与唐诗的浑雅之音迥异。此外,严羽曾指摘黄庭坚和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实际这也正是宋诗区别于唐诗之处,是宋诗的一大特点。 宋诗的特色之一,即富于理趣。同是写庐山,唐诗重韵致,所以大都情景交融,或情寓景中。又如像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四句均写景,并无特别深意,然其中洒脱高远,读者自能体会;其美全在情辞。这便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所讲的“不涉理路,不落言诠”。 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便不尽相同,前两句还是写景,但后两句却是议论,不过正因有此议论,更能让人充分领略到庐山的峰回路转。清人赵翼评论道:“庐山名作如林,若再实做,断难出色。坡公想落天外,巧于以偏师取胜。” 3在说理诗上唐、宋诗各有各的特色,写景诗亦然。再如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北风卷地百草折),虽然极尽描摹之能事,但款款道来,数换韵脚以作停顿,步骤合拍。宋诗中例苏轼的《百步洪》(长洪斗落生跳波),效仿韩愈《送石处士序》中的比喻手法,一气呵成,使人应接不暇;且中间不换韵脚,大有直下之势。诗的优美与文的流畅兼有,写作技巧可说比岑诗有进步,但不免失之急迫,没有唐诗的雍容之态。 4宋人既求新求变,于是天地万物、嬉笑怒骂皆入文章,独辟蹊径。而唐诗中香草美人、男女情辞,在宋诗中却很少能见到;这主要是唐末出现并在宋代发展起来的词,其体裁形式适于言情,故宋人的这类情感大多转注到了词中。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著深情。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其《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精通音乐,由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相看不忍发,惨淡暮潮平。语罢更携手,

悲秋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心态

就带上了文人特有的忧患和失落,在艺术上也呈现出惊人的早熟。奇怪的是,这种艺术上的早熟似乎并没有对后世文人形成创作上的压力,他们不厌其烦地心追手摹,冒着蹈袭的危险一遍遍抒写宋玉式的悲凉。这种糜然风从的现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共同心态的一个层面。 《天净沙·秋思》:青山遮不住悲秋。秋,易使人悲叹,伤心泪涟涟;秋土悲,秋女怨,九曲回肠的碎心曲,让人揪心。马致远的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作品内容本身,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叙述羁旅漂泊人,时逢黄昏,感应突袭。感而发,发而思,思而悲,悲而泣,泣而痛。 《登高》:被杨伦称赞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其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渚清、沙白、鸟飞,风急、天高、猿鸣,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独有的秋景。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集中展现了秋天典型的特征——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我们更深深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气势开阔,包容

宇宙一切之慨及无形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颈联在前两联描写秋景的基础上深入一层,由表及里,点明“悲秋”。“悲秋”两字写的沉重。“独登台”而目睹苍凉空旷的秋景,不由想起自己年老多病,却还要“万里”“常作客”漂泊无定,故而生出无限秋愁。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倍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说“繁霜鬓”并无虚夸,而多病断酒,其悲愁更难排遣。至此,我们看到诗人兴会盎然的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无限的悲凉之意溢于结句。 悲秋三种 可见,中国古诗词中的“悲秋”情结十分明显。稍作开阔,我们发现,这些悲情可划分为三个类型. 一、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似乎意味着生命的终结,这很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各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汉武帝刘街的《秋风辞》便是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与合作能力、提升实践能力 ---***在2011--2012年度社会实践经历总结 *** 学号 2012年8月

在社会实践中增强人际交往和沟通与合作能力、提升实践能力 ---***2011--2012年度社会实践经历总结社会实践是每一个大学生都应该经历的一种历练,是培育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必经之路。**大学致力于培养“基础扎实又富于探索与创新,作风朴实又善于表现沟 通,做事踏实又用于开拓进取”的创新型人才,在引导我们大学生在实践中知国情、明社情的同时,我们也提升了自身的人格修养。 在这一年里,我总共参与了两个社会实践团队活动,第一个是“探究**两省蓄 水和输水设施对农田灌溉的影响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第二个是“关于**市 中小河流治理保护及对城市防洪减灾作用的调研”。 在2011年1月1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之际,农田水利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北方频繁遭遇旱情,与此同时,南方大面积的洪涝灾害给农业的发展带来更为严峻的问题。可见,水资源不均衡分别仍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另一方面,各地的蓄水与输水设施不断建立与完善,但这些设施的使用与维护情况如何,目前仍存在哪些问题,今后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及如何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因此,我们开展了此次调研活动,以填写调查问卷和实地采访交流的形式对山东和安徽两省的农田水利灌溉水源配置和渠系等配套水利设施的实际效益和作用进行调研,以达到通过此次调研分析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田水利灌溉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根源,以及根据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和为水利建设提供参考依据的目标。为此,我们团队成员首先根据自己所处地区和本地区的农田水利设施情况,选取调查走访地点,制作合适的调查问卷。在实践中,我们的计划有以下几点:其一,采访并咨询县水利局。其二,向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员进行农田灌溉基础设施建设的咨询。其三,向镇政府提出的灌溉困难地区和管路较好的地区进行实地采访,视察实际情况并记录。其四,根据调研情况,综合分析,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对农田灌溉的发展提出专业的见解。 在农田水利的发展被我们关注的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防洪是目前全世界众所关注的重大问题。作为水利专业的学生,防洪减灾是我们专业研究的主要方向之一。因此,针对中国目前中小河流治理滞后,城市防洪减灾压力大等现状,本团队提出了该调研课题。通过调研掌握济南市各中小河流的现状及治理成 果,分析中小河流治理后对**市城市的防汛减灾影响,并对济南市中小河流的治理 工作提出合理的意见。在实践中,我们主要由以下内容:1.理论分析联系实地调研,对济南市中小河流的治理及防汛能力有全面可靠的了解。2.采用对比分析方法,调 查治理取得的成果。3.对管理部门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市河流治理的整体规划, 并以此作为调研的方向对河流治理后能否达到预期的防汛要求进行调研。4.对河流附近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了解治理前后河流的的变化。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了解学习了国务院出台《关于切实加强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的若 干意见》;更加明确了**市关于河流治理的基本思路和工作重点,了解了防汛工作

古代读书人雅号

古代读书人雅号 古代读书人雅号 书痴指古代专心读书之人。如陆游诗云:“白头尚作书痴在,剩乞朱黄与校雠。” 书库指博学饱识之士。《隋书·公孙景茂传》载:他“少好学,博涉经史”,“时人称为书库”。 书淫指好学不倦、嗜书入迷的人。《晋书——皇甫谧传》称皇甫谧“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 书癫指读书入迷、忘形似癫的人。如陆游在《寒夜读书》一诗中曾用“书癫”一词自我解嘲,诗云:“韦编屡绝铁砚穿,口诵手抄那计年,不是爱书即欲死,任从人笑作书癫。” 书橱指学问渊博之人。《宋史·吴时传》载:“时敏于为文,未尝属稿,落笔已就……立地成橱。”宋代的李纲以博览群书、博学强记闻名,人号“书橱”。 书迷指一心迷恋于书的人。元末宋濂,因家贫无力购书,只好到处借阅,读后还把书全抄下来,即使天冷砚台结冰,手指僵硬,也抄书不止。被称为“书迷”。

书城唐代李泌,不但看书多,而且家中藏书汗牛充栋,被誉为“书城”。 书仓后汉的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曰“曹氏书仓”。书窟五代人孟景翌,一生勤奋读书,出门则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读书所坐之处,四面书籍卷轴盈满,时人谓之“书窟”。 书巢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在山荫家居时建造了一个书房,自命为“书巢”。 书柜明代文人丘琼勤奋好学,才思敏捷,故有“书柜”的美称。 小儿学士称北周宗懔。据《北史·宗懔传》:“宗懔,字元懔,南阳涅阳人也。少聪敏,好读书,昼夜不倦,语则引古事,乡里呼为小儿学士。” 斗酒学士指唐代王绩。《新唐书·王绩传》记:“王绩性简放嗜酒,武德初,待诏门下省。依定例,官给酒日三升:”或问:“待诏何乐耶?”答日:“良酿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酒一斗。时人遂送王绩“斗酒学士”的谑称。尺二秀才古文“盡”字的俗写字为“尽”(现用作简化字),由于“尽”字由尺下二点构成,故而戏称书写俗字的读书人作“尺二秀才”。这名称首见于南朱孙奕《履斋示儿编·声画押韵贵乎审》:“初,诚斋先生杨公(杨万里)考校湖南漕试,同寮有易义为魁。先生见卷子上书‘盡’字作‘尽’,

唐宋诗之别

唐宋诗之别 唐代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具有永恒的魅力。然宋诗之于唐诗,就一般学术史上的看法,似乎前者远不及后者。1.唐、宋在时间上相近,但就开国的气象来说,唐远胜于宋。唐朝国力强盛,物质充裕,声威远播,唐太宗甚至被称为“天可汗”。而宋朝则承五代败乱之局面,国力孱弱,且一直受到辽、金、西夏的武力骚扰与侵略,国势日见衰落。正是唐、宋两朝不同的国力根基,促成了唐、宋两朝知识分子不同的生命类型和精神气质。唐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强大的国力和充裕的物质条件之下,尽情地挥洒自然生命的才气,表现自然生命的华彩。而宋朝的知识分子在其孱弱的国力和宽和的世风条件下[2],尽情地发掘理性生命的灵光,表现人格生命的高致。关于这两种不同的情形。唐朝人的生命精神,若用牟宗三的话说,即是综合的尽气之精神,即其精神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让自然生命充沛而不滞[3]。虽然唐朝人是服从自然生命的强度原则,但“若能尽气则不自觉中亦有近道者存焉。其尽气中的…自然的强度?亦含有精神的,而非为纯物质的也”[4]。故唐朝人总的来说,亦表现出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这在知识分子中尤为如此。“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都是这种精神的表现。但这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是停留在主观状态中,始终不能客观化出来而成为规范者。则这种尽气之精神在气尽时即提挈不住,堕落而为纯物化之气,于是便产生了以李林甫、李德裕为代表的一大批毒民病国之臣。更有甚者,迨及唐朝灭亡,竟没有一个洁身自守之臣。3,把宋代的心性之学,道德人格的全体大用给表诠了出来。可以说,唐代近三百年,乃依其自然生命之霸力;宋代三百余年,乃赖其理性生命之坚韧。正因为如此,迨及宋王朝祚竭数尽时,其情形与唐王朝时大不相同。《宋史·忠义一》中说:“靖康之变,志士投袂,起而勤王,临难不屈,所在有之。及宋之亡,忠节相望,班班可书,匡此可见,宋代诗人因受宋儒心性之学的影响,较之于唐代诗人,多能向内在修养用功,以“治心修性为宗本”,在生活上更为严肃,更为理性。虽然他们在学问上没有像宋儒那样做“默坐澄心,体认天理”的工夫做得如此深切,但他们由生活之严整持正自然要会归到修养工夫之上。故陆放翁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剑南诗稿》卷四十二)。可以说,宋代诗人的“学”与“养”都接上了心性之学的内蕴,不只是唐代诗人的广见博闻。从唐代诗人和宋代诗人不同的“学”与“养”中,我们来看他们各自的诗或诗论。直辅翼之功,盖非一日之积也。”“盖非一日之积也”七字,道出了宋代的社会风气和士人的修养之功。5因唐代诗人的“学”与“养”皆是外在的,致使他们的诗作多停留在对现象世界的描述和情感世界的抒发上,这两种表现方式从创作方法上说都属于模仿,只不过前者是对事实或事件的模仿,后者是对感情或情绪的模仿[6]。就前者而言,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讽喻诗”即是其典型代表。本来,歌咏生民艰难,社会悲苦,乃伟大同情心之表现,但他们不能由此进一步收束凝聚,“诛奸谀于既死,发潜德之幽光”,考诸圣人哲士,推明章典文物,以见天德天理之流行,为世间立千年之人极。而其歌咏不离于一代,取材不离于一身,使其篇什终不免于史实,意境总不能开阔流长。6 唐代诗人不从涵养方面开掘诗之表现深度,徒从广见博闻中求诗之表现广度,使得他们的诗完全是现象的、平面的,虽然亦有阔大之气象,然完全是由自然生命的气与力所促成,此气与力可承载一时之事迹,却不可承载人间之气运。

说说文人的救世情怀

文人当以情怀立世。为光耀祖宗的发家,为吟弄风月的逸致,为举酒属客的排遣,更为悲天悯人的救世。这些情怀虽有高下之异,却也为后人精神食粮,尤其救世情怀更为可贵。然而,当文人的救世情怀遭遇政治强权和黑手时,他们悲天悯人的壮举令多少人为之唏嘘不已。 最早的例子恐怕要属屈子。在国家和他的生命的最后阶段,他不得不重振国纲,不得不应对越来越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当张仪来朝,合纵即败的时候,他挺身而出,劝楚王杀掉张仪,却遭楚王的猜忌和早有降意的靳尚、郑袖之流嫉妒。于是他看到了这些个平日里锦衣玉食的家伙虚弱的外表和怯懦的内心,此时的怀王,哪里还有当年庄王争霸时的赫赫威仪啊。不仅如此,两次放逐使他披发“行吟泽畔”,心有所善,“虽九死其犹未悔”。滔滔汨罗,掩不住他愤怒的质问;泱泱楚地,盛不下他深沉的哀叹。惟有把自己幻化为一个能喝令风雨雷电开路、狼豸虎豹驱驾、云中群仙纷纷拜迎的伟大主宰,才能真正体现他内心的无奈和对楚王的彻底失望。瑰丽想象的表象下蕴涵着他的精神分裂的特质,预示着楚国的彻底终结,让后人不胜感慨。“国家不幸诗家幸”的慨叹或可追溯到他吧。 三闾大夫之后的一百多年,又一个文人进入了后人的视野,他就是司马迁。那年,名将李广之孙、李敢之子李陵率精兵五千,孤军深入大漠,妄图一举击溃匈奴,不料反被包围,久候援兵不至乃降。李陵降敌事小,干部失节事大,有损朝廷威名事更大。武帝岂容他判国降敌。于是便要论罪,论罪便要涉及无辜。偏偏那司马氏仗义执言,替李陵开脱罪责,被一怒之下处了宫刑。伴君如伴虎,不要以为强国的君臣关系就一定很和谐。男儿七尺躯,焉能受此奇耻大辱。男人司马迁还是活着,他忍辱含垢地偷活着,他要“秉笔直书”,继续韧性的战斗——虽被净身出户,仍可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仍可以彪炳史册,令违逆人性者汗颜。他坚信,《史记》杀青之日,便是他重获新生之时,是他成就世间第一奇伟男子之始。 或玉石俱焚,或忍辱偷生,这是文人情怀遭遇政治强权时的无奈选择。然而也有另外的路可以开凿,那是一条全新的路。 初到长安之前的李白是不能叫做“游仙”的。那时的他仗剑走天涯,到长安是为“济世救民”而来。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在朝廷只混了个供皇帝消遣的翰林待诏的六品官,这与他的救世理想相去甚远,以致郁郁不得志。宦海争斗使他无意贪恋官场,联想到出川经历蜀道艰险,诗人不禁发出“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感慨,其悲悯情怀可见一斑。问官不成,转而求仙,乐于做个仙游之人:“且放白鹿青崖间”,“明朝散发弄扁舟”。他是很狂放的一个人,有传奇说他曾让“贵妃研磨”,“力士脱靴”。在路过华阴县衙被喝令下马时他放出狂言:本人“天子殿前尚容旋马,华阴县里不准骑驴”,惊得县令整衣出迎。玄宗之遇李白,犹人主之遇谪仙,能奈他何?只能“赐金放还”。然而,在那个到处宣扬皇恩浩荡的时代,“济世救民”的理想显得有点自作多情。 与之同时的大诗人还有杜甫,相比而言,他完全没有李白的狂放不羁。读书漫游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别后困居长安,为进入公门而到处赠赋献诗,总算捞了个看守府库的小官。安史暴乱,他陷于贼手,逃出后在肃宗麾下为官左拾遗,因替书呆子宰相房琯辩护而遭贬弃官,携家出逃,闻说严武镇成都,又痴心不改前去投靠,途中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没过几天安生日子,严武入朝,蜀中果大乱,于是再度北漂,病死湘江舟中。他的一生可以用命运多舛来概括。有宋一朝,苏轼一生被贬多次,辗转一十八州,浮沉无数,使得他也自嘲:“欲问生平如何,黄州惠州儋州”。何以如此?凡文人往往胸有块垒,不浇不化,喉存骨梗,不吐不快,一浇一吐便惹祸上身。最早因和王安石政见不同被贬,后来又因乌台诗案差点身首异处,再后来还是不改文人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救世情怀而遭人陷害,身心备受煎熬。 仕途不顺、人生艰难和形势的急转直下让文人们无所适从。于是,有人选择了遍访名川,有人选择了四处漂泊,也有人选择了寄情山水,但都是被迫的。

古代诗人雅号

古代诗人雅号合集 一、有诗×××之称的 孟郊——诗囚贾岛——诗奴李白——诗仙 杜甫——诗圣白居易——诗魔刘禹锡——诗豪 陈子昂——诗骨王勃——诗杰李贺——诗鬼 贺知章——诗狂王维——诗佛苏轼——诗神 王昌龄——诗家天子刘长卿——五言长城 二、有居士之称者 青莲居士——[唐朝]李白香山居士——[唐朝]白居易 六一居士——[北宋]欧阳修东坡居士——[北宋]苏轼 稼轩居士——[南宋]辛弃疾易安居士——[南宋]李清照 石湖居士——[南宋]范成大柳泉居士——[清朝]蒲松龄 三、人物并称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老杜、小杜——杜甫、杜牧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唐宋古文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四、主要诗人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他的诗今存900多首,如《梁甫吟》、、《侠客行》、《行路难》、《古风》、《梦游天姥吟留别》等。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一生写下了1000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王维(701-761),字,摩诘,唐代杰出的诗人、画家。他在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常常以佛理和山水寄托怀抱,也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因此后人称他为“诗佛”。他的诗今存400多首。其中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

杜甫的悲秋情怀

杜甫的悲秋情怀 人教课标版第三册第二单元,选了杜甫的三首诗,分别是《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第一首和第三首都直接写到了秋景: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怎样的秋景呢?萧瑟阴森。 “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 “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又是怎样的秋景呢?肃杀悲凉。 风凄急,猿哀鸣,鸟回旋;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何等的肃穆萧杀、空旷辽阔。 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苦寒之感,自然给处在生命晚秋的杜甫 以更多的伤感。 三首诗都作于秋天,这与杜甫生命之秋、唐帝国之秋有关。正因如此,所以杜甫的悲秋情怀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具体分析如下: 一、羁旅的愁思 《秋兴八首(其一)》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当时诗人56岁。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这一联诗句,写诗人的羁旅情思: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菊开两度,泪流两回。羁留夔州,心情凄伤。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心总牵挂着故园,思念着长安。 万里悲秋常作客 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 二、身世的感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咏怀古迹(其三)》的内容,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只是叙写昭君悲惨的 命运并表达杜甫对她的深切同情,寄寓着身世感慨,抒发的是怀才不遇的情怀。

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中国古代文人的爱国情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顺心。 纵观历史长河的中国古代文人,他们大部分都怀有一腔热切的爱国情节,并由此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激励了了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爱国热情,对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化、思想、政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十一国庆节到来之际,谨以此篇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作为中华大家庭的一分子,我们深深热爱这片多情的土地,热爱着我们的具有辉煌历史、璀璨文化的——祖国! 因历史上杰出的爱国文人墨客很多,我在这里就暂列举出一部分文人代表,供大家参考。 爱国诗人——屈原 出身贵族的屈原,有优厚的文化教养,也有高远的政治理想和为之奋斗的献身精神。它的主要作品《离骚》,《离骚》是我国古代篇幅最长的抒情诗,体现了诗人忠贞不渝的故国情感和追求崇高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由他的诗句:“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袛敬兮,周论道而莫差”、“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就可以看出他的这种精神。 后来,屈原因谗言被迁放江南,长期流亡,最终自沉汩罗江而死。我们传统的端午节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每到这一天,全国各地会举行“赛龙舟”、“吃鸡蛋”、“吃粽子”等风俗。 乡国情怀诗人——陶渊明

两晋时期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的题材带进诗歌里,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表现领域,他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他的爱国境界,主要体现在一种平和淡泊,无世之争,心与自然浑然一体的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作品表现了对于乡土的眷恋,大自然的热爱,对于国家的执着深情。如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还有体现诗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的《咏荆轲》: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赢。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充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秦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 山水诗人——王维 早年的王维与当时许多向建功立业以杨名不朽的才士一样,对世间的功名亦充满了热情和向往,他的诗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其《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王维精通音乐,由擅长绘画,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相看不忍发,惨淡暮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哀

学而优则仕,中国古代文人的悲哀 提到中国古代文人,大家就会想象到:一位衣衫褴褛的穷秀才摇头晃脑地吟诗作文;秀才在书童的陪伴下爬山涉水,进京赶考;科考得中,秀才成了状元;峨冠博带的状元披红带花,荣归故里…… 广西贡院有幅对联写道:“十年寒窗诵四书言五经习六艺只为龙门一跃,三考得志官七品威八面谒九尊全因河鲤重生。”历朝历代,相沿成习,文人们趋之若鹜地竞奔在仕途上,乐而不疲。似乎做官从政,在仕途上春风得意成了文人自我价值的唯一实现形式。 “学而优则仕”根深蒂固的思想枷锁 孔门弟子子夏说“学而优则仕”,于是有了“头悬梁,锥刺骨”,有了“凿壁借光”,有了“映雪囊萤”。十年寒窗,学富五车,就是为了换个官当。 从孔子开始,中国文人似乎就未走出这样一个怪圈:他们一方面得心应手地创作着美仑美奂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苦苦地追求着“内圣外王”的政治理想。政治理想是他们的内在追求,文学作品则是这种追求的外在表现。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只是为文人的头上戴上了一顶光环,并不一定能为他们追求政治理想锦上添花;而对政治理想的追求,却常常是文人们创作文学作品的素材源泉乃至精神支柱。于是,文人们在追求中苦闷、彷徨,在创作中自娱、欢欣。 由于中国文人始终有着难以消解的仕途情结,所以中国文学里充满了文人怀才不遇的悲鸣。在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中,极少数文人如愿以偿,步入仕途。绝大多数文人则仕数不遇,壮志难酬。在如愿以偿的少数文人中,最终因政绩卓著而堪称政治家者,寥若晨星。在仕途上艰辛跋涉,政绩平平者则所在多有。只有其中一部分人虽然身在朝廷,却心在文学。他们和那些仕数不遇、壮志难酬的绝大多数文人共同构成文学创作的庞大队伍,“种瓜得豆”地在文学创作的田地里收获着成绩和希望。 当然也有例外,《庄子·秋水》篇里讲了一个故事,庄子的好友惠施在魏国做丞相,庄子打算去拜访他。惠施误以为庄子来意不善,想和自己争夺相位,竟派人搜拿庄子。庄子见到惠施后,对他说,鹞鹰得到一只臭老鼠,惟恐鵷鶵(yu ān chú)相夺,殊不知鵷鶵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从不把臭老鼠当美食的。鵷鶵毕竟是神鸟,庄子毕竟是神人,红尘中的文人总得吃喝拉撒睡,离不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酱醋茶。所以,多数文人并没有也不可能把官职当臭老鼠。虽然后世不少文人也常引用这个典故以示自己敝屣功名、品行高洁,却总让人觉得矫情,颇有些“酸葡萄”的味道。 仕途失意乃有传世名篇吗 文人的悲哀正在于这种“种瓜得豆”的不对称性。这又怨得了谁呢?文学创作在中国古代没有成为一种职业,文人对文学的追求不足以为“稻粱谋”,生存的需要使得文人的“种瓜得豆”成为难以规避的宿命。于是,文学家、诗人的一生注定是与苦难、煎熬相伴的一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