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2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2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2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2

2014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一、研究对象与内容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

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心理)

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二、作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

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三、发展概况

创建:夸美纽斯(遵循自然)、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

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

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

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

完善(成果[4])

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概述

含义[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4]: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

初中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①抽象占主导,现反省思维;②独立批

判、片面主观并存;③随意性显著增长;④成人感;⑤内心世界、朋辈交往;⑥自控能力不强

高中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①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③客观、敏感;④冲突矛盾

教育含义

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2; 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识论创始人—四阶段:感觉动作、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最近发展区”)

认知过程发展特点(观察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

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2]: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

⑴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阶段论

影响其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健康人格(人格统合[3])的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⑵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形式/内容/自我观念)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简答):青少年突变、生理加速反省出现、新的自我中心(认知歪曲[2])、建立自我同一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论述):

①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②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认知差异:智力因素,教育意义[3]

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冲动型/沉思型、整体型/序列型)

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

性格: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等特征

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

性别差异

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基本理论

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

(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3]。

(狭义)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人类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3]。

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5]、我国的分类[3]

[8]: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等学习

[5]: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学习

[3]: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

*以上要会辨别具体事例*。

二、联结学习理论

理论要点:①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间建立联结②强化作用③习惯是练习与强化的结果④熟悉刺激出现,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发生

基本思想: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⑴试误学习论(桑代克):学习即联结,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⑵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

⑶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

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

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

⑷信息加工学习论(加涅)

⑸应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塑造);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三、认知学习理论(更为复杂)

⑴顿悟学习(格式塔)

主要观点: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通过顿悟实现。

评价:肯定主体能动作用,强调认知功能的重要作用;但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全部。

⑵认知发现学习(布鲁纳)--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

⑶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

分类:(学习的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认知结构的关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实现条件:①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③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

实质与技术

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概念同化过程,属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技术:陈述性/比较性“组织者”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目标!)

⑷应用:①重视对关系的了解②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③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

⑸建构主义学习论—认知学习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时通过强化以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无视学习中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事物的特征和关系内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理论背景(布鲁纳、维果斯基)

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应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真实的学习与社会互动)、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互惠教学。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概述

(1)含义与结构

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三功能:激活、指向、强化/维持)

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两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

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2)学习动机种类

(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动力来源)内部(个体内在需要引起)/外部(由外部诱因引起)学习动机

(影响取得学业成就的角度)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Ps:认知内驱力由好奇心引起,以求知作目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影响学习过程(对学习行为有启发、定向和维持作用)、影响学习结果(不完全成正比)。

主要表现在: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2、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

强化论(行为主义学习论斯金纳)--强调外在影响,忽视学生内在因素。

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

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归因是学生对自己成败原因的主观解释和推论,可受他人影响改变)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评分制度,奖励进步)

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最早提出,形成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归因对其有影响)

三、培养与激发(论述)

学习动机的培养:指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其提出的客观要求逐渐转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

我能成功吗?我会参与吗?

(1)树立自信心

①提高自我效能感(适当预期、体验更多成功、挑战性任务)

②设置合理目标(分解目标,有效反馈、纵向比较)

③进行归因训练(建立积极自我概念、体验成功[强调学习目标非表现目标]、学习策略)

(2)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学习

①使任务更有趣

学习任务的价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就性价值(好成绩表示有能力)

任务价值三内在价值(活动本身带来快乐)------不同的任务价值,导致不同的学习动机。

利用性价值(奖学金)

教育软件激发学习动机的原因:呈现形式多样,刺激感官;任务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各类反馈。但要避免使用过程中的意义错位,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②引发认知冲突(人-人/人-物冲突)

③合理使用表扬

有效:表扬一定要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表扬方式比次数更重要;选词由衷而非空泛随便。

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竞争性/个人化(更合适)/合作性目标结构。

④合适的反馈

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就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力量,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具体的反馈兼具信息性和激发性(表扬而无具体信息,易使学生形成非能力归因)

及时反馈

第五章学习迁移—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

一、概述

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产生的效果)正(积极)/负迁移(反应定势,eg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逆向迁移

种类:(迁移发生的水平)水平(横向)/垂直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

(迁移的内容)一般(非特殊、普遍)/具体(特殊)迁移

(过程中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迁移

内在心理机制: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经验与认知系统。

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②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

③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形式训练说(最早/沃尔夫)--“官能心理学”,训练和改进官能,是教学目标。

⑴早期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刺激反应”,有片面性。

经验类化说(贾德)--“水下打靶”,概括化经验是关键。

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关系顿悟

小结:经验类化说是对共同要素说的修正,关系转换说可视为经验类化说的深化和具体化。

⑵现代理论(认知结构迁移论、产生式论、情境性理论)

三、为迁移而教

⑴影响因素:相似性(学习材料[2]/目标/过程/情境等)、原有认知结构[3]、学习定势(双重性)

⑵为迁移而教: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合理编排教学内容[3化]、教学程序;学习策略、在真实生活中学习。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知识学习概述

概念:依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知识的类型:

(深度不同)感性知识(感知和表象)/理性知识(概念和命题)

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具体知识(九一八事变)/抽象知识(例如概念、法则等)

(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心智技能-办事和认知策略-调控)

(2)知识学习的类型:

(知识的复杂程度)符号学习(事实性知识)、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概念之间的关系)

(新旧知识的复杂程度)下位学习(派生类属和相关类属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

(3)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

(短时记忆系统—建构新意义—深层认知加工—产生广泛迁移)

二、知识的获得

(1)知识直观

①类型: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②课堂提高知识直观的方法(5种)

(1)灵活运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2)加强词与形象的配合(3)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5)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PS:如何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特点?

(1)强度率,选择的直观教具对直观效果要有一定的强度(2)差异率,使教具与背景区别开来,直观物与背景的差异越大,越容易使之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3)活动率,动态的比静态的效果更好(4)组合率,使之结构相似,颜色一致,构成一个整体。

(2)知识概括

①类型:(抽象程度不同)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②课堂有效概括方法(正反例证、运用变式、比较、自觉概括)(论述)

(3)错误观念

①性质(广泛、自发、顽固、隐蔽),启示。

②错误观念转变条件(引发不满、可理解性、合理性、有效性)

③促进错观转念的教学(诊断、引发冲突、理解、应用、反思)

(1)记忆系统

瞬时记忆:视觉约为0.25~2秒,听觉为4秒。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约为5秒到1分钟。(直接记忆/工作记忆)5-9个组块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度,贮存方式为有组织的知识系统。

(2)知识遗忘及其原因

①遗忘进程:不均衡,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②遗忘的理论解释

痕迹衰退说(亚里士多德、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

干扰说(前摄抑制/后摄抑制)

同化说(奥苏伯尔,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动机说(压抑理论)

(3)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

深度加工与主动参与、运用记忆术、组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复习(及时、分散、背诵)

第七章学习技能

一、技能概述

(1)概念及特点

通过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一种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

(只有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才能应用)

特点:练习形成;获得相应经验;合乎法则。

与能力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技能能力

性质活动方式(具体的操作程序)心理特征(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范围特定性(某类活动)普遍性(各种活动)

联系:技能的形成以一定能力为前提,同时其形成又促进能力的发展。

(2)种类

①动作技能:按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成套实际动作。

(对外部刺激的调节)连续性(打字、舞蹈)/非连续性(举重、射箭、投篮、按电钮等)

(对外部条件的利用程度)封闭型(掷铁饼、跳水)/开放性(驾车、击剑、踢球等)

(动作幅度)精细(雕刻、打字)/粗大动作技能(游泳、打球等)

工具性/非工具性动作技能

②心智技能: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适用范围)一般(观察、比较、倾听等技能)/专门心智技能(默读、快速阅读、心算)

(学习结果)智慧技能(对外办事)/认知策略(对内调控)

二者区别对象执行结构

动作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

心智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

联系外部动作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也是其经常体现者,后者是前者的调解者

(3)作用

①调节和控制动作;

②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前提条件;

③影响学习者的个性品质。

(1)形成阶段(四阶段)

操作的定向→操作的模仿→操作的整合→操作的熟练

各阶段注意事项:

①定向阶段:目标映像(操作动作本身的各种信息/各种刺激的认识与区分)的形成十分关键,教师应加强每个动作的示范;学生应形成作业水平的期望。

②模仿阶段:动作稳定准确但不灵活;协调性差;主要受到意识和视觉反馈的控制,动觉控制水平较低;速度慢,个体易紧张疲劳。

③整合阶段:固定动作,一体化。较模仿有整体提高,但易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不稳定。

④熟练阶段:能高度适应各种变化的条件,动作高度自动化和完善化,几乎不需要意识控制,动作具有轻快感,注意力可分配。----各种技术能力的形成都是以操作的熟练为基础的

(2)培训(即如何提高效率)

准确示范与讲解→适当练习→有效反馈→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各部分要点提示:

①讲解:明确目标,分解复杂目标;适当的学习策略

示范:整体与分解相结合,动作要重复,慢速进行,指导学生观察。

②特指有意练习:抱着改进其作业水平的目的,且付出了一定努力的练习。

(练习内容的完整性)整体练习/局部练习:复杂技能先局部再整体。

练习方式(练习时间分配)集中练习/分散练习

(练习途径)模拟练习/实际练习/心理练习

eg:练习先后顺序整体练习局部练习

游泳√

排球√

羽毛球因人而异

练习的量:在明确基础练习次数的基础上确定过度练习次数。

只能在特定时期练习随后又不能马上操作的技能学习,过度学习更有效。

三种练习曲线:连续多次的练习过程中所发生的动作效率变化的图解。

“高原现象”:原因有三(方法更新、兴趣下降、基础知识不牢固)

③反馈的作用更主要是提供给学生进一步加工的信息,而不仅是作为一种奖励。

方式:外部(初期)/内部(后期)

内容:(视学习阶段、任务、对信息的加工程度而定)

Tips:1、充分练习后,详细的具体外部反馈信息才有助于学习;2、对于某些操作任务,精确的反馈反而导致较差的操作;精确的反馈效果与个体理解应用信息能力有关。

频率:任务性质不同,信息反馈频率不同。

连续任务不连续任务

反馈频率及时反馈几次练习之后给与总结性的反馈

④动觉训练要点:减少对视觉的依赖,充分体验肌肉运动的感觉;

采用分解法,体验每一具体动作的肌肉感觉;

辅助手段/辅助器械---体验伴随其动作的运动感觉线索。

将动觉训练与其他训练方法结合,如配合言语描述等,以形成复合型知觉。

(1)相关理论

加里培林的心智技能形成阶段论(五阶段)

(活动定向→物质化活动→有声言语活动→无声外部言语→内部言语活动)安德森的心智技能形成三段论(三阶段)

(认知阶段→联结阶段→自动化阶段)

(2)原型模拟:创立模型(对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功能和结构分析])和检验修正。

过程:将一批专家头脑中的(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明显的、展开的)“心理模型”。

目的:使专家的经验最终“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

(3)形成阶段:三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各阶段注意事项:

①形成完整映像,发挥学生主体性。

②以展开方式呈现,变式概括,及时转向内化阶段,边做边说。

③从外部言语开始,言语水平完全展开后再逐步简缩,变换动作对象,适时转化。

(4)形成的特征:对象脱离了支持物;进程压缩;应用的高效率

(5)培养

要点: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学生角度)与概括性(借用变式);

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原型定向与操作阶段切不可忽视对动作的认识而片面的强调言语标志练习,内化阶段则是考察言语的动作效应eg练剑)

④创设条件提供心智技能练习、应用的机会。(练习形式多样化,促进积极迁移)

第八章学习策略

一、概述

(1)定义: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与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特征(参照概念):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程序性(学习计划、规则和技能构成)。

意义:改进学习、促进教学、利于学生适应和发展。

(2)构成(根据迈克卡观点):认知策略(信息加工)、元认知策略(监控/调节)、资源管理策略(管理可利用环境/资源)。

二、通用典型策略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8种—“随意”“排扰(2)”“整官”“参与”“多用”“时间”“回忆”“画线”)

②精细加工策略(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忆笔提生际)

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编歌诀、关键词汇表象联系(外语教学)、谐音(无意义记忆)、视觉想象(奇

牢)、语义联想(旧做挂钩新为裳)

做笔记:

好处维持注意力帮助组织(复杂材料尤其有效)心理加工会更好(eg改写)

教师要求演讲稍慢重复重要主题材料呈现线索板书笔记提纲提问:训练学生和自己谈话

③组织策略(建构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层级图、归类法、纲要法

聚类组织(自由回忆之类):记忆单词、数理化公式多用。

概括法(五原则—略枝删重上位择述要):纲要法/网络法

比较法:概念对立(氧化还原)/易混差异(类比比喻)/对照比较(今古汉语)

(2)元认知策略(属监控策略):制定计划、监控和调节。

(3)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统筹、高效、灵活]、学习环境、心态调节、工具利用、寻求支持等)

三、训练

原则: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等原则、有效监控、个人自我效能感。

学习策略为程序性知识,是一种技能,非通过口头陈述习得,牢记训练三要素:

具体操作方法:指导教学、程序化训练、完型训练、交互式教学、合作学习(比独自学习印象深刻)等模式。

第九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一、问题解决

(1)问题和问题解决概述:

问题

基本成分(三):给定的条件(已知条件的描述)、要达到的目标(构成结论的描述)、存在的限制。

种类:复杂/简单;常规/创造性;抽象/概括;结构良好/不良。

问题解决

基本特点:目的指向性、认知性、序列性。

种类:常规/创造性问题解决。(常规与创造是相对的,与个人水平有关。)

(2)过程

四步:发现问题、理解表征问题、提出假设和检验假设(直接/间接检验)。

②表征:对所面临事件的表现和记载,以及自己的加工。

客观(问题的客观陈述)

问题初始状态(开始时的不完全信息)主观(对问题客观陈述的理解—即问题空间)目标状态

操作(采取的方法)

要正确理解和表征问题,就是要正确认识问题的问题空间。

(3)一般方法:算法式(死算)和启发式

启发式:手段-目的分析法(分解目标—解决含糊问题有效)、反推法(专家最后选择)、简化法(慎重!)、类比法(实验常用,要求学生具有充分有关熟悉和问题领域的知识)。

(4)影响因素:问题特征(撇表抓本)、知识经验(其在头脑中的存贮方式很关键)、定势与功能固着(5)教师如何帮助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①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大量知识、提供变式、建立网络化结构)

②运用策略(教授思维方法、外化思路)

③多种练习机会(避免低水平机械练习)

④培养思考习惯(鼓励发问、多角度提假设、鼓励反思)

二、创造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最根本的特性和标志之一。

(1)概念及特征

心理学定义: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的,有一定价值意义产品的活动或过程。

类别:(价值意义)真/类创造

创造不是少数人的天赋,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潜能,每人都有的一种心理品质。

有无创造性和创造性是否体现出来并不是一回事。

创造性是个体智力、年龄、个性、创造动机、创造方法及有关知识的函数。

主要成分(二):创造性想象、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其核心:发散思维(特征:流畅性、变通性与独特性)

(2)影响因素

①环境(家庭气氛、学校教育环境、社会文化、多种教育机构)

②智力(低智商者不可能具有创造性,高创造性者必须有高于一般水平的智商)

③个性(幽默感、强烈动机、容忍模糊和错误、喜欢幻想、强烈好奇心)

(3)如何培养?

①创造适宜的环境(宽松心理、留有余地、改革考试、家庭教育[4])

②注重个性的塑造(保护好奇、接受想法、重视独特、提供榜样)

③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学会容忍模糊、推测与假设、自我设计、头脑风暴[4原则])

第十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一、实质与关系

态度的实质与结构:

实质: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核心)、行为成分(不等于外显行为)。

品德的实质与结构:

实质: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

理特征和倾向。

道德与品德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①个人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成分②品德的形成不是遗传的③社会道德风气与其的作用与反作用。(区别)①道德依赖整个社会而品德依赖某一个体存在而存在②道德内容全面完整,而品德只是其一③道德发展受社会发展规律的支配,而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此支配,还服从于个体的生理、心理活动的规律④道德是伦理学与社会学研究对象,品德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二者结构一致,但涉及范围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不同。

二、品德发展理论

⑴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10岁以前—他律道德(对行为的判断根据客观结果);10岁以后—自律道德(考虑行为主观动机)

儿童的道德判断经历由注重行为结果到注重主观动机的发展过程。

⑵道德发展阶段论(柯尔伯格):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惩罚服从、相对功利、寻求认可、遵守法规、社会契约、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吉利根在性别差异基础上,提出了关怀取向的道德---“公正取向代表男性声音,关怀取向代表女性声音。”

三、品德发展基本特征

①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自我意识增强、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②品德发展由动荡(初中)向成熟(高中)过渡

四、学习过程和条件

⑴学习方式:亲历学习、观察学习

⑵学习过程:依从(盲目、被动、不稳定)、认同(自觉、主动、稳定)、内化

⑶影响条件: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五、良好态度与品德培养

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

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必经三阶段七子过程:自由选择/多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后果再行选择、喜爱选择并感满意/愿意公开选择、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十一章心理健康教育

一、概述

心理健康: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的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

健康标准[6]:情绪稳定乐观、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正确的自我观、环境适应能力良好、心理行为表现符合年龄特征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8]: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恐怖症、人格障碍与人格缺陷、性偏差、进食障碍、睡眠障碍

心理健康教育意义[3]:预防精神病症,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客观要求。

二、心理评估

含义: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两种参考架构:健康模式和疾病模式

意义[2]:教育依据;检验手段

手段:心理测验、评估性会谈、观察法、自述法。

三、心理辅导

学校开展遵循原则

行为改变基本方法:强化、代币奖励、行为塑造、示范、惩罚、自我控制。

行为演练基本方法: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一、设置教学目标

⑴定义:教师在教学之前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能够获得的学习结果。

意义:①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3]②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③指引学生学习

注意[3]:①避免空洞词汇②行动适于目标③测验与目标有关(依据重要性和时间加权分数)认知目标[知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⑵分类情感目标[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个性化]、

动作技能目标[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化]

⑶陈述:行为目标(马杰、不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心理与行为相结合目标(一般+具体)

⑷分析教学任务:①确定学生原有基础②分析使能目标③分析支持性条件(“催化剂”)

二、组织教学过程

教学事项[9][引起注意、提示、唤起、呈现内容、指导、展现行为、反馈、评定、加强]

教学方法[语言[2]、直观[2]、实践[3]、自学[2]]

教学媒介:承载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或工具。(视觉、听觉、视听媒体)

课堂教学环境(课堂物理环境[2]/课堂社会环境)

三、选择教学策略

以教师为主导: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直接教学模式。

以学生为主导:发现学习[布鲁纳最早提出]、情境学习、合作学习

个别化教学[程序教学(普莱西首创,斯金纳)、CAL、掌握学习(布卢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一、概述

课堂:由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大要素构成。

课堂管理: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教师、学生和课堂情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预定教学目标的过程。

目标[3]:争取更多时间、更多学生投入学习、帮助学生自我管理。

功能:促进[4](依靠群体动力)/维持[4]。

影响因素:教师的领导方式(参与/监督式)、班集体的特点、学生的责任感、对教师的定型期望

二、群体管理

群体:基于一定方式的共同活动而结合起来的联合体,也称团体。(彼此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心理上存在共同感、有情感联系。)

特征:由两人以上组成;根据一定目的或承担的任务而交往、协同活动;受到共同社会规范的制约。

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促进or阻碍取决于)[活动的难易、竞赛动机的激发、被人评价的意识、注意的干扰] 正式群体—发展经历三阶段(松散、联合群体阶段、集体阶段)

非正式群体:朋友、小集团、帮、群等(积极与消极作用)

群体动力:(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群体气氛、群体成员间的人际关系)等影响着群体与成员个人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

①群体凝聚力常常被当做衡量课堂管理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提高[4])

②群体规范:(正式/非正式)形成三阶段;各成员始终受到(模仿)(暗示)(顺从)等心理因素的制约。(积极与消极作用)

③课堂气氛:根据学生表现出的注意、情感、意志、定势与思维等状态水平,可分为积极的、消极的和对抗的。

教师是影响课堂气氛的主要因素。(领导方式[3]、对学生的期望、移情、焦虑水平)

移情:将自己的情绪或情感投射到他人身上,感受他人的情感体验,并引起与他人相似或相同的情绪反应。

④课堂里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吸引与排斥、合作与竞争)

三、纪律管理

课堂纪律:对学生课堂行为施加的准则和控制。

根据(纪律的控制点)分为:外在纪律和内在纪律。(他律—自律)

四类:教师促成、群体促成、任务促成、自我促成。

⑴课堂结构与课堂纪律

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是课堂的三大要素。

课堂结构:在教师指导下的三者间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包括(课堂情境结构、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情境结构:“班级规模、课堂常规、座位分配”

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时间的利用、课程表的编排、教学过程的规划”

⑵问题行为与课堂纪律

问题行为: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行为规划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

类型:外向攻击型/内向退缩型

处理:预防、非言语暗示、表扬、言语提醒、有意忽视、转移注意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意义和作用

⑴基本概念

教育测量:对教学、教育进行测量与评价。是成功教学的基础,也是教育决策的依据。

教育评价:有系统地收集有关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参照预定的教学目标对其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包括:(确定评估方案、搜集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以及作出决定)

⑵分类

(实施时机)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资料的处理方式)常模参照测评/标准参照测评

(功能)配置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严谨程度)正式/非正式评价

⑶功能

①为师生调整和改进教学提供充足的反馈信息②学校鉴别学生学业成绩、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式③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④教育评价和决策的依据。

二、方法和技术

⑴标准化成就测验(含义、特点[4]、程序[4]、优缺点)

⑵教师自编测验(特点、准备工作、类型[客观[4]/主观[2]、有效特征(效度、信度、区分度)])

⑶非测验的评价技术(案卷分析、观察、情感评价)

案卷分析: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察分析,并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

观察[行为检查单(定性)、轶事记录、等级评价量表(定量)]

情感评价[开放式问题、问卷]

⑷教学评价结果的处理与报告(合理评分步骤[5]、合格与不合格、其他报告方式)

第十五章教师心理

一、教师的心理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⑴教师的角色:知识的传播者、父母长者朋友和管理员、榜样和模范公民、教学的研究者。

⑵教师特征与职业成就的关系

①认知特征:分析大纲、处理教材、设计教学、了解判断学生特点等能力。

②监控能力(体现在三方面)

影响因素(教师自身、教学环境、教学媒体等)

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是教学能力的核心。

③人格特征(影响[2])--亲其师而信其道!

④教学效能感(一般/个人教学效能感)

概念: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主观判断。

影响[2]:工作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业成就。

自我效能感: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完成某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包括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

⑶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教师期望效应”

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从而对学生心理与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促进预期效果的达成。

二、专家型教师的能力特点

⑴丰富的组织化的专门知识,能有效运用

特定学科知识、一般教育学知识、特定内容教育学知识(‘实践性知识’特点[5])

此外:其专业知识的组织与储存都具有丰富的层级和结构,能敏感和觉察到问题的深层关系与结构,迅速

寻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案来。

⑵熟练掌握教学技能

课时计划简洁灵活(规划主要步骤,不涉及细节)且有预见性、教学技能程序化自动化、教学监控能力强(花更多时间思考而非盲目解决)、能吸引注意力且妥当应付纪律

⑶很强的洞察力,善于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三、从新教师到专家型教师

⑴影响教师成长的因素:个人因素、情境因素、系统过程。

个人:教师的知识、教育基本信念、认知能力、教学能力、情感投入、人际关系等。

情境:(学习工作环境)社会与社区、学校体制、学校氛围、教学小组或部门、课堂等。

系统:有目的的影响教师成长的专门方法和手段(教学观摩、教师评课与教学笔记等)。

⑵成长历程:关注生存阶段、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学生阶段。

关注学生阶段是衡量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专家教师特征的表现。

⑶成长与发展基本途径[6]

教研组的教学研究活动(共同备课、听课、评课、组织教学观摩活动[正式与非正式])

微型教学训练

教学决策训练(观看教学录像,及时提供指导)

校本培训(注意四项)

反思教学经验(类型[3]、内容[3]、方法[4])

教师参与研究(与专家研究的区别[3])

大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_(完整版)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因为是A、B卷随机抽来考,所以知识点超级多)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与规律,包括受教育者的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效的教育。 2.桑代克在1903年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当代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3.教育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 (1)相关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这种关系就研究对象的特征和行为作出解释和预测。 (2)因果研究:主要用于探讨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研究方法)——一般通过实验法来进行因果研究。 第二章(整章都是重点,有关联的知识点都有,避免遇到灵活运用的题目,所以容较多) 第一节:学习概述 1.学习的概念: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A,学习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B,学习是有机体后天习得经验的过程。C,学习表现为个体行为由于经验而发生的较稳定的变化。 2.学习的类别: A,按学习结果划分:(加涅)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的学习、动作技能。B,按学习性质划分:(奥苏贝尔)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详见第三节:认知派学习理论)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桑代克(试误—联结) 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A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B.练习律:指联结的频率决定联结的强度。 C.效果律:指的是动作在情境中跟随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反之,动作在情境中跟随不满意的变化,则动作的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与斯金纳的强化与惩罚有一定联系)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狗分泌唾液实验:无条件刺激——无条件作用 条件刺激——条件作用 3.华生(经典性条件学习理论) ——有机体的学习就是通过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建立,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提出S—R模式。 “恐惧形成”实验 学习的消退律和学习的泛化和分化律。(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的泛化和分化进行区别)

2017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的历史 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 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 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 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 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心理现象 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 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事实上,心理过程中体现着人格特征,而人格特征也影响着心理过程,二者是心理现象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选、填)p4 (多选/单选/填空)( 给你根据概念实例判断哪种方法) (一)实验法 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加以描述、分析的方法。它是实验科学普遍采取的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二)测验法 是运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三)调查法 是以收集被试各种材料,间接了解其心理现象的一种方法。 可分为书面调查和口头调查。 (四)临床法(最常用) 是通过谈话,观察个人的心理现象或行为,系统地、综合性地描述心理现象的方法。 (五)个案法 是对某个人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他的某种心理现象和行为因素的方法。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 5、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p10 (了解名称和代表人物)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冯特、铁钦纳、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詹姆斯、杜威、安吉尔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华生(1913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托尔曼、赫尔、斯金纳 (四)完形主义心理学(也称格式塔心理学派) 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五)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弗洛伊德、霍妮、沙利文、弗罗姆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第三势力) 创始人马斯洛、罗杰斯 6、心理学对教师职业的意义?(三道论述)p13 (一)心理学史从事教育活动的基础科学 1)教育活动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活动的基本规律一个是社会发展规律,一个是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活动首先要遵循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规律。也就是说,教育最新红要促进人的发展。二人的发展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即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和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规律,也是教育工作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的关键所在。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和不均衡性等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在教育活动中,如教育目标的确立、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适合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就会使教育工作取得最大的效果。 2)教育工作要有心理学指导 教师的工作就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教师通过讲授,向学生传递人类积淀下来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接受和理解人类智慧结晶的同时,发展了自身的各种能力,塑造出完美的人格。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掌握和运用学生学习的规律和人格形成的规律。教师只有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本质规律、不同学习的类型划分、学习的过程阶段特点等心理学理论,才能顺利地实施教学活动,实现其教学的目的。教师也只有掌握了学生的人格结构及其特征表现,才能针对学生的人格差异,因材施教,依据品德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3)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是教师专业化的主要指标 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要具有教师职业所必须的职业素养。教育理论知识是教师职业素养的主要条件,而心理学理论则是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掌握和运用心理学理论的水平就成为检验教师专业化程度的主要指标。 (二)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 1)高尚的职业品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

初中数学教师资格证复习资料

模块二:课程知识 第一章初中数学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 第一节: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初中数学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手段。它体现了国家从数学教育与教学的角度,对初中阶段学生实现最终培养目标的整体规划。 2、影响初中数学课程的主要因素包括: 一、数学学科内涵: (1)数学科学本身的内涵(数学的知识、方法和意义等) (2)作为教育任务的数学学科的内涵(理解数学的整体性特征,领悟相关的数学思想,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二、社会发展现状: (1)当代社会的科学技术、人文精神中蕴含的数学知识与素养等 (2)生活变化对数学的影响等 (3)社会发展对公民基本数学素养的需求。 三、学生心理特征。 初中数学课程是针对初中学生年龄特征和知识经验而设置的,因此学生的心理特征必然会影响着具体的课程内容、 (1)适合学生的数学思维特征 (2)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环境背景 第二节、初中数学课程性质 一、基础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中应当有大量的内容是未来公民在日常生活中必须要用到的。 (2)初中阶段的教育是每一个学生必须经历的基础教育阶段,它将为其后续生存、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3)由于数学学科是其他科学的基础,因此数学课程内容也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其他课程的必要基础 因此,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普及性 (1)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当在适龄少年中得到普及,即每一个适龄的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学习它 (2)初中数学课程内容应当能够为所有适龄学生在具备相应学习条件的前提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掌握 三、发展性

教育心理学复习材料

绪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他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1 学生2 教师3 教学内容4 教学媒体 5 教学环境、 教学过程的三个侧面:1 学习过程2 教学过程3 评价反思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1 问卷法 2 实验法 3 观察法 4 访谈法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出版是西方首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1在学习观上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2在研究领域日益向纵深发展 3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向 4研究的国际化与本土化 5教育心理学越来越综合化和跨学科化 第二部分学生心理 皮亚杰所说的顺应机能包括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 皮亚杰关于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 2 前运算阶段 3 具体运算阶段 4 形式运算阶段 皮亚杰认为发展主要有四个因素:成熟,练习与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这些因素在认知过程中产生交互影响作用。 维果斯基主张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受社会规律

的制约,十分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及社会交互作用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 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概念。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的八个阶段: 1 信任对怀疑 2 自主对羞愧 3 主动对内疚 4 勤奋对自备 5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 亲密对孤独 7 繁殖对停滞 8 完美无瑕对悲观绝望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和周围人的关系的认识。 家庭教养方式的三种类型:权威型专制型放任型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将人的智力分为两类: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一贯的典型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感知记忆思维问题解决决策以及信息加工加工的典型方式。 认知风格的几种经典类型: 1 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2 冲动型和沉思型 3 深层加工和表层加工 4 整体型和系列型 5 分类风格 超常儿童的智商在130以上 智力落后儿童智商:轻度50-70 中度35-50 重度35以下 第三部分学习理论 加涅认为,人的学习存在五种学习结果: 1 言语信息 2 智力技能 3 认知策略 4 态度5动作技能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整合打印版)

简答简述题(教学法) 教学方法制约着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1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精神面貌,制约学生个性心理的发展2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方法,制约学生智力的发展3教学方法影响学生的学习负担,制约学生身体的发展 中小学教学方法的特点是什么:1发展性2情感性3主体性4多样性5技术性 简要回答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1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2依据教材内容和学习性质、特点3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4依据教学原则5依据教师的素质条件6依据教学目标7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8依据教学实践和效率的要求 简要回答教学方法发展的基本趋势:1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移到以学位中心2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发展到多样化3各种教学方法从彼此孤立发展到相互结合 布鲁纳结构课程和发展教学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1学习的过程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2认为学生的认知经历着“动作表征、映像表征、符号表征”三个发展阶段。3要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4教学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5注意对儿童的早期教育。6注意学生的内部动机。7强调发现学习的方法。 简述启发式教学的课堂结构模式。:一堂设计完成的启发式教学课应该包含连续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温故导新,提出问题第二阶段:讨论分析,阅读探究。第三阶段:交流比较,总结概括。第四阶段:练习巩固,反馈强化。 简述赞科夫的教学新体系原则:1高难度进行教学原则2高速度进行教学原则3理论知足起主导作用原则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5使全班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简述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1“以学生为中心”的培养目标2“以学生为中 心”的教学目标3建立新型 师生关系4“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过程观 简答教学模式的功能1构造 功能2解释功能3启发功能4 推断功能 选择和运用教学模式应注意 的问题是什么?1综合性2 发展性3递补性 简要回答构建教学模式应遵 循的基本原则。1创新的原则 2满足学生心理需要原则3全 程参与全员参与的原则4突 出学生主体原则5开放的原 则6实践探究原则 简要回答“尝试回授—反馈 调节”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1 诱导——启发诱导,创设问 题情境2尝试——探究知识 的尝试3归纳——归纳结论, 纳入知识系统4变式——变 式练习的尝试5回授——回 授尝试效果,组织质疑和讲 解6调节——单元教学结果 的回授调节 简要回答暗示教学模式的教 学策略。1创设优雅的教学外 部环境2学前动员3采用各 种暗示手段 中小学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 些?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 的教学方法2以直观感知为 主的教学方法3以实际训练 为主的教学方法 中小学学习的基本方法有哪 些?1读书学习法2讨论学习 法3调研学习法4实践学习 法5循环学习法 运用读书指导法的要求有哪 些?1读书要明确目的2读书 要学会使用工具书3读书要 动脑筋4读书要不耻下问5 读书要学用一致5读书要有 创造 学习方法指导内容包括哪些 方面1创设学习条件的方法 指导(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进行 体育锻炼)2心理调节的方法 指导3掌握知识的方法指导4 学习各环节的方法指导5学 习各具体学科的方法指导 概要说明合作学习的基本理 念1互动观2目标观3师生 观4形式观5情境观 指导学生提高上课效率包括 哪些方面1课前准备(用品、 知识、体力、心理)2专心听 3仔细看4善于想5敢于问6 勤于解7重点记 简要回答教学技能的特点1 教学技能具有目标指向性2 教学技能的形式是以知识经 验为基础3教学技能是学习 与训练的结果4教学技能具 有可操作性 备课包括哪些内容?备课的 内容包括做好三项工作,写 出三种计划:三项工作即钻 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 法。三种计划即学期或学年 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计 划、课时计划。 钻研课程标准应该包括哪些 内容?1通过整个课程标准, 保证课程标准的学科体系2 了解相关的课程标准,了解 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3精 度课程标准的每一部分。 编写教案应注意的问题是什 么?1教学目的要写得具体 明确,切忌空洞抽象。2有创 造性,即依据教科书。3要反 复检查和修改教案。 运用提问技能应遵循哪些原 则?1目标性原则2启发性原 则3明确性原则4适宜性原 则5多样性原则6普遍性原 则 在理答教学过程中,教师运 用哪些方法进行提示?1在 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 过提供或缩小学生的思考范 围2引出部分答案3提供与 问题答案相关的旧知识4指 明思考问题的方向5把一个 较大的问题分解成几个较小 的问题6从难度较大的问题 退回难度相对较小的问题等 方法进行提示 简要回答课堂结课的意义与 作用1能使学生的知识系统 化、条理化2具有强化主题, 明确要旨的作用 3能使学 生增强记忆,巩固知识4提 高升华,开拓创新的作用5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6训练 技能,学以致用的作用 中学基本的评价方法有哪 些?1纸笔测验2课堂观察3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 简述纸笔测验命题的原则1 体现多维目标2适当确定各 学习领域的比例3试题选择 与试卷呈现方式丰富多彩 课堂观察学生学习状态包括 哪些方面?1学生的参与状 态2学生的交往状态3学生 的思维状态4学生的情绪状 态5学生问题的生成状态 如何实施课堂观察?1明确 观察对象和观察内容2确定 观察内容的基本维度 简要回答建立成长记录袋的 基本步骤1确定评价目的和 目标2选择记录的工具3收 集资料,组成成长记录袋和 形成性反馈 简述当前教学媒体发展的主 要趋势是传统教学媒体与现 代教学媒体的融合,逐渐形 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媒体体 系。教学日益多煤化、综合 化,即日益注意综合运用多 种媒体进行教学,以不断提 高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多媒体教学课件有哪些主要 特点?1丰富的表现力2交互 性强3共享性好 简述网络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1网络教学改变学习方式 2 网络教学有利于突出表现教 材中的难点和重点3网络教 学促进的教学内容和目标结 构的变革4网络教学可以节 约和优化社会资源。 综合应用题(教学法) 结合实际分析素质教育对中 小学教学改革的新要求。1 突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坚 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按照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的要求来选用和设计教学方 法,是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教 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点}2强

东北师大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 毕有余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基础 一、教育心理学研究什么? 1.“教育心理学旨在对研究教育者提供有关人性变化的知识、以供其建立教育理论之用”(桑代克) 2.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的原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П.Ф.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 3.研究教育过程中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潘菽《教育心理学》) 4.研究课堂学习的性质、条件、效果和评价问题。(D.P.奥苏伯尔) 5.教育心理学通常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的科学。(《美国教育百科全书》) 我们的看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学科特点 (一)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1.理论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早期: 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 现在: 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重 2.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生物因素(组块);社会因素(旁观者效应) (二)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1.理论任务: 学生学习与动物学习有何异同? 怎样解释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对行为的作用? 2.应用任务 (1)指导教学实践 奥苏伯尔1957:意向对保持学习材料有积极的作用 (2)解决课堂问题 提问;“国”字; 一、研究教育心理学有什么用? (一)目的: 应用客观的研究方法来检验有关学习影响因素的各种观点,探讨众所周知或鲜为人知的某些问题,形成某些原则和理论。 教育规律很多不是想当然的。 按能力分班,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批评错误行为有助于改善学生的行为 (二)意义: 1.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培养创新能力(“挑战”曹冲) 2.有助于更新教育观念,帮助教育者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例如:逃学厌学问题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来面貌来研究心理的本质规律和事实 (二)系统性原则: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考察(整体性、结构性、环境适应性、动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教学实际出发最终解决教学实际问题 三、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一)教育心理实验 实验法:有意控制一定的条件,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现象的产生,或适当地改变条件,以观察心理现象的变化。 1.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实验室内应用专门精确的仪器进行心理实验的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多用之研究简单的心理现象,而用于研究复杂的、多变化的心理现象,就显得不够了。 2.自然实验:是在自然的情况下创设并控制某些条件以引起某种心理活动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自然实验法有观察法和实验法的优点,既是主动创造条件,又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因此它是在教育实践领域内研究学生心理最常用、最适用的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心理过程,又可用于研究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3.观察法: 是观察人的行为和表现,加以系统地叙述,进行分析研究,判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 科学观察的步骤: (1)在观察前需要有一定的目的与计划,做好准备工作; (2)观察必须有选择性。要观察一切,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那些计划之内的重要事实; (3)观察不仅需要真实,并要有正确的解释。 4.访谈法 优点:适用范围广,能灵活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资料收集工作。 缺点:费时费力费财,结果受研究者影响,资料难量化。 5.个案法 个案法又叫追踪研究,就是对某一被试对象,在较长时间里甚至长达几年、几十年连续进行观察、实验研究其心理的发展变化的方法。 优点:研究的结果具有连续性,避免偶然性,而且研究的结果比较真实。 缺点:被试者只是个别人,不带普遍性;由于研究的时间长,被试者可能变化,有时难以研究到底。 6.行动研究: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第二节学习策略 一、概述 (一)含义&特点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为了达到有效的学习目的而采用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方式的综合。……名词解释 特点:操作性和监控性(学习策略的基本特征)的有机统一;外显性和内隐性的有机统一;主动性和迁移性的有机统一。 (二)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 自我调节学习:指学生为了保证学习的成功、提高学习效果、达到学习目的,主动地运用与调控元认知、动机与行为的过程。 学生要进行自我调节学习,必须具备四个条件:a.能够自己确立学习目标;b.能够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学习策略并确信他对自己学习的价值;c.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自我调节学习;d.具有为自己学习的意识、愿望与动机,并把学业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去探究、追求与享受。 二、分类 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三种。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策略,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过程进行调控的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对学生的动机具有重要的作用。……填空题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 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1. 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 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学习方法。它是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的关键。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在复述时间上,采用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在复述的次数上,强调过度学习;再复述的方法上,包括排除相互干扰、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复习形式多样化等。……名词解释、填空 2. 精加工策略……填空、名词解释 精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 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理解记忆策略,其要旨在于建立信息之间的联系。联系越多,能够回忆出信息原貌的途径就越多,即提取的线索就越多。精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 具体来说,精加工策略有以下几种: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联系客观实际。 3. 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是指:将经过精加工提炼出来的知识点加以构造,形成知识结构的 更高水平的信息加工策略。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归类策略,用于概念、语词、规则等知识的归类整理;一种是纲要策略,主要用于对学习材料结构的把握。 ★(二)元认知策略 1. 元认知 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与调节,主要包括 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监控。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 一、综合素质 分为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写作题三种类型。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单项选择题:29道每题分值:2分总分:58分 材料分析题:3道每题分值:14分总分:42分 写作题:1道每题分值:50分总分:50分 合计:150分。 (一)单项选择题 主要考察教育理念、法律知识、教师职业道德、文化素养和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知识和能力。各个模块题量基本稳定,其中职业理念4道左右,教育法律法规8道左右,教师职业道德规范4道左右,文化素养9道,教师基本能力4道。单项选择题稳定在29道,总分值58分,约占总分值的39%。 1.职业理念模块(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 2.教育法律法规模块(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教师权利和义务、学 生权利保护) 3.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行为) 4.文化素养模块(历史文化素养、科学文化素养、传统文化素养、 文学素养、艺术素养) 5.基本能力模块(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写作能力。

(二)材料分析题 在历年综合素质真题中,材料分析题稳定在3道,其中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1题,教师职业道德1题,阅读理解能力1题。总分值42分,约占总分值的28%。 1.职业理念模块:从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的 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 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给出一段教学情景,让考生从教师职 业道德规范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或给教师的行为提出合理建议。 3.基本能力模块:阅读材料一般是从一些教育杂志或者名人名家 的作品中选取一篇或节选600-700字的小散文或议论文片段形成题干的材料部分,问题一般设置两个小题,主要从对文中重要概念或句子含义的理解和对文中观点、态度的理解两个角度来设置题目。 (三)写作题 在综合素质考试中,写作题为必考科目。一般情况下阅读所 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分值为50 分,约占总分值的33%。 综合素质(小学) 考试目标: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法律知识和职业道德。

最新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1)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判断、选择 1.意志:意志是自觉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为,从而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是人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集中表现。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3.人格:人格是最复杂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把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扮演的角色的种种行为的心理活动都看作人格的表现。人格是人与人区别开来的独特的心理特征。大多学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社会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4.人格的心理结构: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其中主要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等。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前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动态特征;性格是人对现实较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自我调控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 5.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6.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针对实用主义教育不重视科技人才培养的缺陷,布鲁纳等人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本位”的新思想。认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形成认知结构过程,而不在于认知的结果”,进一步提出早期教育、学习动机以及高难度和高速度等一系列教育原则,对各国教育改革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7.一般认为教育心理学独立于20世纪初期,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随后在1013-1914年将其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8.1879年,“心理学之父亲”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高校教师资格证复习材料

心理学 一、填空题或选择题 1.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2.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3. 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 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经验论 英国哲学家洛克,主张“白板说” 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是心理学称为一门 5.构造主义奠基人冯特,代表人物铁欣纳;内省法,意识元素、意识经验; 机能主义美詹姆士,代表人物杜威;心理机能。 行为主义美华生,后期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整体”、“完型”。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无意识。(分辨学派与代表人物) 6. 认知心理学 1967年美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和罗杰斯:以人为本,反对行为主义。 7.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8. 《教育心理学》是奠基人 中国最早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是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9. 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口头、书面);4.个案法。 10. 社会按照各类社会角色所规定的行为模式去要求每个社会成员,这被称之为角色期望。 11. 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1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2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3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4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有声的言教,无声的身教)。 12.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期待、热情关注是影响学生学业和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师生态度产生的相互交流与反馈在心理学上称为“罗森塔尔效应”或“教师期望效应”(赏识教育) 13. 效能感指认对自己进行某一活动能否成功的能力的主观判断。教师的教学效能感分为 效能感和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 4.动作技能 5.态度。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 .“先行组织者”就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22. 动机有三种功能: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强化功能。 23. 学习需要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教育心理学资料复习重点

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突破;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权威;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专家,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增加。 6.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必须具有严肃性、严格性、严密性 ①观察法:直接观察被试者某种心理活动的表现; ②调查法:通过其他有关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 ③教育经验总结法:对在实践中已取得的显著成绩和丰富的经验,从心理学角度进行分析总结; ④自然实验法:在学校教育的实际情况下,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⑤实验室实验法: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中,按照研究的目的而控制和变更某些条件,以观察被试者心理活动的表现; ⑥临床个案法:对学校学与教的个案作祥尽的观察、评量与操纵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资料: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二章现代心理学的教育观 第一节对学校教育的心理学认识

P《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全

第一章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1、中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中学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是心理学 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内容包括5个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和3个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多选:教学媒体都有哪些形式,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2、心理学发展[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布鲁克4成果)] 简答题:心理学发展趋势 [1、研究领域从行为主义到认知心理学,即由S-R范式转向认知范式2、在学习观上,由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3、从着重对学习问题的研究转向对教学问题的研究4、从注重实验室纯理论研究转化为重视教育实践的实际应用研究5、从理论的狭隘、零散转化为理论的完善、整合] 3、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翻译著作是1908年房东岳翻译日本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 廖世承出版了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1926年,心理学家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冯忠良“结构—定向教学”理论。 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教育 1、心理发展概念: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 化。 多选和简答题: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 [1、连续性和阶段性;2、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可逆)3、不平衡性;4、差异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8个阶段童年期[小学6、7-11、12]和少年期[初中11、12-14、15] 填空:1、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更加成熟,基本上完成了向理论思维的转化,抽象逻辑思维占优势地位,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 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特点:目的更明确;持久性明显发展;精确性提高概括性更强 3、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感知的能力。 4、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有意记忆占主导; 理解记忆为主要识记方法;抽象记忆占优势 简答题:中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初中5、高中:个性化的情感和浪漫的热情] 1、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产生了与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相关的情感 2、自相矛盾的情感 3、少年底俄热情和冲动4选择性友谊的建立5情感的社会性更加明朗。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特点1、中学阶段是理性、动机和兴趣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2、思想比较敏感3、中学阶段是一个过渡时期。 二、皮亚杰建构主义发展观基本内容 1、发展是一个建构过程,使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地相互作用中实现的2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3、适应包括童话和顺应两种作用恶化过程。[填空]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示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图示是指动作的机构或组织。4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例子判断哪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形式运算阶段11-16] 简答和多选影响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成熟、连续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多选1、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论、心理发展论、内化学说、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心理发展观儿童认知发展4个表现p38页[a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b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c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d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心理发展的原因a 心理机能的发展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b语言符号系统c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过程。新的高级的社会历史的心理活动形式,首先是作为外部形式的活动而形成的,以后才内化转为内部活动,才能最终默默地在头脑中进行。 辨析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儿童2种水平:1现有的2借助其他方式启发可达到的较高水平,二者间的差距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的最新发展区。 #大题的可能性较小: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p46图 1、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 2、每一阶段都有一个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冲突 3、如果个体能够成功而又合理的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反之则人格向不健全方向发展。 4个体解决危机的成功程度一般都处在从积极到消极的连续体的某一点上。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分期8个46页图 #填空1、个别差异是指个体之间在稳定的心理热点上的差异,包括性格能力或兴趣方面的差异。2、智力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3、学习风格使学习者在探究、解决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贯的、独具个人特色的学习策略的学习倾向。但是,并非所有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都属于学习风格范畴。 4、学习风格的6个类别[a知觉偏好b物理环境需要c社会环境偏好d认知方式e最佳时间f动机和价值观]5大因素[环境、情绪、社会、生理和心理]3个风格[认知、情感、生理] #多选:1、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2、瑟斯顿7种主要的智力因素:空间知觉、言语理解、语词流畅、记忆、数字能力、归纳和知觉速度。吉尔福德三维机构模型:操作内容产品三个维度。斯皮尔曼: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 3、智力的个体差异分量的差异和质的差异;群体差异包括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4、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对时间节律和感觉通道的偏爱]、心理要素[归类的宽窄、信息的及时加工和同时加工、场依存性和场独立性、分析与综合、沉思与冲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得高低、成就动机的差异、内控与外控、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以及学习坚持性的高言语表达能力的差异、冒险与谨慎等]、社会性要素[独立学习和结伴学习、竞争与合作] 5、学习风格认知要素实质上是一个人的认知风格在学习中的体现。认知风格是学生在加工信息时所习惯采用的不同方式。主要特征是持久性和一致性 简答1、三元智力理论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使个体产生适应环境的行为的心理能力,产生这种适应行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中学综合素质教师资格证历年真题: 2011-2015 年教师资格证考试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9题,每小题 2 分,共 5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邱老师经常梳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找解决策略,邱老师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 A?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B?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C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D?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1. 【答案】 A。 答题解析:本题考察的知识点为教师的职业角色,题干中指出该老师经常梳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刻苦钻研,体现了教师教育教学研究者的角色。 2. 康老师经常在班上开展“成语知识竞赛” “演讲赛”“辩论赛”等活动。营造运用语文知识的情境。康老师的做法有利于 A?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B?发展学生的互补性 C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D?减轻教师工作压力 2. 【答案】 A。 答题解析:本题考察教师某项教学行为的优点,答题的关键点是能找出“运用……的情境”,当看到此时,大致可以判断出该教学行为是帮助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3. 期末考试要到了,数学老师请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吴老师把课时让给他上数学课,吴老师欣然同意。他们的做法 A?合理。体现了教师双方的意愿 B.不台理。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C?台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 D.不合理。违背了团结协作的要求 3. 【答案】 B。 答题解析:该考题通过常规行为判断应为错误行为,排除选项A、C。剩B、D两个选项 再进行二次辨析。题干中明确指出原本的社会实践课程被数学课所剥夺,也就是单纯的以学 科知识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故选择B。因D选项为体现出团结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