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教科版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教科版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教科版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精品教案教学设计全册教案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的起始课,在这个单元中的定位是让学生对地球家园形成一个整体认识。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整个单元的基础,学生只有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一个整体认识,才能更好地理解与我们的地球家园有关的现象以及地球家园中的“居民”之间的相互关系。

教材从“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这个问题入手,调取学生的生活记忆,启发学生的思考。在探索环节设计了一个“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的活动,提出了一个“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的问题。用绘画的方式来表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可以让学生联系之前思考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的相关信息,并以形象化的方式进行表达,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站在地球家园往外看,我们能发现什么?”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补充与地球家园密切相关的、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地球之外的景物,这个补充是为了引导学生从地球之上和地球之外两个视角去描述“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研讨环节的“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是在小结分享探索的成果。而“缺少其中一样可以吗?”这个问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地球家园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在联系中看待事物的能力。拓展环节的“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我们还能在家园里找到什么”是为了扩充学生对地球家园的认识。

【学生分析】

学生本就生活在地球家园上,对于地球家园中具体有什么,他们是非常熟悉的。因此在聚焦问题之后,让学生“画一画。在地球家园图上,我们可以添加什么?”,这个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另外,作为低年级学生,他们也很喜欢形象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然而,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比较难的是在交流“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时能对自己所知道的地球家园中的“成员”进行有意识的分类。学生在绘图时添加的具体物体有可能是天然的,也有可能是人造的,有可能是有生命的,也有可能是没有生命的,教师在学生交流分享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分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家园中有空气、土壤、岩石、水、动物、植物、人等。

2.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非生物和生物资源对地球家园来说缺一不可。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图文的方式在地球家园图上添加一些物体。

2.能参与地球家园中的自然资源与人类关系的讨论,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观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对探究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感兴趣。

2.愿意倾听,积极分享。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地球是地球生命共同的家园,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地球提供的各种资源。

【教学重难点】

知道人类离不开地球家园上的各种自然资源。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大白纸(大白纸上提前画好圆圈,代表地球)、彩笔。

教师准备:比较典型的在地球家园上能够看到的景观图片或视频、班级记录表、课后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PPT出示一幅地球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看看老师展示的这幅图中有什么?

2.我们这个单元要研究的就是我们的地球家园。

3.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呢?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球图片让学生辨认,由此导入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我们的地球家园。在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抛出之后,教师可以很自然地向学生提出

“我们的地球家园中都有些什么呢?”这个问题,从而进入到本课的研究内容。

二、探究活动

1.我们先来看一组地球家园的图片(PPT上出示若干张地球家园中能够看到的一些较为典型的景象图片)。

设计意图:在导入部分虽然已提出“地球家园中都有些什么”的问题,但不着急让学生立即回答,可以先展现一些地球家园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这样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记忆,让他们的思考更加全面细致。

2.同学们,你们在图片中看到了什么?(学生会回答一些他们的观察结果)3.你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都是地球家园中的“成员”。现在老师这边有一个“寻找地球家园的成员”的绘画活动,想请全班同学参加,你们想参加吗?

4.规则:四人一组,在大白纸上画下你们所知道的地球家园的“成员”,白纸上的圆圈代表地球。可以画在地球上见到的,也可以画站在地球上往外看见的。

5.学生四人一组完成绘画。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绘画的方式展现自己对于“地球家园中都有什么”的认识,这是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做法。低年级学生更加擅长具象地表达自己的发现。让学生四人一组在大白纸上绘画,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同时较大的绘画空间更有利于学生的发挥。

6.同学们都已经完成了绘画,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展示交流,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找到的地球家园的“成员”最多。需要注意交流规则:前面小组讲过的,后面小组不能重复。

7.教师可以帮助一个小组在黑板上张贴绘画作品,并请小组成员讲解所画的地球家园的“成员”,然后其他小组补充。教师需要在班级记录表上分类记录学生分享的地球家园的“成员”。

设计意图:请一个小组展示交流地球家园的“成员”,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这样可以有效、迅速地了解全班学生关于地球家园的“成员”的前概念;通过全班学生的交流补充,可以进一步完善大家对于地球家园的“成员”的认识。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分类整理交流结果,可以间接引导学生多维度地认识事物。

三、总结与反思

1.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已经完成,同学们非常棒,找到了非常多的地球家园

的“成员”。现在老师想问大家,如果地球家园缺少其中一个成员,可以吗?说说你的理由。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前面列举的地球家园的“成员”,教师提出“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成员,可以吗”的问题。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从联系的角度看问题,从而发现地球家园的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离不开地球家园上的各种自然资源。

2.小结:在我们的地球家园中各个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人类离不开地球家园上的各种自然资源。

四、拓展

课后,请同学们到田野、绿地、树林或山坡上,看看还能在地球家园中找到什么(注意安全),完善大家的图画。老师给大家提供一张记录表供你们课后观察记录使用。

我们观察的家园

我仰望天空看到

我观察周围发现

我向下看地面发现

我站在泥土地上的感受

我在户外深呼吸时的感受

我静下心来聆听到的自然声音

我在室外的其他感受

设计意图:拓展部分的内容是为了让学生在进一步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完善对于地球家园的认识;给学生提供记录表是为了让学生的观察更加全面有序。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班级记录表

动物、人

土壤

植物

太阳、月亮、星星

……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让学生用直观形象的图画描

述他们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的认识。

活动手册说明:在活动手册中的那个圆

圈代表的是地球。学生需要在圆圈(地球)

的周围描绘他们对“地球家园中有什么”的

认识。注意提醒学生要以圆圈的各段弧线为

底部来画相应的物体,教师可以给学生手绘

一个物体当作例子。教学中也可以小组为单

位在大白纸上绘画。如果课堂时间充裕,可

以让学生给图画上色,增加美感;如果课堂

时间不够,上色可以留待课后完成。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视频或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

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

学生回答。

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

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

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

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

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

小组交流

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

组长领取绘画材料。

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

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

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

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五、拓展(2分钟)

大家可以走出去看一看,观察一下我们的树林、田野、绿地、山坡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里还能找到什么?

【板书设计】:

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陆地:山川动植物人类

地球水:海洋河流

空气阳光

地球上有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一课,学生已经对我们的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本节课的学习将会聚焦于学生身边的、熟悉而陌生的土壤中的“生态乐园”。说熟悉是因为土壤太常见了,说陌生是因为学生可能从未细致地去观察生活在土壤中的动物植物并统计数量。

在这节课里,学生将来到校园中的一块土壤边,记录在那里生活的动植物。这个活动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学生去重点关注的内容很丰富。首先,观察什么?学生不仅要观察生长在土壤上的植物,还要观察生活在土壤表面和里面的动物。其次,观察的范围是什么?学生不仅要观察土壤表面,还要观察土壤里面。再次,观察的要求是什么?观察要细致、全面、有一定的顺序。细致是要求对动植物个体的数量进行观察统计,全面是不遗漏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有一定的顺序是指按照从表面到里面进行观察。最后,观察还需要注意什么?需要做记录(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做记录),要注意不伤害动植物。

当学生带着--定的目的去观察的时候,学生会发现更多,他们会惊奇于自己的发现:原来这块土壤真的是动植物的“乐园”。学生在完成分组观察之后,回到教室里的分享交流也很重要。交流的内容除了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的统计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有动植物个体的形态、有趣的现象、土壤的特点等内容。充分的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初步理解动植物与土壤之间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上生长着许多植物,土壤表面和土壤里生活着许多动物。

2.科学探究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3.科学态度目标

对探究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感兴趣。

细致观察、乐于表达。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懂得保护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在土壤表面和土壤中生活的动植物进行细致、全面、有顺序的观察和记录。

2.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并交流对土壤以及生活在土壤上的动植物的发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土壤,放大镜,橡胶棒,小铲,塑料饲养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预设5分钟)

1.出示一盆土壤,提问:土壤里有什么,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发言,可以从土壤的成分和居住在土壤里的生物两个方面回答。

2.观察土壤

提供放大镜、橡胶棒和一盆土壤,学生分组进行观察。

组织交流,说说自己的观察发现。(说明:没有橡胶棒也可以用筷子、镊子等工具,主要是用来翻看土壤,土壤里有小石块、沙子、黏土、草茎、落叶、蚂蚁等。)

二、聚焦(预设5分钟)

1.聚焦:大家都说,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那你们知道土壤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自由回答,比如可以用来盖房子,制作砖瓦、陶瓷,另外还可以给植物提供营养,给动物提供栖息地等。

2.过渡:今天我们将到校园里进行观察,看看生活中那里的动物和植物。

三、探索(预设20分钟)

1.讨论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

提问:你们觉得,校园土壤居民会有哪些呢?我们去观察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学生自由推测和发言。

2.教师进行活动提示:细致,全面,有顺序,不伤害

(细致是指能够耐心、仔细地观察土壤中动植物的特点。全面是指能够全方位地观察土壤上的动植物,包含土壤上的和土壤里面的。有顺序是指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比如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不伤害是指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3.学生到校园里进行观察,及时记录。

校园观察活动指导提示:

(1)携带材料:学生活动手册人手一份,放大镜、橡胶棒和小铲小组一份,观察时小组同学有机合作使用。

(2)活动场地:教师提前踩点安排,选择有多种植物和小动物的土壤,并事先对该场地的植物进行识别,以便学生提问时可以答复。

(3)分组要求:以组长为首,小组成员集中在某个点进行观察,禁止单独行动和胡乱奔跑。

(4)观察顺序:先观察土壤上直接可见的,再观察落叶下的,最后观察土壤里面的,观察动植物可以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

(5)记录要求:在学生活动手册上记录动植物的名称、数量和发现地点,遇见不认识的动物或植物,可以记录特征或画简图记录。

(6)注意事项:遵守纪律,注意自身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和植物。

四、研讨(预设7分钟)

1.完成班级记录表(校园土壤“居民”统计)

学生自由发表,教师在黑板上记录,不断补充。

2.统计: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动物和植物?

3.交流: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尽量让多个学生发言,并提醒其他同学认真倾听。

五、拓展(预设3分钟)

1.欣赏视频:常见的农作物(1分12秒)或蚯蚓(40秒)

2.介绍拓展活动:土壤里的动物观察

【板书设计】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

动物:蚂蚁、蚯蚓、蜗牛、蟋蟀……

植物:小草、植物1……

《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

●土壤是地球家园的重要资源;

●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2.教学探究目标:

●学会搜集证据,并能够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3.科学态度目标:

●能对事物产生一定的好奇心,对土壤中的动植物产生兴趣;

●能够如实的描述土壤中的动植物,尊重事实,养成实事求是的意

识;

●学会倾听,愿意分享,乐于表达,小组间做到团结合作。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能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可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许多动植物依赖土壤生存或生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理解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是和谐的整体,密不

可分。

教学准备:

土壤、水槽(放土壤的容器)、放大镜、镊子、铲子、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出示土壤的图片

土壤是一种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事物,熟悉的是每天我们都能看见,在路上、在院里、在校园的角落。而陌生在于即便我们经常看到,但很少有人蹲下身来仔细的观察过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观察土壤以及土壤中的动植物。(出示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正意识到土壤随然在我们身边,但大多没有仔细观察过土壤的世界,调动学生观察土壤的兴趣)

(二)观察土壤。

1.每组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土壤。

土壤中都有什么?如何进行观察?如何运用这些工具?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去观察,有针对性的做实验,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生1:土壤中可能会有小生物和一些枯叶子···

生2:观察要仔细认真,有顺序,细致到每一个角落···

生3:放大镜是放大一些小东西的,镊子用来夹物体,铲子用来铲土,观察土壤里的动植物···

生4:在观察中要认真仔细,不漏掉每一个角落,要按一定的顺序,不要伤害土壤里的小生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猜测土壤中有什么,从而激发去挖掘的欲望,并让学生能够再说的过程中,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能够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说明自己的的想法)

出示注意事项做补充。

2.观察土壤并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及时留下观察后的证据,做汇报时有据可依)

3.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三)研讨活动。

1.我们发现了多少种依靠土壤生长和生活的植物和动物?

(设计意图: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组之间发现的种数可能会有所不同,认真仔细有序全面的小组会发现的比一般小组多一些,可以形成组间竞争,激发学生观察的热情)

2.描述周围的土壤上生长着的植物和生活着的动物。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到动植物和土壤的“关联”的认识,即帮助学生进一步强化认识,很多动植物都需要依赖土壤而生存)

(四)拓展。

用防水胶、木条、有机玻璃做一个扁的透明观察盒,往观察盒里倒满土并注意保持土的湿润。把蚯蚓或是蚂蚁放到土上,再铺一些嫩草和树叶,观察蚯蚓或蚂蚁的活动。

(设计意图:拓展活动有效弥补了学生不易观察到的土壤下的动物生活情况。不同地区可以考虑“蚂蚁工坊”这一材料替换,但观察蚯蚓从观察环境的真实性和观察成本来看都更为适宜。)

《太阳的位置和方向》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将会研究在我们地球家园上经常看见、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意义的地球家园的邻居——太阳。这一课主要研究我们在地球家园上如何利用太阳来辨别方向。

教材从一幅散发着光和热的太阳的照片拉开本课研究的序幕。在聚焦环节,用“太阳为我们的地球家园带来光和热,它在天空中的位置会不断变化。我们能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这个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本课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利用太阳的位置来辨别方向”。在探索环节,教师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指导学生到操场上利用太阳辨别方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进一步了解如何利用太阳辨别方向。研讨环节的第一个问题“一天中,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是怎样变化的?我们怎样利用太阳辨别方向?”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小结之前在操场上的实践活动中需要掌握的内容。第二个问题“早、中、晚,什么时候最热?我们是怎样知道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发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与它散发的光和热的联系。在拓展环节,通过“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举一个例子说明太阳对动植物和我们生活的影响”这个问题来帮助学生建立太阳的光和热与动植物以及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

【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于太阳能够发光和发热是很清楚的,对于太阳是东边升起、西边落下也是大致清楚的,但是对于自己置身于操场上根据太阳来辨别东南西北是有困难的。特别是,如果上课时间接近中午,学生可能会对太阳当时所处的方向更加不了解,也就没办法判断其他方向。因此,在到操场上开展实践活动之前,教师需要对学生关于太阳在一天中变换的位置及其所对应的方向做具体形象的

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_全册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 科 学 实 验 教案 教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实验一:放大镜

【实验类别】分组实验 【实验目标】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实验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实验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实验结论】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小学科学二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 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 (四)活动小结 【板书设计】 磁铁能吸引什么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铁类物质)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可以,但对该物体性质有要求)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镰刀、削笔刀、锄头)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全套)

1 玩具里的科学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教学准备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周围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谁能说一说通过课前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二、探索新知 活动一:观察研究动植物 我们想知道动植物的某些特点,应怎样观察? 分组讨论:这些方法都很好,下面就用你们的方法观察自己带的动植物。观察时注意要采用的方法。不要损伤它们,还要注意安全。比一比看哪一组观察的最仔细,发现最多。 小组活动,学生汇报。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还知道哪些动植物?让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活动二:给动植物分类 1、谈话: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动植物,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些动植物分一分类好吗?比一比,看谁的分半多。 2、学生分类活动。(根据用途分类;生长环境分类;生活习性分类;身体颜色…… 3、分类有什么好处? 学生讨论。 全班交流,师总结: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分类动物可以按“天上、陆地、水中”,也可以按“两条腿、四条腿”,还可以按”哺乳,……“等,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分类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 4、提出问题 关于动物、植物你们有什么问题?(生提问) 5、自由活动。 三、课堂评价 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四、拓展活动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并想一想是怎样分类的。

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1、身边的材料 教学目标(1)能用已有的知识和“看”、“摸”、“闻”等方式,判断某一物品是有何种材料构成的。 (2)能举例说出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材料。 (2)能区分常见的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 (1)能举例说明材料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正确判断出常见的物体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 2、懂得一种物品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制成的。 教学难点: 能以制成物品的材料为准,给物品分类。 教学准备: 铝制饭盒、铜钥匙、塑料袋、报纸、棉布制的玩具娃娃、木椅、书、玩具小木船、塑料瓶、棉布衣服、铁制小刀、铅笔(木杆带有橡皮)、手电筒、放大镜、一小块棉布、一些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问题: 教师:同学们,看你们桌子上物品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呢? 学生:是用?做成的。 (二)解决问题: 学生小组进行讨论。 学生1:那钥匙是铜做成的。。下面每组的桌子上有很多物品,它们是由哪些材料制成呢?我们先找出物品的材料,可以用“**是由材料**制成的” 的形式进行讨论,并给这些物品按材料来分类,好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教师:像木材,纸,金属,塑料这些材料,还有哪些物品是由它们制成的呢? 教师:桌子由两种材料组成,本子由三种材料组成,铅笔是由五种材料组成等。同学你们发现没这些物品与刚才的物品在材料组成上有什么区别? 学生:它们是由二、三、五种等多种材料组成。 教师:是啊,我们周围的物品都是由一种或多种材料组成。所以材料对我们的生活十分重要。 板书: 身边的材料 材料——物品 | (组成) 木材、金属、纸、棉花 第二课时 (一)引入: 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我身边的许多物品都是由各种材料制作而成的。明白了物品与材料之间的关系。下面请同学看这四幅图。(出示图) (二)认识材料: 教师: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学生回答:杯子用来喝水;椅子用来坐;背心人用来穿;砖用来盖高楼。 教师:想想它们是由什么材料制成的呢? 学生分析,汇报。 教师:塑料、木材、棉花与土都是材料,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观察出这四种材料 有什么不同吗? 学生分组讨论:塑料是人加工成的。木材、棉花与土是在大自然中的,天然的。教师:是啊,塑料是人们用一些材料加工成的材料。你知道是用什么材料加工 的吗? 学生回答。 教师:石油、木材、棉花与土都是在大自然中原来的,是天然的所以我们称它 们是天然材料,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 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 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师:组织学生看封面,了解图中意思。阅读目录,本年级科学有哪些内容呢,让我们也来了解一下。有哪些内容需要课外补充完成,请做好记录。 生:完成调查表内容:针对三上册教学内容已经有的初始概念呈现及问题提出。 小结: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有待于通过课堂内外的科学学习来逐一解决,当学期结束后,回过头来再来看一看这份调查表,希望我们从中看到自己成功了。 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走进科学 第1课让我们从观察开始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了解各个感官的作用,认识西瓜的特征。 2.科学探究 初步运用多种感官,对西瓜进行多角度的观察,能依据观察目的,选 择合适的感官观察,并能描述观察过程和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STSE 意识到观察在科学探究中的重大意义,学习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初步树立保护自己和他人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西瓜(完整的和纵切一半的),湿纸巾,塑料小叉子或牙签,小餐碟。 教师准备:水果刀,砧板。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出示西瓜,提出学习任务:学习科学,让我们从观察开始。首先,我们以西瓜为例学习怎样观察。 (二)新课学习 1.整体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完整的西瓜 (2)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眼看、鼻闻、手摸、手拍并且耳听等 方法观察。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例如西瓜的形状、颜色、花纹,拍打时的声 响等。 2.由外到内继续观察西瓜 (1)分发材料:各组1份事先切开一半的西瓜 (2)各组由外到内继续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将感官、功能和可发现的西瓜的特征结合 起来(如:眼——视觉——形状、大小、颜色、花纹;手——触觉——光 滑程度、硬度;耳——听觉——声音;鼻——嗅觉——气味;舌——味觉——味道)等。 3.品尝西瓜,描述味道(舌——味觉——味道) 4.小结 说一说:西瓜是什么样的?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用各种感官对西瓜的不同方面都进行了观察,才能对西瓜有比较完整的认识。 5.讨论延伸 上述感官除了帮助我们观察西瓜的方方面面之外,在日常生活中,感 官还帮助我们发现了什么? 6.保护感官 (1)辨识哪些行为有损感官健康。 (2)总结正确保护感官的方法。 (三)讲述法布尔的观察故事。整理材料、下课 第2课找物体的相同和不同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认识物体和人的外部特征。 2.科学探究 经历多个观察、比较、描述的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观察方法观察物体,从不同的角度对物体进行比较。学习比较方法,初步形成比较能力。 3.科学态度 勇于尝试新的比较方法。逐步形成仔细比较,如实描述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不同形状、颜色的积木块,轻重、软硬、材料不同的小球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部分我们的地球家园 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能根据自己的观察说一说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要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地球(其实是地表)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 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大家谁可以说一说你知道的地球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动手画一画。 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 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和总结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学生交流发言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他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最后大家将我们的班级记录表填写完整。 五、拓展大家可以走出去看一看,观察一下我们的树林、田野、绿地、山坡上,看看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里还能找到什么? 陆地:山川动植物人类地球【板书】:地球家园中有什么{ 水: (海洋河流)空气阳光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3.认识“网状图”的使用:刚才同学们在汇报的时候想到一点说一点,有没有办法把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更直观地表示出来的方法呢?打开书本第3页,看看书本上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一个好方法? 4.看明白了吗?有不明白的请提问。 5.请你学着书本上的方法,在科学记录本上为今天的天气和我们生活的关系作一张“网状图”。 三、总结 刚才我们观察的是今天的天气,那么明天又会天气怎样呢?后天呢?一个月内我们酒泉的天气又在发生怎样的变化呢?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请大家每天都能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下来,这样我们就能了解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这里的天气变化是这样的。 课后反思: 第二课天气日历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通过亲自观察认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部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完整版)-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上册教材目录植物/动物/我们周围的材料/水和空气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 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三上册始业教育课

【教学目标】 1、通过生生交谈和师生对话,通过填写调查表格,展示与教材相关知识和学习方法的前概念,提供已有知识经验基础和学习背景,为确立今后的学习目标打下伏笔。 2、讨论适合本班科学学习的学习模式,用较科学的方法分好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感兴趣的科学过程评价方法,讨论形成常规的科学学习制度。 3、初步了解本学期的学习任务和内容,了解课外需要完成的一些科学辅助学习内容。 【教学准备】调查表格。 【教学过程】 1、自由谈话,了解科学学习背景: 师:暑假中,看或做了哪些有关科学的事情?请共享。 师:把经历过的科学发现过程或科学疑问记录下来和大家共同研究,把家中的百科全书等科学资料分享放在教室里供全班课余阅读交流。 2、讨论交流,形成科学学习制度: 生:确定新的4人小组学习单位,小组长每月轮换。 推选2位科学课代表,明确相关责任和权利。 讨论每月科学之家栏目的操作方法(从优秀作业展览、资料汇萃、创新方法选编等方面分工合作。) 3、阅读反思,了解科学学习内容: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1.运动和位置 【教材简析】 《运动和位置》是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单元的起始课。为落实“物体有静止和运动两种状态”及“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两个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个是学生通过观察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第二个是借助方向盘和软尺,学习采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这样的方法来描述物体在某个时刻的位置。 聚焦板块通过观察一张小女孩喂鱼的图片,引出研究当我们站在地面观察物体时,怎样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 探索板块,学生先通过独立观察图片、进行判断并思考依据,再全班交流的方式,发现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的依据。学生再通过借助方向盘、软尺等工具小组合作探究方式,会发现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地描述物体的位置。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可以认识到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变了,是运动的;位置没变,是静止。同时认识到需要同时用方向和距离来准确描述位置。 拓展板块,本活动是告知方向和距离,标画物体所在位置。其实质也是在应用中进一步帮助学生认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学情分析】 对于运动,学生并不陌生,他们有着许多生活经验。但是学生对于物体的运动还有一些不完善甚至错误的认识,例如他们往往无法判断自动上升的扶梯上的人是否在运动,其原因是缺少“参照物”的概念。在本课中学生通过观察图片与讨论学会利用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是否发生了位置变化来判断物体是静止还是运动。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年 级 科 教 案 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理解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实行。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实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理解。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理解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相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以前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以前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展开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使用工具》 学习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工具,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通过实践、探索发现做同样的事情,用不同的工具效果不同的,并从中了解更多的常用工具。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意识到工具和机械可以帮助我们做一些事情,恰当地选用工具和机械可以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效果,形成良好的科学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选用不同工具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科学活动记录表;剪刀、螺丝刀、开瓶器、羊角锤、小刀、镊子、老虎钳(教师);图钉铁钉、木螺丝钉。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同学们,在日常学习中,这些事情你知道是怎么做的吗? 1、做作业时削铅笔怎么办?(用小刀或铅笔刀) 2、做饭时把菜截断怎么办?(用菜刀) 3、把纸剪成纸花怎么办(用剪刀)…… 象上面所用的小刀或铅笔刀、菜刀、剪刀……这些物品叫做工具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内容――使用工具(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课 (一)认识工具 1、我们用过什么工具?看书P2页在书中寻找出现的工具,把工具名称和能做的事情填在第二页的表格内。 2、抽学生汇报工具名称和作用: 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名称:可以做那些事情 锤子:可以定钉子、拔钉子等改刀旋转木螺钉 剪刀可以纸等裁剪物品钳子:可以剪断电线等物品 小刀:可以裁断纸等物品开瓶器:打开啤酒瓶等物品…… 3、教师小结:同学们对工具的使用比较熟悉,能结合到现实生活来完成很好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二)、选用什么工具好 1、老师这里有一颗铁钉子和一颗木螺钉,你用什么工具可以把铁钉子和木螺钉定人木料中?(学生小组演示,教师在旁边指导) 2、小结: ①选择锤子把铁钉子定人木料中 ②选择木螺刀把木螺钉璇入木料中 ③也可以用锤子把木螺钉定人木料中,但是没有木螺刀方便。 思考:如果要把上面的钉子从木板中取出来,该选择什么样的工具比较好? 分组发言共同评论。 三、完成教材3页三项任务应该选择的工具

教科版小学科学下全册教案

新版教科版五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编写人员: 第一单元: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大洋路学校陈建秋第二单元: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一街小学北校区乔R 第三单元:浙江省上虞市实验小学章兴波第四单元:湖北省丹江口市张家营小学余涛 2008年2月

教科版修订版五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沉和浮 1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 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4 造一艘小船 5浮力 6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 7 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 8 探索马铃薯沉浮的原因 第二单元热 1热起来了 2给冷水加热 3 液体的热胀冷缩 4 空气的热胀冷缩 5金属热胀冷缩吗 6 热是怎样传递的 7 传热比赛 8 设计制作一个保温杯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1 时间在流逝 2 太阳钟 3 用水测量时间 4 我的水钟 5 机械摆钟 6 摆的研究 7 做一个钟摆 8 制作一个一分钟计时器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 昼夜交替现象 2 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3 证明地球在自转 4 谁先迎来黎明 5 北极星“不动”的秘密 6 地球在公转吗 7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 8 极昼和极夜的解释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过程与方法: 1、对物体沉浮做出预测,并用实验验证,做好记录。 2、学会用切分和叠加物体的方法研究沉浮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用实验验证猜想,能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重点】 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质量和体积,沉浮状态不改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概念。 【教学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水槽1个,大小相近的砖块、木块和塑料块各一。 小组实验一:水槽1个,物体7种(小石块、泡沫块、回形针、蜡烛、带盖的空瓶、萝卜、橡皮),实验记录表(教材第2面)。 小组实验二:水槽,萝卜,橡皮(与实验一共用),小刀1把,回形针10枚,木块3块,实验记录表(教材第3面)。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1 我们关心天气 探究活动分析: 1.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来帮助学生明确常见的天气现象。图上用各种天气符号和表示温度的数字,反映这一天全国各个地区的天气情况。学生通过对这张图的观察,可以对常见的天气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图上的表示天气现象的符号可采用粘贴的形式,在符号下面应写上符号的名称,便于学生认识这些天气现象。 3.提问学生还知道那些天气现象,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天气现象。 4.为每一组准备一套天气符号,让学生尝试着给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室外)观察、描述今天的天气现象--引导学生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 6.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回到教室后,将学生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 7.引导学生思考今天的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或提问学生你觉得今天的天气我们应该穿什么衣服?使学生意识到天气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8.在学生的科学记录本上,描述今天的天气时,可能只是一些毫无联系的几个简单的词语或句子。提示部分对学生描述天气的方法的指导--将天气特征与生活建立联系,提高学生对天气的认识水平。可以引导学生阅读提示,并应用提示的方法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改进,并把改进后的描述和同学交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初步感知可以从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现象来描述天气。 2.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过程与方法: 1.能对各种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2.运用感官观察天气,并学会用简单的词句把它记录下来。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天气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并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提该关心天气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知道常见的一些天气现象和天气符号。 教学准备: 1.用天气符号标注城市天气情况的中国地图一张; 2.每组一套天气符号卡片; 3.天气现象归类表格和关于天气网状图各一份; 4.每个学生科学记录本各一本。 教学活动过程: 一、认识天气现象 1.出示一张“城市天气预报图”:这是一幅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图,图中显示了哪些天气现象? 2.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粘贴相应的天气符号并写上名称。 3.提问:你们还知道哪些天气现象?(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符号) 4.发给每一组一套天气符号:请大家对这些天气现象进行分类。 5.汇报交流。 二、描述今天的天气怎样? 1.今天的天气怎样呢?我们一起到外面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出示观察要求:请从云、降水、温度、风四个方面对今天的天气进行观察,然后用一些词或句子将观察到的天气现象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安全教育,并落实小组长进行管理。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分五个单元,总课时23课时。 第一单元:我们都是科学家本单元是科学课学习的绪论单元,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关于“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的相关要求而设计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大致了解科学是怎样的一门学科,科学探究是怎么一回事,引领学生走上科学探索之路,向科学素养的形成迈出坚实的第一步。 第二单元:我眼里的生命世界本单元是依据小学科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常见的植物、常见的动物、生物的基本形态结构和功能、生物的基本需求等具体内容标准建构的,是整套教材在生命世界部分的开篇,也是学生从总体上对有生命的物体(生物)建立起初步认识的一个单元。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本单元选择水的话题,作为研究地球与宇宙版块中“地球物质之二——水”的切入点,站在生命的高度,全面地、客观地认识水在动物、植物、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引导学生真正体会到水是生命之源,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作为每一个公民,必须增强节水意识,自觉保护水资源。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材料的性质、用途。以及关注,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内容来建构的;通过参与学习和研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各种材料的性质是不一样的,人类在选择、应用材料时,不仅要考虑需求,而且要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本单元是根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有关科学探究的性质、过程和方法的有关论述来建构的。通过指导提出问题以及提出适合小学生探究的科学问题,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知道科学探究是为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能通过对周围物的观察,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从而打下实施科学探究活动的坚实基础和成科学探究意识的良好开端。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第1课、我们周围的土壤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2、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3、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 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 (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 (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 (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1、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做实验册 教学反思

第2课、了解土壤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自己的感官观察土壤。 2、能够了解土壤的成分。 3、能利用观察、触摸、握团等方法比较沙与黏土的差异。 4、能通过实验比较三种土壤的渗水性。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沙土、黏土和壤土是土壤的三种类型。 2、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3、知道不同种类的土壤透水性能不同。 4、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5、能够用感官和不同的方法鉴别土壤中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探究意识,意识到自己感官的作用。 2、具有探索土壤的热情,具有关心家乡的意识。 二、教学准备: 土壤、杯子、水、搅拌棒、纸巾。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讲述:前面我们学习了周围的土壤,那么土壤里有什么呢? 2、生回答。 3、师讲: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土壤。 (二)新授 1、观察土壤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土壤是什么颜色的?有几种土壤? (2)分组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沙土、黏土、壤土三种土样。 2、自主研究 (1)摸:感觉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潮湿程度等。 看:观察土壤颗粒的大小,土壤的颜色深浅等。 捻:感觉土壤颗粒的硬度,土壤的粗糙程度等。 握和搓:通过水的作用,感觉土壤的黏性等。 (2)把土块放入水中,有什么变化,搅动后静置一段时间,水里有什么? (记录在记录本上) 3、学生分小组回答,所研究的情况。 4、小结: 人们将土壤分为三种:沙粒含量特别多的是沙土,黏粒含量特别多的是黏土,而沙粒、粉粒、黏粒三者比例差不多的是壤土。 5、探究透水性能: (1)观察:每一种土壤的颜色,听:摇动一下杯子,每一种土壤的声音听

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 1、玩具里的科学 时间 课时:2 课型:新授 教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手段:实验、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过改进或设计新玩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问题意识,体验玩玩具的乐趣。 3、知道各种玩具有大小、形状、颜色等不同特征,并会用合适的方式加以描述。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通过玩玩具,用感官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够满足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望,体验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学,科学并不神秘,我们也能研究科学。 前置作业:学生各自准备一些玩具 第一课时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从玩玩具开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学。(板书课题) 2、玩玩具、说特点。 (1)教师提出活动要求。 同学们可以先玩自己带来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学们交换着玩,还可以上来挑选老师带来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组为在玩的过程中,同学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怎样玩有趣味性,怎样玩有创造性?在玩得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请记录下来。 (2)学生玩玩具,教师巡视指导。 (3)引导学生介绍玩具的特点。 师:谁来汇报一下你们的玩具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创新玩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说明你们在玩玩具的同时学会了观察。 3、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玩玩具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哪个小组的同学愿意给大家说一说? 师:这么多“为什么”,怎么去解决呢?我想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大胆实践,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会得到解决。

总结提升: 说一说,这节课表现如何?对自己满意吗? 作业:体验与探究 板书设计: 1、玩具里的科学(一) 一、玩玩具,说一说。 二、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第二课时 活动过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