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套打包】青岛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6套打包】青岛市中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化学试题

中考化学第一次模拟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注意: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序号涂黑.

1.空气的成分中,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含量最多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2.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铁器生锈B.燃放烟花C.汽油挥发D.食物变质

3.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B.金刚石C.氨气D.蒸馏水

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体积B.取用块状固体C.加热液体D.连接仪器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天然气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B.加油站内要严禁烟火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寻找金属替代品可保护金属资源

6.从化学反应BaCl2+H2SO4=BaSO4↓+2HCl获得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A.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

B.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C.涉及到的物质类别是酸、碱、盐

D.反应后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7.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升华吸热

B.H2O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加热试管内的固体时先预热﹣﹣防止试管炸裂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O2都能燃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燃料

B.CO、CO2都是碳的氧化物,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C.浓硫酸、浓氨水都是具有挥发性的物质,都要密封保存

D.NH4Cl、(NH4)2SO4都是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都会降低肥效

9.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有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10.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相应目的且合理可行的是()

A.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B.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取样,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制备Fe(OH)3:过量的KOH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过滤、洗涤、干燥

D.鉴别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向两瓶溶液中分别加入Ba(NO3)2溶液,观察现象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11.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烷的化学式;

(2)2个铝离子可用数字和符号组合表示为。

12.(3分)根据如图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个电子形成钙离子;

(3)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相同,则钙元素排在周期表的第周期。

13.(3分)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蒸馏水作;

(2)在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3)电解水时,当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4mL时,正极产生的气体为mL。14.(4分)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在金刚石和石墨中,能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的是;

(2)利用活性炭除去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性;

(3)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碳和水蒸气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其中发生氧化反应。15.(4分)根据如图所示的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5℃时,KNO3和NaCl中溶解度较大的是;

(2)1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充分溶解:

①所得溶液在10℃时是(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蒸发掉50g水后(温度仍为10℃),与溶液共存的KNO3 晶体的质量约为g;

(3)将由40g KNO3和10g NaCl组成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再向该烧杯中倒入100g 40℃的水,充分搅拌,当温度降低到10℃时,析出的晶体是。

16.(3分)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将黄铜(铜锌合金)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后,在片上留有划痕;

(2)食品包装中的“双吸剂”(主要成分为铁粉)通过同时吸收来延长食品保质期;

(3)向AgNO3、Cu(NO3)2和K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Al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金属滤渣和蓝色滤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17.(4分)做对比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设置为变量,同时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其它诸多因素要完全相同,在“一异多同”中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1)实验A,能够验证的燃烧条件是;

(2)实验B,是在验证品红的溶解速率跟水的有关;

(3)要通过实验C验证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

①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为;

②若向呼出的气体样品中滴加8滴澄清石灰水,必须向空气样品中滴加。18.(3分)在实验室里可用以下两种方法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

(1)方法一:将5g NaOH固体放入mL的水(水的密度按1g/mL计算)中溶解;

(2)方法二:将25%的NaOH溶液与适量的水混匀。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10%(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方法一中的“溶解”和方法二中的“混匀”,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19.(4分)以下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常用的部分仪器。

(1)标号为E的仪器名称是;

(2)在实验室里,用2H2O22H2O+O2↑来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①应选用图中A、C、D、H、M、N、O和来组装装置;

②若制取3.2g氧气,理论上至少需要取10%过氧化氢溶液g;

③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逸出时,取出导管,接下来对集气瓶的处理操作是。20.(3分)化工厂用废硫酸制备K2SO4的流程如图:

(1)反应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流程中,两次将固体与溶液分离开的操作名称是;

(3)反应②后得到的M溶液中的溶质是。

21.(3分)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组成的粉末状混合物,在实验室里常用于干燥某些气体。为确定某久置的碱石灰是否变质,进行如图实验:

(1)氢氧化钠在空气中吸收而变质;

(2)实验中所得滤液b的成分是;

(3)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碱石灰样品放入水中时温度升高,说明样品中一定含氧化钙

B.若向滤液a、滤液b的样品中滴入酚酞溶液,溶液一定变红

C.若将白色沉淀甲、白色沉淀乙、白色沉淀丙放入足量稀盐酸中一定全部溶解

D.该碱石灰仍可用于干燥氧气、氢气、氨气等

22.(4分)鉴别稀盐酸、稀硫酸、B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NaCl溶液五瓶无标签的溶液时,将它们随意编号为1、2、3、4、5后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分别测pH:1号溶液pH=7,2号、3溶液pH<7,4号、5号溶液pH>7。

步骤二取样两两混合:2号溶液+4号溶液→产生气泡,2号溶液+5号溶液→产生沉淀,3号溶液+4号溶液→产生气泡,3号溶液+5号溶液→无明显现象

步骤三将步骤二中实验后的剩余物质倒入倒入同一烧杯中,充分混合后过滤,得沉淀和滤液。

(1)1号溶液中的溶质是;

(2)在步骤二中,如果只做一组两两混合实验,就完成了鉴别,这一组混合实验是;

A.2号溶液+4号溶液B.2号溶液+5号溶液

C.3号溶液+4号溶液D.3号溶液+5号溶液

(3)若将4号溶液与5号溶液混合时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4)若向步骤三中所得滤液样品逐滴加入Na2CO3溶液至过量,发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步骤三中所得滤液可用于检验NaOH是否变质

B.步骤三中所得沉淀可用于除去BaCl2溶液中的少量盐酸

C.向步骤三中所得滤液里加入Mg、CuO、H2SO4都有明显现象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注意: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请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序号涂黑.

1.空气的成分中,化学性质不活泼且含量最多的是()

A.氧气B.氮气C.二氧化碳D.稀有气体

【分析】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大约占78%、氧气大约占21%、稀有气体大约占0.94%、二氧化碳大约占0.03%、水蒸气和其它气体和杂质大约占0.03%;氧气用途有:支持燃烧和供给呼吸。氮气和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稀有气体的用途是:做各种电光源、作保护气等。

【解答】解:A、氧气大约占21%不是最多,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故选项错误;

B、氮气大约占78%,含量最多,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氮气的用途是:制造氮肥、氮

气充入食品包装袋内可以防腐、液态氮可以做制冷剂,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大约占0.03%,含量比较少,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含量较少,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空气中各种气体的含量和性质等,同学们要加强记忆有关的知识点,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应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

2.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铁器生锈B.燃放烟花C.汽油挥发D.食物变质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铁器生锈、燃放烟花、食物变质都属于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铁器生锈,铁锈是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燃放烟花生成有害气体和烟尘,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C、汽油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D、食物变质生成有害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3.下列物质中,由离子构成的是()

A.氯化钠B.金刚石C.氨气D.蒸馏水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氨气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氨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蒸馏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对物质进行分类与对号入座、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体积B.取用块状固体

C.加热液体D.连接仪器

【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装块状或颗粒状固体药品的方法(“一横、二放、三慢竖”)进行分析

判断。

C、根据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把橡皮塞塞进试管口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装块状固体药品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块状固体放在试管口,再慢慢

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

管容积的,图中液体超过试管容积的,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

试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天然气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

B.加油站内要严禁烟火

C.二氧化碳是一种空气污染物

D.寻找金属替代品可保护金属资源

【分析】A、从能源是否可再利用的角度可把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人类开发利用后,在现阶段不可能再生的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B、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或遇电火花等易发生爆炸,进行

分析判断。

C、根据常见的空气污染物,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天然气属于化石燃料,是一种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B、加油站的空气中含有可燃性的气体,与空气混合点燃或遇电火花等易发生爆炸,要严

禁烟火,故选项说法正确。

C、二氧化碳排放过多会产生温室效应,但现阶段不把二氧化碳作为空气的污染气体,故

选项说法错误。

D、寻找金属替代品可保护金属资源,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保护金属资源的途径、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从化学反应BaCl2+H2SO4=BaSO4↓+2HCl获得的下列信息中,正确的是()

A.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

B.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C.涉及到的物质类别是酸、碱、盐

D.反应后所得溶液一定呈中性

【分析】A、根据反应的生成物是硫酸钡沉淀和盐酸,进行分析判断。

B、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C、根据酸碱盐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生成物中含有盐酸,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反应的生成物是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则硫酸钡不溶于稀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

选项说法错误。

C、氯化钡、硫酸钡属于盐,硫酸、盐酸属于酸,涉及到的物质类别是酸、盐,不含碱,

故选项说法错误。

D、生成物中含有盐酸,反应后所得溶液一定呈酸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特征、酸碱盐的特征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对有关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升华吸热

B.H2O和H2O2化学性质不同﹣﹣分子构成不同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降低了酒精的着火点

D.加热试管内的固体时先预热﹣﹣防止试管炸裂

【分析】A.根据干冰易升华来分析;

B.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C.根据灭火的原理来分析;

D.根据加热试管时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解:A.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可用于人工降雨,故正确;

B.H2O和H2O2的分子结构不同,所以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故正确;

C.用灯帽盖灭酒精灯火焰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灭火的原理,故错误;

D.为防止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炸裂,所以加热试管内的固体时先预热,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

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H2、O2都能燃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燃料

B.CO、CO2都是碳的氧化物,都能使石灰水变浑浊

C.浓硫酸、浓氨水都是具有挥发性的物质,都要密封保存

D.NH4Cl、(NH4)2SO4都是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都会降低肥效

【分析】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B、一氧化碳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D、NH4Cl、(NH4)2SO4都是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都会降低肥效。

【解答】解:A、氧气具有助燃性,不具有可燃性,不能做燃料,故A错;

B、一氧化碳不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故B错;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不具有挥发性,故C错;

D、NH4Cl、(NH4)2SO4都是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都会降低肥效,故D正

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常见物质的性质。

9.下列对有关实验异常现象的分析中,合理的是()

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铁丝没有制成螺旋状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弱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有的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

B、根据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注意事项分析;

C、根据铝的性质分析;

D、根据化学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瓶底炸裂,是由于瓶底未加少量的水或细沙,故A错误;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水量偏少,原因可能是未冷却到常温就打开弹簧夹等,故B

正确;

C、将未打磨铝丝插入氯化铁溶液中无明显现象,是由于铝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在其表面形

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铝的薄膜,故C错误;

D、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比燃烧的镁带质量大,是由于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

氧化镁,所有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了解物质的性质及相关实验的注意事项,并会应用相关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解答的关键。

10.下列实验中,能够达到相应目的且合理可行的是()

A.比较铁和铜的活动性: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硝酸银溶液中

B.除去NaCl溶液中的少量Na2CO3:取样,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C.制备Fe(OH)3:过量的KOH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过滤、洗涤、干燥

D.鉴别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向两瓶溶液中分别加入Ba(NO3)2溶液,观察现象【分析】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

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两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

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解:A、将铁丝和铜丝分别插入硝酸银溶液中,均能与AgNO3反应置换出银,说明了活动性Fe>Ag,Cu>Ag;无法比较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故选项不能够达到相应目的。

B、Na2CO3能与适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

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但不能取样,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应向原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故选项不能够达到相应目的。

C、过量的KOH溶液和FeCl3溶液混合,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钾,再过滤、洗涤、

干燥,故选项能够达到相应目的且合理可行。

D、鉴别硝酸钠溶液和硫酸钾溶液,应取样,加入Ba(NO3)2溶液,故选项不能够达到

相应目的。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非选择题(每空1分,共40分)

11.用化学用语回答下列问题:

(1)甲烷的化学式CH4;

(2)2个铝离子可用数字和符号组合表示为2Al3+。

【分析】化学符号周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

【解答】解:(1)甲烷的化学式表示为CH4;故答案为:CH4;

(2)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2个铝离子表示为2Al3+;故答案为:2Al3+;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2.(3分)根据如图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钙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2个电子形成钙离子;

(3)原子核外的电子层数与元素所在的周期数相同,则钙元素排在周期表的第4周期。

【分析】(1)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答。

(2)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3)根据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钙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

(2)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2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

(3)周期数=原子核外电子层数,钙元素的原子核外有4个电子层,则在元素周期表中,钙元素位于第4周期。

故答案为:

(1)40.08;

(2)2;

(3)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3分)回答下列与水有关的问题:

(1)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蒸馏水作溶剂;

(2)在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

(3)电解水时,当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4mL时,正极产生的气体为2mL。

【分析】(1)根据水能溶解其它物质分析;

(2)根据净化水的方法和原理分析判断;

(3)根据点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分析回答。

【解答】解:(1)用氯化钠固体和蒸馏水配制溶液时,蒸馏水能溶解氯化钠,作溶剂;

(2)在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中,过滤、吸附得到的水中还含有可溶性的杂质,净化程度不高,蒸馏得到的水是纯水,净化程度最高;

(3)电解水时,“正氧负氢、氢二氧一”当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是4mL时,正极产生的气体为2mL。

故答为:(1)溶剂;(2)蒸馏;(3)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水的应用、净化和电解的知识,属于课本中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14.(4分)回答下列与含碳物质有关的问题:

(1)在金刚石和石墨中,能用于制作干电池电极的是石墨;

(2)利用活性炭除去除去冰箱中的异味,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

(3)工业上用煅烧石灰石的方法制取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CaO+CO2↑;

(4)碳和水蒸气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其中碳发生氧化反应。

【分析】(1)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来分析;

(2)根据活性碳的吸附性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来分析;

(4)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来分析。

【解答】解:(1)金刚石没有导电性,石墨具有导电性,所以可用石墨来制干电池的电极;故填:石墨;

(2)活性碳具有吸附性,所以利用活性炭除去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故填:吸附;

(3)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在高温的条件下,碳酸钙分解为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故填:CaCO3CaO+CO2↑;

(4)碳和水蒸气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其中碳得到氧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水蒸气失去氧被还原为氢气,碳发生了氧化反应,水蒸气发生了还原反应;故填:碳。

【点评】本题考查了碳的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难度不大。

15.(4分)根据如图所示的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15℃时,KNO3和NaCl中溶解度较大的是NaCl;

(2)10℃时,向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充分溶解:

①所得溶液在10℃时是饱和(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②蒸发掉50g水后(温度仍为10℃),与溶液共存的KNO3 晶体的质量约为20g;

(3)将由40g KNO3和10g NaCl组成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再向该烧杯中倒入100g 40℃的水,充分搅拌,当温度降低到10℃时,析出的晶体是KNO3。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可以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

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由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可知,15℃时,KNO3和NaCl中溶解度较大的是NaCl;

(2)由溶解度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KNO3的溶解度是20g,向100g水中加入30g KNO3,充分溶解,只能溶解20g:

①所得溶液在10℃时饱和溶液;

②蒸发掉50g水后(温度仍为10℃),剩余的水中只能溶解10g,与溶液共存的KNO3

晶体的质量约为30g﹣10g=20g;

(3)由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可知,KNO3和NaCl的溶解度分别20g、35.8g,将由40g KNO3和10g NaCl组成的混合物放入烧杯中,再向该烧杯中倒入100g 40℃的水,充分搅拌,当温度降低到10℃时,析出的晶体是KNO3。

故答为:(1)NaCl;(2)①饱和;②20g;(3)KNO3。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6.(3分)回答下列与金属有关的问题。

(1)将黄铜(铜锌合金)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后,在纯铜片片上留有划痕;

(2)食品包装中的“双吸剂”(主要成分为铁粉)通过同时吸收水和氧气来延长食品保质期;

(3)向AgNO3、Cu(NO3)2和K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Al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金属滤渣和蓝色滤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KNO3、Al(NO3)3、Cu (NO3)2。

【分析】(1)根据合金的性能分析回答;

(2)根据铁生锈的条件分析回答;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利用此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解:(1)由于合金的硬度一般大于纯金属的硬度,所以将黄铜(铜锌合金)片和纯铜片相互刻画后,在纯铜片片上留有划痕;

(2)食品包装中的“双吸剂”(主要成分为铁粉)通过同时吸收水和氧气来延长食品保质期;

(3)向AgNO3、Cu(NO3)2和KNO3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Al粉,铝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了硝酸铝和银,当硝酸银完全反应再与硝酸铜反应,由于反应的溶液显蓝色,说明了锌得了量不足,未将硝酸铜完反应,全得到金属滤渣和蓝色滤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KNO3、Al(NO3)3、Cu(NO3)。

故答为:(1)纯铜片;(2)水和氧气;(3)KNO3、Al(NO3)3、Cu(NO3)2。

【点评】本题的难度不大,了解常见金属的性质、应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17.(4分)做对比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将所要研究的对象设置为变量,同时控制对实验结果有影响的其它诸多因素要完全相同,在“一异多同”中对比得出正确结论。

(1)实验A,能够验证的燃烧条件是与氧气接触;

(2)实验B,是在验证品红的溶解速率跟水的温度有关;

(3)要通过实验C验证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

①发生的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

②若向呼出的气体样品中滴加8滴澄清石灰水,必须向空气样品中滴加8滴。

【分析】(1)根据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2)根据分子的性质以及实验现象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控制变量的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1)白磷具有可燃性,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为80℃,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没有通入氧气前,白磷没有燃烧,通入氧气后,白磷发生了燃烧,由此可知,燃烧需要氧气;故填:与氧气接触;

(2)微粒是在不断运动的,将品红放入两个烧杯后,发现热水变红的速度快于冷水变红的速度,这说明品红的溶解速率跟水的温度有关;故填:温度;

(3)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水;故填:CO2+Ca(OH)2=CaCO3↓+H2O;

②要通过实验C验证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CO2的含量不同,根据控制变量法

的要求可知,向气体样品中滴入的澄清石灰水的滴数应相同;故填:8滴。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的条件、分子的性质、物质含量的验证方法,难度不大。18.(3分)在实验室里可用以下两种方法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

(1)方法一:将5g NaOH固体放入45mL的水(水的密度按1g/mL计算)中溶解;

(2)方法二:将25%的NaOH溶液与适量的水混匀。若用量筒量取水时俯视读数,其他操作均正确,所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10%(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3)方法一中的“溶解”和方法二中的“混匀”,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烧杯、玻璃棒。

【分析】(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2)方法二中用量筒量取25%的NaOH溶液时仰视读数,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25%的NaOH溶液的体积偏大,据此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溶解”和“混匀”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需氢氧化钠的质量=50g×10%=5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5g=45g,水的体积=45g÷1g/mL=481mL;

(2)若该同学用量筒取水时俯视液面进行读数,读数比实际偏大,则会导致所量取水的实际体积小于所量的值,即所量取的水的实际体积偏小,溶剂的质量偏少,故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大,即大于10%;

(3)方法一中的“溶解”和方法二中的“混匀”,都要用到的仪器是烧杯、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溶解速率的作用。

答案为:(1)45;(2)大于;(3)烧杯、玻璃棒。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注意事项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4分)以下是在实验室里制取气体时常用的部分仪器。

(1)标号为E的仪器名称是酒精灯;

(2)在实验室里,用2H2O22H2O+O2↑来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①应选用图中A、C、D、H、M、N、O和F、L来组装装置;

②若制取3.2g氧气,理论上至少需要取10%过氧化氢溶液68g;

③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逸出时,取出导管,接下来对集气瓶的处理操作是在水面以

下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分析】(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

(2)制取装置包括加热和不需加热两种,如果用双氧水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就不需要加热,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因此能用向上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有关的计算要准确。

【解答】解:(1)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故答案为:酒精灯;

(2)在实验室里,用2H2O22H2O+O2↑来制取并用排水法收集氧气;①应选

用图中A、C、D、H、M、N、O和F、L来组装装置;

②设理论上至少需要取10%过氧化氢溶液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68 32

10%?x 3.2g

x=68g;

③当集气瓶口有气泡向外逸出时,取出导管,接下来对集气瓶的处理操作是:在水面以

下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故答案为:①F、L;②68;③在水面以下盖上玻璃片,正放在桌面上;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了仪器的名称、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有关的计算等,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20.(3分)化工厂用废硫酸制备K2SO4的流程如图:

(1)反应①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H2SO4=CaSO4↓+H2O+CO2↑;

(2)流程中,两次将固体与溶液分离开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3)反应②后得到的M溶液中的溶质是硫酸铵。

【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解答】解:

(1)反应①是硫酸和碳酸钙反应生成微溶的硫酸钙和水以及二氧化碳,对应的化学方程式表示为CaCO3+H2SO4=CaSO4↓+H2O+CO2↑;

(2)流程中,两次将固体与溶液分离开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3)反应②后得到的M溶液中的溶质和氯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氯化铵,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复分解反应的特点,可知溶质应该是硫酸铵。

故答案为:

(1)CaCO3+H2SO4=CaSO4↓+H2O+CO2↑;

(2)过滤;

(3)硫酸铵。

【点评】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捕捉的有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21.(3分)碱石灰是氧化钙与氢氧化钠组成的粉末状混合物,在实验室里常用于干燥某些气体。为确定某久置的碱石灰是否变质,进行如图实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