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结题报告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印江民族中学政治课题组祝修玲执笔

2011年11月,印江民族中学政治组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为研究课题,向铜仁市基础教育课题实验申报,于2012年4月经铜仁市教育局评审通过,被确定为市级一般课题。课题经市级立项后,课题组全体成员立即着手制定课题的研究方案,选定了我校高中三个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课题组成员分工合作,着手开展课题的实践研究。在市县教育领导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指导下,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的探索与实践,有效克服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难题,不断解决课题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高课题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使课题研究呈现科学性、有序性,课题研究进展顺利,现将课题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21世纪人类学习呈现出创新学习主流化、信息吐纳网络化、目标指归人本化和终身学习社会化及学习动作审美化等新的特点。新课程改革提出“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提高,高度重视课堂有效性;“学会学习、学会求知”成为新课程改革内在价值目标之一。在新的世纪,教会学生学习比学生学习什么更为重要。

《高中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本理念提出,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并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积极探究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效教学的终极价值必须实现有效学习,学习是否有效及怎样达到有效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最终评价标准;课堂有效学习策略研究与应用是新时期学习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其中,学习策略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或实现学习目标所采用的一系列步骤,其中某一特定步骤称为学习方法。一般而言,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定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借助各种工具与资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主动调整学习方法,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成正相关。学生掌握了学习策略就可以控制住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会创造性地、主动地、灵活地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对信息进行加工,发现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当前学生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策略运用的错误直接导致学习效率的低下。基于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通过问卷调查与行为观察分析得出,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策略运用存在单一性与简单化、表层性与不协调化等特点。这一切均表明:必须研究并形成有效学习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由此可见《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课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认知学习理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有策略的信息加工过程。皮亚杰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逐步建构其智力思维形式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得某种知识,而且获得相关的方法,学会独立进行推理,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布鲁纳认为,学习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知识结构的价值在于简化信息,产生新命题促进知识的迁移。他提供发现学习法,强调学习者主动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运用一定的策略对信息进行选择、转换、存贮和应用。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实现同化并形成新认知结构的过程。奥苏贝尔也因此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指出学习内容的选择要尽可能具有最大包摄性、概括性和说服力的概念和原理,以便学生能对学习内容加以组织综合。也就是说,学习要采用一定的有效策略,利用适当相关的和包摄性较广的最清晰、最稳定的引导性材料,将它呈现于学习内容之前,用它们帮助学习者确立意义学习的心向。加涅提出学习的信息加工模式,认为学习是信息加工的过程,提出了学习的八个阶段,从某种情况说,各阶段的学习都运用相关的学习策略对信息进行加工以进一步形成新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学习、如何进行导致更多的反省性。显然个体不断学会成为自我学习的人,或者成为独立的学习者,其原因就是他们逐渐获得了调节自己内部过程的有效策略。”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习者被动地吸收的过程,而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的过程。学习的建构过程不仅包括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大量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建构主义者批判了传统课堂学习中“去情境化”的做法,转而强调情境化学习和情境化认知。认为由于知识的理解角度不同,获得的对知识的建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同一内容的学习要在不同的时间、着眼于问题的不同侧面、在种种非重合性目的情境中进行,以使学习者对所学

知识、概念获得新的全面的理解,这有利于学习者针对具体情境建构解决问题的图式,灵活进行知识的迁移。

3、自我调节学习理论

自我学习理论研究者提出,只有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执行进行了自我监控,并且对策略执行的结果有一个比较满意的自我评价值时,这种策略才会变成有效的策略。有效的学习需要学生理解、保持、提取和使用信息,学生被激励着从他们所接受的输入信息中建构理解。齐默尔曼在《自我调节学习:实现自我效能的超越》一书中提出了自我调节学习的学园模式,并认为自我调节学园组织应该成为常规课堂学习的一部分。研究认为,自我调节的策略教学的最佳方式是结合学科内容、在支持学习的自我调节努力的课堂中进行。这一理论为本课题提供直接的理论与实践支撑。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问卷调查与实证分析,明确学生在政治学科学习上存在的误区,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2、侧重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有效提高政治学科学习效率。

3、创新高中思想政治课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学习评价方式,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生成与培养,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与有效学习习惯的养成。

4、以“科研促效率”,深化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理念,普及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促使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应重视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对课堂标准和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二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恰当与否。本课题研究内容指向的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学生的有效学习活动;研究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有效学习策略、基本模型,探索出“教师怎样上课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预计突破以下难题:

1、“三贴近”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

2、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实现途径及方法。

3、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4、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与反思。

5、课堂教学中有效情景的创设与利用。

6、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7、教师反思教学的实践。

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学。

在班级授课制下,学生有好、中、差三种类型。差生之所以差,主要是他们的发展水平低,对学习没有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兴趣和创造性成正比关系。通常教师对待差生的传统办法就是补课或惩罚他们抄写所学知识点,结果差生的负担更重。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中,差生见到、想到的东西少,因而学习的东西少。智力活动的减少,又使得发展水平难以提高。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要促进差生的发展。“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流行的口号。教师应当以研究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创建现代化教学方法的前提,将研究教法与研究学法相结合,寓学法于教法之中。

“教会学生学习”是本课题研究的精髓。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知识本身来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体会到克服学习困难后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以此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部诱因。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意设计好教与学的思路,重视知识前后联系,融会贯通;启发思考,适时练习,及时反馈、矫正等。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景、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对政治新课标中综合探究的课题得出结论。

4、探究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力的教学策略。

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综合研究分析法。

3、经验成果总结法。

4、具体行动研究法。

5、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遵循理论先行、科研领路,注重实践的思想,侧重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会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主,按照研究思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综合文献查阅,确保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案

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申报、准备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4月)

1、确定研究课题,填写申报表。

2、制定详细计划,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研究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并强调课题研究要

达到的目标。

3、收集资料(到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查阅相关资料,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到书店购

买相关书籍),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4、对课堂教学进行摸底调查,设计问卷调查表,为后期结题提供祥实依据。

第二,具体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3年10月)

1、按课题确定的研究重点,开展研究论证和分析,研究组成员分工协作,对每次研

究都及时进行书面总结、反思,以便在后阶段实施时注意改进,并由专人负责收

集整理资料。

2、根据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尝试课堂新教法,研究组的教师每学期上一、二节优质

课或公开课,由学生打分,教师点评,找出优点,改正不足,不断提高授课水平,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探索出“教师怎样上课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

4、在“教会学生学习”方面做一些尝试。

5、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研究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6、总结研究强化教师课堂教学的具体措施,努力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受学生欢迎。

第三,归纳总结阶段(2013年11月——2014年10月)

1、整理相关资料,总结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具体方法、方案,并在今后教

学中具体实施。

2、完成相关论文、成功案例和影像资料,并推荐参加各级教学论文评比获奖。

3、总结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形成成果,申请结题。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第一,教师教学理念更新,提高了教师业务水平,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

通过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理论联系实际,在研究实践中找到了新的教学方法,不仅提高了参研教师的业务能力,还提高了教学效率,初步在我校形成了用科研促教研发展的大气候、好氛围。对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初步改变了教师教学行为,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克服无效教学。

以往我们的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忽视低估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能力,而疏于精心设计疑难问题。反思我们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尽量多设计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会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让课堂成为师生互动、交流对话的平台。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开始尝试写学案,先让学生按学案自主学习,疑难问题老师讲,并充分利用课堂时间精讲精练,这种模式的教学效果特别好,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高一(4)班的王丹同学在课前完成了《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一课的学案后说:“我以前从来不知道政治课这样有趣,做好了学案,我发现自己也能整理出知识要点,我好有成就感,真高兴。”

第三,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教学评价多元化。

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的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学没学到什么或学的好不好。如果学生学的不好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教的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的很辛苦,却没得到相应的提高,也是无效低效教学。我们认为一堂课上的好坏以学生收获多少为标准。因而在具体实施中,我们除了以学生成绩为评价依据外,还要以学生对老师的评价、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否提高为重要依据。高二(2)班的陈永萍同学在听了祝修玲老师上的示范课《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后,来到讲台前微笑着对老师说:“这样的教学很好,能学到知识,我喜欢也很愉快。”

第四,初步探索出“教师怎样上课才能让学生从中获得最大效益”的课堂教学模式。

近三年时间里,在课题组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组已经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有效学习策略的操作模式。在“教会学生学习”方面做了大量尝试,要求学生做到“学习有计划、科学利用时间、理解记忆、学会听课。”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研究出具体可行的方法:一是关心爱护学生,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二是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三是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各年级学生政治学科成绩明显进步,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成长。

近三年来,政治组教师在课题的带动下,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提高学科成绩。从整体上看,2012——2014年我校文综高考成绩均双超省均分、及格率。我校政治科在各次统考中表现出较强的实力,相比其他学科表现出明显优势。

第六,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高效学习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课题组老师通过挖掘教材策略性知识的信息,借助网络信息资源,有计划、有目的地把策略性知识充实到教学中,大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们还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需求,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相关图片、影像、动画等内容,制作成教学课件,有效地开发了课程资源,优化了课堂教学。

由于我校领导对此课题重视,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团结合作,取得了重大成果,总结如下:

课题研究具体成果

八、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反思

虽然政治课题组在研究中取得了点滴成绩,但由于课题研究时间不长,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许许多多问题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1、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未得到彻底转变,因而只重视教法,不研究学法,教师的理念彻底转变还需要时间、过程和努力。

2、教师认识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但缺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方法,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不利于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3、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赶教学进度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有的教师怕搞试验影响了学生高考成绩,致使部分学生高分低能。

4、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没有认真对待课题研究这项工作,更重要的原因是思想认识不到位,懒于思考,积极性不高,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缺乏主动探索的精神。

5、课时量的不足影响了研究层的深入与研究面的扩展。当前学校课时安排上高一、高二政治学科的时间每周只有两节课,课堂上要完成教学任务,影响课题在质上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九、今后的设想

1、加强经验学习与实践探究。

课题组加强内部的学习与交流,定期分享研究成果,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加强向兄弟学校、周边学校学习,提升课题组老师的教育教研能力和水平。

2、总结提升推广。

继续加强研究,总结经验,对课题组探索的有效学习策略操作模式,在实践中完善,在总结中提升,在实验班向全校班级甚至校外推广,让课题促进教学,促进政治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课题实施有效促进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课题带动教师专业成长,并形成具有一定质量的课题成果。这充分证明了《提高课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从操作过程和研究成果来看,是科学的、有效的。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

知识,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体会和领悟其中的道理与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自

身素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所以,努力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政治课堂成为学生真正喜欢的课堂是广大政治教师永恒的职责。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_吴亚坤

《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下的新理念的推进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目的和方法都要有进一步的提高,现在课堂教学不单是要求教师传授课本知识给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做学业优异的“高才生”,最关键是要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变以往“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要努力培养学生发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进行有效的学习。 1、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研究的深入,大家普遍认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美国教授加里鲍里奇基于25年的课堂教学研究,著成《有效教学方法》,采用谈心式的方法描述一些有效教学实例,融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理于教学实践,为世界范围内教学实践的有效改进,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解释和指导。 2、国内的有效教学研究也很活跃。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崔允漷教授写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崔教授对有效教学的内涵、核心思想作了清晰界定,提出有效教学的理念:一是“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其次,要求教师有“全人”的概念;二是“有效

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三是“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四是“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五是“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 3、新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新型学习方式。建构这样的学习方式对教师教学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要求“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追动刑和创造性……”,要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对有效语文课堂进行研究。此外,教育新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育的有效性问题,也为广大教学进行语文课堂有效策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4、在我们对我校《学生课堂学习现状调查问卷》的分析(具体分析附后)中,我们发现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地方。我们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 (1)有的整堂课在教师的安排下“忙碌”地交流、汇报、表演、操作、检查,很难看见学生静静地思考。 (2)有的整堂课教师淡化出场,一切学生说了算,在没有充分引导、创设高级情境的情况下,让学生想说哪一段就说哪一段,想知道和谁交流就和谁交流,把自主等同于放任自流,其结果是不少学生无所适从; (3)在学生合作学习时,各组成员在合作的目标和任务的分工上不明确,乱哄哄一堆,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放任自流的状态,看似热闹,实质空洞。在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痛苦,课堂平淡,气愤压抑沉闷,缺乏情感、单调枯燥,教学过程中过多灌输验证,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也在逐步加深。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性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道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感情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岛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在此,想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认识。 一、什么样的课堂属于好课堂 当然,有效的课堂就是好课堂。但是怎样算是有效的课堂呢?如果说完成学习目标就是有效的课堂,那么传统式的教学我看远远完成了教学目标,甚至会超额完成。因为大量的时间是在完成了目标以后用在练习上,也就是题海里。不过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因为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会扼杀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成长。显然这个有效性就不仅仅是完成应有的学习目标了而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对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个性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心课程理念就完事“授人以渔。”不过也有好多人这样认为,课堂的有效性就在于学生在一节课40分钟的时间里,学会、掌握这一章节或者一节的内容就算有效了。

譬如数学课学生掌握了这一类型的习题做饭并能举一反三,做出好多题来。英语课上学生能掌握句型单词等等。这就算是完成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确有效!不过总还是觉得有些缺陷:学生还是为了成绩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忽视了一个问题,学生个性在哪里?学生成绩固然重要,但个性发展和成长更重要。 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应该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这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笔者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教师要观念转变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优化课堂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教师教学观念业务素质的优劣,对课堂教学最优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教师业务、理论、实践培训活动,努力成为一个教学素质好、基本功扎实、教改意识强、课堂教学最优化的研究者和实践者。不要用自己任教时间长短,对原来教材的理解去安经验教学,认真关注学生“是否愿意学习、主动学习、会不会学习。”用这样的理念去指导自己的教学。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如何提高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其有效性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二、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在创设生活教学情境时,一要选取现实的生活情境。教师可直接选取教材中提供的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情境进行加工或自己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生活素材作为课堂情境。二要构建开放的生活情境。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三要创设多元的生活情境。 四、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学有效性,始终是课堂教学的生命线。在小学数学课改实施过程中,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填鸭式”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活跃。然而,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外衣”、热闹的“学习活动”掩饰不了形似神离的痕迹,放任而浮躁,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创造宽松、和谐且便于学生思考、乐于探究的优质课堂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更是关键。怎样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呢? 一、准确解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解读教材要做到“瞻前顾后”,既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也应关注相关知识的后续学习任务及要求。同时,解读教材要做到“入木三分”,如果没有对教材的深入解读,也就不可能有对教材的正确解读、准确把握,留下的只是对教材的“背离”和“误读”。因此,唯有以审慎的态度解读教材,并从教材“出发”,对其进行合理的加工、重组、改造,才能真正做到超越教材,实现科学、有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更有效率。比如,教学三年级初步认识平均数“比一比”时,学生在操作中通过“移多补少”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后,依托“平均分”的基础,借鉴“移多补少”法求平均数的经验,学生不难想到用“先合后分”的方法来直接求平均数。接着拓展情景,深化对平均数本质的理解,设计以下教学环节,结合统计图观察,虚线表示的平均数6和最多的比怎样?和最少的比呢?使学生明白平均数一定会在最多与最少之间,接着让学生观察:比平均数6个多的有谁?比平均数6少的有谁?从中你有什么发现?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多的和与少的和肯定一样多,要不就拉不平。紧接着,教师抛出问题,如果佳佳投中的不是9个,而是5个,那平均数会怎样?如果佳佳投中的比9个还要多,是13个,那平均数又是多少呢?这样三次拓展情景,使学生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原始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数据中每一个数与平均数之差的总和为0及平均数易受一组数据中每个数据的影响等特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帮助学生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这一统计量意义的构建,深化了学生对平均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对学生而言,通过这三个环节的教学,平均数的概念变得丰富、饱满而灵动。当然,创造性使用教材要建立在对教材的整体知识体系的把握上,并充分了解学生,理解新课程的理念。只有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处理教材,真正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设计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活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无法使学生产生高昂情绪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教学情境对学生而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容易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促使其思维处于异常活跃的状况,更重要的是要在情境中产生数学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理解情境的情节与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联想与识别,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涉境体味,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

《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言运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课堂教学教师评价语言运用研究》课题研究结题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教师对评价语言的运用把握不定,尤其是在农村的中老教师受陈腐教学思想的影响,高举“师道尊严”的大旗,在课堂上唯我独尊,时有讽刺挖苦的言辞暴露于课堂,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泯灭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学习新课程理念,走进新时代,实施新课程鲜为人知。但历经了这么长时间,究竟在课堂上怎样用语言评价学生呢?还是说法不一,有的说重学生,有的说重结果,有的说重过程,有的说重表现,还有的说用赞美式的语言评价学生,大多数学生会对赞美产生依赖,会忽略学生的自我发展。基于此,许多教师无所适从,穿新鞋走老路,新瓶装旧酒的现象时有发生,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小学。近些年来,我们以教科研为先导,教师的科研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学校把教育科研深入课堂教学领域,作为教育科研的着力点与落脚点。我们选择了以《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研究》为突破口,以人的发展为本,以提高教师在课堂上应变的语言评价能力为重点,力求探寻一条正确运用课堂语言评价学生的方法路子。 二、课题的界说 1.课题中的“课堂”是指进行各学科教学的场所。

2.课题中的“语言评价”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对学生行为过程给予的评论和评定的价值。 3.本课题研究旨在探寻课堂语言评价运用的方法策略和形式。 三、研究要点 1.探索“课堂语言评价运用”教学策略。 2.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评价的方法、途径。 3.研究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评价的最佳形式和语言表述。 四、研究过程 (一)加强培训更新观念 首先由学校领导和课题主持人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然后在组织选读有关课堂上教师语言评价方面的文章。其次是让参加实验的教师积极参加上级的有关培训。再次定期组织实验教师交流互动,即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最后是支持鼓励实验教师到先进学校拜师学习,遇到疑难请总校或教研人员研讨解答。 经过不断的培训、学习、思考,实验教师不仅认识到自己以往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评价存在的诸多问题、不足,同时领会课堂语言评价的目的、任务和一般方法、策略等。 (二)狠抓课堂教学,不断磨练 1.校内反复演练。为了提高教师课堂语言评价的水平和应变能力,我们狠抓各位教师的校内演练。一是课题组成员相互听课、切磋;二是请骨干教师面向全体教师上公开课、示范课、研讨课;三是请上级教研员来把脉会诊;四是开展教师赛课活动。逐步探究课堂语言评价的方法与策略。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有效性意义及体现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没有公共的标准,但最关键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是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同时也会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所以,要把握好操练的“度”。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而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更要有所影响。而旧式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忽视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应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无效”、“低效”都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更进一步来说,“无效”、“低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教师彻底失去作用。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和谐统一发展。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就根据多年的数学教学经历,从教师教学的有效性与学生学习的有效性简单地谈谈我的一些教学体会和做法. 一、认真钻研教材,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我校成立了以年级为单位的数学备课小组,集体备课时,一人主讲,其他教师各抒已见,大家献计献策,达成共识,完善教学设计,然后上课,其他教师听。课后大家想一想,议一议,相互交流,还有那些地方需要改动,认真做好教学反思记录,改动后再进入课堂教学,从而寻找最佳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一轮的教学需要。但不能千篇一律,可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选择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上出自己的特色、个性。有效的备课应是备有用的,应有利于教师落实地教、巧妙地教,促进学生学得快、学得扎实。有效备课重要的教师还应根据学生个体进行钻研、思考,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及手段。比如备《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时,力争这样备课:1、确定目标:这节课从不同角度来诠释一次函数中的面积问题。2、确定教材:要教什么内容,教学重点是什么;3、关注学生:教到什么程度,教学难点是什么,用什么方法教,要让每个学生上了这节课后,都有所收获,并知道学了数学的哪些知识。如果教师一味地追求难度、深度、广度,而一部分学生却跟不上来,势必他们就会把精力转移到与上课无关的事中去(开小差);4、课后反思:“精炼提升",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写出课后反思,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备学生是提高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实施有效提问,提高教学效率 一节课是由若干个问题贯穿起来的,学生掌握如何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问的质量有直接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设计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发生激烈的冲突,唤醒学生知觉,激发探究兴趣,明确探究目标,确定思维方式,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多设计一些让学生表述型的问题,少让学生直接用“是”或“不是”来答题。 1、提问要有针对性

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开题报告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通过新课程方案的实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注重培养对象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学生学习的选择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改革因此成为新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主题。但作为一所农村九年一贯学校,面对生源的参差不齐,教师的结构老化,公办学校的升学压力,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新型的师生关系没有充分体现,师生双方互相交流、互相沟通、互相启发、互相补充的课堂民主停留在表层。不少学科教学方式单一、学生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被动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的窘境,我们冷静思考,确定了“科研先导”的意识,提出了“以课题促进教学,让教学催生课题”的解决策略,因此,产生了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以教师的备课策略、上课策略、评估策略的研究为主。 2、对兴趣、情境、问题、合作、探究、练习、实践、体验、评价九个提高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因素进行研究。 3、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学策略。 (具体阐述见研究内容一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研究认为:教学就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们开始关注课堂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如程序教学、课堂观察系统、教师与学生的行为分析、教学效能核定等,有效教学因此诞生。 有效教学研究有影响的国外以赫斯特为代表,他认为下列三种情况可以称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1)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与评价观,明确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课堂教学要营造一种崇尚真知、探寻真理的氛围,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引导学生体验、质疑、探究与合作,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努力使获取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上好每一节课,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1、扎实备课,设计出“个性化”教案。 备课质量的好坏决定一节课课堂效率的高低。一节好的备课,首先还是应该备好教材。一篇好的教案要求教师要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不惟教参是论,不惟教辅是从。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习惯于转抄(下载.复制),照搬教学参考书,没有将教参上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自己仅仅是起一个搬运工的作用。所以备教材教师也要使用新思维,转化新视角,勇于创新,张扬个性,做到备出“个性化”教案。 2、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内容。 教师备好课除备好教材外,还应备好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对于学生的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课前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要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研究如何科学地教,要以学生学习过程为主线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切实做到心中有学生,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来安排教学,合理的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第二,课中要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水平,使师生之间心心相印,情情交融,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激活学生的思维上下功夫,在调节学生学习主动性上下功夫,这样设计的教学方案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第三,课后了解学生的困惑及困难,并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即时调整先前的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以便在组织新教学时能即时补救。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有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成就高效的教学。 3、情境生活化,增强体验感。 知识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如能渗透从生活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就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的体验感,从而取得教学的高效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设计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能够让新课导入生活化,能够让演示材料生活化,用生活中的实物代替挂图,代替课件,还能够让课外作业生活化,这些生活化的教学设计,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学生不但容易接受,还会产生学了有用,学以致用的对课本知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学生才有可能产生“经验”与“顿悟”,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式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执笔者:朱爱香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课程改革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课程评价观的转变作为重要枢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 (2)教学现状背景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存在诸多问题: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评价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时,往往是“以知识为本”的,重心是评价数学教师“教”的设计、“教”的过程和“教”的效果,是对教师知识传授水平的一种评估,而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的方式、学习的能力和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即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必需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发展,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关注。不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且还不时产生误评,因而对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实践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学校生源背景 近年来,我乡经济迅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同时他们的子女也随之大量涌入我乡。目前,我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人数已经占全校学生总数的70%以上,而绝大部分外来民工子女来都自于山区,另一部分学生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农村孩子,这些学生诚实而又朴实,但基础等问题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上特别是数学学习有较大的困难。这在客观上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采用正确的策略,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行正确评价显得尤为迫切而重要。 2.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如何从农村小学实际出发,通过切实可行的评价策略,推进学校数学有效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可持续性发展。 (2)通过研究,提升教师不断完善和创新课堂有效教学评价的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主要内容: 1、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为基本出发点,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重点,在数学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通过对不同性格、程度、背景的学生进行多元的评价,使各种类型的学生能真正找回自我,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人格得到尊重,学习成绩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本体目标: 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使之在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 (2)发展目标: (a)通过正确的评价,促进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习方式上,从“被动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转型,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b)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教师自我数学教学的意识形态,从“专制型”向“民主型”转型;在教学内容和时空上,从“封闭型”、“单一型”向“开放型”和“多元型”转型。 2、研究的内容 《课程标准》倡导——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进步,促进教师反思与提高,促进数学课程不断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所以,我们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是要借鉴相关研究理论为铺垫,联系我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开拓思维,不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新的评价方式方法,从而在研究、实践、再研究、提炼中充分运用各种可操作的相对科学的手段,改变我们的陈旧的评价体系。在前期对课堂评价范畴课题研究现状进行了解并联系我校课堂教学评价现状问卷调查、汇总报告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确定我们研究的内容为以下两大方面: (1).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一般模式。 (2).新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不同群体学生进行的评价模式。 ①课堂上针对能力较强孩子的一般评价方式;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资中县重龙真香炉山小学郑小明 最近,学校组织大家学习了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感触颇深。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效性不够,导致教学效果 不理想。通过这次学习,我受益匪浅。我觉得在自己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 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活用教学方法,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优化教学方法,教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教学方法的设计必须体现:一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的实现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说来,只要求达到识记、了解层次的,可选用讲授法、介绍法和阅读法等;要求达到理解、领会层次的,可选用质疑法、探索法和启发讲授法等。二要扬长避短地选用各种方法。因为每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助于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和长处,同时也都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如选用讲授法就要考虑怎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发现法则要努力克服费时费力等缺点。否则就会使教学效果受到影响。三要从实际的教学内容出发。即使是同样的教学目标,学科性质不同,具体内容不同,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往往也不一样。四要根据学生学习的特点来进行。一方面要致力于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以引起学生强烈追求和主动进取。另一方面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并重视选用适合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2.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首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程标准中渗透着以人为本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真正认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观点。课堂教学中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按自己的爱好选择学习内容。 其次,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是真正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策略。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旁观者,被动接受者,他们的智慧得到启迪,能力得到发展,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再次,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积极参与引导、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练习过程,通过示范(边讲边说以及演示)、中介(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提供线索和反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教师要把自己当做学习者,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教学的和谐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改变以往教师—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绝对权威,不能以尊长的姿态与学生交往,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教师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因为在教学中的互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每一方面的层次都会对教学产生影响,充分利用多层次的教学互动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4、对学生进行适时的评价。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浅论小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 响水县八墩小学解卫萍 【论文摘要】本文从目前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现状着手,阐述了提高小学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充分了解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保证,呼吁广大教育工作者级社会各界关注农村的厌学儿童,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双边活动;构建和谐 【正文】在小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向课堂要效率是我们教师一直关注并执着追求的目标。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问题提出几点自己的思考:解读教材是基础,要注意吃透新课程理念,领会教材意图;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包括优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手段、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一、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深入解读教材是基础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小学数学是一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体系。课程改革使小学数学教材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材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解读教材成了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解读教材即有效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内涵,以保障教学活动高效的开展。深入地解读教材要注意以下几点: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教学观念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已经逐渐淡出了教学阵地。《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新课程理念倡导“以生为本”的思想,就是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体会学习的乐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要做到这这些,一定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观念不改变,相当于换汤不换药。 比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说的是这两个方面:一是学习内容有价值,二是学习方式有价值。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2、注意活用教材 教材是死的,人是活的。新课标要求教师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不能认为让教材再现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必须经过再加工重新创造,使教材“新鲜出炉”,更大程度上把知识的教学伴随在培养态度、能力的过程之中。 二、重视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优化教学过程是关键 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任何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都是一张白纸。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知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的意义每个人的领受是不同的,学习者在认知、解释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 1、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决定着教学效率的提高。传统教学目标搞“一刀切”,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要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做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主义,但是制定分层目标是行得通的。可以分成下限目标、上限目标、发展目标。如在教学算法多样化时,笔者要求能力弱一些的学生只要求掌握基本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三) ——怎么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 好像是前英国首相丘吉尔说过:“一个人的声音能够传多远,他的影响力就有多远”。但是我以为教师要成长为有影响力的教师,仅有自己的声音是不够的。为什么为什么许多老师总是墙外很香,墙里很臭呢?主要是拾人牙慧,东拼西凑,甚至不务正业。总在说话上下功夫,没有在实干上做文章。只有从自己从事的具体工作研究起来,研究才接近实际,学生才获得真正的收益。一个中小学教师,不是专业的理论工作者,主要的精力不能放在理论的研究上,而应该放在自己教学行为的研究上。只有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高效课堂才能构建起来,课堂教学的效率才会彰显。那么怎么样研究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怎么样优化自己的教学行为?怎么样纠正自己教学的偏差?怎么样使优化的行为保持下去、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问题,就成为我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首要问题。 首先,把教学当做教育,立足学生的发展与成长,从关注知识的基点转移到关注学生成长的基点上。这是教学设计应该首先考虑的首先要问题。 其次,创设情境,在体验与体会中生成冲突(价值冲突、思维冲突、情感冲突),激发探究欲望。这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核心的问题。这个方面,一般测评难以把握,主要在于老师自己的体会与学生的感受。因而教学中最容易忽视。大家都知道最重要,但是总觉得最空虚。其实,不论你怎么样教学,哪怕是你没有教会学生任何知识,只要激发了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望,那么就是这个学生离开了学校,他也是一个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人。他可能

成为技术骨干、科技精英、经济专家。因为这样的学生,可能永远保持旺盛的学习欲望,不断探究未知世界,钻研技术奥秘,探寻人生价值。问题随时生成的问题,不是预设的问题。就是预设的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也是源自学生自己的感受而内生性的。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还原文字背后的真实世界,让学生在真实与模拟的场景中,引起深入思考,逼近思维最近发展区,激起情感的层层涟漪,触摸到冲突的真实存在,从而诱发探究、合作兴趣。 第三,提供舞台,尽可能让学生当家作做主,使课堂从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变为学生展示风采的舞台。这个是教学过程中最为常规的一环。这个环节做好与做不好,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此,我觉得课堂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少讲,让学生多动口朗诵、多动手操作、多动脑思考、多动笔总结、多质疑问难、多表达观点、多独立钻研、多合作探究。把时间还给学生,甚至留下空白、留下课堂的不完美(课堂沉寂),也要在学生思维飞转、思绪起伏、思想飞扬。把这个环节做扎实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基本达成。至于是先教后学还是先学候教,都不是问题的主要方面。总在该讲出,讲在点子上,讲在困惑处。学生自己学会的不讲,学生合作会的不讲,讲讲学生也许还不会多的就放弃。对于主干核心的难点问题,还不要吝惜语言,该大胆泼墨就大胆泼墨。不然看节省了讲的时间,学生其实不理解,课后还需要补充讲解,那就形成节约型浪费了。要想使讲解有效率,我一贯的原则是坚持“六化”即:复杂问题简单化,深奥理论通俗化,书本知识生活化,抽象道理直观化,静态知识动态化,裸露知识包装化。做到六化,我感觉就提高了学生接收问题的效率。 第四,严格训练,提高训练质量,从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在严格训练中内化知识、升华感情、实现知识的迁移与运用,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多元化的研究》 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多重视评价过程,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认识到评价是一个重要环节,评价工作不即时,将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顺利进行。为此,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课堂评价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即时评价在数学课堂中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及综述 《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中指出:即时评价是指“在教育活动过程中,评价者对于评价对象的具体表现所作的即时的表扬和批评”它通常与教学活动过程相结合,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评价方案和评价结论,强调对具体行为的评判。是以“质的记述+价值判断”为主的评价,而非“量的记述+价值判断”是一种与教学过程紧密结合的“进行性的评估”,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其主要作用在于“给个人提供关于自己学习情况的信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策略早已不是一个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方面的研究早有先例。我们在在2018年1月就着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从课题的提出、实施及课题的总结,为我们提供了直接宝贵的经验,很值得借鉴。温州市实验小学胡敏捷老师提出的《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初步研究》,为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策略的研究提供了不少的经验。他们的经验做法,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但研究均存在纰漏之处,没有从新课程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开发,因此,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多元化评价策略研究还有很广泛的空间。 课题研究的意义: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多元评价,希望看到学生都能有所变化,不管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高多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程度普遍提高,这将对学生的终生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学生不再把学习当作负担,而是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之中,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做课堂的主人,对学习成功抱有信心,提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界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但是,一些教学活动却背离了如此明白的原则,言不及义的课堂讨论,轻视学科知识而空谈能力的教学互动等,都应该列入无效的教学一类。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 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必须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学科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现在比较多的是关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注意力、加强师生间交流、组织教学、完成学习目标与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等方面。但是,如果不区分不同学科的特点和不同学科教学所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关于学科教学有效性的探讨,就值得商榷了。我认为,这些年的教改,有一个需要反思的倾向就是没有充分地考虑不同学科的特点,尤其是没有考虑人文学科自身的特点,以自然科学学科的特点覆盖全局。应该首先厘清历史学作为人文学科本身的特点,然后以此为基础再来探讨教学的有效性问题。 一个世纪以前的新康德主义哲学家文德尔班对照着自然科学阐述了历史学科的特点:“经验科学在现实事物中寻找的,要么是自然规律形式下的共相,要么是历史规定形式下的殊相;它们所考察的,有的是常住不变的形式,有的是现实事件的一次性的特定内容。有一些是规律科学,有一些是事物科学,前者讲的是永远如此的东西,后者讲的是一度如此的东西。如果我们可以造一些新术语,那就可以说科学思想在前一场合是制订法则的,在后一种场合是描述特征的。”虽然,文德尔班的观点否定了客观的历史规律的存在,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背道而驰。但是,我们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之下,也必须看到社会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界规律的独特性,历史毕竟是人的主动性活动的产物,历史毕竟包含着大量的不会重复的特定事件,从这个意义上看,文德尔班的论述有合理的部分。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的学习过程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科学学科的学习过程。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历史过程最低限度的讲授和具体历史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历史教学只能是无效的,至少不具有充分的有效性。 明确教学目标方能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但是,目前的教学实践还没有做到将三维目标与历史学科的体系和特点充分地结合起来,真正地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去阐释这三维目标。这是一个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主动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和充分的保证。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探究 “效率”一词是借用经济学的表达方式,指的是“有效的因素”,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率先提出。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工作、学习、生活节奏驶上了快车道,进入了讲求效率的时代。因此,教师要树立效率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参与多,问题多变,这样则增加了课堂可控性的难度。如果教师不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会影响课时目标的达成,降低教学质量。实施新课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则成了教师思考与探究的问题。 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程改革专家组的同志从专业角度认为: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学生在认识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特征或表现可列很多,但核心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课堂教学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从时间上来说,即当前发展和终生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又对学生长远发展产生影响,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意义课堂教学有效呈现的是良好的教学效果。当前,不少教师教得辛苦,许多学生学得痛苦,苦不堪言,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何也?很大程度上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差,低效甚至无效。课堂不足课外补,课外作业多,时间长,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积重难返。如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学生知识技能绝大部分都在课堂上掌握了,那么,课外的“任务”就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也会得到缓解。课堂教学的有效增效,为学生减负提供了前提和保证,就此而言,意义重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与专业技能。教师的专业水平技能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有效的程度,要想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就得积极努力地去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终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也充分体现在45 分钟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上。让师生增强投入度,紧迫感,教师也许会少说或不说“废话”,学生会更加主动、合作,在课堂教学这个复杂、唯一、不可复制的互动过程中去体验感受作为教者与学者的愉悦感与成就感。 三、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激发学生有效的学习热情 谁都知晓,有兴趣,才有热情,兴趣盎然,热情高涨。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信息载体,如实验、多媒体课件、教具、板画等,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从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由易到难,培养兴趣,点燃热情。教师可用活动法、情境法、讨论法、发现法、提问法等教法运筹教学,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除此之外,生动形象的类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