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组织

论组织

论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执法理念

[摘要]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复杂性高、牵连面广、社会危害大等特点。这些特点需要侦办此类案件侦查人员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能够全面了解办案的具体程序,熟练掌握运用侦办类似案件的具体措施。同时能够注意办案过程中的各类问题。本文根据对侦办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办案程序、注意问题、启示等方面对其执法理念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卖淫案件执法理念办案程序

引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梦理念的提出,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明建设迫切要求。公安机关对卖淫嫖娼类案件急需新的指导思想和解决办法。尽快树立此类案件的执法理念以应对具体办案过程的各种问题。

一,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内容

我国刑法第六章第八节规定了组织卖淫、强迫卖淫、协助组织卖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引诱幼女卖淫、传播性病、嫖宿幼女等七个卖淫相关联的犯罪行为。七个罪名涉及的行为都侵犯了社会风尚这一共同客体。但在罪质、量刑情节和幅度等方面又存在很大差异。

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特点

首先,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组织严密的特点。其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涉案人员数较多,但幕后组织者往往是少数的几个人甚至一个人。第二,内部分工细致,相互之间上通下达,衔接无缝。第三,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运行机制流畅。

其次,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活动隐蔽的特点。第一,招工方式隐蔽,多以招聘普通职员为旗号,以高薪吸引应招者。第二,招嫖方式以网络、移动通信、即时聊天工具为主。第三,卖淫活动分地、分时间进行,流动性较大。

然后,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暴利性的特点。卖淫活动,投入低,获益多,并且往往能够带活其他经营活动。

并且,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往往是“案中案”。该类案件一般会牵连出强奸、非法拘禁、传播淫秽物品、涉黑案件、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等案件。

最后,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具有腐蚀性的特点

在此类案件中组织卖淫行为人为了更顺利地实施犯罪、逃避法律制裁,会收买一些国家工作人员给予保护,特别是向公安民警行贿,为自己寻求“保护伞”

三,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具体办案程序

(一)线索搜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卖淫嫖娼现象也是日益严重,分布广泛。犯罪“黑数”十分巨大。公安机关发现、打击的知识很少的一部分。很多卖淫嫖娼的组织和活动都还未发现。因此要注重对于卖淫嫖娼案件的线索搜集。

为此,可以通过场所管理进行搜集,对酒吧、洗浴中心、旅馆、饭店等敏感场所

加强日常管理,规范这些场所的日常管理制度。还应该对城乡结合部、公园等地区进行巡查管理。同时,注重群众的举报,实地调查发现。并且,发挥好治安联防组织和治保组织的作用,了解辖区的治安状况。还有可以通过以案寻案,依靠之前办理的案件进行线索搜集。最后结合网监部门、秘密力量搜集到有效的信息。(二)认真受案

受案记录要清晰,关于案件的要素尽可能问全、问细。全面把握案件的具体情况。其次询问其他涉案人员或知情人。记下举报人、控告人、报案人的通讯方式等联系方式以及家庭地址。

还要注意案件的管辖,此类案件归案件发生地管辖。

(三)初查(明查暗访)

1,暗访。

(1)暗访需要经过公安机关领导的批准。

(2)同时制定暗访工作的预案。包括任务、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取证工具、经费预算等。

(3)宣布和遵守暗访纪律,包括暗访人数的要求、人员性别年龄要求、化妆的标准。以及暗访人员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的要求。还有暗访工作中的具体分工以及行动流程。

(4)暗访后及时形成暗访报告、反馈意见。并且详细绘制现场平面图。

(5)走访证人,做好证人及其亲属的保护工作。

(6)调查涉案场所和组织行为人的资产和账户。

2,明查(扩大初查战果)

(1)制定预案,行动方案。

(2)部署充分、精干的警力。包括警力的人数、性别、职能。

(3)通信联络器材、移动终端、联络暗号。一定要保障高效畅通。

(4)参加清查、搜查队伍自身要强化自身防范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准备充分。

(5)随身携带的武器要锁好保险,防止发生意外。

(6)准备好搜查场所、人身的法律工具、行动要走法律程序。符合法律的相关规定。包括适用法律的条件、法律的相关手续以及法定程序。要亮明身份、不许异性搜身。扣押物品要经过指挥员决定,开具《扣押物品清单》同时要有见证人见证。

(7)及时收集卖淫行为发生的证据和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刑事犯罪的证据。取证方向是,控制涉案人员、控制重点位置、控制重点物品以及冻结账户。重点的位置包括服务台客房内的“暗门”和“暗铃”。重点人物是指“妈咪”和“领班”

(8)慎用技术侦查措施,使用技术侦查手段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音像资料要避开化妆侦查人员的身影和声音。注意暗访资料向合法证据的合理转化。

3,证据的收集。

(1)收集关于犯罪主体方面的证据,包括犯罪嫌疑人的居民身份证和旅店的营业执照

(2)收集关于组织卖淫的客观方面的证据,包括现场勘查笔录和现场照片(暗道、报警设备等)广告、宣传册(服务项目表,价格表)发票、收据、账单。参与嫖娼人员的证人证言。联系的电话记录、通信记录。犯罪嫌疑人的口供。押金和票据。

(3)讯问犯罪嫌疑人,首先要制定讯问提纲、确定讯问战术。其次,告知犯罪嫌疑人的法律权利。坚决禁止任何方式的刑讯逼供。问清犯罪嫌疑人是否属于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和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的未满一周岁婴儿的妇女。为聋哑人、外国人、需要翻译的配备哑语翻译、外语翻译和方言翻译。必要时可以要求犯罪嫌疑人自行书写供词或犯罪嫌疑人自己提出书写供词。

4,侦查终结。

(1)侦查终结的条件。首先,侦查终结的条件有案件事实清楚,主要事实查清,包括犯罪嫌疑人的身份、具体实施组织、策划、指挥行为的组织卖淫犯罪的首要分子、在卖淫犯罪中起协助作用的保镖、打手、管账人等。卖淫行为是否存在、时间、地点和手段以及造成的严重后果。其次,证据确实充分。要把关于卖淫案件的书证、物证、证人证言等各项证据收起。保证证据量,形成足够证明力的证据链。再而,案件性质和罪名认定正确。区分好此罪彼罪,这样侦查部门对案件作出的处理才能具有实体法的依据。最后,法律手续完备。即对法律规定的办案程序和应履行的法律手续必须完备,在适应技术侦查手段时要经过必要的审批程序。

(2)对侦查终结的案件处理。首先,对案件的处理。对侦查终结的案件,侦查人员应提起诉讼意见,并制作起诉意见书,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后,连同案卷材料。证据,一并移送同级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其次,对扣押武平的处理。对能够证明犯罪事实的物品,淫秽器具、收入账目等书证、视听资料等,应当移送检察机关。移送时,侦查人员应当制作随案移交物品清单,注明物品的名称、数量、特征等。不宜移送的犯罪嫌疑人的财物,可以进行没收后上交国库,违禁物品应当拍照随卷后进行销毁。与案件无关的物品应当发还给当事人。

四,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侦办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在卖淫案件中,要注意组织他人卖淫,情节严重;强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卖淫;强迫多人卖淫或者多次强迫他人卖淫;强奸后迫使卖淫;造成被强迫卖淫的人重伤、死亡或者其他严重后果。这几种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况。

(二)在协助组织卖淫案件中要注意伴有的其他犯罪行为。如抢劫、强奸、伤害、介绍卖淫等犯罪行为。以配合、呼应、协助组织卖淫者的组织、策划、指挥活动。(三)在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中要注意与拐卖人口贩毒卖淫嫖娼案件之间的联系。

(四)在引诱幼女卖淫案件中。其罪的主观方面是否以牟利为目的,不影响罪的成立。

(五)在传播性病案件中,经查是卖淫嫖娼的再进行性病检查。其中,犯罪嫌疑人必须是明知自己有性病的。认定“明知”一是有证据证明曾到医院就医,被诊断为患有严重性病的。二是根据本人的知识和经验,能够知道自己患有严重性病的。三是通过其他方法能够证明犯罪嫌疑人是明知的。

(六)在嫖宿幼女案件中,主观上必须是知道或可能是不满十四周岁幼女而嫖宿的。

五,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执法理念的启示。

在近年来,公安部门所发现的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如东莞打丑、北京“天上人间”郑州的“皇家一号”等案件。都呈现出规模大,隐蔽强,管理企业化,经营产业化,有高官充当保护伞的特点。这就需要我们公安机关能

够建立相对应的警务决策机制、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建立专门的队伍。开展各项专项行动。对此类犯罪行为预防打击。

结语,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案件的执法理念应该紧随时代潮流。打击此类案件刻不容缓,不仅是建设社会主意法治社会的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

参考文献

《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教程》商小平主编

《治安案件查处》商小平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注释本》夏红主编

《治安部门管辖刑事案件侦查》彭文主编

《侦查理论与实务研究》程小白主编

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赵 云 现今的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各个学科、各个领域的知识层出不穷。这就在客观层面上要求我们信息管理人员,能够对于知识做出有效的组织和整合。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在知识的组织中,是个很好的途径。 1.系统论的理论铺垫 1.1 系统论方法简介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 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是关于研究一切综合系统或子系统的一般模式、原则和规律的理论体系。[1]它包括系统概念, 一般系统理论分析(如控制论、信息论、集合论、图论、区域论、策略论、排队论等), 系统方法论(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及系统方法的应用等。系统工程把系统思想和定量系统方法同实际问题相结合。确切地说,它是用系统科学的观点, 合理地结合控制论、信息论、经济管理学和现代数学的最优化方法及电子计算机以及其他有关工程技术,按照系统开发的程序和方法去研究和建造最优化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管理工程技术。[2] 1.2 系统论方法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2.1 系统论的基本特点 第一,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 而是一个集合体、统一体的整体。第二,构成系统的每一个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第三,作为一个人工系统, 它是为体现人们意志所组成的系统,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第四,每一个系统既包含若干个子系统,又有可能包含于更大的系统之中。第五,系统必须与外界的环境相适应。第六,系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的系统。第七,系统具有空间、时间和功能的有序性。 1.2.2 系统论方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1)整体性。要求我们把系统如实地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因为系统的质和规律只有在整体上方能显示。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性质和行为都会影响到整体的性质和行为。(2)联系与制约性。即系统内元素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系统时,不仅要研究组成系统的元素这种实体,而且还要研究系统内元素之间、层次之间的关系, 研究系统与环境之间的关系。(3)目的性。是人或动物一种行为或意图。所谓目的性原则,就是研究任何一个系统所趋向或所追求的目标,并采取相应的手段和方法促使该目标实现。(4)有序性。元素之间互相联系和制约关系是有规律的、有序的,它表现在时间顺序、空间结构、功能行为这三个方面。我们只有用有序的观点去分析系统,才能如实地发现元素之间、系统和环境之间本质的规律关系。(5)动态性。系统是一个“活”的有机体,在元素之间、元素与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的流动,系统的平衡与稳定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稳定。系统论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要认识和反映这种“活”的有机体,因此动态的观点就成为系统观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6)最优化。即指在给定条件下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系统实现最佳的目标。一般说来,系统的最优不一定是各要素最优,这是整体原则所决定的。 2.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应用 2.1知识组织的涵义

组织变革战略

组织变革战略 第一部分“新”的公司组织模型 (模块8和模块1) 一、新组织形式 1.隐喻与新组织描述 ①概述 商业刊物上到处都是对正在出现的新组织形式的描述,不过都是些隐喻。因为隐喻可以用人们熟悉的形象描述一种新的和人们不熟悉的组织特征。但隐喻有很大的局限性,它们不能帮助我们对新组织中确实发生了什么进行深入研究。 ②组织诊断与隐喻 管理者的两个重要技能是:理解作为组织运营和设计基础的隐喻;辨认其他人所使用的隐喻。管理者头脑中若存在着错误的隐喻,无论是含蓄的还是明确的,都会妨碍变量。 ③管理者的独特任务: 学习商业报刊中所描述的新组织形式;创造性地思考怎样用隐喻来描述旧的和新的组织 形式;理解隐喻的思想价值和局限;表达并分享关于新组织形式的信息;以一种既丰富又简明的方式描述我们在组织中所看到的东西。 2.用隐喻去思考组织形式 ①对旧组织的隐喻 “一部精心组合的机器”;“一个活的、具有一个细胞核和渗透性边界的有机体”;“一座金字塔”;“大染缸”…… ②对新组织的隐喻 “网络”;“虚拟组织”;“协会”、“连锁”…… ③来自不同学科的隐喻 控制论;松散组合系统;人口生态学;戏剧;建筑;生物学;……

3.对于新组织形式的新隐喻 象一个大脑的组织;神经网络;分化与整合;军蚁:集体智慧;团队:棒球队、足球队、网球双打小组;巨型科层制,超级高速公路…… 二、变化着的公司模型 1.二十一世纪的新组织模型 ①过去十年,公司结构和管理系统正经历革命性变革,并形成新的公司组织模型 ②新组织的关键特征: 精干、扁平、灵活,以团队为基础,与顾客和供应商结成紧密网络,重视质量、取向 和运作具有全球性 ③争论:三派看法 ④意义:新组织模型对公司和经理有巨大影响 2.组织的关键特征 ①马克斯·韦伯和他的组织研究 ②科层制的古典模型 a、特征; b、优势; c、劣势 3.新组织模型的分析 ①网络性 a、旧组织与新组织的对比 b、新组织的次级特点 c、组织与环境 d、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新特征 ②扁平性 a、为什么出现这一特征 b、该特征对管理人员的影响 c、新特征的生命力 ③灵活性(弹性) a、旧组织与新组织的比较

试论组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机密(Confidential)编号(No.):14-15-2-040480A 试题(Test) 课程名称(Subject):管理心理学考核类别(Type of test):考查课程类别(Type of course) : 专业必修考试形式(Test type) : 论文使用范围(Target group):2012级人力资源专业; 要求: 一、论文题目 1、试论组织文化对企业管理的启示 2、浅谈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理性思考 3、浅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4、浅析加强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5、浅谈员工的心理健康 6、员工心理援助浅析 7、浅议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情绪管理 8、情绪管理对企业员工工作的影响分析 9、试论如何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 10、员工工作满意度与职业价值观关系研究 二、写作要求 1、以上10个题目中任选其一,内容不得超出此范围。 2、文章不少于3000字,亦不宜超出5000字。 3、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内容充实 4、写作须由本人独立完成,可以参考来自于网络、书籍或学术论文的相关资料,但不得 出现雷同或抄袭现象 5、论文须采用A4纸打印;标题字体为四号字,正文字体为小四;使用学院规定的统一封 皮装订。 三、提交时间 2015年6月29日-2015年 7月5日 四、评分标准 优:

1、论文内容新颖,有创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2、论文内容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 3、论文要求打印,排版合理,符合字数要求。 4、按规定格式设计论文封面。 良: 1、论文有自己观点,在论文中能够合理论述,但缺少创新,不能标新立异。 2、论文内容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 3、论文为打印形式,排版符合要求,字数达到要求。 4、论文封面设计基本合理。 中: 1、论文有自己观点,在论文中能够合理论述,但缺少创新,不能标新立异。 2、论文内容基本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的大部分内容。 3、论文为打印形式,排版符合要求,字数达到要求。 4、论文封面设计基本合理。 及格: 1、论文题目符合论文要求,论据基本能为论文服务。 2、论文内容基本齐全,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语和参考文献部分内容。 3、排版基本符合要求,字数基本达到要求。 4、论文封面设计基本合理。 不及格: 1、论据模糊或有大篇幅抄袭的论文。 2、论文内容不齐全。 3、字数不符合要求。 4、排版不规范

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

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 21世纪初,我国职业教育出现了集团化办学的发展趋势。浙江、江苏、河南、山东、河北、江西、宁波、沈阳等省市正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建职业教育集团,推动职业教育向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方向发展。职业教育集团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重要现象,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职业教育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较多,各成员单位与龙头学校关系及参与程度不同,在集团内部的位置与作用也不相同。本文借鉴企业集团的组织机构分层次理论,提出可以将职教集团的组织机构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以明确相关成员单位在集团中的地位。 为了实现职教集团的统一规划与管理,需要成立相应的决策机构或协调机构,但应区别于企业集团,建立理事会制是比较适合的管理体制。集团内部成员单位较多而且相互之间关系比较复杂,处理好内部关系是职教集团管理中的难题。 一、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结构 (一)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 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分析是思考职教集团组织机构的重要切入点。1987年颁布的《关于组建和发展企业集团的几点意见》中专门指出,“企业集团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一般由紧密联合的核心层、半紧密联合层以及松散联合层组成”。在1991年12月国务院批转国家体改委等部门《关于选择一批大型企业集

团进行试行的请示》中,明确提出企业集团应当建成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松散层等四个层次。 国内法学界一般认为,企业集团的内部组织结构通常由四个层次的企业构成:一是核心企业。由具有资本优势和其他市场优势,如产品、技术、销售渠道等的企业构成。核心企业是企业集团的核心,负责领导、指挥各成员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协作,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核心企业通常是集团公司或投资公司。二是紧密型企业。由核心企业直接投资的或控股的企业组成,包括核心企业投资设立的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与核心企业构成母子公司体制,成为企业集团的主体。三是半紧密型企业。由核心企业参股或者缔结契约(协议)等方式建立特定关系的企业构成。四是松散型企业。由承认企业集团章程,与核心企业建立互惠性稳定协作关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组成,完全根据契约实现企业之间的利益结合。 (二)职教集团的组织结构 参照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笔者认为职业教育集团的组织结构也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1.核心层 在以资本作为主要联结纽带的股权式教育集团中,教育公司作为投资和办学主体在教育集团中处于核心层,教育公司是特殊性质的教育企业。基本做法是各种社会力量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出资,设立以举办学校为主要宗旨的教育公司,并由其举办

论行政决策的法制化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一、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必要性 (3) 二、行政决策法治化的必然性 (5) 三、行政决策的拟定需求 (7) (一) 科学化水平 (7) (二)民主化水平 (8) (三)理性化水平 (8) 四、行政决策法制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 (10) (一)决策规范 (10) (二)信息公开 (10) (三)公民参与 (10) 五、行政决策法制所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2) (一)行政决策者观念陈旧,决策存在主观性、随意性 (12) (二)行政决策体制不完善,信息系统、智囊系统乏力 (12) (三)行政决策行政问责制不完善,对决策的绩效评估不够 (12) 六、行政决策法制的实施 (14) (一)培养行政决策者法治思维方式,加强决策民主 (15) (二)立法完善行政决策体系,实现科学决策 (15) 1、完善程序立法,规范政府的决策行为 (16) 2、科学的行政决策体系制度化 (16) (三)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评价法 (16) 总结 (18) 参考文献 (19)

摘要 在以依法治国为基本方针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过程中,行政决策的法制化所体现出的是普遍性与必然性的特征。法律对于政府的功能在于将行政决策的程序进行原则性与基本性的规定与监督,目的在于提高决策部门的程序意识,改变决策者与管理者的传统性思维,增强既定的法定程序的权威性。我国行政决策过程中,所面对的是在转型期的过程中出现的利益与矛盾冲突,这就要求行政决策必须保持较高的、透明化的参与机制。本文就在法制范畴内的行政机关的政策制定、政策选择的信息等相关因素的研究,为行政决策法制化的民主性与正当性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行政决策法制化利益冲突矛盾冲突政府智能决策选择

项目管理 组织论

2、项目管理的组织理论 前言及2.1组织论概述:本章主要讲述组织论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的组织工具。 1、组织论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的组织工具:项目结构(2.6)、组织结构模式2.2、项目管理组织结构2.2、任务分工2.3 、管理职能分工2.4 、工作流程2.5 3、对于系统的理解:把建设项目视作为一个系统,明显特征有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影响系统目标实现的主要因素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组织论的重要结论是什么?组织论和工程项目管理的关系? 6、控制项目目标的主要措施包括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是最重要的措施。 例:1、投资控制的措施(为实现某一确定的目标) 1.1投资控制的具体措施: a、投资控制的组织措施 建立健全监理组织,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制度,落实投资控制的责任。

b、投资控制的技术措施 招标投标阶段,协助确定合理标底及合同价; 材料设备供应阶段,通过质量价格比选,合理确定生产供应厂家; 施工阶段,通过审核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方案,合理开支施工措施费以及按合理工期组织施工,避免不必要的赶工费。 c、投资控制的经济措施 除及时进行实际开支费用与计划费用的比较分析外,监理人员对原设计或施工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被采用,由此产生的投资节约,可按监理合同规定予以其一定的奖励。 d、投资控制的合同措施 按合同条款支付工程,防止过早、过量的现金支付;全面履约,减少对方提出索赔的条件和机会;正确地处理索赔等。 2、质量控制的措施 2.1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a、质量控制的组织措施 建立健全监理组织,完善职责分工及有关质量监督制度,落实质量控制的责任。 b、质量控制的技术措施 材料设备供应阶段,通过质量价格比选,正确选择生产供应厂家,并协助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组织理论与设计(简答题)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组织理论与设计 一、组织设计十个结构要素和六个情境要素 十大结构要素: 1、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 2、专门化; 3、地区分布; 4、分工形式; 5、关键职能; 6、集权程度; 7、规范化(标准化); 8、制度化(正规化); 9、职业化;10、人员结构 六个情境要素: 环境、战略、技术、人员素质、规模和生命周期 二、组织设计的原则 1、任务目标原则; 2、精干高效原则; 3、分工协作原则; 4、指挥统一原则; 5、有效幅度原则; 6、责权利结合原则; 7、集分权原则; 8、稳定与适应原则; 9、执行与监督分段原则三、CEO和总经理的区别 企业高层管理人员构成了负责企业日常事务的执行机构,其中总经理是掌握最高权力的人。与董事会的集体负责制不同,执行机构要实行首长负责制,即总经理负责制。一般而言,CEO由董事会下的常设机构“执行委员会”中的首席执行董事来担任,即是董事会成员,又是经理班子成员,掌握极大的权力。CEO主要负责管理企业与外部的关系和战略要务。总经理则掌握企业内部运营的管理权责和处理日常事务。 四、职能设计的作用是什么 职能设计是组织设计过程的第一道工序,它在组织设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具体分为以下两方面:1、使企业的战略任务和经营目标在管理组织上得到落实。2、为企业管理组织的框架结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五、基本职能的设计与调整对于技术水平强的企业的要点 一般来说,对于技术实力强的企业,尤其是那些大企业,应在竞争中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并使之不断扩大,从而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促进我国工业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因此有如下要点:1、健全并不断强化对外经营能力,逐步扩大技术软件商品和硬件商品的出口能力。2、健全横向联合方面的管理职能。3、由于技术实力雄厚,技术开发职能的重点内容是加强自身科技队伍的建设,主要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搞好自主研发。 六、关键职能设计要考虑哪几方面 关键职能设计要认真思考以下问题:1、为了达到企业的战略目标,什么职能必须得到出色的履行,取得优异的成绩?2、什么职能履行的不佳,会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3、企业的经营宗旨是什么?对体现这一宗旨具有重要价值的活动是什么? 七、扁平式组织结构有何优缺点 优点:由于管理的层级比较少,信息的沟通和传递速度比较快,信息失真度比较低,同时上级主管对下属的控制不会太呆板,这有利于发挥下属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缺点:过大的管理幅度增加了主管对下属监督和协调控制的难度,同时,下属也缺少更多的提升机会。 八、 九、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 影响组织分权程度的主要因素:1、组织规模的大小;2、政策的统一性;3、员工的数量和基本素质;4、组织的可控性;5、组织所处的成长阶段。 十、组织部门化基本原则是什么

组织变革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组织变革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摘要:现代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对于企业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而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当今社会中,组织变革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许多在实践中对于组织变革存在着模糊认识,要么是缺乏组织变革的积极性,要么是盲目地进行组织变革。因而本文旨在通过对组织变革概念、原因及对策的分析,熟悉并且更好地学习组织变革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组织变革;企业;原因;对策 一、组织变革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变革的含义及原理 所谓组织,就是为达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行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它满足以下几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3)有确定的目标;(3)有一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而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 组织是一个开放、复杂的系统,这种系统与其多重环境发生着动态的相互影响。多层次、多因素、复杂多变的环境要求组织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功能和结构,提高在变化的环境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快速反应能力,即要根据外在环境的变化,不断对组织进行变革。组织变革就是指:组织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自身结构和功能,以提高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应变能力。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因有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两大原因。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如何看待与评价西蒙的行政决策理论 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杨海燕 西蒙是一位杰出的行政学家,他开辟了行政学研究的一个新时代,他的研究方法和对行政决策的研究对西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他甚至被视为?决策?的同义词。西蒙对西方行政学的主要理论贡献在于他基于对行政学所谓?正统?研究方法的批判而提出了行为主义行政学理论,特别是他提出的组织决策理论,奠定了决策在行政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受其影响,在管理学领域形成了一个新的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决策理论发展到今天,能够成为理解人类行为的钥匙与实施管理行为的利器,西蒙功不可没。 一、使决策概念成为行政学研究中重要的新概念工具 西蒙从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上进一步论述价值与事实的关系,认为价值与事实的区别就是目的与手段的区别只是一种粗浅的、单纯的状态,在实际情况中,手段与目的的说不能完全辨别价值因素和事实因素,某一特定的手段用以达到某一特定的目标实际上会产生许多特定目标之外的后果,这种后果可以视为这种行为的价值指标,而人们在决策选择哪一种行动便取决于这种价值指标的高低,它(价值指标)没有数字可言,却有程度之别。价值与事实的区分本是关于整个学术研究的,但在西蒙的行政学方法理论中却又特殊的意义,西蒙也认同20世纪30年代后期行政学家们的严格区分政治与政府的主张,认为从决策和执行的观点来区分政治和行政并不妥当,西蒙从价值与事实的区分等同到政策问题和行政问题的区分,提出了区分价值问题与事实问题的原则,认为政治与行政问题区分学说的目的不在于立法机关

与行政机关职权的区分,而在与区分政策问题与行政问题的性质,从而确定行政学和行政行为的研究对象,寻求新的概念和概念工具,以?决策?为基本概念提出一组在行政行为研究上的概念工具,使以?决定?为基本单位,以?决定前提?为最小单位的?决策?成为目前行政行为研究中最流行的概念工具。 二、决策活动是行政行为的主体,决策是管理的核心 西蒙认为,传统行政学的讨论都只注意执行,而不注意决策,而实际上决策程序不仅仅限于行政组织目标的决定,决策是遍及整个行政组织的。在行政活动中,决策重于执行,是因为当组织决定一项政策,执行这项政策的人员又要作出许多决定,所以执行政策只是更细密的政策决定。所谓好的或正确的行为在本质上就是指有效率的行政行为,而决定效率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行政组织中每一个人决策的理性程度。例如,近来一直被大众关注的城管执法问题,城管执法实际上就是落实城市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但因为城管本身决策能力的偏差,而出现错误的甚至暴力的管理行为,实际上也是执行决策中的理性与价值因素偏差,所以形成奇葩绽放的中国城管影像。 西蒙指出组织中经理人员的重要职能就是作决策。他认为,任何作业开始之前都要先做决策,制定计划就是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也都离不开决策。行政活动就是集合多数人的力量完成某种工作的活动,要用多数人的力量去完成工作,就必须有一种运用组织力量的方法,及行政程序,这种行政程序实际上就是决策程序,就是细化组织中每一个人应该做哪一部分决策的理论概念。

论知识组织的三个层次

论知识组织的三个层次 张文亮/徐跃权 2012-10-25 20:22:03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1期【英文标题】On the Three Levels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作者简介】张文亮,男,1983年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117 徐跃权,男,1964年生,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硕士生导师。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长春130117 【内容提要】知识组织的概念和理论都具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微观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节点与知识关联的组织。中观知识组织是对文献与电子文档的组织。宏观知识组织是对数据库、机构和社会知识工程的组织。微观、中观和宏观知识组织通过知识发现、知识描述最终实现知识的表达、共享与创新。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ncept and theory of knowledge organization should be three levels of mi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middle-knowledge organization and ma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Mi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concerns about the knowledge nodes and knowledge relations. Middle-Knowledg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documents and electronic documents. Macro-knowledge organization organizes database, social institutions and social knowledge engineering. Micro, middle and macro knowledge organization ultimately achieve the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sharing and innovation through knowledge discovery and

组织变革的意义

摘要 现代市场环境变化迅速,以往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渐渐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必须进行组织结构变革。 关键词:市场环境组织结构变革

目录 1. 组织变革的动因 (2) 1.1外部环境因素 (2) 1.2 企业内部环境因素 (2) 2.影响组织机构变革的因素 (2) 2.1 环境因素 (3) 2.2 战略因素 (3) 2.3 规模因素 (3) 2.4 企业生命周期 (4) 3.组织机构变革的途径 (4) 3.1 职能机构的变革 (4) 3.2 组织机构的变革 (4) 3.3 管理流程的变革 (4) 4.组织机构变革需要注意的问题 (5) 4.1.领导阶层思维观念落后,管理方法陈旧 (5) 4.2 高昂的变革成本及前景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 (5) 4.3 上级的权威受到挑战 (5) 参考文献 (5)

1.组织结构变革的动因 企业的组织结构面临着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双重压力,日益凸显出其效率低下、缺乏创新和灵活性、协调不力、官僚主义盛行等劣势,已经阻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变革现有的组织结构。这些组织结构变革的驱动因素有: 1.1外部环境因素 全球经济一体化,当今世界,由于贸易壁垒的减少、运输成本和通信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跨国投资金额巨大,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整个世界经济逐渐融合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全球化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同时也包含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企业在设计其组织时应具有全球化的战略眼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改变着商业社会的诸多运作规则和方式,出现了B2B、B2C、C2C等新的商业运作方式。信息技术使管理者与组织环境之间建立了更密切的联系,简化的业务流程提高了公司的效率和效益。控制技术更加先进,有利于组织的分权和组织扁平化。 1.2企业内部因素 创新的需要,创新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灵活性,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可以推动企业其他方面(如过程、制度和政策等)的创新。因此,要使企业组织激发和保持创新精神和活力,就需要企业组织结构的创新和变革,以充分发挥企业组织的创新潜能;战略重心的转移,现代企业组织的发展有赖于企业知识员工的知识和能力,员工的地位正在上升,因此,企业的战略重心正向知识管理转移;当今世界是买方市场,顾客的地位不断上升,企业必须从战略高度对待顾客,建立以顾客为导向的战略;由于全球环境的恶化,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正被提上议事口程,企业必须在履行经济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关注其肩负的社会责任,统筹兼顾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上述战略重心的变化,无疑将带来企业组织结构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2.影响组织结构变革的因素 比尔·盖茨在《数字神经系统》中所写的:“80年代是质量的竞争,90年代是成本的竞争,21世纪是响应速度的竞争。”这一语道破了企业竞争的新方向。因此,在组织结构变革过程中要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对组织结构变革有阻碍的因素。一

组织文化理论

关于组织文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组织文化发展的背景 组织文化理论并不仅仅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有关日美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形成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经济背景、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 1、思想背景现代主义思潮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实践在文化和意识领域的表现,其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科技能够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使人类最终由压迫走向解放。 后现代主义不仅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问题进行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观念进行批判与解构,形成了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欧洲哲学家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奎因、罗蒂等美国哲学家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永无完成论” 。虽然后现代主义“矫枉过正”,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但对西方思想和建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研究,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无疑为注重研究工业场所中人的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探究,并研究由此导致的人的行为变化的企业文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经济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日本仅用了30 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美国和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注重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并不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而日本企业的目标、战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却在激励人们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效果显著。 威廉?大内(William G - Ouchi)的《Z 理论》(1981)、帕斯卡尔(Richard T ? Pascal ) 和阿索斯(Thony G- Athos )的《日本企业的艺术管理》(1982)、特伦斯?迪尔(Terence E - Deal)和阿伦?肯尼迪(Allan A - Kenned)的《企业文化》以及托马斯- 彼得斯(Thomas J - Peters )与小罗伯特?沃特曼( Robert H - 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则主要 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日本胜出的原因就在于对事关人的价值、规范和精神的企业文化等软性因素的强调,从而掀起了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研究浪潮。 3、实践背景除了思想背景和经济背景之外,诸多新的管理实践问题也呼唤能够突破理性主义管理弊端的新理论诞生。这些新的实践问题主要有:一是人们的追求由物质世界过渡到精神领域。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又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导致休闲娱乐时间的减少,要求工作本身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满足。二是严苛的制度管理对于脑力劳动者效果并不理想。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企业重体力劳动者的比例骤减,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传统的基于理性主义的严苛的制度管理并不为知识工作者所接受,如果仍然坚持这种管理模式,只能降低企业的整体效率。三是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导致员工的流动性增加。在员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更多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余地,如何留住核心员工对任何组织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四是组织结构的变化要求员工进行自我管理。劳动分工的深化和科技进步不断强化组织的扁平化和网络化趋势,组织结构的变化在减少管理人员数量的同时,也给与员工更多的自我管理权限。但自我管理并不自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必须依赖明确的目标指引、高尚的价值观感召和优秀道 德规范的自律。 上述管理实践问题的解决都指向特别强调组织使命、目标、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的组织文化理论。

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

试论行政决策冲突的表现、原因和解决方式研究 ??代发表省级期刊,国家级期刊[摘要] 在实行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我国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就是行政决策。国务院颁布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基本上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真正实现这一基本任务,需要深入探讨和切实解决行政决策过程的法制化、行政决策行为的规范化、行政决策责任的定型化等一系列问题。 [关键词] 行政决策;决策机制;决策过程;决策行为;决策责任 2004年3月,国务院颁发《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经过10年左右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基本上形成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行政决策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的要求、意愿得到及时反映。这个《纲要》作为指导各级政府依法行政的纲领性文件,为建立健全行政决策机制确定了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纲要》提出,建立健全我国的行政决策机制包括:科学地、合理地界定各级政府、政府各个部门的行政决策权,完善政府内部决策规则;依法公开决策事项、决策依据和决策结果,落实公众知情权;对于全国或者地区的重大决策事项以及专业性较强的特别决策事项,应当事先组织专家论证其必要性和可行性;对于涉及面广、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应当向社会公布,或者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广泛听取意见;政府机关应当定期跟踪与反馈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并且适时调整和完善有关行政决策;明确行政监督的主体、内容、对象、程序和方式,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决策责任的追究制度,实现决策权力和决策责任相统一。这些任务和措施从结构、过程、后果等方面勾画出了我国行政决策机制的总体框架。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抓好贯彻执行。笔者认为,至少有三个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行政决策过程的法制化问题 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符合现代行政决策的规律性要求。公众、专家和政府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行政决策,只能在健全的行政决策过程中实现。现代国家(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重视行政决策过程的探索,获得了诸如理性决策、渐进决策、综合决策等一系列成果。尽管各种实践模式和理论观点相互冲突,没有哪一种能够得到公认,但这些成果可以为我们设计完备的决策过程提供有用的技术支持。然而,国家决策的成功经验和现代决策的科学理论,到目前为止,大多具有方法论层面的意义。从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视角看,我们必须在制度层面上解决问题。这是由我国现实的民主政治制度和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所决定的。 公众、专家和政府在行政决策过程中的实际作用和行为方式并不相同。公众和专家,一般来说,主要是通过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的形式,参与决策方案的形成过程。而各级政府和政府各个部门掌握着行政决策权力,由它们作出最后的选择。虽然人们普遍认识到公众和专家的参与极为重要,实践也证明公众和专家的参与确实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质量,但是,行政决策作为国家权力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以公众和专家的参与为必要条件。尤其当行政管理发生危机的时候,“事件的紧迫性及其发展速度会改变决策过程,并常常使决策过程的重要性降低。”[1-1]在这种情况下,行政决策就变成了只是行政管理者“作出决定”的权力行为,公众和专家的参与似乎没有必要。对此,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体现了行政管理一般规律的现象,并不符合中国现阶段的行政管理实际,必须认真加以克服。健全和完善我国行政决策的机制,首先要有效地防止行政决策者滥用公共权力。相对于运用科学

组织变革(论文)

组织变革管理 【摘要】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模式必须改革,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取得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必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关注变革和变革管理,帮助员工更好地理解不断变革中的工作环境,并有效地选择组织变革的模式,采取积极的措施克服变革的阻力,激发变革的动力,使组织在变革中求得繁荣和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定义 组织变革(Organizational Change)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组织变革,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企业资源的不断整合与变动,都给企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这就要求企业关注组织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模式 有这样一种流行的认识:企业要么实施变革,要么就会灭亡。然而事实并非总是如此,有些企业进行了变革,反而加快了灭亡。这就涉及到组织变革模式的选择问题。这里将比较两种典型的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和渐进式变革。激进式变革力求在短时间内,对企业组织进行大幅度的全面调整,以求彻底打破初态组织模式并迅速建立目的态组织模式。渐进式变革则是通过对组织进行小幅度的局部调整,力求通过一个渐进的过程,实现初态组织模式向目的态组织模式的转变。

一、激进式变革 激进式变革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达到目的态,因为这种变革模式对组织进行的调整是大幅度的、全面的,可谓是超调量大,所以变革过程就会较快;与此同时,超调量大会导致组织的平稳性差,严重的时候会导致组织崩溃。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企业的组织变革反而加速了企业灭亡的原因。与之相反,渐进式变革依靠持续的、小幅度变革来达到目的态,即超调量小,但波动次数多,变革持续的时间长,这样有利于维持组织的稳定性。两种模式各有利弊,也都有着丰富的实践,企业应当根据组织的承受能力来选择企业组织变革模式。激进式变革的一个典型实践是“全员下岗、竞争上岗”。改革开放以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许多国内企业进行了大量的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全员下岗、竞争上岗”的实践既是其中之一。为了克服组织保守,一些企业在组织实践中采取全员下岗,继而再竞争上岗的变革方式。这种方式有些极端,但其中体现了深刻的系统思维。稳定性对于企业组织至关重要,但是当企业由于领导超前意识差、员工安于现状而陷于超稳定结构时,企业组织将趋于僵化、保守,会影响企业组织的发展。此时,小扰动不足以打破初态的稳定性,也就很难达到目的态。“不过正不足以矫枉”,只有通过全员下岗,粉碎长期形成的关系网和利益格局,摆脱原有的吸引子,才能彻底打破初态的稳定性。进一步再通过竞争上岗,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对企业的关心,只要竞争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就有助于形成新的吸引子,把企业组织引向新的稳定态。此类变革如能成功,其成果具有彻底性。

组织文化理论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关于组织文化理论的研究进展 一、组织文化发展的背景 组织文化理论并不仅仅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关日美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其形成有着深刻的思想背景、经济背景、实践背景和理论背景。 1、思想背景 现代主义思潮是近现代资本主义实践在文化和意识领域的表现,其核心是人道主义和理性主义。他提倡人道,反对神道;主张用理性战胜一切、衡量一切;相信科技能够推动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使人类最终由压迫走向解放。 后现代主义不仅对西方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剥夺人的主体性、感觉丰富性的死板僵化、机械划一的整体性、中心、同一性等问题进行批判与解构,也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本质主义、基础主义、“形而上学的立场”、“逻各斯中心主义”等观念进行批判与解构,形成了以德里达、福柯、马尔特等欧洲哲学家为代表的后结构主义、以奎因、罗蒂等美国哲学家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以及以哈贝马斯等人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永无完成论”。虽然后现代主义“矫枉过正”,在批判与反思的过程中走向另一个极端——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解构有余而建构不足,但对西方思想和建构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所倡导的人的主体性研究,高扬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追求,无疑为注重研究工业场所中人的价值和精神世界的探究,并研究由此导致的人的行为变化的企业文化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2、经济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日本仅用了30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美国和西欧形成了巨大的挑战,引起了世界的极大关注。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传统的注重理性主义的科学管理,并不利于激发人的创造性,而日本企业的目标、战略、价值观念、行为方式、道德规范等精神因素却在激励人们能动性和创造性方面效果显著。 威廉·大内(William G·Ouchi)的《Z理论》(1981)、帕斯卡尔(Richard T·Pascal)和阿索斯(Thony G·Athos)的《日本企业的艺术管理》(1982)、特伦斯·迪尔(Terence E·Deal)和阿伦·肯尼迪(Allan A·Kenned)的《企业文化》以及托马斯·彼得斯(Thomas J·Peters)与小罗伯特·沃特曼(Robert H·Waterman)的《追求卓越》(1982)则主要从企业文化的角度进行解释,认为日本胜出的原因就在于对事关人的价值、规范和精神的企业文化等软性因素的强调,从而掀起了风靡全球的企业文化研究浪潮。 3、实践背景 除了思想背景和经济背景之外,诸多新的管理实践问题也呼唤能够突破理性主义管理弊端的新理论诞生。这些新的实践问题主要有:一是人们的追求由物质世界过渡到精神领域。另一方面,物质的丰富又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高强度、高密度的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可避免的导致休闲娱乐时间的减少,要求工作本身带给人们更多的精神满足。二是严苛的制度管理对于脑力劳动者效果并不理想。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将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企业重体力劳动者的比例骤减,脑力劳动者迅速增加。传统的基于理性主义的严苛的制度管理并不为知识工作者所接受,如果仍然坚持这种管理模式,只能降低企业的整体效率。三是

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中央电大西藏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 题目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专业、年级行政管理2012春季 教学点拉萨教学点 姓名殷移量 学号1280401400181 指导教师唐雨虹 职称讲师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日

目录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2) (一)行政决策的概念 (2) (二)公众参与的概念 (2) 二、研究意义 (2) 三、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中存在的问题 (3) (一)法律规范不完善 (3) (二)行政机关存在的问题 (4) 四、我国行政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路径完善 (5) (一)完善公众行政参与的法律规范体系 (5) (二)加强政府支持 (7) 结论 (8) 参考文献 (8)

论行政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内容摘要]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社会化方面的改革呼声从未停止,社会民众对于公民的权利意识渐趋觉醒、政治的参与愿望越发强烈。因此,中国政府采取因势利导的态度,主动听取民意、顺应民意、善待民意,呈现出逐步放松对公民社会管控的态势。可以预见,当民众围绕社会治理而联合起来参与国家及社会事务的管理之后,必然会对现有的国家政治生活、尤其是权力决策结构造成一定程度的实质性冲击。不可否认,尽管在国家法制层面上,公众参与行政立法还存在诸多不尽完善之处,但却在各级政府积极推动公众参与行政立法的制度创新的探索实践下,已经取得了一些有益的制度成果。因此,无论在制度层面、还是在技术层面,都明显彰示了中国政府对于推进公众参与的坚强决心。 [关键词]: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行政决策的概念 我国现代社会科学研究中运用的行政决策概念是从西方的管理学著作中引进的。政府的管理活动可以分为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部分。卢瑟·古利克首次提出行政决策是政府管理的主要功能,巴纳德在他的组织理论中提出了组织决策思想,把行政决策提到重要位置并且加以研究。西蒙在《行政行为》一书中正式提出了行政决策的概念,并认为“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在行政管理学中,行政决策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了国家和公众的利益,运用科学的决策理论与方法,为一定的行政行为确定行政目标,制定、优选并实施行政方案的过程。” 作为政府管理活动的首要环节,行政决策是由国家行政机关制定,“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按照依法行政的原则,遵循相关的法定程序和职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事物。”行政决策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到特定大多数人的利益。 (二)公众参与的概念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考夫曼首次提出了“参与式民主”的概念,即:Participatory Democracy。随后该词语多次运用到基层民主管理方面。七十年代,卡罗尔·佩特曼对参与式民主在国家管理中的具体作用进行了系统阐述,这也标志着参与式民主理论的正式形成。该理论主张公民在解决公共问题的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参与作用,共同讨论,共同协商来决定。八十年代,美国学者约瑟芬·贝斯特第一次提出了协商民主的概念。后来该理论逐渐成为政府进行民主治理的一种模式,主张通过协商、对话形成共识来达成涉及公共利益的行政决策。 九十年代,在英国兴起了“第三条道路”的理论,主张政府应当更加开放并且合理分权,直接将一些权力授予人民,鼓励公民直接参与地方或社区的事务管理。 直到八九十年年代,公众参与的概念才传入我国,我国学者也对其进行了研究。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所讨论的公众参与是,政府行政机关鼓励决策所涉及的个人或组织和普通民众在决策中,就相关决策充分表达自身的意见建议和利益诉求的制度和机制。公众参与形式多种多样,内涵也十分丰富。通过各种途径,普通民众也可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政府行政决策,进而提升行政决策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二、研究意义 近代以来的政府公共权力往往呈急速扩张的趋势,行政决策通常成为整个社会运行系统中的核心环节。回顾国内,政府公共权力异常强大,而相比之下的公民政治权力则十分弱小,甚至出现了以政府“公权”损害民众“私权”的不良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的矛盾。其实,国家政治的良性运转正是基于对于公共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良好的边界确定与有效的运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