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说明:“知道板块构造学说……”一项,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

二、课标解读

标准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本条“标准”重在进行科学观念教育。学生受活动范围、思维能力和知识量的限制,实际上他们难以举出说明沧海桑田的例子,因此需要教材或教师提供更多的实例,使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开阔视野,再去搜集有关的实例。提供的实例应包括海变陆和陆变海两个方面。海变陆的例子比较多,如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形成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是在海洋环境下形成的,围海造田等。相比较而言,陆变海的例子难找些,并且学生也较难理解,如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床遗迹,台湾海峡原来是陆地等。

从观念培养的角度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在的海陆仍在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这也需要用一些实例来说明,如珠穆朗玛峰还在升高,大西洋和红海还在扩大等。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尽管我们察觉不出来,我们脚下的大地一直在运动和变化之中。

标准2、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对于7~9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板块构造学说比较困难,课程标准为此对本条“标准”作了说明:要注意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的培养。这样,我们可对本条“标准”作如下理解。第一,安排板块构造学说,是对海陆运动变化的理性认识,即在说明科学家对于海陆变化原因的探索。第二,作为探索,重在过程(即科学史教育),因此需要从大陆漂移学说讲起,而且从培养科学兴趣的角度看,魏格纳从地图上得到启示而提出大陆漂移的故事是比较好的教学内容。第三,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内容安排应注意逻辑顺序,体现科学的方法,即发现问题——思考假设——找证据论证。第四,对板块构造学说只作基本了解,即板块划分(六大板块)和地壳比较活跃地带(板块交界地带)。第五,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带主要分布在板块交界地带,是作为板块运动的例证。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本条“标准”涉及的内容较广,且理论性强,但要求又比较简单,因此,教学把握的难度较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世界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等,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4.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过程与方法

1.尝试着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

2.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3.尝试对学生的观点进行鼓励性评价和量化。

本节内容的教学,将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引导学生对地表形态的形成、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进行由浅入深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质疑、合作探究、讨论、动手画示意图等参与性强的学习形式开展教与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世界是在变化发展中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理解科学研究既需要大胆的质疑、假设和验证,还需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3.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形成正确的科学史。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部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难点

1.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五、教学突破

1. 火山、地震等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灾害现象学生早有耳闻,但不知其所以然。要充分的利用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培养学生科学的人地关系理念。

2.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概括,因此在设计这节课时注意考虑课文的具体情况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心理及习惯,重在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贯穿知识能力的培养。所以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利用电脑的多功能,将众多的学习资料展现于课堂,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达到学习的目的。

用描图、拼图、演示等参与性强的课堂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家探究的过程,从中体会科学的探究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六、教学过程

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在世界地图上,大家看到地球表面有l辽阔的海洋,宽广的大陆,形状各异的岛屿……那么海陆自古就是这样的吗?倾听一个神奇的故事呢。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地中海看一看,那儿有一座美丽的小岛,它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幽灵岛”,

师:大家猜一猜:这么美丽的小岛为什么会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学生的回答可能千奇百怪,目的是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事实是因为它忽隐忽现人们把它称为幽灵岛。出示小资料

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幽灵岛因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今天我们就来揭开幽灵岛的神秘面纱。

课件出示:宇宙中的“地球”

大屏幕上呈现沧海桑田成语解释。

师:说起海陆变迁,使我想起了沧海桑田这个成语:,谁知道沧海桑田的含义呢?

生:说含义

师:对,沧海桑田的原意就是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的意思。这个成语起源于我国古代的一个神话故事:

(讲故事):传说在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自称曾经三次见到过东海变成桑田……,神话传说中沧海可以变成桑田,那现实中真的存在海洋和陆地的巨大变迁吗?问题:成语中蕴涵了什么地理现象?可见,海陆变迁古人就有所察觉和认识,果真如此吗?让我们来寻找例证吧。

实例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问题:此现象说明什么问

题?

实例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古河床遗迹问题:反映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

况?

实例3:荷兰围海造田问题:在过去的百年中,荷兰的土地为什么在不断扩

大?

实例4:台湾海峡发现哺乳动物化石,说明台湾海峡曾经是什么状

况?

实例5: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在我国的太行山麓,许多的螺、蚌壳等生物化石。这一记载说明了什么?

生:解释现象

师:现在我们就可以得出结论了:地表形态实际上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既然地表形态是变化的,海陆是可以互相转化的有的同学或许会问:为什么我看不出海洋和陆地的转化呢?

生:因为海陆变迁的速度非常缓慢。

师:对。这是由于地壳的运动是一个缓慢而漫长的过程,岩层的变形往往也很缓慢,从而导致地表形态的变化也很缓慢,所以,我们一般感觉不到地表形态的变化,所以短时间内大多不容易被人们察觉,这种运动我们叫地壳的缓慢运动。当然也有剧烈的活动,例如火山地震等。

总结: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人类的活动只是局部的,小规模的,并且要顺应自然过程,遵循自然规律

师:我们知道了幽灵岛因何而来,因何而去,小岛为什么会多次的出现和消失呢?也就是说为什么此地地壳如此活跃呢?有两个学说能够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谈到这两个学说就要从一张地图说起,现在我们从世界地图上看看会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

慧眼识图:出示海陆分布图片

出示海陆分布图片

出示地图1、世界地图2、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图

小组活动:仔细观察这两副图,你有什么惊奇的发现吗?

(非洲和南美洲能拼合到一起)

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吧,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图,大家试着拼一下吧

这一奇特的现象会使你联想到什么呢?同位讨论。

(南美洲和非洲有可能原来连在一起,)

师:这只是我们的一个猜想,那么这个猜想是不是真的呢?

出示两张撕开的报纸

师:请大家观察我手中的这两张报纸碎片,他们是不是同一张报纸撕开的呢?(是)你是怎么看出的?

(轮廓吻合图片和文字能连起来)

师:撕开的报纸具有文字和图片的连贯性,如果两块大陆曾经市一个整体,那也应该具有某种连续性,那这种连续性会是什么呢?我们来寻找一下:

出示图片:南美洲和非洲古地层分布图

(指图讲述)现在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在大西洋遥远的两岸,但地质学家却在这两个大洲发现了构造相同的古地层,这能说明什么呢?

(非洲和南美洲曾经连在一起的)

师:对,古地层构造是相吻合的,这说明在地质时期这两块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出示4、南美洲和非洲古生物类型图

现在,地质学家又在南美洲和非洲的同一纬度发现了同一物种的恐龙化石,我们知道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地域性。这是不是也能说明这两块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刚才我们寻找了证据,论证了非洲和南美洲曾经是连在一起的猜想。其实,我们这个猜想早在20世纪初就被德国的科学家魏格纳偶然发现了,并由此提出了一个伟大的假说:大陆漂移假说(板书)

学生朗读课本43页《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魏格纳一次偶然的发现,加上不懈的努力,才创造了这个伟大的假说。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演示大陆漂移假说并讲解:

介绍“大陆漂移说”的基本观点

原先地球上只有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2亿年前这块大陆开始破裂、缓慢漂移,逐渐形成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布局。

下面同学们看一下课本33页最后一段,详细的了解这个假说

(过渡)这个假说在当时被认为是荒谬的,因为大家一直认为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变的。为了进一步寻找证据,魏格纳独自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

魏格纳为追求真理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他善于观察、敢于创新的精神却广为流传,魏格纳故事给我们哪些启示?

(注意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勤于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不能空想,大胆实践,)学生回答,教师简单总结:机会总是垂青于善于发现、不懈努力的人,所以在生活、学习中也要细致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大陆漂移假说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过程:首先我们通过观察图,发现了一个什么奇特的现象?:大西洋两岸的非洲西海岸遥对的南美洲的东海岸轮廓比较吻合,由此同学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南美洲大陆和非洲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接着我们为这猜想寻找了证据:南美洲和非洲相同的古生物和古地层,最后归结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

下面我们就来利用这个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1、探南极:南极洲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而现在却在南极洲发现了煤,你知道煤是怎样形成的吗?(请同学说说)

(煤是古代森林经过高温高压形成的)

而从南极洲现在的位置来看,这里气候寒冷,会有大片的森林吗?所以这里根本不具备煤形成的条件,你对这种现象如何解释呢?

(大家觉得这种解释合理吗)

过渡:刚才我们利用魏格纳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了南极发现煤的现象,大陆漂移假说也解答了许多原来无法解释的自然之谜,但魏格纳对大陆为什么会漂移没能做出合理的解释,所以并没有被当时被学术界认可,可是人类思考得脚步却并没有因此而停歇,直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新的探测、观测技术的应用,在大陆漂移假说的基础上,形成了现在普便被认可的板块构造学说。

板块构造学说

1、在人们相信了大陆漂移假说后,有人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在屏幕上打出:大陆漂移——板快构造学说

2、在屏幕上呈现地图《六大板块》,并介绍板块构造学说基本观点:有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大致划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

2、火山与地震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和高达山脉在地图撒谎那个进行标注,得出结论,在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表现为多火山、地震和高大的山脉。引导学生看图,并强调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以及世界来那个大主要山系的分布位置。

活学活用,完成课本的活动:红海的扩张、地中海的缩小、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地震危害、前兆和如何开展自救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教案《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心,教师在教学中设置探究性和悬念性很强的问题,开启学生求知欲望;根据学生已掌握的地理技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氛围。 三、设计思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拼图和分析示意图,培养读图能力、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运用板块运动学说,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发展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海陆变迁的原因。 板块相对运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3教学方法

演示、分析、讨论、推理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地中海曾经有座美丽的小岛,它有一个神秘而古怪的名字“幽灵岛”,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这么美丽的小岛却有一个古怪的名字呢? 幽灵岛究竟从何而来,又因何而去呢?难道真的是幽灵在作怪吗?今天我们就揭开幽灵岛的 对幽灵岛的名称的由来发表见解。 通过悬念的设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神秘面纱。 在我们生活的美丽星球上,万事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陆地和海洋也不例外。有些地方陆地会变成海洋,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海陆的变迁》教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学习和导学目标 1、知识积累与疏导:知道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和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了解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2、技能掌握与指导:运用地图说明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的基本观点和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 3、智能提高与训导:通过教材的组图和资料补充,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 究思路和方法。 4、情意修炼与开导:通过课堂活动,用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5、观念确认与引导:通过了解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得到一次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障碍与生成关注 学生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规律的理解不深,感性认识不多,教者应通过引导或多媒体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三、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 (一)、创设场景引出问题 用南通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 (从当地由海成陆的实例引出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到好奇,也为今后学习平原的形成和乡土地理埋下伏笔。学生通过思考产生疑问,进而引出“沧海桑田”海陆变迁的话题。这就形成了教学的问题场。) (二)、阅读教材自主学习 1、“沧海桑田”原为什么意思? 原意为海陆的变更,后人用此成语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2、学生活动1:看教材图2.10——图2.12 分别反映了哪些地理现象? 从阅读材料和图2.18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的故事中,我们得到了什么启示? 对学生的科学史和科学观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应在教学中给予充重视。 (图表及文字材料是教学资源,也是教学媒体。利用好这些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这是教学情景场的主要表现形式。) (三)、合作学习加深理解 地球上的海陆轮廓是怎么形成的? 学生活动2:参考教材和课外知识分小组讨论,找出(1)科学依据(2)科学理论,用自己的语言叙述。 (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了解海陆变迁的发现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的探究思路和方法。认识科学成果的形成是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科学探究的结果,形成教学问题场与教学情景场的叠加)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1 湘教版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分为2课时完成。第1课时学习地表形态变化和大陆漂移假说,第2课时学习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板块构造学说、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及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学中关于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用动画展示可以使同学们从直观上了解其过程,有利于对抽象知识的理解。通过观察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图来了解世界主要的火山、地震分布带,使学生们认识到火山和地震带来的种种灾难,并掌握相关的应急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地壳是变动的,了解地表形态变化是地球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体会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变化。 3.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2.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2.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永无止境。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二)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媒体 多媒体电脑、自制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四节 《海陆变迁》教案——第2课时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弄清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掌握世界上火山与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带。 教学难点 理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课前准备 课件、课前学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你们想了解火山和地震吗? 生:想。 师:那我们这节课继续学习学习《海陆变迁》

(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录像\录音,收集学生典型成果,在“授课”系统中展示。) 二、新课学习 3、板块构造学说 学生看书思考: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有哪些? 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 引导学生认识板块运动的方向 表示板块张列,表示板块碰撞。 学生观察,全球可分为几大板块?除哪个板块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 引导学生熟悉六大板块的位置。 结合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和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让学生理解板块张列形成海洋,板块碰撞往往形成高山 结合模具,讲解海洋的生成和发展过程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在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运动频繁。那么会容易产生什么现象呢? 4、火山和地震 学生观察图2-56,思考: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两大地带?中国多火山和地震吗? 对比”六大板块示意图“和”火山地震分布图“,思考:二图之间有什么联系? (课堂小结)理解基本理论:地地球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记住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地区并能运用理论解释为什么有些地方多火山地震,而有的地方却平安无事。 三、结论总结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 1、板块构造学说 2、火山和地震 四、课堂练习 1、世界上的火山主要分布在() A亚欧大陆内部B太平洋的岛屿上C板块交界处D北美大陆。 2、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是()

初中地理-七年地理海陆变迁 最新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内容与分析 海陆的变迁"一节是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 1教学目标(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目标解析 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就是指火山地震带恰好与板块之间的交界相似。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或困难、障碍)是海洋的生成与发展过程(指出问题),产生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的原因是该问题比较抽象,以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来说,要想全部理解和接受是比较难的。要解决这一问题(或困难、障碍),就要充分利用板块构造学说来演示。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指出工具使用在哪里),准备使用…(提出用什么工具)。因为使用…,有利于…(说明为什么要用)。五.教学过程设计 【沧海桑田的变化】 提问:造成海陆变迁有哪些原因?学生讨论。 阅读:P13“海陆变迁的原因” 实例归类:1台湾海峡的海底有古代森林的遗迹(地壳运动) 2 中国东部海域的海底有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痕迹(地壳运动) 3 喜马拉雅山脉的岩石中,有鱼、贝、藻等海洋生物化石(地壳运动) 4 “低地国”荷兰增加了1/3的土地(人类活动) 5 美丽的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50年内九个小岛将在世界地图上永远消失(海平面上升)【大陆漂移与板块构造】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 "海陆的变迁" 一节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节"大洲和大洋" 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海陆变迁》地理教案,欢迎参考。 《海陆变迁》地理教案1 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 教学重点 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975 年,中国地质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竟然发现,今天的喜马拉雅山上竟然发现了古代海洋生物的化石,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对回答不做评价) 一、地表形态的变化 1、对学生回答给与评价 (过渡)海洋不但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为海洋 你能举例说明陆地变为海洋的事实吗? 教师举例说明:设问:通过刚才的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问题?(地表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过渡)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来源于哪里呢?主要来自于内部的火山、地震 学生看书思考:什么是火山、地震? 教师结合资料说明:火山和地震能在短时间里改变地表形态。并初步让学生树立防震意识。 (过渡)为什么地表形态会发生变化呢?很多科学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先后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二、大陆漂移假说 1、自主学习:读图2-46 结合教材33 页完成下列任务: (1)“大陆漂移假说”是由德国科学家提出的。“假说”认为 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 ”的陆地,被叫做“ ”的大洋所包围,后来大陆开始破裂形成现在的样子。 (2)你有什么好的证据来证明“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性吗?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案

第二章地球的面貌 第四节海陆变迁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地表形态变化是漫长的,而且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可以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并能 用实例加以说明;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通过阅读示意图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4、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 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法;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防灾,提高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学习海陆变迁等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 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利用的手段也是永无止境; 2、感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学习魏格纳善于观察、勇于实践的精神,体会人类对 自然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变化的。 (四)重点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2、世界火山、地震带的主要分布规律。 (五)难点 1、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 3、培养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 (六)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七)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引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可见,”沧海桑田“的意思就是说陆地可以变成海洋,海洋又可以变成陆地,后人以此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转承]:那么事实上我们的地球真的像典故当中说的那样陆地可以变海洋、海洋又可以变陆地吗?(学生发表看法) [讲解]:是的,地球表面的形态是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只是这些变化往往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目前地球的年龄是46亿年,而人类的历史仅仅1万年,所以在短暂的人类历史里我们是不易察觉到以上变化的。但是,科学家还是能够找到相关的证据(ppt展示图片):(1)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证明什么?(学生齐声回答)这里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只是后来由于地壳隆起抬升成为高山(海洋→陆地); (2)台湾海峡海底发现古河道、森林遗址,证明这里曾经是陆地(陆地→海洋)。 [转承]:以上这些海陆变迁都是漫长的,不易被我们发现,但是某些方式还是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播放地震与火山的短片)。 二、大陆漂移假说 [引入]: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地球表面有如此大的变化呢?到目前有很多学说多这个问题进行了解释,其中有两个是最广被世人接受的,第一个就是大陆漂移假说。 话说在1910年的一天,有一个德国科学家叫魏格纳,他正望着世界地图出神,突然发现南美洲东岸凸出的部分与大西洋彼岸的非洲大陆西岸凹入部分遥相关,就像我们拼拼图一样,刚好可以拼上,他就不由得猜测,大西洋两岸大陆会不会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是由于后来破裂漂移才分开呢?经过反复观察后,他还发现北美大陆、格陵兰岛和欧洲大陆轮廓正好也可嵌合在一起。魏格纳坚信这不是巧合,于是他四出寻找证据,开展大量的实地考察,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但是当时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特别是受到宗教的批判,但是魏格纳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继续寻找证据。1930年,魏格纳在格陵兰岛考察时不幸失踪,直到第二年人们才找到他的尸体,当时已经冻得像石头一样,与冰河结成一块了。(学生必然听得出神) [设疑]:那么到底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讲的是什么内容? [讲解]:魏格纳认为在大约2亿年前,地球表面只有一块大陆,称之为“泛大陆”(提醒学生划书),这块“泛大陆”被“泛大洋”所包围;大约在1亿年前“泛大陆”开始破裂,破裂后就像冰块一样在水面漂浮,越漂越远;直到距今约两三百万年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板块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文档

2020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 文档 EDUCATION WORD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变迁_0267文档 前言语料:温馨提醒,教育,就是实现上述社会功能的最重要的一个独立出来的过程。其目的,就是把之前无数个人有价值的观察、体验、思考中的精华,以浓缩、 系统化、易于理解记忆掌握的方式,传递给当下的无数个人,让个人从中获益,丰 富自己的人生体验,也支撑整个社会的运作和发展。 本文内容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海陆的变迁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能力目标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目标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片的对比,探究星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感由近及远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分析的能力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有感性到理性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地壳变动海平面升

降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能力认识到‘物质是运动的’这一客观规律由现象到本质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怎样寻找大陆相连的证据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科研手段激发对科学研究的热情由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由浅入深通过对各种证据的筛选和“大陆漂移假说”的演示,使学生掌握并会运用这一假说解释一些现象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及掌握科学的论证方法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知识迁移、指导实践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课堂练习略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测试(含答案及解析) 1 / 8 海陆的变迁测试 时间:45分钟 总分: 50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20.0分) 1. 喜马拉雅山岩石中含有海洋生物化石,主要原因是 A. 海平面下降 B. 人类的填海造陆 C. 气候的变化 D. 地壳的变动 2.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在太行山中发现许多海螺、海蚌壳等生物化石。这 一记载说明() A. 太行山很早之前是海洋 B. 太行山今后将从陆地转变为海洋 C. 今天的海螺、海蚌是从陆地进入海洋的 D. 古老的海螺、海蚌是生活在陆地上的 3. 换个角度看世界,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 “大陆漂移学 说”( ) A. 魏格纳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4. 根据如图的信息,回答:图中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 甲、丙两大洲可能曾经连为一体 B. 甲、丙两大洲之间距离不断缩短 C. 鸵鸟具有长途飞行能力 D. 海牛具有远渡重洋的能力 5. 关于海陆变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喜马拉雅山脉发现海洋古生物化石,说明几千万年以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 B. 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升降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C. 人类活动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D. 围海造田引起了海陆的变化 6. 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运动 ④海平面升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7.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结合“大陆漂移图”,完成10~11题。 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海陆变迁的是() A. 荷兰的围海造陆 B. 喜马拉雅山区发现许多海洋生物化石 C.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D.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森林遗迹和古河道 8.下列现象中,你认为能够作为海陆变迁依据的是() A. 青藏高原上有许多动植物分布 B. 喜马拉雅山脉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 C. 北方地区有丰富的煤炭资源 D. 大西洋面积不断增大 9.下列能证明海陆变迁的证据是() A. 在台湾海峡海底发现了河道和水井的遗迹 B. 四川发生大地震,导致大量房屋倒塌 C. 死海的面积在缩小 D. 格陵兰岛冰盖面积在减小 10.“沧海桑田”在地理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A. 填海造陆种田 B. 比喻世事的变迁 C. 比喻海陆的变迁 D. 在海边种植桑树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16.0分) 1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 12.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一片海洋.______ .(判断题) 13.沧海桑田的原意是指______ ,它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和海平面的升降.如我国 地理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这里地质史上曾经是______ . 14.地壳的变动和______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15.读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A是板块,C是板块。 (2)板块与板块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多和。

湘教版七上第四节《海陆变迁》word学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知道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重点难点】 1. 认识并理解大陆漂移及板块构造学说。 2.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能解释现象。 【学习过程】 合作探究: 活动二:读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回答: 1.世界上的两大火山、地震地带:一是, 二是。

2.为什么环太平洋地带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解释。 拓展提升 位于冰岛南部的艾雅法拉火山于2010年3月至4月接连两次爆发,岩浆融化冰盖引发 的洪水以及火山喷发释放出的大量气体、火山灰对航空运输、气候和人体健康均受到长期影 响。 思考后回答: 1.火山喷发释放的火山灰,将直接影响的行业是() A. 海洋运输 B.航空运输 C.管道运输 D.铁路运输 2.请你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冰岛火山喷发的原因:。 【巩固练习】 1.下列各项,可以作为大陆漂移假说证据的是( ) ①世界一些地方的大陆轮廓的凹凸十分吻合②非洲和南美洲生活着不会飞的同种海牛 和鸵鸟③喜马拉雅山原是一片汪洋大海④地球上七分海洋三分陆地 A.③④ B.①③ C. ②④ D. ①② 2.下列有关板块运动学说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球的岩石圈是由板块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由七大板块构成的。 B.一般来说,各大板块之间地壳比较稳定,难以形成火山、地震 C.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从古至今都是比较稳定的 D.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 3.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填出六大板块的名称。 (2)阿拉伯半岛位于洲,在大 陆,属于板块 (3)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 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该海 域位于和板块之间。 【中考链接】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初一地理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认识海陆是变动的,并能用实例加以说明。 2.学会“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 3.了解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的实例,认识自然环境变化对人类可能造成的影响。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培养学生科学的思考能力。 2.通过阅读示意图和模拟演示等,初步了解板块相互间的运动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魏格纳和地图的故事,鼓励学生要有勇于探索、献身科学的精神,要不怕吃苦、不畏牺牲。 2.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大陆漂移假说”;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指导】 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地表形态变化、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示于学生眼前,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同时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实践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地表形态变化 [导入]:介绍典故“沧海桑田” 出自我国古书《神仙传·麻姑》。从前有仙人,一个叫王远,一个叫麻姑。一次,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席间,麻姑对王远说:“自从得了道接受天命以来,我已经亲眼见到东海三次变成桑田,又看到海水比前一时期浅了一半,难道它又要变成陆地了吗?”王远叹息道:“是啊,圣人们都说大海的水在下降,不久那里又将扬起尘土了。”

七年级地理教案海陆的变迁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二)能力目标 ①通过了解“大陆漂移说”形成过程,初步领悟假说在科学发现中的重要作用。 ②通过“海陆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③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利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一些现象。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 (一)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讨论法 (二)教具准备 报纸、幻灯片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先请一名叫李沧桑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师:李沧桑同学,你来给大家说一下,你的名字的意思和来历。 李沧桑:沧桑就是沧海桑田,传说我国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后人就以这种沧海桑田的变更,来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师:说得好。“沧海桑田”用我们的地理术语说就是指海陆的变迁,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本P33图2.10“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图2.11“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思考: (1)在雄伟高大的喜马拉雅山中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一、海陆的变迁 1、海陆变迁 请同学回答,老师归纳: (1)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区,在地质时期曾经是海洋,现在变成了陆地, (2)我国东部海域发现了古河流和古人类活动的遗迹,说明了我国东部海底大陆架,在地质时期曾经为陆地,现在变成了海洋。这两个事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那么,海陆为什么会变迁呢? (板书)2、海陆变迁的原因 老师拿一本书演示地壳的变动,挤压,书的中部隆起。 师:喜马拉雅山就是这样由海洋变成陆地的。地质工作者认为:台湾海峡经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第四节 海陆变迁学案(无答案) 湘教版

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通过对海陆变迁及大陆分离的若干证据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感 知、分析、归纳、表达等认知能力。 能力目标 通过对相连证据的找寻方向的探究,提高学生研究手段的科学性、 指向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从现象到本质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探究事物本质的科研兴趣; 通过魏格纳的故事,激发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 环节活动实施能力培养情感培养反思 引入通过星海湾新旧图 片的对比,探究星 海湾的变化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爱家乡的情 感 由近及远 一、海陆在变迁通过实例研究海陆 在变迁培养观察、感知、 分析的能力 激发学习地理的 兴趣 有感性到理性 演示海陆变迁的动态效果,探究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地壳变动 海平面升降 人类活动培养归纳和表达 能力 认识到‘物质是运 动的’这一客观规 律 由现象到本质 二、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通过拼合游戏,研究 怎样寻找大陆相连 的证据 培养学生科学的 思维方法和科研 手段 激发对科学研究 的热情 由形象思维到逻 辑思维 由浅入深 通过对各种证据的 筛选和“大陆漂移假 说”的演示,使学生 掌握并会运用这一 假说解释一些现象 提高学生筛选信 息的能力及掌握 科学的论证方法 培养实事求是的 科学态度 知识迁移、指导实 践 阅读魏格纳的故事培养学生大胆质 疑,敢于创新,勇 于实践的精神 学生质疑提出不解的疑问发现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板书第四节海陆变迁 海陆在变迁:地表形态变化 海陆怎样变迁——大陆漂移假说 课堂练习略 课后小结略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要点。知道火山和地震是地壳运动的表现,了解世界火山、地震的主要分布规律,初步学会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和地震分布图”,简要说 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示意图和进行演示、模拟等,初步了解海底地形及其发展变化,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 2、关注人类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自然界的发展是无止境的,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自然的手段也是无止境的。教学重点1、大板块示意图 2、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3、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 教学难点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媒体呈现与开放式教学相结合 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包括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两部分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教材以丰富的地理图像和文字,围绕以下内容展开:板块构造运动的基本观点;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接地带地壳比较活跃。用板块构造学说演示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火山与地震。主要介绍火山及地震活动最剧烈的地带。 教材中,六大板块示意图、海洋的生成和发展阶段、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等,均为重要的教学内容。教材中运用五幅模式图。演示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太平洋海沟、日本群岛的形成,从而生动、直观地演绎出海洋形成和发展、演化的各个不同阶段。最后,教材通过两则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火山、地震的危害有所了解。同时,以读图和回答问题的形式,引出对于板块构造运动与世界火山、地震分布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在上节课里我们学习了魏格纳的大陆漂 移假说,有谁能来说一说大陆漂移假说的 主要内容呢?屏幕上显示“大陆漂移过程 图”。学生看图回答。由上节课的知识 引入,起到承上 启下的作用 总结学生的答案过渡大陆漂移假说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 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 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大约两亿年前, 泛大陆开始破裂,“碎块”像浮在水上的 冰块一样向外越漂越远。距今大约两三万 年以前,这些漂移的大陆漂到今天的位 置,形成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基本面 貌。地质学家经过长期研究,在“大陆漂 移假说”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板块构造学 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板块构造学说。 思考、听课引起学生学习欲 望 引入新课 板块构造学说屏幕显示P35图2—48“六大板块示意图” 及以下题目。 1、地球表层可分为大板块,除 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外,其他板块既包括 大陆,也包括海洋。 2、图中“←→”表示;“→←”阅读课文第一自然 段和图2-48后, (1)认知六大板块 的名称和位置。(2) 做题,要求个别回 答后,屏幕显示正 用色彩鲜艳的图 像,并且通过学 生的亲自动手, 加深学生的印象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第二章陆地和海洋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知道世界上海陆分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即理解沧海桑田。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渗透目标:通过学习海陆的变迁,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海洋分布是不断变化着的,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同时教育学生应具有发现问题、钻研问题的主动学习精神和善于观察,善于质疑,为探索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阅读、填绘和运用地图的方法以及应用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懂得学习地理知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引导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讲解、讨论等教法。 学习方法:采用实例分析、观察思考、讨论探究、设问质疑、自学归纳等灵活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从生活中体验、从身边的事例入手,去感受、领会知识,同时积极参与读图等过程,提高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及其启示;板块构造学说。 难点:板块构造学说。 解决办法:微机辅助、动画演示、讲解、观察、讨论等。 教具 多媒体课件。 师生互动活动 动眼、动脑、动口、动手、读书、提问、回答、演示、讨论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沧海桑田 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魏格纳 板块的运动 六大板块

第一课时 ——“海陆的变迁” 【重点】海陆变迁 【难点】大陆漂移学说与板块构造学说 【教学用具】大陆漂移及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可以制成拼图)、有关海陆变迁的资料、地球仪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复习提问有关大洲大洋的内容。(重点是大洲大洋的分布,首先可以让在地球仪上指出大洲大洋的分布,然后让学生利用拼图巩固,这个过程可以以小组形式完成) (过渡)世界上的这些大洲和大洋是一直这样分布的吗?它们曾以怎样的面貌存在过呢? 教学环节一:海陆的变迁 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关于海陆变迁的资料,(教师可参考后面扩展资料,但要把扩展资料简写成符合初一学生水平的小片段),要求学生从中找出能证明海陆曾经或正在发生变化的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的; 以成语沧海桑田说明中国人对此早有认识; 演示那布勒斯海蚀柱课件,对海陆变迁做进一步的说明并简单分析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因素。 (过渡)模拟演示发生在100年前的关于大洲和大洋十分固定不变的争论,请学生选择参加并说出原因。 教学环节二:魏格纳和大陆漂移学说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中的七大洲四大洋分布图,观察哪些大洲的轮廓非常吻合,并思考这样的吻合说明什么问题;(可以用上述拼图辅助演示) 讲述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用书中的证据说明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正确; 分析魏格纳在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中,发扬了善于观察、勇于实践、不畏牺牲的科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 演示大陆漂移课件,请学生小组讨论后根据演示内容说明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并能用它来分析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过去和未来。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的变迁》教案 一、教学内容:“沧海桑田”和“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二、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海陆是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的;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3、能够运用大陆漂移假说解释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三、重点: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于不断地运动和变化之中; 2、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基本观点; 四、自学指导 (一)自学“沧海桑田”:完成思考题:学生阅读课本,先独立完成自主先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能力!然后教师精讲点拨,重点讲解! 1、读教材36页内容 (1)“沧海桑田”D在地理科学上的正确含义是( ) A、填海造陆种田 B、比喻世事的变迁 C、比喻海陆的变迁 D、在海边种植桑树 (2)下列词语中不能反映海陆变迁的是() A、沧海桑田 B、海枯石烂 C、瀚海成沙 D、钻井采油 2、读图,接要求完成下列内容 (1)读37页图2.12及文字,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___________。 (2)读37页图 2.12及文字,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的遗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__________,造成这种海陆变迁的原因是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读37页图2.12及文字,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在不断扩大是因为它修建了_______________,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也能引起海陆变化。 3、归纳提高:上述材料可知,海陆变迁的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三种,其中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是引起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