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十日谈》与《聊斋》比较

《十日谈》与《聊斋》比较

《十日谈》与《聊斋》比较
《十日谈》与《聊斋》比较

中西方文学中女性悲剧之比较

—《十日谈》与《聊斋志异》

摘要:十四世纪五十年代和十七世纪,在世界文化史上,这是两个极为接近的时代:它们都处于中国和欧洲封建社会的晚期,当时东西方都出现了“人性的解放”这样新的时代文化精神。十四世纪五十年代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肯定人的价值,提倡人的解放,即回归自然和本性。明代中后期,以李贽为代表的反对理学与儒教的自然人性论作为人性解放的开端,掀起了启蒙思潮。尽管清初政治、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但向往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反传统精神仍在继续流淌。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崇尚自然人性,鼓吹人性之私,肯定人与人欲。关键词:悲剧;女性;比较。

《十日谈》第四天故事中:“一阵阵的无情狂风,刮得我天昏地黑,刮得我站不住脚跟——那尖刻的毒牙把我咬得遍体鳞伤。”这其实是当时天主教会对他的迫害与威胁,但薄伽丘毫不惧怕,决心和封建势力战斗到底。他说:“我将不辞辛苦,不管那暴风刮得多猛,也要背转身来,继续我的工作。”

蒲松龄表面“文”而骨子里叛逆。在高压政策之下含蓄地抨击,也不乏直露的批判。《聊斋志异·促织》一文,实际上是通过成名一家的悲剧遭遇,控诉了“天子”的胡作非为。那是清初文字狱盛行嗜杀无辜的时代,蒲松龄却放笔去写,可见其勇敢与大胆。

《十日谈》作为欧洲最早的短篇小说集;为意大利艺术散文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开创了欧洲短篇小说的艺术形式。而《聊斋志异》——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两部作品都成功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然而,薄伽丘采用故事会的形式,别出心裁地以框架结构把这些故事有机地组成一个严谨、和谐的叙述系统。以大瘟疫作为一个引子,引出10名男女青年,并点明自然祸害导致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的堕落,为整部作品涂抹出时代底色。

薄伽丘生活在欧洲由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历史时期,新时代的曙光己经露出,教会权威受到挑战。他关注人怎样摆脱封建教会的精神枷锁而掌握自己的命运。教会所宣扬的彼岸世界、天国幻想己成为作家嘲弄的对象了。因此,他笔下的悲剧女性所得到的是人间的同情与传诵。

《聊斋志异》则是由491篇独立的小故事组合而成。据说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写成此书。二者都展示了作者自身所处时代广阔巨大的社会生活画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聊斋》虽多数小说是通过幻象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仍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

一,往往被纳入伦理的心理结构之中。例如窦女受南二复蹂蹭之后,因为得不到夫妻名份,生下的儿子得不到父子名份而吃尽苦头。

没有个名止言顺的伦理关系而成为她苦难的根源。公孙九娘因为“母不堪困苦死”而自杀,死后希望归葬父母侧而不得,成为飘零他乡的孤魂野鬼。

她们的苦难意识和莉莎贝达等人的追求个人的爱情和幸福,执意反抗旧的伦理关系而惨遭迫害就大不一样了。

二,儒家的“中和意识”往往使《聊斋》中悲剧女性的苦难意识被冲淡,“大团圆”的结局。

孔子提倡“哀而不伤”,怕人家悲过了头,要涂上“中和”的油彩。这就必然使悲剧人物的苦难意识被冲淡而缺乏应有的震撼力量。

如连城和乔生是知己,本应幸福的结合,而王家硬要捧打鸳鸯,以致这对恋人“乐死不乐生”。这本来是历尽苦难的,然而最后又拖了个“光明尾巴”,乔生与连城不仅结合了,还搭上个美人儿宾娘。这种苦难的消解同时也消解了悲剧效果。

崇高意识、抗争意识: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悲剧是人的伟大的痛苦”。只有那些有非凡的追求与非凡的领悟的人遭遇不幸或毁灭才有可能产生“伟大的痛苦”。一个具有非凡的情感和理性的人,对人的价值的深刻领悟和执着的追求就必然具有人格崇高意识。西方文论家认为,主体缺乏对自我情感崇高性的领悟与追求,即使具有强烈的苦难意识也构不成悲剧人格。

《十日谈》那些悲剧女性中,有出身高贵的,也有一般市民,但她们都是崇尚个性,具有积极进取,主动抗争的精神,对爱情,对人的应有的权利的追求都一往无前、义无返顾的,有很高的自觉性。她

们强调人类自然天性的应有发展。她们把对个人自我价值的肯定和人类介理要求联系在起,这当然是种小平凡的领悟。囚此,她们的毁灭令人“恐惧与怜悯”。

如绮思梦达受到父亲唐克烈的指责后,毫不示弱地反问:你“应该记得那青春的规律对年青人具有多么大的支配力量!”她理直气壮地反驳唐克烈的门第观念:“你那班朝贵只是鄙夫而己”,那一个能与纪斯卜多相比!临死前还说:“我用不着你来哭,因为我不需要你的眼泪。”绮思梦达对于死亡的明察和彻悟支撑着她的强烈的抗争意识。这就将人生悲剧意识充分地、十分感人地展示出来了。

在《聊斋志异》中,悲剧人物的反抗意识往往表现得脆弱而被动。即使狐精红玉,她和冯生确实向往着自由幸福的爱情,但在礼教的高压下,“泣言知悔”,不敢“自专”,忍辱含垢,俯首听命,对旧礼教、旧道德的反抗表现得十分软弱。又如晚霞与阿端,两个苦孩子落水溺死,两个鬼魂却一见钟情,这“鬼之恋”又受到龙窝君的摧残,只好由阴间逃往阳世,当她二度为人时,豪强王某又欲强夺,只好以龟尿毁容。她与阿瑞的爱情是非常忠贞执着的,但受到压迫,他们的反抗只是逃避与毁容,是那样的被动梢极。

如果说薄伽丘笔下的悲剧女性积极主动的抗争能激起人们的崇高感受。那么,蒲松龄笔下的悲剧女性被动的抗争,让人感受的更多是旧制度、旧道德、旧观念对人的戕害,从而唤起人们的同情心,从美学感受看,是建诸同情基础上的悲悯感。

而死亡意识是抗争的最高和最后方式是死亡。人生悲剧中的死亡

是载负着某种价值观念的,并非人生自然的生老病死的必然过程。悲剧主人公死亡的结局,彻底打破了平衡与和谐,证实破坏性的因素居压倒的地位,有价值的东西毁灭了。这就造成人们的情感倾斜,深深同情不幸的主人公,主人公的人格光辉也在死亡中闪亮。《十日谈》和《聊斋志异》的悲剧女性的死亡意识都载负着价值意义,因此都闪显着人格的光辉。但在价值的取向上则有差异。

《十日谈》内悲剧女性重视个体价值。如西蒙娜和巴斯基诺在谈情说爱时,巴斯基诺无意中用片有毒的山艾叶擦牙,突然倒毙。西蒙娜因而成了谋杀嫌疑人而受辱。为了爱情,为了个人的尊严,她毫不犹豫地也用山艾叶擦牙,以死证实自己的清自。薄伽丘借书中人物赞叹道:“最幸福无比的是西蒙娜能够维护自己的荣誉。让自己的灵魂随她所心爱的灵魂而去了。”

《聊斋志异》中的悲剧女性则更重视群体价值。如商三官为父复仇之后自缢身亡。为了家族荣誉如此果敢刚烈。蒲松龄大加赞叹:“三官之为人,即‘萧萧易水’亦将羞而不流。”把三官比作刺秦王的荆柯,还认为她凭智慧获得成功,使荆柯也有愧色。甚至还号召:“愿天下闺中人,买效绣之,其功德当不减于奉壮缪也。”又把她比做关羽,要天下女性学习她。荆柯、关羽是公认的忠义之上,可见其价值倾向在于“忠孝仁义”,群体的价值重于个体价值。

《十日谈》中悲剧女性的故事总是随着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人物的死亡往往就在故事的高潮点上,使读者在大悲大恸的情感高潮中激起心灵的力量,萌发人生的感悟,从而确保了理性的自我完成。席

勒在谈到悲剧感时说:“为什么恰恰是痛苦的程度决定感动时同情的快感的程度。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回答:我们的感性受到了打击。这就创造了个条件,使心灵中激起某种力量;这种力量活动的结果,便产生由同情别人而来的快感,这种力量不是别的,乃是理性。”《十日谈》的悲剧感受正是如此,其女性悲剧人格力量也由此深入人心。

《聊斋志异》中,悲剧女性的故事往往并不随主人公的死亡而结束。与悲剧主人公相对立的邪恶势力不管力量有多大,开始就处于道义上的否定位置。悲剧主人公的死亡是现实斗争的失败,但精神力量却占尽优势。读者在悲恸中同时产生对伦理邪恶的强烈鄙视和愤怒,此时读者和蒲松龄样都在惦念伦理的现实合理性,所谓“意犹末尽”,要让伦理的现实合理性归复,故事自然不会在主人公死亡时戛然而止。于是就让邪恶势力得到惩罚的故事情节继续。例如窦女死后仍有曲折故事,直写到南三复“论死”为止。蒲松龄花那么多笔墨写南三复的恶有恶报,即使实际生活中不一定能达到,在故事中也要让伦理有个现实的合理性归复。这样能抚慰读者的感情,却淡化了悲剧意识。

《十日谈》中,死亡是人的生命的结束,也是悲剧女性自我价值的最后肯定,是积极精神的升华。而《聊斋志异》中被认为可以摆脱现实羁绊,成为通往人生理想之途。

蒲松龄生活的年代,正是封建统治者竭力压制人民的非正统思想时期,他本人生活又不得意,感到人间孤独无望,向往冥间寻找知己。《聊斋志异》自序中说:“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来间乎!”他这部“孤愤之书”的艺术创造

也就与传统文化对鬼魂和冥间的信仰一脉相通了。蒲松龄笔下的悲剧女性有不少是经山死亡而在人格上获得新生的,比如鲁公女、梅女、林四娘、薛慰娘、连琐、伍秋月等都是在死而复生的过程中体验了男女欢情,获得婚姻权利的。死亡仿佛是种考验,它叫使人通向人生理想。例如鲁公女生前不得不遵守礼教约束,死后鬼魂就可以“不避私奔之嫌”来与张生欢好了。范十一娘自缢之后才能摆脱某绅之子的不合理婚姻而与心上人结合。

由死亡引来的“大团圆结局”,也使悲恸、激愤的悲剧情感消解了。正如王国维说的:“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悲剧意识也就大大的淡化了。真所谓“曲变虽久,大同于和”(嵇康《声无哀乐论》)。可见传统的中和意识是《聊斋志异》中不少悲剧女性死亡意识非悲剧化的文化根源。

参考文献:

《聊斋志异》

《十日谈》

《马瑞芳重校评批聊斋志异》

19秋九语上(RJ)--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第三节《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 《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比之唐人传奇,

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捉狐》一篇,描写一个黄毛碧嘴的狐怪如何偷偷地附在人的身上,在人捉住它的时候又如何狡猾地逃跑,显得十分怪异。但作品的主旨实际并不在狐怪本身,而是借狐怪以写人,表现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人的勇敢、沉着和机敏的精神品格。《骂鸭》写一个人偷了邻居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题目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学生姓名杨翠平 学号081111246 指导教师张玉国 年级2008秋 分校/学院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2010年10月22日

内容摘要 蒲松龄坎坷的一生和特殊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文学创作有着重大的影响,而科场的失意和生活的贫困,更使他在思想上对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政治制度的黑暗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他常常处于愤懑、无聊之中。因此,他借创作来抒情,寻求心理慰藉,其中女性形象恰恰充当了他的理想载体,饱含了他在人生失意后被压抑的某些欲望、动机和理想。他的《聊斋志异》是部一独具特色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作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颠峰之作。在《聊斋志异》这本书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则不下百人,这些女性形象千姿百态,色彩缤纷,个性鲜明,总体上含概了整个封建时代的妇女形象。其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 关键词:蒲松龄《聊斋志异》女性形象

目录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1)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1) (一)侠女仁妇形象 (2) (二)经济自立的女性形象 (2) (三)追求自由美满的爱情婚姻的女性形象 (4) (四)被侮辱的女性形象 (4) (五)悍妒仁女性形象 (5)

浅论《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在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海洋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可谓不计其数,其中的优秀作品却也屈指可数。然而在封建社会末期出现是这位三家村“不得志”的私塾先生却在刻画女性形象上创造了一个高峰。渴望民主革命,改良民主社会的思想流露在字里行间。 一、蒲松龄与《聊斋志异》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出身于一个久已衰落的世家,其父因科举不显而弃儒从商,却仍不能忘怀于光复门庭。蒲松龄从小随父读书,十九岁时以县、府、道试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生员,得到学使施闰章的称扬。自此文名大振,而自视甚高。但他此后的科场经历却始终困顿不振,一直考到六十多岁,才接受老妻之劝,放弃了仕途幻想。又到七十一岁时,才援例得到一个已经无意义的岁贡生名义。在蹭蹬科场的数十年中,他先是做过短期的幕宾,后来长期在官宦人家为私塾教师,以为糊口。大致从中年开始,他一边教书一边写作《聊斋志异》,一直写到晚年。书未脱稿,便在朋辈中传阅,并受到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禛的常识。除《聊斋志异》外,他还存有相当数量的诗、词、文、俚曲等,今人编为《蒲松龄集》。 《聊斋志异》全书约四百九十余篇,主要讲述花妖狐魅故事,但也有不少直接取材于现实的题材,从思想内容方面来看,全书着力于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揭露和批判。其中有对于黑暗的官府制度、科举制度的揭露和抨击,有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等等。这其中《聊斋志异》在呼唤女性的人格尊严和展示中国女性强烈的反抗精神,不懈追求自主方面,也有其独到的思想光辉,值得人们去探索和思考。 蒲松龄在落魄孤烦中体验生命的痛苦,深切同情女性,为女性张扬个性,寻找出路,他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透视和解读,他把女性解放的出路定位在“女人自身的独立”上。从“靠男人”到“反抗”把问题提了出来,而到后来的“靠自己”则提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出路。这一过程看似简单,却经历了几千年才开始出现这样的萌芽。通观中国蒲松龄之前的文坛,惟独他反映女性自主意识的文章最为血肉丰满。同时《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他的“孤愤之书”。 二、《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形象

马尔版英译《聊斋志异》的翻译策略

【摘要】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是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的鬼狐离奇之故事,生动人物形象的塑造,深深地吸引了中国及海外读者。在《聊斋志异》众多的英文译本中,丹尼斯?马尔,维克多?马尔的译本最受欢迎,本文就马尔如何处理好小说的三要素,进行名人物名称,小说环境,及小说情节的处理,如何应用归化异化的翻译策略,收放自如,合理应用,从而再现和彰显《聊斋志异》的人文价值,语言魅力。 【关键词】《聊斋志异》马尔英译《聊斋志异》归化异化 《聊斋志异》又名,《鬼狐传》是一生抑郁不得志的蒲松龄的毕生心血。作为中国叙事小说的巅峰之作,《聊斋志异》叙事手法多样,情节跌宕起伏,题材保罗万象,人物千奇百怪。目前《聊斋志异》的外文版本已近百种,美国学者丹尼 斯?马尔和维克多?马尔合译的strange tales from make-do studio的译本比较通行。本文主要着眼于马尔译文,作为小说的一种,是如何在小说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文化内涵再现原文。 一、翻译中人物形象保持与塑造 “文学创作是用语言塑造形象,文学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将这一艺术形象重新塑造出来,即用不同的语言塑造同一形象。”文学题材的小说在翻译是要加强对小说里面的人物形象的保持和塑造。《聊斋志异》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下面的例子关于《婴宁》中关于不同笑的描述与翻译。 笑容可掬:smiles playing across her face had a beauty invited touch. 户外嗤嗤笑不已:choking laugh from outside the door 笑声始纵: she loosed a pearl of laughter 孜孜憨笑而已:persisted in laughing giddily 二、《聊斋志异》翻译中瑰丽多彩环境的再现 三要素之一的环境描写,在翻译中举足轻重。文学翻译要遵循“忠实性”“流畅性”及“可读性”的原则,“忠实性”是开放心态所需,“流畅性”“可读性”是经验所需。但两两者难于同时达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流畅可读,却不够忠实。将“milk road 翻译成“牛奶路”忠实,却不够流畅和可读。所以在文学翻译中要找到折合点,可采用偏重意译或直译的策略,描写景色,不止于景而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性格。例如《婴宁》描写婴宁的居住环境。作者用花香鸟语的优美环境来烘托婴宁天真烂漫的性格。 “寂无人行,止有鸟道。遥望谷底,丛花乱树中,隐隐有小里落……而意甚修雅,向北一家,门前皆丝柳,墙内桃杏尤繁,间以修竹;野鸟格磔其中。 三、《聊斋志异》中国儒释道文化的传播与翻译 人们熟知的《画皮》道士开始表现对与鬼魅的“仁”,“此物亦良苦,弗能觅代者,亦不忍伤害其身。”―体谅他也是个苦命鬼,不忍心伤害他,只是“以蝇弗授生,令挂寝门。”直到鬼将王生的心掏走,道士才用剑将鬼杀死。 鬼杀王生前,道士所言: 《画皮》道士曰“此物亦良苦,弗能觅代者,亦不忍伤害其身。” 译文: the taoist “but has to suffer greatly before it can find someone to take its place .i really don’t bear to kill it.” 鬼杀王生后,道士所言: 原文:道士怒曰:“我固怜之,鬼子乃敢??!” 译文:the taoist exploded :“itook a pity on that ghost, bu still it had the gall to do such a thing!” 马尔在翻译中对于道士这个词是直接异化为“taoist”而不是归化为priest (牧师)

2013年 中文系 论文摘要-《聊斋志异》(中英文) 翻译

2013年09级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论文摘要-《聊斋志异》(中英文) 《聊斋志异》写了很多“二女共侍一夫”的现象,或原有结发之妻又邂逅狐鬼妖魅,或同为人且主动邀姐妹同伴,或异类双美共侍一夫,或男子同时兼得同类双美。此现象之所以成为作品中一道异样的风景主要受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蒲松龄个人原因、道教阴阳思想的影响和希望能消解妻妾矛盾的美好愿景。 “二女共侍一夫”的故事情节是蒲松龄对现实生活的美好幻想和自我心灵的慰藉,也是蒲松龄生活时代背景的反映,对此现象我们要综合分析理解。 (a collection of bizarre stories by Pu Songling of the Qing Dynasty) describes many phenomenon like: two women serve a shared husband, original wife date with other men or ask his sisters to join in, (heterogeneous two beauties serve a shared husband, a man have two homogeneous beauties at a same time).These phenomenon is a highlight in this literature works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Harem system in feudal society, Pu's personal reasons, Yin & Yang thoughts in Taoism, and the good will of eliminating contradictions among wives. The plot of "two women serve a shared husband" is the positive fantasy and self spiritual comfort of Pu for his real life, it is also reflect of the life time of Pu. We should analyze and understand it comprehensively. Nancy&Yang

薄伽丘《十日谈》读后感2000字

薄伽丘《十日谈》读后感2000字 文艺复兴星期与14世纪的欧洲,意大利先占其风,率先吹起了文兴复兴的号角。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产生了第一批优秀的人文主义作家:比如薄伽丘(1313年-1375年)、彼特拉克(1304年-1374年)。文艺复兴前期,薄伽丘写下他的代表作《十日谈》(约1350年-1353年)。 当时正是14世纪中叶,在整个欧洲,以封建教会和世俗封建主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在政治、经济、以至思想领域内,还是占着全面统治的地位。就是意大利,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也不过疏稀地出现在它北部的几个城市罢了。封建的中世纪向资本主义的近代过渡,这一历史过程还只刚刚开始。正是在这资本主义才只透露曙光的时期。因此,《十日谈》与文艺复兴后期的一些作品相比,具有非常强烈的战斗性和批判性。 《十日谈》的开端叙述10个青年男女为躲避黑死病,在佛罗伦萨乡间一个别墅里住了10天,讲了100 个故事,故名《十日谈》。通过这些故事,薄伽丘揭露教会的黑暗和腐败,讽刺教士的奸诈和伪善,赞赏手工业者、商人的智慧和才干,歌颂真挚的爱情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十日谈》是人文主义精神的经典之作。正如《神曲》为意大利诗歌奠定了基础一样,《十日谈》为欧洲近代短篇小说开了先河。所以说,但丁是旧时代的结束者,薄伽丘是新时代的开创者。 二 《十日谈》最开始的几个故事就很具有批判性,对中世纪天主教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讽刺。之后几日的故事,通过爱情的描写,有宣扬了人性的光辉,反对教会的禁欲主义。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故事来探讨《十日谈》中的人文主义思想。 “杨诺劝教”(第一天故事第二):巴黎丝绸商杨诺苦劝一名犹太商人抛弃犹太教,改信基督教。犹太商人表示,他要到罗马考察一番再决定是否改教。然而他在教皇的宫廷又看到什么呢?“从上到下,没有一个不是寡廉鲜耻……连一点点顾忌、羞耻之心都不存了……教皇、红衣主教,这些人本该是基督教的支柱和基础,却无恶不作……”。这段故事总结性地提出了中世纪天主教会的黑暗与腐败,作为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全书打下基础,之后的故事也都是围绕批判的思想详细论述的。 “瘸子求医”(第二天故事第一):故事一开始就是闹哄哄的场面,全城的人都在忙着各种各样残疾的人找出来,涌向教堂;原来据说有一位“圣徒”升天去了,只消碰一碰他的圣体,就会百病消除。人人都在热切地盼望着奇迹降临,谁知来了三个卖艺的小丑,说是瘸子求医,于是假戏真做,存心让人上当。众人愤怒了,那个“瘸子”为此挨了一顿揍,还险些儿送了老命。这个故事批判了封建教会的蒙昧主义,将宗教狂热还原为一场荒谬可笑的话剧,清楚地摊开到人们的眼前来。 “裁判官的故事”(第一天故事第六):有人在酒店里喝醉了酒,随口说道:他正在喝的美酒,就连耶稣都可以喝得。这话传到异教裁判所的裁判官的其朵里,立刻成了非同小可的事件。这神父打听到说那句戏言的人,又有田地,又有金银。这样好的机会岂能放过,就下一道紧急命令,以严重的罪名把他逮捕了。他污蔑基督是一个大酒徒,这还了得,足够构成把他送到火刑柱上活活烧死的罪名了。后来那人托人疏通,还“献上一大块‘脂膏’,让神父涂在

聊斋志异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

《聊斋志异》运用传奇手法写志怪 从而超越了传统志怪小说 《聊斋志异》是一部题材丰富,思想深刻,艺术技巧很高的文言志怪小说集。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志怪小说的杰出代表,鲁迅先生曾评价其为“虽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然描写委屈,叙次井然,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变幻之状,如在目前;又或易调改弦,别叙畸人异行,出入幻域,顿入人间;偶述琐闻,亦多简洁,故读者耳目,为之一新。”这段话精辟地指出,《聊斋志异》既是对传统文言志怪小说的一脉相承,有共同的创作规律,如内容庞杂丰富,注重搜身记异等,然而在与史区别,创作思想,形象塑造,语言之胜等方面以及总体水平上不同于传统志怪小说而显示出成熟精美的优势,使得我国古代文言小说跃上巅峰。 “用传奇法,而以志怪”,写的是传统志怪小说中的“神仙孤鬼精魅”,但他兼收并蓄,大量使用了更先进、更丰富的传奇小说的表现手法。怪异、丰富的题材加上更加自由、艺术的表现形式,使这部作品更添了生活的真实感,也更富有了艺术的精致美和奇。故事和手法完美融合,使《聊斋志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文言志怪小说的一座峰巅。本文接下来将从作者创作思想、情节结构、形象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对“用传奇而以志怪”的《聊斋》之所以能够震古烁今,超越传统志怪小说做出一些探讨。 一、作者的创作思想 对于一部文学作品而言,作者创作的出发点首先就决定了一部作品价值的高低。对于文言志怪小说而言,这种创作的思想首先表现在作者自身的鬼神观念及这种观念对于创作的影响。传统的志怪小说都非常相信鬼神的存在,甚至对于鬼神的存在,许多小说都不遗余力地加以证明和确认。如干宝《搜神记》序中就明确提出创作的目的是“发明神道之不诬”。这个观念对于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在,由于他们认为鬼神乃实有,所以只要忠实地记录就行,特别重视事实的真实性,强调的是“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而让作品流于历史的支流。对于作品作家也独立其外,做一个记录的旁观者,完全不重视作家主观世界的感受,粗陈梗概的叙事方式也让作品的艺术魅力大打折扣。 而《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他也爱搜神记异,写鬼写狐,但是他在作品序言中明确告诉大家说:“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

《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武承休》原文及翻译 聊斋志异 原文: 武承休,辽阳人,喜交游,所与皆知名士。夜梦一人告之曰:“子交游遍海内,皆滥交耳。惟一人可共患难,何反不识?”问:“何人?”曰:“田七郎非与?”醒而异之。遂访其人,东村业猎者也。武敬谒诸家,见破屋数椽,木岐支壁。入一小室,虎皮狼蜕,悬布槛间,更无杌榻可坐,七郎就地设皋比焉。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遽贻金作生计,七郎固辞不受。武强之再四,母龙钟而至,厉色曰:“老身止此儿,不欲令事贵客!”武惭而退,从人适于室后闻母言:“我适睹公子有晦纹,必罹奇祸。无故而得重赂,不祥,恐将取死报于子矣。”武深叹母贤,然益倾慕七郎。 半年许,七郎为争猎豹,殴死人命,械收在狱。武以重金赂邑宰,又以百金赂仇主。月余无事,释七郎归。七郎见武,武温言慰藉,七郎唯唯。家人咸怪其疏,武喜其诚笃,厚遇之,由是恒数日留公子家。馈遗辄受,不复辞,亦不言报。 会武初度,宾从烦多,夜舍履满。武偕七郎卧斗室中,三仆即床下卧。二更向尽,七郎背剑挂壁间,忽自腾出匣数寸,铮铮作响,光闪烁如电。武惊起,七郎亦起,问:“床下

卧者何人?”武答:“皆厮仆。”七郎曰:“此中必有恶人。此刀购诸异国,见恶人则鸣跃,当去杀人不远矣。公子宜亲君子,远小人,或万一可免。”武颌之。七郎终不乐,辗转床席。 其时床下有名林儿者,武后为林儿所欺。诉官,邑宰以御史书不应,且为反诬。武无奈之,忿塞欲死。逾夜,忽有家人白:“林儿被人脔割,抛尸旷野间。”武惊喜,意稍得伸。俄闻御史家讼其叔侄,遂偕叔父武恒赴质。宰不听辨,欲笞恒。操杖隶皆仇家走狗恒又老耄签数未半奄然已死遂舁叔归哀愤无所为计。因思欲得七郎谋,而七郎终不一吊问。窃自念待伊不薄,何遽如行路人?遣人探索其家,至则扃鐍寂然,邻人并不知耗。 一日,某弟方在内廨,与宰关说,值晨进薪水,忽一樵人至前,释担抽利刃直奔之。宰大惊,窜去。樵人犹张皇四顾。诸役吏急阖署门,操杖疾呼。樵人乃自刭死。纷纷集认,识者知为田七郎也。宰惊定,始出验,见七郎僵卧血泊中,手犹握刃。方停盖审视,尸忽然跃起,竟决宰首,已而复踣。衙官捕其母子,则亡去已数日矣。 (节选自《聊斋志异》,有删改)译文: 武承休,是辽宁辽阳县人。他喜欢结交朋友,所交往的都是些知名人物。在夜里梦见一个人告诉他说:“您的朋友遍天下,都不过是滥交罢了。惟有一人可以和您共患难,怎么反而不去结识呢?”武承休问道:“他是谁呀?”那人说:“不就

薄伽丘个人资料

薄伽丘个人资料 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 文主义者,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作家、诗人,以故事集《十 日谈》留名后世。批判宗教守旧思想,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 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薄伽 丘才华洋溢,是一位多产作家,写过传奇、叙事诗、史诗、短篇故 事集等。 薄伽丘是佛罗伦萨商人凯利诺的薄伽丘和一个法国女人的私生子。关于他的诞生地,缺少确切的资料予以论断。据说他生于佛罗伦萨 附近的契塔尔多,一说生于巴黎。幼年时生母去世,随父亲来到佛 罗伦萨。不久,父亲再婚,他在严父和后母的冷酷中度过了童年。 后来,他被父亲送到那波利,在父亲入股的一家商社不情愿地学习经商,毫无收获。父亲又让他改学法律和宗教法规,但无论是商 业还是法律,都引不起他的兴趣。他自幼喜爱文学,便开始自学诗学,阅读经典作家的作品。这段生活使他亲身体验到市民和商人的 生活以及思想情感,融入到他日后写成的《十日谈》中。 在那波利生活期间,薄伽丘有机会出入安杰奥的罗伯特国王的宫廷。在这里,他被压抑的个性和才智得以充分地施展。他同许多人 文主义诗人、学者、神学家、法学家广泛交游,并接触到贵族骑士 的生活。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扩大了文化艺术视野,进一步焕 发了他对古典文化和文学的兴趣。他在宫廷里又认识了罗伯特的私 生女玛丽娅,对她产生了爱情。这一段富于浪漫情调的经历,也在 他的文学创作中留下了很深的印痕,他日后在文学作品中塑造的一 些女性形象,可以见出玛丽娅的影子。 1340年冬,薄伽丘父亲的商业活动受到挫折,经济状况恶化, 一蹶不振。薄伽丘无法维持原先悠闲自在的生活,便回到佛罗伦萨。在佛罗伦萨尖锐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他始终坚定地站在共和政府一

聊斋志异的评价

聊斋志异的评价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多数小说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但内容却深深地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熔铸进了作家对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识。蒲松龄在《聊斋自志》中说:“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在这部小说集中,作者是寄托了他从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深沉的孤愤的。因此我们不能只是看《聊斋志异》奇异有趣的故事,当作一本消愁解闷的书来读,而应该深入地去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由于《聊斋志异》是一部经历了漫长时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来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认识前后有发展变化,加上作者世界观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书的思想内容良莠不齐,比较复杂。但从总体看来,优秀之作占半数以上,主要倾向是进步的,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书中的作品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虽为文言,但凝练之外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三百年来,《聊斋》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播历久不衰,先后被译成十几种文字,成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小说的珍品,这部短篇小说集在他创作之初便有人传抄,成书之后流传更加广泛。十九世纪中叶传播到国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个语种的译本。《聊斋志异》在叙述、描写人和各种灵异之物的交往时,往往按照同类相应、同气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节。同类相应、同气相求是一种古老的观念,指的是同类事物能够彼此趋近,产生感应,实现生命层面的沟通。《聊斋志异》的许多就是以同类相应、同气相求为契机而发生、延展的故事.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聊斋志异》的艺术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 据说作者蒲松龄在写这部《聊斋志异》时,专门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请喝茶的人给他讲故事,讲过后可不付茶钱.听完之后再作修改写到书里面去。 《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为中国文言小说集大成之作。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魔、花、妖,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中国的社会面貌。书中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所谓“聊”就是在交谈,话说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蒲松龄的“聊斋”变由此而生。然后,蒲松龄就把听来的这些事情经过自己的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志”变产生了(记录)。“异”当然就是旨在说明自己所记录的事情都是奇闻异事。“聊斋志异”变由此而生。 蒲松龄:(1640--1715)清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深为施闰章、王士禛所重。屡应省试,皆落第,年七十一岁始成贡生。除中年一度作幕于宝应,居乡以塾师终老。家境贫困,接触底层人民生活。能诗文,善作俚曲。曾以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其书运用唐传奇小说文体,通过谈狐说鬼方式,对当时的社会、政治多所批判。所著又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

《聊斋志异》精选故事及译文

猪婆龙 猪婆龙,产于西江。形似龙而短,能横飞;常出沿江岸扑食鹅鸭。或猎得之,则货其肉于陈、柯。此二姓皆友谅之裔,世食婆龙肉,他族不敢食也。一客自江右来,得一头,势舟中。一日,泊舟钱塘,缚稍懈,忽跃入江。俄顷,波涛大作,估舟倾沉。(扬子鳄) 译文:猪婆龙产于江西,形状像龙,但比龙身子短,能横着飞,常飞出水面沿江岸捕捉鹅鸭吃。有时有人捉住一头,就把它杀掉,把肉卖给陈、柯两家。这两姓人家都是陈友谅的后裔,从祖辈传下来就吃猪婆龙肉,别姓人家不敢吃。 一天,一个客人从江的西边来,捉到一头猪婆龙,把它绑在船上。这艘船停在钱塘江边,因为没把猪婆龙绑结实,被它跑掉,一头扎进江里。一转眼的工夫,江里波浪涛天,船立刻翻了。 快刀(古文) 明末济属多盗,邑各置兵,捕得辄杀之。章丘盗尤多。有一兵佩刀甚利,杀辄导窾(kuǎn。从穴,款声。本义:空隙;洞穴)。一日捕盗十余名,押赴市曹。内一盗识兵,逡巡(退让,退却的意思)告曰:“闻君刀最快,斩首无二割。求杀我!”兵曰:“诺。其谨依我,无离也。”盗从之刑处,出刀挥之,豁然头落。数步之外犹圆转,而大赞曰:“好快刀! 译文:明代末年,济南府属下各地有很多强盗,每个县都设置军队,捕到强盗就杀掉。章丘县的强盗尤其多。这个县的官军中有一个士兵,佩带的刀特别锋利,杀人不用费劲。一天,官军捕获了十几个强盗,全部押赴法场斩首。其中一个强盗认得这个士兵,便犹豫地凑上前去说:“听说您的刀最快,砍头不用砍第二次。求您杀我吧!”士兵说:“好吧。你跟在我身边,不要离开我。”强盗跟着士兵来到刑场,士兵一刀砍去,强盗的脑袋骨碌一声掉下来,滚到数步之外,一边在地上打着转,嘴里还大声称赞道:“好快的刀!” 狐联 焦生,章丘石虹先生之叔弟也。读书园中。宵分,有二美人来,颜色双绝。一可十七八,一约十四五,抚几展笑。焦知其狐,正色拒之。 长者曰:“君髯如戟[,何无丈夫气?”焦曰:“仆生平不敢二色。” 女笑曰:“迂哉!子尚守腐局耶?下元鬼神[7],凡事皆以黑为白,况床第间琐事乎?”焦又咄之。女知不可动,乃云:“君名下士,妾有一联,请为属对,能对我自去:戊戌同体,腹中止欠一点。”焦凝思不就。女笑曰:“名士固如此乎?我代对之可矣: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一笑而去。 译文:有个姓焦的书生,是章丘县虹先生的叔伯弟弟,在一个园子里读书。一天夜里,有两个美人来到园子里,长得都非常俊美。一个是十七八岁;一个十四五岁,走进焦生屋,就扶着桌子对焦生笑。焦生一看就知道是两个狐女,便非常严肃地叫她们走。大的女子说:“你胡子这么长,为什么没有一点大丈夫气?”焦生说:“我焦某生平不好二色。”女子笑着说:“真是个书呆子,你还遵守着那些陈腐规矩吗?下界的鬼神,凡事都拿黑的当白的,何况这床上的小事呢?”焦生再次怒斥她们出去。女子知道打动不了焦生,就说:“你是读书名士,我有一副对联,请你作下联,能对上下联我就走:‘戊戍同体,腹中只欠一点’。”焦生听罢,想了半天没有想出下联来。女子笑着说:“名士就是这样吗?还是我代你对上吧:‘己巳连踪,足下何不双挑?’”说罢,一笑而去。

优秀大学论文——浅析《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

浅析《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 《聊斋志异》是清代作者蒲松龄的作品,小说主要描写魅狐怪异故事,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各种弊端,世俗风情以及人们的精神理想,表现出清朝社会上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将《聊斋志异》的艺术手法概括为“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长期以来,许多研究者经常用这八个字来概括《聊斋志异》的创作,但并没有全面概括《聊斋志异》的写作手法。事实上,无论是采用传奇笔法,还是表现志怪题材,蒲松龄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有所超越。 六朝志怪小说并不是现实的志怪故事,而是用虚幻来代替现实,表现荒诞滑稽的内容,但当时的志怪小说题材单一,故事情节简单,表述极为简略,而《聊斋志异》运用相同的方式则采用了丰富多变的写作笔法,反应了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对以往的志怪小说有了新的提升。 作为文言文小说的《聊斋志异》,作者首先采用了唐传奇的写作手法表现志怪内容,将六朝时期的短小篇词发展为情节丰富曲折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文辞华丽,形象生动,叙述婉转,意境突出,描写波澜起伏。《聊斋志异》继承唐传奇,出现了大量突出意境描写的篇章,且写作手法丰富多样,作者意境描写意蕴深厚,具有象征性,寓意性强,在意境描写中,与人的刻画描写紧密结合,塑造了众多典型人物。席方子是孝子典型,珊瑚是孝妇的典型,张成是孝友的典型,

田七郎是侠客的典型,江城是悍妇的典型,郎玉柱是书痴的典型,孙子楚是情痴的典型。《聊斋志异》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蒲松龄明确的阐明把刻画人物性格作为艺术构思的核心,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的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聊斋志异》中许多人物不仅有相似的性格,却又同中有异,同样是写人物的“痴”,《聊斋志异》中的孙子楚“痴”于爱情,《黄英》中的马子才“痴”于菊花,《合鸟异》中的张幼量”痴”于鸽子,《书痴》中的郎玉柱则“痴”于书本。 《聊斋志异》加强了环境描写,但其并不是简单纯粹的静态景物描写,而是与人物个性紧密地结合起来,用以突出人物的特性。《婴宁》中王子服由于思念婴宁独自信步往西南山寻觅的淡雅淳朴的景物描写——里落、茅舍、花香鸟语、豆棚花架,无不潇洒清新,婉然如画,表现了婴宁纯真无邪、天真可爱的少女情貌和鲜活的性格特征,也是对王子服追求理想女性与爱情的诗化表现。 比起以往的文言小说,《聊斋志异》更加注重细节描写繁长的文字并不是作者铺陈夸张的多余之笔,而是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塑造服务的。《聊斋志异》中细节描写可感可信,新颖别致,情趣盎然。读《聊斋志异》,犹如身临其境,如见其人,来往人景无不活灵活现,常常产生美妙的艺术效果。 《聊斋志异》对志怪传统的继承发展和对传奇手法超越的成功运用,使小说突破原有文言小说的禁锢,给人以异彩纷呈、别开生面而又回味无穷的艺术感受。

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部编2019秋学期九年级语文上册备课素材【《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创造了一个色彩绚丽、美不胜收的艺术世界。它之所以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喜爱,除了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思想感情、愿望要求外,还因为它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读后能使我们得到艺术的美的享受。《聊斋志异》的艺术美,表现为思想与艺术的完美融合,绝不是那些逞才使气、炫弄技巧的作品所能比拟的。下面从五个方面来谈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 (一)形式上兼采众体之长 《聊斋志异》虽然名为短篇小说集,实际上其中所收的作品非止一体,而是兼采众体之长,又加以融会创造,是对中国传统的文言小说体式和散文体式的总结和发展。《聊斋志异》中的作品,从形式体制上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其一,是符合现代小说观念的典型的短篇小说。一般篇幅都较长,有完整的情节结构,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明确的主题思想。书中的传世名篇多为这类作品,如《促织》、《席方平》、《红玉》、《婴宁》、《青凤》等等。这类作品多取法于唐人传奇,又广泛地从志怪小说和散文传统中吸取营养,是对传奇小说的发展和提高。比之唐人传奇,想像更丰富,情节更曲折,描写更细腻。在形式上,这类作品多采用以一个人物为中心的传记体,小说也多以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又仿《史记》人物传记后的“太史公曰”,篇末一般附有“异史氏曰”,在讲完故事之后,直接发表作者的议论和见解。或者点明主题,或者借题发挥,尖锐泼辣,短小精悍,很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杂文。这些都显然熔铸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史传文学和散文的艺术传统,以及宋元以来白话短篇小说的艺术经验,在构思、人物塑造、情节组织和语言提炼等方面,都有新的特色。 其二,可以称为志怪短书。这类作品,内容多为记述奇闻异事、神鬼妖魅;但与上一类不同的是,它们情节单纯,用笔精简,一般篇幅很短,只有二三百字,或者更少。从形式上看,这类作品很像六朝时期的志怪小说,但多数在意趣、情韵上与传统的志怪小说又很不相同。作者创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神鬼妖异确实存在,而是含蕴着隽永的思想内涵,透出浓厚的生活气息。 例如《捉狐》一篇,描写一个黄毛碧嘴的狐怪如何偷偷地附在人的身上,在人捉住它的时候又如何狡猾地逃跑,显得十分怪异。但作品的主旨实际并不在狐怪本身,而是借狐怪以写人,表现的重点是现实生活中

古诗聊斋志异翻译赏析

古诗聊斋志异翻译赏析 《聊斋志异》(聊斋,是蒲松龄的书斋名;志异,有记录奇异事件的意思),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中国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 《聊斋志异》中的优秀作品,反映了广阔的现实生活,提出许多重要的社会问题,表现了作者鲜明的态度。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描写爱情主题的作品,在全书中数量最多,它们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礼教的精神。其中一些作品,通过花妖狐魅和人的恋爱,表现了作者理想的爱情。如《婴宁》、《莲香》、《香玉》都在没有恋爱自由的当时写出了青年男女自由相爱的故事。篇中的男女主角不顾封建礼教的约束,按照自己的感情和意愿,大胆地追求心爱的人,并都获得了幸福的结局。如《香玉》中的黄生在劳山下清宫中爱上了白牡丹花妖香玉,不幸花被他人移去,他日日临穴哭吊,终于感动花神使香玉复生宫中。《莲香》中的女鬼李氏热爱桑生,使桑生害了重病,当她不得不忍痛分手之后,却“愤不归墓,随风漾泊”,终于游至张家,借尸还魂,和桑生结成了美满姻缘。在《小谢》中,作者

更写出男女双方经过一段自由接触逐步发展了爱情的故事。女鬼秋容、小谢和陶生开始只是师友相处。后来陶生因事orG入狱,秋容、小谢为之奔走相救,秋容被城隍祠黑判抢去,也得到陶生的搭救。他们在与黑暗势力的斗争中彼此互助,发展了爱情,才结为夫妇。这在男女被绝对禁止社交的封建社会中,几乎是不可想像的事。 封建婚姻的决定权操在父母之手。可是这些作品中的青年男女,他们自由地相爱,自由地结合,和封建婚姻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充满幻想的故事,无疑是现实爱情生活中新生因素的集中和升华,真切地表达了广大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的憧憬和渴望。 《聊斋志异》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造奇设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聊斋志异》除了对唐代传奇情节曲折、叙写委婉、文辞华丽等特点的继承,有又对其的超越,具体表现在:一是从故事体到人物体,注重塑造形象;二是善用环境、心理、等多种手法写人;三是具有明显的诗化倾向。 《聊斋志异》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有变化、有高潮、有余韵,一步一折,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力避平淡无奇,尽量做到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曲是情节的复杂性,奇是情节的虚幻性,曲而不失自然,奇而不离真实,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1 狐嫁女阅读答案_文言文狐嫁女翻译

薄伽丘与《十日谈》(一)

薄伽丘与《十日谈》(一) 1348年,一场可怕的瘟疫肆虐欧洲,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人口锐减。当时的欧洲人把这瘟疫称为“黑死病”,一时间人心惶惶,大有世界末日来临之感。教会借机要人们忏悔、祷告,用禁欲主义的说教攻击人文主义者个性解放的要求,形成了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次逆流。恰在此时,薄伽丘的《十日谈》问世了,它以对现实幸福的大胆追求,给禁欲主义神学以迎头痛击,受到市民群众的热烈欢迎。 乔万尼·薄伽丘和彼特拉克一样同属于意大利最初的人文主义作家。他的父亲是佛罗伦萨的商人,母亲是法国人。童年时期,薄伽丘就表现出桀骜不驯的性格,是个爱惹事生非的“孩子王”。成年后他拒绝父亲要他涉足商界的殷切希望,对古典文化的研究和文学创作情有独钟。薄伽丘的学习过程也与别人不同,他不愿意完全按照刻板的师徒教学模式按部就班地掌握知识,而是按兴趣和需要大量阅读、钻研古代典籍,自学成才。他是意大利第一个通晓希腊文的学者,对拉丁文和当时流行的俗语也掌握得炉火纯青。在商贾云集、世风开放的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地,青年薄伽丘也曾一度放荡不羁,追求声色犬马的享乐生活,直到父亲的商行破产,不久老父又撒手人寰,薄伽丘才如梦初醒,浪子回头,节衣缩食地赡养家人。后来的薄伽丘回忆早年的荒唐经历,常有

不堪回首之感,但当我们看到《十日谈》中那一幅幅五光十色的风俗画,读到一则则散发着浓郁市民生活气息的故事时,却不能不感慨生活对作家的厚赐。才华过人的薄伽丘用俗语和拉丁语写了不少作品,又对古典文化颇有研究,这使他声望日增。1373年,他受聘在圣斯德望修院主持面向公众的但丁讲座,这在当时可是一件极为荣耀的事情。 薄伽丘初登文坛时曾立志做个优秀的诗人,这是当时文学界的传统:轻散文重韵文。他曾在自传中说,自己独自研究赋诗法,尽力领悟诗歌艺术的真谛。他也确曾创作过不少爱情题材的抒情诗和叙事长诗,这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颇富传奇色彩的故事诗《菲洛斯特拉托》和《菲爱索莱的仙女》。但比起他的挚友、诗人彼特拉克那清新、流丽的诗歌,薄伽丘自愧弗如,于是专心致力于散文体的小说创作。要说讲故事,薄伽丘的确是个行家里手,青年时期写成的中篇小说《菲亚美达》,就把自己对那不勒斯国王罗伯特的女儿玛丽娅的爱情演绎得委婉动人,甚得时人好评。 薄伽丘最重要的作品,是写于1349—1351年间的短篇小说集《十日谈》,这部文艺复兴早期产生的名著,为作家赢得了“欧洲短篇小说之父”的不朽声名。小说的时间背景就是欧洲大瘟疫时期,佛罗伦萨十室九空,丧钟乱鸣,一派恐怖景象。七位男青年和三位姑娘为避难躲到效外的一座别墅中。此外宛如世外桃园,但见春光明媚,流水淙淙,花团锦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香玉及王六郎 第一学时 教学内容: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作者蒲松龄的相关知识;关于《聊斋志异》的知识。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层次大意。 教学过程一、看对联猜作者 (1)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 分。 (蒲松龄) (2)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忍辱负重,铸成史书照尘寰。 (司马迁) (3)战争年代,冲锋陷阵,显将军本色;和平时期,下棋作诗,露文人才华。(陈毅) (4)三顾频议天下计,一番繁商定国 策。 (诸葛亮) (5)犹留正气参天地,还存丹心照人 间。 (文天祥) 二问题1蒲松龄为什么以谈神说鬼来寄幽怀?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山东淄川人。生活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的明末清初。出身小地主小商人家庭,在科举场中很不得意,满腹实学,屡不中举,到了71岁,才考得了贡生。他牢骚满腹,便在聊斋写他的志异。同时文字狱的威慑,知识分子噤若寒蝉及‘南洪北孔“的悲剧。 三问题2《聊斋志异》是怎样的一部书。《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一、怀着对现实社会的愤懑情绪,揭露、嘲讽贪官污吏、恶霸豪绅贪婪狠毒的嘴脸,笔锋刺向封建政治制度。这类作品以《促织》、《席方平》、《商三官》、《向杲》等篇最有代表性。二、蒲松龄对腐朽的科举制度有切身的体会,通过《司文郎》、《考弊司》、《书痴》等篇,作者无情地揭开了科举制度的黑幕,勾画出考官们昏庸贪婪的面目,剖析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灵魂的禁锢与腐蚀,谴责了考场中营私舞弊的风气。三、对人间坚贞、纯洁的爱情及为了这种爱情而努力抗争的底层妇女、穷书生予以衷心的赞美。有代表性的篇章有《鸦头》、《细侯》等。《聊斋志异》中还有相当多狐鬼精灵与人的恋爱故事,颇具浪漫情调。在这些故事里,塑造了很多容貌美丽、心灵纯洁的女性形象,如红玉、婴宁、香玉、青凤、娇娜、莲香等。四、有些短篇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具有教育意义,如《画皮》、《劳山道士》等。《聊斋志异》是一部家喻户晓的奇书,有人说,《聊斋志异》是一部写鬼写狐的神怪小说;也有人说,蒲松龄通过写鬼写狐来讽刺黑暗的现实社会;《聊斋志异》有着更深刻的内涵:《聊斋》里不但承载了一个考举人考了近60年而不中的落魄书生的男人梦,而且展示了一个个先锋的女性形象。 四问题3《聊斋志异》的特点什么?⑴《聊斋志异》是一部积极浪漫主义作品。它的浪漫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对正面理想人物的塑造上,特别是表现在由花妖狐魅变来的女性形象上。另外,也表现在对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上。作者善于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冲破现实的束缚,表现自己的理想,解决现实中无法解决的矛盾。 ⑵《聊斋志异》受广大读者喜爱,既因为其谈狐说鬼,更因为其充满人文关怀。跟其他古典名著相比,《三国演义》写兴王图霸帝王将相,《水浒传》写杀富济贫英雄传奇,《红楼梦》写诗意享乐贵族男女,《西游记》写踢天弄井神魔妖怪,这些离普通百姓的生活都比较远,而《聊斋》关注的是中下层老百姓,特别是关注女性。蒲松龄是写女性的行家里手,同样的人物,他比前辈作家写得更加生动丰满。他还涉猎他人没有写过的禁区,塑造出一个个全新的人物形象。 五问题4 《香玉》一文的内容是什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