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贸易发展战略思考

一、两种外贸战略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也不应当作为一切时代和所有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固定发展模式,而应当根据世界经济关系的时代特征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各自的战略。因为两种战略之间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而且每个战略各有优缺点。

(一)两种贸易战略横向对比研究

(1)理论基础方面

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保护贸易化,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化。保护贸易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自由竞争,应利用关税或配额等措施来支持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直至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率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心生产其较有利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国相继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

(2)促进就业方面

进口替代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资本与技术要素比较稀缺,而对于进口替代产业来说,往往产生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中,这些设备也往往是从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出发而设计的,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往往并不能产生促进作用,难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这个难题。但出口替代则消除了进口替代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在出口导向初期,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国际环境方面

对于进口替代产业,由于其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只要其国内市场比较大,它就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而最终在逐步放松进口替代政策后能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相互抗衡。但对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则不然,它较多地受限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基础的,要求具有宽松

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对于实行出口导向的国家,当其主要产品出口国经济形势看好,无通货膨胀造成的市场萎缩、贸易政策较为宽松的条件下,出口导向政策一般说来较易成功,但当其主要出口产品国经济处于低速增长,有通货膨胀造成市场萎缩,贸易摩擦日益加剧,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致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这时候采取出口导向的战略,则会大受影响,成功的可能性也小。总之,出口导向战略比进口替代战略要求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更严格一些。

(4)资源配置方面

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更优于进口替代政策,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对进口替代政策的批评,主要集中在认为进口替代发展战略采取了过多的保护措施,从而使得在这种保护下的产业管理低下,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生产上形成扭曲,使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再加上推行进口替代所面临的主要是国内市场,在国内市场比较狭小的情况下,则难于形成规模经济。而出口导向所面临的市场为国际市场,市场大而易形成规模经济,社会资源能得到更好的配置。在进口替代政策下,由于其所推行的保护政策,可能会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造成生产上的扭曲,难以实现资源的更优配置。

(5)抵抗外部冲击力方面

进口替代主要实行的是内向型的政策,它面临的市场也主要是国内市场,因而进口替代的实施,使得国内生产销售对外国的依赖较小,当世界经济增长陷入低谷,出现通货膨胀,以及国际贸易政策发生变动时,对国内的冲击力并不是很大。但出口导向政策则并不然,出口导向经济模式的最大特点,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太大,尤其是对欧美市场需求的依赖性较大。实行出口导向的国家,尤其是小国,当国际市场发生微小波动,就会通过乘数效应造成本国经济的巨大变动,在国际经济中,由于国际经济旧秩序是依靠发达国家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因而关税、配额、投资、信贷、汇率等国际贸易政策,往往是由发达国家控制的。而出口导向小国的经济部门不健全,少数出口部门畸形发展,对发达国家的经济依附性很强,一旦它们的发展触及到发达大国的利益,就不可避免地要发生贸易摩擦,对本国的经济造成较大的影响,表现为出口导向战略对外在风险抵抗的脆弱。

(二)两种战略的纵向比较

1进口替代战略的利弊分析

进口替代战略同发展中国家保护具有战略意义的幼稚工业和实现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的政策是一致的,它对于改变发展中国家对国外市场的过度依赖性,拉动发展中国家

的国内需求,改善发展中国家的外贸结构和外贸条件,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也具有显而易见的弊端: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会产生保护落后、抑制竞争的不良后果等。

(1)进口替代战略下积极作用

第一,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刺激国内需求。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国外需求,常常被认为是拉动一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是借助某种程度的国家干预和保护,利用本国资源从事在国内具有较大需求的工业制成品的生产。一旦实施该战略,就意味大规模的国内生产和投资行为的开始,这将对国内的投资需求产生极大的刺激作用;而一旦实现了成功的替代,就意味着将实现由过去对国外市场同类产品的大由于提供了一个有保护的,有利可图的市场,使这些国家的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第二,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贸易关系来看,要求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改善进出口结构,这必须通过先实现原有劣势工业部门的发展,来替代大多数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因此,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方面的人才,逐渐促进国内工业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实现某些产品的自给自足,并且在摆脱对同类产品过度进口的同时,减少外汇支出,积累国内建设资金,可以进一步发展国内的战略产业,并转而出口创汇。

第三,进口替代战略将有助于提高一国的对外贸易水平。通过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有利于国内市场的开拓,降低对外部经济的依赖性,为参与全球化竞争的企业提供稳固的国内保障,并且,随着国内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条件,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

(2)进口替代战略消极作用

第一,实行进口替代战略的国家的工业化是在国家高度保护下发展起来的,进口替代产业很少有降低成本、改进质量、提高生产效率的压力,经济效益低一,出口竞争能力弱。

第二,进口替代工业用的零件和原材料主要依靠进口,因此在贷币汇率方面,通常实行币值高估的汇率制度,这有利于进口,却不利于产品的出日,影响国际收支平衡,同时也使关税保护部分人地失去作用。

第三,进口替代战略把经济发展的基点仅仅放在本国(地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

力上,无法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丧失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本国(地区)经济的可能性。尤其对于市场狭小的国家来说,更易成为经济发展的羁绊。

正因以上弊端的显现,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时转换了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经济的对外开放,顺应了世界经济化的发展,为它们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外部条件。而此时期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都片面追求进口替代的升级,丧失了利用外部有利环境发展经济的机会,结果由此造成的弊端日益显见。

2出口导向战略的利弊分析

出口导向战略是根据国际比较利益的原则,通过扩大其有比较利益的产品的出口,以改善本国资源的配置,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本国经济的发展。这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将本国产品置于国际竞争的环境之中,其优点比较显著。但是,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也具有特殊的适用性及其局限性。

(1)出口导向战略的积极作用

第一,出口导向战略能更多地利用国际分工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在一个资金、技术缺乏,市场狭小和大部分人从事农业的不发达经济中,选择出口导向型战略: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

第二,出口导向战略在外汇收支上着眼于“开源”,能赚更多的外汇。就国内资源成本来说,出口扩大赚得的一单位外汇所耗资的,比进口替代所节约的一单位外汇所耗费的更小。就生产中使用的稀缺资源来说,通过出口促进得的外汇数量,比通过进口替代所节约的数量更大。可以改善资源配置的扭曲状况,较快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国际市场的竞争会促使企业重视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开发,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管理水平。

第三,出口导向战略能提高就业量和改善收入分配状况。因为出口品在生产中更属劳动密集,就业创造收效更大。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通过外部市场的开拓,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和部门的发展,不仅为国内的剩余产品或闲置生产资源找到了出路,还扩大了就业量。

(2)出口导向的消极作用

第一,出口导向依赖大量出口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会增加本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

从而丧失经济发展的主动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一味地将出口作为经济的发展动力的话,最终可能会降低甚至丧失本国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和抵御外部冲击的“免疫力”,从而更易受到外部市场的摆布,这对一国经济的长远发展是非常不利的。特别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这种危害性是很大而且显而易见。

第二,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的作用受到市场发展的制约,建立的工业自主性差。许多出口工业部门是加工装的的“孤岛型”工业,“大进大出,两头在外”,生产的“前向”和“后向”连锁作用薄弱,对国外技术和原材料的依赖性强,由于实行外资进出自由化政策,其结果是一方面为这些国家带来了资金和技术,另一方面国内一些重要工业部门,程度不同地为外商所控制。

第三,出口导向型战略下建立的工业主要是面向出口,而有些国家的出口主导产品过分集中于少数品种,易形成畸型发展的经济结构。1997年夏季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正暴露了出口导向战略的弊病: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在国际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出口与经济发展均易受挫;企业缺乏自立发展能力等。

第四,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在一定情况下可能会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该战略的实施导致区域经济差距扩大而不是缩小时,贫富分配不均出现两极分化时,反而会使该战略的实施结果违背其初衷走向反面,强化落后经济的“二元化”特征。对于发展中大国而言,其在实施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除了其总体收益小于小国的情况外,因其国土面积广,人口众多,外贸出口的带动效应往往直接作用于一部分发达地区和人口,很难全面波及各个地区,这些发达地区通常在一国外贸出口中占据较大的比重,出口竞争力较强,外贸出口得利较多,而落后地区得利较少,这样就有可能违背发展中国家实施该战略的初衷,出现强化发展中国家二元经济结构的负效应。

二外贸战略成功失败的案例分析

1进口替代失败的案例分析—拉美危机

上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在实施了半个多世纪进口替代战略之后,出现了以债务危机为代表的、被称为“失去的10年”的全面经济危机。80年代拉美危机的主要原因不仅包括进口替代战略本身,还包括外部因素,如国际环境等。

(1)内部因素

由于进口替代战略存在着以上的理论缺陷,导致了拉美大部分国家在实施这种战略的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弊端,这些弊端主要包括:

第一,进口替代战略存在一种歧视农业的内在倾向。进口替代战略对工业的保护使

工业替代品的价格高于农业替代品的价格,因而提高了作为农产品投入物的工业品价格,这相当于在暗中对农业征税。同时,为了维持城市地区的较低粮食价格,不限制粮食进口,这又相当于在暗中对进口粮食提供补贴,使国内粮食生产更加困难。长此以往,国家的农业必然受到不利的影响。

第二,忽视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无力创造就业。在工业部门中,由于采取有利于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多重汇率和区别关税的政策,使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进口得到直接和间接的补贴,刺激了生产者采用资本或技术密集的企业形式,而非劳动密集型,从而使进口替代战略在创造就业方面作用很小,加剧了贫困化问题。

第三,忽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为了加快制造业的发展,拉美国家常常忽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无法真正反映要素成本的价格盲目将大量资金投入制造业,最突出的表现是政府用极低的利率甚至负利率想企业提供贷款。这种扭曲要素价格造成的资源配置上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导致了国际收支失衡。由于长期实行汇率高估,如前所述便产生了一种歧视出口,鼓励进口的趋势。因为汇率高估使中间产品和资本品进口的成本价格低于国内生产价格,因而国内生产商往往更愿意通过进口这些产品来维持正常生产,所以,结果加剧了国际收支的失衡。

第五,财政失衡。随着进口替代战略的深入发展,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间品和资本品进口补贴等方面的公共开支日益增加,同时,进口替代战略歧视出口的倾向使政府收入的增长潜力受到限制,于是经济发展便越来越多的依赖国家的干预和补贴,这必然造成严重的财政失衡。

(2)外部因素

70年代初石油危机爆发后,石油价格上涨使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信贷市场出现疲软,出现大量剩余资金以及国际利率大副降低。在这种情况下,拉美石油出口国以石油为后盾,利用低利率大举借债,石油进口国则认为油价上涨是暂时的,不仅不想办法应付危机,反而与石油出口国一样大量借债,同时还用初级产品价格上涨的趋势,像欧佩克一样用本国的初级产品来提高身价。此时发达国家突然提高利率,致使拉美外债利息支付额飚升,初级产品收入无法填补巨额利息。因为工厂开工需要资金,所以拉美国家不得不继续借债。长此以往,利息额与日俱增,同时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信誉不断下降,外国银行不愿提供贷款,私人投资也发生萎缩。由于资金严重不足,所以只有削减进口以节省资金。而由于进口替代已使消费品进口大副下降,削减的进口品主要是生

产活动所需的资本货、中间产品和工业原料,这就使国民经济无法正常运转。例如厄瓜多尔渔船无法出海的原因竟然是由于仪表损坏,没有外汇购买。生产性进口的减少和投资的萎缩,使拉美陷入严重的危机。

总而言之,80年代的拉美危机,进口替代工业化这一发展模式存在在病因,外部条件恶化也刺激了拉美国家陷入拉美危机。

2进口替代的成功案例——日本

在同一个时代,日本成功地把进口替代推向出口导向战略,从而堪称进口替代战略取得成功的范例。日本进口替代战略成功的原因如下:

(1)日本具备并发挥了大国优势

进口替代战略往往宜于为大国所采用,而对一些小国是不大有利的。因为作为大国,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客观上需要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以减轻国际市场的动荡颠波,而且在取得规模利益方面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日本灼国土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但是却拥有一亿多人口的国家,相当于西德灼2倍、英法二国之和。所以,日本只要解决好农业问题,那么,其潜在的国内市场就将变成现实的巨大的国内市场,这是包括西欧诸国在内的许多国家所不具备的。日本的这一优势是进口替代战略取得成功的基本保证。

(2)日本政府的“时限性”产业保护政策

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战略招致其经济体制的官僚主义化,无不与其实行无限期的保护政策相联系。在适当的时候,让出国内市场,不但是一国扩大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关系所必须,而且对提高国内企业素质,增强竞争意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日本的保护政策是有时间期限的,而不是无限期的,从进入60年代起,日本就酝酿和着手实施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到1964年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个成员国之后,就迈出了实质性步骤。尽管当时日本政府让出国内市场实行自由化政策是迫于外国压力,但正是由于让出国内市场实施自由化政策,才使得日本经济避免了落入官僚、僵化、惰性之途。

(3)有效地解决农业问题,使国内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

战后日本由于实行了农地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使农民收人迅速提高。另一方面,随着战后日本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变成了城市,大量农民转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而使得日本国民的收入水平趋于平衡,消费需求达到“均质化”,把潜在的变成了现实的大的国内市场。战后日本几经消费革命,在30年左右的时间,由自

行车消费阶段推向了轿车消费阶段,农村的耐用消费品普及率赶上或超过城市水平。这一切,对于日本经济的内向性—进口替代战略的成功,无疑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

(4)符合战后的基本国情

如果说战争摧毁了日本大量的有形财富致使其经济倒退了十几年,但战争难以毁灭无形的东西—历史遗留的科学文化水平。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政府长期不懈地致力于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造就了一大批科技队伍和企业经营管理队伍,正是他们成了战后推动日本经济走向振兴的栋粱。这种优势,在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是不具备的。在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时期,可以毫无顾忌地甩掉包袱,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赶超先进水平。

(5)具有支撑进口替代战略的重点工业

如果说重化学工业是战后日本急待开发的幼稚产业,那么日本的轻纺工业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世界一流的产业了。战后日本轻纺工业产品的大量出口,为重化工业技术引进和设备更新以及购买原材料所需的大量外汇,提供了可能。尽管日本的轻纺工业后来成了夕阳产业,但当初,为日本胜利地渡过对重化工业的进口替代阶段,建立了历史功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总之,进口替代战略,在日本取得成功与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反而失败,都是依其深刻的内在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背景作为依据的。对于这一问题,不但可以作为贸易政策的重要课题和领域,而且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贸易政策研究,特别是我国,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作用。

三启示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我国贸易发展也将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鉴于当前国际环境与我们所处的地位,我国应以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指导思想,以出口导向带动进口替代,以进口替代推动出口导向,这样才能更好地发展本国经济。

(一)综合战略的必要性分析

对于我国来说,实行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相结合的战略更是必要的。

首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决定了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使得居民个人收入大幅提高,从而提高了居民的购买能力和消费水平,这就扩大了社会总需求。如果只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商品来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市场的需要,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无法实现的。

其次,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需要我们更致力于进口替代战略,但是也不能因此否定

出口导向的作用。如果没有出口导向,不扩大出口,进口替代工业也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在发展进口替代经济的同时,应因时、因势在部分地区、部分产业领域、部分企业实行出口导向建立出口导向的经济以充分利用国际经济条件,通过发展出口取得外汇,进口先进技术和设备,生产替代进口产品供应国内市场,当今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潮流,如果我们过于强调国内市场而忽视庞大的国际市场是不合时宜的。

最后,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其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进口替代战略有利于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加强各国经济自立程度;但却把发展的基点仅仅放在本国资源和市场上,丧失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本国经济的可能性。而且,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依然借用“保护伞”来获得经济发展,也显然不再适用。出口导向战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固然可以扩大就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但却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冲击,而且忽略了内部市场需求和产业竞争力抬升的动态效应。

(二)综合战略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替代战略的实质是通过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同时借外力(即用有限的外汇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来发展本国工业,它对扩大出口,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是有益的。采取出口导向战略,通过开拓国际市场,以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可以扩大就业,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水平。但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不但不相矛盾,而且进口替代的实行有助于出口导向的推行,出口替代的实行又能为国家积累更多的外汇,使国内产业结构适应国际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有助于进口替代战略的实行。实行进口替代政策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中间产品、先进的技术设备,这些同样需要大量的外汇,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导致外汇短缺。而推行出口导向政策,通过一部分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出口,能换回大量发展进口替代产业所必需的外汇。从这点看,也体现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互补性,进口替代的缺陷正好被出口导向所弥补。

第二,没有进口替代而一味地实行出口导向,会使工业化进程得不到后劲补充,工业化进程将会相对放慢,不能以未来可以达到的速度缩短与工业化国家的差距,没有出口导向,而一味地实行进口替代,同样会使工业化进程得不到补充,在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日益恶化的情况下,会导致被挤出国际交换局面,不能在国际分工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所以,从促进本国工业化和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角度看,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是殊途同归,相互促进的。

第三,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都各具优缺点,两者并不完全排斥,进口替代是出口导向的基础,出口导向是进口替代的升级,在很多方面,往往进口替代的弱点正好为出口导向的优点所补充,同时,导向出口的消极影响由进口替代战略弥补。因此,选择部分产业实行进口替代的同时,培育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产业,实行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混合政策,不失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

(三)综合战略的实施思路

综合我国国情,我国实施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战略将是科学的长期的选择,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以及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两种战略各自的利弊,应立足于国内需求,降低对外依存度,充分发挥两种战略的优点,实施以“进口替代”和积极稳妥的“出口导向”相结合的兼收并蓄的外贸战略。

首先,应在不具比较优势的资本技术密集产业,继续分层次地实行进口替代的战略。由于我国工业基础仍然比较薄弱,并且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不平衡,在基础较差的产业领域中生产非耐用替代消费品产品是必要的,应继续在非耐用消费品的工业领域中实施进口替代,在达到了一定的工业规模和工业层次后,其进口替代的领域即拓展到耐用消费品工业和基础工业,并且发展到出口导向产业。而在产业发展较快,技术水平较高,甚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工业领域应实行耐用消费品替代,并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

其次,在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内,则继续通过引进外资等一系列增强竞争力的措施,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实施出口导向型战略。实施复合型战略模式,政府应采取必要的复合型保护政策和鼓励政策。如对进口替代产业的培育与保护并提升其工业层次、对出口导向产业的支持与鼓励并促进原有进口替代产业的升级并转变为出口导向产业。

再次,对新出现的新兴产业,国家应当采取高关税壁垒的保护政策,对旧的新兴产业,国家应当逐步降低保护程度,使这些产业时时面临适度的国际竞争压力,迫使它们励精图治、提高技术、加强管理、改进产品质量,尽快实现成熟期的转变,并最终冲向国际竞争市场。出口导向政策应当逐渐转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尤其是已成熟的新兴产业,鼓励它们走向匡际市场,在竞争中把握发展,在竞争中求得新的生存,为本国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对走向衰落的成熟产业,国家应该逐渐停止对它们的出口补贴,把出口的注意力逐步转向技术层次更高的企业,促使衰落中的企业尽快实现资源的转移和重新配置。

最后,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模式的实施是否顺利和成功,还需要都需要具备与其相

符合的条件,需要相应的政策手段与工具,并形成相应的机制和发挥作用。同时,复合型战略模式的选择和实施,还应考虑充分调动各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协调社会各经济主体、各经济部门和各地区的平衡发展,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使开发、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使社会不同的经济主体从各方位、各层次发挥出其内在的动力和活力,形成复合型经济模式效应。

参考文献

[1]苏振兴,张勇.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拉美国家工业化模式的转型[J].拉丁美洲研究,2011,04:3-13+79.

[2]李玉娟.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实证分析——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思考[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04:58-65.

[3]邹昭晞.我国三类制造业发展战略匹配: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J].改革,2014,10:117-127.

[4]马颖,李建波.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大陆与台湾贸易发展战略的路径比较[J].亚太经济,2007,03:78-82.

[5]杨春玲.对“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两种外贸发展战略的再认识[J].学术探索,2003,09:32-35.

[6]方兴起,张球.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辩证分析——30年改革开放的回顾和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1:16-21+37+157.

[7]申东镇.论韩国“出口导向+进口替代”外向型经济模式[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662-666.

[8]赵自勇.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独立之初新加坡新工业化战略的确立[J].东南亚研究,1998,03:38-41+47.

[9]范爱军.略论台湾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阶段的经济政策[J].亚太研究,1994,05:19-24.

[10]马小林.选择“进口替代战略”还是“出口导向战略”──兼与李军鹏同志商榷[J].中国改革,1995,06:48.

[11]柳哲.工业化过程中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的综合应用[J].工业技术经济,2000,04:48-50.

[12]陈明星.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综合实施[J].国际贸易问题,1990,02:9-13.

[13]梁勇.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综合战略:困境与出路[J].国际贸易问题,1990,12:13-17.

[14]苏中一,胡怀邦.出口导向,还是进口替代[J].当代经济科学,1990,01:64-69.

[15]梁勇.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综合战略:困境与出路[J].国际贸易,1990,06:9-12+64.

[16]舒建中,洪彬,周玮.试析台湾经济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及其演变[J].审计与经济研究,1991,

04:58-59+45.

[17]刘淑琪.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有机结合战略的实现途径[J].山东社会科学,1992,03:44-46.

[18]张幼文.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战略实绩差异[J].世界经济文汇,1992,06:15-20.

[19]马慧琴.简论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效应[J].山西财经学院学报,1996,04:72+75+82.

[20]V.N.巴拉苏勃拉玛耶,M.萨里苏和戴维萨普斯福特,沈思.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与增长[J].经济资料译丛,1997,02:52-58.

[21]梅振涛.试论台湾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战略[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1988,11:13-16+8.

[22]李国章.南朝鲜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战略转换[J].亚太经济,1988,05:27-32.

[23]范宏才.建议把出口导向和替代进口作为机床工业的发展战略[J].机床,1989,03:7-8.

[24]陈明星.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的综合实施[J].国际贸易,1989,10:30-34+64+1.

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日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出口导向战略在中国要以新的外贸战略加以代替。对此,从亚洲金融危机前后东亚相关国家的发展现实,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明中国出口导向战略不仅不能因亚洲金融危机或加入WTO而被抛弃,更要在坚持中加以调整,在调整中加以发展。 目录[隐藏] 1 基本概况 2 战略背景 3 与进口替代差别 4 发展方向 5 参考资料 出口导向战略-基本概况 中国出口 在出口供给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供给国,中国的贸易条件现阶段趋于恶化,而且国际上劳动密集产品出口竞争日益激烈,再加上中国此类产品生产规模增长过快,引起此类商品价格逐年下降。由于以出口为主的企业主要分布在长三角与珠三角一带,而近期这些地区中部分企业出现了破产倒闭等问题。这些负面冲击了中国实体经济。 暂时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的适当调整,防止出现因出口大幅下滑而影响中国实体经济。这次出口退税率调整对中国的服装纺织行业、玩具、机电行业以及高附加值医药行业构成一定程度的利好。 美国次债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中国外贸出口,中国应抓住这一契机,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要通过适度降低外贸依存度,扩大内需,充分利用大国优势加速产业结构升级,避免向长期产品附属化增长模式的方向发展。放弃单一的出口导向型战略,通过鼓励与扶持高附加值产业与产品出口,走向内外需求均衡的大国经济,走向技术引领的经济增长模式。 出口导向战略-战略背景 海运出口 出口退税调整一共涉及3486项商品,大约占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的25.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提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退税率;二是提高抗艾滋病药物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由于中国出口型企业受多方面不利因素冲击,利润下滑显著。中国通胀压力较大,原材料涨价比较厉害,同时劳动力成本上涨压力也比较大,给中国企业带来较大成本压力;人民币不断升值,给中国出口型企业也带来了较大的出口压力;与此同

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的定义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1] 进口替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代。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业等,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 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2] 进口替代战略实施的限制条件[3] 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需要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主要包括3个方面: 第一,关税保护,即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生产最终消费品所需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征收低关税或免征关税。 第二,进口配额,即限制各类商品的进口数量,以减少非必需品的进口,并保证国家扶植的工业企业能够得到进口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降低它们的生产成本。 第三,使本国货币升值,以降低进口商品的成本,减轻外汇不足的压力。其中关税和配额是进口替代战略中最重要的保护措施。 进口替代战略的影响[3] 实施进口替代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民族工业中消费品工业的发展,加强了发展中国家独立发展经济的能力,能够减少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一些专门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力也培养出来了,政府部门从中也获得了管理经济的经验和知识,因此许多拉美、南亚、中欧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战略,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但是这一战略对刺激民族工业的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它并不能完全消除对外的依赖性,它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它只是改变了进口商品的结构,从成品进口改为进口国内不具备的原料、技术专利、机器设备、中间产品与资本等。当发展中国家用高关税保护民族工业时,发达国家也用各种措施破坏或打破关税保护,抵制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替代,所以进口替代战略常常出现无能为力的状态,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许多缺陷。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认为,进口替代战略的核心问题是它违背了比较利益原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口替代战略受到许多学者的批评。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最新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替代战略 一、两种经济战略的定义 (一)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乂称''内向发展战略”。是指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 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就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LI的出发,减少或者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山本国生产者供应的战略。山于实施该战略必须伴以贸易保护政策,因而不利于促进本国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进步,更不利于产品的出口。时间过长,不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出口导向战略 出口导向战略也称出口替代战略。是指国家采取种种措施促进面向出口的工业部门的发展,以非传统的出口产品来代替传统的初级产品的出口,扩大对外贸易,使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推动工业和整个经济的发展。出口导向战略着眼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通过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然后组织产品出口,以代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两种经济战略的利弊分析 (一)出口导向型 1(出口导向战略的优点: 1)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的资源,并与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劳动力资源 相结合,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以缓解一国的外汇 压力。 2)通过贸易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以出口换取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型机器设备和资金,加速本国经济增长速度 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 3)增加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可以通过对外贸易,互通有无,使本国居 民享受到更多的经济福利,提高其生活水平。4)可以在国际分工中节约劳动, 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在全球性 的产业结构调整中,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获取因分工而 产生的规模经济效益。 2(出口导向战略存在的问题:1)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外资依存度过高,国民经济命脉易受外 国资本操纵。 2)以贸易带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局限性。3)国内产业结构布局贸易出现畸形发展一些产业容易出现产能过 剩。 (二)进口替代型 1.进口替代战略的优点 1)有利于民族工业体系的迅速建立和国内丄业发展政策的独立之星 防止国民经济命脉受制于外国资本。 2)随着国内企业的成长,有助于提高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一国 的对外贸易的结构和条件,提高一国的对外开放水平,有效防止了 贸易条件恶化。 3)进口替代战略将为本国发展战略产业和实现工业化创造必备条件, 既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中,为本国培育大量技术和管理

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贸易战略的比较

贸易发展战略思考 一、两种外贸战略的对比分析 无论是进口替代还是出口导向战略,不可能也不应当作为一切时代和所有国家(主要指发展中国家)的固定发展模式,而应当根据世界经济关系的时代特征和各国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其各自的战略。因为两种战略之间相互联系又互相区别,而且每个战略各有优缺点。 (一)两种贸易战略横向对比研究 (1)理论基础方面 进口替代战略的理论基础是保护贸易化,而出口导向战略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化。保护贸易理论认为,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没有经济实力与发达国家自由竞争,应利用关税或配额等措施来支持本国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直至他们能够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拉美的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国率先实行进口替代战略。自由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可以按照自然条件,比较利益和要素丰缺状况,专心生产其较有利或不利较小的产品,从中获得贸易利益和推动经济发展。正是利用这一理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香港地区、新加坡等国相继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 (2)促进就业方面 进口替代多多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劳动力资源比较充裕,资本与技术要素比较稀缺,而对于进口替代产业来说,往往产生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从国外进口的先进设备中,这些设备也往往是从节约劳动力的目的出发而设计的,这些技术设备的引进,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问题,往往并不能产生促进作用,难于解决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这个难题。但出口替代则消除了进口替代对资本密集工业的偏好,在出口导向初期,通过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有力地推动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从而带动了经济的发展。 (3)国际环境方面 对于进口替代产业,由于其市场主要面向国内,只要其国内市场比较大,它就可以发挥规模效应,降低产品成本,竞争能力得到增强,而最终在逐步放松进口替代政策后能同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相互抗衡。但对于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则不然,它较多地受限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出口替代发展战略是以国际贸易中自由贸易为基础的,要求具有宽松

差异化战略分析

基于海底捞的服务差异化经营战略差异化战略,是指为使企业产品、服务、企业形象等与竞争对手有明显的区别,以获得竞争优势而采取的战略。这种战略的重点是创造被全行业和顾客都视为是独特的产品和服务。实现差异化战略, 可以培养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因此, 差异化战略是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利润的一种有效的竞争战略。 虽然差异化战略能够使企业获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但在实施差异化战略的过程中又会耗费更多的成本,同时实施差异化战略也将面临一些风险。 至于差异化战略的类型主要包括了四种,分别是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事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 海底捞成立于1994年,是一家以经营川味火锅为主、融汇各地火锅特色为一体的大型跨省直营餐饮品牌火锅店。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海底捞已经成为中国火锅行业中的佼佼者,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很容易的发现,它成功的因素除了对食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外,更不容忽视的是它在服务上的差异化战略。甚至有人评价说海底捞虽然是一家火锅店,它的核心业务却不是餐饮,而是服务。 去过海底捞的人都会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赞不绝口,海底捞的服务能让人真真切切的体会到顾客就是上帝这句话的含义。在比较热门的饭店里我们经常会看到等位区里人声鼎沸,顾客有站着的有坐着的,大部分的人都显得焦急而无所事事。等待本来是痛苦的,但是海底捞将等待也变成了一种愉悦的过程,等待就餐的顾客一边观望屏幕上打出的座位信息,一边接过免费的水果、饮料、零食;如果是一大帮朋友在等待,服务员还会主动送上扑克牌、跳棋之类的桌面游戏供大家打发时间;或者趁等位的时间到餐厅上网区浏览网页;还可以来个免费的美甲、擦皮鞋。在就餐的时候每隔15分钟,就会有服务员主动更换你面前的热毛巾;如果你带了小孩子,服务员还会帮你喂孩子吃饭,陪他们在儿童天地做游戏;抽烟的人,他们会给你一个烟嘴,并告知烟焦油有害健康;为了消除口味,海底捞在卫生间中准备了牙膏、牙刷,甚至护肤品;过生日的客人,还会意外得到一些小礼物…… 海底捞在服务上的差异化诠释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让顾客体会到了被重视的感觉,从而赢得许多忠诚的顾客。通过服务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且这种差异化,很难被其他的企业模仿,在现阶段的中国社会,已经是形成了一种共识,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什么是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是一种内向型战略,世界银行的定义是指“对工业和贸易的奖励制度有偏向,重视内销的生产,轻视出口的生产”。而理论界一个比较一般的定义是,以国内生产的同类产品取代进口品,其内涵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强调本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加强经济自力更生能力。 第二,在进口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同时,努力提高产品的本国化比率,节约外汇和实现外部经济平衡。 第三,运用本币高估和幼稚产业保护实现替代。 第四,对本国市场实行不同程度的保护。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实际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腾飞的一项重要战略,尤其是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应用价值较大,新兴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基本都使用了这一发展战略。 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双向性[1] 伴随着以资源导向贸易战略的失败,许多发展中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探索新的国际贸易模式。鉴于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交易条件不断恶化的现实,多数发展中国家纷纷采取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将本国市场与世界市场隔离,以此来限制发达国家工业产品大量流入本国市场。然后,通过国内生产来代替这部分进口市场,以此来实现本国、本地区的经济自立。这种试图依靠高关税、配额等保护政策手段的限制,来实现本国(地区)的“内向的”国际贸易战略又叫进口替代贸易战略。 自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末,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得益于这种发展战略的成功,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从殖民地经济结构中摆脱出来,实现了初步的工业化。 最早采用进口替代贸易战略的菲律宾,借助于国内丰富的资源和给予外国企业国民待遇,工业化比率迅速提高。20世纪50年代中期菲律宾工业化率尚只有8%,而60年代初期则升至17%。国民经济长期依赖于橡胶、锡等自然资源出口的马来西亚,通过以纺织、电子机械为中心的进口替代,奠定了大规模工业化发展的基础。为了验证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对工业发展的贡献程度,钱纳里借助于投入产出表对工业增长进行了数量分解。根据钱纳里的研究,1960年发展中国家中,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度,最终需要生产为22%,中间需要生产为28%。进口替代生产为

差异化战略的优势适用条件及其风险

差异化战略的优势适用条件及其风险 差异化战略适用于下列情况:①有多种使产品或服务差异化的途径,而且这些差异化是被某些用户视为是有价值的。 ②用户对产品的使用和需求是不同的。③奉行差异化战略的竞争对手不多。 差异化战略面临的风险:①可能丧失部分客户。如果采用低成本战略的竞争对手压低产品价格,使其与实行差异化战略的厂家的产品价格差距拉得很大,在这种情况下,用户为了大量节省费用,只得放弃取得差异的厂家所拥有的产品特征、服务或形象,转而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②用户所需的产品差异的因素下降。当用户变得越来越成熟时,对产品的特征和差别体会不明显时,就可能发生忽略差异的情况。③大量的模仿缩小了感觉得到的差异。特别是当产品发展到成熟期时,拥有技术实力的厂家很容易通过逼真的模仿,减少产品之间的差异。 【南方电缆网】日前,特变电工(德阳)电缆公司)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力争到2013年末实现产销规模25亿元,2015年末实现产销规模超50亿元,将德阳电缆公司打造成国内最大的装备配套电线电缆基地。 一个14年前年产值仅为千万元的校办企业,历经磨砺和奋斗,取得良好发展。截至目前,产品不仅服务于三峡工程、奥运场馆、西电东送等大批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还先后出口到35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年产销突破16亿元的龙头企业。十余年间,如何做到产销数十倍的增长?据透露,其经营秘诀是:坚持科技创新走差异化发展、品牌化经营等,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德阳电缆公司在突出线缆主业的同时,也在强化产业链互补上大做文章。依托特变电工国家级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优势,通过自主研发,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和专利达40余件。产品从35kV及以下交联聚乙烯绝缘电力电缆、架空绝缘电缆、清洁环保电缆、轨道交通电缆、硅烷交联等传统电缆,延伸到风机、石油、钻采、机车等用于特殊领域的线缆产品上,其自行研制的风力发电专用电缆、油田钻机用电缆、机车、盾构专用电缆等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水平。其自主研发的"高阻燃清洁电线(缆)"在2005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上荣获金奖。通过大力市场开拓,其装备用特种电缆已占据公司年销售近40%的份额,成为公司新的经济增长点。 实施品牌化经营 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注重品牌营销与服务成为德阳电缆公司开拓市场的制胜法宝。 该公司依托特变电工国际品牌优势,从总经销、二三级分销商以及终端客户服务入手,实现优质服务,赢取市场主动权。除了对经销商实施品牌支持外,公司也将所有销售人员纳入企业管理,进行岗前培训,入职教育,企业文化熏陶,公司利用报纸刊物及宣传单,及时免费为经销商提供支持,还提供网络链接和手机报的发送。 为有效服务终端客户,在每个销售网点,规定实施1小时上门服务等一系列措施,为该公司培养和发展了大批忠诚客户。目前,公司在国内各个省市已发展总经销商1000余家,挂牌经销商超过3000余家。 国内外市场两手抓 近年来,德阳电缆公司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积极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先后中标多项国内重大工程项目。同时,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走国际化发展道路,推进国际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成功开发了澳洲、非洲、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作为中国制造的代表,产品远销澳大利亚、安哥拉、埃塞俄比亚、尼日利亚、阿富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先后成为英特尔、力拓公司等世界500强企业的全球合格供应商。 德阳电缆公司在巩固非洲、澳洲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又新开拓了东盟、中亚等市场。在实现线缆产品出口的同时,成功签订尼泊尔变电工程项目近150万美元订单,实现了国际成套项目总承包工程零的突破,从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延伸,服务于国际市场的能力得以全面提升。面对"十二五"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德阳电缆公司力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规模效益和经营质量,全面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进口替代 出口导向

对外贸易在一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应当选择一条什么样的贸易战略,引起了广大发展经济学家的广泛关注与研究。一些经济学家从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些贸易战略理论,成为发展中国家制定贸易战略的依据,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进口替代战略理论和出口导向战略理论,这两种战略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起飞阶段得到了很好的实践与运用,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了经济的飞跃,从而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因此,通过对这两种战略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总结出很多经验和教训,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进口替代战略与出口导向战略 1.1进口替代战略的提出 进口替代是指用本国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来替代从国外进口的工业制成品,这一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业,以求用国内生产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经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1.2出口导向战略的含义及内容 出口导向是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这是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有了一定程度后采取的战略,这些国家的经济一般具有的经济特征是二元经济,即一部分是传统的、落后的经济,而另一部分却具有现代化的经济特征。它们以本地廉价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相结合,发展出口产品的生产,从而加速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出口导向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口,主要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变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以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的出口,致力于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此后,极少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始着手建立知识和信息密集型等高科技产业,力图在高科技产业产品的世界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出口导向战略的效应分析 1.积极效应 ①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确立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通过培育出口企业,以此拉动经济增长。从零星的出口贸易,逐渐跻身世界贸易大国的行列,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迅速,出口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曾经在“亚洲四小龙”身上所表现的强劲增长势头,日益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表现出来。自1984年以来,出口贸易增长率显著超过了GDP增长率,并且一直保持了同期两倍于GDP 增长率的势头。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仅2004年、2005年和2006年三年出口贸易增长率就达到了30%以上的平均值。 ②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高速增长出口产品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20世纪80年代我国逐渐对外资开放制造业以来,外资在经济中的规模不断扩大,在投资总量增加的同时,不断向产业的纵深方向发展从劳动密集型和低技术产业向高技术产业深入,导致我国贸易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口总额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也进一步优化。 ③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基于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我国的产业升级进度因此得到推动。在全球范围内的产业布

差异化竞争战略。

答:差异化竞争:是将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树立起企业在全行业范围中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竞争可以有许多方式,如产品设计、品牌、技术、产品功能、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服务来获得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使其成为企业经营战略的发展潮流,是CRM以客户为中心的思想在企业竞争战略中的一种体现。CRM主张根据客户的需求细分市场,通过对细分市场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更好的获得和保持客户如今的公司缺少的正是具有这种竞争意识的员工。能够避开最激烈的正面竞争,根据自己的长处,配合客户的需求,走一条差异化的道路,这种方法应该是值得借鉴的。 为企业建立差异化竞争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源于消费者需求2、避免同质化3、以企业资源为基础4、差异化策略有方 综合运用差异化竞争进军竞争激烈的市场,具体而言在于面向目标客户的差异化:产品及品牌定位差异化,产品质量及包装的差异化,重点销售区的差异化,市场推广的差异化,终端销售的差异化。 以饮料行业为例,中国饮料行业已经进入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等国际企业还有娃哈哈、乐百氏、农夫山泉、红牛等国内企业群雄逐鹿。 在这个众多食利者争夺的市场中,不同企业往往以其不同的战略和策略赢得一份市场,或突显渠道优势,或突显产品独特性,或突显地方人脉优势,众多的企业都在白热化的竞争中,在狭窄的夹缝中,也在不断相互学习和借鉴中谋求自己的生存空间。产品的趋同化、渠道趋同化、促销手段趋同化、公关策略的趋同化,这一切使得创新成为饮料行业成长与发展的主题。 非常可乐以变应变 面对两乐与康统在饮料市场的全面进攻,国内饮料业老大娃哈哈大胆创新,开始尝试推拉结合的市场营销攻略,即在推动传统渠道的基础上,大力开展销售终端的启动工作,从农村走入城市,走进城市家庭生活。 娃哈哈总裁宗庆后认为,目前,饮料企业主要有以下三种营销思路:一是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的直营思路,主要做终端;二是乐百氏的批发市场模式;三是娃哈哈的联销体思路。在宗看来,国际名牌和本土企业各有各的优势,前者有雄厚的资金、科研等实力,还有品牌方面的优势,但是后者也有熟悉国情、与消费者文化相通等优势。在国际化竞争中,国际品牌可能是“狼”,也可能是“纸老虎”,关键是看本土企业能不能扬长避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而抑制对方的长处。娃哈哈在与“两乐”为主的国际饮料名牌竞争中,就通过销售重心下移,利用广大农村消费者品牌意识不强的有利因素,以价格优势抢占农村市场从而获得了成功。

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第十章国际贸易发展战略 第一节开放经济与经济发展 一、发展模式 1、定义 发展模式是指与一国基本国情相适应的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和途径。发展模式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发展什么、如何发展和为谁发展的愿望和目标,而且还体现了发展的结果。 2、内向发展模式与外向发展模式 内向的发展模式是相对于外向的发展模式而言的,指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以出口为中心的国际经济活动采取反出口倾向的政策来促进本国经济发展。而外向的发展模式则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对以出口为中心的国际经贸活动采取鼓励出口的政策,依据比较利益原则,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从而带动本国经济发展。 3、衡量标准 标准之一:出口依存度,即出口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出口依存度高的就是外向型经济,出口依存度低的就是内向型经济。 标准之二:进口商品的保护率。名义保护率就是某种商品国内价格与国际价格之比。实际保护率可以用生产中增加价值的变化计算。进口商品的实际保护率=(V-v )/v×100%,其中,V为按国内价格计算的增值价值,v为按国际价格计算的增值价值。出口生产的实际保护率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求得。两者之比反映了贸易的内向型或外向型。 二、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居高不下的失业率和国内市场上国外竞争的加剧,他们加强了对本国战略性产业的支持和资助,以使其获得竞争优势。一些经济学家提出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 1、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所谓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国家从战略的高度,用关税、出口补贴等措施,对现有或潜在的战略性(部门、产业)进行支持和资助,使其取得竞争优势,提高经济效益和国民福利。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由两种理论构成。一是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詹姆斯.A.勃兰特和美国波士顿学院的巴巴拉.J.斯本赛提出的“利润转移”理论和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理论。 “利润转移”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特别是寡头竞争市场上,寡头厂商可以凭借其垄断力量获得超额利润,在与这类国际寡头竞争中,一国政府可以通过出口补贴帮助本国厂商夺取更大的市场分额,或以关税迫使外国厂商降低价格,或以进口保护来促进出口,从而实现由外国利润向本国的转移,增加本国的福利。“外部经济”理论认为,产业外部经济因素对产业自身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政府对具有显著外部经济因素的产业给于适当的保护和扶植,使之能够在外部经济作用下形成国际竞争力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他们认为,能够实现“利润转移”和“外部经济”效应的产业,则成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和目标产业。 2、战略或目标产业的确定 第一、高附加值产业。整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由各个产业所创造的附加值构成,而国内生产总值越大,表明该国的经济实力越强,高附加值产业是投入少而产出价值高的产业。通过扶植理想的具有战略性的目标产业,提高该产业的竞争力,扩大市场,从而提高整个国民的福利水平。故政府要把高附加值的产业作为优先考虑的战略性产业。 第二、高科技产业。高科技产业是指依靠产品以及生产过程的快速革新而获取成功的产业。目前普遍认为的高科技产业由生物工程、新型材料、远程通信、计算机软件等。 三、利用外资和民族工业的发展 1、直接投资的形式 a来料加工、来件装配和来样加工。 b补偿贸易 c合资经营 d合作企业。 e独资经营。 f租赁。 2、直接投资的特点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概述 差异化战略又称别具一格战略,是将公司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差异化.形成一些在全产业范围中具有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战略可以有许多方式:设计或品牌形象(Mercedes Benz在汽车业中声誉卓着)、技术特点(Coleman在野营设备业中)、外观特点(Jenn-Air在电器领域中)、客户服务(Crown Cork及Seal在金属罐产业中)、经销网络(Caterpillar Tractor在建筑设备业中)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最理想的情况是公司使自己在几个方面都差异化。例如.卡特皮勒推土机公司(Caterpillar Tractor)不仅以其经销网络和优良的零配件供应服务着称.而且以其极为优质耐用的产品享有盛誉。所有这些对于大型设备都至关重要.因为大型设备使用时发生故障的代价是昂贵的。应当强调.差异化战略并不意味着公司可以忽略成本.但此时成本不是公司的首要战略目标。 如果差异化战略成功地实施了,它就成为在一个产业中赢得高水平收益的积极战略,因为它建立起防御阵地对付五种竞争力量,虽然其防御的形式与成本领先有所不同。波特认为,推行差异化战略有时会与争取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的活动相矛盾。推行差异化战略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在建立公司的差异化战略的活动中总是伴随着很高的成本代价,有时即便全产业范围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将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要求的高价格。

产品差异化带来较高的收益.可以用来对付供方压力.同时可以缓解买方压力.当客户缺乏选择余地时其价格敏感性也就不高。最后.采取差异化战略而赢得顾客忠诚的公司.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也更为有利。 实现产品差异化有时会与争取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相矛盾。它往往要求公司对于这一战略的排它性有思想准备.即这一战略与提高市场份额两者不可兼顾。较为普遍的情况是.如果建立差异化的活动总是成本高昂.如:广泛的研究、产品设计、高质量的材料或周密的顾客服务等.那么实现产品差异化将意味着以成本地位为代价。然而.即便全产业范围内的顾客都了解公司的独特优点.也并不是所有顾客都愿意或有能力支付公司所要求的较高价格(当然在诸如挖土机械设备行业中.这种愿出高价的客户占了多数.因而Caterpillar的产品尽管标价很高.仍有着占统治地位的市场份额)。在其他产业中.差异化战略与相对较低的成本和与其他竞争对手相当的价格之间可以不发生矛盾。 差异化战略的类型 (1)产品差异化战略 产品差异化的主要因素有:特征、工作性能、一致性、耐用性、可靠性、易修理性、式样和设计。 (2)服务差异化战略服务的差异化主要包括送货、安装、顾客培训、咨询服务等因素。 (3)人事差异化战略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印发展模式的对比 中国和印度同为文明古国,所在的亚洲曾经是非常富庶的地方,直到19世纪之前,中国比欧洲或者亚洲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强大,在1820年时,中国的GDP比西欧及其衍生国家的总和还要高出将近30%。 在西方国家进行殖民扩张以前,印度是后来成为西方殖民地国家中唯一的工业品出口国,即使到了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地统治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印度的工业规模仍然要比其他任何一个欧洲殖民地的工业规模都要大 但是,随着西方对印度的殖民、以及对中国的殖民渗透,本来就已处在停滞状态的中印两国经济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大逆转,在此后的 100 多年时间里,中国与印度、以及这两个大国所在的亚洲很快就成为世界上最为贫困的地区,而且大部分贫困人口恰好集中在中国与印度这两个人口规模极其巨大的国家里。 亚洲的复兴是从1950 年代开始的,但是走出亚洲经济复兴第一步的并不是中国和印度,而是日本,这是因为中国与印度在争得民族独立与解放之后,出于对西方国家的“ 敌意”而选择了被事实证明是缺乏效率的“ 计划经济体制”,结果未能实现有效的经济增长,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解决多个世纪积累起来的贫困 但是,当日本于20世纪70年代成功实现对美国与欧洲的赶超,以及随之而来的东亚“ 四小龙” 与“四小虎” 的经济起飞,给中国以巨大的冲击。 中国在经过审慎的思考以后,在1979年以后毅然决然地走上了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道路,从而创造了令世人震惊的中国经济奇迹。面对中国的经济奇迹,印度最终也在1992年开始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结果,在进行转型后的10多年时间里,也发生了在印度历史从来没有过的经济增长。 中国与印度的崛起为解决世界性的贫困问题提供了新的希望;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将对控制世界人口的增长做出更为积极的贡献;中国和印度的崛起可以为世界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 一、中国和印度不同的发展模式 1、中国和印度走向市场化道路不同 (1)历史遗产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而印度在其改革开放以前所实行的则是以私有制为基本制度的计划经济,这种根本制度上的差异导致了这两个国家在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必须要选择不同的改革道路。 (2)中国的产权改革 中国要想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首要的任务便是进行所有制的改革,因此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正式引入产权和私人企业制度。这项改革最初是从农村开始的,然而就以星星之火燎原之势迅速地在整个经济领域中得以推行,从而成功地奠定了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制度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估算,仅仅是在1978至1984年间,由于中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明确土地产权和其他一些产权的改革,就使中国农业产出提高了四十二个百分点。 在整个中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经济增长与产权改革与私人企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性。 综观今日之中国,什么地方民营经济发展的越好,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快,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提高的越快;什么地方产权改革越是滞后,那么该地区的经济增长也就越慢,贫困的问题也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从这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再分配可以缓解不同地区间的收入差距日益扩大的矛盾,但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方法可能还是在于产权和其他相关制度的改革。

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我国实行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可行性 摘要:出口导向和进口替代是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较常采用的两种不同的发展战略,两种发展战略各有不同的优缺点。由于进口替代发展战略在我国实施中产生了许多弊端,以及东亚一些国家运用出口导向发展战略获得成功的示范作用,我国逐渐的从进口替代转向了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出口导向发展战略在我国的实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取得了不少成就。 关键词:出口导向加工贸易亚洲四小龙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亚洲的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推行出口导向型战略,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产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腾飞,一跃成为全亚洲发达富裕的地区。 1998年爆发亚洲金融危机,不少国家陷入衰退。这四个成功发展且位于东亚和东南亚的经济体,其极为成功的经济发展过程和经验使其安然度过危机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典型例子。它们利用西方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会,吸引外国大量的资金和技术,迅速走上发展道路,成为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火车头之一,国际社会普遍皆视亚洲四小龙为发达国家及地区。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紧紧抓住了国际资本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实行了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确立出口导向型发展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来看,这是也是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的成功战略,同时也被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这种经济发展战略,在长达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我国取得了辉煌的成效, 使我国成为今天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该战略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出口导向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区别及优缺点 (一)进口替代:其主要方法是利用高额关税和数量措施来限制基本消费品的进口,同时利用高估汇率鼓励工业所需原材料和技术设备的进口,达到扶持本国新兴工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基本消费品的进口替代。 (1) 优点: ①奠定一国初步工业基础; ②发挥本国资源等方面优势; ③保证把外汇用在最关键地方。 (2) 缺点: ①阻碍出口发展,导致国际收支恶化; ②忽视非进口替代部门的发展; ③排斥竞争,降低经济整体效率。 (二) 出口导向:其主要特征是逐步向均衡汇率靠拢,有的还实行低估汇率,鼓励出口;取消数量限制措施。 (1) 优点: ①有利于比较利益的获得; ②引进竞争机制; ③促进出口发展; ④适应国际贸易规范。 (2) 缺点: ①易出现外汇收支不平衡; ②对外依赖性较大。 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选择保护贸易政策的原因 在工业经济时代,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发展中国家经济主要依靠农业,民族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经济结构呈现出单一化、畸形化的特征。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则获得了较充分地发展,国内市场日趋饱和,急需向海外扩张其原料和销售市场。于是,发达国家大力提倡自由贸易。自由贸易在原则上要求国际贸易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之上,因此,发达国家可以将其工业制成品销往广大的落后国家,以实现其经济扩张;而落后国家只能生产出口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经济结构无法得到改善和提升,经济发展将始终停留在落后的水平上。在这种不对称的经济发展要求下,发达国家往往会倚仗强势,大力推行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剥削和掠夺落后国家的经济资源,摧残和扼杀其新兴工业。在这种不公平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独立和发展利益将无法得到根本的保障。面对特殊的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家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保护民族工业的思路和口号。保护贸易政策的提出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认可,成为其在工业化初步发展阶段中的必然选择。 通过对本国民族工业进行保护,民族工业的建立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空间。生产力水平获得实质性的提高。保护贸易政策使落后国家固有的、静态的、结构水平低的比较优势转化为创新的、动态的、结构水平较高的比较优势,这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保护贸易政策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转向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新的困难。

差异化战略的内涵及其构建特征

差异化战略的内涵及其构建特征 内容摘要:本文在前人战略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从四个维度全面系统地阐释了差异化战略的内涵,并指出差异化战略的构建特征,以期指导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成功实施。 关键词:差异化战略竞争优势核心能力 当今时代是一个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消费需求越来越多元的时代。在需求创造市场的大背景下,“差异化战略”一经提出便受到企业的热烈追捧。然而目前很多人只是简单的把差异化战略理解为特色化,或认为差异化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引入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对差异化战略进行解释,使企业对差异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以期对欲实施差异化战略的企业有所裨益。 差异化战略的内涵 环境适应性 差异化战略作为一种战略,首先是寻求对环境的适应而存在的。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在《战略与结构:工业企业史的考证》一书中便提出了“企业经营战略应当适应环境、而组织结构又必须适应企业战略”的主要思想。战略与环境相适应得到了后来学者的普遍认同,它强调了战略决策所依据的环境是一种客

观存在,理性的分析技术是基于环境的变量,战略的核心在于对环境的适应,战略能够使组织通过确定外部环境中的机会与威胁,获得组织与环境的协同与适应。 竞争位势与定位 差异化战略是分析企业的竞争位势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定位。上世纪80年代初期,著名战略管理学家波特在其经典著作《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行业结构分析模型,即所谓的“五力模型”,认为行业现有的竞争状况;供应商的议价能力;客户的议价能力;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新进入者的威胁这五大竞争驱动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企业战略的核心应在于选择正确的行业,以及在五种竞争作用力面前寻找进退有据的地位,做出适当的定位。 面对上述五种竞争力,企业可采用三种基本的通用战略应对——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聚。其中差异化战略就是在满足顾客需求的全过程的某些环节中形成与竞争对手的差别,形成竞争上的优势。差异化实质上就是追求垄断性要素的一种方式。它可以赢得顾客的忠诚,并在面对替代品威胁时,所处地位比其他竞争对手更为有利。 难以模仿性 企业差异化战略的成功还在于自身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经济学家潘罗斯在1959年出版的《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指出,管理资源是制约企业成长的瓶颈性因素,因此,企业间的差别是一直存在的。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关于调整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逐渐建立起来。实践证明,这种发展战略在过去是行之有效的,为中国的经济保持长期稳定的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国内国际形式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并且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各种影响。于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进行调整,从出口导向型向综合平衡型转变。 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实施的战略背景 (一)基本国情的决定 出口导向型经济(Export-oriented Economy)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手段,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源与开拓国际市场,促进出口工业的发展,促进出口产品的多样化,以增加外汇收入,并带动工业体系的建立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属于外向型经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出口导向型模式取得经济发展的辉煌成就。 1、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 新中国成立后的近30年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片面地重视重工业,导致轻工业和农业严重滞后。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践行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的巨大成就。这种增长业绩与上世纪50年代的工业化战略以及为工业化战略服务的相关政策有着很深的渊源关系。工业化战略以强化高度集中的资本积累和制造业投资为基本特征,长期忽略内部消费市场的开发。并在人均收入很低水平上出现了产能过剩。从开始对外开放到加入WTO,中国的过剩产能得以通过国际市场逐渐释放,并且使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获得了强劲的生命力。 2、剩余劳动力的增长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亚洲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评析 内容摘要:目前需求不足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制约,而出口增长在需求的增长中又一直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认为,中国的人口结构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决定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还是离不开出口导向的制造业。 关键词:出口导向增长路径 “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是战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发展经济的两种模式。前者短期,效果好;后者长期,后劲足。二战后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或直接采取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或很快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模式转型,获得了巨大成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由“进口替代”型转变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亦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金融危机以后,我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的出口方式遇到了重大挑战。 中日韩的出口贡献比较:基于自回归模型的经验分析 本文以江苏省为例,来说明中国的情况。虽然同为外向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但是江苏经济增长的出口依存度显然要大于日本和韩国,亦大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江苏出口占GDP的比重达到6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个百分点,比日韩同期分别高17和44个百分点。1985年以来,江苏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一直在10%左右波动,而日本经济膨胀期的均值在2%,韩国更低。同时,江苏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远大于韩国和日本。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和出口这两个变量进行分析。将其时间序列分别表示为GDP、EX。而为了降低异方差,本文对四个变量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分别记为:LnGDP、LnEX。 (一)ADF检验 在进行模型估计之前,首先进行单位根检验,以避免出现伪回归的错误。结果表明,这四个变量都是平稳变量(见表1、表2)。因此,对LnGDP、LnEX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 AR)。在V AR模型的基础上,通过考察Granger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析的结果判断各变量对经济增长的中长期影响。 Johansen共积性检验显示,三国的GDP和出口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建立协整关系约束下的向量自回归模型(VECM),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分析。 (二)V AR模型 四个变量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可以考虑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