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
灌排渠道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基本资料

第一节通则

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

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测量资料

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

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带状图宽度,

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

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

第2.2.2条灌区天然河流、沟道、湖泊、洼淀、沼泽等地带的平面和纵横断面测量资料,视工作需要,可参照上述条款选择适宜的比例尺。

第三节水文气象资料

第2.3.1条应搜集与灌排渠系设计有关的降水(包括暴雨)、蒸发、湿度、气温、风力、风向、日照、霜期、冰冻期以及冻土深度等气象资料。

第2.3.2条应搜集水源河流和灌区内天然河流(沟道)以及承泄区的有关水文、泥

沙、水质等资料。

水源和灌区内河流(沟道)的水文资料系列应尽量相一致。

第2.3.3条灌排渠系设计所需要的主要水文气象资料系列,一般应不少于15年。

第四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

第2.4.1条灌排渠系中的干、支渠线可按《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进行

必要的地质勘探工作。对特殊地质问题应进行专题研究。

第2.4.2条灌区水文地质应查明:地下水类型、埋深、含水层厚度特征、地下水动态、流向、补给与排泄条件、水质、综合补给量和可开采量,并绘制水文地质图,比例尺一

般采用1/50000~1/100000。对沼泽化、盐碱化地区还应对其成因进行分析。

经过分析论证,对不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的水文地质工作内容,可根据具体条件适当从简。

第五节土壤资料

第2.5.1条对灌区作物根系活动层内的土壤应进行调查和试验,其成果内容包括:

一、土壤物理资料:如土壤类型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容重、比重、孔隙率等。

二、土壤化学资料:如pH值、全盐量、盐分组成及氮、磷、钾和有机质含量等。

三、土壤水分特性资料:如饱和含水量、渗透系数。渗吸速度、给水度、田间持水量、

调萎系数、毛管水上升高度等。

第2.5.2条灌区土壤资料应附的填图包括:土壤分布图、土壤盐碱化程度图、土壤改良区划图。比例尺一般为1/50000~1/100000,典型地区用1/5000~1/10000。

第六节现有水利设施与自然灾害资料

第2.6.1条应对灌区已成的灌溉、排水、防洪等工程设施及当地地表、地下水资源利用等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与评价。

第2.6.2条应查明灌区历年发生的旱、涝、盐、渍等自然灾害的范围、面积、成因以及损失等。

第七节社会经济和科学试验资料

第2.7.1条应按灌区行政区划调查人口、土地面积(山、川、丘陵、原地)、耕地面积(水田、水地、旱地)以及机械化发展水平等资料。

应对灌区内的水田、水地、旱地的作物组成、耕作制度、单产、总产、农业总产值、投资、成本和农业人口、人均收入等分项作出调查统计。

第2.7.2条应搜集灌区或临近灌区灌溉排水有关科学试验资料。如作物需水量、灌水技术、作物耐渍深度、作物耐淹能力、耐盐能力,以及除涝防渍、盐碱化的防治、渠道防渗

和防治的冻胀措施等。

第2.7.3条应搜集建筑材料的来源、储量、单价、运距及运输方式等资料,为工程概(预)算提供依据。

第2.7.4条应搜集林业、牧业、渔业、工业、交通、能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现状和规划资料,并征求这些部门对灌排渠系设计的要求。

第三章灌区规划

第一节灌区规划的任务、原则及内容

第3.1.1条初步设计阶段灌区规划的主要任务是:在批准的设计任务书基础上,进一步论证灌区建设的可行性;确定设计水平年和灌排设计标准;选定灌区建设最优方案;制定灌区总体布置。

第3.1.2条灌区规划应贯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统筹兼顾,综合开发;因地制

宜,保证实效等原则。

第3.1.3条灌区规划的主要内容是:进一步论证灌区土地分类评价和水土资源平衡条件,核定灌区范围和灌排面积,选定设计水平年,灌排设计标准、灌排方式,研究灌区建设

方案;提出灌区水利土壤改良分区及其综合治理意见;进行水文水利计算;布置灌排渠系

其建筑物;制定田间工程典型规划;制定综合利用规划;拟定渠系工程实施程序和灌排管理

方案;分析工程效益与技术经济指标。

第二节灌区总体布置

第3.2.1条灌区总体布置是在对其旱、涝、渍、盐等进行综合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下,对水土资源、灌排渠系及其建筑物、道路、林带、村庄、电力线路、通讯线路等

所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

第3.2.2条灌区应设置排水系统,做到有灌有排,灌排并重,满足除涝要求,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过湿与沼泽化或盐碱化。

水稻地区应研究防止土壤次生潜育化。

第3.2.3条自然条件有较大差异的灌区,应根据水文、气象、土壤、水文地质及作物种植等条件,划分不同类型区,分区进行布置和设计。

第3.2.4条抽水灌区应主要根据经济合理及便于管理的原则进行分区。

在地形复杂的地区,可结合台地、原地、丘陵地、局部高地、沟壑等地貌特征,进行分区。

第3.2.5条抽水灌区的经济扬程应根据抽水灌溉的成本和增产效益的综合分析成果,合理确定。

第3.2.6条抽水灌区的分级应根据灌区地形特点,渠道合理的控制面积和间距、工程投资和年运行费用合理的原则,进行技术经济比较,综合分析,择优采用。

第3.2.7条灌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及要求,分别采取地表水、地下水结合,大、中、小并重,蓄、引、提结合,渠、井、沟、塘、库联用,丘陵地区长藤结

瓜以及其他合理的形式。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包括回归水),提高水的利用系数。

第3.2.8条灌区排水方式,应根据涝、渍、盐碱化的成因,结合灌区地形、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及技术经济条件,经分析论证后,因地制宜地确定。

对于以降水、灌溉渗水为主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地区,一般应采用水平排水的方式排水。

对于地下深层承压水补给潜水的地区,应考虑采用竖井抽水结合明沟输水的方式排水。

对于外来地表水及地下水为主或由于地形地势的特殊条件而形成需要排水的土地,可分别采用地面排洪沟、地下截水沟或骨干排水沟的方式排水。

当地下潜水量丰富,水质又宜于灌溉的地区,可结合井灌井排,“以灌代排”的方式排水。

对于排水地区内的局部低洼土地,排水确有困难时,可采取修筑沟洫台(条)田的方式治理。

第3.2.9条排水系统的布局,可根据地形、水系、承泄区条件以及现有工程情况,因地制宜地采取排、截、滞、抽等方式。

第3.2.10条对于滨湖、圩垸等低洼灌区,应在联圩并垸、整治河道、巩固防洪堤闸、能蓄保泄的前提下,设置完善的灌排渠系及必要的截渗工程,以做到内外分开、高低分开、

灌排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水位和地下水位。

第3.2.11条对于滨海感潮灌区,应在布置灌排渠系的同时,设置必要的挡潮、防洪海塘、堤、闸及截渗工程,做到拒咸蓄淡,蓄泄兼筹,适时灌排。

第3.2.12条低洼灌区排涝、必须贯彻蓄泄兼筹的方针,一般应使涝区具有一定的蓄

涝容积,以削减排涝峰量。

蓄涝水面率可根据涝区具体条件,因地制宜的确定。在南方圩垸水网地区,一般应不小于5%。在盐碱化和可能产生次生盐碱化地区,采用蓄涝措施应进行分析论证。

可用作蓄涝的有湖泊、洼淀、河道、排水沟、坑塘等。

第3.2.13条设计蓄涝水位,一般应低于排水地面0.2~0.3米;起蓄水位,在非盐碱化地区,一般可低于地面1~2米。起蓄水位以下的水深,可根据其利用要求具体确定。

抽排蓄涝地区,可不受此限制。

第3.2.14条在水资源欠缺地区设计灌排渠系时,应从水源、水质以及工程技术经济等方面,研究论证利用排水干沟、支沟的水,进行灌溉的可行性。

第3.2.15条利用排水沟中的水进行灌溉的方式,应进行专项设计。必须防止田间灌排渠沟合一,串灌串排等不良现象。

第3.2.16条排水承泄区应与排水分区和排水系统的布置相协调,并能承泄排水沟泄入的全部来水。

可用作承泄区的有海洋、江河、湖泊、溪涧、洼淀以及地下深厚透水层、岩溶区等。

选用地下承泄区应具备必要的水文地质勘探成果资料经过技术经济性论证,审慎确定。

第3.2.17条承泄区应满足下列基本要求:

一、在设计条件下,保证排水沟良好的出流条件,不因排水造成不利的率壅水、浸没或

淤积。

二、稳定的河槽和安全的堤防。

承泄区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如裁弯、疏浚、扩宽、清滩、建闸等加以治理。

第3.2.18条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应满足排水系统出口设计水位的要求,以便自流畅排。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当排水出口顶托不大时,可考虑采用:排水出口修建闸、涵,进行抢排;排水出口段修筑回水堤,允许适当壅高;调整排水沟道比降;下移排水出口等措施,争取自排。当承泄区水位变幅较大(如潮汐影响),还可考虑自排与抽排相结合的形式。

当承泄区水位长期较高,无法自流排水时,则应考虑抽排。

第3.2.19条灌区道路分为公路、简易公路、田间生产道路及灌排管理道路等。

道路的主要技术指标:公路应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确定;简易公路一般可参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四级公路技术指标取定;田间生产道路,应根据当地生产条件,照

顾远景发展拟定;灌排管理道路,可按管理要求制定。

第3.2.20条灌区道路网的规划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保证交通顺畅,便利农业生产,适应施工与工程管理。

二、要与灌排渠、沟相结合。

三、要与田间工程规划相一致。

四、路线短,占地少,工程量省。

第3.2.21条要因地制宜的在渠、沟、路旁种植树木,绿化环境。避免在渠、沟内坡植树。

渠、沟通过风沙地段,必须采取防护措施。

防风、防沙、经济林等专用林带及防沙草障等,可按有关部门的规划布设,并应尽量与渠、沟、路旁的植树相结合。

第3.2.22条在灌区总体布置时,可根据技术经济条件。考虑干、支渠、沟的综合利用,郊城乡供水、航运、水能、养殖等。

第3.2.23条在灌区总体布置时,应考虑管理机构和必要的试验、观测站及通讯线路等

的设置。

第3.2.24条田间灌排渠系的规格以及路、林、塘、井等的结合方式,应根据灌区内的不同分区特点,选择若干典型,提出典型布置。

第3.2.25条在灌区总体布置时,为了合理地利用水土资源,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必须执行有关环境保护法规。对环境影响进行详细论证,并提出对不利影响的改善措施。

第三节灌区工程经济效果评价

第3.3.1条灌区工程经济效果评价的任务是:阐明设计灌区工程的经济效果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论证和核定灌区工程方案经济技术合理性。

所有灌区工程的设计,都必须进行经济效果评价。

第3.3.2条灌区工程的经济分析,必须遵循《水利经济计算规程》,按其原则、内容、要求、方法等进行。

第3.3.3条灌区工程,除灌溉排水渠系工程外,还包括蓄(引)水枢纽、排水承泄区及渠系建筑物等项工程。因此,工程投资、工程费用、工程效益及技术经济指标等,均应按

灌区工程进行分析计算。

第四章灌溉设计标准

第一节灌溉设计标准

第4.1.1条灌溉设计标准是反映设计灌区的设计效益达到某一水平的一个重要技术指标,一般以灌溉设计保证率表示。

第4.1.2条灌溉设计保证率系指设计灌溉用水量的保证程度,用设计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占计算总年数的百分率表示即:

灌溉用水量全部获得满足的年数

灌溉设计保证率=──────────────────×100%

计算总年数

第4.1.3条灌溉设计标准的确定,应根据灌区水土资源、作物组成、气象水文、水量调节程度、经济效益及国家对当地农业生产的要求等因素综合研究选定。

采用灌溉设计保证率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地区,一般可参照表4.1.3选用。

表4.1.3

┌──────────┬──────┬────────┐

│地区│ 作物种类│灌溉设计保证率%│

├──────────┼──────┼────────┤

│缺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50~75│

││以水稻为主│70~80│

├──────────┼──────┼────────┤

│丰水地区│以旱作物为主│70~80│

││以水稻为主│75~95│

└──────────┴──────┴────────┘

第4.1.4条为进一步反映灌溉保证程度,可用灌溉用水保证程度作为灌溉设计标准的辅助指标。

灌溉用水保证程度,是用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占多年平均设计灌溉用水量的百分率表示,即:

多年平均灌溉供水量

灌溉用水保证程度=────────────×100%

多年平均设计灌溉用水量

第4.1.5条灌溉设计保证率的计算应采用时历年法。时历年系列一般不应少于15年。

第二节灌溉制度

第4.2.1条灌溉制度是灌区规划设计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进行水土资源平衡和渠系设计的基本依据。

第4.2.2条灌溉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灌溉定额(播前和生育期亩净灌水量总和)、灌水定额(亩次净灌水量)、灌水时间及灌水次数。

第4.2.3条灌溉制度应根据灌区自然条件、作物组成和轮作制度,考虑农业技术措施及灌水方法的改进,通过调查研究总结当地的先进灌溉经验,结合灌溉试验资料制定。也可

依据当地试验资料用水量平衡原理进行设计。

在盐碱化和滨海地区应考虑洗盐用水。如有条件时,还应考虑引洪放淤改良盐碱地的具体灌溉措施。

第4.2.4条灌区作物组成、计划产量及轮作制度,可参照农业规划及水利区划要求,由设计部门和农业部门研究制定。

第4.2.5条灌区内如气象、水文、土壤、水文地质、作物种植等方面差异较大时,应分区制定灌溉制度。

第4.2.6条灌溉制度应采用时历年法,根据作物的需水量及历年降雨过程,逐年分析拟定。

在水源充足地区,可根据作物生育期降雨频率,选用典型年进行设计。

第4.2.7条作物需水量是设计灌溉制度的主要依据,应根据当地或自然条件类似地区的试验成果确定,或选用公式估算。

第4.2.8条旱作物灌溉定额包括播前灌溉和生育期灌溉两部分。

播前灌溉一般只进行一次,可按下式计算:

H──土壤计划湿润层的最大深度(米);

γ──土层内的平均土壤容重( );

β──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以占干土重百分数计);

β0──播前田间土壤含水量(以占干土重的百分数计)。

生育期灌溉定额按下式计算:

式中E──作物田间需水量( );

P′0──作物生育期内有效降雨量( );

W0──播前H深度土层中的原始储水量( );

W──作物生育末期H深度土层中的储水量( );

Wk──作物生育期内地下水的补给量( )。

在地下水埋深小于3米的地区、设计灌溉定额时应计算地下水的补给量。

第4.2.9条设计旱作物灌水定额时应根据灌区作物生育特点,选择先进的灌水方法、灌水技术,保证各生育期水量平衡。据现有的沟、畦灌水经验。播前灌水定额一般为50~70 ,生育期的灌水定额一般为40~60 。

第4.2.10条盐碱地的灌溉,必须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的灌水时间和灌水定额。

第4.2.11条水稻灌溉制度与稻田所要求的水层深度有关。稻田水层变化可用下列水量平衡方程计算:

式中──灌水时段末田间水层深度(毫米);

──灌水时段始田间水层深度(毫米);

P──灌水时段内降雨量(毫米);

M──灌水定额(毫米);

E──时段内作物需水量(毫米);

C──时段内稻田排水量(毫米);

──时段内稻田渗漏量(毫米),该值与稻田位置、

土壤、翻犁深度、地下水位高低、出流条件、泡田方法等有关。稻田渗漏一

般只计算田面渗漏,计算公式:

=kt

式中:k为稻田日平均渗漏强度(毫米/日);t为稻田淹水时间(日)。

田面水层深度,应按不同生育阶段分别规定允许上限和下限。为充分利用降雨量,节约灌溉水量,当降雨量大时,田面水层深度可以比上限值略有增加。

稻田灌水定额,为适宜水层深度的上下限之差。

第4.2.12条水稻灌溉用水量包括秧田、泡田及本田期三个阶段用水之总和。

一、秧田期用水量:育秧应根据灌区条件采用先进方法。秧田一般占水稻大田面积的

1/7~1/15。秧田期用水量应根据当地实践经验或试验资料确定,也可用下式估算:

式中──秧田期用水量( );

──秧田期日耗水强度( );

──秧令期(日);

──秧田期有效降雨量( )。

当秧田为了防寒抗冻等,有额外用水时,上式还应计入该项用水量。

二、泡田期用水量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 ──泡田用水量( );

──使一定土层达到饱和时所需水量( );

H──饱和土层深度(米);

γ──饱和土层的土壤容重( );

──分别为土壤饱和含水量和泡田前土壤含水量,均

以干土重百分数计;

K──土壤渗漏强度(米/日);

──泡田历时(日);

α──建立插秧时田面水层深度h(米)所需水量,即

α=667h( );

──泡田期水面蒸发量( );

──泡田期降雨量( )。

泡田期蒸发量可利用水面蒸发观测资料。

三、本田期用水量

水稻生育期对田面水层深度有不同要求,应根据水层变换特点,分阶段计算灌水次数与灌水定额。生育期内各阶段水量消耗包括:腾发量(e),渗漏水量(Kt),换水或晒田排

除水量( ),以及田面水层变换所增减的水量(±△W,增为正,减为负)。

阶段有效降雨量P't。阶段水量平衡方程如下:

式中Mt──阶段灌溉定额( )

P't──阶段有效降雨量( )。

t时段内灌水次数(nt)与田面水层的变化幅度有关,

分别为灌水前后田面水层深度,h2-h1为每次灌水

定额。此值应换算为。

稻田各阶段灌水定额按水量平衡原理求得。

第4.2.13条作物每次允许灌水延续时间,应根据作物需水特性和当地具体情况确定。

根据各地经验,灌区不同作物允许灌水延续时间可参考以下数值。

水稻:泡田灌水7~15昼夜;生育期灌水3~5昼夜。

冬小麦:播前灌水10~20昼夜;拔节前后灌水10~15昼夜。

棉花:播前灌水10~25昼夜;花铃期、吐絮期灌水8~15昼夜。

玉米:播前灌水10~20昼夜;拔节期灌水10~15昼夜;

抽穗期灌水8~12昼夜。

第4.2.14条灌水率可用4.2.13式计算:

αM

q=─────(4.2.13)

8.64T

式中q──灌水率( /秒/万亩);

M──灌水定额( );

α──作物种植比例(%);

T──灌水延续时间(日)。

第4.2.15条根据计算的各种作物的灌水率,应绘制灌水率图,并加以修正,使修正后的灌水率比较均匀,最小值一般应不小于设计灌水率的40%。设计灌水率一般应采用修正

灌水率图的最大值。

第五章排水设计标准和排水模数

第一节排水设计标准

第5.1.1条排水设计标准是指对一定重现期的暴雨或一定量的灌溉渗水、渠道退水,在一定的时间内排除涝水或降低地下水位到一定的适宜深度,以保证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排水设计标准分为排涝标准,排渍标准以及改良和预防盐碱化的排水标准等。

排水设计标准还应包括承泄区水位的标准。

第5.1.2条排水设计标准中的暴雨重现期,应根据经济效益分析确定,一般采用五至十年。

条件较好或有特殊要求的地区,可适当提高标准;条件较差的地区,可适当降低标准或采取分期提高的办法。

第5.1.3条排涝标准的暴雨历时和排除时间,可根据排水地区具体条件决定。

对于旱田作物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1~3日排完。

对于水稻一般采用1~3日暴雨在3~5日内排至耐淹水深。

对于具有蓄涝容积的排水系统,则应考虑采用较长历时的暴雨,有的还须采用具有一定间歇期的前后两次暴雨作为设计标准。

第5.1.4条排渍标准:在降雨成渍的地区,一般采用三日暴雨5~7日将地下水位排至耐渍以至排渍设计深度;在灌水成渍的旱作地区,一般采用灌水后一日内将齐地面的地下水

位降低0.2米。

第5.1.5条旱田作物的耐渍深度的最小值(幼苗期)一般可取0.5米。

排渍设计深度为作物生长旺盛阶段适宜的地下水埋深。旱田作物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为1.0~1.5米;水稻田的排渍设计深度一般为0.4~0.6米。

第5.1.6条改良和防治盐碱化的排水标准,除执行5.1.2、5.1.3、5.1.4条有关规定

外,还必须在返盐季节前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

第5.1.7条适宜于机械耕作的可通性的排渍设计深度,可根据各地机耕具体要求确定,

一般采用0.7米左右。

第5.1.8条承泄区的设计水位标准,可根据各地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分析确定。

承泄区的设计水位,一般采用与排水区设计暴雨同频率的洪水位,或用排水历时内的多年平均高水位值,也可采用实际年洪水位。

第二节排水模数

第5.2.1条排水模数系单位面积上单位时间内的地表(涝)或地下(渍)排水径流量。

设计排水模数应根据当地或邻近地区的实际观测资料取定。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设计要求用公式计算。

第5.2.2条设计地面排涝模数应根据排涝地区具体情况进行计算。

大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根据各地的经验公式计算。

小面积的排涝模数,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计算。

第5.2.3条设计地下排渍模数可根据地下水补给类型的动态,具体分析确定。排渍模数计算一般可采用附录五所列公式。

第5.2.4条盐碱化地区的冲洗排水模数,可根据冲洗要求,具体分析计算确定。

第5.2.5条地下水位达到设计控制深度要求后的地下日常排水模数,应根据实际测验或调查资料确定。无资料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在0.002~0.007 。

范围内选定。

第六章灌排渠系布置

第一节灌排渠系的组成、分级、名称及任务

第6.1.1条灌溉渠系由各级灌溉渠道和泄(退)水渠道组成。排水沟系由各级排水沟、截水沟和承泄区组成。

第6.1.2条灌溉渠道一般包括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渠道。排水沟包括干、支、斗、农四级固定沟道。农渠、农沟以下按需要设毛渠、毛沟等临时灌溉渠及排水沟。

地形复杂的大型灌区可设总干、分干、分支、分斗等渠、沟,其设计原则和要求与同级渠、沟相同。

灌区面积较小时,可酌情减少渠道或沟道级数。

第6.1.3条灌溉干渠从水源引水,主要起输水作用,并配水给支渠。

支渠从干渠引水,配水给斗渠。

斗渠从支渠引水,配水给农渠。

农渠配水给临时毛渠。

为了便于管理应尽量不越级配水。

第6.1.4条排水系统自田间排水网起,逐级汇流,直至承泄区。

第6.1.5条田间工程系指斗渠、沟以下的渠、沟及其建筑物,包括平整土地、园、林、路等工程。

第6.1.6条灌溉与排水系统应互相配合,在一般情况下,要求灌溉与排水分开自成系统。

灌溉排水系统的一般形式如图6.1.6所示。

第二节灌排渠系布置的基本原则

第6.2.1条灌溉渠系应在灌区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排水系统的规划合理布置。

第6.2.2条灌溉渠系主要根据地形、地质等条件布置,并尽量照顾行政区划。必要时应考虑综合利用。

第6.2.3条灌溉渠系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供水,便于管理运用。

二、在水土资源允许条件下,灌溉面积大,占地少。

三、渠系及其建筑物的工程费用和管理费用合理。

四、渠系水利用系数高。

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

六、便于农业耕作。

七、有利于道路网、林带、居发点、城乡用水、环境保护等建设。

图6.1.6灌排系统布置示意图

第6.2.4条灌溉干、支渠布置应遵循下列原则:

一、干、支渠的布置应通过方案比较确定。

二、干、支渠应布置在较高地带,一般多沿等高线布置或沿分水岭布置。大型渠道最好

不直接通过库塘。

三、干渠输水段主要考虑行水安全要求,一般布置成挖方,并应尽量避免深挖、高填、

地质条件差、隐患和穿越村庄。

四、支渠以方便配水为主,一般可布置成半挖半填,以节省土方。

五、平原地区支渠长度最好不超过15公里。支渠间距根据斗渠的长度确定,一侧控制时

为3~5公里,两侧控制时可增大一倍。

六、土质干、支渠弯道半径应大于水面宽的5倍,当土渠弯道半径必须小于水面宽度的

5倍时,应考虑防护措施,石渠或衬砌渠道的弯道半径应大于其水面宽度的2.5倍。

第6.2.5条排水沟道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安全及时排水、工程费用最省,便于管理。

二、要与灌溉渠系的布置、土地利用规划、道路网、林带、行政区划及承泄区的选定相

协调。

三、各级排水沟都要布置在各自控制范围的最低处,并贯彻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就近

排出以及自排为主、抽排为辅的原则。

四、为适应灌、排、滞、蓄的有机结合,和照顾城镇等排水需要,在沿江、河、湖、海

平原地区及地下水面接近地面的低平地区,田间排水系统必须和灌溉系统分开,河网、圩烷

地区应按具体情况布置。

五、干沟出口应选在承泄区水位较低、河床稳定的地方,干沟布置应尽量利用天然河、

沟,并根据需要进行裁弯取直,扩宽挖深或加固堤防。

六、支沟与干沟及干沟与承泄区的衔接处一般以锐角(35°~60°)联接,湖泊、海湾

等承泄区不受此限制。

七、在有外水侵入处,应布置截水沟将灌区外部地面水及地下水引入排水沟或直接排至

承泄区。

八、水早间作地区,在水、旱田之间应布置截渗排水沟。

九、排水干、支沟的弯道半径同灌溉渠道。

第三节田间灌排渠系的布置

第6.3.1条斗渠以下各级灌溉渠道的布置应满足下列要求:

一、便于配水和灌溉,提高灌溉效率。

二、适应农业生产和耕作的要求。

三、平整土地、修建渠道和建筑物的工程量最少。

第6.3.2条斗渠以下各级渠道根据不同地形和控制的灌溉面积可有三种布置:

一、斗、农、毛、顺、腰五级渠道。

二、斗、农、毛、腰四级渠道。

三、斗、农、毛三级渠道。

第6.3.3条平原地区斗渠的控制面积一般为3000~5000亩,长度3~5公里,斗渠的间距以便于灌溉管理并考虑机耕的要求确定,一般为600~1200米。两侧控制时,间距可适

当增太。

丘陵地区斗渠的控制面积、长度和间距应根据具体地形确定。

第6.3.4条斗渠布置应根据支渠的布置情况而异,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一、平原地区斗渠宜垂直于支渠,斗渠以下各级渠道应布置成互相垂直的渠道。

二、丘陵地区地面天然坡度在1/10~1/200之间,当支(干)渠与等高线平行,且坡

面较长时,斗渠可垂直等高线布置,每条毛渠负担一级梯田,或在斗渠上直接开设临时的渠

道──顺渠。

当支(干)渠一侧或两侧为窄长的斜坡时,斗渠可以平行于支渠布置。

三、原、坡结合地区斗渠一般垂直等高线布置。

第6.3.5条斗渠布置应考虑人、畜用水。必要时可布置专门的供水渠道与蓄水池相通。

第6.3.6条农渠一般垂直斗渠布置,平原地区农渠的长度通常为500~1000米,间距为200~400米,灌溉面积为200~700亩,丘陵地区可以适当减小。在有控制地下水位要求

的地区,农渠间距应按农沟间距确定。

第6.3.7条农渠以下的临时渠道的布置取决于下列条件:

一、作物配置和播种方向。

二、灌水方法与沟畦规格。

三、上级渠道的布置形式。

四、地形和地面坡降。

五、土地利用边界。

六、土地平整工作量。

第6.3.8条灌水沟、畦的长度与土地平整后地面纵坡、流量、土壤渗透性、持水率、上下游受水均匀度、灌水定额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专门试验或自然条件相似的灌区经验确

定。无试验或实践资料时,在地面坡度为1/400~1/1000时,沟、畦长度一般采用30~50

米。畦宽应为播种机宽度的整倍数,一般可采用2~4米。

第6.3.9条为了便于耕作,灌排农渠、沟和毛渠、沟应尽量布置成直线,或折角不小于120°的折线,同级渠道间应尽量平行布置。

第6.3.10条在灌区应选择几个典型地段作出平整土地规划及沟、畦和格田的典型布置,并以此估算灌区土地平整的工作量。

第6.3.11条丘陵地区渠系布置要因地制宜,既要考虑便于灌区内塘堰的引蓄,又要便于农田排、灌。

南方丘陵地区的田间渠系,可按地形分为冲垄田、塝田、岗田三种情况进行布置。

一、冲垄田是位于丘岗之间的低槽田。以排为主,排灌结合。较小的冲垄田,采取冲上

灌,冲下排;较大的冲垄田,灌溉渠道可布置在冲垄两侧,来水面积较大的一侧布置排水

沟,另一侧布置灌排结合的渠道。

二、塝田是低槽两侧山坡上的田。以灌为主,灌排结合。斗渠沿等高线布置,农毛渠

垂直等高线布置,渠尾排入塘内或泄入排水沟。渠线一般顺着穿塝田的人行路边布置为宜。

三、岗田是丘岗顶上的田。以灌为主,引蓄结合。渠道应顺分水岭布置,田间渠道可

因地制宜地布置。

第6.3.12条在生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了节省占地,节约水量、便于耕作,提高灌溉效益,使农作物获得更高的产量,田间灌溉渠道可用地下管道或地面移动式管取代。

第6.3.13条在需要降低地下水位的地区,应以排为主布置田间灌溉渠系。排水农沟,以下必要时可以加设排水毛沟或排水暗管。

第6.3.14条田间排水系统的平面布置,应遵照以下基本原则:

一、斗沟以下的沟道最好布置成相互垂直;斗、农沟的布置要与灌溉系统、道路网、林

带相结合,尽量使沟道顺直。

二、当末级固定灌溉渠道是单向分水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邻排列;当末级灌溉渠

道呈双向分水或地形中间低洼时,灌溉渠道和排水沟应相间排列。在地形条件许可时,应尽

可能地采用两面控制的相间排列形式。

三、沟(管)道要相互平行沟(管)道间距可根据排水要求,结合沟(管)的深度,

合理确定。

四、为了节省土地,在有条件的地方可埋设暗管。

五、末级沟(管)应与地形等高线和地下水等高线平行或成锐角。

第6.3.15条排水农沟的间距,应根据试验资料确定。在缺乏资料时,可参照临近灌区的资料或选用附录七的公式计算确定。

第四节泄(退)水渠道的布置

第6.4.1条泄(退)水渠道包括渠首排沙渠、中途泄水渠和渠尾退水渠,其主要作用是排沙、调节流量、退泄灌溉余水,和保证渠道及建筑物安全行水。

第6.4.2条干、支、斗渠的末端应考虑退水设施。

第6.4.3条在干渠渠首段需要调节流量和排沙的适当地点、主要建筑物及重要渠段的上游,应设置泄水渠。

第五节渠系防沙及防洪

第6.5.1条干、支渠道的防洪标准,应根据其控制的灌溉面积大小、洪水灾害情况及政治、经济影响,结合防洪的具体条件。参考下表选定。

渠道设计流量( /秒)洪水重现期(年)

<105~10

10~5010~20

50~10020~50

>10050~100

第6.5.2条灌溉渠道跨越天然河、沟时均应设置立体交叉排洪建筑物,保证设计洪水顺畅通过。一般排洪建筑物的防洪标准采用第6.5.1条下限值。

第6.5.3条傍山渠道应设排洪天然沟,将坡面洪水就近引入天然河、沟。小面积的洪水,在保证渠道安全的条件下、可退入灌溉渠道。

第6.5.4条灌区以外的地面水,可从灌区边界布置的排洪沟或截水沟排走。

第6.5.5条对多泥沙河流引水的渠道,应根据地形条件,采用防沙措施,并进行专项设计。

第七章渠、沟流量计算

第一节渠、沟流量和利用系数

第7.1.1条设计灌溉渠道时应确定下列三种流量:

(一)设计流量。

(二)加大流量。

(三)最小设计流量。

设计排水沟道时应确定下列三种流量:

(一)排涝设计流量。

(二)排渍设计流量。

(三)日常流量。

第7.1.2条干、支渠道须按三种流量进行设计,斗渠以下只按设计流量进行设计。

第7.1.3条灌溉渠道流量分为田间净流量、净流量和毛流量(即设计流量)。

田间净流量( ):系指从干、支、斗、农渠送到田

间的净流量。

净流量( ):渠道送到其下级渠道的流量的总和。

毛流量( :包括渠道输水损失在内的流量,亦即下级渠道由

上级渠道引入的流量。

第7.1.4条灌溉水的利用效率,用以下四种系数来表示:

一、渠道水利用系数( ),为灌溉渠道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即:

二、渠系水利用系数( ),为灌溉渠系的净流量与毛流量的比值。它

的数值等于各级渠道水利用系数的乘积。即:

三、田间水利用系数( ),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末量和末级固定

渠道(农渠)放出的净水量的比值。即:

式中──农渠的灌溉面积(亩);

──灌水定额( );

──农渠放出的净水量( )。

四、灌溉水利用系数( ),为实际灌入田间的有效水量和渠首引入

水量的比值。即:

式中A──全灌区的灌溉面积(亩);

──渠首引入的水量( )。

第二节灌溉田间净流量

第7.2.1条灌溉渠道在正常情况下,干、支渠一般应按续灌设计。但当支渠渠床土质渗透系数大,须要减少渗漏损失;渠道比降小,须集中较大流量以防止渠道淤积;或划分为

灌溉面积较小的数条分支渠时,才允许按轮灌设计。

第7.2.2条斗、农渠一般应按轮灌设计,各轮灌组的面积应尽可能的相等,相差最好不超过10%。并与作物组成相协调。

按续灌配水时,渠道的田间净流量可按下述公式确定:

式中──设计灌水率( /秒/万亩);

A──渠道控制的灌溉面积(万亩)。

按轮灌进行配水时:

式中N──轮灌组数。当轮灌织数面积大致相等时,

上级渠道控制面积

N=────────────

本轮灌组灌溉面积

如轮灌组灌溉面积相差过多,则N值应具体分析确定。

当支渠续灌,斗、农渠同时轮灌,同时工作的斗渠有n条,每条斗渠里同时工作的农渠有k条。可自下而上分配田间净流量。

支渠的设计田间净流量

α──各种作物种值面积占灌区面积的百分数;

m1、m2、m3──第1、2、3…作物在该时段内灌水定额( );

T──灌水时间。

由支渠分配给每条农渠的田间净流量

式中──农渠的田间净流量( /秒);

──支渠的田间净流量( /秒);

在划分轮灌组时,对于个别控制面积过大的渠道,允许跨组灌水;对于控制面积较小的渠道,允许采用组内轮灌。

如果各条斗渠或农渠控制面积大小不一,则应按面积比例进行逐级分配,首先算出分给各条斗渠的田间净流量,再计算各农渠应得的田间净流量。

第三节渠道的输水损失

第7.3.1条渠道的输水损失与渠道流量、过水断面、地下水埋深及渠道所经过地带的土质等有关。

干、支渠的输水损失,应根据实测或邻近相似地区的实测资料进行估算。

第7.3.2条干、支、斗渠输水损失可用考斯加可夫公式估算:

式中σ──每公里渠道输水损失(以占渠道净流量的百分数计);

A、m──A为系数,m为指数。可根据相似地区实测值选用。在无实测资料时,可按表

7.3.2选用。

表7.3.2A及m值

┌─────────┬───┬────┬───┐

│土质│透水性│A│m│

├─────────┼───┼────┼───┤

│重粘土及粘土│弱│ 0.70│ 0.30 │

│重壤土│中下│ 1.30│ 0.35 │

│中壤土│中│ 1.90│ 0.40 │

│轻壤土│中上│ 2.65│ 0.45 │

│重砂壤土及轻砂壤士│强│ 3.40│ 0.50 │

└─────────┴───┴────┴───┘

第7.3.3条有防渗措施的渠道渗漏损失计算规定如下:

最好根据当地试验资料计算确定。如无实测资料,渠道的渗漏量可采取式(7.3.3)进

行估算:

表7.3.3α′值

┌───────────────┬───────────┐

│防渗措施│α′│

├───────────────┼───────────┤

│渠槽翻松夯实(厚度大于0.5米)│0.30~0.20│

│渠槽原土夯实(影响深度0.4米│0.70~0.50│

│灰土夯实│0.15~0.10│

│混凝土护面│0.15~0.05│

│粘土护面│0.40~0.20│

│浆砌石护面│0.20~0.10│

│沥青材料护面│0.10~0.05│

│塑料薄膜│0.10~0.05│

└───────────────┴───────────┘

Sf=α'·S(7.3.3)

式中Sf──防渗后的每公里渠道的渗漏量;

S──无防渗措施的每公里渠道渗漏量;

α′──减少系数,可按表7.3.3选用。

第四节渠、沟流量的推算

第7.4.1条灌溉渠道设计流量的计算,应从末级固定渠道自下而上逐级逐段计入输水损失,直至渠首。

第7.4.2条渠首设计流量一般可用下式计算。

式中──设计灌水率( /秒/万亩);

A──渠系灌溉面积(万亩)。

第7.4.3条支渠设计流量可采用有代表性的斗渠渠系水利用系数

( )推算,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L1──支渠由引水口至第一斗口的长度(公里);

L2──第一斗口至最末一个斗口的长度(公里);

a──长度折算系数0.60~0.85,视支渠灌溉区形状而定。当面积上下均匀分布时,

a=0.80;重心在上游时,a=0.60;重心在下游时,a=0.85;

──有代表性的斗渠系水的利用系数。

第7.4.4条渠系水利用系数应根据灌区大小、水源情况、渠系布置以及渠道长度、土质、防渗措施和管理水平等因素选定。

自流灌区系水利用系数一般应不低于表7.4.4值。

表7.4.4系值

┌────────┬──────┬──────┬────┐

│灌溉面积(万亩)│10~30│30~100│大于100 │

├────────┼──────┼──────┼────┤

│渠系水利用系数│0.65│0.60│0.55│

└────────┴──────┴──────┴────┘

抽水灌区的渠系水利用系数应高于自流灌区。

第7.4.5条渠道最小设计流量可根据最小灌水率值按

(7.4.2)式计算。

第7.4.6条渠道的加大流量,对续灌渠道按设计流量

加大,其加大百分数如表7.4.6。

表7.4.6渠道流量的加大百分数

┌────────┬───┬─────┬────┬─────┬────┐

│设计流量│ <1│ 1~5│ 5~10│10~30│ >30│

│(立方米/秒)││││││

├────────┼───┼─────┼────┼─────┼────┤

│加大百分数(%)│30~35│ 25~30│ 25~30 │15~20│ 10~15 │

└────────┴───┴─────┴────┴─────┴────┘

轮灌渠道不考虑加大流量。

抽水渠道按备用机组考虑。

第7.4.7条干、支渠道设计流量的尾数应按照下列数值进位。

Q>50 时,尾数进位为1.0 ;

Q=10~50 ,尾数进位为0.5 ;

Q=2~10 ,尾数进位为0.1 ;

Q<2 ,尾数进位为0.05 ;

Q<1 ,尾数进位为0.01 。

第7.4.8条排水沟道的流量应根据其排水任务具体确定。

对于单一排涝的沟道,只按排涝设计流量设计。

对于单一排渍的沟道,可按排渍设计流量设计,用日常流量校核。

对于既排涝又排渍的沟道,可根据排水具体条件采用排渍设计流量设计,用排涝设计流量和日常流量校核(旱作地区)或排涝设计流量与排渍设计流量之和设计,以日常流量进行

校核(水田区)。

对盐碱化地区,有冲洗要求时,还应采用冲洗排水流量进行校核。

第7.4.9条排洪沟道只以排洪设计流量设计,不进行校核。

第7.4.10条各级排水沟道流量的推算,应根据排水区域面积的大小及产、汇流条件具体确定。

对于产汇流历时大于排水设计历时的沟道,可按其控制面积乘以相应的排水模数求得。

对于产汇流历时大于排水设计历时的大型排水区的干、支沟道,则应按其汇流条件推算相应流量。

第7.4.11条泄(退)水渠道的设计流量,可根据其设置位置及目的分别确定。

一、设置于灌溉渠首段的泄水、排沙渠道,其设计流量可根据其上段泄水或排沙需要而

定,可以大于其下游渠道的设计流量。

二、设置于分水枢纽上游的泄水渠道,其设计流量可按下游最大一条分水渠道的设计流

量确定,或按上游渠道设计流量之半确定;特殊情况下,也可按上游全部设计流量确定。

三、保护渠道重要建筑物或重要渠段的泄水渠,可按其设计流量确定。

四、设置于渠道中途用以调节渠道流量的泄水渠道(或建筑物),可按渠道设计流量的

25%~100%确定。

五、渠道末端退水渠的设计流量,可按该渠道需要退泄的流量确定。但最小不得小于渠

道末端设计流量的一半。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全文】: 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前言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合[1990]160号文下达的《农田水利工程设计规范》(后更为《灌溉 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的编制任务,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部科学技术司、农村水利司 和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主持,编制组自1991年4月开始工作,1994年3月完成征求意见稿,1996年4月完成送审稿,并于1997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审查。 《灌溉与排水工程没法规范》分总则,工程等级划分,设计标准,总体设计,蓄水、引水和提水工程,灌溉输配水系统,排水系统,田间工程,灌排建筑物,喷灌和微灌系统,环境监测与保护以及附属工程设施,共12章36节356条和15个附录,内容全面覆盖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除结构计算以外的各个方面。既有将灌溉排水系统作为一个整体的总体设计,也有灌溉工程枢纽和单项灌排建筑物设计;既包括了水源工程、输配水渠道、排水沟和畦灌、沟灌等常规设计内容,也包含了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喷灌、微灌节水等新技术;既对灌区环境保护设计提出了要求,也对逐步实现灌区现代化管理所必须设置的附属工程设施作出了规定。 本规范由水利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工作由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负责。在使用过程中,各单位应积极总结经验,并将意见寄往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国家标准《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管理组(地址:北京市安德路六铺炕,邮编:100011)。 本规范主编单位、参编单位和主要起草人: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参编单位:江苏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 陕西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 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西北农业大学

渠道防渗工程实施方案

江口县怒溪乡骆象村核桃湾水库渠系防渗改造工程(2011年度省级冬修水利扶贫项目资金) 实施方案 编制单位:怒溪乡水务站 二○一一年八月

审批:杨华军 审核:陆祖发 编写:龙绪刚 参加工作人员:龙绪刚张谦

怒溪乡骆象村核桃湾水库渠系防渗改造工程特性表

1、综合作明 1.1、基本情况 怒溪乡骆象村核桃湾水库渠系防渗改造工程位于江口县城东北部,距县城27公里,距乡政府14㎞,有通村公路到达工程点处,交通比较便利。全乡国土面积135.8㎞2,辖怒溪、地楼、龙眉、骆象、河口、梵星6个行政村,88个村民组,到2010年末全乡总人口20361人,其中农业人口19538人,占总人口的95.96%。全乡耕地面积921公颂,其中:田634公倾,土287公倾,人均耕地面积0.68亩;该水库地处县城东北部,有公路相通,距县城25公里,距怒溪10公里。 全乡粮食产业结构以水稻、玉米、烤烟、茶叶为主,生产率低下,2010年粮食总产量8339吨,人均粮食产量仅为376.4㎏;人均纯收入1720元。工程核心区为骆象村,工程解决灌溉面积为200亩。 1.2、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由于项目区驻地岩溶发育,山高水低,灌溉水源相对缺乏且距离较远,灌溉困难极为严重。加上当地的水利工程设施较少,仅有一座核桃湾水库,这严重地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为了解决怒溪乡骆象村2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在八十年代初期当地老百姓曾自发修建了干砌石抹面渠道,但目前已老化渗漏极为严重,渠道末端的农田基本无水灌溉,为此群众强烈要求对其支渠进行重新修复,以解决骆象村岑团200亩农田的灌溉及1000余亩茶叶用水问题,确保农民的正常生产、生活,并为当地农民早日摆脱贫困奔向小康打下基础。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灌溉渠道设计流量计算 附录C 项目设计有关公式 C1 正常流量——设计典型年内的灌水高峰时期渠道需要通过的流量。该项为渠道纵横断面和渠系建筑物设计的依据。 加大流量——为满足特殊情况,短时内加大输水的要求,而予以增大的渠道设计流量。通常是根据正常流量,适当选择加大百分数来确定,该项指标为设计渠顶高程的依据。 最小流量——在河流水源不足,种植面积减小,或给灌水定额较小的作物供水时,出现渠道最小流量。该项指标主要用于校核下一级渠道水位的控制条件和奎水建筑物位置以及校核渠道中的淤积。 选择灌溉制度,确定灌溉方式及由支渠同时供水的下级渠道数目。 确定支渠及农渠应送至田间的净流量: Qbfn=ωb·qn……………………… 式中:Qbnt——支渠配给田间的净流量,m3/s; ωb_支渠控制的灌溉面积,万亩;

qn——灌水模数。 Qln==Qbfn/n·k·nf…………………… 式中:Qln——农渠净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nf——田间水利用系数。 推算各级渠道的设计流量: 农渠毛流量:QLG=Qln+S1·L1…………… 式中:QLG——农渠毛流量,m3/s;Qln——农渠净流量,m3/s; S1——农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 L1——农渠平均灌水长度取1/2的农渠长度,km。斗渠的毛流量:QdG=k·QLG+Sa·La………… 式中:QdG——斗渠毛流量,m3/s; k——斗渠以下同时灌水的农渠数; Sa——斗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La——斗渠最大平均工作渠段长度,km 支渠的毛流量:ObG=n·QdG+Sb·Lb………… 式中:ObG——支渠的毛流量,m3/s n——支渠以下同时灌水的斗渠数; Sb——支渠每公里的渗水量,L/s/km;Lb——支渠的工作长度,km。

SDJ217-84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灌溉排水渠系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大型和10万亩以上的中型灌区的灌溉排水渠系(以下简称灌排渠系)设计。其他灌区的灌排渠系设计,可参照执行。 第1.0.2条灌排渠系是灌溉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灌排渠系设计应严格执行基本建设设计程序,根据批准的设计任务书进行。 第1.0.3条灌排渠系设计方案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比较。力求技术先进,经济合理,运用安全,管理方便,以达到省水、节能、增产的目的。 第1.0.4条灌排渠系设计在保证灌排效益和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应考虑综合利用,以取得最优的经济效果。 第1.0.5条灌排渠系设计必须符合《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标准》、《水利水电工程水利动能设计规范》等有关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第1.0.6条由于灌区自然特点或其他条件的限制,执行本规范有关条款确有困难,或规范未作明确规定的特殊技术问题,应进行专门论证,并在设计文件中予以申述。 喷灌、滴灌、渗灌渠系设计,应按有关规范或标准执行。 第二章基本资料 第一节通则 第2.1.1条灌排渠系设计应深入灌区调查研究,认真搜集整理灌区地形、气象、水文、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土壤、作物需水量、水利工程现状、自然灾害、社会经济以及农业区划和发展规划等基本资料,并进行必要的勘测试验工作。 第2.1.2条有关基本资料和数据应经过审查鉴定。资料精度应满足设计要求。 第二节测量资料 第2.2.1条地形测量资料应具有: 1.灌区总体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25000~1/100000。 2.灌排渠系平面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0。 3.典型田间渠系布置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5000。 4.有特殊要求的渠道带状地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0~1/2000。带状图宽度,视地形条件而定。 5.灌排渠、沟的纵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水平1/5000~1/25000,垂直1/50~1/200;横断面图,比例尺一般采用1/100~1/200。 横断面的间距:地形复杂的地区为25~100米;地形平坦为100~500米。地形变化处应加测横断面。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意义及防渗技术措施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意义及防渗技术措施【摘要】水利工程渠道的防渗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水资源。文章探讨了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具体的防渗技术措施,希望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渗漏造成的水资源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推动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匮乏的国家,研究表明在利用渠道对水资源进行运送时,50%至60%的水资源会由于渗漏而浪费,造成严重的水资源损失,不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技术措施,希望能够扭转由于渗漏问题而造成的水资源损失,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1.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意义 在水利工程中实行渠道方式具有重要的作用,能够切实有效的是水量的流失降低,推动节水型农业的发展。在大中型灌区推进渠道防渗非常有必要,一旦出现渠道渗漏,则会对渠水本身的可利用系数造成直接的影响,使灌溉面积的降低,浪费大量的水资源,造成水资源紧缺的情况加剧。与此同时,灌溉技术和农民所需要支付的水费也有所增加,甚至会严重的干扰整个工程的运行。因此而采取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渠道防渗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渠水的可利用系数,最大程度的降低渠道输水的损失。不仅如此,水利工程渠道防渗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渠床本身的糙率系数,加快渠道内的水流速

度,使整个渠道的送水能力增强,减少工程维修费用[1]。 2.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技术措施 2.1沥青材料防渗法 主要的沥青材料有沥青混凝、沥青砂浆、沥青玻璃等,沥青材料防渗法就是利用这几种沥青材料来进行防渗,利用沥青材料作为渠道的保护层,具有明显的防渗效果。研究表明,沥青材料防渗法能够减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渗漏量,其使用年限超过10年,最长的甚至能够达到25年。沥青材料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适用于冻害严重的地区。 2.2膜料防渗法 所谓的膜料防渗法指的是用不透水的膜料来形成渠道的保护层,减少渠道水的渗漏,具有明显的防渗效果,能够减少90%至95%的渗漏量。膜料防渗法具有成本低廉、施工简便、工程量小、运输便利、材料轻便等优点,与一般防渗技术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广泛应用于我国的南北部地区,在材料和气候温度的方面无严格的限制。然而膜料防渗法的缺点在于与土层的粘合性不高,对水渠的边缘稳定性有所不利,而且具有易老化、防穿刺能力低的问题。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保证膜层和土保护层的完整性,以确保工程的质量,先对渠槽进行灭草处理,再加工整块膜料,使之成为大幅,从下游部分开始进行铺设。在铺设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膜料的褶皱,使其能够平贴渠道的地基。 2.3水泥土防渗法 水泥土防渗法主要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将土料、水和水泥三种材料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钟国梁 贵州省安龙县龙广镇水利管理站 摘要:系统掌握灌溉渠道的设计方法,从何入手,怎样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大小。 关键词:灌溉渠道断面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设计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工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投资、效益。针对灌溉渠道设计通过本人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实践、总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确定灌溉面积,求出灌溉净流量 灌溉面积的确定,是渠道设计的首要条件,确定了灌溉面积,掌握这块面积上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一次灌水的水量),灌水历时,求得某一时期渠道应通过的净流量。 根据公式:Q净=( m×s)/(3600×T×t) =(666.7×s×h)/(3600×T×t) (立方米/秒)求出Q净。 式中:m—灌水定额(立方米/秒) S—灌溉面积(亩) T—灌水天数 T—每天灌水的小时数 h—灌水层厚度(米) 二、渠道测量、 渠道测量的主要内容是:踏勘选线、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 1、踏勘选线

踏勘选线的任务,是根据水利工程规划所定的渠线方向,引水高程和灌溉面高程,在实地确定一条既经济又合理的渠道中线位置。沿所定渠道方向布设四等水准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每隔1—2km左右设置一个水准点,点位靠近渠道,既要便于日后用来测定渠道高程,又要能够长期保存而不会因施工而遭到破坏。 2、中线测量 渠道中线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在渠道起迄点间进行定线,测定渠线度,用一系列的里程桩标定渠线经过的位置。 从渠道起点开始,朝着终点或转折点方向用花杆和皮卷尺进行定线和量距。按照规定间距(一般50m或100m)打桩标定中线位置,用水准测量测定一下桩位高程,看渠线位置是否偏低或偏高。根据公式: HA=(H进+h)-iD 确定桩位高程。 式中:H A—A点高程 H进—渠道进水底板高程 H—设计渠深(包括水深和安全超高) i—设计比降,i=h/d=tga D—A高渠首距离。 3、纵横断面测量 渠道纵横断面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渠道沿线一定宽度范围内的起伏情况,为渠道设计、施工提供基本资料。 (一)纵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的任务就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渠道中线各里程桩和加桩的 地面高程。进行纵断面水准测量时,应利用渠道沿线布置的水准点,将渠线分成许多段,每段分别与邻近两端的水准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然后,从首段开始,逐段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探讨 刘新华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探讨刘新华 发表时间:2017-03-28T15:18:55.8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36期作者:刘新华[导读] 本文将从我国的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对我国防渗技术的现状及防渗施工技术做简要分析。 驻马店市薄山水库管理局河南省确山县 463200 摘要:水利工程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工程,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民生稳定,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水平的标准。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又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受雨季影响特别大,旱涝灾害较为频繁。因此,科学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可以减少我国的旱涝灾害,促进水路运输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本文将从我国的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研究现状进行探讨,对我国防渗技术的现状及防渗 施工技术做简要分析。 关键词: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管护措施;研究前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水利施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渠道防渗施工作为水利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对水利工程、经济发展等影响显著。渠道防渗施工技术不仅可以减少水源的浪费,节约水资源,还可以使工程成本得到节约,降低水资源的污染程度,加强对水资源的净化和循环利用,我国是世界农业大国之一,农业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安全的重要产业之一,但不合理的灌溉技术,渠道渗漏消耗浪费的水量很多。加强对渠道防渗技术的研究推广是我国最有效的节水技术措施之一。我国目前对渠道水系的水源利用效率很低,接近有一半的水资源在传输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被消耗掉了,而采用先进的渠道防渗技术和管护措施,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渗漏损失,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可以为我国的水资源压力的缓解组走出贡献,为进一步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提供动力。 1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的意义我国属于农业大国,农业用水量占全国总用水量63%左右。因此,做好渠道防渗工作是实现节约水资源的关键所在。水利工程建设,主要目的是对水量进行合理调节和适当分配,从而避免洪涝灾害现象的发生。渠道防渗施工技术作为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提升水资源的利用率并达到节水目的,以满足社会快速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渠道防渗施工技术对水利工程建设起重要作用。 2.水利工程渠道渗水存在的问题 2.1防渗体系不够完善,应用比例较小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水利工程渠道防渗在整个节水体系中所占比例很小,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远远不如,主要表现在,防渗的技术施工和管护施工标准不够严格,原有的渠道陈旧老化严重,缺少对管护措施的更新。 2.2新技术和新理论应用缓慢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我国在渠道防渗体系施工中,多采用的是灰土,三合土,等相关的抗冻材料,但这些材料在抗冻,防渗的应用中,相对于世界流行的先进复合型抗冻防渗材料要差得很远。而且,我国水利工程防渗施工起步较晚,对薄膜等相关先进新型技术采用的速度很慢。在整个防渗体系中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2.3机械化自动化水平低 我国的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和管护措施在施工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很低,西方发达国家在水利工程防渗和管护施工中很早就具备了自动化机械化施工的条件,并不断将之运用到实践中来,严格执行了相关的防渗施工和管护措施施工标准,提高了水利工程防渗管护施工质量,提高了工程的进度。而我国相对于那些发达国家,水利工程中防渗管护施工多半是人工操作,难以严格规范执行相关指标,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很低。而这也严重影响到我国水利工程防渗施工和管护措施施工的发展完善。 3渠道设计 3.1确定设计参数 渠道纵比降在渠道设计当中,是影响全局的重要因素,直接关系到控制面积的大小、工程造价的高低及渠道能否保持较好的工作状况。 3.2确定渠道流速 要根据流量及计算出的设计断面来计算出渠道流速。流速应当在不冲、不淤的流速之间,这样才能满足要求,否则就需要重新选择设计参数,再重新进行断面的设计。 3.3绘制渠道纵横断面图 在断面设计完成之后,就要确定渠首顶(底)高程,随后再根据设计选定的渠道纵比降,明确不同位置处的设计渠顶(底)高程、渠道建筑物位置与高程,并绘出渠道纵横断面图。 3.4断面设计 近年来,在进行混凝土防渗渠道建设试点时,笔者曾对不同断面型式进行比选,理论上通过1.0耐/s以下的较小流量时,不同断面型式渠道的过水条件即使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对实际过水能力的影响却几乎可忽略不计。 3.5防冻胀设计 为防止冻胀现象的出现,在现浇或预制混凝土板下,可应用换填土体或砂砾料,在衬砌底板和基础之间设置保温层等。但是,大部分渠道防止冻胀主要是采取在混凝土中添加防冻剂等措施。混凝土衬砌渠道一定要在平均气温稳定小于0℃前30小时左右停水,并在平均气温稳定超过0℃之后的15一30h左右通水。与挖方渠道相邻的农田或林带,应当在温度降低至0℃前的15一30h左右结束灌水。 4我国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方法 4.1土料防渗 土料防渗造价低、投资少,可就地取材,但存在耐久性差的问题,往往由于冻融的反复作用,使防渗层疏松剥蚀,从而失去防渗性能。尽管如此,随着人型碾压机械的应用及防渗技术的发展,土料防渗仍然广为应用。施工中土料的原材料应粉碎、过筛,必须清除含有机质多的表层土和草皮、树根等杂物;施工中应严格控制配合比和含水率,是混合土料宜先干拌后湿拌;当防渗层厚度大于15cm时,应分层铺筑。铺筑时应边铺筑边夯实,夯实后上料的干容萤应达到设计值,不得小于设计容重。土料防渗层铺筑完成后,要加强养护,注意防风、防晒、防冻。 4.2砌石防渗

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工作行为规范系列 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 规划 (标准、完整、实用、可修改)

编号:FS-QG-20766某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Supervision plan for a reservoir irrigation channel project 说明:为规范化、制度化和统一化作业行为,使人员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提高工作效率和责任感、归属感,特此编写。 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规划 根据工程建设必须监理的相关规定,铜仁地区大型灌区建设管理局与贵州江河监理有限公司铜东灌区工程监理部签署监理合同,监理服务150天。监理工作范围为工程接建设内容、设计协调、协调采购及工程招标、合同签订、施工合同管理及相关监督控制。 为了保证监理任务的顺利实施,完整准确地对该工程行使监理职责,贵州江河水利监理公司铜仁分公司驻万山特区龙江水库灌溉渠道工程监理部依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监理规范》、《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监理规定》、《水利水电工程质量评定规程》、《水利水电建设工程验收规程》、以及本工程的监理合同和工程承包合同及设计文件等规定,于20xx年10月20日成立了监理机构。主要人员有:总监周幸福,总监

代表陈世勇,现场监理杨廷建、何佳。20xx年11月15日,监理机构在总监的组织下编制了施工监理实施细则(见附件),建立了相应的监理工程制度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目标控制制度;含以下三个目标,即投资、进度、质量。合同管理及信息和安全管理制度;工作制度;人员管理及奖惩制度。 主要工作方法:采用现场记录、发布文件(如指令、通知、指示、建议、批复、签认等)、旁站监理、巡视、联检协调等。主要对隐蔽工程、工程重要部分、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采用照相、摄像、检测等手段控制。 主要工作制度:技术文件审核、审批制度;原材料、构件和工程设备检验制度;工程质量检验制度;工程计量付款签证制度;会议制度;施工现场紧急情况报告制度;工程报告制度;工程验收制度。 对工程的检验方法,首先是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检验;工程所用的原材料(水泥、钢筋)进场时必须出示出厂合格证、出厂质量检验报告。并按规定在开工前抽取一定数量样本委托有资质的检测单位进行质量检验。对于中间产品(砼的砂、粗细骨料)除了在料场检验其感观质量外,按规定也要进行

浅谈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

浅谈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 摘要:水利工程作为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性和辅助性工程,有利于维护农业生产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保障社会和谐,对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技术的研究是相关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农业发展所使用的灌溉技术不科学,导致出现了各种渗漏问题。为了有效节水,应该加强对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的应用,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防渗。工作人员要充分了解水利工程防渗技术的特点,并利用其防渗性和坚固耐冲击的特点,提高水利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技术 1导言 水利工程的防渗技术对于水利工程的实施和防渗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技术直接影响施工的质量,它不仅关系到水资源的利用率,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样有着深远影响。所以应该不断加强水利工程的渠道防渗技术的创新,根据渠道渗漏的种种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从而使水利工程能够造福广大人民群众。 2采取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措施的意义 我国水资源丰富,但是人均占有量较少,可利用的水资源有限,增强水资源保护意识和节约用水意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势在必行。兴建水利工程能够将水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水利工程主要采用渠道方式输送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如何降低水量流失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有效的渠道防渗技术能够避免输送过程中水资源的浪费,一旦出现渗漏,渠水的可利用系数就将被大大降低,尤其是大中型灌溉区域,原本可利用的水资源就十分有限,加上渠水渗漏,灌溉面积减少,加剧水资源紧缺的问题。高质量的渠道防渗漏施工,可以有效减少后期维修工作量,节约工程成本。对于水利工程施工单位,渠道防渗施工技术是企业实力的重要体现形式,不断提高防渗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3水利工程渠道出现渗漏的原因 3.1化学原因 水利工程渠道出现渗漏的化学原因是土壤中含有一定量的盐类和酸类物质,土壤和混凝土混合后会出现相应的化学反应,导致土壤局部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进而影响了混凝土的整体结构,给施工企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3.2施工原因 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当中,由于施工企业没有做好相关的工程管理工作,缺乏对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督与管理,施工人员没有严格执行施工技术要点进行施工操作,缺乏施工质量意识,施工操作不规范,致使工程质量不达标。再加上施工单位缺乏对渗漏环节的质量控制,且施工技术较为单一,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无法得到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水利工程渠道渗漏的程度,为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留下了安全隐患。当水利工程使用周期达到一定的期限时,必然会导致渠道发生渗漏的现象。 3.3冻胀原因 土壤当中含有大量的水分,当外界温度低至0℃以下时,呈现出降序下降的情况,基土内部的水分凝结膨胀,并且其体积面积不断增加。当水凝结成冰时,会对混凝土土板产生作用力。由于外力作用,致使混凝土土板发生位移,偏离了

渠道防渗施工新技术

渠道防渗施工新技术 发表时间:2016-06-24T16:34:01.103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5期作者:朱楚汝 [导读] 水资源是世界宝贵的资源,它虽然分布广阔,但是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肇庆市高要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 526100 摘要:水资源是世界宝贵的资源,它虽然分布广阔,但是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利工程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水资源,但是在有些水利工程中会出现渗水现象,这对水利工程的效用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影响水利工程的使用寿命。所以,在水利渠道施工过程中大力应用防渗技术,可以防止水利工程出现渗漏现象, 关键词:水利;渠道;防渗技术;研究 前言 我国拥有的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排在世界的首位,在我国古代,人们的生产技术尚不发达,丰富的水资源给我国带来了很多灾害,其中以黄河为最。经过我国多年和自然灾害作斗争的经验,我国已经总结出了丰富的抗灾防灾措施,给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渠道防渗工程是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它可以减少水利渠道工程输水的不必要损失,从根本上加强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增强水利渠道的使用寿命,提升它的防渗效果。同时也是确保水利渠道的正常运作,发挥最大最用。 1.水利渠道的渗透因素 1.1 冻胀问题 水利渠道的冻胀破坏主要是由于冻胀应力分布不均匀,导致渠道混凝土表面被破坏形成渠道渗透。 1.1.1 持续低温 在北方一些严寒地带,冬天停止输水后,混凝土板块下的积水成饱和状态,遇到冷空气影响,结成冰晶状,使得混凝土板抬高了。当气温回升时,冰融化成水,又使得混凝土板块下沉。这样反反复复就会使得混凝土板块脱离板缝下滑,造成衬砌板被破坏。 1.1.2 渠道土壤的承载力 土壤在冻结时具有很强的承载力,基本不会被压缩。当土壤冻融时,承载力下降,就会导致水利渠道的地基变形。混凝土板块的衬砌结构板容易遭到破坏,形成渠道渗透。 1.2 地下水反渗 当灌溉地区灌溉后或下大雨后,水利渠道两旁的土壤会饱和,地下水位就会上升。当水利渠道输水灌溉时,渠道地下水位也会上升,所以暂时不会有危险。但是灌溉完成时停止了输水,渠道下的水位就会下降,导致两地水位很不平稳,侧水压力过大,会向内侧挤压,就造成了两侧土壤里的水向渠道地下反渗,使得混凝土板块移位或被破坏,形成渠道渗透。 1.3 耐久性 水利渠道是长久性运作的建筑工程,经过水利渠道引水的不断冲刷会对混凝土墙面及其它的防渗材料造成不断的侵蚀,使得防渗材料使用寿命减短。如果没有定期的维护和修建,就会造成水利渠道的崩溃使得引水中断,导致灌溉无法进行。 1.4土壤特殊化 我国有一部分地区的土质很特殊,如湿陷性黄土的地区,这使得修建水利渠道的施工难度提高,而且修建成本高,土地土壤变化大,质量得不到保证。加大了在这一地区修建水利渠道的难度。 2.我国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方法 (1)土料防渗。土料防渗的优点是:可就地取材,成本低。其缺点是缺乏耐久性,经过多次的冷冻和融化,会使防渗层变得松散,甚至被剥蚀,最终起不到防渗作用。尽管土料防渗有诸多不足之处,随着防渗技术的进步和应用大型的碾压机械,它的应用依然很广泛。施工中所用土料的原材料并非是常规意义上的土料,需要把土料中的含有有机质的表层土和草皮、树根等杂物通过粉碎、过筛来清除;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有:严格控制含水率和配合比,掌握好混合土料的干拌、湿拌先后次序;当防渗层厚度超多15厘米时要进行分层铺筑。土料铺筑要与夯实同步进行。 (2)砌石防渗。砌石防渗的优点:取材方便、容易施工、具有较强的抗磨性和抗腐蚀性。砌石防渗能够承受较大的渠道流速,对渠道有较强的稳定作用。在我国,砌石防渗渠道往往不设置铺垫层,直接砌筑在渠基上。为了更好地使渠床与石板紧密结合,常常在两者之间铺设一层砂料或低标号砂浆,其厚度一般为2—3厘米。也有在防渗层下面铺设粘土、三合土、塑料薄膜等物质来提高防渗效果。 (3)膜料防渗。膜料防渗的优点:原料轻便且易于运送、张弛能力强、使用方便且造价低、抗腐蚀和抗渗透能力强等;但膜料也有其不可克服的缺点,主要有:寿命短、容易被刺破、因料面光滑而与土地缺少摩擦、容易造成边坡不稳等。膜料防渗施工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是:必须保持膜面的完整性和边坡的稳定性。 3.改善我国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技术的对策和建议 (1)重视模板制作。以混凝土工程为例,模板属于非常重要的辅助作业,它对新浇筑的混凝土起着浇筑和定型作用,另外,它还兼管保护与改善混凝土表面质量的效果。当前的模板类型主要有钢模板、木模板、钢筋混凝土预制模板及混凝土模板。在安置模板时,其放样必须要以图纸的设计测量作为依据,并且要在重要结构上设置足够多的控制点,其目的是要保证模板在拼接过程中严密准确、表面平整不漏浆,而且不会发生过大的变形等。总之,模板的偏差必须控制在相关规定的允许范围之内。 (2)提高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施工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因此,加强水利工程防渗管护施工人员的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作,只有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保证工程设计的科学和防渗管护监理的严格。要不断加强各个领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注重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为新技术突破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 (3)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我国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施工体系必须以雄厚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做支撑。近几十年以来,我国的水利工程防护施工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资金投入方面更是远远满足不了其需要,从而导致我国水利工程渠道防渗设备落后、老化,渠道防

(技术规范标准)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节水灌溉技术规范Technical standard for water saving irrigation SL207—98 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网页制作:CWSnet1998-04-04发布1998-05-01实施 目次主页 前言 1 总则 2 工程规划 3 灌溉水源 4 灌溉用水量 5 灌溉水利用系数 6 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 7 效益 8 节水灌溉面积 附录A 名词解释 附录B 有关参数的计算测 定方法 条文说明 前言 基于生产实践的需要和对节水灌溉形势的正确分析,1990年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布置了节水灌溉标准的研究任务,旨在进行探索,积累经验。1994年又组织全国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为厅(局)就节水灌溉标准问题开展共同研究、讨论,形成规范战雏形,1996年底完成规范编写提纲。1997年初,编制任务正式下达之后,在水利部农村水利司主持下,编写组立即开始工作,1997年4月底完成初稿,经两次征求意见补充修改后,于1997年12月初完成征求意见稿,12月底完成送审稿,并于1998年1月召开审查会议,通过了专家审查。 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分总则、工程规划、灌溉水源、灌溉用水量、灌溉水的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效益、节水灌溉面积,共8

章40条和2个附录。它既反映中国现阶段水平,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既坚持高起点、高要求,又注重实用性与可操作性;既重视水利建设规范的共性,又突出节水灌溉的特点,充分吸收了我国节水灌溉发展中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 本规范解释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本规范主编单位: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水利部农田灌溉研究所 本规范参编单位:中国灌溉排水技术开发培训中心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北京研究生部 水利部科学技术司 黑龙江省水利厅 广西自治区水利厅 甘肃省水利厅 河北省水利厅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李英能黄修桥沈秀英窦以松赵乐诗王晓玲 李赞堂马济元袁辅恩陈杰臣武福学宋伟 1 总则 1.0.1为了使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有一个合理、可行、统一的衡量尺度,促进节水灌溉事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本规范。 1.0.2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必须注重效益、保证质量、加强管理,做到因地制宜、经济合理、技术先进、运行可靠。 1.0.3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或改建的大田、菜地、果园、苗圃和草场等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管理和评价。 1.0.4承担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单位必须持有丙级(含)以上水利工程设计资质证书。承担工程的施工安装单位必须持有省级水利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施工安装许可证。节水灌溉工程应选用经过法定检测机构检测合格的材料及设备,不得使用无生产厂家、无生产日期、无产品使用说明的产品。 1.0.5节水灌溉工程应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和规章制度,切实发挥节水增产作用。 1.0.6节水灌溉工程建设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工程规划 2.0.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应收集水源、气象、地形、土壤、作物、灌溉试验、能源、材料、设备、社会经济状况与发展规划等方面的基本资料。 2.0.2节水灌溉工程规划应符合当地农业区划和农田水利规划的要求,并应与农村发展规划相协调,采用的节水技术应与农作物品种、栽培技术相结合。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如何设计灌溉渠道的断面 摘要:系统掌握灌溉渠道的设计方法,从何入手,怎样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大小。 关键词:灌溉渠道断面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农田水利建设的设计要求科学、规范、合理。工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投资、效益。针对灌溉渠道设计通过本人十余年的工作摸索、实践、总结。应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确定灌溉面积,求出灌溉净流量 灌溉面积的确定,是渠道设计的首要条件,确定了灌溉面积,掌握这块面积上灌水定额(指单位灌溉面积上,一次灌水的水量),灌水历时,求得某一时期渠道应通过的净流量。 根据公式:Q净=( m×s)/(3600×T×t) =(666.7×s×h)/(3600×T×t) (立方米/秒)求出Q净。 式中:m—灌水定额(立方米/秒) S—灌溉面积(亩) T—灌水天数 T—每天灌水的小时数 h—灌水层厚度(米) 二、渠道测量、 渠道测量的主要内容是:踏勘选线、中线测量、纵横断面测量。 1、踏勘选线

踏勘选线的任务,是根据水利工程规划所定的渠线方向,引水高程和灌溉面高程,在实地确定一条既经济又合理的渠道中线位置。沿所定渠道方向布设四等水准路线,进行四等水准测量,每隔1—2km左右设置一个水准点,点位靠近渠道,既要便于日后用来测定渠道高程,又要能够长期保存而不会因施工而遭到破坏。 2、中线测量 渠道中线测量的任务主要是在渠道起迄点间进行定线,测定渠线度,用一系 列的里程桩标定渠线经过的位置。 从渠道起点开始,朝着终点或转折点方向用花杆和皮卷尺进行定线和量距。按照规定间距(一般50m或100m)打桩标定中线位置,用水准测量测定一下桩位高程,看渠线位置是否偏低或偏高。根据公式: HA=(H进+h)-iD 确定桩位高程。 式中:H A—A点高程 H进—渠道进水底板高程 H—设计渠深(包括水深和安全超高) i—设计比降,i=h/d=tga D—A高渠首距离。 3、纵横断面测量 渠道纵横断面测量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渠道沿线一定宽度范围内的起伏情况,为渠道设计、施工提供基本资料。 (一)纵断面测量 纵断面测量的任务就是用水准测量的方法测量渠道中线各里程桩和加桩的 地面高程。进行纵断面水准测量时,应利用渠道沿线布置的水准点,将渠线分成许多段,每段分别与邻近两端的水准点组成附合水准路线,然后,从首段开始,逐段

灌溉渠道设计

农渠横断面设计 设计流量是进行水力计算,确定渠道过水断面尺寸的主要依据,合理的渠道、横断面除了满足渠道的输水、配水要求外,还应满足渠床稳定条件,包括纵向稳定和平面稳定两个方面。纵向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不发生冲刷和淤积,或在一定时期内冲淤平衡。平面稳定要求渠道在设计条件下工作时,渠道水流不发生左右摇摆。 渠道横断面尺寸要依据渠道设计流量通过水力计算加以确定。一般情况下采用明渠均匀流公式计算:即 Q=AC Ri 式中:Q—渠道设计水深(m3/s) A—渠道过水断面面积(m2) R—水力半径 i—渠底比降 1R1/6进行计算,其中n为糙C—谢才系数,一般采用满宁公式C= n 率 农渠的渠底比降,应尽可能选用和地面相近的渠底比降,此处取i=0.0029。渠床糙率系数:采用砼护面,预制板砌筑,n=0.017. 农渠采用梯形断面,渠道内、外边坡系数m=1.25。 采用试算法: 初选定b=0.36m, n=0.017, Q=0.123 m3/s, i=0.0029 经试算得h=0.23m A=(b+mh)h=0.149 (m2) V=Q/A=0.8255 (m/s)

渠道的不冲流速和土壤性质,水流含砂量,断面水力要素有关,一般土渠的不冲流速为V= 5.0(m/s) 所以,V不冲=KQ0.1 = 5×0.1230.1=4.054 (m/s) 渠道的不淤流速,由不淤流速经验公式: V不淤=C0Q0.5 式中:C0为不淤流速系数,随渠道流量和宽深比而变,此处取C0=0.4 V不淤=0.4×0.1230.5=0.140(m/s) V不淤=0.140(m/s)

U形渠道防渗工程设计实例(修改稿)

第十章工程实例 一、基本资料 某项目区位于一黄河流域提水灌区下游,面积2900亩,主要种植作物为小麦、玉米、豆类等。项目区属河流滩地地貌,地面相对高差小,地势平坦开阔,地面海拔高程332~334m之间,相对高差1m左右,总体地势西高东低。土壤主要为潮土和淤土,土壤容重1.4g/cm3,田间持水量22%(重量比),土层深厚,质地良好,适种作物广泛。 项目区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光热资源丰富,降水偏少,干旱是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自然灾害。年日照时数2385.2小时,年总辐射量125.8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13.4℃,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4℃,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6.8℃,极端最高气温42.8℃,极端最低气温-16.5℃,最大冻土层深度35cm。平均早霜始于10月27日,晚霜终于3月27日,无霜期212天。多年平均年降水量514mm,降水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1.2%。项目区地下水埋深15m左右,地下水质主要为CI·HCO3-Na型,苦咸,矿化度一般大于2g/L,最大可达5g/L以上,不能用于农业灌溉。项目区属于一提水灌区灌溉供水范围,灌区干渠从项目区西侧经过,田间原有灌溉与排水渠道布置基本完善,干渠为混凝土衬砌渠道,支渠、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干渠和支渠上的混凝土分水闸和节制闸基本完好。灌区干渠在该地段的设计流量为2.1m3/s,加大流量为2.8 m3/s,原支渠设计供水流量为0.32m3/s。渠水为多泥沙水源,悬沙平均粒径为0.036mm,最大含沙量为12%(重量比)。 项目区自然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土壤肥沃,但由于地处灌区下游,加之田间工程设施差,灌水技术落后,灌溉用水渗漏损失大,用水浪费严重,灌溉保证率低,作物产量低而不稳,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由于地下水矿化度高,地下水位逐年上升,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将产生不利影响。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决定对项目区的支渠及以下渠道进行续建配套与更新改造,在原渠系规划布置的基础上,对支渠和斗渠进行混凝土衬砌防渗,减少渠道渗漏损失,有效地控制地下水位,提高渠道输水效率,以满足农作物高产稳产的需水要求。

灌溉渠道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

仅为更正之前回答,谢谢关注。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81244974.html,/question/109797087.html?oldq=1&;from=c ommentTo#answer-350898107前次回答确为随口乱讲(当年知道、贴吧、论坛混来乱用,有时插科打诨胡言乱语),诚挚道歉,时隔几年了,被揪出指正,深感惭愧,(误导后来人罪过不小)向度娘申请删除此答案被否决。另有心得略为分享,谨致歉意,欢迎交流批评。 详细概念就不必解释了,百科都有(或查询相关相关国标,本人接触到的相关规范见后,有兴趣的朋友自行下载或联系我).一般来讲就是干支斗农毛分级,干渠为水源地取水引至灌区的输水渠道(干渠以下为配水系统),多见“南干”“北干”之类名号,干渠以下多见数字编号了,具体有“总干”分出“分干”引水至各区域(附图1,为总干穿高速后一分为二,这可不是我胡乱画的,渠侧有碑刻记“总干”,二闸门有“一分干”“二分干”标记,实景图片缺失),支渠斗渠更进一步分配水流,农渠百科定义为从斗渠取水并分配到田间的最末一级固定渠道,毛渠百科定义为从农渠取水并向畦、沟供水的田间临时渠道。(附图2,为二渠道地头并行,是什么级别渠本人也忘了,在此也不敢乱定了。渠道分支多为正交斜交,平行的即如图,此图中可见常说的“门”)(附图34,倒虹,文字标记中为“粮基”左为“九三年”右为“四斗3# ”,另有老渠道明确标记为“3斗7农1毛”且保存完好,为毛渠实证,很遗憾未存影像。)

GB50288-99_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农田水利技术术语SL56-93

本文字仅为解释原回答中错误,如有疑问请斟酌规范标准为正,再次致歉。 还望各位朋友留些口德。

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方法研究.doc

1渠道防渗技术的现实意义 渠道防渗技术主要目的是减少水资源的损失,节省在农业灌溉中的用水量,提高渠道水源的输送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在农业灌溉中,大力发展渠道防渗透技术,可以在同样多用水量的情况下,扩大灌溉面积,减少农产品因干旱造成损失的发生,减轻农民生产负担,同时还提高农民收入。水利工程渠道系统的建设,还应该加强渠道的管理与维护,使渠道防渗技术更好的发挥其作用,达到长远利民的目的。2水利工程渠道防渗技术的方法 2.1水利工程中土料防渗技术。土料防渗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在施工当地取材,这样就直接降低了工程的资金投入,同时可以使用机械进行工程作业,施工比较简单等优点。但是,也存在自身的弊端,比如容易受到冷冻低温环境的影响,直接导致工程中防渗层疏松,失去防渗能力。所以土料防渗只能适应中小型的渠道防渗工程中,在土料防渗施工当中,要先对土料进行粉碎,使土料大小均匀,再对涂料进行筛选,以便于保证涂料的纯净性,达到工程施工使用要求的土质。在施工当中,要求土料干湿搅拌均匀,这样施工建设的土料工程,才能更加坚固和耐用。土料防渗层的厚度至少要大于15cm,同时在施工当中要分层进行铺设,在铺设中要达到土料施工的技术要求。在施工完成后也要加强工程的维护和保养,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进行维修和上报。 2.2水利工程中膜料防渗技术。在水利工程中,膜料防渗具有其自身优势,施工材料成本低,使用方便体重较轻 ,便于运输且运输费用低,在施工中使用也较方便快捷。膜料材料还有一个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变形能力,可以适应各种地形,并且还具有一定强度的抗腐蚀性。膜料防渗材料自身最大的缺点就是抵抗穿刺能力比较差,容易发生老化和风化现象,不适合长时间的使用。在施工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膜料自身的完整性,如发现破损要及时进行处理和更换。在渠道铺设膜料时,要先对渠道中的杂草进行清理,再根据渠道的大小,对膜料进行加工以便于适应渠道的覆盖面积,在铺设时要保证膜料的平整,最大限度的发挥膜料防渗的作用。 2.3水利工程中混凝土防渗技术。在水利工程防渗中,混凝土防渗技术是一种常见的渠道防渗方法,也收到了良好的防渗效果,它具有防水抗冲刷能力强,能够达到水利工程要求的强度,使用时间长,水资源输送能力强,同时对气候和环境没有过于严苛的要求。混凝土防渗技术也有自身的缺点,就是在工程地沙石较少时,增加工程投入成本,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效益。同时还有,混凝土衬砌板在发生变形时,就可能影响使用,也造成施工成本的增加。在混凝土防渗工程施工中,要加入适量的强化剂和干化剂,提高混凝土的性能。在混凝土预制板完成初期,要进行腹膜处理,当预制板达到要求后再进行拆模处理,当强度达到了设计要求后,进行预制板的运输。在工程砌缝中,使用水泥砂浆进行填缝,一般是选用1:2.5水泥砂浆进行接缝处理。在工程施工完成后,还要定期对工程进行维护和保养,提高工程的使用年限。 2.4水利工程中砌石防渗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砌石防渗技术有很好的抗冷缩和热胀性,同时还具有一定性的抗冲击性。砌石防渗技术的使用能有效提高渠道防渗水平,砌石防渗还有很好的经久耐用性。砌石防渗主要适用于水流较急的渠道。砌石防渗技术在工程施工中,可以直接修砌在渠道基床上。在砌石铺设开始之前,铺设一层水泥砂浆,这样就大大提高渠道防渗水平。3结论在我国有众多的水利工程,渠道防渗工程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发挥不可取代的作用。我国水利工程在施工建设 当中,存在严重的渗漏现象,直接造成水资源白白浪费,造成水资源的社会效益丧失。水利渠道防渗技术涉及到工程施工的各个方面,为了保障渠道的防渗能力,应在工程建设中严格按照水利工程防渗要求执行。所以,加强水利工程渠道防渗的研究,是势在必行的举措。在今后防渗技术发展中,应加大防渗材料和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水利工程防渗提供有力的保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