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真菌评分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真菌评分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真菌评分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真菌评分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Thesis for Application of Master’s Degree

Evaluation of fungal score i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Student’s Name:Xu Yujie

Suprevisor:Ma Xiaowei

Subject Category:Medicine

Major:Emergency Medicine

Specialty:Critical Care Medicine

School:Department of Clinical Medicime

Completion Date:Mar. 2015

真菌评分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评价弗吉尼亚评分、Sevilla评分及Candida score评分三种预测危重症患者罹患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评分方法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探讨真菌评分在临床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与治疗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提供有效依据。

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科收治的106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个体的一般情况、患者预后、既往病史、细菌学相关培养等),以2007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的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非感染四组;2、按照真菌评分系统制定的标准,对四组患者进行弗吉尼亚评分、Sevilla 评分及Candida score评分三种评分(评分阳性标准:弗吉尼亚评分≥30分,Sevilla评分≥12分,Candida score评分≥3分,评分阳性认为患者感染侵袭性念珠菌风险大)。将确诊、临床诊断组作为阳性对照,将非感染组作为阴性对照,分别计算三种评分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评价三种评分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1、纳入的106例患者中,5例确诊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44例临床诊断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9例拟诊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48例为非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三种评分阳性结果在确诊、临床诊断、拟诊和非感染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四组中所占比例分别是:①弗吉尼亚评分:60%、65.9%、55.6%、60.4%;②Sevilla评分:60.0%、50.0%、0%、8.3%;③Candida score评分:80%、72.7%、33.3%、29.2%。

2、将确诊、临床诊断组作为阳性对照,将非感染组作为阴性对照,三种评分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是:①弗吉尼亚评分:0.86、0.40、0.52、0.53;

②Sevilla评分:0.55、0.96、0.93、0.68;③Candida score评分:0.74、0.71、0.72、0.72。

3、三种评分方法联合应用,(1)平行试验:①弗吉尼亚评分联合Sevilla评分灵敏度为0.84,特异度为0.4,阳性预测值0.59,阴性预测值0.70,约登指数0.24。②Sevilla 评分联合Candida score评分灵敏度为0.80,特异度为0.71,阳性预测值0.77,阴性预测值0.77,约登指数为0.51。③弗吉尼亚评分联合Candida score评分灵敏度为0.80,特异度为0.35,阳性预测值0.55,阴性预测值0.63,约登指数为0.15。(2)序列试验:①弗吉尼亚评分联合Sevilla评分灵敏度为0.37,特异度为0.98,阳性预测值0.95,阴性预测值0.60,约登指数为0.35。②Sevilla评分联合Candida score评分灵敏度为0.45,特异度为0.98,阳性预测值0.96,阴性预测值0.66,约登指数为0.43。③弗吉尼亚评分联合Candida score评分灵敏度为0.59,特异度为0.79,阳性预测值0.80,阴性预测值0.66,Youden指数为0.38。

结论:

1、弗吉尼亚评分灵敏度较高,但特异度较低,单独使用误诊率偏高。

2、Sevilla评分具有较好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可单独应用指导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早期诊断。

3、Candida score评分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与指南制定标准确诊、临床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总符合率最高,临床有应用价值。

4、Sevllia 评分与Candida score评分联合应用时,灵敏度及特异度均较单独使用增高,综合诊断能力好,联合应用指导早期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临床意义更大。

关键词:真菌评分,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诊断

Evaluation of fungal score in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ABSTRACT

Objective: The study is designed to assess the ability of Virginia score,Sevilla score and Candida score which identify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in clinical application,and provide efective basis of clinical es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Methods: 1. Retrospectively collecting clinical data of 106 patients with high risk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general information of the individual, prognosis, medical history, bacteriology related training, etc) treated in the ICU department of Ningxia medical university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4.,taking "Severe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uidelines" formulated in intensive medical branch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n in 2007 as diagnostic criteria, we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proven,probable,possible and non-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s four groups.

2.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of the fungal scoring system,marking the four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Virginia score,Sevilla score and Candida score(positive:Virginia score≥30 points, Sevilla scoring≥ 12 points, Candida score≥ 3 points.Positive means the patients are at high risk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Taking the proven and probable two groups as the positive contrast,the non-invasive infection group as a negative control,we calculated and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three fungal scoring systems in sensitivity, specific,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and Youden index,and then evaluate the clinical value of them.

Results:1. In 106 patients,5 cases were diagnosed as proven,44 cases as probable, 9 cases as possible and 48 cases as non-invasive infection. The positive results of the three

fungal scoring systems in the proven,probable,possible and non-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s are:Virginia score:60%,65.9%,55.6%,60.4%; Sevilla score: 60.0%,50.0%,0%,8.3%; Candida score:80%,72.7%,33.3%,29.2%.

2.Taking the proven and probable two groups as the positive contrast,the non-invasive infection group as a negative control,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of the three fungal scoring systems are:Virginia score: 0.86, 0.40, 0.52,0.53; Sevilla score:0.55,0.96,0.93,0.68;Candida score:0.74,0.71,0.72,0.72.

3. Combine the three scoring systems: parallel test: Virginia score combined with Sevilla score:sensitivity is 0.84,specificity is 0.4,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59,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70, the Youden index of 0.2

4. Sevilla score combined CS :sensitivity is 0.80, specificity is 0.71,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77,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77, the Youden index is 0.51. Virginia score combined with CS: sensitivity is 0.80, specificity is 0.35,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55,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63, the Youden index is 0.1

5. Sequence test: Virginia score combined with Sevilla score: sensitivity is 0.37, specificity is 0.98,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95,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60, the Youden index is 0.35. Sevilla score combined CS:sensitivity is 0.45,specificity is 0.98,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96,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66, the Youden index is 0.43. Virginia score combined with CS: sensitivity degree is 0.59, specificity is 0.79,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80,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is 0.66, the Youden index is 0.38.

Conclusion:

1.Virginia score has higher sensitivity but low specificity, the misdiagnosis rate is high.

2.There is well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both in sevilla scoring , which could guid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separately;

3. Compared with the guide, there is highest total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in Candida score, which is conducive to clinical application ;

4. Combined Sevilla scoring with CS ,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increased than used

alone, the comprehensive diagnosis is competent to guide the early diagnosis of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better .

Keywords: Fungal score,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s, diagnosis

中英文缩略词表

缩写英文全称中文全称ICI 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

APACHE II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 score 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

ICU Intensive care unit 危重病加强医疗科MDRA Multi diseases risk assessment program多种疾病风险评估方案CS Candida score 念珠菌评分

Se Sensitivity 灵敏度

Sp Specificity 特异度

PPV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阳性预测值

NPV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阴性预测值

+LR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阳性似然比

-LR Negative likelihood ratio 阴性似然比

ROC Receive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IFI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侵袭性真菌感染

IFIRSS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 risk scoring system 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评分系统

目录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4)

结果 (8)

讨论 (15)

结论 (21)

参考文献 (22)

文献综述 (26)

综述参考文献 (31)

前言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a infection ICI)是指念珠菌侵入人体组织或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导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例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近年来,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死亡率明显上升,尤其是在重症患者中的发病率更高。2012年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显示:在美国,念珠菌病的医院感染率为0.28‰~0.96‰,欧洲的念珠菌病院感率为0.2‰~0.38‰,拉丁美洲为1.2‰~5.5‰,若患者伴有长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或发热,医院感染率可升至7%[1]。在我国,念珠菌血症的发生率为0.71‰~0.85‰[2],重症监护室中,患者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概率为9.6‰[3],病死率波动在20%~63%,在ICU病房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占所有微生物感染的14%以上[4],病死率可达70%以上[5]。

念珠菌作为最常见的一类条件致病菌,可寄居于健康人的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皮肤和甲下,当机体受到各种原因所致的打击,屏障功能被破坏,念珠菌则会侵入体内,即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临床表现十分复杂多样,病情发展迅速,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低临床诊断率和低实验室诊断率的特点,目前国内外针对ICI 的临床治疗多为经验性治疗,因此,在临床工作中难免出现药物治疗过度或治疗时机延误[6]。

目前ICI主要有以下几种辅助诊断手段:组织病理诊断仍是ICI的“金标准”,但该检查存在以下局限性:因为取材是有创性操作,重症患者的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大多难以耐受;病理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取材的准确性,检测结果阳性率较低;诊断结果需要经过切片、染色等一系列过程,耗时颇长,对于早期诊断存在不利。痰液培养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病原学检测方法之一,但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差,常无法将感染和定植区分开来。相对于组织病理学检查,血液、体液培养法则较为“温和”,该法可以直接观察念珠菌的生长,明确念珠菌属种类,同时可以做药敏进一步指导临床用药,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考虑到培养法耗时长、结果阳性率低,其诊断常需结合临床,以排除污染和定植[7]。真菌抗原及代谢物的检查相对于传统的真菌检测手段具有方便、快捷

且无创的优势,但是由于该检查容易受到各种因素感染,造成假阳性、假阴性,因此其应用价值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8]。影像学表现能够动态观察,对ICI的诊断具有关键的提示价值,但其表现缺乏特异性,如当机体感染毛霉菌或其它非感染性致病原时,肺部的影像学表现常与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相似[9][10]。因此,如何对ICI进行早期准确诊断已成为ICU工作亟待解决的难题。

早在1980年Solomkin 等就指出:当机体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时,念珠菌可从肠道逐渐播散到全身其他部位[11]。1994年时,Pittet等人提出了念珠菌定植理论,指出念珠菌定植是发生侵袭性感染的先决条件[12]。在此之后,Piarroux 等人基于念珠菌定植理论,进行了一项单中心、前瞻、对照研究,在临床进行念珠菌抢先治疗使得侵袭性念珠菌病的发生率由原来的2.2%下降至0且没有增加耐药率[13]。在1998年,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医学院设计出多种疾病风险评估方案(multi diseases risk assessment program, MDRA ),该方案用于评估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的病情,并进行评分,临床医师可根据评分结果对患者选择最适当的治疗方案。该评分将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成二层即:临床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危险因素,该研究方案指出:对于非ICU患者,各项评分相加在15分以上者应在密切检测下经验性用药;而对于ICU患者,各项评分相加在30分以上者可进行经验性用药[14]。该方案的提出,翻开了真菌感染早期预测的新篇章,但由于受到人口统计学和医疗水平的限制, 弗吉尼亚评分在国内一直未得到很好的推广使用[15]。

2003年,Eggimann等提出:念珠菌定植是发生ICI的先决条件,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多部位的念珠菌定植是发生ICI的独立危险因素[16]。在2005年,一支有三国科学家组成的西班牙研究团队,建立了一种全新的评分方式即Sevilla评分,该评分对念珠菌定植进行危险因素分层,将危险因素归为三部分即:念珠菌定植(4分)、宿主原因(8分)和患者临床状态(6分)。分别对三层危险因素赋予不同的分值,当三项评分相加大于12分时认为发生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风险大,应立即开始治疗;而小于8分则认为风险低[17]。

2006年,由来自西班牙、法国和阿根廷三国科学家共同设计,该研究采取的是前瞻性队列研究,统计分析来自36个重症监护室的1720名重症患者,运用线性回归模式,得出念珠菌评分计算公式:念珠菌评分(Candida score) =0.908×全胃肠外营养+0.997×外科

手术+1.112×多部位定植+2.038×脓毒症。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ROC)分析,发现“cut off”值为2.5时,灵敏度较高(81.4%),假阴性率较低(25.9%)。研究还发现CS>2.5的感染率为CS<2.5的7.75倍,CS>2.5的ICU患者将受益于预防使用抗真菌治疗[18]。随后在2007年将该公式修正为:CS=1×全胃肠外营养+l×外科手术+1×念珠菌定植+2×脓毒症[19]。

虽然真菌评分的提出不乏推陈出新,然而,由于人口统计学及医疗水平的差异,评分在国内尚未普遍开展使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是严重的医院内感染,对于免疫功能受损的病人以及身患重病、在ICU接受监护治疗的病人产生极大威胁。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诊断仍是一个难题,虽然一些新的方法如分子生物学可用,但由于各地医疗、经济水平的差异,目前国内医院开展并不普遍,而且对这些方法的应用价值,尚需用大量临床确诊、拟诊、疑似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病人数据,结合加以评估。本研究通过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收治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危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弗吉尼亚评分、Sevilla 评分、念珠菌评分(Candida score)三种真菌评分方法对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临床诊断的指导意义,推广评分的临床应用,以期提高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诊治水平。

材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科收治的4125例病人中106例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用统一设计的病例观察表,用于本次研究资料的收集,最终病例观察表的内容包括:(1)个体的一般情况:姓名、住院号、年龄、性别、民族、职业、入院诊断、入住ICU时间及出院时间;(2)患者预后:患者好转、死亡或不清楚(转院、出院等);(3)既往病史:是否有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慢性肝脏疾病、心功能衰竭等;(4)危险因素:使用广谱抗生素、中心静脉导管、留置导尿管、人工机械通气>2天、高血压、胃肠道手术、肠内营养、动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使用激素、多次入住ICU、使用免疫抑制剂、透析或连续血液净化、严重脓毒症;(5)患者感染情况:各类标本培养出阳性细菌、真菌的种类,G试验,降钙素原;(6)各种评分:弗吉尼亚评分,Sevilla 评分,念珠菌评分(Candida score CS),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II,APACHE II):主要有四部分,年龄、有严重器官系统功能不全或免疫损害、GCS评分、生理指标。

2研究方法

2.1病例入选及排除标准: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危患者的标准采用2007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制定的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高危因素标准。

2.1.1纳入标准:①入住ICU时间>24小时。②年龄>18岁。③经抗生素治疗72小时后仍有发热等感染征象,且具有下列危险因素之一:a.患者因素(图1);b.相关因素(图2);

c.存在免疫功能抑制(图3)。④在接受抗真菌药物治疗之前已完善血浆G试验检测。

图1:患者因素图2:相关因素图3:存在免疫功能抑制2.1.2 排除标准:①ICU停留时间<5 d ;②入ICU前已确诊为侵袭性真菌感染,已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预防治疗或经验治疗;③临床拟诊侵袭性曲霉菌感染。

2.2分析方法及指标

2.2.1 分析方法

收集2011年1月到2014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ICU科收治病人中符合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危患者标准的临床资料,根据2007年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将入选研究对象分为确诊、临床诊断、拟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及非侵袭性念珠菌感染者4组。具体诊断标准如下(图4):

图4 重症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2.2.2 分析指标

①分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危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合并的慢性基础疾病、入住ICU时间。

②对G试验、弗吉尼亚评分、Sevilla评分、Candida score(CS)评分进行评价并比较其之间的差异。

具体评分方法:

a.弗吉尼亚评分标准见图5;

b.Sevilla 评分标准见图6;

c.CS评分计算公式为CS=1×全胃肠外营养+l×外科手术+1×念珠菌定植+2×脓毒症

图5 弗吉尼亚评分表图6 Sevilla 评分表

抗原检测在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价值

抗原检测在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价值 近年来由于造血干细胞,尸体器官移植的广泛开展、高强度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化疗药物及广谱抗生素的应用,临床上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sis IC)在近20年呈明显上升趋势,约占医院感染中血源感染的8% ~10%,居院内血源性感染第4位【1】。侵袭性念珠菌病病死率高达49%,占IFI总病死率的70% ~87%,为所有菌血症中病死率之首【2-3】。白念珠菌是引起IC最常见的病原菌。但是近年来由于对氟康唑的耐药,非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则较前增多,已占念珠菌病的50%以上,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是由于IC的临床表现不典型,使得临床很难发现。常见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标准实验室方法包括念珠菌直接镜检、念珠菌的培养和分离、组织病理学检查。涂片染色镜检是最简单、最实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可作为感染的初筛方法。如从无菌部位采集的标本中发现念珠菌即可确定感染。但念珠菌血症的患者血培养50%呈阴性,血培养技术的改进使血培养的敏感性(最大能提高到70% )。组织病理学检查虽然阳性率较高,,但多需要行创伤性操作,在患者病情危重时,常常会受到限制。而且,这些方法用于诊断侵袭性念珠菌病缺乏足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因此临床需要一种快速、特异和敏感地检测方法,近年来开展的真菌抗原检测,为实验室的早期、快速诊断提供了可能。 1.甘露聚糖 在白念珠菌系统性感染的相关抗原中甘露聚糖是研究最早和最多的念珠菌细胞壁的主要表面抗原,它是由甘露糖和少量蛋白质组成的一种糖蛋白,系酵母菌细胞壁的成分之一。酵母菌中导致侵袭性感染者主要为念珠菌,少数为新生隐球菌,而隐球菌的厚荚膜使细胞壁上的甘露聚糖难以释放入学,不易测得,所以血浆中甘露聚糖抗原,具有较高的属特异性,其基本化学结构是由D-葡萄糖和D-甘露糖通过β-1, 4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多分支甘露糖多聚体,相对分子质量为110~220 kD左右的疏水性复合物。其具有α-1-2糖苷键的己糖或庚糖部分被认为是抗原的决定簇。不同的白念珠菌株中的血清学特性是由这些决定簇的不同长度决定的。实验验证得出芽管是白念珠菌侵袭人体器官内皮和基膜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之一【4】,体外实验又证实菌丝体的早期形式-芽管中甘露聚糖含量很高,与荧光染色的孢子或酶消化的孢子均不发生反应。在白念珠菌感染的早期检测甘露聚糖有明确的辅助诊断意义。甘露聚糖与细菌性抗原及类风湿因子等之无交叉免疫性,在发生IFI时血液中浓度极具升高。Sendid等对甘露聚糖的检测发现,诊断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达到85%和90%,而曲霉菌感染、细菌感染和无感染组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5]。由此看出,甘露聚糖检测提高了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准确度,为及早应用抗真菌治疗挽救患者生命很有意义。但 是甘露聚糖抗原在血液循环中容易被快速清除,有报道,只有31% -90%的念珠菌血症患者会出现高甘露聚糖血症[6],单次样本的检出率不高,这与送检标本的频率、疾病病程、免疫抑制剂程度、感染的念珠菌种类等有密切关系,如进行多次连续的检测,效果更好。甘露聚糖可用于快速诊断肺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筛选试验,现在也可以用敏感性和特异性高的ELISA检测。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讲座(2)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卫生部抗生素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林东昉 思考 念珠菌属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是怎样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有哪些?临床诊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适应症有哪些?怎样能避免诊治失败? 一、念珠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 导读:念珠菌属是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多见的一个细菌,也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条件致病菌,即使分离到这个病菌并不代表它是一个病原菌,所以在平时的诊断和治疗当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念珠菌属 念珠菌属是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多见的一个菌属,也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一般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生殖道中都有存在,所以临床上经常分离到念珠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念珠菌是一个条件致病菌。即分离到此病菌并不代表它是病原菌,在平时的诊断和治疗当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生物学特性 念珠菌是一个卵圆形的微生物,大小是2*4微米,比平常的细菌要大,呈现革兰染色阳性表现,平时我们做选配或者痰涂片的时候,可以看到图片中圆圆的

紫蓝色的球形微生物,明显比其它细菌大,有时候可看到有假菌丝出现。培养特性:典型类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灰白色或奶油色,有酵母气味。涂片镜检:表层为芽生细胞,底层可能出现假菌丝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白色念珠菌可以侵犯人体的许多部位,一般从皮肤到内脏再到中枢神经系统都可受累。皮肤皱褶处比较多见,从儿童一直到成年人,都可以看到有这种粘膜的念珠菌病,最常见到的是鹅口疮。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包括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都有念珠菌病,肢体本身对念珠菌有一定免疫力的,并不是分离到念珠菌就一定会致病。 1.美国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调查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专家做的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调查,他发现从1979年到2001年间,血流感染里面,总体而言病原菌总量都有一个上升,其中真菌并不少见,可以看到,从79年到01年这20年间增长量是原来的3倍。

2009IDSA念珠菌指南中文版

IDSA2009念珠菌病治疗指南 美国抗感染疾病协会专家组制定了治疗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和粘膜念珠菌感染患者的指南。这个最新的指南取代了之前于2004年1月15日发表在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上的指南,并且也将被医疗工作者使用来指导治疗已经有此类感染或者具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患者。从2004年以来,很多抗真菌药物不断涌现出来,很多针对念珠菌治疗的文献也都不断被发表出来,其中也包括各种部位的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口咽部的粘膜感染。同样也有最新针对预防具高危因素的婴儿和成年人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以及经验性治疗疑似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前瞻性的研究。这些最新的信息都包括在以下的文献中。 内容提要 与2004版指南相比,新版指南针对念珠菌病的治疗有了很多显著的变化。绝大多数的变化与在治疗念珠菌血症、其他部位侵袭真菌感染和粘膜念珠菌感染时合适的应用棘白菌素类和广谱三唑类药物相关。对于一些不常见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例如,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念珠菌骨髓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自2004年以来,相关的研究数据并不多,只有通过零星的经验、病例报告或小样本的研究来提供证据以支持新的治疗方法。指南的每个章节都会以一个明确的临床问题开头,随后会有推荐信息以及支持这些信息的最相关的证据。最重要的变化会在以下的内容提要中描述。其余的题目将会在指南的主体部分中详尽的讨论。 非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念珠菌血症 ·氟康唑(首剂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400mg[6mg/kg] 每日,或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70mg, 维持50mg每日;米卡芬净:100mg每日;阿尼芬净:首剂200mg,维持100mg每日)推荐作为绝大部分成年患者初始治疗选择(A-i)。专家小组主张对于中重度患者或近期使用过三唑类药物的患者使用棘白菌素类药物治疗。氟康唑推荐用于感染程度较轻的患者以及近期未使用过三唑类药物的患者(A-III)。同样的治疗方案同样推荐用于儿童,但需要注意不同的给药方案。 ·对于分离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白色念珠菌)以及临床症状稳定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药物转换为氟康唑(A-II)·光滑念珠菌感染推荐使用棘白菌素类治疗(B-III)。在没有敏感性试验证实的情况下,不推荐改为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治疗(B-III)。对于初始接受氟康唑或伏立康唑的患者,如症状改善,患者随后的培养结果阴性,继续使用三唑类药物结束治疗是合理的(B-III)。 ·对于由近平滑念珠菌引起的感染,推荐使用氟康唑治疗(B-III)。初始使用棘白菌素类的患者,若临床症状改善,患者随后的培养结果阴性,继续使用棘白菌素类治疗是合理的(B-III)。 ·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A mB-d)给药剂量0.5-1.0mg/kg 每日,脂质体两性霉素B给药剂量为3-5mg/kg 每日,如果患者无法耐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者感染病原体对其他药物活性有限,可任选其一治疗。若患者分离菌株可能对氟康唑敏感(例如:白色念珠菌)并且患者临床症状稳定,可将脱氧胆酸两性霉素B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转换为氟康唑治疗(A-I)。 ·伏立康唑首剂400mg(6mg/kg)一日两次,以后维持200 mg(3mg/kg)一日两次,对于念珠菌血症有效(A-I),但伏立康唑对于氟康唑优势有限,推荐作为由克柔念珠菌或伏立康唑敏感光滑念珠菌引起念珠菌血症的口服续贯治疗(B-III)。 ·推荐无转移病灶念珠菌血症的治疗疗程是,初次血培养阴性,相关症状体征消失后继续治疗14天(A-III)·非中性粒细胞缺乏念珠菌血症患者强烈推荐拔除静脉导管(A-II)。 中性粒细胞缺乏念珠菌血症患者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mg,维持50mg 每日;米卡芬净:100mg每日[A-II]);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mg,维持100mg每日[A-III],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3-5mg/kg每日[A-II])推荐用于大部分患者。 ·病情较轻以及近期未使用过氟康唑的患者,可选择氟康唑(负荷剂量800mg[12mg/kg],维持400mg[6mg/kg]每日)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讲座 (2)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讲座(2)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卫生部抗生素临床药理重点实验室林东昉 思考 念珠菌属的生物学特征、致病性和免疫性是怎样的?抗真菌治疗策略有哪些?临床诊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适应症有哪些?怎样能避免诊治失败? 一、念珠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 导读:念珠菌属是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多见的一个细菌,也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条件致病菌,即使分离到这个病菌并不代表它是一个病原菌,所以在平时的诊断和治疗当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念珠菌属 念珠菌属是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多见的一个菌属,也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一般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生殖道中都有存在,所以临床上经常分离到念珠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念珠菌是一个条件致病菌。即分离到此病菌并不代表它是病原菌,在平时的诊断和治疗当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生物学特性

念珠菌是一个卵圆形的微生物,大小是2*4微米,比平常的细菌要大,呈现革兰染色阳性表现,平时我们做选配或者痰涂片的时候,可以看到图片中圆圆的紫蓝色的球形微生物,明显比其它细菌大,有时候可看到有假菌丝出现。培养特性:典型类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灰白色或奶油色,有酵母气味。涂片镜检:表层为芽生细胞,底层可能出现假菌丝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白色念珠菌可以侵犯人体的许多部位,一般从皮肤到内脏再到中枢神经系统都可受累。皮肤皱褶处比较多见,从儿童一直到成年人,都可以看到有这种粘膜的念珠菌病,最常见到的是鹅口疮。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包括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都有念珠菌病,肢体本身对念珠菌有一定免疫力的,并不是分离到念珠菌就一定会致病。 1.美国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调查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专家做的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调查,他发现从1979年到2001年间,血流感染里面,总体而言病原菌总量都有一个上升,其中真菌并不少见,可以看到,从79年到01年这20年间增长量是原来的3倍。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 近年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简称为IFI)的患者越来越多,其致死率与发病率逐年攀升,在医院的感染的占比中达到了8%至15%,究其原因,在于现代科技的进步,致使实施实体的器官移植患者愈加增多,由此导致的真菌感染的患者也在逐渐增多,发病率为20%至40%, 而近些年全世界社会人群的老年化,导致抗生素、激素等药物的使用愈加广泛,这些同样使 得IFI的发病率增高。虽然科技发展使得治疗的药物不断更新,但是IFI的致死率和发病率仍 处于上升的趋势,本文针对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治进行阐述,希望可以帮助广大的患病患者,详情如下: 一、IFI的现状 本文对IFI的现状进行简单的阐述,主要分为两点,具体如下:(一)病原学变化: IFI中常见的病原菌就是丝状真菌和酵母样的真菌,丝状真菌中为主的是以曲霉,酵母样的真 菌中为主的是念珠菌,IFI的病原菌占比中更高的是酵母样的真菌,为91.4%,念珠菌的病原 菌中以白念珠菌最多,占比为40%至60%,引发念珠菌而导致的菌血症的因素有:胃肠道相 关的大手术、早产儿、血液病、血液透析、大于七十岁的老年人、肾脏出现功能性衰竭、使 用广谱类型的抗菌药、ICU长期住院患者等。但近些年曲霉病原菌的感染也在逐渐增多,占 到了IFI总体的5.4%至20%,烟曲霉是引起感染最多的病原菌,次之为黑曲霉和黄曲霉,最 少的是土曲霉和焦曲霉。(二)发病率的提升:尽管科技的进步使得抗真菌感染的治疗措施 不断更新,治疗药物的药效也更加显著,但是IFI的致死率和发病率仍然在不断提升。据某国外机构统计,IFI的致死率增加10%至49%,患者住院的时间增多了三至三十小时,根据我国 监测感染的网站中的数据分析,IFI的比例已经高达17.1%至24.4%。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其病情恶化后极容易患上IFI,致死率高,预后效果差,其中30%至40%为念珠菌感染,50% 至100%则为曲霉菌感染。与胃肠道相关的大手术和器官移植是导致患者感染IFI后而死亡的 主要的原因之一。而由于大气和人体的肺部相通,肺循环是血液循环的重要环节,使得在肺 部出现IFI的感染也极为常见,次之是胃肠道与泌尿道,由此出现的患者多因为环境因素和职业等原因所影响。 二、诊断标准 人体的血液和组织遭受真菌入侵,并且长期盘踞其中进行繁殖和生长,由此而导致的 器官功能性障碍、炎症反应和组织损害的病变和其生理过程叫做IFI。IFI在临床中并没有特殊的患病体征和症状,由于临床中对于此病症的诊断方法并不全面,对于影像学等相关资料也 比较缺失,所以对于早期的临床IFI诊断很是不顺利,而IFI的治疗更多在于早期的一个及时 的确诊和治疗,这使得医院的临床相关医师对此病症的治疗更加艰难,后经过医疗的长期发展,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针对过去治疗IFI的三大疑难点(临床标准、微生物标准和宿主因素)进行分层的相关诊断,包括拟诊、临床诊断和确诊。后续经过2006年、2007年的相关组织对此的研究和探讨,确立了IFI的诊断由微生物学的相关检查、 临床特征、人体组织的病理学和宿主因素四个部分来组成,而其诊断分级为拟诊、临床诊断 和确诊。 原发性的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简称为IPFI):此标准不包括由过敏而引起的支气管、肺部的真菌感染和真菌寄生。分为两种:继发性与原发性,继发性:由于免疫等功能损伤或 者宿主因素而导致的感染;原发性:无或者有相关临床的症状、免疫等功能没有受损伤的感染。在临床中继发性的相对较多。临床特征对于IPFI的拟诊相对重要,无症状时不可拟诊。 对于恶性肿瘤、重症以及血液病的患者,则至少有一个是宿主因素才可以进行诊断。 三、IFI的预防

2016IDSA念珠菌病指南中文翻译

2016年由美国感染病学会更新的念珠菌病管理临床实践指南 背景 念珠菌属造成的侵袭性感染很大程度上与医疗进展相关,并被广泛认为是造成院内感染发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至少有15种不同的念珠菌属引起人类疾病,但超过90%的侵入性感染是由5种常见的病原造成,它们是白色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这些生物有统一的的潜在毒性、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流行病学,但综合来说,由这些有机体造成的有意义的感染统称为侵袭性念珠菌病。不属于典型的侵袭性疾病的粘膜念珠菌感染,特别是那些涉及口咽、食道和阴道的感染,这项指南也将他们涵盖在内。自最近2009年对指南的修订至今,依据对于确诊或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新数据,我们对治疗建议进行了重要修改。 以下是2016年对念珠菌病管理的修订建议。由于与儿科的关联,指南得到了美国儿科学会和儿科感染疾病协会的审阅和认可。指南同样得到了真菌病研究组的支持。研究组在制定指南的过程中一直遵循IDSA采用的指南制定流程,包括证据的质量分级(非常低,低,中,高)和推荐强度(弱或强)的系统方法。指南并不是打算替代个别病人管理的临床判断。对方法,背景和证据总结的详细描述均能在指南中找到全文。 I.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建议 1. 棘白菌素类药物被推荐作为初始治疗(卡泊芬净:负荷剂量70 mg,然后每天50毫克;米卡芬净:每日100毫克;阿尼芬净:负荷剂量200毫克,然后100毫克每天)(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注射或口服氟康唑,800毫克(12毫克/公斤)负荷剂量,然后400毫克(6毫克/公斤)每天,是可以接受的、棘白菌素作为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限于那些病情不严重和那些被认为不可能有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属感染的患者(强烈推荐;高级别证据)。 3.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的念珠菌分离菌株进行唑类敏感性检测。对于前期使用一种棘白霉素类药物治疗的患者、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该进行棘白菌素类药敏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侵袭性真菌感染诊疗指南 【概述】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以及全身的真菌感染,包括深部组织感染和真菌血症以及血行播散导致的全身皮肤黏膜感染,过去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现统一命名为IFI。 【IFI诊断】 儿科IFI的诊断尚无标准。根据2010《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I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草案),2009年《中华儿科杂志》编委会制定的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以及欧美国家有关诊治指南,IFI 诊断采用分级诊断模式。 分级诊断由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微生物学证据和组织病理学4部分组成,诊断分为确诊、临床诊断和拟诊三个级别:1.确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组织病理学和(或)有确诊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2.临床诊断: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有临床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3. 拟诊:宿主(危险)因素+临床证据。 【IFI治疗药物】 1. 两性霉素B及其含脂制剂: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

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 1)静脉滴注:①两性霉素B 0.5~1mg/(kg.d),开始先以 0.1mg/(kg.d)给药,逐渐增加到足量。②两性霉素B含脂制剂:适用于无法耐受两性霉素B患者;肾功能严重损害不能使用两性霉素B常规制剂的患者。目前有3种制剂,包括两性霉素B脂质复合体(ABL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ABCD)、两性霉素B脂质体(L-AmB)。推荐剂量:ABLC为5mg/kg,ABCD为3~4mg/kg,L-AmB为3~5mg/kg。亦主张从低剂量开始逐渐增量,缓慢滴注。 2) 椎管内注射或脑室内注射:限于治疗隐球菌脑膜炎病情严重或静脉滴注失败的病例。儿童鞘内注射:首次0.01mg,用蒸馏水稀释后缓慢注入。以后每天1次,剂量渐增,约1周内增至每次0.1mg。以后每隔1~3天增加0.1mg,直至每次0.5mg为止,不超过0.7 mg。 2.伊曲康唑: 适应症:可用于曲霉菌、假丝酵母菌、隐球菌、组织胞浆菌等引起的感染。 用法:4mg/(kg.d)开始,可逐渐加量至12mg/(kg.d)。 3. 5-氟胞嘧啶: 适应症:敏感假丝酵母菌和隐球菌所致的严重感染。 用法:50~150mg/(kg.d),分4次口服。单独应用易导致

2016年IDSA 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Candidiasis: 2016 Update by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2016 年IDSA 念珠菌病临床实践指南(中文译文)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二)非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是否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 (三)中性粒细胞减少念珠菌血症患者的治疗 (四)慢性播散性念珠菌病的治疗 (五)经验性治疗在 ICU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中的地位 (六)ICU 是否需要预防侵袭性念珠菌病? (七)新生儿念珠菌病(含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治疗 (八)腹腔内念珠菌病的治疗 (九)呼吸道念珠菌分离株需要抗真菌治疗吗? (十)血管内念珠菌感染(包括心内膜炎和心脏植入物感染)的治疗 (十一)念珠菌骨关节感染的治疗 (十二)念珠菌眼内炎的治疗 (十三)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四)念珠菌尿路感染的治疗 (十五)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六)口咽部念珠菌病的治疗 (十七)食管念珠菌病的治疗

(一)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念珠菌血症的治疗 1. 推荐初始治疗方案选用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首剂 70mg,继以 50mg/d;米卡芬净100mg/d;阿尼芬净:首剂 200mg,继以 100mg/d)。[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2. 静脉或口服氟康唑,首剂 800mg (12mg/kg),继以 400mg/d (6mg/kg ),可以作为棘白菌素类初始治疗的替代方案,但仅限于非危重症及考虑不可能为氟康唑耐药念珠菌感染的患者。[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3. 推荐对所有血源性和其他临床相关念珠菌分离株进行唑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对于先前使用过棘白菌素类药物和感染光滑念珠菌或近平滑念珠菌的患者,应考虑进行棘白菌素类药物敏感性检测。[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4.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如白念珠菌),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结果转阴的患者,推荐将棘白菌素类更换为氟康唑(通常在5-7 天内)。[强推荐中级别证据] 5. 对于光滑念珠菌感染者,只有当分离株对氟康唑或伏立康唑敏感时,才考虑将治疗方案调整为更高剂量的氟康唑 800mg/d (12mg/kg)或伏立康唑 200-300mg (3-4mg/kg) bid。[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6. 若无法耐受、无法获得其他抗真菌药物或对其他抗真菌药物耐药,选用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每日 3-5mg/kg 作为替代治疗方案是合理的。[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7. 对于临床症状稳定,分离株对氟康唑敏感,初始抗真菌治疗后复查血培养转阴的患者,推荐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治疗 5-7 天后调整为氟康唑。[强推荐高级别证据] 8. 对于疑似唑类和棘白菌素类药物耐药的念珠菌感染,推荐选用两性霉素B 脂质体每日3-5mg/kg。[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9. 伏立康唑 400mg (6mg/kg) bid 使用两剂,继以 200mg (6mg/kg) bid 可以有效治疗念珠菌血症,但作为初始治疗方案与氟康唑比较无明显优势。[强推荐中级别证据];推荐口服伏立康唑作为兊柔念珠菌感染菌血症的降阶梯治疗方案。[强推荐低级别证据] 10. 所有非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念珠菌血症患者应在诊断后的一周内进行细致的眼科检查,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讲座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讲座

侵袭性念珠菌病处理进展 一、念珠菌属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免疫性 导读:念珠菌属是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多见的一个细菌,也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它是一个条件致病菌,即使分离到这个病菌并不代表它是一个病原菌,所以在平时的诊断和治疗当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念珠菌属 念珠菌属是在自然环境中非常多见的一个菌属,也是人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一般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生殖道中都有存在,所以临床上经常分离到念珠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念珠菌是一个条件致病菌。即分离到此病菌并不代表它是病原菌,在平时的诊断和治疗当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一)生物学特性 念珠菌是一个卵圆形的微生物,大小是2*4 微米,比平常的细菌要大,呈现革兰染色阳性表现,平时我们做选配或者痰涂片的时候,可以看到图片中圆圆的紫蓝色的球形微生物,明显比其它细菌大,有时候可看到有假菌丝出现。培养特性:典型类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灰白色或奶油色,有酵母气味。涂片镜检:表层为芽生细胞,底层可能出现假菌丝 (二)致病性和免疫性

白色念珠菌可以侵犯人体的许多部位,一般从皮肤到内脏再到中枢神经系统都可受累。皮肤皱褶处比较多见,从儿童一直到成年人,都可以看到有这种粘膜的念珠菌病,最常见到的是鹅口疮。内脏及中枢神经念珠菌病包括肺炎、肠胃炎、心内膜炎、脑膜炎、脑炎都有念珠菌病,肢体本身对念珠菌有一定免疫力的,并不是分离到念珠菌就一定会致病。 1.美国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调查 下面这张图是美国专家做的血流感染的病原学调查,他发现从1979年到2001年间,血流感染里面,总体而言病原菌总量都有一个上升,其中真菌并不少见,可以看到,从79年到01年这20年间增长量是原来的3倍。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_现状与展望

DOI:10.13346/j.mycosystema.2011.01.023 M ycosystema ●贺三十周年约稿● 菌 物 学 报15 January 2011, 30(1): 5-11 jwxt@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15249625.html, ISSN1672-6472 CN11-5180Q ?2011 Institute of Microbiology, CAS, all rights reserved.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现状与展望 廖万清* 陈敏 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人民解放军真菌病重点实验室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 上海 200003 摘 要:近二十年来,医学科学很多领域都取得重大进步。但全球范围内,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却仍明显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侵袭性真菌病发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治疗手段有限、病死率与致残率高,早期、特异的诊断对于改善预后意义重大。目前,以培养、病理为代表的形态学诊断方法虽有局限,但仍是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金标准;以G试验、GM试验、高分辨率CT为代表的新兴血清学及影像学诊断方法值得在临床大力推广;而以PCR技术为基础的核酸诊断技术方法前景光明,但其临床应用之路却仍任重而道远。联合使用并不断改良现有培养、病理等形态学诊断方法、血清学方法及先进影像学技术是提高侵袭性真菌病诊断水平的现实最佳途径。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病,诊断 The diagnosis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LIAO Wan-Qing*CHEN Min Shanghai Key Laboratory of Medical Molecular Mycology & PLA Key Laboratory of Fungal Diseases, 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Changzheng Hospital, Secon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03, China Abstract: During the last 20 years, significant progress had generated in numerous regions of medical science. However, the worldwide incidence or mortality of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IFDs) are still increasing remarkably, and be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bsence of typically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optimal therapy options of IFDs lead to high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of these infections worldwide. So earlier and specific diagnosis can distinctly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IFDs. Despite the limitations of the morphological methods, represented by culture or pathology, they are still the gold standard of diagnostic invasive fungal diseases at present. The serological and imaging test such as G/GM test or high resolution CT deserved to be vigorously promoted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lthough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 is still long way to go, nucleic acid diagnostics based on PCR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 81071335) *Corresponding author. E-mail: liaowanqi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15249625.html,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中国成人念珠菌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0)要点 念珠菌病(candidiasis)是由各种致病性念珠菌引起的局部或全身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侵犯局部皮肤、黏膜以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临床表现多样、轻重不一。近年来,随着肿瘤化疗、器官移植、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等危险因素的增多,侵袭性念珠菌病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中,念珠菌血症是侵袭性念珠菌病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常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明显改善侵袭性念珠菌病的预后。 1 病原学 念珠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为条件致病真菌。临床上以白念珠菌最为常见,而非白念珠菌致病菌种多达16种以上,其中以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较为常见。 2 念珠菌病的危险因素 侵袭性念珠菌病是一个由定植、感染到发病的连续过程,多发生于抗细菌药物使用所致多部位、高强度念珠菌定植,并伴有生理屏障(解剖屏障、功能屏障和微生物屏障)破坏,或伴有严重基础疾病等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虽然不同区域、不同医疗机构、不同病种、不同患者侵袭性念

珠菌病的易感因素各不相同,但危险因素评估对促进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意义重大。 3 流行病学 侵袭性念珠菌病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患病率为(2.1~21.0)/10万,病死率达40%~60%。侵袭性念珠菌病以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和克柔念珠菌最为常见,白念珠菌占65%~70%,但近年来在ICU、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器官移植等患者中,非白念珠菌所占比例高于白念珠菌。 4 病原学诊断 4.1 直接镜检 可直接镜检的标本包括无菌体液、痰、尿、粪便、分泌物或脓液及活检组织等。 4.2 真菌培养与鉴定 由于念珠菌为人体开放腔道如口腔或胃肠道的常居菌,因此从痰或粪便标本中分离培养出念珠菌不能作为确诊依据。

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治策略

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治疗策略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200040)李光辉 念珠菌属(Candida species)是机会真菌或条件致病真菌中最常见者,其所致疾病在侵袭性真菌病(Invasive fungal disease,IFD)中占首位。念珠菌病可累及人体皮肤、粘膜及各内脏器官。侵袭性念珠菌病更可危及生命,其中念珠菌血流感染(BSI)占医院获得BSI中的第4位,其粗病死率可高达39.2%(ICU 47.1%)。念珠菌病,尤其是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早期诊断常很困难,导致延误及早正确的抗真菌治疗,并影响患者预后。由于念珠菌属是人体内最大的真菌正常菌群,在与外界相通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器官中广泛存在,采自这些部位的标本极易检出念珠菌,而临床上往往将痰液、尿液、粪便等临床标本中检出念珠菌属作为诊断念珠菌病的依据,导致抗真菌药的不合理的过度应用,因而早期正确诊断念珠菌病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议题。念珠菌病的病原治疗、经验治疗、预防性治疗的规范化则是目前面临的又一重要议题。 一、流行病学 在侵袭性真菌病(IFD)中念珠菌是最常见的机会真菌。在ICU患者、实体器官移植和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的IFD中念珠菌属所致者占42%,在医院获得BSI中念珠菌占病原菌的9%。侵袭性念珠菌病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显著,美国报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死亡率为0.4/100000/年(1),也有报道其归因病死率成人为15%-25%,新生儿和儿童为10%-15%。侵袭性念珠菌病可使入住ICU和住院时间分别增加12.7日和15.5日,并增加了医疗费用。发生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念珠菌定植、接受广谱抗菌药治疗、使用中央静脉导管、全胃肠外营养、胃肠道或心脏外科手术、住院时间延长、入住ICU、烧伤、早产、中性粒细胞减少、糖皮质激素应用、HIV感染、糖尿病。 在念珠菌病中以白念珠菌所致者为主,近年来在临床分离的念珠菌中,白念珠菌所占比例呈下降趋势。自41个国家共142个中心参加的ARTEMIS全球念珠菌属耐药监测研究结果显示在1997-2007年10.5年期间白念珠菌在念珠菌属中所占比例自70.9%降至62.9%-65.0%,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等非白念珠菌略呈上升。在该系列报道中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仍保持敏感,耐药率为0.9%-1.4%。参与ARTEMIS的中国5所医院2001-2005年间念珠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其菌种变迁与全球资料相仿,白念珠菌占念珠菌属分离菌的61.5%,光滑、热带、近平滑和克柔念珠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