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清中心城区防洪规划(初稿)

德清中心城区防洪规划(初稿)

德清县中心城市防洪规划报告(初稿)

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

ZHEJIANG DESIGN INSTITUTE OF WATER CONSERVANCY & HYDRO-ELECTRIC POWER

二○一三年十二月编号:GH1049GA 密级:内部

德清县中心城市防洪规划报告

院长:唐巨山

总工程师:郑雄伟

项目经理:钟名军德清县中心城市防洪规划报告

核定:黄昉

审查:裘骅勇傅联森

贺金仁

校核:马俊张扬波

彭常青方敏

编写:钟名军李博

张晓文陈润

朱征雁陈延瑛

目录

1概况---------------------------------------------------------------------------------------------- 1

1.1 自然和社会概况 ------------------------------------------------------------------- 1

1.2 相关规划成果----------------------------------------------------------------------- 4 2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8

2.1 洪涝灾情----------------------------------------------------------------------------- 8

2.2 城市防洪现状----------------------------------------------------------------------- 9

2.3 存在的问题------------------------------------------------------------------------ 11 3规划范围、标准和原则--------------------------------------------------------------------- 12

3.1 规划范围--------------------------------------------------------------------------- 12

3.2 规划依据--------------------------------------------------------------------------- 12

3.3 规划标准--------------------------------------------------------------------------- 12

3.4 规划期限--------------------------------------------------------------------------- 12

3.5 规划原则--------------------------------------------------------------------------- 12 4水文-------------------------------------------------------------------------------------------- 14

4.1 流域概况--------------------------------------------------------------------------- 14

4.2 气象-------------------------------------------------------------------------------- 14

4.3 水文基本资料--------------------------------------------------------------------- 15

4.4 洪水 --------------------------------------------------------------------------------- 17 5防洪水利计算--------------------------------------------------------------------------------- 29

5.1 防洪水利计算--------------------------------------------------------------------- 29

5.2 洪水组合分析 --------------------------------------------------------------------- 34 6防洪工程规划--------------------------------------------------------------------------------- 36

6.1 《德清县城城市防洪规划》(1999)实施情况 ------------------------ 36

6.2 《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对城市防洪的要求------ 36

6.3 德清县中心城市防洪规划----------------------------------------------------- 36

6.4 规划推荐工程 -------------------------------------------------------------------- 57 7规划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59

7.1 设计依据--------------------------------------------------------------------------- 59

7.2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60

7.3 主要工程量------------------------------------------------------------------------ 63 8非工程措施规划及工程管理 -------------------------------------------------------------- 66

8.1 防洪指挥系统 -------------------------------------------------------------------- 66

8.2 城市防洪预案 -------------------------------------------------------------------- 66

8.3 超标准洪水防灾减灾措施----------------------------------------------------- 66

8.4 工程管理--------------------------------------------------------------------------- 67 9投资估算--------------------------------------------------------------------------------------- 68

9.1 编制依据--------------------------------------------------------------------------- 68

9.2 基础单价及定额 ----------------------------------------------------------------- 68 1)人工工资------------------------------------------------------------------------------------ 68 2)材料预算价格 ----------------------------------------------------------------------------- 68

9.3 工程投资估算表 ----------------------------------------------------------------- 68

9.4 规划效果评价---------------------------------------------------------------------- 73 10工程实施意见 ------------------------------------------------------------------------------- 75

10.1 规划工程 ------------------------------------------------------------------------- 75

10.2 规划实施意见------------------------------------------------------------------- 76附表 ------------------------------------------------------------------------------------------------ 77附表1 德清中心城市河道规模表 ------------------------------------------------- 77附表2 德清中心城市闸门、泵站规模表 ---------------------------------------- 78

1 概况

1.1 自然和社会概况

1.1.1 地理位置

德清县位于浙江省北部、杭嘉湖平原西部,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连太湖、西枕天目山麓,处长三角腹地。东西长54.75km,南北宽29.75km,全县土地总面积936km2,介于北纬30°26′~30°42′、东经119°45′~120°21′之间。

德清山水毓秀、人文荟萃、物华天宝,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德清交通便利,通信发达,商品流通快捷。宣(宣城)杭(杭州)铁路、杭(杭州)宁(南京)客运专线、104国道、09省道、杭(杭州)宁(南京)高速公路、申嘉湖杭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京杭运河、杭湖锡线航道贯通全境。南北连接苏南和杭(杭州)宁(宁波)绍(绍兴)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经济地理位置,2008年开通全国首条跨市(德清—杭州)公交K588,加速两地的交融。

德清县中心城市位于县域中西部的武康镇、乾元镇及雷甸镇,地处对河口水库下游,西倚莫干山山麓,东临十字港。宣杭铁路、杭宁客运专线、杭宁高速公路、104国道和09省道贯穿城市,交通便利,距离上海、杭州、湖州分别为200km、45km、40km。

1.1.2 地形地貌

德清县境处于浙西北低山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边缘,地势西高东低,坡度自西向东逐渐变缓变平。全县明显地存在山区、丘陵、平原的三个地貌类型和低山、丘陵、湿地、农田、水面的五个层次。县域属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以东苕溪为界。县境东部地势平坦,河网纵横,水域宽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属杭嘉湖平原;西部则多低山、丘陵。地势大致自西向东倾斜,地貌类型多样,县境西部以天目山支脉莫干山为主体的低山区,山峦连绵,竹清林茂,海拔700m 以上的高峰有五座。紧接山地丘陵的“三溪”(余英溪、湘溪、阜溪)河谷、地形较碎,为山区和平原的过度地带;东苕溪以东河港纵横,漾荡密布的水网平原,属杭州凹地,地面高程在1.7m左右。其中山区总面积375.2km2,约占40.1%,平原总面积483.4km2,约占51.6 %,水域总面积79.91km2,占8.4%,有“四山一水五分田”之说。

县境地质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之钱塘台拗中,属安吉-长兴台陷的武康至湖州隆褶束南段东侧。境内地壳运动始于印支期,古生界地层褶皱上升,形成北东向构造骨架。燕山中晚期除部分继承印支期断裂构造外,又产生新的构造体系,并伴有强烈的侵入活动和岩浆。喜马拉雅运动在境内主要表现为不平衡性升降。县境地层以新生界第四系及侏罗系火山岩最为发育,下古生界地层也有部分出露,由老至新,分为: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上志留统、上侏罗统、白垩系、第四系。

1.1.3 河流水系

德清县河流水系属太湖流域杭嘉湖地区,其中又以东苕溪导流港为纵轴,分为东西两片,西片为苕溪流域,东片为运河水系。

苕溪流域位于浙江省杭嘉湖平原西部,属太湖水系,为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分属杭州市的临安、余杭和湖州市的德清、安吉、长兴、湖州市区。德清县西部属东苕溪流域。

1)东苕溪

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脉马尖岗(1217m)南麓的水竹坞,干流南苕溪经溪口至桥东村,为东天目山南部各溪汇合处。而后流经临安注入青山水库,流经余杭石门桥。穿过通济桥至何家陡门有中苕溪汇入,至瓶窑有北苕溪汇入,至德清接导流港,并有湘溪、余英溪、阜溪汇入,于虎墩山处有埭溪汇入。主流长151.4km,流域面积2265.1km2,主流自余杭至德清段全长45.0km,其右岸修建有西险大塘;自德清大桥至湖州杭长桥河段,为将东苕溪山洪水直接导入太湖建的东西苕溪导流工程,称导流港,全长42.3km。导流东岸(德清段)建有德清、洛舍两座水闸控制。东苕溪(导流港)德清境内约30余km。

东苕溪在德清县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三条:

(1)湘溪

湘溪的源头主要有三处:一是上柏坞淡岭,经大坞、象跃,至上柏镇入湘溪港港;二是由上柏河埠岭,经农林鸡山坞,城山乌子岭,至水桥汇合坞淡岭来水入湘溪港;三是余杭客水,经冷水坞至上柏芮家坞、凤燕村入湘溪港。

湘溪港是湘溪下游的主要干流,它由上柏集镇,向东经下柏、三合新斗门湘溪闸入东苕溪,是湘溪各路水源,汇流入东苕溪的主要水道。此外,湘溪港汇流入东苕溪的另一水径,是通过湘溪港的北塘沿途上柏、五龙、八字桥等水闸,向北偏东汇流入下渚湖,经下渚湖调节,再向东经塘泾、新民桥等水闸入东苕溪。

湘溪流域面积157.9km2,其主要干、支流全长33.45km。其中:主要干流湘溪港长10.75km,河底宽度15m~30m,河底高程-1.8m~-0.8m。

(2)余英溪

余英溪源头有六水,皆于筏头乡以东对河口水库汇集。后经对河口水库调节、向东经龙头堰、武康镇,一支至秋山笠帽山,向北汇合阜溪,至龙山,另一支至南庄山、王母山入导流港。

余英溪全长71.3km,其中:对河口水库坝下至新民桥闸站河段长19.25km,武康以下河道的河底宽度6m~10.5m,河底标高-1.9m~1.0m。

余英溪流域面积共184.3km2,由于对河口水库的建成,已有148.7km2得到了有效的控制。2000年以后,德清县人民政府实施武康城市防洪工程后,余英溪在万堰坝节制闸前向北改道,至104国道星华桥与阜溪汇合。

(3)阜溪

阜溪流经莫干坞、庾村、三桥埠,至笠帽山与余英溪汇流,经龙山,于王母山入导流港。沿程有三条主要支流,即何村水、高峰水、耀武关水。

阜溪流域总面积124.45km2,除城西、狮山等圩区合计31.5km2有防洪包围圈外,其余的92.95km2范围均通过阜溪入导流港。武康城防工程实施后,余英溪万堰坝以上洪水也通过阜溪排入导流港。

阜溪干、支流总长54.75km,其中干流(三桥排洪道铁路桥~南庄山)全长15km。河底宽度为35m~40m,河底标高在-2.4m~-1.1m。

2)运河水系

运河水系中重要的流域或地区性骨干河道按排水方向有北排入太湖、东排入黄浦江及近年开拓的南排入杭州湾等河道。

入太湖河道(溇港)史称34条,现经整理尚保留大小22条,其中主要的有大钱港、罗溇、幻溇、濮溇、汤溇等5条。入黄浦江河道:一是北排系统,主要有南横塘、北横塘、頔塘、双林塘、练市塘、九里塘、白马塘、金牛塘及澜溪塘等;二是嘉北水系:东西向骨干河道有三店塘、清凉港、新景港、红旗塘、横枫泾、俞汇塘及凤家圩港等,南北向骨干河道有苏嘉运河、梅潭港、芦墟塘、红菱塘、坟墩港、丁栅港等;三是沪杭铁路以南的大泖港水系:主要有平湖塘、乍浦塘、上海塘、广陈塘等骨干河道。南排水系是杭嘉湖地区向杭州湾排涝工程(简称“南排工程”)的排水系统,主要包括有南台头闸、长山闸、盐官下河闸站及其排水干河和支河。

德清县东部平原为杭嘉湖平原的一部分,河流纵横交错,湖漾密布,水面率高,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县内河道根据排水功能、走向可分为南排河道(横向河道)和连接南排河道的纵向骨干河道两大块。南排河道指由西向东南排水入海的河道,主要为盐官下河德清段(从德清大闸下游始,经新安、禹越等)及长山河德清段(从洛舍大闸下游始,经洛舍、钟管、新市等),纵向河道主要为京杭运河、十字港、龙溪港、东大港等。

德清县不仅河港交织密布,而且漾潭众多,曾有“七大潭,百大漾”之称。中东部平原有较大的漾潭57个,其中千亩以上的大漾11个,如苎溪漾、洛舍漾、韶村漾、百亩漾、大海漾、黄婆漾、荷叶漾、西封漾等。“三溪”过渡地区有下渚湖和小山漾。湖漾是平原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乡的一大特色,它是天然的平原水库,可以调蓄水源,大雨时滞洪抗涝,干旱时供水灌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表1-1 德清县主要河流特征表

水系河流名称流域面积(km2)干流长度(km)河底宽度(m)

东苕溪水系东苕溪555.98 20.5 40~73.5 导流港13.06 60~63 湘溪157.9 10.75 20~36.0 余英溪184.3 10.75 10~15 阜溪124.45 15.0 35~42

运河水系京杭运河12.55 40~88.5

东大港12.5 河面宽约40 东塘港17.65 河面宽约50 洋溪港11.77 河面宽约80 横塘港9.0 河面宽约50~60

表1-2 德清县主要漾潭特征表

湖泊名称位置水面面积(亩)湖面周长(km)水深(m)苎溪漾干山、士林镇2531 8.5 2~4

洛舍漾洛舍镇2175 6.0

下渚湖三合乡1890 10.75 1.5~2.5 大海漾雷甸镇1313 5.39

黄婆漾雷甸镇1221 5.31

韶村漾新市镇1170 3.82

百亩漾徐家庄镇1249 30.76

长漾(包括三官塘漾)干山镇1030 11.76

荷叶浦(包括草头漾)下舍、士林镇1393 11.48

西葑漾(包括淘淇漾)勾里镇1890 10.48

表1-3 德清县主要水库特征表

水库名称位置所在河流

集水面积

(km2)

总库容

(万m3)

兴利库容(万

m3)

灌溉面积

(万亩)

对河口武康镇余英溪148.7 14691 7200 3.35

芮家坞武康镇湘溪 3.50 146.9 69.5 0.133

高峰莫干山镇阜溪 2.25 122.5 86.5 0.21

1.1.4 社会经济概况

德清因濒临余英溪,取政德清明如水之义。宋代诗人葛应龙《左顾亭记》道:“县因溪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故号德清。”在近1800年的建县历史中曾有永安、永康、武康、武源、临溪等名。唐天授二年(691)分武康东境17个乡置武源县,后改为临溪县;天宝元年(742)改临溪为德清县。宋至清,武康、德清两县相沿。1958年武康县并入德清县,并置武康镇。德清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先后获得了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世博之星?中国(长三角)最具活力民营经济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体育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首批文明县城、全国首个新农村建设气象示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和全省首批“金融创新示范县”试点县、省示范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省首批教育强县、全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德清县辖武康、乾元、新市、钟管、洛舍、雷甸、禹越、新安、莫干山九个镇和三合、筏头两个乡,县政府驻地武康镇。德清县山河毓秀,土地肥沃,特产富庶,素有“名山之乡、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的美称,是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之一。全县户籍总人口43万人,耕地面积33.2万亩,其中水田30.36万亩,旱地2.84万亩,域内农业生产发达,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大麦、小麦、豆类、番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茶叶、毛竹、甘蔗、蔬菜及水果;工业生产保持增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工业产业有纺织、粮油食品、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机电等;城市化程度较高,第三产业兴旺。2012年全县实

现生产总值278.9亿元,增长10.8%;财政总收入44.2亿元,增长2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4亿元,增长25.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71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5776元,分别增长14.2%和16.2%。

近年来,德清县逐步形成了以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装饰建材等新兴产业为主的3+X工业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被列入全省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试点。“3830”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两区”建设扎实推进,莫干山现代农业综合区、新港现代农业综合区被列为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被湖州市列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示范县”。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莫干山风景区、下渚湖湿地风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新市古镇通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验收,“名山湿地古镇、休闲度假德清”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被评为省旅游经济强县、全省首批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县。

1.2 相关规划成果

1.2.1 城市总体规划

《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德清县城市性质为“长三角南翼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杭州大都市经济圈北部生态人居、创业新城。”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范围为武康镇、乾元镇、雷甸镇以及三合乡,总面积437.78km2。

1)县域布局

县域总体布局为104国道以西为莫干山区,杭宁高速以东为水乡,山、水结合部为大下渚湖湿地和县域主要城镇建设区武康。其中莫干山区依托莫干山风景名胜区建设莫干山镇旅游基地以及旅游度假设施。东部水乡由于均质性较好,城镇呈均匀沿县境边界散布。新市历史悠久,位于县境东部,具有较强的集聚功能。

县域城镇职能等级分为三级。第一级:县域中心城区;第二级:新市为中心镇,县域副中心城市;第三级为钟管、洛舍、雷甸、新安、禹越、莫干山六个一般镇。城镇的职能类型分为综合、商贸、工业、旅游等4种类型。

2)发展协调区发展规模

(1)人口规模

规划确定德清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城镇人口远期为32.5~33.8万人。

(2)建设用地规模

规划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远期(2020年)人均建设用地130.5m2(人口按上限计算),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规模50.27km2,城镇规划建设用地范围59km2。

(3)用地结构

a、居住用地

在中心城市居住用地的基础上,加强对下渚湖周边区块的开发,重点打造旅游地产,以一、二类标准为主进行建设。雷甸区块结合雷甸镇城镇中心,建设二类居住用地,为小城镇发展服务,按照“城市社区”和“城郊社区”两种类型进行组织。在工业区块内部,根据具体情况,配套建设一定比例的职工公寓,给外来打工者居住,提高工业区社会化服务水平。

b、工业用地

在中心城市工业用地的基础上,重点打造临杭工业区。空间拓展上采用“点——线——面”的发展路径。先依托现有城镇配套进行点状启动,然后沿09省道带状推进,最后向西向南整体面状展开。

c、物流用地

在临杭工业区,依托京杭运河、十字港和东大港的水运优势,在物流组团集中布置港口和仓储用地。紧紧围绕工业原材料和钢材物流,辅以油品和集装箱等物流,构建完善的展示交易、流通加工、通用仓储、保税物流、码头作业、货运配载、分拨配送、物流信息、物流商务和内河航运服务等配套功能,力争打造成为以钢材和工业原材料物流为特色的集国际物流、区域物流与城市配送物流于一体的杭州都市圈北部主要生产资料物流园区。

d、公共设施用地

在中心城市公共设施的基础上,重点培育下渚湖景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打造

下渚湖景区的金字招牌。雷甸工业区形成区级中心和组团级中心两级结构。其中区级中心按照城市标准布局商业办公、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用地。

e、绿地系统规划引导

充分发挥下渚湖以及周边区块的山水优势,建设“山环水绕,山城有间,山水渗透”的山水城市。充分发挥下渚湖生态绿肺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功能,避免建成城市连绵区,阻断自然山水的渗透和生物通道;将外围山水资源引入城中,营造“绿水成环,绿廊成网,绿心棋布”的格局。

f、综合交通规划

在中心城市综合交通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下渚湖旅游环路。结合临杭大道,在临杭工业区内规划“三横三纵”的框架性道路,在每一功能组团内形成“环形+方格网”的道路系统。道路系统:规划形成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级道路系统。公共交通:建成“环线为依托、经纬交织、线面结合”的公交网络结构。

3)防洪排涝规划要求

a、城镇防洪排涝措施:根据县域各城镇在流域中所处的位置和自然条件,防洪措施主要有填高地面和筑堤挡水两种基本措施。在进行圩堤建设时,应充分考虑镇区排水工程和城镇景观设计,妥善解决防洪排涝、城镇景观等问题。

城镇新区建设地面标高应达到有关防洪标准,避免镇区内涝成灾。

b、重点城镇防洪工程:整个中心城市分为四个防洪分区,即中心城区、城北区、城东区和三桥集镇区。防洪标准确定为50年一遇。排涝标准确定为20年一遇24小时降雨一日排出。

1.2.2 太湖流域防洪规划

根据国务院以国函[2008]12号文件批准下发实施的《太湖流域防洪规划》,流域防洪近期目标是:巩固、完善流域防洪体系,到2010年流域能防御不同降雨典型的50年一遇洪水,重点工程建设与防御流域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相衔接。

规划提出的浙西区防洪工程规划如下:

1)防洪标准

西险大塘及导流东大堤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长兴平原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平原圩区、土斗区20年一遇;其它农业耕作区10~20年一遇。县级城市建成区按50年一遇洪水位设防。

城镇除涝标准为20年一遇24小时雨量一日排出;农村圩区10年一遇一日雨量二日排出,积水深不大于作物耐淹深度。

2)防洪工程规划布局及主要防洪工程

上游山区兴建控制性工程,拦洪削峰,对已建水库的防洪能力进行复核和调整;中游建设分、滞洪设施,对各类分滞洪区的设施进行调整;中下游拓浚排洪河道,加高加固堤防,提高河道的过流能力,减少山洪对本区及杭嘉湖区的侵袭;进行苕溪中下游及长兴平原的圩区治理。

新建合溪、老虎潭、胜天、凤凰水库。东苕溪干流整治、西苕溪干流整治、旄儿港二期工程,杨家浦港和长兴港整治工程列为流域防洪工程。

1.2.3 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

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省水利厅于2003年3月审查通过了《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报告》提出杭嘉湖地区防洪遵循“蓄泄兼筹,以泄为主”的原则,以流域骨干工程及地区性水利工程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北排太湖,东排黄浦江,南排杭州湾的防洪体系。工程布局遵循“上蓄中滞,导流入湖;太湖滞蓄,加固大堤;平原围圩,强化城镇;河道整治,排涝入江”的总体思路。

1)防洪标准

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城区防洪标准(江河洪水)为100年一遇,其中杭州市上泗片为50年一遇,杭州市中心城区为500年一遇;县(市、区)城区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重要建制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排涝标准

城镇20年一遇,24小时雨量一日排出,不受淹;农村圩区10年一遇,一日雨量二日排出,积水深不大于作物耐淹深度。

3)防洪工程规划布局及主要防洪工程

根据进一步提高防洪治涝的需求,提出杭嘉湖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地区的治理规划推荐方案。其中西部山区推荐的主要工程有水库工程(合溪、水涛庄、老虎潭、凤凰、胜天水库工程;对河口、青山水库、老石坎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滞洪工程(晓云斗滞洪工程)以及河道及堤防整治工程(东苕溪青山~余杭段河道堤防工程、东苕溪余杭~德清大闸段局部拓浚工程、东苕溪西险大塘及导流东大堤加固工程、西苕溪干流拓浚工程、晓墅港分支拓浚工程、杨家浦港拓浚工程、旄儿港二期拓浚工程、长兴港拓浚工程)。

1.2.4 德清县河道整治规划

为了解决德清县的洪水出路,恢复和提高河道的综合功能,加大河道整治的投入力度,加快河道整治步伐,有效遏制河道功能的衰退,保护河道,保护水体,德清县水利局对全县河道进行总体规划。通过河道的全面整治,改变平原河道水系面貌,明显改善河道水质,恢复和强化河道功能,促进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建立一个和谐优美的水生态环境,实现“水清、流畅、岸绿、景美”的河道整治总体目标。

1)规划目标

(1)疏浚和新开河道双管齐下,工程措施和加强管理紧密结合,占60%以上的河道彻底进行清障清淤,提高有效蓄容,增加过水断面,整治和加固河道岸线,使岸线平顺、边坡稳定,水域和保护范围明晰,全面改善和提高河道的综合功能

(2)近期基本遏制河道功能退化、能力弱化状况;远期使河道功能达到明显改善,能充分发挥调蓄、行洪、航运、养殖、灌溉作用,并具有良好的水质环境,满足人民群众生活要求和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2)工程总体布局方案

考虑现有圩区,河道状况和水流特点,结合航道规划,疏浚骨干排水河道,对一般河道及城镇内河进行清淤、清障,保持上下游水路通常,满足防洪除涝要求,兼顾水环境治理。

(1)骨干河道

从河道级别划分,骨干河道分为省级和市级两种类型。其中省级河道1条,总长29.28 km,市级河道11条,总长170.69 km。根据河道现状情况,以流域规划为基础,经水利计算分析,确定骨干河道过水断面和规模。

(2)一般河道

一般河道是骨干河道的补充,起着沟通骨干排水河道,调节水量,改善水环境的作用,为沿岸的人民群众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一般河道以水下土方疏浚为主,河道束窄处拓宽为辅,结合圩区整治对两岸堤防加高加固,圩区外港河底高程控制在-1.3m左右,河底宽度不小于10m;圩区内河河底高程控制在-0.8m 左右,河底宽度不小于5m。

(3)城镇内河

过镇河道在满足防洪排水、航运,供水功能的前提下,应致力于改善城镇水环境,与城镇建设相结合,营造碧水长流的水生态环境,力求人文文化和防洪工程的有机统一,充分展示江南水乡的丰富文化内涵。

表1-4规划骨干河道规模表

水系编号河名河道级别底宽(m)河底高程(m)备注

苕溪水系1 导流港省级63 -4.84 已实施

2 余英溪市级15 -0.5~-3.84

根据城防

工程设计

3 湘溪市级20 -1.84

4 阜溪市级42 -2.0~-3.5

根据城防

工程设计

平原水系5 十字港市级40 -1.84

根据交通局

设计文件

6 龙溪市级35-40 -1.84

7 徐德线市级30 -2.84

根据杭嘉湖

规划文本8 长洛线市级20 -2.84

根据杭嘉湖

规划文本9 运河中线市级40 -2.6~-2.7

根据交通局

设计文件10 运河东线市级40 -1.84

根据交通局

设计文件

11 大东港市级20 -1.84

12 洋溪市级20 -1.84

2 防洪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 洪涝灾情

德清县中心城市地处苕溪中游及杭嘉湖东部平原西部,城区西部苕溪流域主要泄水河道东苕溪导流港、湘溪、阜溪等河道绕城而过。城区东部地处杭嘉湖平原,地势低平,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汛期洪水主要是自西向东、自南向北排入钱塘江和太湖。城区东部的京杭运河、龙溪港、十字港、德博港等河道是平原洪水排入太湖和钱塘江主要河道。近几年来,由于受河道淤积严重,滞蓄能力减少,北部太湖汛期水位逐年逼高等因素影响,东苕溪导流港洪水期流速缓慢,北泄不畅,导流东泄增加,平原区洪水位有逐年抬高趋势,致使城市防洪的形势严峻,洪涝灾情更加频繁而严重。

梅雨和台风暴雨是造成德清县城区洪涝灾害的主要灾害天气。梅雨常发生在5、6月间,阴雨绵绵期间夹有暴雨,历时长达1~3个月,形成总量大、历时长、范围广的梅雨性洪水,极易酿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近60年来,发生较大梅雨洪水造成严重洪涝灾害的年份有1954年、1983年、1984年、1991年、1996年、1999年等。

台风暴雨主要受太平洋及南海热带气旋的影响,常发生于8、9月,登陆后带来狂风暴雨,其历时较短,降雨强度很大,造成严重的风暴与洪涝灾害。1956年、1961年、1962年、1963年、1989年、1990年、2007年、2009年、2012年、2013年等台风暴雨洪水都造成苕溪山洪暴发,平原河网水位猛涨,致使大面积受淹,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德清县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洪涝灾害如下:

1)1991年

德清县从5月19日入梅,7月7日出梅,共历时近50天。整个梅雨期间出现三次过程性降雨,日降雨量50mm以上的雨日有三天(6月22日、6月13日、7月5日);日降雨量60mm以上的雨日有一天(7月5日)。梅期总计梅雨日为35天,梅雨总量551.3mm,是常年梅雨量273mm的2.02倍。

“6.13”洪水三桥、秋山等乡镇不同程度地受到洪涝灾害的侵袭。据统计:全县洪涝面积达24.51万亩(其中内涝22.30万亩),受灾面积达21.04万亩(其中成灾3.4万亩;绝收0.15万亩),减产粮食估算884.4万公斤;冲毁圩堤11处共计0.85km,部分鱼荡桑地受淹等,直接经济损失达1246.0万元。

“7.5”洪水受太湖高水位顶托,东苕溪导流洪水北泄不畅,河网水位急剧上涨,圩区农田洪涝成灾。据统计:全县洪涝面积24.96万亩(其中内涝24.0万亩);受灾面积21.0万亩(其中成灾7.1万亩;绝收0.9万亩),粮食减产估算两千万公斤。倒塌房屋121间,水毁圩堤210处共计7.5km,部分工矿企业因受淹、断航被迫停产等,工、农业直接经济损失6140万元。

1991年梅雨洪水,德清县直接经济损失为7386万元。

2)1996年

6月2日入梅,7月17日出梅,梅期历时45天,梅雨日33天,梅雨量达650.1mm,为常年平均值273mm的2.38倍。

1996年“6.30”洪水,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因东苕溪流域发生了20、50年一遇以上的暴雨洪水,超过了现有水利工程防御洪水的设计标准,所造成洪涝灾害仍很严重。全县21个乡镇303个行政村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灾害。受灾人口31.36万人,死亡4人,倒损房屋2682间,其中倒塌132间。全县粮食作物受灾6.1万亩,成灾18.17万亩,绝收1.44万亩,估算损失粮食4.96万吨。经济作物受灾5.61万亩,成灾3.39万亩,绝收0.19万亩。淡水鱼养殖受灾2.3万亩,损失淡水鱼1997吨。206家工矿企业停工停产,125家工矿企业停产。中断航道8条次,公路2条次,宣杭铁路中断1条次计181小时,毁坏路基28.5km。德清大闸、三合五闸套闸、勾里小圣桥排涝闸站,对河口灌区总干渠、上柏芮家坞水库泄洪渠及部分农村泵站、山区堰坝、山塘水库、堤塘护岸等多项水利工程不同程度地被洪水损坏。全县总计直接经济损失达3.2亿元。

3)1999年

6月8日入梅,7月20日出梅,历时43天,其中梅雨日27天,累计梅雨量705mm。梅汛期出现三次集中降水过程,6月7日至7月1日累计梅雨量达671.3mm,是历年平均值的2.46倍,特别是6月23日――7月1日,全县连续普降大到暴雨,降雨量达445.4mm,超100年一遇洪水的标准。

据统计:全县受灾人口33.2万人,受损房屋8.98万间,其中倒塌房屋1506间;全县田地作物受灾面积42.33万亩,绝收面积15.85万亩,淡水养殖受灾面积2.38万亩;全县停产半停产企业1020家,大量设备、原材料、产品被淹;损坏公路路基路面238km,中断航道9条次,损坏桥涵65座,损坏防洪堤28km,损坏机电泵站336台;全县商贸流通企业受淹商场、仓库建筑物2.0万m2,化肥、粮食等重要生产、生活资料受淹,全县16个乡镇局部地区进水,其中雷甸、新市等8个集镇进水、积水较为严重;近200个村1.8万户、7.32万人口被洪水围困;全县24家优强企业中,有12家企业大面积进水而造成停产半停产,另有4家企业因运输受阻等原因面停产。全县因99“6.30”洪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45亿元。

4)2007年

受台风“罗莎”外围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德清县普降暴雨,7日8时至9日8时,全县平均降雨176.6mm,降雨超过200mm的站点有6个,分别为:南路横岭266mm、芮家坞水库250.5mm、上朗240mm、象跃水库250.5mm、上皋坞212.5mm、莫干山207.5mm。两日雨量为近8年来最大。

“罗莎”台风共造成全县12.71万人受灾,倒塌各类生产工棚、辅助房40间,农作物受灾面积13.7万亩,成灾6.6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4.95万亩,水产养殖受灾2.11万亩,124个企业停产,16km公路不同程度受损,多处防洪堤、堰坝、泵站损坏,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368亿元,其中农林牧渔业直接经济损失1.11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114万元。

5)2009年

受台风“莫拉克”外围和冷空气共同影响,德清县普降暴雨,8月6日8时~12日8时,全县平均降雨143.4mm。

全县共有12个乡镇受灾,受灾人口1.66万人,倒塌房屋20间,紧急转移人口4750人,冲毁塘坝10座,损坏灌溉设施20处,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01亿元,全县直接经济损失0.23亿元。

2.2 城市防洪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几十年的水利建设,德清县中心城市已初步形成了城市防洪系统。主要防洪措施为抬高地面、设闸筑堤挡水、拓浚河道降低洪水位,建设排涝泵站降低内河水位。1999年德清县水利局组织编制了《德清县城市防洪规划》(1999~2020年),对指导德清县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经过多年的建设,德清中心城市已完成河道改道4.68km,外河6.4km整治,内河31.0km拓浚,防洪堤建设14.5km,闸、站建筑10座,设计排涝流量50m3/s。县城建成区千秋圩目前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

根据《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范围为武康镇、乾元镇、雷甸镇以及三合乡,总面积437.78km2。该范围已突破现有城市防洪圈,涉及的防洪包围圈主要有:苕溪流域的千秋圩、湘溪圩、城西圩、大世圩、三桥圩,杭嘉湖东部平原的城东圩、城南圩、茅葑圩、新和圩、武林头圩以及乾元镇的城北片。

各防洪分区工程建设具体情况如下:

1)千秋圩

千秋圩面积32km2,北面为三桥圩、大世圩,东北面为城西圩,东南面为湘溪圩。千秋圩防洪堤东面为狮子山、上棱桥港、阜溪支河堤防,共2.1km,余英溪出城口建有新丰排涝站;南面以城防南线为界,建有防洪堤3.2km;余英溪在城区上游入口上建有1×5m的万堰坝闸,并有余英溪改道河段,建有50年一遇防洪堤4.76km,阻挡对河口水库下泄洪水进入城区;北面为阜溪(余英溪改道段),建有50年一遇防洪堤4.44km。千秋圩为德清县城建成区,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城市涝水汇集余英溪后通过新丰排涝站排出。

2)湘溪圩

湘溪圩面积150km2,北面千秋圩、城西圩,东面为东苕溪,南面、西面为莫干山余脉。湘溪圩防洪堤东面为东苕溪左岸防洪堤,长8.7km,防洪能力为5~10年一遇,南面为莫干山余脉,山下有湘溪港,两岸堤防防洪能力为5~10年一遇;西面为莫干山余脉,大部分山洪通过湘溪港进入东苕溪,当发生小洪水时,洪水由湘溪闸及新斗门泵站排入东苕溪,当发生较大洪水时,打开湘溪港左岸五龙闸等节制闸,使一部分洪水进入下渚湖,再由五闸等排涝站排入东苕溪;北面为余英溪,两岸基本为土堤,防洪标准低,在余英溪进口设有横塘桥闸,规模为1×6.5m,出口设有新民桥闸,规模为1×6.0m。从防洪格局上湘溪圩北面与城西圩为一个整体,防洪堤为阜溪右岸堤防,该段堤防目前防洪能力为5~10年一遇。

3)城西圩

城西圩面积23.4km2,北面为六十亩圩,东面为导流港,南面为湘溪圩,西面为大世圩和洋口圩。城西圩防洪堤东面导流港左岸防洪堤,长7.9km,防洪标准为5~10年一遇,西北面为阜溪右岸堤防,长9.6km,该段堤防目前防洪能力为5~10年一遇,南面为余英溪,两岸基本为土堤,防洪标准较低,在余英溪进口设有横塘桥闸,规模为1×6.5m,出口设有新民桥闸,规模为1×6.0m。从防洪格局上城西圩南面与湘溪圩为一个整体。

4)大世圩

大世圩面积6.7km2,北面为洋口圩,东面为城西圩,南面为千秋圩,西面为莫干山脉。大世圩防洪堤仅东面为阜溪左岸堤防,防洪能力为5~10年一遇,其余皆为山体。

5)三桥圩

三桥圩面积3.3km2,南面为千秋圩,其余皆为莫干山脉。三桥圩防洪堤仅南面为阜溪左岸堤防,防洪能力为5~10年一遇,其余皆为山体。

6)城东圩

城东圩面积17.9km2,由蠡山圩、尚书圩、硬路圩等自然圩组成。北面为街后圩,东面为茅山圩,南面为茅葑圩和城南圩,西面为乾元镇城北片。城东圩堤防东面为十字港左岸堤防,南面为徐德线左岸堤防,西面为老龙溪右岸堤防,北面为长洛河右岸堤防,现有堤防除航道外均为土堤,防洪标准为5年一遇。

7)城南圩

城南圩面积36.5km2,目前为自然圩。北面为乾元镇城北片和城东圩,东面为茅葑圩和武林头圩,南面与余杭区交界,西面为东苕溪西险大塘。城南圩堤防东面为东大港和十字港左岸堤防,南面无堤防,西面为100年一遇的东苕溪西险大塘,北面为徐德线右岸堤防,现有堤防防洪标准为10年一遇以上。

8)乾元镇的城北片

乾元镇的城北片面积22.4km2,北面为街后圩,东面为城东圩,南面为城南圩,西面为东苕溪导流港导流东大堤。乾元镇的城北片地势较高,主要为丘陵,除西面建有100年一遇的导流港导流东大堤外,其余各边无需建堤防。

9)茅葑圩

茅葑圩面积8.1km2,由金星圩、和尚圩、环桥头圩、杨家斗圩组成,北面为城东圩,东面为双镇圩,南面为武林头圩,西面为城南圩。茅葑圩堤防东面为十字港左岸堤防,南面为十字港与东大港交汇处,西面为东大港右岸堤防,北面为徐德线右岸堤防,现有堤防防洪标准10年一遇以上。

10)新和圩

新和圩面积6.4km2,由芦古圩、下家圩、羊叶圩等自然圩组成。北面为双镇圩,东面、南面与余杭区交界,西面为武林头圩。新和圩堤防东面、南面无堤防,西面为东大港右岸堤防,北面为野大港右岸堤防,现有堤防防洪标准5年一遇以上。

11)武林头圩

武林头圩面积7.0km2,由史家桥圩、王家坝圩、观音坝圩、庙上坝圩等自然圩组成。北面为茅葑圩,东面、南面与余杭区交界,西面为城南圩。武林头圩堤防东面为东大港左岸堤防,南面与余杭区交界无堤防,西面为十字港右岸堤

防,北面为东大港与十字港交汇处,现有堤防防洪标准5年一遇以上。

2.3 存在的问题

根据城市防洪现状分析可知,除德清县建成区千秋圩已达到50年一遇县级城市防洪标准外,其余在建或规划城区防洪标准都尚未达标,总结德清县现状防洪情况,得出德清县规划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不能适应流域防洪新形势

近几年来随着治太骨干工程的子项目西险大塘加固工程、德清大闸改建工程、导流港拓浚及东大堤加固加高工程、洛舍大闸迁建工程等项目的相继完成,使西险大塘、导流东大堤及东岸防洪节制闸均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根据《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报告》,为了减少东苕溪洪水东泄水量,使更多的洪水能北泄入太湖,进一步提高杭州市和杭嘉湖平原的防洪能力,德清大闸、洛舍大闸开闸分洪水位都需逐步提高,东苕溪、导流港的洪水位将进一步逼高,而导流西岸圩区设防标准偏低,难以适应流域洪水出路安排,降低了流域防洪排涝能力,与流域规划要求相应提高整体防洪治涝标准的原则相违背。

2)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对防洪的要求

武康镇、乾元镇是德清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德清县将突出“接轨上海、融入杭州、联动湖州”发展思路,县城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30~35万人口的中等城市,城市规划范围将涉及湘溪圩、城西圩、大世圩等圩区,已大大超出现有城防工程范围,德清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对该区防洪治涝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随着形势发展,城市规划范围所涉及圩区的防洪治涝标准需相应提高。

3)防洪治涝标准低,工程建设相对滞后

德清县规划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地处山地平原过渡带,在地形地貌上既有山地,也有丘陵和平原。武康地处东苕溪导流港以西,余英溪贯穿城区,阜溪绕城而行,湘溪山洪危及城区。这三条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河道狭窄,堤防单薄。若遇西部山区大雨和对河口水库大流量泄洪,洪水可能漫堤、决堤,危及县城安全。德清县规划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乾元地处杭嘉湖东部平原西部,除易受本地降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外,也受导流分洪影响。德清县除建成区千秋圩已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外,其余规划城区均在20年一遇防洪标准以下,防洪能力明显偏低。防洪工程是城市的一项重要基础设施,属于社会公益性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提供。工程建设资金来源少,资金相对缺乏,造成防洪工程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发展。

4)水域不断减少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土地资源显得日益宝贵,城市规划区由于道路、工业园区、房地产开发等各种开发建设项目,填埋河道时有发生,占用水面,城市水域面积有所减少。城市内河是城市排涝的天然“管网”,起着蓄水调峰的作用,水面的不断减少,造成河网蓄水、河道行洪能力明显减弱,增加了城市防洪排涝的压力。

5)工程设施陈旧

德清县圩区的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大都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部分一直使用至今,工程使用年限长,普遍存在机电设备严重老化、多数已属淘汰产品;水工建筑物沉降开裂、破损严重、存在严重防汛安全隐患。近年来,虽有部分通过拆建、新建的方式进行过改造,但是改造进度对于急需更新的面广量多的工程设施来说相对缓慢。

3 规划范围、标准和原则

3.1 规划范围

根据《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文本,德清县中心城市规划范围确定为武康镇、乾元镇两镇,总面积322.33km2,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范围为武康镇、乾元镇、雷甸镇以及三合乡,总面积437.78km2。本次规划范围为德清县规划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该区形成“三区一湖”的结构,其中“三区”分别为武康城区、站场新区、临杭工业区,“一湖”为下渚湖。

由于东苕溪南北贯穿德清中心城市,将本次规划范围分为东、西两片区域。西片包括三桥、千秋、大世、城西、湘溪等圩区,东片包括现状的城南、茅葑、城东、武林头、新和、乾元镇的城北片等圩区,规划范围详见附图GH1049G-03-01。

由于本次规划涉及东苕溪及其多条支流、京杭运河、老龙溪、德博港等多个杭嘉湖平原骨干排水通道,以及德清大闸等重要水利工程,为合理分析德清中心城市发展协调区防洪工程建成后对自身及周边地区防洪排涝格局产生影响,本次规划将分析范围扩展至苕溪流域和运河水系。

3.2 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

5)《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CJJ50-92)、《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等有关规程、规范。

6)《太湖流域防洪规划》

7)《杭嘉湖地区防洪规划》

8)《苕溪流域综合规划》

9)《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

10)《浙江省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导则》

11)其他相关规划

3.3 规划标准

3.3.1 防洪标准

依其地形、水系因素,结合各分区的自然、社会、经济背景与《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城市发展布局,采取分区设防。

(1)防御东苕溪洪水。

东苕溪西险大塘及导流东大堤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德清县规划中心城市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2)防御山溪性河流洪水。

按沿溪两岸防洪保护区的重要性,防洪标准采用20年一遇。

3.3.2 治涝标准

建成区及规划城区: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受淹,农业保留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农作物不成涝。

3.4 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与《德清县域总体规划(2006~2020年)》相协调。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远期为2020年。

3.5 规划原则

1)整体规划:从德清县发展全局来考虑城市防洪减灾总体布局,综合考虑地形地貌、水文气象、城市发展环境因素等各方面影响,妥善协调东苕溪、杭嘉湖东部平原等流域防洪与城市防洪、城市防洪和农村防洪的关系,兼顾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上下游、左右岸,协调防洪减灾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给排水规划、交通道路规划等专项规划的关系,维护有关各方合法利益。做到“全面规划、统筹兼顾”。

2)综合治理:遵循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工程布局和确定调度运行方案。坚持城市防洪减灾保障体

系建设与城市发展总体布局相结合,坚持防洪治理与城市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改善相结合,坚持工程建设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既要在流域、区域骨干工程总体框架下,安排部署城市防洪减灾工程布局,又要研究制定城市防洪减灾综合管理的政策措施,强化社会管理、社会引导和公共服务功能。做到“综合治理,建管并重”。

3)以人为本:把维护德清县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为重点,保障德清城镇居民的防洪安全,切实解决德清县中心城市的防洪减灾问题。走科学发展道路,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既要适当控制洪水、又要主动地适应洪水,树立“给洪水以出路,与洪水共处”的理念。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河湖健康。做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

4)节能环保:在工程方案上,应充分利用现有水利设施,尽量少占用耕地和节省投资,尽可能采用环保规划理念,根据流域水利规划在市区内的工程布局,合理的布置防洪排涝设施和进行堤防建设,使规划方案节能环保、安全经济、合理实用。

5)标本兼治:正确处理远景与近期的关系,既要立足当前,抓紧建设快速改善城市防洪面貌、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防洪应急项目;又要放眼长远,充分研究德清县城市防洪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全面提高城市总体防洪能力、全方位的城市防洪规划体系。工程建设应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分清轻重缓急,讲求效益优先,做到“远近结合,标本兼治”。

德清县中心城市防洪规划报告第4章

4 水文

4.1 流域概况

东苕溪发源于天目山南麓,干流南苕溪经临安、余杭,在瓶窑上游与中苕溪,北苕溪汇合,至德清接导流港。东苕溪导流港自南往北,沿途有湘溪、余英溪,阜溪和埭溪从左岸汇入,至湖州市西门杭长桥,经环城河至白雀桥与西苕溪干流在旄儿港汇合。东苕溪(白雀塘桥以上)干流长151.4km,集水面积2265.1km2。

德清县位于北纬30°26′~30°42′、东经119°45′~120°21′之间。县城(武康)地处莫干山东麓,东苕溪导流港以西,支流余英溪中下游。余英溪发源于安吉县凤凰山乡境内的高坞岭,中游建有对河口水库,水库控制集中面积148.7km2,总库容1.47亿m3。余英溪主流穿过德清县城后分为两支。北支在城东北与绕城而过的阜溪汇合后入导流港;南支入东苕溪。

由于余英溪贯穿城区,湘溪和阜溪紧依城区南、北两侧,整个县城城区受“三溪”行洪河道分割,城区河道的排洪排涝均受到东苕溪导流港洪水顶托的影响。同时城市现状防洪标准偏低,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特别是遭遇较大洪水时,将会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4.2 气象

本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气候特征是,冬夏季风交替显著;气温适中,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降水量时空分布不均,年际、年内变化显著。本地3、4月份是西北季风减退和东南季风开始增强期,冷暖空气交汇,形成绵绵春雨。4月中旬到7月中旬,夏季风的暖气流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本地有持续时间较长的峰面雨出现,阴雨连绵,降水集中,强度较大,俗称梅雨。梅雨期最大暴雨通常发生在6月份。夏秋季节本地常受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主要为台风暴雨和局部雷阵雨。受台风和热带风暴影响的时间大都集中在7月下旬至9月下旬。台风暴雨不仅降水量大,而且比较集中,强度较大。台风暴雨是流域大洪水的主要成因。若夏秋季受台风和热带风暴影响较少,则易造成高温干旱。11月份至翌年2月,本地受冷高压控制,天气以晴冷为主,降水量较少。

据德清气象站(住于德清城关镇小马山)观测资料统计,多年平均气温16.0℃,月平均最高气温28.1℃(7月份),月平均最低气温3.8℃(1月份),多年平均气压1013.4hpa,多年平均水汽压16.6hpa,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多年平均蒸发量1236.2mm(20cm蒸发器量观测值);多年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27m/s,相应风向ENE。详见表4-1。

表4-1 德清站气象特征值表

月份

平均

气温

(℃)

平均

气压

(hpa)

平均水

汽压

(hpa)

平均蒸

发量

(mm)

平均相

对湿度

(%)

平均

风速

(m/s)

最大

风速

(m/s)

最大风

速时相

应风向

1 3.8 1023.6 6.3 40.

2 77 2.5 18.0 WNW

2 4.9 1021.4 7.0 43.4 79 2.6 14.0 4G

3 9.2 1017.5 9.3 72.6 79 2.7 16.3 N

4 15.4 1012.0 13.8 109.9 79 2.7 22.0 WNW

5 20.3 1007.9 18.8 136.4 79 2.

6 17.3 NNE

6 24.2 1003.2 24.9 137.8 83 2.4 13.0 WSW

7 28.1 1001.4 30.9 186.7 82 2.5 21.3 NW

8 27.6 1002.7 30.1 179.0 82 2.8 27.0 ENE

9 22.8 1010.0 23.6 112.3 85 2.3 15.7 ENE

10 17.9 1016.4 16.6 95.9 81 2.4 18.0 NW

11 11.7 1021.1 11.0 68.2 78 2.4 13.7 WNW

12 5.8 1023.7 6.9 53.7 73 2.4 17.0 NW 全年16.0 1013.4 16.6 1236.2 80 2.5 27.0 ENE

4.3 水文基本资料

设计流域内有一大型水库—对河口水库,坝址处设有水库站,进行水位、降水量资料观测。库区内有姜湾径流实验站,观测项目有水位、流量、气象、降水等。东苕溪导流港有德清大闸和德清大桥站,分别进行水位和流量观测。观测资料经浙江省水文勘测局整编,精度可靠,可以用于设计与分析。

此外,流域内还有莫干山、德清、对河口、上朗、姜湾、和睦桥、上臬坞等降水量观测站。

有关各水文站,降水量站资料状况详见表4-2,流域水系及各测站位置见图4-1。

表4-2 测站一览表

站名测雨仪器高程(m)坐标

设站年份观测项目高程

器口离地

面高度

东经北纬

莫干山612 1.7 119°52 30°36 1930 降水量

对河口73 1.7 119°54 30°33 1961 降水量、水位德清12 1.7 120°06 30°33 1928 降水量

姜湾85 1.7 119°50 30°35 1956 降水量、流量等和睦桥172 119°48 30°36 1956 降水量

上朗163 1.7 119°50 30°33 1961 降水量

上臬坞92 1.7 119°49 30°33 1962 降水量

德清大闸120°06 30°33 1962 水位、流量

德清大桥水位、流量等瓶窑119°58 32°25 1929 水位、流量等

4.4 洪水

4.4.1 暴雨洪水特性及计算方法

4.4.1.1 暴雨特性

本次暴雨洪水分析范围均属东苕溪流域,包括东苕溪干流及支流阜溪、余英溪、湘溪等。

(1)流域降水季节分配

在春末夏初副热带高压逐渐加强,它与北方冷空气交绥,静止锋徘徊,造成长时间连绵阴雨高温天气,降水量较大,通常在530mm左右,约占全年降雨量的三分之一。台汛期受台风影响相对集中在八、九两个月,一般降水在350mm 左右,约占全年降雨量的四分之一。冬雨变少,11月、12月至次年1月和2月,降雨水量不到全年的五分之一,每年的秋末至次年夏初天气常受冷高压控制,干燥少雨,除有北方冷空气团南下时会出现雨雪天气外,基本以晴好天气为主。

据流域降水特性,通常将四至十月作为汛期,其余月份作为非汛期。汛期雨量占年降水量的75%。

(2)流域暴雨中心分布

由于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苕溪流域暴雨中心大多出现在东、西苕溪的分水岭两侧。分布基本特点是:山区多于平原;高山区多于低山丘陵区;东苕溪多于西苕溪(梅汛期有例外)。暴雨中心出现次数所占的比重一般为:东苕溪占60%左右,西苕溪站40%左右;在较大暴雨中,台风期东苕溪占70%左右,西苕溪占30%左右,梅汛期则是西苕溪占60%,东苕溪占40%。

(3)苕溪流域实测大暴雨分析

本流域大暴雨由台风雨和梅雨所造成,以台风雨为主。主要特点为:强度大,历时短,分布面广。次大暴雨面雨量一般在200mm以上,实测最大24小时点暴雨量为682.1mm(市岭站1956年8月1日),最大三日暴雨量为688.2mm(市岭站1956年7月31日~8月2日),最大七日暴雨量694.2mm(市岭站1956年7月28日~8月3日)。流域年最大一日雨量为233.8mm(1963年9月12日),三日暴雨量为322.4mm(1963年9月11日~9月13日),七日暴雨量为337.7mm(1963年9月10日~9月16日)。

流域性大暴雨一般历时不超过七天,主体大暴雨大多数集中在一~三天之内。最大一日雨量约占三日雨量的三分之二,最大三日雨量约占七日雨量的四分之三,其中台风雨三日雨量占七日雨量的80%左右。在实测资料系列中,东、西苕溪大暴雨基本上同步出现,且面降水量较为接近。三日降水量大于200mm 的大暴雨,降水起迄日期两溪相同,且面降水量平均相差仅5%左右。

东苕溪属山溪性河流,源短流急,洪水暴涨暴落。流域内植被较好,山地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

东苕溪流域二座大型水库分别为青山水库、对河口水库。青山水库建于1964年,集水面积为603km2,总库容2.15亿m3。对河口水库建于1965年,集水面积148.7 km2,总库容1.47亿m3。老虎潭水库建于2008年,集中水面积110 km2,总库容为9966万m3。另外还有四岭、里畈、水涛庄等中型水库。

4.4.1.2 洪水计算方法

按东苕溪流域水系分布、控制性水利工程情况及本次德清县中心城市防洪规划需求,将洪水计算分为三块主要内容:(1)东苕溪干流洪水;(2)余英溪及阜溪洪水;(3)湘溪流域洪水

本流域流量站少,雨量站多,降雨时空分布差异大,另外受流域内水库、水闸等涉河建筑物人类活动影响较多,因此东苕溪流域干支流洪水均采用暴雨推求。

暴雨推求设计洪水的方法:

1、设计暴雨

本次规划暴雨按年最大统计。流域面暴雨统计采用同场雨法。

东苕溪统计时段为年最大一日、三日、七日、十五日、三十日、四十五日、九十日流域面雨量。余英溪、阜溪、湘溪流域较小,统计时段为年最大一、三日暴雨。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防洪规划综述 1.1流域概况 1.1.1自然地理、水系及经济发展概况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流域位于长江下游南岸,由青弋江、水阳江、漳河三水系组成,地跨安徽、江苏两省21个市县,分别于当涂、芜湖和澛港汇入长江,流域面积18850km2,其中安徽省占93%,江苏省占7%。流域西北部滨临长江,东北部以茅山山脉与太湖流域为界;北与秦淮河接壤;东南、南、西南三面以黄山、天目山及九华山为分水岭,分别与新安江、秋浦河等为邻。流域大地构造属江南古陆与南京凹陷的过渡区,由于地壳差异性的升降运动,地貌呈南高北低态势。流域内山地面积占54%,丘陵区面积占27%,平原圩区面积占15%,湖泊面积占4%。水阳江和青弋江分别发源于天目山山脉和黄山山脉的北麓。流域上游属丛山峡谷地区,岩石分布主要为花岗岩和变质岩。流域中游为低山丘陵区,岗峦起伏,为皖南山区与沿江平原的过渡地带。下游为滨临长江的平原圩区,主要由长江及本流域河流的冲积作用和湖泊淤积而成,河道纵横,水网交错,土壤肥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一般地面高程为7~8m,低于汛期洪水位3~4m。 流域水系主要有两江、一河、四湖,即水阳江、青弋江、漳河、南漪湖、固城湖、丹阳湖和石臼湖。 水阳江位于流域东部,流域面积10385km2,干流长273km。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三条支流在河沥溪附近汇合,河沥溪以上为上游。干流流经宣城后即进入圩区,经新河庄后进入下游水网区,流经水阳镇、西陡门后称运粮河,至花津后称姑溪河,在魏家渡汇青山河后由当涂金柱关入长江。水阳江最大的支流为右岸的郎川河,流域面积2526km2,郎川河直接与南漪湖相通,经湖泊调蓄后,通过北山河在新河庄与水阳江相汇;此外,支流还有华阳河、夏渡河,流域面积分别为280km2及360km2。 青弋江位于流域中部,流域面积7100km2,干流长233km。主源有麻川和舒溪两支,两河汇合后称尝溪,至陈村为上游区,出陈村峡谷后称青弋江,沿途经泾县、西河镇至湾址后称为下游。其下河流分为二支,一支经清水河至芜湖汇入长江,一支经赵义河、青山河由当涂入长江。青弋江较大支流有徽水,流域面积1072km2;其次为琴溪河,流域面积442km2;还有寒亭河、孤峰河等。 漳河位于流域西部,流域面积1365km2,长95km,南陵以上为上游区,黄墓渡为中下游分界,经石硊,在澛港汇入长江。漳河下游河道弯曲,石硊~澛港段弯曲系数达3.5以上。主要支流有峨溪河、后港河等。 水阳江、青弋江、漳河自进入中下游以后,比降平缓,水系发育,河道交织。水阳江和青弋江之间有黄池~乌溪河和青山河,青弋江和漳河之间有资福河和上潮河串通,下游地区还有许多支汊河道,形成复杂的河网。 南漪湖位于水阳江中游,固城湖、丹阳湖及石臼湖位于水阳江下游。四湖在12m水位时,总面积为695km2,总容积为38.1亿m3。六十年代以来,由于人工围垦,现湖面已大大缩小,南漪湖面积减少了7%,固城湖面积减少了60%,石臼湖面积减少了23%,丹阳湖低圩灭螺,已围垦82%。由于四湖所处位置不同,因而对调节本流域洪水的作用各异。对水阳江来说,其调洪作用以南漪湖最为显著,其次为固城湖、丹阳湖、石臼湖;反之,若承受长江倒灌的洪水,首当其冲为丹阳湖、石臼湖,其次为固城湖、南漪湖。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珠江流域防洪规划 第一章流域防洪形势 1、1 流域概况 珠江流域由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组成,跨越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湖南、江西6省(自治区),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越南东北部,总面积45、37万平方公里,我国境内面积44、21万平方公里。流域北靠南岭,西部为云贵高原,中部与东部为丘陵盆地,东南为三角洲冲积平原,山地、丘陵面积占94、4%,平原面积仅占5、6%。 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乌蒙山余脉马雄山,北江发源于江西省信丰县大茅坑,东江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桠髻钵。西江、北江在广东省三水思贤滘,东江在广东省东莞市石龙镇分别汇入珠江三角洲,经虎门、蕉门、洪奇门、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与崖门八大口门入注南海。 2004年,珠江流域人口9935万人,耕地6652万亩,地区生产总值17736亿元,占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3%,外贸出口总值约占全国的37%,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2 水文特征 - 1 -

珠江流域地处我国南部低纬度地带,南临南海,西隔印度支那与孟加拉湾相望,受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影响,总体上属亚热带气候,具有冬无严寒、夏有酷暑、春夏多雨、秋冬干旱的气候特点,沿海地区夏、秋季节常受热带气旋侵袭。流域水汽丰沛,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470毫米,多年平均径流量3360亿立方米。降雨量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非常集中,汛期(4月~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 流域的洪水由暴雨形成,多集中在4月~10月。前汛期(4月~7月)暴雨多为锋面雨,形成的洪水峰高、量大、历时长,流域性洪水及洪水灾害一般发生在前汛期;后汛期(7月底~10月)暴雨多为台风雨,形成的洪水相对集中,来势迅猛,峰高而量相对较小。 西江为珠江的主流,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35、31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77、8%。西江防洪控制断面梧州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53900立方米每秒(2005年6月),调查历史洪水最大洪峰流量为54500立方米每秒(1915年7月)。 北江就是珠江流域的第二大水系,思贤滘以上的流域面积为4、67万平方公里,占珠江流域总面积的10、3%。北江防洪控制断面石角水文站历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为16700立方米每秒 - 2 -

黄河知识试题

1、在国务院批复的《黄河流域近期重点治理规划》中,黄河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洪水威胁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和(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 2、黄河治理的4个指标是堤防不决口、河道不断流、污染不超标和(河床不抬高) 3、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长江(上游)干支流调水进入黄河上游,是补充黄河水资源不足、解决黄河流域乃至西北地区干旱缺水问题的重大战略措施。 4、国家出台的关于黄河治理开发与管理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是(黄河水量管理调度条例)。 5、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加强黄河水利科研发展,根据治黄发展的需求,(1950 )年成立了黄委会泥沙研究所,1991年更名为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重点开展以河流泥沙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性水利科研工作。 6、实体模型试验在治黄发展和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目前已相继建成了包括(小浪底至陶城铺河段河道模型)、小浪底库区模型、

三门峡库区模型、部分概化模型、基础研究试验水槽和土壤侵蚀土槽等在内的诸多实体模型。 7、黄河水文观测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公元前21世纪前),就以(树木)标志水位。 8、在黄河干流上游最早进行固定位置和水位定量观测与记载的地点是今青铜峡水库坝址)。 9、从民国时期开始按近代水文科学知识布设水文测站和进行水文观测。黄河干流最早的水文站是陕县水文站和(泺口水文站) 10、因为泥沙问题,世界很多水文测验仪器在黄河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黄委经过近两年的协同攻关,黄河水文泥沙测验技术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河流泥沙含沙量在线连续施测。这种在线泥沙测验仪器名称是(振动式测沙仪) 11、黄河流域的灾害主要有洪灾和(旱灾) 13、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三大措施包括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耕作措施)

防洪项目建议书

洪水项目建议书 0930090202 软件09-2 王中睿

项目的背景 水是维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需求,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是淡水资.源却极其有限。在全部水资源中,97.5%是无法饮用的咸水。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而且分布不均。 因此,世界上有超过十亿的儿童、妇女及男人无法获取足量而且安全的水来维持他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层面,水资源和健康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所做的每项决策事实上都和水、以及水对健康所造成的影响有关。 我国自然灾害非常严重。南方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涉及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设施遭受严重损失;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造成8个省(直辖市)大量水库、水电站和堤防受损,并形成众多的堰塞湖; 黄河遭遇了40年来最严重的凌汛,出现重大险情;全年有10个台风或热带风暴登陆,珠江发生了流域性较大洪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晚秋汛;东北、华北、西北和黄淮等部分地区发生了近5年来最严重的干旱,部分地区因旱发生饮水困难。面对罕见的自然灾害,水利部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预案,调动全行业力量,全力以赴抗灾救灾,积极参与灾后重建,最大程度地保障了群众生命安全和生产生活,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灾害损失。 按1984年估计,中国江河平均年径流量为271×10亿立方米,次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印尼,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径流量只有世界人均径流量的四分之一,每亩耕地水量也只有世界平均值的三分之二。中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很不均匀。就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黄水政[1993]35号)

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来源:黄水政[1993]35号作者: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日期:93-11-29 第一条为加强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的管理,确保防洪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水利部、国家计划委员会颁发的《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和水利部“关于黄河水利委员会审查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权限的通知”,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本实施办法适用于黄河流域河道管理范围内新建、扩建、改建的建设项目,包括开发水利水电、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跨河、穿河、跨堤、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污口等建筑物,厂房、仓库、工业和民用建筑以及其它公共设施(以下简称建设项目)。 一、审查权限 第三条在水利部划定的河段河道管理范围内实施建设项目审查,必须按照下列权限,经审查同意后,方可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审批手续。干支流审查权限划分为:(一)黄河干流托克托(头道拐水文站基本断面)以上河道,支流湟水(含大通河)、皇甫川、窟野河和渭河耿镇桥以上(含泾河)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审查;兴建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报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审查; (二)黄河干流托克托至禹门口区间河道管理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分别由地方省级河道主管机关提出意见,经黄委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初审后,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地方河道主管机关审查,抄黄委和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核备; (三)黄河干流禹门口以下,左岸至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至陕豫两省交界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黄河小北干流山西、陕西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四)黄河干流左岸风陵渡黄河铁路桥、右岸陕豫两省交界处至三门峡大坝保护区,渭河干流耿镇桥以下至吊桥工程处河道(包括该段三门峡库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分别由陕西、山西省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河南省三门峡市三门峡库区管理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 (五)黄河干流三门峡大坝保护区至西霞院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各类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六)黄河干流西霞院至黄河入海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及各类穿堤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或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七)支流沁河紫柏滩以下至入黄口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由黄委河南黄河河务局审查;紫柏滩以上河道管理范围内兴建大中型建设项目,报黄委审查; (八)黄河北金堤滞洪区管理范围内兴建大型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提出意见,报黄委审查;兴建其它建设项目,分别由黄委河南、山东黄河河务局审查;

水利防洪规划

水利防洪规划 1 防洪规划的定义 防洪规划是指防治某一流域、河段或者区域的洪水灾害而制定的总体安排。根据流域或河段的自然特性、流域或综合规划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安排,研究提出规划的目标、原则、防洪工程措施的总体部署和防洪非工程措施规划等内容。规划类型一般有流域防洪规划、河段防洪规划和区域防洪规划。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区域的综合规划;区域或河段的防洪规划应当服从所在流域的防洪规划。防洪规划是江河、湖泊治理和防洪工程设施建设的基本依据。防洪规划中必须首先充分认识河流的洪水演进特性,包括河湖对洪水的自然调蓄作用,天然河道宣泄洪水的能力以及大洪水漫溢泛滥的情况。它是一种战略性计划,对河道治理及防洪设施的建设起到了指导作用。 2 规划目标 规划目标是指根据所在流域的洪水特性、历史洪水灾害,规划范围内国民经济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对防洪的要求以及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技术等条件,考虑需要与可能,研究防治毁灭性灾害的应急措施。防洪规划必须全面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的目标。防洪经济效益是防洪规划的主要目标,此外还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虑社会福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 3 规划原则 防洪规划的指定应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遵循局部与整体、需要与可能、近期与远景、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具体方案研究中,还要充分考虑防洪规律和上下游、左右岸的要求,处理好蓄与泄、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并注意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3.1局部与整体洪水是一种自然现象,人类还不能完全控制。防洪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全局出发,上下游、左右岸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洪水。为了保全大局和重点保护对象的防洪安全,有时要做局部牺牲。重点保护对象一般指:洪水可能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毁灭性灾害的地区,如重要城市、工矿企业、交通干线、文物古迹或大面积农田等。 3.2近期与远期洪水灾害直接威胁人身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历次洪水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有所差别。要根据各地区或部门对防洪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的财力,分轻重缓急,分阶段、有计划地逐步提高不同保护对象的防洪标准和一般地区防御常遇洪水灾害的要求。 3.3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工程措施一般耗资很大,并需占用大片土地;非工程措施可用较少投资,减轻洪灾损失,是防洪灾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防洪规划中要研究二者的结合,重视非工程措施的安排和建设。 3.4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水资源总量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在人均、单位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偏低的流域,河流的开发与治理要考虑综合利用,兴利与除害统筹兼顾,把防洪与水资源综合利用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处理好蓄与泄的关系:山丘区一般以蓄为主,修建山谷水库、水土保持工程,拦蓄洪水,消减水沙洪峰;平原区一般以泄为主,并辅以分蓄洪措施,合理安排洪水出路。如“松花江防洪规划”具体遵循以下原则:①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的作用,近期以整顿、挖潜为主,争取少花钱多办事。②兴建控制性水库与堤防工程相结合,水库工程应结合兴利考虑防洪等综合利用的要求。③防洪标准选定及防洪治理措施上充分考虑近期与远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突出体现城市与主要河段防洪的重要性。又如“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城市防洪规划”遵循的原则如下:“为提高该区的综合抗洪能力,解除安邦河两岸的洪水威胁,确保城市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三江平原综合治理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本区实际情况,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突出防洪重点,上、下游兼顾的原则,选择经济指标优越,技术切实可行的方案。达到占地少,动迁少,工程坚固,防洪效果好的目的。”

中国水利年鉴1996_江河治理与开发-海河流域-前期工作

试验研究”。 在水环境保护方面进行了如下研究:“珠江流域(片)水环境质量调查研究报告”。 在理论研究方面进行了“伶仃洋水沙特性研究”、和“含盐度对泥沙运动规律影响研究”。(王晋)【国际交流与合作】1995年,珠江流域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珠委共派出5个代表团,访问了1个国家,出访达39人次,正在开展的对外合作项目有3项。1995年4月,珠委组织珠江流域各省(区)水利水电厅局赴美国进行水资源开发考察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美国的水电开发与地区经济的关系、流域的梯级开发、水电站建设资金的筹措与政府有关的政策等,并寻求在经济方面进一步合作的途径。该考察团共14人于4月15日成行,在二周时间内,访问了美国联邦垦务局、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和加州南区水利局等单位,参观中,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所属的BVI公司与珠委在技术人员的交流和培训上达成了合作的意向,此外,南加州水利局也对与珠委合作表示了兴趣,提出要加强交流和往来。 1995年4月,经中国和泰国科学技术联合会第十三届会议批准,将“应用遥感技术研究中国珠江河口伶仃洋与泰国湄南河口水沙运动”和“应用遥感技术研究广东惠来县和泰国洛神府披平县土壤侵蚀”两个项目作为中泰两国长期合作项目。 1995年,珠委会同珠委科学研究所与越南进行了合作,并以此为契机,向越南和其他东南亚国家展示珠委在河口整治方面的实力和经验。7月,珠委组织代表团一行6人起程赴越南胡志明市和河内市,考察了越南的同奈河、九龙江流域,分别与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越南水利与经济研究院签订了《关于水利科学与技术合作意向书》。9月,以越南南部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为团长的越南水利代表团一行6人访问珠委,就双方的合作进行了具体的磋商。代表团考察了蕉门围垦工程、深圳河整治工程,以及珠委科学研究所位于里水的试验基地,经过洽谈,越南拟与珠委就同奈河、九龙江河口河工模型与珠委合作,并准备购买珠委的生潮设备。 1995年,珠委积极促进与澳门就珠江河口珠海—澳门附近水域综合治理规划开展合作。(王晋)【国际河流的开发】1995年3月上旬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规划查勘工作计划》,珠委勘查设计院相应编制了《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中下游)综合利用查勘工作大纲》,由水利规划设计总院、珠江水利委员会、云南省水利电力厅等部门共同组成查勘组,对两河流域进行现场查勘,行程7个地(州、市)31个县,约4000多k m,对工程建设、规划坝址、规划灌区、防洪堤坝、界河治理、国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等方面进行重点查勘,并于1995年10月19日以珠水规技[1995]36号、云水规技[1995]80号文向水利部上报了《红河流域综合利用任务书》和《澜沧江流域(中 下游)综合利用规划任务书》。(王晋) 海河流域 【前期工作】 一、勘测 天津勘测设计院1995年围绕前期工作完成规划 设计勘测实物工作量为:钻探5958.02标准米,平硐266.0标准米,竖井816.52标准米,坑槽2621.72标 准立方米,物探5378标准点,地质工日17483工日,工 程测量41.15标准平方公里,水文测验1.50标准站年。 二、规划设计 (1)海河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补充。官厅水库水污 染防治对策研究,完成了调研、资料收集,目前正在编 写专题报告;潘家口水库面污染调查与研究,完成了工 作大纲;卫河下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研究,完成了技术工 作大纲。 (2)海河流域河口综合治理规划。编报了规划项目 任务书和一期三个河口规划技术大纲,分别通过了水 利部和水规总院的审查;完成了海河、独流减河、永定 新河三河口有关资料收集,召开了有关专家参加的研 讨会;完成海河口和永定新河口地形图测量和海河口 全潮水文观测,以及导堤工程清水定床物模试验。此外 还开展了挡潮闸纳潮冲淤中间试验和漳卫新河口泥沙 冲淤规律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滦河水能开发利用规划。进行了调研和收集资料,完成了潘家口、大黑汀水库区间水电开发研究报告。 (4)边界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研究。完成了漳河上 游引水调度研究工作大纲,对滹沱河、卫河、卫运河水 资源利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完成了有关资料收集。 (5)海河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计划。已报送了中间成 果及相应图表,目前正在编写报告。 (6)大清河、永定河下游地区超标准洪水安排规划。已完成数字模型的开发、基本资料的整理,现正在 进行模型调试、验证。 (7)卫河河道及坡洼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和 征求有关方面意见工作,目前正进行补充修订。 (8)漳河上游治理规划。已完成规划报告,报有关 部门征求意见,现正进行补充修订工作。 (9)正义峡水利枢纽。完成了《正义峡水利枢纽可 行性研究阶段选坝报告》。 (10)迈湾水利枢纽。4月通过了由规划总院组织 的对《海南省迈湾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水文分析报告》的审查;7月完成了《海南省南渡江迈湾水利枢纽工程 可行性研究阶段水库淹没处理设计专题报告》;9月完

常熟市城市防洪规划文本

第一章城市概况 一、自然和社会经济概况 (一)、地理位置、面积、地形、气候 常熟位于江苏省东南部。市域处东经120°33ˊ~121°03ˊ,北纬31° 31ˊ~31° 50ˊ。东邻太仓,南接昆山、湘城,西连无锡、江阴,西北与张家港接壤,北濒长江,与南通隔江相望。 境域略成荷叶形,东西宽49公里,南北距37公里,全市总面积1264.39平方公里(其中长江江滩水域面积106.49平方公里)。行政区划设15个建制镇和虞山林场。 市境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面高程大多在3~7米之间(吴淞基面,下同)。望虞河、盐铁塘纵横贯穿全境,将全市分为虞西、阳澄、滨江三个片。望虞河以西属虞西片,地势高亢,微有起伏,地面高程约5~7米,称虞西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北属滨江片,地势偏高,地面高程大都在5~6米,称滨江平原.望虞河以东,盐铁塘以南称阳澄片,地势低洼,河湖密布,地面高程约2.5~4米,称阳澄圩区。尚有顾山、福山诸丘、虞山等孤丘分散分布在境域西北和城西。 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季风环流是支配本地区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年最高气温38.2°C,最低气温-11.3°C,

年平均温度15.4°C。年平均降水量1030.8mm,年平均蒸发量1100mm,年平均无霜期243天。 境内降水量不但年内分配不均匀,年际变化也很大。据常熟站实测资料统计,从1922年至今,年降水量最大为1694.2mm(1931年),最小为352.7mm(1922年),最大为最小的4.8倍;汛期降水量年际变化更大,最大为1005.1mm(1931年),最小为180.3mm(1978年),最大为最小的5.6倍。降水量年内分配也不均匀,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降水量平均占年降水量的54%。最大日降水量为220mm(1962年9月5日),最大三日降水量341mm(1962年9月4日~6日)。 (二)、所处水系、水文特征 1、水系 常熟地处长江流域下游,属太湖水系,亦是太湖水系的下游。 境内水网密布,湖荡较多,河港纵横,集镇临河,村落傍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主要引排河道就有23条,望虞河、张家港为流域性河道,白茆塘、常浒河、盐铁塘、元和塘、锡北运河、七浦塘为区域性河道,北福山塘、南福山塘、耿泾、海洋泾、辛安塘、蛇泾、苏家滃、大滃、尤泾、三泾、金泾、徐六泾、青墩塘、环城河为县级河道,还有81条乡级河道,468条村级河道,4971条生产河和许多上浜河、天落潭分布在各地。水面积较大(200亩以上)的湖荡有13个,主要有昆承湖、尚湖、南湖荡、嘉菱荡、湖圩等。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可供引、排、调、

流域防洪规划大纲范本

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 设计工作大纲范本(试行) BIDR/J005-2004 2004-03-01发布2004-03-01实施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编写说明 本工作大纲范本以《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为基本要求,结合我院已完成的流域(区域)的防洪规划工作,总结以往编制防洪规划的经验,按照“QMS2000.D30勘测设计工作大纲编制和管理”的要求进行编写。本大纲针对流域防洪规划中的普遍问题,提出了工作内容和质量、深度要求,对主要问题提出了编制大纲中应注意的问题。实际工作中,应针对不同流域(区域)的防洪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勘测设计工作大纲。 本大纲范本自2004年3月1日试行。在实施过程中,如对大纲范本的内容、格式有什么意见或建议,或还需补充编写哪些大纲范本,请及时将意见或建议以书面形式或电子邮件方式,反馈至技术质量处。 批准:杜雷功 技术质量处:熊明武 审阅:吴颖民郑永良 校核:任晓枫 编写:杨洪书

江河流域(区域)防洪规划勘测 设计工作大纲 技术[YYYY]NN号 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年月

批准:审定:技术质量处:经营及项目管理处:设总(项目负责人):编制:

目录 1 流域概况 (1) 1.1 地理位置及河流水系 (1) 1.2 地形及地质 (1) 1.3 水文气象特征 (1) 1.4 经济社会概况 (1) 1.5 规划沿革及规划实施情况 (1) 1.6 防洪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2 任务来源 (1) 3 规划范围和水平年 (2) 4 规划原则和任务 (2) 4.1 规划原则 (2) 4.2 规划任务 (2) 5 规划依据 (2) 6 基础资料 (2) 6.1 水文气象泥沙资料 (3) 6.2 地质测量资料 (3) 6.3 经济社会资料 (3) 6.4 规划设计成果收集 (4) 6.5 其他需要收集的资料 (4) 7 工作任务及要求 (4) 7.1 水文分析复核 (4) 7.2 防洪保护区划定和防洪标准确定 (5) 7.3 现状防洪体系评价 (5) 7.4 防洪体系总体布局研究 (6) 7.5 防洪水库规划 (7) 7.6 上游山洪及泥石流防治规划 (8) 7.7 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 (8)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城市防洪规划情况汇报 市长,各位副市长,各位同志: ****市城市防洪规划工作委托扬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20XX年9月30日通过省、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评审。10月22日、20日分别向市人大常委,政协常委作了汇报,并听取了意见,现将防洪规划情况向政府常务会议作报告。 一、规划范围、原则、依据、标准 (一)规划范围: 本防洪规划范围:东临龙河、沙河,南抵长江,西到管道路、潘家河,北至宁启铁路,保护面积96.67平方公里,覆盖了****城区、经济开发区和汽车工业园区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范围。为****城市长期发展留有余地。本规划重点解决****城区和经济开发区防洪治涝问题。化工园区、汽车工业园区、仪化片区的防洪详细规划另行编制。

(二)规划原则: 以流域规划为依托,防洪治涝为主,结合环境改善,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统筹兼顾,分期实施。防洪丘陵山区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平原区拓浚河道、加固堤防、以挡为主,按照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有机结合的要求,采取治理措施。完善以真州镇为中心的城市防洪工程体系;排水实现高低分开,分区治理,平原区以自排为主,抽排为辅,圩区立足抽排,相机自排。一般情况下,减少机排,降低防洪排涝成本。在满足防洪治涝要求的同时,兼顾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水生态系统和水陆交通要求。坚持防洪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相协调原则,建立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防洪体系;防洪规划与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防洪规划要服从流域防洪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 (三)主要依据: 《水法》、《防洪法》; 《江苏省防洪条例》(1999年)、《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江苏省河道管理实施办法》、《防洪标准》(GB50201-94)、《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00)、《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

黄委会考试黄河基础知识大全

最全黄委考试资料+试题 资料一 5、治理洪水思路:控制、利用、塑造。

15、《黄河流域防洪规划》设防流量仍按国务院批准的防御花园口22000立方米每秒,考虑到河道沿程滞洪和东平湖滞洪区分滞洪作用,沿程主要断面设防流量为:夹河滩21500立方米每秒、高村20000立方米每秒、孙口17500立方米每秒,艾山以下11000立方米每秒。 27、黄河各河段的特点是:水主要来自上游,泥沙主要来自中游,历史上灾害主要发生在下游。

38、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5省,灾民数十万,当年9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首任委员长是李仪祉。他第一次提出了黄河上中下游全面进行治理的方略。第一次提出调水调沙的是新中国成立之后首任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第一次提出治沙应着重控制粗泥沙的是清华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钱宁。 40、黄河下游河道具有河道上宽下窄、比降上陡下缓、排洪能力上大下小的特点。按照河道特点,黄河下游河道可分为:游荡型、过渡型、弯曲型和河口型4类。 43、1998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水利部联合颁布实施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和《黄河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正式授权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调度黄河水量,黄河水量统一调度始于1999年3月1日。

51、观测者面向河流下游,在右边的陆地,称为右岸。 52、在河流弯曲河段,不受主流冲击、水深较小、流速较缓、常呈淤积状态的一岸,是弯曲河段岸线的凸岸。 53、黄河下游孟津县白鹤镇至东明县高村河段是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道宽度一般在10公里左右,最大超过20公里。这段河道长299公里。 54、传说大禹治理黄河时的三件宝是河图、开山斧和避水剑。 55、黄河以泥沙多、含沙量高闻名于世,干流实测最大含沙量是911kg/m3。(三门峡站,1977年) 56、黄河来沙量年际变化很大,实测最大年沙量是39亿t。(1933年陕县站) 57、西汉末年的贾让应诏上书《治河策》,提出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河三策,这三策是上策、中策、下策。上策:滞洪改河;中策:筑渠分流;下策:加高培厚堤防。 58、潘季驯是明代著名的治河专家,四次总理河道,先后治河近10 年。他第一次把治沙提到黄河治理方略的高度,凝练了“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略,即“束水攻沙”的方策。 59、三门峡水库1960年9月开始蓄水后,淤积问题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极大关注。为统一思想,尽快作出治黄决策,解决三门峡水库淤积问题,周恩来亲自主持召开了治黄会议。 60、《黄河水量调度条例》于2006年7月5日国务院第14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6年8月1日起施行。 61、根据《黑河干流水量调度管理办法》,水利部负责组织、协调、监督、指导黑河干流水量调度工作。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 - 黄河网

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院 二〇一四年三月

前言 无定河流域位于黄土高原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流域地处内陆,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季风性气候,降水稀少且主要集中于汛期,降水以暴雨为主,水资源利用难度较大。流域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煤、油、气、盐等矿产的主要富集地,依托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流域初步建成榆横工业区、榆神工业区、纳林河能源重化工基地、定靖工业区以及南部工业区等多处能源化工基地,成为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定河是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面积及输沙量最大的一条支流,是黄河下游淤积泥沙的主要来源区,由于流域缺少统一规划,各类开发活动缺少监督管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如水土流失未得到有效治理;水资源供需矛盾尖锐,水事纠纷突出;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局部河段水环境污染严重,未来水环境压力巨大,水资源保护监测、监督管理能力薄弱;还需进一步控制入黄泥沙、完善拦沙水库体系等,流域存在的问题使流域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之间产生矛盾,制约流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进一步防治无定河流域水土流失,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强水资源保护与管理,提高流域防洪能力,促进流域自然环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黄河水委员会组织相关单位编制了“无定河流域综合规划及环境影响报告书”。

目录 第一章流域概况 (1) 1.1 流域概况 (1) 1.2 流域功能定位 (2) 第二章流域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4) 2.1 水文水资源调查与评价 (4) 2.2 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6) 2.3 生态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4 水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价 (9) 2.5 环境敏感区调查 (10) 第三章规划分析 (11) 3.1 规划概况 (11) 3.2 规划协调性分析 (15) 第四章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1 水文水资源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2 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6) 4.3 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7) 4.4 社会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8) 4.5 拦沙水库环境影响预测 (18) 4.6 流域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影响预测 (19) 4.7 环境敏感区影响预测与评价 (19) 第五章环境保护对策措施与跟踪评价计划 (21) 5.1 敏感目标保护影响减缓对策与措施 (21) 5.2 水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1) 5.3 生态环境影响保护对策措施 (22) 第六章评价结论 (23) 6.1 规划调整建议 (23) 6.2 综合评价结论 (24)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2008-09-19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16987465.html,/ztpd/tszt/lyfhgh/cjly/20080919114310845554.aspx(水利部)注:相关内容摘录(具体内容见第4页) 根据长江防洪总体布局,考虑三峡工程兴建、上游后续建设其他水库后长江中下游防洪形势的变化,按照蓄滞洪区的启用几率和重要性,将长江中下游蓄滞洪区分为重要、一般和规划保留三类。 重要蓄滞洪区为现状条件下使用几率较大(一般在20年一遇以下)的蓄滞洪区,共13处,包括荆江分洪区、洪湖东分块、钱粮湖、共双茶、大通湖东、围堤湖、民主、城西、澧南、西官、建设、杜家台、康山蓄滞洪区。 一般蓄滞洪区为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1954年洪水,除重要蓄滞洪区外,还需启用的蓄滞洪区,共14处,包括洪湖中分块、九垸、建新、江南陆城,屈原、西凉湖、武湖、张渡湖、白潭湖、东西湖、珠湖、黄湖、方州斜塘和华阳河蓄滞洪区。 规划保留蓄滞洪区是指三峡工程建成后为防御超标准洪水或特大洪水需要使用的蓄滞洪区,共有15处,包括涴市扩大分洪区、人民大垸、虎西备蓄区、洪湖西分块、集成安合、南汉、和康、安化、安澧、安昌、北湖、义合、南顶、六角山、君山。 一、流域基本情况 长江干流全长630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于上海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支流布及甘肃、陕西、贵州、河南、浙江、广东、广西、福建等8个省(自治区)。长江自江源至湖北宜昌称上游,长约4500公里,集水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宜昌至江西鄱阳湖出口(湖口)称中游,长约955公里,集水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湖口至入海口为下游,长约938公里,集水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长江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超过8万平方公里的有雅砻江、岷江、嘉陵江、乌江、沅江、湘江、汉江、赣江等8条。 至2005年底,长江流域人口约4246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2.5%。全流域地区生产总值约60332亿元,占全国的32.8%。耕地面积约2237万公顷,占全国耕地的27.8%。长江流域防洪区面积为15.38万平方公里,其中长江上游(主要包括云南省、四川省、贵州省及重庆市)面积为1.3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区面积为14.04万平方公里。长江中下游防洪保护区总面积11.81万平方公里,占防洪区的84.1%;人口约9188万人,占防洪区人口的89.9%;耕地面积472.2万公顷,约占防洪区的86.2%;地区生产总值为22136亿元,占防洪区的97.0%。 二、洪水特征 长江流域洪水主要由暴雨形成,除青藏高原外,流域内各地均可能发生暴雨。暴雨发生季节一般中下游早于上游,江南早于江北。由于暴雨发生季节的差异,一般年份干支流各河洪峰互相错开,中下游干流可顺序承泄中下游支流和上游干支流洪水,不致造成大的洪灾。但如气象异常,干支流洪水遭遇,会形成大洪水或特大洪水。长江流域暴雨量大、历时长,致中下游干流洪水峰高量大,持续时间长。 长江的洪水,按暴雨地区分布和覆盖范围大小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为全流域型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洪水;另一类是区域性洪水,如1981年、1935年洪水。前一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全国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技术细则 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 2008年3月 目录 1、基本规定1 1.1 目的意义 (1) 1.2规划任务 (2) 1.3规划范围与重点 (2) 1.4规划水平年 (4) 1.5指导思想 (4) 1.6规划原则 (4) 1.7规划依据 (6) 2、基本资料收集与整理1 2.1社会经济 (1) 2.2 水文气象 (1) 2.3 河道地形 (2)

2.4 河道治理 (2) 2.5 航运及码头 (3) 2.6 供水与排水 (3) 2.7 跨河建筑物 (3) 2.8环境与生态 (3) 2.9相关规划资料 (4) 3、河势稳定性分析6 3.1基本要求 (6) 3.2河势稳定性分析 (6) 3.3河口演变趋势分析 (7) 4、岸线控制线确定9 4.1岸线控制线定义 (9) 4.2岸线控制线划定的原则 (9) 4.3临水控制线与外缘控制线的确定 (10) 4.4岸线控制线成果 (12) 5、岸线功能区划分14 5.1岸线功能区的定义 (14) 5.2岸线功能区的划分原则 (15) 5.3岸线功能区划分的基本要求 (15) 5.4岸线功能区划分 (16)

5.5 岸线功能区划分的成果 (17) 6、岸线利用现状分析评价18 6.1概述 (18) 6.2岸线利用现状分析 (18) 6.3基本要求 (19) 6.4分析评价内容 (20) 7、岸线利用管理规划指导意见 22 7.1岸线利用与保护需求分析 (22) 7.2岸线管理规划目标确定 (22) 7.3岸线利用与保护调整意见 (23) 8、岸线利用管理的保障措施24 9、岸线规划主要成果24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黄河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二〇一三年七月

1 规划概要 1.1 规划编制背景 沁河是黄河三门峡至花园口区间两大支流之一,发源于山西省长治市沁源县霍山南麓的二郎神沟,流经山西、河南两省,13532km2,其中山西境内12304km2,河南境内1228km2。 近年来能源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迅猛,水资源需求旺盛,水资源短缺逐渐成为制约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突出表现在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用水效率不高;水污染形势严峻,水生态系统恶化;防洪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水土流失治理仍需加强;水电开发建设有待规范;流域综合管理有待加强。 为此,水利部2011年12月印发了《关于沁河流域综合规划前期项目任务书的批复》(水规计【2011】640号),同意黄河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黄委)组织编制《沁河流域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利用已有规划成果等资料,补充收集整理分析有关基础资料,根据流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研究流域面临的重大问题,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相关控制指标及总体规划布局;提出不同水平年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保障流域城乡饮水安全的对策措施,分析论证沁河流域的可外调水量及调水规模;提出流域防洪工程布局和治理措施以及重点城镇防洪、山洪灾害防治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出水生态保护和修复目标以及主要控制断面的生态水量与过程需求,提出水资源和水生态保护对策措施,开展重点饮水水源地水质安全调查评价工作并提出保护措施;提出水土保持预防保护和监督措施等管理要求;开展水能开发以及其它专业规划;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开展人类活动对沁河流域水资源变化影响专题研究等。 1.2 沁河流域综合规划简介 1.2.1 规划范围和规划水平年 评价范围为沁河流域,包括山西、河南两省16个县(区),流域面积13532km2。其中山西省为12304 km2;河南省为1228km2。根据本次规划范围、任务、目标与内容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解读 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七大流域中首个通过国务院审批的流域综合规划,这一规划制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长江流域综合规划是长江流域开发、利用、节约、保护水资源和防治水害的基础和依据。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长江流域规划工作,新中国成立伊始经历1954年大水抗洪的洗礼,1956年国务院安排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工作,于1959年正式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报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新要求,1983年国家计委报经国务院批准,开展长江流域规划修订,1990年国务院以国发[1990]56号文批准了《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 《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批准以来,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流域社会经济和水利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首先,十六大以来,中共中央相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其二,水利部党组提出了要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提出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核心理念的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提出了维护健康长江,促进人水和谐,在开发中落实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开发的治江新思路;其三,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区域和社

会问题突出显现出来,水资源过度开发,水环境污染严重,湖泊、湿地大量萎缩,部分河流断流严重,河流生态遭到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为有效支撑和保障流域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要求修编流域规划;其四,原规划的近期水平年已到,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工程和长江中下游大规模防洪工程建设等流域骨干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原规划拟定的近期目标已基本实现;其五,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呈蓬勃发展的态势,经济社会发展和多元化的投资模式极大促进了水电、航运等行业发展,协调好水资源开发利用各行业的矛盾利益、有效发挥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益、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等等,都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六,有关行业和区域制定了大量专业和区域规划,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要求,专业规划必须服从综合规划、区域规划必须服从流域规划,迫切需要尽快提出满足全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各行业新的要求、协调好各行业矛盾和利益的综合规划;其七,资料的不断积累、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流域水情工情的深刻变化等也迫切需要对综合规划进行修编。 为此,2004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文伏波、梁应辰、郑守仁,全国工程设计大师洪庆余,全国工程勘察大师陈德基联合提出了尽快修订长江流域综合规划的倡议,温家宝总理对此作了重要批示。2007年1月5日,全国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会议部署了新一轮长江流域综合规划修编工作。 问:此次批复的《长江流域综合规划》对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