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

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

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

“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

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4、三杨与“台阁诗人”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三杨都是台阁重臣,所作诗文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为主旨,多属酬答唱和、应制颂圣之作,饱含富贵福泽之气;号称雍容典雅,词气安闲,其实极度平庸空泛,既缺乏对社会生活的关怀,文道无相关联系,又缺乏对自我内在情感的切入。台阁体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提倡,仕人竞相仿效,一时形成风气,直到李东阳领袖文坛,这种局面才有所改观。

5、李东阳与茶陵派

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李东阳以台阁大臣的地位主持文坛,形成一大诗派,因为他是茶陵人,故后世称“茶陵派”。李东阳对台阁体卑冗萎靡的创作风气深为不满,论诗提倡宗唐师杜,强调音节法度,很是重视诗歌的艺术技巧,欲以此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典范,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颓风陋习,同时又成为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先导。因此实际上茶陵派是明代诗歌从台阁体走向诗文复古的过渡。由于李东阳长期位居台阁,在创作上未能完全摆脱台阁体的束缚,但他才气较大,作品内容也较丰富,有些诗作还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社会视角,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李东阳的创作:1、重视乐府诗的创作2、生活气息比较浓厚,感情形态比较真挚3、用词雅正而雄浑,力争有“唐人风致”。

二明代中期诗文

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潮的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针对明前期文学创作的贵族化、理气化与八股化,卓然以复古自命,追求秦汉古文的境界与盛唐诗歌的气象,欲通过接续古代文学的优秀传统而达到变革的目的,明代文风为之一变。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接踵而起,将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使文学创作得以摆脱程朱理学与官方政治的约制,为维护文学的独立地位起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前后七子身上都存在着尺寸古法、刻意摹拟的弊端。此外,还有以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等为代表的唐宋派,介于前后七子之间,他们理论上的建树主要在散文方面,以标榜摹唐仿宋跟七子相抗衡,但声势不大,在创作上远远不能抵消前后七子的影响。

1、李梦阳与前七子

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崛起于文坛,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文复古运动,意欲借助复古手段变革文坛现状,促使文学重新走上正常的发展轨道。经过他们的努力,廓清了台阁体的文风,清除了理学诗的影响,对明代中后期的文学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们由复古进而到一味地摹古拟古,使文学缺乏新创,又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前七子的理论主张体现出进步与保守相互交织的特征。首先,他们论文推崇秦汉,论诗则古体宗汉魏,近体宗盛唐,这是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借崇高的古典典范来反对台阁体的空洞无物和八股文的浅陋闭塞,同时也是借此来排斥深受理学风气影响的宋元诗文。其次,与当时尊情抑理的思潮相联系,他们还鼓吹真情,把复古的目的与刻画真实人生的追求联系起来。赞扬民间文学,认为“夫诗者,天地自然之音也”,提出文学应是真实情感表现的主情论调,包含有引导文学摆脱程朱理学和传统道德束缚之意,与晚明文学的新精神遥相呼应,体现了对文学本质的新理解。第三,他们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如此强调诗文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对于促进文学的独立,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对清朝沈德潜“格调说”的兴起也有着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又不免舍本逐末,陷入拟古的形式主义而不能自拔,窒息了他们的创造才能。就前七子的诗文创作而言,诗歌成就更高,他们的作品除了大量的

拟古之作外,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二:一是对时政题材的强烈关注,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与批判精神,表达了作者干预时政、关切国事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二是创作视角开始向民间生活倾斜,具有清新的活力,散发出浓烈的庶民化气息。

2、归有光与唐宋派

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与前后七子相比,唐宋派既推尊三代两汉文的传统地位,又承认唐宋文的继承发展。一方面,他们提倡唐宋古文的载道传统,注重事功与文章的实用性,有比较浓厚的宗经明道色彩,但是陷入了重理轻辞的局限,为“后七子”所诟病。另一方面,他们也主张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借古人之法来表现个人之真精神与真面目,而反对七子复古之举中“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唐宋派作家变效仿秦汉为学习欧曾,变佶屈聱牙为文从字顺,对七子的复古之风起了一定的遏制和纠偏作用,给后来的公安派以启迪,对清代桐城派亦有很大影响。王,唐等人虽强调“文章之法”,但同时又主张不要过于专注于“绳墨布置”的形式化,而应该注重作家胸臆。但唐宋派实质上也是一种复古,并不能对当时的文坛进行彻底的革新。

唐宋派的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其中归有光最为著名。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也被誉为“明文第一”。归有光写得最出色也是最富于文学意味的文章,是那些描写日常生活、家庭琐事的抒情记叙文。他把这些细琐题材引入一向是载道言志的古文中来,使散文创作更贴近生活,为文学园地开拓了新的领域,并以此树立起在明代文坛的特殊地位。在艺术上,他善于从眼前景、日常事落笔,不避琐屑,即事抒情,在简明雅洁中表达出真挚深沉的情感,亲切动人;善于在记叙中嵌入最不被人经意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恰恰是凝结着作者对亲人全部恋念之情的意象和事物,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善于用平淡语、家常话写儿女情、家务事,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出语自然却余意无穷,造成了“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的艺术效果。代表作品有《项脊轩志》等。著有《震川文集》。

3、王世贞与后七子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梦阳、何景明,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在创作上,后七子的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以至于难脱蹈袭的窠臼,存在着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节。认为唐宋派作家“辞不胜,跳而匿诸理”,反对重理而轻辞的态度。

王世贞诗文集合起来接近四百卷,有感时伤事的政治诗,现实感强。

王世贞早重格调,晚重性灵,“有真我而后有真诗”,后七子中一些成员也重“性灵”,则似乎可以从公安派直抒胸臆的“性灵说”中找到影子。这些从一个方面显示出前后七子与晚明文人主张上的内在联系。

三明代后期诗文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大都以中期的复古运动作为自己的反拨对象,提倡张扬个性、抒发性灵,诗文创作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时的启蒙思想家李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革新理论家。他反对摹古复古,反对贵古贱今,提出“童心说”。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大张旗鼓地反对拟古主义,提倡“性灵说”,表现了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精神,其诗文创作清新流丽,但失之于浅俗浮滑。在公安派锋芒渐退之际,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趁势而起,一方面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十分接近,另一方面又欲通过幽深孤峭的追求来矫正公安派的流弊。明末社会动荡不安,文风也开始转移,复社和几社等爱国团体重新举起七子的复古旗帜,反对抒写性灵,力图挽救明王朝的危亡,其中最著名的是陈子龙与夏完淳。不过他们

在国难之际的创作伤时感事,慷慨悲凉,题材由狭小变得开阔,内容由空泛变得充实,风格由纤弱变得雄放,已突破复古派的桎梏。此期文坛的一个突出现象是小品文渐趋盛行,晚明小品文极富文人化、个性化,实际上体现着古代散文向现代方向的转变,代表作家有三袁、张岱、王思任等。

1、李贽

启蒙思想家李贽同时也是一个文学革新理论家。他反对摹古复古,反对贵古贱今,提出“童心说”,认为使文学去假存真,就必须割裂与道学的关系。主张抒写自然的人性,其文学观念带有强烈的离经叛道色彩,反抗传统价值体系,强调人的个性与自身价值,为公安派奠定了理论基础。李卓吾论点鲜明、立意奇特,以论说犀利、态度分明、文风质直见长,不向世俗屈服。

2、三袁与公安派

公安派是明代万历年间兴起的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三袁世居湖北公安,故称“公安派”。公安派的文学观念深受李贽的影响,主要观念有二:一是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提出“代有升降,文有古今”,反对一代不如一代的倒退的历史观,也反对摹拟剿袭,拟古失真,认为“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公安派并不是简单的反复古,而是觉得复古如果仅限于剿袭,只在形式上求得与古人相似,终会使创作陷入失败。

二是在继承李贽童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性灵说,认为诗文创作应“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信口由心,乃见其真;性灵说重个性、贵独创、强调表现自我,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公安派给主导文坛近百年的复古派以沉重打击,为改变明代文风、恢复文学生气,做出了重要贡献。清代郑燮的散文、袁枚的诗歌与诗论,现代文人周作人、林语堂均受到袁氏兄弟的影响。三袁兄弟的创作能打破传统诗文的陈规陋习,注重任性而发、直写胸臆,活泼洒脱、清新流畅,致天下耳目于一新。但其题材局限在自然景物和身边琐事的范围内,又多是表现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缺乏深刻的社会内容;同时“信口而出”的创作态度,也使得公安末流不免走向俚俗、肤浅和油滑。

袁宏道与小品文

袁宏道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文学成就也最高。他在创作上诗文兼长,散文尤其出色。袁宏道散文的首要贡献是拓展了小品文这一新领域。作为文学革新的直接产物,他的小品文与其理论主张相一致,不拘形式格套,自由抒写性灵,真实地反映了作者任情适性的人生态度与闲适清雅的审美格调,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信笔写来却意趣盎然,篇章短小而情韵悠长,文字轻灵隽永,形成了“幅短而神遥,墨希而旨永”的艺术特色。他的小品文以山水游记写得最好,不仅能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寥寥几笔即传神写照,而且能把握住山水的灵气和个性,使山水拟人化、性格化;不仅每每把游踪与心迹合二为一,融主体感慨于会神切意的景色描述之中,而且多即景生议,在夹叙夹议之中抒发情怀,绘制出情、景、意、趣俱佳的妙品。其游记文学能在柳宗元之后显现出新的面貌,足以说明他在散文发展史上的价值。他的尺牍序跋深得苏轼的飘逸隽永之美,而又益以流利畅快,也堪称大家。此类文章往往是师心自运,率性任真,纵意横出,涉笔成趣,语言雅俗相兼,杂以谐谑,极具个性特色。袁宏道的小品文不仅体现了要求个性解放、反对儒学传统的新的时代精神,而且表现了审美因素的强化和深化,推动了文体的解放,在明清散文的发展进程中是具有进展意义的拓新与突破。代表作品有《虎丘记》、《满井游记》著有《袁中郎全集》。

3、竟陵派

竟陵派是明代万历年间的文学流派,因本派代表作家锺惺、谭元春都是湖北竟陵人,故称竟陵派。一方面,竟陵派在反对摹古,推崇性灵,表现自我等方面,与公安派是基本一致的,与公安派的差异:公安派是不满仿古,并不否定复古,而是着眼于创作要文学独立,表达真性情,而竟陵派则提倡学古,学习古人的精神,以开导今人心智,积储文学底蕴;

另一方面,又不满公安派末流的空疏肤浅,力图另辟蹊径,倡导用“幽深孤峭”的风格来表现“幽情单绪”。在创作上他们刻意求新求奇,喜用怪字险韵,处处表现出作者的孤寂情怀和远离现实的冷漠,形成一种冷僻苦涩的文风。竟陵派客观上对纠正复古派的流弊与公安派的偏颇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他们又矫枉过正,将文学创作引向晦涩化和神秘化的道路,缩小了文学表现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晚明文学中激进活跃精神的衰落。

4、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几社和复社是明末带有政治性质的文学团体,以“复古学”为宗旨,企图从文化上复兴传统精神,挽救明朝政府的危亡。陈子龙是几社和复社文人中的代表人物。

陈子龙注重复古,但并不泥古不化,而是提倡在学习古法的基础上贯穿作家的个人真情实感,所谓“情以独至为真,文以范古为美”。由此出发,他可定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但也指出“模拟之功多而天然之资少”,实即要求学古与求真的统一。

多感时伤事之作,具有浓烈的感情与爱国色彩。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袁明玉 中文一班 2008221102110040 明代诗文发展概况 时间流派或文 学现象代表人 物 主要作品创作风格或创作主张产生背景主要文学 成就 明代前期明初诗坛“吴中 四杰”: 高启、杨 基、张 羽、徐 贲,袁凯高启《吴越记 游》 杨基《忆昔行赠 杨仲享》 袁凯《江上早 秋》 表现时代的创伤与个 人的遭际以及诗人在 特殊环境中所产生的 忧郁与彷徨,基调凝重 悲怆。 元末明初 的战乱; 开国之后 明太祖的 政治整 饬。 多写个人 真实感受, 读来感觉 真切。 明初文坛宋濂 刘基宋濂《秦士录》 刘基《郁离子》 主张“文以明道”注重 “以道为文”的文道一 元论。 同上人物传记, 寓言散文 及记事写 景之作成 就突出,尤 具有代表 性。 台阁体杨士奇 杨荣 杨溥杨士奇《赐游西 苑同诸学士作》 杨荣《随驾幸南 海子》 内容贫乏,多是应制、 颂德之作。艺术上讲究 雍容典丽,缺乏生气, 这些诗人 多是身居 要职,生 活较为优 裕;国家 太平加上 政治统治 较严,导 致诗人视 角狭窄。 茶陵体李东阳 谢铎李东阳《春至》 《茶陵竹枝歌》 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 对声调节奏掌握。 台阁体束 缚文学发 展。 侧重反映 个人生活 与精神状 况的内容; 对前复古 七子有影 响。

明代中期复古前七 子李梦阳 何景明 李梦阳《自从 行》 何景明《点兵 行》《津市打渔 歌》 提出重视真情表现的 主情论调,反对用一种 道德模式去塑造不同 人物。强调文学自身的 价值,另外,还重视时 政,写出一些针砭时事 的作品。 但过多重视古人诗文 法度格调,影响了作家 情感自由的充分表达。 他们对文 学现状的 不满与对 文学本质 的理解, “真诗在 民间”之 说,反映前 七子文学 观念由雅 向俗转变 的一种特 征,散发出 浓烈的庶 民化气息。 复古后七子王世贞 李攀龙 谢榛 王世贞《伤古 柟》 谢榛《渡黄河》 在学古过程中特别对 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 于强化和具体,同时也 强调作家的思想感情。 但过分注重对古体的 揣度模拟,以至于难脱 蹈袭的窠臼。 在复古的 旗帜下,努 力为文学 寻求一席 独立的地 位。 在重视文 学独立的 基础上,增 强了对文 学本质的 理解。 嘉靖唐宋派王慎中 唐顺之 茅坤 归有光唐顺之《任光禄 竹溪记》 归有光《项脊轩 志》 创作风格主张效法唐 宋,提倡唐宋文风。强 调文以明道。 但过于追求理正法严, 不免失之于沉滞。 将李梦 阳、何景 明等前七 子作为反 拨对象。 产生了一 些含有文 学意味的 篇章。 晚明童心说李贽李贽《焚书》《赞 刘谐》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 今年精神,强调人的个 性与自身的价值,否定 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 上的地位。 对晚明社 会反抗传 统系统体 系起着启 蒙作用。 公安派袁宏道 袁中道 袁宗道袁宏道《叙小修 诗》 袁中道《听泉》 以“性灵说”为核心的 文学主张,直写胸臆的 抒情特征,清新轻逸的 艺术风格“引古人之精 神以接后人之心目”- 《诗归》。 但矫枉过正,从“独抒 性灵”走向俚俗肤浅的 “其诗文 变板重为 轻巧,变粉 饰为本色, 致天下耳 目于一 新。”—— 《四库全

诗歌的发展历程

诗歌的发展历程 艺术起源于劳动。诗歌同样也起源于劳动。 鲁迅先生说:先民在劳动中,为了协调动作,消除疲劳。“其中一个叫…抗育抗育?,那么,这就是创作”,“倘若用什么记号留存下来,这就是文学”。(《门外文谈》)从集体劳作的节奏中直接孕育降生的初民文学可以说是中国最原始的诗歌。 早期的诗歌伴随着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这种传统一直贯穿于我国的诗歌发展史中。 进行诗歌创作不仅要有丰富的情感和想象,而且还要有人生意识、空间意识、社会意识和民族意识,对中国的文化历史与传统进行纵横思考,对当前的现实生活也要进行哲理的思索。为此,我们对中国诗歌发展史要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脑中要形成一个大概的轮廓。下面我们分几个阶段进行简要阐述: 一、先秦诗歌 (一)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共三百零五篇,故又称《诗三百》,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约五百多年的历史。全集分风、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雅分“大雅”、“小雅”,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表现手法有赋、比、兴。“子曰:《诗》三百,一言蔽之,曰:思无邪。”如《关睢》,这是一首民间情歌,用起兴的艺术手法着笔,“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写青年男子思恋少女,感情真挚大胆。由于此诗思想、艺术性都很强,且为《诗经》之首篇,故历来均受重视。 (二)屈原《离骚》 《离骚》是屈原作品中最伟大的一首抒情诗,在我国诗史具有独特地位。《离骚》篇名之意,据汉代班固所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已遭忧作辞也。全诗共373句,2490字。两千多年前,有这样的鸿篇巨制,确为我国诗史上之骄傲啊。 屈原的代表作除此外,还有《九歌》、《天问》等。 二、秦汉诗歌 我国的诗歌发展至汉魏之间,出现一个新的局面,主要是乐府诗、民间歌辞与文人五言诗。 (一)乐府:乐府原为秦时设置的音乐机关,后经汉武帝充实编改,其任务是制定乐谱,搜集歌辞等;魏晋六朝,乐府则是指带有音乐性的诗体,逐步转变为一种新的诗体的名称。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概述: 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衰微的原因: 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 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 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 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 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 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 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 一、诗歌 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 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 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 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 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 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第一讲 明代文学概况;明代小说的繁荣

第一讲明代文学概况(第四周1) 绪论: 综观明代文学,小说成就最高,戏曲次之,诗文相对衰微。 《三国志演义》可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高峰,《水浒传》则是英雄传奇小说的典范。《西游记》可说是神魔小说的楷模,《金瓶梅》在世情小说中揭露封建社会黑暗方面也是前无古人的。明代的白话短篇小说,是宋、元话本的继续和发展,其成就也很高,代表作是“三言”、“二拍”。戏曲中的《牡丹亭》以其独特的构思,表现了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影响深远。所以,明代小说、戏曲的成就是极为辉煌的。 明代文学的演变发展,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大的阶段,从明初到正德年间是明代文学的前期,从嘉靖年间到明亡是明代文学的后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学有着显著的变化,表现着鲜明的时代特点。这种变化和特点,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思潮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 【前期文学】明代前期文学的发展,有个曲折的过程。除元、明之交产生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三国志演义》和《水浒传》外,这时期没有产生成就较大的作品,只是到成化年间戏曲和民歌才有一些新的开拓。 【后期文学】从嘉靖以后,小说、戏曲等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创作十分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取材面也较广。这是明代后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明代后期的通俗形式的文学取得了重大成就。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三言”和“二拍”,戏剧如汤显祖的《牡丹亭》等,都在各自领域中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这一时期“雅”、“俗”文学传统相互混融的现象,也比前一时期更为突出。 一、明代社会对文学的影响 (一)前期沉寂的原因 元明之际社会动荡,形成了一股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了一批精神上比较解放而且富有时代使命感的文人,作品有阳刚之气,作家有忧患意识。以《三国演义》、《水浒传》、南戏中兴、宋濂、刘基、高启诗文为代表。但这种繁华很快就遭到阻扼和摧残。 1、明初,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把自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主义发展到 顶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

一、先秦时期: 1.《诗经》:中国古典诗歌最早起源于民歌,劳动创造了诗歌。《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作品 305 篇,也被称为“诗三百”。《诗经》按内容分为风、雅、颂,其中“风”为民歌,是其中的精华部分。《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有人将“风、雅、颂、赋、比、兴”归纳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 2.《楚辞》:在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文人诗人和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制的诗体,这就是屈原和楚辞。因楚辞的代表作是《离骚》,故楚辞也被称为骚体诗。楚辞的特点:句子长短不一,形式灵活,多用“兮”字。“骚”还常与《诗经》中的“风”并称为“风骚”,常用来代称文学作品,或代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传统。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的先河。《离骚》是其代表作。《离骚》是现存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政治抒情诗,也是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其作品还有《九歌》(九为虚数,共十一篇)《天问》《九章》(九为实指)等。 二、两汉时期: 1.汉乐府诗歌:代表两汉诗歌的最高成就为乐府诗。乐府,最先是指汉朝的音乐机关,主要任务是搜集歌辞,训练乐工。魏晋六朝将乐府所唱的诗叫“乐府”,于是乐府由官府名称演变成一种带音乐性诗体的名称。汉乐府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叙事性。代表作《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现存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汉乐府民歌发展的最高峰。它与北朝的民歌《木兰辞》并称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木兰辞》选自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出自汉代文人之手,但没有留下的姓名。《古诗十九首》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萧统编纂的《文选》卷二十九,它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它以怨而不怒的态度、形象的语言、比兴手法形成独特的含蓄的风格,对后世的抒情诗有直接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风骨:建安时代,“三曹”、“建安七子”并世而出,为中国诗歌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并确立了“建安风骨”这一诗歌美学的典范,建安风骨是一种悲凉慷慨、清新刚健的风格。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骨兼备。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变,为五言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曹氏父子为中心,王粲、刘桢等“七子”竞逞才藻,各造新诗,都有鲜明的文学个性。建安诗歌继承汉乐府诗歌,又变乐府叙事为五言抒情,打破四言格局,使五言诗发展成熟,由乐府民歌走向文人诗歌。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诗人。 2.正始诗歌:正始时期司马氏专权,政治险恶,作家陷于极度苦闷之中。阮籍的《咏怀》组诗,用比兴的手法,隐晦曲折地抒发感慨、批判现实,形成了与建安文学不同的风貌。代表诗人是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阮籍和嵇康真正代表正始诗歌,他们的诗歌清俊遥深,反映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忧思,推动了晋代五言诗的发展。 3.东晋诗歌:东晋建立猴一百年间,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着,“理过其辞,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明代诗文发展脉络小札 关键词:文与道的关系、复古与反复古 相关人物与团体:高启、宋濂、刘基、三杨与“台阁诗人”、李东阳与茶陵派、李梦阳与前七子、唐宋派、王世贞与后七子、李贽、公安派、竟陵派、陈子龙与几社复社 特点:市民阶层发展,自我价值和个性自由觉醒;在扬弃中标新立异,有好走极端、矫枉过正之嫌;关于文学的根本问题思考过于片面;文人的团体意识以及流派意识更加自觉一、明代前期诗文概括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和永乐至成化阶段。明初作家大多经历了元末社会的大动乱,因此他们的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骚。他们作为首开风气的一代宗师,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长期把持文坛,诗文创作呈现出沉寂和衰退的格局,台阁体雍容典雅,粉饰升平,体现出上层官僚的精神面貌和审美意趣,但内容空虚,缺乏生气。在此之后,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虽未能完全冲出台阁体的藩篱,但对台阁体的弊端也有所匡救,其转捩诗风、导流七子之功是不容抹杀的。 1、高启 明初众多诗人,按地域不同,分为吴、越、闽、江右、岭南五大群体,高启为“海内诗宗”,他体备众长,有唐诗气象,受李白影响较大,其元末的诗歌,表现自己的抱负、张扬个性自由。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在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作品中,有些诗歌直接表达了诗人自己的生活志趣与精神境界,流露出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高启对转变元末纤秾缛丽的诗风实为有力,为明诗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开端。 2、宋濂 “一代之宗”的宋濂则极力宣扬道统,强调为文必须养气。为文皆透出儒者气象。他的散文以传记文最为出色,往往能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细节,简练而又细腻地刻划出人物的神态气质,;他的写景文不多,但笔致清秀,简洁明畅,极具艺术表现力,如《环翠亭记》;他的赠序之作,深得韩柳之风,《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久远的名篇。其文笔力雄健,气势浑厚,文风雍容浑穆,醇正温润,语言自然洗练,平易畅达。 3、刘基 他的散文继承了密切关心现实的传统,多触及世风时弊,包孕着抑郁不平之气。其文多作于元末,体裁多样,而以寓言体散文最为出色,代表作《卖柑者言》假借卖柑者之口,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他的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有《诚意伯文集》。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脉络(1919~1949) 与戏剧、小说散文比较,中国新诗的80年发展是相对薄弱的。小说毕竟还有鲁迅、沈从文、巴金和老舍;戏剧有曹禺、老舍和高行健;这些作家都得到了世界的承认。而诗歌却缺少这样的人物。中国新诗面对两个难以超越的高峰:一是中国古典诗歌,一是西方自莎士比亚以来的诗歌成就。诗歌的存在必须有精粹成熟的民族语言,诗歌与语言联系最为紧密,而现代汉语才产生不到100年,用只发展了100年的尚处于年轻阶段的语言能写出成熟的诗歌来吗?中国新诗就它的超越对象来说是显得稚气了一些,但就其自身发展速度来说确是迅速的,而且是成绩斐然。 中国新诗只80年发展历程——现代文学的30年和当代文学的50年。 现代文学中的30年是新诗的形成发展和成熟的过程。 A.第一个10年: 1.尝试中的新诗 胡适是“第一个白话诗人。”他的《尝试集》(1920)是“沟通新旧两个艺术时代的桥梁”。个别诗歌具备现代汉语抒情形式,大部分诗歌仍不能摆脱古典诗歌的形式传统。同期诗人还有俞平伯(《冬夜》)、康白情(《草儿》)、沈尹默(《三弦》)、周作人(《小河》)、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等。 新诗的手法一是“白描”,二是比喻象征。这样早期的白话诗也分为两类,一是运用白描手法的客观写实倾向,一是托物寄兴的现代主义倾向。后者在传统诗歌里并不常见。 2.开一代诗风的新诗创作 郭沫若的《女神》(1921)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它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重视与发挥,奇特大胆的想象让诗的翅膀真正飞腾起来。“五四”时代的自由精神和诗歌本身的艺术规律都在这本诗集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湖畔派诗人”:汪敬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的爱情诗合集《湖畔(1922)。 “小诗体”:冰心《繁星》《春水》,宗白华《流云小诗》。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语)冯至的诗集《昨日之歌》是形式上的半格律体,处处体现出艺术的节制,后来的闻一多与之相似。 3.新诗的规范化——新月派 如果说《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格律,新月派则应需而生,它以`北京《晨报副刊》为阵地,闻一多、徐志摩、朱湘、林徽因、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主张“理性节制情感”,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提出诗歌的“三美”理论: 音乐美(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 绘画美(中国诗画相通理论)、 建筑美(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 《红烛》、《死水》是他诗歌创作的集中体现。徐志摩是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飞动飘逸的诗情与对形式美追求相结合,使徐志摩总是抓住每首诗特有的“诗感”、“原动的诗意”,寻找相应的诗律。《志摩的诗》是在不断的实验与创造中寻求美的内容与美的形式的统一。 4.早期象征派的诗歌 穆木天提出纯诗的概念,主张诗歌与散文有着完全不同的领域,“把纯粹的表现的世界给了诗作领域,人间生活则让给散文担任”,“诗的世界是潜在意识的世界”,诗是“内生命的反射”,“是内生活的真实的象征”。其次诗应有不同于散文的思维方式与表现方式:“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说明是散文世界的东西。”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是早期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之作。 B.第二个10年: 1.中国诗歌会 是左联领导的一个群众性诗歌团体,继承前一个十年蒋光慈早期无产阶级诗歌传统,殷夫为代表。特点:一是反映革命斗争和时代重大事件;二是强调诗歌的意识形态化,诗歌的主体并非诗人自己而是一个战斗集体;三是艺术表现上注重写实。这多少背离了诗歌的本质即个体生命情感的宣泄。 2.后期的新月派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西周: 《诗经》是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六义) 战国时期: 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楚 辞》。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两汉时期: 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 意模仿,在东汉时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 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 汉末建安时期,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 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建 安时代之后的”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中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 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 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府诗: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 《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 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北朝乐府最有名的是长篇叙事诗《木兰诗》,它与 《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双璧”。 田园诗:代表人物是陶渊明,还有与陶渊明差不多同时被称为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人的谢灵运。诗歌多描写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 生活的平和,也体现了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的喜悦和辛劳。主要特点:平和醇美,自然冲淡。 唐朝: 诗歌发展到唐代,迎来了高度成熟的黄金时代。在唐代近三百年的时间里,留下了近五万首诗,独具风格的著名诗人约五、六十个。 初唐: “初唐四杰”是唐诗开创时期的主要诗人。这四杰分别是王勃(649--676)、杨炯(650--693)、卢照邻(637--689)、骆宾王(646--684)。他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二章明代诗文 第一节正统文学的衰微和拟古主义的兴起 元朝对汉族文化进行了极度摧残,明朝立国以后,朱元璋把一切尽复汉制,他一面铲除胡俗,一面积极鼓励中国的旧文教,收集图书,制作礼乐,设立学校,重兴科举。明成祖永乐年间。又集2000多人编撰了2万余卷的《永乐大典》。明初的一系列措施,对汉族文化的恢复与建设是有益的。 但是,明代科举制度恢复以后,以八股取士,内容仅限于《四书》、《五经》和《朱子集注》。一代读书人都把精力用到了八股文上,以求升官发财,有剩余精力的才用之于文艺。因此从明朝开国以后的一百多年见,被视为正统文学的诗词虽然也有不少作品,数量上并不比唐诗弱,但其本质和精神却相差甚远。所以说,八股文的影响和文人学士的实用主义,造成了正统文学的衰微。 一、宋濂、刘基和高启 明代前期,比较著名的作家、诗人有宋濂、刘基和高启。 宋濂(1310—1381),字景濂,浙江金华人,明朝建立后,被朱元璋招募入朝做官,后因事受牵连,在遭贬途中死去。 《明史·文苑传》:“明初文学之士,承元季虞(集)、柳(贯)、黄(缙)、吴(莱)之后,师友讲贯,学有本原。宋濂、王祎、方孝孺以文雄,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刘基、袁凯以诗著。其他胜代遗逸,风流标映,不可指数,盖蔚然称盛矣。” 尽管评价很高,实际上他们的作品既没有伟大的气魄,也没有独创的精神。 宋濂作为朱元璋所谓的“开国文臣之首”,经历了元亡明立的过程,他的作品中只有一小部分有一定的现实性,如《秦士录》、《王冕传》、《李疑传》、《杜小环传》。他的文学思想是力主“宗经”,他以孟子为正统,而把其他违背“温柔敦厚”的文章,一律斥为“非文也”。 从总体上看,宋濂的文章只能算是雍容典雅,很多文章是维护统治者利益的。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诗歌发展脉络简介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诗歌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时期: 1、开端和发展——古体诗时期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歌集是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最后编定的《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在体例上它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十五“国风”所反映的是来自民间的社会呼声,它叙述劳动人民之间的婚姻恋爱,展示思妇、军人对沉重的国家赋税、兵役制度的不满,揭露、讽刺统治阶级的繁重剥削和荒淫无耻的生活——所有这些,都构成了十五“国风”的主要内容;而“雅”、“颂”则是社会上层统治阶级宴乐祭祀、点缀升平的一种高雅方式,诗篇记叙周王的各种祭祀、征战、朝议活动,歌颂王公们清明的统治,描写各种宴饮的繁华富丽,当然,偶尔它也会流露出“大厦将倾”的哀叹——所有这些,则构成了“雅”、“颂”的主要内容。总之,一部《诗》三百篇,就是一轴反映周初到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社会生活的生动画卷。 如果说《诗经》的创作是现实主义的话,那么,在战国时期兴起的“楚辞”的诗歌创作则表现了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楚辞”是《诗经》之后兴起的完全不同于《诗经》的一种新诗体,而楚国人屈原则是这一新诗体的杰出代表。屈原以他崇高、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对人格和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以及糅合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和自然现象编织奇幻的理想世界的艺术手法,创作了以《离骚》为代表的大量诗篇。这些诗篇和其他一些楚人的诗篇一起,以其想象丰富、辞采瑰丽的艺术风格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远祖。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有深远影响的作家。《诗经》和“楚辞”,分别以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为我国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西汉、东汉共四百多年的时间,官府比较重视民间声乐和歌谣的采集,设立了专门的采集机构——乐府。乐府为着政府采集了大量民间歌诗、民间声乐。流传至今的乐府篇章《病妇行》、《东门行》、《陌上桑》、《十五从军征》等都是优秀的诗歌,而其中尤以揭露封建礼教妇女的深重罪恶的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最为突出。西汉的乐府民歌是对《诗经》中“风诗”传统的继承和发展,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两汉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情感;它的叙事性和典型性标志着现实主义传统在民歌中的发展,它深刻的思想价值和优良的民歌艺术特色对后世的诗歌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两汉时期,史传、辞赋的繁荣吸引了大量文士的注意力,但到了东汉后期,在接受民间文学优良成分的基础上,文人的诗歌创作再次兴起,而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则表现得更为显著。五言诗的形式,为语言、音节的变化和运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因而更便于叙事和抒情,因此它很快代替了四言诗的旧形式,而成为诗人创作最主要的一种诗体。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成熟作品是现存所谓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 文人五言诗兴起以后迅速形成汉末魏初时期的建安文学、正始文学的高峰。建安文学以“曹氏三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而其中尤以曹操和曹植的成就最为突出。建安文学继汉乐府之后,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诗人们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被后人称为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的诗歌产生于文字发明之前,它是在人们的劳动、歌舞中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诗经》是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总集,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颂”诗是统治者祭祀的乐歌,有祭祖先的,有祭天地山川的,也有祭农神的。“雅”分大雅和小雅,都是用于宴会的典礼,内容主要是对从前英雄的歌颂和对现时政治的讽刺。“风”是《诗经》中的精华,内容包括15个地方的民歌。 公元前4世纪,战国时期的楚国以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基础,加上北方文化的影响,孕育出了伟大的诗人屈原。屈原以及深受他影响的宋玉等人创造了一种新的诗体棗楚辞。屈原的《离骚》是楚辞杰出的代表作。 楚辞发展了诗歌的形式。它打破了《诗经》的四言形式,从三、四言发展到五、七言。在创作方法上,楚辞吸收了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开辟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 诗经、楚辞之后,诗歌在汉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形式,即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流传到现在的共有100多首,其中很多是用五言形式写成,后来经文人的有意模仿,在魏、晋时代成为主要的诗歌形式。 汉乐府中著名的篇章有揭露战争灾难的《十五从军征》,有表现女性不慕富贵的《陌上桑》、《羽林郎》,当然最为著名的还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这首诗讲述了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焦仲卿与刘兰芝相爱至深,因为焦母与刘家的逼迫而分手,以致酿成生离死别的人间惨剧。汉乐府民歌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孔雀东南飞》是汉乐府叙事诗的最高峰。汉乐府民歌多采用口语化的朴素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故人物形象生动,感情真挚。汉乐府民歌中虽然多数为现实主义的描绘,但许多地方都有着程度不一的浪漫主义色彩,如《孔雀东南飞》的最后一段文字,即表现出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巧妙结合。 五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它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写作,经过了很长的时间,到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日趋成熟。五言诗达到成熟阶段的标志是《古诗十九首》的出现。《古诗十九首》不是一时一人的作品,诗的内容多叙离别、相思以及对人生短促的感触。长于抒情,善用比、兴手法是《古诗十九首》最大的艺术特色。 汉末建安时期,“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籍、应旸、刘桢)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并普遍采用五言形式,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他们的诗作表现了时代精神,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气派,形成为后世称作“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战乱现实的写照。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坛的风云人物,其中曹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曹植(19--232)的诗歌内容富于气势和力量,描写细致、词藻华丽、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艺术风格,代表诗作为《赠白马王彪》。建安时代的诗,是从汉乐府发展到五言诗的转变关键,曹植是当时的代表诗人。他的诗受汉乐府的影响,但却比汉乐府有更多的抒情成份。 建安时代之后的阮籍(210--263)是正始时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咏怀诗》进一步为抒情的五言诗打下基础,他常用曲折的诗句表达忧国、惧祸、避世之意。与阮籍同期的还有嵇康(224--263),他的诗愤世嫉俗,锋芒直指黑暗的现实。他们俩人的诗风基本继承了“建安风骨”的传统。 两晋时期的诗歌创作逐渐走上形式主义道路,诗歌内容空泛。继承和发扬“建安风骨”传统,作品内容充实的诗人是左思(250左右--305左右)。他的《咏史诗》八首,借古事讽喻时事,思想性很强,但这类诗作毕竟不是主流,而且越来越少,直到东晋末年的陶渊明才给诗坛带来接近现实的作品。 隐居不仕的陶渊明把田园生活作为重要的创作题材,因此历来人们将他称作“田园诗人”。在当时崇尚骈骊、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时代气氛中,陶渊明继承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况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和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及汉乐府诗。 2、了解《诗经》和《楚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经》和《楚辞》的特点。 一、上古——口头歌谣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ròu) ”《吴越春秋·弹歌》 先将竹竿截断,然后用弦将截断的竹竿连接两头制成弹弓。一颗颗弹丸从弹弓中射出,击中了一只只猎物,人们欢乐地追逐着,满载而归。 二、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 2、(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 赋(铺陈叙述) 比(比喻) 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3、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4.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1)代表作:《离骚》 屈原的骚体诗,是浪漫主义的典范作品。对理想的热烈而执着的追求、爱憎情感火山爆发式的自我倾诉、献身祖国的赤胆忠心,都在奔放的辞句、宏大的结构中被容纳。 诗人大胆地驰骋想象,糅合了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自然现象与自身遭遇,创造了一个个前无古人的神奇瑰丽的幻想世界。屈原的作品具有卓越的独特个性。这种浪漫主义特色的形成,同楚国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楚国巫风盛行,朝廷和民间祭祀都使巫觋“作歌乐鼓舞以娱诸神”。这种带有原始宗教气氛的乐歌,自然是产生浪漫主义杰作的温床。 (2)《九歌》 《九歌》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改作或加工而成。传说是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当时屈原“怀忧若苦,愁思沸郁”,故通过制作祭神乐歌,以寄托自己的这种思想感情。但现代研究者多认为作于放逐之前,仅供祭祀之用。 共十一篇: 《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 《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 《国殇》、《礼魂》。 (3)《天问》 《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

第九章 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十六章明代诗文的发展演变 第一节明代前期诗文 一、明初诗文 明初诗人有高启、杨基、张羽、徐贲等,四人均为吴人,人称“吴中四杰”。其中高启最有成就的诗人,《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他生活在元明交替之际,因而其作品带有较为鲜明的时代烙印,比如反映当时的战乱生活。 在散文领域,宋濂与刘基成就最高。宋濂在当时文名甚著,据《明史》记载,宋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就连“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但由于他主张创作“文以明道”,因此散文创作多道学气,但是像《秦士录》《环翠亭记》等往往不落俗套而简洁生动,有一定的成就。刘基的散文创作,与宋濂并称,其寓言散文《郁离子》往往深入浅出,寓意深刻,短小活泼,可读性强,如《卖柑者言》。 二、台阁体与茶陵派 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当时的台阁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创作了一些应制、题赠、酬应的“颂圣德,歌太平”的作品,而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人称他们诗歌风格为“台阁体”。 台阁体诗是一股形式主义的诗歌创作逆流。 成化到弘治年间,台阁体诗文创作趋向衰落与消退,代之而起的是茶陵诗派。该诗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等人。 李东阳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提出诗学汉唐的复古主张,以为“汉唐及宋,格与代殊。逮乎元季,则愈杂矣。今之为诗者,能轶宋窥唐,已为极致,两汉之体,已不复讲”(《镜川先生诗集序》)。其主张对当时的文坛如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子”产生过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明代中后期诗文流派 明代中后期诗文创作的特点是流派纷呈,它们的成就虽然远不能和小说戏曲相比,但是它们或同时并起,或先后相承,在具体从事诗文创作的同时,还各自提出自己的理论主张,甚而互相争论,形成此时诗文创作的热闹局面。 一、“前七子” 前七子的主要活动时间在弘治、正德年间,成员有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边贡、康海、徐祯卿、王廷相,是一个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骛,卓然以复古自命”,“又与景明、帧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皆卑视一世,而梦阳尤甚”。他们先后中进士,在京任职,不时聚会,开始诗酒酬和,研讨艺文。他们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主张,产生了极大影响,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 二、“后七子”

明代诗文发展

明代文学前期——太祖建国到宪宗成化末年(1368—1487) 诗文领域,以“三杨”为代表的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台阁体”的盛行,以对皇帝的阿谀奉承和道德说教为主要特点,不仅缺乏真情实感,而且缺乏宋人的气节;继之而起雄踞文坛的是李东阳的茶陵派,追求格律声调,也保留有台阁体的痕迹。 明代文学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1488—1572) 诗文创作也经历着新的变化,复古思潮日趋活跃,先是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公开反对台阁体,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掀起文学复古运动,其后有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后七子”继续推波助澜,将诗文复古运动再次推向高潮。介于前后七子之间的唐宋派以归有光为代表,则提倡宗法唐宋散文,来对抗七子文必秦汉的主张。 明代文学后期——万历到明末(1573—1644) 作为传统文体的诗歌和散文,在变革历程中步履则要相对艰难。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李贽提出了具有启蒙主义色调的进步观念,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新鲜的空气,他的“童心说”成为文学解放的号角。A晚明诗歌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以袁宏道为中心的“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的公安派首先起来反对复古,主张创新,要求文学独抒性灵,成为晚明诗文革新运动中的一支劲旅。他们提出的方向无疑是正确的,在打破古典审美规范的同时,他们也确实写出了一些优秀的诗篇。但是,公安派在艺术上没有能够发展到足以引导新的诗歌方向的成就,其末流更偏向于率易浮滑。B继公安派而起的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崛起于文坛,他们在继承公安派的某些情趣的同时,也试图以幽深孤峭来补救公安派的肤浅之弊,实已是压抑和郁暗的心理表现,所以缺乏生气。 C明代末年,随着政局的动荡变化,诗风、文风也开始转变。以陈子龙、夏完淳为代表的一批爱国作家重新倡导复古,反对公安派与竟陵派的抒写性灵,他们的诗文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慷慨雄健的风格,是明代三百年文坛的收篇。 第四章明代诗文与明代的散曲、民歌 明代是小说和戏曲的时代,诗、词的成就都不及前代,古文作家流派虽多,但也不能和唐宋大家匹敌,发展概况如下: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脉络 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诗歌的地位仍是最重要。汉末魏初,在“世积乱离,五言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跃”的大发展时期;魏晋之交,随着世风的交易,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他们继承了建安时期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山水诗在这一时期也大放光芒。此外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以下文段即是对这一时期诗歌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 正文: 按照一般的习惯,文学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上限为东汉的建安,下限为隋朝的统一。从汉末大乱到三国鼎立,到西晋的短暂统一。然后北方历经十六国、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各朝,南方从偏安的东晋到宋、齐、梁、陈相继,最后南北归于隋朝的统一,历时近四百年。这一时期的诗歌发展可以分为几个时期和南北两个地区。 其中,建安时期的诗歌尤为引人注目。建安时期的文人打破了两汉以来四百多年辞赋独盛的一统局面,第一次兴起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诗歌创作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建安时期文人毕集,优秀作品大量涌现,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的黄金时代。在诗歌形式的发展上,五言诗的形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被普遍采用,“居文词之要”,成为这一时期文人诗歌的主导形式。七言诗也在这时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为以后的诗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

人集团,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建安文人的作品,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其中曹操的诗歌,沉雄悲凉,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人称“建安之杰”。他的诗歌“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除此而外,女诗人蔡琰的五言《悲愤诗》,长一百零八句,五百四十字,是一首长篇的叙事诗歌。诗人以纪事、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多种手法,记述自己被掳入胡的痛苦经历,犹如血泪染成的历史画卷,读来催人泪下。它是建安诗坛上一篇不可多得的杰作,与《孔雀东南飞》一起,历来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我国长篇叙事诗的双璧。 建安之后,以曹废帝曹芳的年号正始为起点,至西晋立国为止,文学史上称为正始文学。这一时期的文学集团是“正始名士”和“竹林七贤”,前者是何晏、王弼、夏侯玄,后者则是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七人。而阮籍、嵇康的作品,或沉郁艰深,或风调峻切,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陶渊明,李白。 从西晋统一中国北方到它灭亡的五十年间,无论是作家还是作品,都远远超过了前代。诗人除了早期的傅玄、张华而外,还有三张(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二陆(陆机、陆云兄弟)、两潘(潘岳、潘尼叔侄)、一左(左思),以及后期的刘琨和郭璞。其中潘岳、陆机的文学成就最高,代表了西晋文学的主流,在当时并称“潘陆”。 西晋灭亡,东晋在建康建立国都。在玄学的影响下,“理过其辞,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陶渊明的时代,“真风告逝,大伪斯兴”,他因贫而出仕,目睹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

明代诗文流派及观点

一、三杨与台阁体 1、创作原则:写诗文要得“性情之正” 2、风格:雍容典雅,和平温厚 3、宗尚:文章宗欧曾,平易简切,舒迂婉转,诗歌追盛唐,典雅雍容。 4、内容:歌咏太平盛世,歌咏圣德。 5、弊端:贫弱冗赘,空洞无物,甚者流于“谀词”。 李东阳的诗文茶陵派 (1)其散文追求典雅流丽,主张师法先秦古文,未脱台阁体风; (2)其诗则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又写拟古乐府诗百首,已开前后七子创作趋向之先河,对前后七子有明显影响。 二、前七子的复古运动 1、主将: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 2、产生背景: (1)台阁空无一物,为人厌弃。 (2)当时文坛八股文风盛行,时文范本,读之无味,言之无物。 3、口号:“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三、唐宋派 1、人员构成:归有光、王慎中、茅坤、唐顺之等。 2、口号:“文擅韩欧”,以唐宋古文为标帜,主张文从字顺的散文创作。 4、“明文第一”——归有光 (1)“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动人者深。 (2)注重剪裁布局,讲究篇章结构,其文简明扼要,不枝不蔓,深得唐宋散文的神韵 一、后七子复古运动 1、主将:李攀龙、王世贞、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2、文学主张:“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 3、弊端:(1)文学结派斗争:“一时士大夫及山人词客衲子羽流,莫不奔走门下,片言褒赏,声价骤起”(《明史·王世贞传》);李谢交恶 (2)拟古恶流:“自梦阳之说出,而学者剽窃班马李杜;自世贞之集出,学者遂剽窃世贞” 反复古文学运动——公安派的文学主张 (1)反对“贵古贱今”,斥骂剿袭,主张通变。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 2 袁宏道思想 散文创作:抒发了个人真思想,真感情,不用奇句僻字,时时杂以方言白语,信腕直寄,体现了隽永飘逸,流利畅快的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