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组织活动。学校管理由管理者、管理手段、管理对象组成。

22.沟通在学校管理的作用:信息传递、控制、激励、情感交流

23.沟通的障碍: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沟通渠道方面/ 克服方法:A相互间建立信任、尊重的良好关系B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C选择最佳的沟通媒体D注意信息的时效性E重视信息的反馈

24.我国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

A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B教学工作管理

C教务行政管理

D总务工作管理

25.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A行政方法B法律方法C教育方法D经济方法E学术方法

26.国家对小学的管理和监督:A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B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管理制度C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D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27.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A根据子女情况,制定家庭教育的计划和措施,并与学校密切配合做好教育工作B加强对子女的思想品德和健康人格教育C为子女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D保护子女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体质

28.社会教育的主要任务:A组织校外社会文化教育场所,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B在学校和家庭的配合下,组织好小学生的寒暑假生活及节假日的活动C为学校培养科技、文艺、体育、美术等学生骨干,推动的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E 开展各种家庭服务

29.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一般性、针对性、分类性、个别指导、互访、家长会、家长委员会

30.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配合的途径:A学校应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关心了解学生在校外活动中的表现B学校应经常向校外教育机构提出建议和意见,给予具体的指导C学校应利用各种社会机构为儿童提供的活动条件对学校施加影响D学校应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的组织形式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31.历史上不同的儿童发展观:A遗传决定论B环境C辐合论

32.中国古代的儿童观:孟子代表的性善论,苟子代表性恶论,韩愈认为“学而愈明”为上等,“可导而上下”为中等,下等品性的人,只有用刑罚来控制他们的行为

33.儿童发展的内涵:A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体因素为基础B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C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D把握儿童发展需要澄清的几个问题

34.儿童发展的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分化互补的协调性

35.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A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B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C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D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36.教育的基本的原则:A要尊重儿童的感受B尊重儿童的选择C鼓励学生的创造

37.2001年教育局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正式宣布我过基础教育阶段逐步实施新课程标准

38.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发展的影响:A新课程改革在学习内容进行重新规划时,将旧有课程中的“繁、难、偏、旧”的知识内容清理出局,是内容规划的基本原则之一B新课程改革强调了学校学习与学生社会环境相关联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贴近他们的社会生活现实,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走出学校,参与到现实的社会时间中进行学习,向学生提供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机会C新课程改革对课程实施的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将以往过于强调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的教学方式,转换为提倡学生的主动参与、勤于探索、敢于想象与创造的实践性学习和发展过程

39.原始社会: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奴隶社会:官师合一。封建社会:教师职业开始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资本主义:师范教育应运而生

40.教师的社会作用:A通过教育活动选择、传播、提升和创造人类文化B通过向受教育者传授文化知识以培养人C通过传递文化和培养人全面推动人类社会发展

41.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42.教师的一般素质:文化、教育、职业道德

文化素质:A必须具有语文、数学两门学科和其他一两门学科的全面扎实的知识和技能B必须具有艺、体、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多方面兴趣与才能

教育素质:A教育理论知识B教育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教育和组织管理C运用教育机智处理突发二年体的能力D教育科研能力

职业道德素质:A爱岗敬业B热爱学生(师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亲近感、理解感、尊重感、期待感)C严谨治学D团结写作E为人师表(义务方面、行为方面、品德方面、风度方面)我国学校对教师风度的基本要求:语言文明、举止端庄,礼貌待人、仪容整洁大方

43.21世纪对教师素质的要求:A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树立现代教育观念B要树立培养个性的观念和创新观念C要树立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D要树立教育国际化的观念E要树立教育网络化观念F要不断提高师德修养

44.新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转变:A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师课程观(学校的课程是发展的、学校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建构的、课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载体)B教师的学生观(学生是独立自主的人、学生有无限的创造潜能、学生是完整的人和有差异的人)C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不是教育产品的生产者,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而是教育生产组织者和领导者,是

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促进者和帮助者、不是教育资源的唯一拥有者,而是学生获取教育资源的指导者和领导者、不是教学过程的“独奏者”,而是教学过程的“伴奏者”与研究者)

45.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里相容、教学相长

46.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A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把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结合起来B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C在平等的基础上树立教师威信,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47.如何建立教师威信:A专业水瓶和教育教学技巧B人格魅力C交往、沟通的能力D对评价手段的运用

48.如何善于与学生交往:A次数要多,产生亲近感B诚挚关怀,引起情感上的共鸣C要言而有信,遵守承诺

49.教师资格含义:凡志愿从事教师职业,经过权威机构审定,具备国家规定的教师条件或标准,并取得国家认可的教师资格证书者,就可认定他具有“教师资格”

50.教师进修的必要性:教师作为一种专业性职业,只有经过不断的进修,才能得到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技能。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积极主动适应变化发展着的社会,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儿童的新特点及不断涌现出的各种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学科。

51.教师进修的形式:校内进修、校外进修、函授学习与远程学习

52.教师专业化把教师作为专业人员的社会地位的确立,推动了教师专业法发展水平的提高

53.1861年,法国拉萨尔,创立世界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标志着师范教育的诞生

54.抗战至解放战争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力举办短期的师资训练班,增设初级师范,60S初,改为中级师范,文化大革命许多师范被取消,1976年恢复改整(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

55.教师教育:是对教师培养和教师培训的统称,是师范教育和教师继续教育相互联系,相互

促进的现代体系,是实现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历史要求。发展:职前教育有低向高不断提高学历的层次

56.教师培养模式由封闭型向开放型发展:封闭型:师范院校培养教师(优点:培养目标单一,集中,专业训练和专业:思想比较强。缺点:学术水平低,只是范围窄,适应能力差,招生来源和毕业出路有限)开放型:(优点:学术水平较高,知识范围较宽,适应能力较强,招生来源和出路更好。缺点:在某些情况下对培养教师的任务不够明确,不够重视)

57.教育目的:是教育主题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得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58.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评价功能

59.不同的教育目的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衡量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是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个人本位(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60.1978年,我国宪法关于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方面都得到发展,称谓又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中共中央要求:坚持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份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的方针。

61.2006年修订的宪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62.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A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B具有鲜明的政治方向C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D社会本位色彩浓厚的社会E可操作性不强63.落实我国教育目的时要特别注意的几方面: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开放思维、崇高思想64.落实我国教育目的需正确处理的几关系:A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的关系B德智体美诸育之

间的关系C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D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65.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具体内涵: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66.德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主要有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门文化课教学、班主任工作、校会和班会、少先队活动、各种课外校外活动。方法:是为了实现品德教育的任务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思想品德教育中始终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方法:一种是以说服教育为主,以理服人,正面启发引导和注意实际锻炼的方法,另一种是以压服为主,搞强迫命令,以力服人的教育方法

67.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智育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体育是指以增强体质、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

68.小学体育的任务:A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B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C培养体育兴趣,星城良好的精神品质

69.小学卫生保健的主要内容:教学卫生保健、个人卫生保健、环境卫生、合理的作息制度70.课程的定义:教师的直接和间接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与教育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的总体。课程的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具有导向作用

71.人文主义课程的特点:A在课程目的上,重视人,崇尚个性B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广泛的课程范围C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充分地尊重儿童,热爱儿童

72.科学主义课程的特点:A在课程目的上,强调科学本身的价值和力量B在课程内容上,提倡和推崇科学、重视各门科学知识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地位C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于方法和形式同样讲究科学性,讲究效率

73.教学:是有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血所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

74.教学的意义:教学处于核心地位,对教育目的的实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全部工作的中心,在整个学校教育活动中,教育目的的数显和教育任务的完成,主要书凭借教学活动实现的

75.教学主要任务: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初步的解除,为他们的生活和接受进一步教育做准备A学习基础文化科学知识B培养各种基本能力(1.学习能力(适应学习活动、掌握各种学习技能、注重启发和引导)2.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3.人际交往能力4.思维能力5.实践能力6.创造能力)C养成和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

76.教学模式:是以某种教学理论为知道,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教学活动的各个成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

77.教学模式的种类:A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苏联教学论提出完整结构: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检查)B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法国卢梭主张教学要从儿童的生活出发。杜威的教学实践“设计教学法”。瑞皮亚杰“自我发现法”)C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美国布鲁纳的结构化教材和发现学习模式。德瓦·根舍因的范例教学模式。保加利亚洛扎洛夫的暗示教学法。

78.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A定向(确定重点、难点、明确方向)B自学(通过训练、练习、自己接受、消化问题)C讨论(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D答疑E自测(自拟,组测试题,自答自评)F自结(自我总结收获)

79.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的,反应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80.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和对老师的要求:

一、直观性原则:指根据小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运用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以获得感

性经验。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要求:恰当地选择直观手段、直观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以达到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要求: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系统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系统地进行。

要求:按照课程标准的顺序教学;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巩固性原则:指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安排和惊醒专门的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牢固地掌握和保存。

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保证巩固的科学性;巩固的具体方式要多样化;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六、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指教学要在科学的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要求:坚持正确的方向;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实事求是;讲究教学艺术

七、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这一原则是为了解决和防止理论脱离实际、书本脱离现实问题二提出的。

要求: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总结收获。

八、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求: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个学生

81.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及意义:A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B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C教学是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8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班: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人数固定,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课:把教学呢以及实现这种内容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展开的教学活动,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一课接一课的教学。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的单位时间里进行。83.班级授课的评价:A使教学获得了较高的效率,使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B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计划、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C由于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有利于他们彼此间互相的交流和启发D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种知识,学生能在较短的时间获得系统的知识。

改革的趋势:A更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与教材的关系由间接转为直接,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如小组学习、讨论、同媒体教学)B更加突出现代化C更加结合实际、综合化D班级人数、课时量以及座位排练更多样化

84.教学方法: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8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教授法(讲述、讲解、讲读)注意:A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B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C讲究语言艺术)

二、谈话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

三、讨论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的启发、讨论、

商量获取知识。

四、实验法: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惊醒操作,观察和研究引起的现象和过程。

五、实习作业法:生依据教师布置的任务,在课内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学的知识用于实践。

六、练习法:在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联系,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七、参观法: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想象,获取新的知识或验证所学知识。86.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A发现法(美布鲁纳)B探究—研究法(从具体材料引发学习、通过集体交流和研讨促进学习、鼓励学生的语言表达、肯定学生在学习所犯错误的意义)C 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苏联杀塔洛夫)D暗示教学法(保加利亚卢扎诺夫)E非指导性教学法(美卡尔·罗杰斯)

87.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88.传统教学手段:人自身的活动。文艺复兴前后出现,夸美纽约《世界图解》较早的教科书,裴斯泰洛齐“算术箱”和福禄培尔的“恩物”都是专门的教具。现代化手段:幻灯机、电影、唱片、录影机、闭路电视和语音教室。

89.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A计算机辅助教学将使得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B个别化教学将普及实现C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90.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A专研教材B了解学生C设计教学过程

91.上课是全部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质量取决于老师上课的水平:A教学目的明确B教学内容正确C教学方法适当D教学过程紧凑E学生主体性充分发挥F表达清晰

92.布置作业得注意:A作业的内容B作业的分量要适当C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时间D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93.(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

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人的身心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发展期的现象要求教育要及时施教,特别是要抓住儿童的发展关键期。

(2)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的发展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这要求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要求教育工作要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特点的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它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尝。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们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是隐现的,培养自信和努力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其次表现为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这要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发现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因材施教

94.少先队的基本任务:团结教育、代表参与、服务保护性质:A群众性和先进性的统一B政治性和社会性的统一C服务性与自主性的统一

95.班集体:是全班学生组成的集体。职能:A班集体是学生形成集体意识,促进学生社会化的基地B是促进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C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是教育的主体。

96.班主任的职责和任务:职责:A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联系本校本班实际,对全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B与任课教师协调联系,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C关心学生的

身心健康D指导班委会和少先队工作E指导学生参加劳动实践F抓好班级日常管理G经常与家长联系。任务: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学习指导

97.学校咨询主要包括:缺陷矫正、早期干预、问题预防与发展指导三种教师如何配合:A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B在班级中开展课程方式的心理健康辅导C为其他教师以及家长担任顾问或提供间接咨询D配合学校教育工作需要开展心理测验工作E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的有关资源共同参与咨询与辅导

98.测验的类型:安置性测验(摸底)、形成性测验(单元)、诊断性测验、总结性测验

99.测验的信度:指测验结果的前后一致程度,表示所测试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效度:也称测验的有效性,指一项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的程度。

100.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内容安排、教学方法、语言表达、教学原则的贯彻

101.我国小学评价主要存在的问题:重知识轻能力、片面追求分数、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制约教学改革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A注重评价的形成性功能B注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C提倡自我评价D尊重评价对象的感受

102、教书具备的科研素养:A科研意识素养B科研理论素养C基本理论和知识D科研能力素养E科研道德素养

103.科研论文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104.研究对教师职业的意义:A研究给教师的工作注入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新的思考机会B 在参与教育研究过程中,教师之间,教师与专业研究者之间加强了联系,教师的专业知识也得到拓展C研究使教师学会在日常工作中发现问题,增强观察能力D研究开阔了教师的眼界,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跟新。这些影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推进学校的教学创新活动。

105.教育研究的步骤:提出课题、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和分析数据、形成结论106.如何从小学教育中寻找课题: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实践经验、教育理论文献中寻找107.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A观察法B问卷调查法C访谈法(优点:A较为灵活B能深入了解被访者的心理感受C可观察表情动作等体态语言D访谈过程中被访者也是研究的参与者,在双向交流中加深了解E回答率高)D实验法E行动研究法F文献资料法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重要知识点

一、中国的教育家、思想及著作 (一)孔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1.教育作用 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发展有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 2.教育对象 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观点。 3.教育目的 孔子致力于培养一批“士”和“君子”,以完善人格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4.教育内容 《论语.述而》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5.教学原则与方法 第一,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这条原则不是孔子提出来的,而是宋代朱熹在概括孔子的教学经验时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于是有了因材施教的名称。 第二,启发诱导的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启发式教学的人。 第三,学思结合的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四,谦虚笃实的方法(“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道德修养 第一,立志有恒 《论语.子罕》:“三军可以多帅也,匹夫不可以夺志也。”第二,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第三,身体力行。 “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言必行,行必果”。第四,改过迁善。 7.教师观 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要为人师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二)《学记》 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1.教育的作用 《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十六个字:“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揭示了教育的个体功能。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目录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 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 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十、学习动机理论

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来源于考试大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 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2016.12-.24

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带答案) 1. 教师要因人而宜、因材施教,这是由教师劳动对象的( b )决定的。 A.未成熟性 B.差异性 C.主动性 D.向师性 2.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反映了教师劳动(a )上的特点。 A.手段 B.成果 C.对象 D.过程 3.下列哪一个不是师生关系的特点( c )。 A.对象的限定性 B.关系的规范性 C.学生的被动性 D.教师的主导性 4. 在师生冲突过程中,教师的体罚往往导致学生的( a )。 A.报复 B.逃避 C.顺从 D.自尊 5. 许多教师认为,( c )是热爱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标准。 A.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 C.喜欢学生 D.惩罚学生 6. 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的是(c )。 A.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B.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C.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D.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7. 小学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科研是()。 A.可行的,是提高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B.有意义的,但对教学能力没有提高 C.没有必要,小学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好学生 D.当今教育界所不提倡的 8. 对两种需要都想拒绝而又无法回避的冲突情境是()。 A.双趋冲突 B.趋避冲突 C.双避冲突 D.正负冲突 9. 哪种情况下学校不能处分教师()。 A.体罚学生 B.因生病没来上课 C.侮辱学生 D.因缺课造成学生成绩普遍下降 10. 教师在发展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1 / 5

C.熟练化 D.做出创造 11.( a ),是教师依照国家法律规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从事教育工作的理论基础。 A. 学习和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B. 学习和宣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C. 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D.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 12. 在教师的培养体制中,所谓非定向型培养是指()。 A.不舍专业不分科 B.非师范学校培养 C.不确定发展方向 D.不事先联系工作单位 13. 教师对自己进行生涯设计()。 A.只能在开始工作时 B.在有了成功的愿望后 C.在快要退休时 D.在发展过程中随时可以 14. 教师在创造期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是()。 A.适应环境 B.学习基础知识 C.教育教学能力的熟练化 D.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教学风格 15.从某种角度看,教育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所倡导的教育观念,另一类是()。 A.价值性的教育观念 B.个体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C.多数人所采用的教育观念 D.操作性的教育观念 1. 教师学是以教师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教师个体的发展规律。 2. 教师的角色冲突包括适应其他职业的人对教师的角色期待和学生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两个方面。 3.教师的地位一般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三的部分。 4. 与教师道德素养相关的四大问题是: 对待工作的道德问题;对待同行的道德问题;对待学生的道德问题;对待自身的道德问题。 5. 按照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健康”新概念,所谓健康“不仅是疾病与体弱的消失,而且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 堂教学的导人 、。 7. 教师学是以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既研究教师职业与群体的演变规律,也研究成长发展的规律。 8. 压力的心理反应有情绪反应、行为反应和认知反应。 9.在职业生涯目标的设计中,教师的自我定位包括和两个方面。 10. 生涯设计的过程包括自我反思、目标设计和成长设计三个阶段。 1.良好师生关系的人际行为模式包括那几个阶段?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小学教育学考试内容

小学教育学考试复习重点(二) 第七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识记: 一、几种不同的课程观:(1)课程是知识:是比较早、影响相当深远的观点,也是比较传统的观点。这种观点目前仍然是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的。强 调学习者在课程面前是接受者的角色;(2)课程是经验:认为课程是从学 习者角度出发和设计的,课程是学习者个人经验相联系、相结合的,强调学 习者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强调和依赖学习者个性的全面参与及主动性、积 极性、选择性、感情、兴趣、态度等。(3)课程是活动:强调学习者是课 程的主体,注意学习者的能动性,强调以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 为中介实施课程。 二、课程: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 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 排地。从目前而言,“课程是经验”的观念更加符合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发 展的需要。 三、课程论:就是研究课程的专门理论。 领会与应用: 一、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间接经验 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学科课程,认为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 选择主要内容,组成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直接经验为主的课程,典型的表现形式是活动课程,认为课程应当是一 系列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 问题,发展能力。两种主张都有积极和消极因素。既不能把学科课程当作唯 一的课程类型,也不能把活动课程作为课程主体,在我国小学课程的传统中 学生的直接经验是相当缺乏的。因此如何在小学课程中增加学生的直接经验,将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课程究竟是给学生知识还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教育史上曾分为两派,一派是 形式教育派,强调课程以训练学生能力为主;一派是实质教育派,强调课程 以传授知识为主。两种主张都只看到了问题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知 识与能力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不能截然分开。 3、分科与综合的关系: 这是当代课程研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古代或早期的课程是以整体、综 合为特征的,近代课程是分科的。分科课程发展和相对成熟后表现出来的弊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点整理通用版

《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专题一教育与教育学 ◆考点 1:“教育”一词的由来:“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 ◆考点 2:教育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称之为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考点 3:学校教育的三要素 1.教育者(主导) 2.受教育者(主体) 3.教育影响(中介)--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考点 4:教育的属性 1.教育的本质属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 (1)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

(3)存在教育的基本三要素。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永恒性(2)历史性(3)相对独立性 ◆考点 5:教育的起源 ※巧记:“本能生利息(西),心源美梦(孟)” ◆考点 6: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

(1)无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融洽在一起----紧密集合;(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 ◆考点 7:古代社会的教育

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 (1)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2)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3)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4)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考点 8:20 世纪以后的教育 1.20 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的现代化。 ※巧记:“全民多现终”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第一,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第二,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第三,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第四,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第五,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电大专科小学教育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及答案重点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 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 现代教师学导论试题 1月 一、选择题( 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请选出并将题号填入括弧之中。每小题2分, 共计20分) 1.专业是在社会分工和职业分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类特殊职业。下面不属于专业性的职业是( )。 A.医生 B.律师 C.会计师 D.售货员 2.”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反映了教师劳动( )上的特点。 A.手段 B.成果 C.对象 D.过程 3.下列哪一个不是师生关系的特点? ( ) A.对象的限定性 B.关系的规范性C.学生的被动性D.教师的主导性 4. 1997年8月7日, 根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要求, 原国家教委颁布实行了( )。

A.《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要求》B.《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C.《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D.《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5.许多教师认为, ( )是热爱学生的较高层次的标准。 A.了解学生 B.尊重学生C喜欢学生 D.惩罚学生 6.所谓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指的是( )。 A.学生对教师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B.教师对自己教学工作能力的客观评价 C.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D.教师的实际教学工作能力 7.在现代教师的知识结构中, 所谓”条件性知识”是指( )。 A.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学科知识, 如语文知识: 数学知识等 B.教师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以及在什么条件下才能更好地运用原有知识、经验开展 教学的一种知识类型, 这也就是具体的教育科学知识 C.教师积累的教学经验, 即教师在实现教学目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 D.教师所具备的十分广博的文化知识

学前教育学知识点

学前教育学 第一章导论 1、学前教育:是对胎儿至进入小学前的儿童进行的教育、组织的活动和施加的影响。 2、学前教育学:是专门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提示学前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3、学前教育学的学习与研究方法 (1)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源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2)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3)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法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提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4、了解学前教育思想的的产生和发展脉络

(1)、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理想国》、《法律篇》(2)、亚里斯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政治学》、《伦理学》 (3)、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大教学论》、《世界图解》 (4)、卢梭(法国教育家):《爱弥儿》 (5)、裴斯泰洛齐(瑞士教育家):《林哈德和葛多德》、《葛多德是怎样教育他的子女的》 《母亲读物》 5、熟知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历程 (1)福禄贝尔:德国学前教育家,1840年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并撰写了《人的教育》、《幼儿园教育学》等著作,系统地提出了幼儿园教育理论,他对于学前教育学从普通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做出了巨大贡献。 (2)《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 (3)蒙台梭利教育法 (4)陶行知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稚园,强调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分章节题库汇总(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特点的出现意味着( )。 A.教育现象刚刚萌芽B.教育形态已趋于定型 C.教育制度初步形成D.教育活动趋于完善 2.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否定的教育特征是( )。 A.教育的终身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3.1632年英国哲学家( )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了出来。A.培根B.斯宾塞C.夸美纽斯D.赫尔巴特 6.在中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教育著作是( )。 A.《对教育方针的意见》B.《新教育大纲》 C.《教学与发展》D.《民主主义与教育》 7.在汉语中,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 A.孔子B.孟子C荀子D.老子 8.前苏联( )主编的《教育学》对中国影响最大,流传最广。 A.叶希波夫.冈察洛夫B.斯米尔切诺夫 C.凯洛夫D.申比寥夫 9.“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口号,构成了( )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A.实用主义B。经验主义C.实验主义D.进步主义 10.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 )中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A.《教学与发展》B.《大教学论》C.《普通教育学》D.《大教育论点》11.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被称为是( )。 A.“教育学的雏形”B.世界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的著作 C.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D.世界上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12.我国近代教育史上,被毛泽东称颂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B.杨贤江C.徐特立D.蔡元培 1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B.教育与经济C.教育与政治D.教育与生产劳动 14.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 )。 A.家庭教育B.职业教育C.学校教育D.社会教育

小学教育概论

小学教育概论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第一章: 两种教育价值观 ①内发论:强调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②外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施加 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 教育的形态: 1、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教 育

第二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①萌芽期(特点:以教育经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分 离出来)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着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着 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教育学开始独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及其着作) 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第一本教育学着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思想、班级授课制) 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小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要点全概括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手抄全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个人整理的小学教育学考试大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第一章教育和教育学 1 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 考点: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的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考点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学校教育制度 考点: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选择: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从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名词解释: 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考点: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的学制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制。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二战以后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注视与小学教育的制度。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三、教育发展的过程 1.古代社会 a。古代中国:在奴隶社会初期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到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 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由六门课组成。礼、乐、射、御、书、数。b。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被浓缩为《四书》《五经》。 考点: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书经》《诗经》《易经》《礼记》《春秋》考点:古希腊的两大教育体系: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 古代斯巴达式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强悍的军人,强调军式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文艺复兴 3.近代教育

最新教育学(小学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教育学考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战国后期,《学记》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小学教育概论整理 第一章: 两种教育价值观 ①内发论:强调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②外铄论:把教育作为一种外在的影响和外部力量的施加 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各方面获得积极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活动。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方法等) 教育的形态: 1、按照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 2、按教育系统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可分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3、按时间划分:原始社会教育、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化社会教 育 第二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与教育问题 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是一门(带有人文学科特征的)社会科学学科;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理论性学科 教育学的发展历史: ①萌芽期(特点:以教育经验不系统的教育思想为表征,教育学还未从哲学中 分离出来)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昆体良《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②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特点:教育学开始独立,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及其著作) 1623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来。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泛智思想、班级授课制) 赫尔巴特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 杜威(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教育学的分化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第三章: 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 ①遗传因素 1、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2、是造成个体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 3、为后天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②环境因素 1、为个体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与对象 2、环境对人的发展存在消极和积极的影响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大全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发展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的建立,又称制度化教育。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时期产生的人类早期教育。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随之颁布的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相对于制度化教育而言,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3、古代中国教育 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形成了六艺教育,即六门课程:礼、乐、射、御、书、数。 隋唐以后盛行科举制度。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开学堂。 4、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5、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很注重后天的教育工作,主张“有教无类”,大力创办私学,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仁”为最高道德标准,重视因材施教。他很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习与行动相结合。 先秦时期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科学技术的传习。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小学教育学考试重点 一、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论(二)心理起源论(三)劳动起源论 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特点:(1)普及义务教育(2)采用班级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3)教育没有实现真正平等,教育存 在双轨制 三、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战略化(2)教育现代化(3)教育人性化(4)教育一体化 四、教育学发展的历史阶段(1)教育经验积累阶段(2)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3)教育理论的多样化和深化阶段 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贵小学生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1)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目的(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 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教育结构和教育内容(4)....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发展和革新 六、教育对经济活动中再生劳动者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2)把一般性的劳动 者转变为专门性的劳动者(3)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4)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 动者 七、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权利(3).. 决定即爱哦与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与的内容 八、教育对社会文化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文化的传递、保存作用(2)...活化、选择作用(3)...更新、创造作用 (4)...交流、交融作用 九、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制约作用(1)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者的数量(3)...影 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十、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促进作用(1)教育能够传递传播科学知识(2)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十一、教育对人口的影响(1)教育可以调节人口数量,是控制人口增长的手段之一(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质量,是改变人口 质量的手段之一(3)教育可以使人口结构趋向合理化 十二、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极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物前提(2)社会坏境是热的发展的现实制约 因素(3)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部动力(4)教育 十三、我国现行学制系统(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 十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内涵(1)人的片面发展的历史根源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2)人的全面发展是工 业大工业生产的客观要求,同时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提供了可能性(3)社会生产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4)教 育与生产的相关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 十五、教育的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总的规格要求 十六、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鲜明地提出了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2)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 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是转载自百分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5077671.html,,请保留此标记人的唯一方法 十七、小学智育的实施要求(1)直接经验时间接经验相结合(2)培养独立学习能力(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良好 的学习习惯 十八、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1)全体性(2)全面性(3)发展性(4)科学性 十九、家庭教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1)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智力发展有促进作用(2)家庭教育对儿童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具 有奠基作用(3)...的品德形成具有导向作用(4)...的性格形成具有塑造作用 二十、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示范性(3)感染性(4)丰富性(5)灵活性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1.教育学就是研究教学活动、揭示教学规律的科学 2.世界上最早的极爱专著《学记》、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最早的具有比较完整体系的教育学著作,捷克的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德国康德使教育学在大学里开设。 3.教育学的作用:a使学习者掌握教育基本理论,指导教学实践b使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提高鉴别能力c使学习者巩固专业思想,献身教育事业 4.学习教育学要注意: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B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C坚持学习与研究相结合 D注意教育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 5.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6.按社会形态来划分教育:A原始社会教B奴隶社会C封建社会D资本主义E社会主义 7.现代教育的基本特点:A生产性B民主性C科学性D革新性 8.我国现代教育的指导方针:A贯彻“三个面向”B实施科教兴国C推进素质教育 9.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A在身体素质方面B在学习知识方面C在思想品德方面 10.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A全民性B义务性C全面性 11.学制:把学校教育机构联系、统一和协调起来,形成一个幼儿、青少年、成人教育纵横贯通,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一体化学校教育机构网,即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 12.西欧12-13世纪有平民教育,我国20世纪才有教育。中国史上第一个学制系统产生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演学制”。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揆卯学制”是第一个

正式实施的学校教育制度。192年颁布“壬戍学制”,沿用到新中国成立,该学制首次规定的中小学六三三分段,至今还被广泛采用。 13.我国现行学制:A幼儿教育(幼儿园)3-6岁幼儿B初等教育,主要是全日制小学教育,6-7岁儿童入学中等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和业余中学D高等教育,全日制大学、独立设置的学院、专科院校、研究生院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学校 14.学校与企业的区别: A设置目的不同 B调节手段不同 C与政府关系不同 D产出不同 15.学校公益性的2个表现: A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B教育必须与宗教实行分离 16.学校文化: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撑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 17.学校文化从形式看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18.学校制度文化分为:传统。、仪式、规章 19.学校传统:在学校中,师生关系、领导关系、读书风气、考试风气、交往时的词汇、语境、逻辑、价值态度、上课方式、应试方式等经过实践的积淀都有可能形成某种传统。 20.学校规章:学生守则、教学规范、学校工作常规 21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在一定社会环境条件下,遵循教育规律,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而进行的一种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