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HPLC分离技术

HPLC分离技术

HPLC分离技术
HPLC分离技术

液相色谱分离技术

一、液相色谱分离条件选择

HPLC可供选择的固定相及流动相选择都有自身的特点和应用范围。选择分离类型应根据分离分析的目的、试样的性质和量的多少、现有设备条件等来确定最佳分离方法.

1、依据相对分子质量选择

一般的液相色谱(吸附、分配及离子交换)最适合的相对分子质量范围200—2000.对于相对分子质量大于2000的样品,则用空间排阻色谱较佳.

2、根据溶解性能选择

如果样品可溶于水并属于能离解的物质,以采用离子交换色谱为佳;如果样品溶于烃类(如苯或异辛烷),则可采用液固吸附色谱;如果样品溶于四氯化碳,则大多数可采用常规的分配或吸附色谱分离;如果样品既溶于水,又溶于异丙醇,则可采用液—液分配色谱,以水和异丙醇的混合物为流动相,以憎水性化合物为固定相.

3、根据分子结构选择

判断样品存在什么官能团.然后确定合适的色谱分离类型.例如,样品为酸、碱化合物,则采用离子交换色谱;样品为脂肪族或芳香族,可采用液—液分配色谱或液—固吸附色谱;异构体采用液—固吸附色谱;同系物不同官能团及强氢键的样品可用液—液分配色谱.现在将其

列入表18.10,作为选择分离类型的参考.

4、流动相的选择

a、液相色谱中流动相的一般要求

①化学稳定性好.与样品不发生化学反应;与固定相不发生不可逆作用,应保持色谱柱效或柱的保留性能长期不变.

②对样品组分具有合适的极性和良好的选择性.

③必须与检测器相适应,例如,采用紫外检测器,所选用的检测波长(工作波长)应比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更长.所谓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是当小于外截止波长的辐射通过溶剂时,溶剂对辐射产生强烈吸收,此时溶剂被看作是光学不透明的,它严重干扰组分的吸收测量.表18.11列出了部分常用溶剂的紫外截止波长。

④高纯度,不纯的试剂会引起基线不稳定,或产生“伪峰”.

⑤低粘度,溶剂黏度过高,使压力增加,不利于分离;粘度过低,容易产生气泡;常用低粘度溶剂有丙酮、乙腈、甲醇等.

B、液—固色谱的流动相

在液—固吸附色谱中,流动相称为洗脱剂.对极性大的组分采用极性强的洗脱剂;反之,采用极性弱的洗脱剂.

在实际工作中,溶剂的选择需通过实验来确定,合理配制二元溶剂,精细控制组分的K值,有可能使大多数样品组分实现良好分离.如果组分的K值范围很宽,则应采取梯度洗脱.

C、液—液色谱的流动相

在液—液分配色谱中,流动相与固定相的极性差异越大越好.正相分配色谱的流动相是以烃类(如己烷、庚烷等)为主,加入少量极性溶剂(如氯仿、甲醇等)改变流动相的极性和组成。反相分配色谱流动相是以水为主,再加入能与水混溶的有机溶剂,通过改变有机溶剂的组成,调整试样组分的容量因子,改善分离效率.甲醇是最常用的有机溶剂,其次是乙醇和四氢呋喃.

D、键合相色谱

键合相色谱中固定相很稳定,不容易流失,适合于梯度洗脱.不同键合相色谱流动相的选择可参见表18.7.

在非极性键合相色谱中,若用水—甲醇、水—乙腈溶液为流动相,可分离极性物质;若用水和无机盐的缓冲溶液作流动相,可以分离易离解的物质,如有机酸、有机碱、酚类等.从而克服正相吸附色谱分离这些物质时的柱效低和容易产生拖尾峰等缺点.·在极性键合相色谱中,常在非极性或小极性溶剂(如烃类)中加入适量的极性溶剂(如氯仿、醇、乙腈等)为流动相,分离异构体、极性化合物等.

使用的流动相,和液固色谱、液液色谱使用的流动相有相似之处。

a、溶剂的选择性分组

常见溶剂的极性参数P’和选择性参数Xe、Xd和Xn。当将每种溶剂的三种Xe、Xd和Xn值组成一个三角形坐标时,选择性相似的溶剂分布在三角形平面中的一定区域内,从而构成选择性不同的溶剂分组。图4—6为溶剂选择性分组的三角形坐标图。表4—2列出了依据

溶剂选择性分组的各种有机化合物的类型。

由溶剂选择性分组的三角形坐标图可知,常用溶剂可分为8个选择性不同的特征组,处于同一组中的溶剂具有相似的特性。因此对某一指定的分离,若某种溶剂不能给出良好的分离选择性,就可用另一种其他组的溶剂来替代,从而可明显地改善分离选择性。

对甲醇、乙腈、四氢呋喃、乙醚、氯仿、二氯甲烷、水等常用溶剂,各处于第几选择性组,应有清晰的了解。

b、在键合相色谱中选择流动相的一般原则

在键合相色谱分析中常使用二元混合溶剂作为流动相,此时流动相的极性参数P’,可按下述实例进行计算。二元混合溶剂的极性参数P为:

式中 P’a、Pb’——分别为溶剂A和溶剂B的极性参数,φa、φb%——分别为溶剂A和溶剂B在混合溶剂中所占的体积分数。

在正相键合相色谱中,流动相的主体成分为己烷(或庚烷),为改善分离的选择性,常加入的优选溶剂为质子接受体乙醚或甲基叔丁基醚(第1组);质子给予体氯仿(第Ⅷ组);偶极溶剂二氯甲烷(第V组)。

在反相键合相色谱中,流动相的主体成分为水。为改善分离的选择性,常加入的优选溶剂为质子接受体甲醇(第Ⅱ组)、质子给予体乙腈(第Ⅵb组)和偶极溶剂四氢呋喃(第Ⅲ组)。

表4—3和表4—4分别列出在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中使用的某些混合溶剂的特性,表达了当向己烷(或庚烷)、水中加入强洗脱溶剂后,引起溶质容量因子K’下降的倍数。

当使用二元混合溶剂时,在正相色谱的情况下,以正己烷(H)作为流动相主体,其P H’《1,它和极性溶剂A组成H/A混合流动相,若其Pmix’对给定的分离有合适的溶剂强度,即被分离溶质的k’在1~10之间。为改善分离的选择性,欲用另一极性溶剂B代替A,重

新组成H/B混合流动相,在保持极性参数Pmix’不变和已知A组分体积分数фA的条件下,.可按下述计算出将H/A改变为H/B时,所需B组分的体积分数фB。

由于PH’《1 ,可近似认为:

在反相色谱的情况下,水(W)作为流动相的主体,它与极性溶剂M组成W/M二元混合流动相,若其Pmix’给定的分离有合适的溶剂强度,即对样品组分有合适的K’值。为改善分离的选择性,欲用另一极性溶剂T代替M,重新组成W/T混合流动相,在保持Pmix’不变和已知M组分体积分数фm的条件下,也可计算所需T组分的体积分数фT。

13、溶质保留值随溶剂极性变化的一般保留规律

图4—10表达了作为极性函数的样品和溶剂,在正相色谱和反相色谱中,选择不同极性溶剂作流动相时,引起不同极性溶质(A>B)的保留值变化的一般规律。

在正相色谱(图4—10上半部)中,使用弱极性溶剂作流动相,则极性弱的B组分先流出,A组分后流出。当更换中等极性溶剂作流动相时,二者流出顺序不变,但它们的保留值都进一步减小。

在反相色谱(图4,10下半部)中,使用中等极性溶剂作流动相,则极性强的A组分先流出,B组分后流出;当更换强极性溶剂作流动相时,二者流出顺序不变,但它们的保留值会进一步增大。

E、离子交换色谱流动相

离子交换色谱流动相通常是盐类的缓冲溶液.通过改变流动相的pH、缓冲溶液的类型、离子强度、以及加入有机溶剂、配合剂都会改变分离选择性,提高分离效果.

流动相pH值大小控制酸碱离解平衡,从而控制了酸、碱组分的离子百分数.离子的比例越大,k值越大;反之,k值就小.若组分都以分子形式存在,则不被固定相保留.弱酸或弱碱的保留值取决于流动相的pH值.流动相的pH值是通过加入缓冲剂来调控.

对阴离子交换树脂,各种阴离子的保留能力次序为:柠檬酸根离子>SO4—>C2O4->I—>HS04—>N03->CrO4—>Br—>SCN—>C1—>甲酸盐>乙酸盐>OH—>F—.所以用柠檬酸根离子作流动相,各组分阴离子的保留值最小,反之,用氟离子作流动相,组分的保留值最大.

对阳离交换树脂,各种阳离子的保留能力顺序为:Fe3+ >Ba2+>pb2+>>Sr2+>Ca2+>Ni2+>Cd2+>Cu2+>CO2+>Zn2+>Mg2+>UO22+>Tl+>Ag+>C

s+>Rb+>K+>NH4+>Na+>H+>Li+加入配合剂,可以利用不同阳离子的配合常数差别,提高了分离的选择性.配合常数大的阳离子,由于以配合物或配合离子存在,以金属离子存在的比例减小,K值也随之减小.调节流动相的pH值或利用配位体缓冲溶液(金属离子的盐与其配合物配制的溶液)控制配位体浓度,从而可以控制阳离子以配合物存在的比例.充分利用配合剂的选择,提高分离效率.

F、空间排阻色谱流动相

在空间排阻色谱中,流动相的选择不是为了提高色谱柱的选择性,而是为了使样品更好地溶解,或是为了减少流动相黏度,提高柱效.选用低黏度的流动相,其沸点要比柱温25—50℃,而且应与选用的固定相和检测器相匹配.例如,采用聚苯乙烯为固定相,不利用强极性溶剂(醇类、丙酮、二甲亚砜、水)为流动相.以硅胶为固定相,可选用的流动相很多.此时,利用水溶液为流动相,其pH值应控制2—8.5范围内。

二、分离操作条件优化的选择

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选择适用的色谱柱,尽可能采用优化的分离操作条件,可使样品中的不同组分以最满意的分离度、最短的分析时间、最低的流动相消耗、最大的检测灵敏度获得完全的分离。1、容量因子和死时间的测量

HPLC分析中,容量因子K’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它对如何选择流动相的溶剂组成、改善多组分分离的选择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

用。

容量因子可按下式计算:

2、样品组分保留值和容量因子的选择

希望完成—个简单样品的分析时间控制在10一30min之内,若为含多组分的复杂样品,分析时间可控制在60min以内。

若使用恒定组成流动相洗脱,与组分保留时间相对应的容量因子k’应保持在1—10之间,以求获得满意的分析结果。

对组成复杂、由具有宽范围k’值组分构成的混合物,仅用恒定组成流动相洗脱.在所希望的分析时间内,无法使所有组分都洗脱出来。此时需用梯度洗脱技术,才能使样品中每个组分都在最佳状态下洗脱出来。当使用梯度洗脱时通常能将组分的k’值减小至原来的l/10一1/100,从而缩短了分析时间。

保留时间和容量因子是由色谱过程的热力学因素控制的,可通过改变流动相的组成和使用梯度洗脱来进行调节。

在常规色谱条件下,如K’值过大,应增加溶剂的极性,在反相色谱的情况下, K’值过大, 应降低溶剂的极性

正相溶剂序列: 水(极性最大)→乙腈→甲醇→异丙醇→四氢呋喃→乙酸乙酯→氯仿→苯→甲苯→正己烷

反相色谱中,水是弱溶剂,在甲醇/水为流动相的系统中增加甲醇的比例,流动相变强。

反相色谱中,流动相中的有机溶剂增加10%,tR和K’值要减少

2-3倍。

3、相邻组分的选择性系数和分离度的选择

各种色谱分析方法的共同目的都是要以最低的时间消耗来获得混合物中各个组分的完全分离。在色谱分析中通常规定,当色谱图中两个相邻色谱峰达到基线分离开时,其分离度R=1.5。若分离度R =1.0,表明两个相邻组分只分离开94%,可作为满足多组分优化分离的最低指标。

由影响分离度各种因素的计算公式:

可以看出分离度是受热力学因素[容量因子k’和选择性系数α(α=k2’/k1’)]和动力学因素(理论塔板数n)两个方面控制的。

表9-3 ,对给定k’=3的组分,其与相邻组分的分离度

R=1.0时,若它们的选择性系数α为不同值时所对应的理论塔板数”。

表9—4,对具有不同k’值的相邻组分,若它们的选择性系数α分别为1.05、1.10且使分离度R=1.0时所对应的理论塔板数n。

若相邻组分的容量因子在1—10之间,R选择性系数保持大1:1.o 5—1.10以上,就比较容易达到满足多组分优化分离的最低分离度指标,即R=1.0。

当选定一种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时,通常很难将各组分间的分离度都调至最佳,而只能使少数几对难分离物质对的分离度至少保持R =1.0。若R<1.0,仅呈半峰处分离,则应通过收变流动相组成或改变流动相流速,调节分离度尽可能使R=1.0,这样才能满足淮确定量分析的要求。

对于两个浓度相等的组分,当Rs=1.5时,两个峰达到基线的完全分离,叫做6σ分离。若在两峰转折处分别收集两组分,被分离的两组分均可达到99.9%的纯度。若Rs=1这时两烽尖间的距离等于4,叫做σ分离,两峰只有3%的重叠,两组分的纯度都可达98%,回收率都是98%。不过,当两峰浓度不相等时,如第一个峰与第二个峰浓度之比为10:1,若Rs=1.5,则组分l可全部回收,纯度为100%,而组分2只能回收99%,纯度为99.7%。若Rs=l,则组分2的回收率降到只有88%,纯度为98%。

对定性分析,Rs=0.8通常被认为是最低要求。对于浓度比为1 :

1的两组分,回收纯度可达95%。

当谱图中出现相邻组分的重叠色谱峰时.不宜进行定量分析,若使用微处理机可计算出重叠组分各自的峰面积相含量,但不能提供准确可靠的分析结果。

对多组分的分离,不能笼统地说分离度如何,应当说明是指哪一对峰的分离度。例如,象图2、25那样比较复杂的色谱图,如果所有的峰的分离都是重要的,则整个色谱分离的分离度取决于分离度最低值的两个峰。图2.25中的峰l与峰2的分离度有最低值(约为o.8),就是这张色谱图的分离度。如果不是这张色谱图上所有的峰都重要,只是第4个峰是我们主要关心的组分,此时,就要看峰3与峰4及峰4与蜂5中哪个分离度较低,才能确定分离度。在图2·25中,确定峰3与峰4的分离度比峰4与峰5的要差些,故将峰3与峰4分离度的数值(一1.0)作为这张色谱图的分离度。

三、HPLC常遇问题

a、进行未知样品分析时经常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样品中的全部组分是否都从键中洗脱出来,是否还有强保留组分被色谱柱中的固定相吸留。

解决此类问题是比较困难的,通常对同一种样品可采用两种不同的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分析。如可先采用硅胶吸附色谱法分析,若考虑有可能将强极性组分滞留;可再采用反相键合相色谱法分析.此时强极性组分会首先被洗脱出来,从而可判断强极性组分是否存在。对大部分未知样品来讲,至少应将两种完全独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配合使用.最后才能得到有关样品组成和含量的确切结论。

B、容量因子k’对分离的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K’是溶质在固定相和移动相中的分子数之比,故就是溶质分子在固定

相中的分数。若k’=0,组分在固定相中的分数为零,即组分不被保留,组分的保留时间,tr=tm,分离不能实现。当k’值增大

时,保留时间随之增加。不过,k’值足够大时,则项趋近于1;,它对分离度的改善就不再起作用。相反的,由于k’的增大,保留时间亦随之延长,因峰的扩展作用而使检测困难。因此从分离度、分离时

间及对峰的检测出发,存在k’最佳值的范围,这时,值处于最大值的范围。从表2.8,我们看出随k’而变化的情况,即分离度R值随变化的情况。

当k’从小于1增加至5时,值的增大很快。在k’值增大

至l0以后,随精k’的增大,的增加较慢。当k’值超过10之后,k’值增大对R’的影响就很小。因此,k’最佳范围应当是1<k’<10。在这个k’值范围,既可保证大的分离度亦可以使分离时间不至于过长,使峰的扩展不会太严重而对检测发生影响。

液相色谱分离对k’值的控制,通常是借助于选用溶剂强度不同的移动相来实现的。选用强度强的溶剂作为移动相,溶质的k’值小,保留时间短;反之,选用强度弱的溶剂作为移动相,溶质的k’值大,保留时间长。因此,通过选用强度不同的移动相,可以控制组分的k’值。对一个初步分离,如果k’太小(k’<1,应选用强度弱的移动相;若k’值太大,则应选用强度强的移动相。这样,通常选用溶剂强度不同的移动相,就可找到对分离台适的移动相强度,将k’值控制在最佳的范围即(1<k’<l0 =

四、定性分析

定性分析就是要确定样品中的一些未知组分是什么物质。

色谱分析中的定性主要是依据特征性不是很强的保留值,这需要和已知的标准物质的保留值进行比对。由于即使保留值完全相同的两个峰,也可能是不同的物质,因此在最终准确确定色谱图中某个峰是什么物质时还需要一些辅助技术。

1、利用保留值定性

利用保留值定性是最基本的定性方法,其基本依据是:两个相同的物质在相同的色谱条件下应该有相同的保留值。但是,相反的结论却不成立,这就使得使用保留值定性时必须十分慎重。由于影响保留值的因素——色谱中的固定相和流动相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中不完全相同,因此用保留值定性的方法在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中也不尽相同,下面就分别介绍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中用保留值定性的方法。

2、液相色谱中用保留值定性的方法

与气相色谱相比,液相色谱的分离机理就复杂多了,不仅仅是吸附和分配,还有离子交换、体积排除、亲核作用、疏水作用等。组分的保留行为也不仅只与固定相有关,还与流动相的种类及组成有关(气相色谱中组分的保留行为只与固定相种类和柱温有关,而与流动相种类无关)。因此液相色谱中影响保留值的因素比气相色谱中要多很多。不能直接用保留指数(Kovats指数)定性。

在液相色谱中保留值定性的方法主要是用直接与已知标准物对照的方法。当未知峰的保留值(tR’或VR’)与某一已知标准物完全相同时,则未知峰可能与此已知标准物是同一物质,特别是在改变色谱柱或改变洗脱液的组成时,未知峰的保留值与已知标准物的保留值仍能完全相同,则可以基本上认定未知峰与标准物是同一物质。

在利用文献中的保留值数据进行比对和定性分析时要特别注意到:由于液相色谱柱的填柱技术较复杂,液相色谱所使用的色谱柱的重现性目前还很不理想,即使是同一批号的柱子,重现性也不一致,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毕业论文诚信声明书 本人声明:本人孙琮莘所提交的毕业论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李* 老师指导下独立研究、写作的成果,论文中所引用他人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发布的文字、研究成果,均在论文中加以说明;有关教师、同学和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写作、修订提出过并为我在论文中加以采纳的意见、建议,均已在我的致谢辞中加以说明并深致谢意。 论文作者:时间:2018年6 月日 指导教师已阅:时间:2018年6 月日 毕业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毕业论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是本人孙琮莘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指导教师李* 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因此,本人特授权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可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山东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集》。 论文作者:时间:2018年6 月日 指导教师已阅:时间:2018年6 月日 本文着重阐述了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主要包括对于天然药物、抗生素、手性药物、毒性药物、违禁药物、体内药物的分析及杂质检查,并对高效液相色谱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药物分析;应用 天然药物结构复杂,种类众多,其分析研究往往极具挑战性,HPLC不仅能快速鉴定天然药物成分,还能快速筛选出多种未知成分,为分析复杂的天然药物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狄志彪等利用HPLC测定了不同发酵培养基中虫草素的含量,采用了Welch Ultimate XB-C18反相色谱柱,流动相为水-甲醇,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60 nm,为进一步研究液体发酵蛹虫草中虫草素含量的分析提供了依据。张晓霞等应用HPLC同时测定中药梅花中的绿原酸、芦丁、金丝桃苷和异槲皮苷的含量,以岛津Inertsil ODS-4作为色谱柱,流动相为0.1%甲酸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流速 1 mL·min-1,检测波长为355 nm,为制定梅花药材质量标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参考。六味地黄丸为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和茯苓六中药材组成的补肾名方,王灵霞等建立了HPLC测定3种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中没食子酸、马钱苷、芍药苷和丹皮酚含量的方法,采用Agilent ZorbaxSB-C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溶液,流速为1 mL·min-1,检测波长为240 nm,为提高六味地黄丸质量控制标准提供参考,适用于不同剂型六味地黄丸的质量控制。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校正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校正方法 0.1输液系统: 0.1.1梯度误差G C不超过±3% 0.1.2泵流量设定值误差 S s<±2% 0.1.3流量稳定性误差 S R<±2% 0.2紫外检测器性能 0.2.1基线噪声不超过5×10-4AU,基线漂移不超过5×10-3AU 0.2.2定量测量重复性误差(6次进样)RSD≤1.5% 0.2.3最小检测浓度不超过1×10-7g/ml萘/甲醇溶液 0.2.4可调波长紫外可见光检测器波长示值不超过±2nm(HP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可由仪器自身完成) 1校正条件 1.1环境温度10-30℃,相对湿度低于65% 1.2校正设备 1.2.1秒表分度值小于0.1 s 1.2.2分析天平最大称量200g,最小分度值0.1mg 1.2.3容量瓶 1.2.4微量注射器 1.3标准物质和试剂 1.3.1HPLC用甲醇、纯水,分析纯的丙酮 1.3.21×10-4g/ml,1×10-7g/ml的萘甲醇溶液 1.3.3紫外波长标准溶液 2校正方法 2.1梯度误差G C的校正 2.1.1进行梯度洗脱程序,A溶剂为水,B溶剂为0.1%丙酮的水溶液,B经5个阶段从0变到100%, 20%—40%—60%—80%—100%,重复测量两次,取平均值,求各段梯度误差Gci,取最大作为仪器梯度误差,公式:Gci=(Li—Lm)/Lm×100% Li:第i段信号值的平均值; Lm :各段输出信号平均值的平均值 可接受标准: -3%≤Gci≤3% 2.2泵流量设定值误差Ss、流量稳定性误差S R的校正 2.2.1将仪器的输液系统、进样器、色谱柱和检测器联接好,以甲醇为流动相,按表一设定流量,待 流速稳定后,在流动相排出口用事先清洗称重过的容量瓶收集流动相,同时用秒表计时,准确的收集10-25

实验 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甲苯和乙苯

实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甲苯和乙苯 目的和要求 1.熟悉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理解反相HPLC的原理和应用;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分析的原理。 基本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是以液体作为流动相的一种色谱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采用细颗粒固定相,使流动相在色谱柱上渗透性大大减小,流动阻力增大,必须借助高压泵输送流动相。 同其他色谱过程一样,HPLC也是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进行的一种连续多次交换过程。它借溶质在两相间分配系数、亲和力、吸附力或分子大小不同而引起的排阻作用的差别使不同溶质得以分离。 不同组分在色谱过程中的分离情况,首先取决于各组分在两相间的分配系数、吸附能力、亲和力等是否有差异,这是热力学平衡问题,也是分离的首要条件。其次,当不同组分在色谱柱中运动时,谱带随柱长展宽,分离情况与两相之间的扩散系数、固定相粒度的大小、柱的填充情况以及流动相的流速等有关。所以分离最终效果则是热力学与动力学两方面的综合效益。 本实验中,采用化合物的保留值进行定性分析。 仪器 高压泵紫外光度检测器六通进样阀色谱工作站柱温箱 试剂 甲苯、乙苯均为分析纯 甲醇为色谱纯 纯水为重蒸水 标准溶液的配制配制含甲苯、乙苯为4‰(体积比)的甲醇溶液及混合溶液。实验条件 色谱柱:C18 柱(4.6 mm ×250 mm,5 μm) 流动相:甲醇:水(9:1或8:2,v/v),流量:1.0 ml·min-1 紫外分光检测器:测定波长254 nm

进样量:20μl 实验步骤 1.将配制好的流动相于超声波清洗器上脱气15 min 。 2.根据实验条件,将仪器按照仪器的操作步骤调节至进样状态,待仪器液路和 电路系统达到平衡,基线平直时,即可进样。 3.吸取20μl标准溶液进样,记录色谱图,重复进样。 数据及处理 思考题 1.紫外光度检测器是否适用于检测所有的有机化合物,为什么? 2.若实验中的色谱峰无法完全分离,应如何改善实验条件?

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

接种、分离纯化和培养技术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或工厂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3-3) 图3-3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3.接种钩4.5.玻璃涂棒6.接种圈7.接种锄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的验证 ?方法验证的目的 ?方法验证的内容 ?方法验证的项目及测定方法

方法验证的目的 目的: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相应检测的要求。 方法验证是实验室针对特定方法的研究过程,通过设计方案,有步骤、系统地收集、处理实验数据,最终形成文件,以证明所用试验方法准确、灵敏、专属并重现。同一分析方法用于不同的检测项目会有不同的验证要求。

方法验证的内容 ?准确度 ?精密度 ?专属性 ?检测限 ?定量限 ?线性和范围 ?耐用性

准确度 定义:方法测定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回收率%表示。 1. 主成分含量测定 原料药:对照品或方法比对 2. 制剂、中药:标准加样回收 杂质定量 测定:加样回收(n 3 9) 杂质对照品 方法比对 回收率 C-A %=′ B 100% 杂质与主成分的相对含量 A:试验供试品中被测成分的量 (通常为含量测定量的50%) B: 试验供试品中加入的对照品的量 (通常为±20%) C:试验测定值

精密度 定义:在规定测试条件下,同一个均匀供试品,经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一般用偏差,相对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 1. 重复性(n 9) 3 2. 中间精密度 3. 重复性 测定:HPLC方法的精密度测试,应从样品制备开始,设计3个浓度, 分别平行制备3份,以测定含量计算相对标准偏差;或同一样品平行制备6份供试品,分别进样,以峰面积计算相对标准偏差。 同一份供试品连续进样6次,计算得到的相对标准偏差只能表征进样精密度,不能作为方法精密度。

专属性 定义:在其它成分可能存在下,方法能正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 1. 鉴别反应 2. 含量测定 杂质测定 测定: 限量检查 空白制剂,模拟复方 加速破坏试样测试 DAD峰纯度检查

结晶分离技术

结晶分离技术 摘要:概述了结晶分离技术的原理, 综述了冷却剂直接触冷却结晶、反应结晶、蒸馏结晶耦合、氧化还原结晶液膜、萃取结晶、磁处理结晶等结晶分离方法。并且介绍了结晶分离新技术在一些领域的应用。 关键词:结晶;分离;应用; 溶液结晶在物质分离纯化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随着工业的发展, 高效低耗的结晶分离技术在石油、化工、生物技术及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工业结晶技术及其相关理论的研究亦被推向新的阶段, 国内外新型结晶技术及新型结晶器的开发设计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结晶理论的发展 结晶分离过程为一同时进行的多相非均相传热与传质的复杂过程。多年来,众多研究者在结晶热力学、结晶成核、晶体生长动力学、结晶习性、晶体形态及杂质对结晶过程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并提出了描述结晶过程的理论[1 ] ,例如,粒数衡算理论及其相关理论、评价熔融结晶过程以及熔化过程的一些关系式的提出等; Kirwan 和Pigford 基于活化状态模型发展了熔融液中晶体生长的界面动力学绝对速度理论[2 ] ;将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与粒数衡算理论相结合,通过模拟的方法揭示沉析动力学和流体力学之间的相互作用等。结晶是一个重要的化工过程,溶质从溶液中结晶出来要经历两个步骤:晶核生成和晶体生长。晶核生成是在过饱和溶液中生成一定数量的晶核;而在晶核的基础上成长为晶体,则为晶体生长。影响整个结晶过程的因素很多,如溶液的过饱和度、杂质的存在、搅拌速度以及各种物理场等。例如声场对结晶动力学的影响,张喜梅等[3 ]就系统地研究了声场对溶液成核、溶液稳定性及晶体生长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其影响机理,为创造一种靠外力场强化工业结晶过程新单元操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将促进溶液结晶理论的发展。在过饱和溶液中附加声场,会产生空化气泡,气泡的非线性振动以及气泡破灭时产生的压力,使体系各点的能量发生变化。体系的能量起伏很大,使分子间作用力减弱,溶液粘度下降,增加了溶质分子间的碰撞机会而易于成核,且气泡破灭时除产生的压力外,会产生云雾状气泡,这有助于降低界面能,使具有新生表面的晶核质点变得较为稳定,得以继续长大为晶核。这些都丰富了结晶理论,为结晶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领域。结晶过程所形成的组织结构主要由结晶过程固液界面的形态、晶体生长特征所决定。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开展对结晶过程晶体形貌结构特征的研究,对控制晶体的微观结构并获得所期望的材料性能具有重要意义。 1.结晶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 结晶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传统结晶法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新型结晶技术也正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或推广。随着国际化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求化工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成本则不断降低,因此,人们在研究开发新的结晶技术过程中更加重视结晶方法的选择、新型结晶器的开发及结晶工艺的设计。 2.结晶分离技术的分类 结晶分离技术近年来发展很快, 传统结晶法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 新型结晶技术也正在工业上得到应用或推广。随着国际化工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要求化工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而成本则不断降低, 因此, 人们在研究开发新的结晶技术过程中更加重视结晶方法的选择、

分离技术-

1、列举一个给你日常生活带来很大益处,而且是得益于分离科学的事例。分析解决这个分离问题时可采用哪几种分离方法,这些分离方法分别依据分离物质的那些性质。 2、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成功研制出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青蒿素是从中医文献中得到的启发,用现代化学方法提取的,请通过查阅资料说明提取分离中药有效成分都有哪些具体的实施方法。 3、了解国内纯净水生产的主要分离技术是什么,该技术掉了原水中的哪些物质(写出详细工艺流程)。 4、活性炭和碳纳米管是否有可能用来做固相萃取的填料?如果可以,你认为它们对溶质的保留机理会是一样的吗? 5、固体样品的溶剂萃取方法有哪几种,从原理、设备及复杂程度、适用物质对象和样品、萃取效果等方面总结各方法的特点。 1答:海水的淡化可采用膜分离技术 膜分离技术( Membrane Separation,MS) 是利用具有选择透过性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薄膜作为分离介质,以外界能量或化学位差为推动力,对双组分或多组分药材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的技术。膜分离技术包括微滤、纳滤、超滤和反渗透等。 2答: 1.经典的提取分离方法传统中草药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法两种。溶剂提取法有浸渍法、渗源法、煎煮法、回流提取法、连续提取等。分离纯化方法有,系统溶剂分离法、两相溶剂举取法、沉淀法、盐析法、透析法、结晶法、分馏法等。 2.现代提取分离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法、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中药絮凝分离技术、半仿生提取法、超声提取法、旋流提取法、加压逆流提取法、酶法、大孔树脂吸附法、超滤法、分子蒸馏法。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该技术是80年代引入中国的一项新型分离技术。其原理是以一种超临界流体在高于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目标物中萃取有效成分,当恢复到常压常温时,溶解在流体中成分立即以溶于吸收液的

sony常见音效技术和解析

由于随身听设备都采用耳机作为发声单位,所以声道的选择上只有左、右双声道,而音效技术就是基于双声道对整个声场进行模拟,因此介绍音效之前首先要从最基本的人耳听音原理说起。 1.双耳效应:人的两只耳朵对同一声源发出的声音有着时间差,声强差和相位差,人耳的听觉可以根据上面说的这些微小的差别来确定声源的位置。 2.耳廓效应:人耳的耳廓对声波,主要是低频段的声波的反射,产生的相位差对空间声源有着定位的作用(就这一点来看,耳机有着比耳塞在声场上更具优势的原因之一) 3.人耳的定位机制:对于低频端主要是靠相位差来定位(这在前面的耳廓效应中已经提到了)在中频范围内靠声强差来定位,对高频部分就单纯靠时间差定位,稍做比较能看出来。人耳在对低频的定位最不准确,首先是低频部分在和中频部分同一个声强的情况下,人耳对中频段更加敏感,另外,由于低频声波的波长较长,容易反射,很容易是人耳在定位时发生错误。 4.头部相关传递函数(HRTF):人的听觉系统能对不同方位的声音产生不同的频谱,就由HRTF来描述。有了上面几个效应,人耳的空间定位包括了水平垂直及前后4个方向,水平定位是靠双耳,垂直定位靠耳壳,前后定位和对环绕声场的感受是靠HRFT函数来实现的。虚拟环绕声技术的任务就是制造出和实际声源传播到人耳处一样的声波状态,使人脑对声源的位置有相应的判断。这种虚拟环绕立体声的实现是利用一块DSP把解码芯片解码出来的信号,通过一系列函数精密的计算加工对声场进行模拟,再送到耳放部分放大输出到耳机。 进入正题: 1 RV--全称是:Sound Revitalizer。是索尼随身听的高音音效,是SONY开发出来用于Walkman的高音增强系统,和MB是相对的。虽然也增强了低音,但更侧重于高音的提升,同时也增强了杂音。这个音效是我最不常用的目前我只在磁带机见过开启后高音太过了以至于刺耳难以如听(不知道是不是E931的原因)但是也有很优秀的一方面那就是声音变亮了突显SONY高音的华丽。 2 MB--全称是:Mega Bass。这是索尼随身听的重低音音效,是一个低音补偿机能。这个音效在MS系列和索爱的W(K)系列能见到磁带机也有但是又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出的新机器没有了开启这个音效后增强的高频和低频显得薄弱了中频这个音效表现人声不是太好但是对于低频来讲提升的效果相当明显下浅和凝聚都相当到位但是量感相比GRV就差一点了这个音效是个值得推荐的音效。 3 DBB--全称是:Dynamic Bass Boost。是索尼随身听的超动态重低音提升音效,一般用在索尼的磁带WALKMAN上。(如777)DBB低音系统是SONY公司开发出来的低音系统与BBE 系统齐名也有相似爱华系产品因向BBE实验室支付了高额的版权使用费将BBE系统广泛使用在爱华系产品的高档台响 DBB系统是在不损害人声和中音部分的前提下有效的提升低音的量感同时音质底燥不会提升因此音色更加清澈高音更加晴朗低音更加强劲人声部分听起来更有韵味(资料由wintel提供)拒我个人了解还有老机油的感想对这个音效的评价很高可以说和BBE平分秋色但是因为技术推广解码能力等问题导致了这个音效没有广泛的出现在SONY的WALKMAN上

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内容概览: 本文拟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来介绍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特点、影响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的因素,及其在合成药物、中药化学对照品研究中的实际应用,并对制备HPLC分离纯化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做了总结并提出解决方案。 实际应用:某合成药物最终产品的纯化,对其纯度的要求——HPLC-UV法,210 nm & 254 nm 下,以峰面积归一化法,≥98.0%,同时需提供MS、NMR数据。 具体问题:某特定化合物系强极性有机小分子,极性大、难挥发,采用硅胶柱层析不易提纯,需用其他分离技术来纯化。 解决方法:终极目的是提纯该物质。总体策略——“先看,后想,再行动”——“看化学结构,想理化性质,定纯化方法”。由于该化合物及相关杂质的理化性质决定了难以用常规的重结晶、蒸馏(精馏)、硅胶柱层析来分离纯化。结合实验室的具体条件,考虑采用反相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Preparative HPLC)来分离纯化之。 方法步骤:1.了解样品及有关组分的情况→2.样品预处理→3.建立Analytical HPLC Method→4.优化Preparative HPLC条件→5.检查出现的问题→6.回收纯化的物质。 更细致地来讲,开始Preparative HPLC之前须明白:待分离样品及有关组分的信息——所含化合物的结构信息(重点关注酸、碱性等极性基团)、UV光谱图(涉及到后续试验检测波长设定)、分子量(分离后目标化合物LC-MS检测确认)、待分离体系的复杂程度(所含化合物的数目,preparative HPLC之前是否须经flash column粗分); 样品预处理——最主要的是样品的溶解度(将尽量多的样品溶于体积相对较小的溶液中)以及待分离体系里是否含强酸、强碱性物质(潜在的“柱杀手”),样品溶液是否需要中和等; 建立Analytical HPLC Method——这一步,跟平常的HPLC相似,重点关注待分离的目标化合物,使该物质与其前、后组分分离得尽量相隔远些(起码得基线分离,利于后续制备时放大),

4种Dolby声场技术的区别

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Pro Logic)是一种矩阵解码器。它将VHS录影带及TV节目中已编码在立体声声轨上的杜比环绕声的节目解码还原为四声道输出的环绕声节目。杜比环绕声矩阵编码器实质上是一种“交迭”左声道、中置声道、右声道及环绕声道并将其录制在立体声声轨上。而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Pro Logic)在回放的过程中“去交迭”还原为四个声道。(如果没有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解码器,已编码的节目只是常规的立体声回放)。 第二代杜比定向逻辑(Dolby Pro Logic II)是一种先进的矩阵解码器,它能将任何立体声节目分离出五个独立的声道的环绕声(左、中置、右,左环绕及右环绕),无论其节目是否经过杜比环绕声的编码处理。对于编码的节目的回放,如电影声轨,其声音效果可与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5.1媲美;对于未编码的立体声节目,如立体声CD唱片,节目回放的效果可更宽广的、更有包围感的声场环境。与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Pro Logic)相比,第二代杜比定向逻辑(Dolby Pro Logic II)的另一项改善的地方在于——它提供了全频带的两个独立的环绕声道,而Pro Logic只有单一的、频带有限的环绕声道。 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 5.1是一种全新的、通过数字媒质如DVD光盘、数字有线电视、数字广播电视(DTV)及卫星传输等方式来存储及转换具有5.1声轨的技术。Pro Logic和Dolby Pro Logic II主要是在两声道的基础上分离出环绕声效果,而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 5.1完全不同于杜比环绕声(Dolby Surround)编码/杜比定向逻辑环绕声(Pro Logic)解码的原理,它是一个完全分离的多声道系统,无论其是在编码或解码的过程。除拥有全频带的左声道、中置声道、右声道、左环绕声道及右环绕声道之外,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的声轨还提供了第六个(.1) 录制有低频效果(LFE)的声道——这使得您可以听到如同设备良好影院中所能享受到的隆隆的低音。 杜比数字环绕声EX(Dolby Digital Surround EX)原本是杜比实验室与卢卡斯电影公司于1998年10月共同为电影院还音系统开发成功的一种6.1声道数字环绕声制式。原来的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只有左环绕和右环绕两个环绕声道,杜比数字环绕EX在杜比数字(Dolby Digital)基础上加入了第三个环绕声道,位置在原来左环绕和右环绕中间。这样,杜比数字环绕声EX(Dolby Digital Surround EX)就具有左、中、右、左环绕、右环绕、后环绕一共6个声道,加上分离出来的低音声道,原来的5.1声道就变成6.1声道,因此,Dolby Digital Surround EX实际上是6.1声道系统。杜比数字环绕EX的优势在于它包含了更真实的从头顶或身边飞过的效果,具有更稳定的声像衬托电影氛围及音乐,使无论是影院还是家庭欣赏都具备更和谐的环绕效果。 相关术语: 1.Dolby ProLogic 2.Dolby ProLogic Ⅱ 3. Dolby Digital(AC-3) 4. Dolby Digital surround EX

高效液相色谱习题及答案 (2)

高效液相色谱法习题 一、思考题 1.从分离原理、仪器构造及应用范围上简要比较气相色谱及液相色谱的异同点。2.液相色谱中影响色谱峰展宽的因素有哪些与气相色谱相比较, 有哪些主要不同之处 3.在液相色谱中, 提高柱效的途径有哪些其中最有效的途径是什么 4.液相色谱有几种类型 5.液-液分配色谱的保留机理是什么?这种类型的色谱在分析应用中,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什么?6.液-固分配色谱的保留机理是什么?这种类型的色谱在分析应用中,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什么? 7.化学键合色谱的保留机理是什么?这种类型的色谱在分析应用中,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什么? 8.离子交换色谱的保留机理是什么?这种类型的色谱在分析应用中,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什么? 9.离子对色谱的保留机理是什么这种类型的色谱在分析应用中,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什么 10.空间排阻色谱的保留机理是什么?这种类型的色谱在分析应用中,最适宜分离的物质是什么? 11.在液-液分配色谱中,为什么可分为正相色谱及反相色谱? 12.何谓化学键合固定相?它有什么突出的优点? 13.何谓化学抑制型离子色谱及非抑制型离子色谱?试述它们的基本原理 14.何谓梯度洗提?它与气相色谱中的程序升温有何异同之处?15.高效液相色谱进样技术与气相色谱进样技术有和不同之处? 16.以液相色谱进行制备有什么优点? 二、选择题 1.液相色谱适宜的分析对象是()。 A 低沸点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B 高沸点大分子有机化合物 C 所有有机化合物 D 所有化合物 2.HPLC与GC的比较,可忽略纵向扩散项,这主要是因为()。 A 柱前压力高 B 流速比GC的快 C 流动相粘度较大 D 柱温低 3.组分在固定相中的质量为MA(g),在流动相中的质量为MB(g),而该组分在固定相中的浓度为CA(g·mL-1),在流动相中浓度为CB(g·mL-1),则此组分的分配系数是( )。 A mA/m B B mB/mA C CB/CA D CA/CB。 4.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时,不要求混合物中每一个组分都出峰的是_。 A 外标标准曲线法 B 内标法 C 面积归一化法 D 外标法 5.在液相色谱中,为了改善分离的选择性,下列措施()是有效的? A 改变流动相种类 B 改变固定相类型 C 增加流速 D 改变填料的粒度 6.在分配色谱法与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中,选择不同类别的溶剂(分子间作用力不同),以改善分离度,主要是()。 A 提高分配系数比 B 容量因子增大 C 保留时间增长 D 色谱柱柱效提高 7.分离结构异构体,在下述四种方法中最适当的选择是()。 A 吸附色谱 B 反离子对色谱 C 亲和色谱 D 空间排阻色谱 8.分离糖类化合物,选以下的柱子()最合适。 A ODS柱 B 硅胶柱 C 氨基键合相柱 D 氰基键合相柱 9.在液相色谱中,梯度洗脱适用于分离()。 A 异构体 B 沸点相近,官能团相同的化合物 C 沸点相差大的试样 D 极性变化范围宽的试样

64.铝塑复合包装废物湿法连续分离技术技术依托单位中国

64.铝塑复合包装废物湿法连续分离技术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技术发展阶段:推广应用 适用范围:单线生产规模20万吨/年纸塑铝复合包装循环再生利用。 主要技术指标和参数: 一、工艺路线及参数 纸塑铝复合包装材料经输送系统计量后送到转鼓破碎机,高浓状态下将废浆料与铝塑膜分离。分离出的铝塑膜送铝塑分离车间进一步处理。分离出的废浆料经过除渣、分离,净化后在造纸工段上网、压榨脱水、烘干后产出再生低碳牛皮纸。重质离心除渣分离出的渣为吸管及折角,旋鼓式分离机分离出渣为<5mm铝塑渣,精筛净化分离出的渣为<3mm 铝塑渣和由纸塑分离车间分离出来的铝塑原料通过输送系统计量后进入全封闭反应罐,按照一定的固液比加入铝塑分离剂,并通过蒸汽加热,有效降低铝塑间的结合力,反应罐转动不断剥离铝箔薄片和塑料薄片。塑料经清洗脱水处理后造出再生塑料颗粒打包入库,铝箔薄片送至净化系统后经重力脱水和甩干干燥后真空包装入库。 二、主要技术指标 纸塑铝复合包装材料经高浓碎浆处理后,除去98%的纸浆,剩余的铝塑复合材料经加温反应,除去99%的铝箔,处

理后的再生牛皮纸、再生塑料颗粒、再生铝箔纯度均≧95%; 三、技术特点 集成纸塑铝复合包装材料重质分离、离心分选、浓度平衡、真空脱水、逆流漂洗、气流烘干以及多级过滤等关键技术,实现纸塑铝复合包装循环再生利用的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 四、技术推广应用情况 2010年,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处理纸塑铝复合包装生产线年产能10万吨达产运行。 2019年,杭州富伦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处理纸塑铝复合包装生产线年产能40万吨(一期20万吨)达产运行。 五、实际应用案例

微生物的分离培养方法

微生物的接种、分离纯化与培养方法 一、接种 将微生物接到适于它生长繁殖的人工培养基上或活的生物体内的过程叫做接种。 1、接种工具和方法 在实验室或工厂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接种工具是接种环、接种针。由于接种要求或方法的不同,接种针的针尖部常做成不同的形状,有刀形、耙形等之分。有时滴管、吸管也可作为接种工具进行液体接种。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要将菌液均匀涂布时,需要用到涂布棒。(图3-3) 图3-3接种和分离工具 1.接种针 2.接种环 3.接种钩 4.5.玻璃涂棒 6.接种圈 7.接种锄 8.小解剖刀 常用的接种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划线接种这是最常用的接种方法。即在固体培养基表面作来回直线形的移动,就可达到接种的作用。常用的接种工具有接种环,接种针等。在斜面接种和平板划线中就常用此法。 2)三点接种在研究霉菌形态时常用此法。此法即把少量的微生物接种在平板表面上,成等边三角形的三点,让它各自独立形成菌落后,来观察、研究它们的形态。除三点外,也有一点或多点进行接种的。 3)穿刺接种在保藏厌氧菌种或研究微生物的动力时常采用此法。做穿刺接种时,用的接种工具是接种针。用的培养基一般是半固体培养基。它的做法是:用接种针蘸取少量的菌种,沿半固体培养基中心向管底作直线穿刺,如某细菌具有鞭毛而能运动,则在穿刺线周围能够生长。 4)浇混接种该法是将待接的微生物先放入培养皿中,然后再倒入冷却至45°C左右的固体培养基,迅速轻轻摇匀,这样菌液就达到稀释的目的。待平板凝固之后,置合适温度下培养,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菌落。 5)涂布接种与浇混接种略有不同,就是先倒好平板,让其凝固,然后再将菌液倒入平板上面,迅速用涂布棒在表面作来回左右的涂布,让菌液均匀分布,就可长出单个的微生物的菌落。 6)液体接种从固体培养基中将菌洗下,倒入液体培养基中,或者从液体培养物中,用移液管将菌液接至液体培养基中,或从液体培养物中将菌液移至固体培养基中,都可称为液体接种。 7)注射接种该法是用注射的方法将待接的微生物转接至活的生物体内,如人或其它动物中,常见的疫苗预防接种,就是用注射接种,接入人体,来预防某些疾病。 8)活体接种活体接种是专门用于培养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方法,因为病毒必须接种于活的生物体内才能生长繁殖。所用的活体可以是整个动物;也可以是某个离体活组织,例如猴肾等;也可以是发育的鸡胚。接种的方式是注射,也可以是拌料喂养。 2、无菌操作 培养基经高压灭菌后,用经过灭菌的工具(如接种针和吸管等)在无菌条件下接种含菌材料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在经典色谱法的基础上,引用了气相色谱的理论,在技术上,流动相改为高压输送(最高输送压力可达4.9′107Pa);色谱柱是以特殊的方法用小粒径的填料填充而成,从而使柱效大大高于经典液相色谱(每米塔板数可达几万或几十万);同时柱后连有高灵敏度的检测器,可对流出物进行连续检测。 特点 1.高压:液相色谱法以液体为流动相(称为载液),液体流经色谱柱,受到阻力较大,为了迅速地通过色谱柱,必须对载液施加高压。一般可达150~350×105Pa。 2. 高速:流动相在柱内的流速较经典色谱快得多,一般可达1~10ml/min。高效液相色谱法所需的分析时间较之经典液相色谱法少得多,一般少于1h 。 3. 高效:近来研究出许多新型固定相,使分离效率大大提高。 4.高灵敏度:高效液相色谱已广泛采用高灵敏度的检测器,进一步提高了分析的灵敏度。如荧光检测器灵敏度可达10-11g。另外,用样量小,一般几个微升。 5.适应范围宽:气相色谱法与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比较:气相色谱法虽具有分离能力好,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操作方便等优点,但是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沸点太高的物质或热稳定性差的物质都难于应用气相色谱法进行分析。而高效液相色谱法,只要求试样能制成溶液,而不需要气化,因此不受试样挥发性的限制。对于高沸点、热稳定性差、相对分子量大(大于400 以上)的有机物(这些物质几乎占有机物总数的75% ~80% )原则上都可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进行分离、分析。据统计,在已知化合物中,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约占20%,而能用液相色谱分析的约占70~80%。 高效液相色谱按其固定相的性质可分为高效凝胶色谱、疏水性高效液相色谱、反相高效液相色谱、高效离子交换液相色谱、高效亲和液相色谱以及高效聚焦液相色谱等类型。用不同类型的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或分析各种化合物的原理基本上与相对应的普通液相层析的原理相似。其不同之处是高效液相色谱灵敏、快速、分辨率高、重复性好,且须在色谱仪中进行。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及其分离原理 根据分离机制的不同,高效液相色谱法可分为下述几种主要类型: 1 .液—液分配色谱法(Liquid-liquid Partition Chromatography)及化学键合相色谱(Chemically Bonded Phase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和固定相都是液体。流动相与固定相之间应互不相溶(极性不同,避免固定液流失),有一个明显的分界面。当试样进入色谱柱,溶质在两相间进行分配。达到平衡时,服从于下式: 式中,cs—溶质在固定相中浓度;cm--溶质在流动相中的浓度;Vs—固定相的体积;Vm—流动相的体积。LLPC与GPC有相似之处,即分离的顺序取决于K,K大的组分保留值大;但也有不同之处,GPC中,流动相对K影响不大,LLPC流动相对K影响较大。 a. 正相液—液分配色谱法(Normal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的极性小于固定液的极性。 b. 反相液—液分配色谱法(Reverse Phas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流动相的极性大于固定液的极性。

16种塑化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16种塑化剂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塑化剂超标会损害男性生殖能力、促使女性性早熟、伤害免疫和消化系统,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塑化剂进入人们的视野最初是2011年的台湾“昱伸香料有限公司”的“起云剂”事件,当时他们是在产品中恶意添加了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DEHP)。自酒鬼酒中检测出塑化剂含量超标以来,陆续出现多个品牌白酒的塑化剂超标,其中包括茅台、五粮液等知名品牌,许多品牌塑化剂超标甚至高达200%以上,引起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和恐慌。对此次白酒中塑化剂超标事件上海谱宁分析技术有限公司高度关注,并携手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开发出检测16种常见塑化剂的分析方法。 本方法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用于定性分析,可以检测在样品中是否含有16种塑化剂的某些成份,检出限为1ug/ml,并根据可能的存在成份选择第二部分中的定量分析方法;第二部分用于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方法具有分离度好、基线平稳、重现性好等特点,可满足定量分析的要求。 一.定性分析方法 液相色谱仪:LC100 二元高压梯度系统(上海伍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 色谱柱:Pntulips TM BP-C18, 5um, 4.6×250mm(上海谱宁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流动相:梯度

3 100 0 21 50 50 45 30 70 60 0 100 67 0 100 68 100 0 波长:UV, 242 nm 温度:柱温30℃ 进样量:20ul 标准溶液的配制: 准确称量16种邻苯二甲酸酯标准品,用乙腈配制成浓度为100ug/ml的标准溶液。流动相A的配制:准确量取200ml乙腈和300ml水,混合均匀,超声脱气5min。 流动相B的配制:准确量取200ml乙腈和300ml甲醇,混合均匀,超声脱气5min。 按出峰顺序: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实验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基本操作方法和主要实验条件的选择。 3、掌握液相色谱定性定量分析技术。 二、实验原理 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体系中,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第三组分(即溶质或吸附质)连续不断地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过程即为色谱过程。由于流动相、固定相以及溶质混合物性质的不同,在色谱过程中溶质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表现出不同的色谱行为,从而使各组分彼此相互分离,这就是色谱分析法的实质。 液相色谱由泵、进样器、色谱柱、检测器、记录仪等几部分组成,试剂瓶中的流动相被泵打入系统,样品溶液经进样器进入流动相,被流动相载入色谱柱内,由于样品溶液中的各组分在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两相中作相对运动,经过反复多次的吸附—解吸的分配过程,各组分在移动速度上产生较大的差别,被分离成单个组分依次从柱内流出,通过检测器时,样品浓度被转换成电信号传送到记录仪。 三、仪器和试剂 ThermoFisher Ultimate 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紫外检测器、C18柱。

10~100μL移液枪,100mL容量瓶,10mL移液管,2.5mL一次性注射器,针头过滤器,100μL微量进样器。 甲醇(色谱纯)、超纯水、苯(分析纯)、甲苯(分析纯)。 四、实验步骤 1、试样的配制。 配制试样溶液,苯和甲苯溶于色谱纯甲醇中,浓度为10μL/L。(写清楚配制方法) 2、开机。 写清楚开机顺序。 3、选择实验条件。 流动相比例,流速,进样量,柱温,紫外检测器波长。 4、操作方法。 过滤、洗针、进样、流出曲线。 五、数据处理 1、色谱流出曲线图。 标出保留时间,各峰对应的组分。 2、理论计算。 计算理论塔板数和分离度。 思考题 1、紫外光度检测器是否适用于检测所有的有机化合物,为什么? 2、流动相为什么要进行脱气操作? 3、进样前,试样溶液为什么要用针头过滤器过滤?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140 7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PLC ) 高效液相色谱(HPLC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是化学、生物化 学与分子生物学、医药学、农业、环保、商检、药检、法检等学科领域与专业最为重要的 分离分析技术,是分析化学家、生物化学家等用以解决他们面临的各种实际分离分析课题 必不可缺少的工具。国际市场调查表明,高效液相色谱仪在分析仪器销售市场中占有最大 的份额,增长速度最快。 高效液相色谱的优点是:检测的分辨率和灵敏度高,分析速度快,重复性好,定量精 度高,应用范围广。适用于分析高沸点、大分子、强极性、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其缺点 是:价格昂贵,要用各种填料柱,容量小,分析生物大分子和无机离子困难,流动相消耗 大且有毒性的居多。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向生物化学和药物分析及制备型倾斜。 7.1 基本原理 固定相 流动相 A B C C B A 固定相 —— 柱内填料,流动相 —— 洗脱剂。 HPLC 是利用样品中的溶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分配系数的不同,进行连续的无数 次的交换和分配而达到分离的过程。 通常,按溶质(样品)在两相分离过程的物理化学性质可以作如下的分类: 分配色谱:—— 分配系数 亲和色谱:—— 亲和力 吸附色谱:—— 吸附力 离子交换色谱:—— 离子交换能力 凝胶色谱(体积排阻色谱):—— 分子大小而引起的体积排阻 分配色谱又可分为:

正相色谱:固定相为极性,流动相为非极性。 反相色谱:固定相为非极性,流动相为极性。用的最多,约占60~70%。 固定相(柱填料): 固定相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使用最多的微粒硅胶,另一类是使用较少的高分子微球。后者的优点是强度大、化学惰性,使用pH范围大,pH=1~14,缺点是柱效较小,常用于离子交换色谱和凝胶色谱。 最常使用的全孔微粒硅胶(3~10μm)是化学键合相硅胶,这种固定相要占所有柱填料的80%。它是通过化学反应把某种适当的化学官能团(例如各种有机硅烷),键合到硅胶表面上,取代了羟基(-OH)而成。它是近代高效液相色谱技术中最重要的柱填料类型。 使用微粒硅胶要特别注意它的使用pH范围是2~7.5,若过碱(>pH7.5),硅胶会粉碎或溶解;若过酸(<pH2),键合相的化学键会断裂。 键合相使用硅胶作基质的优点是:①硅胶的强度大;②微粒硅胶的了孔结构和表面积易人为控制。③化学稳定性好。 硅胶( SiO2?n H2O) :OH OH —Si—O—Si— 重要的键合相是:硅烷化键合相,它是硅胶与有机硅烷反应的产物。 最常用的键合相键型是: —Si—O—Si—C R1R1 —Si—OH + X—Si—R —Si—O—Si—R + HX R2R2 硅胶有机硅烷键合相 X ━Cl,CH3O,C2H5O等。 R ━烷:C8H17(即C8填料),C10H21,C18H37等。 R1、R2 ━X、CH3等。 最常用的“万能柱”填料为“C18”,简称“ODS”柱,即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填料(Octadecylsilyl,简称ODS)。这种填料在反相色谱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可完成高效液相色谱70~80%的分析任务。由于C18(ODS)是长链烷基键合相,有较高的碳含量和更好的疏水性,对各种类型的生物大分子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因此在生物化学分析工作中应用的最为广泛,近年来,为适应氨基酸、小肽等生物分子的分析任务,又发展了 141

癌细胞分离技术

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新技术适用更多类型癌症 在癌症诊断与治疗中,医生通常是利用活组织检查来进行确诊并跟踪治疗效果。这种方法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创伤,而且价格昂贵。诊断癌症更好的方法是能够对游离在血液中的肿瘤细胞进行检测,也就是循环肿瘤细胞(CTC,circulating tumor cell)检测。 CTC是存在于癌症患者血液循环系统中的游离癌细胞,被认为是癌症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CTC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含量极少,一般在1ml血液中只有几个,晚期患者的CTC数量会增加。CTC对癌症转移的重要影响引发越来越多研究者以及商业公司的研究兴趣。 CTC的分离检测技术有密度梯度离心法、基于肿瘤体积大小的分离法、芯片法,以及免疫磁珠法。目前应用最广的是免疫磁珠法。 基于免疫磁珠技术的CTC检测 免疫磁珠法的原理是: 作为载体的磁珠表面 连接抗体,抗体可以特 异地与肿瘤细胞结合。 同时磁珠又具有超顺 磁性,将其放入磁场中 即可分离与其结合的 细胞。基于此原理发展 起来的CellSearch是 一种半自动化 的CTC检测仪器,已经获得美国FDA的批准,用作晚期乳腺癌、结肠直肠癌以及前列腺癌的预后。 CellSearch是强生公司的子公司—Veridex公司研发,其基本的工作流程如下: ● 磁性分离循环肿瘤细胞。取7.5ml血样样品于特定样品管中,离心分离得到血液中固态成分,然后置于CellTracks? AutoPrep? System(NatureGene公司开发的一种循环肿瘤细胞检测设备)中。利用结合有可靶定上皮细胞黏附分子的抗体的流体磁性纳米颗粒,即可将CTC 与血液中的其他细胞分离开。 ● 区分CTC。利用细胞角蛋白(一种常见的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单克隆抗体标记CTC。 ● 鉴定白血球污染。利用一种单克隆抗体鉴定CD45(白血球的生物标志物),从而鉴别出样品中可能含有的白血球 ● 细胞核染色。利用一种DNA染色剂DAPI对CTC及白血球的细胞核进行染色。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