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我们追求什么?

教育:我们追求什么?

教育:我们追求什么?

今天聆听了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陈锁明院长的主题为《教育:我们追求什么?》的报告,感受颇深,现摘录供老师们参考。

一、学校教育面临的困境

温家宝总理说: 让人人都幸福、尊严的生活,2010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称:中国孩子的幸福指数世界最低

案例一:孤独郁闷中挖穿教室墙

杭州市滨江一小一位四年级老师:“我们班一位10岁男生,把教室后墙挖出了一个洞!这可不是一般的洞啊,墙很厚的,从这个教室挖到那个教室。很多老师都在议论,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最好坐窗边吧,无聊的时候我可以看看窗外,不会影响其他人。”

案例二:2010高考结束后校长给新老师的一封信——“别祸害孩子了”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位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做了美国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学校来新教师后,校长总会给新老师这样的一封信。

“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从集中营生还的校长。我曾亲眼见到人眼所不应见到的情况:那些毒气室是由学有所长的工程师修建,那些妇女是被知识渊博的医生们毒死,那些儿童是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死。所以我怀疑教育的作用。

我对你们唯一的请求是:请回到教育的根本,帮助你的学生成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不应造就学识渊博的怪物,或多才多艺的变态狂,或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我始终相信,只有在使孩子们更具有人性之后,读书、写字和算术的能力才具有价值。”

案例三:《教育的信仰》

朱自清在《春晖》半月刊上发表了《教育的信仰》一文。他在文章中谈到,教育界中人,无论是办学校的、做校长的、当教师的,都应当把教育堪称是目的,而不应该把它当作手段。如果把教育当作手段,其目的不外乎名和利。其结果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发荣滋长”,而且还会“两败俱伤,一塌糊涂”。

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呢?他认为,“教育有改善人心的使命”。如果学校太“重视学业,忽略了做人”,学校就成了“学店”,教育就成了“跛的教育”,而“跛的教育是不能行远的,正如跛的人不能行远一样”。

二、教育中的不正常现象

案例一:

儿子脾气不好,问父亲怎么改。父亲说:“你每发一次脾气,就在院子的栅栏上钉一颗钉子,用以提醒自己。”过了几天,儿子告诉父亲:“我已经好几天没钉钉子了,这些天都没发脾气了。”

父亲很高兴,又告诉他:“如果一天不发脾气,那么就去拔掉一颗钉子。”过了些日子,儿子又来告诉父亲:“我把钉子拔完了,现在坏脾气改掉了。”父亲拉着他的手来到栅栏边说:“你看,虽然钉子被拔掉了,但是钉孔都留在上面。你要记住,你伤害了别人的感情,是会在别人的心上留下伤痕的。”

思考: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要最大限度减少师源性情感伤害。

案例二:两则学生的字

《上学歌》:“太阳当头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我要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回头,我就跑,回头一看,学校炸飞了”。

“如果我有一颗炸弹,我就会炸平我的学校;如果我有一把刀,我就会杀死我的妈妈。”这令人毛骨悚然的话,来自海口某小学一名9岁小学生的造句。(2009年5月31日《南国都市报》)

案例三:

“死亡笔记”

“我对生活失去信心,我活着像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

“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采用了这种最极(端)的方法。我不会去后悔,我希望我用这种方式可以唤醒人们对学生的态度,认识社会,认识国家,认识到老师的混蛋,让教育可以

改变。”

各种智能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分,每个人都有可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

所以,我们不能说哪一个学生更聪明,而应该说,哪个学生在哪一个领域更聪明。

三、教育怎么做

“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爱因斯坦

故事一: 无声的教育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老禅师也不声张,静静地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蹲下。

不到半个时辰,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少顷,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只得站在原地,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

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思考:教育需要多一份关怀,少一些责备。

故事二: 人格的力量

我国著名教育家张伯苓,1919年之后相继创办南开大学、南开女中、南开小学。他十分注意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并且身体力行,为人师表。

一次,他发现有个学生手指被烟熏黄了,便严肃地劝告那个学生:“烟对身体有害,要戒掉它。”没想到那个学生有点不服气,俏皮地说:“那您吸烟就对身体没有害处吗?”

张伯苓对于学生的责难,歉意地笑了笑,立即唤工友将自己所有的吕宋烟全部取来,当众销毁,还折断了自己用了多年的心爱的烟袋杆,诚恳地说:“从此以后,我与诸同学共同戒烟。”果然,打那以后,他再也不吸烟了。

思考:要想改变别人必先改变自己。

故事三: 最好的服务

日本有一个名将叫丰臣秀吉,一次作战以后他很渴,找人要水喝,这个人先端给他一大碗凉开水,他一饮而尽;后来给他端了一小碗浓度稍微大一点的茶,他又喝了;最后给他端了一小碗温度比较高的浓茶,他就慢慢地品。

他喝了以后觉得这样的喝法很舒服,然后就反过来问那个人:“你为什么要这样给我喝水?”这个人说:“你刚打完仗,口比较渴,所以我给你一大碗凉开水;你喝完这碗水后可以喝一点茶了,所以我就给你一碗浓度和温度稍微大点的茶;你休息过来以后,需要的是品茶,所以我给你一碗温度比较高的浓茶。”思考:最好的服务是适应对方需要的服务。我们教学应该从教育活动的实际出发,要适应学生的不同需求,解决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的结合。

故事四: 妙手回春

“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一句普通的话,改变了一个学生的人生。

此话出自美国纽约大沙头诺必塔小学校长皮尔保罗之口,话语中的“你”是指当时一名调皮捣蛋的学生罗杰罗尔斯。小罗尔斯出生于美国纽约声名狼藉的大沙头贫民窟,这里环境肮脏、充满暴力,是偷渡者和流浪汗的聚集地。因此,他从小就受到了不良影响,读小学时经常逃学、打架、偷窃。一天,当他从又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校长皮尔保罗将他逮个正着。出乎意料的是,校长不但没有批评他,反而诚恳地说了上面的那句话并给予语重心长的引导和鼓励。

当时的罗尔斯大吃一惊,因为在他不长的人生经历中只有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五吨重的小船的船长。

罗尔斯记下了校长的话并坚信这是真实的。

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象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罗尔斯的衣服不再粘满泥土、罗尔斯的语言不再肮脏难听、罗尔斯的行动不再拖沓和漫无目的。在此后的40 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51岁那年,他终于成了纽约州的州长。

思考:老师要做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故事五:有这样一位妈妈

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都说了些什么,她鼻子一酸,差点流下泪来。因为全班30位小朋友,惟有他表现最差;惟有对他,老师表现出不屑。

然而她还是告诉她的儿子:“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其他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那天晚上,她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她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这次数学考试,全班50名同学,你儿子排第40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您最好能带他去医院查一查。”

回去的路上,她流下了泪。然而,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第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的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她坐在儿子的座位上,等着老师点她儿子的名字,因为每次家长会,她儿子的名字在差生的行列中总是被点到。然而,这次却出乎她的预料——直到结束,都没有听到。

她有些不习惯,临别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她怀着惊喜的心情走出校门,此时她发现儿子在等她。路上她扶着儿子的肩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甜蜜,她告诉儿子:“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大学。

她儿子从学校回来,把一封印有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她的手里,突然转身跑到自己的房间里大哭起来,边哭边说:“妈妈,我知道我不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欣赏我……”

这时,她悲喜交加,再也按捺不住十几年来凝聚在心中的泪水,任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思考:你期望他成为什么,也许他就会成为什么。

故事六:过河

一个学者要过河,当小船来到河中央后,他询问船夫到对岸的距离时,发现船夫的语言有基本的语法错误,就很看不起船夫,说:“你这半辈子白活了!”船夫没说话。

船继续往前走,忽然狂风大作、波涛汹涌,船夫问学者:“你会游泳吗?掉在水里能辨别方向吗?”学者回答不会。船夫说:“我的船就要翻了,你这辈子真是白活了!”

思考:教育是注重培养“解答”问题的能力,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故事七: 赞美是黑夜中的明灯

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最近将有台风袭击一座海滨小城。

小城里的百姓惊慌起来,积极地投入到预防工作中。一位母亲忙碌着,旁边站着她的小女儿。

“这该死的台风……”,母亲一边收拾东西,一边诅咒。

“我喜欢台风”,旁边的小女孩不同意母亲的说法。

母亲感到很诧异,因为台风破坏力极强,毁坏庄稼、吹倒房屋、阻塞交通,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并造成损失,可眼前这个小不点儿居然说她喜欢台风。

“孩子,告诉妈妈,你为什么喜欢台风?”母亲小心翼翼地问。

“上次台风来了,就停了电”,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回答。

“停了电又怎么样?”

“晚上就会点蜡烛。”

“你喜欢点蜡烛吗?”

“是的,那回(指上次台风吹过的晚上)我点着蜡烛走来走去,你说我象小天使。”

母亲顿时无言,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抱起小女孩,亲吻着她的小脸蛋,凑近她的小耳朵并说了一句话:“孩子,你永远是天使”。

思考: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故事八: 正人先正己

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有一位女士养了一只珍贵的鹦鹉。这只鹦鹉非常美丽,可是它却有一个坏毛病:经常咳嗽且声音沙哑难听,好象喉咙里塞满了令人作呕的痰。女主人十分焦虑,急忙带它去看兽医,生怕它患上了什么呼吸系统的怪病。

检查结果证明,鹦鹉完全健康,根本没有任何毛病。女主人急忙问起为什么鹦鹉会发出那难听的咳嗽声,医生回答说:

“俗话说,鹦鹉学舌。它之所以发出咳嗽声一定是因为它经常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们家一定有人经常咳嗽,是吗?”

这时,女主人有些不好意思了。原来,她自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经常咳嗽,鹦鹉只不过是惟妙惟肖地把女主人的咳嗽声模仿出来而已。

思考:教育首先从自我开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故事九: 给每一株野草开花的机会

一位隐士住在山中,他很勤劳,每年春天,台阶上的野草刚探出头便被他清理掉了。

一天,隐士决定出远门,叫了一位朋友帮他看守庭院。与他相反,这位朋友很懒,从不修剪台阶上的野草,任其自由疯长。

暮夏时,一株野草开花了,五瓣的小花散发出一阵阵的幽香,花形如林地里的那些兰花一样,不同的是花边呈蜡黄色。这位朋友怀疑是它也是兰花中的一种,便采撷了一些叶子和花朵去请教一位研究植物的专家。专家仔细地观察了一阵,兴奋地说:“这是兰花的一个稀有品种,许多人穷尽了一生都很难找到它,如果在城市的花市上,这种腊兰的单株价至少是一万元。”

“腊兰?!”这位朋友惊呆了。而当那位隐士知道这个结果时,惊呆的人又多了一个,他不无感慨地说:“其实那株腊兰每年春天都会破土而出,只不过它刚发芽就被我拔掉了。要是我能耐心地等待它开花,那么几年前就能发现它的价值了。”

思考:教育需要一份耐心和期待。

故事十一: 永不凋谢的玫瑰

在前苏联的一所学校,校园的花房里开出了美丽的玫瑰花,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前来观看,但都没有人去采摘。

一天清晨,一个四岁的小朋友(就读于该校幼儿园)进入花房,摘下了一朵最大、最漂亮的玫瑰花。当她拿着花走出花房时,迎面走来了该校的校长。

校长十分想知道小女孩为什么要摘花,便弯下腰亲切地问:

“孩子,你可以告诉我你摘下的花是送给谁的吗?”

“送给奶奶的。奶奶生了重病,我告诉她学校里有一朵很大的玫瑰,奶奶不信,我这就摘下来送给她看,希望她早点好起来,等奶奶看完了之后我会把花送回来。”

听完孩子的回答,校长的心颤动了。他牵着小女孩的手,从花房里又摘下了两朵大玫瑰花,说道:

“这一朵是奖给你的,你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

这位校长是谁呢?他就是苏霍姆林斯。

思考:真正的教育者,不仅是教书更是育人。

教育是做人的事业,教育只有对准人本身,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教育不能完全屈从于现实而是想办法去改变现实;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者,其次才是一个学科教师。优秀教育者之所以优秀,并不是因为他们曾获得过优秀的称号,或拥有许多外在的光环,而是他们在工作中所创造的独特业绩和教育智慧。他们与一般教育者相比,“特别有爱心,特别有智慧,特别有艺术,特别有方法、特别有耐心”。

老师们,只要用心,一切皆有可能。做你喜欢的事;喜欢你正在做的事;研究你正在做的事;做好你能做的事。我们追求的目标是:让孩子们的生命质量因我而更精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