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胸前区解剖

胸前区解剖

胸前区解剖
胸前区解剖

胸前区解剖

一、切口

1. 沿前正中线,上从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下达胸骨下端(剑突)作一纵行切口。

2. 从第一切口的上端,由颈静脉切迹,沿锁骨至肩峰作一横行切口。

3.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沿肋弓,向外下至腋后线作一斜行切口。

4.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向外上至乳晕部作一斜行切口,达乳晕部时,沿该部作环形切口,然后再向外上斜行至腋前襞。

在切口处分离皮肤,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

二、层次解剖

(一)浅层结构

这个区域的皮肤较薄,剥离皮肤时不要太深,太深将会损伤皮神经、浅血管和影响深筋膜。翻皮时还应注意皮肤与浅筋膜之间的关系(紧密或疏松关系)。皮肤剥开后,可见浅筋膜,一般女尸皮下脂肪较多,浅筋膜较厚。在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浅筋膜内,可见到菲薄的肌层,为颈阔肌。在浅筋膜内寻找下列皮神经和浅血管:

1. 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在锁骨下方之内侧、中间部和肩部,寻找由颈部下行的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

2.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沿胸部前正中线的切口切开浅筋膜,用解剖镊子将切口缘提起向外翻,注意在近胸骨缘的肋间隙处,寻找出肋间神经前皮支。此神经穿过胸大肌及深筋膜沿肋间方向行走,其形态特点是细并略带珠白色的条束,并有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伴行,依此可与邻近的结缔组织相区别。找到皮神经和浅血管后,可沿其行径追踪一段距离,同时观察一下肋间神经前皮支所分布的大致范围。这些皮神经和浅血管都很细小,一般以第3肋间的分支最大,可解剖1至2条作为代表,不必把所有的肋间神经前皮支和浅血管都找出。

3.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肋间后动、静脉外侧皮支自腋前襞沿胸廓外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将皮肤和浅筋膜分别向内翻起,沿肋间隙方向找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与其

伴行的肋间后动、静脉的外侧皮支。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在胸大肌下缘处穿出深筋膜,分支分别向内、外两侧行走,其中有些分支伸到乳部皮肤。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较长称肋间壁神经,它跨过腋窝与臂内侧皮神经相交通(待后观察)。

沿腋前线附近的浅筋膜内还可找到胸腹壁静脉,此静脉只追至其穿深筋膜为止。

4. 如系女尸,在女尸上观察乳房的外形之后,于乳晕处作放射状切口,皮下组织内寻找辨认输乳管、输乳管窦并追踪其至乳房的开口。注意在乳房部的浅筋膜内有纤维束。这些纤维束连于皮肤和浅筋膜之间,它构成乳腺的支架,支持位于浅筋膜内的乳腺组织,并将乳腺分为各乳腺小叶。乳腺内的血管和神经亦循这些纤维束的方向行走。乳腺实为位于浅筋膜内的腺体。保留皮神经和浅血管,清除皮下脂肪,如乳房特别发达者,沿乳房周围环切,然后将乳房自胸筋膜表面剥离,同时观察乳房后间隙,可见其深面有较强韧的筋膜即胸筋膜,观察其附着和移行情况。

(二)深层结构

1. 观察胸筋膜除去乳房后,清理残余的浅筋膜,观察深筋膜。可见覆于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向上连于锁骨,向外下由胸大肌下缘连于构成腋窝底的腋筋膜。

2. 找出头静脉并注意其行径位置切开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筋膜,在三角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沟内找出头静脉,并查看其附近有无淋巴结(三角胸大肌淋巴结:位于锁骨下方头静脉旁,可1~2个小淋巴结,请予以保留),追踪头静脉至锁骨下窝,它在此处穿过锁胸筋膜而注入腋静脉(此处现在不必细追)。

3. 暴露胸大肌先把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剥离干净,再将胸大肌下缘边界修整清楚,观察胸大肌的起点位置、纤维方向及跨过的关节,试联想它的作用。紧贴胸大肌锁骨头并沿胸骨及腹部起点的外侧1~2cm处作弧形切口,将该肌缓慢地从起点翻向止点,同时注意观察进入胸大肌的神经和血管,尽量保留这些血管神经不要随便将其拉断。然后在胸大肌的胸骨旁起点处,试找出1~2支胸廓内动脉的穿支(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伴行),因为临床作乳腺癌根治术切断胸大肌止点时,需注意结扎这些血管,以免血管断端回缩进入胸腔,引起胸腔内出血。

4. 锁胸筋膜的组成和联属先观察胸大肌深面的胸小肌,它起于第3~5肋骨的前端,肌纤维斜向外上,止于肩胛骨喙突,此肌与腋窝内血管神经的安排有较恒定的关系,是一标志性结构。然后观察包绕胸小肌的筋模是与胸大肌表面的深筋膜相连续的。包绕胸小肌的深筋膜向上延伸,在胸小肌的上缘与锁骨之间有时为较致密的膜,有时为

略含有脂肪的膜性组织,此膜即锁胸筋膜。此筋膜的深面与腋动、静脉的第一段相联属。

5. 穿胸小肌上缘的主要结构在切断胸小肌前,观察在胸小肌上缘有哪些结构通过锁胸筋膜。

(1) 胸前外侧神经:用镊子在胸小肌上缘分离并找出穿锁胸筋膜支配胸大肌锁骨部的胸前外侧神经。

(2) 胸肩峰动脉:胸肩峰动脉为腋动脉的分支,它穿出锁胸筋膜之后,其胸肌支与胸前外侧神经伴行供应胸大肌。把血管神经分离清楚并辨认明确之后,进一步追踪胸肩峰动脉至其起点(腋动脉处)。

(3) 头静脉及锁骨下淋巴结:进一步追踪头静脉,观察它在胸小肌上缘穿过锁胸筋膜汇入腋静脉。在该处(腋静脉附近)常可见到若干淋巴结,为锁骨下淋巴结。它主要接受上肢桡侧浅淋巴管、腋淋巴结前群的淋巴液以及乳房深部的一些淋巴液。

6. 观察胸小肌上缘穿过的结构以后,再在胸小肌周围观察下列结构

(1) 胸肌淋巴结(腋淋巴结前群):该群淋巴结位于胸小肌表面下缘附近,第3肋骨的前方,常有1~3个淋巴结。它收纳胸前外侧壁、乳房中央和外侧部的淋巴液。乳癌时,该淋巴结群往往较其它淋巴结群更易受累,临床检查可在腋前襞深面摸到。

(2) 胸前内侧神经:在胸小肌表面寻找从胸小肌穿出到胸大肌的胸前内侧神经。

观察完以上结构后,清理胸小肌的上、下缘,并检查其起止点。而后于胸小肌起点处将胸小肌自骨面剥离,向外上方边翻边观察支配该肌的胸前内侧神经和胸肩峰动脉的胸肌支。

7. 剥除前锯肌表面的筋膜,暴露其肌齿(如上、下部肌齿清理困难可暂缓)观察其与腹外斜肌肌齿的交错形式。沿胸小肌下缘,前锯肌表面寻找支配该肌的胸外侧动、静脉和胸长神经,观察腋筋膜的形态之后,于第2肋间找出肋间臂神经。

腋区解剖

(一)解剖腋窝各壁

1. 观察并剥离胸筋膜和腋筋膜胸筋膜被覆胸大肌表面,向上附着于锁骨,在胸大肌下缘向后延续为封闭腋腔底的腋筋膜,向外侧与三角肌筋膜相连。清除胸筋膜和腋

筋膜,暴露胸大肌的境界。

2. 解剖胸大肌、胸小肌:胸大、小肌及其筋膜构成了腋腔前壁,翻开后才能暴露腋窝(见前)。

(二)解剖腋窝内结构

腋窝内含腋动脉及其分支、腋静脉及其属支、臂丛及其分支、腋淋巴结以及其间的脂肪组织。血管神经被结缔组织膜即腋鞘包绕。

1. 打开腋鞘①用镊子小心摘除腋窝内的脂肪组织,同时注意观察位于腋静脉附近的外侧淋巴结和近腋窝底处的中央淋巴结,观察后清除。另外注意保留穿行于脂肪组织内的肋间臂神经,该神经由第2肋间隙穿出。②纵行剖开腋鞘,清除腋鞘的结缔组织,确认腋动脉、腋静脉及臂丛三个束:腋动脉位于腋静脉外侧,臂丛三个束从内、外、后方包绕腋动脉。③除去腋静脉较小的属支,以便暴露解剖视野。

2. 解剖腋动脉及其分支

(1)确定腋动脉的分段腋动脉在第一肋外侧缘接续锁骨下动脉,至大圆肌下缘延续为肱动脉。以胸小肌为标志将腋动脉分为三段:①第一段位于第一肋外侧缘与胸小肌上缘之间;②第二段位于胸小肌深面;③第三段位于胸小肌下缘与大圆肌下缘之间。

(2)剖查腋动脉各段的分支腋动脉分支的起点可能有变异,如果标本与讲义不同,应根据其分支的分布来命名。腋动脉被臂丛的束及其分支包绕,在解剖腋动脉分支时,必须注意不能伤及臂丛的分支。

①腋动脉第一段的分支:为胸肩峰动脉和胸上动脉。分离胸肩峰动脉起始部,可见胸肩峰动脉干粗而短,随即分出多个分支,分布到三角肌和胸大、小肌等区域。胸上动脉细小,分布于第1、2肋间隙。

②腋动脉第二段的分支:为胸外侧动脉,沿胸小肌下缘或深面走向胸壁。确认胸外侧动脉的起始,并追踪至胸壁。育龄期妇女此血管相对较大,主要营养乳腺外侧部。胸外侧血管附近有胸肌淋巴结,观察后除去。

③腋动脉第三段的分支:有三条。1)肩胛下动脉:是腋动脉的最大的分支,沿肩胛下肌外缘下行2~3cm分成胸背动脉和旋肩胛动脉,追踪胸背动脉至背阔肌,追踪旋肩胛动脉至进入三边孔。用一探针从腋窝穿过三边孔,从背侧面观察验证旋肩胛动脉确实穿过三边孔。2)旋肱前动脉:较细小,从腋动脉外侧壁发出,绕肱骨外科颈前面行

肩外侧经三角肌入路

1、适应症 前外侧入路可被用来治疗各种肱骨近端骨折。 尤其是用来进行髓内钉及大结节处骨折的接骨术(A1骨折)。当行微创接骨术也建议用此入路。 将三角肌分成三个部分,这个切口位于锁骨(第1部分)和肩峰(第2部分)之间的三角肌部分,如图示。 根据骨折的形态及设定的手术方式,皮肤的切口可做不同程度的延长,但是都不可以超过肩峰远端5cm,以为了保护腋神经。 2、解剖: 神经血管结构 腋神经的走行必须牢记。 备注:腋神经前运动支在肩峰外侧缘远端约6cm处水平经过肱骨。这个距离一般没有变异。

3、这种入路使用了一个相对无血管的平面,远离旋肱前后动脉。

4、皮肤切口 解剖标志 肩外侧经三角肌入路的解剖标志是: A) 肩峰外侧缘 B) 肱骨干近端侧方 这些标志很容易触及。

5、皮肤切口 腋神经 开皮之前,先标记出切口远端的界限,位于肩峰下5cm,即腋神经以上1cm处。 如果行微创接骨术,钢板要在腋神经的下面通过,在第1条线下方2cm处绘制第2条线,在肱骨外侧,两条线之间就是危险区域。

6、皮肤切口 从肩峰远端5cm肱骨外侧缘,做皮肤切口,与肱骨轴平行。

7、前内侧肌间隙的显露 三头肌前内侧肌间隙的显露:在其肌纤维的前部及内侧部。劈开肌间隙,沿着三角肌纤维走行,可以得到一个出血少的入路至下方结构。 要达到最清楚的暴露,分割三角肌近端达肩峰的边缘,远端不要超过肩峰下5cm,以避免损伤腋神经及使三角肌前部瘫痪。 在切口远端,可用手指在三角肌的深面触及腋神经,以确定其位置。这支神经绕着肱骨近端走行半周,从肩峰外侧插入三角肌。 如果三头肌下方的滑囊有血块形成,可能需要切除,以为了显露肱骨头。 提示:预置保护缝线 为了保护腋神经在远端游离出来,可预置缝线于劈开的三角肌下缘,可防止术中过于劈开三角肌。

《人体解剖学》_第三节 项背部浅层、肩胛区和三角肌区_中医世家

《人体解剖学》 > 第五章上肢 第三节项背部浅层、肩胛区和三角肌区 项部上方以上项线与头部分界;前方以斜方肌前缘与颈部分界;腰背部外侧缘为腋后线的延线;第12肋为腰部与背部的分界。 本区重要的体表标志有枕外隆突,第6颈椎以下各椎骨的棘突,以及其它常用作定位的标志;在直立两上肢垂于体侧时,两侧肩胛冈内侧端连线,通过第三胸椎棘突;两侧肩胛下角连线,横过第7胸椎棘突;两侧髂嵴最高点的连线,经过第4腰椎棘突。 一、皮肤和浅筋膜 项背部皮肤较厚,浅筋膜致密,并有纤维束与深筋膜相连。腰部的浅筋膜可以分为两层,其间有丰富的脂肪组织。 项部的皮神经主要由枕大神经和第三枕神经分布。枕大神经greateroccipital nerve 是第二项神经后支的皮支,较粗大,在上项线高度穿斜方肌及深筋膜浅出,分支分布于枕部皮肤,第三枕神经thirdoccipital nerve是第三颈神经后支的皮支,分布于项部和枕外隆凸附近的皮肤。 背部的皮神经为胸神经后支的皮支,上半部者在靠近正中线的两侧穿出斜方肌至皮下,下半部者则距正中线约4~5厘米处穿出(图5-7)。

图5-7 背部浅层结构 腰部的皮神经来自第1~3腰神经后支,它们从骶棘肌外侧缘穿出深筋膜,除分支布于腰部外,主支越过髂嵴,分布臂上部皮肤,叫做臂上皮神经(已见于臂部解剖)。 与上述皮神经伴行尚有细小的动脉支,它们是肋间动脉和腰动脉的分支。 二、深筋膜 1.项部深筋膜 项部深筋膜包绕项部的浅层肌和深层肌,与颈部深筋膜相续。 2.腰背部深筋膜 腰背部深筋膜叫胸腰筋膜thoracolumbar fascia,可分为三层。浅层最厚,位于骶棘肌的表面,背阔肌和下后锯肌的深面,向上与项部深筋膜相续,向下附于髂嵴和骶骨背面;中层位于骶棘肌深面,即骶棘肌与腰方肌之间,在骶棘肌外侧缘处,与浅层愈合,共同形成包绕骶棘肌的筋膜鞘,同时为背阔肌和腹内斜肌、腹横肌腱提供了广阔的起点;深层较薄弱,复于腰方肌的前面,叫做腰方肌筋膜,属于腹内筋膜的一部分。

胸前区解剖

胸前区解剖 一、切口 1. 沿前正中线,上从胸骨柄上缘的颈静脉切迹,下达胸骨下端(剑突)作一纵行切口。 2. 从第一切口的上端,由颈静脉切迹,沿锁骨至肩峰作一横行切口。 3.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沿肋弓,向外下至腋后线作一斜行切口。 4. 从第一切口的下端,向外上至乳晕部作一斜行切口,达乳晕部时,沿该部作环形切口,然后再向外上斜行至腋前襞。 在切口处分离皮肤,按以下顺序进行操作。 二、层次解剖 (一)浅层结构 这个区域的皮肤较薄,剥离皮肤时不要太深,太深将会损伤皮神经、浅血管和影响深筋膜。翻皮时还应注意皮肤与浅筋膜之间的关系(紧密或疏松关系)。皮肤剥开后,可见浅筋膜,一般女尸皮下脂肪较多,浅筋膜较厚。在胸大肌和三角肌表面的浅筋膜内,可见到菲薄的肌层,为颈阔肌。在浅筋膜内寻找下列皮神经和浅血管: 1. 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在锁骨下方之内侧、中间部和肩部,寻找由颈部下行的锁骨上神经的内支、中支和外支。 2. 肋间神经前皮支和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沿胸部前正中线的切口切开浅筋膜,用解剖镊子将切口缘提起向外翻,注意在近胸骨缘的肋间隙处,寻找出肋间神经前皮支。此神经穿过胸大肌及深筋膜沿肋间方向行走,其形态特点是细并略带珠白色的条束,并有胸廓内动、静脉的穿支伴行,依此可与邻近的结缔组织相区别。找到皮神经和浅血管后,可沿其行径追踪一段距离,同时观察一下肋间神经前皮支所分布的大致范围。这些皮神经和浅血管都很细小,一般以第3肋间的分支最大,可解剖1至2条作为代表,不必把所有的肋间神经前皮支和浅血管都找出。 3. 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和肋间后动、静脉外侧皮支自腋前襞沿胸廓外侧面向下作纵行切口,将皮肤和浅筋膜分别向内翻起,沿肋间隙方向找出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及与其

局部解剖学(胸部)

局部解剖学 regional anatomy 河北医科大学基础课教学部 解剖组胚教研室 陈海英 第四章胸部 第一节概述 ※胸部位于颈部与腹部之间,其上部两侧与上肢相连。它由胸壁、胸腔和胸腔内器官组成。胸腔向上经胸廓上口与颈部相通,向下借膈与腹腔分隔。是人体第二大体腔局部。 ※胸部≠胸腔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薄、细、白、大 (二)浅筋膜 胸部的浅筋膜与颈部、腹部和上肢的浅筋膜相续,内含浅血管、浅淋巴管、皮神经和乳腺。 3、乳房mamma(breast) 1)位置:胸肌筋膜表面,胸骨旁线与腋中线之间,平2-6肋高度。乳头锁骨中线与第4肋间隙交界处(男性) 2)形态结构:呈半球形。由皮肤、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和乳腺组织构成。乳腺被结缔组织分割为15-20个乳腺叶。乳腺叶和输乳管以乳头为中心成放射状排列。 乳房结缔组织中有许多纤维束,两端分别附着于皮肤和胸肌筋膜,称乳房悬韧带或Cooper韧带。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间隙。 A:外侧部和中央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淋巴结(主要、早) B:上部的淋巴管注入尖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 C:内侧部的淋巴管注入胸骨旁淋巴结

D:深部的淋巴管注入胸肌间淋巴结 E: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F:内下部的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相交通 乳房脓肿与放射状切口 二、深层结构 深筋膜 胸廓外肌层 胸廓和肋间隙 胸廓内血管 胸内筋膜 (一)深筋膜 1、浅层:较薄弱 2、深层:较厚,胸大肌的深面 ★胸锁筋膜(clavipectoral fasci) 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的之间的三角形筋膜。穿出的结构: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内、外侧神经;穿入的结构:头静脉和淋巴管。注意:手术切开胸锁筋膜时注意保护神 经,以防胸大小肌瘫痪。 (二)胸廓外肌层 (三)胸廓和肋间隙 1、胸廓(略) 2、肋间隙 intercostal space :上位肋间隙大于下位肋间隙,同一肋间隙前部大于后部,最宽的是第二肋间隙。肋间隙内有三层肌肉,由浅入深为: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肋间最内肌。在后两层肌间有肋间血管神经。血管神经在肋间隙的不同部位发生动态变化。

局部解剖学;三角区

【关键词】局部解剖学;三角区;临床应用 在人体内有许多三角区,它们是局部解剖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份。有的三角区是手术中寻找血管的标志,有的是穿刺部位,有的用作鉴别疾病,有的为危险区等。因此掌握三角区对系统学习局部解剖学,指导临床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 头部三角 (1)危险三角为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形区。面静脉可经内眦静脉、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也可经面深静脉、翼丛等与海绵窦交通。口角平面以上的面静脉常无静脉瓣,当面部感染引起疖、痈时,可经上述途径至海绵窦,引起化脓性海绵状静脉窦炎、脑膜炎等,故该处感染应避免挤压。 (2)磨牙后三角由下颌骨内斜线和外斜线向上延伸相交而成。其基底部是最后磨牙的远中面,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3)颊脂体三角位于颊粘膜下,底位于颊部,尖端靠近翼下颌韧带,相当于下颌孔平面。亦为下牙槽神经传导麻醉时穿刺点的重要标志之一。 (4)外耳道上三角(Macewen三角)位于外耳道上棘(Henle棘)的后方。上界为颧突后根的水平延长线(颞线),前界是骨性外耳道后缘的切线,后下界为自颧突后根的延长线引至外耳道下缘之斜线。乳突凿开术时应以此三角和Henle棘为标志,开放鼓窦和乳突小房。但应注意勿向上误入颅中窝或伤及硬脑膜,向后易伤及乙状窦。 (5)脑桥小脑三角脑桥臂、延髓与小脑交界的三角形区域。前庭蜗神经根和面神经根恰连于此,在其上方有三叉神经根,下方与舌咽神经根和迷走神经根邻近,后方为小脑。因此,当此处有炎症或肿瘤时,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称为脑桥小脑角综合征。最常见的是听神经瘤和蛛网膜炎等,随着病灶的扩大逐渐影响周围结构,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此三角的血管、神经走行较为复杂,在其内手术时应注意避免伤及上述结构[13]。 2 颈部三角 (1)颏下三角为左、右二腹肌前腹与舌骨体围成的三角区,此区内有1~3个颏下淋巴结,为颏下恶性肿瘤、颏下区结节性筋膜炎的好发处[1]。 (2)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与下颌体下缘围成,内有下颌下腺、面动脉、舌动脉、舌神经、舌下神经和下颌下神经节以及4~6个下颌下淋巴结。为颌下腺炎、颌下淋巴结炎的病变处。此区手术要保护舌神经、舌下神经以及下颌下神经节,以免引起舌前2/3感觉障碍、舌肌瘫痪和唾液分泌障碍。 (3)颈动脉三角由胸锁乳突肌上份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内有颈内静脉及属支、颈总动脉及分支、舌下神经及降支、迷走神经及分支、副神经及部分颈深淋巴结。由于颈总动脉位置表浅、在活体可摸到其搏动。当头面部出血时,可在平环状软骨高度向后内将颈总动脉压向第六颈椎的颈动脉结节进行止血。针刺“人迎”穴治疗高血压、低血压、哮喘等病时,应向深部触压颈总动脉,避开颈总动脉直刺。 1/4 (4)肌三角位于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之间。三角内有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颈部和食管颈部等器官。当甲状腺肿大时,如向后内侧压迫喉、气管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若向后外方压迫颈交感干可出现Horner综合征。在行甲状腺次全切术,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极,靠近颈动脉鞘处结扎,以免损伤喉返神经引起声音嘶哑;而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紧贴甲状腺上极,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外支而出现声音低钝或呛咳等。部份病人在行低位气管切开或甲状腺手术时,还要注意勿伤甲状腺最下动脉。此外甲状腺手术时,还应尽量保留甲状旁腺,以免引起钙、磷代谢紊乱。(5椎动脉三角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1段,尖为第6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1、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得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得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得腱纤维鞘与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 snuff box:位于手背外侧部得浅凹。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与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与大多角骨。其内有桡动脉通过。临床意义:(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就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得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得三个头与肱骨得桡神经沟围成得管道,内有绕神经与肱深血管通过。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与肱骨围成,在大圆肌与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与肱桡肌之间得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得外侧。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面得深部,由屈肌支持带与腕骨沟围成。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与位于两个腱鞘之间得正中神经。临床意义: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就是厚而坚韧得结缔组织扁带增厚。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与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与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得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 fossa: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得三角形凹陷。上界就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就是肱桡肌;下内侧界就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与肱二头肌腱膜;底就是肱肌、旋后肌与肘关节囊。内容与排列:自内向外侧依次为正中神经、肱血管、肱二头肌腱、前壁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及其浅深支。其中肱二头肌腱就是寻找血管神经得标志。 8、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由尺动脉终支与桡动脉得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得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分支伸直手指。其分支:(1)指掌侧总动脉3条,在指蹼间隙,再分为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相邻两指得相对缘;(2)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小指尺侧。 9、腋淋巴结:分布于腋静脉及其属支周围得疏松结缔组织中得淋巴结,按分布可以分为五群:(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引流上肢得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得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背部、肩部与胸后壁得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底得脂肪组织中,引流上上述三群淋巴结得输出管,流注尖淋巴结;(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引流上述四群淋巴结得输出管,锁骨下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临床意义:当乳腺癌手术切除腋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其附近得神经,如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一旦损伤会致前锯肌与背阔肌瘫痪。 10、Hunter氏管(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中1/3段得得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与股内侧肌三者间得管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其前壁就是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就是股内侧肌;后壁就是大收肌与长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通腘窝。内容物:前方就是股神经得隐神经与股内侧肌支;中间就是股动脉;后方就是股静脉、淋巴与疏松结缔组织等。股三角与腘窝炎症可由收肌管蔓延。

局部解剖学(二十九)胸部局解

(二十九)胸部局解 问:试述第四胸椎下缘平面(胸部)的解剖结构?(中大2001) 答:胸骨角 sternal angle胸骨柄与胸骨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角。该角两侧平对第2肋软骨,向后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纵隔内一些重要器官在此平面行程和形态改变,如主动脉弓与升、降主动脉的分界,气管分为左、右主支气管,胸导管由右转向左行,左主支气管与食管交叉等。 1.胸壁的层次结构 一、浅层结构 (一)皮肤 胸前、外侧区皮肤较薄,除胸骨表面皮肤外,均有较大的活动性。胸前部皮肤面积大,颜色和质地与面部相近,可用于颌面部创伤的修复。 (二)浅筋膜 浅筋膜内含脂肪、皮神经、浅血管、浅淋巴管和乳腺。 1.皮神经胸前、外侧区的皮神经来自颈丛和上部肋间神经的分支。 (1)锁骨上神经supraclavicular nerves:约2-4支,属于颈丛皮支,自颈丛发出后向下跨越锁骨的前面,分布于胸前区上部和肩部皮肤。 (2)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肋间神经在腋前线附近(或腋中线)发出外侧皮支,分布于胸外侧区和胸前区外侧部皮肤;在胸骨两侧发出前皮支,分布于胸前区内侧部皮肤。肋间神经的皮支分布具有两个特点:①明显的节段性和带状分布,自上而下按神经序数排列,第2肋间神经皮支分布于胸骨角平面的皮肤,其外侧皮支分出肋间臂神经分布于臂内侧部皮肤,第4肋间神经分布于男性乳头平面,第6肋间神经至剑突平面,第8肋间神经至肋弓平面。根据皮神经的阶段性分布,可判断麻醉平面和脊髓损伤节段。②重叠分布,相邻的三条皮神经互相重叠,共同管理一带状区的皮肤感觉。一条肋间神经受损,其分布区的感觉障碍不明显,只有在相邻两条肋间神经受损时,才出现这一共同管理带状区的感觉障碍。 2.血管 (1)动脉:主要是胸廓内动脉、肋间后动脉和腋动脉的分支(如胸肩峰动脉和胸外侧动脉)。 胸廓内动脉穿支:在距胸骨侧缘约1cm处穿出,一般与肋间神经前皮支伴行,分布至胸前区内侧部。肋间后动脉的前、外侧穿支:与肋间神经前、外侧皮支伴行,分布于胸前、外侧区的皮肤、肌和乳房。 女性的胸廓内动脉第3-6穿支和第3-7肋间后动脉穿支还分布于乳房。由于胸廓内动脉2-4穿支较粗大,发出分支至乳房,在行乳癌根治术时注意结扎这些血管。 (2)静脉:胸廓内静脉的穿支和肋间后静脉的属支,分别注入胸廓内静脉和肋间后静脉。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局部解剖名词解释完整版 1.掌腱膜palmar aponeurosis:掌长肌腱越过屈肌支持带浅面后,腱纤维分散紧密连接于手掌深筋膜浅层的中部,使该部特别发达,甚为坚韧,形成有光泽的腱膜性纤维组织膜,称为掌腱膜。其远侧部纵行纤维分成4束,分别止于2~5指的腱纤维鞘和侧副韧带。 2.鼻烟壶anatomical snuff box:位于手背外侧部的浅凹。其桡侧界为姆长展肌腱和姆短伸肌腱;尺侧界为姆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手舟骨和大多角骨。其内有桡动脉通过。临床意义:(1)在鼻烟壶内可以触及桡动脉搏动;(2)当手舟骨骨折时,此窝因肿胀而消失,并有压痛;(3)此处是切开姆伸肌腱鞘、结扎桡动脉的合理途径。 3.肱骨肌管humeromuscular tunnel:又称桡神经管,为肱三头肌的三个头与肱骨的桡神经沟围成的管道,内有绕神经和肱深血管通过。此管自内上向外下绕肱骨干后外侧面;上口由肱三头肌内、外侧头和肱骨围成,在大圆肌和背阔肌下方;下口在肱肌和肱桡肌之间的深处,约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的外侧。 4.腕管carpal canal:位于腕掌侧面的深部,由屈肌支持带和腕骨沟围成。内有9条肌腱及其腱鞘(4条指浅屈肌腱、4条指深屈肌腱及其屈肌总腱鞘、1条姆长屈肌腱及其腱鞘)和位于两个腱鞘之间的正中神经。临床意义:当腕管内正中神经受损,可产生“腕管综合症”。 5.屈肌支持带flexor retinaculum:位于腕掌侧韧带远侧深面,又名腕横韧带(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是厚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扁带增厚。其尺侧端附于豌豆骨和钩骨沟;桡侧端附于手舟骨和大多角骨结节。 6.肘后三角:肱骨内、外上髁与尺骨鹰嘴三者,在肘关节伸直时,成一条直线;当肘关节屈为直角时,三者构成尖朝向远端的等腰三角形,称为肘后三角。 7.肘窝cubital fossa:肘窝位于肘前区深部,为尖朝远外侧的三角形凹陷。上界是肱骨内、外上髁连线;下外侧界是肱桡肌;下内侧界是旋前圆肌;顶有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和肱二头肌腱膜;底是肱肌、旋后肌和肘关节囊。内容与排列:自内向外侧依次为正中神经、肱血管、肱二头肌腱、前壁外侧皮神经、桡神经及其浅深支。其中肱二头肌腱是寻找血管神经的标志。 8.掌浅弓superficial palmar arch:由尺动脉终支和桡动脉的掌浅支吻合而成,位于掌腱膜深方,指屈肌腱及屈肌总腱鞘、蚓状肌的浅面,掌浅弓凸向远端,并发出分支伸直手指。其分支:(1)指掌侧总动脉3条,在指蹼间隙,再分为指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相邻两指的相对缘;(2)小指尺掌侧固有动脉,分布于小指尺侧。 9.腋淋巴结:分布于腋静脉及其属支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中的淋巴结,按分布可以分为五群:(1)外侧淋巴结,沿腋静脉远端排列,引流上肢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2)胸肌淋巴结,位于胸外侧血管周围,引流胸外侧壁、乳房外侧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3)肩胛下淋巴结,沿肩胛下血管排列,引流背部、肩部和胸后壁的淋巴,流注中央淋巴结、尖淋巴结;(4)中央淋巴结,在腋窝底的脂肪组织中,引流上上述三群淋巴结的输出管,流注尖淋巴结;(5)尖淋巴结,沿腋静脉近端排列,引流上述四群淋巴结的输出管,锁骨下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临床意义:当乳腺癌手术切除腋淋巴结时,应注意保护其附近的神经,如胸长神经、胸背神经等,一旦损伤会致前锯肌和背阔肌瘫痪。 10.Hunter氏管(收肌管adductor canal):位于股中1/3段的的前内侧面,缝匠肌、大收肌和股内侧肌三者间的管状间隙,长15~17cm,其横断面呈三角形。其前壁是大收肌腱板、缝匠肌;外侧壁是股内侧肌;后壁是大收肌和长收肌;向上通股三角;向下通腘窝。内容物:前方是股神经的隐神经和股内侧肌支;中间是股动脉;后方是股静脉、淋巴和疏松结缔组织等。股三角和腘窝炎症可由收肌管蔓延。

局部解剖学_王怀经_第三章胸部

局部解剖学教案(中文版) 第三章胸部 学习目标 一、掌握内容 (一)固有胸壁的构成。 (二)女性乳房的位置关系,淋巴引流及其临床意义。 (三)胸廓内动脉的行程及其临床意义。 (四)胸膜腔及胸膜隐窝的构成,胸膜顶、胸膜隐窝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五)肺根的构成,各结构间的毗邻关系。 (六)胸膜及肺的体表投影。 (七)主动脉弓三大分支的毗邻关系。 (八)动脉韧带与左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及邻近结构的位置关系。 (九)心包的组成和心包斜窦及横窦的位置及临床意义。 (十)食管、胸导管的毗邻关系及意义。 二、了解内容 (一)胸部的境界、体表标志、胸部的标志线。 (二)胸壁浅、深筋膜及肌的配布。 (三)胸膜、胸膜腔、胸内脏器以及纵隔的内容。 (四)肋间隙的构成、胸内筋膜的配布。 (五)肺叶、肺段和它们的意义。 (六)纵隔的境界、分部与内容。 (七)上纵隔各主要结构的排列关系。 (八)心包内各大血管的位置关系。 (九)心脏的体表投影及其临床意义。 (十)奇静脉、半奇静脉的行程。 第一节概述 (一)胸部概况 1.位置胸部位于颈部与腹部之间,其上部两侧借上肢带与上肢相连。 2.胸壁胸部以胸廓为支架,表面覆以皮肤、筋膜和肌等软组织,内面衬以胸内筋膜, 共同构成胸壁。 3.胸腔胸壁与膈围成胸腔。 4.胸腔内容胸腔两侧部容纳肺和胸膜囊,中部为纵隔,有心、出入心的大血管、食

管和气管等器官。 (二)境界与分区 1. 境界 (1)上界自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连线与颈项部分界。 (2)下界自剑胸结合向两侧沿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至第12胸椎棘突与腹部分界。 (3)两侧上部分界以三角肌前后缘上份和腋前后襞下缘与胸壁相交处的连线与上肢分界。 2. 分区 (1)胸壁?胸前区:内侧界为前正中线,外侧界为三角肌前缘上份和腋前线,上界为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和锁骨上缘,下界为剑胸结合和肋弓前部。胸外侧区:介于腋前后线之间,上界平腋前后襞下缘中点连线高度,下界为腋前后线之间的肋弓后部和第11肋前份。?胸背区:上界为项区下界,下界为第12胸椎棘突、第12肋下缘、第11肋前份的连线。 (2)胸腔由胸壁和膈围成,分三部,中部为纵隔,左、右部容纳肺及胸膜囊。 (三)表面解剖 1. 体表标志 (1)颈静脉切迹:胸骨柄上缘的切迹,平对第2、3胸椎之间。 (2)胸骨角: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前突的角,平对第4胸椎下缘,两侧接第二肋软骨,体表易触及,是记数肋和肋间隙的标志。 (3)剑突:细长,上接胸骨体处称剑胸结合,平第9胸椎,上端两侧与第7肋软骨相接,下端游离并伸至腹前壁上部。 (4)锁骨和锁骨下窝:锁骨居颈静脉切迹两侧,全长均可触及,其中、外1/3交界处下方有一凹陷为锁骨下窝,该窝深处有腋血管和臂丛通过,于该窝内锁骨下一横指处,可摸到肩胛骨喙突。 (5)肋和肋间隙:第一肋被锁骨遮盖,其余肋和肋间隙均可触及。二者可作为胸、腹腔上部器官的定位标志。 (6)肋弓和胸骨下角:自剑突两侧向外下可触及肋弓,是肝脾的触诊标志。两侧肋弓与剑胸结合处共同围成胸骨下角,内有剑突。剑突与肋弓的交角称剑肋角,左侧者是心包穿刺常用进针部位之一。 (7)乳头:男性乳头一般在锁骨中线与第四肋间隙交界处,女性略低,并偏外下方。 (8)胸大肌:肌发达者体表可见该肌轮廓,在胸前外侧区交界处可摸到该肌下缘。 . 标志线 (1)前正中线:经胸骨正中所作的垂直线。 (2)胸骨线:经胸骨最宽处外侧缘所作的垂直线。 (3)锁骨中线:经锁骨中点所作的垂直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