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烧窑分享

烧窑分享

烧窑分享
烧窑分享

烧窑分享。新手必看。烧窑是陶艺制作最后一步,成败在此一举,现在化电窑大大提高了烧制的成品率。今天我说一下高温全自动烧制方法,大家参考一下。全自动电窑分为两种,220电压380电压。通常问题最多的是220电压的。出现的问题就是温度达不到。显示屏pv红色数字代表实际温度,sv绿色代表设定温度,正常情况下pv跟着sv走。再设置里面s代表温度t代表时间。s001就是第一段起始温度t-01代表的是第一段设定时间,以此类推。烧制有以下几个问题1:第一次烧制有烟这是正常的。2 设定好了温度烧制出来的东西不亮这个问题就是温度没达到,头几次烧制最好有人看着。看看pv跟sv温度是否一致如果pv追不上sv那就在相应的段的微调时间,通过加长时间来达到相对应的温度。3 国产电窑温差很大,很多人都没用温锥测过。盲目的去设定1230-1240,经过很多次测量电窑普遍温差在50度左右。你设定1230的时候。实际温度已经达到了1280 瓷泥没问题。如果是低温陶泥,很有可能会化了。电窑设置1200即可,中温釉1240 没问题。如果你的全部都是瓷泥。可以放心烧温度越高亮度越好,不把透明釉烧没了就行。4 300之前门要开缝跑水汽,不要直接把门关死了。5 烧制完成开门温度200度以下。太高温开门会对窑体有伤害。6 棚坂使用注意白色面朝上。白色是氧化铝防止沾板。暂时想到这么多,有问题请留言。

没学过陶艺,自己随便做几个花盆,然后底部出现开裂,感觉底部干的比较慢,晾胚时底部想下还是向上呢?如何避免这种开裂?

底部无效积水太多

收缩性大可以加一些熟料进去能够改善,裂的原因就太多了,总之就是干燥不均匀造成的,例如厚度太厚、底部有积水,晾坯的时候底部不透气等

[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烧窑技术]烧釉的技巧 烧窑是陶艺创作的最后一道、也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如同描龙画凤后的最后点睛,也仿佛一场华美交响音乐会的最后高潮。所有经历过这一过程的人都兴奋地诉说,每一次烧窑时等待的焦虑、对成功的期盼、作品出窑瞬间的喜悦和满足感,那是一种不可言状的心情,并且像痛君子一样,期待一次又一次地重现! 烧窑需要很高的技术。首先将已经成型、晾干并施好釉的陶瓷坯体送入窑内,高温燃烧,陶瓷坯体和釉料在火中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变化,最终梦幻般地成为陶艺作品。但是如果烧窑技术掌握得不好,烧成作品轻则会出现备种小银疵,重则会破裂,你的全部努力可能成为泡影。 一般来说,陶艺爱好者和陶艺家并不需要自己亲自烧窑。比如在景德镇,因为景德镇的陶瓷业历史悠久且极为发达,制瓷行业内分工非常细,不同的工序都有专门的行家进行操作。陶艺家通常只要将自己的作品交给专门的窑厂代为烧制就行了。据说,因为烧窑的技术难度最高,自古以来烧窑的窑工是所有工种中工资最高的,窑工凭借他们的经验和一双火眼金睛把握烧窑时的火候、时间。近年,由于陶艺制作的普及化,新型的、适合陶瓷工作室的小型窑炉出现了,这些小窑炉采用煤气或电作为燃料,自动控制炉温,使用相当方便,所以越来越多海内外陶艺家们以拥有自己的窑为自豪,并亲自烧窑。 但是无论是否自己亲自烧窑,对于陶艺家和陶艺爱好者来说,掌握一些烧窑常识对陶艺创作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我们时常听到有人说:“这件作品被烧坏了”,仿佛是说,我将作品送进窑里的时候是好好的,出窑时它才破裂了或釉烧得不理想,所以是烧坏了。这种想法时常是不准确的,陶艺作品出窑时出现问题不一定是烧窑的问题,很可能是造型时没有考虑到陶瓷坯体在高温时的特性造成的,这令我们认为有必要介绍以下烧窑的技巧。 烧窑前的准备 一、了解你的窑炉 烧制陶瓷的设施叫做“窑”,它包括窑门、火膛、炉床、烟囱四个组成部分,作品就放在炉床里。历史上窑的形状和技术也是在不断改进的,目的是提高炉温和更好地提高热效益。我们根据它的形象称之为:馒头窑(见右上图)、葫芦窑(见左图)、龙窑(见右下图),过去的年代它们当然都是烧柴火作为燃料。现代为了环保和节约成本,窑炉基本上改用煤、油、煤气、电作为燃料(电窑),由于技术的改变,陶瓷的价值判断也随之变化。 过去烧柴窑时,完全凭靠看火师傅的火眼金睛和经验观察,控制火力和气氛,现在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以根据仪表自动控制,理论上成品率应该相对比较高,但实际上我们还欠缺看火师傅代代相传的看火经验,依然时常出现一些问题。 二、让泥坯完全干燥 陶艺作品在进入窑炉进行烧窑之前,要经过几天的晾晒,确定它们已经完全干燥透了。如果泥坯中所含的水分没有完全蒸发,在进行烧成时,坯体中的水分遇热会膨胀、蒸发,导致作品产生龟裂,甚至毁坏。 但是刚造型好的湿泥坯要防止它的急速干燥,否则也很容易开裂。所以,干燥时根据当地气候的变化,在炎热的夏季要避免强烈阳光的直接照射,选择阴凉的地方风干;在北方的寒冬要避兔刚完成的作品结冰,因为冰融化时作品也会随之坍塌。要放在温暖的地方,比如在温暖的阳光下。记住,性急吃不到热豆腐! 烧窑 一、温度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陶瓷制作工艺流程 在陶瓷民俗博览区古窑景区错落有致的分布着古制瓷作坊、古镇窑、陶人画坊。在作坊里可见到“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巧夺天工的拉坯成型;在镇窑里,可看到神奇的松柴烧瓷技艺,从中领略到景德镇古代手工制瓷的魅力。在古窑,我们看到了练泥、拉坯、印坯、利坯、晒坯、刻花、施釉、烧窑、彩绘、釉色变化等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先以人工用铁锤敲碎至鸡蛋大小的块状,再利用水碓舂打成粉状,淘洗,除去杂质,沉淀后制成砖状的泥块。然后再用水调和泥块,去掉渣质,用双手搓揉,或用脚踩踏,把泥团中的空气挤压出来,并使泥中的水分均匀。这一环节在古窑里我没有见到,深感遗憾,于是我在前往三宝村途中仔细寻觅,有幸亲眼目睹。这种瓷石加工方法历史悠久,应与景德镇制瓷历史同步。

拉坯: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拉坯是成型的第一道工序。拉坯成型首先要熟悉泥料的收缩率。景德镇瓷土总收缩率大致为18—20%,根据大小品种和不同器型及泥料的软硬程度予以放尺。由于景德镇瓷泥的柔软性,拉制的坯体均比之其他黏土成型的要厚。拉坯不仅要注意到收缩率,而且还要注意到造型。如遇较大尺寸的制品,则要分段拉制,从各个分段部位,可看出拉坯师傅的技艺好坏和水平高低。景德镇陶瓷的特殊美感和瓷文化的形成是与其独特的材质、工艺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说:景德镇瓷器名扬天下,除当地“天赐”的优质黏土之外,基本上是那些“鬼斧神工”的技艺将这些普通的“东西”变成了人类的“宠物”。由此,真正被“神灵”护佑着的正是这制瓷技艺的不断分工、进化和传承。这千年相传的技艺造就和组成了人类陶瓷史甚至是文明史上最耀眼的光环,这光环让人炫目,也让人敬畏。

陶瓷烧造技术常识

中国陶瓷烧造技术常识 一、什么是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 在烧窑时火焰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性质。火焰的性质大致可分为三种:氧化焰、还原焰和中性焰,不同性质的火焰有不同的作用。 1、氧化焰:是指燃料完全燃烧的火焰,火焰完全燃烧必须有大量空气供给,这时窑中的氧气充足,CO较少。为了使坯中水分及一切有机物都蒸发和挥发排出,使坯体得到正常的收缩,所以在烧窑过程中必须有氧化焰阶段。 2、还原焰:还原焰是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这时窑中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和氢气多,没有或者极少游离氧的存在。由于还原焰能使坯体内的高价铁(Fe2O3)得到充分还原变为氧化亚铁(FeO),而变成青色,消灭瓷色发黄的现象,因此在日用瓷的烧窑过程中,多采用还原焰烧成。 3、中性焰:烧中性焰时,窑内所产生的一氧化碳加氢气与进入窑中的空气化合量几乎相等,处于平衡状态,其作用是使氧化亚铁不再受氧化作用而恢复成高价铁,最后使坯体达到完全玻化的目的。但控制中性焰非常困难,常用弱还原焰代替它。 二、怎样控制火焰的性质与压力?景德镇瓷胎为什么适宜烧还原焰? 烧煤的倒焰窑内还原焰的表征是维持窑内正压操作,投煤次数较多,相隔时间较短,做到不断火,不断焰;而氧化焰的特征是窑内维持负压操作,窑内火焰明澈清晰,一般添煤时间间隔较长,初时窑内浓烟滚滚,过后渐淡而后火净,即火焰的性质为还原-弱还原-氧化。因此保持窑内火焰的一定性质往往以存焰与火净的时间比例来予以控制。对于氧化焰操作要求火净的时间远多于存焰时间,保持氧化焰时煤层不宜太厚,每次加煤量少,加煤间隔较长,必须有稍多的过剩空气。欲提高窑内温度,必须采用氧化焰烧法。为了满足某些制品对质量较高的要求,一般在1000-1180℃,当釉料尚未熔融前须控制还原焰,即维持窑内不断火与不断焰,为此必须在更换还原焰时将闸板下降;以减弱窑内通风。加煤操作除采用小块煤外,应按照"勤加少添"原则,并保持燃烧室内火势不发白,煤层不发黑的状态,即可避免窑内温度急升所引起的釉面过早玻化、坯体还原不充分的现象。常见的火焰为弱还原焰或氧化焰。控制弱还原焰的方法是采用大块煤烧窑。煤层可厚些,每次加煤量大,加煤间隔较还原阶段长,同时减弱窑内的通风,但应维持窑内不断火。在还原焰操作时,应使窑内保持不大的正压,这样可以避免冷空气大量涌入。压力控制对隧道窑尤为重要。在氧化气氛下烧成制品时,隧道窑的零压点在烧成带与冷却带之间。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制品时,隧道窑的零压点则在烧成带与预热带之间。如果零压位置控制不当,则将使窑内气氛变化,而造成产品出现缺陷。景德镇瓷胎为什么适宜烧还原焰呢?这是因为景德镇坯料含铁量较高,在还原气氛中烧成是高价铁通过CO作用,还原成低价铁,即氧化亚铁,它对成瓷的呈色影响很小,不象高价铁(Fe2O3)会使瓷器"发黄"色和其它杂色,所以景德镇瓷在还原气氛下烧成呈现"白里微泛青"的颜色,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同时也保持了历史上景德镇瓷器具有"白如玉"的特色。景德镇瓷器以本地附近的瓷石和高岭土为制瓷的基本原料,瓷石中含Fe2O3量一般有0.6%左右,高岭土中Fe2O3含量一般1%左右。由于过去没有比较有效的除铁手段,而Fe2O3是一种较强的着色剂,坯料中只要含0.8%的三氧化二铁就足以使瓷器形成褐黄色。在还原气氛下三氧化二铁生成氧化亚铁,在高温下氧化亚铁又与二氧化硅生成青色的硅酸亚铁玻璃相,使瓷器具有一定的"白里泛青"的特点。景德镇柴窑的特殊结构,也决定了需要烧较浓的还原气氛来保证瓷器烧成时的还原作用。目前,景德镇瓷器的烧成以隧道窑为主,而隧道窑又以油窑居多,但无论是煤烧窑还是油烧窑,其所控制的还原气氛一般都比较浓。多数隧道窑的还原气氛中CO的含量都大于4%,有的高达7-9%。总之景德镇瓷器适宜在重还原气氛和弱还原气氛下才能烧出有传统特色的瓷器。 三、怎样观察火色而判定烧窑时的温度?应该根据什么来变换火焰的性质?

关于陶瓷艺术的一些烧制方式

关于陶瓷的————我 柴窑,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 在没有煤炭、煤气或电等资源之前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 烧制陶器时用匣钵罩住瓷胎, 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 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在釉面上落了灰或在胎体上走了火的痕迹,这在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的制瓷标准中在技术允许的情况下都是不被欣赏的,认之为“瑕”。 然而在现代制瓷、烧制技术极为成功的条件下, 一种与传统柴烧审美判断标准截然不同的现代陶艺创作“烧制观”在盛行,现代柴烧技法所追求的是木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土与火的直接对话,这与传统中的“瓷坯宜净,一沾泥滓,即成斑驳。 且窑风火气,冲突伤坯,此所以必用匣钵也。”

当代柴烧很大程度上即体现在: 柴烧烧制作品时不再使用匣钵, 匣钵的不再使用意味着对烧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弊病”的认可。 它的特点是使得木材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 与一般的漂亮釉水不同,窑内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 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灰釉; 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 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曾驻足过的痕迹, 自然而无粉饰之气,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它烧窑的成果。 为了增加偶然的效果, 陶瓷雕塑创作者们对窑炉中火流动的路线也有着与众不同的设计, 改变着火与陶瓷胎体接触部位都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和肌理。 它是横焰式窑,那么具有方向性。

此时的作品具有正反两面的变化和火走过的痕迹遗留。 可以看得出现代柴烧对陶瓷雕塑的把握是在一个更宽广的基础之上的, 她反对工业化生产的“冷冰冰”, 也跳出了“中正方圆,力求完满”的传统制瓷标准, 反映艺术在更高层次的回归。 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 这正是柴烧陶艺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 这也预示着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理念的变更, 传统的烧窑过程中,在表象上火没有对陶瓷产品产生直接影响, 讲得直白些就是火的形态并不被当时制瓷艺人看成是作品的一部分, 而在当代陶瓷雕塑创作的很多作品中“火的语言”竟成为了一件作品的很重要部分, 甚至是某些作品中的主角。

烧窑的技术经验

烧窑的技术经验 一、火的作用 陶瓷通常是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原料配比后烧制成的洁白、光润半透明的器皿或工艺品。陶瓷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有量变,也是质变。大体来说,由原料制作成型的坯体,是一个量变过程,这其中融入了人对形状的艺术创作和追求,而从坯体的入窑,经过高温烧成,才完成了从泥土到陶瓷的质的转变。由量变到质变 泥变瓷 主要是火的作用。人们利用地球上各种硅酸盐原料制作陶瓷,也要依靠火的作用才能显色,只有经过火的烧炼才能做成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品。烧窑工人的任务,也就是烧火、看火、管火、用火。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陶瓷器的制作也是一种火的艺术,而窑炉的技术就是一门研究火的学问。 火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温度和气氛两个方面。窑炉里的火焰,把热量传给制品,使制品的温度逐渐升高,在低温阶段 900℃以下 坯体经历排除机械水、结晶水,有机物氧化、碳酸盐、硫化物分解等过程。在高温阶段 900℃至烧成温度 坯体开始形成液相与固相熔融并产生结晶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从而变成瓷器。所谓烧成温度,即产品量变到质变的温度,没有火就没有热量,产品就不能升温,产品不能升温,上述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就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火,就没有瓷器。 在依靠燃料燃烧的"火焰窑炉" 指对火焰气氛有要求的窑炉 中,有火才有气氛。氧化的气氛产生于完全燃烧的火焰,还原的气氛产生于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而气氛对陶瓷制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白瓷原料中都含有少量的Fe2O3 德化地区原料一般在0.8%左右,优质原料0.4%以下 由于Fe2O3的着色力极强,使瓷器染上赤黄、黑色,严重影响瓷器的白度。若将陶瓷的坯体之中的Fe2O3,还原成低价的氧化物或金属铁,那么瓷器就显得更白或白里泛青,更惹人喜欢。因此,瓷器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而发现了还原烧成则是人类生产技术上的一个巨大进步。 二、火的关键点 火焰的气氛会影响白瓷的成色,而气氛的调节是烧好窑的关键,气氛制度的稳定,更是烧好隧道窑的关键之一。气氛制度的确定,主要依据各厂的泥和釉的性能,特别是铁 主要指铁的氧化物 含量的多少。何时何种温度该氧化、何时何种温度该还原,何时何种温度该中性火焰,以及还原焰的浓度,都必须依据泥和釉的性能来确定。烧窑技术的关键是掌握"

烧窑工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烧窑工安全操作规程示范 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烧窑工安全操作规程示范文本 使用指引:此操作规程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穿好耐热工作服,戴好耐热手套; 2、检查窑内拱顶是否有脱落或其不安全因素。 3、检查加煤口、出灰口、烟道、窑底吸火孔有无堵塞 现象。 4、垛架要放牢、放稳、放平正,垛间距要符合安全规 定。 5、装卸、搬运时要配合好,不能空中传递以免砸伤手 脚。 6、烧窑必须二人操作,晚上要有良好的照明,注意个 人安全。 7、要有防暑降温措施,出窑时要注意工作休息或轮 换,以防中暑。

8、出窑前要采取安全措施,出窑后要消除一切事故隐患,才能离开工作岗位。 请在此位置输入品牌名/标语/slogan Please Enter The Brand Name / Slogan / Slogan In This Position, Such As Foonsion

隧道窑操作技术

工艺简介 1、进口工艺的大断面隧道窑:送热风机从焙烧窑的冷却段抽出热风到干燥窑烘干砖坯,干燥窑采用排潮风机负压排潮;出砖窑门关闭,冷却风机鼓风供给送热和焙烧;抽烟和送热风机并联后与冷却鼓风机串联,风机串联风量相等,风压相加。 2、传统的小断面隧道窑:采用一次码烧,负压或者正压排潮工艺--从焙烧窑的预热段抽烟并鼓风送热到干燥窑。干燥窑有的采用排潮风机负压排潮、有的采用正压排潮;焙烧窑全为负压。 3、直通隧道窑:采用烘烧一体的一次码烧,负压排潮工艺--将烘干窑与焙烧窑连接成一体,在烘干段设计抽烟排潮风机,有的在焙烧预热带设计抽热风机抽出热风送到烘干段。 4、窑体移动一次码烧隧道窑:烘烧一体,有轮窑火走砖不走的特点,不需要窑车;窑体侧墙和顶随火带移动而移动,其干燥和焙烧的特点与直通式隧道窑相同。 近年来,已广泛使用在隧道窑的热工系统中将保温、冷却带的余热抽出,送入预热带或干燥带(窑),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窑的热效率,降低能耗。 干燥窑和焙烧窑设施在自动控制系统中的作用 隧道式干燥窑设施在自动控制中的作用 A、负压排潮烘干窑 排出窑内产生的潮气:利用排潮风机排潮; 送热风到烘干窑(抽烟或者抽热):送热和风量到烘干窑; 热风风闸:调节热风在烘干窑中分布; 上述三种设备用来控制调节烘干窑内的温度和湿度。排潮和送热风机串联,风量决定于二者中较小者,风压为二者之和。采用抽烟风机送热时,排潮风量将影响焙烧工艺;改变各个车位热风闸的开度就可调节各个车位的相对温度和排潮效果。 循环风机:顶部供热需要循环风机将热风压向坯垛底部,并搅动空气以减少顶部与底部的温差; 顶车:当温度和时间都达到标准时需及时顶车,调整顶车时间可以改变预热、焙烧、保温各带的前后位置和长度,改善焙烧条件。 排潮口:当排潮口的温度高于45℃时才不会产生冷凝水,考虑到冬天和夏天砖坯的温差有30℃左右的因素,在设计时应设计多个排潮口,配合风量调整排潮口位置,解决冬季因潮湿倒窑和烘干效果问题。 监控调节烘干窑温度的4个方法:稳定热风温度和风量、调节热风入口、调节排潮出口、稳定排潮风量(大于送热风量10%左右)。 B、正压排潮烘干窑 排潮口:排潮口排出的热气温度在45℃以上,热气流上升,(烟囱)产生微负压和送热正压一起排潮,排潮风量主要决定于焙烧抽烟风机鼓入的风量。 热风分布:调节各送热口的位置及大小以调节干燥窑各点的温度、风量和砖坯的脱水速度,得到一个合理的砖坯温度曲线和脱水曲线。

石灰窑技术总结

石灰窑技术总结 现代石灰窑与传统土烧窑相比具有环保、节能;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优点,能充分利用廉价能源,特别能利用原来对环境有污染的气体作主要能源,变废为宝,不但对环境能达到保护,而且它生产的石灰,不但质量好而且成本低,对企业经济效益会有明显增加。 一、石灰窑种类 1、按燃料分:有混烧窑(即烧固体燃料,焦炭、焦粉、煤等)和气烧窑(即 2、烧高炉煤气、焦炉煤气、电石尾气、发生炉煤气、天然气等)。 3、按窑形分:有竖窑、回转窑、套筒窑、双膛窑、双梁窑等。 4、按操作压力分:有正压操作窑和负压操作窑。 二、基本原理和热工工艺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而石灰成分主要是氧化钙。烧制石灰的基本原理就是借助高温,把石灰石中碳酸钙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反应式 CaCO3=CaO+CO2-42.5Kcal 工艺过程:石灰石和燃料装入石灰窑(若气体燃料经管道和燃烧器送入)预热后到850℃开始分解,到1200℃完成煅烧,再经冷却后,卸出窑外。即完成生石灰产品的生产。不同的窑形有不同的预热、煅烧、冷却和卸灰方式。但有几点工艺原则是相同的即:原料质量高,石灰质量好;燃料热值高,数量消耗少;石灰石粒度和煅烧时间成正比;生石灰活性度和煅烧时间,煅烧温度成反比。 三、燃料与燃烧

烧石灰的燃料很广泛,固体燃料、气体燃料、液体燃料都可以。新技术石灰窑的燃烧原则是:哪种燃料最经济,哪种燃料更有利于环保,哪些燃料更能节约能源。现在使用普遍的主要是焦炭和煤气,最理想的还是煤气,包括高炉煤气、转炉煤气、焦炉煤气、电石尾气(煤气)发生炉煤气等是石灰窑的最好燃料。因为这些气体燃料都属于废物利用,循环经济性质,特别像焦炉煤气现在大部分放散,资源十分丰富,其次是高炉煤气,再就是电石尾气,这些煤气若利用起来,一来可大量节约能源,二来环境可得到保护,更重要的是企业可以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烧石灰用燃料的多少,是和它炉型与燃料的热值有关的。煅烧石灰所需的热量是由燃料的燃烧而得,固体燃料的主要成分碳的燃烧过程的分子式为C+O2 = CO2,气体燃料则是根据它的热值来计算的。按实际经验生产一公斤石灰约需960kcal热量,但由于各厂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条件不同也有区别。一般来说,烧一吨灰用高炉煤气需1600m3左右,烧焦炉煤气需300m3左右。电石尾气需360m3左右,天然气需120m3左右,发生炉煤气需900m3左右。 四、基本结构和设备 石灰窑主要由窑体、上料装置、布料装置、燃烧装置、卸灰装置、电器、仪表控制装置、除尘装置等组成。不同形式的石灰窑,它的结构形式和煅烧形式有所区别,工艺流程基本相同,但设备价值有很大区别,使用效果也是有差别的。 混烧石灰窑布料很关键,因为它在把燃料和石灰石同时装入窑内时,必须通过布料实现炉料在窑内的合理分布,消除炉壁效应,均衡炉内阻力,力求整个炉截面“上火”均匀一致,所以布料器形式和使用效果对石灰窑的生产效率有很大影响。布料器包括旋转布料器、海螺形布料器、固定布料等等。 气烧窑的主要附属设备是燃烧器,因为它的气体燃料是通过燃烧器把可燃气体和

梭式窑操作50记住

1、窑炉里的火焰,把热量传给制品,使制品的温度逐渐升高,在低温阶段900℃以下,坯体经历排除机械水、结晶水,有机物氧化、碳酸盐、硫化物分解等过程。在高温阶段900℃至烧成温度,坯体开始形成液相与固相熔融并产生结晶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从而变成瓷器。所谓烧成温度,即产品量变到质变的温度,没有火就没有热量,产品就不能升温,产品不能升温,上述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就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火,就没有瓷器。 2、有火才有气氛。氧化的气氛产生于完全燃烧的火焰,还 原的气氛产生于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而气氛对陶瓷制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白瓷原料中都含有少量的Fe2O3德化地区原料一般在0.8%左右,优质原料0.4%以下由于Fe2O3的着色力极强,使瓷器染上赤黄、黑色,严重影响瓷器的白度。若将陶瓷的坯体之中的Fe2O3,还原成低价的氧化物或金属铁,那么瓷器就显得更白或白里泛青,更惹人喜欢。 3、烧窑技术的关键是掌握“两点一度”,所谓“两点”就 是指氧化焰转强还原焰以及强还原焰转中性焰 高火保温,这两个温度点,所谓“一度”就是指还原焰气氛的浓度。 4、氧化焰转还原焰这个温度点是一个关键,由于各厂坯和 釉的配方不同,这个温度点也就不相同。一般在釉开始熔化前150℃左右约在1000℃—1100℃之间,过早或过迟进行气氛转换,都会影响产品成色质量。气氛转换过早,由于窑炉里温度较低,从烧成带流来的碳素难以完全燃烧,沉降在产品表面,造成低温沉碳,致坯体吸烟,同时还会造成坯体内部的碳酸盐C2CO3、MgCO3不能充分分解,一般来说,陶瓷坯体中的碳酸盐一般在1000℃左右才能基本分解结束。 5、强还原焰转弱还原焰这个温度点也是非常重要,从釉面 开始成熟到还原结束后,本应转入中性焰气氛,但中性焰气氛难以控制,不是偏氧化焰就是可能偏还原焰。一般以中性焰偏弱还原焰代替中性焰,这样可以防止坯体中的铁质重新氧化。如果这时保持还原气氛,那么不但造成燃料浪费,还可能造成“釉面吸烟”等毛病。 6、还原气氛的浓度要适当,一般认为,强还原气氛的CO 含量2—4%,即空气过剩系数。应小于1。中性焰偏弱还原焰气氛的CO含量可达1—2%,空气过剩系数。应略小于l。氧化焰过剩O2的含量可达2-6%,空气过剩系数α应大于1。烧氧化焰,在保证燃料完全燃烧前提下,气氛应尽可能淡些,空气过剩系数α略大于1即可,这样有利于节省燃料。

烧结砖生产工艺过程

烧结砖生产工艺过程 摘要:烧结砖生产工艺过程总的来讲有原料的制备、坯体成型、湿坯干燥和成品培烧四部分组成。制砖原料经采掘之后,有的原料经加水搅拌和碾炼设备处理就可以了,有的原料就不行。如山土、煤矸石和页岩等原料,还要经过破碎和细碎之后再加水搅拌和碾炼才行。原料选择和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品砖的质量好坏。所以常言说原料是制烧结砖的根本。这说明原料与原料制备的重要性。 烧结砖生产工艺过程总的来讲有原料的制备、坯体成型、湿坯干燥和成品培烧四部分组成。制砖原料经采掘之后,有的原料经加水搅拌和碾炼设备处理就可以了,有的原料就不行。如山土、煤矸石和页岩等原料,还要经过破碎和细碎之后再加水搅拌和碾炼才行。原料选择和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成品砖的质量好坏。所以常言说原料是制烧结砖的根本。这说明原料与原料制备的重要性。 选用的制砖原料通过制备处理之后,进入成型车间进行成型。我国的绕结砖的坯体成型方法基本上都采用塑挤出成型。塑挤出成型又有三种方法。即塑性挤出成型;半硬塑挤出成型和硬塑挤出成型。 这三种挤出成型方法是依据成型含水率的不同来区分的。当湿坯成型含水率大于16%(干基以下均为干基)时,为塑性挤出成型。当湿坯成型含水率为14-16%时为半硬塑挤出成型。当湿坯成型含水率为12-14%时为硬塑挤出成型。坯体成型包括:原料进入成型车间未进入挤出成型砖机之前的供料、搅拌、加水与碾炼设备处理部分;经过成型砖机之后,成型出合格的泥条与湿坯部分。成型要做到制品的外形与结构,就是构成制品的形状与结构。因此常说成型是基础。也就是说要求的制品外部形状与结构是经过成型塑造出来的。即成型是制砖工艺中基础的含义。因为成型出来的坯体质量好坏与成品砖外观质量好坏有着直接关系。 当成型车间成型出来湿坯之后,这种湿坯要进行脱水干燥。在烧结砖生产工艺中湿坯干燥有自然干燥和人工干燥室干燥两种方式。湿坯采用自然干燥是将湿坯运码放在自然干燥场地的坯埂上成垛,并人工进行倒码花架,利用大气进行自然干燥。使湿坯凉晒成干坯。 湿坯采用人工干燥,是设有人工干燥室进行湿坯干燥。人工干燥室又分为大断面隧道式干燥室和小断面隧道式干燥室及室式干燥室三种形式进行人工干燥湿坯。这三种干燥形式不管采用哪一种都是人工或机械将湿坯码放在干燥车上成垛。这时将码成湿坯垛的干燥车进入干燥室进行干燥湿坯。干燥室的热介质一般来自烧结窑的余热或热风炉。湿坯干燥不管采用哪种干燥方式和哪一种人工干燥形式,都必须遵循在干燥过程中保证坯体不变形,不干裂。如果湿坯在干燥中出了问题不能保证制品的外观质量,废品率高,产量下降,成品砖的成本增大,企业经济效益就自然不好,所以,常称坯体干燥是保证。这说明湿坯干燥在制砖工艺过程中的重要性。 湿坯在干燥之后,残余含水率小于6%的情况下,就将坯体进入焙烧窑中烧成。焙烧用的窑型普遍采用轮窑和隧道窑。采用轮窑焙烧时由人工将砖坯码放在窑道里成垛。火在窑道里运行进行焙烧。采用隧道窑焙烧时由人工或机械将砖坯码放在窑车上成垛。码好砖坯垛的窑车从隧道窑窑头进入由窑尾出来窑车上的砖坯被焙烧成砖。窑里的焙烧火焰不运行,而是窑车载着坯垛又被焙烧砖垛

气烧窑操作规程

1. 气烧窑工艺原理 反应原理 石灰石经加热达812C 便会发生分解,放出CO ,生成石灰。 900 — 1250 C 2. 装置原理 气体燃料石灰竖窑的装置原理是把具有一定粒度的石灰石从窑的上部加入,由 于重力的作用,物料自上而下移动,煅烧好的石灰由窑 底卸出,燃料气及其燃烧所 需的空气从窑的中部喷入窑内。竖窑中物料与气体相对流动,物料自上落下,气体自 下而上,所以它是一个逆流式的热交换装置。 第二章工艺流程 第一章工作原理 石灰料棚 石灰1、2#料' A 振动给料机 输石灰皮带 石灰料仓 石灰振动筛 仓 CaCO ? CaO + CO 2 T kcal 窑底部 >电磁振动给料机 ?出灰小斗 电子秤 中间仓 振动给料机 彳窑下平皮带 大倾角皮带 1.上料系统工艺流程 2.出灰系统工艺流程

3.导热油系统工艺流程 4.燃气系统工艺流程

7.气烧窑总工艺流程方框图 炉屁 rS (14 因肖 知凤机 1 ■- — 1 ■X J 1 引风机 150t/d巫累竖 fi

第三章气烧窑岗位操作规程 司窑工岗位职责 1、接班后填写记录(每小时± 10 分钟填写,)并根据主控信息调节好燃气助燃风机阀门开 度。 2、每小时清理观察孔,保证窑内石料均匀下落,防止悬窑,清理试镜观察孔时,严 格检查,确认燃烧梁无漏油,烧嘴无堵塞现象。 3、每小时必须对燃烧梁试镜孔进行清理,保证石料均匀下落,火焰红白为宜,无生料,悬窑事 故发生。 4、每小时进行敲灰,保证质量发生偏差时及时进行处理和调节,严格巡回检查,确 保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泄漏,燃气管道平均每米范围内法兰阀门CO<200ppm, 5、每小时必须敲击阀门管道,防止灰尘黏结,堵塞管道。 6、每班要进行校称,保证四个出灰口一致,偏差在±之间,若偏差太大,及时联系电工校称。 巡检工岗位职责 1、每小时巡检一次,巡检情况填写记录(每小时± 10 风钟填写) 2、布袋除尘器每2 小时放灰一次,并保证绞笼、星型排灰机正常运行 3、检测电机或机泵温度达65C以上报当班班长,并在点检表上做好登记,并通知机械师和电仪人员进行检查。 4、检查各机泵油位是否在正常油位(1/2-2/3 ),若低于正常油位及时联系机械师加油。 5、对机泵振动值大于时要迅速报班长并在点检表中注明,大于管道直接报至班长 6、严格巡回检查,确保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泄漏,燃气管道1m范围内法兰阀门CO <200ppM. 7、对发现的设备隐患、缺陷应填写在设备巡检记录本上,并汇报至班长 主控岗位职责

烧窑经验浅谈

烧窑的经验浅谈 本文来自创意徽标 人们常说陶瓷产品是泥的艺术,那是因为陶瓷产品是经过人的艺术加工制作而成的。但是,泥土做成的陶瓷坯体还要经过火的烧炼才能成为人们喜爱的产品,陶瓷的烧成是一门技术也是一种艺术。因为什么原料、什么火候烧成的陶瓷产品各不相同。因此,陶瓷产品也被人们称为泥与火的艺术。下面是本人根据长期的烧窑经历总结的一些技术经验。 一、火的作用 陶瓷通常是由高岭土、石英、长石等原料配比后烧制成的洁白、光润半透明的器皿或工艺品。陶瓷的制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既有量变,也是质变。大体来说,由原料制作成型的坯体,是一个量变过程,这其中融入了人对形状的艺术创作和追求,而从坯体的入窑,经过高温烧成,才完成了从泥土到陶瓷的质的转变。由量变到质变 泥变瓷主要是火的作用。人们利用地球上各种硅酸盐原料制作陶瓷,也要依*火的作用才能显色,只有经过火的烧炼才能做成各种各样色彩斑斓的陶瓷艺术品。烧窑工人的任务,也就是烧火、看火、管火、用火。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陶瓷器的制作也是一种火的艺术,而窑炉的技术就是一门研究火的学问。 火的作用,具体体现在温度和气氛两个方面。窑炉里的火焰,把热量传给制品,使制品的温度逐渐升高,在低温阶段 900℃以下坯体经历排除机械水、结晶水,有机物氧化、碳酸盐、硫化物分解等过程。在高温阶段 900℃至烧成温度坯体开始形成液相与固相熔融并产生结晶的针状莫来石晶体,从而变成瓷器。所谓烧成温度,即产品量变到质变的温度,没有火就没有热量,产品就不能升温,产品不能升温,上述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就不能完成,一句话,没有火,就没有瓷器。 在依*燃料燃烧的“火焰窑炉” 指对火焰气氛有要求的窑炉中,有火才有气氛。氧化的气氛产生于完全燃烧的火焰,还原的气氛产生于不完全燃烧的火焰,而气氛对陶瓷制品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白瓷原料中都含有少量的Fe2O3 德化地区原料一般在0.8%左右,优质原料0.4%以下由于Fe2O3的着色力极强,使瓷器染上赤黄、黑色,严重影响瓷器的白度。若将陶瓷的坯体之中的Fe2O3,还原成低价的氧化物或金属铁,那么瓷器就显得更白或白里泛青,更惹人喜欢。因此,瓷器的出现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发明,而发现了还原烧成则是人类生产

烧窑

父亲一生中引起我回忆的东西很多,其中之一是烧窑。时间当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村里的土地刚承包到户,其时对父亲解决住宅和吃饭同样迫切,毕竟随着年龄增大我们兄妹四人再蜗居一室不现实了。记得天不亮和父亲一块去翻地,记得天不亮和父亲一块去割麦,记得月光如水的晚上和姐姐父亲一块拉土垫宅基台。等宅基台成形,父亲和大爷叔叔开始在村北烧起窑来。 烧窑谁是村里的第一个发起者,现在已无从考证,但老家土地承包后的第一代房屋几乎都是用自己烧制的砖盖的。烧窑通常在春秋两季,选在这两季,一是天不冷不热,适宜干体力活,更重要的是这两季利于土坯的凉晒。烧窑先要选位置,这种位置一般在村子周围不长庄稼的弃地上。位置选好后是挖井,井的位置一般在高处,这样利于水的流动。井挖好后,再把选好的场子平整,洒水,用石磙子压结实,便可以在上面打坯了。 打坯是烧窑里面最重要的一环。打坯先拉土,土拉上来后堆到场地的一侧,成长形,然后挖槽,浇上水,父亲称之为圻土。在这里土要经过挑选,因为有的土适宜打坯,有的则不适宜,此外,浇水也有讲究,水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太大太小都影响随后的和泥,从而影响打坯效率甚至成坯的质量。 圻土通常在晚上进行,经过一夜的浸泡,土已彻底松软,和起泥来既省力又能保证泥的质量。和泥是用铁叉把土一块一块地搅在一边,如果土过干或者过湿则需要加水或加土,有时甚至需要把土捣腾两遍。 泥和好后是打坯。拿少许沙土,地上一洒,弓下腰去,两手并用,刷地一下,挖下一块泥来,尔后,往沙土上啪地一甩,再一翻滚,继而,啪地一声再摔在坯模里,手一磨,起身蹬蹬几步,又是弓腰,坯模扣下,起身,两个坯算是打成了。姿势优美,一气呵成,可关键是这个动作需要重复了再重复。累,怎么能不累呢,如果不累,父亲就不会每天早晨起来在腰上多缠几条腰带了。 坯打好后,要亮晒,为加快晒干的速度,过一段时间,要把坯抽起来,再过一段时间,要把坯拾起摆在场地的一侧。摆放时,坯与坯不能挨太近,下一层东北走向,上一层则西北走向,上下要直,以防倒塌,此外,还要预备上草苫,以备阴天下雨之用。 一天两天,三天四天,......,坯打好了,晒干了,拉上煤,叫上四邻亲朋好友便开始装窑.装窑是个技巧活,坯怎么摆,煤怎么放,放多少,都有讲究.窑装成后,成圆柱形,高高矗立在那里,类似电影里日本鬼子的岗楼.窑装成随后是点火,点火道在砖窑的最下端,两到三个不等.点火后几天是父亲最为紧张焦急的日子,此时,父亲既担心火势过大,砖烧成了熘子砖,又担心砖烧的生分甚至哑火.而实际上往往一砖窑下来,有的生分,有的粘粘在一块,铁疙瘩一样,怎么都弄不开. 窑烧成后是出砖,出窑通常在农闲的冬季进行。出砖要带上铁钎,锤子,以备遇上熘子砖,好把砖剔开。出砖是个慢活,一窑砖往往出好多天。 父亲前后烧过四次窑,第一次第二次第四次是为自己盖房烧的,第三次砖烧成后卖给了别人。第一次第二次烧砖盖房是家里急着从一室的蜗居中搬出来,而第四次盖房是几年后,我和弟弟到了成婚年龄,父亲不得不预备我和弟弟的婚房。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烧窑父亲是一模一模把坯打出来,而等到第四次烧窑时,村里的烧窑几乎已经停止,人们更多的是花钱买机制砖盖房。父亲或许是村里最后一户烧窑盖房的,不过那砖坯是用自己承包地的土机制的,而且此时的窑身成了半个身子在地下,半个身子在地上,远望去,虽不如当年的窑身魁

瓷器装烧方法

瓷器装烧方法 瓷器的装烧包括装匣钵的工艺方法和匣钵装窑的方法,对瓷器的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瓷器的装匣钵方法有多种。在最早烧制陶瓷器时,不使用匣钵,陶瓷器直接装入窑内,烧成时陶瓷直接与火焰接触。如此烧成的瓷器表面容易被沾污,质量较差。自从使用了匣钵以后,瓷器的质量有了保证,特别对白瓷烧成最为有利。以后又使用了内匣,火焰更不易直接接触瓷器表面。保证了气氛的纯正,瓷器质量有了显著提高。以下是几种典型的装烧方法: (1)支钉烧法支钉法装烧是将瓷器,如碗盘之类器物,用耐火粘土搓捏成小泥钉状物支架起来,装入窑内烧成。有的采用迭烧的方法,即将相同类型和大小的器物隔以预制好的泥钉,迭成一柱放在热柱上,待烧。这种装烧方法在五代的湖田窑已采用,如图1所示[46]。支钉的放置方法是,按碗、盘圈足的大小一周放9~12个,依次一件一件地重迭起来,组成一柱,装在窑中烧成。 垫柱的作用是,使制品在窑炉中处于一定高度的温度区,以利于瓷器的烧结。泥支钉用来隔离瓷器防止其相互粘结。这种方法又叫“重合迭烧”法。迭烧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装窑的密度,以得到较多的产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与火焰直接接触,瓷器表面易被污染;支钉易粘于釉面,影响质量;由于瓷器在高温下的荷重有限,不能过多堆迭,因此产量不会很高,窑室空间不能有效地利用。 汝官窑、官窑和哥窑青瓷也采用支烧方法,所用支钉很小,叫“芝麻钉”,烧成后的瓷器仅留下很小的支点痕迹,但并不采用堆迭的方式,而是一件一件分别装烧,从瓷器质量看,以装在匣钵内烧成较好。

宋代以后各名窑都使用十分讲究的匣钵。有的在匣体内采用支钉装烧的方法,龙泉窑就用此种方法装烧,如图2所示[47]。支钉的尺寸很小。使用匣钵可以避免由于堆迭过多引起荷重变形、防止气流中杂质污染表面以及增加装窑高度。由于窑底温度较低,不宜放置制品烧成,故最底部铺以空匣。一般都在窑外装匣,再将一柱一柱的匣钵搬过窑内排放,因此底部匣钵无法装烧瓷器。 (2)仰烧法仰烧法是将瓷器的碗、盘按正向放置于匣钵内,装窑后烧成的方法。有一件一个匣钵装的,也有十件左右装在一个匣钵内烧成的。它与支钉烧的区别的在于不使用支钉隔离。仰烧的装匣方式如图3所示。其中,(a)为单件装匣;(b)为多件装匣。单件装匣最保证瓷器质量,釉面不受任何影响。多件装匣方式则需要将碗心与圈足相接触部分的釉层削去,避免粘结,但对美观有较大的影响,只能生产普通的大众用具。但该法装烧密度大,可降低瓷器成本。宋、元时期均有采用这类装匣烧成的方法。 (3)覆烧法覆烧法在宋代定窑使用最普遍,景德镇各窑也采用。它是将碗、盘之类的器物按反向扣置在各种式样的支圈和支垫内堆迭烧成。支圈和支垫起着内匣的作用,它多用瓷胎相近的泥浆烧制而成,这样可以达到与瓷器收缩一致,不使瓷器变形的好处。覆烧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覆烧的优点是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窑室的空间,增加堆装密度,从而节约燃料,降低成本。使用支圈和支垫内匣后可减少变形量,增加与火焰的隔绝程度,提高瓷器质量,特别对烧制白釉之类的瓷器最为有利。缺点是碗、盘的口部边沿的釉要削去,烧成的瓷器口部无釉,形成所谓的“芒口”。定窑的名贵产品常以镶嵌金属作为保护和装饰,以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在仿制古瓷时也曾采用过这样的装匣方法,如图5所示。在匣钵内先放一层煅烧过的稻壳,用木板压平整,再放一张黄表纸在上面,将瓷坯放在纸上,然后将一下部四周挖孔的内匣瓷圈扣罩瓷器,瓷圈上口盖一顶盖,顶盖也是瓷质的。这样既可防止与火焰直接接触,又可使气氛从孔中流过。克服了定窑那种覆烧的堆迭方式过于密闭,与外界气氛流通较差的情况。

气烧窑操作规程

第一章工作原理 1.气烧窑工艺原理 1.1反应原理 石灰石经加热达812℃便会发生分解,放出CO 2 ,生成石灰。 900-1250℃ CaCO 3 CaO + CO 2 ↑-42.5 kcal 2.装置原理 气体燃料石灰竖窑的装置原理是把具有一定粒度的石灰石从窑的上部加入,由于重力的作用,物料自上而下移动,煅烧好的石灰由窑底卸出,燃料气及其燃烧所需的空气从窑的中部喷入窑内。竖窑中物料与气体相对流动,物料自上落下,气体自下而上,所以它是一个逆流式的热交换装置。 第二章工艺流程 1.上料系统工艺流程 卷扬机 2.出灰系统工艺流程

3.导热油系统工艺流程 4.燃气系统工艺流程 5.助燃风系统工艺流程

7.气烧窑总工艺流程方框图

第三章气烧窑岗位操作规程 司窑工岗位职责 1、接班后填写记录(每小时±10分钟填写,)并根据主控信息调节好燃气助燃风机 阀门开度。 2、每小时清理观察孔,保证窑内石料均匀下落,防止悬窑,清理试镜观察孔时,严 格检查,确认燃烧梁无漏油,烧嘴无堵塞现象。 3、每小时必须对燃烧梁试镜孔进行清理,保证石料均匀下落,火焰红白为宜,无生 料,悬窑事故发生。 4、每小时进行敲灰,保证质量发生偏差时及时进行处理和调节,严格巡回检查,确 保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泄漏,燃气管道平均每米范围内法兰阀门CO<200ppm, 5、每小时必须敲击阀门管道,防止灰尘黏结,堵塞管道。 6、每班要进行校称,保证四个出灰口一致,偏差在±0.5kg之间,若偏差太大,及 时联系电工校称。 巡检工岗位职责 1、每小时巡检一次,巡检情况填写记录(每小时±10风钟填写) 2、布袋除尘器每2小时放灰一次,并保证绞笼、星型排灰机正常运行 3、检测电机或机泵温度达65℃以上报当班班长,并在点检表上做好登记,并通知机械师和电仪人员进行检查。 4、检查各机泵油位是否在正常油位(1/2-2/3),若低于正常油位及时联系机械师加油。 5、对机泵振动值大于0.06mm时要迅速报班长并在点检表中注明,大于管道0.12mm 直接报至班长 6、严格巡回检查,确保设备无隐患,系统无泄漏,燃气管道1m范围内法兰阀门CO <200ppM. 7、对发现的设备隐患、缺陷应填写在设备巡检记录本上,并汇报至班长

烧窑与燃料

烧窑与燃料 燃料木材必须尽早准备,最好能在烧窑前三个月以上就绪,因为它不像瓦斯或电器,操作简便。木材的来源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包括供应的稳定,品质的配合度,运输,搬运等。许多人似乎比较关心木材的种类,以为相思木或松木就可以造就特定的落灰色泽。每一树种有其不同的成分特性,但烧窑的成效所取决的因素太多,树种在其中的影响力不致於太大,倒是木材的品质,才是应该被要求的,例如木材的比重,长短粗细,乾燥程度等,烧火的各个阶段,都应有其不同品质需求的木材。 大部分所使用的木材都是来自制材所(锯木厂)裁掉的废料或是包装废料,而且不忌讳使用任何材种,只要品质合乎就可以,可选用杂木废料。原因在於环保问题以及成本问题,通常这些都是要丢弃的,或是大批的被卖掉充当工业燃柴。因此燃料的成本得以尽量地降低。另外,全世界的柴烧工作者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决不为烧窑而砍树,就以美国为例,都以取材自然倒下的树木为原则。投柴品质的选取常因人而异,每一次选取都有它特别的作用,例如: 1.粗大【较重】的木材可用来当作畜热的基础。 2.细小【较轻,较乾】的木材燃烧速率高,升温快,高温投柴较易扬起灰烬。 3.湿的木材可用来处理特殊的效果。 烧窑的过程算是排窑以外另一个成败的关键点,它也是柴烧创作中最富魅力的部分,也是最迷惑人的部分。一个有经验的柴烧者,会在排窑完成的同时,设计出他所要的烧火过程,例如总行程的天数,高温点及持温点的位置和时间长短,气氛的清浊(还原或氧化烧),或侧火投柴的时机与轻重等等。烧火过程的设计就如同排窑的设计一般,都是为达到烧成效果的重要途径,并且是最能充分展现作者观念。有了清楚的烧火计划后,烧窑的重点即是在於掌控这个计划。因此他应是冷静而专注的去了解窑内的所有状况,察知与毅力的态度是必要条件之一,不要因为一时的温度升降而过度兴奋或紧张。生手比较容易这样,因为过程的变化,温度会上下震荡,造成手忙脚乱,盲目投柴,事倍功半。 烧窑的两大部分是过程的执行与即时状况的观测和对策。第一部 分对过程的设计,过程设计得优劣,合不合理,是每一次出窑最需要去检验

工艺流程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 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人们把一种陶土制作成的在专门的窑炉中高温烧制的物品叫陶瓷,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 主要的工艺流程: 一、淘泥高岭土是烧制瓷器的最佳原料,千百年来,多少精品陶瓷都是从这些不起眼的瓷土演变而来,制瓷的第一道工序:淘泥,就是把瓷土淘成可用的瓷泥。 二、摞泥淘好的瓷泥并不能立即使用,要将其分割开 陶瓷艺术品 来,摞成柱状,以便于储存和拉坯用。 三、拉坯将摞好的瓷泥放入大转盘内,通过旋转转盘,用手和拉坯工具,将瓷泥拉成瓷坯。 四、印坯拉好的瓷坯只是一个雏形,还需要根据要做的形状选取不同的印模将瓷坯印成各种不同的形状。 五、修坯刚印好的毛坯厚薄不均,需要通过修坯这一工序将印好的坯修刮整齐和匀称,修坯又分为湿修和干修。 六、捺水捺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即用清水洗去坯上的尘土,为接下来的画坯、上釉等工序做好准备工作。 七、画坯在坯上作画是陶瓷艺术的一大特色,画坯有好多种,有写意的、有贴好画纸勾画的,无论怎样画坯都是陶瓷工序的点睛之笔。 八、上釉画好的瓷坯,粗糙而又呆涩,上好釉后则全然不同,光滑而又明亮:不同的上釉手法,又有全然不同的效果,常用的上釉方法有浸釉、淋釉、荡釉、喷釉、刷釉等。 九、烧窑千年窑火,延绵不息,经过数十道工序精雕细琢的瓷坯,在窑内经受千度高温的烧炼,就像一只丑小鸭行将达化一只美天鹅。现在的窑有气窑、电窑、等。

陶瓷 十、成瓷经过几天的烧炼,窑内的瓷坯已变成了件件精美的瓷器,从打开的窑门中迫不及待地脱颖而出。 十一、成瓷缺陷的修补,一件完美的瓷器有时烧出来会有一点瑕疵,用JS916-2(劲素成)进行修补,可以让成瓷更完美。 1.按用途的不同分类 1、日用陶瓷:如餐具、茶具、缸,坛、盆、罐、盘、碟、碗等。 2、艺术(工艺)陶瓷:如花瓶、雕塑品、园林陶瓷、器皿、陈设品等。 3、工业陶瓷:指应用于各种工业的陶瓷制品。又分以下6各方面: ①建筑一卫生陶瓷:如砖瓦,排水管、面砖,外墙砖,卫生洁具等; ②化工(化学)陶瓷:用于各种化学工业的耐酸容器、管道,塔、泵、阀以及搪砌反应锅的耐酸砖、灰等; ③电瓷:用于电力工业高低压输电线路上的绝缘子。电机用套管,支柱绝缘子、低压电器和照明用绝缘子,以及电讯用绝缘子,无线电用绝缘子等; ④特种陶瓷:用于各种现代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的特种陶瓷制品,有高铝氧质瓷、镁石质瓷、钛镁石质瓷、锆英石质瓷、锂质瓷、以及磁性瓷、金属陶瓷等。 生产 1、特点 陶瓷产品的生产过程是指从投入原料开始,一直到把陶瓷产品生产出来为止的全过程。它是劳动者利用一定的劳动工具,按照一定的方法和步骤,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对象,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的陶瓷产品的过程。在陶瓷生产过程的一些工序中,如陶瓷坯料的陈腐、坯件的自然干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