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茶道与茶艺的区别

日本亦有茶道,说起美学来,不禁将日本茶道与中国茶道一比。
曾见与茶道相关的日本仕女图,纤细秀美,精致之极,仕女表情安详甜美,器具也是非常讲究的,其插花的时间恐怕比得上烹茶的时间了。茶道在日本不但盛行,且是一种严肃的活动,这正与其文化和美学观念相合,精致、纤细、洁净,就好象日本紫式部的名著《源氏物语》,这部可与中国《红楼梦》比肩的巨著里也渗透着日本的文化和美学理念。日本的茶道,我私下里认为,可欣赏而不可学,在气度上未免不足。
中国茶道文化底蕴厚重,一把旧壶,一杯茶汤,掂在手里,随意率性,没有那样多条条框框裁切,细节处也许不拘小节,却有引人入胜的韵味,有心人品出禅、道、儒,静夜中品茗,一片禅心如月光洗浴的海棠,肝胆皆冰雪。我愿意融进这民族气息浓浓的茶里,十几年饮茶品茗,从未仔细考虑过什么茶道美学,从浑浑沌沌牛饮解渴,到啜饮品味,到将经历中的百般滋味融进杯盏里一丝丝品饮,这“道”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心情有不同的茶相伴,犹如知已好友一般,也是快意的事啊。
日本茶道美则美矣,个中滋味远不及中国茶道耐品。佛教从天竺传入中国,中国将其融入儒家与道家,这才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禅自南宗六祖慧能以“顿悟”战胜了北宗神秀为主的“渐悟”后大盛。禅又自中国传入日本,日本国人将禅再次变化,融入大和民族的坚忍、纤细、精致,再加上略略感伤,因此日本的茶道也带有这样的气质。我认为日本茶道未得禅的神髓,因为“禅”本身是不拘形式的,所谓无佛无祖才是得到禅机真昧,日本茶道是太拘于形式了啊。

茶道与茶艺
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上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

术。

一、“茶艺”一词的渊源


“茶艺”一词是台湾茶人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然而对茶艺概念的理解却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可谓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中国古代有“茶道”一词,并承认“茶之为艺”。其“茶道”、“茶之艺”有时仅指煎茶之艺、点茶之艺、泡茶之艺,有时还包括制茶之艺、种茶之艺。中国古人虽没有直接提出“茶艺”概念,但从“茶道”、“茶之艺”到“茶艺”只有一步之遥。

二、现代“茶艺”的定义

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理事长、中华茶艺协会秘书长范增平先生认为:什么叫“茶艺”呢?它的界说分成广义和狭义的两种界定。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业原理、原则,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狭义的说,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从这里,我们知道:茶艺的范围包含很广,凡是有关茶叶的产、制、销、用等一系列的过程,都是茶艺的范围。举凡:茶山之旅、参观制茶过程、认识茶叶、如何选购茶叶、如何泡好一壶茶、茶与壶的关系、如何享用一杯茶、如何喝出茶的品位来、茶文化史、茶业经营、茶艺美学等,都是属于茶艺活动的范围。所谓茶艺学,简单的定义:就是研究茶的科学。茶艺内容的综合表现就是茶文化。范增平先生的茶艺概念范围很广,几乎成了茶文化、茶学的同义词。

“茶艺”一词由台湾茶人发明,1977年,以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为主的一批茶的爱好者,倡议弘扬茶文化,为了恢复弘扬品饮茗茶的民俗,有人提出“茶道”这个词;但是,有人提出“茶道”虽然建立于中国,但已被日本专用于前,如果现在援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另一个顾虑,是怕“茶道”这个名词过于严肃,中国人对于“道”字是特别敬重的,感觉高高在上的,要人民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同意 才定案。“茶艺”就这么产生了。台湾茶人当初提出“茶艺”是作为“茶道”的同义词、代名词。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

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在中国的
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茶艺与茶道

目前海峡两岸茶文化界对“茶道”的定义也不统一,茶道是以修行得道为宗旨的饮茶艺术,包含茶艺、礼法、环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茶艺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参悟大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四、茶艺的分类

目前茶文化界对于茶艺的分类比较混乱,有以人为主体分为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俗茶艺,有以茶为主体分为乌龙茶艺、绿茶茶艺、红茶茶艺、花茶茶艺……,还有以地区划分为某地茶艺,甚至还有以个人命名的某氏茶艺(茶道),不一而足。

茶艺分类标准应依据主泡饮茶具来分类。在泡茶茶艺中,又因使用泡茶茶具的不同而分为壶泡法和杯泡法两大类。壶泡法是在茶壶中泡茶,然后分斟到茶杯(盏)中饮用;杯泡法是直接在茶杯(盏)中泡茶并饮用,明代人称之为"撮泡",撮茶入杯而泡。

清代以来,从壶泡法茶艺又分化出专属冲泡青茶的工夫茶艺,杯泡法茶艺又可细分为盖杯泡法茶艺和玻璃杯泡法茶艺。工夫茶艺原特指冲泡青茶的茶艺,当代茶人又借鉴工夫茶具和泡法

来冲泡非青茶类的茶,故另称之为工夫法茶艺,以与工夫茶艺相区别。这样,泡茶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
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五类。若算上少数民族和某些地方的饮茶习俗--民俗茶艺,则当代茶艺可分为工夫茶艺、壶泡茶艺、盖杯泡茶艺、玻璃杯泡茶艺、工夫法茶艺、民俗茶艺六类。民俗茶艺的情况特殊,方法不一,多属调饮,实难作为一类,这里姑且将其单列。

五、茶艺精神:品行的修炼

茶艺之本:(纯)茶性之纯正,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

茶艺之韵:(雅)沏茶之细致,协作之优美,茶局之典雅,展茶艺之神韵。

茶艺之德:(礼)感恩于自然,敬重于茶农,诚待于茶客,联茶友之情谊。

茶艺之道:(和)人与人之和睦,人与茶、人与自然之和谐,系心灵之挚爱。

它传达的是:纯、雅、礼、和的茶道精神理念。

它传播的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启发人们走向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


茶道与人生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普济寺,慕名寻到老僧释圆,沮丧地对他说:“人生总不如意,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意思呢?

释圆静静听着年轻人的叹息,末了吩咐小和尚说:“施主远道而来,烧壶温水。” 稍顷,小和尚送来了温水。释圆抓了茶叶放进杯子,用温水沏了,茶叶静静地浮着。年轻人不解地询问:“宝刹怎么用温水泡茶?”释圆笑而不语。年轻人喝一口细品,不由摇摇头:“一点茶香都没有呢。”释圆说:“这可是名茶铁观音啊。”释圆又吩咐小和尚:“再去烧壶沸水。”稍顷,小和尚提着一壶沸水进来。释圆又取过一个杯子,放茶叶,倒沸水。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丝丝清香不绝如缕。释圆又提起水壶注入一线沸水,茶叶翻腾得更厉害了,一缕更醇厚更醉人的茶香袅袅升腾。释圆如是注了五次水,杯子终于满了,那绿绿的茶水,清香扑鼻,入口沁人心脾。 释圆笑着问:“施主可知道,同是铁观音,为什么茶味迥异吗?”年轻人思忖着说:“冲沏的水不同。” 释圆点头:“用水不同,则茶叶的沉浮就不一样。温水沏茶,茶叶轻浮水上,怎会散发清香?沸水沏茶,反复几次,茶叶沉沉浮浮,终释放出四季的风韵:既有春的幽静、夏的炽热,又有秋的丰盈和冬的清冽。世间芸芸众生,又何尝不是沉浮的茶叶呢?那些不经风雨的人,就像温水沏的茶叶,只在生活表面漂浮,根本浸泡不出生命的芳香;而那些栉风沐雨的人,如被沸水冲沏的酽茶,在沧桑岁月里几度沉浮,才有那沁人的清香啊。”




茶道中品悟人生的真谛




第一泡是不喝的,用来洗去凡尘和喧闹;

第二泡是初茗,喝不惯功夫茶的人会觉得苦涩,但甘味会从舌根缓缓地
升上来,顿觉清爽,就如初涉凡尘,看得到摸不着的幻境,总需要经历磨励,才能尝到一点点的味道;

而二品,以先闻的方式,用鼻吸入茶香,深吸入肺,或用口吸入茶香,经由鼻中呼出,然后再把那种清幽、甜润、悠远和捉摸不定的感觉细细的品尝,就如许多美好的东西不能如快餐般狼吞虎咽,需要用心仔细地揣摩;

三斟时,先前的苦涩感已经消失,开始回甘,适宜小口小口的细细品味,苦尽甘来的心情,人生路上每每渡过一道困境的喜悦也随之而来;三道茶后喝一口白开水,不要急于咽下,而是在口中细玩后慢慢地吞下,再吸一口气,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此时是无茶胜有茶.

就如人生,平平淡淡才是真;之后茶味渐渐淡去,却余香尚存,好的茶可冲七泡还存有甘香,就如友谊,虽然淡如水却又清香悠远。闲暇时光,身心疲惫的时候,或是心头郁闷,心里失去平衡的时侯,不如播一曲轻松的大自然乐曲,或是一缉古典的筝笛之音,点一柱檀香,冲一壶上好的功夫茶,有人对饮也好,一人独品也好,放松疲倦的身心.

把思绪溶在茶中,让灵魂昄依到平淡安详的境界中,享受思想的瞬间感悟和心灵的感受,细细地咀嚼人生,静静地参悟,让目光渐渐地变得清晰、从容、透彻,让灵魂修得圆满,在“和、静、怡、真”的茶道中品悟人生的真谛。

茶,号称国饮。茶,雅俗共赏,居于世界三大天然饮料之首。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在中国饮食、玩乐诸活动中能升华为“道”且有器具艺术的唯有茶道。中国人喜欢饮茶,并在很早以前就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了。秦汉时期的《神农食经》已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唐《茶经·一之源》:“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据此,茶道已经有很久远的历史了。
茶道是以饮茶艺术为形,体现饮茶之道和饮茶修道过程的修道、行道方式。“茶道”以茶为媒,人们通过沏茶、赏茶、饮茶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增进友谊、品味人生,达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完善。通过饮茶,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关于世界人生本体根据的、道的境界。通过茶事活动,人们领略茶之天然特性,品味茶的芬芳香醇,感受特有的闲和宁静、趣味无穷。古代文人墨客还喜欢在茗饮中赏花、玩月、抚琴、吟诗、对联。
茶道是茶与道的融合与升华。阐释茶道即是理解和把握茶文化。茶

道的文化核心是“和”。在古人看来,饮茶不象烹肉炒菜、熬粥煮饭那样,为生存而食,而是通过茶、器具和艺术,把物性与人性有机融合。”饮茶既是
一个物质过程,更是一个艺术体现、精神享受、精神陶冶、直觉体悟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通过茶事活动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实现和谐安乐之道。这与中国传统哲学倡导的“和谐”思想相吻合。茶道是“和”的过程。和而阴阳相调,和而五行共生,和是中庸之道,和乃“天人合一”。陆羽对此曾作专门的阐述:凡茶有九难“造、别、器、火、水、炙、末、煮、饮”(《茶经》),因而茶事活动是综合、协调“茶、水、器、火、境”各项要素的复杂过程;具体而言,风炉用铁铸从“金”;放置在地上从“土”;炉中烧的木炭从“木”,木炭燃烧从“火”;风炉上煮的茶汤从“水”。煮茶的过程就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并达到和谐平衡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中国茶道特别是茶文化流传千古名扬海外,人所共知。
茶道,体现人生境界之美妙。茶道不仅为历代文人所崇尚,为百家诸子所容洽,为“儒家治世,佛家治心,道家治身”杂糅相生,更为中国百姓民众钟情不舍。茶道,融入百姓生活,与民生共存。茶道,生活艺术之无价之宝,乃中华民族之国粹是也。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
中日茶道的异同
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是我们都不否认中国也是有茶道的。有人将中国的茶道就称作为“茶文化”其实两者还是有概念上的是的区别的,可以说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但是如果我们专门定义一个茶道意义上的茶文化,也是可以的。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而日本茶道自成体系,有其严格的程式。但是总的来说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精义,应该说都是健康向上的。
有学者认为,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茶道有渊源关系。
中国茶文化与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几点明显的区别: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三为一体。三者之间是互相抵触的少,从而使中国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可以做出宏篇大论来。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了中国禅宗思想(茶“禅”一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这四条都是通过饮茶贯彻的儒家的礼、义、仁、德等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日本茶道的“和、清。静寂”。公开申明的“茶禅一味”,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

想的部分内容,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这也无处不体现着庄晓芳前辈所提出的中国茶德“廉、美、和、静”之精神。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
清寂之美。中国茶文化更崇尚自然美、随和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道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是顺理成章的,但它的“四规”“七则”似乎过于拘重形式,打躬静坐,世人是很少能感受到畅快自然的。中国茶文化最初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神仙世界很有着渊源关系,作为艺术层面的中国茶文化强调自然美学精神更成了一种传统。但是中国茶道 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无道了。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所以一说茶道往往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各个层次的文化,日本茶文化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宗代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手段,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民间不同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人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亦很人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中国没有茶道的规程仪式,但应该说,中国也是有茶道的。中国的茶道可以广义地称做“茶文化”,其历史悠久、层次复杂、内容丰富多彩。

日本茶道则自成体系,有一套复杂而严格的程式。 总的来说,中日茶道都是取茶的清心、静气、养神、助智等健康向上的精义。两者之间有颇深的渊源。而说到区别,则有以下几点:

1.中国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融儒、道、佛为一体,三者互为补充、绝少抵触,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内容非常丰富,无论从哪个层次、哪个方面讲都能做出宏篇大论。而日本茶道则主要反映中国禅宗思想,当然也融进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识。中国人“以茶表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充分贯彻了儒家礼、义、仁、德的道德观念以及中庸和谐的精神标准。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国茶文化思想的部分内容,主张“和、敬、清、寂”,公开申明“茶禅一位”,它规劝人们要和平共

处,互敬互爱,廉洁朴实,修身养性。
2.日本茶道程式严谨,强调古朴、清寂之美;而中国茶文化则更崇尚自然、随和之美。日本茶道主要源于佛教禅宗,提倡空寂之中求得心物如一的清静之美,但其“四规”、“七则”
似过于拘重形式,很难让人感受到畅快自然。中国茶文化最初是由饮茶上升为精神活动的,与道教的追求静清无为的神仙世界颇有渊源,它在艺术层面上强调自然与美学精神,很容易让人感到和谐统一。但是中国的茶道没有仪式可循,往往便道而无道,影响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发挥和规范传播。故而说起茶道,往往仍首推日本。
3.中国茶文化包含社会层次较广;而日本茶文化则 尚未具备全民文化的内容。中国茶文化自宋代便深入市民阶层,其最突出的代表是大小城镇广泛兴起的茶楼、茶馆、茶亭、茶室。在这种场合,士农工商都把饮茶作为友人欢会、人际交往的一种手段,从而使“茶”成为生活本身的内容,而各个民间地区更有极为丰富的“茶民俗”。日本人崇尚茶道,有许多著名的世家。茶道在民众中也很有影响,但其社会性、民众性尚未达到广泛深入的层面,也就是说,相形之下,中国的茶道更具有民众性,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 注释: 1.“四规”:待客亲善,互相尊敬,环境幽静,陈设高雅。 2.“七则”:点茶的浓度,茶水的质地,水温的高低,火候的大小,煮茶的炭料,炉子的方位,插花的艺术。


自唐代至明代,日本来中国学习佛教的留学僧一代接一代,各时期的留学僧把中国每个历史时期的饮茶方式都介绍至日本,从而使中国每个历史时期的饮茶文化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日本。
相对应于日本茶道集大成者千利休时期,约为中国明代中期,而明初朱权的《茶谱》刊行及朱权茶道思想、茶道的形式与内容的传播与日本茶道有必然的因果关系,日本茶道是日本禅师千利休于16世纪中后期所设,以“和、敬、清、寂”作为茶道“四规”,以里千家、表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三个流派影响较大。流传400多年后,日本茶道与朱权茶道的表演形式、内容略有变化,但主体仍沿袭了朱权茶道,如茶道的思想内容、所使用的茶叶、茶器、茶具、环境等仍大体相类似,有的甚至完全相同。
从时间上观察,朱权的《茶谱》约在1440年刊行,而千利休(1522——1591)成为日本集大成者,无疑可以得益于中国明代的典型茶道——朱权茶道。
日本茶道与朱权茶道的最大区别在于日本茶道是完全东洋化的茶道,而朱权茶道则是兼具有儒、释、道思想内容的中国传统

文化的一种反映方式,日本茶道是吸收外来文化,并使外来文化与日本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日本特色的茶道文化。日本茶道比较突出表现在茶道艺术的高度深化与细微化,给予茶道活动的广泛领域以艺术化。如日本茶道中“一期一会”、“独坐观念”的思想正
是体现了日本岛国文化的特点。
当日本茶道在中国改革开放后重新被介绍到中国,回到它的故乡时,仿佛是远在他乡的亲人后裔荣归故里,使故乡人重新缅怀起它祖先的历历往事。对比之下,故乡的茶道已远离原先的茶道精神,演绎为注重形式与物质的品饮茶,寓茶道于无形之中,更简略更大众化。而日本茶道却自然地被探索茶道、实践茶道的人士所重视,从中寻觅中国古代茶道的倩影。
思想解放引导着文化的多样性,传播至日本的中国茶道在日本生息400余年后,在中国赴日修学人员和日本茶道界以各种形式介绍、宣传与推广下,以其所蕴含更广泛文化内涵的面貌出现在它的故乡,实现了唐代常伯熊“广润色之”的茶道思想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