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低温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亚低温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亚低温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亚低温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亚低温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山东省聊城市脑科医院神经外科(聊城252000)

郭传军 孙 明 张利勇 王运华 王继跃 王建刚3

摘 要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影响。

方法:将成年雌性W 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亚低温组20只,常温组20只,假手术对照组10只。亚低温组动物采用冰袋包裹腹部降温至33±0.3℃,并维持1~2h。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建立脑出血动物模型,对照组行相应操作,但不向脑内注血。术后30m in断头取脑,取血肿周围脑组织适量,秤重,加两倍等渗盐水,做成脑匀浆待测。结果:脑出血后大鼠脑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显著升高。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脑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明显偏低,且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仍较假手术对照组高。结论:亚低温能显著抑制脑出血后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升高。

主题词 脑出血 诊断 低温,人工 脑 代谢 氨基酸类 代谢 大鼠,W astar

Effect of m ild hypotherm i a on the exc ita tory am i noac id levels of exper i m en ta l i n tracerebra l hem orrhage i n ra ts

D ep artm en t of N eu ro su rgery,the N eu ro2dep artm en t Ho sp ital,L iaocheng

of Shandong P rovince(L iaocheng252000)

Guo Chuan jun Sun M ing Zhang L iyong et al

ABSTRACT O b 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hypo therm ia on the excitato ry am ino acid levels of experi m en tal in tracereb ral hemo rrhage in rats.M ethods:F ifty adu lt fem aleW istar rats w ere random ly assigned to th ree group s:1)H ypo therm ia group(n=20),2)N o rm altherm ia group(n=20),3)Sham2 operated con tro l group(n=10).H ypo therm ia is induced by coo ling the an i m als body su rface w ith ice bag .T h rough the in jecti on of self2b lood,samp les of in tracereb ral hemo rrhage w ere estab lished.T he sham2 operated an i m als w ere su rgically p repared in a si m ilar fash i on to the an i m als,including w ithdraw l of b lood ,bu t no in tracran ial b lood in jecti on w as m ade.T he b rain w ere removed30m inu tes after hemo rrhage.

R esu lt:T he excitato ry am ino acid levels of rats sign ifican tly increased in b rain homogenate after hem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a1881244.html,pared w ith the levels of excitato ry am ino acid in no rm altherm ic group,it p resen ted sign ifican tly less quan tity in hypo therm ic group(P<0.01),bu t h igher than tho se of sham2operated an i m als.Conclu si on:H ypo therm ia m igh t sign ifican tly attenuate the increasing of excitato ry am ino acid after hemo rrhage.

KEY WORD S Cereb ral hemo rrhage diagno sis H ypo therm ia,induced B rain m etabo lis m Am ino acids m etabo lis m R ats,W astar

亚低温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治疗手段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临床医师所接受,但主要应用于对颅脑外伤的治疗,很少应用于治疗脑出血病人。本研究旨在通过动物实验探讨亚低温对脑

3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出血的脑保护作用。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W istar雌性大鼠50只,体重250±20g,由山东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普通饲料喂养,自由进食。

1.2 仪器与试剂

1.2.1 温度计 测量范围:0~100℃,由河北省武强县滏阳仪表厂生产。

1.2.2 电子天平及玻璃匀浆器 由山东大学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提供。

1.2.3 测量氨基酸所用仪器及试剂 日立835250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及5%磺基水杨酸溶液,由山东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提供。

2 方 法

2.1 实验动物分组 选取成年雌性W istar 大鼠50只,随机分为3组:亚低温组(20只),常温组(20只),假手术对照组(10只)。

2.2 动物模型的建立及标本采集 用1%戊巴比妥钠溶液(3~5m l kg)腹腔注射麻醉。亚低温组大鼠麻醉成功后,将肛表插入肛直肠内,然后将冰袋覆盖于大鼠腹部行腹部降温,使肛温维持在33±0.3℃,如温度过低,则用头灯加热,使肛温维持在目标温度范围内。脑出血模型制作:采用自体血脑内注射法,具体步骤如下:局部消毒后,于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触及心尖波动,于此处垂直进针至有血液反流,缓慢抽取血液100Λl,然后将大鼠腹位固定,顶部皮肤备皮消毒后正中矢状作一切口,长约1c m,在前囟后0.2mm,左中线旁开3mm处用牙科钻钻直径1mm小孔,将注射器推进至已钻的孔内,进针约6mm(相当于尾状核处),在5m in内将自体血以20Λl m in的速度匀速注入大鼠脑内,退出注射器,并用牙科水泥封闭骨窗,缝合切口,制成脑出血大鼠动物模型。假手术对照组操作同上,但不向脑内注血。脑组织匀浆采集:于术后或脑出血模型制作成功后30m in 断头取脑,取血肿周围脑组织适量,称重,加两倍等渗盐水,用玻璃匀浆器匀浆,并将脑匀浆放入超低温冰箱中保存待测。

2.3 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测定 应用离子交换液相色谱法测定。取脑匀浆标本200Λl,加入5%磺基水杨酸800Λl以祛除杂蛋白,用日立8352 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标本兴奋性氨基酸含量。

2.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进行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

结 果

脑组织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测定 见附表。与对照组相比,常温组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 SP)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亚低温组GLU升高明显(P<0.05),A SP虽有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常温组相比,亚低温组脑匀浆中GLU、A SP均显著偏低。

附表 脑匀浆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

的变化(xθ±s,m g 100m l)

组 别A SP GLU

亚低温组0.28±0.02▲▲10.86±2.18☆▲

常温组 0.42±0.04☆☆12.45±4.37☆☆

对照组 0.26±0.036.46±1.54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P<0.01;与常温组相比▲P<0.05,▲▲P<0.01

讨 论

1 脑出血导致的过量兴奋性氨基酸对脑组织有损害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脑出血早期,脑组织中兴奋性氨基酸的含量有显著升高,而兴奋性氨基酸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脑内的兴奋性氨基酸以GLU、A SP含量最为丰富,这也是本研究将GLU、A SP 作为测试指标的原因。在生理浓度下兴奋性氨基酸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可塑性及调节学习与记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但细胞外浓度过高则对神经有毒性作用,也是脑水肿发生的重要原因2。这种毒性作用由N2甲基D2天门冬氨酸受体(N2m ethyl2D2asp artate recep to r NM DA R)所介导3,NM DA受体直接与阳离子通道相藕联。兴奋性氨基酸通过作用于NM DA受体,可分别使细胞膜N a+、K+等通道开放,引起神经细胞N a+、Ca2+内流、K+外流造成细胞内N a+、Ca2+浓度明显升高与K+浓度降低,从而对神经产生毒性作用,并引起脑水肿。脑出血血肿形成后,周围脑组织由于缺血缺氧导致血脑屏障破坏,使兴奋性氨基酸自神经组织中大量漏出或释放至细胞外液,随着损伤时间的延长,能量代谢逐渐改善,血脑屏障中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逐渐恢复。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脑出血后早期兴奋性氨基酸的显著性升高是引起脑水肿和继发性神经元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2 亚低温对脑出血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 虽然早在20世纪50年代人们就将深低温(27~

28℃)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并发症多,临床应用受到很多限制。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人们才逐步证明亚低温对实验性脑缺血和实验性颅脑外伤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4,5。上海长征医院江基尧教授于1993年首先将28~35℃轻中度低温称为亚低温。20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应用研究结果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虽然目前少有亚低温治疗脑出血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报道,但笔者认为,无论是重型脑外伤病人,还是脑出血病人,脑缺血都是影响病人预后的主要因素。临床研究表明:亚低温对缺血缺氧性脑损害有积极的治疗作用7,并且对亚低温对缺血缺氧性脑损害干预持续时间的选择也作了积极的探讨8。亚低温的作用机制正在研究中,目前认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②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③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毒害作用,脑出血和脑外伤后脑组织兴奋性氨基酸、乙酰胆碱、单胺类、内源性阿片肽、氧自由基、血小板激活因子、Ca2+过度内流等内源性有害因子均可加重继发性神经元损害。国内研究已发现6:亚低温能显著降低实验性脑外伤后脑组织中单胺类物质的生成和释放,同时也能减少脑脊液中乙酰胆碱的含量。本课题研究证实亚低温能显著抑制实验性脑出血动物脑组织及外周血中氨基酸含量的过度升高,减轻了内源性有害因子对血脑屏障的破坏,从而发挥对脑神经的保护作用。

④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⑤减轻脑细胞内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内结构和功能修复。研究表明,30℃低温能有效地使脑损伤动物脑组织蛋白合成及微管蛋白22含量恢复至正常水平。⑥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

参考文献

1 牛国忠,顾小林,华 洁,等.亚低温治疗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

15(5)∶288

2 于明琨.脑损伤后兴奋性氨基酸影响的近期研究.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疾病分册,1992;19(4)∶94

3 Skaper SD,L ean A,Pacci L.D eath of cu ltu red

h i ppompal pyram idal neu ron s induced by patho logil

activati on of N2m ethyl2D2aspartate recep to r is reduced by mono sialogangli o sides.J Pharm aco l Exp T her, 1991;259(10)∶452

4 D ietrich W D.T he i m po rtance of b rain temperatu re in cereb ral in ju ry.J N eu ro traum a,1992;9(5)∶457

5 O ffm an W E M,W erner C,Baughm an V C,et a l.

Pastischem ic treatm en t w ith hypo therm ia i m p roves ou tcom es in rats.J N eu ro su rg A nesthesi o l,1991;3

(1)∶24

6 L yeth BG,J ing JY,Rob in son SE,et a l.H ypo therm ia

b lun ts acetylcho line increase in CSF of traum atilly

b rain in ju red rats.M o l Chem N eu ropatho l,1993;18

(7)∶247

7 郭亚乐,李瑞林,李占魁,等.缺血缺氧性脑损害亚低温干预持续时间的选择.陕西医学杂志,2003;32(1)∶86 8 白爱宁,韩彦彦.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36例临床研究.陕西医学杂志,2004;33(4)∶333

(收稿:2004201229)

致作者

根据有关规定,今后凡投寄本刊之稿件,其中参考文献书写格式为:书籍:著者?书名?版本(第1版不著录).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页~止页;期刊:著者?文题?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页次。凡作者在3位以内者,均依次列出,超过3位,则列出前3位作者之后加“等”。

《陕西医学杂志》编辑部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阻断剂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突触兴奋传递,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因素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的EAA过度兴奋,在能量代谢失衡的基础上,异常堆积,产生神经毒性作用。急性颅脑损伤后脑内EAA的浓度变化与脑损伤的程度有关。本文综述了EAA的生物学基础、毒理作用机制、影响因素,及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机制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 兴奋性氨基酸及其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突触兴奋传递,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在胚胎时期海马神经上皮中即存在向海马结构中分化的兴奋性氨基酸前体细胞,随着其层次结构出现,这些前体细胞不断分化、迁移并定居于各层之间,尤以锥体层和颗粒层最多。EAA包括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N-甲基-D-天冬氨酸(NMDA)、亮氨酸等。其中谷氨酸(Glu)是中枢神经系统内含量最高的一种氨基酸,Glu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分布不均,以大脑皮层、小脑、纹状体的含量最高,脑干、下丘脑次之。脊髓中含量明显低于脑干,但有其特异分布,背根含量高于腹根,背侧灰质含量高于腹侧灰质。因此,有人推测Glu为初级感觉传入纤维的兴奋性递质。NMDA是通过改变Asp 的结构而合成的EAA,兴奋作用可达Glu的100倍。

目前已知的EAA受体可分为两大类:NMDA受体和非NMDA受体。非NMDA受体包括AMPA(α-氨基-3-羟基-5-甲基-4-异 唑丙酸)受体、KA(海人藻酸)受体、QA(使君子酸)受体、代谢型受体和L-AP4受体等。NMDA和AMPA为离子型受体,主要作用于Ca 2+ 、Na + 通道。NMDA受体对Ca 2+ 通道的开放受甘氨酸的抑制性调节,并可被Mg 2+ 以电压依赖方式阻断。KA、QA受体开放单价离子通道,允许Na + 、Cl - 、H 2 O进入细胞内,促使神经元肿胀坏死。代谢型受体通过G - 蛋白偶联,调节细胞膜离子通道和酶活性,与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有关。有研究发现[9],NMDA受体主要介导皮肤的伤害性传入,非NMDA受体主要介导肌肉和内脏的伤害性传入。皮肤和肌肉的伤害性传入分别诱发释放更多的门冬氨酸和谷氨酸可能是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NMDA受体的不同调节位点在伤害性信息传递中有密切的协同作用。 2 兴奋性氨基酸的毒理作用机制 正常情况下,EAA主要存在于神经末梢的突触囊泡内,末梢去极化时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受体,完成兴奋性突触传递及其它生理作用。释放入突触间隙的EAA除刺激突触后膜的EA A受体发挥生理效应外,绝大部分可经EAA能神经末梢重摄取而回收,少部分可被胶质细胞所摄取。EAA的重摄取主要依靠突触前膜上的EAA转运体来完成,此转运体是Na + 依赖性的,即转运过程必须依赖细胞外的Na + 。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因素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的EAA过度兴奋,在能量代谢失衡的基础上,异常堆积,促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 发明背景在哺乳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CNS)中,神经冲动的传递受传送神经元释放的神经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表面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调控,这种相互作用导致这种接受神经元兴奋。L-谷氨酸是CNS中最丰富的神经递质,介导哺乳动物体内主要的兴奋途径,因此被称为兴奋性氨基酸(EAA)。应答于谷氨酸的受体称为兴奋性氨基酸受体(EAA受体)。 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分为两大类。直接与神经元细胞膜中的开放性阳离子通道结合的受体称为“离子型”。这种类型受体至少已分为三种亚型,它们根据对选择性激动剂N-甲基-D-天冬氨酸(NMDA)、α-氨基-3-羟基-5-甲基异噁唑-4-丙酸(AMPA)和红藻氨酸的去极化作用而定义。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确认AMPA受体是由亚单位(GluR1-GluR4)组成,它们可以组装形成功能性离子通道。已经鉴定出五中红藻氨酸受体,它们被分为高亲和性(KA1和KA2)或低亲和性(由GluR5,GluR6,和/或GluR7亚单位组成)两类。 第二大类受体是G-蛋白偶联或第二信使连接的“代谢型”兴奋性氨基酸受体。该第二大类受体与多个第二信使系统结合,从而能够增强磷酸肌醇的水解、激活磷脂酶D、增加或降低cAMP的形成以及改变离子通道的功能。这两类兴奋性氨基酸受体可能不仅介导正常突触沿兴奋性途径的传递,而且还参与发育和整个生命过程的突触连接的改变。 过度或不适当地刺激兴奋性氨基酸受体会以称为兴奋性毒性的机制方式导致神经元细胞损伤或 损失。已经有人提出,该过程在许多神经性疾病或病症中介导神经元变性。这种神经元变性的医学后果对这些变性神经病变过程的缓解具有重要的治疗意义。例如,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兴奋性毒性与多种神经性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有关,包括心脏旁路手术和移植后大脑功能性缺氧或缺血(cerebral deficit)、中风、脑缺血、创伤或炎症引起的脊髓损伤、产期缺氧、心博停止和低血糖 性神经损伤的病因学。此外,兴奋性毒性还与慢性神经变性疾病包括阿耳茨海默氏病、杭廷顿氏舞蹈病、遗传性共济失调、艾滋病诱发的痴呆、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特发性和药物引发的帕金森病以及眼部损伤和视网膜病有关。与兴奋性毒性和/或谷氨酸功能异常有关的其它神经性疾病包 括肌痉挛(包括震颤)、药物耐受性和戒断、脑水肿、惊厥症(包括癫痫)、抑郁症、焦虑症和焦虑 症有关的病症(例如创伤后紧张综合症)、迟发性运动障碍、与抑郁症有关的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躁狂症以及药物中毒或成瘾。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还可用作镇痛剂,用于治疗或预防各种不同形式的头痛,包括偏头神经痛、紧张性头痛和慢性每日头痛。此外,已公开的欧洲专利申请WO 98/45720报道了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兴奋性毒性与急性和慢性疼痛状态包括严重疼痛、顽固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创伤后疼痛的病因有关。 人们还知道,三叉神经节及其相关的神经途径与头和面部的疼痛感觉如头痛,尤其是偏头痛有关。Moskowitz(Cephalalgia,12,5-7,(1992))提出未知原因的触发能刺激三叉神经的神经节(这种 神经节能使神经分布于头部组织的脉管系统中),引发脉管系统中的轴突释放出血管活性神经肽。这些释放的神经肽随后能激活一系列活动,引发脑脊膜的神经性炎症,结果产生疼痛。在治疗急性人偏头痛所需的相似剂量下,这种神经性炎症能够被舒马坦(sumatriptan)阻滞。然而,由于舒马坦伴有血管收缩特性,因而这种剂量的舒马坦因会并发禁忌证。最近已经报道了离子型谷氨酸受体的所有五种红藻氨酸亚型都在大鼠的三叉神经节神经元上表达,尤其是观测到了高水平的GluR5和KA2.(Sahara等,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17(17),6611(1997))。因而,偏头痛仍然是另一种可能与谷氨酸受体兴奋毒性有关的神经性疾病。

谷氨酸循环及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谷氨酸循环及谷氨酸兴奋性毒性 众所周知,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最重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在脑内合成Glu的途径有4条[1]:(1)α-酮戊二酸接受氨基产生Glu;(2)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经GABA转氨酶形成Glu;(3)鸟氨酸在鸟氨酸转氨酶的作用下产生谷氨酸半醛,后者进一步生成Glu;(4)谷氨酰胺在谷氨酰胺酶的作用下水解成Glu。而其中只有第4条途径来源的Glu发挥神经递质的作用。 一.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 神经系统中,神经胶质细胞(主要是星型胶质细胞,AC)与神经元的比例约为10:1。AC 介于神经元与毛细血管之间,是血脑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状态下,神经元胞浆的Glu 浓度在10mM/L,AC胞浆的Glu浓度在50至几百μM/L,胞外则为0.6,突触间隙为1μM/L,而突触终端囊泡可达100mM/L,胞内外Glu的浓度相差万倍以上。突触传递过程中,神经冲动传导至神经突触,神经末梢去极化,突触小泡通过突触囊泡和质膜融合而从神经元释放(即胞吐作用)。囊泡释放的Glu可使突触间隙的浓度由静息的1μM/L升高到1.1 mM/L,维持在此峰值的时间约为1.2ms。[2]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各型Glu受体,传递神经冲动,发挥生理作用,同时,触发负反馈调节,并由AC膜上的谷氨酸转运体摄取,神经胶质细胞具有很强的Glu摄取能力,并含有谷氨酰胺合成酶,能将Glu转变成谷氨酰胺,再转运至突触前神经末梢胞质中,经谷氨酰胺酶脱氨生成Glu。同时,一部分经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具有抑制作用的GABA。接着,Glu通过位于囊泡上的谷氨酸转运体将其转位进入囊泡内腔,并储存于囊泡中。在静息神经元(resting neuron)中,Glu在神经末梢的突触囊泡内以很小的膜结合细胞器形式储存。由此形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之间的“谷氨酸-谷氨酰胺循环”(如图)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与治疗进展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李小刚 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约占所有脑卒中病人的20%~30%,其病死率及致残率很高,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近年来,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及对脑出血病理损伤机制研究的深入,新的治疗方法正不断出现。 (一) 脑出血的病理损伤机制 1. 早期血肿扩大 传统认为,活动性脑出血是一次性的,其血肿的形成是一短促的过程。但近年来,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许多病情进行性加重的脑出血病人在病后有血肿的扩大,因此,目前认为脑出血患者在发病后仍有继续出血的危险。早期血肿扩大主要发生在病后24h内,而绝大多数在6h内,极少数发生在2~14d。血肿扩大多与早期病情恶化有关。早期血肿扩大常发生于以下情况:①年龄较轻;②血压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当收缩压在200~250mmHg时,其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7%;③有凝血功能障碍或病前服用阿斯匹林及其他抗血小板药;④血肿部位靠近中线(如丘脑、壳核、脑干),这是因脑室压力低于周围脑实质压力,血肿容易向脑室扩展;⑤急性过度脱水,造成脑组织的移位、牵拉;⑥不规则或分隔型血肿。 脑出血血肿的形成和扩大不仅造成脑组织的急性膨胀,颅内压增高,机械性压迫,脑组织移位,而且继发脑水肿、血肿周边脑组织缺血、血管运动麻痹、血脑屏障受损、代谢功能紊乱及血液分解产物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脑组织损害,甚至因脑疝而死亡。 2. 局部脑血流量的变化 近年来,人们注意到大约有1/3的脑出血患者在病后一段时间内仍出现进行性神经功能恶化,既使早期手术清除血肿,也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这表明脑出血除了引起急性神经组织损害外,可能在血肿周边存在有继发性损害。动物实验表明,脑出血后血肿周边和远隔部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下降,这可能是导致脑出血后继发性神经损害的一个重要原因。rCBF下降程度可能与血肿的大小、部位及出血时间有关。一般来讲,血肿越大,rCBF下降越明显,尤其是额区和运动区。不同部位的出血,rCBF下降程度和范围不同,丘脑出血rCBF下降程度比壳核出血更明显,基底节出血除血肿区rCBF下降外,常引起双侧半球rCBF下降,且持续时间长,这表明出血部位越靠近中线,rCBF下降越明显。rCBF下降常在发病1h后开始,其后有数次波动,但下降高峰期在15d以后,1月左右达到最低点,并持续一段时间后恢复。 脑出血后周边局部脑血流量下降的原因:①血肿占位压迫周边脑组织,造成微循环障碍,这是引起继发性脑缺血的主要原因;②血液成分及活性物质的释放,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脑缺血加重;③再灌注期的“不再流”现象,也就是说,在缺血区由于白细胞的浸润,血浆中水分子和离子移出血管外,导致血管腔狭窄和血流阻塞;④脑出血引起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形成,造成血管自动凋节功能障碍,加重脑缺血,形成恶性循环。尽管目前认为脑出血后rCBF下降对血肿周边组织水肿的形成、组织功能的维持、临床症状的演变及患者的预后均有重要影响,但缺血不等于梗死,梗死的出现主要还取决于缺血程度和持续时间,目前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还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脑出后继发缺血性损害,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需要进一步明确脑出血后rCBF下降的程度、分布的范围、持续的时间、演变的结果以及与其他病理

兴奋性氨基酸及受体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1(1)

124童签定回塑边能壁擅经处型盘查;QQ!生筮;Q鲞筮!翅gh也』墅!翌!望堕曼坠旦堕盟!坚翌!坚垡!盘圣!Q!!!№!:!!!邕!:! ?综述? 兴奋性氨基酸及受体与脑损伤的研究进展 疏树华综述方才审校 [摘要]兴奋性氨基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递质,广泛存在于NSL动物中,以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为主。 研究表明谷氨酸及受体参与从神经元信息传递到神经可塑性及神经营养、发育等一系列生命过程,与学习、记忆形成机制密切相关,而且还影响认知功能。病理情况下,细胞外间隙中谷氨酸浓度增高能产生兴奋性神经毒性,其毒性作用与和细胞内Na+、CI一、Hz0、CaH超载、氧自由基、一氧化氮的介导有关,促发多种急慢性脑损伤的发生。 [关键词]谷氨酸;受体;脑损伤;兴奋性神经毒性 中图分类号:R97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25(2007)02一0124~03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aminoacids,EAAs) 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递质,广泛存在于哺乳动 物中,以谷氨酸(glutamate,Glu)和天门冬氨酸(as- particacid,Asp)为主。因Glu及受体参与从神经 元信息传递到神经可塑性及神经营养、发育等一系 列生命过程,与学习、记忆形成机制密切相关,而且 还影响认知功能u ̄5J。自1969年Olney报道Glu 有神经毒性以来[6l,对脑内EAAs特别是Glu和受 体的研究成为热点。越来越多证据表明,G1u及其 受体与多种急慢性脑损伤的发生、发展、预后、治疗 等方面有着密切关联,尤其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 病理生理变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就Glu 及其受体的生理、毒性作用与脑损伤和近年来国内 外的研究现状重点作一综述。 一。兴奋性氨基酸及受体 1.兴奋性氨基酸EAAs以Glu和Asp为代表,是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重要的兴奋性神经 递质,也是脑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其中Glu含量 最丰富,以大脑皮层和海马含量最高,Glu是不能通 过血脑屏障的非必需氨基酸,不通过血液供给脑,必 须由葡萄糖和其它前体经不同化学途径在脑内合成。即葡萄糖经Krabs循环产生a一酮戊二酸和草 酰乙酸,通过转氨酶作用分别产生Glu和Asp。正 常情况下,G1u在谷氨酸能神经元内被摄入、聚集、 贮存于囊泡内,当神经元去极化时,囊泡内的Glu 以Ca2+依赖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不同 亚型的Glu受体结合,完成兴奋性突触传递及其它 生理作用。突触间隙中的Glu被位于神经元细胞 收稿日期:2006—12—05 基金项目:安徽省卫生厅临床医学重点学科应用技术项目(编号:05A026)作者单位:230001合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麻醉科和胶质细胞膜上Na+和K+依赖性EAA转运体(EAAtransporters,EAAT)摄回而被迅速灭活。被摄回的Glu在谷氨酰胺(Gln)合成酶的作用下转变为Gln后重新进入突触前神经元末梢,被线粒体内磷酸化激活的谷氨酸酶转化成G1u进行再循环,这就是所谓的“谷氨酸一谷氨酰胺循环”[2]。静息状态下,Glu在细胞外、细胞内、突触囊胞内的浓度分别为lum、lOum及lOOum。病理情况下,细胞外间隙中Glu浓度增高,过度刺激其受体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即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C5~7,10]。 2.谷氨酸受体(glutamatereceptor,GluR)分为五种[7],包括四种亲离子受体即N一甲基p门冬氨酸(N-methy-D-aspatrate,NMDA)受体,旷氨基-3-羟基5一甲基一4一异恶唑丙酸(a-mino-3一hydroxy-5一methy-4一isoxazolepropionicacid,AMPA)受体,海人藻酸(kanicacid,KA)受体和I,2一氨基4一磷丁酸(LrAP4)受体及一种亲代谢型受体,后四种又称为非NMDA受体。Glu与突触后膜亲离子受体结合,导致阳离子通道开放,使膜去极化,膜兴奋性增高,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主要由AMPA和NMDA受体介导。L-AP4受体可能位于兴奋性突触前膜,对Glu释放起负反馈作用。亲代谢受体与p蛋白相耦联可能参与磷酸肌醇的代谢、花生四烯酸的生成和环一磷酸肌苷的调节,其功能尚不完全清楚。 (1)NMDA受体是目前研究较为深入的EAAs受体之一。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内NM-DA受体从大脑皮层到脊髓都有广泛分布,其中以  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脑出血药物治疗

脑出血药物治疗 脑出血药物治疗 高渗液体是主要治疗药物,包括甘露醇和高渗盐水。 研究显示对于幕上脑出血的患者,甘露醇以剂量依赖性和部位依赖性的方式,降低颅内压的效果最好。 回顾性队列研究显示,23.4%的高渗盐水可逆转非创伤性脑损伤 患者已发生的脑疝。 尽管如此,高渗液体治疗对于患者临床预后的最终影响尚不清楚,对INTERACT2研究的分析显示甘露醇治疗并不影响患者90天时的预后。 有关甘露醇和高渗盐水治疗效果的比较,目前证据有限。在选择治疗药物时,需考虑到药物治疗的副作用和患者实际情况。 临床前研究显示脑出血后微创血肿清除术可减少继发性损伤,改善预后。MISTIEII研究显示外科手术治疗可显著减少水肿体积。对 于药物难治性水肿,也可考虑去骨瓣减压术(DC)。 一些观察性研究显示DC治疗可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一项正在进 行中的SWITCH研究旨在比较72小时以内的ICH患者进行DC治疗和 药物治疗疗效的差异。 脑出血低温治疗 脑出血抗炎治疗 (1)去铁胺:去铁胺是一种铁螯合剂,在实验性模型中显示可减 少水肿体积,改善预后。该药在ICH后早期给予最有效,其疗效可 持续24小时。目前一项名为iDEF的临床研究正在进行中,旨在评 估去铁胺对324例ICH患者的治疗效果。

(2)芬戈莫德:芬戈莫德可抑制外周淋巴组织中淋巴细胞的迁移,减少进入脑内的免疫细胞;对星型胶质细胞具有直接作用,从而调节 免疫应答。一项小型的RCT研究显示芬戈莫德可减少患者出血后7 天时的水肿体积。 (3)塞来昔布:在实验性动物模型中显示可减少血肿周围水肿, 并促进功能恢复。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显示其可减少ICH患者48小时 内的水肿体积。 (4)吡格列酮:可下调炎症介质,减少活性自由基损伤。临床前 研究显示其可能通过刺激吞噬作用以及减少水肿来促进脑出血血肿 的吸收。 (5)他汀类:大量回顾性研究显示他汀类药物可能作为ICH患者 的神经保护性治疗药物,其在稳定血脑屏障和减少水肿方面发挥重 要作用。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患者之前使用他汀与血肿周围水肿 减少相关。

机能实验报告 高血钾

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6月10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预防医学一大班 家兔正常心电图及高钾血症的实验治疗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家兔正常心电图波形的生理意义 2、掌握家兔高钾血症模型的复制方法 3、观察家兔高钾血症心电图波形变化特征 4、掌握高钾血症治疗的方法(4%碳酸氢钠或极化液) 二、实验原理 血清钾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正常值:3.5~5.5mmol/L)。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心脏,可使心肌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缩短,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降低,兴奋性则呈双相变化:轻度高钾血症使心肌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可使心肌兴奋性降低甚至消失,心脏停搏。高钾血症时的心电图表现为:①P波和QRS波波幅降低,间期增宽,可出现宽而深的S波;②T波高尖:高钾血症早期即可出现,严重高钾血症时可出现正弦波,此时,已迫近室颤或心室停搏;③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高钾血症的抢救可采用:①注射Na+,Ca2+溶液

对抗高血钾的心肌毒性;

②注射胰岛素、葡萄糖,以促进K+移入细胞。本实验通过静脉滴注氯化钾,使血钾浓度短时间内快速升高造成急性高钾血症,观察心电图变化,测定血钾浓度,了解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以及对高钾血症的抢救治疗措施。 三、实验仪器设备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离子分析仪、大动物手术器械、气管插管、动脉套管、注射器、头皮针、取血器、电解质测定仪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称重、麻醉和固定动物:家兔称重后,用3%注射用戊巴比妥钠,按1ml/kg从 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时密切注意兔子的状态,当兔子角膜反射敏感度,肌肉紧张性明显降低,立即停止给药。麻醉后,将动物仰卧位固定在实验台上, 2手术与血管插管:颈部剪毛,在喉头下缘沿颈中线切开皮肤4-5cm,分离颈前肌肉暴露气管,做气管插管,并用丝线固定。在右侧按家兔血管常规分离方法分离颈外静脉,插入连接三通管的颈静脉插管以备输液,缓慢注入生理盐水(5-10滴/min)以保持管道通畅。在左侧肌肉深部分离出颈总动脉,插入连接三通管的总动脉插管。 3. 测正常血钾浓度:用EP管通过颈总动脉取血0.5ml,用电解质测量仪测量动物给予钾溶液前的血浆钾度。 4.描记心电图:将针型电极分别插入家兔四肢皮下。导联线按右前肢(红),左前肢(黄),左后肢(绿) ,右后肢(黑)的顺序连接,依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使用方法描记实验前兔子的正常心电图波形。 5.复制高钾血症动物模型:通过输液装置,经颈外动脉从慢到快调滴速滴注3%的KCl溶液6滴/第1min,10滴/第2min,16滴/第3min及以后(不超20滴/min),密切观察和记录出现高钾时典型的心电图变化,一旦心电图出现正弦波时或QRS波群与T波发生融合时,立即调慢静脉滴注Kcl的速度,维持在6滴/minde,等待,当心电图出现典型高钾血症表现是,经颈外动脉取血0.5ml 作血钾测定。 6.高钾血症的抢救:在心电图出现典型高钾血症改变时,立即对家兔实施抢救。通过颈外静脉快速滴注极化液(20—30滴/秒)30min,待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时,再次记录心电图改变,并由颈总动脉采血0.5ml,测定救治后的血钾浓度。

脑出血

脑出血患者的护理 内容摘要: 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内大量的出血,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非常高。脑出血患者在治疗期间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关键。护理人员应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脑出血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病情变化等信息,配合临床治疗,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患者思想工作,才能使患者得到更好地治疗,早日康复。 关键词: 脑出血;病理研究;临床护理;分析。 The nursing care of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Abstract Cerebral hemorrhage, also called Cerebral haemorrhage, refers to the essence of bleeding in the brain, for old people's common diseases.It is characterized by coming on urgent ,illness, and high.mortality rate. During treatment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patient recover at an early date. Nursing staff should have to fully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etiology of cerebral hemorrhag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condition changes and other information, cooperate with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bserve patient’s conditions, complete the patient’s thought work, then it may cause the patient getting better treatment and getting well soon. Key words Cerebral haemorrhage;experience;nursing care

脑出血研究现状

研究现状治疗进展 脑出血是一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占所有收入院脑卒中患者的10%~30%,可导致严重的残疾和高病死率,6个月的死亡率达30~50%[1]。大规模临床试验和观察性研究表明规范治疗和专科护理能显著降低死亡率,改善脑出血的结局。超早期止血、控制颅内高压、合理降低血压、脑室内tPA溶栓和微创手术等技术有望改变目前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策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生存质量。 1 流行病学和病因 脑出血是一种急性脑部血管破裂,血液溢出到脑实质内的过程,发病率为10~30/10万,全球每年发病200万人,占每年新发卒中的10%~15%[2]。可能是由于同期老年人口的增长,脑出血的入院率在过去10年中增加了18%[3]。脑出血患者常有慢性高血压病史,抗凝、溶栓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用药史。脑出血在中国人,日本人,墨西哥裔、拉美裔、非洲裔美国人和美国土著人群中更常见[4]。 根据出血的原因不同可将脑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脑出血是指自发性小动脉破裂或慢性高血压、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小动脉损害引起的出血。继发性脑出血是指由外伤、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凝血功能障碍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出血有着相似的病理改变[5]。 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的脑出血常发生在脑叶、基底节、丘脑、脑桥和小脑。高血压是迄今为止最重要和普遍的危险因素,由此直接导致的脑出血可占到60%~70%[6]。慢性高血压可导致脑小穿支动脉变性、断裂和纤维素样坏死,从而最终导致自发性破裂。脑淀粉样血管病的特点是在大脑皮质、软脑膜和小脑的毛细血管、小动脉和中小型动脉有β-淀粉样蛋白沉积和退行性变,最终导致血管变脆、破裂。 载脂蛋白-E基因变异的脑淀粉样血管病会引起老年散发性脑出血;淀粉样前体蛋白基因突变会引发年轻家族性脑出血综合征[7]。白质异常(如脑白质疏松症)则会同时增加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的风险,表明散发性和家族性脑出血之间存在共同的血管发病机制[8]。酗酒和低胆固醇血症也会增加脑出血的患病风险。慢性高血压或脑淀粉样血管病患者出现口服抗凝药相关性脑出血,可能提示预后不良[9]。 2 病理生理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区域的脑组织发生水肿,细胞凋亡、坏死,并有炎症细胞浸润[10]。血肿引起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损伤,局部组织的变形造成缺血、神经递质释放、线粒体功能障碍和膜除极化。其中线粒体功能障碍的程度决定了损伤是一过性的代谢抑制,还是细胞肿胀、进而细胞坏死。凝血过程的产物和血红蛋白分解物介导了继发性级联反应。凝血酶在血肿形成4小时后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后者释放的产物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血管源性水肿和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凋亡[11]。

脑出血应该做哪些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由于现代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诊断明确者,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以防脑疝发生。但在无条件做脑ct扫描或脑mri检查时,腰穿仍有一定诊断价值。脑出血后由于脑组织水肿,颅内压力一般较高,80%患者在发病6h后,由于血液可自脑实质破入到脑室或蛛网膜下隙而呈血性脑脊液。所以脑脊液多数呈血性或黄色,少数脑脊液清亮,因此,腰穿脑脊液清亮时,不能完全排除脑出血的可能。术前应给脱水剂降低颅内压,有颅内压增高或有脑疝的可能时,应禁忌做腰穿。 2.血常规、尿常规和血糖重症脑血管病患者在急性期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增高。可有尿糖与蛋白尿阳性。脑出血急性期血糖增高由应激反应引起。血糖升高不仅直接反映机体代谢状态。而且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血糖越高,应激性溃疡、脑疝、代谢性酸中毒、氮质血症等并发症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影像学检查 1.ct检查临床疑诊脑出血时首选ct检查,可显示圆形或卵圆形均匀高密度血肿,边界清楚,并可确定血肿部位、大小、形态,以及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水肿带和占位效应等;如脑室大量积血可见高密度铸型,脑室扩张。l周后血肿周围可见环形增强,血肿吸收后变为低密度或囊性变。ct动态观察可发现进展型脑出血。 2.mri检查可发现ct不能确定的脑干或小脑小量出血,能分辨病程4~5周后ct不能辨认的脑出血,区别陈旧性脑出血与脑梗死,显示血管畸形流空现象。并可根据血肿信号的动态变化(受血肿内血红蛋白变化的影响)判断出血时间。①超急性期(0~2h):血肿为t1低信号、t2高信号,与脑梗死不易区别;②急性期(2~48h):为t1等信号、t2低信号;③亚急性期(3天~3周):t1、t2均呈高信号;④慢性期(>3周):呈tl低信号、t2高信号。 3.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可检出脑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moyamoya病和血管炎等。 4.心电图检查脑血管病患者因为脑-心综合征或心脏本身就有疾病,可有心脏功能和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及其意义

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含量的测定 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含量测定的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46例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脑脊液中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水平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结果脑梗死发生12h~4天脑脊液中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显著性升高,恢复期降至正常水平;γ-氨基丁酸在脑梗死急性期也升高,恢复期下降。结论谷氨酸、天门冬氨酸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脊液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递质可作为一个敏感指标,早期诊断脑缺血的发生,推测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脑梗死;兴奋性氨基酸;脑脊液;高效液相色谱 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是广泛存在于哺乳类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兴奋性神经递质,参与突触兴奋传递,与学习记忆形成以及与多种神经变性疾病有关。在缺血、缺氧、创伤、中毒等因素作用下含量升高,能触发中枢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使神经系统能量代谢失衡,产生神经毒性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脑缺血时兴奋性氨基酸明显增高,其在神经元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脑梗死患者和对照组脑脊液兴奋性氨基酸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

(GABA)水平,探讨其变化规律及在脑缺血中的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脑梗死急性期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平均年龄(66.42±5.44)岁;平均病程(36.2±21.4)h。恢复期组:18例,男10例,女8例;平均年龄(65.32±3.84)岁;平均病程(24.45±6.72)天。所有病例均符合1995年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的诊断要点》讨论稿,并经CT证实。对照组选择一般外科行腰麻手术的患者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均排除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取脑脊液1ml备测。 1.2 实验处理脑脊液放在-80℃低温冰柜中保存。分析前脑脊液反复冰融3次。仪器采用法国GilsonHpLC仪。应用柱前衍生反相色谱分析法。衍生试剂:乙醇、三乙胺、水、异硫氰酸苯酯,按7:1:1:1混合。衍生过程:脑脊液4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100μl真空抽干。加入20μl衍生试剂充分衍生,抽40min,加入20μl流动相溶解。以2000rpm离心5min,取上清液10μl上样。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完全随机化计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及组间相互比较的Q检验。

实验性高钾血症及其治疗 实验报告 (2)

实验性高钾血症及其治疗 【实验目的】 1. 观察高钾血症时家兔心电图变化的特征。 2. 了解血钾进行性升高的不同阶段,高血钾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 3. 了解高钾血症的基本治疗方法和抢救。 【实验原理】 血清钾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正常值:3.5~5.5mmol/L)。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心脏,可使心肌动作电位和有效不应期缩短,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降低,兴奋性则呈双相变化:轻度高钾血症使心肌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可使心肌兴奋性降低甚至消失,心脏停搏。高钾血症时的心电图表现为:①P波和QRS波波幅降低,间期增宽,可出现宽而深的S波;②T波高尖:高钾血症早期即可出现,严重高钾血症时可出现正弦波,此时,已迫近室颤或心室停搏;③多种类型的心律失常。高钾血症的抢救可采用:①注射Na+,Ca2+溶液对抗高血钾的心肌毒性;②注射胰岛素、葡萄糖,以促进K+移入细胞。 本实验通过静脉滴注氯化钾,使血钾浓度短时间内快速升高造成急性高钾血症,观察心电图变化,测定 血钾浓度,了解高钾血症对心脏的毒性作用以及对高钾血症的抢救治疗措施。 【实验对象】 家兔,体重2~3kg,雌雄不限。 【实验药品与器材】 20%氨基甲酸乙酯(或3%戊巴比妥钠),2%、10%氯化钾溶液、10%氯化钙溶液、4%碳酸氢钠溶液,葡萄糖-胰岛素溶液(50%葡萄糖4ml加1U胰岛素),肝素生理盐水溶液(125单位肝素/ml生理盐水),手术器械、注射器、头皮针、取血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电解质测定仪。 【实验观察指标】 血钾浓度、心电图变化、呼吸频率、幅度和节律。 【实验方法与步骤】 1. 称重、麻醉和固定动物家兔称重后,用20%氨基甲酸乙酯5ml/kg或3%戊巴比妥钠溶液1ml/kg 从耳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后,将动物仰卧位固定在实验台上,颈前部备皮。 2. 分离颈总动脉按家兔血管常规分离方法分离颈总动脉,插入导管取血0.5~1ml测定实验前的血钾浓度。 3. 心电描记将针型电极分别插入家兔四肢皮下。导联线按左前肢(黄),右前肢(红),左后肢(绿) ,右后肢(黑)的顺序连接,依生物信号记录仪使用方法描记实验前的心电图波形存盘,待实验结束后打印分析。 用头胸导联可描记出比普通导联更为高大清晰的心电图波形。方法是将右前肢电极插在下颏部皮下,左前肢的电极插在胸壁上相当于心尖部位的皮下。这样可较早发现高血钾家兔的心电图异常波形。 4. 氯化钾溶液注入方法从耳缘静脉滴入2%氯化钾(15~20滴/min)。 5. 观察记录心电图在静脉滴注氯化钾的过程中,观察生物信号采集处理仪显示器上心电图波形的变化。出现P波低压增宽、QRS 波群低压变宽和高尖T波时,描记存盘。同时取血0.5~1ml测定血钾浓度。 6. 实施抢救当出现心室扑动或颤动波形后,立即停止滴注氯化钾,并迅速准确地由另外一侧耳缘静脉注入已预先准备好的抢救药物(10%氯化钙2m1/kg,或4%碳酸氢钠5m1/kg,或葡萄糖-胰岛素溶液7m1/kg)。如果短时间内无法快速输入抢救的药物,救治效果不佳。 待心室扑动或颤动波消失,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时,再由颈总动脉采血测定救治后的血钾浓度。 7. 注入致死剂量的l0%氯化钾(8m1/kg),开胸观察心肌纤颤及心脏停搏时的状态。 【实验结果】

第三章 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第三章中枢神经递质及其受体 第一节中枢神经递质的概念 在化学传递中,虽然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只相隔20 nm左右,但由于神经元的突触后膜缺乏电的兴奋性,因此突触前膜的电变化不能直接传导至突触后膜,必须通过化学物质的媒介,才能将信息传递至突触后的细胞,这种起传递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神经递质(neurotransmitter)。神经递质主要在神经元中合成,并贮存于突触体内,在冲动传递过程中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下一个神经元或靶细胞,从而产生生理效应。 随着脑内化学传递过程的深入研究,了解到脑内许多结构含有多种不同的神经递质或神经激素。同一种神经递质在不同的神经核团中又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不同神经递质之间又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目前已知在同一个神经元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由此不难看出这将给研究中枢神经递质带来一定的复杂性。 中枢神经递质研究的历史只有短短20多年,但是它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如应用左旋多巴胺(L-dopa)能改善帕金森病,在理论方面,它对阐明人类脑的高级功能,如学习与记忆,睡眠与觉醒以及行为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有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老年痴呆症,就是提高中枢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水平。 一、中枢神经递质 神经系统内存在着许多化学物质,但作为神经递质必须具备下列几个条件: 1、生物合成 这是最重要的标准。在神经元内有专一的合成递质的酶系统,如胆碱能神经末梢有胆碱乙酰化酶(ChAc),肾上腺能神经末梢存在着酪氨酸羟化酶(TH),多巴胺脱羧酶(AADC)和多巴胺β-羟化酶(DβH)等。 2、囊泡贮存 神经递质通常贮存于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囊泡中,这可防止被胞浆内其他酶所破坏。

机能实验报告 高血钾

机能学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5年6月10日 带教教师: 小组成员: 专业班级:预防医学一大班 家兔正常心电图及高钾血症得实验治疗Array 一、实验目得 1、掌握家兔正常心电图波形得生理意义 2、掌握家兔高钾血症模型得复制方法 3、观察家兔高钾血症心电图波形变化特征 4、掌握高钾血症治疗得方法(4%碳酸氢钠或极化液) 二、实验原理 血清钾高于5、5mmol/L为高钾血症(正常值:3、5~5、5mmol/L)。高钾血症对机体得危害主要表现在心脏,可使心肌动作电位与有效不应期缩短,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降低,兴奋性则呈双相变化:轻度高钾血症使心肌兴奋性增高,急性重度高钾血症可使心肌兴奋性降低甚至消失,心脏停搏。高钾血症时得心电图表现为:①P波与QRS波波幅降低,间期增宽,可出现宽而深得S波;②T波高尖:高钾血症早期即可出现,严重高钾血症时可出现正弦波,此时,已迫近室颤或心室停搏;③多种类型得心律失常。高钾血症得抢救可采用:①注射Na+,Ca2+溶液对抗高血钾得心肌毒性;②注射胰岛素、葡萄糖,以促进K+移入细胞。本实验通过静脉滴注氯化钾,使血钾浓度短时间内快速升高造成急性高钾血症,观察心电图变化,测定血钾浓度,了解高钾血症对心脏得毒性作用以及对高钾血症得抢救治疗措施。三、实验仪器设备 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离子分析仪、大动物手术器械、气管插管、动脉套管、注射器、头皮针、取血器、电解质测定仪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称重、麻醉与固定动物:家兔称重后,用3%注射用戊巴比妥钠,按1ml/kg从耳 缘静脉缓慢注入。麻醉时密切注意兔子得状态,当兔子角膜反射敏感度,肌肉紧张性明显降低,立即停止给药。麻醉后,将动物仰卧位固定在实验台上, 2手术与血管插管:颈部剪毛,在喉头下缘沿颈中线切开皮肤4-5cm,分离颈前肌肉暴露气管,做气管插管,并用丝线固定。在右侧按家兔血管常规分离方法分离颈外静脉,插入连接三通管得颈静脉插管以备输液,缓慢注入生理盐水(5-10 滴/min)以保持管道通畅。在左侧肌肉深部分离出颈总动脉,插入连接三通管得总动脉插管。 3、测正常血钾浓度:用EP管通过颈总动脉取血0、5ml,用电解质测量仪测量动物给予钾溶液前得血浆钾度。 4、描记心电图:将针型电极分别插入家兔四肢皮下。导联线按右前肢(红),左前肢(黄),左后肢(绿) ,右后肢(黑)得顺序连接,依生物机能实验系统使用方法描记实验前兔子得正常心电图波形。 5、复制高钾血症动物模型:通过输液装置,经颈外动脉从慢到快调滴速滴注3%得KCl溶液6滴/第1min,10滴/第2min,16滴/第3min及以后(不超20滴/min),密切观察与记录出现高钾时典型得心电图变化,一旦心电图出现正弦波时或QRS波群与T波发生融合时,立即调慢静脉滴注Kcl得速度,维持在6滴/minde,等待,当心电图出现典型高钾血症表现就是,经颈外动脉取血0、5ml作血钾测定。 6、高钾血症得抢救:在心电图出现典型高钾血症改变时,立即对家兔实施抢救。通过颈外静脉快速滴注极化液(20—30滴/秒)30min,待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时,再次记录心电图改变,并由颈总动脉采血0、5ml,测定救治后得血钾浓度。 五、实验结果 实验中家兔不同时期得心电图(电子版实验结果粘贴) 极化液—实验前

原发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原发性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摘要】脑出血是目前比较普遍的一种疾病,近年来发病率还有上升的趋势。目 前的治疗研究一般是在手术治疗和超早期止血治疗两个方面,本文主要是针对近 期原发性脑出血的治疗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关键词】原发性脑出血;研究进展;医疗报告 【中图分类号】R74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7-0009-02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Xu Yande. Longkuaang Central Hospital of Yantai City, Shandong Province, Yantai 265700, China 【Abstract】 Cerebral hemorrhage is a kind of common disease, in recent years the incidence of the disease has a tendency to rise. The present treatment and research, are generally in the surgical treatment and super early hemostatic treatment the two aspect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cerebral hemorrhage recently. 【Key words】 Of primary cerebral hemorrhage; The research progress; Medical report 脑出血一般是指源于脑实质内血管的非创伤性自发出血。出血也可以进入脑 室或者是蛛网膜下腔。ICH中所占卒中只有10%~15%。原发性ICH占整个ICU的85%,危害性之大可见一般。原发性ICH一般是在长期高血压或者是淀粉样脑血 管病的作用下发生病理改变的小血管自发爆裂造成的。继发性ICH和血管畸形、 肿瘤、外伤等有关系。本文主要是对原发性脑出血的治疗进展做出一些论述。 1.原发性脑出血的病理生理学 1.1 早期的血肿扩大 最近几年专家对ICH的认识有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大多是认为脑出血是一个 简单、快速的单向过程,认为出血过几分钟就会停止。但是现在的观点认为它是 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期的血肿扩大出血是持续性的并且血肿会在开始后的几个小 时内持续扩大。ICH在早期会引起血肿扩大,目前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还不是很 清楚。在治疗过程中,有的患者会出现颅内压的急剧升高、局部组织受压变形而 导致的出血[1]。血肿周围的小出血灶会因为这些现象而出现血肿扩大。还有一些 其他导致血肿扩大的因素,其中包括与静脉流出受阻相关的静脉血管充盈,血脑 屏障遭到破坏,局部短暂的凝血功能障碍等等。 1.2 血肿周围的脑损伤 以前大多数人都是认为脑组织的水肿是在出血后的第三天到达最高峰,但是 在实际的临床研究中发现很多患者的神经功能恶化是在出血后的第一天最严重, 之后病情会逐渐好转。临床中发现,CT上水肿的扩大和中线的移位在出血后的两周之内会逐渐发展,但是临床症状并不会出现严重的恶化。目前的研究认为,导 致ICH第一天就神经功能恶化严重的主要因素是脑组织受损和肿胀引起的颅内压 升高。 有专家认为,血肿的周围存在着缺血半暗带,继发的神经功能恶化和细胞毒 性水肿可能和半暗带的损伤有一定的关系[2]。不过在实际治疗过程中,症状开始 后的6小时内,用PET和MRI并没有在血肿的周围发现缺血脑组织的存在。有专 家发现血液凝固的时候会产生富含凝血酶和其他的凝血终产物的血浆,这些物质 释放到脑组织之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炎症。细胞毒性因子和炎性介质的活化与表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