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麻醉Steward苏醒评分表

麻醉Steward苏醒评分表

麻醉Steward苏醒评分表
麻醉Steward苏醒评分表

西昌市人民医院麻醉Steward苏醒评分表

患者姓名:住院号:诊断:

科室:评估时间:评估医师:

项目记分A 清醒程度:

完全苏醒 2

对刺激有反应 1

对刺激无反应0

B呼吸道通畅程度:

肢体能作有意识的活动 2

肢体无意识活动 1

肢体无活动0

C 肢体活动度:

肢体能作有意识的活动 2

肢体无意识活动 1

肢体无活动0

三项总评分在4分以上方能离开手术室或恢复室A+B+C 》4

总分

清醒程度分级:

病人入睡,呼唤无任何反应0级

病人入睡,呼唤时有肢体运动或睁眼、头颈部移动1级

病人清醒,有1级的表现同时能张口伸舌2级

病人清醒,有2级的表现并能说出自己的年龄或姓名3级

病人清醒,有3级的表现并能认识环境中的人或自己所处的位

4级

麻醉科苏醒室

滑县骨科医院 麻醉科苏醒室 麻醉苏醒室的任务 1救治当日全麻病人或部位麻醉术后未清醒者,直至清醒。 2.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功能紊乱。 3.患者苏醒后无异常,送入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 监测和治疗则直接进入重症监护治疗室(1CU)。 麻醉苏醒室的建制 1麻醉苏醒室在麻醉科领导下,由分管的主治医师与护士长 共同管理。根据择期手术与急症手术量,苏醒室可24h开放,亦 可日间开放,晚间急症手术可由ICU兼麻醉恢复期观察。 2.苏醒室由专职医师或护士负责日常工作,护士的编制按病 床与护士之比3: 1。 3.配有护工1-2名,负责清洁卫生工作。 麻醉苏醒室的设备 一般设计 1.苏醒室的位置应紧靠手术室。如有紧急情况,便于麻醉医师及时处理和迅速将患者送回手术室。此外应近邻血气室、临床化验室、血库等服务科室。

2.苏醒室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手术的例数和种类,一般苏醒室床位数与手术台的比例约为1: 1.5 ~ 2;按手术台次计算,24h 每4次手术应设苏醒床位1张。除了专为隔离患者开设的小间外,其他病床应陈设在室内四周,中央设有医师护士总监护台,可书写医疗文书,并配有电话。 3.苏醒室门宜宽大,便于病床、监测仪器及治疗设备进出。室内要求光线充足、通风与空调齐全、可进行空气逍毒。具备氧气贮气筒或中心供氧管道、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4.病床要求安装轮子,便于进出苏醒室。病床可升可降,并有扶栏,以保护患者免于摔伤。 监测设备 1.每床应具备血压、心电图、脉搏、氧饱和度监测设备。 2.苏醒室应配备呼气末CO、肌松恢复程度、直接压力(动脉压、肺动脉压、中心静脉压等)、体温以及呼吸气量计等监测设备。 治疗设备 1.每床应具备吸氧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 2.床旁应具备有灭菌的吸痰管、导尿管、吸氧导管或面罩、口咽及鼻咽通气管、胸腔闭式引流瓶、尿引流瓶(袋)、胃肠减压装置等。

麻醉科麻醉苏醒室(PACU)工作制度

麻醉科麻醉苏醒室(PACU)工作制度 (一)基本管理制度 1.为确保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设置麻醉恢复室,科主任负责管理,人员构成至少包括一名主治以上医师(含主治)和一名或数名护理 人员。 2.麻醉恢复室用于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 复不满意的患者的恢复。病人入室后直接睡在手术室推床上,安排位置。 护士观察记录病人生命体征及其他护理治疗。 3.每天的检查工作:检查抢救车、填充药柜、清理污物桶、清理吸引、备好氧气和吸氧管。 4.转出麻醉恢复室标准:患者意识清醒,呼吸及肌力等恢复情况达 到Steward 苏醒评分 4 分以上。 5.如遇到患者苏醒时间意外延长,或呼吸循环等功能不稳定者,应 积极查找原因,及时处理,必要时可转 ICU,以免延误病情。 6.由麻醉医师决定患者入或出麻醉恢复室,并负责患者的病情监测 与诊治。 (二)苏醒室病人交接制度 1、交接内容 (1)术中情况:手术部位、手术名称、各种留置管道 (2)麻醉情况:气管插管、术中用药、生命体征 2、既往病史 3、病人皮肤情况、随身带入物品情况 4、与病房或 ICU 的交接:呼吸和气道,生命体征,留置管道,皮肤,液体。 (三)苏醒室病人监测制度 1、所有病人必须监测 ECG、BP、RR、SPO2,特殊病人监测体温,。 2、观察意识状态。

3、观察呼吸、颜面与口唇颜色,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持留置各种管道妥善固定,引流通畅。 5、保持伤口敷料完好,观察病人的伤口情况和腹部体征。 6、烦躁病人用约束带约束。 7、发现特殊情况须立即通知当班医生。 (四)苏醒室护士工作流程 1、工作职责: 1)接受、观察、治疗、抢救、护理等 2)医嘱执行和观察记录的书写 3)院内感染预防 4)物资准备和监护仪设备的检查 2、工作流程 1)接收病人 2)填写病人登记表、观察记录 3)观察、护理病人 (五)出入苏醒室标准及流程 1、恢复室收治范围(患者转入标准)及流程患者转入标准 (1)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虽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复不满意的患者的恢复。 (2)高龄、婴幼儿、危重和麻醉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其他麻 醉患者。患者入室的流程 1)当天全身麻醉的手术患者,手术结束后由巡回护士、麻醉医生和主管医师一同将患者送往恢复室。 2)恢复室护士提前检查好监护仪、呼吸机、吸引器、急救物品、抢救车等做好接受患者的准备工作: ①接收未带气管导管患者:面罩吸氧,连接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对比 摘要目的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对照组患儿手术前采取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手术前采取七氟烷进行麻醉,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对患儿麻醉质量的影响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躁动AONO评分、术后复睡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氯胺酮相比,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效果较明显,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氯胺酮;七氟烷;麻醉后苏醒质量;影响效果 由于小儿神经和呼吸等多种系统均未发育完善,机体耐受性和调节能力较差,所以,患儿麻醉后其苏醒质量与其病情的恢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具有直接关系。另外,高效的麻醉后苏醒质量对降低术后护理和围手术期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1]。本文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比较氯胺酮和七氟烷对小儿麻醉后苏醒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162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未见严重肝肾功能和心脏功能障碍、呼吸系统疾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1例。其中对照组中男43例,女38例,年龄5个月~8岁,平均年龄5.3岁,患病类型包括29例腹股沟疝气、5例急性阑尾炎、18例骨折、20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9例睾丸鞘膜积液;观察组中男41例,女40例,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4.9岁,患病类型包括27例腹股沟疝气、8例急性阑尾炎、17例骨折、21例四肢钢板内固定术、8例睾丸鞘膜积液。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患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儿在术前均给予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 min给予肌内注射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对照组患儿术前采取肌内注射氯胺酮,剂量为 3 mg/kg,待患儿入睡后进入手术室,并采取浅静脉置管术,同时给予静脉注射0.1 mg/kg的咪达唑仑,手术过程中持续静脉滴注1%的氯胺酮,使患儿处于持续麻醉状态。观察组患儿先给予浅静脉置管术,再静脉注射0.1~0.2 mg/kg的咪达唑仑,待患儿入睡后送进手术室,同时给予患儿浓度为2%~4%的七氟烷半开放状态吸入,氧气流量则保持在1~4 L/min范围内,患儿呼吸末七氟烷浓度维持在1.5%~3.0%,维持患儿持续麻醉。两组患儿在手术结束后停用麻醉药,并记录相关指标。 1. 3 观察指标[2]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手术后睁眼时间、苏醒时间、苏醒期

麻醉科苏醒室

滑县骨科医院 麻醉科苏醒室 苏醒室的任务 1.救治当日全麻病人或部位麻醉术后未清醒者,直至清醒。 2.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紊乱。 3.患者苏醒后无异常,送入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和治疗则直接进入重症监护治疗室(1CU)。 麻醉苏醒室的建制 1.麻醉苏醒室在麻醉科下,由分管的主治与护士长共同管理。根据择期手术与急症手术量,苏醒室可24h开放,亦可日间开放,晚间急症手术可由ICU兼麻醉恢复期观察。 2.苏醒室由专职医师或护士负责日常工作,护士的编制按病床与护士之比3:1。 3.配有护工1-2名,负责卫生工作。 麻醉苏醒室的设备 一般设计 1.苏醒室的位置应紧靠。如有紧急情况,便于麻醉医师及时处理和迅速将患者送回手术室。此外应近邻血气室、临床化验室、血库等服务科室。

2.苏醒室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手术的例数和种类,一般苏醒室床位数与手术台的比例约为1:~2;按手术台次计算,24h每4 次手术应设苏醒床位1张。除了专为患者开设的小间外,其他病床应陈设在室内四周,中央设有医师护士总监护台,可书写医疗文书,并配有电话。 3.苏醒室门宜宽大,便于病床、监测仪器及治疗设备进出。室内要求光线充足、通风与空调齐全、可进行空毒。具备氧气贮气筒心供氧管道、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4.病床要求安装轮子,便于进出苏醒室。病床可升可降,并有扶栏,以保护患者免于摔伤。 监测设备 1.每床应具备、、、监测设备。 2.苏醒室应配备呼气末2、肌松恢复程度、直接压力(压、肺动脉压、中心压等)、以及呼吸气量计等监测设备。 治疗设备 1.每床应具备吸氧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 2.床旁应具备有的吸痰管、导尿管、吸氧导管或面罩、口咽及鼻咽管、闭式引流瓶、尿引流瓶(袋)、胃肠减压装置等。 3.病室内应备有随时可取用的灭菌手套、、导管及喉镜、、呼吸机、除颤器与起搏器以及装置。 药品配备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浅谈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及处理 全身麻醉后,患者能否及时苏醒是评价麻醉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1]。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是临床麻醉工作中常见现象,一旦发生,需进行紧急处理,否则容易导致患者发生低氧血症、神经系统受损甚至危及患者性命[2]。首先应正确地判断患者是否发生麻醉后苏醒延迟以及其形成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对因治疗。现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6月-2008年12月发生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的常见原因及其处理原则,指导临床实践。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7年6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发生17例全身麻醉后苏醒恢复延迟病例,其中男8例,女9例;年龄2-87岁,平均年龄47.39± 2.5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意识清醒,且非神经外科的患者亦无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本组17例患者均接受静吸复合式全身麻醉方式,即通过静脉注射给予芬太尼、万可松、丙泊酚诱导后再行气管插管管,术中进行机械通气,吸入异氟醚维持麻醉,并间断性地补充芬太尼以及万可松。在手术结束前的30min停止给予肌松药,缝合皮肤时停止使用吸入性麻醉药物。所有药物的用量均根据患者的体重并控制与正常的治疗用量范围内。所有患者术中均行持续性地心电监护。本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为2.4-6.3h,平均手术持续时间为 3.52±0.71h;术后麻醉苏醒延迟时间为120min-708min,平均时间为362±12.05min。 1.2 处理方法 1.2.1 维持呼吸、循环稳定: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并给予氧气吸入,保证足够通气,补液,维持循环血量,确保脑灌注。持续监测呼吸、血压、心率、脉搏、体温、意识状态、心电图、血糖、电解质、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以及尿量等。纠正酸碱失衡,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加强保暖措施,防止患者体温过低。 1.2.2 复习病史及完善监测找出导致苏醒延迟的原因:认真查阅患者的病史资料,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是否并发基础疾病、术前是否服用过影响麻醉效果的药物、麻醉管理情况以及麻醉药物的使用种类及用量。查找可能引起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并根据其原因进行有针对性地处理。 1.2.3 拮抗剂的使用:如可用0.4mg纳洛酮静脉注射拮抗麻醉性镇痛药。新斯的明加阿托品拮抗肌松等。 2 结果 2.1 苏醒延迟原因分析本组17例患者后经各项检查及询问患者家属相关病史证实,其麻醉苏醒恢复延迟的原因分别为:麻醉药物使用过量4例、术前严重贫血及低蛋白血症2例、机体代谢紊乱3例、术中缺氧及二氧化碳蓄积3例、

SOP05.麻醉术后苏醒室标准操作规程

麻醉术后苏醒室标准操作规程 1 目的:建立麻醉术后苏醒室标准操作规程。 2 范围:麻醉术后需要实施苏醒拔管的全身麻醉及椎管内麻醉后需要观察的患者。 3 责任人:麻醉实施医师及苏醒室医护人员。 4 操作步骤: 4.1 患者入室条件:实施全身麻醉,准备在术后早期实施苏醒并拔除气管导管的患者。 4.2麻醉医师(主麻)护送患者进入苏醒室后,应协助苏醒室医护人员为患者接上吸氧装置监护,如有必要,应接上机械通气装置(呼吸机)或行手控辅助通气。 4.3麻醉医师(主麻)向苏醒室医护人员进行病况交接,包括: 4.3.1 患者姓名、年龄、术前情况、麻醉方式及麻醉中情况、手术方法及手术中的意外情况等。 4.3.2 所用麻醉药物、肌肉松弛药、镇痛药的种类、剂量和应用方法等等。 4.3.3 手术中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体温等)情况,有无险情或重大病情变化等。 4.3.4 经过何种治疗性药物处理,效果如何。 4.3.5 手术中失血量、输血及输液情况、尿量等。 4.3.6 各种导管,如胸腔、腹腔引流管,胃肠道减压管,动静脉穿刺导管,导尿管等。 4.3.7 估计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 4.4 麻醉医师欲回手术室前,应获取患者之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及心率等数值,确认患者状况稳定方可离开。 4.4 在听取交班同时苏醒室医护人员即应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肤色、体温、呼吸幅度、频率、气道是否通畅及判断病患意识恢复程度,并确认心电图、血压及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在可接受范围。 4.5如发现异常情况(如气道阻塞、呼吸抑制、循环不稳定等)应及时处理,如效果不佳或性质严重应立即通知麻醉医师(主麻)及手术医师共同处理。 4.6患者接入后,前30分钟要每5分钟测量血压、心率及呼吸次数一次,情况稳定后可每10分钟测量一次;另心电图及脉搏血氧饱和度则需全程监测直至患者离开恢复室止。 4.7检查各种引流管(如胃管、导尿管、胸管等)及动静导管,监测引流量及颜色并记录。4.8查看患者是否有因手术体位或电极片等造成的伤害。 4.9 注意为患者保暖。 4.10 防止患者燥动,病床栏杆必须拉起,以防意外。

医院麻醉复苏室管理制度

辰溪县人民医院 麻醉复苏室管理制度 一、概述 麻醉后复苏室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完全清醒,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病室。全麻病人,硬膜外平面在T5以上以及 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均需送麻醉复苏室观察治疗。一般白天开放,急 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可转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继续治疗。复苏室 在麻醉科主任的领导下工作,日常监测治疗工作由麻醉科医师和护士 负责,麻醉科医师负责制定该病人的监测和治疗计划,并决定是否转 送普通病房或ICU的指征。 二、工作内容 1、定期进行药品和物资和监护仪设备的检查,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 制度 2、病人在手术室护士和麻醉科医师护送由手术室转往复苏室的过程中,麻醉科医师负责维持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共同交接。 3、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包括心电图、血压、 脉搏、血氧饱合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输液或输血;保留气管 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器扶助或控制呼吸。 4、麻醉科医师向PACU的麻醉医师和护士交班,包括如下内容: (1)病人姓名、年龄、现病史和既往史及治疗情况等术前相关情况、 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等等。 (2)麻醉用药。包括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及维持药、麻醉性镇痛药物 和肌松药的用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拮抗药及其他药物。 (3)手术中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体温等)情况,有 无险情或重大病情变化等等,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 (4)麻醉和手术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如插管困难、支气管痉挛,ECG改变或血流动力不稳定、异常出血等。经过何种治疗性药物或措 施处理,效果如何。 (5)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转出计划。 6、PACU麻醉医师应全面检查病人并对麻醉后恢复情况作出评价,主 要集中在神志、呼吸道及肌力的恢复。并将患者妥善固定,以免摔伤 或擅自拔除各种导管。 7、复苏室病人管理内容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对乳腺癌手术患者术后苏醒质量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8-04-09T14:20:53.583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李萌 [导读] 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民族医院广西南宁 530001) 摘要:目的总结乳腺癌患者采取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的具体方法以及对术后患者苏醒质量所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结果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为其应用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不会延长拔管实践,保证拔管期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患者苏醒质量满意,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乳腺癌手术;依托咪酯静脉维持麻醉;苏醒质量 依托咪酯属于一类短效并且咪唑类衍生物麻醉镇静药物,起效速度快,作用时间短,恢复平稳快速,尤其适合年老体弱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目前在全身麻醉诱导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此药物对于肾上腺皮质存在抑制作用,导致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最近几年相关报道显示此类不良反应属于一过性,并且证实依托咪酯静脉麻醉维持具有可行性[1]。本文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2016.1-2017.1),所选患者全部签署知情同意书;100例患者中最小年龄26岁,最大年龄66岁,平均46.1±9.5岁,最低体重44kg,最高体重85kg,平均62.1±7.9kg,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两组患者全部排除肾上腺皮质功能异常、合并严重心肝肾内分泌疾病和神经系统疾病,长时间应用抗癫痫药物、镇静催眠药物患者,乙醇依赖史患者,过度肥胖以及恶病质患者。 1.2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之前全部进行常规禁食与紧饮6小时到8小时,进入手术室之后给予患者建立静脉通道,滴注乳酸林格液,连接静脉麻醉泵,常规监测患者的呼吸、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心电图以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手术之前20分钟给予患者肌肉注射阿托品,静脉注射地塞米松,研究组接受静脉注射芬太尼,依托咪酯,罗库溴铵开展快速诱导,待患者肌肉松弛之后插入喉罩,控制呼吸;对照组接受静脉注射丙泊酚,剩余诱导和研究组一致;调整潮气量为8ml到10mg,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次,麻醉维持,持续静脉输注瑞芬太尼,研究组持续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持续静脉输注丙泊酚;在开展手术期间,实施腋间淋巴结清扫时按照需求为患者应用阿曲库铵,调节静脉麻醉药物剂量,如果患者产生血压下降现象,需要加速输液扩充血容量,如果患者收缩压水平低于90mmHg,需要酌情为其应用麻黄碱静脉注射,如果患者的心率低于每分钟50次,需要为其应用阿托品,手术结束之前20分钟为患者应用地佐辛,预防手术之后疼痛,在缝皮期间停止输注依托咪唑、瑞芬太尼与丙泊酚,手术之后在患者自主呼吸恢复以及呼之睁眼之后拔除导管[2]。 1.3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将所得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计算。不良反应分级标准:患者不存在胃部不适与恶心,代表0级;患者存在轻微胃部不适,略微存在恶心感,没有出现呕吐,代表1级;患者存在明显恶心感,胃部不适,没有出现呕吐,代表2级;患者恶心伴随呕吐,代表3级[3]。 1.4统计学处理 根据SPSS15.0统计软件实施计算,其中所得P值决定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研究组睁眼时间6.4±2.4分钟,拔管时间8.1±3.9分,对照组睁眼时间6.2±2.2分钟,拔管时间7.6±3.5分,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2.3±12.7mmHg,DBP为71.5±8.9 mmHg,HR为74.6±9.3 mmHg,拔管时SBP为140.4±17.3mmHg,DBP为87.7±12.5 mmHg,HR为89.6±11.9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3.3±17.3mmHg,DBP为78.4±11.2 mmHg,HR为84.7±11.6 mmHg,对照组手术结束时SBP为123.0±13.9mmHg,DBP为71.7±8.3 mmHg,HR为75.8±98 mmHg,拔管时SBP为138.5±178.6mmHg,DBP为88.2±12.7 mmHg,HR为91.1±12.1 mmHg,拔管之后5分钟SBP为132.4±17.8mmHg,DBP为 79.3±11.5 mmHg,HR为85.2±11.1 mmHg,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详细数值见表1。 3讨论 根据本文研究显示,回顾性分析接受乳腺癌手术患者资料100例,所选患者全部在全身麻醉之下进行手术,将其进行分组,研究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静脉输注依托咪酯维持麻醉,对照组手术期间接受持续输注丙泊酚,比较两组患者睁眼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出现情况等,结果表明,两组睁眼时间与拔管时间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拔管期间血流动力学稳定情况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患者产生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出现几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研究组拔管期间没有存在明显血流

麻醉科苏醒室

麻醉科苏醒室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滑县骨科医院 麻醉科苏醒室 苏醒室的任务 1.救治当日全麻病人或部位麻醉术后未清醒者,直至清醒。 2.监护和治疗在苏醒过程中出现的生理紊乱。 3.患者苏醒后无异常,送入病房,如病情危重需进一步加强和治疗则直接进入重症监护治疗室(1CU)。 麻醉苏醒室的建制 1.麻醉苏醒室在麻醉科下,由分管的主治与护士长共同管理。根据择期手术与急症手术量,苏醒室可24h开放,亦可日间开放,晚间急症手术可由ICU兼麻醉恢复期观察。 2.苏醒室由专职医师或护士负责日常工作,护士的编制按病床与护士之比3:1。 3.配有护工1-2名,负责卫生工作。 麻醉苏醒室的设备 一般设计 1.苏醒室的位置应紧靠。如有紧急情况,便于麻醉医师及时处理和迅速将患者送回手术室。此外应近邻血气室、临床化验室、血库等服务科室。

2.苏醒室的规模大小取决于手术的例数和种类,一般苏醒室床位数与手术台的比例约为1:~2;按手术台次计算,24h每4次手术应设苏醒床位1张。除了专为患者开设的小间外,其他病床应陈设在室内四周,中央设有医师护士总监护台,可书写医疗文书,并配有电话。 3.苏醒室门宜宽大,便于病床、监测仪器及治疗设备进出。室内要求光线充足、通风与空调齐全、可进行空毒。具备氧气贮气筒心供氧管道、吸引器或中心负压吸引装置。 4.病床要求安装轮子,便于进出苏醒室。病床可升可降,并有扶栏,以保护患者免于摔伤。 监测设备 1.每床应具备、、、监测设备。 2.苏醒室应配备呼气末2、肌松恢复程度、直接压力(压、肺动脉压、中心压等)、以及呼吸气量计等监测设备。 治疗设备 1.每床应具备吸氧装置及负压吸引装置。 2.床旁应具备有的吸痰管、导尿管、吸氧导管或面罩、口咽及鼻咽管、闭式引流瓶、尿引流瓶(袋)、胃肠减压装置等。 3.病室内应备有随时可取用的灭菌手套、、导管及喉镜、、呼吸机、除颤器与起搏器以及装置。 药品配备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麻醉苏醒恢复期常见并发症及原因 绝大多数麻醉手术后病人平稳安全的苏醒恢复,是经过了有经验专业医生和护士努力的结果。从麻醉状态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是麻醉期间处理关键的环节之一,也是病人围术期较危险的阶段。 (一)、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lting,PONV)恶心是一种咽部和上腹部的不适感,无疼痛,有想要呕吐的感觉。呕吐是通过口腔将胃内容物用力排出现象。约占麻醉苏醒恢复期总并发症中的42%。 l.全身麻醉(全麻)期间的麻醉维持药物,国内外大型医院多采用吸入性麻醉药和静脉阿片类的镇痛药。吸入性麻醉药异氟醚、地氟醚或安氟醚、七氟醚(Sevoflurane)在高浓度吸入时,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即剂量依赖型)。但在低浓度吸入或麻药排出、苏醒阶段对气道刺激引起咳嗽,对呕吐中枢也有一定的刺激导致恶心、呕吐。2.现常用静脉镇痛药物、阿片类的药物芬太尼、苏芬太尼、阿芬太尼、雷咪芬太尼、吗啡、哌替啶对大脑极后区,化学受体(CTZ)敏感区的阿片受体作用,会引起极后区性恶心、呕吐。其他类静脉镇痛药物,氯胺酮、曲马多(Tramadol)对边缘系统的刺激,而引起高级中枢性的恶心、呕吐。 3.疼痛和内脏牵拉反射,胃肠道机械感受器受刺激也是引起PONV 的常见因素。 4.体位改变导致前庭系统的刺激诱发呕吐。 5.低血压、缺氧、呼吸循环不稳定,导致缺氧和低血压均是术后恶

心、呕吐的重要诱因。 6.术后吸痰等物理刺激。 7.心理因素。 频发严重的恶心、呕吐将会加剧术后病人的不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甚至引起误吸导致呼吸道梗阻、肺部炎症以及ARDS,增加再次手术机会。PONV增加护理和在术后恢复室停留时间,而增加了病人的经济负担。 围术期误吸发生率1.4/10000-4.7/10000,其中51%发生在术后。急症病例误吸发生1:895。围术期误吸的共发症与胃内容物的PH和容量有关。当PH<2.5,容量>20ml,误吸后并发症的严重程度明显增高。 2.口服用药,术前1~2小时; 3.高危病人使用H2受体拮抗剂; PONV治疗: 1.对症处理 2.药物治疗 droperidol(氟哌利多)、metoclopramide(甲氧氯普胺,胃复安)、ondansetron(昂丹司琼)、propofol(异丙酚)、perphenazine(奋乃静) (二)呼吸道并发症处理(Respiratory Complications) 吸吸道问题,约占术后麻醉苏醒恢复期共发症中30%。 1.术后呼吸道梗阻最常见术后呼吸道梗阻的原因是未苏醒病人舌根

麻醉复苏室ACU转入标准及流程

盐城新东仁医院 麻醉复苏室(PACU)转入标准及流程 一、患者转入麻醉复苏室标准 (一)收治范围: 1.麻醉结束后尚未清醒,或已基本清醒但肌力恢复不满意患者; 2.高龄、婴幼儿、危重和麻醉后生命体征不平稳的其他麻醉患者。 (二)排外条件: 1、病情危重,循环不稳定,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者。应在不间断监测和治疗的条件下转入ICU; 2、呼吸衰竭、其他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者,休克尚未彻底纠正者,或估计较长时间呼吸仍不能恢复到满意程度,或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复杂的口腔、咽腔等特殊部位手术后患者,仍需行呼吸支持或严密监测治疗的患者应在呼吸机支持和监测的条件下转至ICU; 3、心肺复苏后患者直接转入ICU; 4、术前即有昏迷、呕吐误吸等情形者,直接送ICU; 5、感染伤口大面积暴露的患者; 6、特殊感染的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炭疽杆菌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HIV感染者、狂犬病患者等); 7、其他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规定需要特殊隔离的患者; 8、其他器官、系统功能异常或病情需要送入ICU进一步治疗的情形。 二、患者转入麻醉复苏室流程

2 2 者应在转运呼吸机支持和监测的条件下转至ICU; 3、循环系统标准:心率、血压不超过术前值±20%并循环稳定30min以上;正常心律,ECG无ST-T改变或恢复到术前水平。若患者循环不稳定,仍需 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者,应在不间断监测和治疗的条件下转入ICU;

4、局部麻醉患者特别是椎管内麻醉后,呼吸循环稳定。麻醉平面在T6以下;最后一次麻醉加药时间超过1小时;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已有恢复,交感神经阻滞已恢复;循环功能稳定,无需使用升压药。门诊患者则待运动功能和本体感觉恢复,循环、呼吸稳定才可回家,并且门诊患者均应有家属陪伴返家; 5、患者在复苏室内由于严重疼痛或躁动等使用过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物者,应警惕再度发生呼吸和意识抑制的可能,应观察30min 无异常反应才能送回病房; 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性出血等; 7、对苏醒程度评价可参考Steward 苏醒评分标准,达到4分以上者方能离开麻醉复苏室。 Steward 苏醒评分 评分在4分以上方能离开手术室或恢复室。 患者转出麻醉复苏室流程 1

麻醉病人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与拔管时间的影响浅析

麻醉病人体温变化对麻醉后苏醒效果与拔管时间的影响浅 析 【摘要】目的分析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对拔管时间、苏醒情况产生的影响。方法将我院外科2014.1~2015.5收治的136例手术病人作回顾性分析,在麻醉与手术过程中采用必要的保暖措施,将体温发生变化的麻醉病人作为研究组,将体温保持正常的麻醉病人作为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苏醒时间与拔管时间显著延长,苏醒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意识状态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在体温降低的情况下可延长麻醉的苏醒时间,造成苏醒程度较低及意识状态较差,同时可导致拔管时间延长。 【关键词】麻醉病人;体温变化;拔管时间;苏醒效果 麻醉病人在接受手术治疗期间通常会出现体温异常改变的情况,以体温降低至35℃以下较为常见,发生率可达到50%~70%。造成病人体温发生变化的原因包括未采取有效的保暖措施、麻醉药物造成皮肤血管明显扩张、术中输入大量冷藏液及采用温度较低的灌洗液等[1]。在体温发生变化时患者的生理机制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因此可能会影响到术后麻醉恢复情况。本文浅析了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对拔管时间、苏醒效果产生的影响,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我院外科2014.1~2015.5收治的136例麻醉病人作为分析资料,男86例,女50例;年龄为17岁~68岁,平均(40.2±4.8)岁,入选对象的麻醉方式均为全身麻醉。排除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者、凝血机制异常者、术前合并感冒及发热者,136例的体重为42kg~84kg,平均(64.37±8.4)kg,I类手术65例,II类手术71例。 1.2方法 在麻醉与手术过程中采用必要的保暖措施,同时监测与记录麻醉病人的体温变化情况,监测体温时以鼻咽温度为准。全麻手术中的保暖措施如下:术前1h左右对手术室内的温度进行调整,确保麻醉前、麻醉及整个手术过程室温维持在26℃左右,对于手术常规消毒范围之外的身体裸露部位,则包裹棉被,同时根据手术实施情况采用电热毯、热水袋等帮助患者维持正常体温。麻醉及实施手术的过程中需要对输入到患者体内的药液及血液、术中所采用的灌洗液、冲洗液等进行加温,在加温时利用恒温水浴箱、红外线照射仪及电子加温器等,确保冲洗液、输入液体的温度达到35℃~37℃。如在监测体温的过程中发现病人的体温比

麻醉复苏室转入转出标准及流程

麻醉复苏室转入、转出得标准与流程 转入得标准 麻醉复苏室所起得作用:对于所有麻醉病人手术后,不能达到ICU收治标准、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或术毕全麻苏醒不完全得手术病人,即麻醉药、肌松药与神经阻滞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易引起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呕吐,误吸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者,全麻气管导管尚未拔除或已拔除而苏醒不完全患者以及全麻得小儿,进行检测与必要得处理。 术后神志、呼吸与保护性反射未恢复正常得全麻(气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病人、椎管内麻醉平面在T5以上与术中病情不稳定得病人皆符合入PACU条件。手术结束时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或因手术、麻醉因素引起循环功能不稳定,并经责任麻醉医生确认须送入PACU继续进行监测治疗得患者,术后由责任麻醉医生护送至PACU。 转出得标准 全身麻醉患者转出标准: 1、全麻患者Steward评分>4分方可转出恢复室。 2、凡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剂、镇痛药得病人,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方可转出恢复室。 3、如病情严重或出现呼吸并发症,仍需呼吸支持或严密监测治疗者应在呼吸支持或监测得条件下转至ICU。 4、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PaCO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

面罩吸氧时PaO2高于9、33kPa(70mmHg),SpO2不低于术前3—5%、 5、术后用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后,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 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出血等。 7、拔管指征:没有单一得指征能保证可以成功地拔除气管导管,下列指征有助于评估术后病人不需要辅助通气: (1)、PaO2或SpO2正常、 (2).呼吸方式正常。病人能自主呼吸,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30/min,潮气量〉300ml。单纯测定肺活量或最大吸气气压得价值有限,因为并不可靠、 (3)、意识复苏,可以合作与保护气道。 (4)。肌力基本完全复苏。 (5).拔管前PACU得麻醉医师应警惕原已经存在得气道情况,并可能需要再次气管内插管、给予吸氧,吸引气管导管内、口腔内与咽部异物;拔管前正压通气、面罩给氧,监测SpO2,估计就是否有气道梗阻或通气不足得征象。 椎管内麻醉转出标准: 1.呼吸循环稳定。 2.麻醉平面在T6以下,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已有恢复,交感神经阻 滞已恢复,循环功能稳定,不需用升压药。。 3.超过最后一次麻醉用药1小时。 4.若用过镇痛药者应待药物作用高峰期过后再转回原病房。

麻醉复苏室转入转出标准及流程

麻醉复苏室转入、转出的标准与流程 转入的标准 麻醉复苏室所起的作用:对于所有麻醉病人手术后,不能达到ICU收治标准、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剧烈波动或术毕全麻苏醒不完全的手术病人,即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易引起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呕吐,误吸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者,全麻气管导管尚未拔除或已拔除而苏醒不完全患者以及全麻的小儿,进行检测和必要的处理。 术后神志、呼吸和保护性反射未恢复正常的全麻(气管内麻醉、静脉麻醉)病人、椎管内麻醉平面在T5以上和术中病情不稳定的病人皆符合入PACU条件。手术结束时麻醉药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或因手术、麻醉因素引起循环功能不稳定,并经责任麻醉医生确认须送入PACU继续进行监测治疗的患者,术后由责任麻醉医生护送至PACU。

转出的标准 全身麻醉患者转出标准: 1、全麻患者Steward评分>4分方可转出恢复室。 2、凡术后在恢复室用过镇静剂、镇痛药的病人,用药后至少观察30分钟,方可转出恢复室。 3、如病情严重或出现呼吸并发症,仍需呼吸支持或严密监测治疗者应在呼吸支持或监测的条件下转至ICU。 4、能自行保持呼吸道通畅,吞咽及咳嗽反射恢复;通气功能正常,呼吸频率为12-20次/min,PaCO2在正常范围或达术前水平,面罩吸氧时PaO2高于9.33kPa(70mmHg),SpO2不低于术前3-5%. 5、术后用麻醉性镇痛药或镇静药后,观察30min无异常反应。 6、无急性麻醉或手术并发症,如气胸、活动出血等。 7、拔管指征:没有单一的指征能保证可以成功地拔除气管导管,下列指征有助于评估术后病人不需要辅助通气: (1).PaO2或SpO2正常。 (2).呼吸方式正常。病人能自主呼吸,呼吸不费力,呼吸频率<30/min,潮气量>300ml。单纯测定肺活量或最大吸气气压的价值有限,因为并不可靠。 (3).意识复苏,可以合作和保护气道。 (4).肌力基本完全复苏。 (5).拔管前PACU的麻醉医师应警惕原已经存在的气道情况,并可能需要再次气管内插管。给予吸氧,吸引气管导管内、口腔内和咽部异

麻醉复苏室各种制度

麻醉恢复室的管理制度 麻醉恢复室是密切观察麻醉病人苏醒的场所,对手术、麻醉后危重病人进行监测治疗,及时观察病情变化,提高手术麻醉后病人的安全性。手术后由于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作用尚未消失,常易发生呕吐、误吸、缺氧、高碳酸血症、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常导致心血管功能与呼吸功能紊乱。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的正规运作,大大提高了手术病人围麻醉期安全,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提高麻醉科工作效率,缩短连台手术等候时间。 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制度 麻醉恢复室的工作人员在麻醉科主任领导下,由麻醉科医师主持日常工作。护士长应具体负责行政管理及仪器、物品、药品、消毒及护士的排班工作,日常监护及各种治疗工作由护士来完成。 麻醉恢复室病人一般常规检测项目包括:血压、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常规、尿量、补液量及速度和引流量等。 麻醉恢复室内应给予病人充分镇静、镇痛以减轻各种并发症。病人离开恢复室应符合下列标准: 1.全麻患者需完全清醒,能正确回答问题,呼吸道通畅,循环功能稳定,血氧饱和度下降不超过术前的3%--5%。 2.椎管内麻醉病人通气量满意,一般状况稳定。

麻醉恢复室护士长职责 1.在麻醉科主任及总护士长的领导下,负责本室的行政管理、护理工作。 2.根据护理部工作计划,制定出恢复室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检查,及时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工作质量。 3.根据当天手术病人情况,进行弹性排班,科学分工、密切配合医生完成全麻病人恢复工作,必要时亲自参加。做好转、帮、带。 4.以身作则、督促各级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并严格要求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了解本室工作人员思想、工作、学习、关心她们的生活,遵守劳动纪律。 5.组织安排护士的业务学习,指导进修、实习护士临床护理工作和教学工作,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完成。 6.督促所属人员做好消毒工作,按规定进行空气和手的细菌培养,鉴定消毒效果。 7.认真执行查对制定和交接班制度,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 8.负责麻醉科药品、耗材的请领工作,并定期检查急诊手术物品准备情况,检查毒、麻限剧药及贵重器械的管理工作并安排护士做好麻醉机及麻醉用品的消毒和保养工作。 9.保持麻醉恢复室内整洁、安静、温度适宜、空气新鲜。 10.每月及时上报各种报表。

麻醉科复苏室人员培训.总结

麻醉科复苏室人员培训内容 麻醉后恢复室来源于“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又称苏醒室或麻醉后监测治疗室。开始于1846年,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才普遍开展。我国最早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 麻醉后复苏室(PACU)是病人麻醉手术后苏醒以及恢复的场所,它的作用是确保病人麻醉苏醒期的安全,将苏醒期并发症控制在最低限度内,从而大大提高病人返回病房的安全性。全身麻醉病人术后PACU集中管理、监护、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送病房。不但减少病人在手术室的逗留时间,充分提高手术室的利用率,同时,也使手术麻醉后的病人得到了及时的专业护理和治疗,也减轻了病房护士的工作量。 一、麻醉后复苏室(PACU)的工作流程 1、接收病人:进入PACU前,需由麻醉医生通知PACU 医护人员做好接收准备,并整理好麻醉记录单,然后由麻醉者、术者喝手术室护士护送病人入PACU,并与当班医护人员详细交接班。病人在PACU期间由本室医生主管病人,如有外科情况及时与术者或有关人员联系后共同处理。 2、入室评估:病人由手术室转入PACU后,采用PACU (Aldrete)评分标准,根据肌力、呼吸、循环、指脉搏血氧饱和度、神志情况,对其进行入室评估,范围从0(昏迷

病人)到10分(完全清醒)。 PACU评分标准 观察指标/评分0 1 2 肌力无肢评活动能活动两个肢体有限 的抬头 能活动四肢与抬 头 呼吸需辅助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能正常的呼吸与 咳嗽 循环(与术前相 比) >+50 +20~50 +20 SpO2辅助吸氧下<90% 辅助吸氧下>90% 辅助吸氧下>92% 神志无任何反应嗜睡,对刺激有反应清醒 3、监测与记录:病人在PACU,主要由护士进行监护, 其项目包括呼吸、循环、神经肌肉、体温、神志、疼痛、 恶心、呕吐、引流管及出血量、肾功能、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并详细记录于PACU记录单上。 4、PACU转出制度:一旦循环、呼吸情况稳定、麻醉苏 醒完全即转会原病房继续治疗。由PACU通知原病室医护人 员接病人回病房,特殊情况可派PACU医护人员协助。如病 人病情突然变重或情况特殊者则转送ICU。 二、临床护理 1、一般护理:全麻患者手术毕,患者至苏醒室前各类 抢救物品呈备用状态,患者一入苏醒室专人守护,给予氧 气吸入,连接多功能监护仪,安排合适的体位,必要时加

麻醉后复苏室的工作规范

麻醉后复苏室的工作规范 一、概述 麻醉后复苏室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完全清醒,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病室。全麻病人,硬膜外平面在T5以上以及病情不稳定的病人,均需送麻醉复苏室观察治疗。一般白天开放,急诊生命体征不稳定者可转外科重症监护室(SICU)继续治疗。复苏室在麻醉科主任的领导下工作,日常监测治疗工作由麻醉科医师和护士负责,麻醉科医师负责制定该病人的监测和治疗计划,并决定是否转送普通病房或ICU的指征。 二、工作内容 1、定期进行药品和物资和监护仪设备的检查,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病人在手术室护士和麻醉科医师护送由手术室转往复苏室的过程中,麻醉科医师负责维持病人呼吸及循环功能的稳定,共同交接。 3、病人安置稳定后,立即建立常规监测及治疗。包括心电图、血压、脉搏、血氧饱合度;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输液或输血;保留气管插管及呼吸功能未恢复者,应以呼吸器扶助或控制呼吸。 4、麻醉科医师向PACU的麻醉医师和护士交班,包括如下内容: (1)病人姓名、年龄、现病史和既往史及治疗情况等术前相关情况、麻醉方式及手术方法等等。 (2)麻醉用药。包括术前用药、麻醉诱导及维持药、麻醉性镇痛药物和肌松药的用量及最后一次用药时间和剂量、拮抗药及其他药物。 (3)手术中生命体征(血压、脉搏、呼吸、尿量和体温等)情况,有无险情或重大病情变化等等,术中失血量、输液、输血量、尿量。 (4)麻醉和手术的异常情况及其处理,如插管困难、支气管痉挛,ECG改变或血流动力不稳定、异常出血等。经过何种治疗性药物或措施处理,效果如何。 (5)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处理措施以及可能发生的并发症,转出计划。 6、PACU麻醉医师应全面检查病人并对麻醉后恢复情况作出评价,主要集中在神志、呼吸道及肌力的恢复。并将患者妥善固定,以免摔伤或擅自拔除各种导管。 7、复苏室病人管理内容 (1)所有病人必须监测ECG、BP、RR、SPO2,特殊病人监测体温 (2)观察意识状态 (3)观察呼吸、颜面与口唇颜色,保持呼吸道通畅。 (4)肢体活动程度。 (5)保持留置各种管道妥善固定,引流通畅。 (6)保持伤口敷料完好,观察病人的伤口情况和腹部体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