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代文学简答题答案

当代文学简答题答案

当代文学简答题答案
当代文学简答题答案

当代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平时作业讲评(1)

1.孙犁和周立波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二人的表达方式又有很大的不同。以《铁木前传》和《山乡巨变》为例简要说明。(《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8)

周立波与孙犁等其他农村题材小说家存在着明显的区别。虽然他们都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充满深情厚意,但孙犁的爱像一盏聚光灯,主要集中在某一位年轻活泼的女孩子身上,奉献给读者的是一幅璀璨夺目的少女大特写;如孙犁小说以描绘白洋淀青年妇女的优美形象而著称,《铁木前传》以散文笔法来反映特定历史背景中的人情悲喜剧,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其中塑造的女性——小满儿,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个漂亮不安分的个人主义者,她身上虽然存在进步的因素,但在崇拜集体主义的当代主流文化中,是不可能成为作品主角的。

而周立波的爱就像漫天的春雨,无声无息在洒向家乡的每位父老乡亲,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幅其乐融融的全家福合影。如《山乡巨变》的基本构思和人物关系,保持了与时代精神的一致性,包括了农村的阶级斗争,甚至还写到了党内右倾路线的错误,但作者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既没有渲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也没有拔高先进农民的形象和丑化落后农民的形象,而是以真切的感情去赞美农民身上的美好品质。作品中的农民形象个个栩栩如生,鲜明生动,却又形态各异,既有先进的农村干部,如稳重亲切的乡长李月辉、大公无私的社长刘雨生,也有变化中的“中间人物”或“落后人物”,如充满喜剧色彩的“亭面糊”、恋土守旧的陈先晋、坚持单干的“菊咬筋”等,但是,作者对他们态度都是充满爱意,没有厚薄之分

2.简要说明《茶馆》新颖而独特的戏剧结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0)

《茶馆》巧妙地采用了“人像展览式”的戏剧结构,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其特点在于

(1)不以故事情节为结构线索,而以人物活动为结构要素,主要人物从中年到老年贯穿全剧、次要人物两代相承;每个角色自说其事,在时代大背景下事事相连、龙套闲人根据剧情需要来去自由。

(2)“人像展览式”戏剧结构的好处是主次分明,线索清晰,拓宽了所表现的生活范围,便于在纷纭变换的时代大背景下凸现出鲜明的人物个性和他们的性格命运,成功地表现了重大主题。

五、分析题(30分)

1.说明“样板戏”与“京剧现代戏”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沙家浜》的样板化过程,谈谈你对样板戏艺术价值的看法。(《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52-53,56-57)

“样板戏”主要来源于“京剧现代戏”。京剧现代戏最初的萌芽,始于1942年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时期,而成规模型的创编和排演始于1958年,其兴盛则以1964年的“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为标志。这个时期正是不断强化阶级斗争的时期,此后长期指导“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创作的“两革”理论也是在这个时期明确确立的。从创作“无产阶级文学艺术”的理想出发,毛泽东十分注意拥有大量收众群体的戏剧创作及演出,表达了对戏曲在内的文艺状况的不满。这种激进主义的思想被江青、康生等奉若尚方宝剑,直接插手文艺创作,推出违反艺术创作规律的“三结合”原则,即“领导出思想,专家出技巧,群

众出生活”,抽掉了艺术创作中宝贵的真实性、创作个性和独特体验。京剧现代戏也不可避免地染上这种时代文化色彩,在为戏曲艺术现代化做出努力的同时,也具有强调阶级斗争、注重道德教化和政治说教、正面人物塑造高大完美的特点。其中一些剧目其后被江青看重并根据“无产阶级文学艺术”原则进行了修改后,成为宣传和强化某种政治理念的“符号”,也就是“革命样板戏”。

京剧现代戏在称为“样板戏”之前,已经经过富有艺术创作经验的专家和行家精益求精的艺术打磨,有比较成熟的故事框架和人物设置、唱腔台词。由于戏剧所具有的直接交流的舞台演出机制、观众接受和欣赏艺术的自身规律等复杂因素,在样板化的过程中极大限制了江青们完全无视艺术效果的胡作非为,保留了自己原有的艺术特征,如词才斐然的唱词,富有动作性的念白,在“情节的整一性”方面较之传统京剧的随意性有了很大进步;另外,一些来自生活,经过反复演出获得观众认可的经典情节、唱段,在复杂的情势下得以保留,满足了观众潜在的“娱乐”需求。

以《沙家浜》为例,可以看到样板戏的艺术价值。故事发生在江苏常熟。抗战时期,中共地下联络员、镇党支部书记阿庆嫂以“春来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掩护,巧妙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带领群众千方百计保护郭建光带队的新四军伤员,最后配合主力部队歼灭敌人,收复了沙家浜抗日根据地。

《沙家浜》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阿庆嫂这样一个圆熟机敏、口齿伶俐、智勇双全、处变不惊的女地下工作者形象。即使在样板化过程中,为了突出武装斗争,加强军民关系,生硬地强化郭建光的戏份,为郭建光加了唱段,损坏了剧作的艺术完整性,却并不能从戏剧逻辑上抽掉该戏的筋骨,也无法抹杀阿庆嫂的光彩。这样的人物设计,是因为故事原本就以阿庆嫂为中心展开,但是,以一个茶馆老板娘的身份作为戏中的主要人物,在只能歌颂“工农兵”的时代,明显“异类”,在创作上更具有新鲜感和挑战性,也更有难度。因为她既不能像李玉和般在敌人面前直接表现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不能像杨子荣那样痛快淋漓地直抒革命豪情,更多时候只能靠巧舌善言、随机应变变、一语双关等手法来完成,在这方面,编剧体现了高度的文学智慧。他们在创作上坚持戏曲创作规律,通过阿庆嫂在智斗中巧妙利用敌人明争暗斗的矛盾和自身优势占据主动,在敌人眼皮底下巧妙送出情报,组织乡亲掩护新四军战士,在敌人以乡亲沙奶奶的生命来要挟时变被动为主动,配合新四军一举歼敌取得胜利这样的险象环生而又引人入胜的情节,通过文采斐然而又合乎身份和剧情的唱腔设计,通过精心提炼、精彩纷呈的台词,凸显了阿庆嫂独特而丰满的人物个性特征,使其在剧中焕发出特殊的魅力。

《沙家浜》的语言艺术同样达到较高水准。如“智斗”一场,阿庆嫂的台词和唱词富含机智,声东击西,左提右挡,以十分符合特定身份的言辞周旋于胡传魁和刁德一之间。三人的语言很生活化又有个性,既给演员创作表演留下很大空问,也使观众获得智性的满足。

但单纯从艺术创作角度来看,样板戏《沙家浜》的缺陷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为政治性的主题强行介入带来戏剧完整性的缺憾。为突出武装斗争的主线,生硬地将郭建光定为一号人物,但由于没有足够的戏剧故事和冲突让他充分表演,因而显得个性苍白,性格单一。而且,部分为突出武装斗争主线的情节也在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戏剧性方面缺乏合理性。

可见,“样板戏”存在缺陷,但对中国当代生活的想象和审美诸方面仍然与观众是有着契合的,从而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2.《车站》在艺术形式上有哪些新的尝试,在内容上又融入了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的什么看法?你是如何评价这部作品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62)

剧作有一个简单的情节,八个人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和愿望在周末下午来到一个车站等车进城,几次车过不停之后,其中一个“沉默的人”坚定步行进城,其余七人则在焦躁不安、抱怨责骂和偶然对“沉默的人”的猜想中继续原地等待,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车还是没有来,人们这才偶然发现这个车站早被废弃了。

《车站》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于1983年。时值改革开放之初,新旧观念的碰撞十分激烈,剧作明显借鉴戏仿荒诞派戏剧,又融入剧作家对当时社会问题和人们的生存状态的敏感意识,以“喜剧”方式表现了模糊的荒诞感和悲剧意味。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该剧的认识并不统一,不久剧作即遭禁演。现在看来,剧作家在作品中所表现的对于积极行动、自我救助的现代人生主体精神的肯定,以及对因循保守、目光短浅、缺乏主见、消极被动的人生态度的善意嘲讽和警示,恰恰是剧作家敏锐把握社会观念变革并积极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的探索先锋进取的特点。

在艺术形式上,《车站》明显地借鉴了贝克特《等待戈多》的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又立足于本土的日常生活经验之上,两相结合,对剧中所欲表现主旨赋予了新的内涵。剧中人各自带着自己的生活背景而来,并满怀着对现实生活中不同目标的憧憬,家长里短的主妇、初次赴约的少女、满怀理想的青年考生、自信技艺超群的师傅、满足于现实既得利益的主任、无所事事却对现实处境愤懑不满的愣头青小伙、痴迷棋艺的大爷,还有不说一句话只有行动的“沉默的人”,戏剧台词几乎全是平直朴素的生活语言,观众非常容易就能将自己同演员扮演的角色进行替代性置换。从这种情形来说,舞台本身就是社会,社会也即舞台,角色即观众,观众即角色。这样的创作思路,从剧作结尾所有角色还原成普通观众“甲乙丙丁……”并对剧中人加以评论的设计可以得到体现。而人们在车站一等就是十年,这种用荒诞的手法来表现的象征性极强的行为,何尝不是一种隐喻,嘲弄了盲目、被动、保守,在无望的等待中白白耗费时间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剧作家以这样新奇独特的现代手法,打破了舞台和生活的界限,调动起观众的生活经验、思考和感受来参与“演出”,与角色一起创造出一个不可思议的艺术世界,从而揭示出生活内在的矛盾性、复杂性、荒诞感。

《车站》最重要的艺术创新,还在于剧作家第一次实验了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法。高行健自己所说:“因为合唱总比一味的独唱来得丰富。”在剧中,不同人物组成不同声部,同时揭示不同的心理情绪和思想活动,或者几条行动线索齐头并进,交织成复杂、丰富的合音,造成内涵饱满的综合效应。这种实验既是剧作家实践自己的现代戏剧观的有益尝试,激发了导演和演员表演的新的创作欲望和艺术手段,也开拓了中国话剧史上新的审美形式。然而,既然是实验,这种多声部的戏剧语言表达方式也被认为在舞台演出存在角色互相干扰的困惑。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平时作业讲评(2)

1“崛起的一代”主要指那些诗人?他们在创作上呈现出哪些共同特点?他们与朦胧诗是什么关系?

答: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诗派,其代表人物有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作为一个创作群体,“朦胧诗”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形式,也未曾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又呈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一个“崛起的诗群”。关于朦胧诗曾在当时文坛引起论争。“朦胧诗”精神内涵的三个层面是:一揭露黑暗和社会批判,二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反思与探求意识以及浓厚的英雄主义色彩,三是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对“人”的特别关注。“朦胧诗”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在哲学意义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讲,“朦胧诗”的崛起,也是中国文学生命之树的崛起。

2.小说《玫瑰门》中“玫瑰门”有什么隐喻?

“玫瑰门”是“女性之门”,是“生命之门”,又是代表着女性隐私的“玫瑰色”。肉体的觉醒无疑是女性感到自己作为女性而存在的一个重要理由。在禁欲主义时代,女性相信了自己身体是污秽不吉利的。男权社会的“性蔑视”使女性以自己的身体为耻,更不能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身体。在这种背景下,女性能坦然面对自己的肉体并以此为荣,既是女性的发现与觉醒的标志,又是对男性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抗拒和对男性文化凋败的一则有力寓言。女性活生生的肉体和生命力备受压抑和禁锢,以及由此导致的女性对自己肉体的蒙昧和自闭,既是悲剧的表现,又是悲剧的根源。《玫瑰门》是关于女性压抑的无意识和潜意识的一

次大曝光,它既是对男性社会非人性的控诉,更是女性自身的反省。以肉体的觉醒为起点的女性对自我真身的发现,是撕破男权铁幕的一个切口。

五.分析题

1.白嘉轩是白鹿村的族长。既仁义忠厚,又冷酷无情,这个人物的复杂性,也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试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你自己的看法,分析白嘉轩的形象。

《白鹿原》是将日常的乡村生活场景与广阔的时代风云水乳交融的典范。作品从白嘉轩六娶六丧所造成的困境开始写起,以相当的篇幅表现了乡村的土地买卖、盖房拆屋、耕作收获、成婚生子、建祠堂办学校、入祠堂祭拜祖先、正风俗惩孽子等乡村故事。在探索长远的民族生存之谜的动机指引下,那些原本是无足称道的民间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人际关系、地气民风,在作品中都获得了相当的位置。同时,作品还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勾勒出从辛亥革命、军阀割据、农民运动、国共相争、抗日战争,直到十年内乱的侧影,气势雄浑厚重。

白嘉轩是一个封建色彩很浓的旧式乡村权威——白鹿村的族长。可以说,他就是封建礼教在乡村中的化身,是中国社会所倚重的、儒家文化所渗透的旧乡村的生活秩序、伦理原则的化身,是存天理、灭人欲和封建等级制度的不遗余力的维护者。在村人眼中,他永远把腰杆挺得直挺挺的,威严有加。黑娃和田小娥,两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在苦难中结合,是对封建伦理的反叛,是对合理生活的追求,可是,白嘉轩利用族长的权力,把他们打入另册,不许黑娃进入祠堂祭拜祖先,使他们成为村子里的“贱民”。甚至小娥死后,瘟疫流行,村民以为是小娥显灵,要给她修庙上供,祈求她宽恕乡民,白嘉轩力排众议,要将其焚尸扬灰。为此,他去争取朱先生的支持。朱先生不但坚决支持白嘉轩的决策,还告诉他:“把那灰末不要抛撒,当心弄脏了海。把她的灰末装到瓷缸里封严封死,就埋在她的窑里,再给上面造一座塔,她永远不得出世。”从情节上来说,这是对“白娘子永镇雷峰塔”的挪用,但从揭示“仁义道德”吃人的一面来说,却也是非常发人深省的一笔。

但同时,白嘉轩也像他的祖先一样,笃守农耕为本的传统,修身,齐家,治村,为祈雨忍痛自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德报怨,宽宥仇家,被称为白鹿原上“头一个仁义忠厚之人”。同样是地主,白嘉轩和鹿三的关系,显然不同于郭举人和黑娃;同样是威震一方的乡绅,同样是鄙弃和轻蔑,白嘉轩和鹿子霖对待田小娥的态度却大相径庭。这样的描写,揭示了人物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儒家文化的复杂性。

2.通过《红高粱》讲述的“我爷爷”余占鳌和“我奶奶”戴凤莲的故事,从爱情和战争两个方面说明“红高粱精神”的含义,并谈谈你是如何理解作者从中发掘出的“种的退化”的命题的?(《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P102)

①“红高粱精神”:它秉领天地精华、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了野性,承载了作为人的原始生命力的象征意义。它带人们去闯荡荆棘丛生、虎狼横行的世界,它是人们的护身符。它体现在自立自强、生机昂然、热情奔放、敢作敢为、敢爱敢恨、周身洋溢着阳刚与血性、浑身充满着蓬勃的生命力的余占鳌和有着非同一般的机智和胆识、具有浪漫不羁心灵的戴凤莲等人物形象身上。这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正是“红高粱性格”的鲜明体现,对自由生命的热爱和追求,对现代人生命的回归和蓬勃生命力的呼唤都以红高粱为载体,由这种充满也行生命力的红高粱传达出来。莫言通过“红高粱”赞美了高密县东北乡人红高粱般的性格,赞美祖辈洋溢着的原始生命力和无所畏惧的精神,赞美了作为人最本真的欲望和追求,而这一望无际,庄严肃穆的红高粱不仅仅是“我爷爷”“我奶奶”生活、战斗的场景,它已经成为一种象征,一种符号,一种暗示和一种生命力的传达。是他们家族的光荣的图腾和高密东北乡传统精神的象征,是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和“可怜的、孱弱的、猜忌的、偏执的、被毒酒迷幻了灵魂的孩子”的后代子孙的孱弱形成了鲜明对比。

②“种的退化”:《红高粱》在现代历史战争题材的创作中开辟出一个鲜活生动的民间世界,是作家寄托在民间话语空间里的内心你情感。叙述者在小说开头有一段充满激情的感叹,极力赞美他的故乡,赞美他的那些豪气盖天的先辈,莫言关于对象的“纯种”有着固执的爱。在《红高粱》中他对纯种的红高粱以及象征着“人”的纯种的呼唤更为急切。他甚至不惜直接向历史和未来发言:并称先辈的所作所为和他们的英勇悲壮“使我们这些活着的不肖子孙相形见绌,在进步的同时,我真切感到种的退化。”在这里,莫言所谓的“种的退化”就是人的异化,对未异化的自立自强的人的赞歌,可视作《红高粱》系列的总主题。为了完成这一主题,莫言将家乡的典籍和非典籍的文化积淀作了自己的审美评价后,用奇想构造了红高粱世界中的严酷的生存状态。粗枝大叶、抗旱抗涝、生气勃勃、充满了野性“洸洋血海般的红高粱”,是莫言审美理想中的人的纯种象征物,在作品中也就成了意象。这种对“红高楼精神”的赞美与对“种的退化”的感叹贯穿在整部小说中,而且愈加变得浓烈感人,其中所体现出来的无疑是一种作家把民间作为理想的生存状态。民间是自由自在无法无天的所在,民间是生机昂然热情奔放的状态,民间是辉煌壮阔温柔淳厚的精神,这些都是人所憧憬的自由自在的魅力之源。叙述者以这样一种民间的理想状态来对比现实生活,却发现这种状态只是过去时态的存在,高密东北乡的英雄剧全都上演在已经逝去的时间中,这不能不令他感到遗憾,不能不令他屡屡发出文明进步隐含种性退化的感慨。这种遗憾与感慨反过来又强化了对曾经存在过的民间自在状态的理想化与赞美,从而使其呈现出了更为灿烂夺目的迷人色彩。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平时作业讲评(3)

1、什么叫“伤痕文学”?什么叫“反思文学”?什么叫“改革文学”?各说出两位作家及

“伤痕文学”:1977年底,刘心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在文学界乃至全社会激起了强烈的反响。《班主任》与稍后发表的卢新华的小说《伤痕》、王亚平的小说《神圣的使命》等一批作品暴露了“文革”在人们心中刻下的伤痕,史称“伤痕文学”。“伤痕文学”一扫

此前文坛上粉饰现实的文风,标志着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回归。

“反思文学”:以深入反思“文革”以及历次政治运动悲剧为题材的作品。如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高晓声的短篇小说《李大造屋》、古华的长篇小说《芙蓉镇》等一这些作品显示了当代作家在深挖历次政治运动的政治、社会、文化、心理根源方面达到的思想与文学高度,具有深邃的历史感,史称“反思文学”。

“改革文学”:描绘改革风云、塑造改革英雄、记录改革艰难的作品,如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2、以《一九八六》为例,简要说明余华小说对五四文学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的继承。

《一九八六》的主人公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在“文革”期间却受到红卫兵的迫害,以致多年后,当他以疯子的形象重返故乡时,自残便成为他重演“文革”记忆的方式。

小说延续了“批判国民性”的启蒙主题。小说主人公以“疯颠”形式展开的,这种“疯颠”既是疯子的现实存在状况,也是独立与周围群众的标志。当疯子以自残的方式将历史展现在群众面前时,即对历史施加暴力刑罚。疯子其实是一个启蒙者的隐喻,他以自身肉体的毁灭为代价,展示了用暴力颠覆“文革”历史的启蒙仪式,而围观的群众,昭示了一个蒙昧群体的存在。这种“围观”现象,就是“看/被看”的场景:无论启蒙者作出何种牺牲,招来的都只是看客们心满意足的“欣赏”。

五、分析题

1、你是如何看待莫言作品中独特的儿童视角和“高密东北乡”?这对于他小说的独特性有多大作用?是否也妨碍了他创作的创新?

莫言,可以把他定位为本色的、原生态的农民作家。莫言表现乡村生活,其独特性在于浓烈的乡村本色、农民本色。莫言曾说:“我的祖辈都在农村休养生息,我自己也是农民出身,在农村差不多生活了20年,我的普通话都有地瓜味。这段难忘的农村生活是我一直以来的创作基础,我所写的故事和塑造的人物,甚至使用的语言都不可避免地夹杂着那里的泥土气……我本质上一直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莫言在乡村

中整整生活了20年,并且彻头彻尾地当了近十年的农民,对于乡村生活、对于乡村的劳动,有着切近、深入的体验。进一步而言,莫言所表现的,是“自由的农民之子”的浪漫情怀和憧憬。他不是从外部去发现(或者欣赏或者哀叹)乡村生活的问题或诗意,感叹农民生活的自在悠然或者苦不堪言,而是置身于农民中间,和他们一道穿越历史的风风雨雨,顽强地生存并且坚守着自己的人生信念和丰盈血性。《红高粱》里的“我爷爷”、“我奶奶”蔑视礼法,敢于追求自己荡气回肠的爱情;《檀香刑》中的孙丙敢作敢当,非人的酷刑可以承受,但生命的尊严不可摧折;《生死疲劳》中的蓝脸在似乎是不可抗拒的农村集体化浪潮中,在时代氛围异常严峻的20余年间坚持做一个单干户,做自己的土地的主人,意志何其坚韧!关怀和同情,是文化人的悯农情结。身处农民之中才会发现,如果一味地抱怨诉苦,自怜自叹,那日子何以过得下去?何况,即使是在最痛苦、最惨痛的情境之中,生活也并不全然都是血泪,它有自己的韵味,有内在的情致。

莫言的小说,经常会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创造一种新奇的感觉世界的方式。《透明的红萝卜》开始,儿童视角、孩子目光,在莫言的作品当中就形成了一个先后相承、不断采用的叙述方式。不管作品讲的是什么年代,讲的是什么样的故事,儿童的参与、观察和思考,都给这些作品带来了一种奇异的、别致的、对读者有很多的诱惑力和想象力的艺术元素。比之于感性和理性较为协调的成人,孩子处于感性敏锐、理性不足的时期,他们对世界的感性认知,既强化和突出了对象的形象性,也与文学作品的直感性和形象性优先相吻合。如黑孩在河边砸石头时,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起来赋予声音以图像的一段描写:“黑孩的眼睛本来是专注地看着石头的,但是他听到了河边传来的一种奇异的声音,很像鱼群在唼喋,声音细微,忽远忽近,他用力地捕捉着,眼睛与耳朵并用,他看到了河上有发亮的气体起伏上升,声音就藏在气体里。只要他看到那神奇的气体,美妙的声音就逃跑不了。他的脸色渐渐红润起来,嘴角上漾起动人的微笑”。《红高梁》故事的主体,写的是“我爷爷”余占鳌、“我奶奶”戴凤莲那一代人的故事,但经常跳出来讲述这个故事的却是一个名叫小豆官的孩子:如果把这个人物拿掉,这个作品的主体恐怕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但是恰恰是由于小豆官的在场、评述,使得这个作品非常生动、鲜活,有了一种盎然的童趣。《丰乳肥臀》、《四十一炮》等作品里的一些成人叙述者,也有着一种长不大的儿童的心态,而《生死疲劳》中在六道轮回中的西门闹,由于兼有人类和各种动物的特性,因而他(它)眼中的世界也更加富有情趣。

莫言在作品中还创造了一个独特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乡土文学,往往与特定的地域风情联系在一起。鲁迅以未庄、鲁镇、S城{浙江水乡,以及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畔、周立波的洞庭湖区,都是印上深刻的个人标记的。80年代以来,在福克纳和马尔克斯的影响下,中国作家的地域性建构更为自觉。福克纳不断地写他家乡那块邮票般大小的地方,终于创造出一块自己的天地。莫言曾经说道:读了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后,“我立即明白了我应该高举起‘高密东北乡’这面大旗,把那里的土地、河流、树木、庄稼、花鸟虫鱼、痴男浪女、地痞流氓、刁民泼妇、英雄好汉……!统统写进我的小说,创建一个文学的共和国。当然我就是这个共和国开国的皇帝,这里的一切都由我来主宰。创建这样的文学共和国当然是用笔,用语言,用过人的智慧,当然还要靠运气”。

如按照莫言的家乡,在他的众多作品啪,由此转化为高密东北乡。它最先出现:《秋水》和《白狗秋千架》中,经由《红高粱》、《丰乳肥臀》等,莫言建立了自己的高密东北乡的文学世界。如果按其历史顺序排列,《秋水》为其开端,是高密东北乡的创世纪,是写“爷爷奶奶”作为这块土地的拓者的一段奇遇。然后,“爷爷奶奶”的形象在发展扩充和大幅度的改造后,又出现在《红高粱》系列作品和《丰乳肥臀》中。这是高密东北乡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时间从20世纪20年代到抗日战争时期。《透明的红萝卜》、《生死疲劳》等则是发生在当代现实之中。而且,高密东北乡的历史和现实,是两个对比鲜明的世界。后者是作家真实感受着的人生,沉重、凄凉,前者是作家心灵中的幻象世界,激越、神奇。它在历史时间上是顺延的,在作的创作上却是倒置的,由现实而返照历史的——经由想象力建造起来的红高粱世界的辉煌,映照出当代人的没落和凄凉,也印证了作家提出的“种的退化”的命题。

2、以《烦恼人生》和《塔铺》为例,说明池莉小说与刘震云的主要区别。

池莉发表于1987年的中篇小说《烦恼人生》给她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小说以相当平实的笔触,记录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家厚充满烦恼的日常生活:从早晨赶着上公共厕所到挤公共汽车去上班,他无可奈何;

因为平庸,他自卑,连老婆也嫌他窝囊,鄙视他“算什么男人!”辛苦、报酬又低的工作使他牢骚满腹……不过,他虽然看不出自己的生活会有好转,却善于靠“忆苦思甜”聊以自我安慰;他知道“自己是个普通的男人”,“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他也因此而不去想入非非,而是经常勉励自己“竭尽全力去做”。他的身上,似乎有点阿Q的气息,但池莉显然是欣赏他的善于自我安慰的,就象池莉在关于《烦恼人生》的创作谈中不无动情地写到的那样:“我们普通人身上隐藏着巨大的坚韧的生活力量。用‘我们不可能主宰生活中的一切,但将竭尽全力去做’的信条来面对烦恼,是一种达观而质朴的生活观……我就赞美它”,如此看来,《烦恼人生》在还原了平常百姓的琐细烦恼“原生态”的同时,又刻意点染了他们坚韧应对烦恼、善于自我调节的可贵品质,这样就显示了烦恼人生中的亮色。这一点,正是池莉的作品不同于许多冷色调的新写实小说的根本所在:直面人生,然而并不绝望。她的小说一直深受广大市民读者的喜爱,应与那浓郁生活气息中的温馨格调有关。

如果说池莉的作品在新写实小说中最具有市井生活气息,那么刘震云的作品就是最具有乡土气息和政治意识的。

刘震云的《塔铺》,写的是“我”从部队复员回家,也就是“刚兴高考的第二年”里,去镇上的中学复习功课,准备高考的故事。这是一篇爱情故事,简单,淳朴,而又显得那么凄凉。复习班是学校专门为社会上大龄青年考大学办的,在这里,“我”结识了王全、磨桌和耗子等同学,各人怀揣着不同的目的来考大学,来到一起,比如王全想依靠读书求个功名,磨桌只想脱离农民的身份,而耗子是个干部子弟,对他来说,这是他去追一个心仪的姑娘的好机会。在复习的过程中,“我”逐渐注意到一个用功的女学生,在喧闹的复习环境中埋头苦学,心无旁骛,使“我”心生敬佩。一日出门散步,看到远处河岸一位农家姑娘在收草,竟是这个女学生,很是惊讶,聊天之后才得知,她家境贫寒,老父多病,兄弟姐妹众多,参加高考实属不易,“我”的内心更加激发了怜意。后来,李爱莲的父亲病重,我去探望,这件事加深了彼此的感情,在余后日子里,“我们”相互扶持,克服了许多的困难,一步步坚持到高考前。此时,李爱莲的父亲再次病重,她不得不照顾父亲,不能回镇上,告诉“我”说自己在异地参加高考。待我顺利考完之后,才知道李爱莲根本没有参加高考,而是不得已出嫁了。“我”的第一次爱情就这样地不期而止了,它令“我”无比忧伤。作品将他们的低劣生存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小说以十分朴素、沉重的写实风格,讲述了乡村青年寻梦的艰难和梦想幻灭的结局,生动描绘了贫困乡村里青年农民窝囊生存状态和可怜心态“原生态”。

《中国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平时作业讲评(4)

四、简答题

1、“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各自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各说出两位代表作家及其作品。

20世纪50年代以后,特别是在50年代末,一些在太行根据地成长起来的山西作家,陆续回到山西,有意识地学习赵树理小说的风格和特点,相继发表具有共同风格的农村题材小说,如马烽的《饲养员赵大叔》、《韩梅梅》、《三年早知道》,西戎的《宋老大进城》、《赖大嫂》,束为的《老长工》、《好人田木瓜》,孙谦的《伤疤的故事》,胡正的《两个巧媳妇》、《三月古庙会》等。形成了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学流派。由于他们的作品都充满了乡音土调,称“山药蛋派”;

50年代初,京、津、冀地区的一批文学青年,发表了一批以诗化、散文化的美学风范为特色的农村题材小说,如刘绍棠的《青枝绿叶》、《运河的桨声》、《瓜棚记》,从维熙的《鸡鸭委员》、《七月雨》等形成了“荷花淀派”,又称“荷花淀派”。这些作品多取材于冀中平原地区的乡村生活,以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笔法为主要特征,或描写冀中人民的斗争史和情感史。

在周立波的影响下,先后出现了周健明的《柳林前传》、谢璞的《二月兰》、孙健忠的《留在记忆里的故事》、等有着浓郁湖南地方特色的作品,形成了一个以湖南作家为主的“茶子花派”。该派既强调对时代风云和社会变革的记录,更强调对自然风光、历史传统的反映。

2.鹿鼎记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的主要差别是什么?

除了《鹿鼎记》,金庸所有的武侠小说中,主角的性格为人里,都体现了一个“侠”字。所谓的侠,偏重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即使不考虑立场对错,总有十分正气在里面。再就是情——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除了鹿鼎,其他的主角无论性格如何,大多有一段情意纠缠在心底,也许很苦,也许很甜,但都很真。无论是杨过与小龙女,还是从桃花岛盗书而逃的梅超风,都是如此。

但是《鹿鼎记》不同。首先主角没有武功。但他并不是不能学武功,而是不愿意学:他曾对师父独臂神尼道:弟子学了这天下第一逃命的功夫,就再也不怕了!可见他志不在武,仅仅在于保命——保住了命,才能去享受他的金钱美女~主角对爱情的看法,更不是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而是基本上见一个爱一个,不止是爱,而且是要占有,是要娶了来——这一点,在别的金庸武侠小说人物中是没有的。

再就是,韦小宝不是侠。他是个小流氓,行事只凭义气,跟红花会的人结拜,就念着要护着赵三哥;进宫跟小玄子成了朋友,就把反清复明的师傅丢到了一边——他唯一苦恼过不去的事儿,是小玄子要杀他的赵三哥,而赵三哥他们,偏要杀小玄子。——这样的人,跟正气这两个字,没有关系。

所以《鹿鼎记》中,没有武,也没有侠。这就是它和金庸以前的武侠小说最大的区别。

五、分析题

1、《茶馆》既没有一以贯之的矛盾冲突,也没有首尾相连的完整故事,它是如何通过三幕相对独立的戏表现“葬送三个时代”的主题的?试结合作品主人公王利发的形象塑造加以说明。

《茶馆》只是一出三幕剧,可是,它所反映的年代却长达半个世纪。上下50年的风云变幻、世态人事,老舍通过短短的一出三幕剧来完成。

王利发是“裕泰大茶馆”老板,是一个生活在社会下层的小业主。他既是诚信、恭顺谨慎的“顺民”,也是处世圆滑,精明强干的商人;既有买卖人的自私,也有善良正义的一面。虽然一生苦心经营,结果还是每况愈下,最后被逼走上绝路。他的命运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没落趋势。

茶馆老板王利发这一典型的成功之处,就是通过戏剧的三幕结构来充分体现的,深刻揭示了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在第一幕里,青年时代的茶馆老板信奉的就是这一条:“我按着我父亲遗留下来的老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讨人人的喜欢,就不会出大岔子!”几十年里,他就是按“讨人人喜欢”的人生哲学办事的。他不仅仅在权大势大,压人一头的太监、官差和地痞面前,是一副买卖人的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姿态,就是对那个落魄江湖、身价颇贱的算命先生唐铁嘴,在发自心底的轻蔑讨厌的同时,也宁愿送“一碗茶喝”。剧本中就有这样一针见血的笔墨:作为一个充满发家致富欲望的小商人,苦心经营,多方聚财,本是他生活中的天经地义的法则。可是,王利发在有钱有势的房主人秦仲义面前,居然可以毫无怨言地、心甘情愿地表示同意涨房租,吃了亏,受了气,还要乐呵呵、热呼呼地赔礼奉承,这是多么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性格啊!但是,这是王利发对强者、对有势力和靠近有势力的人们的态度,是他性格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那就是对弱者,对一无所有的穷人的态度:当一场卖女儿的悲剧就在他这家茶馆演出时,他丝毫没有怜悯和同情,还冷冰冰地规劝一位好心的茶客说:“这路事儿太多了,太多了!谁也管不了!”这平淡的没有一点热情的寥寥数语,真实地入木三分地暴露了他身上的剥削阶级的烙印。这里,老舍先生并没有采用浓重强烈的笔触、突兀变化的戏剧性情节来塑造王利发。相反,他透过一些日常生活中看来琐碎的活动,一层层地、细致入微地揭示了王利发的思想性格、风貌神态和内心情感,使这一人物形象产生着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王利发在《茶馆》中第二幕再出场时,已是中年了。我们看到:这一人物和这家茶馆的种种变化,在剧本中互为一体地融合在一起。一开幕,老舍先生就采取了以景物烘托人物的戏剧手法,人物尚未登场,周围的情景已展示着十多年来人物思想的发展和命运的变化。茶馆地点未变,只是前半部分卖茶,后半部分却改成了出租的公寓;茶座也今非昔比,一律是小桌和藤椅,桌上还铺着漂亮的桌布。此外,那时装美人的外国香烟的广告画,已经取代了前清时代醉八仙画轴和财神龛,……这一切都显示出茶馆主人力图通过“改良”来振兴茶馆的愿望。即使只是“茶馆”中的一桌一椅,一物一饰,都是精心选择,考虑再三,都有着鲜明的生活特色、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都有助于揭示王利发的命运和思想性格的发展。

王利发在《茶馆》第二幕中登场,恰恰是在茶馆大加改良后即将开张的前夕。岁月过去了一二十年,王利发早不是当年的小伙子了。不过,我们从王利发忙里忙外、专心张罗的神态中,清楚地看到这个茶馆

老板,依然保持着,甚至是发展着当年那种旺盛的、不可抑制的、发家致富的心理。但使王利发大为苦恼的是:他梦寐以求的发家意愿,却和军阀混战的黑暗时局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尽管在茶馆里,王利发把“莫谈国事”的字条写得越来越大,“国事”却如无情的潮水一样涌来:军阀开战,军警横行,饥民逃难……这一切把茶馆日益逼入窘境。他对“改良”充满希望,以为这会像救苦救难的菩萨一样给他带来钱财和运气。民国的动人称号更让王利发痴心妄想。然而这些不过是一场令人哭笑不得的好梦。当然,王利发不是乳臭未干的小毛孩子,不是一推就倒的泥人儿,而是从动乱纷争中熬炼出来的一位精悍的茶馆老板,为了保住这份祖传家业,他使出了浑身解数:加紧剥削克扣自己的帮工;千方百计地在房客身上打主意、刮油水;他学时髦,赶潮流,力图在“改良”中找出路。总之,他像一个落水者那样进行挣扎。他仍然胆小怕事,自私保命。但在受了洋人、军阀和兵痞的压迫欺诈之后,表面上,仍然和过去一样满面笑容,低声下气,和这帮家伙周旋,可是内心上却产生了不平、懊恼和愤慨。他仍然是满脑子的发财思想,对生活在底层的劳苦大众,一贯抱有阶级偏见,从不怜悯和同情。虽然是民国了,在茶馆这方小小的天地里,照旧是人口买卖,特务抓人,王利发从来是熟视无睹,毫无所动。不过他在军阀混战民族危亡的关头,还有中国人的良心,不甘心作亡国奴,发出了“想想主意”“别叫大家作亡国奴”的呼吁。和第一幕一样,王利发的阶级本性、生活哲学、处世态度,还是祖传百年老店的那一套。但是时代不同了,王利发的命运变化了,他的性格中也出现了新的东西。老舍先生正是紧紧抓住王利发的这条思想脉络来写的,真实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一、二幕之间,达到了年代长而戏不断,地点不变而吸引人的效果。这看来是一个艺术结构的问题,实际是老舍对人物看得深、抓得准的结果。

《茶馆》的第三幕,王利发已老态龙钟,在茶馆里出头露面的其他人,也都是子继父业的下一辈人了。操心一辈子的王利发,从清末挣扎到民国,从民国又挣扎到了美军和国民党特务横行的年代。这些年里,北京城有许多家茶馆破产了、歇业了。他却奇迹般地坚持下来,成了一个“不倒翁”。在这一幕里,王利发还未登场时,剧作者通过他儿子──小掌柜的埋怨,点出了王利发一个新的“改良”计划──用女招待招徕顾客。可是,世道无情,王利发的“改良”计划尽管如万花筒似地变幻多端,终于一个个在现实生活中被撞得粉碎。茶馆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以致连喝茶都不得不先收款,为的是“茶叶、煤球儿都一会儿一个价钱”。最后,王利发终于挣扎不下去了,旧社会张开了血盆大口全部吞噬了他的祖传家业,王利发只能绝望、沉痛地呼喊:“我呢,作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改良,我老没忘了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这段发自肺腑的自白,正是对王利发这个人物悲惨命运的一个生动概括。在旧中国,有这种命运的无疑不是个别人,千千万万的小商人、小资产者都有着这种共同遭遇。小商人的命运尚且如此,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就更是不堪设想了!

2、小娥是《白鹿原》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代言,甚至死后仍遭到迫害。但在她一生中,却先后爱过三个男人,你如何看待她对黑娃、鹿子霖和白孝文的爱?

在《白鹿原》作品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里,田小娥以其独特的性别特征、悲剧性的人生遭遇而成为旧中国妇女命运的典型代表。田小娥不甘于屈辱的境地,追求欲望的满足和理想的实现,而形成与传统文化的对立。

田小娥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个秀才。她是一个模样姣好的女人。然而命运待她不公,她嫁给七十岁的郭举人做小妾,成为一个锦衣玉食的性奴隶,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小娥不想这样过完一生,她有着自己的欲望需求,于是,她用自己的美色勾引了黑娃,成为黑娃的情人。当这个事件暴露后,她背着淫妇的罪名被休回家,不安地等待着未来的命运安排。终于,黑娃执著地将她救出苦海。但是,他们地行为不被白鹿原上的人认可。但是小娥并没有放弃,他们两人坚贞地厮守在一个破窑洞里,这成了小娥一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

小娥主动的和黑娃一起轰轰烈烈的参加农运,农运失败了为了挽救黑娃,她却被鹿子霖占有,她再次成为他人发泄性欲的对象——糊里糊涂地成为鹿子霖的情妇。鹿子霖为了打击自己的死对头白嘉轩而诱使

小娥去勾引白孝文(白嘉轩儿子),小娥又成为了宗法家族斗争的工具。鹿子霖凭借小娥取得了与白家“战斗”的暂时性胜利。小娥利用自己袅娜的风姿诱引白孝文,使他一步步走上堕落的深渊。白孝文原本是个遵守家规具有相当威信的族长继承人。虽然他的肉体被小娥拖着走,但是,无形的家规族约迫使着他未能放纵性欲。不过,鹿子霖还是达到自己的目的。白孝文因此事而走上了绝路,其父白嘉轩也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但白孝文和小娥两人之间也有着难以言述的爱情。小娥是个性格倔强的女子,在她意识到鹿子霖的阴谋及其毒辣的内心后愤然地在他脸上撒尿,坚决同操纵她的男人决裂。但小娥对死亡的到来豪不知情。她一直尊敬的尽管从来未承认她为儿媳的公公鹿三在深夜来到她的小屋,用传家宝(梭镖)刺进她的心房。白鹿原上她不被族长所容、不能得到自己公公的认同、不能得到丈夫的保护成为村庄中各种势力角逐的对象。虽然她在不断的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传统的思想,但使她始终却没有走出封建宗法设下的圈子,致死也没有获得做人的权力。

小娥死后变成了“彩色蛾”在草丛中飞舞,以她仅有的人性之光反衬着白鹿原上的种种的黑暗,揭露和批判封建宗法的无情。她反抗要求有自己合理的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所以她要为自己的不公平待遇讨回个公道,变成厉鬼来为自己主动申冤。她以不同的方式把自己被害的真相告诉黑娃、仙草并附身到鹿三身上大骂白嘉轩,在白鹿原上引发了一场大瘟疫。但是小娥最终还是被砖塔镇住,那塔用了十只青碌碡团起来成一堆压在上面取名“永世不得翻身”的意思……这使得小娥对美好生活的一切反抗与迫求终于为

封建势力扼杀。即使死了她的只愿和黑娃自觉生活的行为还是不为传统意识所容,最终还是被迫退回到自我生命被抑制的无奈之中并且被永远镇压在塔下。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小娥在白鹿原上作为背负“恶”的女性形象的悲剧和自己追求自己的生活无望

的前程。她没有自己的生存能力,生存方式,她的无能为力促使她不停的为自己寻找“生存的依靠”从黑娃到鹿子霖到白孝文,她甚至抛弃了自己的灵魂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尽管她能够主动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和传统思想,她弱小单薄的力量还是不能够与整个“白鹿原”的力量对抗。尽管她身上具有大胆叛逆的精神、具有主动反抗的意识,却也注定了她是个无法实现自己生存方式,无法实现自己独立地位的女人。在传统的封建宗法家族的压制下,无论是白嘉轩的家族生存实践方式还是朱先生的儒佛道的精神内涵都是对人生价值的否定,都是对人性的摧残。当面对小娥被镇压在六棱塔下的时候,我们更多还是对小娥强盛的生命欲望的本能的感动、对她能主动的反抗自己的生存环境的赞赏、对她悲惨的一生的同情与理解,还有对女性在不适宜的社会生存环境下总难以避免的畸形的生存状态的深沉的感喟。

61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00531)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2015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 00531)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O.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王蒙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以“就那么回事”为处世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 A.林震 B.刘世吾 C.韩常新 D.王清泉 2.茹志鹃小说《百合花》的叙事线索是 A. 借被子 B. 插野菊花 C. 放馒头 D.补军装 3.下列作品中,通过今昔宴会场景的比照,反映原国民党上层阶级撤退到台湾后的沧桑之感的是 A.《将军族》 B.《喜宴》 C.《游园惊梦》 D.《赴宴者》 4.冯骥才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故事背景是 A.“文革”时期 B.建国初期 C.改革开放初期 D. 大跃进时期 5.在铁凝的下列小说中,把生活场景和自然景物诗化,创造空灵蕴藉艺术境界的短篇小说是 A.《无雨之城》 B.《哦,香雪》 C.《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D.《笨花》 6.阿城小说《棋王》中,表现王一生对理想境界执着追求的故事高潮是 A. 连环大战 B.与脚卵对弈 C.钻研模艺 D.参加地区象棋比赛 7.陈染小说《空的窗》中,摆脱了绝望,重拾生活信念的两个人物形象是 A.“我”和退休老人 B.退休老人和他的老伴 C.“我”和邮政局长 D.邮政局长和退休老人 8.下列作品中,围绕“假结婚”事件展开故事,呼唤打破不同文化间的隔阂,实现真正楣互沟通的短篇小说是 A。《与往事干杯》 B.《少女小渔》 C.《无处告别》 D.《小姨多鹤》 9.孙犁散文《黄鹂——病期琐事》所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是 A.对偶排比 B.托物言志 C. 营造紧张的气氛 D. 浪漫的想象 10. 为准确呈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刘庆邦在小说《鞋》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 [ 829 ]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80 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史7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75 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中国现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3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15 分简答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论述题:中国现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中国当代文学史 1 小题,每小题 30 分,共 30 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考试目标: 1、全面认识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2、系统掌握中国现当代文学从 20 世纪初到 21 世纪初文学思潮、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的发展轨迹,各阶段的的名家名作,各重要流派的特点及其代表作品。 考试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部分 一、第一阶段的文学( 1917 ~ 1927 ) (一)五四文学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1.文学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根据胡适、陈独秀、周作人等的主张分析文学革命的基本观点。 3.分析评价五四文学革命的重要贡献。 4.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等重要文学社团成立的时间、主要骨干、创办的主 要刊物、文学主张、性质和意义。 5.周作人的文学批评观与茅盾(沈雁冰)等的文学批评观的异同。 (二)诗体的解放与探索 1.初期白话诗人的主要代表的特征、成就和局限。 2.以胡适、沈尹默、周作人、刘半农、刘大白的创作为例,分析初期白话新诗的得 与失。 3.结合《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作品,分 析郭沫若《女神》的思想和艺术。

现当代文学部分论述精选

1,从《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主要表现是:(1)文章平实,不买弄文笔,不追求唯美,不滥用修辞。《小二黑结婚》一文,从全文分析,我们觉得与传统艺术中的评书非常接近,语言明快朴实,吸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长处,每段用一小标题概括内容,但又不宥于采用对偶句式... 现当代文学论述 2011-06-26 14:06 | (分类:默认分类) 1,从《小二黑结婚》中,我们可以分析出赵树理小说的大众化品格主要表现是:(1)文章平实,不买弄文笔,不追求唯美,不滥用修辞。《小二黑结婚》一文,从全文分析,我们觉得与传统艺术中的评书非常接近,语言明快朴实,吸收了古代章回体小说的长处,每段用一小标题概括内容,但又不宥于采用对偶句式作标题。(2)文章开门见山,不沉迷于环境描写,而更侧重于概括性的言行描写。如全文开头:“刘家峧有两个神仙,邻近各村无人不晓:一个是前庄上的二诸葛,一个是后庄上的三仙姑。”一句话,两个反对婚姻自由的主要人物都粉墨登场了,这样的描述,对于当时的老百姓来说,就觉得文章更容易理解。详细的环境描写并不是不好,而是在那个年代,老百姓根本没心思看长篇大论式的环境描写,否则他们会觉得不知所云。(3)故事情节紧凑,矛盾相对突出,处理问题也简捷果断。紧凑的情节有利于读者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突出的矛盾能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作出是非公断,简捷果断地处理问题可以迎合大众的审美观。例如文章中对金旺弟兄的描述,对金旺弟兄结局的处理,对二诸葛三仙姑思想的变化等,都是用很干脆而简短的语言带过。总之,赵树理的作品虽然无可避免地带上那个时代思想与政治局限性的烙印,但是他对文章大众化品格的探讨与得失是值得我们思考与借鉴的,,2,郁达夫的小说具有明显的散文化特色,他注重写人、写情、写一己之体验,不追求复杂的故事情节。其谋篇布局自然简洁,故事进行当中穿插一些景物描写或抒情议论,然而读来却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特别是人物的鲜明性格和强烈感情,自始至终贯穿全篇,把作品呵成一个整体。笔者试就郁达夫小说中的抒情性特征展开讨论,并努力寻找郁达夫小说中抒情性特征的艺术思想渊源。一、在主观描述中与作者的情绪互为表里,感情“被激动的灵魂的呼吁”着郁达夫小说淡化了客观的叙述,而强化了主观性的描写,无论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人物心理的描写,都融入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构成了郁达夫小说抒情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首先可以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来观照郁达夫小说的抒情性特征。在郁达夫小说中,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描写自然景物非常精细,而描写人物的行动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纠葛,反倒相当粗疏。这就是他不太注重在人物的行动中刻画典型性格的缘故。他描写人物的行动十分粗疏,而注重表现人物的情绪、感情与心理,再配之以富有诗情画意的精细的景物描写,这就有助于形成其小说的独特艺术风格——单纯的抒情风格。在《马缨花开的时候》的开头部分这样描写窗外的自然景象:窗外面是二十边的还不十分大缺的下弦月夜,园里的树梢上,隙地上,白色线样的柏油步道上,都洒满了银粉似的月光,在和半透明的黑影互相掩映。周围只是沉寂、清幽,正象是梦里的世界。首夏的节季,按理是应该有点热了,但从毛绒睡衣的织缝眼里侵袭进来的室中空气,尖淋淋还有些儿凉冷的春 意。这一段景物描写,精细之极,有目共睹。以“二十边”、“还不十分大缺”来形容“下弦月夜”,数量与形状的概念都十分明确。接着描写园里的月光,在有些作家,恐怕只一句“园里洒满银粉似的月光”,也就够了,然而,郁

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复习整理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预先,一版) 填空题大多为作品(人物、情节等)和作家,一些文学史内容 一、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 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其基调是愤懑不平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在新时期文学中起到了引领潮流、冲破束缚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有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等。 2、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产生后出现的文学现象,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 考、理性分析的成分。其具有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思想容量,揭露社会历史悲剧并剖析悲剧人物的命运,同时以启蒙式话语突出了极左政治与传统封建思想造成人的深刻异化,赞美不屈不挠的人性力量和知识分子的执着信仰。但也削减了伤痕文学的忏悔和绝望,一定程度上回避了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性质。代表作品有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开端标志),王蒙《布礼》、《蝴蝶》,古华《芙蓉镇》等。 3、改革文学:兴起于1981年前后,这类作品从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改革的热 潮,形象地刻画了各条战线改革者的精神风貌和鲜明个性,以追求国家现代化为灾难重建的途径。代表作有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路遥《人生》等。 4、“三个崛起”:新时期有关朦胧诗讨论中出现的三篇文章,分别是谢冕《在新的崛起面 前》、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这些文章倡导的“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为“朦胧诗”提供了理论支持。 5、《芙蓉镇》:古华所作的长篇小说。主要描写了主人公胡玉音在粮站主任谷燕山和大队 书记黎满庚支持下,摆米豆腐摊子致富盖楼。“四清”运动时,被“政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作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证查封,胡玉音被打成“新富农”,丈夫自杀。“文革”期间,胡玉音更饱受屈辱,但得到“右派”秦书田的同情并相爱,两人均收到惩罚。三中全会后,其冤案平反,生活又回到了正轨。表现了1963-1979年中国南方农村的社会风情,揭露了左倾思潮的危害。从民间的视角和立场反思中国民主革命和历次政治运动中存在的悖谬和悲剧现象,在反思文学中占有重要作用。 6、《沉重的翅膀》:张洁所作长篇小说,改革文学的重要作品。小说叙述重工业部副部长 郑子云支持曙光汽车制造厂厂长陈咏明进行改革,却遭部长田守诚反对。田守诚为巩固自己的地位,暗中也与郑子云展开较量,展现了改革进程和纠葛纷纭的矛盾,表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四化建设的正确轨道上所经历的复杂而艰巨的斗争。该小说对改革的紧迫性与艰巨性以及所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进行了深入描绘,对改革大潮之下的种种人情世态有着全方位透视,笔墨饱满,议论精辟,独具风格。7、《古船》:张炜所作长篇小说,叙述了胶东半岛洼狸镇隋、赵、李家族在四十年间社会 历史事变中的浮沉纠葛,展开了作家对当代历史、政治、文化、人性的反思,塑造了赵炳、隋抱朴、隋见素等有深度的人物形象。 8、寻根文学:80年代中期形成的一股创作潮流,作家们把思想解剖的笔锋伸入到民族历 史的传统文化质地中去,力图开掘本民族的民族文化审美优势,在历史的长河延伸透视本民族的生存状态,是一种更深层次的艺术反思。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代表作有韩少功《爸爸爸》、阿城《棋王》、王安忆《小鲍庄》等。 9、先锋小说: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

2018年度尔雅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标准答案

对“文学”的理解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文学是能指的自由游戏,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弗洛伊德 B、海德格尔 C、德里达 D、王德伟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文学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一观点出自()。 窗体顶端 A、车尔尼雪夫斯基 B、叶芝 C、华兹华斯 D、别林斯基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文学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在什么情况下会遇到文学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这副对联纪念的人物是()。窗体顶端 A、鲁迅 B、李济 C、胡适 D、吴宓 我的答案:C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2 【单选题】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这首歌的歌词作者是()。窗体顶端 A、 胡适 B、 刘半农 C、 俞平伯 D、 鲁迅 我的答案:A得分:33.3分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诗集。() 我的答案:√得分:33.4分 如何与伟大的文学相遇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多选题】关于《巨流河》的描述,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窗体顶端 A、一部反映中国近代苦难的家族记忆史 B、一部过渡新旧时代冲突的女性奋斗史 C、一部台湾文学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记 D、一部用生命书写壮阔幽微的天籁诗篇 我的答案:ABCD得分:50.0分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润物细无声,这是文学发生作用的独特方式。() 我的答案:√得分:50.0分 文学与生命经验息息相关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试题.docx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1) 复习资料 贾文丰 河南电大 二 OO五年十一月

前言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 1)》的考试范围为课本内容。考题类型一般分为四个部分,即填空、单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同学们在答题中要注意简答题与论述题 的根本区别:论述题必须有要点、举例、分析(甚至是自己的独到见解),而简答只答要点即可,不用展开分析。 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牢记“全面复习,重点掌握” 八个字,在全面复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本资料的内 容。这里所要说明的是,本资料的论述题“提示”内容不 是唯一的,仅供参考,同学们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发挥。 最后预祝大家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贾文丰 2005年 11 月

第一讲鲁迅研究四题 一、填空 1.鲁迅,原名,字,1881年生于绍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我国文学的奠基人。[周树人;豫才;现代] 2.“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著名的“周氏兄弟”是指周 树人和。[周作人] 3.散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写道学 家对一个乞丐女孩的非分之想,既是对封 建道学家虚伪面目的揭露,也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入探讨。 [肥皂;四铭] 4.鲁迅曾受严复译述的赫胥黎的的影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天演论》] 5.鲁迅在小说《铸剑》的开头,这样写道:“ 刚和他的母亲睡下,老鼠便出来咬锅盖,使他听得发 烦。”[眉间尺] 6.爱姑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离婚] 7 .鲁迅在小说集《彷徨》的扉页上引用了《》中的两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8.鲁迅在给他的朋友的信中说,他 因为偶读《资治通鉴》,才醒悟到中国人上是一个食人民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部分名词解释及论述题

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伤痕小说产生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开山之作为刘心武的《班主任》,因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而得名,主题主要于展示"文革"给人民大众带来的精神与肉体创伤的小说作品及创作潮流。作品中充满了往昔的苦难岁月,其基调基本是愤懑不平心曲的宣泄,情感过于强烈,说教意味浓烈。代表作品有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古华的《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2、第四次文代会 第四次文代会于1979年10月在北京召开,大会的主题为文艺的领导与控制等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辞,明确提出了"不要横加干涉"的意见,并且承认文艺创作是一种复杂的精神劳动,党不再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政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促使文学文艺健康发展。第四次文代会是中国文学界的历史性转折,彻底开启了由极左路线的影响返归到文艺依自身规律全面发展的拨乱反正。 3、第三代诗歌 第三代诗歌即"第三代"诗人所创作的诗歌。所谓"第三代

"诗人是相对于1949-1976年间的第一代及朦胧诗为代表的第二代诗人所界定的概念,泛指以朦胧诗以后到到90年代这段时间出现的一批诗人。第三代诗歌具有以下特征:呈现出反理性,反崇高,反英雄倾向,倡导小人物,平民意识;重视流派与理论建设;在创作上高度的语言意识,用口语化的语言拓展了当代新诗发展的空间。他们把诗从群体意识中解放出来是,促使中国诗歌呈现出多元化,边缘化,个人化的趋向。第三代诗歌被看作中国当代诗歌的分水岭。 4、民间写作 民间写作是指90年代诗歌创作中出现的与"知识分子写作"相对立的一种倾向。倡导"民间立场"和"口语写作",内在哲学支撑是解构主义,代表人物有于坚,伊沙,韩东等。 5、新写实小说 新写实小说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由《钟山》杂志正式提出的。指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书写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或生存本相,在价值取向、叙事风格与审美趣味方面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特别是"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写实主义小说。代表作家与作品包括池莉《烦恼人生》,方方的《风景》等。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 13秋《中国当代文学史》作业1 一、单选题 1. _____________是“大墙文学”的代表作。 A. 《我应该怎么办》 B. 《大墙下的红玉兰》 C. 《小镇上的将军》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2. ____在1949年10月《人民文学》创刊号上的发表抒情诗《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A. 何其芳 B. 赵树理 C. 老舍 D. 胡风 正确答案:A

3. _______不啻对于“文革”的控诉状。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喊出人民心声”。 A. 《将军吟》 B. 《伤痕》 C. 《我应该怎么办》 D. 《神圣的使命》 正确答案:B 4. ________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的法西斯文化专制主义对于民族灵魂的戕害,对于祖国未来的戕害。 A. 冯骥才 B. 卢新华 C. 刘心武 D. 叶辛 正确答案:C 5. _____的组诗《时间开始了》抒发了诗人作为一个革命者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人类史上伟大的胜利”的欢呼、歌颂。 A. 闻捷 B. 郭小川 C. 艾青 D. 胡风

正确答案:D 6. “中间人物”是“两结合”框架中的现实主义内核。前承老通宝(茅盾《春蚕》),后启______,使中国文学终究没在这里彻底断裂。 A. “糊涂涂” B. “吃不饱” C. “小腿疼” D. 许茂 正确答案:D 7. _________以其对于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赞颂,成为“十七年”反映体制思想的“压卷”之作。 A. 《苍生》 B. 《西沙儿女》 C. 《金光大道》 D. 《艳阳天》 正确答案:D 8. 曹禺发表的话剧__________,主题就是反文化侵略。 A. 《北京人》 B. 《明朗的天》 C. 《原野》

2018年10月自考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00531) 本试卷共7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睨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 只有一I页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小说《喜宴》通过知青视角描写的两个场景是 A.“喜宴”和“卖油绳” B.“喜宴”和“上门喝茶” C.“假结婚”和“卖油绳” D.“假结婚”和“上门喝茶” 2.小说《鞋》中守明将做好的鞋交给未婚夫并请他试穿,未婚夫的反应是 A.觉得有点挤脚 B.觉得有点大 C.觉得正合脚 D.没有试鞋 3.小说《广陵散》刻画人物时采取的描写方式是 A.生活细节与心理活动相结合 B.梦幻与现实的叠加 C.意识闪回与蒙太奇交织 D.正文与补记相互映衬 4.小说《马桥词典》中“宝气”一词的引申涵义是 A.民间正道和对权力的不屈反抗 B.友情的诚挚和爱情的忠贞 C.乐天知足的生活态度 D.对现代都市文明生活的向往 5.小说《送一个人上路》故事展开时采用的叙述方式是 A.第三人称叙述 B.第二人称叙述 C.青年“我”的视角叙述 D.童年“我”的视角叙述 6.散文《致傅聪》的作者傅雷与傅聪的关系是 A. 师生关系 B.兄弟关系 C.父子关系 D.朋友关系 7.“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是 A.汪曾祺 B.孙犁 C.丰子恺 D.阿城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教学大纲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 (2001年10月8日审定通过)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文科中国语言文学类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带有专题研究性质,既考虑到与电大专科阶段《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课程的衔接,利用和巩固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史知识,又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认识现当代一些重大的文学现象和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所选文学专题的认真研读,养成文学鉴赏、评析的习惯和眼光,并引发对文学史研究与文学评论的兴趣。 本课程课学时为108,共6学分,开设两个学期。 二、教学容及要求 本课程按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分为16讲,其中现代部分9讲,当代部分7讲。各讲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从整体上又考虑到几方面容的平衡,既有重点作家的评析,又有文学思潮、文学史现象的讨论,并力争每一讲的角度、方法各有特点,而且尽可能介绍学术研究的前沿状况,包括不同的研究观点。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同时,充分考虑到电大学生的特点,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还设计了一些思考题,收录了必要的评论观点摘要。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并对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作品有所涉猎,并树立文学的整体观。 三、教学媒体的使用 (一)文字教材 本课程以温儒敏、祖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大学2002年1月出版)为基本教材,该教材是编制教学媒体、组织教学和复习考试的主要依据。在主教材的基础上,拟采用多种手段组织教学,主要有文字教材、IP课件、网上辅导等教学手段,对主教材的重点、难点容再作补充分析和阐释,充分利用中央电大电大在线教学平台的网络优势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编制辅助教材的总体指导思想是辅助学生自学,努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也为那些有兴趣进一步研究的同学提供基本的研究书目与资料,指点治学的门径,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认识理解有关问题。 (二)IP电视课件 IP课件为重点辅导型,初步拟定6节课,由大学中文系温儒敏、祖谟、高秀芹和中央电大文法部平共同主讲,主要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品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考研笔记 ——现当代文学·作品专题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 整 理) 第一编小说部分 1,鲁迅:《在酒楼上》 (1),学术界对《在酒楼上》的潜在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分析: ①"认为吕纬甫是鲁迅投射了反思和批判目光的人物,而小说叙述者'我'则更多地代表了鲁迅的立场,'我'对吕纬甫在五四落潮期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的颓废状态采取的是审视和批判的态度。而吕纬甫也在见证着自己当年的革命热情的同路人--叙述者'我'的面前表现出一种自省的心态。从这个意义上看,鲁迅在小说中坚持的是五四式的启蒙主义话语,吕纬甫的声音是作者力图压抑甚至摆脱的声音"。 ②"关注吕纬甫讲的故事本身,就会感到这其实是两个十分感人的故事,有一种深情,有一种人情味,笼罩着感伤的怀旧情绪","吕纬甫身上是有鲁迅的影子的,吕纬甫的声音可能比小说叙述者'我'更代表鲁迅心灵深处的声音","小说中的'我'不仅是吕纬甫故事的倾听者,同时也更是一个审视者,,吕纬甫一遍又一遍的自我嘲讽、自我申辩、自我否定,正因为他一直感受着'我'的潜在的审视的目光。从而'我'与吕纬甫之间呈现为一种内在的对话关系,这可以看作是作者两种声音的外化。'我'与吕纬甫的辩难,正是作者内在的两种声音在冲突,在对话,在争辩,最终很难说哪一种是主导性的声音。这种辩难性正是鲁迅小说思维的体现,是鲁迅认知和把握世界的基本思维在小说文本层面的印证。" 细读小说文本,作出你自己的分析。 (2),这篇小说关于"废园"里的"老梅"的描写是历来最为人们所称道的;细读这段文字,体会它的写法的精妙处,并结合上下文的描写,体会它在小说中的作用。 (3),有进一步研究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思考一个问题:1956年,曹聚仁北上访问已72岁的周作人,谈到鲁迅的作品。曹聚仁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在酒楼上》,周作人同意曹聚仁的看法,”这是最富鲁迅气氛的小说"(参看曹聚仁:《与周启明先生》)。--你同意周作人的评价吗?能否结合文本的描写,谈谈你对"鲁迅气氛"的理解,并以这样的眼光去重读鲁迅的其他小说,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扩展性阅读书目】 《孤独者》、《伤逝》。均收《彷徨》,是《在酒楼上》同时期的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 【参考书目】 吴晓东等:《现代小说研究的诗学视域》,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9年1期。 严家炎:《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3期。 卢今:《〈在酒楼上〉讲解》,收《走进鲁迅世界》(小说卷),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1995。 2,鲁迅:《铸剑》 (1),重点阅读(最好能朗读)小说中关于"铸剑开炉"、"以头相搏"的场面描写,细心体味鲁迅丰富的想象力,诡奇而绚丽的文字。对比你原来读过的鲁迅作品,你对鲁迅的语言风格有什么新的体认? (2),"三头相搏"的场面无疑是小说情节发展的顶点,在大多数作家的笔下,小说都到此嘎然而止;但鲁迅却偏要精心安排"复仇完成以后"情节的新的发展,于是出现了"辨头"的闹剧,"三头并葬"的滑稽戏,到最后的"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狂欢节 ",小说又出现了一个高潮。请想想,小说的前后两个高潮之间,构成了怎样的关系? 请细心比较前后的文字,作者的叙述语调(以及内在的情感)发生了什么变化?你或许会意识到鲁迅的这篇小说原来存在着两个调子,再去重读全篇小说,体会这"两种调子"在小说中的相互纠缠,渗透,对峙,消解,起伏,激荡,并由此体味作者深广的忧愤和内心的矛盾与痛苦。 (3),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进一步分析"黑的人(宴之敖者)"的形象,还可以联系鲁迅作品中的其他人物,例如《理水》里的夏禹和他的弟子,《非攻》里的墨子,《过客》(见《野草》)里的主人公,《孤独者》里的魏连殳--他们都是鲁迅作品中的"黑色家族"的成员,从外貌到内心世界和性格都有相似之处,并注入了鲁迅的主体精神("宴之敖"本是鲁迅的笔名,鲁迅还说过:"我就是魏连殳")。可以就此写一篇小论文。 【扩展性阅读书目】 《补天》、《理水》、《非攻》。都是《故事新编》里的小说,并且都可以从"两个调子"的角度去阅读。 【参考书目】 钱理群:《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收《走进当代的鲁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全国2012年10月自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林震是 A.看透一切、极端冷漠、不思进取的人 B.一个官僚主义者形象 C.一个世故圆滑的年轻人 D.有理想、有朝气、富于正义感的青年干部 2.《百合花》中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的感人故事发生在 A.抗日战争时期B.解放战争时期 C.抗美援朝战争时期D.北伐战争时期 3.小说《棋王》的主人公是 A.脚卵B.“我” C.小英子D.王一生 4.构成小说《陈奂生上城》的主要情节线索是 A.卖帽子—住招待所—买油绳B.买油绳—卖帽子—住招待所 C.住招待所—买帽子—卖油绳D.卖油绳—买帽子—住招待所 5.下列作品中,重知识、有趣味、旁征博引、涉古论今,将议论与抒情融为一体的是 A.《社稷坛抒情》B.《茶花赋》 C.《早熟的枣子》D.《下放记别》 6.揭示美只有“在一定的环境里,才能发挥这种极致”这一主题的作品是 A.《下放记别》B.《听听那冷雨》 C.《夜航船》D.《黄鹂—病期琐事》 7.巴金的《怀念萧珊》一文,出自他的散文集 A.《英雄的故事》B.《再思录》 C.《随想录》D.《新声集》 8.“那棵柿子树的顶梢梢上,还挂着一个小火柿子。小火柿子让冬日的太阳一照,更是红得透亮”出自A.牛汉的《童年二题》B.茹志娟的《百合花》 C.铁凝的《哦,香雪》D.张洁的《拣麦穗》 9.“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一句出自 A.白先勇的《游园惊梦》B.邵燕祥的《和尚之喻》 C.贾平凹的《秦腔》D.余秋雨的《夜航船》 10.《草木篇》中“白杨”的象征寓意为

中国现当代文学A试题及答案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 《中国现当代文学》试卷 (试卷共8页,答题时间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请将答案填在下面的表格内) 1、《人的文学》的作者是 。 A .鲁迅 B .李大钊 C .周作人 D .胡适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 。 A .《尝试集》 B .《女神》 C .《野草》 D .《朝花夕拾》 3、话剧《名优之死》的作者是 。 A .夏衍 B .洪深 C .丁西林 D .田汉 4、“人生派”中个性特色最为明显的作家是 。 A .叶圣陶 B .周作人 C .许地山 D .庐隐 5、《雪花的快乐》的作者是 。 A .郭沫若 B .何其芳 C .徐志摩 D .戴望舒 6、京派创作的突出特点在于追求一种执著而独特的 文化品格。 A .现实主义 B .浪漫主义 C .理性主义 D .感性主义 7、《我在霞村的时候》的作者是 。 A .冯雪峰 B .茅盾 C .丁玲 D .冰心 8、夏衍剧作的代表作品是 。 A .《法西斯细菌》 B .《上海屋檐下》 C .《都会的一角》 D .《心防》 9、“左联五烈士”中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家是 。 A .殷夫 B .萧军 C .冯铿 D .柔石 10、《呼兰河传》的作者是 。 A .萧军 B .萧红 C .叶紫 D .柔石 得分 阅卷人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系 专业 层次 姓名 学号 ┉┉┉ ┉┉┉ ┉┉┉┉ ┉密┉┉┉┉┉ ┉┉ ┉┉ ┉封┉ ┉ ┉┉ ┉┉┉ ┉┉┉线┉ ┉┉ ┉ ┉┉┉┉┉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6分) 1、新文化运动主要发起人是 和 。 2、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用白话创作新诗的第一人是 ,第一部白话新诗集是 。 3、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 和 两大重要题材。 4、被称为教育小说家的作家是 ,他的短篇小说的代表作是 ,长篇小说是 。 5、闻一多的两个诗集是 和 。 6、鲁迅对于愚昧、麻木的人们的态度是: 。 7、20年代象征诗派的代表诗人是 ,而真正把象征诗美品格推向成熟的诗人是 。 8、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高举科学与民主两面大旗,以 和 为主要思想武器,向封建文化发起了总攻。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2分) 1、精神胜利法: 2、零余人: 3、“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得分 阅卷人 得分 阅卷人

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部分

现当代文学部分 《沙扬娜拉》徐志摩 一、基础知识: 1.徐志摩:中国现代时期著名诗人,是“新月”诗派的盟主和最有代表性的诗人,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等。 2.胡适将徐志摩的人生观概括为一种“单纯信仰”——即爱、自由、美。 3.《沙扬娜拉》是徐志摩在陪同泰戈尔访日期间所作的组诗中的一首,收于他的第一部诗集《志摩的诗》。 4.新月派:1923年徐志摩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标志了新月诗派的形成。其成员有胡适、林徽因、陈西滢、闻一多、梁实秋等。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突出的贡献在于新诗的格律性方面的理论探索和艺术实践,使新诗克服过度散文化的弊病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文本分析: 1.徐志摩在《沙扬娜拉》诗中选用“水莲花”的意象,其用意是: 水莲花以其独特的风姿和文化内涵为徐志摩见爱,并与自己的心中所爱从外在的风韵和内在高雅的气质相吻合,李白所言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是一种“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自然之美,以其喻人,特别是那些正值青春妙龄、贞白清纯的、不沾染任何俗世的污浊的女孩,这个意象可谓熨切至极。 2.本诗创作艺术的独特之处: 《沙扬娜拉》在表层语句形式上呈现着西方现代诗和中国白话诗的面貌,句式散文化、措词白话口语化,浅显易懂,明白晓畅,但在深层传达形式上,如双声叠韵、复沓与叠唱、杂言句式、意象的选择、叠显、悖谬、化美为媚等却严格遵守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与“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抒情模式,特别是与将情感消于意象之中,追求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唐诗宋词传统相暗合,是闻一多所提倡的“中西艺术结婚后产生的宁馨儿”,也是现代诗中简约传神,只可把玩、品味,不可肢解和临摹的妙品。 《鸭窠围的夜》沈从文 一、基础知识: 1.《鸭窠围的夜》选自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的《湘行散记》。 2.《鸭窠围的夜》是沈从文1930年代散文代表作《湘行散记》中的第三篇,通过作者旅途中夜宿鸭窠围时一夜间的见闻和思绪,描写了湘西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和独异的人生形态,寄托了作者深沉的生命感喟。 3.《湘行散记》与《湘西》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立创造,从中显示出沈从文反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 4.《鸭窠围的夜》一文中,鸭窠围是沅水流域的一个地名。 5.《鸭窠围的夜》一文的表现手法以叙述为主。 6.沈从文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短片小说《柏子》;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西》等。 7.20世纪30到40年代以描写湘西风俗文化和山水人情著名的作家是沈从文。 8.1934年左右,是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生命的高峰期。那时他已写下《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 9.“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是文学史家司马长风对沈从文作品的评价。 10.当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曾经写过一篇怀念恩师的怀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11.《湘行散记》:1934年初沈从文已是享誉全国的知名作家。在重返故里时,他乘船由常德溯流而上,记录下沿途千里沅水及各支流流经的乡村景物人事,寄给妻子多封信件,后经整理成系列散文《湘行散记》。《湘行散记》和《湘西》代表着沈从文散文的最高成就。集中体现出沈从文散文艺术的独立创造,从中显示出沈从文反映人生现实的美学原则。12.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物学家。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是“京派”作家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长卷《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以及众多短篇小说及文学评论等。其作品以湘西题材为主,文体多样,风格独具,蕴涵深刻,影响广远。 二、文本分析: 1.作者在本文中寄寓了某些人生感喟的意义: 目睹湘西下层人民顽强地在泪与笑中打发日子,努力保持着生命的尊严,千百年为生活而搏战,这种生命形态也许还将继续延续下去,悲壮而又辛酸,作者感到无限的“忧郁”、“哀戚”和“悲悯”。这种人生感喟源于作者对湘西人民灵魂的深刻理解,对湘西民族历史遭遇和现实境况的观照与反思,且与具体的生命形态相联系,浸润着深厚的历史感,从而具有哲理的内涵和动人心魄的力量。 2.本文中作者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美学追求体现在:

201904真题00531《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含解析)

2019年4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试题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试卷 (课程代码 00531) 本试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部分选择题(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 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主要运用的艺术手法是【】 A.对比 B.夸张 C.象征 D.排比 2.小说《百合花》叙述的核心事件是【】 A.假结婚 B.生日宴 C.借被子 D.割麦子 3.小说《游园惊梦》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A.台湾 B.香港 C.南京 D.上海 4.小说《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的故事结局是【】 A.矮丈夫另组家庭 B.主人公白头到老 C.主人公劳燕分飞 D.高女人因病去世 5.小说《哦,香雪》中香雪替凤娇感到委屈的原因是【】 A.“北京话”骗走了凤娇的鸡蛋 B.“北京话”已经有爱人了 C.凤娇用了太多的鸡蛋才换到自动铅笔盒 D.“北京话”抛弃了凤娇 6.小说《棋王》中,王一生执着于钻研棋艺且乐于与人对弈的原因是【】 A.淡忘生活的苦难 B.转移病痛的折磨

C.摆脱工作的失意 D.躲避家庭的琐事 7.小说《空的窗》中故事的叙述者是【】 A.“我”和“老人 B.“老人” C.“老人”和“邮局局长” D.“我” 8.小说《少女小渔》中对塑造小渔形象起衬托作用的两个男性人物是【】 A.洋老头和证婚人 B.江伟和洋老头 C.洋老头和瑞塔 D.江伟和瑞塔 小说《鞋》讲述了乡村少女守明为未婚夫做鞋的故事,这双鞋所寄托的情感是 【】A.深情与期盼 B.甜蜜与哀怨 C.思念与悲伤 D.失落与痛苦 10.小说《将军族》中的“三角脸”是【】 A.大陆去台湾的退伍老兵 B.康乐队老板 C.骑单车的高大农民 D.挑着水肥的矮小农夫 1.小说《受戒》叙述上的主要特点是【】 A.顺叙 B.插叙 C.倒叙 D.转叙 12.小说《残月》呈现杨三老汉人生经历的艺术手法是【】 A.内心独白与心理回闪 B.“冰糖葫芦”式的结构 C.“击鼓传花”式的结构 D.正文与补记相互映衬 13.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是【】 A.《雾月牛栏》 B.《额尔古纳河右岸》 C.《亲亲土豆》 D.《北极村童话》 14.小说《送一个人上路》中,“祖父”悉心照料韩老七并给他送终的原因是 【】A.为了报恩 B.血缘亲情 C.信守承诺 D.感化他人 15.傅雷《致傅聪》中,作者在“第二封信”里主要探讨的是【】 A.恋爱与婚姻 B.个人与国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简答论述题 1鲁迅《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从三部作品之中分析鲁迅的写作内容及其艺术手法。 答:鲁迅是以启蒙主义精神从事文学创作的,在“立人”的出发点上,揭露封建礼教对于人性的束缚与摧残,他的小说立足于为人生,改良人生,努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鲁迅以其独特的呐喊与彷徨,或揭示封建礼教,或针砭麻木灵魂,或抨击冷漠的社会,或讴歌诚与爱,呈现出执着的反封建精神。 内容:(1)鲁迅的小说揭示封建礼教。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短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揭破了那些戴着礼教吃人的滑头伎俩。其思想忧郁深广。这篇小说揭露了社会到家庭的“吃人”现象,从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这篇小说体现了他小说彻底反封建的总体倾向。 (2)鲁迅的小说抨击冷漠的社会。社会环境的冷漠是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孔乙己是一个不幸者,他生活在一个麻木而冷酷的环境之中,人们自私冷漠,无情无义,给人一种冻僵了的感觉。这种社会是孔乙己悲剧的催化剂。对于孔乙己这样一个弱者来说,社会不仅没有关爱他,更为严重的是人们还把他当作笑柄。老板的无情,长衫的不屑,伙计的鄙视,甚至短衣帮的讥笑,都深深地伤害了孔乙己本来就千疮

百孔的心,这种社会正是鲁迅所批判的冷漠社会。 (3)鲁迅的小说针砭麻木的灵魂,小说《药》这是其中的代表之作。《药》所描绘的是辛亥革命之前清末封建社会的现实,封建势力猖獗,人民群众在封建势力重压之下处于麻木落后,不觉悟的精神状态,他们不懂得反抗自救,不理解革命者为之奋斗,流血牺牲的目标是什么,更谈不上以实际行动支持革命。一句话,《药》暴露了人民群众在封建压迫下麻木愚昧的精神状态,呼吁人们寻找唤醒他们的“药方。(4)鲁迅的小说努力讴歌诚与爱在一件小事中,鲁迅先生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车夫写的那样的光辉伟大,事情是这样的:一天,鲁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辆车去S 门,但路上,人力车的车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烂的老妇人,当时,鲁迅先生不以为然,认为她并没有受伤,于是,挥挥手让车夫快些走,但车夫却完全不理会鲁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过去把老妇人扶起来,并关切的问她的伤势,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检查,当时,鲁迅先生看着车夫的背影,心里觉得他不再低微,而是变得伟大起来,而鲁迅先生觉得自己又是那样的渺小,心里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一件小事》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内容警策深邃。在歌颂下层劳动人民崇高品质的同时,还反映了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表现出真诚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新思想。在五四运动时

中国现当代文学填空题归纳(部分)

1新的政治意识形态和文艺体制语境主导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周扬第一次在文代会所说,毛主席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规定了新中国文艺的方向。 2类史诗小说:,梁斌的《红旗谱》、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以及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可归入这一类。 3 50年代具有典型“类传奇性”的长篇小说主要有:曲波的《林海雪原》、刘流的《烈火金刚》、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至的《敌后武工队》等。 4 成长小说”这一概念最初是俄国理论家巴赫金所提出的。50、60年代“成长小说”的代表是杨沫的《青春之歌》、欧阳山的《三家巷》和高云览的《小城春秋》 5 茹志鹃50、60年代有小说集《高高的白杨树》、《静静的产院》,1978年又选编出版了小说集《百合花》. 《百合花》(1958)是茹志鹃的代表作品,被称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 《如愿》《静静的产房》叙述建国后生活,与他人构成冲突,人在时代中精神变化。 6从1961年至1962年,文艺界出现了一股历史题材创作的短暂潮流。代表性的有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鲁亮侪摘印》、《顾母绝食》;冯至的《白发生黑丝》等。7“文革”期间的“地下小说”并不多,从小说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其文学史地位考察,张扬的《第二次握手》、赵振开的《波动》、靳凡

的《公开的情书》、礼平《晚霞消逝的时候》等最有代表性。 8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是最早被冠以“史诗“评价的十七年小说。9曲波的《林海雪原》的传奇特征与战争的残酷险恶结合得最为巧妙,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10赵树理50年代以后有短篇小说《登记》《求雨》《“锻炼锻炼“》《套不住的手》《张兴来》 《互作鉴定》以及长篇小说《三里湾》。 11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 12李准代表作:《不能走那条路》《李双双小传》。 13柳青第一篇长篇小说《种谷记》,第二篇《铜墙铁壁》代表作《创业史》,主要人物:新人梁生宝与他的父亲梁三老汉。 14梁斌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红旗谱》《播火记》《烽烟图》三部长篇组成。 15杨沫《青春之歌》以主人公林道静得人生轨迹为主线,讲述了与余永“才子佳人爱情“,卢嘉川的“英雄救美”爱情,和江华的“政治爱情“ 16 50年代初开始,萧也牧的《我们夫妇之间》,方纪的《让生活变得更美好罢》,和路翎的《朱桂花的故事》《初雪》《洼地上的“战役”》等手批判。 17 50年代后,“干预现实“的小说有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写爱情,婚姻题材的宗璞的《红豆》,邓友梅的《在悬崖上》丰村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