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肝论治消渴

从肝论治消渴

从肝论治消渴
从肝论治消渴

的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83.

12司维柯,罗朝学,陈庆海.流式细胞术分析苦参碱诱导人肝癌细胞He pG2凋亡[J].肿瘤,2001,21(3):213-214.

13Kim D K,Bae k J H,Kang C M,et al.Apoptot ic activity of ur solic acid may correla t e wi th th e in hibit ion of ini tia tion of DN A re pli-cat ion[J].Int J C an cer,2000,87(5):629-636.

14厉红元,车艺,汤为学.姜黄素对人肝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2,10(6):449-451.

15刘术娟,张乃鑫,杨海贤,等.绿茶儿茶素对于人肝癌细胞的凋亡

诱导作用[J].中国肿瘤临床,2000,27(12):902-905.

16陈洪,秦叔逵,潘麒声,等.三氧化二砷抗肝癌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1):27-29.

17刘琳,秦叔逵,陈惠英,等.三氧化二砷选择性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的实验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 367-369.

18马靖,符乃阳,李玉梅,等.甘草提取物体外选择性诱导几种人肿瘤细胞凋亡[J].癌症,2001,20(8):806-811.

[收稿日期]2004-05-31[本文编辑]

白玉金

从肝论治消渴

赵莉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中医科,上海200433)

[关键词]消渴;肝;辨证论治

[中图分类号]R2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77(2004)04-0303-03

①消渴,又称“消瘅”、“消中”,是指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为主症的疾患。前人依其“三多”故又称为“三消’。消渴病与现代医学糖尿病基本吻合,是中西医学界比较公认的客观事实。糖尿病早期可无症状,到了症状期就出现多饮、多尿、多食、烦渴、易饥、消瘦、乏力等症状,这与消渴在临床上别无二致。对于消渴病的病机,历代各家论述颇多,较一致的任识认为“阴虚燥热”,即多基于肺燥、胃热、肾虚,治疗多从润肺、清胃、滋肾着手。近年来,从肝论治的报道时有见之,笔者结合有关文献对其病因病机及治则治法予以阐述。

1从肝论治消渴的理论探讨

消渴的发生发展与肝脏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古人对此早有认识。清?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厥阴肝木与少阳相火为表里……凡木之性,专欲疏泄,……疏泄不遂,……则相火失其蛰藏。”郑钦安在《医学真传》中进一步说:“消生于厥阴下水而上火,风火相煽,故生消渴诸症。”

1.1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机体各脏腑、器官、经络功能的活动,全赖于气的运动,而肝的疏泄功能又是保障气机升降出入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肺气之宣肃,心气之运血,脾气之运化,肾气之封藏,全赖于肝之疏泄正常。肝之疏泄正常,气机调畅,是保证全身气血调和,经络通利,各脏腑功能正常协调的重要条件。若肝失疏泄,不仅使人气机紊乱,还会犯肺、伐胃、耗肾、伤津、损血和夹痰。从而使人体气血津液疏布失调,发生消渴。

消渴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主要病机是脏腑气化失调而阴血津液亏虚,燥热内生。阴血津液产生于气化运动中,气化运动又以元气为动力。元气根源于肾,借三焦经脉循行于全身,激发和推动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实现新陈代谢,维系阴血津液的正常代谢活动。元气的运行依赖于肝的生理活动,肝属木,通春令,性调达,主升发,主疏泄,具有布散元气,调畅气机的作用。《研经言》云:“元阳者,升于春,应于肝。”《医学衷中参西录》又云:“元气根于肾,而萌发于肝。”肝之疏泄正常,气机通畅而不滞,元气布疏有序,气化正常。亦如《读医随笔》曰:“肝者,贯阴阳,……握气机升降之枢”;“肝和而三焦气化理矣。”“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藉肝胆之气化以鼓舞之,始能调畅而不病。”[1]若肝气亏虚,元气布散无力,则诸脏禀气不足,气化低下,阴血津液生化不足和疏布失常,发为消渴。

1.2促进脾胃的运化脾主运化水谷及水湿,而脾之升清与胃之降浊之间是否协调平衡,又与肝之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的疏泄正常,则脾胃升降功能正常,肝失疏泄,则脾之运化功能受阻,致水湿内停,进而产生痰浊;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四布,从而出现倦怠、消瘦症状。肝郁化火,郁火犯胃,胃阴被伤,胃热炽盛,消谷善饥。正如汪昂《素问灵枢类篡约注?病机第三》曰:“胃与大肠热结则消谷善饥,所谓瘅成为消中。”

1.3调畅情志肝的疏泄功能具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实际上也是调畅气机功能所派生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肝的疏泄功能异常,则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或心情易于急躁,稍受刺激,即易于发怒。

消渴患者多有长期的情志抑郁或卒然暴怒之病因,郁怒伤肝,疏泄失职,气机郁结进而化火,伤津耗液,而引发为消渴。如《灵枢?五变》篇云:“怒则气上逆,胸中蓄积,血气逆流……转而为热,热则消肌肤,故为消瘅。”亦如《临证指南医

[作者简介]赵莉(1973-),女,在读硕士研究生.

案?三消》曰:“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说明五志过极,肝气不疏,情志失调亦是本病发病的重要因素[2]。

2从肝论治消渴的治则治法

2.1疏肝法遵循“疏其气血,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的经旨,疏理肝气为消渴的主要治法之一,常用于消渴初期,患者有忧郁不乐,或烦躁易怒,胸胁作胀等症,三消症状并不明显。胡素敏等[3]以疏理肝气为主,具体细分为:(1)舒肝解郁法:用逍遥散加黄芪、玉竹、山药、五味子、黄精等。(2)清肝泻火法:用青黛散加龙胆草、夏枯草、生地、天花粉、石斛等。

(3)调肝化瘀法:用四逆散加丹参、桃仁、红花、当归等。

(4)抑肝敛阴法:用白芍、生龙骨、生牡蛎、熟地、玄参、麦冬、山药、黄芪等。(5)养血濡肝法:用生地、熟地、沙苑蒺藜、何首乌、五味子、乌梅、白芍等。倪海祥等[4]认为消渴的发展和转归与社会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许多患者伴有明显的情绪障碍,充分认识到治疗精神症状对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有积极的帮助。对31例消渴患者在常规降糖药物的基础上,采用疏肝解郁法,方选丹栀逍遥散,基本药物为:柴胡、白芍、炒白术、丹皮、焦山栀、佛手片、绿萼梅、玫瑰花、郁金、生地、麦冬、石斛。同时随机设立对照组20例进行观察。治疗组显效率达54.85%,总有效率96.8%,优于对照组。元鲁光[5]以疏肝为主,配合健脾。证属肝郁气滞夹痰者,治以疏肝解郁,健脾祛痰。方用四逆散和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证属肝郁脾虚者,治以疏肝健脾。方用柴芍六君子汤化裁。赵紫霞等[6]以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100例,重用柴胡、白芍,辅以五味子、黄芪,结合辨证进行加减,偏上消者加天花粉、天冬、麦冬、玄参、黄芩、生地;偏中消者加石膏、知母、石斛;偏下消者加山萸肉、山药、黄精、熟地等。总有效率为96%。王钢柱[7]以疏肝调气为法,运用中药制剂胰岛生系列,以佛手、柴胡、荔枝核调气机为主,葛根、荷叶升清,白芍、枸杞子、山茱萸等养血柔肝,并根据兼症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1024例。总有效率达90.72%。邹如政等[8]运用健脾疏肝法治疗消渴之肝脾不和证,方选逍遥散合参苓白术散加减。2.2养肝法消渴病人素体阴虚,肝阴血不足则疏泄无力,易致情志内伤而成郁,反之郁久化热又必耗伤气血阴津,使肝阴更亏,二者互为因果。肝郁化火,消灼肾阴;肝阴不足,子病及母,肾阴被耗,则肾气不固,封藏失职,约束无权,故见尿频腰酸;津亏不能上承,故咽干口燥;阴血亏虚,不能养筋,则见肢体麻木。在临床治疗中当从疏肝郁、补肝阴入手。该法多用于消渴中后期合并变症者。

陈刚等[9]自拟“疏肝滋阴煎”治疗2型糖尿病64例。药用:醋柴胡、醋白芍、山药、熟地、生地、玄参、丹皮、山萸肉、葛根、黄芪、生龙骨、生牡蛎、苍术,所有病例均辅以饮食治疗,空腹血糖≥13.9mmol/L时,加服西药降糖;空腹血糖≤13.9mmol/L时,单以中药治疗。总有效率达84.38%。吴虹斌[10]认为,消渴患者肝失疏泄,郁而化火,化燥伤阴,上刑肺金,中伤胃液,下灼肾水。因此在治疗上应以疏肝养阴为法,自拟疏肝养阴汤治疗2型糖尿病36例。药用醋柴胡、赤芍、白芍、葛根、乌梅、全当归、知母等。同时设立对照组31例,口服消渴丸。治疗2个月,总有效率达61.11%,高于对照组的38.71%。魏军平[11]认为肝血不足,肝失所养,阴液亦亏,可致消渴,治宜养血柔肝,方用《医宗金鉴》之补肝汤。药用:熟地、白芍、当归、天冬、麦冬、木瓜、川芎、枣仁、炙甘草。肝肾同源,肾阴不足,则肝失濡养,治宜“滋水涵木”,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味。药用:生地、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泽泻、丹皮、沙参、玄参、麦冬、白芍。

2.3清肝法肝郁化火,中犯于胃,胃火内炽,津液耗伤,则烦渴多饮,多食善饥。临床治疗中当从清肝火、除湿热入手,该法多用于消渴病人出现明显的三消症状者。

郝金凤等[12]认为消渴湿热型与肝的关系密切,肝气郁结,肝失疏泄,影响脾之运化而湿聚,日久湿聚化热,湿热互蒸,阻遏气机,或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阻中焦。故拟清肝除湿之法,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陈进[13]应用清肝泻热汤治疗46例2型糖尿病。药物组成:黄连、栀子、葛根、黄芩、天花粉、麦冬、大黄、生地、丹皮、知母等,并设立对照组32例,服用金芪降糖片。治疗2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9.2%,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魏军平[11]认为肝为刚脏,内郁风火,郁怒伤肝或肝郁日久化火,火性炎上,反侮肺金,消灼肺阴,扰乱中宫,胃燥津亏,亢阳耗液,下损肾阴,发为消渴。故治疗应清肝泻火,方用《沈氏尊生书》的清肝汤加减。药用:丹皮、山栀子、当归、菊花、密蒙花、黄精、何首乌、柴胡、生龙骨、生牡蛎。邹如政等[8]用清热疏肝法治疗糖尿病肝郁化热证,方选疏肝清热汤。药用:醋柴胡、赤芍、白芍、枳壳、枳实、厚朴、天花粉、玄参、生大黄。

2.4活血法消渴患者肝气易郁,气滞或气郁化火灼津均可致血瘀,而血瘀又可作为新的致病因素,使消渴加重或导致其变证的发生发展。因此,在调肝之余,活血化瘀亦应贯穿消渴治疗的始终。在从肝论治的同时,结合活血,可取得良好效果。

游柏稳等[14]临床采用疏肝活血方治疗2型糖尿病72例,并与达美康治疗的36例进行对比观察。处方为:柴胡、白芍、川楝子、蒺藜、淮山药、苍术、玄参、葛根、麦芽、丹参、益母草、地龙。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同时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亦有明显改善。李瑾等[15]以调肝活血法为主要方法治疗糖尿病取得较好的疗效。药物为:丹参、郁金、川芎、玫瑰花、桃仁、三七、水蛭等。王建萍[16]根据2型糖尿病患者肝郁脾虚、血脉瘀阻的病理特点,采用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60例。基本方为:柴胡、郁金、佛手、赤芍、白芍、三棱、丹参、白术、山药、枳壳、黄精,并随症加减。治疗20d,总有效率为93.3%。杨秀兰等[17]采用柔肝化瘀、益气养阴法治疗2型糖尿病56例,药用柴胡、白芍、香附、益母草、黄芪、丹参、丹皮、生地、知母、玉竹、薏苡仁、淮山药、甘草,随症加减。治疗21d后,总有效率为87.5%。邹如政等[8]用活血疏肝法治疗消渴的肝郁血瘀证,方选桃红化瘀煎,药用桃仁、水红花子、当归、柴胡、赤芍、白芍、枳壳、枳实、丹参、黄精、五味子、茵陈。

3结语

《内经》中早有肝与消渴病的发生有关的记载,如《灵枢?本脏》篇曰“肝脆则善生消瘅”。消渴的发生发展与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有着内在的联系,情志失调是其重要的病因,肝

失疏泄是其重要的病机。正是由于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进而化火伤阴,导致阴虚、燥热、血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影响到肺、脾、肾,消渴乃成,变证丛生。“伏其所主,先其所因”,因此从肝论治是治疗消渴病的基本法则之一。从临床的实践来看,消渴从肝论治,有着较好的疗效,这种疗法也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心身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的趋势。

文献报道总体来看,尚缺乏临床研究的要素,研究样本量小,没有随机对照、盲法等。同时由于中医的诊断分期标准、疗效判定标准不统一,给中医治疗结果的科学客观评判带来困难[18]。

[参考文献]

1刘绪银,石海澄,王笃高,等.论肝与消渴[J].湖南中医药导报, 2002,6(3):13-15.

2郭俊杰.消渴从肝论治初探[J].中医研究,1997,10(3):12-13. 3胡素敏,黄存垣.浅谈从肝论治糖尿病[J].九江医学,1997,12

(3):179-180.

4倪海祥,刘刚,罗苏生,等.从肝论治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8):577-579.

5元鲁光.从肝论治糖尿病[J].四川中医,1997,15(8):9.

6赵紫霞,程宪文,韩德文.疏肝解郁法治疗糖尿病100例观察[J].中医函授通讯,2000,19(2):29-30.

7王钢柱,段利民,孙书斌,等.疏肝调气法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00,22(5):336-337.

8邹如政,周水平,安峻青.糖尿病从肝辨治五法[J].湖北中医杂志,2001,23(10):21-22.

9陈刚,单伟利.疏肝滋阴煎治疗2型糖尿病64例[J].四川中医,1999,17(3):16-17.

10吴虹斌.自拟疏肝养阴汤治疗2型糖尿病36例临床观察[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1,13(2):81-82.

11魏军平,刘晓彤.试谈从肝论治糖尿病[J]。陕西中医,2001,22

(9):574-575.

12郝金凤,郝凯义.龙胆泻肝汤治糖尿病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 2000,19(增刊):35.

13陈进.清肝泻火汤治疗2型糖尿病46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0,31(2):21.

14游柏稳,苏海洲.疏肝活血法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9,5(4):16-17.

15李瑾,王思明,史秀珍.调肝活血法治疗糖尿病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8):451-452.

16王建萍.疏肝健脾活血化瘀法治疗2型糖尿病60例[J].河北中医,2001,23(2):105.

17杨秀兰,黄治平.柔肝化瘀益气养阴法治疗糖尿病5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0,35(2):51.

18张家庆.对中西医结合糖尿病研究的一些看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2(1):3-6.

[收稿日期]2004-04-19[本文编辑]周庆辉

(上接第270页)

症状,3分为重症,积分下降≥2/3为显著改善,积分下降≥1/3为部分改善,积分<1/3或无变化者为无改善。(3)生活质量状况变化以卡氏评分为指标:评分增加≥10分者为提高,减少≥10分者为降低,增加或减少<10分者为稳定。

2结果

2.1肿瘤病灶近期疗效参芪化疗组48例,CR6例,PR 26例,ND11例,PD5例,RR66.7%;单纯化疗组30例,CR 3例,PR14例,ND9例,PD4例,RR6

3.3%。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参芪化疗组48例,显著改善8例,部分改善37例,无变化或恶化3例,改善率9

3.8%;单纯化疗组30例,显著改善2例,部分改善11例,无变化或恶化17例,改善率43.3%。两组比较参芪化疗组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P<0.01)。

2.3生活质量变化参芪化疗组治疗后生活质量提高和稳定43例,占89.6%;单纯化疗组生活质量提高和稳定22例,占7

3.3%。提示参芪扶正注射液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4毒副反应按WH O抗癌药物毒性反应标准判定分为0~Ⅳ度。两组对比见表1,提示参芪扶正注射液有减少化疗毒副反应的效果。两组病例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表1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例)

毒副反应

参芪化疗组(n=48)

ⅠⅡⅢⅣ%

单纯化疗组(n=30)

ⅠⅡⅢⅣ%

红细胞减少1162039.6758273.3血小板减少31008.3521026.6血红蛋白减少22008.3321020.0恶心、呕吐18134072.91581390.0

3体会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其疗效与机体免疫状态密切相关,免疫力降低可导致肿瘤的发生与恶化。中医学理论认为肿瘤是由正气先虚、留滞客邪、气滞血瘀、邪毒积聚而成,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大都有明显虚证,而全身化疗又会进一步损伤人体的正气,降低免疫功能。参芪扶正注射液所含党参、黄芪具有扶正培本、益气、补虚之功效。本组研究证明,参芪扶正注射液配合化疗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均明显优于单纯化疗组(P<0.01),同时对骨髓造血功能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特别是可减少白细胞下降,与单纯化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病例心电图、肝、肾功能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治疗过程中亦未发现静脉炎及发热、皮疹等过敏现象。

[收稿日期]2004-04-09[本文编辑]白玉金

优势病种消渴

优势病种消渴 r — mber :

中医优势病种消渴 道真县中医院内二科 目录 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 3.2012年消渴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 4.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5.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 6.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 7?中医优势病种讨论名单 2012年度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摘要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该病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与西医 治疗比较,中医在对胰岛b细胞保护和再生方面及治疗慢性并发症方面具一定优势 和特长,该病的治疗难点主要在于:首先是中医中药降糖和控制血糖困难,目前尚没有能迅速控制血糖的中药方法和中药;其次是疾病疗程太长,导致患者依从性差,难以长期良好维持,使病情屡屡反复,病程更加迁延;再者是针对疾病的病因

治疗如对对胰岛b细胞修复和再生,胰岛素抵抗等待纯中药治疗疗效不确定,研究不足;再有临床治疗方案欠规范,尤其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对临床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验证和总结,针对该病的治疗难点和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优势,中医应对该病在认真总结,深入研究突显中医特色治疗和提升中医治疗该病疗效。 正文 一,概述 T2DM的基木病机是阴虚为木,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滋补肾阳等治法。 二,临床治疗现状分析 ㈠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该病目前缺乏临床疗效分析依据,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罕见纯中医治疗该病。欲以中医药立竿见影地平稳地控制血糖十分困难,而一旦血糖控制不佳,或高或低都会有急性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大大增加了糖尿病的死亡率,因此而制约了纯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大胆尝试;二是缺乏对该病疗效科学,规范的临床验证。 概念性临床角度认识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性主要表现在改善临床症候,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二个方面,但仅后者有较系统的临床报道,其中以黄罠,葛根的研究报告为多且疗效良好,但缺乏与西药胰岛素增敏剂的比较的研究。 ㈡中医治疗方法评价分析 在对该病的治疗探索上,有二个方面值得关注,一是对能增加胰岛敏感性中药

优势病种消渴

中医优势病种消渴 道真县中医院内二科 目录 1.2012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2.2012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 3. 2012年消渴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 4. 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报告 5. 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方案 6. 2011年消渴临床诊疗优化方案总结 7.中医优势病种讨论名单 2012年度消渴病(2型糖尿病)临床诊疗方案实施工作总结 报告 摘要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该病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与西医治疗比较,中医在对胰岛b细胞保护和再生方面及治疗慢性并发症方面具一定优势和特长,该病的治疗难点主要在于:首先是中医中药降糖和控制血糖困难,目前尚没有能迅速控制血糖的中药方法和中药;其次是疾病疗程太长,导致患者依从性差,难以长期良好维持,使病情屡屡反复,病程更加迁延;再者是针对疾病的病因治疗如对对胰岛b细胞修复和再生,胰岛素抵抗等待纯中药治疗疗效不确定,研究不足;再有临床治疗方案欠规范,尤

其是缺乏科学严谨的对临床诊疗方案的临床疗效验证和总结,针对该病的治疗难点和中医中药治疗该病的优势,中医应对该病在认真总结,深入研究突显中医特色治疗和提升中医治疗该病疗效。 正文 一,概述 T2DM的基本病机是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故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病的治疗大法。《医学心悟三消》说:“治上消者,宜润其肺,兼清其胃”;“治中消者,宜清其胃,兼滋其肾”;“治下消者,宜滋其肾,兼补其肺”,可谓深得治疗消渴之要旨,由于本病常发生血脉瘀滞及阴损及阳的病变,以及易并发痈疽,眼疾,劳嗽等症,故还应针对具体病情,及时合理地选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滋补肾阴,滋补肾阳等治法。 二,临床治疗现状分析 ㈠中医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该病目前缺乏临床疗效分析依据,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罕见纯中医治疗该病。欲以中医药立竿见影地平稳地控制血糖十分困难,而一旦血糖控制不佳,或高或低都会有急性并发症发生的可能,大大增加了糖尿病的死亡率,因此而制约了纯中医药治疗该病的大胆尝试;二是缺乏对该病疗效科学,规范的临床验证。 概念性临床角度认识中医治疗该病的疗效性主要表现在改善临床症候,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二个方面,但仅后者有较系统的临床报道,其中以黄芪,葛根的研究报告为多且疗效良好,但缺乏与西药胰岛素增敏剂的比较的研究。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 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 糖尿病的病程较长,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最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例如,患者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那么,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治疗的呢? 一、肺热津伤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黄连、荷梗(藕秆)各10克,沙参、麦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适量。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热津伤而致气阴两亏则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药组成是:人参10克,黄芪25克,花粉、葛根、麦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热炽盛则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功效的白虎汤加人参汤(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参、黄连各6克。患者若烦渴的症状减轻可继续服用消渴方进行治疗。 二、胃热炽盛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多食易饥为主,且伴有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燥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胃泻火、养阴增液为主,可选用《景岳全书》中的玉女煎(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熟地黄24克,麦冬、牛膝各9克,知母、黄连、山栀子各6克。每日一

从脾论治糖尿病

从脾论治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消渴;脾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本病的病机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具有多饮、多食、多尿及消瘦之“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治疗分上、中、下三焦论治,以养阴生津、清热润燥为原则,其病位分别在肺、胃、肾。而现阶段临床所见之糖尿病患者常可见一派中州失运之象,若循常法,一味润上、清中、滋下,实难奏效。《灵枢》云:“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确指出“消渴起于中焦”。辨证施用健脾之法,常能收到药到症减病除之功。 1 生理基础 藏象学说中所说之“脾”实际上包括现代医学之脾与胰脏。《难经·四十二难》指出:“脾重二斤三两,扁广三寸,长五寸,有散膏半斤。”所谓“散膏”,《难经汇注笺正》认为系胰腺组织,今人亦多主此说。从解剖学来看,胰尾接触脾门,共同靠近胃部,所以“散膏”即胰腺组织,附属于中医之“脾”。广州军区总医院等单位[1]均报道脾虚患者可见血清淀粉酶活性偏低,尿淀粉酶总活性亦降低,说明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低下。毛氏[2]亦报道,脾气虚弱或脾阴不足,运化失司,皆致胰腺分泌糜蛋白酶(外分泌功能)明显低下。这些都说明中医常论之“脾”包括了胰脏的功能。脾气健旺,则胰腺分泌功能正常;脾虚则胰腺分泌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糖尿病的各种症状。 2 病因病机 2.1 病因 糖尿病的病因,各家又有不同论述。崔应珉等[3]认为糖尿病的主要成因是恣啖肥甘,醇酒厚味,致使湿热内蕴,交互积结,壅遏不化,脾胃受其困顿,中焦之气戕伐,健运失常,水谷不化,精微不生,血糖不运,脾失统摄,尿糖漏泄。巩如伦等[4]认为糖尿病患者发病前有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或思虑过度,发病后忧心忡忡等因素直接伤及脾,影响脾的功能而发病。王德志[5]认为大多数2型糖尿病的症状均与脾虚有关,原因不外过食肥甘厚味,嗜烟酒或内伤七情,多病体虚而损伤脾胃。石曾淑等[6]认为:饮食不节伤脾,郁怒伤肝乘脾,久思伤脾,均可导致脾不健运而发病。 2.2 病机 2.2.1 脾气虚弱 张胜利[7]认为:脾乃后天之本,主运化对饮食进行消化。只有脾健才能化生精、气、血、津液,使脏腑、组织、络、皮毛筋肉等器官得到充分的滋润营养

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消渴病行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及效果探析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消渴病的临床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糖尿病患者,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5)与研究组(n=55)。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西药资料,研究组患者采用中医辩证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87.3%)明显高于对照组(69.1%),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MBG、MAGE、CV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MBG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前后的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MBG、MAGE、CV之间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MAGE、CV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MBG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中医辨证治疗在消渴病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标签:消渴病;中医辩证;糖尿病 糖尿病,又称“消渴病”,指的是一种高血脂、高血糖、高粘倾向的慢性疾病。在医学中,糖尿病的致病因素包括自由基毒素、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免疫功能紊乱和精神因素等[1]。在临床治疗中,传统西药治疗虽然在短时间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若长期服用,则可能会损害人体肝肾功能。有研究者提出,中医辩证疗法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2]。现将中医辩证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相关诊断检查,所有患者均符合糖尿病诊断标准。按照随机数表,将该11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患者均为55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为26例,女性患者为29例,年龄为35~72岁,均龄为(53.41.34)岁,病程为10个月~12年;研究组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8例,年龄为34~73岁,均龄为(54.51.27)岁,病程为9个月~10年。据了解,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价值(P>0.05)。两组患者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在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糖尿病治疗,并应接受相关健康教育。给予对照组口服0.25 g盐酸二甲双胍片(生产厂家为辽宁一成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为国药准字H21024375),一天3次,一次2片。若口服该药的效果不理想,可给予患者适当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生产厂家为长春海悦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_师林

胰岛素抵抗(IR )是2型糖尿病的基本病理机制之一,也是2型糖尿病的显著特征[1]。由于现代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肥胖患者日益增多,而降糖西药的使用,则使糖尿病“三多一少”症状越来越不典型,甚至无证可辨,传统中医糖尿病阴虚燥热理论已不能完全符合临床实际。目前糖尿病治法研究多集中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从脾虚痰湿角度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拟从脾虚痰湿角度探索2型糖尿病IR 的研究思路。 1脾虚痰湿论治2型糖尿病IR 的理论基础 中医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病名。根据糖尿病IR 的临床表现,可将2型糖尿病IR 归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消渴”病名最早见于《内经》,《内经》中对消渴的论述颇多。根据病机及症状的不同,“消渴”分为“消瘅”、“肺消”、“膈消”、“消中”等。《素问·脉要精微论》云:“瘅成为消中”,“消中”即后人所称中消,其与“脾瘅”属同一类。“脾瘅”出自《素问·奇病论》“有病口干者……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脾瘅”被后人称作“脾消”[2]。关于消渴产生的原因,《景岳全书》说: “消渴病,其为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 变,皆富贵人病之而贫贱者少有也”。说明饮食不节可致消渴。从消渴产生的病机来看,虽然消渴与五脏虚损皆有关系,但脾虚在消渴的发病中占有重要位置。《灵枢· 五变篇》云:“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灵枢·本脏篇》曰:“脾脆,则善病消瘅易伤”。赵献可《医贯· 消渴论》:“脾胃既虚,则不能敷布津液故渴”。另外,肥胖之人更易罹患消渴。肥人多痰湿,脾胃虚衰,痰湿内生,故痰湿也是消渴产生的重要因素。如《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古代医家对消渴的论述可知,消渴可涉及肺、胃、肾,但与中焦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正如张锡钝所言:“消渴一证,古有上、中、下之分,皆起于中焦而及于上下也”。 尽管阴虚燥热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从糖尿病中医证候统计的结果来看,糖尿病患者中以脾肺气虚型为最多,其次为阴阳两虚型、阴虚热盛型、胃燥阴伤型[3]。对于肥胖型糖尿病患者,更以脾虚痰湿型居多。如唐咸玉等[4]对 2005~2013年肥胖2型糖尿病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脾虚痰湿型占30%,阴虚燥热型、气阴两虚型各占5.7%和4.3%。另外,南方潮湿环境也对糖 尿病中医证型产生影响,致使脾虚痰湿证型患者明显增加。如李伟华认为[5],广州地区2型糖尿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脾虚湿盛症状,同时伴有阴虚内 从脾虚痰湿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思路 师林1, 柯斌2, 罗晓莉 3 (1.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东广州 510282;2.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东广州 510080; 3.广州中医药大学青蒿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脾虚痰湿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从脾虚痰湿论治具有一定的中医理论渊源和现代医学研究依据,符合中医传统“消渴”理论和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理的认识。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应从脾虚痰湿证实质入手,选择能够揭示脾虚致消的现代指标,运用现代系统生物学技术进行整体研究,采用以方测证进行动态研究。从脾虚痰湿角度入手,通过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研究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对丰富脾主运化的理论内涵,推动中医证候客观化,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脾虚痰湿中图分类号:R25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213(2015)02-0336-03 D OI :10.13359/j.cnki.gzxbtcm.2015.02.033 收稿日期:2014-10-13 作者简介:师林(1983-),女,医学硕士,主治医师,讲师;E-mail :shilin293@qq.com 通讯作者:柯斌(1983-),男,主治医师;E-mail :jackhorn@163.com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302877) ·理论与思路探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年3月第32卷第2期March 2015,Vol.32,No.2 336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浅谈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的体会 代谢综合征(metabolism syndrome)是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 由葡萄糖、脂类等代谢异常引发的一组病症, 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血糖、血脂异常、高黏血症、高凝血症、高尿酸血症、高血压、肥胖或中心性肥胖、脂肪肝、微量蛋白尿等, 涉及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多种疾病, 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代谢综合征为本虚标实之证, 从致病病因 上多有“七情内伤, 饮食劳倦”、治疗须“治病求本”。近年笔者依照中医理论对其病机和治疗进 行了有益的探讨, 并从脾论治代谢综合征,得到一些启示, 体会如下。 1 病因病机 1.1各医家认识李东晓[1]认为痰浊是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 方永奇等[2]认为痰浊引起神经 内分泌异常, 从而导致代谢产物堆积, 内环境紊乱,表现为痰证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翁维良[3]认 为瘀血居多,糖尿病人血黏度升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减慢胰岛素抵抗应该以活血化瘀论治。 1.2 笔者认识代谢综合征是痰浊、瘀血为标, 病本在脾。脾虚是为其根本。 1.2.1 饮食不节, 运动不足膏粱厚味, 运动量少, 身体阴盛阳虚, 湿邪内郁, 中国人过去以五谷杂 粮为食, 现在饮食结构发生了重大改变, 垃圾食品长期摄入, 脾胃受损, 脾失运化, 水湿聚而为痰, 痰性黏滞, 阻络成瘀。现代人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导致代谢综合征发病率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 《素问·奇病》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景岳全书》说:“消渴病,其为 病之肇端,皆膏粱肥甘之变,酒色劳伤之过,皆富贵之病也”,《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 肠胃乃伤”,正如清代医家张睿在《医学阶梯》中所讲的“富贵之人养尊处优,宜静而恶动,经风则寒,经 日则热,又好啖炙煿, 爱贪酒色,以致脏腑日伤,精神日耗,病往往乘虚而入,虽属外因, 乃由内损。 是以贵家多病内伤,参、苓之品有所不免”。 1.2.2 脾为生痰之源“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由此可见饮食失节、寒温不适、情志不调、劳役过 度等,导致脾胃受伤, 脾虚则聚湿为痰、从而为瘀、化热,所以,脾胃气虚也就成了此类疾患的基 本的病理了。 1.3 中西医诊断、定义及治疗 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 首次对代谢综合征进行了统一定义,其中,中心性肥胖是必备条件:从中医学角度讲,“肥人多痰湿”,并且现代研究也证实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含量的升高是“痰浊”特有的生化指标和物质基础, 因此痰湿是肥 胖的重要病理基础。代谢综合征发生发展多为隐性起病, 无自觉症状,常依据实验室或一系列 客观指标进行诊断。现代医学中常提示血液黏稠度的增加、脂肪的堆积、血管壁内膜的改变、内脏细小血管的瘀阻或不全变性、末梢循环差等与血瘀有关。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 病机, 久病气虚既可聚饮生痰,又可聚血成瘀,使痰与瘀相兼为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 高脂血症、动脉硬化等一系列疾病,痰瘀互阻是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 相当于中医的“痰浊”、“血瘀”。代谢综合征临床表现多为痰、为瘀,现代中医中药治疗, 多以治标为主,所以对活血化 瘀中药研究颇多,也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笔者认为治标固然应不忘治本,《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正如《医宗必读·痰饮》所说的“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 理脾胃,非其治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杂说·治血论》曰:“血滞者,调其气而血自通”。擅 长活血化瘀的大家王清任,深谙此道,有人对其《医林改错》所载33方87味药进行初步统计, 发现全书列举气虚证60多种,用黄芪的处方11首。另外,代谢综合征多为中老年发病,近代名 医颜芝磬认为“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源。人身气血,皆赖胃中水谷生化而来,胃气有权,则脏虚可恢复,高年脾胃衰弱,久病元气受伤, 均足导致运化无力,药饵进口不能传送,无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衣以饮食及轻剂调养,务求其胃强能食,使中气能运,切勿过饥过饱, 庶可祛病延年。” 2 典型病案

中医治疗消渴症

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属于中医的消渴症,在中国历代的医籍中都有论述,其内容十分丰富。如:《黄帝内经》中指出“五藏柔弱者,善病消瘅”即消渴症的发生与体质因素有关,又云“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指明此病因与嗜食肥甘有关。后汉张仲景《金匮要略》云:“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亦一斗,肾气丸主之”。另有高士宗语:按平脉篇云: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上入胸膈,盖精血少,则气逆往上奔,故曰柔弱者必有刚强,谓五脏之精质柔弱而气反刚强,就是柔者愈弱,而刚者愈刚强,刚柔之不与也。朱永年也说过:有五脏之消瘅,有肌肉之消瘅。五脏之消瘅,津液内消而消渴也。肌肉之消瘅也,肌肉外消而消瘦也,盖因内者必及于外,因于外者必及于内也,形体为五脏外内之相合也。以上所举沧海一粟,但已经为消渴症奠定的完整的理论基础,而在治疗上常用的中药就有百味之多。以上简述只就是为了说明中医治疗消渴症(包括糖尿病)的历史源远流长,只就是古代没有“糖尿病”这个病名,中医学将具有多饮、多食、多尿,久则身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称为“消渴”,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糖尿病不就是消渴症,而消渴症包括糖尿病。 现代中医学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实际上这种认识就是错误的,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在此不做论述。 辨证论治就是中医治疗消渴症的精髓,远至宋代,上、中、下三焦分型论治“消渴”的格局即已形成,并由此产生了“三消”分治的辨治方法。即

“渴而多饮为上消;消谷善饥为中消;渴而便数有膏为下消。”有肺燥、胃热、肾虚之别。“三消”分治大体如下: 一,上消: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方药用:黄连、生地黄、花粉、天冬、麦冬、藕汁、姜汁、知母、甘草、人参。 二,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方药用:石膏、知母、元参或玄参、麦门冬、大黄、芒硝、生地、熟地、牛膝。 三,下消:治宜滋阴固肾。方药用:山药、山萸肉、生地、仙灵脾、黄芪、地骨皮、人参、鹿茸、肉苁蓉、鸡内金、五味子、黄柏、泽泻、 栀子、茯苓。 四,若伴有血瘀者可加用丹参、山楂、桃仁等。 随着中医学不断发展,现代中医学对消渴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三消”分治的观点已逐渐被脏腑辨证的理论所代替,使之更加符合临床实际。根据消渴病的病因病机分三期论治: 一期,为消渴病前期。消渴病尚未形成,但有可能发展为消渴病。该期的主要病机特点就是“阴虚”。形成阴虚的原因主要就是禀赋有亏、贪食甘美、过度安逸,可表现为阴虚肝旺、阴虚阳亢、气阴两虚。一期病人多有形体肥胖、头昏乏力、口甜等症状,但因尚未化热,所以往往没有消渴病“三多一少”的典型表现。 二期,为消渴病期。此期消渴病已经形成,但尚未出现并发症。此期的病机特征就是“阴虚化热”,即病人在一期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而成,加之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或因外邪侵袭,或因过食辛辣燥热,或因劳累过

2020年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课件)

2020年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课件) 糖尿病中医辩证施治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消渴之名,首见于《黄帝内经》。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将消渴分为三种类型:渴而多饮者为上消;消谷善饥者为中消;口渴、小便如膏者为下消。?中医认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消渴的病变部位在肺、胃和肾,而以肾脏的病变为重。如果患者肺燥阴虚,津液失于滋润,则会出现口干舌燥、烦渴多饮的上消症状;若患者胃热炽盛,腐熟水谷的能力过盛,则会出现多食易饥的中消症状;若患者肾虚精亏,不能约束小便,则会出现尿频量多、尿浊如脂膏的下消症状;若患者兼有肺燥、胃热与肾虚的因素,则会同时出现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糖尿病的病程较长,

该病患者的病情常常日久不愈,最终会因气阴两伤而合并出现其他病变。例如,患者若肺燥阴伤,可合并肺痨等病症,若肾阴亏耗,肝失滋润,可合并雀目、内障、耳聋等病症,若燥热内炽,蕴毒成脓,可合并疮疖、痈疽等病症,若阴虚燥热,炼液为痰,痰阻经络,可合并中风偏瘫或胸痹心痛等病症,等等。?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肺热津伤型、胃热炽盛型、肾阴亏损型和阴阳两虚型。那么,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治疗的呢? 一、肺热津伤型糖尿病 该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以口渴多饮为主,并伴有口干舌燥,随饮随渴,尿频量多,舌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数等.治疗此型糖尿病应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可选用《丹溪心法》中的消渴方(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生地、花粉各18克,黄连、荷梗(藕秆)各10克,沙参、麦冬各15克,藕汁、姜汁、蜂蜜各适量.每日一剂,用水煎服。患者若因肺热津伤而致气阴两亏则可选用具有益气养阴、生津止渴功效的玉泉丸.其方药组成是:人参10克,黄芪25克,花粉、葛根、麦冬、茯苓各15克,炙甘草6克;患者若肺热炽盛则可选用具有清热泻火、益气生津功效的白虎汤加人参汤(可加减).其方药组成是:石膏30克,知母9克,粳米15克,炙甘草3克,人参、黄连各6克。患者若烦渴的症状减轻可继续服用消渴方进行治

消渴的辩证施护

消渴的辩证施护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尿浊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素体阴虚,复因饮食失节、情志不遂、劳欲过度所致,是当今多发于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常见的辩证分型有:津伤燥热、阴精亏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淤血阻滞。并根据不同的辩证分型予以不同的护理。 标签:消渴;辩证施护;辩证分型 1津伤燥热 烦渴引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消谷善饥,身体渐瘦。大便秘结,四肢乏力,皮肤干燥。舌红而干,苔薄黄或苔少,脉滑数或弦细或细数。治以清热生津。辩证施护:易食苦瓜、菠菜、番茄、萝卜、西瓜翠衣等清热养阴生津之品。蚌肉熟食能滋阴养血,清热解毒。食疗方:地黄粥(干地黄、小米)。让患者注意休息,可以适当活动,不能过度疲劳。饮食按医嘱严加控制,当饥饿难忍时,可添加如白菜、油菜,也可食用南瓜、冬瓜、豆芽菜等。口渴甚者可给山药、麦冬煎水代茶饮,控制睡前饮水量,也可配合耳穴埋籽,主穴:胰、胆、内分泌、缘中,配穴:肺、肝、脾、胃、神门、肾上腺。并保持口腔清洁,应选用软毛牙刷,刷牙时动作要轻柔,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或银花甘草液漱口。 2阴精亏虚 尿频量多,浊如脂膏,口干欲饮,形体消瘦。五心烦热,骨蒸潮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乏力,遗精,失眠,盗汗,皮肤干燥瘙痒,舌红,舌体瘦而干,苔少或薄白,脉细或细数[1]。治以滋补肝肾,益精养血。辩证施护:易食黑豆、海参等补肾益精之品,可用枸杞子、鲜生地黄煎水代茶饮。食疗方:山药粥。患者宜卧床休息,尽量减少活动,饮食方面要严格遵照规定进食,不可另行加食,有饥饿者可适当进一些具有降糖止渴作用的食物,如猪胰、苦瓜、豇豆、豌豆等。注意个人卫生,保持个人皮肤、足的卫生,保持臀部及会阴部皮肤清洁,勤换内裤。如有皮肤瘙痒、疖肿、痈疽或破溃者,嘱患者切勿搔抓,不可自行处理各种伤口,以免引起皮肤的感染。合并末梢神经病变者,应避免使用热水袋、电热毯、暖宝等保温用品,以免引起烫伤皮肤。 3气阴两虚 口渴欲饮,能食善饥,尿频量多,神疲乏力。面色不华,或口干而不欲饮,或头晕多梦,手足心热,或纳差腹胀,大便溏薄或腰酸膝软,肢体麻木或自汗盜汗。舌红苔白,脉沉细。治以益气养阴。辩证施护:易食莲子、燕窝、山药、人参等益气养阴之品。食疗方:淮山洋参排骨汤。肢体麻木刺痛时,可遵医嘱给予穴位按摩或中药泡洗。若口服中药应与西药间隔30min左右。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与西药注射剂合用时,须前后用生理盐水做间隔液。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有规律更换注射部位。按时测量血糖,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汗出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从脾胃论治糖尿病(一) 【摘要】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调理脾胃,以益气健脾,和胃养阴为大法。从脾胃论治的溯源认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基本病机,糖尿病贵在调理脾胃。 【关键词】糖尿病脾胃功能中医病机健脾和胃 笔者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历代文献,认为脾胃功能失调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现略述如下。 1从脾胃论治溯源 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中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糖尿病亦是如此。早在《素问·奇病论》即有:“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提出嗜食肥甘厚味,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内热致消的机制。近代张锡纯也提出了糖尿病是由于“元气不升,大气下陷,脾不散津。”《类证治裁·三消论治》认为:“小水不臭反甜者,此脾气下脱,症最重”〔1〕“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清气在下,则生飧泄”。糖尿病患者可表现为大便稀溏,甚至泄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即脾不散津,精微物质上不能输注于肺,而下注膀胱,则尿多尿甜而成消渴;津液趋下,从小便而走,则体内水液匮乏,饮水自救则多饮;精微物质随尿大量外泻而不能被人体所吸收故逐渐

消瘦。现代研究也认识到了脾虚湿盛是胰岛素抵抗的病理产物〔2〕。2脾胃功能失调是其基本病机 《素问·太阴阳明论》云:“阳道实,阴道虚。”胃为阳腑,脾为阴脏,故脾胃病易见胃腑实,脾脏虚变。胃属燥,脾属湿。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润。两脏燥湿相济,阴阳相合,则水谷纳化如常。生理上脾主运化升清,胃主受纳降浊,脾升则胃降,相反相成,只有相互协调平衡才能圆满达到其“后天之本”的作用。可见脾胃功能健旺是人体生命活动和新陈代谢的重要前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加上缺乏体力活动,肥胖患者逐渐增多,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不断增加。其一,由于饮食营养过盛,造成脾胃的负担过重甚至超出了耐受力。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食积,湿浊,气滞相互交结,阻碍了脾胃的升降使“脾不为胃行其津液”,发为消渴。其二,由于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劳逸失度,故可耗伤脾气,劳力过度,气运不及则耗伤精气,日久则气血生化乏源,神疲消瘦。《素问·举痛论篇》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过度安逸亦可使气血不畅,脾气内结,日久可致气虚。《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卧伤气”亦是言此。其三,由于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存在物质和精神上的压力,故思虑过度损伤脾气,脾气郁滞,运化失司,气郁日久化热伤阴亦发为消渴。从症状表现方面看,部分糖尿病患者虽然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的症状,但多具有形体肥胖或发病后体重明显减轻,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肢体乏力,口淡无味,舌体胖大,边

消渴的病因病机

消渴的病因病机 1、禀赋不足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认识到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在因素。《灵枢·五变》说: “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其中尤以阴虚体质最易罹患。 2、饮食失节长期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辛辣香燥,损伤脾胃,致脾胃运化失职,积热内蕴,化燥伤津,消谷耗液,发为消渴。《素问·奇病论》说: “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3、情志失调长期过度的精神刺激,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或劳心竭虑,营谋强思等,以致郁久化火,火热内燔,消灼肺胃阴津而发为消渴。正如《临证指南医案·三消》说: “心境愁郁,内火自燃,乃消症大病。” 4、劳欲过度房室不节,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火内生,则火因水竭益烈,水因火烈而益干,终致肾虚肺燥胃热俱现,发为消渴。如《外台秘要·消渴消中》说: “房劳过度,致令肾气虚耗,下焦生热,热则肾燥,肾燥则渴。” 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阴愈虚则燥热愈盛,燥热愈盛则阴愈虚。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三脏之中,虽可有所偏重,但往往又互相影响。 肺主气为水之上源,敷布津液。肺受燥热所伤,则津液不能敷布而直趋下行。 随小便排出体外,故小便频数量多;肺不布津则口渴多饮。正如《医学纲目·消瘅门》说:

“盖肺藏气,肺无病则气能管摄津液之精微,而津液之精微者收养筋骨血脉,余者为溲。肺病则津液无气管摄,而精微者亦随溲下。” 胃为水谷之海,主腐熟水谷,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炽盛,脾阴不足,则口渴多饮,多食善饥;脾气虚不能转输水谷精微,则水谷精微下流注入小便,故小便味甘;水谷精微不能濡养肌肉,故形体日渐消瘦。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寓元阴元阳。肾阴亏虚则虚火内生,上燔心肺则烦渴多饮,中灼脾胃则胃热消谷,肾失濡养,开阖固摄失权,则水谷精微直趋下泄,随小便而排出体外,故尿多味甜。 消渴病虽有在肺、胃、肾的不同,但常常互相影响,如肺燥津伤,津液失于敷布,则脾胃不得濡养,肾精不得滋助;脾胃燥热偏盛,上可灼伤肺津,下可耗伤肾阴;肾阴不足则阴虚火旺,亦可上灼肺胃,终至肺燥胃热肾虚,故“三多”之证常可相互并见。 消渴病日久,则易发生以下两种病变: 一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消渴虽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但由于阴阳互根,阳生阴长,若病程日久,阴损及阳,则致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是病久人络,血脉瘀滞。消渴病是一种病及多个脏腑的疾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且阴虚内热,耗伤津液,亦使血行不畅而致血脉瘀滞。血瘀是消渴病的重要病机之一,且消渴病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也与血瘀密切有关。

从脾论治胰岛素抵抗

从脾论治胰岛素抵抗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脾虚痰瘀 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指胰腺分泌的胰岛素不能发挥应有的生物学效应以满足外周组织(肝脏、肌肉等)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使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由此引起血糖升高、血脂紊乱,导致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压、脂质代谢异常、动脉粥样硬化、高凝状态、高胰岛素血症等多种疾病的发生。胰岛素抵抗是现代医学的一个病理概念,中医学对此尚无认识,但从中医角度分析胰岛素抵抗,辨证多湿、多痰、多瘀,而脾虚是其病理基础,痰浊瘀血是其病理产物,故IR与脾的关系最为密切。 1 IR从脾论治的理论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胰腺可分泌胰岛素,胰岛素调节体内的血糖浓度,并促使肌肉组织对糖的利用,如胰岛素缺乏则体内血糖浓度升高,引起糖尿病,形成胰岛素抵抗[1]。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津液,脾气通过运化把水谷精微、

津液输布全身,荣润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即包括胰腺外分泌及部分内分泌功能,脾消化吸收水谷精微,其升清功能相当于胰腺的外分泌功能,各种消化酶是实现其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脾运化水谷精微营养周身的脏器,胰岛素是实现作用的物质基础之一。 2 脾虚是IR的致病之本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IR的原因包括饮食因素、肥胖、运动减少,其形成与痰瘀的形成有共同的原因,即脾虚[2]。脾的运化障碍影响人体的营养物质的代谢。若脾气虚弱或脾阳不足,不能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则无以生,生化之源因而不足。或脾运化水液功能失常,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滞体内,可产生湿、痰、饮等病理产物。血化生于脾,又统摄于脾,脾气亏虚,脾乏统摄血运之职,饮食精微不能化生为血,血失统摄则难循经而溢于脉外成瘀,即如《读医随笔》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瘀。”而痰湿阻于血脉,血流不畅,易形成瘀血,日久痰瘀互结,水谷精微更难于输布,反随浊气下流,出现体内营养过剩,如肥胖、血糖升高等。另外,水谷精微不得输布,四肢百骸充养不足,易出现口渴、消瘦等。实际上,胰岛素是体内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正常生理激素,是人体的“血气”,胰岛素抵抗的病理过程即为“化失其正,则脏腑病,津液败,而血气即成痰涎”的形成过程。故胰岛素抵抗的存在,如同脾虚导致痰瘀的病理过程,其发生导致了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硬化、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的出现。

浅谈糖尿病前期从脾土论治

130内蒙古中医药第38卷2019年6月第6期Inner Mongolia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Vol.38No.62019 中焦。中医理论认为“胃以和降为顺”“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浊是治疗本病重要治法之一,不仅可逐浊毒于外.同时胃纳脾运的功能得以恢复,常以温脾汤及小承气汤加减,药用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半夏、竹茹、茯苓、陈皮等。近年来对大黄的研究较多,认为其非单纯通便。《本草经》记载,大黄能“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对慢性肾衰的疗效已为临床中西医界所肯定,确有攻坚补虚、扶危救急之功。但此类药不可久服,以免再伐伤脾肾,甚则可致脾气衰败、阴竭阳亡。治疗时,大便日行2~3次为宜,不泻下稀水为度。慢性肾衰后期.患者或血虚,或津伤,导致肠胃燥结,大便秘结;或久病中气下陷,反澹薄。治宜润下燥结或益气补中,不宜用大黄。倘若滥用之,则有“虚损”之弊。对此类患者,可应用大黄炭,既缓其泄下之力,又可取其炭化吸附毒浊,浊去则正安。同时酌加润下之品,如当归养血润肠,郁李仁润便滑肠,桃仁活血利便,灰蓉温肾通便;对于中气下陷腹泻者,可选用益气、收敛、升提之药味,如五味子、五倍子、诃子肉、葛根等。 5健脾益气、活血化瘀法 慢性肾衰患者,瘀血与徵痕积聚往往并现,一方面,与湿、毒、浊、瘀有关;另一方面,与脾主运血、统血相关。运血无力,血行迟滞;统摄无权,血溢脉外,因虚致瘀。其临床表现为唇暗、面色青晦不泽、舌质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静脉紫暗.脉弦等。实验室检查也发现慢性肾衰患者血液流变学异常、微循环灌注不足、器官与组织增生或纤维化等改变,也为“血瘀”提供客观依据。脾肾虚是导致慢性肾病恶化的始动因素,血瘀是构成其病理变化的基础。治疗中.强调活血药早应用,且贯穿始终,以“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为主。多用生英、红花、赤芍、丹参、当归、川茸等药,灵活应用。如配以辛散风药,疏风、除湿,致脉络畅通,即“治血先治风,风去血自通”;或配以气分药,行气开郁,使气血通畅,即“善治血者,不治有形之血,而求无形之气”。配以辛温,温阳通达,则脉温经通,即“血气者,喜温而恶寒,温则消而去之”。对于血瘀重者加入有形虫类药,其以走窜散结见长,能解痉通络,“开瘀血,除顽疾”。总之要法随症转,动态掌握。 6健脾养胃、生血统血法 慢性肾衰患者,贫血与出血往往并存。现代医学认为肾性贫血是因红细胞生成素减少、红细胞寿命缩短、伴有出血倾向等综合因素所致。国内外近年来普遍应用EPO(红细胞生成的造血因子)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其具有致血栓、过敏、高血压等弊病,因而探讨中医治疗肾性贫血的方药仍具有现实意义。我们观察.慢性肾衰患者由于氮质滞留刺激胃肠黏膜.致使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是致其贫血的重要因素之一。《灵枢?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也说明“脾为营血化生之源”“气旺血生”。治疗以生茂、当归为主,配以阿胶、枸杞、大枣等,养血生血。酌选用党参、太子参等,意在“益气生血”,促使“阳生阴长”。慢性肾衰患者,鼻蚯、肌鲍及尿血普遍存在,分析其病机,多属脾虚不统血。根据脾统血及“血外溢者,降其气而血自下;血内溢者,固其气而血自止”的中医理论,在健脾益气止血的基础上,可加归脾丸每日1~2丸,或煎汤每日1剂,治疗慢性肾衰患者的各种鲍血,可获较好效果。 慢性肾衰患者多为病久、身体羸弱者,其病机演变为正气渐衰,实邪愈盛。治疗中.滋肾之品易滋腻碍脾,闭邪留寇;泄浊之品又恐伤阴耗气,故补泻两难。本病病位虽在肾,但责之于脾,根据临床病证不同病机变化,对证选方用药,助其纳运使其饮食渐增,气血转旺.肾气渐盛,则邪去正安,虽为治脾亦为治肾。诚如孙思邈云:“补肾不如补脾”。特别是慢性肾衰晚期阶段,其先天之本已废或浊邪壅盛,饮食难进.甚至呕吐不止,此时治肾已无济于事,应先以复脾胃为主,待胃气恢复,药食能进,则可以考虑治肾之法。尤在泾亦云:“欲求阴阳之和者,必于中气”,这是在临证时值得借鉴并加以运用的。 浅谈糖尿病前期从脾土论治 马书玖 (南京市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目前,糖尿病是威胁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难题,从糖尿病前期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通过以温阳暖土益脾作为治则治法,灵活运用中药药方对糖尿病前期进行干预,可积极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中医疗法通过益气补脾以及助脾可有效增强人体代谢能力,疏木达郁以运脾、益气补土以助脾、温阳暖土以益脾等对糖尿病前期干预可获得突出成效,其作为中医思想精华对指导糖尿病前期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笔者提出糖尿病前期当从脾土论治,再参考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阐述,抛砖引玉,恳请指正。 关键词糖尿病前期;脾土论治;温阳暖土;益脾 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B 糖调节受损是糖尿病疾病的一种前期过渡状态,其指的是糖代谢处于正常以及糖尿病的中间范畴。糖尿病前期包括空腹血糖受损以及糖耐量受损两种状态,此两种状态是糖尿病前期的显著特征,可单独岀现或合并出现"7。鉴于糖尿病前期人群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并且糖尿病可引起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 文章编号:1006-0979(2019)06-0130-02 梗塞、心力衰竭等,应对其高度重视,通过及时有效地干预糖尿病前期病症,改善与稳定血糖,阻止糖耐量受损等,对防止糖尿病以及心血管疾病有重要意义叫近年来,科技水平提升使得临床检测水平提高,我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发病率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中医认为糖尿病与脾功能受损

《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对于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诊治杂病的专书。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顽疾之一,仲景先师在《金匮要略》中设有专篇对其进行了详尽论述。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而引起的一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以口渴、多饮、多食、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表现。久病可以引起多系统损害,其慢性并发症可遍及全身各重要器官,且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祖国医学中当属“消渴”范畴。《金匮要略》设消渴病篇论述其辨证论治,然而本病病机复杂,变证丛生,并发症较多,远非一法一法所能治。以下之法仅为抛砖引玉,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 清热生津法:本法适用于肺胃热盛,津气两伤之上、中消证。表现为口渴多饮,虽饮而渴不解,伴口舌干燥,脉大滑实等症,方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可随症加入花粉、葛根、麦冬等。正如《金匮要略》云:“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方中自虎汤清肺胃之热,加人参益气健脾以生津,此方亦为后世治疗糖尿病主方之一。 温阳化气:《金匮要略》日:“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论述了肾阳虚弱,命门火衰,既不能蒸腾津液以上润,又不能化气助阳以摄水的下消证治。表现为渴饮无度,尿频无制,舌淡苔白,脉多沉细。方用八味肾气丸补肾阳之虚,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止。 通腑止渴法:《金匮要略》云:“趺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博,即为消渴”。阐述了胃热气盛,逼迫津液偏渗膀胱而形成的中消证。其以消谷善饥,小便数,大便坚为主症。谨守此病机,采用仲景调胃承气汤加减以通腑泻热,生津润燥以止渴。 滋阴泄热法:《金匮要略》消渴篇首条即云:“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蜕,下之不肯止。”此条仲景置于消渴篇之首,当为消渴病之纲领。厥阴乃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木郁生热,则风火相煽,燔烁津液则成消渴。治当选乌梅丸滋阴泄热,温阳通降以解木火内炽,而方中乌梅、人参更能生津以止渴,故用治消渴,甚为确当,尤适用于糖尿病伴慢性腹泻者。 活血化瘀法:《金匮要略》十六篇有云:“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