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释迦牟尼真人像极品

释迦牟尼真人像极品

释迦牟尼真人像极品

佛语禅言,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

佛语禅言,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 该出现的人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 我一直相信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昨天,是一道风景,看见了,模糊了; 时间是一个过客,记住了,遗忘了;生活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 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有些苦衷不言痛,

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 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 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 对自己好,就要用心;对别人好,就要关心。看别人,烦恼起;看自己,智慧生。体谅别人,就会做人;清楚自己,就会做事。人经不起考验,故不要轻易考验于人。走入人心很难,走入己心更难。心

佛教经典故事40个

《佛教经典故事》 佛教经典故事(1): 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佛教经典故事(2): 输与赢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明白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必须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立刻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佛教经典故事(3): 求人不如求己 一人去寺庙参拜观音菩萨。 几叩首后,这人突然发现身边一人也在参拜,且模样与供台上的观音菩萨一模一样。 此人大惑不解,轻声问道:您是观音菩萨吗? 那人答:是。 此人更加迷惑,又问:那您自己为什么还要参拜呢? 观音菩萨答:因为我明白,求人不如求己。

佛教经典故事(4): 快乐之道 某日,无德禅师正在院子里锄草,迎面走过来三位信徒,向他施礼,说道:人们都说佛教能够解除人生的痛苦,但我们信佛多年,却并不觉得快乐,这是怎样回事呢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此刻拚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务必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职责。没有理想、信念和职责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职责,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感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感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职责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此刻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务必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感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好处;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佛教经典故事(5): 宋郊活蚁占大魁 宋朝宋郊宋祁兄弟两人,同在太学读书。有一次,遇见一位高僧,能观人相貌,预知吉凶祸福。特为他们兄弟俩相命说:小宋今科将高中状元,大宋虽登科甲,但名位不高。事后,有一次,宋郊到野外,偶见蚂蚁穴,被暴风雨水所浸,无数蚂蚁将被淹死,宋郊心生慈悯,编竹作桥,救渡了无数蚂蚁的生命。到了科试时,兄弟两人同时参加应考,考毕,尚未放榜,又遇见那位高僧,一见宋郊,大为惊奇地说:先生相貌已改,必有大阴德,好象以前救活数百万条生命。宋郊回答说:贫儒哪有如此潜力?僧说:不然,凡是小动物,都有生命。郊就将救蚂蚁的事实说出。僧说:这就对了,先生之令弟当中状元,但是先生功名,将不在令弟之下!放榜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

[经典语录]释迦牟尼语录 释迦牟尼语录 1、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也绝不会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有时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2、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4、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学佛感悟:一切都是偶然,一切又都是必然。你所遇见的一切,都是你所必须经历的,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 无所谓喜也无所谓忧,无所谓乐也无所谓悲。坦然面对,欣然承受,只有如此,方能觉悟人生。 更多释迦牟尼语录: 1、“你想把他给撑死呀?”难陀多罗说,“饿坏的人,是不能一次吃很多的!给我记住,将来你们的丈夫如果饿得像他这样,也得这么喂!”(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2、【魔女笑佛,扰乱太子修行】太子即将成佛,三魔女特利悉那(爱欲)罗蒂(乐欲)和罗伽(贪欲)盛装严饰,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3、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佑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宋志磐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4、释迦牟尼对僧众们说:“将来我们佛教不会毁于邪门歪道,或许会毁于内部的腐化堕落。”(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5、释迦牟尼的确是天下唯一的大智大觉者。(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6、释迦牟尼先讲了人们痛苦烦恼的根源,说那是由于“我执”,人为什么产生“我执”呢?那是看世界的方法不对,把无常的世界看成是有常的了,因此他就抑制不住地贪婪,要长寿,要金钱,要土地,要儿女,要权利……多了还要多,永无餍足,于是痛苦与烦恼如影随形地来了……(孙文圣著《释迦牟尼》,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年版,陈嘉珉辑) 7、为什么说佛法一字不说?佛虽然对世人说了八万四千法门,但所说都是亲证之境,不是言语文字所能描述,而且所说之法,本来如是,非佛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如此说同

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释迦牟尼佛最经典的三句话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 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 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人生晚吃苦不如早吃苦。 人生是很累的,你现在不累,以后就会更累。人生是很苦的,你现在不苦,以后就会更苦。万物相生相克,无下则无上,无低则无高,无苦则无甜。 唯累过,方得闲;唯苦过,方知甜。趁着年轻,大胆地走出去,去迎

接风霜雨雪的洗礼,练就一颗忍耐、豁达、睿智的心,幸福才会来。很多你觉得天大的事情,当你急切地向别人倾诉时,在别人眼中也是个小事,他最多不痛不痒呵呵地应和着。因为他不是你,他无法感知你那种激烈的情绪。直到有一天你觉得无需再向别人提起,甚至觉得向别人提起这事就怪可笑的。你就已经挽救了你自己。 这世界上除了你自己,没谁可以真正帮到你。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人生亦是,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你等待别人从外打破你,那么你注定成为别人的食物;如果能让自己从内打破,那么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相当于一种重生。

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

我一直相信释迦牟尼说的一句话: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你生命该出现的人,绝非偶然,他一定会教会你一些什么”。所以我也相信:“无论我走到哪里,那都是我该去的地方,经历一些我该经历的事,遇见我该遇见的人” 昨天,是一道风景,看见了,模糊了; 时间是一个过客,记住了,遗忘了;生活是一个漏斗,得到了,失去了;世上没有不平的事,只有不平的心。不去怨,不去恨,淡然一切,往事如烟。 看清一个人又何必去揭穿;讨厌一个人又何必去翻脸。 活着,总有看不惯的人,就如别人看不惯我们。人的成熟不是年龄,而是懂得了放弃,学会了圆融,知道了不争。有些苦衷不言痛,不是没感觉,而是知道说与不说都一样;那些暗伤,不是不在乎,而是懂得了慢慢修复。 如果生活是一杯水,那么痛苦就是掉落杯中的灰尘。 没有谁的生活始终充满幸福快乐,总有一些痛苦会折磨我们的心灵。我们可以选择让心静下来,慢慢沉淀那些痛苦。如果总是不断地去搅和,痛苦就会充满我们的生活。所以,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人生,哪能事事如意;生活,哪能样样顺心。 不和小人较真,因为不值得;不和社会较真,因为较不起;不和自己较真,因为伤不起;不和往事较真,因为没价值;不和现实较真,因为要继续。因为善良,所以宽容;因为责任,所以承担;因为某种理由;所以愿意妥协。因为看轻,所以快乐;因为看淡,所以幸福。 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 对自己好,就要用心;对别人好,就要关心。看别人,烦恼起;看自己,智慧生。体谅别人,就会做人;清楚自己,就会做事。人经不起考验,故不要轻易考验于人。走入人心很难,走入己心更难。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确定,则当下就定。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我选择善良,不是我软弱,因为我明白,因果不空,善恶终有报应; 我选择宽容,不是我怯懦,因为我明白,宽容了他人,就是宽容自己;我选择糊涂,不是我真糊涂,因为我明白,有些东西争不来,有些不争也会来;我选择平淡生活,不是我不奢望繁华,因为我明白,功名利禄皆浮云,耐得住寂寞才能升华自己。 人生就是一阵风,起了,没了。 理想就是一盏灯,燃了,灭了。人情就是一阵雨,下了,干了。朋友就是一层云,聚了,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释迦牟尼佛教导儿子的启示 编者按在佛教中,父亲的恩德是不言而喻的,经典中也有很多的描述。而作为世间出世间的导师佛陀,他是和如何教育自己的儿子呢?然教法师通过多个小故事,生动的讲述了佛陀作为人父慈悲和智慧的一面。今天忽然想到释迦牟尼佛教导罗睺罗的情形。佛不以世间功名利禄为培养孩子的目标,他不以孩子显耀门庭为培养目的,而是以孩子解脱困惑、远离烦恼为培养方向。佛陀教导孩子,没有功利心,没有希求回报,完全为了孩子,在培养孩子的时候没有给孩子捆绑任何附加条件,可以说佛陀是父亲的楷模。度子出家佛陀成佛后,广度有缘众生,也没有忘记自己的儿子罗睺罗。在《佛说未曾有因缘经》中讲到佛陀度罗睺罗的因果本末。讲的是,佛陀了知世间恩爱是轮回苦本,要目犍连进城探亲,最关键是希望耶输陀罗放罗睺罗出家修道:“尔时世尊,告目犍连:‘汝今往彼迦毗罗城,问讯我父阅头檀王,并我姨母波阇波提,及三叔父斛饭王等。因复慰喻,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令割恩爱,放罗睺罗令作沙弥,修习圣道。所以者何?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冥冥,永相离别,受苦万端,后悔无及。罗睺得道,当还度母,永绝生老病死根本,得至罗汉,如我今也。’” 但是耶输陀罗不肯,还把罗睺罗关闭高楼深阁内。目犍连无

奈用神通飞上高楼面见耶输陀罗。目犍连用种种善巧方便劝说,耶输陀罗拒不让步。佛陀的父亲净饭王又派王后,就是耶输陀罗的婆婆劝之,犹不听从。最后,佛陀运用神通化入空中,点醒耶输陀罗前世誓言因缘,才令她顿息母子之情,与子离别,送子修道。教导改过巴利圣典《庵婆蘖林教诫罗睺罗经》中记载佛陀善巧方便教导罗睺罗改过的典故。罗睺罗开始修行的时候比较淘气,学法持戒也有疏忽的地方,因此受到过佛陀父亲的训诫。此经针对其喜欢说谎的坏习惯,佛陀以“洗脚水”为喻跟他说明谎话之肮脏,强调诚实的重要性。后来对小沙弥解说事物无常的本性,记载于《相应部》第二品。 有一天佛命罗睺罗端大盆水洗佛的双足,洗毕。 佛问:“这些水可以喝吗?” 罗睺罗:“洗过脚的水,不干净,不能喝。” 佛说:“你就和这个洗足的水一样!,水本来是清净的,洗了足就很脏!好比你本来是王孙,远离世间虚假的荣华富贵,出家做沙门。你不精进修道,不清净身心,不守口慎言,整天讲玩笑话骗人,三毒的垢秽填满你的心中,同清净的水里有了垢秽一样!” 佛陀从来没有这么声严厉色的对罗睺罗说过话,罗睺罗低头不敢仰望佛陀,佛陀招呼他把水拿去倒掉,他这才敢移动身子,但等他倒了水回来,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

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意义 当我们去寺院里奉拜的时候,都会看到释迦牟尼佛的佛像,那么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母亲是摩耶夫人。他曾经从城的四门出去游玩,见到老、病、死、沙门等现象,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所以萌发了出家修道寻求解决人生问题的愿望。二十九岁出家修道,开始了六年的苦行生活,日食一麻一麦,形体枯瘦,心身衰竭,还是没有成道。明白苦行不是成道的方法。于是放弃了苦行,接受牧羊女供养的乳糜。恢复体力后,到菩提伽耶村,用吉祥草铺成座位,盘腿打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思惟解脱之道。四十九天后,在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当时才三十几岁。从此以后,开始了他一生义务的社会教育工作,足迹踏遍恒河两岸、印度各地,乃至今天世界各地,无论男女贵贱,有教无类。 佛陀教育是释迦牟尼佛创办的。后人对他尊称“本师”,是佛陀教育的根本老师。正如同中国人尊崇孔老夫子为先师----“至圣先师”。南无就是礼敬的意思,用现在的话讲就是尊敬的根本老师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的名号也是他在这个世界教化众生的宗旨与方针。娑婆世界的众生普遍的缺乏仁慈,没有爱心,而佛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没有条件、没有企求的遍施仁爱,是对我们这个世界崇尚冷酷、喜欢暴力的众生的教育。告诉我们用暴力不可能禁止种种的怪、力、乱、神,反而会滋生和助长层出不穷的牛鬼蛇神。只有以广大的爱心,去回报世间可爱之人,去包容世间可怜、可恨之人。古人说“仁者无敌”,真正具有广大爱心的人,没有与他敌对的人。这不正是我们眼下所祈求的和平、安定与繁荣的世界吗? 佛菩萨没有名号,名是假名。名号的建立不是自己建立的,是因众生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这一尊菩萨在这个世界上叫这个名字,可能到别的世界,名字就换了。名字就是这个时代、这个地区教学的宗旨。以这个为名号,所有一切名号统统是教学的作用。释迦牟尼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名号都是显德的。 “释迦”,翻成能仁。“能仁”是与人相处之道,用真实的爱心,去真诚地关怀、热心地帮助、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牟尼”翻成寂默的意思,“寂默”则是高度的自我修养。寂是灭除一切烦恼,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落实到我们的当下,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平息,痛苦有没有减少。逐渐做到多一点为别人想,少一点为自己想;多一点爱别人,少一点爱自己;多一点心量,少一点自私,这就是在实践仁慈博爱、恬淡寂默的释迦牟尼的教诲。牟尼是自利,释迦是利他。自利利他就是诸佛如来。这也是法身菩萨应化在这个世间唯一的一个大事业。 “佛”,梵语的意思是智者、觉者。他是觉悟的人,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不是神,也不是仙人,他是人间一位具足圆满智慧,真正彻底觉悟的这么样的一个人。我们中国人称“完人”、“至人”。 菩萨也是梵语,古人翻作觉有情,我们大家都是有情众生,有情就是烦恼没有断,习气也没有断。没有断不要紧,烦恼习气断了,你就叫佛。没有断还带着,虽带,但是你也有相当高度的觉悟,也有相当的智慧,这是佛的学生,佛的弟子,统统称为菩萨。菩萨也不是神,也不是仙。我们今天也是佛的学生,也是佛的弟子。从前那些菩萨是佛以往的弟子,我们是现在的弟子。所以,我们跟菩萨是同学的关系,学长的关系,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 佛是过来人,佛对我们的帮助,就是把他的经验提供给我们作参考。就好像学校的老师将自己所学习的经验传授给我们一样。我们能够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这就是佛对我

佛经中关于人类的起源

佛经中关于人类的起源(1) 在佛教「增一阿含经」及许多经典里,都有明确的记载,说地球上最初的人,是从「光音天」来的。 光音天在哪里?天,从下至上,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欲界,有六天(四天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等六天)。色界四禅天: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等三天)。二禅有三天(少光、无量光、光音等三天)。三禅有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等三天)。四禅有九天(福生、福爱、广果、无想、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等九天)。无色界,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等四天。)共计有二十八层天。光音天是色界二禅的第三天。 为什麽叫光音天? 光音天的天人,开口说话,不是声音,只有清净的光,从口中发,表示想说的话。对方见光就能了解是表达什麽意思。因为是以光代音,所以叫光音,是二禅三天,最上最殊胜美妙的一层天,又叫「极光净天」。 人又为什麽会从光音天下来? (一)地球的形成 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阶段,每一阶段,为一中劫,自「成」至「空」四个中劫合为一大劫。当世界到了坏劫的末期,有大火灾烧毁了地狱、地球和其他的星球世界及欲界诸天;烧到色界的初禅天之前,下界的天人、菩萨、圣贤与因行大善的众生,性灵自然得救,早已谊到光音天上,享受快乐的天福。 世界经过「空」劫二十小劫之後,又轮到「成」劫之初,由光音天起金色大祥云,而降甘露豪雨;大水消退後,又现初禅以下的许多层天。洪水留在太空的物质,经大旋转,逐渐凝固,再出现太空中许许多多大大小小圆形或椭圆形的星球,当然包括我们这个地球,及绕地球旋转的月亮,乃至最远最下地狱以上的一切世界;因大热能的旋转集中,成了许多太阳,就是天文学家所说的恒星、行星和卫星。有了太阳,因每个星球循太阳系各有它的轨道,行星绕著恒星旋转,卫星又绕著行星旋转,公转、自转,而分昼夜,因此日月周年四季,就延续下来。但是,天上与他方星球世界的时间,与我们地球的时间,是各不相同的。

窥基和尚的传奇故事

窥基和尚的传奇故事 一坐坐了几千年 前边提到坐禅要有忍力,不怕苦二十一个钟头。你看古来那个窥基祖师,他的前生,你看他多苦,坐那个地方,一坐坐了几千年,不知道究竟坐了几千年?因为他也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坐的了,等到唐玄奘法师到印度取经,在路上遇到了他,看见这个老修行头上有小鸟在那蓄窝了。蓄窝在那儿住还不说,还生小鸟,小鸟又生小鸟,在那儿不知道几辈子了,这鸟雀的世纪不知道是多少个世纪了,人的世纪也不容易计算了! 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像 ● 投错胎,走错路 可是玄奘法师一看,啊!这个老修行入定了,虽然是没有气,但是可不是死了,衣服都烂了,就是尘土蒙着,身上的尘土有半寸厚。玄奘法师也就没有事找事干:“我叫他出定,好同这个老修行谈一谈。”于是打了一下引磬,啊,这个老修行在这几千万年来,都没有人来到这儿给他开静,现在他出定了,但是身不能动弹了! 身虽然不能动弹,可是能说话,说:“你是从哪里来的啊?”

这就好像那个尤孝子问我似的。但玄奘法师可就和他老老实实的说:“我是从唐朝来的,我想到印度去取经。你在这儿这么装死有什么意思呢?” “喔,我是在等释迦牟尼佛出世,我好帮他弘扬佛法!” “等释迦牟尼佛出世?释迦牟尼佛已经入涅槃一千多年啰!” “真的吗?” “什么真的假的,你在这个地方睡觉,睡得这么久了,你真是睡得糊涂了。” 老修行一听说;“那不要紧,释迦牟尼佛入涅槃,我再等当来下生弥勒尊佛。”他说完,就又要入定了。 玄奘法师说:“你先不要又入定去,我现在有事情和你商量。”这个老修行不愿意管闲事:“你有什么事情?我不管你的事情啊,你到这儿来打我闲岔,我在这儿入定,入得很自在的,很好的,你多事,我不管你的事!” “这不是我的事啊!” “那么谁的事?” “这是佛的事。” “喔,佛有什么事啊?” “释迦牟尼佛虽然入涅槃,佛法仍然在世间,须要有人来弘扬佛法。你入定等弥勒尊佛,这还有很久的时间呢!最低限度也要十几万年之后,这十几万年你什么事情也不干,这太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释迦牟尼与早期佛教的基本理论 录入:管理员上传时间:2006-4-12 一、释迦牟尼的生平 在早期佛教的典籍中,没有关于佛教创始人生平的完整记录。释迦牟尼主要事迹散见于佛教各个部派后来编成的经律中,而且往往与神话交织在一起,有许多荒诞的成分。剔除这些神话虚构,大体可以找出一些较为可信的史实。 佛教创始人名悉达多,姓乔达摩,出生于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城(约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66—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其母摩耶夫人早死,由姨母摩诃婆阇波提抚养长大。少年时代接受婆罗门教的传统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后与觉善王女耶输陀罗结婚,生子曰罗喉罗。29岁离家,到处寻师访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关于乔达摩出家的动机,佛教的传说不完全相同,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人体的丑恶:有说是因为他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痛苦。从当时社会考察,可能与他经历了亡国灭族的惨祸有关。传说佛陀布教,曾得到拘萨罗国王波斯匿(即胜军王)的赞赏。但该国大臣利用波斯匿不在国内的机会,发动政变,拥立他的儿子毗琉离(即毗卢择迦)为王,不久发兵消灭了释迦的国家。当毗琉离王兴兵方行之日,佛陀曾于路上劝阻,但未成功。被杀“释种”,“积尸如莽,流血成池”。佛陀曾听到释氏五百妇女被戮含苦称佛的声音,他无可奈何,唯有遣比丘为他们说法:“羁缠五欲,流转三涂,恩爱别离,生死长远”。阶级关系的剧烈变化和战争,加剧了的社会不幸,当是促使乔达摩产生消极厌世思想的主要原因。 离家之后,先到王舍城郊外漫游,跟随数论派先驱阿逻逻迦罗摩和郁陀迦罗摩子学习禅定。数月之后,觉得不满足。 他不否认禅定的作用,但认为禅定不是目的。接着他尝试通过严格的苦行发现真理,寻求解脱。据说,他认为:摩擦湿木不能生火,摩擦于木才能取火;人身亦需经过苦行,清除体液,才能悟出真理。于是他逐渐减少饮食,直到每天只吃一粒米,后七天进一餐。他穿鹿皮、树皮,睡在鹿粪牛粪上,有时卧于荆兢上。六年后,身体消瘦,形同枯木,却依然没有发现什么真理。 乔达摩认识到苦行并不能获得解脱,开始净身进食。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今菩提伽耶),坐在毕钵罗材(后称菩提村)下,沉思默想。据说,经过七天七夜,终于悟出了“四谛”的真理。这标志他真正觉悟成道了,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劝“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此后他就一心转向传教活动,历时45年,直到死去。他的活动地区主要在摩揭陀、拘萨罗和跋耆三国,东面最远到过瞻波,西到摩偷罗。当时这一带经济文化发达,沙门运动高涨,新的宗教团体和哲学派别,大都在这里活动。 传说佛陀在成道后,首先赶往婆罗奈城郊的鹿野苑,寻找曾随他一道出家的阿若■陈如等五个侍从,并向他们讲说“四谛”之理。由于从不同角度讲了三遍,佛史称作“三转法轮”。佛陀还主张要坚持“中道”原则,即既要避免极端苦行,又反对任情纵欲,只有“中道”才是解脱的“正道”。这是佛陀首次宣讲佛法,所以也称为“初转法轮”。■陈如等五人信仰了佛陀教义,成为他的首批僧侣,号“五比丘”。 佛陀一天的活动似乎很有规律,他黎明起床,坐禅静思,近中午时,外出乞食。有时在午饭前访问某些沙门。中午饭后,到聚落外的静寂处坐禅沉思。黄昏为弟子宣法,或到聚落里向俗人传教。一直到晚上。他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是漫游、布道,雨季停止旅行3个月,称为“伐沙”(坐夏)。 佛陀的这种生活方式,当是早期僧侣的生活缩影,后来就形成了佛教的某些生活规则、戒律的雏型。 佛陀传教所走的道路,基本上是商道。《长阿含·游行经》比较系统地记载了佛陀成道前由北向南所走的路,以及入灭前由南向北走的路,这两条路很少偏离当时的商道,佛陀常年来往于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这里沙门运动特别活跃,传说频毗沙罗王

善用爱情 成大悲心——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的爱情

这是一段世间最动人的爱情故事!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世的轮回转世,他们一再结为夫妇,在悠长的岁月中始终不背弃当初第一次见面时彼此互相做出的承诺,以及对自己许下的誓言,贯彻到底的真爱,直到圆满成佛超越所有世间苦难。 这个横跨万亿世时空,历经转世的超凡爱情故事,主角不是别人,就是大家再也熟悉不过的根本导师——释迦牟尼佛! 民间传说中的“七世夫妻”令多少人回肠荡气?然而七世以后,一切灰飞烟灭,彼此的爱恋逐渐淡化消失,直到后来纵使相逢也不相识。只剩下淡淡的擦肩而过…而今天许多昨日宣布彼此相爱的人却在短短时日过后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对簿公堂;连一生一世相守的承诺都无法完成… 放眼周边,我们看到:情侣相恋或夫妻结合时,常彼此许诺要为对方带来幸福,然而就连自己也不知道幸福是甚么的迷茫众生又如何牵引自己的伴侣找到幸福呢?往往 反倒变成了互相埋怨对方为自己带来苦难的结局。佛陀的爱如何贯彻始终,是如何真正“将爱情进行到底”,直至实现了生命的终极幸福?实在是令人感到好奇而又无限向往! 翻开佛经,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过去世中与瞿夷夫人同发菩提心,同行菩萨道。不论是那一生、那一世,不管在何时何地,从来不以相互间条件的有无,而变易他们纯洁的真爱。不知经过了几千几万亿次的生命历炼后,释迦牟尼圆满成佛了,先一步彻底明了了宇宙人生的真相。他回到家中,以种种的婉转接引,用耐心、坚持和亲身示范,毕竟度脱了瞿夷夫人(即:耶输陀罗),帮助她解脱牵绊,离苦得乐;而耶输陀罗在历劫中,也扮演好自己的角色,种种体谅支持,助成了释迦牟尼的道业…要说世间最有情、有义的丈夫,舍佛陀而有谁?爱得最深、最长久的妻子,舍瞿夷还有谁?所以说:寻找真爱,不能不学佛! 这个磅礴动人的爱情故事是从七茎莲花开始的…

腊八节的民间传说

腊八节的民间传说 【篇一: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的由来 中国农历腊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在这一天人们有熬 腊八粥,吃腊八粥的习俗,关于腊八节的来历,民间流传的很多传说。 最早的传说起源于汉代,早在汉代我国就规定腊月初八为腊祭日。 每到腊八这一天,为了祭祀腊神,民间往往要准备一顿别具风味的粥。这种粥是用五谷杂粮掺入花生、栗子、红枣、核桃仁、杏仁, 用微火煮熟炖烂,再添加红糖,做成八色香粥,称之为“腊八粥”。 粥煮成之后,先要盛上几碗,放置于庭院天井、碾磨盘上、牛马羊 猪圈的门上,以表示同庆丰收、迎吉祥之意。第二个传说纪念岳飞。宋朝民族英雄岳飞,坚持抗金,遭奸臣秦桧诬陷。朝廷连下十二道 金牌,召岳飞进京。岳飞无可奈何,急急班师,一路粮食不济。百 姓闻讯,户户送去粥饭,岳军合混而食,道谢而去。这天乃腊月初八。后岳飞被害,百姓为示怀念之意,每年腊月初八烧起“百家饭”。流传最广是关于朱元璋皇帝喝腊八粥的故事:朱元璋小时候家中贫困,在财主家放牛,他经常挨打受骂,饥肠辘辘。有一次他牵牛过 独木桥,老水牛跌到桥下摔折了腿,财主把他关在一间屋里,三天 三夜不给饭吃。他饿慌了,发现一个老鼠洞,一挖开发现一个老鼠 粮仓,里面有大米、豆子、粟米、珍珠米、红枣??什么都有。他就 把这些东西煮了一锅粥吃,觉得比什么都香甜。后来,朱元璋打了 天下,做了皇帝,吃腻了山珍海味,一天晚上, 朱元璋又想起当年这种粥来传令御厨用各色五谷杂粮煮成粥进奉, 大宴群臣,这一天正是农历腊月初八,因而赐名“腊八粥”。 【篇二:腊八节的习俗】 【腊八节简介】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 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 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 逐疫。 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河南等地,腊八粥 又称“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日食俗。

经典禅语句子

经典禅语句子 犹如莲花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 《华严经》善男子!譬如一灯,入于暗室;百千年暗,悉能破尽。 菩萨摩诃萨菩提心灯,亦複如是;入于众生心室,百千万亿不可说劫,诸烦恼业,种种暗障,悉能除尽。 ——释迦牟尼佛《华严经》一切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华严经》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来身去本三昧。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心平何老持戒,行直何须坐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内心非贤;日行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老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凡性是功,平等是德。 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明与无明,凡夫见二。 智者了达,共性无二,无二之性,既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圣贤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 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 ——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六祖坛经》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华严经)——佛经《华严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鸠摩罗什《金刚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金刚经》"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鸠摩罗什《金刚经》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金刚经》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金刚经》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

释迦牟尼的四句话知一疏议

释迦牟尼的四句话·知一疏议 1.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知一疏议:(“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对于已经出现的人,我们无法改变。能做的是从别人的身上吸取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完善自我。对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不应该一味的去抱怨。而是要想,从这些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中学到一些东西,避免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 2.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知一疏议:(“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这句话是说,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无论如何你是无法改变的。之所以“牟哥”说“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他的哲学基础在于黑格尔的“存在即是合理”这句话。然而,我们除了在认同黑格尔观点的基础上,还应当认识到:经由已经发生的事实所折射出的“进步分子”,能在多大意义上为我所用。即便以我们目前的知识体系,所不能理解这中

“理解与自尊”。但它同样对我们重要。) 3.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知一疏议:(“牟哥”说“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我们无法左右“发生”,但可以控制“应对”,就像少先队员的标语“我们时刻准备着”一样。) 4.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知一疏议:(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两条河流”,他明白地表述出的:一切都存在,同时又不存在,因为一切都在流动,都在不断地变化,不断地产生和消灭。所以“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最好的、最应该做的、做能够做好的就是:放下过去,摸索未来。为什么要用摸索呢?第一,未来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是一眼就可以看到的;第二,我们都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我们都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我很早以前给自己说过一句话“人不可能一只脚踩在过去,另一只脚踩在未来。客观的是——你的两只脚都在当下。”) 知一综述:汇总“牟哥”的四句话,只是表明一个道理——把过去当做练习,让自己的未来,在当下,你踏实稳步、心境平和、敢于吃苦、勇于担当、真诚孝顺的实际行动中大放光彩。

禅理小故事

1.观音 某人在屋檐下躲雨,看见观音正撑伞走过。 人说:观音菩萨,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段如何? 观音说: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这人立刻跳出檐下,站在雨中:现在我也在雨中了,该度我了吧? 观音说:你在雨中,我也在雨中,我不被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自己,而是伞在度我。你要想度,不必找我,请自己找伞去!说完便去了。 第二天,这个人遇到难事,便去寺庙里求观音。走进庙里,才发现观音的像前也有一个人在拜,那个人长得和观音一模一样,丝毫不差。 人问:你是观音吗? 那人答道:我正是观音。 这人又问:那你为何还拜自己? 观音笑道:我也遇到了难事,但我知道,求人不如求自己。 2.心境 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 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苏东坡笑着对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堆牛屎。” 佛印禅师笑笑,没有说什么。 苏东坡以为他胜利了,回家后沾沾自喜地和他妹妹苏小妹谈起了这件事。 他妹妹说:“哥哥,你输了!禅师的心是佛一样的境界,所以看你像一尊佛;而你的心态像一堆牛屎一样,看禅师当然也就像一堆牛屎了。” 苏东坡听后顿时面红耳赤。 3.一滴水 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 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4.天堂与地狱 有一位武士向白隐禅师问道。 武士问:“天堂和地狱有什么区别?” 白隐反问:“你乃何人?” 武士答:“我是一名武士。” 白隐听后笑道:“就凭你这粗鲁之人也配向我问道?” 武士勃然大怒,随手抽出佩剑,朝白隐砍去:“看我宰了你!” 眼看佩剑就要落在白隐头上,白隐却不慌不忙轻声说道:“此乃地狱。” 武士猛然一惊,然后若有所悟,连忙丢弃佩剑,双手合十,低头跪拜:“多谢师傅指点,请原谅我刚才的鲁莽。” 白隐又微微说道:“此乃天堂。”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

相传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曾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面面相觑,回答不上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大海里去。”是的,一滴水的寿命是短暂的,但当它汇入海洋,与浩瀚的大海融为一体的时候,它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大海永不干涸,这滴水就会永远存于大海之中。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就似这水滴。 感悟:①个人只有置身于集体中时,才能充分体现自己的价值,使自己青春永驻,流芳千古。②无论是仁人志士,还是英雄伟人,其力量和贡献比之人民群众,只能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树立人民创造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③任何有成就的人都来自群众,应把自己看作群众中的普通一员,不然就会如离开大海的“一滴水”,失去光泽和活力。 什么是团队精神? 敬业、忠诚、团结、积极的态度、多做一点点的精神、信任、目标一致、互相鼓励、不抱怨、不猜疑、钢铁般的意志力。 团队精神第一层,服从命令 最需要团队精神的是哪里?是军队,每个新兵的第一堂课,第一条训导,都是服从命令,这是一个军人的天职。一群不听候命令的士兵会打胜仗吗? 而在企业当中,我们会教育员工有团队精神,这句话在梦工场也已经被列为十大行为准则的第一条——听话照做。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重要部件,只有每个人都各尽其职,团队才能正常运作,所以,团队精神的关键点就要做到以团队的目标为最终目标,一切从大局出发,服从公司的指令并全力以赴的完成。 “责任到此,请勿推辞!” 美国总统杜鲁门的这句话,是每一个优秀的员工都应牢牢记住这句话。工作中大家难免会有分歧,肯定会有很多无法预知的困难,但是,无论怎样,我们也要服从上司命令,听话照做是团队精神的具体体现。 个人离不开集体。个人只有投入到集体之中,才会有无穷的力量。反之,个人一旦离开了集体,即使有再大的力量,也要枯竭。 球星,大家对他们并不陌生。他们在一个球队的作用多大啊!当他们离开球队,他们什么都不是。美国的"篮球飞人"乔丹率公牛队四夺NBA总冠军,有人说是乔丹造就了公牛队,而乔丹却说是公牛队造就了他。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力量,智勇双全的张良,若不是投靠了刘邦起义军,只凭单枪匹马的行刺,能实现鸿图大意吗?离开了笛卡儿的启示和前人的研究成果,牛顿能提牛顿第一定律"吗?一朵再鲜艳的花打扮不出春天的美丽。个人只有融入集体之中才能实现其价值。 我们同学之间又何尝不需要团结呢?一个横简单的例子,跑步比赛。跑前,同学之间一声击掌,一声鼓舞,会成为你成功的动力,枪响了,当你努力奔向终点是,耳边传来同学们的呐喊,助威声,它将会是你成果能够的另一个源泉,当你最终夺冠,接下来的是同学们的欢呼和拥抱,那一刻,你会好想好想珍惜它。是啊!如果没有同学们的鼓励、加油,你会夺冠吗?不会,如果同学们对你只是一片嘘声,你会成功吗?不会。 今天,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一个组、一个班、一个年级,一个学校都是集体,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集体,让我们都来关心这个集体,把每个人充分地融入这个集体。展望未来,我们是跨世纪的人才,是建设祖国的栋梁,让我们每个人都化作一滴水,投入建设祖国的大海中去实现个人的价值吧! 青春因运动而勃发多姿,校园因我们而丰富多彩。我们用热血、用青春、用汗水、用辛勤谱写着一曲又一曲的壮歌。曾记得在我们相聚的那个月明之夜,一只只燃烧着的微弱的灯光下。我们把初次远离家门的思念转化成一股股沸腾的集体心。从那一刻起,我们的命运就铸成了不朽的传奇。我们的班集体因为有了我们而无比荣耀,我们也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集体中而倍感自豪,从此,我们就生不离兮,兮不离你。

佛祖历代通载讲读

·《佛祖历代通载》讲读 13413133刘彤 元释念常撰。念常姓黄氏,号梅屋,华亭人。延中居嘉兴大中祥符禅寺。是编前有至正元年虞集序。所叙释氏故实,上起七佛,下迄元顺帝元统元年,皆编年纪载。 闡析:此段开篇介绍了作者的身份及写作背景。释念常,元代禅宗僧人。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治所即今上海松江)。12岁出家,从平江圆明院体志学律。成宗元贞元年(1295)受具足戒。此后游历江浙各大丛林,博览群典。至治三年(1323)赴燕京,备受帝师发思巴的尊宠。在此期间,曾观光三都,朝礼五台,寻觅燕京遗墟,搜集佛教流传事迹,历时20余年,写成一部佛教编年体通史《佛祖历代通载》,该书主要补述宋、元二代的佛教史实。 謹案:《佛祖历代通载》:一部有关中国及印度之佛教传播的编年体佛教史。自七佛偈、宇宙初始、盘古、三皇等事叙述起,迄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为止。依各朝代帝王纪元之年月记事。所含史事甚多,因此卷帙亦大。古人之着史书,常有袭用前人同类著作之某部份之情形。如班固《汉书》中,即有沿用司马迁《史记》内之文字者。佛教史书、目录书亦然。而此书沿袭前人之处尤多。近代著名史家陈援庵曾加指摘,并指出其书之多处讹误:本书为编年体。先是有隆兴府石室沙门祖撰《僧宝正续传》,又撰《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二十八卷,附一卷。始自汉明帝,终于五代。曰隆兴者,作书之时地;曰佛教者,书之内容;曰编年者,书之体制;曰通论者,每条之后,多附以论断也。其书采摭佛教碑碣及诸大家之文颇备。编纂有法,叙论娴雅,不类俗僧所为,然不甚见称于世,遂为《佛祖历代通载》所掩袭。至其自纂一部分,体例亦多可议。《通论》编年,悉依“正史”本纪之法,《通载》则改之,只以甲子二字标题,而不尽着年号及年数,每条起始,多以“某月”或“是岁”等字冠之。欲知其事在何年,辄翻数叶或十数叶而未得其确数,此本书之大病也。

释迦摩尼佛和菩提树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很有钱的大善人,做了很多善事,积了很多功德。一日,他在家里读书,忽然看见一个人从窗外走过。他一下子被那人面相吸引住,追出门去,却已找不见那人了。他喜欢那人喜欢得要命,从此一心想见那人,走遍天下去寻,却总也找不到。一次在梦中,菩萨问他,他积德很多,有什么要求没有。他说他只想见那个人一面。菩萨说,你若真想见那人,一定要舍弃这一世的人身,投生做一棵大树,五百年后,也许有机会能再见那人一面。他想了很久,因为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就决定做一棵树。 很快他就死去,转世在河边做了一棵大树。五百年来,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忽然见到一个人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正是那个他梦寐以求的人。他激动极了,手舞足蹈,使劲地摇着浑身的树枝树叶,努力试图引起那人的注意。他是多么想让那人走到他的树荫下,休息乘凉啊。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经过他身边,瞧都没有瞧他一眼,径直走了过去。他想大叫,他想追过去,无奈他只是一棵不能移动,不能说话的树。 他失望,他委屈,不知道为什么五百年还修不到这么一点缘份。当晚又梦到菩萨。菩萨告诉他说,如果他还想见那人,在河边再做五百年的树,或许会修到一点缘份的。他觉得既然已经等了五百年,再等五百年也不算什么。他实在太喜欢那个人了。 就这样,他在河边又站了五百年,饱尝着做树的痛苦,忍受着风吹雨打,忍受着野兽的折磨,不能移动,不能说话,只为了能再见那人一面。五百年后终于有一日,那个人又远远的从河那边走过来。这回他没有激动,没有摇枝动叶,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为了这一日,他舍弃了做人的机会,恻恻地做了一千年的树,吃过太多的苦,伤过太多的心。他已经能以平静的心等待那个人的到来。只见那人向他走了过来,走到他的树荫底,安然坐了下来,一坐就是七七四十九日。 原来那个人就是佛祖释迦摩尼,而这棵树就是那棵菩提树,后来跟佛祖一起成了佛。 故事讲完了,正如你我的故事一样。我不该赖着不走。能遇上你,已用了不知哪世修来的福气,恐怕这一世,这几世的缘份都已用尽。我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了,不再回来钩惹你。你好好地,你好好地照着自己的目标走下去吧。 我愿暂止飘零,去河边做一棵大树,站一千年。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