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GPS定位原理及应用》授课教案

第八章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

8.1 GPS测量的技术设计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GPS测量技术设计的一般要求和设计指标。

教学重点:

1.介绍GPS测量技术设计的依据;

2.介绍GPS测量的标准;

3.介绍GPS测量的图形设计。

教学难点:GPS的图形设计。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

学会局部性的GPS控制网的图形设计,掌握GPS测量技术设计书的编写。8.1.1 GPS网技术设计的依据

1.GPS测量规范(规程)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

(3)各行业部门的其他GPS测量规程或细则

2.测量任务书

8.1.2 GPS网的精度, 密度设计

1.GPS测量精度标准及分类

(1)GPS测量精度分类

对于各类GPS网的精度设计主要取决于网的用途。用于地壳形变及国家基本大地测量的GPS控制网可按表8-1分级。

表8-1 GPS测量精度分级(一)

用于城市或工程的GPS控制网可按表8-2分级。

表8-2 GPS测量精度分级(二)

(2)GPS测量的精度标准

GPS测量的精度标准通常用网中相邻点之间的距离中误差表示,其形式为:σ(8-1)

2

2)

=

(bd

a+

式中:σ——距离中误差(毫米);

ɑ——固定误差(mm);

b——比例误差系数(ppm);

d——相邻点之间的距离(km)。

实际生产中,应根据测区大小、GPS网的用途,来设计网的等级和精度标准。2.GPS点的密度标准

制定GPS网的密度标准,主要考虑任务要求和服务对象。密度可参照表8-3的规定执行。

表8-3 GPS网中相邻点间距离 (单位:km)

8.1.3 GPS网的基准设计

1.基准设计的定义:

在GPS网的技术设计中,必须明确GPS网的成果所采用的

坐标系统和起算数据的工作,称为GPS网的基准设计。GPS网的基准包括位置基准、方位基准和尺度基准。

2.基准设计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1)应在地面坐标系中选定起算数据和联测原有地方控制点若干个,用以转换坐标。

(2)对GPS网内重合的高等级国家点或原城市等级控制点,除未知点连结图形观测外,对它们也要适当地构成长边图形。

(3)联测的高程点需均匀分布于网中,对丘陵或山区联测高程点应按高程拟合曲面的要求进行布设。

(4)新建GPS网的坐标应尽可能与测区过去采用的坐标一致。

8.1.4 GPS网构成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网特征条件

1.GPS网图形构成的几个基本概念

观测时断:测站上开始接收卫星信号到观测停止,连续工作的时间段,简称时段。

同步观测: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机同时对同一组卫星进行的观测。

同步观测环:三台或三台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获得的基线向量所构成的闭合环,简称同步环。

独立观测环:由独立观测所获得的基线向量构成的闭合环,简称独立环。

异步观测环:在构成多边形环路的所有基线向量中,只要有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则该多边形环路叫异步观测环,简称异步环。

独立基线:对于N台GPS接收机的同步观测环,有J条同步观测基线,其中独立基线数为N-1。

非独立基线:除独立基线外的其它基线叫非独立基线,总基线数与独立基线之差即为非独立基线数。

2.GPS网特征条件的计算

观测时断数:N

=(8-2)

C/

?

m

n

式中:n为网点数,m为每点设站数,N为接收机数。

总基线数:1)/2

?

=

C?

J(8-3)

N

N

(

-

(8-4)

必要基线数:1

n

=

J-

(8-5)

独立基线数:)1

?

J-

=

(

N

C

多余基线数:)1

-

-

=

J(8-6)

?

C-

)1

n(

N

(

3.GPS网同步图形构成及独立边的选择

根据(8-3)式,对于由N台GPS接收机构成的同步图形中一个时断包含的GPS基线数为:

=

N?

J(8-7)

1)/2

-

N

(

但其中仅有N-1条是独立的GPS边,其余为非独立边。当接收机数N=2~5时所构成的同步图形见图8-1。

对应于图8-1的独立GPS边可以有如图8-2所示的不同选择。

当同步观测的GPS接收机数N≥3时,同步闭合环的最少数应为:

-

-

N

N

T(8-8)

J

=

=N

)(

2/)2

1

(

(-

)1

-

N与J、T的关系见下表:

表8-4 N与J、T的关系表

8.1.5 GPS网的图形设计

1.GPS网的图形设计

根据对所布设的GPS网的精度要求和其它方面的要求,设计出独立的GPS边构成的多边形网,称为GPS网的图形设计。

2.GPS网的图形

(1)点连式:如图8-3,相邻同步图形之间仅有一个公共点的连接。

(2)边连式:如图8-4,同步图形之间由一条

公共基线连接。

(3)网连式:指相邻同步图形之间有两个以上公共点相连接。

(4)边点混合连接式:如图8-5,把点连式与边连式有机地结合起来,组成GPS网的方式。

(5)三角锁连接:如图8-6,用点连式或边连式组成连续发展的三角锁同步图形。

(6)导线网形连接:如图8-7。

(7)星形布设:如图8-8

第八章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

8.2 GPS测量的外业准备及技术设计书编写

教学内容:本节主要介绍GPS测量技术设计书的编写要求和内容。

教学重点:

1.介绍GPS测量的外业准备工作;

2.介绍GPS接收机检验的内容;

3.介绍GPS测量技术设计书的编写方法。

教学难点:GPS接收机的检验和设计书的编写。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为主,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GPS接收机检验的内容和方法,掌握GPS测量技术设计书的编写。8.2.1 测区踏勘

测区踏勘主要了解下列情况:

1、交通情况;

2、水系分布情况;

3、植被情况;

4、控制点分布情况;

5、居民点分布情况;

6、当地风俗民情。

8.2.2 资料收集

1、各类图件;

2、各类控制点成果;

3、测区有关的地质、气象、交通、通讯等方面的资料;

4、城市及乡、村行政区划表。

8.2.3 设备、器材筹备及人员组织

设备、器材筹备及人员组织包括以下内容:

1、筹备仪器、计算机及配套设备;

2、筹备机动设备及通讯设备;

3、筹备施工器材,计划油料,材料的消耗;

4、组建施工队伍,拟定施工人员名单及岗位;

5、进行详细的投资预算。

8.2.4 拟定外业观测计划

1.拟定观测计划的主要依据:

(1)GPS网的规模大小;

(3)GPS卫星星座几何图形强度;

(4)参加作业的接收机数量;

(5)交通、通讯及后勤保障。

2.观测计划的主要内容:

(1)编制GPS卫星的可见性预报图;

(2)选择卫星的几何图形强度;

(3)选择最佳观测时断;

(4)观测区域的设计与划分;

(5)编排作业调度表;作业调整度表见表8-6。

(6)采用规定格式GPS测量外业观测通知(见表8-7)单进行调度。

8.2.5 设计GPS网与地面网的联测方案

GPS网与地面网的联测,可根据测区地形变化和地面控制点的分布而定,一般在GPS 网中至少要重合观测三个以上的地面控制点作为约束点。

8.2.6 GPS接收机选型及检验

1.接收机的选用

接收机的选用可参考下表:

2.接收机的检验

接收机全面检验的内容,包括一般性检视、通电检验和实测检验。

(1)一般检验:主要检查接收机设备各部件及其附件是否齐全、完好,紧固部分是否松动与脱落,使用手册及资料是否齐全等。

(2)通电检验:接收机通电后有关信号灯、按键、显示系统和仪表的工作情况,以及自测试系统的工作情况,当自测正常后,按键作步骤检验仪器的工作情况。

(3)实测检验:测试检验是GPS接收机检验的主要内容。其检验方法有:用标准基线检验;已知坐标、边长检验;零基线检验;相位中心偏移量检验等。

①用零基线检验接收机内部噪声水平。

基线测试方法如下:

●选择周围高度角10○以上无障碍物的地方安放天线,按图8-9连天线、功分器和接收机。

●连接电源,二台GPS接收机同步接收四颗以上卫星1~1.5h。

●交换功分器与接收机接口,再观察一个时段。

●用随机软件计算基线坐标增量和基线长度。基线误差应少于1mm。否则应送厂检修或降低级别使用。

②天线相位中心稳定性检验

●该项检验可在标准基线、比较基线或GPS检测场上进行。

●检测时可以将GPS接收机带天线两两配对,置于基线的两端点。

●按上述方法在与该基线垂直的基线中(不具备此条件,可将一个接收机天线固定指北,其它接收机天线绕轴顺时针转动90°,180°,270°)进行同样观察。

●观测结束,用随机软件解算各时段三维坐标。

③GPS接收机不同测程精度指标的测试。

该项测试应在标准检定场进行。检定场应含有短边和中长边。基线精度应达到1*10-5。

检验时天线应严格整平对中,对中误差小于±1mm。天线指向正北,天线高量至1mm。测试结果与基线长度比较,应优于仪器标称精度。

④仪器的高度低温试验:对于有特殊要求时需对GPS接收机进行高、低温测试。

⑤对于双频GPS接收机应通过野外测试,检查在美国执行SA技术时其定位精度。

⑥用于天线基座的光学对点器在作业中应经常检验,确保对中的准确性,其检校参照控制测量中光学对点器核校方法。

8.2.7 技术设计书编写

资料收集全后,编写技术设计,主要编写内容如下:

1.任务来源及工作量

包括GPS项目的来源、下达任务的项目、用途及意义;GPS测量点的数量(包括新定点数、约束点数、水准点数、检查点数);GPS点的精度指标及坐标、高程系统。

2.测区概况

测区隶属的行政管辖;测区范围的地理坐标,控制面积;测区的交通状况和人文地理;测区的地形及气候状况;测区控制点的分布及对控制点分析、利用和评价。

3.布网方案

GPS网点的图形及基本连接方法;GPS网结构特征的测算;点位布设图的绘制。

4.选点与埋标

GPS点位的基本要求;点位标志的选用及埋设方法;点位的编号等。

5.观测

对观测工作的基本要求;观测纲要的制定;对数据采集提出注意的问题

6.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及使用的软件;起算点坐标的决定方法,闭合差检验及点位精度的评定指标。

7.完成任务的措施

要求措施具体,方法可靠,能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

第八章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

8.3 GPS测量的外业实施

GPS测量外业实施包括:GPS点的选埋、观测、数据传输及数据预处理等工作。

8.3.1选点

选点工作应遵守以下原则:

1.点位应设在易于安装接收设备。视野开阔的较高点上。

2.点位目标要显著,视场周围15°以上不应有障碍物,以减少GPS信号被遮挡或障碍物吸收。

3.点位应远离在功率无线电发射源(如电视机、微波炉等)其距离不少于200m;远离高压输电线,其距离不得少于50m。以避免电磁场对GPS信号的干扰。

4.点位附近不应有在面积水域或不应有强烈干扰卫星信号接收的物体,以减弱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5.点位应选在交通方便,有利于其它观测手段扩展与联测的地方。

6.地面基础稳定,易于点的保存。

7.选点人员应按技术设计进行踏勘,在实地按要求选定点位。

8.网形应有利于同步观测边、点联结。

9.当所选点位需要进行水准联测时,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水准路线,提出有关建议。

10.当利用旧点时,应对旧点的稳定性、完好性,以及觇标是否安全可用作一检查,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8.3.2标志埋设

GPS网点一般应埋设具有中心标志的标石,以精确标志点位,点的标石和标志必须稳定、坚固以利长久保存和利用。在基岩露头地区,也可以直接在基岩上嵌入金属标志。

表8-9 GPS点点之记

日期:年月日记录者:绘图者:校对者:

每个点标石埋设结束后,应按表8-9填写点之记并提交以下资料:

1.点之记

2.GPS网的选取点网图;

3.土地占用批准文件与测量标志委托保管书;

4.选点与埋石工作技术总结。

8.3.3观测工作

1.观测工作依据的主要技术指标

表8-10 各级GPS测量作业的基本技术要求

2.天线安置

①在正常点位,天线应架设在三脚架上,并安置在标志中心的上方直接对中,天线基座上的圆水准气泡必须整平。

②殊点位,当天线需要安置在三角点觇标的观测台或回光台上时应先将觇顶拆除,防止对GPS信号的遮挡。

天线的定向标志应指向正北,并顾及当地磁偏角的影响,以减弱相位中心偏差的影响。天线定向误差依定位精度不同而异,一般不应超过±3o~5o。

③刮风天气安置天线时,应将天线进行三向固定,以防倒地碰坏。雷雨天气安置时,应该注意将其底盘接地,以防雷击天线。

④架设天线不宜过低,一般应距地1m以上。天线架设好后,在圆盘天线间隔120○的三个方向分别量取天线高,三次测量结果之差不应超过3mm,取其三次结果的平均值记入测量手薄中,天线高记录取值0.001m。

⑤测量气象参数:在高精度GPS测量中,要求测定气象元素。每时段气象观测应不少于3次(时段开始、中间、结束。)气压读至0.1mbar,气温读至0.1oC,对一般城市及工程测量只记录天气状况。

⑥复查点名并记入测量手薄中,将天线电缆与仪器进行联接,经检查无误后,方能通电启动仪器。

3.开机观测

观测作业的主要目的是捕获GPS卫星信号,并对其进行跟踪、处理和量测,以获得所需要的定位信息和观测数据。

天线安置完成后,在离开天线适当位置的地面上安放GPS接收机,接通接收机与电源、天线、控制器的联接电缆,并经过预热和静置,即可启动接收机进行观测。

通常来说,在外业观测工作中,仪器操作人员应注意以下事项:

①当确认外接电源电缆及天线等各项连接完全无误后,方可接通电源,启动接收机。

②开机后接收机有关指示显示正常并通过自测后,方能输入有关测站和时段控制信息。

③接收机在开始记录数据后,应注意查看有关观测卫星数量、卫星号、相位测量残差、实时定位结果及其变化、存储介质记录等情况。

④一个时段观测过程中,不允许进行以下操作:关闭又重新启动;进行自测试(发现故障除外);改变卫星高度角;改变天线位置;改变数据采样间隔;按动关闭文件和删除文件等功能键。

⑤每一观测时段中,气象元素一般应在始、中、末各观测记录一次,当时段较长时可适当增加观测次数。

⑥在观测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供电情况,除在出测前认真检查电池容量是否充足外,作业中观测人员不要远离接收机,听到仪器的低电报警要及时予以处理,否则可能会造成仪器内部数据的破坏或丢失。对观测时段较长的观测工作,建议尽量采用太阳能电池或汽车瓶进行供电。

⑦仪器高一定要按规定始、末各测一次,并及时输入及记入测量手薄之中。

⑧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不要靠近接收机使用对讲机;雷雨季节架设天线要防止雷击,雷雨过境时应关机停测,并卸下天线。

⑨观测站的全部预定作业项目,经检查均已按规定完成,且记录与资料完整无误后方可迁站。

⑩观测过程中要随时查看仪器内存或硬盘容量,每日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将数据转存至计算机硬、软盘上,确保观测数据不丢失。

4.观测记录

①观测记录

观测记录由GPS接收机自动进行,均记录在存储介质(如硬盘、硬卡或记忆卡等)上,其主要内容有:

●载波相位观测值及相应的观测历元;

●同一历元的测码伪距观测值;

●GPS卫星星历及卫星钟差参数;

●实时绝对定位结果;

●测站控制信息及接收机工作状态信息。

②测量手薄

测量手薄是在接收机启动前及观测过程中,由观测者随时填写的。其记录格式在现行《规范》和《规程》中略有差别,视具体工作内容选择。为便于使用,这里列出《规程》中城市与工程GPS网观测记录格式(见表8-11)供参考。

表8-11中,备注栏应记载观测过程中发生的重要问题,问题出现的时间及其处理方式等。

观测记录和测量手薄都是GPS精密定位的依据,必须认真、及时填写,坚决杜绝事后补记或追记。

外业观测中存储介质上的数据文件应及时拷贝一式两份,分别保存在专人保管的防水、防静电的资料箱内。存储介质的外面,适当处应贴制标签,注明文件名、网区名、点名、时段名、采集日期、测量手薄编号等。

接收机内存数据文件在转录到外存介质上时,不得进行任何剔除或删改,不得调用任何对数据实施重新加工组合的操作指令。

第八章GPS测量的设计与实施

8.4 GPS测量的作业模式

8.4.1 经典静态定位模式

1.作业方式采用两台(或两台以上)接收

设备,分别安置在一条或数条基线的两个端点,

同步观测4颗以上卫星,每时段长45分钟至2个

小时或更多。作业布置如图8-10所示。

2.精度基线的相对定位精度可达

5mm+1ppm2D,D为基线长度(KM)。

3.适用范围建立全球性或国家级大地控

制网,建立地壳运动监测网、建立长距离检校基

线、进行岛屿与大陆联测、钻井定位及精密工程控制网建立等。

4.注意事项所有已观测基线应组成一系列封闭图形(如图8-10),以利于外业检核,提高成果可靠度。并且可以通过平差,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定位精度。

8.4.2 快速静态定位

1.作业方法在测区中部选择一个基准站,

并安置一台接收设备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另一

台接收机依次到各点流动设站,每点观测数分钟。

作业布置如图8-11所示。

2.精度流动站相对于基准站的基线中误差

为5mm±1ppm2D。

3.应用范围控制网的建立及其加密、工程

测量、地籍测量、大批相距百米左右的点位定位。

4.注意事项在测量时段内应确保有5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相距应不超过20km;流动站上的接收机在转移时,不必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可关闭电源以降低能耗。

5.优缺点

优点:作业速度快、精度高、能耗低;缺点:二台接收机工作时,构不成闭合图形(如图8-11),可靠性差。

8.4.3 准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在测区选择一个基准点,

安置接收机工连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将另一

台流动接收机先置于1号站(如图8-12)观测;

在保持对所测卫星连续跟踪而不失锁的情况下,

将流动接收机分别在2,3,4……各点观测数秒

钟。

2.精度基线的中误差约为1~2cm。

3.应用范围开阔地区的加密控制测量、

工程测量及碎部测量及线路测量等。

1.注意事项应确保在观测时断上有5

颗以上卫星可供观测;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观测过程中

流动接收机不能失锁,否则应在失锁的流动点上延长观测时间1~2min。

8.4.4 往返式重复设站

1.作业方法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

续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依次到每点观测

1~2min;1h后逆序返测各流动点1~2min。设站

布置如图8-13所示。

2.精度相对于基准点的基线中误差为5mm+1ppm.D。

3.应用范围控制测量及控制网加密、取代导线测量及三角测量、工程测量机地籍测量。

4.注意事项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15km;基准点上空开阔,能正常跟踪3颗及以上卫星。

8.4.5 动态定位

1.作业方法建立一个基准点安置接收机连续

跟踪所有可见卫星;流动接收机先在出发点上静态

观测数分钟;然后流动接收机从出发点开始连续运

动;按指定的时间间隔自动运动载体的实时位置。

作业布置如图8-14所示

2.精度相对于基准点的瞬时点位精度

1~2cm。

3.应用范围精密测定运动目标的轨迹、测定

道路的中心线、剖面测量、航道测量等。

4.注意事项需同步观测5颗卫星,其中至少4颗卫星要连续跟踪;流动点与基准点距离不超过20 km。

8.4.6 实时动态测量的作业模式与应用

1.实时动态(RTK)定位技术简介

实时动态(Real Time Kinematic-RTB)测量技术,是以载波相位观测量为根据的实时差分GPS(RTD GPS)测量技术,它是GPS测量技术发展中的一个新突破。

实时动态测量的基本思想是:在基线上安置一台GPS接收机,对所有可见GPS卫星进行连续地测量,并将其观测数据,通过无线电传输设备,实时地发送给用户观测站。在用户站上,GPS接收机在接收GPS卫星信号的同时,通过无线电接收设备,接收基准站传输的观测数据,然后根据相对定位的原理,实时地计算并显示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

2.RTK作业模式与应用

根据用户的要求,目前实时动态测量采用的作业模式,主要有:

①快速静态测量

采用这种测量模式,要求GPS接收机在每一用户站上,静止地进行观测。在观测过程中,连同接收到的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整周末知数和用户站的三维坐标。如果解算结果的变化趋于稳定,且其精度已满足设计要求,便可适时的结束观测。

采用这种模式作业时,用户站的接收机在流动过程中,可以不必保持对GPS 卫星的连续跟踪,其定位精度可达1~2cm。这种方法可应用于城市、矿山等区域性的控制测量,工程测量和地籍测量等。

②准动态测量

同一般的准动测量一样,这种测量模式,通常要求流动的接收机在观测工作开始之前,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进行观测,以便采用快速解算整周未知数的方法实时地进行初始化工作。初始化后,流动的接收杨在每一观测站,只需静止观测数历元,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地解算流动站的三维坐标。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该方法要求接收机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所测卫星的连续跟踪。一旦发生失锁,便需重新进行初始化的工作。

准动态实时测量模式,通常主要应用于地籍测量、碎部测量、路线测量和工程放样等。

③动态测量

动态测量模式,一般需首先在某一起始点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进行初始化工作。之后,运动的接收机按预定的采样时间间隔自动地进行观测,并连同基准站的同步观测数据,实时的确定采样点的空间位置。目前,其定位的精度可达厘米级。

这种测量模式,仍要求在观测过程中,保持对观测卫星的连续跟踪。一旦发生失锁,则需重新进行初始化的工作。这时,对陆上的运动目标来说,可以在卫星失锁的观测点上,静止地观测数分钟,以便重新初始化,或者利用动态初始化(AROF)技术,重新初始化,而对海上和空中的运动目标来说,则只有应用AROP 技术,重新完成初始化的工作。

实时动态测量模式,主要应用于航空摄影测量和航空物探中采样点的实时定位,航空测量,道路中线测量,以及运动目标的精度导航等。

思考题:1、怎样编写GPS测量技术设计书?

2、为什么要进行GPS网的基准设计?其目的是什么?

3、进行GPS网形设计主要考虑哪些因素?

4、GPS测量外业观测在一个测点上要进行哪些工作?工作流程是怎样的?要注意什么?

8.5 数据预处理及观测成果的质量检核

8.5.1 数据预处理

1.数据处理软件及选择

GPS网数据处理分基线解算和网平差两个阶段。各阶段数据处理软件可采用随机软件或经正式鉴定的软件,对于高精度的GPS网成果处理也可选用国际著名的GAMIT/GLOBK、BERNESE、GIPSY、GFZ等软件。

2.基线解算

对于两台级以上接收机同步观测值进行独立基线向量(坐标差)的平差计算叫基线解算。它的基本内容是:

①数据传输;

②数据分流;

③统一数据文件格式;

④卫星轨道的标准化;

⑤探测周跳、修复载波相位观测值;

⑥对观测值进行必要改正。

基线向量的解算一般采用多站、多时段自动处理的方法进行,具体处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基线解算一般采用双差相位观测值,基线大于30Km,可采用三差相位观测值。

②卫星广播星历坐标值,可作基线解的起算数据。

③基线解算中所需的起算点坐标,应按以下优先顺序采用:

●国家GPS A、B级网控制点或其他高等级GPS网控制点的已有WGS-84

系坐标。

●国家或城市较高等级控制点转换到WGS-84系后的坐标系。

●不少于观测30min的单点定位结果的平差值提供的WGS-84系坐标。

④在采用多台接收机同步观测的一个同步时段中,可采用单基线模式解算。

⑤同一级别的GPS网,根据基线长度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数据处理模型。

⑥对于所有同步观测时间短于30min的快速定位基线,必须采用合格的双差固定解作为基线解算的最终结果。

8.5.2 观测成果的外业检核

1.每个时段同步观测数据的检核

①数据剔除率应小于10%;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教学大纲电子教案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专业选修课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时数:46 其中实验/上机学时:32∕14 学分数:3 考核方式:考查 先修课程:计算机上基础、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 后续课程:无 教学参考书: 段云所等编,《信息安全概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3-09-01。 步山岳等编,《计算机信息安全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时间2005-9-1。 考试方式: 对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进行整体考核,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个人能力。多环节成绩评定包括作业、讨论、实习、测验、论文和笔试成绩等。综合定量评价: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开课部门:计算机系专业基础教研室 课程简介:(200~500字) 本课程可以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专业选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建立网络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掌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的基本方法,加强对计算机安全重要性的理解;熟悉计算机安全的基本理论;了解当前网络信息安全方面所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培养学生维护网络信息安全的能力,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积累初步的网络信息安全防范经验。 本门课程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开设是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遵循知识实用、丰富,新颖为原则。教学的主导目标是通过学习网络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理论,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信息安全实用技能,为学生今后进行进一步学习、研究信息安全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了解网络信息安全的基础知识,从理论、技术和应用等全方面认识信息网络。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掌握计算机系统与网络基础知识;掌握信息安全理论基础;掌握信息加密、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火墙、VPN、入侵检测、安全审计等常用计算机安全防御技术;掌握安全协议基本原理及IPSec、SSL、SSH,X.509等常见安全协议;掌握Windows和UNIX的常用安全防御技术;掌握端口扫描、窃听等系统与网络攻击及防御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将具备计算机安全防御的技能,并能够依据实际需求,设计

汽车文化教案

汽车文化教案 汽车一族2009-11-19 09:20:06 阅读19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 课程名称:汽车文化 授课班级:2005汽车运用技术2、3班 课程类型:理论课 总学时:48 使用教材:《汽车文化》郎全栋主编人民交通出版社 教学方法、手段:理论面授 考核方式:考查 主要参考书目: 1、张建俊《汽车诊断与检测技术》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2、王秀贞《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3、张凤山《国产轿车故障诊断与排除实例精选》机工版2004 4、陈家瑞《汽车构造》机工版2002 5、汤姆森学习公司《修理训练》丛书机工版2004 1、绪论 教学目标与要求: 1. 现代交通运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公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3. 我国的公路运输的发展 4.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重点: 1. 现代交通运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2. 公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授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现代交通运输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铁路、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五种主要运输方式,其中公路运输居于主导地位火车——1825年英国人乔治·斯蒂芬森制造了蒸汽火车 1825年 汽车——1886年1月29日德国人卡尔·本茨发明了内燃机汽车 轮船——1807年8月17日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制造了蒸汽轮船 飞机——1903年12月17日美国人威尔伯·莱特和奥维尔·莱特兄弟制造了飞机

管道——186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原油管道 二、公路运输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 马路——法国工程师皮尔·马克丹制造的拱形两边带排水系统的路。高速公路——1932年德国建成波恩至科隆的高速公路 各国的公路发展 三、我国的公路运输的发展 旧中国的公路运输 新中国的公路运输居于基础地位 我国第一条高速公路——1988年上海——嘉定 “五纵七横” 道路运输法规建设 2004年5月1日实行《道路交通安全法》 思考题: 1、广西的第一条高速公路是哪条? 2、高速公路的意思何在? 3、《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人为本的精神在哪里体现出来? 2、车的地位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简谈汽车 3、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 4、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 1、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心肺复苏教案

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课程“两课”评比(2014年度) 教案设计 心肺复苏术

目录 一、教材简析 (01) 1、教材选用 (01) 2、教学地位 (01) 4、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01) 二、学情分析 (01) 三、教法、学法的选择 (01) 四、教学实施设计简述 (02) 五、教学实施设计(教案) (03) 六、附件一:心肺复苏操作流程 --------- 09 七、附件二:心肺复苏评价标准-------------10

心肺复苏术 一、教材简析 (一)教材选用 选用的教材是傅一明主编的《急救护理技术》。它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是护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教学地位 心肺复苏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是执业护士考证的重要内容,是临床护士必备的操作技能,也是医院选拔护理人才的重要考试项目。 (三)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把 1、(明确心肺复苏 3 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掌握现场心肺复苏的方法及步骤, 总结归纳出徒手心肺复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制定为知识目标; 2、通过学习,学生要掌握正确实施现场心肺复苏术的技能目标; 3、在实训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救死扶伤的精神, 具有争分夺秒的抢救意识。 因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实用性人才, 所以把心肺复苏术的操作步骤列为重点; 鉴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和不足,我把急救意识的形成和急救技能的掌握列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二年级的学生,她们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生命意识,已经接触生理、解剖、基护等学科,她们具有强烈的掌握救护技能,从而为服务社会的愿望。 三、教法与学法选择 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1学时,实训1学时,技能竞赛1学时。理论讲授时采用任务驱动- 案例教学法,根据案例、明确任务,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学习。心肺复苏的操作流程可采用讲授—演示法,即边讲解边示教,不仅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训练习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学生分组进行仿真练习,最后通过学生竞赛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加重要。自主学习法,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条件。合作探究法是培养学生协调合作与沟通的能力,为学生在观察与造型方面的进一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学习效果:比如在操作时运用观察法等。 四、教学过程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第一章管理信息系统概述 第一节信息与管理信息 一、信息 (一)信息 远在我国唐代,诗人中在《暮春怀故人》诗中有“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的美妙绝句。信息一词,、及其澳门则将其译为“资讯”。我们日常应用的信息不是一个精确的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的概念在逐步扩展、渗透和运用到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其涵和外延也发生了变化。广义的信息定义至今还在争论不休,目前可以说还没有定论。 人们对信息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可以得出以下的一些定义: 信息是表现事物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 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 信息是系统有序的度量; 信息表现物质和能量在时间、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 信息是数据的含义,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是帮助人们做出决策的知识。 信息论者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随机不确定的东西”。而控制论者认为:“信息就是人与外界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互相交换的容的名称”。一般认为:信息是反映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特征和变化,可以通讯的知识。 对于信息,我们无需去研究哪一种定义更为确切,但关于信息有两点应该明确: (1)信息在客观上是反映某一客观事物的现实情况的;

(2)信息在主观上是可以接受、利用的,并指导我们的行动。 从本质上讲,信息存在于物质运动和事物运动的过程中,它是一种非物质性的资源,它和物质、能源一起,构成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资源。正如一位美国科学家在一首诗中所描写的那样: “没有物质的世界是虚无的世界 没有能源的世界是死寂的世界 没有信息的世界是混乱的世界” 信息的作用就在于把物质、能源构成的混浊、杂乱的世界,变成一个有序的世界。减少人的不确定性,增强世界的有序性。 信息是现代社会中和物质、能量同等重要的资源要素。 信息是有一定含义的,经过加工处理的数据,它对接收者有意义,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 信息的概念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一步理解:信息是对客观事物特征和变化的反映;信息是可以传递的;信息是有用的;信息形成知识。 (二)信息的基本特征 1、信息的客观性 信息是事物变化和状态的客观反映。由于事物及其状态、特征和变化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所以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信息,同样带有客观性。 2、信息的共享性 物质、能量是守恒的,在交换过程中遵循等值交换原则。任何物和能,某人占有了它,别人就没有它。而信息则不同,是可以共享的。交换信息的双方都不会失去原有的信息,反而会增加一些信息。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教案

《管理信息系统》 实验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教案 课程概况: 《管理信息系统》实验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总学时:18学时。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专业的本科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应具有《管理学基础》、《财务会计》、《计算机基础》、《企业管理》、《数据库理论与应用》等课程方面的知识。 本课程着重于通过上机实习,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使学生通过系统开发方法与使用技术的学习,提高运用计算机来处理管理业务的能力,使之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的维护员、操作员,并具有成为系统管理员和分析设计员的持续学习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基本操作方法与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实际应用的技能。 实验主要内容 实验一系统管理 实验二基础档案设置 实验三总账管理系统初始设置 实验四总账管理系统日常业务处理 实验五总账管理系统银行对账 实验六总账管理系统期末处理 实验七 UFO报表管理(一) 实验八 UFO报表管理(二) 实验九 UFO报表管理(三) 实验一系统管理 【实验目的】 掌握用友ERP-U8软件中有关财务管理系统中的系统管理的相关内容,理解系统管理在整个财务管理系统中的作用及重要性,充分理解财务分工的意义。 【实验内容】 1. 建立单位账套 2. 增加操作员 3. 进行财务分工 4. 备份账套数据 5.账套数据引入 6.修改账套数据 【实验资料】 1. 建立新账套 (1) 账套信息

账套号:001;账套名称:北京光明科技有限公司;采用默认账套路径;启用会计期:2006年1月;会计期间设置:1月1日至12月31日。 (2) 单位信息 单位名称:北京光明科技有限公司;单位简称:光明公司。 (3) 核算类型 该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RMB);企业类型为工业;行业性质为新会计制度;账套主管为学生本人;按行业性质预置科目。 (4) 基础信息 该企业有外币核算,进行经济业务处理时,需要对存货、客户、供应商进行分类。 (5) 分类编码方案 科目编码级次:42222 其他:默认 (6) 数据精度 该企业对存货数量、单价小数位定为2。 2. 财务分工 (1) 学号的后4位学生本人(口令:1)--账套主管 负责财务软件运行环境的建立,以及各项初始设置工作;负责财务软件的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监督并保证系统的有效、安全、正常运行;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审核、记账、账簿查询、月末结账工作;负责报表管理及其财务分析工作。 具有系统所有模块的全部权限。 (2) 002 陈亮(口令:2)--出纳 负责现金、银行账管理工作。 具有“总账-凭证-出纳签字”权限,具有“总账-出纳”的全部操作权限。 (3) 003 赵红(口令:3)--会计 负责总账系统的凭证管理工作以及客户往来和供应商往来管理工作。 具有“总账-凭证-凭证处理”的全部权限,具有“总账-凭证-查询凭证、打印凭证、科目汇总、摘要汇总表、常用凭证、凭证复制”权限,具有“总账-期末-转账设置、转账生成”权限。 【实验要求】 1. 以系统管理员Admin的身份注册系统管理。 【操作指导】 1. 启动系统管理 执行“开始”|“程序”|“用友ERP-U8”|“系统服务”|“系统管理”命令,进入“用友ERP-U8〖系统管理〗”窗口。 2. 登录系统管理 (1) 执行“系统”|“注册”命令,打开“注册〖系统管理〗”对话框。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教学设计

《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选自《信息技术基础》(广东版)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及迅猛发展,人们的各种信息活动更多的通过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体的信息系统进行,信息安全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系统的安全,然而以计算机及网络为主体的信息系统有其本身的脆弱性,存在来自各方面的安全威胁,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所以制定信息安全的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是维护信息安全的基础,每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标准。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信息安全方面的一些法律法规,做信息社会的和谐公民。 之前通过对第六章《信息安全》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信息安全的概念,了解一些信息安全产品,计算机病毒的特征和防治、计算机犯罪及防范等方面的内容,本节将从网络使用的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两个方面介绍在信息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良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带来的不良影响,由此引发了对网络道德规范和信息安全法律法规问题。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信息活动过程中应该注意到这些方面的问题,自觉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和相关的法律法规。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会上网,能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一方面的信息。学生对网络有较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信息安全了解不多,信息安全意识相对比较淡薄。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遇到过病毒,但大部分同学不知道如何正确处理;部分学生使用公用计算机的习惯不是太好,会恶作剧般地将其他人的文件私自删除或是篡改,对信息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缺乏足够认识。高中的学生正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教师的教导就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他们也在不断关注着信息的发展,所以我们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新鲜的东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准备 1.根据教材分析,结合自身教学实例,上网搜索需要的材料,以便进行分析与讨论;2.依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活动。 3.查阅“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方面的书籍,找出有用的相关内容,穿插在

汽车文化教学大纲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专业代码:580403)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二〇〇八年九月

《汽车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1课程性质 《汽车文化》属于专业选修课程。本课程讲述了汽车史话、汽车外形和色彩、汽车公司和商标、汽车名人、汽车运动等内容,是一门集汽车历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课程。 1、2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汽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公路运输和综合交通体系,从而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课程内容及要求 2、1汽车发展简史 1、了解詹姆斯.瓦特对蒸汽机发明的贡献和第一辆蒸汽汽车的发明。 2、了解尼古拉斯.奥托对内燃机发明的贡献。 3、掌握卡尔.本茨和戈特利布.戴姆勒是内燃机汽车的发明人。 4、掌握汽车的定义和组成。 5、了解汽车史上的三次重大变革及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 6、掌握新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过程。 7、了解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 2、2汽车地位 1、掌握汽车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掌握公路运输的地位。 2、3汽车造型的变化 1、掌握汽车外形的演变过程。 2、掌握确定汽车色彩的主要因素。 3、了解汽车色彩与行车安全的关系。 2、4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1、掌握美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2、掌握德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3、掌握日本的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4、掌握法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5、了解意大利和英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6、了解韩国、瑞典和捷克的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7、掌握中国的著名汽车公司、名车和商标。 8、掌握汽车命名典故。 2、5汽车名人 1、掌握卡尔.本茨对汽车事业的贡献。 2、了解戈特利布.戴姆勒和阿尔弗莱德.斯隆对汽车事业的贡献。 3、掌握亨利.福特对汽车事业的贡献。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曲靖师范学院管理信息 系统 教案 管理信息系统教案 第一章信息系统和管理 一、教学目的及任务 1、掌握信息的概念;了解信息性质及度量、信息系统的发展 2、掌握信息系统的概念、信息系统结构 3、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信息系统与决策支持以及管理信息系统面临的挑战。 二、教学重点 1、信息的度量计算公式 2、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理解信息系统与管理的关系是本章的教学难点。 四、具体教学内容如下: 引入:为什么我们市场营销专业和公商管理专业要开设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在有的教材上对管理信息系统有另外一个称呼,叫做“企业的神经系统”,这是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它的成功与否就在于它的经营和管理,而在我们生存的这个信息时代,成功的经营管理就离不开强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支持,随着现代企业的飞速发展,又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企业的各种数据和信息呈现海量增长的趋势。因此,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企业海量数据在存储、管理、使用效率上的要求。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借助于现代先进的电子工具——计算机,通过使用各种管理信息系统,结合数据库,将企业各类数据和信息进行有效存储和管理,从而提高数据管理效率,最终达到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提高企业生产力的目的。而这就是我们现在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同学们都可以看到,各种大大小小的企业,它们的各个部门都在使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所以说,管理信息系统它已经象我们人的每一根神经一样布满了企业的每一个角落。所以《管理信息系统》这门课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学习价值。 第一节信息及其度量 一、信息化概览 根据20世纪中美国产业人数的变化图分析劳动力的百分比变化。根据生产力模型比较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不同的资源和生产工具。信息与人、财、物、技术等资源一样,成为企业的第五种资源。忽视了对信息的管理,就不能提高效率,就难以保持企业的竞争力,难以提供良好的服务,也谈不上是现代化管理。 企业的信息化是对企业中的信息进行系统化、集成化、自动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信息系统的规划、构筑、运行、管理的过程。 二、信息(Information)的概念 信息(Information)的广义解释: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讯的知识。 根据该广义解释看出它包含的三层含义: 第一,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特征是指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比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等。 第二,信息是可以通讯的。 第三,信息形成知识,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认识事物的。 在MIS中对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经过某种加工处理后并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据。对 接受者的行为能产生影响,对接受者的决策具有价值。 比较数据与信息的关系: 数据(Data):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字符、数字、图形等),是信息的表达形式。 信息(Information):指在特定背景下有特殊含义的数据,对决策者行为产生影响,是数据的内涵。并举例说明。 信息的分类:信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1、按照管理的层次可以分为战略信息、战术信息和作业信息; 2、按照应用领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 3、按照加工顺序可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 4、按照反映形式可分为数字信息、图象信息和声音信息等。分别简单解释各类信息的含义。 信息的性质: 1、事实性

《信息安全》教案

《信息安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信息安全知识。 2、能力目标:掌握常用的信息安全常识和技能。 3、情感目标:养成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范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如何保障信息的安全。 教学素材: 1、各种病毒及防控电脑图片; 2、网络畅通的多媒体教室; 教学过程 一、课堂引入。 展示一些信息安全方面的案例。 情境:展示QQ留言。 最近一段时间没有上网了,昨天一上来,看见你一个劲的和很多人在聊天,说话的态度和语气似乎不像是你的风格,应该不会是你吧,可装得也够像的,我录了视频,你打开看看:http://.dsmark/share.exe 教师:请同学们帮老师拿个决定,要不要打开看看? 学生:议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作个简单调查:打开的缺少信息安全意识。 同时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信息安全。 二、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一下课本第62页的《危害信息安全

的因素》部分内容,读过之后,各小组进行讨论,总结一下危害信息安全的因素究竟有哪些?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每组找一位同学起来发表本组意见。 教师评价:同学们总结的都很不错 教师讲解: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不是微生物,而是一种人为制造的、能够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计算机系统带来故障的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传染性、破坏性、潜伏性和寄生性等特征。 3、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主要体现在对数据的破坏和对系统本身的攻击上,有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之分。良性病毒危害较小,一般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如:通常表现为占用一定的内存和磁盘空间,降低计算机系统的运行速度,干扰显示器屏幕的显示等。恶性病毒则会破坏磁盘数据,发作时会覆盖或删除磁盘中的文件,有时甚至会破坏计算机硬件,使计算机瘫痪,如:CIH病毒可通过多种渠道传播,发作后导致计算机系统崩溃。 三、保障信息安全的措施 教师:既然危害信息的因素有这么多,那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好信息的安全那? 学生:讨论对策 教师: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汽车文化》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 一、前言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文化》课程是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基础课程,它的任务是使学生对汽车的产生与发展、世界着名汽车公司、商标及名车名人和汽车技术服务、汽车与社会时尚等深入了解,了解汽车对人类社会经济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对汽车相关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汽车文化》课程是一门专业前导课程,旨在丰富学生的汽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全面了解汽车、熟悉汽车、爱好汽车,为继续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准备扎实的基础知识条件。其后续课程《汽车发动机构造》、《汽车底盘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维修接待》、《汽车检测与诊断》、《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汽车配件与营销》等是对汽车知识的细化与深化。 (二)课程理念 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教思想,突破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本位传统观念,以了解汽车发展为主线,进行项目课程情景教学,使得学生“乐学、好学”。改革教学质量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强化实际应用,以学生会做什么和能干好什么作为教学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主要采用正面课堂教学,教学中应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

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教师在讲授或演示教学中,尽量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配备丰富的课件、DVD等多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的认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本课程总学时数为32学时,各章内容的参考教学时数见学时安排建议表。 学时安排建议表 (一)知识目标 ●了解汽车的诞生与发展; ●了解世界经典名车; ●认识世界着名汽车公司车标; ●了解汽车的分类、总体构造和汽车相关知识; ●了解汽车运动; ●了解中国汽车发展历程; ●了解汽车科技与汽车未来。 (二)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 (三)情感目标 ●形成认真、谨慎、团结合作、负责任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 (一)项目一汽车的发展史 单元介绍: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汽车诞生和汽车工业的发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类别:必修课 总学时/学分:48/2.5其中理论学时/实验学时:40/8 授课时间:二(3,4)、双周四(3,4)/1-16周授课地点:6D402 任课教师姓名:董敬然职称:工程师 所属院(系):机械学院 联系电话:Email: dash2012@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939676.html, 答疑时间、地点与方式: 1.课间,一对一,或与同学协商时间地点集中答疑; 2.针对作业中的问题,集中讲解。 二、课程简介 管理信息系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主要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与测试、系统实施等的理论,同时也针对系统规划、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等关键环节进行实操练习,培养学生在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方面的能力。 三、课程目标 根据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特点,此课程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特点,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的方法和特点;掌握系统分析的调查方法、资料分类与整理方法、业务流程的总结方法和系统流程图的分析方法、数据字典的编制方法、业务逻辑表达方法;掌握结构化系统设计方法,包括功能结构图设计、输入输出设计、信息流程图设计和处理流程图设计;掌握至少一种开发平台的特点和基本使用方法,并对其设计特点有一定了解,了解规范化的测试方法;了解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和相应的技术手段;了解软件开发的项目管理及其特点,了解微软项目开发框架MSF的应用;了解决策支持系统的原理和应用,了解电子商务的应用与发展前景;了解至少一个主流技术的开发案例的所有细节和其运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掌握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全过程。能将客户的需求与当前的技术结合起来进行系统规划;能根据客户的行业特点和系统需求进行详细的业务调查,也能对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和改进,并根据需求设计出新的数据流程图;能根据当前技术平台的特点进行系统设计,包括架构设计、界面设计、业务组件设计、数据库设计;能在现有技术平台上制定相应的测试方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展目标: 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化中的技术综合应用案例,其根本要义就是将现实世界的人类活动抽象化、理性化、过程化并转换为一系列的信息流动、处理与存储。所以设计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最终是对设计者理性程度的考验,其中包括:系统规划的技术能力考量、系统调查的切入点与重点的设置、系统分析中信息的变迁与流程的改造、系统设计中架构的扩展与优化等。而在更深层次上也应意识到设计者本身对于信息和知识的接受程度对系统的设计带来的巨大影响,同时也看到这是一个完整的进化过程。因此保持开放的态度和开放知识与信息接纳并以理性予以归化才是管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终极手段。 四、与前后课程的联系 管理信息系统的先修课程为:计算机文化、数据库等。 五、教材选用与参考书 1.选用教材:《管理信息系统》,黄梯云、李一军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第4版。 2.参考书:《管理信息系统》,薛华成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第5版。 六、课程进度表 表1 理论教学进程表

《信息安全》教学设计

《信息安全》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1、在现在社会中,信息无处不在,特别是网络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个更为严重的信息安全问题。因此,如何安全规范地进行信息活动,预防计算机病毒,防止利用计算机进行犯罪,以确保信息安全,这是信息活动过程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2. 高一计算机基础中提出青少年要树立安全的信息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了解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让学生能够合法安全的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 二、教材分析 1、要求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防治的基本知识。 2、此节内容在计算机安排在职高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机维护知识中,因为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让以前对病毒没有足够认识的学生来说,学习这节是至关重要的。 三、学生情况分析 1、初中学习过信息技术,学生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 2、具备了一些信息收集、处理、表达能力。 3、会利用网络进行资料的查询。 4、对计算机病毒,信息安全还没有足够的重视。 四、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以冰河木马病毒为例了解病毒传播的途径及其破坏性; 了解常见的几种“毒王”级病毒的来源及破坏性; 经过讨论懂得怎样进行病毒防范; 通过案例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增强法律意识; 课余利用网络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在互联网上从事信息交流时一定要高度重视信息安全问题,并懂得一定的

防范措施,对各种病毒要高度重视,要从自己做起,自觉的养成信息安全习惯,不能做有害社会和他人的事情。 五、学习方式 任务驱动,案例学习,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方式。 六、重难点: 重点: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病毒的特点,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难点:常见的计算机病毒感染后计算机显现的特点 七、课前准备 1、准备好带了http://ni***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939676.html, 看看啊. 我最近照的照片~ 才扫描到网上的信息的窗口 2、网络畅通的多媒体教室; 八、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给学生展示上网时收到的一条留言信息:http://ni***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1939676.html, 看看啊. 我最近照的照片~ 才扫描到网上的。看看我是不是变了样? 请同学们帮老师拿个决定,要不要打开看看。 生: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回答老师:自己一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想看的同学举手)制造悬念,引起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同时也是对学生做个关于信息安全意识的调查。 2、演示木马的危害 在上课之前让学生完成下面两件事情: (1)点击“开始”——“程序”——“Symantec clint security”——“客户端”——点击“配置”,将“启用文件实时防护”前的勾去掉。 (2)到学校网站下载该条,并下载到自己的电脑里。看学生是不是会去点击,如果是赶快打开看的同学是没有任何信息安全意识的。教师在讲台用冰河软件搜索刚刚打开了“视频”文件的同学,并随意挑一个演示,此时学生的C,D,E全部暴露在老师电脑前,老师可调出学生正在操作的任何屏幕? 老师演示 让学生亲身体验病毒的危害,知道上网没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将会导致怎样严重的后果。 简单讲解木马病毒攻击的过程:动听的语言诱骗对方运行木马文件,从而达到入侵的目的。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完整篇.doc

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案例31 案例3:海尔集团:信息化助力创造世界名牌 1.海尔集团简介 海尔集团成立于1984年,22年的发展历程使海尔集团由一个亏损147万元的集体企业成长为国家特大型企业集团,成为中国家电行业销售额最大、生产的产品品种和规格最多、出口量最大的企业集团,是名符其实的中国家电行业的排头兵。海尔集团在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一年一个新台阶,是和海尔集团高度重视、运用、推广、发展信息化工作分不开的。 2.海尔信息化:三个阶段上三个台阶 海尔的信息化建设从最初起步到现在,大致经历了基础应用、总体构架和优化调整三个发展阶段,其中每个阶段都会根据当时企业的实际需求而有不同的侧重点。 第一个阶段是基础应用阶段:企业自发地提出了信息化应用的需求,搭建海尔集团的骨干网络和基础的办公应用,主要代表是构建的基础网络和OA应用。从1997年到现在,海尔集团已经构建了千兆为骨干的企业内部网,覆盖40多个销售公司和30个电话中心,实现数据、视频、IP电话三网合一。 第二个阶段是总体构架阶段:进入WTO之后,由于在中国市场上国际化竞争对手的大量进入,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企业内外部的各种挑战,海尔开始实施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程再造,同时改造海尔集

团的信息化应用系统,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从1998~2003年,海尔内部进行了40多次结构调整,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业务流程再造的最佳模式。为了适合集团的战略发展需求,突出了流程再造成果,加速了企业管理的现代化,海尔集团系统地设计和建立了信息化应用框架和系统,配合业务管理的需求,主要实施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应用: (1)建成电子商务平台,形成以信息流带动物流和资金流的业务应用平台,使海尔的供应链运行在信息化高速公路上。2000年,海尔成为国内首家企业发布和建立B2C电子商务平台,并实现网上支付。 (2)建立全球领先的网上协同交易平台(B2B):2000-2001年,建立了海尔集团的电子协同商务平台,2005年1-4月份实现网上交易250亿元。 (3)集成的同步供应链管理平台:2000年,在集团范围内实施了销售、生产、采购、仓储、财务与成本等应用。 (4)生产的跟踪与控制:2000-2004年,在集团各产品事业部实施了MES全程跟踪生产质量。 (5)一站到位的顾客服务系统:从1998-2005年分四期,构建了集中的海尔顾客服务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覆盖全国超过500个坐席的呼叫中心、超过10000个服务网点和全国42个大中城市的备品备件管理。 (6)具有国际水平的产品设计与模具加工系统:应用了业界领先PRO/E、UGII、Cimatron、C-Mold等,可以为用户提供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 修读学期5学分3学时48 课程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适用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应用技术 二、课程的地位及作用 《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方向课,属于管理类课程。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交叉性的学科,它面向管理,以计算机及网络作为技术平台,利用系统的观念,数学的方法,以信息化管理为重心,研究信息化对现代管理模式的影响,以提高管理的效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指导学生运用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等学科的理论和概念,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及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对企事业等社会组织中的业务管理和决策信息进行收集、存储、组织、检索、分析、设计、处理和应用,培养学生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本课程侧重对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和技术的学习,是一门实用性、技术性较强的课程。 三、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学习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初步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和评价方法,懂得人的因素、社会因素在实现和发展管理信息系统中的作用。对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本课程阶段并不要求去编写复杂的应用程序,通过上机实验和教学软件的演示拓宽视野,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生产实际,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掌握操作和使用方法,提高政务信息管理能力、现代办公操作能力和社会工作与服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本门课的教与学,应使学生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结构,具有管理信息系统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各阶段的步骤、基本技术与方法,能够设计小型的MIS系统; 3.掌握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信息安全 教案

信息安全 一、教学对象分析与教学设计 本案例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高中学生他们的感知力和观察能力明显提高,在教学中为学生留出一定的选择空间,经常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主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一般来说,由于生源原因,一些镇内的学生已经对电脑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已经接触了一些有关电脑病毒以及黑客方面的知识,一些学生甚至有过受病毒侵害的亲身体验。能对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和整理。 3、另外一部分来自农村甚至其他一些乡镇的学生,由于初中学校的教学设备落后以及家庭情况较差的缘故,对于电脑的认识可能就是从进入高中才开始的。 二、教学需要分析与教学设计 让学生记住一些知识比较容易,但是让学生利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就比较困难了,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则是难上加难。因为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割裂了这之间的本质联系。我认为,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并且逐渐意识到养成某一习惯的必要性。同时,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了解别人、感受别人、理解别人从而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技能。 三、教学目标设置 1、知识目标 a、了解黑客与病毒的基本概念; b、了解电脑病毒与生物病毒的区别和联系; c、了解黑客的攻击手段及病毒的产生和传播渠道、防范等相关知识; 2、技能目标 a、通过对黑客、病毒的相关特性的了解,使学生基本掌握预防信息安全问题的基本方 法; b、通过要求小组成员一起搜集有关电脑病毒的知识,整理和判断所搜集的资料的过 程,培养学生的整理、判断资料的能力。 c、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通过最终个小组讲述自己的观点, 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代码:INDE2009 英文名称: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学时:2.5学分/54学时 开课学期:第6学期 适用专业:工业工程 先修课程:数据库、管理学基础、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高级程序设计 后续课程:无 开课单位:机电工程学院课程负责人:窦云霞 大纲执笔人:窦云霞大纲审核人:杨宏兵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性质及主要内容,指明学生需掌握知识与能力及其应达到的水平) 课程性质:《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学科交叉性的课程,也是工业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信息管理是最重要的管理内容,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信息是宝贵的资源、无形的财富、决策的基础,是本课程的核心概念。管理信息系统应用涉及到管理思想、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人文环境,是本课程依赖的环境与背景。 教学目标:了解MIS的功能和作用;掌握MIS开发要点;熟知MIS结构;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数据搜集、加工和使用的知识,获得管理和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能力。重点了解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知道如何根据管理任务向信息系统开发人员提出设计要求,并配合他们建立信息系统,为管理决策服务。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含课程教学、自学、作业、讨论等内容和要求,指明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重点内容: ;难点内容:?) 1、信息系统概述(6学时) 1.1信息化与管理 1.2系统与信息系统 1.3管理信息系统 1.4管理信息系统与现代管理方法 1.5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趋势 1.6组织与信息系统; 1.7信息系统对组织的影响 1.8信息系统应用中的管理挑战 1.9企业信息系统管理部门的建立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教案

计算机与信息安全 一、教材内容简析: 本内容是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第二章管理计算机中第3节的内容。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今家庭电脑和网络已是日益普及,保护用户信息安全的问题已经成为了大家关心的话题,而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是维护计算机安全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对初一学生进行有关计算机与信息安全方面的基本常识(如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危害等、信息安全意识)和杀毒软件的使用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内容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学生都有相当一段时间的网龄,对网络和计算机安全有一定的认识,有一定的安全意识,但是还比较模糊,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计算机安全的知识。 2、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知道它是一种人为制作的程序。 3、了解计算机病毒的一般特征、传播方式。 3、了解病毒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的危害。 4、知道如何防治病毒。 5、知道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及措施。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教师总结——讨论交流——实践尝试——学习检测”一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计算机病毒,学会采取相关的安全防范措施来防治计算机病毒,维护计算机中信息的安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帮助学生树立防范病毒意识,负责任、安全、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提高学生信息文化、道德修养,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四、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病毒防治意识、信息安全意识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室、魔灯平台

名字源于古希腊特洛伊战记,该病毒通过伪装诱骗用户下载执行,以窃取账号、密码、文件等信息,如冰河、灰鸽子、网络神偷等。(三)病毒的传播 计算机病毒是要破坏计算机正常工作的,但是它是怎么跑进电脑里的呢? 1、网络——重要传播途径 收发电子邮件、下载、文件传输、聊天等2、可移动存储器 U盘、移动硬盘、mp3等 (四)病毒的特征 教师解读计算机病毒的特征,用问题的方式了解学生队病毒特征的学习情况。 (五)病毒的危害 通过案例来了解一下计算机病毒的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将追究其刑事责任。 强调:在以后的工作或生活中不能利用手中的知识做为违法事情。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一)计算机病毒的防治方法 1、隔离来源 2、安装杀毒软件和防火墙 (二)杀毒软件的实践 1、软件使用调查 在魔灯平台上投票,对各大杀毒软件的使用 情况,360、金山、瑞星、卡巴斯基…… 2、实践 学生按小组选择各大杀毒软件安装,并体 验使用 3、学生介绍 4、教师总结 杀毒软件不可少,并且要定期升级,但是不 万能 实践操 作 对不熟 悉的同 学提供 视频帮 助 提高学 生的实 践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信息安全》教案

信息安全 【教材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如何保障计算机免受病毒、黑客的侵害。但偏重文字资料,没有涉及具体操作。 教材中的两个表格分别介绍了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表现、常见类型举例)、常见病毒(病毒名称、病毒类型、表现形式或危害、变种情况)等内容。内容具有明显的实效性。可操作性不强。 【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内容的学习,已具备较好的操作技能,整体水平较高,可以快速地利用网络搜索到需要的信息。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计算机经常遇到病毒,因此学生对病毒的危害有一定的体验基础,然而对病毒的查杀和处理方法缺少系统地认识,对其他的计算机安全知识也是一知半解,因此需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学,使他们真正认识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以及黑客入侵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及常见的防护措施。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了解黑客入侵的危害; 2、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病毒爆发的迹象通过网络搜索获取查杀病毒的解决方法; 掌握病毒的常见防护方法; 掌握防范黑客入侵的简单方法; 3、情感目标: 意识到计算机在使用中存在多种信息安全的隐患,自觉地参与到维护信息安全实践中,保障信息的安全。 【重点难点】: 掌握应对病毒、黑客的常见防范措施。 【教学方法设计】: 在创设的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上课铃响,上课仪式后,教师计算机中的“关机”程序被远程计算机定时启动,立即打开大屏幕投影,“屏幕广播”教师计算机的桌面。教师和学生共同发现教师的计算机出现“倒计时关机”提醒画面。师:糟糕!我的计算机是不是有问题了?提示系统即将关机,请保存所有正在运行的工作,然后注销。未保存的改动将会丢失。离关机还有XX秒了,你们有没有遇到这样的情况? 生:老师中毒了。 师:我先退出屏幕广播,大家赶快到网络上搜索一下,病毒的名称是什么,怎样来解决? 生:上网尝试查找病毒名称和解决方法。 师:唉,我的计算机已经被关机了。大家抓紧时间,帮帮我。(重新打开教师计算机) 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隔一段时间)先询问学生查找的关键词,再视情况提示:查找时可以把病毒爆发的迹象作为关键词,在搜索的结果中选择权威网站信息。 生:上台演示搜索过程,师解说操作步骤。 师:可能是哪种病毒? 生:回答。 师:病毒的爆发迹象有哪些? 生:回答。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