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教育学基础复习资料》

1.1.(简答)教育的涵义及起源。

教育概念可分为广义的教育和狭义的教育两种。广义的教育指能增加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生物起源论者: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心理起源论:美国教育史学家孟禄、劳动起源论。

1.2.(填空)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

1.3.(填空+简答)原始教育、古代教育、近代教育、现代教育的特点。

原始教育具有原始性(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剥削;生产资料公有):1.教育对象的全民化、2.教育内容的生活化、3.教育场所的社会化、4.教育价值的实用化。

古代教育(包括奴隶与封建社会):1.学校出现并成为基本的教育形式、2.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4.教育内容以人文学科为主。

近代教育(工业革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兴起;2.普遍实施初等义务教育;3.职业教育获得发展;4.自然科学教育与人文学科教育并重。现代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国际化;

4.教育的民主化;

5.教育的人性化;

6.教育的一体化;

7.教育技术现代化。

1.4.(填空)教育学发展各阶段出现的主要的教育家及其代表性的著作或理论。

《学记》是我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专著;

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开始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西方的第一部教育学著作);近代第一部系统的教育著作。

教育学成为独立的规范性学科的标志: 德国哲学兼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2.1.(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涵义。

教育目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出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要求,它规定了通过教育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填空)教育目的的内容包括人才价值和人才素质。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2.2.(名词解释)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

个人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人的自身发展和完善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依据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

社会本位论的主要观点是教育目的应当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制定,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从其实现的社会效益来衡量。

(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是相互制约的,也是有一致性的)

2.3.(简答题)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明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坚定的政治方向——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全面发展的素质要求——德智体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4.鲜明的时代特征——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

3.1.(简答题+填空)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

1.专业道德:(对待教育工作)敬业精神、(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对待自己)为人师表。

2.专业知识:1.学科的专业知识,2.教育专业知识;

3.通识知识

3.专业能力:1.教学设计能力;2.教学实施能力;3.教学组织能力;

4.沟通能力;

5.研究能力

3.2.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及途径。

(简答题)教师专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师专业发展包括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和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两个方面,其中,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职业不断成熟,逐渐达到作为一门专业所要求的标准,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在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熟,并逐渐从新手教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过程。狭义的教师专业发展指的是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

途径:(填空)1.职前教师教育;2.入职教师教育;3.在职教师教育;4.自我教育

(填空)自我教育主要采取自我反思、教学相长、同事合作、理论学习等形式。

3.3.学生的本质属性(理解)。

1.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人:学生身心的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和可塑性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教师与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共同决定了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3.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反作用于教师的教育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接受教师的直接引导之外,还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和教育自己。

3.4.(简答题+填空)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及其各因素所起的作用。

1.遗传:(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和阶段;(3)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人后天发展差异的原因之一。(4)遗传决定论是错误的。

2.环境:(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内容;(2)环境制约人发展的性质和水平;(3)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

3.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主导作用):(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2)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4.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是人特有的品质,从一定程度上,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5.(简答题)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

1.发展的阶段性;

2.发展的顺序性;

3.发展的不平衡性;

4.发展的互补性;

5.发展整体性;

6.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制约:学生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和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重点地提出不同的发展目标,提供不同的教育内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同时教师还应做好前后年龄阶段发展的衔接工作。学生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并遵循学生的发展顺序,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教育,而不能颠三倒四,拔苗助长。学生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发展的关键期,在学生身心某方面的发展处于最佳发展时期内给予学生最适宜的教育,不失时机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树立信心,相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在某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发展来弥补缺陷,从而达到与正常学生大致相当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准确认识学生的缺陷,从而帮助学生扬长避短,并激发学生对自我发展的信心,培养学生努力进取的意志品质。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师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对学生进行全面施教,促使学生在品德、身体、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发面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完整和完善的人。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还要了解、重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4.1.课程计划的涵义、内容。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内容:1.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原则、3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学科设置和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4.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5.学年编制、6.学周安排、7.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方法。8.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

4.2.(名词解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涵义。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中心,以解决学校问题为旨归,由学校教师自己编制、实施和评价的一种课程。它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4.3.(名词解释)课程标准的涵义。

课程标准是对希望学生在校期间应形成的特定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非常清晰明确的阐述,主要是对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提出的是一些基本的要求。

课程标准的框架: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

4.4.(名词解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课程的涵义。

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从学校教育产生时就存在)

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课程。将适合儿童的心理需要、兴趣和能力,具有社会性和统一性的课程叫做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有意识地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去考察和探究一个中心主题或问题的课程。

4.5.(填空)课程目标的功能及价值取向。

1.标准功能;

2.导向功能;

3.激励功能。

1.‘普遍性目标’取向;

2.‘行为目标’取向;

3.‘生成性目标’取向;

4.‘表现性目标’取向

●校本课程开发方式:1.课程选择 2.课程改编3.课程综合4.课程新编。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

技术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程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

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4.6.(填空)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维度:学习者的需要、当代社会的需要以及学科的发展。

4.7.学校课程领导的内涵、内容、策略。

学校课程领导是指在学校情境中,课程领导者通过权力的分享,促进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过程,提高学校课程绩效,提升教师参与变革和专业发展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促成学校形成民主、和谐、开放的学校文化。

内容:1.学校课程愿景的创建;2.学校课程发展和实施的促进;3.教师专业发展的倡导和规划;4.学校组织的重组与再造,学校文化的变革与重塑;5.学校支持系统的统筹和发展。策略:1.转变校长领导理念;2.发掘教师领导潜力;3.构建开放型学校文化;4.整合校内外资源。

5.1.教学的涵义及基本任务。

教学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是一种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构成的双边活动,教与学,讲与听,授与受、示范与练习等都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活动,教学既是认识过程,也是学生的发展过程。

基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体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完善学生个性。

5.2.(简答+论述)教学的本质属性及规律。

一、不同的教学过程本质观:1.‘特殊认识’说:教学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2.‘认识-发展’说: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自觉认识时间的一种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以

此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3.‘认识-实践’说: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4.‘交往’说: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5.‘多重本质’说:教学过程是社会、认识、心理、生理等因素共同相互作用的过程;(P132论述)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认识相结合的规律;

4.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相结合的规律;

5.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论述P134)

5.3.(名词解释+简答)中学常用的各条教学原则的涵义及贯彻要求。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要求教学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用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发掘教材的思想性;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求教师在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把理论讲授同联系实际结合起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1.重视书本知识的教学,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3.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4.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补充乡土教材;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性知识,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科学概念奠定基础:1.根据教学目的、教材性质和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直观教具;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同教师的讲解密切配合;3.恰当地运用直观教具;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抓主要矛盾,解决好教学的重点与难点;3.按照学生认识活动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能根据需要准确无误地再现和运用: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3.要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巩固知识;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既要提出统一要求,又要照顾个别差异,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1.全面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2.把集体教学和个别指导结合起来;3.正确对待个别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直观形式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

5.4.运用讲授法、谈话法的基本要求。

1.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

2.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

3.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

4.恰当地运用板书。

6.1.教学设计的涵义。

教学工作包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课外个别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等环节。上课是实施课程的中心环节,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备课的过程就是教学设计的过程。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研究课程系统、教学过程和制定教学计划的过程。

●以直观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

●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

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技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

6.2.教案(课时计划)的基本组成部分:概况、教学进程、板书、板画设计、教学后记。

6.3.(判断题)确定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及(填空题)行为目标的表达要素。

1.提出的目标要明确、具体;

2.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起点能力;

3.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弹性;四要素: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6.4.(填空)三种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名称: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

●个别教学一般是指教师因人而异第指导每个学生的学习。

6.5.(填空)课的类型;综合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按教学任务来划分:根据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的数量可将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按教学的主要方法来划分:根据一节课内采用的教学方法可将课分为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讨论课、参观课、实习课。

组成部分: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课、巩固新课、结课、布置作业。

6.6.信度、效度的涵义。

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够正确地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它是一项测验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成功程度的指标。信度是指一个测验所测结果的可信性和稳定性。

6.7.学习评价的种类及改革。

种类:1.诊断性评价;2.形成性评价;3.总结性评价。

改革:1.倡导发展性学习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变;2.倡导过程性学习评价,密切与学习过程的联系,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3.倡导综合素质评价,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4.倡导质性评价,强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放放风的多样化。

●(名词解释)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使教学活动效果更好而修正教学运行的

进程所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进展的评价。

7.1.常用调查研究方法的种类:1.问卷调查;2.访谈调查;3.调查表;

7.2.(名词解释)行动研究的涵义、(简答)特点及工作流程: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特点:1.研究主体的特殊性;2.研究的问题是特定的问题;3.研究的场所是教育活动情境发生的地方;4.研究过程本身具有动态性、灵活性、可操作性和不断循环的特点;5.行为研究结果的应用者是研究者本人。

7.3.(简答)叙事研究的涵义及过程。

叙事研究是指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类型叙事素材的分析研究。它藉由影片、传记、图片、对话等刺激,触发当事人进行故事叙说,并以叙说内容为文本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反映出故事叙说者本身的重要生活经历及生命主题。

过程:1.确定研究问题论;2.选择研究对象;3.进入研究现场;4.进行观察、访谈;5.整理分析资料;6.撰写研究报告。

8.1.学校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1.学校发展的分析;

2.学校发展的目标;

3.学校发展的措施;

4.学校发展的保障机制。

8.2.特色学校的内涵及选择特色的领域。

特色学校是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整体风貌和显著育人效益的学校。内涵有四个方面的特征:1.全面性;2.整体性;3.稳定性;4.独特性。

选择特色的领域:1.突出传统特色;2.突出民族特色;3.突出时代特色;4.突出人本特色;5.突出科学特色;6.突出地方特色;7.突出学科特色

A.循序渐进原则的论述:学不躐(lie)等,不陵节而施。(选择)

B.启发性原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选择)

C.课程计划对学校的教学、生产劳动、课外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

D.从教育目的的持有者看,可分为学生的教育目的、教师的教育目的、家长的教育目的、

政府的教育目的、社区的教育目的。

E.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F.在教学工作中需要编制的教学计划主要有三种: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教学进度

计划,课时计划。课堂教学是现代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G.教学行为目标的表达要素有:行为;行为;行为;行为。

H.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主要有:发展的性;发展的性;发展的性;

发展的性;发展的性;发展的性。

I.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的功能中主要表现为:促进个体的社会化;促

进个体的社会化;促进个体的社会化。

J.现代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有:,,。

K.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话》L.自主学习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M.对人的身心发展来说,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教师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

N.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在: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