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设计
文言文教学设计

专题讲座

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

杨美俊(西城教育研修学院、教师)

第一节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在讲解文言文教学之前,我们需要先明晰一下学习文言文的意义,而要清楚文言文学习的意义就要对文言文的含义和来源进行梳理,即什么叫文言文,其形成和口语的关系是怎样的,它有哪些分类?

在维基百科中,关于文言文,它是这样定义的:“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那么文言文是怎样形成的呢?它和口语的关系怎样呢?文言文最初与口语较为接近,后来同口语逐渐脱节,并形成一套较为定型的词汇,语法系统。口语在不断发展变化,而文言则处于相对凝固的状态,但它又不是一层不变的。尤其是秦汉以后的作家在模仿先秦经典作品进行写作时,他们不能不受当时口语和民间创作的影响,不断给文言增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从而使文言也有所发展和变化。所以我们说,文言文是以先秦的口语为基础,经过较多的加工提炼而形成的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模仿它所写的种类作品的语言,如诸子百家、《史记》、《汉书》、唐宋八大家作品、桐城派作品等等,都是古文言实际应用的范例。直到“五四”运动,文言文才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现代白话文所取代。因此,一般把“五四”时期定为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分界限。

文言文可分为韵文、骈文和散文三大类。韵文包括诗词曲赋等 , 重点是辞赋这种文

体 , 代表作品有《归去来兮辞》、 << 阿房宫赋 >> 、 << 赤壁赋 >> 、 << 秋声赋 >> 等;骈文指句式对称字数相等的文章 , 如 << 滕王阁序 >>;散文根据时代而有不同的形式 , 如诸子散文、历史散文、说理散文、叙事散文等。

以上是对关于文言文的整理,到今天,“为什么语文课上要适量多教一些文言文?理由很简单:经过千百年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文言文(包括古代诗歌),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

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当代凡卓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家,大多从这个宝藏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这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他们本人愿不愿意承认。我们的中学生,作为正在接受中等教育的现代人,适量多读一些古代的诗文佳作,培养一点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对他们提高文化素养、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一个拒绝优秀文化传统熏陶的现代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现代人,正如一件缺乏民族性的艺术品谈不上世界性一样。”。(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

诚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于今天仍然是必要的,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要建立在对文言的正确解读上。而且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是知识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会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会使人有肃穆高精,启迪心智之感。

针对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有人说:“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堪忧,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目标单一,即把教学目标只定位在字、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上,讲究“字字落实,句句过关”,唯恐有所遗漏,甚至“字斟句酌”,对一些令许多学者、专家都感到困惑的文言词语也不放过,学生成了被动接受字、词、句的工具。二是教法僵化。遵循一种固定的程式,介绍了作者、时代背景后,再开始逐词逐句的串讲,讲完后再作点所谓的“内容分析”,或者来个“中心归纳”。教师是“独霸课堂”,喋喋不休,出现了“媳妇懒,婆婆勤”的现象。三是“从本到本”,缺少迁移。以读懂一篇课文为目的,认为课文讲完了,文中所有文言句子会翻译了,教学的目标也就达成了,造成了教师教了“一”,学生只知其“一”,却不知“反三”的结果。 ------ ”;也有人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多少年来,基本的教学模式始终是老师逐字逐句串讲,加上一点古汉语知识的介绍;学生则忙于记词义、记译文。这种教法,有人总结出一个“八字真经”,叫做“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由于长期以来文言文考试也主要考词义和翻译,“八字真经”更被语文教师奉为圭臬,以致使人误以为教文言文就该这样教,考文言文就该这样考,舍此别无他途。这就是文言文教学为什么会成为改革死角的症结所在。所谓“八字真经”,无非就是由老师一字一句“嚼烂了喂”,以应付考试。其结果必然是肢解课文,而且其肢解的细碎程度,比之现代文教学中的肢解课文更甚更惨,说它“碎尸万段”也不算夸张。文言文事实上已经不再是饱含思想情感的“文”,即便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佳作,无论“韩海”“苏潮”,一到语文课上,都只是一组组按刻板的语法规则组合起来的实词和虚词而已,再也激不起丝毫情感的微澜。文言文教学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成了一件最索然无味,但为了应考又不得不忍受的苦事。。一句话,文言文教学的发展瓶颈是有‘言'而无‘文'”。”事实上,从我近三年来所听的不

下百节的文言文教学课来说,以上所言的现象在今天的课堂上并不多见,倒是在文章的讲解上,老师着力甚多,可最终的结果还是了了,学生的文言文认知能力和兴趣并没有提高多少,其原因究竟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从四个教学实例出发,来寻找一下问题的症结之所在。

第二节初中文言文教学设计的探讨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学篇目在三个学段中共计有 49 篇,而且在七年级文言文并不自成单元,根据其主题散落在各个单元中,如七上,其编排如下:

5 童趣

10 《论语》十则

15 古代诗歌五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西江月》

20 山市

25 《世说新语》两则

30 寓言四则(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七下:

5 伤仲永

10 木兰诗

15 孙权劝学

20 口技

25 短文两篇 ( 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 )

30 狼

但是从八年级起,文言文开始自成一个单元,具体篇目见下:

八年级上:第五单元

21 桃花源记

22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

23 核舟记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诗三首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峡

27 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

记承天寺夜游

28 观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登岳阳楼(其一)》

八年级下:第五单元

21 与朱元思书

22 五柳先生传

23 马说

24 送东阳马生序

25 诗词曲五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赤壁(杜牧)

过零丁洋(文天祥)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第六单元

26 小石潭记

27 岳阳楼记

28 醉翁亭记

29 满井游记

30 诗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行路难(其一)(李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己亥杂诗(龚自珍)

九年级上:第五单元

17 智取生辰纲

18 杨修之死

19 范进中举

20 香菱学诗

第六单元

21 陈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对

24 出师表

25 词五首《望江南 ( 梳洗罢 ) 》、《渔家傲秋思》、《江城子密州出猎》、《武陵春 ( 风住尘香花已尽 ) 》、《破阵子 ( 醉里挑灯看剑 ) 》

九年级下:第五单元

17 公输

18 《孟子》两章

19 鱼我所欲也

20 《庄子》故事两则

第六单元

21 曹刿论战

22 邹忌讽齐王纳谏

23 愚公移山

24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其实从上述的编排中,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各类散文,其哲思意蕴和文本理解难度都在增加,最终回到文言文肇始的先秦。七年级时将文言文归类于不同的主体单元,其目的也是希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更多的关注文言文的“文”,经过一年的文言文训练后,学生从八年级起,能自觉地利用自身的文言文认知水平,集中精力学习一批文言文精品,为日后的文言文阅读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依此,文言文的教学在各个学断,应该有不同的侧重,必须依据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规律进行行之有效的设计,才能满足《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和“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新课改要求。因此在七年级培养学生文言语感,形成文言文思维意识便是重点,而在八年级,则需强化学生文言文思维能力,在夯实双基的前提下,开始鉴赏。到了九年级就需要学生能看出文言文文本后面所蕴含的道理和文化了。初中三年,每段各有任务,如果没有教师这种教学的连续性,则学生的文言文认知水平始终会在原地打转转。

“真正的教育变革都是发生在课堂上”,即使是同一位老师给不同的学生讲同一节课,其效果也会有不同。文言文教学更是如此,下面我们以三个样本为例,来说明文言文教学设计的得失:

样本一:

《世说新语》两则

科目

授课

教师

晓蓓

授课

年级

北京四中初一

使用的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目标

1. 疏通文意,使学生理解两则故事的内容及主旨所在,并积累文章中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 使学生初步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并激发他们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点评:教学目标比较明确,任务有四:疏通文意、理解内容、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理解“志人”的特点,关键要在教学步骤中落实这四项。

学重点

疏通文意,引导学生品评词句,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

使学生了解《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激发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一些小故事的兴趣。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导入

1. 出示 ppt ,提

问。

2. 引出《世说新

语》,并给出与之有关的

看 PPT ,根据

所给出的成语,说出

与成语有关的主人

公。

激发学生兴

趣。

文学常识。

点评:在此环节,教师出示了如下内容:刘义庆,南朝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全书原 8 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 36 门。并对志人的“志”做了解释。看 PPT, 并在

书上记录、标划。

使学生初步

认识《世说新语》

“志人”的特点。

二、新课

1. 提问 : 课本所

选的两个小故事所“志”

的主要人物是谁?

2. 范读课文

3. 引导学生分析

故事主要人物的特点。

(在过程中引导学生诵

读文章、疏通文意,理解

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

词语。)

点评:这就是本文

在设计上的缺陷,在教学

目标中,教师明确提出四

个任务,但是在这样的大

一统的设计中,教师对文

言文教学只是有朦胧的

变革意识,由于没有细化

课堂环节,在实际教学

中,有比较大的偏差。

学生听、读、

写、思考并回答。

使学生明确

故事的主要人物,

更进一步地理解

《世说新语》“志

人”的特点。

使学生理解

文章内容并落实

文章中的重点文

言词语。

三 1. 给出鲁迅先生学生倾听并思

、小结 对《世说新语》的评价。 2. 引导学生读《世

说新语》,品仿名士风范。

考。

作业

1. 请结合老师所给的资料,选读《世说新语》中的一则小

故事,并就故事所要表现的主要人物,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看法。

2. 完成《学探诊》中本课练习。

书设

教学反思

总体看来,整节课思路还是比较清晰的。

由《世说新语》 “志人”的特点进入,针对它是一本记录人物言

行的书,引出本课的第一个问题,即整体感知后,快速回答课文所选的

两个小故事所“志” 的主要人物是谁?由此既切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和

讲解,又为我整节课的最后小结及提升做好了铺垫。

整节课的中心环节是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来分析人物性格。在

这个环节中,包括了了引导学生读文章,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并

能通过文中对人物的语言及动作的刻画来品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之所以

采用这样的处理方式,是想打破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先译文后理解的

模式,让学生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及自己的语言感觉,在分析理解的过

程中,将文言词、句意理解并掌握。

最后,给出同样出自《世说新语》的一则小故事“床头操刀人”,

让学生再次体会《世说新语》“志人”的特点,并引出 鲁迅 先生对此

书的评价“一部名士的教科书”,从而引起学生阅读此书的兴趣。

另外,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仍然突出并强化了我一贯强调的读书教育。

无论是开头的导入,还是结课的收束与提升,都紧扣着《世说新语》的特点来进行的,而不是仅仅就讲其中的两个小故事。从课后的效果来

看,班内确实有一批学生找来《世说新语》翻看,对其中的一些小故事

或评或议,津津乐道。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预设不足,有些环节处理略显生硬。当我提出第一个问题时,是希望学生对两个故事中

的主要人物能有所争议的,从而在学生的争议中,进入对文意的疏通和

理解。不料学生很快就说出正确答案并且没有形成我预想中的争论。那

时,我应当直接进入下一教学环节,而我还在此浪费了些时间。

另外一点,中心环节处理时略显拖沓,时间分配不当,小环节不够紧凑,导致最后拖堂。

该位老师的教学设计整体来说,有些新意,但是怎样在手段上更好的支撑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创新怎样落实才最终适合学生的认知并达到积累的目的,从教学设计和最终的课堂实施上来看,显然教师还有些含糊。学生是入学快半年的初一生,文言文教学应该是文言和文一起进行的,就拿本课来说,教师紧紧抓住《世说新语》的志人特点展开对两篇小故事的讲解,这是好的创新,围绕该创新,教师在提问设计上应从“志的是谁?怎样志的”下功夫,引导学生结合书下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同时教师应该心中非常明确,本节课中,重点要积累的字词有哪些,古今比较、传承关系如何,要一一列出,为学生今后进一步阅读文言文积累词语上的规律做准备。此外便应是熟读成诵,一节课课时有限,教师准备的内容过多,反而削弱了重点,另外非要花时间引导学生将故事中的人物归于哪一门中,也显得生硬,学生对人物的理解可以个性化些,不见得要与原著的分类一致。

样本二:

“妈妈,故事书上都是字,故事呢?”

——以《木兰诗》为例谈文言文精读教学北京四中初一语文组王黛薇

一次听周国平教授讲座,他说他的小女儿拿着一本故事书问妈妈:“妈妈,故事书上都是字,故事在哪里呢?”听众皆莞尔。可是转念一想,这句话岂不正是我们很多初中生学习文言文时的疑问?学之前,眼前是一堆陌生的字;学完后,眼前是一堆熟悉的字。至于

字里行间的人物、故事、情感,则少有学生能够体会。

究其原因,是因为现代文能够以细致的描写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具体可感的想象空间;而文言文言简意赅、语义古今不同的特性决定了它很难直接给学生以可感的形象,因此也就更需要学生发挥主动性,反复理解、品读语言,在脑海中展开想象。一旦学生养成品味文言文语句,透过文字想象故事、体会感情的习惯和能力,字词的落实效率也会随之大幅提高。在为七下学生讲《木兰诗》时,我进行了这样一次文言文精读教学的尝试:鼓励学生在反复品味文本的基础上对人物、场景展开想象,并将脑海中的影像化为文字,然后教师以一段一段学生的生动描写串起对本文的讲解,让学生牢牢记住了字词,感受到文言文“字”中的“故事”,同时又体会到写作本身的乐趣。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过程:

一、课前学情:

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是对《木兰诗》进行详细批注,要求学生能够理出思路、并做细部的赏析。做批注实际上是一个“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的活动,学生想要写出一点自己的感受,就必须结合注释来好好理解文章,因此能加深学生对于文意的理解。从预习效果来看,绝大部分同学能够了解文章大意,理出思路,并略作赏析。

上一节课讲《伤仲永》时,教师告诉学生要讲“文言文精读的方法”,但并未说明,只是让学生做了一个活动:基于文本想象仲永五岁、十二三岁、二十岁时的样子,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一个阶段,描写仲永当时的外貌、动作、心理、语言及所处的环境。当时学生只觉得这个作业好玩,并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因此本课的导入就承接上节课的内容而来。

二、第一课时:让学生了解文言文精读法并乐于亲身实践

1. 课前激趣:用范文激发写作热情,用故事触动学生思考( 10 分钟)

一上课,教师问学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是否了解什么是文言文精读的方法?学生都很茫然。教师于是引导学生了解:精读的前提是要能注音、释义,在此前提下,怎么才能算精读文言文呢?

当学生有疑问时,教师朗读了几位同学写《伤仲永》时的精彩片段,如以下这几篇:

【五岁时的仲永】

一天早上,仲永一家吃过早饭后,父亲带着仲永去了县里。“今天我们要去拜访好几户人家,你可得好好写,他们才能多给钱!”

“可是,午饭怎么办?”仲永问。

“你写诗写得这么好,还怕他们不招待咱们饭吃?快走!”

到了一户人家,主人说:“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仲永呀,欢迎,欢迎!……我们家的桃树开花了,你就来作一首诗吧!”

诗写好了。主人摸着仲永的头,赞叹道:“太好了!文笔奇绝,说理也是无人能出其右了!”父亲很得意,仲永也很高兴。

就这样,父亲每天带着仲永去县里。一个月后,仲永的诗笔迹开始潦草,听到夸奖也不再得意了。

走过一家学堂的时候,仲永拉着父亲的衣服:“爸爸!我想上学!我想像其他小朋友一样受教育,才能走出山村,打破世代务农的命运!”

“什么?你还想上学?别作梦了!你不写诗,咱们就不能顿顿吃肉,餐餐喝酒了!”父亲拖着仲永走了。(石云深)

【十二三岁时的仲永】

在仲永十二三岁的时候,他还是被父亲拉到邻居家做客。即使仲永只有十二三岁,但他却能深刻地感受到作为客人的他们,已经不再被邻里之间众星捧月了。别人看他,看他父亲的时候,眼里少了一份赞赏,多了一丝不屑。

仲永擦了擦手心里的汗,抹在了他有些短的裤子上。他深知,自己的才能早已大不如从前,父亲应该也是知道的,因为每当做客前,父亲总是先责备他或打他几个巴掌。

当仲永写好这首诗时,主人家一边嗑瓜子,一边瞄了一眼,身边几个姨太太还添油加醋地说道:“呦……怎么又是这首诗!相比上次你只改了几个字嘛!”

仲永忍住想要哭的冲动,咬住嘴唇,下意识的看了一眼坐在一旁的父亲。今晚,又少不了一顿毒打……(薛宝仪)

读完之后,学生们都很佩服。教师顺势讲出小女孩“故事书上都是字,故事在哪里”的疑问,学生们先是笑,继而纷纷点头,认为这正是自己学习文言文时的状况。这时教师点出文言文精读法:透过文字去想象——即读出、想象出字中的故事,在脑海中呈现出立体的电影般的画面感。

2. 写作练习( 20 分钟)

此时学生们的写作热情被激发,都对发挥想象力这件事跃跃欲试。于是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想象并描写木兰的样子。又引导学生思考:描写一个人,一定不可能离开她所生活的环境。你们看木兰生活的环境是不是一再改变啊?我们先理出都有哪些环境,你再来选一

个你觉得最有意思的进行品味、想象和描写。

这时学生很容易得出了“家中——集市——征途——军营、战场——明堂——家中——家门外”这个木兰所处环境的变化图,开始选自自己感兴趣的场景品味、描写了。要求是不着急动笔,先选好一段,结合注释反复品味,在脑海中想象,想好了再下笔。有任何问题都可举手问。学生读书和写作过程中,教师在底下巡视答疑,并在黑板上给出写作提示。

家中——集市——征途——军营、战场——明堂——家中——家门外

环境:(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外貌:(身材、长相、衣着、神态……)

心理:?

动作:?

语言:?

3. 同学之间相互品评( 10 分钟)

当学生完成写作练习后,请学生先前后互换,再左右互换,认真点评其他同学的习作。要求学生用铅笔画出自己认为对方写得最好的地方,并加以点评,如果有意见相左之处,更不妨写下来,在点评中进行对话。

由于所写内容极富个人创造性,所以学生们都兴致勃勃地阅读、评点着同伴们的文章。而这个过程,既是在一个让学生们再写作上互通有无、相互激励的过程,也是加深学生对自己没有选的那些文段理解的过程。

三、第二课时:

1. 由学生朗读精彩文段切入文本细读( 10 分钟)

由于上节课交换品评,此时学生手里的是其他人的文章。教师问:有没有觉得自己手里这篇特别好,想朗读出来与大家分享的?由于是朗读其他人的文章,比较不会害羞,所以很多学生举起了手。一位学生站起来读了这样一段关于木兰英勇善战的描写:

在茫茫大地上,一位将军骑在一匹战马上,威风凛凛,从眼神中能看出他那种豪情壮志。这时他使劲拍了一下马,马便仰天长啸,只见他举起右手,举起那把剑,大喊一声“冲啊”,后边那些整齐排列的士兵,也使出全身力气,喊着、冲着,刹那间,卷起万层尘土,

笼罩着大地。胡人被这气势吓倒了,但也仍在反抗。只见那个将军骑着战马,挥舞着宝剑,英勇地杀敌。他杀出了一条血路,直冲向胡人的首领。首领看见他,刚想砍去,只见这位将军挥舞着剑一下砍断了马腿。敌方首领应声倒下,但很快又跳了起来抓住木兰的肩膀,木兰左手抓住他的手腕,右手抓住胳膊,往左一扭,那人痛苦地挣扎起来……

这位将军,就是木兰。(马晓悦)

同学们纷纷鼓掌。教师赞赏之后,问学生们:原文对木兰英勇善战的描写在哪里?学生低头翻书,发现真正能体现木兰英勇善战的就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句。教师给学生讲了此句的互文手法后,继续追问:写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什么反而略写木兰的英勇善战呢?学生自然就得出:作者不想强调这种残酷的战争场面。教师又追问:那么作者想强调什么呢?作者详写了哪些场面呢?学生看书,梳理叙述层次后得出:

最着重写的是篇首的木兰织布( 8 句)和篇末的木兰还家( 6 句),其次详写征途思家( 4 句)、明堂面君( 4 句)、家门外见伙伴( 4 句)。

2. 对比法解读文本:“《木兰诗》是一首关于和平的诗”( 15 分钟)

在理清文章层次和详略后,教师请学生思考:这是一首北朝少数民族的民歌。当木兰的族人在歌唱她时,为什么重点强调的是她从军前的忧思和还家的场景?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描述。请大家看看自己手中有没有关于这两个场景的精彩描写,有的话就站起来大声地、缓慢地、有感情地朗读。学生对木兰还家一段特别有感情,抢着读了两段:

(在家时)在木兰的家中,只有木兰的房间还亮着忽明忽暗的幽光。 ( 点评:想象偏离文本,文本中何处表明现在是晚上? ) 从房间传出唧唧织布声,忽急忽缓,断断续续,终于还是停了下来。木兰望望窗外天雨,叹着气,思绪藏在了夜空深处。白天颁下的征兵令,( 点评:文中是“昨夜见军帖” ) 怎能让她的心宁静?卷卷军书,都写着父亲的名字。又要和胡人开战。自己的父亲已经年迈,头发早已花白。而家中再无壮丁,最年长的男儿也只有十二岁。 ( 点评:从哪句话中得出? ) 替父从军?这念头在她心中一闪。一阵朔风吹过,熄了残烛,把木兰的思绪引了回来。“犯下欺君之罪也不管了。”木兰的心跳动着。她推开门,轻轻走出家,可不能被父亲发现啊!随着雨声和清脆的踩水声,木兰苗条的身影消失在雨雾之中。(孟美汐)

(还家时 1 )沐浴之后,木兰把盘了十几年的发髻放了下来,一头乌发飘了起来。她坐在窗边对着镜子慢慢地梳理着。窗外,门前不远,小弟正奋力地杀猪,临走前他还是抱在怀中的小男孩,现在已经变成刚强有力的小伙子了。就连白发苍苍的父亲也挽起袖子用力劈柴,虽然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可是他盼着团聚的这一天盼了多久了啊!想到这里,老父亲一挥臂,嘴里还带着有力的喊声。家里此时已经生起了火,远处飘来诱人的、亲切的饭香,

全家人忙得不亦乐乎。 ( 点评:无理由的想象。 ) 木兰的目光还在小小的院子中闲游,啊!当年的小树长得那么高了!家里的那口井还在那里!一切都是那么熟悉,一切都是那么亲切,可一晃,十几年就这样过去了……(黄在兴)

(还家时 2 )木兰如愿骑上了千里马,奔驰在高山、平原、荒漠中……在路上她与每一个小动物热情地打招呼,飞奔到河边时,马蹄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浪花,河水溅到她脸上,她感到十分凉爽,心情还是那么愉快,她想起了小时候在这里玩耍的情景。

近了,越来越近了,她在山坡上已能望见家乡烟囱里飘出的缕缕炊烟。她闻到了家乡甘甜的气息,她平生第一次感到了家的归宿感。

她飞奔着,一下子跑到城外,老远就望见了自己的父母,立马拉紧缰绳,下马扑入父母的怀抱。这些年来,她从来没有感受过家的温暖与甜蜜。与姐姐多年不见,有多少知心话都闷在心中啊!她第一次感到这么轻松。

回到家中,摸着原来自己的旧饰物,第一次感到那么亲切。她把盔甲轻轻地脱掉,把它们抱入怀中,这么多年的陪伴让她和它们都好似融为一体,不可分割,脱掉时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感觉。她对着镜子打扮时,一开始有点不适应。看着镜子里的她,那么宝贵的青春都消失了,但她觉得为了父亲去打仗是值得的。(谭琭玥)

听完之后,两个场景之间忧虑与平和、紧张与舒缓的鲜明对比感染了学生。在这种对比营造出的感慨情绪中,教师带着学生朗读这两段的原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读完之后,请学生谈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两处?学生们讨论之后有这样的意见:前面写木兰在家时的情景,织布都织得忧心忡忡、织不下去,感觉有一种风雨欲来的压抑感;可是木兰还家时,她能够仔仔细细换衣服、梳妆打扮,给人一种雨过天晴之感,让人感受到不止是木兰回来了,而是整个国家都回复了和平、宁静。作为民歌,详写这两处,可以看出来这个民族对和平的珍惜、热爱。教师追问:那么你觉得《木兰诗》能够被我们汉族人世世代代传颂,原因是什么呢?这时学生就自然地得出来:诗里对于和平的向往、热爱。而《木兰诗》就是一首关于和平的诗。

3. 思考木兰形象——“你在诗中感受到的木兰美吗?”( 10 分钟)

在分析完《木兰诗》中对和平的珍爱后,教师继续带着学生分析木兰的形象:“你在诗中感受到的木兰美吗?”由此推动学生展开辩论。经过一番辩论后,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木兰的性格很美——孝顺、勇于承担责任、不慕荣华。有分歧的地方是:木兰的外貌美吗?有学生认为木兰从军十余年没有被认出来,一定是长相比较男性化;又有学生认为从“云鬓”、“女郎”、“伙伴皆惊忙”等词汇中能感受到木兰的外貌很美。总之,因为文章极少直接描写木兰的外貌,所以学生们有争议。

此处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古代乐府采集民歌,最重要的目的就是从民歌中了解当地的民风。而从《木兰诗》中我们能感到,作者把大量的笔墨花在描写木兰的性格魅力上,而只是用淡淡几笔暗示木兰的外貌,由此可见这个民族所欣赏的女孩子,是什么样的?一定是有着美好的性格魅力的;而外貌相对于内在来说,显然不是最重要的。

4. 教师范读,全班齐读( 5 分钟)

最后教师范读,引导学生用讲故事一样轻重起伏的音调来朗读,在学生的朗读声中结束本科的教学。

四、课后思考:

《木兰诗》这次用写作来带动文言文精读的尝试,是有所从来的。在之前我上《伤仲永》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抽象的文言文中感受到一个直观的形象,曾要求三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己理解的不同年龄的仲永。图画完成后,我用封闭的方框紧紧框住这三幅仲永的画像,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一个人不学习就会一直处于这种封闭的状态,进而引导学生感受学习的重要性。

这个设计我自己感觉很得意,然而在评课时,本组的老教师们指出:图画可以成为语文教学的手段,但最终还要把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回到文本本身。语文课之为语文课,就是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我深受触动,进而思考:如果把抽象的文言文化为直观的形象,除了图画,不还可以用写作吗?于是在这节课上,就不再让学生画图,而是让学生去用文字描绘自己读到的木兰。事实证明,学生的写作热情很高,而在看、听他人作品的时候,更是充满热情地去品味同伴的作品。这堂语文课上,学生真正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创作和分享的快乐,也更深地理解了《木兰诗》的韵味。

在文言文教学中,字词句的落实往往是教学的重点。但过于强调字词句落实,容易导致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情绪,如文章开头所说,学生只看见一堆熟悉的字,却并不能体会其中的人物故事、语言魅力、人文情怀。我希望通过这样一次尝试,达到“取法其上,得乎其中”的效果,让学生在快乐的品读、想象、创作中,不知不觉地落实字词,又深入地体会

到文言文本身的美丽。更进一步地,我更希望引导学生在学文言文(尤其是古诗词)时形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读完后能够自己问问自己,我读到的是一堆字,还是一个立体的情境?我脑中有没有影像、心中有没有感受?进而通过反复品味文字、展开想象,来完成对文言文的精读。以上是我对于文言文精读教学一次不成熟的尝试。

对程度较好的学生来说,这种深挖文本,读写结合的教学设计有很大的亮点,它能使文言文课堂看起来活泼许多。但是也正是在这份热闹之下潜伏着一种隐患,即囫囵吞枣,粗略大意,只是培养了学生的一部分阅读能力,而没有打好阅读的基础。从学生的想象习作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文本理解的粗略,这一点在我的批注中均可看到。这种教法使文言文从有“言”无“文”的极端进入到了有“文”无“言”的另一个极端。精读要有精的表现,如教师要求写木兰战场上的英勇的学生找出文本中的对应句,这种设计比较合理,从文本中来在回到文本中去,彼此应对;不会使学生信马由缰,脱离文本尽情想象。事实上,看到文字背后立体的图景是在对每一句话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充分想象完成的,它是思维的纵深发展之果,是高一级的文言文教学策略。

样本三:《孙权劝学》教学设计(第一次)

北京四中初一语文组王黛薇

科目语

授课

教师

王黛

授课年

七年级下使用的教材版本:人教版

教学背

景分

析《孙权劝学》出现在初一下是特别及时的,因为本文传达的

“学以致用”的观念能够启发学生“活学活用”,思考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而非“死学”。从学情上来看,学生已经读过《史记》《战国策》等较难的文言文,有一定的文言语感,理解本文不难,因此教师想激发他们进一步求知的兴趣,通过引导他们阅读拓展材料,挖掘出文本深层的故事,更生动地感受“活学活用”的道理。

教学目

标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表演课文,阅读拓展材料,让学生掌握

基础字词,体会“孙权劝学”故事所传达出的“学以致用”道理,感受文言文学习新方法——查找史料来“读出文字背后的故事”。

教学重让学生掌握基础字词,体会“孙权劝学”故事所传达出的“学

以致用”道理。

教学难

点让学生感受文言文学习新方法— ----- 查找史料来“读出文

字背后的故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

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导入:

( 3 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表演、思考( 15 分

【教师导入】

大约在公元年,孙权对吕蒙说

了一番话,也就是我们《孙权劝学》

里的话。短短的几句话,改变了吕蒙

的人生,间接导致关云长失荆州,走

麦城,改写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

而这番话,也被载入了史册,流传至

今。这番话为什么能产生这么大的影

响?因为其中隐含了一个道理,一个

我们明白了就能终身受益的道理。

【学生活动:表演课文】

请学生以组为单位,把本文表演

出来,要求用现代汉语说台词,可以

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或对文章的理解

适当增加台词。

准备时间: 5 分钟

表演时间: 5 分钟

【教师点评】表扬好的表演;引

导学生更正对词句的不当理解,强化

激发学生探

寻本文中蕴含的

“道理”的兴趣。

钟)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史料,讲解时始终突出其中“活学活用”、“学以致用”的道理。

( 15 分钟)

教师总结提升:

( 7 分钟)基础知识( 5 分钟)

【教师提问】刚才大家在准备表

演的时候,是不是发现有的地方很简

略,只是一笔带过,所以很难演?有

哪些地方是文章写得很简略,而你还

想知道的呢?大家来说说看。

【学生发言,教师整理学生发言

的顺序,根据学生的问题出示拓展材

料,出示前提问】

在我们阅读材料的时候,请大家

始终思考一个问题:孙权所劝、吕蒙

所学、鲁肃所佩服的“学”是一种什

么样的“学”?

【拓展材料 1 :吕蒙掌的是什

么事?】

【拓展材料 2: 孙权认为读书

大有所益,他读的是什么书?】

【拓展材料 3: 吕蒙与鲁肃“论

议”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

体验课文,同时发

现课文的简略难演

之处,产生了解更

多课文相关信息的

兴趣。

启发学生通

过阅读课外材料,

来读出看似简略的

文字中深层的故

事,并逐渐明白孙

权所劝、吕蒙所学、

鲁肃所佩服的“学”

是一种什么样的学

——学以致用的

(具体材料引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

【学生总结、教师点拨】

通过阅读材料,我们更深刻地了

解了文章,那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司

马光没有把这些内容都写出来?写出

来不是更好懂吗?

在《伤仲永》中我们就了解到了

学习的重要,《孙权劝学》无疑又一

次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但与《伤仲永》

不同的是,《孙权劝学》还告诉我们

要怎样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用简单的话来说,带着“应用”的目的去学,思考如何以知识启迪生活,让生活更有智慧,更美好。想一想,大家学了那么多知识,有没有想过用它们来启迪自己的生活?在脑中回顾一下。我们来看这样两段话:

【同学们熟悉的数学老师 和英

语 老师回顾该学科的知识如何启迪

了他们的生活】

《孙权劝学》出现在初一下其实

特别及时,因为你已经体会到中学学习任务的繁重,却又感觉乏力应对。孙权给你指出了一个根本的方向:学习是为了应用。你每学一点新知识,“活学”。

引导学生关

注本文的详略处

理,了解《资治通

鉴》的内容和编撰

目的。进一步感受

作者司马光的“活

学活用”。 总结强调《孙权劝学》中“学以

致用”的道理,引

导学生去思考、改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中考文言文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初中阶段在我们的教材中共有45课是文言、古诗词,其中有35课是精读篇目。在这些篇目里有岳阳楼的壮美,有小石潭的幽静,有桃花源的迷人,有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更有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执着。每一课都令我们感受到中华文化独特的美。今天着眼于中考,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文言文。 二、中考文言文的分量 文言文在中考中占多大的分值呢?05、06年中考,文言文、古诗词单独设题,即试卷的第一大题,分别为14分和16分。而07年中考试卷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满眼尽是文言、古诗词!你们原来的语文老师刘芳老师是一个工作的有心人,听说她在去年中考刚一结束时就让大家做了07年的中考试卷,大家应该还有印象吧,07年的中考试卷带给每一个考生的是一次别开生面的经典文化的学习之旅。我统计了一下,07年在54分的阅读题中,考查同学们文言、古诗词记诵积累的有12分,直接或间接考查文言、古诗词的题目共38分。那么,在国人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2008年中考中,文言、古诗词会占多大的分值呢?我不是命题者,我没有能力给大家一个数据精确的回答!但是我敢肯定的说:分值一定不会少! 三、研试题析考点明题型 在中考语文命题说明中,考查文言、古诗词的共有这样4个考点: 1、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 2、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3、文言词语的积累和理解。4、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这4个考点会以什么样的题型出现在我们的试卷当中呢?下面老师想请同学们透过以往的中考试题自己来分析分析。 昨天老师发给大家的资料,是老师将05、06、07年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中的文言、古诗词试题集合在一块儿,供大家给排队来了。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读题,思考一下:中考中文言、古诗词部分老师会出什么题?老师会考我们什么? 四、文言文复习专题一:文言文的翻译 明白了中考中文言、古诗词考什么出什么题,下一步我们就要有的放矢,逐个击破。明确自己该怎么答题! 今天,我们进行文言文复习的第一个专题:文言文的翻译。我仔细研读了在06、07 年中考结束后的宜昌市试卷分析,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文言文翻译题有一定的选拔性,学生能得分多,但能得满分的不多。我们的中考试卷集结业和升学两重功能于一体,每一个想的高分的同学必须赢在选拔性的试题上。我们要的不是能得分,而是得满分!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于敏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基本要求。 2、通过课文中的例句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归纳系统的文言句子的翻译方法(直译),并指导其应用。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三字翻译目标和“翻译六字诀”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教学步骤】 一.考点扫描: 湖北高考文言文翻译题赋分9分。《2010湖北语文考试说明》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的要求:古文翻译要求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畅通,要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二、例题回顾: (2010·湖北卷)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3分) (2)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3分) (3)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终身骄惰而窃食也。(3分) 【答案】(1)但是如今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只不过处理公文,办理政务罢了。 (2)耕地的农民,不再被督促尽力耕作,消费者不再根据收入确定支出。 (3)只知道(他们)一时之间不(让饥民)变成盗贼,却不知道他们一辈子骄横懒惰窃取衣食。 【解析】翻译文言文要字字落实,并注意句子中涉及的语法现象。重点实词、虚词和文言文语法往往是得分点。 (1)之:那些;不然:不是这样;簿书:处理公文。(2)督:被督导(被动);用者:消费者;出入:量入为出。(3)之:助词,不译;骄惰:骄横懒惰。 三、翻译的基本原则 1.三字要领:“信”“达”“雅” 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首先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走样,不漏译,不错译;继之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2.一句要求: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意译为辅,文从字顺 从高考的特点出发,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句落实到译文中,尤其在关键词句的理解表达上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难以直译或直译后无法表达原文意蕴的地方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四、文言语句翻译方法归纳 1、保留法(留)——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 ㈠人名(名、字、号等)、地名、官职名、年号、国号等专门称谓。 ㈡度量衡单位、数量词、器物名称。 ㈢古今意义相同的词。 例题1: ①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 ........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

叶丽经典文言文群文阅读教案

经典文言文群文阅读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东兴区外国语小学校叶丽 一、教学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当堂背诵。 3、理解、体会古人的某种家庭和亲情观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 2、难点:目标3。 三、教学设想: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初中语文中的古诗文教学,强调诵读,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本单元两篇文言短文《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语言文字相对浅显,且具有一定故事性,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容易些。因此,设想在以传统的朗读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完成对本文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解解决生字词。 2、制作几张简单的幻灯片。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谈,至今流传。这里,就有两篇文言短文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两位少年儿童。 二、读准字音,明确停顿: 1、请一学生范读,其他学生作好评析找错工作,并示范自己所理解的读法。 2、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请学生仔细对照。 三、合作学习,疏通文意: 1、四人小组互相讨论学习,逐字、逐词、逐句解决翻译问题。 2、请小组代表提出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由其他小组代表帮助解决。遇到班里没人能解释的,教师作解答。对文中重要的字词句,特别是那些常用文言词的用法,特殊的文言句式等,教师应加以强调。大屏幕出示重要字词句: (1)、解释句中黑体字的意思 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文言文两则》

《文言文两则》 教材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组 主题:人生启示 课时:共两课时,第一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1)在强调写字质量的同时,还可适当要求提高写字的速度,并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对于要写的生字、精读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要注意引导学生随时抄写,及时检测。也可以就“词语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复习巩固。 (2)首先理清专题的脉络,弄清楚课文在专题中的地位、作用,注意结合专题学习重点来组织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 这两篇文言文的内容都是中国古代故事,内容和道理比较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文中所蕴涵的古人的思想能给学生以积极的引导。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文章先写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接着写弈秋教两个学习态度不同的人下棋,学习效果也截然不同,最后写这两个人学习结果不同,并不是因为智力上有多大差别。通过这件事,说明了学习应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双方各持一

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笑话。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学情分析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能否正确地断句,流利地朗读,是首先遇到的困难,因此应引导学生在以前学习文言文的经验积累上学会分析理解。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评价任务: 1、认读生字词,会背课文。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3、能后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弈

陈增学《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学设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科目:高中语文

姓名:陈增学 单位:鹿邑县高级中学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2.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三、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文言文翻译专题,为什么学习这个专题呢?一是因为近些年来,年年都考文言文翻译题,而且每年每个省份必考文言文翻译题,我们河南省亦不例外;而是因为这个专题不仅是我们高一学生的短板,也是所有高中生的短板;从大的方面来看,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载体,学好文言文是我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需要。所以于公于私,我们都要学好文言文翻译专题。 二、考纲解读(为了让我们的复习更有针对性,我们来看一下考纲要求)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就是准确把握字句在文段中的正确的意义;而“翻译”则是将所提供的文言句子译为规范的现代汉语。 命题预测 考查重点 1、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2、含有一定逻辑关系的句子 3、含有关键词的句子 4、句式比较特殊的句子 常见题型 主观题:两道题,一题5分,共10分,每句话一般有四处得分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一共四分,加上句意通顺一分,共五分。 三、知识重温 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 二是字字落实,以为主,以为辅。 (先带领学生重温两个原则的理论知识,再进行解释:) 1.信:即字字落实,力求准确; 2.达:即文从句顺,力求通顺; 3.雅:即生动形象,讲究文采。 四、误点举要 多媒体展示学生历次考试中翻译题出现的典型错误(试卷图片),然后归纳:(要求学生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凭空想象(忽略语境), 丢三落四(信息遗漏), 只图大概(不求精确),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整理精校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 高考二轮复习 0402 09:41 ::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散文)教案(中) 18个常考的文言虚词 1.【而】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⑤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例释: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④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⑤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②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例释: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④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归去来兮辞》。⑤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石钟山记》。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例释: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④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廉颇躏相如列传》。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例释: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劝学》。④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石钟山记》。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④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

高三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文言翻译 教案精品版

教学过程 一、导入过程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复习预习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一)文言文翻译要做到“信、达、雅”三个字。“信”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就是要使译文忠于原文,如实地、恰当地运用现代汉语把原文翻译出来。“达”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就是要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及用语习惯,字通句顺,没有语病。“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就是要使译文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考试文言文翻译方法十字诀例析 (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文言文教学设计示例

文言文教学设计示例 文言文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能够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知道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的表现不同,明白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5.能够说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 教学的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的难点:理解文意。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疑问引入: 1.板书文言文和课题学弈,初步了解文言文并解释课题的意思。 2.观察课文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明白两个学弈人的不同表现。 3.疑问引入: 这位看下棋的老者是谁? 他与这两个下棋的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清楚。 2.指读,评价并正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读。 5齐读。 6.小节过渡: 三.理解课文: (一)根据注释,疏通全文。 1.学生根据课后注释自主理解句子的意思,不会的地方小组商讨。 2.学生交流汇报(出示小黑板): ①你都理解了那些句子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②有什么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③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讲讲课文的意思9 (二)引读课文,加深理解。引读设计内容: (1)弈秋是谁? (2)让弈秋干什么? (3)跟弈秋学弈的两个人表现有什么不同? (相机板书: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 (4)后一个人与前一个人相比学习效果如何? (相机板书:弗若之矣)

(5)是最后一个人的智力比不上前一个人吗? 四.感悟道理,谈出感受飞 1.不是智力不如别人,为什么弗若之矣? (引导并相机板书:专心致志三心二意) 2.从这两个学弈人的身上你明白了什么? (相机介绍本文的述说者孟子,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3.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想对自己说些什么呢? 五.练习诵读,读出韵味 六.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这一课你学会了吗?为什么学会了? 2.回去之后,把自己心得体会写下来,好吗? 附: 板书设计 文言文 26学弈 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专心致志) 弗若之矣 一人思援弓缴而射之(三心二意)

最新广东省天河区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翻译(第4课时)教学设计(新)

第四课时 9.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完成文后题目。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于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1)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而先后心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2)①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 ②而您不管是领先还是落后,您的心思都在我这里,您还有什么心思去调整马呢?这就是您落后的原因了。 【参考译文】 赵襄王向善于驾驭车马的人王子期学习,学习不久之后就与王子期进行比赛,赵襄王换了三次马,三次都落后了。赵襄王说:“你教我驾驭车马,没有把本领全教完啊?”王子期回答说:“本领全部都教给你了,只是你使用得不恰当。但凡驾驭马的动作协调,这样才可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明确考题形式和设题角度 2、掌握知识体系 3、强化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二、教学内容 1、考题形式:(1)单选题;(2)翻译题 2、设题角度:(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 法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5)筛选文中的信息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7)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知识体系 (1)应该掌握120个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2)常见古今异义词 (3)偏义复词 (4)常见通假字 (5)常见实词活用 ①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②名词用作状语 ③名词动词形容词用作使动 ④名词形容词用作意动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⑥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6)应该掌握的18个文言虚词 (7)常见文言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②被动句 ③倒装句 a主谓倒装b宾语前置c定语后置d状语后置 ④省略句 a省略主语 b省略谓语 c省略宾语 d省略介词 ⑤固定句式 a表陈述语气 b表疑问语气 c表反问语气 d表感叹语气

4、答题方法和答题步骤 (1)理解实词意义的方法 ①联系上下文推断 ②通过语法词性推断 ③根据整句句式推断 ④迁移联想推断 (2)理解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通过在句中位置来判断 ②根据上下句关系来判断 ③联系具体语境来判断 ④结合课文迁移联想来判断 (3)翻译句子的方法 ①原则:信、达、雅 ②具体操作六字法:留、增、删、补、换、调 ③依据: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前 后语境 (4)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方法 ①通读全文,把握体裁特征: 传记,抓住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 说明文,弄清说明对象和说明中心;

高考语文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中文言文翻译教案 泰兴市第三高级中学高二语文组宗华 第一课时 一、翻译的“三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文从句顺。 1、直译为主:忠实于原文意思,原文和译文必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原文中 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要落实;原文中没有的意思,在译文中一定不能出现;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2、意译为辅:有时有些字词,从本义上来说落实不了,需要我们了解引申义、比喻义、借代义等,这时需要意译。 3、文从句顺:译文要明白通顺,合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没有语病。 二、掌握正确翻译的 “六方法”:留、删、换、调、补、贯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 皆保留不动。如: ①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译文: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包围郑国。 ②荆轲者,卫人也。译文:荆轲,是卫国人。 2、删: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如: ①居顷之。译文:过了一些时候 ②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译文:秦王对待燕太子丹不好。 3、换: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通假字换成本字,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 古今异义词换成古义。 ①荆轲尝游过榆次。译文:荆轲曾经游历经过榆次。 ②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 译文:地图打开到最后,匕首出现了。 ③太子迟之。译文:太子以他为迟(嫌他迟)。 ④仰天太息流涕 译文:仰天叹息着流眼泪。(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注意:这里特别要注意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的翻译,即把固定句式整体翻译为现代汉语。(附:《高中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 例一.其李将军之谓也?译文: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例二.丹所以诫田先生毋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也。 译文:我告诫田先生不要泄密的原因,想要来完成大事的谋划。 4、调:把文言句中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 (1)、被动句。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 学设计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六年级下《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文内容,重点词语、句子及其意思。 教学时间:2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两则故事语言简洁,事中见理,善于运用比喻,比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教学本课,我采取从“学”和“辩”字入手展开教学。通过反复读课文,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 《学弈》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融知识性、趣味性与哲理性于一体的文言文。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成语导入:“专心致志”这个成语你熟悉吗谁能讲讲它的意思。“专心致志”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中的一篇文言文──《学弈》。(板书:学弈) 3、介绍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学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他的诗句我们熟悉的有: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君子不怨天,不尤人。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文言文翻译教学设计 五华县五华中学许菊嫦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文言文句子翻译考点的考纲考情。 2.把握文言文翻译应该遵循的原则、要求,牢记步骤,熟练掌握翻译方法。 3.培养并提高学生文言阅读理解能力,领略传统文化之美,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文言翻译方法,有效提高考场应试能力。 2.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与核心素养。 三、教学难点: 1.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达成目标。 2.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与核心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训练法等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外文言名句的积累与识记,翻译句子并阅读积累。 1.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译文】孔子说:“贫穷却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却不骄傲容易做到。” 2.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译文】孔子说:“在上者自己行为要得端正,不用命令在下者也能照着做,如果他自身不端正,纵然三令五申,在下者也不会服从。” (二)导入新课 文言文翻译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它是高考文言文考查中的一种综合性的考查方式。不管是广东卷的6分,还是全国卷的10分,再可能是2021年的新高考的5分,文言文翻译都是同学们拿分的瓶颈。许多同学解答这一类题型时往往不得要领,丢分现象比较严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落实文言翻译这个考点,共同探讨一下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要求和方法技巧。 (白板展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白板展示教学目标 (三)真题试练 (2020年全国卷1卷)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饘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 (2)其体浑涵光芒,雄视百代,有文章以来,盖亦鲜矣。 【译文】

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浙江省衢州市仲尼中学高三语文《文言文阅读》教案新人教版 教材分析: 所谓文言虚词是指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包括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不可或缺的知识。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从总体来说,着眼于应用,不直接考语法,题型都是客观选择题;为降低难度,同时也为了贴近中学教学实际,内容都是课内课外相结合,要求考生辨析加点虚词用法的异同。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大多没有超出《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用文言虚词的范围: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除单独设题考查外,还在“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中考查。 学情分析: 学生最怕文言文阅读,这道题也是每次考试试卷上得分率最低的一题。学生不知此类题的基本特征、识别方法、多积累一些解题经验。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18个常见虚词是同学们记忆的难点,每一个虚词有多种词性,每一种词性又有多种用法,死记硬背既费时费力,又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同学们突破这一难点,故编了19个速记口诀,压缩记忆内容,化复杂为简单,利用谐音,化枯燥为有趣,让同学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轻轻松松地记住18个常见虚词的用法和意思。 教学目标: 1﹑通过介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使学生了解高考考试大纲。 2﹑通过借助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使学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分析例句,使学生掌握虚词的基本用法。 2﹑通过练习训练,增强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通过学生积极参与“奇思妙想”的活动,培养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8个虚词口诀】于(与)焉何其若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 因为所以则而且 乃之乎者也

文言文说课模板

文言文说课模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初中语文组·号学生,今天说课的题目是《xx》,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理念),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解读。 第一方面:说教材 ·是·教版·年级·第·单元第·课的自读(讲读)性质的课文,纵观本单元(填入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这篇文言文(填入主要内容)。与旧大纲相比,新课标更突出重视学生心灵品悟和个性化解读。·作为一篇(文采斐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文言文),学生不仅能被其美妙的语言所打动,吸取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学营养,感叹古人的智慧,更能学的深刻的哲理。这些都足以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学习这篇文言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对话讨论一定能带来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学段这一单元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新课标提倡的三位教学目标,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定位在: 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文章创作背景、大致把握内容 1.能够识记、理解字、词、句的含义。 2.能够了解文言中常见的语法现象。 3.懂得体悟作者的情感、思想,能与文章“对话”了解掌握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4.能感受文章的表现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能力目标:这一目标确定的核心是教师需要明确如何去教,如何吸引学生实践并掌握一定求知的方法。 情感目标:一、吸引鼓励激发阅读兴致 二、浸润陶冶提高文化品位 三、潜移默化渗透德育思想 同时,为了充分发挥本教材的优势,教学重点:(一般是知识目标或者能力目标中的内容) 结合(初中学生的一些实际情况),教学难点:(一般是教材中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可能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或较抽象,复杂,深奥的知识点,有时重难点可能会交错) 第二方面,说教法和学法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文言文教学内容的单一,教学手段的单调,忽略了学习的主体,缺乏对学生兴趣、情感等主观体验的人文关怀,导致了学生学习文言文无兴趣、少情趣。这就使文言文教学继续陷入学生厌学的困境。针对这种情况,我打算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思路,将课堂还给学生,增强学生的自信 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得文言文教学回到一种良性循环当中来。 1、倡导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 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掌握一定的学习策略上的“会学”;建立在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选择古文·,正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古文赏析的能力、评价作品的能力和认知事物的能力已达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会感兴趣于作品的文质兼美、立意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教案及练习题DOC

2013年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复习练习题 考查的考点、题型: 1、文言句子翻译。 (题型:用文字翻译形式考查) 2、评析人物、理解思想内容或蕴含的哲理。 (题型:以简答形式考查) 3、文言句子断句。 (题型:要求用“/”线断开句子) 解题步骤: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解题方法指导: 1、文言句子翻译。 (题型:用文字翻译形式考查) (1)、要求:做到“信”、“达”、“雅” (2)、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3)、步骤:解词——串意——顺意 (4)、方法:“增、删、调、补、留” 2、评析人物、思想内容或蕴含的哲理 (题型:以简答形式考查) (1)、读懂文章内容,从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神态方面描写去分析。(2)、引用原文(或原文的翻译) (3)、抓关键句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回答 3、文言句子断句步骤、口诀 (1)、读懂是关键,词汇、语法要掌握。 (2)、利用虚词,帮助断句。 断句口诀: “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是停顿。或句或逗看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观察句式,准确断句。 2007年肇庆市文言文考题(不考课内文段)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7—9题。(10分)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①,见谢王翦曰:“寡人以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②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

“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③。王翦行,请美田宅园地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④,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⑤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后王翦)大破荆军。 注释:①频阳:秦县名,县治在今陕西富平东北。②荆兵:指楚国军队。 ③灞上:地名。④关:指函谷关,在今河南灵宝东北。⑤怚:通“粗”,粗暴。 7、下列句中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自驰如频阳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B、①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②秦皇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C、①请美田宅园地甚众②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D、①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②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②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9、从上面所选的文字来看,你认为王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作答。(3分) 2008年肇庆市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考试题(既考课内又考课外)休①为人峭直,不干荣利;及为相,甚允时望。上②或宫中宴乐及后苑游猎,小有过差,辄谓左右曰:“韩休知否?”言终,谏疏已至。上尝临镜默然不乐,左右曰:“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上叹曰:“吾貌虽瘦,天下必肥。萧嵩③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韩休常力争,既退,吾寝乃安。吾用韩休,为社稷耳,非为身也。”(节选自《资治通鉴》第213卷)注释:①休:姓韩,名休,朝中的一个大臣。②上:皇上。③萧嵩:朝中的一个大臣。 12、从这段文字看,皇上喜欢韩休这个大臣吗?为什么?请简要作答。(3分) 13、用“/”为文中画波纹线的语句断句。(2分) 韩休为相陛下殊瘦于旧何不逐之 1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两个句子。(4分) ①萧嵩③奏事常顺指,既退,吾寝不安。

文言文翻译教案1

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教案 【教学目的】 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 、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 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文言文的阅读离不开翻译,高考中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所占的分值也较大,这几年都是九分,而考生平均得分多为分值的一半,可见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既是个重点也是个难点。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提高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呢?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好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二、文言文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1文言文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信”,就是译文要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增译。 “达”,就是译文明白晓畅,符合现代汉语表达要求和习惯,无语病。 “雅”,就是译文语句规范、得体、生动、优美。 2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直译,指译文要与原文保持对应关系,重要的词语要相应的落实,要尽力保持原文遣词造句 的特点和相近的表达方式,力求语言风格也和原文一致。 意译,指着眼于表达原句的意思,在忠于愿意的前提下,灵活翻译原文的词语,灵活处理原文的句子结构。 两者的关系是,只有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旨的情况下,才在相关部分辅之以意译。 三、文言文翻译方法 1翻译的基本方法是“对”,即“对译”,要求逐字逐句的落实。 女口:古(古代)学者(求学的人)必(一定)有(有)师(老师) 2、具体方法为“换”、“留”、“删”、“补”、“调”五字诀 ①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及专有名词。其中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国号、庙号、谥号、书名、器物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等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换:就是用现代汉语词汇替换文言词汇。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等。 ③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如发语词“夫”、“盖”,某些助词,如衬音助词

文言文教学设计方案

文言文教学设计方案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文言文教学设计方案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些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①他们为什么争辩?②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③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①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②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

高三文言文翻译教案 【教学目标】 1.以翻译为切入口,提高学生文言文得分率。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设想】 1.高考的文言文阅读是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的,作为高考的第一轮复习,要遵循由“已知”推出“未知”的认知规律,由课内拓展到课外,以课内文段阅读为材料进行复习,通过“积累——迁移——巩固”的复习原则,逐一落实考点内容。 2.在学生掌握了“信、达、雅” 三字翻译目标和“六字翻译法”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在文言翻译中的盲点,力图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翻译疑难的技巧,并通过训练验证这些技巧的可操作性,使学生能举一反三,从而增强文言文翻译的信心。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让学生变换角色,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完成教学内容,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利用高考题,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2.知识重温——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1) 提问: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 第一: 忠于原文,力求做到___ ____ _____ (信达雅)

第二: 字字落实,以_____为主,以_____为辅(直译意译) 让学生用自己语言表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三字原则的理解 (2)提问: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法”? ①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书名、物名都保留不译;与现代汉语表达一致的词语可保留。 ②补:“补”即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如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③删:把无实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偏义复词中的衬字等删去。 ④换:古代的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字。 ⑤调:“调”即调整语序。文言文中一些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要按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语序。 ⑥选:根据文意选, 选用文言词恰当的意项 3.明确本课要解决的问题: 掌握解决文言文翻译疑难的技巧。 二、请你当解题者 从高考题看文言文翻译的命题规律,得出文言文翻译步骤一:抓关键词句,洞悉得分点(1)出示高考题,学生试翻译 把下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016年全国卷Ⅲ) 傅珪,字邦瑞,清苑人。今自去秋来,地震天鸣,雹降星殒,龙虎出见,地裂山崩,凡四十有二,而水旱不与焉,灾未有若是甚者。”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文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珪归三年,御史卢雍称珪在位有古大臣风,家无储蓄,日给为累,乞颁月廪、岁隶,以示优礼。又谓珪刚直忠谠,当起用。吏部请如雍言,不报。而珪适卒,年五十七。嘉靖元年录先朝守正大臣,追赠太子少保,谥文毅。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