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_特征与价值取向_王家宏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_特征与价值取向_王家宏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_特征与价值取向_王家宏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_特征与价值取向_王家宏

第40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Vol.402014年第1期Journal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 No.1.2014

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项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部分内容(项目编号:2012GXS4B058)。作者简介:王家宏(1955-),江苏苏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管理及公共体育服务研究。收稿日期:2013-12-17

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

王家宏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215021)

摘要:全面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对于保障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公共体育服务高效、均衡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认为:其内涵主要指政府部门、市场组织与非营利组织为满足公民及其组织需要的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

服务机制与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其特征主要包括系统性、公共性、统筹性、服务性、保障性、科学性与创新性等;价值取向指要注重共享和参与、重视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以及实现公共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有效互动。

关键词: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包容性增长;公平;效率中图分类号:G80-0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9154(2014)01-0007-05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

and value orientation

WANG Jia -hong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JiangSu 215021)

Abstract :Comprehensive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protect construction and promote efficiency ,

balanced development.The suggests are :the connotation mainly refers to government ,market organization and non -profit organization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citizens and organizations make system arrangement of service contents ,service forms and service mechanism and service policy ;the features mainly include Systematicness ,publicity ,integrated planning ,service ,indemnificato-ry ,scientific and innovative ;the Value orientation refers to the sharing and the equal participation ,emphasis on public sports services and the effective interaction of the public sector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arket main body.

Key words :public sport service system ;Inclusive Growth ;Fairness ;efficiency

CLC number :G80-053

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1-9154(2014)01-0007-05

“十二五”时期,体育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

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是关乎人民,

造福社会的体育民生工程。加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公共体育产品供给和服务功能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1]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强调要努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和均

等化程度。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

要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社会领域

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所以应该精确地定位于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就在于公共体育服务对于现今的政府来说乃是制度性义务,而不

仅仅是时空限制的具体性义务,否则体系本身就无法

获得合法性支撑。从总体上来讲,

明确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特征,进而探讨

其价值取向有利于逐步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符合体育自身发展要求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1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

关于“体系”,《辞海》中的“体”意味着整体,其中

包含诸多因素

;“系”意味着相互联系。[2]

“体系”是指各个要素之间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们彼此关联,由这些DOI:10.15942/j.jcsu.2014.01.005

第40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

相互联系和制约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就是“体系”。关于“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定义为由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资源配置、管理运行、供给方式以及绩效评价等所构成的系统性、整体性的制度安排。丁文武(2011)认为,公共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团体和私人机构等为补充的供给主体,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3]这为我们全面把握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提供了借鉴。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般来说,“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公共体育服务的类型和结构,解决“是什么”的问题。而“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一个正式的、官方的概念提出,则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事业重点、难点的高度概括。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2007)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指由满足公共体育需求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包括体育活动体系、体育组织体系、体育场地设施体系、体育信息体系、体育指导体系、体育资金体系、体育政策法规体系、体育监督反馈体系、体育绩效评价体系,并对各子体系的结构及内容等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4]郇昌店(2011)等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由服务主体、客体以及环境共同构成的公共体育服务系统。[5]杨俊峰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国人民改善体育健身的环境和条件,有效地支持全国人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满足全国人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全国人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是一个由若干服务要素和保障要素组成的,按一定结构和层次构架的,具有体育服务和体育保障功能的整体。[6]

综上所述,各种观点一致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旨在充分体现公益性和政府的主导在政策制定、制度建设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体育权益,政府部门、市场组织与非营利组织更多地是协作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但更多的是把强调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作用,这与当代社会现实不符,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即供给主体包括政府、企业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侧重研究如何有效地整合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从而为公共体育服务的运行提供保障,即研究公共体育服务主体如何为客体(服务对象)有效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主要是指为公民及其组织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体育服务为主要目的而建立的一系列有关服务内容、服务形式、服务机制与服务政策等的制度安排,最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与体制创新,而通过公共体育服务的提供过程来看,其主要包括需求体系、供给体系、保障体系与评价体系等内容。

2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特征

2.1系统性特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到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保障系统和评价系统等。为了充分发挥各系统和各组织要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建立一个高效、有序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需要基于系统性思考,来组织、设计、管理和运行各环节。系统性涵义主要包含:第一,整体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有序的系统组合,其建立应着眼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运筹、运作。第二,联系性。联系性既表现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各子系统彼此间的制约、渗透与转化,也表现为相互连接与依存。第三,有序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容、结构、层次具有明确的服务方向,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体育需求是有序推进系统实施的基本前提。所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注重系统化建设,对公共体育服务机制、设施、组织机构、内容、队伍以及功能结构、体系布局进行规划,注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网络化的供给系统,惠及公众。

2.2公共性特征

“公共性”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最重要的和最核心的一个特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公共性:一是指利益取向的公益性。公共体育服务作为现代社会公共服务的基本范畴,公共体育服务以普遍实现公共体育权益为准则,追求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二是服务主体的公众性。公共体育服务单位应该面对社会普遍提供基本无差别的公共体育服务。所有的公共体育服务措施,都应该无条件的向公众开放,接纳公众参加各种活动,接受公众的管理和监督。三是服务供给的公平性。享受基本的公共体育服务,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现代政府的主要职责,政府必须为公众提供等同的接触和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机会。四是资源配置的公有性。一般来说,公共体育资源内容体现出一定社会的共同价值准则和主流意识形态导向,符合社会在体育上的共同、根本与长远的利益。作为一种公平

第1期王家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2014年

与正义的公共性是一种价值伦理,客观要求政府满足公众要求,让公民享有平等的参与权与机会,并强调公共舆论的监督和批判作用。

2.3统筹性特征

统筹性是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目标的具体反映,即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均等化。“体系化”要求加强顶层设计和谋篇布局,在政府主导之下,整合区域内各级公共体育资源,凝聚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优势,形成合力,建立动态的公共体育文化系统。推进体系化建设,要重点做好“二个统筹”:一是要统筹区域和部门的体育资源。“十二五”期间,要重点以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平台,消除行政壁垒,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公共体育资源共建共享,提高利用效率。二是要统筹城乡体育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就其本质而言,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无差别或最大限度的缩小差别的发展。[7]建立城乡体育发展联动机制,推动公共体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布局、合理配置,缩小城乡公共体育服务资源,促进城乡体育协调发展。

2.4服务性特征

公共体育服务作为公共体育管理工作中的最为重要的内容,从一个侧面肯定了公共体育管理者的服务性特征。政府、公民、第三部门及私人部门在公共服务提供中的角色和功能各不相同,在相应的领域中,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通过彼此的通力合作,形成多元协动的局面,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顺畅民意表达公共利益诉求的通道,保证公共体育服务的服务性;公开公共体育服务有关信息,赋予公民更多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公民具有对公共体育服务提供自主多元选择权利。改变传统的严格的行政控制,并向人性化的公共治理转变,进而实现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而以公众为导向的公共服务体制客观要求公共服务的提供转变为由公民和社会所支配,即公民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政府才能够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公民要求以怎样的方式提供服务,政府就得以怎样的方式提供,政府没有自由处置的权力。

2.5保障性特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就是要确保每一个人都能够享受到除生存权之外的基本的体育权利,实现最基本的体育需求。财政保障系统、绩效评估与政策调节保障系统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子系统,不仅直接关系到整个体系实施的可行性、稳定性、现实性和长效性,还决定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存在效果,使其具有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监控能力。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保障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制度方面、投入方面、参与方面与配置方面。一是从制度架构上确保全体公民在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权利均等;二是从财政投入上确保全体公民在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方面资源均等等;三是从决策参与上确保全体公民在享有公共体育服务方面效果均等,旨在在公共体育服务提供的框架之内,允许社会成员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之外的选择,尊重其选择权。

2.6科学性特征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一种系统化的制度设计,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其建设需要根据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和体育发展状况,建立责任明确、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服务型政府治理的一种管理模式而言,其存在本身很大程度上应该吸纳现代管理技术并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技术实现过程中的规范化、标准化、公开化、透明化。同时,我国目前尚缺乏整体性的和针对不同区域特点差异性的科学合理的体育投入指标体系。而科学合理的投入指标体系应该包括:一是投入总额及其增长速度;二是投入总额占据财政支出的比例及其增长速度;三是投入的各项构成。使其成为考核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质量、效率和水平的重要量化指标。建立科学的公共体育服务考评体系需要确定考核主体、考核导向以及关键考核指标。即在政府考核主体之外,应结合公众的意见和第三方机构的意见,基于公众需求为导向,确立和细分关键的考核指标,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

2.7创新性特征

创新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体育服务观念的创新,即公共体育服务成为各级政府的职责之一,实现成本、效率和公平的统一。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是单项性的政府体育职能,更不是有某一个政府体育部门来行使主体职能的体育项目计划,它是政府因承担体育义务而设计出来的制度层面自循环功能框架,是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规范化、制度化、效率化、均等化和长效化的制度创新之举。要从制度层面上实现政府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打破传统体制下政府单一主体的垄断供给,形成政府、市场组织与非营利组织协同运作的局面。并且,要进一步推进管理创新。紧密结合国家、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做到体育规划创新先行,明确发展的长期战略规划,有效整合公共体育服务资源,提供丰富、优质的公共体育服务;还有,要强

第40卷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年

化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创新。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体育服务运作标准、运作原则、运作程序;另一方面,要建立责任追究和公众参与机制,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创新。

3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价值取向

“包容性增长”译自“Inclusive Growth”。2007年,亚洲开发银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长”的概念。包容性增长强调在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其中,机会平等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参与”和“共享”是内涵,且是益贫式增长,并逐渐成为民生发展的制度诉求。因此,包容性增长是提倡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体现出公平与效率的内在一致性,“包容性”意味着机会平等和制度公平,“增长”意味着效率。“包容性增长”理念对于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突出,相关政策法规缺失等问题的解决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包容性增长就是科学发展观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领域的本质体现,该理念下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是“公平和效率包容型”,是一种公平和效率相互依存、和谐包容的模式。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作为融合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理想的政策目标,它本身承载着广泛而深厚的价值诉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价值取向的选择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政策手段及制度措施设定了原则和依据。按照“包容性增长”的理念,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以公平与效率为价值取向。具体来说,需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把握。

3.1核心理念:注重共享和参与

共享和参与不仅仅是机会的平等,也是实质的公民权利,更是让社会弱势群体有着真正公平参与的机会与实质的自由,旨在实现机会平等、过程公平直至结果正义的目标。[8]1975年《欧洲体育运动全员宪章》,1978年《体育教育和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与1996年《奥林匹克宪章》均强调了公民参与体育的权利,因此,享受公共体育服务自然成为公众参与体育的权利之一。

传统的公共体育服务模式下,公民只是被动地接受服务,相对忽视公众的需求和偏好,形成公众影响较为有限的不利局面,缺乏必要的公民参与。随着公共管理改革和“以人为本”理念的影响,共同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可以较好地解决公共体育服务建设中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偏差问题,进而保障公众接触和享受公共体育服务的机会和基本无差别的公共体育服务,且所有的服务措施均应该无条件地向公众开放,接纳公众参加各种活动,接受公众的管理和监督。并且,公众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有利于反映公共体育服务需求和对公共体育服务进行有效评价。当然,不仅要扩大公民参与渠道,强化政府服务过程中公民参与途径的制度设计;还要加强对政府公务人员的道德教育,提高政府的责任意识和对公民参与的回应性,以保证公民参与的实现。而对于公民来讲,主要强化自身素质培养,培养参与能力,增强权利意识,培养责任感。

3.2内在要求:实现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的有效互动

公共服务是一个复杂性系统,其复杂性来源于自身结构、参与方关系、供给方式和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复杂性。而基于这种复杂性,公共服务供给中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机制的混合。[9]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仅是一个不断推进和逐渐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还与供给机制、品质评价及成本构成息息相关。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在提供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的角色定位、边界所在及其有效互动是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

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内在要求使其理应符合“公平”标准,但是随着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自组织力量的发展,政府与市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的传统界限逐渐被打破,政府、私营部门、第三部门之间的关系有主有次,体现出很大的竞争与合作性,而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也演变成为由各种不同角色所组成的复杂合作网络的过程。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供给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的有效互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满足公众对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是一种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社会活动。公共体育服务各供给主体保持着一种相互独立、相互竞争、相互合作和制衡的关系,并在特定规则的制约下实施行动。基于任何一供给主体都无法完全准确地反映公众需要偏好和现实的利益诉求,会因其自身的价值判断而造成供给结果与需求公益目标不一致问题的出现。政府应着力构建公共产品供给多元主体之间的对话合作机制,促进权力分享,建立起共同承担风险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联合体;政府应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提高私人部门的社会声誉、加大政府补偿力度、对非营利组织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等,激励其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满足公共利益;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约束各主体市场利益最大化的冲动,保证每个公民公平享有权利。因

第1期王家宏: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价值取向2014年

此,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成为新时期我国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重要内容。

3.3实践导向: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

目前,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不仅水平较低,无法切实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要,而且供给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与群体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所以,体系必须关注弱势群体的偏好差异,在满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尊重不同群体的自由选择。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必须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群体之间的公共体育服务成果享用更加趋于协调、均衡,在尊重实际差异和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实现公共体育服务的普遍受益。

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意味着必须保证公众享用公共体育服务需求、权利、能力及结果的均衡平等,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区域均等化、城乡均等化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均等化。具体需要做到:(1)关于财政保障。要明确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完善与规范中央财政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财力性转移支付的比例,实行纵向转移与横向转移相结合的模式;建立公共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增加其对公共体育服务更大的覆盖领域,促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实现。(2)关于组织保障。公共体育服务组织保障除了纵轴结构与横轴结构外,还应具有空间轴结构,即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私人组织以及各种公共体育服务机构在地理位置上分布形成的空间轴结构。(3)关于政策法规保障。要整合现有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条例,把部门法规提升到法律层面,为逐步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奠定坚实的法理基础。在法律体系的纵向层次上,尽快整合政策、法规,清理不符合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原则的法规、规章、政策,将较为成熟的政策、法规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立法的途径上升为基本法律,提高其权威性、统一性。(4)加强绩效评价。要制定科学的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标准,注重评价的可操作性,做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为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提供改善建议。

参考文献

[1]薛钢.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群众体育全民战略全面构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关于加快乐山市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EB/OL].http://www.scsport.gov.cn/bencandy.php?fid =47&id=4910.2012-07-19.

[2]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200.

[3]丁文武.集成电路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21.

[4]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概念开发及其结构探讨[J].天津体育学院报2007(6):472-475.

[5]郇昌店,张琮.我国公共体育服务概念的辨析--兼于范冬云先生商榷[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05-308.[6]杨俊峰.山西省小城镇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研究[D]山西: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9.7.

[7]王谦.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8]王聪,李成智.“包容性增长”理论视角下的政府体制改革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2013(6):33-34.

[9]郁建兴,吴玉霞.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09(12):12-18.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汇报 (2014年7月10日 **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市第四次党代会提出了建设文化**的战略部署,市委出台了《关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实施意见》,对加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实施了一大批文化惠民工程,大力加强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丰富和活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维护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全市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 一、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进。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工程、农家书屋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有市、县(市、区级艺术馆(文化馆8个,从业人员68人;有县(市、区级公共图书馆 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183万余册,从业人员72人,阅览室座位近2000个;有市、县(市、区级博物馆、纪念馆14个,从业人员292人,年均举办展览50多次,举办培训90多次;有演出场馆9个,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2个,从业人员331人,年均服务观众44万人次,其中服务基层观众35万人次;有乡镇综合文化站134个,总藏书50多万册,从业人员184人;已完成全市1783个行政村农家书屋工程全面覆盖的建设任务;全市1900个行政村(含居委会实现了有线广播村村响;建成7个县级、134个乡镇街道办共141个广播室;建成了57个激情广场文化活动示范点。 (二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一是成功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自2007年以来,我市承办了海峡客家高峰论坛、海峡客家歌曲创作演唱大赛、第五届福建艺术节、红旗颂等大型文化活动近20场次,深受社会各界的好评。二是积极开展送书、送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题研究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专题研究 首都旅游产业运行监测调度 项目内容 从人流量及游览舒适度指数两方面对全市4A以上重点旅游景区和通往景区的路段进行实时视频监测,并通过电视台现场直播,北京旅游网、北京旅游官方微博、北京旅游手机报等平台及时发布监测数据和引导提示。 功能特色 为游客合理安排游玩计划提供了有效的参考,确保旅游各项保障工作安全、有序。上海旅游集散中心 项目内容 市旅游局直接管理的为旅游者提供自助旅游服务的城市旅 游基础服务功能机构,包括旅游咨询、票务、展示、交通组织、信息发布、安全救援管理、质量监督及投诉处理七项便民服务。中心网站向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咨询与服务,提供网上订票业务,为游客与景点搭建高效、快捷的现代化信息沟通平台。集散中心以便捷的自助旅游形式为特点,成为发展都市旅游和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功能特色

上海市民及在上海的国内外游客出游的首选,也是上海旅游公共服务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山旅游气象防灾预警服务项目内容 黄山风景区管委会与安徽省气象局、黄山气象管理处合作建立黄山风景区防灾减灾指挥中心,旨在探索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和规范化建设。建立了三套专业的旅游气象业务系统,凝练了四项旅游气象业务建设与管理规范,建设了一个防灾减灾中心,承载旅游气象服务五项功能,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山岳型景区旅游气象服务体系。中心包括作业指挥中心楼、配套自动气象站、人影业务系统、人影炮台以及相关附属设施等。与黄山气象管理处合作建设黄山风景区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在黄山分别布设5台闪电定位仪,组成覆盖全景区及周边地区的实时闪电监测网;分别布设10台大气电场仪,组成覆盖全景区的大气电场实时监测网;完善景区内自动气象站建设,实现雷电临近预警预报。 功能特色 国内山岳景区一流的防灾减灾研究及指挥中心,为游客提供更为详实的旅游气象信息。大连市智慧旅游平台 项目内容 在智慧旅游诚信评价体系建设、多种支付方式、旅游位置服务等领域与中国银行、中国电信开展广泛合作,成为消费者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

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 见 1

2

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 施意见 (鲁办发[]33号12月6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1号)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对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 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新要求。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入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任务,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的新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全 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全省各级各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 3

落实党的十七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充分认识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问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有重点、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 富多彩,真正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的成果。 二、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建设 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繁荣发展富有山东特色的先进文化,推动我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协调发展,坚持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坚持城乡、区域文 化协调发展,坚持把建设重心放在基层和农村,统筹规划、加大投入、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着力改进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 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为在新起点上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二)目标任务。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相适应,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加大众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努力建设以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设施网络、资金人才技术保障、组织支撑和运行评估为基本 4

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发展策略研究

党的十九大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既阐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也深刻揭示了新时代背景下人民需求与消费升级变化的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13年的595244亿元增长至2017年的827122亿元,年 均增长6.95%;全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18311元增长至2017年的25974元,年均增长7.25%[1]。物质决定精神。随着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消费已从“物质文化”升级到“美好生活”[2],开始追求更高质量、更高品质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此背景下,人民群众对作为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的体育提出了新的更多更高要求。为此,应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目标导向,加快发展和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提高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适应和满足人民对体育的多元化需要。 1建设和发展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理论逻辑 1.1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特征。何谓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目前学界虽然作了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和阐释,但尚未形成统一的界定。肖林鹏等人认为,该体系指的是由各种能够实现公共体育需求的条件一起构成的整体,比如体育指导、体育组织、场地设施体系、法律条例体系等等内容[3]。郇昌店等人认为,该体系指的是服务主体、客体、环境等因素一起组成的系统[4]。也有研究认为,该体系是可以持续为所有人的体育健身条件及环境提供改善,满足群众的个性化健身需求,有效提高群众健康素质的服务及保障系统[5]。依据这些界定,我们可以看出,体育公共服务体系是以群众或组织为主要对象,为其提供公共服务,由此建立起的相关服务形式、内容、机制、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涵盖了供给、需求、保障、评价等相关内容。体育公共服务包含了多方面的特征[6]:第一,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体育公共服务涵盖了供给、需求、保障、评价等系统内容,为了让各个系统及要素之间能够产生协同,这就需要有系统性的思维进行设计、组织及运行,搭建有序而且高效的体系。第二,具有公共性的特征。公共性是该服务体系的核心特征,在利益取向上,体育公共服务的重要目的是实现公共体育权益,最大可能地追求社会效益;在服务主体上,体育公共服务面 向所有群众;在服务供给上,为所有人提供公平性的享受体育服务的机会。第三,具有统筹 性的特征。体育公共服务是政府主导的,将各个地区的公共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发挥不同的资源优势来形成合力,最终为人们提供更高效的体育公共服务。第四,具有科学性特征。该体系的建立是参照各个区域的经济及体育发展实况,以责任明确、高效服务为基准而建立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第五,具有服务性的特征,该体系的本质即为各相关主体合作来形成多元合力,最终为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落脚点在提供服务上,因此其具有服务性特征。第六,具有保障性的特征,该体系在制度架构上保障所有人享受到平等的权利,

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

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近日国家旅游局发布《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而制定的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明确了主要工作任务、重点建设工程,是统筹推进未来五年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发展和改革的综合性、纲领性文件,是指导各地加快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行动指南。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看看2020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图解吧。 推动景区门票优惠和免费开放 长期以来,阻碍民众出游意愿的因素之一就是景区门票价格偏高。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202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186家5A级景区,门票平均价格达112元。 对此,规划提出,推动各地推出景区门票减免、赠送等惠民活动。推进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城市资源免费向市民游客开放。推动有条件的景区景点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 随着景区门票减免和优惠措施的推出,未来景区门票有望更加亲民,从而让更多民众能够玩得起。

落实国民休假制度制定实施细则 出门旅游,需要金钱,也需要休假时间。2020年4月开展的部分城市(60个城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本情况调查显示,超过50%的职工当年享受了带薪年休假。 为了让更多的人能有时间去休闲旅游,规划提出,推动制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鼓励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支持各单位结合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安排错峰休假。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可以预期,国民休假制度的加快落实,更多的人将能有时间去外出旅游,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再是一种奢望。 5A级景区全部具备第三卫生间 在外旅游,不少人都遭遇过如厕难,尤其是旅游高峰期,景区厕所尤其是女厕所往往大排长队。而且,由于没有家庭卫生间,带小孩如厕也是一个难题。 如厕难题未来有望得到缓解。规划提出,加速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步伐,推进厕所革命深入城乡、普及景区内外,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 按照规划,到2020年,全国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累计完成10万座;主要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线路、旅游步行街区、乡村旅游点等游客集中区域的旅游厕所全部达到A级标准;旅游厕所地图覆盖所有A级旅游厕所;无水冲、泡沫节水、微生物降解等厕所技术得到广泛应用;4A级以上旅游景区80%以上的旅游厕所实

中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目标与任务 基本完善五大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服务是指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为满足海内外游客的公共需求,而提供的基础性、公益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主要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旅游安全保障服务、旅游交通便捷服务、旅游便民惠民服务、旅游行政服务等内容。 《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旅游公共服务发展总体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完善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政府主导、全社会协同,公益性原则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具体工作目标分别是: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信息全面准确及时、传播渠道多元化、覆盖面广泛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全面发布游览咨询信息、旅游市场信息、境内外旅游目的地安全风险提示信息、旅游服务质量信息等旅游公共信息。超过50%的游客通过各种渠道享受到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全国旅游咨询中心数量年均增长15%。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覆盖国内、入境、出境三大市场的旅游安全保障体系。全社会共同保障游客安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各类突发事件得到有效应对、对旅游业的不利影响进一步减轻,旅游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安全、顺畅、优质、实惠的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从交通枢纽到集散中心(点),从集散中心(点)到旅游景区的

旅游集散体系,形成各类旅游集散中心(点)1000余个。完善旅游城镇与主要旅游景区间的公共交通,强化旅游服务功能,在主要旅游城市开通观光巴士。基本形成标识完善、服务配套的自驾游交通服务体系。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实施免费的旅游景区、公共游憩区等公益惠民资源比“十一五”期末增加20%以上。建立健全覆盖旅游活动全过程的通信、邮政、金融、医疗、无障碍、环卫等便民服务设施。出台更多针对特殊人群的旅游优惠政策。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形成功能齐全、部门协作、地区协同的旅游行政服务体系。旅游市场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游客的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旅游投诉机制进一步健全,旅游投诉圆满解决率年均达95%以上。文明旅游、绿色旅游和理性消费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的保障体系。初步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相关保障制度,形成旅游公共服务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融合发展的局面。加大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十二五”期间,旅游公共服务财政投入年均增长20%以上。形成旅游志愿者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长效机制,“十二五”期末,参与旅游咨询服务的志愿者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 五大体系的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 看点一:完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发展思路:以制定旅游公共信息标准为基础,完善与相关部门的信息沟通机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旅游公共信息资源,扩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以建设旅游咨询中心示范项目为突破,完善以旅游资讯网站为中心的在线旅游信息服务集群,以各类旅游咨询中心为基础的现场信息服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 摘要]文章阐明了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重点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了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文化资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新时期文化建设面临的一个战略性课题。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国家到地方都日益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全国各地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资金投入日益加大,兴建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增加,硬件设施明显改善。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与文化产业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相比,我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改革发展步伐却显得有些迟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困难与问题。 一、当前公共文化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政策法规刚性支撑体系缺失 国家、省、市现行的涉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大部分都是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但是在微观的执行层面上,缺乏刚性的政策支撑,特别是在经费保障、经济政策、捐赠制度、人才队伍建设、管理体制等等方面只是作了原则性的要求而缺乏具体的政策规定,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健全,这与中央对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文化事业发展的现状都不相适应。体制性障碍继续困扰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管理的部门分割、行政壁垒,各级政府的行为不到位和责任落实不明确也都阻碍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资金投入不足,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文化发展的差距日益拉大 国家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投人总量偏少,中央财政2006年的文化事业费只占其全部支出的0.39%,远低于一般国家的1%以上水平。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也较大。农村文化投入明显不足。2006年国家对农村文化共投入44.6亿元,仅占全国财政对文化总投入比重的28.5%,这是由于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社会和文化转型阶段,文化生产力还不发达,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一些差距。尽管近年来我国公共文化事业经费增长较快,但由于基数小、比例低,公共文化经费的增长速度仍大大低于国家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文化行业一直处于“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状况,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的一些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三)资金投入少,自然导致公共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国38240个乡镇,5800多个乡镇无文化站,23000多个图书馆、文化馆需要新建和改建;许多县和乡镇的文化宫、影剧院、书场、农民公园等公共文化机构都已相当陈旧,面积狭小,年久失修,服务能力逐渐弱化。目前为基层群众服务的多数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较大困难。许多县级图书馆购书费得不到保障,全国有700多个县级图书馆无购书经费,占公共图书馆总数的1/4。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紧缺。多数县级电影公司难以正常运转,许多县级剧团有名无实,无法正常演出。有的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后,政府保障资金没有完全到位致使公共博物馆难以为继。而且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文化设施更加落后,基层文化服务功能有所萎缩。有的地方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或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一些基层文化站门庭罗雀,其结果是被随意挤占,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基层文化站(室)步入建了倒、倒了建、循环往复的怪圈。还有的乡镇基本无综合性文化站,有的村社(社区)基本无活动室及相应设备,也无专兼职人员。有些地方广播电视覆盖率低,收视效果差。还有一大批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景点根植于民间,由于多年得不到保护,濒临灭绝和消亡的边缘。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附件1: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今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落实《2010年文化工作要点》提出的“建立若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的要求,努力探索“由管微观向管宏观转变,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工作方式,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文化部、财政部拟将共同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以下简称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现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全民为服务对象,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创建一批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

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充分通过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调动各地政府的积极性,集成、整合、提升“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广覆盖、高效能转变。 二、基本做法 (一)按照创建标准要求,确定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性意义的地区和项目,着力解决制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能力和服务能力,积极探索不同类型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模式,以及文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和模式。 (二)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相结合,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制度设计研究工作针对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我国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的具体实际,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设工作,对涉及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具体解决方案,形成一系列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手段和措施,努力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开展制度设计研究是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度设计研究成果是示

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

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及系统结构 【摘要】体育公共服务是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随着我国的经济进步、文化水平提高和社会转型,政府对于公共服务的职能也随之不断增强,这其中,我国的体育公共服务的提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政府的扶持之下,我国体育公共服务会朝着法制化、市场化、民主化和多元化发展。本文将针对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结构进行分析,以期为体育公共服务更好的满足大众需求做出参考。 【关键词】体育公共服务;理论框架;系统结构 体育公共服务是为适应政府保障公民基本体育权利的安排而产生的,是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基础,体育公共服务的进程是一个历史过程,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时期都有着不一样的形式和内容,但是总体来说,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都是按照一定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结构进行扩展的。 1 建立体育公共服务重要性 体育公共服务并不是单纯的自身独立的系统,它与公共行政管理和社会经济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可以说,体育公共服务既是一个社会性质的问题,同时也是公共性质和经济性质的问题。体育公共服务在我国的整体发展中占据

重要位置,因此对其进行分析,可以为今后的全面创新和发展理论基础起到奠基的作用。 1.1 体育公共服务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随着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人们在满足了温饱的需求之后,将目光转向对于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的方面上来,对于我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一定推进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育公用服务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健康保障,从统筹角度看来,满足了我国社会的以人文本的要求,建立一套完整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可以更好地统筹规划,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时代进步的步伐。 1.2 强化了政府的职能 现如今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公共事业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性,体育公共服务的出现更好的适应了这种趋势,使政府的职能更为丰富,与责任更为相符合,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从某个方面而言就是代表了政府职能的强化,而构建一套完整的理论框架和系统结构,可以带动体育公共服务的更为完善的发展,对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加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2 体育公共系统的理论框架 2.1 政府的主导作用 要想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和创新化,就需要政府强化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 方 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 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2012年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全文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全文 国家旅游局近日发布《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而制定的专项规划。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的通知 旅办发〔2017〕34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旅游局:《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已经国家旅游局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十三五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 为认真贯彻《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加快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现状与形势 一、形成新基础 十二五期间,全国旅游公共服务有序推进,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旅游信息咨询、旅游交通集散、厕所革命、旅游便民惠民、旅游安全保障等领域加速建设,全国旅游公共服体系初步建立。 (一)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实现突破 旅游公共服务已成为各级旅游部门的重要职能和工作内容。国家旅游局首次出台《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

意见》等政策文件,指导和推进全国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地不断强化领导,设立旅游公共服务管理机构;研究出台旅游公共服务保障政策,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建设。 (二)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机场、车站、码头等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加速发展,旅游通达条件持续改善。通信网络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旅游信息服务基础不断巩固。大型旅游综合体相继建成,城市休闲设施加速开放,国民旅游获得更大休闲空间。 (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加速建设。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覆盖主要交通枢纽、景区景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集中区域。旅游咨询网站、智慧旅游终端等旅游信息服务平台相继建成。旅游信息咨询、门票预约、酒店预订等服务功能不断拓展。12301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成开通,旅游公共信息服务智慧化水平逐步提升。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不断提升。旅游道路加速建设,旅游专线相继开通,旅游景区可进入性明显好转。高速公路、国省道干线等主要交通沿线的景区景点标识导引设施加速建设。旅游集散、交通换乘等旅游集散中心服务功能日渐强化。 厕所革命启动开展。《全国旅游厕所建设管理三年行动计划》、《旅游厕所建设管理指南》等文件制定出台。全国旅游厕所工作现场会、中国厕所革命推进日、中国厕所革命宣传日、全国旅游厕所设计大赛、全国旅游厕所技术创新大赛等相继举办。各地厕所革命领导小组纷纷成立,厕所建设计划相继出台,厕所资金投入、用地保障等政策不断推出。2017年全国建设旅游厕所 22009 座,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厕所革命开局良好。 旅游便民惠民举措陆续推出。旅游消费券、旅游卡、旅游年票等便民惠民举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力度,推进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重要保障,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文化事业经费投入不足,尚未建立比较完善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运行经费保障机制,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较大。 二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设施总量不足、质量不高、配置不合理的问题依然突出,基层文化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形式、方法与城乡居民的现实需求还不相适应,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尚未形成。 四是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还存在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等问题,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不完善。 [措施]

中公教育专家总结以下措施,供考生参考: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目的。各级文化部门要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基层特别是农村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运行机制,加快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一是继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夯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硬件基础。以重大文化工程为抓手,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县、乡镇和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形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强体制机制等软件建设。加快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劳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扩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渠道,抓紧制定支持和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办法,确保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渐增长,建立分区域的人均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三是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和契机,以地方党委、政府为主导,突破体制障碍,加大跨部门、跨领域、跨系统的文化项目的共建共享力度,加强基层文化资源的整合。 四是大力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模式。高度重视数字文化服务在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期间,努力将文化共享工程建成资源优质丰富、技术先进实用、服务便捷高效、网络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阵地。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某某区某某镇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推动含浦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文化强镇,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立标准》和《长沙市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实施方案》,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遵循统筹规划、重心下移、加大投入、因地制宜的原则,以建立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权益问题,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为推进岳麓区创立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为实现含浦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坚持科学规划、以人为本的原则。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部署要求,科学规划,从满足人民

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出发,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 (二)坚持保证基本、惠及全民的原则。切实保障广大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积极探索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惠、均等的路径、方式和方法,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三)坚持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的原则。针对制约公共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和关键环节,先行开展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设计研究,着力深化文化站点改革,构建符合公共文化服务规律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功能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某某综合文化站的设施功能,加强管理和软环境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在全镇普及符合标准的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到全镇所有村(社区)都将建成面积不低于5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室,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员。 2、基层文化阵地工程。在全镇整合农家书屋、党员远程教育、共享工程资源和体育活动场所,形成村(社区)文体活动中心,各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文化管理员,尽力达到“两室一厅(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文化活动厅)”的标准,形成覆盖全镇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杭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优化研究--毕业论文

杭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其优化研究 摘要 旅游业作为文化服务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也掀起了一个发展旅游业的高潮。一时间全国上下都在打旅游牌,纷纷挖掘当地的各种旅游资源,促进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走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与自己生活品质的提高,而旅游热则是这一要求最直接的体现。本文以杭州为具体案例进行实证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法对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进行细致研究,并且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根据杭州市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现状和总体规划以及问题所在,提出相应的优化改进方案,以期对杭州乃至全国的智慧旅游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提供有益建议。关键词: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杭州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一、研究背景 (3) 二、文献回顾 (3) 三、研究导论 (4) 1.研究目的 (4) 2、研究方法 (4) 四、研究内容 (5) 1、杭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 (5) 2、杭州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优化方案 (6) 五、结论 (7) 六、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研究背景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一般由各地的旅游部门进行主导,是城市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和完善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在旅游发展中不断涌现出新特点,旅游越来越多的与互联网相互配合促进,在网络的帮助下旅游资金进一步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整合、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等,智能技术需要更多地被应用到旅游业的各个层面。由此也诞生了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也被称为智能旅游,它是以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高性能信息处理、智能数据挖掘等技术在旅游体验、产业发展、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应用,使旅游物理资源和信息资源得到高度系统化整合和深度开发激活,并服务于公众、企业、政府等的面向未来的全新的旅游形态。利游客可以随时随地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资源、旅游经济、旅游活动、旅游者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发布,更好更及时的了解旅游信息,及时安排和调整工作与旅游计划,从而达到对各类旅游信息的智能感知和全面利用。 对于杭州这样传统的旅游热门城市来说,旅游业不仅仅是其城市的经济产业,更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和文化软实力的体现。而智慧旅游则在旅游管理、旅游服务和旅游营销的三个层面上实现了杭州市旅游产业的创新和升级,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和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二、文献回顾 作为一个新课题,学界对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文献资料也都比较新。其中韩玲华和姚国章的论文《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在智慧旅游和全媒体运作上较为成熟的江苏省为例子进行了实证研究,探析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李萌的论文《基于智慧旅游的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材料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大学生调研报告 题目: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调研区域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 姓名めめめ 系别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专业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 指导教师めめめ 时间 2012年8月2号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学生处、院团委制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めめめ 指导教师:めめめ 党的十六大明确了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特别提出“要加强政府对文化公益事业的力度,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文艺精品创作服务体系、文化知识传授服务体系、文化传播服务体系、文化娱乐服务体系、文化传承服务体系、农村文化服务体系等七个方面。先进文化理论研究服务体系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引导性意义。 一、调查目的 作为学习文化产业经营与管理专业的我,虽然即将是大二的学生了,但是我国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还不是很了解。因为我们学习此专业才一年的时间,而且还未正式步入社会,所以社会上的很多事情还不是很了解或许有些陌生。 为了了解我家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暑假期间我对我的家乡彭水县岩东乡屵山村以抽样调查和亲身观察的方式展开了调查。 二、调查背景及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国的经济水平逐渐提高了。人们的物质需求逐渐得到满足,开始追求精神文化上需求以陶冶情操丰富生活。 为了进一步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之所以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是全面实施党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由此,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 【法规类别】旅游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旅办发[2012]281号 【发布部门】国家旅游局 【发布日期】2012.06.11 【实施日期】2012.06.11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 国家旅游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 (旅办发[2012]28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局(委):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精神,加快实施《中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专项规划》,全面提升我国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不断满足广大游客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公共服务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转变政府职能、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丰富旅游公共服务内容,提升旅游公共

服务质量与水平,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实现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做出积极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游客为本、需求导向,实现旅游公共服务的科学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推动旅游公共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坚持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形成统一领导、全社会协同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格局;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发展,推动东中西部协调有序发展;坚持先进引领、强化规范,以标准和示范工程引导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三)工作目标。力争到2015年末,基本建设完善全国旅游信息咨询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便民惠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服务体系等五大体系,初步实现旅游公共服务在东中西区域间、城乡间的统筹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旅游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二、主要任务 (四)加快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doc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探索科学发展之路 ——走进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精神,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分类指导东、中、西部和城乡基层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上水平,文化部、财政部在2011年共同开展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主要内容是:在“十二五”期间,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创建工作对于进一步发挥典型的示范、影响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地方人民政府的积极性,整合、集成“十一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果,更好地研究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中明确提出,要“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表明这项工作已经由文化系统的部门行为上升为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示范区创建工作引起了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已经成为各示范区创建城市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第一批31

个示范区创建城市,由市委书记或市长担任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的就有23个,并首次全部以市委、市政府文件形式制定下发了《创建规划》和《创建方案》,形成了党委、政府领导,文化、发改、财政、人事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创建工作格局。通过开展创建工作,各地公共文化经费投入、设施建设、服务供给等各个环节的任务都得到了明确,体系化、定量化、指标化程度明确提高,有效推动了各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轨道。同时,浙江、江苏、上海、湖北、重庆等省份还参照国家级示范区创建工作机制和标准,全面启动了省级示范区创建工作,形成了文化部门层层推动创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从创建工作情况看,各示范区创建城市将创建工作作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途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重点推进,推动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撬动地方大幅投入。粗略估算,首批中央财政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31个城市财政投入资金超过100亿元。31个示范区创建城市均以创建工作为契机,推动落实了中央关于“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的政策要求,部分创建城市2011年比2010年文化事业费投入实现了翻一番。二是设施建设大幅提速。通过开展创建工作,许多示范区创建城市将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列入“十二五”规划并加快施工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至少提速5年,不少创建城市启动了一些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实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