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通过《蜀相》一诗的教学,教会学生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教学步骤:

1、通过疏通文意、弄清史实,领悟意图、品味情感,分析手法、深化理解,三步鉴赏《蜀相》一诗。

2、小结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

3、运用所学鉴赏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杜甫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人,我们学过他的不少作品。例如《登高》、《月夜》、《又呈吴郎》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杜甫的诗——《蜀相》。(板书:蜀相)二、按步骤鉴赏诗歌。

㈠齐读全诗,正音。

㈡疏通文意,弄清史实。

⒈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诗。“蜀相”指的是三国时的诸葛亮。诗中哪些诗句写到诸葛亮的事迹?

三顾频繁天下计:三顾茅庐,定计天下。

两朝开济老臣心:开创蜀汉,辅助后主。

出师未捷身先死:出师未捷,身死前线。(板书: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

㈢领悟意图,品味情感。

⒈“泪满襟”的英雄指的是哪些人?

明确: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者,大智大勇者。(非武艺高强、勇武过人的

人)包括杜甫本人。

⒉杜甫为何会为诸葛亮而泪满衣襟?(杜甫、诸葛亮两人的联系)

杜甫、诸葛亮两人的异:

诸葛亮:得逢明主,施展才华,为蜀丞相。

杜甫: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志存高远,有心报国,怀才不遇,抱负难展。

杜甫、诸葛亮两人的同: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壮志未酬身已老。(760年杜甫48岁)都是壮志未酬。

诗人景仰诸葛亮,为诸葛亮壮志未酬、事业未竟而哀叹、惋惜。从中我们读到了

杜甫对诸葛亮的景仰、痛惜、哀叹之情。(板书:景仰、痛惜、哀叹)

除此以外,还有什么原因让杜甫“泪满襟”,注意诗人的生平,诗人和古人的联

系。

杜甫也是有心报国,有老臣心,但和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杜甫也是为自己的命

运和遭遇而流泪。(叹人叹己)

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长”字包含的深意。以往师兄师姐默写,常把“长”字错写为“常”字,哪个更好?

明确:长:永远,永恒;毫无例外。常:常常,经常;偶有例外。

“长”字表现的哀叹、惋惜之情更为深沉、感伤。

⒋齐读诗歌后四句,注意读出景仰、惋惜、哀叹的情感。

㈣分析手法,深化理解。

这样看来,诗歌的最后四句似乎将感情都说全了。那么,作者为何还要写前面四

句呢?我们一起来品读。

⒈首句有一个字很特别,“寻”字有何深意?

“寻”:特意去找,急切去找。(不是路过,不是游玩)“寻”字,体现了作者

崇敬、景仰。

⒉“寻”到了什么景?

柏森森(高大茂密的柏树);映阶碧草;隔叶黄鹂。

不写祠内的殿宇、塑像,却写柏树,碧草,黄鹂,写这些景有何用意?

①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自远望而近观,由寻途到入庙,笔路清晰。

②柏森森:渲染庄严、肃穆的气氛;功业如参天柏树,衬托诸葛亮形象;松柏有万古长青之意,暗指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的精神常在。

③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自,独自;空,徒劳地。碧草萋萋,悦目。黄鹂婉啼,悦耳。满眼春色,无人

欣赏。或是战事频繁无人瞻仰,或是世道无情被人遗忘,写出诗人怀古的寂寞之心(先贤被遗忘,自己无知音)。也有一种说法是杜甫景仰蜀相诸葛亮,无心赏景。无论是

哪种情况,杜甫都是借景抒情,以乐景衬哀情(春意盎然)。(板书:借景抒情)

⒊杜甫寻武侯祠,到底是要“寻”什么?

读诗要看诗句,看诗人,看注释,不要忘了,还要看题目。题目是“蜀相”,蜀国丞相,而不是“武侯祠”、“诸葛亮”,杜甫着重的是诸葛亮的政治身份。

乱世思良相,杜甫寄望于当世良材,渴望有如诸葛亮一样的贤相承担国家重任、

匡扶江山。(公元760年杜甫到成都躲避战乱,安史之乱(755-762年)还未结束。)

⒋小结写法技巧:杜甫一生遭遇坎坷,颠沛流离,仍心系国家,心系百姓。这是

杜甫被尊称为“诗圣”,被历代文人奉为典范的原因。诗中,作者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所怀者大,所感者深。(板书:借古抒怀)

⒌齐读全诗。读出杜甫的情怀。

三、总结方法咏史诗的鉴赏方法。

《蜀相》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板书:咏史怀古诗)

咏史怀古诗词是通过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

的情感的诗歌。

鉴赏咏史诗有一些方法步骤。(投影三种技巧)我们刚才课文的学习就是按照这

些方法步骤进行的。

㈠疏通文意、弄清史实。

㈡领会意图、品味情感。

㈢分析写法、深化理解。(板书:文意、史实、意图、情感、写法)

详细解释:

㈠疏通文意、弄清史实。

咏史诗里的历史是诗人感受中的历史,思考中的历史,感情成分很浓。侧重点不

同,用意不同。《蜀相》突出的不是我们熟悉的诸葛亮军事智慧,而是天下计、老臣

心、未捷身死,看重的是蜀相的身份。

㈡领会意图、品味情感。

咏史怀古诗诗史相融,诗人借历史言志、抒情、喻理。我们鉴赏时要找准两个连

接点:

一是诗人与历史人物的联系;一是诗人所处时代与史实时代的联系。

诗人可能是借古抒怀,感慨个人遭遇。《蜀相》如此、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也如此。苏轼借对雄姿英发的周瑜的追忆,表达自己华发早生,壮志未酬的感慨。抓住诗人和历史人物的连接点,找出两者的联系可以很好地理解诗歌。(鉴赏《蜀相》,注意杜甫与诸葛亮的联系。诗人与古人的联系可能是同病相怜型;可能是对比失落型

李清照《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可能是借古讽今,抨击社会现实。例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借刘义

隆北伐失败典故来咏叹南宋北伐兵败的事。诗人写咏史怀古诗很多时候有现实的原因,

借历史寄寓对现实的情感态度。要抓住诗人所处时代与史实时代的连接点来理解。

也有一类咏史怀古诗,借事喻理,表达对历史的冷静理性思考。诗人自己并不置身其中,诗歌与现实的联系也不强。例如,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

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为项羽自刎而惋惜。王安石《乌

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认为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㈢分析写法、深化理解。

咏史怀古诗一般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鉴赏时要立足

文本,细致分析写法,才能深入体察诗人的本心。

借景抒情、借古抒怀、借古讽今、对比(今昔盛衰、人物遭遇对比)、用典是常

见的手法。

借景抒情,用永恒的自然连接古今,表达诗人对世间成败、兴衰的感慨。自然永

恒还常常被用来反衬人生的短促,草在人逝,如“映阶碧草自春色”。

今天我们通过《蜀相》的学习,来学习咏史怀古诗的鉴赏方法。需要强调的是,

我们把诗歌进行分类,讲不同类型诗歌的鉴赏方法,不是为了分类而分类,而是为了

更准确地理解把握诗歌。

板书设计:

咏史诗蜀相

文意、史实诸葛亮:天下计老臣心身先死

意图、情感景仰痛惜哀叹(叹人叹己)

写法借景抒情借古抒怀

四、作业:运用本课所学方法鉴赏刘长卿诗歌《长沙过贾谊宅》。

作业思考流程及参考答案:

疏通文意、弄清史实:

“三年谪宦”、“楚客”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汉文”恩薄,汉文帝先重用后疏

远贾谊,“湘水”凭吊,贾谊曾凭吊屈原。

领会意图、品味情感:

悲,万古留悲,沉重的悲凉之感,定下感情基调。

把握诗人与历史人物的联系:刘长卿“刚而犯上,而遭迁谪”(见练习册p45),与贾谊一样,同为怀才不遇被贬。同病相怜,借古抒怀,表达怀才不遇的悲伤痛苦。

分析写法、深化理解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借景抒情,以悲景衬悲情。“独寻”而“空见”,寻而不得,只有秋草、寒林、斜日,借深秋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表达自己孤独、惆怅之情。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汉文恩薄,怎算有道?反语手法的运用。

恩薄的岂止汉文帝呢,还有当朝皇帝啊。“吊岂知”,屈原不知贾谊凭吊,贾谊

也不知刘长卿凭吊,知音难遇。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落寞惆怅的心境。(双关: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江山寂寂,草木凋零,国家衰败。贾谊

为何被贬长沙,是因为朝廷不重视人才,表面是怜君,实际上是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之语。借古讽今,表示对朝廷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蜀相》公开课教学设计

《蜀相》教学设计 定远中学张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之令狐文艳创作

《蜀相》导学案 令狐文艳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

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6、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7、把握诗歌情感基调,品评人物形象: 二、“以意逆志”,探究此诗的主旨。 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州,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诸葛亮可赞美的东西很多,作者为什么选取“天下计”和“老臣心”这两点呢?(请同学们结合诗题和作者的生平理想思考。) 2、联系时代背景揣测:处于人生落魄阶段中的杜

《蜀相》教案(市级获奖教学设计)

太白中学“问题式”教学实验教案 编写:张月劳 审核时间2011.11.9 课题 杜甫《蜀相》课时共 1 课时,第 1 课时学 习目标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重 点、难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赏 析 要 点 指 导【这类诗歌的赏析要点】1、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 3、领悟感情。诗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学习过程 问题解决自主解决(8min )1、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他创作的许多诗歌,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杜甫也被誉为“诗圣”。 2、在艺术上,他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沉郁顿挫_;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著有《杜工部集》。 3、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呢? 怀古咏史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4、诗歌中最能表现出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颈联、尾联 互助解决(12min) 1、开头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题为“蜀相”,却从“丞相祠堂”写起,有何用意?“柏森森”用在诗中有何深意? 设问,自问自答,点明丞相祠堂的所在地。 从“丞相祠堂”写起,而题为“蜀相”,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因为心思其人,所以才要寻访其庙。“柏森森”一词,“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一是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静谧、肃穆的气氛,适合追奉先人;二是衬托诸葛亮高大、正直的形象,表现了历代人民对诸葛亮的爱戴,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不能。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用“尽”“皆”传达的是高兴的心情。用“自”“空”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显英雄长逝、遗迹荒落,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 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此联写丞相庙宇幽静、寂寞,先贤的功绩被人遗忘,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虽是写景, 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这是反衬手法,以乐景衬哀情。 这种写法古诗中很多,如唐代诗人李华《春行即兴》:“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鸣。”李清照:“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它们都能取得同样的表达效果。 3、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诸葛亮的功绩? 上联的“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侧面映衬。下联的“开济”,“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指辅佐刘禅继位。这表达出作者对他的敬仰。落脚点在“天下计”和“老臣心”。“天下计”说明他的雄才大略。“老臣心”说明他忠心耿耿,无私报国。 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 英雄指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从小立 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一生坎坷。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 导读:《蜀相》导学案 [明确目标] 1、知识和能力: 2、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示:请在明确本文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先学先练”活动) [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赏析前提):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概括写出): (2)触摸诗人,明确大意(概括写出): (3)置身诗境,熟读成诵(课堂检查) 2、品味探究(专题训练): (1)本诗首联采用了怎样的表现形式? 首联在表现形式上是起句设问,对句自答,一问一答中透出对蜀相的思慕之情 (2)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

(1)“诗眼”分别“自”、“空” (2)“自”和“空”二字互文见义,碧草映阶,春光空自美好;隔叶黄鹂,声音空自悦耳因为诗人思慕的人早已逝去,诗人无心欣赏自然,大好春光只能“空自”存在,这就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当时缺少济世英才的慨叹 (3)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表现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以凝练的笔墨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丞相祠堂的寻访,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诗人对忧念苍生、济世扶危的诸葛亮极其崇敬景仰,希望在当时安史之乱中也能有诸葛亮这样雄才大略而又忠心为国之人出现为国效力;同时也寄寓了自己生不逢时、抱负难施的感慨 (5)以《蜀相》为例,说明律诗对仗的特点 律诗要求颔联、颈联对仗要求在一联中的出句和对句在句法结构上一致,同一位置的词语词性相同如本诗颔联的出句“映阶碧草自春色”和对句“隔叶黄鹂空好音”两句就是如此两句的定语“映阶”、“隔叶”都是动宾短语,“碧草”、“黄鹂”都是名词作主语,“自”、“空”是副词作状语,“春色”和“好音”都是偏正名词短语作谓语总之,此联结构一致,词性相同,平仄相错,对仗十分工整

蜀相教学设计(公开课)

《蜀相》教学设计 课前演讲 【课堂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诗词鉴赏方法。 2、学会以“字”为向导的情感提炼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1、能够通过合作探究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2、掌握以诵读来感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1、通过赏析诗歌,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 2、深刻体会杜甫深沉的追思缅怀之情。 【课堂重点难点】 1、学会以“字”为向导的情感提炼法。 2、深刻感受杜甫深沉的追思缅怀之情。 【教学方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诵读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据,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抽两名学生朗诵诗词,并让其他同学说出朗诵的效果(并试读) 2、整体感知《诗经》有云:“诗言志” 师问:请用一个字来概括杜甫凭吊武侯祠时的心情。 明确:敬、慕、惜 3、赏析诗词(学生讨论赏析并品读) 师问:三个字在诗词中体现: 敬字可以想到哪些词语?(敬仰尊敬)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①蜀|相(足见诸葛亮的地位,尤其是在杜甫心中的地位)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慕字可以想到哪些词语?(羡慕仰慕)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赏析:“三顾频烦”,写出刘备对诸葛亮的赏识,同时也交代了一位求贤若渴的贤主明君。“天下计”,实指,诸葛亮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天下的策略,以及为建立巩固蜀汉政权而做出的贡献。“两朝开济”,写出刘备对诸葛亮的厚爱和重用,其中“开济”,乃建立,辅助之意,写出了诸葛亮的卓越功绩。“老臣心”,映射出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 结论:杜甫羡慕什么?仰慕什么?为何要追思? 分析:羡慕的是①千里马幸得伯乐 ②英雄有用武之地 仰慕的是,①彪炳史册的功绩 ②鞠躬尽瘁的忠心 惜字可以想到哪些词语?(惋惜痛惜) 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泪满襟 赏析:“出师未捷”,兴军伐魏尚未成功,兴复汉室统一中国的愿望未能实现。“身先死”,表达了对诸葛亮宏愿未能实现的惋惜。“英雄”,实 赏析:“映阶碧草”,映,掩映,碧草,绿草,青草,写出祠堂周围草木茂盛,“春色”,暗指春意盎然。“自”,独自的意思,草色虽青,春色虽美,可也只能是“孤芳自赏”,因为无人欣赏。武侯祠人迹罕至,杜甫不禁问道,难道武侯被人遗忘了吗?“空好音”,空,“白白的”,黄鹂叫声虽清脆悦耳,可此时无人欣赏,诗人也无心聆听。 总结:诗人借景抒情,借这些清新明丽之景来反衬自己此时的失意怅然和和痛惜之情。 拓展:有关“空”的诗句有: “空”,白白的,徒劳的,无用的,失落,痛心 三、主旨探析

学案的格式和要求

学案的格式和要求 一、什么是学案 “学案”是教师为学生每节课的学习设计的。学案是适合学生自主学习文本。学生根据“学案”设计充分预习,带着问题到课堂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做准备。由此可见学案有利于养成学习习惯,有利于获得更有价值的信息。它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二、学案的特点 1、问题探究是学案的关键,帮助学生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 2、知识整理是学案的重点,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 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3、巩固练习是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 的巩固练习,对探索性的题目进行分析解剖,讨论探索,不仅能通过解题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而且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创新能力。 三、学案的设计思路 1、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学案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 学的问题。 2、教师在设计本部分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 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3、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 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四、学案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1.学生自学式。简单的适合学生自学的知识,教师设计出思考题,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自学完成,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强调。 2.师生共研式。对重点知识或学生自学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可采取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研讨、交流的方式进行。学案在此部分可以设计出具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或在教师的适时点拨下,自己得出结论。 3.教师讲授式。对学生无法自学或生生、师生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采取讲解的方式,但教师的讲并不是满堂灌,而应该配以启发、点拨,诱导。 五、教案与学案的区别 目的: 教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学案——为学生自学提供指导 性质: 教案——教师中心,单向性,封闭性 学案——学生中心,互动性,开放性 角色: 教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学案——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 表达: 教案——界面规整,表述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 学案——界面亲切,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 也就是说——上课设计好教案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传统的教案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教学的单向性,以"教师为本",即以老师和课本为中心,更多是考虑教师如何把课本知识内容讲得准确无误,精彩完美,并重点突出,难点到位,而忽视了学生的学

《蜀相》导学案及答案--精美

《蜀相》导学案 一、教学目标: ①通过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④理解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 杜甫(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巩义人,唐代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2、写作背景(论世): 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760年春天,这时持续了五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命运仍在风雨飘摇之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杜甫到成都郊外的武侯祠去凭吊,写作此诗,自然不单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含有忧时忧国的深心的。 3、字音字形 祠.()堂柏.()森森空好.()音频fán()泪满襟.() 四、教学过程 1、从诗歌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首______诗。 2、诗中写了诸葛亮哪些事,从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选他为咏怀对象?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景物有什么 特点?其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 五、知识拓展 炼字题的类型 1.炼动词。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按照一定的艺术构思组合而成的,而真正能构成鲜明的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要是动词。因为名词在诗句中往往只是一个被陈述的对象,它本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常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此。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一种和谐。而且陶潜说:“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种返,不是自然境界,而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2、炼形容词。形容词常作修饰语,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一“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也写出征夫处境的孤危。 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3、炼数量词。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诗人的笔下常常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例: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后郑谷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改后妙在何处?“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梅,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突出了诗题中的“早”字。 4、炼特殊的词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乎两种,一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二是起强调作用。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选第1单元 《蜀相》 教案2

《蜀相》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诗歌意象,梳理作品脉络,把握作品的内容和主旨 ②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诗人的代表作品。 二、过程与方法 ①结合优美的诗歌作品进行赏析指导 ②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阅读中国古代优秀诗歌,感受其思想和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②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领悟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 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教学难点】诗眼题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媒体教学,讨论式教学,点拨式教学 1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看对联,猜名人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这个人就是诸葛亮,我们今天来学习杜甫怀念诸葛亮的著名诗篇《蜀相》 二、明确教学目标: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1.【初读诗文,了解诗人】

读懂一首诗,应该了解诗人,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问题:如果让你用“一个的杜甫”介绍作者,你会填什么词?为什么填这个词? 参考:一个可怜的杜甫。因为他才华横溢,却没有得到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 一个有才气的杜甫。因为他写了许多有名的诗作,被人们称为诗圣 一个历经磨难的杜甫。因为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亲历了战争,了解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自己也在战争中东奔西走。 一个忧国忧民的杜甫。有诗句为证:“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写过《三吏》《三别》等反映残酷兵役给人民带来痛苦的诗文。 温故知新 1.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号(少陵野老)。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杜工部)。 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被后人冠以(诗圣)的美称。 3.评价杜诗的名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5.代表诗歌(“三吏”)、(“三别”)。 6.诗作风格多样,以( 沉郁顿挫)为主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2、【诵读感知,觅得诗心】 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揣摩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听朗诵,然后学生读)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 寻,泪。在这首诗中作者表达的正是这两种情感:对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对他和像他一样

蜀相教学设计范文

蜀相教学设计范文 蜀相教学设计 李进玉 学习目标 1、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3、通过朗读和想象,进一步激发对作者忧国忧民崇高精神的崇敬之情。学习重点 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同学们,当爱国诗人屈原报国无门在绝望和忧愤中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惆怅;戎马一生的文天祥在壮志未酬之时也独自吟唱了“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的悲寂,那么,一生不得志的杜甫在独处时又表达了怎样的情怀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蜀相》。 二、课前检测(见多媒体) 三、熟读成诵 1.了解诗歌基调,初步把握诵读。 (1)、基调就是指诗歌所抒发的基本感情,我们通常根据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来把握它。 问:有谁能结合刚才老师介绍的写作背景来说说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明确:感伤、叹惋。

(2)、诵读指导: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感伤的、叹惋的,那我们在诵读时该怎样来表现呢?是读得快还是读得慢,是读得激昂还是读得低沉? 明确: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3)、请一个学生朗诵,再请学生评,再让评的学生读,再评,再听诵读录音,再集体朗读全诗。 学法指导:结合背景,整体感知,把握基调,读出感情。 2.了解诗歌格律,把握诗句节拍,再次诵读。 (1)、停顿在诵读时是非常重要的,古诗中的停顿和它的格律有关。《蜀相》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构成一个节奏单位,每一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上是一致的。七言句的节拍有两种方式:X X一X X一X X 一X 和 X X一X X一X一X X。 (2)、请同学们据此给《蜀相》的诗句划分节拍。

2017导学案模板.pdf

丹寨县城关第一小学导学案设计 年级四年级单元 第一单 元 主备人潘正琴执教人 时 间 课题第1课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知识 与 能力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并由此想象画面。 过程 与 方法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 ?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读懂三首古诗,感悟每首诗中描绘的独特景色,体会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教学难点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课前 准备 相关PPT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环节导案学案二次备课 看一看 导入新课 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 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 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教师提示:一个称?诗仙?, 一个称?诗圣?) 出示学习目标 1.会认读本课中?螺??谙?等生字,会写 明确学习目标

?亭??庭??潭??螺??谙?5个生字,理解?闲??厌??和??谙?等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三首诗,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搜集、背诵别的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 议一议 合作探究问题设计: 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教师介绍背景。 2.引语:?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 想到些什么呢? 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 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 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教师出示敬亭山课件) (课件出示) 3.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 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课件出示写作背 景) 小组长分配任 务,并组织学习 讲一讲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并作补充和 总结 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 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出 示鸟飞图)(课件)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 意(出示云去图)(课件)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鸟飞云 去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鸟飞云去本是常见 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 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被贬离京城,十 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 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 样的孤单寂寞!) 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课件)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 小组完成学习目 标,汇报交流展示

《蜀相》《书愤》3导学案答案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祠堂(cí)伺机(sì)开济(jì)劲爆(jìn) B.犀利(xī) 夙愿(sù) 朔风(sù) 乾坤(qián) C.晕车(yùn) 采撷(xié) 马厩(jiù) 沙砾(lì) D.绿林(lǜ) 笔砚(yàn) 诏书(zhào) 叫嚣(xiāo) 答案 C 解析A.“劲”读jìnɡ;B.“朔”读shuò;D.“绿”读lù。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理解正解的一项是() 映阶碧草自春色天生丽质难自弃三顾频烦天下计君臣相顾尽沾衣 A.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也相同 B.两个“自”相同,两个“顾”不同 C.两个“自”不同,两个“顾”相同 D.两个“自”不同,两个“顾”也不同 答案 B 解析两个“自”都是“自己”的意思;第一个“顾”是“拜访、探望”的意思,第二个“顾”是“看”的意思。 3.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5.首联对郁郁葱葱的翠柏的描写有何作用? 6、颈联描写刘备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3.C4.B 5、一是借“柏森森”写也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二是用庄严肃穆的环境来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6、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暗示自己得不到朝廷的信任和重视,以致壮志难酬。 一、基础知识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蜀相》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选修《蜀相》 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赏析诗歌往往浮于表面,不习惯透过诗句深入研究,老 师复习或者指导也只是一套一套的方法,其实学生阅读诗歌最大的障碍是读不懂“这一首”。我这节课就是在学生自主阅读赏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整理,并拿到课堂上来讨 论探究,使赏析更深入、更全面,让学生读懂“这一首”。(这节课也是本人主持的一个市级课题的研讨课,课题为:基于学情问题的课堂 生成研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知人论世,理解作者在诗中抒发的情感。 2、体悟炼字,分析景物,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和方法:1、反复吟咏,感受诗歌音韵美。 2、自主阅读赏析,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在赞颂诸葛亮的同时,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的苦痛。 教学重点难点: 1、分析景物意象,感受品味诗境。 2、概括人物形象,理解诗人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 课前预习: 课前学生自主阅读并赏析诗歌,提出自己赏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一、学生背杜甫诗作,学生背诵了《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等导入。 活动2【讲授】知人论世,走近诗人 1、知人:可以说杜甫的诗歌伴随着我们每一个人一路成长。下面请同学们在句子横线上填补一个词或词组,以“在我心中,杜甫是一个——人”的句式说说心中的杜甫形象,并简述理由。 学生可能会说:杜甫是一个历经磨难、可怜、忧国忧民、终生不得志的人等。 2、论世:看来同学们对杜甫都很了解,各自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杜甫,那么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杜甫呢?首先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随诗人回到公元760年去看看。 (投影):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蜀相教案

蜀相 三维目标: 1、培养诵读诗歌的能力。 2、把握诗歌形象,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体会杜甫对英雄崇敬、仰慕、叹惋之情及忧国忧民、壮志难酬的情怀。 教学重点: 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去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意蕴美。 教学方法: 点拨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人物竞猜(教师读,学生猜) 他是历史名人。 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 他被封为武乡侯,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唐代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武庙,把他和春秋时代吴国的孙武并列。以后在历代武庙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乐毅并列。 他对维护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贡献。他在中国历史上首次设立堰官,他当年立下的维护法规,直到今天仍被原样执行。 他曾经辅佐两代蜀国君主。刘备三顾茅庐,向他问计,他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联吴抗曹的道路。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他的《出师表》成为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范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今陕西勉县东南)。 他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一生功勋卓著,但也不无遗憾。作为政治家,他没有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作为军事家,他五次北伐无功而返。但是由于他对统治者的忠诚,和对百姓的关爱,诸葛亮受到了历朝历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间的广泛推崇,被视为道德的典范、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去世后,蜀国朝廷封他为忠武侯,这就是后人称诸葛亮为“武侯”的来历。在中国,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纪念性建筑中,除了纪念孔子的文庙之外,最多的就是关帝庙,其次就是武侯祠。据说在明清时期,各地的武侯祠达一百多座。现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当属成都武侯祠。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曾游览过这里,并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蜀相》。 二、作者介绍: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

(完整word版)《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推荐文档

《蜀相》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词语。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 一、知识链接 “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 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 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

人教课标版高中语文选修1《蜀相-书愤》比较阅读名师教案1

《蜀相》《书愤》比较阅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蜀相》与《书愤》,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分析《蜀相》与《书愤》两诗思想内容上的相似点,让学生认识到杜甫与陆游共同的情怀——爱国忧民,从而体味出这两位一脉相承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诗魂。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对爱国 主题的探究。 教学难点:以意逆志,知人论世,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诗歌 鉴赏能力。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教学过程 课前下发学习预案,学生自学《蜀相》《书愤》这两首诗,并辅以《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蜀相〉鉴赏》(周汝昌)、《陆游诗歌的艺术探源》(袁行霈)等文章,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诗歌内涵。 一、导入新课 唐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两种新的诗体,律诗和绝句,统称近体诗。唐代近体诗之美,美在意境,美在气象,美在诗眼。遗憾的是唐代的这三大美到了宋代则大为减弱,于是有人慨叹宋代有词无诗。其实也不然,陆游的诗就与他的词一样的出色,堪与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相媲美。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品味杜甫的《蜀相》与陆游的《书愤》,走进这两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伟大爱国诗人的心灵世界。 二、介绍两位作者的志向(板书) 三、设疑自探 学生齐读两诗。 通过预习,我们已经初步把握了两首诗的内容,那么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哪些问题,

请提出来。师生整合形成自探提纲: 1.探究两诗标题内涵及诗中表达的情感。 2.以意逆志,比较两诗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哪些不同。 3.知人论世,分析两位作者为何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请同学们针对这些问题,结合文本独立思考并做好简单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做好小组交流的准备。 四、解疑合探 小组长带领组员积极交流自探成果,并做好展示和评价的准备。教师抓关键句,补充、总结。 1、蜀相“公之为武侯恨,正所以自恨也。” 丞相祠堂何处寻?起 锦官城外柏森森。自问自答点明地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承 隔叶黄鹂空好音。描述景象凄凉冷落 三顾频烦天下计,转 两朝开济老臣心。称赞业绩表达仰慕 出师未捷身先死,合 长使英雄泪满襟。壮志未酬痛苦伤感 书愤“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楼船夜雪瓜洲渡,“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铁马秋风大散关。体现陆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之特点。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蜀相》导学案

《蜀相》 杜甫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3、掌握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自号,河南巩县。与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分别是:,,、《三别》分别是:,,等名作。诗歌风格,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知识: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3、文学知识: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频繁——多次。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蜀相》公开课教案

《蜀相》公开课教案 三维目标: 1.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了解诗歌常见的艺术手法;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 品的深层意蕴。 3.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培养学生的 爱国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有看过《三国》(高希希导演的,林心如、陆毅、何润东、陈好)这部电视剧吗?(生回答)大家都知道,在《三国》里有个人尽皆知的神人,大家说是谁呢?(诸葛亮),对,这个诸葛亮可谓家喻户晓,那么同学们知不知道一些关于诸葛亮的俗语、成语或者歇后语啊?比如: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既生瑜何生亮;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孔明六出祁山之前,为解决大后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兵出蛮夷,七擒七纵孟获)等等这些同学们都可以去了解一下,记住一些,说不定哪天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就一不小心用上了。那同学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刘备的左右手,

是蜀国的丞相,那么他在我们同学们的心中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同学们畅所欲言)大家都有自己的见解非常好,那么我们想不想知道诸葛亮在大诗人杜甫的心中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蜀相》,一起来体会一下“诗圣”心中的诸葛亮形象。 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那在研习诗文之前呢,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刚学习过的诗歌鉴赏的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诗歌鉴赏的一个基本方法,是什么呢?(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1、什么叫以意逆志?(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体会;逆,推测;志,作者写作诗歌的本意)2、什么叫知人论世(请同学来回答) 明确: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三、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 同学们回答得非常好,其实诗歌鉴赏的方法有很多,但可以浓缩成三个字,那就是什么?(读、品、悟)。那么在读这首诗之前呢,我们还是先按照老祖宗留下来的方法来先了解一下作者和写作背景,即所谓的“知人论世”。那同学们都有去预习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