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第三节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与原因

一、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摆脱了经济衰退,经济开始复苏,保持低的通货膨胀率,国际金融市场利率较低;苏联解体,东欧各国面临经济体制的转轨,这种转制是艰难而漫长的过程,资金短缺异常突出;国际债务危机在经过十年的努力后有所减缓,但仍存在隐忧;石油输出国由于石油价格持续疲软的情况下,收入锐减,贸易出现逆差,资本流入减少、流出增加。在这种经济形势下,国际资本流动出现了以下新的特点:

1、国际资金流量增长迅速,不依赖于实物经济而独立增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迅速,国际资本流动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世界贸易的增长,例如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在1990-1994年间,资本流入量是其同期经常账户赤字的两倍。1996年,泰国资本流入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高达13%。而且,国际资本流量的增长是持续性的,不受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比如,世界出口贸易量曾因世界经济的周期性衰退在1979-1982年及1990-1993这两个阶段中出现下降或徘徊,而国际资本流动却在上述两个时期未受影响,保持了持续高增长的势头。另外,一大批在国际资本流动中居于突出地位的离岸金融中心都出现在经济和贸易不太发达的国家和地区,诸如巴哈马、巴林、开曼群岛、新加坡、阿联酋等。国际资本流动的以上这些特征都说明它已经摆脱了对实物经济的依赖。

2、发达国家在国际资本中仍占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比重逐步增加。

二战后发达国家不仅保持着资本输出主体国家的地位,而且成为最大的受资国,国际直接投资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OECD国家近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占国际直接投资的80%左右,其成员国对外直接投资的70%左右也被其他OECD成员国所吸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发达国家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最大资本输出国,又是最大资本输入国,对外大量投资与大规模吸收外资往往结合于一身。而发达国家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支配地位,决定了其在国际直接投资法律规则的制定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力。

但又有迹象表明,发展中国家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普遍加

大。如表14.1,1997年,国际资本流动流向OECD国家的比重与1995年相比下降了约4.4%,流向发展中国家的比重则上升了50.7%。

表14.1 1993-1997年国际资本流向分布单位%

流向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主要集中在发展水平较高,能带来较高收益且法律制度比较健全的国家,如巴西、新加坡、墨西哥、韩国、泰国和中国等十多个国家。在资本流向上,体现了各个国家传统的关系和利益所在。美国的资本主要流向了拉丁美洲国家,日本流向了亚洲,西欧各国的资本主要流向了欧洲,独联体国家吸引外资较少。

3、跨国公司在国际直接投资中作用举足轻重,跨国公司并购日趋活跃。

当今新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的情况下,跨国公司为获得国外新市场和进入生产要素市场而对外大量投资,并将对外直接投资视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同时各国政府也认识到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效应,因此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推行自由化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并为外国直接投资提供更多便利。这一有利的宏观投资环境,使得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大大增加。到了80年代末,跨国公司的境外并购已经成为跨国公司海外投资的主要形式。1986-1990年,跨国公司的并购活动也有所增加,特别是美国、日本和欧洲跨国公司之间出现了许多并购浪潮。跨国公司并购对投资者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在进入市场时获得现成的资源,包括技术设备、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使投资者能够快速进入市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国际资本流动的产业结构中第三产业比重增加较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在投向的产业结构方面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国际直接投资为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80年代中期大约四十年中,第二产业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重点。但从8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服务业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在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比重逐年增加。1990年,发达国家对服务业的投资存量已经超过制造业1640亿美元。国际资本流动投向的最重要的部

分是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在英国,国际资本投入的新项目中,软件、电子、汽车部件、化学和IT网络服务等高科技行业占了30%;在美国,持续近九年的经济景气,最大的发展动力就是高科技行业的飞速发展。在全球金融动荡期间,高科技股带动着美国股市节节攀高,吸引了国际避险资金涌入美国,并进一步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5、国际资本证券化,资本流动高速化。

国际资本证券化是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一个重要趋势,它是指银行贷款迅速被各种债券(固定利率的普通债券、浮动利率债券、以债权形式出现并可以在市场上随时转让的存款单等)所取代。国际资本市场的证券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市场上融通机制变化的一个新趋势。它主要表现为:国际债券的实际规模和活动水平出现长期扩张的趋势;国际债券取代国际银行贷款,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占统治地位的融资方式;国际债券具有同化国际贷款的客观趋势。

伴随着国际资本证券化的是国际资本流动速度的明显加快。由于金融技术的飞快发展,大量使用金融创新产品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巨额的资金可以迅速积累,也可以迅速的散去和转移。大规模的资金可以通过一个电话、一封电邮,便能在各个金融市场上不断的迅速流动。

6、国际资本流动中官方融资比重显著下降,外国私人资本重要性日趋增加。

按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国际资本流动分为官方发展融资和外国私人资本两种形式,后者又可细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股权证券投资、外国商业银行贷款和发行国际债券等。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官方发展融资的地位和作用大大加强。这一时期,官方提供的优惠和非优惠外国资本,是发展中国家输入资本的主要渠道。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官方发展融资总量尽管还在增加,但其地位和作用大为削弱。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官方发展援助的绝对额逐渐减小,该金额已经由1990年的564亿美元减少到1996年的347亿美元。1997年对陷入金融危机国家的发展援助增加,使官方发展融资总额上升到442亿美元,但仍不及1995年以前的水平。官方发展融资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构成中绝对额唯一持续下降的项目,而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多数工业国家财政预算的削减,从而使资金供给来源受到限制;冷战结束后,发展中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军事重要性也趋于

下降,一些发达国家不像冷战时期那样热衷于发展援助。此外,美元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货币的升值,使这些国家提供的发展援助资金折算成美元金额也减少。

而与官方发展融资相反,由外国商业银行借款与发行国际债券、外国直接投资和国际股权证券投资构成的流入发展中国家的国际私人资本流动则取得长足发展。1997年,流入发展中国家的长期资本中,官方资本所占比重从1995年的52%降至13%,而国际私人资本所占比重则从48%上升至87%。

7、国际资本流动中金融衍生工具取得巨大发展。

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观察:

第一,国际资本流动既可以表现为资金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流动,也可表现为资金在外汇市场、信贷市场、证券市场以及衍生工具市场之间的流动。后一种流动的增长速度极为迅速,并且在国别和地区上存在差别,具有极大的可逆性,因而是构成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一系列货币危机的重要因素。

第二,从国际资本流动的传统方式与衍生工具的比较来看,衍生工具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数量已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且衍生交易的增长速度非常迅速。根据国际清算银行于1995年初所作的对26个国家使用衍生产品交易的用户进行调查的结果,交易所市场及场外交易市场的衍生工具交易的名义本金达64万亿美元(扣除双重计算因素后),而日本、北美以及欧盟15个国家的所有债券、股票和银行资产的总市值在1995年底为68.4万亿美元,大约比上面调查所测算的衍生市场规模大7%。考虑到衍生市场的绝对规模,以上报告的交易总量持续增长率在全球金融市场上是史无前例的。

第三,从衍生工具交易的内部组成看,场外交易市场衍生工具交易的增长更为迅速,基本上在国际衍生工具交易中处于主导地位。场外衍生工具交易的飞速发展与场外交易形式的简便灵活,以及这一交易方式中金融创新活动的活跃有密切关系。

二、国际资本流动新特点形成的原因

对于上述的国际资本流动的新特点,由多方面原因形成。

1、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的反映,既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国际直接投资、组织跨越国界的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又为其

更大规模的国际直接投资的展开提供了畅通的渠道。世界经济一体化一方面表现为生产的国际化。生产国际化主要指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了国家疆界的限制和束缚,开始了使各国的社会再生产日益交织和密切的过程。现代生产由于国际分工和合作在广度和深度上的发展,已经在一定意义上成了国际性生产。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另一个表现形式就是组织结构的一体化。跨国公司建立起了有效的网络管理体系,使生产、贸易、投资、技术开发等机构围绕总体战略目标而有机进行。

2、国际范围内与实际生产相脱离的巨额金融资产的积累。

这些资金来源于各国(特别是主要的可兑换货币发行国)的长期通货膨胀、产油国大幅度提高油价而形成的巨额石油美元,以及世界货币发行国(特别是美国)通过巨额的国际收支逆差而流到国际上的大量美元资金。金融市场及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又派生了不少金融资产,使越来越多的社会资产与实际生产相脱离而成为金融资产。1997年12月13日,世界贸易组织达成了“金融服务协议”,要求各成员国进一步开放金融市场,促进金融服务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涉及到全球18万亿美元的证券资产、38万亿美元的贷款资产和2.5万亿美元的保险费,而这不包括金融衍生资产。如此巨大的金融资产,除了形成各国内部的资金流动外,还成为国际间资金流动增长的源泉。

3、产业结构的国际调整和国际分工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都开始致力于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反思,结合各自特色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成为世界经济中的普遍现象。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进一步“软化”,知识和技术密集部门迅速膨胀,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及工业化迅速并已具备相当工业基础的国家,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比重在增加。这样,不同层次产业的跨国界转移,既有必要,又有可能。发达国家之间,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国际专业化基础上,各国结合自身特点,进行更高层次的产业扩散;同时在保持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将部分资本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到工业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并进行部分高技术领域投资。而后者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向其他发展中国家转移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发展中国家则利用发达国家经济转型造成的部分“市场空缺”,发挥自身优势,进入发达国家市场,以获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从世界范围看,由不同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层次形成的各国经济上的互补性大大增强,国际分工在深化。结果,

一体化的国际生产格局逐渐形成。它既得益于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反过来又直接带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进一步发展。在跨国公司和区域经济集团化大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国际直接投资的增长更多地通过两条途径得以实现:一条是通过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及其网络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公司内部国际生产一体化体系,另一条则为通过区域及跨区域的规模性产业转移。

4、投资方式与投资工具的不断创新。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各国相继放松资本管制,企业间的跨国兼并和收购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国际投资的另一新方式以及股权和非股权形式的跨国联合投资体——国际战略联盟也日趋增多。此外,国际金融领域的金融创新浪潮不断,加强了融资证券化、注重资产负债表外业务以及金融市场一体化的趋向。这些因素促成了国际资本流动规模的扩大,并且使国际资本流动更加灵活和方便。

5、各国对国际资金流动管制的放松。

二战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各国对国际资本流动进行了非常严厉的管制。但随着各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兴起了放松外汇管制、资本管制乃至金融管制的浪潮,逐步对外开放本国的银行信贷市场与证券市场,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允许非居民到本国金融市场筹资,放松对金融机构的控制。至于成熟市场,到1992年,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放开了对国际资金流动的管制。同时,新兴市场的资本管制放松也非常显著。

6、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的调整、市场运作效率的提高和外资政策的开放。

国际私人资本流动是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方式,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私人外国直接投资者在更大程度上依赖市场的力量,由于市场力量决定投资者数量和地区分布,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有利的投资市场,有效合理的配置其资金、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深化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不同程度地减少了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对一些国有部门实行私有化或民营化,减少了市场扭曲和市场失败,顺应了生产要素国际流动的要求,成功地吸引了外国直接投资。

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国直接投资曾经历由疑虑、限制、排斥转变为鼓励和扶持的过程。90年代初以来,一些相对封闭的国家,如亚洲的越南、缅甸、蒙古、

老挝和非洲的安哥拉、埃塞俄比亚等国,纷纷颁布法规宣布对外开放,以实行对外开发过的拉美、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的国家也进一步放松管制,提高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