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第十讲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

一、亲社会行为

1、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定义

?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任何以利于他人为目标所采取的行动。

?利他主义(altruism):即使需要助人者付出代价,仍愿意帮助他人。

2、亲社会行为的基本动机

?一、进化心理学的解释:为了基因的保存。

?近亲选择:人们偏好直接指向血亲的利他行为。证据:人们在灾难中寻找家人比寻找朋友的可能性大得多。

?互惠规范:帮助对方能够增加对方将来帮助自己的可能性

?学习社会规范:自然选择使得学习社会规范成为我们基因组成的一部分。人们要学习的规范之一就是帮助他人。

?二、社会交换:助人的成本与报酬。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真正的利他主义是不存在的,只有报酬大于成本时人们才会助人。

?三、移情-利他主义假设(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巴特森(batson,1991)认为人们常常纯粹是出于善心而助人。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人,即使自己可能付出代价。

当移情发生的时候,会试图出于纯粹的利他主义理由来帮助这个人。

?移情:把我们自己置于他人的位置,并以那个人的方式体验事件和情绪的能力。Batson,2002的研究

?2*2因素设计,自变量:1、移情;2、利己

?研究程序:

?大学生被试听录音,内容为一个出了车祸的学生需要帮助他人帮助补课。

?移情条件的控制:通过指导语改变被试的移情程度。高移情条件下,要求想象该学生遇到这样的事件感受是怎样的,低移情条件下,要求被试不要关注该学生的感觉。

?利己条件的控制:研究者改变不帮助该学生的代价,高代价条件中,被试知道该学生下周将回班级上课。那么被试将会因为拒绝帮助他而感到不舒服。低代价条件:该学生会在家学习,不会来上课,被试不必面对他,并为没有帮助而感到内疚。

?结果:在高移情条件下,无论代价高低,人们都愿意提供帮助。在低移情条件下,认为将在课堂上遇到该学生的人比认为不会遇到她的人,愿意提供帮助的要多得多。表明移情低的时候,社会交换开始起作用。

3、为什么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多利他行为

3.1个体差异:存在利他人格吗?一些人有更多的利他人格,但人格的个体差异不是一个人多么乐于助人的唯一预测源。研究表明,利他主义人格测试分数高的人未必比分数低的更能助人。?但是个体的人际责任归因风格、移情能力和利他技能和价值观影响其利他行为。

人际责任归因:责任归属于谁?

?面对失去能力而需要帮助的人,人们是否会给以帮助主要通过认知归因而作出决定。

?一般的助人行为的中介因素是认识到他人的困难是不是不可控制的。若他人的困难是由于自我放松而造成,则助人行为受到抑制,反之,他人困难若是不可控制的,则人们更愿意作出帮助。

移情能力

?移情能力强者更多助人,即能设身处地从别人的立场去体会当事人的心境(需要、痛苦等)就能产生助人行为。

价值观:如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能助长信教者的利他行为,因为宗教一般都向教徒宣传“与人为善”。盖洛普(1984)

的民意测验表明,具有高度信仰的宗教徒到需要帮助的地方去工作的可能性最大。

3.2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女人在长期的照顾关系中比男性更多助人行为,而在冒险救助陌生人方面男生的比例更大。6-12岁间,年龄增长,利他行为也增多。

3.3文化差异:人们更愿意帮助内群体的人。文化因素决定人们在划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界限有多清晰时起作用。

3.4心境的影响:心情好,做好事;做好事,好心情;情境性的内疚-补偿

4、亲社会行为情境因素:什么时候人们会帮助他人

? 4.1环境:乡村与城市

人口密度越大,人们助人的可能性越少。米尔格拉姆认为,住在城市里的人经常被刺激轰炸,使得他们独善其身,以避免被信息淹没。

? 4.2关系的性质:人们会更愿意熟悉的人,如朋友或家庭成员。对人们彼此熟悉时,更关注助人的长期收益。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比较亲密的关系中,人们较少考虑他们会收到的好处。但是也有例外,在重要的领域中,人们更愿意向陌生人提供帮助而非朋友。因为看见亲近的朋友做得更好,会伤害我们的自尊。

? 4.3旁观者数目:目击紧急事件的旁观者越多,他们中的任何人帮助受害者的可能性越小,这一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

Latanee和darley1970的研究

?你在参加一个人们对城市生活问题态度的研究。指导语让你填写一张问卷。然后注意到白色的烟从小通风口一点点进入室内。不久后,房间里充满了烟,你会做什么?

?结果:当人们独自一人时,大多数做出反应。2分钟之内,50%的人离开房间找到实验者。6分钟之内,75%的人向实验者报警。

?在三人组的条件下,只有12%的人在2分钟内报告雾,38%的组有人在6分钟之内报告雾。在不反应的组织,在不反应的组中,参与者还是用手挥开烟雾,填写问卷。

责任扩散与社会作用力理论

(一)社会作用力理论的来源

社会作用力理论(social impact theory)是一个关于群体或他人影响个体的著名理论,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奈((Latané, 1981)在总结自60年代开始的利他行为和旁观者干预的实验研究后,在80年代初正式提出。

渊源于勒温的团体动力学理论: B=F(P, E)

个体的行为(behavior)是个体内外需要(person)与其所处心理环境((environment)的函数,即个体所处的心理场决定个体的行为。

拉特纳认为应该从社会力场(social force field)的角度来探索社会力(即他人或群体的影响力)对个体行为的积极或消极的作用及其规律。

(1). 社会作用力分散法则

在一个社会力场中,对于一个特定的社会影响源,接受其影响的人越多,这个影响源对于某一目标人的作用力也就越小。目标人越多,每个目标人所接受的来自影响源的作用力也越小。第n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要小于第((n-1)个目标靶对作用力的分散作用。

(2). 社会作用力心理社会法则

时间的因素是影响社会作用力的重要因素。

同样的影响源,在不同时间里出现,

对人们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力是不同的。

影响源数目的增加,虽会使整个社会

力场的作用力增加,但与原有影响源

所发挥的作用力相比较,后增加的影响源产生的作用力递减。

1元-0元 > 100元-99元(边界递减作用)

(3). 社会作用力乘法原则

I=F(SIN)

I (impact) :影响源作用于一个目标靶个体时,该个体体验到的作用力的量

S (strength):社会源的强度(身份、年龄、社会地位等)

I (immediacy):接近性(时间、空间)

N (number):作用源的人数

作用源某一维度被削弱,整个作用力的强度也会削弱;

提高某一维度的强度也可以弥补另一维度强度较弱带来的缺陷,从而提高整个作用力的强度。

4.4匆忙与助人代价

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匆忙的条件,增加了人们助人的代价,从而使人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减小。

达利(J.M. Darley)等人1973年的研究证明,个人在有紧急的事情要做和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助人行为有着不同的模式。匆忙的水平越高,人们对身边不幸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5、谁更容易获得帮助?

5.1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 Dabbs,1975; Piliavin & Unger,1985)。

5.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5.3人格特征

?我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看起来善良、友好的人,更愿意帮助那些是由于外在不可控的原因而使得自己陷入无助状态的人,而不太愿意帮助那些内在可决定的理由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

5.4外部特征:吸引力越大,被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6、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一、明确责任与增加互动

二、示范作用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四、助人技能的学习

五、价值取向的教育

二、攻击行为

1、什么是攻击?

?攻击行为:引起他人身体或心理痛苦为目的的故意行为。

?有明确的意图

?行动可能是身体上或言词上的。

?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

?Berkowitz(1993)区分了两种类型的攻击:

?敌对性攻击:一种源于愤怒、旨在将痛苦加于人的攻击行为。

?工具性攻击:以攻击为手段来达成某种目的,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攻击行为。

?例:球场上的攻击行为

2、攻击是天生的本能,还是后天习得?

?Thonmas Hobbes,1651主张人类在自然状态中是残暴的。

?Freud,人天生具有死本能,它致力于摧毁生命。除非得到释放,否则将会爆发。

?能否证明攻击行为不是严格预设的(本能)?

郭任远的实验——猫和老鼠可以是朋友?

关于实验证据的争论

?郭任远的实验中,小猫与老鼠成了朋友,而且当小猫有机会捕杀其他老鼠时,它也拒绝了。

它的友善泛化到其他的老鼠上。

?能否证明攻击行为不是天性吗?----它可能证明了攻击本能可以被童年的经验抑制。?另一位科学家证明,当一只老鼠被诱入笼子时,隔离抚养的老鼠会攻击,且其方式与有打

斗经验的老鼠完全相同。因此,攻击不需要学习。

?Scott,1958认为这个实验不意味着攻击必然是本能的。需要发现生理学上的证据,打斗

的刺激仅仅来自于身体内部。才能证明这个结论。上述实验中,新来的老鼠刺激其打斗。

Scott认为没有天生的打斗需求。如果一个生物可能很好地安排生活,不需要打斗。

?康拉德·洛仑兹(K.Lorentz)

?认为攻击是人类和动物的一种本能。人与动物攻击的驱力来自有机体内部,而与外界

刺激无关。随着个体攻击的能量在有机体内不断积累,他必须借助于适当的外部刺激周

期性的释放。(基于对一种热带鱼的观察)

?目前普遍接受的结论

?攻击之所以在进化中被保留下来,因为这具有使动物存活的价值。同时,几乎所有的动

物也演化出一种有力的抑制机制,使他们这么做对其最有利的情况下,抑制它们的攻击。

因此攻击确实有本能的成分,并并非完全出自于本能,它是一种选择性策略,取决于先

前的社会经验和当时的情境。总之,攻击行为可以被改变。

3、神经和化学成分对攻击的影响

?大脑区域:

?杏仁核,受到刺激时,攻击行为增加;杏仁核神经活动受阻时,动物会变得温顺。

?影响攻击行为的生物化学成分:

?1)大脑中的5-羟色胺,会对攻击产生抑制作用。该物质过少,会导致攻击行为增加。

?2)一种男性激素---睾丸素也会使得攻击行为增加。

?男性是否比女性更具有攻击?性别差异是否具有文化共通性?

?酒精:为什么增加攻击行为:一、减少社会抑制力。二、改变了信息处理的方式,人们在酒精作用下会遗失细节,从而对信息错误的理解。

?身体不适和痛苦:人们在身体不适时,攻击行为的可能性增加。研究表明高温度与攻击性也存在关系。

美国五十个城市45年(1950-1995)的年平均温度 vs 暴力犯罪的信息——天气越热的年份里暴力犯罪的比率越高。

?戴厄舍和德勒维(C.A. Anderson, S.B. Deuser & K.M. DeNeve,1995)实验:被试在一个可调温度的房间内打游戏。房间内可调为适宜温度(大约72。F)或是非常高的温度(94。F)。结果发现,温度越高,被试体验到更多敌意,人们会出现越多的侵犯念头。

4、社会情境与攻击

?1)挫折攻击理论:遭受挫折的经历会导致攻击行为的增加。

?经典研究:(Roger Barker, Tamara Dembo, Kurt Lewin,1941)

小孩子被方便领到一屋子,里面放满玩具。但是有网隔着不能玩,经过长时间等待后,这些孩子被允许玩。另一控制条件下,孩子直接玩玩具。

结果,前一组接触到玩具时非常具有破坏性。他们摔玩具,用脚踩等。后一组高兴地玩玩具。

什么样的挫折更易引起攻击?

与目标越接近时遇到的阻碍会加重挫折感从而引起攻击;(M.B. Harris, 1974)“排队”现场实验:

实验助手在商场、银行和售票窗口排队的人群中插队,插到第二个人或者第十二个人的前面。

出乎意料的挫折;(James Kulik & Brown,1979)“募集捐款”实验

挫折的环境因素:如引起挫折的人的报复能力、挫折的合理性

2)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 ):自己的力量不足以与对方抗衡时,不能够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

?替代性侵犯(displaced aggression)有两种类型: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 eg. 受到父亲责打的孩子由于不能直接挥拳打倒父亲,可能会嘟嘟囔囔地骂父亲几句(侵犯类型上的替代),或是欺负比自己弱小的弟弟妹妹(侵犯对象上的替代)。

3)挫折-攻击理论的修正:攻击性物体的提示作用

?侵犯线索(aggression cue)

?挫折引发了个体做出侵犯行为的预备状态,以及被个体标定是“愤怒”的情绪状态;

只有当环境中出现能引发侵犯的适当线索时,侵犯才会出现。

?侵犯线索具有个体差异性,只有当个体将某个事物与侵犯行为联系在一起时,线索才具有引发侵犯的作用。

?Leonard Berkowitz & Anthony Le Page ,1967的研究:武器效应

?让学生变得很生气,其中一些人在一间有一支枪的房间里,另一些人用一个中性物体代替枪的房间里。最后参与者有机会对他的同学施加电击。结果,有枪的房间的学生对同学的电击更加强烈。这证明了提示性线索的作用。

?Archer & Garner,1994在一个跨国暴力研究中发现,世界各国的谋杀率都与枪支流通密切相关。

5、模仿和攻击

?社会学习理论:孩子通过模仿成人或他人,以暴力方式解决冲突。

?媒体不仅对孩子有影响,也对成年人的攻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电视暴力具有麻醉作用,使我们对暴力事件的敏感程度降低。

社会学习理论

?儿童的侵犯行为并非生来就有,而是后天习得的。侵犯是直接经验和观察学习的结果。(班杜拉,1963,1973 )

?①强化(reinforcement)习得

?因做出攻击行为而获得奖励(口头表扬、物质奖励、关注),导致攻击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增大。(打我娃娃实验)

?②观察习得

?通过观察他人的侵犯行为习得侵犯。

?模仿电影中的成年人或者卡通人物,出现攻击玩具的行为。(充气娃娃试验)

6、为什么一些人有更多的攻击行为

5.1个体差异:个体的人格特质、归因风格和价值观影响其攻击行为

人格特质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归因风格:敌意归因偏差(hostile attributional bias)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5.2性别差异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B.A. Bettencourt & N. Miller,1996;G.P. Knight,R.A. Fables & D.A. Higgins,1996)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男女攻击方式上的差异,在八岁时即出现(儿童时期的间接侵犯形态有:说谎、冷漠、报复等形式),然后差异逐年增加,直到十五岁左右,并延续到成人时期(K. Bjokqvist et al..,1992)。

7.如何减少攻击

?惩罚能否减少攻击?

-----严厉的惩罚不会使得犯罪行为对孩子的吸引力下降。轻度惩罚的威胁能够促使孩子认为这些限制是恰当的,从而这些行为的吸引力下降。

-----对成年暴力的惩罚只是具有一种威慑作用。只在两个理想条件下才会发挥作用:惩罚迅速并且确定。但是生活中从来不会出现。因此严厉的惩罚并不会抑制犯罪。研究表明:一致和稳定的惩罚比严厉的惩罚更有效地预防犯罪。

宣泄能降低攻击性吗

?宣泄(catharsis)的基本假设是,侵犯性的精神能量是一个常数,能量聚集越多,其发生侵犯性行为的可能性愈大。若这些不良情绪得以合理宣泄,就可以减小其侵犯性的强度,攻击行为也会随之减弱。一切实际的侵犯行动或在想象中实施侵犯行为,都可以使侵犯性的精神能量得到释放,从而减少侵犯性冲动,达到减少侵犯行为的目的。

?宣泄是指已经产生了对一定对象的侵犯准备而言的。对于未产生愤怒攻击准备的人,实际地经验侵犯行为,或想象、目睹别人实施侵犯行为反而会更增加侵犯的危险性,这证明宣泄方法不能滥用,否则效果适得其反。

宣泄能降低攻击性吗?

Geen , stonner, & Shope,1975研究

?每个参与者与另一个同伴(实验助手)配对,首先,参与者被实验助手激怒,在这个过

程中,他们交换对事件的看法,当同伴不同意他的意见时,参与者将被施以电击。

?接着,在一个伪装“处罚对学习的影响”的研究中,参与者扮演老师,助手扮演学生。

第一个学习任务,一组参与者给犯错的助手电击,另一组只是记录。

?第二个学习任务中,所有参与者都可以给对方电击。

?结果:先前有机会对实验助手施加电击的人,再次获得攻击机会时,采以了更强烈的攻

击。

?对别人公开的攻击行为,会增加我们对他的负面评价,提高进一步攻击的可能性。-----

认知失调使得我们改变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我们该如何处理愤怒

?“吐露心事”:当经历情绪压力时,向别人吐露会有帮助。

?通过道歉消除愤怒

?示范非攻击行为

?培养沟通与解决问题的技巧

?移情:培养同情心:角色扮演

最新人教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在社会中成长》教学设计

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对个人成长的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亲近社会,服务和奉献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羊孩”拴拴与羊为伴6年多照片)因母亲过早去世,父亲智力低下,而年迈的奶奶又无力照顾,在陕西榆林市清涧县玉家河乡贫穷的小山村王家河村,一名“哑童”常年被用绳子拴在树上,在被拴的6年多中与他作伴的是一只山羊。期间,孩子从来没有开口说过一句话,就连“爸爸、妈妈”这些简单的词语也不会说。想一想:为什么6岁的孩子还不会喊爸爸妈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课第2课时:在社会中成长。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在社会课堂中成长 (一)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活动一:情景探究(多媒体展示《狼孩的故事》) 1.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提示:这个故事说明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只有社会化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人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起来。 活动二:探究人的社会化过程(多媒体展示图片) 1.这几幅图片,分别展现了什么内容?

提示:图1是母亲抚育子女,教子女学习知识;图2是同学在一起玩乐,感受集体的温暖;图3是老师在教学;图4是学生在参加社会劳动。这四幅图片展现了我们从最初的自然的生物个体转化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2.想一想这些活动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什么意义? 提示:有助于我们在社会生活中了解和认识社会,并从中获得社会经验,形成社会认可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二)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活动三:探究社会生活(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以食物和图书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代表,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生活用品来源进行探讨,以证明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1.观察图片,分析我们可以从社会中获取哪些东西? 提示:从社会中我们可以获取粮食;书籍;购买服装;乘坐公交车;观看电影等。 2.谈一谈我们能不能离开社会而存在? 提示:如同植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和水一样,人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引导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深刻理解社会对个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可以选择恰当的名言提升学生对探究成果的认识。) 教师总结: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每个人都从社会中获得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我们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提高,规则意识不断增强,价值观念日渐养成,我们逐步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社会成员。 目标导学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青少年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 活动一:视频欣赏(多媒体链接视频——支月英的故事) 1.分析山村教师支月英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一种奉献社会、关爱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2.作为中学生,我们如何向支月英老师学习?(学生讨论回答) 提示:青少年处于走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说明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人民《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 省寿光市化龙镇丰城初中王旭 面向学生:中学 学科:思想品德 版本:山人版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初步了解人与自然的道德规,懂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等各种渠道搜集人类与大自然相处的正反事例,并观察周围的人们是如何对待大自然的。 教师课前准备: 1、通过认真阅读课本教参、翻阅手头资料、上网查询等形式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编写; 2、提前发放导学案,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抽查部分学生对导学案的运用和对课本知识的预习情况。 课程标准: 三1.5 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三2.5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三3.5 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学习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社会、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多为社会做贡献。

重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分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介绍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引导学生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性和谐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在第一层次的基础上,拓展到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上来。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教师遵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本着从生活现象入手,探究理论,再回归生活,学以致用的原则,由于现在学生多事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体会不到“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所以,在教学资料的选取上教师体现了“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利用大量鲜活的事例、图片、名人名言、视频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问题情景帮助血红色呢过理解课本知识,实现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知到行的有机统一。具体通过“创设情境,新课导入--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走进生活,拓展生化--成果交流,积累收获”四个环节实施课堂教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教学中可以通过“榜样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塑造的情境”、“注重道德行为培养教育”、“纠正不道德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来教学。 关于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的教学,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学生感悟情景美德--观点分析--践行美德等活动形式,处理好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关于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的教学,通过感悟图片--我为社区献计献策--争做社会螺丝钉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方法与策略: 新的思想品德课表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生活的要求和规,提高生活适应能力。”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改革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情境的教学法:教师选取典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生活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2.合作探究法: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获得知识和体验,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案例-徐之秦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案例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此课是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九课“养成亲社会行为”,本课包括三个子目:亲近社会,要关注社会;亲近社会,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真切关注社会,自觉维护社会,更要热忱服务社会。 【学情分析】 经过前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社会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只有热爱生活,亲近社会,才能摘取成功的果实,体现生命的价值,并利用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条件,不断进取,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从而完善人格,愉悦的生活,追求人生的高境界。但是,光有亲社会的情感还远远不够,创造美好的生活,体验人生的幸福,更需要自觉投身社会实践,养成亲社会的行为。 【课标内容】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培养亲社会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学课文资料、图片,让学生懂得怎样亲社会。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 怎样培养亲社会行为 【教学准备】 依据教师课前导学设计的问题,收集关于“践行亲社会行为,参与公益活动”的实例。【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我们怎样运送感谢社会?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本节课我们一起讨论这个主题。 二、新知探究 1、第一环节:亲近社会必须要关注社会 (1)亲近社会,应该关注社会。 请两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圈的第一个黑菱设置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 师:请同学们谈感受 生:交流感受略 师:既然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呢? 生:回答并完成第二个黑菱。 (2)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小事 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A、这位同学的做法你同意吗?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 B、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象那位同学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略 2、第二个环节: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1)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圈的第一个黑菱内容,谈谈感受 生:交流略 师:那么我们应该杜绝不良行为,送大家一些格言,请阅读朗读共勉! (2)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第二个黑菱的短文,体验规则的美! 生:规则是美好的,是一种无言的美,人性的美! 师:请例举公共生活规则的作用 生:举例略

《社会心理学》攻击与利他知识点

第十章攻击与利他 第一节攻击行为的定义和种类 一.攻击行为的定义 攻击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 可见,一种行为能否被判定为攻击,必须要研究两方面的情况,其一为个体的外在表现,其二为内在的意图或动机。二.攻击行为的种类 反社会型的攻击行为;亲社会型的攻击行为;社会认可的攻击行为 攻击行为的判断标准:行为者的社会角色(父亲儿子)、行为者的身份特性(警察)、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足球比赛)、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正当防卫,报复行为)。 第二节攻击行为的成因 一.攻击行为的生物学理论 杏仁核;睾丸激素;小白鼠实验(芬兰)——遗传特性;克兰费尔特综合症(丹麦)——基因改变 二.挫折攻击论和学习论 挫折是引起人类攻击行为的一个条件,但不是唯一的条件,挫折的一个可能作用是加强个人对与暴力有关联事件的攻击行为。 相对剥夺 三.媒体暴力对攻击行为的影响

四.人格与攻击行为 是不是有一些特指的人格状况,他们本身就是那种高攻击性的特性。(A型人格,B型人格) 五.攻击行为的情景性因素 1970京巴多提出“去个性化” 武器的效应 性别角色 酒精 温度、拥挤、噪音 第三节攻击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惩罚 宣泄 认知干预 社会技巧熟练——怡情(幽默等) 社会公平 第四节利他行为概述 一.利他行为的概念 是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利他行为有如下几个特征: 以利他为目的;不期望有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自愿的;利他者本身会有所损失。

二.利他行为的分类 利他性助人行为——调节性行为;帮助性行为;分享性行为;完全利他性行为。 社会性助人行为——习俗性行为;包容性行为;公正性行为;控制性行为。 三.关于利他行为 1.外在赏酬与内在赏酬 2.利他动机与利己动机 3.自我利他主义和纯粹利他主义 4.进化利他主义和本土利他主义 四.我们为什么会帮助别人? 1.基因决定(亲缘性的选择,落水救人,母亲接坠儿) 2.心境假设(问卷调查,卖花) 3.社会交换(赞许) 4.社会规范(社会文化) 5.人格的因素(社会赞许性比较高的人特别容易去实施帮助 性的行为;高怡情性的人也比较容易形成对他人的帮助性的行为;诱导他的内疚感也会增加他的帮助性的行为)6.文化的因素(新几内亚的几个部落) 五.何时我们会帮助别人? 1.旁观者效应和责任分散 2.助人的决策过程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关心社会、亲社会的积极 性和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环节一:情境赏析、自主感悟 教师: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我们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学习雷 锋好榜样”,多么熟悉的旋律,相信大家在小学都学过这首歌曲,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 我们一起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课件1展示: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 思考:刘盛兰老人为什么让你感动?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感动中国人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刘盛兰老人“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种精神正是亲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2展示:课题 第11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 活动一:校园剧场课件3展示:发新书教师:新学期开始了,班长晓明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学了,又该发新书了,但是在发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扮演发书的同学。他抱着一摞新书走进了教室。开始发书了。突然,他发现一本书破了一个角。这时,他犹豫了一下…… (1)故事猜想:同学们猜猜他会怎么做? (2)交流分享: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说出来与同学分享。 ( 让。) 学生表演小品。 学生猜想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故事,析道理。 教师总结:是啊,晓明作为班长,能自觉地为同学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 同学,这正是谦让的表现。 课件4展示:温馨贴吧 谦让首先要做到为人谦逊、礼貌待人,不唯我独尊、盛气凌人;谦让突出地表现为在荣誉、利益面前不争名夺利,能自觉地为他人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别人;谦让还表现在能妥善处理与他人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 威海十中 郑友钢

课件比赛解说稿 威海第十中学郑友钢 一、课件基本介绍 参评课件题目《养成亲社会行为》,课件是用Macromedia Dreamweaver制作的,课件美观、实用,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很好地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本课设计的最大亮点就是,以纵向横向两条线索引领整堂课,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纵向设计伴随着小明从感悟、践行到情感的升华过程引领学生不断加深认识,使学生逐步深刻理解亲社会行为;横向设计通过谦让篇、分享篇、助人篇、思索篇、升华篇五个篇章,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两条线索相辅相成,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形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二、设计思路 (一)创设情境,图片导入 多媒体展现一组图片,“关爱病人”、“爱心捐助”、“关爱弱者”、“关心残疾人”。提出问题:这些行为的共同点是什么?你还能举出这方面的例子吗? (设计思路: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图片,吸引学生进入课堂,进而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说出这些行为的共同点,并能举出相关事例,很自然的引入新课,引领整个项目的教学。) (二)感悟体验,共同成长 (小明,威海市某中学初三(3)班一名学生,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做生意,家庭条件不错,他性格开朗。) 教师引导学生跟随小明的生活经历进入课堂。(设计思路:以同龄人作为导入事例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谦让篇 感悟谦让: 周一放学路上,小明看见路边围了很多人,走近一看原来是在进行慈善一日捐,小明想,人们都这样做,自己也理应如此。于是,他拿出自己的零用钱,投进了捐款箱。 回到家里,小明迫不及待的把这件事告诉了妈妈,妈妈表扬了他,并答应陪小明一起看动画片,他打开电脑,千古佳话——《孔融让梨》,吸引了他。 看完之后,妈妈向小明提出了问题: 1、孔融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我们在生活中应该如何体现? 2、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开始有人怀疑甚至否定《孔融让梨》这则故事的合理性,主张现在应该鼓励人们敢于竞争,要提倡“争梨”。应该让还是争呢?面对这个问题小明有些迷茫……(设计意图:该知识点是结合当今社会存在的实际问题,对课本知识的一个扩展,让学生在思维的冲击中加深对谦让的理解。带着对谦让的进一步理解,进入我的成长环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引导:在竞争和谦让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上要开发利用好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以学生为本,更能让学生真正领会两者的关系。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回顾竞争合作的相关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妈妈说: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要求人们谦虚礼让,能自觉为他人着想。但谦让和竞争不是根本对立的,二者都有一定的原则性。 (设计思路:以家庭生活为背景,故事拉开帷幕。妈妈的话更能让学生增加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关心社会、亲社会的积极性 和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环节一:情境赏析、自主感悟 教师: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我们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学习雷锋好榜样”,多么熟悉的旋律,相信大家在小学都学过这首歌曲,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我们一起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感动中国人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刘盛兰老人“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种精神正是亲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2展示:课题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校园剧场 课件3展示:发新书 教师:新学期开始了,班长晓明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学了,又该发新书了,但是在发书时他遇到了麻烦。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 学生表演小品。 学生猜想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故事,析道理。

政治八年级下陕人教版3.9.2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政治八年级下陕人教版3.9.2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课标内容: 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 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关注社会的情感和态度,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让学生树立服务社会的意识,体验服务社会的幸福。 2、能力:培养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并服务社会的能力;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 3、知识:爱护公物,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知道怎样去服务社会。 教学重点难点:养成亲社会行为;培养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和理解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生活的社会如此美好,社会对我们的成长非常重要,因此我们必须要亲近社会,使社会变的更加美好!怎样才能做到这些呢?教师介绍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多媒体展示) 二、新知探究 1、第一环节:亲近社会必须要关注社会 (1)亲近社会,应该关注社会,国家,大家

请两个同学根据第一个圈的第一个黑菱进行即兴表演 师:请同学们谈感受 生:交流感受略 师:既然有利于青年的健康成长,那么我们关注社会的途径有哪些呢? 生:回答并完成第二个黑菱。 (2)关注社会不仅仅要关注天下大事,也要关注我们身边的小事 生阅读相关的材料思考以下问题: A、这位同学的做法你同意吗?如果是你应该怎么做? B、设想一下,如果人人都象那位同学一样,我们的生活将会怎么样? 生:讨论交流略 2、第二个环节:亲近社会我们要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 (1)在公共生活中,我们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师:请大家完成第二个圈的第一个黑菱内容,谈谈感受 生:交流略 师:那么我们应该杜绝不良行为,送大家一些格言,请阅读朗读共勉! (2)遵守社会的秩序和规则,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第二个黑菱的短文,体验规则的美! 生:规则是美好的,是一种无言的美,人性的美! 师:请例举公共生活规则的作用 生:举例略 (3)爱护公共设施,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社会的维护 师:请完成第二个圈的最后的内容并思考阳某的行为

养成亲社会行为复习过程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十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关心社会、亲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2.能力: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入上课状态。) 环节一:情境赏析、自主感悟 教师: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我们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学习雷锋好榜样”,多么熟悉的旋律,相信大家在小学都学过这首歌曲,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我们一起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课件1展示:感动中国人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感动中国人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刘盛兰老人“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种精神正是亲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2展示:课题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校园剧场 课件3展示:发新书 教师:新学期开始了,班长晓明又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开学了,又该发新书了,但是在发书时他遇到了麻烦。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 学生表演小品。 学生猜想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故事,析道理。 教师总结:是啊,晓明作为班长,能自觉地为同学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和方便留给同学,这正是谦让的表现。 课件4展示:温馨贴吧

养成亲社会行为

第^一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关心社会、亲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能力,养成亲社会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背景音乐《学习雷锋好榜样》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音乐情境,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尽快进 入上课状态。) 环节一:情境赏析、自主感悟 教师:阳春三月,又是一年春花烂漫时,我们又迎来了每年一度的学雷锋活动月, “学习雷锋好榜样”,多么熟悉的旋律,相信大家在小学都学过这首歌曲,雷锋精神在今天仍然存在,我们一起走进“感动中国人物”。 课件1展示:感动中国人物 感动中国人物:刘盛兰 思考:刘盛兰老人为什么让你感动?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引入感动中国人物,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是啊,刘盛兰老人“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

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这种精神正是亲社会的真实写照,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探讨如何“养成亲社会行为”。 课件2展示:课题 第11课关心社会亲近社会 二、养成亲社会行为 环节二: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活动一:校园剧场 课件3展示:发新书教师:新学期幵始了,班长晓明又幵始了新的学习生活。幵学了,又该发新书了,但是在发书时他遇到了麻烦。 (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场景,让学生进行猜想,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谦让,为什么要谦让。) 学生表演小品。 学生猜想故事结局并说明理由。 学生说故事,析道理。 教师总结:是啊,晓明作为班长,能自觉地为同学着想,做到先人后己,把好处 和方便留给同学,这正是谦让的表现。 课件4展示:温馨贴吧

养成亲社会行为 公开课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关于亲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教学中可以借鉴“角色扮演”、“移情训练”、“榜样示范”等方法;关于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教学中可以突出“创设良好行为得以重复的情境”、“注重行为规范教育”、“及时纠正问题行为和不良习惯”等途径。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孔融让梨”、“将相和”等小故事;整理沙河水资源污染考察情况的相关资料,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成演示文稿。 2. 教师准备:网上搜索“亲社会行为”;在教材基础上,重点搜集补充“同情”这一亲社会行为;利用相关的资料及图片,制作课件。 教学活动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 (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 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 关爱照片;救助照片。 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 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不求学生的回答多么准确,只期用此达到引领活动之目的。) (二)启发体验共同探讨 1. 学会谦让 让学生读教材上的“瘦羊博士”和“大树将军”两个小故事后,回答问题: 你认为甄宇和冯异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学生回答。 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讲出来给大家听。 学生可以讲准备好的“孔融让梨”或“将相和”的小故事,也可讲别的有关体现“谦让”美

第九章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社会性发展心理学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亲社会行为的概念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行为者本身并无明显好处,而给行为的受体带来利益的一类行为。大部分学者把无私的关心其他人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并把他视为高级的亲社会行为,综合考虑了动机和行为后果两方面。罗森汉把亲社会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动机是关心他人的亲社会行为;另一类是常规性的亲社会行为,即期望得到对自身有利的好处。柯莱波斯等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个行为的连续体,从社会认知的角度出发,把亲社会行为视为是动机、环境线索因素、行为者对环境的认知、可供选择的行为反应等变量的函数,即亲社会行为决定于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 社会认知学派关于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研究 个体亲社会与否受到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制约。精神分析学派强调超我概念,社会认知学派强调个体的认知发展是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直接动力。不同年龄段的亲社会行为发展不一样:婴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还处于萌芽状态,婴儿通过与母亲和抚养着的相互交谈过程中,婴儿逐渐学会使用社会参照系,注意与他们自身安全有关的抚养者的情感反应,婴儿会通过自己变的忧虑,对他人的忧虑作出反应。幼儿区分自我和他人的认知能力还比较低,他们还不能很好地区分自我—他人维度,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安慰处于困境中的人们,如给他人自己喜爱的玩具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太多表现出顺从,极少的亲社会行为是自发的,而且目前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幼儿的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也与周围环境有关。学龄儿童指向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是带有服从、赞同和避免惩罚性质的,而同伴指向的亲社会行为更多的是合作、互惠互利和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这一阶段,亲社会行为的工具性特点逐渐减少,他人取向的行为动机逐渐占主导地位。亲社会行为与观念的一致性逐渐提高;从动机的角度看,小学阶段儿童对利他行为的自我归因主要是实用主义的、同情的自我取向和奖励取向。成人期的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也更高级,成人的亲社会行为更关注社会,更多地体现社会取向,动机系统也更复杂,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更为多样性,往往不能用单一的标准和规则来界定。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不考虑动机因素。利他行为不仅强调结果上的利他,而且强调利他动机。亲社会行为的产生既有可能是有利他主义引起的,也可能不是由利他主义引起的,而包含了一定的目的性,如为了获得社会赞许、避免惩罚等。利他主义是指关心他人的利益而不考虑自己的利益的行为。 ①利他行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②利他行为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③利他行为不期待任何形式的回报或奖励。④利他行为具有自我牺牲性,表现在时间、精力、物质上的付出。亲社会行为的中介过程 社会认知结构是指对社会信息进行加工,解释社会事件,理解社会事件,理解人际关系以及解决人际关系。这种认知结构对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一是提供作出某种亲社会行为所必须的信息,二是导致情感和动机倾向的产生。这两个认知和情感过程对亲社会行为起到中介作用。主要是以三个步骤实现的:1、注意过程:包括注意他人的需要、对帮助时机的知觉。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对他人需要帮助的觉知。对他人需求的敏感性很重要。对目标唤起的认知和解释会影响人们亲社会行为,若把唤起视为合理需求,怎会对亲社会行为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则不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2、评价过程:个体主要通过三类标准来评价可能采取的行为:代价和利益、道德准则、自我。3、计划过程 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的理论模型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3)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教学内容分析“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导入新课(观察教材第20页上的四幅照片)无偿献血照片;爱心捐献照片;关爱照片;救助照片。想一想:这些行为有哪些共同点?试一试:自己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议一议: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作为社会的一员,我们能做些什么? 一、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1、谦让: (1)如何认识谦让?谦让有哪些具体表现? 【专家提醒】:理解谦让时要注意(1)谦让作为一种传统美德,不是表面上的虚伪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谦逊礼让。(2)谦让也不是无原则地忍让,不是软弱可欺,而是在肯定人格平等基础上以他人的尊重和宽容。(3)提倡谦让与敢于竞争并不矛盾,谦让并不排斥合理的竞争,公平竞争要以尊重对手为前提。 【巩固训练】: 刘明脾气很好,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能够做到先人后己,有时候别人无意冒犯了他,他也一笑了之,不去计较。你认为刘明() A 太软弱可欺,这样只会使自己吃亏。 B 为人谦让,值得我们学习。 C 缺乏竞争精神,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生活。 D 待人宽容,善于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 2、分享

(1)什么叫分享?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有何意义? (2)各抒己见:在激烈的竞争中,与人分享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会妨碍自己的发展。 【智慧选择】 当有一天你拥有了六个苹果,你会做哪种选择? A 自己把苹果全部吃掉。 B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拿来与别人换另外五种水果 C 自己吃掉一个,其他五个送给另外五人。 我的感悟是: 3、助人 下面的助人事件什么存在什么问题?给我们什么启示? (1)小明看到小同学不慎掉进了一个枯井里,他拿条绳子去拉小同学,可刚拉了一小段,心想还是可找麻烦了,于是手一松,小同学又重重地摔了下去。 (2)小明放晚自习回家时,听到一偏僻胡同里有喊救命的声音,于是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冲了进去…… (3)同学小华丢了饭卡,中午就没吃上饭,小明得知后,晚饭时主动打了一份饭菜送给小华,并特意专声明:可以为我喜欢你,我可是可怜你才这样做的。 (二)我为社会做贡献 1、中学生可以通过哪些方式为社会做贡献? 2、创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是人心所向,是大势所趋。“运河之都,文明济宁”的实现要靠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1)在创建文明济宁的过程中,你参加了哪些社会公益活动?有何感受? (2)调查周围的社会环境,看看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 我发现的问题:。我提出的建 议:。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单位:寺头镇寺头中学 姓名:刘翠

养成亲社会行为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 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 3、知识目标: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其意义知道青少年应该从哪些方面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难点:学会谦让、分享、助人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情景教学法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相关材料、小故事等。 2、学生调查“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 教学过程: 一、欣赏视频导新课: 教师播放2012年2月14日今日说法《打工老人的遗愿》视频。 思考:如何看待孙永海老人无偿捐献自己的器官的行为?你还能举出哪些类似的行为?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齐读学习目标) 三、自学提纲:(自学要求:通读教材,解决下列问题,时间10分钟,并将有疑问的问题做出标记。) 1、谦让的含义、意义及其表现 2、分享的含义及其意义 3、助人的意义及其注意事项 4、青少年怎样为社会做贡献? 四、合作探究:(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及时指导。20分钟) 环节一:词语大比拼

教师展示提示词语,学生回答。在相关词语的温故中明白什么是谦让。 例:活动一:猜猜看——这是什么故事? 1、故事的主人公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子孙,汉代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2、这个故事被一直流传下来,成为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例子。 3、他在四岁时,就知道上让哥哥、下让弟弟。 4、他当时让出的是一个梨。 结论:孔融让梨 活动二:六尺巷的故事 思考:(1)词语大比拼活动所提到的内容对你今后的为人处事有何启示? (2)谦让表现在哪些方面? 环节二:欣赏故事、歌曲,明道理 活动一:听故事:分外甜美的葡萄,谈感受。 活动二:欣赏歌曲:《十五的月亮》 “丰收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军功章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思考:分享的好处?独占的危害? 环节三:情景参与,学会助人。 活动一:看教材P22-23页材料及图片 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帮助他人和接受他人帮助的经历和感受。 活动二:身临其境 1、在你回家时,遇到一个老人到在地上呻吟,身旁还有一些血迹; 2、你在河边散步,突然看到一个小孩落水,只有你一个人,而自己又不 会游泳。 想一想:在上述情境中自己应该怎样去帮助他人。 思考:为什么要提倡帮助他人呢?帮助他人应注意什么问题呢? 环节四:融入社会、服务社会 活动一: 观察教材P24图片,说一说,自己参加过哪些社会公益活动?自己有什 么感受? 活动二: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

养成亲社会行为临朐县九山初中刘世英

【内容标准】 1、感受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增进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养成亲社会行为。 2、能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社会,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3、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并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含义及意义,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掌握谦让、分享、助人的方法。 【教学目标实施措施】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年龄特点,适当设计教学所需的视频、歌曲、教学图片等教学媒体。同时我还采用小组讨论与同桌讨论交流的方法。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使课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课堂内教学和课堂外活动相结合,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明确目标——探究互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收获平台——达标测评——拓展提升——布置作业 【教学重点】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 【教学难点】如何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方法】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式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仔细预习所学内容、搜集谦让的小故事及调查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准备:网上搜索有关“亲社会行为”的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今年是雷锋叔叔牺牲五十周年,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雷锋》的故事,感受一下雷锋叔叔带给我们的温暖。播放视频《雷锋》片段并提问: 1、视频中雷锋叔叔的哪些行为令你感动? 2、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活动】学生欣赏视频,思考并回答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归纳导入新课:雷锋的这些行为都是对社会和他人有利的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 一、教案背景 1.□小学 2.学科:思想品德鲁教八年级下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了解本节内容。 (2)通过百度搜索引擎【https://www.wendangku.net/doc/2216569579.html,】查找与本课相关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本课是鲁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第二项目《为了集体的发展》。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养成亲社会行为,学会谦让、分享、助人,要学会积极为社会做贡献。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风险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学习本课需要达成以下的目标: 1.积极融入社会,自觉养成亲社会行为 2.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结合实际认识我们应该养成哪些亲社会行 为,并能积极融入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 3.掌握养成亲社会行为的途径,掌握谦让、分享、助人的方法,学会为 社会做贡献。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位于《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P20-26页,学生在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为学生培养亲社会行为的习惯提供了情感基础;养成亲社会行为是关心社会的必然结果和自然体现。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帮助学生养成亲社会行为的习惯和技能。养成亲社会行为要学会谦让、分享、助人,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亲社会行为更体现在对社会做贡献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亲社会行为 1.如何认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1).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从侧面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时代面貌。(2)体验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的巨大变化,有助于增进我们关心社会的兴趣和情感。 2.谈谈你对亲社会行为的理解。 (1)含义: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的那些有利于社会和他人的行为。 (2)原因:在社会生活中,个人对他人的依赖是不言而喻的。当我们明白自己每时每刻都在享受他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时候,尽自己的力量汇报社会理所应当是我们的选择。 (3)做法:首先要做到谦让、乐于助人;其次要做到为社会做出贡献。 3.为什么中学生要积极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发展对个人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生活,我们不仅要学会学习,还要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做人。我们只有在社会这个大课堂里亲身实践,才能学到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本领,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了解、感受社会发展变化的事实。

社会的发展变化体现在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如衣食住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使我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城乡面貌和人民生活显着改善。 5.社会发展变化与个人的关系。 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社会的前途紧密联系在一起,国家社会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感。每个人都要把关注社会发展变化、关心社会作为自己的责任。 6.积极参与公共生活、公益活动。 (1)原因:是我们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融洽社会关系的需要;是肯定和确定个人的自我价值,提高自身能力,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以提升的需要;是赢得公众的赞美和良好的声誉,实现自我精神的满足和体验的需要。 (2)做法:我们要关心社会的发展、关注国家大事,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同时还要关心身边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并积极为解决这些问题献计献策,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7.遵守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秩序。主要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工作秩序、交通秩序和公共场所秩序等。公共秩序是为公民的社会生活服务的,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我们应该树立公民意识,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社会好公民。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案

《养成亲社会行为》教学设计莱西市第四中学胡月球【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关心、亲近社会的积极性和自觉性,逐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多为社会做贡献。 (二)能力:培养亲社会的技能,养成亲社会的习惯;培养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能力。 (三)知识:了解“谦让”、“分享”、“助人”、“合作”、“同情”、“安慰”等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 【教学内容分析】 “养成亲社会行为”,主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生活中关爱其他社会成员,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教材先提供了几种亲社会行为的典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亲社会行为的特点和意义,做教学的引领活动,然后从“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和“我为社会做贡献”两个层次进行展开。第一个层次“学会谦让、分享和助人”主要引导学生在社会交往中善待其他社会成员,通过提供生活场景,启发学生自主感悟,认识这些亲社会行为的意义,增强培养亲社会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个层次“我为社会做贡献”则进一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发展,自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学重点】我为社会做贡献 【教学难点】感悟谦让、分享、助人 【学生准备】仔细预习所学内容、搜集谦让、分享的小故事及志愿者活动的相关材料,在课堂上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准备】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情境导入】 爱心感悟:生:观看视频,欣赏《世界很小,是个家庭》谈观后感受,明白世界是个家庭,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互助,彼此相互温暖。 师:引导学生认识视频中的行为都是对他人和社会有利的行为,是亲社会行为,我们的社会需要这种亲社会的行为。为了让社会生活更加美好,我们应该多一些这样的亲社会行为。怎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探讨的话题。 【学习过程】 板块一:自主探究初识美德 1、自主学习课本P74-80,完成下列思维导图 板块二:合作探究感悟美德 【活动一】感悟谦让 1、观看新闻视频,感悟中华美德的传承 2、阅读视频中提到的《六尺巷》原故事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而张英回馈给老家人的是一首打油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主动在争执线上退让了三尺,下垒建墙,而邻居吴氏也深受感动,退地三尺,建宅置院,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有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 讨论:你认为先辈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这对我们以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提出了哪些要求?结合上面的故事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社会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提倡谦让?二:在社会生活中我们怎样做到谦让 讨论交流:教师引导、总结: 【活动二】感悟分享 【续写故事】 不浪费的方法 曾经有一个父亲问他的三个儿子说:“如果有两筐容易腐烂的桃子,该怎么样吃才能使容易腐烂的桃子不浪费掉一个呢?”(假如你是这位父亲的儿子,你会怎样回答呢?并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出示答案)大儿子说:“先挑熟透的吃,因为那些容易烂掉。”“可等你吃完那些,其余的桃子也要开始腐烂了”,父亲立即反驳到。二儿子思考再三说:“应先吃刚好熟的,先拣好的吃呗!”“如果那样的话,熟透的桃子会很快烂掉。”父亲把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