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

传播学教程》经典笔记:第四章人类传播的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一.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1.传播者-信源,传播行为的引发者,以发出讯息的方式主动作用于他人

2.受传者-信宿,讯息的接收者和反应者,可以通过反馈影响传播者,两者可以转换

3.讯息-受传双方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是能够表达完整意义的信息

4.媒介-媒介是讯息的搬运者,也是连接传播过程中各要素的纽带

5.反馈-具有双向性和互动性,获得反馈是传者的目的,发出反馈是受者能动性的体现

二.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一)传播过程的直线模式

美-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1948-第一次提出传播过程模式

5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向谁说有什么效果

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

单向直线模式,没有解释传播的双向性和互动性

美-香农、韦弗-《传播的数学理论》

数学模式/香农韦弗模式

描述电子通信过程

为传播过程的研究进一步提供了重要的启发,导入了噪音的概念

缺少反馈的环节,不能完全应用于人类传播

(二)传播过程的循环和互动模式

直线模式的缺陷

容易将传受双方的角色、关系和作用固定化,不能发生角色转换

缺乏反馈的要素或环节,不能体现人类传播的互动性

美-施拉姆-《传播是怎样运行的》1954-在奥古斯德的基础上,提出

循环模式

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的概念,双方都作为主体,相互作用

重点在于解析传播双方的角色功能,双方依次相互扮演译码者、解释者和编码者

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并把传播双?蕉伎醋魇谴???形?闹魈?BR>但,它也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平等或对等的关系中,与实际不符

这个模式能够体现人际传播的特点,但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大众传播模式

传播双方存在着传达与反馈的关系,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传播的连接性和交织性

美-德弗勒-在香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

互动过程模式

明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

拓展了噪音的概念,认为噪音对任何环节都有影响

适用范围广

但,没有超出从过程本身或从过程内部说明过程的范畴

三.传播过程的特点

1.传播过程具有动态性

形式上体现为有意义的符号组合在特定渠道中的流动

实质上是传播双方的意义或精神内容的双向互动,即作用与反作用

2.传播过程具有序列性

各环节和要素的作用各有先后次序,按讯息流向依次执行功能,体现为一环扣一环

3.传播过程具有结构性

特点是时间上的先后次序,形态上的链式结构

第二节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一.传播过程研究与传播系统研究

二.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一)赖利夫妇的系统模式

1959-《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任何传播过程都表现为一定的系统的活动,而多重结构是社会传播系统的本质特点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

(二)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

1963《大众传播心理学》-大众传播是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在内的各社会影响力交互作用的场

1.影响和制约传播者的因素

传播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同僚群体、社会环境、所处组织等

2.影响和制约受传者的因素

受传者的自我印象、人格结构、群体对个人的影响、社会环境、媒介约束等

3.影响和制约媒介与讯息的因素

传播者对讯息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受传者对媒介内容的选择接触

受传者基于平时接触经验,对媒介的印象

总之,社会传播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兰廴魏我恢执??疃?蚴墙馐偷?坏墓?蹋?疾荒芗虻?陆崧郏??匦虢?腥?嫦低车姆治?BR>

三.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理论

(一)日本学者的传播总过程研究

社会传播的总过程研究-起源于日本-在反思和批判美国传播学的基础上形成

代表-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日高六郎

田中义久-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从马恩的交往概念出发,把人类的交往分为三种类型-能量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稻叶三千男-《大众传播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社会的大众传播总过程是信息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

传播者有异化过程

大众传播和资本制度密切结合,传播媒体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大众传播新闻报道的闹剧化和娱乐功能的大量提供,客观起着麻痹神经的作用

研究大众传播的目的,在于唤醒受众,使其超越大众状态而成为能动的传播主体和理性市民

(二)唯物史观下的社会传播总过程

1.信息传播属于与人类的精神生产相对应的精神文化交往活动的范畴

2.考察信息传播就必须考察社会的精神生产

3.精神生产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4.传播学不能单纯考察狭义的信息交流,而必须与宏观社会精神生产和精神交往联系起来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公共知识笔记大全(pdf豪华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 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7、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是对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共同基础的科学反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8、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无机物的反映特性进化为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进化为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动物心理进化为人的意识。

《传播学教程》笔记

第一、二章传播、传播学及其发展历史 一、传播学的概念 1、定义 1)库利(社会学角度) 2)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角度) 3)施拉姆 4)郭庆光(本书观点):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共享说)信息的共享。 (劝服说)突出强调传播是有目的的。 (反映说)传播是一个有机体对于某种刺激的不同反应。 (交流说)用语言进行思想交流。 2、人类社会传播的基本特点: ①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②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③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④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⑤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二、传播与信息 1、信息的定义 ①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 ②德国哲学家克劳斯指出,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揭示了社会信息的本质。 ③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信息的特点和分类 信息分类: 根据信息系统和作用机制的不同,分为非人类信息和人类信息。 或分为物理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 社会信息及其传播的特点: 社会信息:指的是人类社会在生产和交往活动中所交流或交换的信息。它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三、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正是社会信息系统本身 1、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系统:指的是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传播学把社会传播分为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 任何传播活动都是在一定的信息系统(即传播系统)中进行,传播的系统性是普遍存在的。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①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开放性是社会信息系统执行其功能的重要前提。) ②社会信息系统由各种子系统相互连结、相互交织而构成的整体。 ③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具有双重偶然性的系统 双重偶然性:德国社会传播学家鲁曼指的是传播双方都存在不确定性。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双重偶然性是人类社会信息系统所特有的属性,这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人类活动受到生物运动规律、精神和心理运动规律的制约,使社会信

新手photoshop知识归纳总结 笔记一(初学者的宝典)

一、快捷键 全部快捷键 Ctl+鼠标左键移动选定区域 Ctl+A选择整体图片 Ctl+B 色彩平衡 Ctl+D 取消选择 Ctl+E 向下合并一个图层 Ctl+F 重复使用上一个滤镜 Ctl+J 复制图层 Ctl+L 色阶 Ctl+N 新建文件 Ctl+O 打开 Ctl+T 自由变换 Ctl+shfit+I 反选 Ctl+shfit+D 反选 Ctl+shfit+N 新建透明图层 Ctl+shfit+E 合并可见图层 Ctl+Shift+T 复制一个选区内容并变换选区 Ctl+U 色相/饱和度 Ctl+R 调出标尺 Ctl+I 反向 Ctl+“+”放大屏幕图像(等同于Ctl+空格,配合鼠标)Ctl+“-”缩小屏幕图像(等同于Alt+空格,配合鼠标)Ctl+【当前图层上翻一页 Ctl+】当前图层上翻一页 Ctl+Enter 将路径变为选区 Ctl+shift+Alt+B 调整为黑白模式 Alt+Delete 填充前景色 Ctl +Delete 填充背景色 Ctl+Alt+A羽化 Ctl+Alt+Z 多步返回 Ctl+Alt+W 关闭全部窗口 Ctl+shift+M 进入IR中编辑 Shift+E 向下合并一个图层 Shift+Tab 隐藏出工具栏外的所有调板 Ctl+1 红通道 Ctl+2 绿通道 Ctl+3 蓝通道 快捷键整理

选择:Ctl+A选择整体图片 Ctl+D 取消选择 Ctl+shfit+I 反选 Ctl+Alt+~ 选择高光区域 Ctl+Alt+0 显示照片的实际尺寸 Ctl+Alt+鼠标拖动复制当前层或选取内容 Ctl+shfit+ Alt+E 实现印盖命令 单键键整理 Home 定位图片左上角 End 定位图片右下角 Pg up/dn 将定位上翻和下翻 A路径选择 B 画笔 C 剪裁 D 默认前景和背景 E 画笔 F 窗口放大和缩小 G 油漆桶 H 抓手工具 I 取样点 J 橡皮擦 K 切片 L 套索 M 羽化 N 注释工具 O 加深或减淡 P 钢笔(caps lock 可以出现十字定位光标) Q 快速进入/退出模板 R 模糊和锐化 S 图章 T 文字 U 度量 V 移动 W 魔术棒 X 前景和背景互换 Y历史画笔 Z 放大或缩小 二、概念论述 图像的模式? 灰度模式:扔掉颜色信息的一种模式,是有损的。

《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打印版)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三部分法律 1、法的概念和本质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基本特征:(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 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 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2、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法与经济 法在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中的作用:引导作用;促进作用;保障作用;制约作用。 法在规范微观经济行为中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整经济活动中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纠纷;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2)法与政治、政策 法受政治制约体现在: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是影响法的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体制的改革也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发展的变化;政治活动的内容更制约法的内容及其变化。 党的政策指导法制建设的各个环节,社会主义法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和形式,同时又对党的政策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3、法律制度的相关概念 法的制定: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一般也称为法律的立、改、废活动。 立法的指导思想:我国现阶段立法的指导思想,必须是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而不能以别的思想为指导,不能离开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 立法的基本原则:(1)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2)立法必须从实际出发;(3)总结实践经验与科学预见相结合;(4)吸收、借鉴历史和国外的经验;(5)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为标准,立足全局,统筹兼顾;(6)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7)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及时立、改、废相结合。 法的渊源:(1)宪法;(2)法律;(3)行政法规;(4)地方性法规;(5)自治条例、单行条例;(6)行政规章;(7)国际条约。 法律部门:(1)宪法;(2)行政法;(3)民法;(4)婚姻法;(5)经济法;(6)劳动法;(7)环境法;(8)刑法;(9)诉讼法;(10)军事法。 4、法律实施中的相关概念 法律实施包括执法、司法和守法。 法律适用的要求:准确,指适用法律时,事实要调查清楚,证据要准确;合法,指司法机关审理案件时要合乎国家法律的规定,依法办案;及时,指司法机关办案时在正确、合法的前提下,还必须做到遵守时限。 法律适用的原则: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法律关系的基本特征:法律关系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的社会关系;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它不属于物质关系,而是一种思想关系。 违法的分类:刑事违法、民事违法、行政违法、违宪行为。 5、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实际对比关系、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宪法的法律特征: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制度、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等根本问题;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程序上,宪法的制定和修改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宪法的政治特征:宪法是民主政治的法律化;宪法是对民主政治的保障;宪法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规范国家权力,保障公民基本权利。 西方宪法的基本原则: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分立与制衡原则。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一)关于传播的定义与传统 1、社会学传统:美—库利——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2、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美—皮尔士——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3、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二)传播的实质与其他定义 1、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2、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3、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一)社会信息科学与传播学 1、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A.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B.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2、(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1)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2)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二)信息 1、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2、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3、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1、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第一、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第二、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①“传播和社区有共同词根,彼此不可分。”(施拉姆) ②传播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可能是纵向,也可是横向的。 ③它又是社会关系的体现,传受双方表述的内容和采用的姿态、措辞等无不反映其社会角色和地位。 ④社会关系是人类传播的一本质属性,通过传播,人们保持既有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会关系。) 第三、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任何传播都是通过信息的授受和反馈展开的社会互动。 第四、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否则传而不通,导致误解。在广义上,共通的意义空间还包括人们大体一致或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第五、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行为、过程、系统是人们解释传播时的三个常用概念,它们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传播的另一些重要属性。 3、传播学现状: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和边缘学科,与诸科学联系渗透因而对象和研究领域不甚明确。分科领域(大众传播学、文化传播学、广告传播学等)繁荣,基础理论研究却显薄弱。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一、社会传播的系统性 (一)传播学及其类型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信息系统,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2、系统: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部分结合在一起并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3、如何理解社会传播的系统性?:一切事物都处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社会传播同样具有系统性。 4、社会传播五种基本类型: A.人内传播——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处理的活动。具有典型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人体本身就是一个由相互联系、制约的各部分构成,能对个人信息进行处理的有机整体(完整的信息系统 B.人际传播——(个人与个人间的信息传递)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结所形成的新的信息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人们通过信息的授受,保持着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 C.群体传播——(主指自然发生的社会群体,如家庭、亲友、社交圈等)是更大的系统,它不仅存在许多个体系统的活动,这些个体系统的有机结合还产生了新的输出物——群体规范和群体价值。群体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社会化,在社会化完成之

传播学教程考前复习名词解释等

名词解释: 1,传播: 社会信息的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符号: 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信息表达和传播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基本要素。 3,符号化: 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或意义转换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它符号的活动。 4,符号解读: 传播对象对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 5,意义: 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符号的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6,传播情境: 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 7,讯息: 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8,反馈: 受传者对接收到的讯息的反应或回应,也是受传者对传播者的反作用。

9,人内传播: 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1 / 26 10,人际传播: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播系统。 11,群体: 具有特定的共同目标和共同归属感,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复数个人的集合体。 12,群体压力: 群体中的多数意见对成员中的个人意见或少数意见所产生的压力。13,信息压力: 一般人在通常情况下会认为多数人提供的信息,其正确性概率会大于少数人,基于这种信念,个人对多数意见会持较为信任的态度。 14,趋同心理: 遵从性,个人希望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保持一致,避免因孤立而遭受群体制裁的心理。 15,下行传播: 有关组织的目标任务方针政策的信息,自上而下得到传达贯彻的过程。16,上行传播: 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或部下向上司汇报情况,提出建议愿望与要求的

信息传达活动。 17,大众传播: 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用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手段,以社会上的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活动。 18,信息环境: 2 / 26 一个社会中由个人或群体接触可能的信息及其传播活动的总体构成的环境。 19,拟态环境: 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20,热媒介: 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接受者不需要动员更多的感官就能理解的媒介。 21,IPP指数: 既有政治倾向指数,是一个人从社会经济地位,居住区域和宗教信仰3个方面来显示受众在接触媒介宣传前已有的政治立场和态度的综合指数。 22,知晓权: 社会成员获得有关自身所处环境及其变化的信息,保障社会生活所需的各种有用信息的权利。

【重点】传播学教程笔记(背诵版)

传播学教程 第一章 1、信息的定义 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在此意义上,一切反映事物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一。 2、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的体现;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传播双方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一种行为、过程、系统。 3、传播学的定义 4、社会传播的类型 5、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 6、双重偶然性 信息系统特有的属性,与它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有关。其存在说明,社会信息系统是一个多变量的系统,若变量处理不当,便会引起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7、传播障碍和传播隔阂 能是否正常。 之间在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隔阂。有无意的误解和有意的曲解之分。 在是必然的。 第二章 1、人类传播经历的发展阶段 —用手写字。口语的产生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进程,却受到时空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小规模的群体中传播; 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 刷媒介在社会变革社会生活和社会经济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人类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有了新的飞跃。电子技术推动了电脑诞生。 2、信息社会的定义和特点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

核心价值而得到发展的社会。 a.社会经济主体由制造业转向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即信息和知识产业占据主导地位; b.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c.贸易不局限于国内,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成为主流; d.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信用。 3、哈特关于媒介系统的分类 A.哈特,根据传播媒介的发展史分类: 手段; 摄影等; —人类传播的媒介手段日趋丰富,人体的信息功能日益向外扩展,体外化信息系统逐渐获得相对独立的过程。 4、《后工业化社会的到来》和《第三次浪潮》 D.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生产商品的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社会)三大阶段。 A.托夫勒。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两次变革浪潮,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和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目前正迎来以信息革命为代表的第三次浪潮,必然会极大地改变现存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5、二战后信息社会发展过程 50—80年代中期):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得到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②高度信息化阶段(80年代末—今):大众传媒进一步发达,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多频道和卫星跨国传播时代;微型电脑普及,成为个人综合信息处理的媒介;以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为代表的新传播发展,使不同媒介出现融合的新趋势。 第三章 1、符号的定义和基本功能 a.表述和理解(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首先表现为符号化和符号解读的过程); b.传达(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只有转换为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在时空中得到传播和保存); c.思考(即引发思维活动,思考首先要有对象及关于对象的知识,而这些都以符号形式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2、象征符的特性 通过传统、学习继承;④可自由创造,与指代对象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3、意义的定义 4、符号意义的分类 ;③指示性和区别性。 5、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符号本身之外) 使得不同的受众对同一种符号构成的信息会有不同的理解;

photoshop学习笔记

photoshop学习笔记

Photoshop学习笔记 这篇笔记的内容是对Photoshop这款软件操作知识的学习整理。目的是使自己系统的掌握Photoshop软件使用,提升软件操作能力。 这篇笔记的内容分为三个部分,即概括介绍部分、软件基础学习部分、软件归纳学习部分。 “概括介绍”部分,概括说明Photoshop软件功能,同时介绍本篇笔记的内容结构,及说明学习软件的方法。 “软件基础学习”部分,系统的、详细的介绍软件的各个功能。 “软件归纳学习”部分,在对有一个基本了解后,根据软件的使用流程,将软件的各个功能分门别类,使用概括归纳的方法学习软件,加深对软件的记忆。 第一部分概括介绍 Photoshop,简称“PS”。是一个由Adobe Systems开发和发行的图像处理软件,

Photoshop主要处理以像素所构成的数字图像。不能直接编辑非位图文件,但是可将非位图文件导入到Photoshop软件内,转换为位图文件后再进行编辑修改。是同类产品中的佼佼者。 我们可以将“ps”软件理解为一个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图片文件,拿着这个图片文件就可以制作印刷品或是上传到网络了。 既然是工具,那就会有一个使用方法,这里将这样概括软件的使用流程。 第一步是开启软件,开启软件后还要在软件里建立一个工作区,利用这款软件的众多功能,在工作区里绘制图形。工作区就像是画布,我们在软件这间画室里可以铺开若干张画布。第二步就是在这张画布上绘画了。第三步就是将这张画布保存起来,或是日后继续画,或是拿去制作印刷品、上传网络。 这样概括软件的使用流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很有用,根据这个“流程”,我们可以将“ps”软件众多的、复杂的功能归纳为简单的几种类型。这也是这篇笔记里使用的学习方法,即将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笔记最新整理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教育及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概述(P3)※ 一、教育的概念 1、广义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2、狭义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及教学组织的规范) 3、更狭义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德育) 二、教育的要素(P3-P4)※ 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 教育者的基本特征:主体性目的性社会性 2、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具有受教性(受教性是人的身心发展和动物的省心发展的本质区别)。 3、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 4、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者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来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作用及联系是以一定的教育影响为中介的;三者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结果使受教育者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 三、教育的形态 含义:由教育三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一)根据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非制度化的教育及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没能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生产及生活高度一体化(人类学校教育以前的教育。 制度化教育: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人类教育的高级形态,促进人类教育文明的发展。 (二)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空间特性来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家庭教育: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划、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 社会教育:在广泛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过程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 特点:开放性、群众性、多样性、补偿性、融合性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笔记

《传播学教程》第二版郭庆光 第一章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美—库利社会学传统 社会互动理论倡始人。强调传播的社会关系性,把传播看做是人与人关系得以成立和发展的基础。 美—皮尔士符号学或语义学传统 符号学的创始人,强调符号作为精神内容的载体在传播中所起的特殊作用。 他们开创了界定传播概念的两传统,一是社会学的传统,一是符号学或语义学的传统。后来,这两传统逐渐发生融合 传播的实质: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关系。 两个传统的融合: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信息概念引入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行为的介质是作为意义和符号、精神内容和物质载体之统一体的信息。 施拉姆:当我们从事传播的时候,也就是在试图与其他人共享信息——某个观点或某个态度。传播至少有三个要素:信源、讯息和信宿。 阿耶尔:传播在广义上指的是信息的传递,它不仅包括接触新闻,而且包括表达感情、期待、命令、愿望或其他任何什么。 二、传播与信息 传播学考察的主要对象—始终都是人类的社会信息及其传播活动 社会信息与自然界的其他信息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共同点)以质、能波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精神内容的载体都表现为一定的物质讯号,作用于人的感觉系统 并引起反馈。因此,社会信息也具有物质属性(至少就精神内容与载体的不可分离性而言)。 区别:为什么说“信息是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特殊性质)第一,它并不单纯地表现为人的生理层次上的作用和反作用,而伴随着人复杂的精神和心理活动,伴随着人的态度、感情、价值和意识形态;(两个伴随) 第二,作为社会信息的物质载体——符号系统本身,也是与物质劳动密切相关的人的精神劳动的创造物。(一个创造物)在此意义上,我们把社会信息看做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传播学与信息科学是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的)信息科学对传播学的巨大贡献 一.把信息概念引进了传播学领域,提高了传播学理论表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提高两性) 二.拓宽了传播学的视野,使它能够把人类传播活动放在更大的系统和环境中加以考察,这有助于探索人类社会传播的一般和特殊规律。(一宽一大) 信息: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面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最广义的信息概念。一切表述事物的内部或外部互动状态或关系的东西都是信息。 社会信息:除人的生物和生理信息以外的、与人类的社会活动有关的一切信息。 社会信息是物质载体和精神内容的统一,主体和客体的统一,符号和意义的统一。 信息是由物理载体和意义构成的统一整体。 社会学视点和信息科学视点结合的传播概念:传播是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社区: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构成的共同体。 三.传播的定义和特点 什么是传播?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定义)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递行—地形) 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独有—多人共有。共享意味着社会信息的传播具有交流、交换和扩散的性质。 (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如何理解这个观点?)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传播学教程核心知识点

沉默的螺旋理论 1、提出 2、观点 3、评价 1、提出 该理论是德国传播学者诺利—纽曼于1972年在其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中首次提出的,1980年在《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给予全面的概括。她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影响公众意见的方面有强大的效果,她把舆论生成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称为"沉默的螺旋" 2、观点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个人在表明观点前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便倾向于积极大胆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当发现自己属于"少数"或"劣势"意见时。一般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者附和。 (2)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的意见增势,受群体压力而改变态度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优势意见越来越强,迫使更多持不同意见的人继续保持沉默或者既而转变态度追随支配意见。(3)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制约影响舆论,大众传媒以三种方式影响沉默的螺旋: a. 对何者是主导意见形成印象 b. 对何种意见正在增强形成印象 c. 对何种意见可以公开发表而不会遭到孤立形成印象 对人们确定多数人的意见是什么,大众传媒起重要的作用。 3、评价 意义: 1)为传播学的效果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认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强调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种的作用,是一个突破。 3)强调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来自传媒营造的"意见环境" 局限: 1)其理论前提"个人对社会孤立的恐惧",以及由这种"恐惧"所产生的对多数或者有时意见的趋同行为,仍有待于推敲。 2)对社会孤立恐惧,对优势意见趋同行为的动机不应该是一个绝对的常量,而是一个受条件制约的变量。 3) "多数意见"的压力强弱受社会传统、文化以及社会发展阶段等因素的制约,对于不同性质、类型的问题。多数意见压力不同。 4)过于强调"多数"或者"优势"意见的压力,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何少数派的作用。实际上,少数派的"中坚分子"往往可以对多数派产生影响。 知识沟假说 1、背景 2、提出

敬伟PS学习笔记

制作文化衫 填充前景色的快捷键Alt+Delete 填充背景色的快捷键Ctrl+Delete 蚂蚁线内的区域叫做选区按住shift键画椭圆时画出的是正圆 做填充时候也要新建一个图层 简单的合成(抠图换背景) 快速选择工具 放大Ctrl+ 缩小Ctrl- 平移空格键 撤销上一步Ctrl+Alt+z 返撤销上一步shift+Alt+z 先用较小的比例来画,放大了处理一些边缘。 快捷键Alt键可以快速的将添加模式切换为减去模式 调整优化选区调整边缘平滑7 羽化2 对比度12 移动边缘-24 输出到新建图层 调整图片的大小编辑自由变换按住shift来调整图片的大小不会使比例走形 换脸 在图层蒙版里面白色代表显示,黑色代表消失在蒙版里面也可以选定一个区域填充白色或

黑色让它显示或消失编辑》自由变换》可以改变图片的大小与方向把不透明度调低一点来调整图片的大小与角度 擦脸的时候画笔硬度0要选择比较软的画笔 色 RGB颜色模式(红绿蓝) 夏天变秋天图像》调整》色相|饱和度把绿色的色相变为黄色 画优酷图标 描边是从边缘向里面延伸的宽度 画有颜色的三角形圆形矩形用形状工具 居中的时候把所有的全选然后点击两个居中 画圆环的时候用描边工具画实心圆的时候用填充工具 复制:拖拽这个图层到新建图层的图标上 W和H之间的图标是用来锁定长宽比例的 高光+蒙版+黑白渐变工具做出立体的感觉 黑白渐变:从黑到白的渐变就是一个从遮挡到不遮挡的一个过程

渐变工具+shift键可以画一个垂直方向的渐变 画两个同心圆环(小圆环在大圆环里面)的方法:1画出第一个再复制它2改变大小再做两个对齐3改变描边的大小 海报 网页的头图大海报,950x480像素 做彩带的步骤:先缩小文档再用椭圆工具填充,再移动椭圆,按delete键删除重合的那一部分,可以使用自由变换工具调整一下彩带。按住Alt键再复制一条,然后使用填充改变一下他的颜色。填充的时候按一下锁定后面的第一个按钮,就可以只填充这个蓝色条,否则就整块屏幕都被填充了。 使用蒙版填充遮挡较大的区域时可以用椭圆选框工具填充黑色,这样比较快。 扣水杯(绿色的杯子如何变透明)

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笔记全讲解

公共基础笔记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复习笔记 第一章传播学研究对象的基本问题 一、名解 1、传播:是指社会信息的传播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2、传播学: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 3、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 能量,它在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全 面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4、双重偶然性:是德国社会学家鲁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传播的双方都存在着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传播所做出的选择有受到拒绝的可能性。 5、传播障碍:指的是在传播活动进行过程中,由于传播系统本身存在的结构性和功能性障碍,如不合理的传播制度,不畅通的传播渠道而导致的传播行为受到障碍。包括结构与功能障碍,如传播制度是否合理,传播渠道是否畅通,信息系统的各部分的功能是否正常等等。 6、传播隔阂: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之中,个体,群体,世代之间因为特定利益、价值、意识 形态和文化的差异,导致传播双方的正常传播行为受到影响,甚至严重阻碍传播行为的进展。 包括个人之间的隔阂,个人与群体的隔阂,成员与组织的隔阂,以及群体与群体、组织与组 织、世代与世代、文化与文化间的隔阂等等。由于社会信息系统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组织,都是具有特定利益、价值、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主体,这里的传播隔阂,既包括无意的误解,也包括有意的曲解。 二、简答 1、传播的基本特点 答:(1)社会传播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2 )社会传播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 定社会关系的体现;(3)从传播的社会关系性而言,它又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 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5)传播是一种行为,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系统。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版)考试重点

第一章传播的研究对象与基本问题 第一节:从传播的定义看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一、如何把握传播概念 库利的传播定义P2;皮尔士的传播定义P2-3;施拉姆关于传播的定义P3 二、传播与信息 信息定义P4、社会信息的特殊性质P4-5 三、播的定义和特点 传播定义:社会信息系统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人类社会传播的五个特点P5-6 第二节:传播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规律的科学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P8 一、播的系统性:社会传播的五种类型(人内、人际、群体、组织、大众)P8 二、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社会信息系统的四个特点P10 三、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与社会发展:传播障碍与传播隔阂P11;传播学的任务P11-12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精神交往理论与传播学 一、在人类交往活动的大系统中把握传播:马恩交往理论与美国传播学的本质区别P14-15 二、从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的辩证关系中把握传播:精神生产精神交往与物质生产物质交往的辩证关系P16-17;精神生产精神交往的独立性和能动性P17-18 三、研究传播学,为中国的社会发展服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播学的三个原则P18 第二章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从动物传播到人类传播 一、动物社会的传播现象 二、动物传播的局限:动物传播的局限P24 三、劳动创造了人类语言: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语言的论述P26-27 四、人类语言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人类语言的四个基本特征P27 第二节:人类传播的发展进程 一、口语传播时代:口语(命名)出现的意义P29;口语的局限P29-30 二、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出现P30;文字发明的意义P31 三、印刷传播时代:印刷术的发明(中国造纸印刷术、古腾堡印刷机)P31-32;印刷媒介的意义(施拉姆的论述及郭的补充)P32 四、电子传播时代:电子媒介的意义(时空和速度的突破、声音与影像信息系统的体外化)P33;电脑,电子媒介发展趋势(电脑、无线、通讯卫星和数字化技术)P33-34 第三节:信息社会与信息传播 信息社会的概念P35 一、媒介传播的进化与社会发展:哈特的媒介三分法P35-36 二、信息爆炸与信息社会:贝尔的社会发展三大阶段P37;托夫勒的三次浪潮P38;信息社会在经济结构上的四个特点P38 三、迎接高度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战后社会信息化的两个阶段(初级、高级)P39;社会“高度信息化”阶段的三个特点P39;世界各国建设信息社会(NII,GII)P39;我国信息化建设P39-40;对人类发展史的概要认识P40 第三章人类传播的符号与意义 第一节: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作用 一、符号的定义:永井田男的符号定义P42-43 二、信号与象征符:信号(signal)的特点P44;象征符(symbol)与信号不同的特征P44 三、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三类非语言符号P45

ps课堂笔记总结

一、Photoshop 1、由美国Adobe公司生产的专业图像处理及图像合成软件 二、基本术语 1、图像与图形 -图像:由像素点组成 分辨率:表示像素的密度 (网页,显示器)72像素/英寸,300像素/英寸(平面设计、打印)-图形:由数学公式表示的线条 特点:放大后清楚 矢量图制作软件:illustrator 2、颜色模式 -一种模式对应一种媒介 -HSB:基于人眼 H:表示色向 S:表示饱和度 B:表示明暗度 -RGB:基于显示器、发光体 R:红、G:绿、B:蓝 三原色分别有0~255种级别的强弱 红=绿=蓝0 黑255 白其它不同级别的灰 255最大级的情况下:红+绿=?红+蓝=?绿+蓝=?

-CMYK:基于油墨 洋红、黄、青三种油墨K表示黑色 三、启动软件 四、界面介绍 1、标题栏 2、工具栏(放置常用工具) 3、属性栏(不同工具属性不同) 4、工作区 缩放:Ctrl+加号/减号 抓手:空格+拖动鼠标(移动视图) 5、浮动面板 窗口/工作区/……还原默认工作区 6、常用快捷键 -Tab:显示及隐藏工具栏和浮动面板 -F:全屏切换 五、选区、图层、蒙板?** 1、选区:选框以内,注:所有操作均在选区内实现 2、图层:上下层叠关系的透明纸张 注:有在新层中作图的好习惯 3、蒙板:选区以外为蒙板 ——————————————————————————————————一、文件命令 1、新建

设置对应的纸张大小、颜色模式等 2、打开 直接将文件拖入窗口中即可打开 双击界面空白处选择文件进行打开 3、保存文件 常见格式: PSD:PS源文件,默认格式,信息全,方便于备份 Jpg:通用有损压缩格式 Tif:质量好,信息全,适用于要求高的作品 Png:质量好,支持透明 二、选区的创建* 技巧: 配合Shift定比例、配合Alt定中心、配合空格固化1、规则类 -矩形、椭圆形、单行、单列 拖动即可创建 2、不规则类 -套索工具组 *套索工具:拖动鼠标任意绘制选区 *多边形套索工具:单击定点连直线、双击首尾迸连 Detele:删除最近点、ESC:取消所有 注:配合缩放和抓手工具进行抠图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