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

重庆模式

目录

编辑本段

城乡统筹,加快城镇化,实施农村居民低保制度等;照顾民生,继续实施低税率政策,首创购房退个人所得税政策等;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内需促经济增长,内销市场占工业产值9成;既汲取了沿海地区的经验,又回避了风险。

编辑本段

郎咸平教授口中的“重庆模式”

这一概念在2010年6月12日由七大部委联合推出,它的优势在于通过系统工程解决重庆房地产问题。“重庆模式”的工程包括三部曲:第一,未来3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的公租屋,可以解决100到200万人的居住问题。第二,从明年开始陆续引入300万农民工进城给予重庆户口。农民工要拿到重庆户口,必须放弃宅基地复耕农地。这样既为公租房提供了土地,也保证了足够的耕地面积。第三,加强建设IT产业集群。引入了惠普、思科等品牌企业,并做到80%的零配件在重庆本土生产,这样就可以解决300万入城的农民工工作问题。“重庆模式”;主要是加大保障房的建设,而放宽商品房的管制。只要老百姓都有房子住,商品屋价格该上涨就上涨,第一次在实际操作中实现了双轨制。另外,在保障房的分配上实行宽进严出。公租屋住满五年后,才可以购买下来,而且卖掉的话也只能用经适房价格卖给政府。郎咸平表示:我个人认为在目前的房地产形势下,只有重庆模式才能拯救中国房地产。如果推动重庆模式,将会使我国房地产市场逐渐稳定,我们的股票市场也将慢慢水涨船高。

解读重庆模式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72718107.html, 2009年04月30日15:23 南方周末

“清理场地,筑巢引凤”,也许能完整概括重庆的经济增长模式——开始时借助中央特惠政策,利用国有土地和老工业存量资产撬动银行融资,重庆完成基础设施配套和老国有企业改造,此后,借吸引沿海工业梯度转移和重化工业大量投资,重庆开始了自己的经济起飞

重庆要成为西部经济增强长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图/资料图片

东边不亮西边亮

一场金融危机让中国曾经的增长典范——沿海地区的外向型增长模式遭遇滑铁卢。

一季度,中国GDP总量超过1万亿元的外向型经济体中,浙江和上海的GDP增速垫底,分别是3.4和3.1,而经济总量第一的广东是5.8,都低于全国6.1的平均水平。

就在金融海啸席卷全球之际,中国政府迅速做出了内需导向的战略转移。而一季度的数据表明,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大省由于路径依赖等诸多原因,要实现迅速转身,绝非易事。

于是,中国开始转向内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山城重庆,这个中国无论是南北还是东西的几何中点,就这样被历史推到了前台。

2月5日,国务院对外正式公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务院3号文件),把重庆定位为未来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以及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等。“我觉得党中央、国务院给重庆的定位以及国务院三号文件的政策措施,不亚于1990年浦东开发对上海产生的推动力。”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说。黄是开创浦东经验的重要人物之一,曾任浦东开发区副区长。

“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的时候,正好是1989年以后全世界对中国经济进行封锁之时,经济比较低迷,但是浦东开发一启动,那些政策推动上海半年以后就产生了一个经济高潮,大幅度的投资,大幅度的增长,浦东浦西全方位的发展高潮就来了。”黄解释说。

国务院3号文件公布之时,正是中国经济遭遇巨大困难而不知道底在何处之时。而当时的重庆却上交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2008年的GDP达到14%,高出全国近5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重庆在2008年上半年就敏锐地注意到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危害,比中央政府和其他省市早几个月推出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财税金融政策。此外,当时重庆提出了2009年的GDP目标为12%,一度是全国最高。

几乎就在同时,“重庆模式”的提法开始流传。《亚洲周刊》把重庆模式看成是“中国经济反击金融海啸的新路径”:以内销为主 (重庆的内销占工业产值九成),启动内需,融合城乡,超越城乡二元结构之弊,用低税率刺激民间消费,落实家电下乡政策,并大力发展自己的汽车工业、通讯业和高科技产业。

“今天中国经济的重庆模式,带来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希望。”该刊主编邱立本在一篇社论中写道,“中国不再是靠全球化的红利,只为西方人的消费而服务;也不是靠城乡二元化的红利,不断剥削民工来赚取巨大利润。中国还是回归自己内部的巨大市场,开发那些长期被忽视的能量。”

而重庆,似乎对“重庆模式”的提法不置可否。重庆市政府现在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让国务院3号文件的诸多政策落地。“3号文件是一套系统完善的大政策,其全面落实之日,就将是重庆经济腾飞之时。”在2月底的一次全市领导干部大会上,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说。“政策不可能‘送货上门’,要把3号文件中的政策转化为生产力,还需要主动与中央有关部委进行对接。”薄熙来强调。

自那次会议之后,薄忙着对重庆的40个区县次第进行考察,敦促3号文件的落实。

与此同时,基础建设投资正在加快进行。

本周四,在长江和嘉陵江的交汇处,“世界第一拱桥”重庆朝天门大桥正式通车。这座主跨达552米的“重庆最美的桥”,将打通重庆南北3个CBD(中央商务区),被看成是重庆CBD建设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而上周一,就在重庆北边的江北嘴CBD上,一项总投资额达300亿元的商业地产项目金融街举行开工奠基仪式。“这是重庆首次以公开的方式提出建设长江上游金融中心。”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重庆市金融办主任罗广说。“三个月换一版地图”的重庆,即便本地人也有时感到陌生;对许多投资重庆的企业家而言,重庆2005-2008年三年实现工业增加值翻番的盛况,更让他们感到难以置信。

作为中国内陆惟一的直辖市,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之一,三峡库区和移民区,重庆到底发生了什么?

政府投资基建新模式

1999年国家决定西部大开发,中央政府支持的基础设施投资,使重庆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迅速发展。更有用的是干部的配备。2001年黄奇帆任重庆市副市长、2002年交通部长黄镇东转任重庆市委书记后,重庆的基础设施开始迅速起步。

但是,此时处在打基础阶段的重庆,仍然面对两大问题:历史遗留的老国企问题(占重庆工业比重70%的国企全行业亏损),和基础建设的资金问题。说到底,都是钱的问题。

重庆市政府也试图通过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但收效甚微。

黄奇帆如此解释:重庆的高速公路,每100公里就有60公里的隧道、桥梁,每公里的投资在8000万元左右甚至更多,比其他地方多一倍。这么大的投资,车流量在开始的阶段又不多,没有一家民营企业来干——年年招商都没有老板来投资。

严重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因此导致的高物流成本和产业配套问题,让民营企业来此投资望而却步,重庆的引资水平一度不如中国最落后的贵阳。

于是,政府只有自己出面解决基础设施问题,以期“筑巢引凤”。

分管金融和国资委等工作的黄奇帆开始出招。黄奇帆从上海市委市政府副秘书长兼经委主任任上升任重庆副市长,更重要的是,更早时他作为浦东新区开发办副主任,参与了浦东开发开放的过程,对浦东以土地为核心,滚动开发筹集建设资金的操作过程非常熟悉。

到重庆一年多,摸清重庆家底、熟悉实际情况后,从2002年年末开始,黄奇帆开始在重庆逐步建成政府控制的八大城建和企业重组改制投融资平台公司(俗称“八大投”),为城建融资,为国企改制提供资金。

黄奇帆的核心是整合集中政府资源、充分将存量资金资产资本化,利用国有土地杠杆撬动,向银行和市场借钱投入基础建设和老国企改造。

6年间,八大投年均投资300多亿元——2008年380亿元,建成了重庆重大基础设施的75%,包括2000公里的高速公路、5000多公里的高等级公路、20多座城区跨江大桥、还有150公里地铁、轻轨,也包括投资100多亿的大剧院、科技馆等十大文化设施,投资了200多亿的重庆大学城。

但是,政府主导的城市基础设施投资,让重庆经济长期严重依赖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这几年来,投资占GDP的比重达到六七成,本地产出却严重不足。

老工业基地改造

作为中国六大老工业基地,重庆必须利用老底子,激活老国企。重庆的办法依然是利用土地收益,债务重组,实现老国企产品结构升级。“八大投中,其他的比如高速公路投资公司,各省模式都差不多,但渝富模式是重庆独有的。”重庆发改委资金处处长刘旗借用黄奇帆的话说,“渝富实际上就是重庆的中央汇金公司。”

令刘旗印象最深刻的是渝富开始的第一单大买卖——化解大型国企不良贷款。2004年渝富成立之后,从国开行贷款,以22.5%的平均受偿率,打包收购工行重庆分行1160户国企157亿元的不良资产,再由各企业回购销账,成功解救国企,同时为银行降低了不良率。

渝富的另一手段就是为通过土地置换,让老国企搬迁升级产品,重焕活力。

2007年,渝富通过国开行贷款,75亿收购重庆钢铁集团7500亩土地,为重点解决整体环保搬迁资金。“渝富收购重钢的土地现在已能卖到几百万一亩,最高的时候卖到六七百万,渝富不仅赚钱,也可以以此为抵押继续融资,而重钢则另外筹集95亿资金后,实现搬迁改造,放弃建筑用钢等低端产品,开始升级为船用、车用等钢材生产商,产量也将翻番。”重庆社科院研究员李勇说。

债务重组和异地搬迁改造升级,让重庆老国企完全轻装上阵,借着国内重工业的蓬勃发展再现生机。

通过债务重组和异地搬迁等办法,借上国内重工业市场迅速发展的契机,重庆国企开始大变身:截至2008年6月底,重庆市属经营性国有资产突破7000亿元,比2002年的1700亿元增加了4倍,这在整个中国“国退民进”的大环境中显得非常扎眼。

自然,没有中央政府老工业基地改造和对直辖市和西部城市重庆的特殊政策,渝富模式就没法实施。2004年,渝富的银行债务处理模式,就经过时任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的特批。

但是,国有企业的强势快速发展,让重庆民营资本感到不公。在民营企业之间流传的说法是:“国企把肉都吃了,我们只能喝汤。”

反对八大投模式的人认为他们是政策照顾的结果,八大投不过是占有和利用了国有土地收益而已。而支持者如清华大学崔之元教授,则认为国企承担了公共职能,可以增加国家经济建设和再分配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私人经济的增长,他甚至认为,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

崔之元的观点得到数据的支撑。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增长提供的机会,推动了重庆非公经济的快速发展,非公经济在GDP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26.2%,已经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57%。

经济起飞

“随着基础设施的完善,重庆经济在2005年之后,明显进入高速起飞阶段。”重庆综合经济研究院院长易小光认为,2005年后的3年,重庆经济年均增长达到13%以上,工业增加值三年翻番,比直辖前十年的10.2%明显提速。

实际上,基础设施的快速完善,使重工业基础良好和具有相当资源优势的重庆,抓住了重工业加速和沿海工业梯度转移的双重机遇。

2003年,重庆外商直接投资3.11亿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内资仅57.26亿,但5年后的2008年,同一组数字暴增到27亿美元和842亿人民币,增幅之大,让人惊诧。

与内蒙等地不同的是,重庆让所有类型的企业都看到了机会。“浙商来重庆投资的,在2005年以后,随着东退西进的过程特别多。”重庆浙江商会会长叶定坎说,在以前,浙商来重庆的商贸企业比较多,但2005年之后,工业企业也开始多了起来。

叶定坎介绍,浙商在重庆现在投资最多的是汽摩配、纺织服装和电器产业。在重庆最强势的支柱产业汽摩产业,上亿的汽摩配企业已不下10家,电气也不下10家,还有众多的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而来。

叶定坎自己从80年代经营眼镜店开始,2008年刚组建了自己的千叶投资集团,资产已有3个多亿。

但是,对重庆市政府来说,这些都来得太慢。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大型央企和跨国公司,是这几年重庆不遗余力招商的最大发展动力。

2008年开工的巴斯夫MDI(二苯基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就是重庆在外界众多环境疑虑的压力下力挺的项目。该项目累计投资将达到45亿美元,是重庆引进的最大外资项目,投产后,将形成年销售产值500亿元人民币的天然气化工集群,利税超过100亿元,可直接或间接带动库区25万人就业。

而在这个项目所在的长寿化工园区,重庆希望借巴斯夫项目,与中石化的川维厂、BP 公司的扬子乙酰公司、长寿化工厂、长风厂等企业,利用重庆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发展为一个天然气化工产业链。

除了化工,重庆在汽车、电子信息、材料等方面的努力正在开花结果。这不仅包括重庆传统的上百万销售的汽车产业集群,还包括惠普500万-1000万台笔记本和台湾仁宝的笔记本基地,也有中铝旗下的西南铝要建成全球最大的铝材加工基地等。

5年内,重庆在实施的大产业、大投资、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战略,计划累计完成工业投资将超万亿。

但是,“筑巢引凤”是否可以称之为重庆模式?这个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重庆发改委主任杨庆育并不认同。

杨庆育认为,重庆的发展,是中央直辖市政策、库区移民区政策、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和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政策叠加的结果,并不具有普遍性。

在重庆直辖10周年前夕,时任重庆交委副主任滕宏伟接受本报采访坦陈,自从黄镇东从交通部长任重庆市委书记以来,交通部已经给重庆120亿的补助了——即便是西部,这也不是人人可得的。

对于重庆来说,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路还很长。

易小光透露,2008年投资对重庆经济增长的贡献还在65%的高位,消费的贡献达57%以上。如此,净出口-22%以上的重庆,还是外地产品的销售地,远不是辐射周边的地区中心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 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 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1997 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

20120511 广东模式与重庆模式比较

广东模式与重庆模式比较 屈宏斌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2012年05月04日 09:47 我要评论(7) 打印| 字号: 受益于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重庆经济过去五年经济年均增长16% ;而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受全球化驱动的广东省经济增速略低;对应当选择何种模式的讨论已有答案:中国将走广东模式的道路 ·受益于政府主导的大型项目,重庆经济过去五年经济年均增长16% ·而以民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受全球化驱动的广东省经济增速略低 ·对应当选择何种模式的讨论已有答案:中国将走广东模式的道路 增速竞赛 中国经济增长受地方经济驱动。两大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内陆直辖市重庆2011年GDP 增速16.4%,全国最发达沿海省份广东的GDP增速为10%。两大地区的成功路径在许多方面有很大的不同。 对重庆模式与广东模式的争论始于2007年薄熙来与汪洋分别掌管重庆与广东之时。我们在此将政治与意识形态问题暂放一边,着重分析重庆与广东经济增长及结构的差异。 重庆:惊人的增长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拥有3,300万人口的巨型直辖市,重庆在过去五年内经济增长惊人。2011年GDP跃升至超过1万亿人民币(合1,556亿美元),与新西兰相当,是2007年4,676亿人民币的两倍有余。近五年重庆GDP年均增速达15.8%,而全国仅为10.5%。 除了强大的地方领导层,重庆崛起也是中央政府西部大开发项目的产物,并受益于中央政府以重庆为试点的整合城乡发展综合配套改革。 重庆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的GDP增长目标为12.5%。在去年达到16.4%的增速之后,今年市政府制定的GDP增速目标为13.5%,远高于全国7.5%的平均目标。继1998-2010年投资对重庆GDP增长贡献率近70%后,当前投资仍为重庆经济的主要驱动因素。主要经济指标见表1。 重庆经济结构注重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工业。尽管一季度重庆GDP同比增速下滑至14.4%,但工业增加值仍同比增长16%,对一季度GDP增速的贡献率为60%。 重庆已确立未来五年战略工业增长行业:铁路、发电设备(包括核电和风电)、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及节能材料。

考察报告:关于重庆市楼宇产业园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考察报告:关于重庆市楼宇产业园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楼宇产业园是一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聚集地,能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集中的生产经营场所和公共服务,这样既能通过集约化用地的方式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也能促进中小微企业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近年来,重庆市大力发展楼宇产业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已成为经济的“造血机”,截至2014年底已重点培育和认定市级楼宇产业园124个,总建筑面积1407万平方米,共吸引了超过3000家企业入驻,提供就业岗位22.5万个,实现销售收入1250亿元,每平方米产出强度平均达到1.97万元,每平方公里产出强度高达147亿元,高于工业园区平均产出强度50%,楼宇产业已经迈上千亿级产业台阶,有力地促进了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发展。 一、重庆市的主要做法 (一)定位清晰——按照功能区域定位,突出发展核心产业,打造一园一业、一楼一业的发展格局。重庆市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定位,制定重庆楼宇产业园发展规划,统筹做好楼宇产业园布局。都市功能核心区的中央商务区,主要用于容纳企业总部、金融等高端现代服务业,而核心区以外各功能区的楼宇产业园,则主要用于引导一般性生产企业和服务类企业“上楼”,以产业相近、产品相联、优势互补的方式,大力发展电子产品加工、服装服饰、包装印刷等都市型工业,以及创意、信息服务、研发设计、软件开发、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了一批规模型、科技型、环保型等“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例如,位于重庆巴南界石经济园区内的曙光·江南楼宇产业园,是目前重庆最大的楼宇产业园,主要承接酒店用品、陶瓷用品、医疗设备的

生产、制造和小商品批发零售等相关链条的产业,楼宇产业园使中小微企业得以聚集发展,生产运营成本大幅下降,从而得到快速发展。又如,重庆北部新区的“星”系列楼宇产业园,集中了上千家的智慧型中小企业办公生产,每年可创造产值200多亿元,就业人数近10万。 (二)措施得力——通过在工业用地新建楼宇和整合闲置工业厂房、商务楼宇、写字楼等方式,建起了大量楼宇产业园。重庆市为了加快推动楼宇产业的发展,相继出台了《关于推进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的意见》和《重庆都市工业园(楼宇)建设管理办法》,并且在现有工业用地指标使用中,市政府每年明确楼宇产业用地指标,推进楼宇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此外,还充分利用工业园区内或工业园区外的工业用地新建一批特色楼宇产业园,提升土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和资源使用效率。对存量楼宇以工业用地为主导,以升级为导向,主要按照产业引导目录的产业结构调整和集约用地能级提升。首先对存量的工业厂房、商务楼宇、写字楼及住宅区等都市楼宇进行清理,然后由楼宇产业园协会组织专家对其进行诊断,结合《引导指南》的产业布局,规定一定时期内,引导园区重新进行定位规划申报,明确相关要求,对不符合产业目录要求的企业进行分步骤迁移,引入适宜产业企业,规定5年内完成升级改造和重新定位。例如,重庆N18创意产业园就是利用闲置破旧老厂房改造的集休闲、创意、设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创意产业园,目前园区入驻25家创意设计企业,2013年入驻企业销售收入2亿元,解决就业2000人。 (三)运作灵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工业楼宇建设,采取“三个一点”共建方式,即市级财政补助一点,区县财政补助一点,企业自己出一点。对新增规划建设的楼宇产业园明确前置引导服务主体,引入政府服务外包,由楼宇产业园协会或委托

重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重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分析* ◎叶晓玲 摘要:重庆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是重庆市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进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分析了重庆失地农民基本情况、现有的重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重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失地农民储蓄式养老保险模式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土地换保障广覆盖制度 失地农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群体。重庆成为试验区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将更为突出。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制定的《重庆市城乡整体规划(2007-2020)》,重庆在未来13年间城镇建设总用地量将达到865平方千米,人均城镇建设用地量将达到93平方米,城市人口将增加200多万人,达到635万人,城镇化水平将达到70%左右。至2020年,失地或部分失地的农民将达210多万。研究重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模式对重庆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重庆失地农民基本情况 据统计,从1982年到2007年,重庆25年来被征地农民总数达170万左右,其中符合农转非条件的人员大概有90万人。1992年失地农民开始参加储蓄式养老保险,该模式覆盖面低,目前已很难起到基本生活保障作用。2008年重庆市政府颁发了《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文件,失地农民可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但只解决了失地农民中征地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重庆市失地农民存在生活水平下降,失地农民就业难,自主创业困难重重,失地农民参保情况不容乐观等问题。 1、部分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重庆市涪陵区委员会对涪陵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研究,在《关于全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显示,涪陵区失地农民中有20%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有30%基本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生活水平相对稳定;有40%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同时由于住房升级改造用去了大部分补偿资金,生活水平呈下降趋势;有10%生活较为困难。造成失地农民生活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就业难直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改善居住环境造成生活困难以及失去稳定收入,生活负担加重。 2、失地农民就业难。失地农民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他们的文化程度多为初中及初中以下,只有少数人的文化程 度为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更是寥寥无几,大多数失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劳动技能单一、就业竞争力弱,尤其是“4050”人员就业极为艰难。同时,针对失地农民的免费就业培训面较小,机制还不健全。截至2007年底,涪陵区劳动年龄段内的失地农民中,暂无业和处于失业状态的有8309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4.6%,技术缺乏或无技术专长的占88.2%,35~45岁年龄段的占45.6%。 3、缺乏发展资金,自主创业困难重重。首先由于征地后的收入来源减少,日常生活支出增加和征地补偿金发放到手中的现金过低等原因,使得失地农民的创业资金短缺。部分农民在征地后有意去做小生意或发展养殖业等,但苦于没有资金,未能实行。去贷款又没有抵押,没有人愿意做担保,想自主创业,困难重重。 4、失地农民参保情况不容乐观。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涪陵区失地农民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仅673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0.67%;参加储蓄式商业养老保险的94人,占失地农民总数的0.09%。为了解决重庆市失地农民的困难,重庆市从1992年开始为失地农民保险办理储蓄式养老保险,2008年重庆市政府颁布了渝府发[2008]26号文件《2007年12月31日以前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和重庆市2008年1月1日以后新征地农转非人员基本养老保险试行办法》,为重庆失地农民办理基本养老保险。 二、重庆失地农民现有的养老保险制度模式 (一)储蓄式养老保险模式 重庆失地农民保险发端于1992年的储蓄式养老保险,被称为“重庆模式”。储蓄式养老保险的具体做法是:征地农转非者,只要征地时男超过50周岁、女超过40周岁,都可自愿选择参保;由农民与当地人寿保险公司签订五年期参保协议,国土部门把农民所获征地补偿安置款中的2.35万元一次性交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按投保本金每年10%的利率每月给农民支付保险费。上述10%的利息中,商业保险公司只承担同期五年期银行存本取息利率,不足部分的利差由当地政府补贴;如果农民生活困难、患重病、遭受重大灾害或死亡,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庆试验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模式研究”(编号:08jwsk036)的阶段性成果。 56 --

基辛格建议美国政府打击重庆模式的要点

基辛格建议美国政府打击重庆模式的要点 2014-09-13 15:47:39 来源:中华网作者:工农兵文艺转贴 点击:4526 评论:5(查看) 分享到:13 基辛格建议美国政府打击重庆模式的要点 2011年九月基辛格访问重庆后,为美国政府撰写了一份秘密报告,基辛格曾任美国尼克松政府安全事务助理、国务卿,福特政府国务卿。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了结束越南战争的谈判,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和平奖。1977年1月,福特总统授予基辛格“总统自由勋章,基辛格是前美国国务卿,犹太人中国战略问题专家,中美上个世纪秘密建交的联系人。上个世纪基辛格因为推动了中美建交,奠定了苏联解体的基础。先后访问中国二十几次,其访问中国后,都要给美国政府撰写秘密报告。据悉2011年年底访问中国后,其秘密如下: 第一、在2012年中国面临新旧领导班子更替,大局已定,政美直接冲突虽然有可能,但是无疑是未知的,但是中国的内部软模式却能决定世界与美国命运。 第二、中国可怕的是,团结,新旧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权贵与新暴富阶层的勾通,将使获利阶层以慈善捐助方式获得社会认可,并是上层妥协,无疑,这种稳定局面必然引发中国获得战略空间,在随后中美国际博弈中,赢得战略储备,摇摇欲坠的华尔街模式,必然会使未来西方更加困难。而中国随后五年之内,使中国完全有能力与美国对抗。美国

需要这五年内全力打击中国,唯此才能有希望以微小的可能对中国的包围使中国能够停止发展,分裂。 第三、美国要全力以赴打击可怕的重庆模式,在美国不能直接公开干预中国内政的选择上,中国最可怕的就是在新旧领导班子任其发展的重庆模式。重庆模式可怕的是使中国增强内部百姓对于中国执政当局的拥护,正如中国解放战争影响了世界一样,重庆模式会深得民心,使中国官方与百姓赢得最少几十年的友好和谐,团结的中国,这是美国战略利益不应该允许的。 第四、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另一个理由,如果加上中央支持下的四川,贵州、云南成立区域性金融股票市场,如果全国推广将使中国经济实力获得指数级的发展优势。使中国经济内部更具有效益化。而且这种经济潮流就像飓风一样,横扫全球,把美国卷入中国主导的经济模式中,当然也可能是印度取得意想不到的新模型。 第五、美国需要打击可怕的中国重庆模式的,是因为中国这个模式更有会引发世界变革,如果中国采取保留态度,在西方国际民众纷纷厌恶贪婪的华尔街等资本主义,西方无力解决国内债务时刻,但是中国国有企业加重庆模式,会引起国际拉美、非洲、中东国际纷纷效仿,虽然中国政治改良在选择自己方式,但是很明显,取得如下的重庆模式,加上中国当局对战略资源的国有化企业控制,这就足够未来世界其他国家能够效仿的模式。但是无疑对于美战略空间打击是非常大的,我不确定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重庆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的比较研究 杨成 50110202706 摘要: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庆市的经济发展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发展成就令人瞩目。但是各区、县间的经济发展实力仍然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为了更准确定位各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和实力,并制定应地适宜的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并加快重庆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重庆市各区(县)的经济实力进行评价。本文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重庆市39个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分类、比较和研究。研究结果将重庆市39个区(县)划分为经济发展实力雄厚、经济发展实力较强、经济发展实力薄弱四类地区,并为提升各类地区的经济发展实力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发展实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比较研究 一、引言 重庆市自直辖以来,凭借长江“黄金水道”之便,依托丰富的资源,大幅度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各项经济指标都比直辖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其速度和水平在全国各大主要省市中都处于领先,但跟北京、上海、天津相比,重庆仍处于“直辖市初级阶段”,差距较为明显,并且其所辖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和发展水平也是有很大差异。各区(县)的经济发展实力不仅反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实力,而且也决定了重庆市作为一个整体在区域经济中的相对地位。自2000年国家统计局进行全国百强县排名活动以来,对各地区经济发展实力的研究内容丰富、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也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为了促进重庆市区(县)经济的持续、平衡、平稳、较快发展,同时提升重庆市整体经济水平和经济实力,对全市各区(县)经济发展实力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差距和不足,对于制定符合科学发展的、适合全市各区(县)实际状况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二、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概述 (一)区域经济发展实力的概念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内涵的研究,由于兴起的比较晚,理论界至今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它是一个决定经济发展状况的时间概念和地区概念。冒小栋和李燕辉认为,经济发展和实力是指一个地区在某一时期所体现出来的经济发展全貌,综合反映给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志刚则认为,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实力,不仅要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应考察各区域经济对上一级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高辉灵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定区域范围中,影响并决定经济发展全局的能力。笔者认为,应该定义为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所有硬件和软件的总和。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比较研究——以北京和重庆为例

土地一级开发模式比较研究——以北京和重庆为例 2009年11月16日来源:互联网 一、土地一级开发的内涵 关于土地一级开发的内涵有不同的提法。首次提到土地一级开发的正式文件是2000年l2月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条例》,其四十八条中规定:“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土地一级开发,应当服从中关村科技园区建设的统一规划……”。但该条例并未对土地一级开发的涵义做出界定。2002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土地一级开发暂行办法》(京政办发E2002]l6号)中提出中关村科技园土地一级开发是指政府对中关村科技园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统一进行拆迁、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北京市土地一级开发管理暂行办法》(京国土房管出字E2002]l100号)对土地一级开发的涵义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提出土地一级开发是指政府委托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及分中心,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年度土地一级开发计划,对确定的存量国有土地、拟征用和农转用土地,统一组织进行征地、农转用、拆迁和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行为。有观点认为土地一级开发是指在土地出让前,对土地进行整理和投资开发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按照城市规划功能、地表标高和市政地下基础设施配套指标的要求,由政府统一组织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土地平整、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按期达到土地出让标准的土地开发行为。有观点认为土地一级开发是指通过征地、拆迁和大市政建设,使建设用地达到宗地内平整、市政配套管线铺设到宗地红线的状态。还有人认为土地一级开发是指国家组建、授权委托或以招标方式确定土地一级开发企业,由土地一级开发企业按照区域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对一定区域内的城市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统一的征用、拆迁、补偿、安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设施建设,使区域内的土地达到“三通一平”、“五通一平”、“七通一平”或需求者要求的建设条件(熟地),根据城市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或政府的土地供应计划,以招标、拍卖或协议的方式出让或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行为。对土地一级开发较为一致的看法为: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应对土地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投入;土地一级开发的结果,应达到可以熟地出让的要求。 二、土地一级开发的模式 土地一级开发的模式实际上就是指政府和企业在一级开发中各处于什么位置,即主体是谁的问题。是采取政府垄断一级开发,还是政府委托企业进行一级开发,抑或通过市场化的招投标来决定一级开发的主体。 关于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也有不同的看法。有观点认为土地资源就必须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政府必须加强对土地的集中统一管理,切实垄断土地一级开发,强调土地一级开发的主体应是政府和政府设立或确定的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有人则认为政府不应直接地用行政或强制性行为参与土地的开发,而是通过市场化公开透明的运作方式来选定合适的一级开发企业,通过市场的方式来进行一级土地市场的资源配置。 基于不同的开发主体,土地一级开发主要存在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两种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即完全由政府建立的土地储备中心或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进行土地一级开发;企业主导模式,即政府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从多家企业中择优进行土地一级开发。本文以重庆和

重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实践与思考

2012.No1010 专家论坛 摘 要 简述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概念及作用,总结了项目管理重庆摸式的经验,并对重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实行过程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 政府投资 项目管理 代建制 探索 0 引言 国际上项目代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建设经理制(Construction Management,即CM),即业主委托建设经理来负责整个项目的管理,包括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采购、竣工试运营等工作,但不包括工程费用。国内代建制的引入是为了解决建设单位工程项目专业管理人员和经验的不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项目的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将项目建设人与项目使用人分离,最终达到政府投资项目的建设管理模式由“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多位一体逐渐向“投资、建设、管理、使用”职能分离的转化,从而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促进廉政建设。 1 项目代建制的概念及作用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主要是指适用财政性资金,以及用财政性资金作为还款来源或还款担保的借贷性资金投资建设的基础性和公益性项目建设项目。由于政府投资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关涉公共利益及社会重视的特殊性,如何加强和完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是当前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选择的基调。当前较为常见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一是政府部门模式,即以某一政府部门为建设项目组织实施的主体或设立专门的部门单位,对建设项目进行管理,如市政办公室、基建处等。二是临时管理模式,即为保障某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而设置的临时建设管理单位,如项目管委会、项目指挥部等。三是项目法人模式。项目法人模式主要是针对政府投资的经营性建设项目而采用的,即由通过设置项目法人,实现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监管负责。四是代建制模式。代建制是政府投资项目改革的主流方向。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是指将政府投资无收益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与使用单位分离,通过招标或委托方式,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社会化的专业项目管理公司作为代建人,负责项目的投资管理和建设实施组织工作,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项 重庆市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实践与思考 余焕娟1 李志成2 (1.重庆国际投资咨询集团渝咨造价公司 重庆 400015;2.重庆机场集团公司扩建指挥部 重庆 401120) 目建成后交付使用单位的一种管控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是对政府投资工程组织实施方式的体制创新和流程再造,有利于提高项目管理水平;有利于强化投资监管;有利于防止政府投资“三超”问题;有利于铲除腐败的土壤;有利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主要存在两种模式:一是事业单位代建模式(或称集中统建模式),即政府组建行政事业单位性质的常设机构,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相对集中统一管理;二是公司代建模式,即政府通过招标或直接委托等方式,将政府投资项目交由专业性的代建公司建设管理。行政事业单位与代建公司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机构,前者属于公益性机构,不以赢利为目的,后者则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必须通过代建服务工作获得合理的回报。正是由于机构属性和宗旨等方面的差异,导致两种代建制模式在适用对象、适用阶段、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 2 重庆实施项目代建制的实践经验 2.1 项目代建制在重庆的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项目代建制处于改革探水阶段。1988年由重庆市建委牵头,抽调多方技术和管理力量组建重庆机场建设总公司,对江北机场的建设实行项目总承包制,总投资2.91亿,建成当年全国领先的4E现代化空港,并提前半年完工,而与江北机场同规模同期修建的国内其他几个机场,投资均超过10亿元。 2000-2003年,项目代建制试点阶段。2002 年 12 月和 2003 年 11 月,重庆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重庆市政府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代理制暂行办法》和《重庆市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以法规的形式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规范。标志性工程: 奥体中心体育场、游泳跳水馆、三峡博物馆、市级机关综合楼、人民广场三期、曾家岩50号改造共6个项目,总投资15亿。 2003-2006年,项目代建制推行阶段。代建范围从公益性项目扩展到非营利基础性项目;从市级项目扩展到区县所管项目。代表性工程: 市公安指挥中心、市胸科医院、重庆市图书馆、重庆会展中心、石板坡长江大桥南桥头改造等50余个项目、总投资约80亿。 2006年至今,项目代建制发展创新阶段。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已成常态化,并逐渐尝试创立具有自身特点、适合自身发展的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管理模式。2007年出台了《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规范政府投资项目BT融资建设管理的通知》,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内涵拓宽具有示范性的作用。2.2 重庆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的特点 2.2.1 对代建单位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 代建单位必须同时具备四个条件方可向市建委申请从事代 作者简介: 余焕娟(1963.12-),女,重庆铜梁人,1993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师,主要从事投资咨询及造价管理工作。 李志成(1964.10-),男,四川达州人,1987年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造价师,主要研究方向:工程项目管理与投资控制。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重庆市支柱产业成型和发展 摘要:重庆市是中国最大(人口最多)、最年轻(直辖10年)、经济最落后(与京、津、沪相比),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直辖市。西部大开发战略成功与否的最重要标志,就在于重庆能否实现跨越式的超常规高速健康发展。研究或制订重庆市的发展战略,必须坚持两个务必:一是务必要跳出重庆看重庆,把重庆的发展思路放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大环境中去比较定位,切忌封建落后的行政或地域割据心态;二是务必要打破“城、乡”界限看城乡,统筹考虑城乡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积极培育国际比较优势,切忌愚昧的行业、产业或“城、乡”保护心态。只要重庆能够真正明白自身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找准实现超速健康发展的切入点,同时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充分整合各种社会资源,那么重庆市在未来的10-20年中领跑全中国(特别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民生等方面的科学、可持续、健康发展速度,将必然从梦想变为现实(就像80年代的珠江三角洲和90年代的长江三角洲那样)。下面简单论述一下本人对重庆整体发展战略的一些思考、看法和建议。 一、区位优势概论 从沿海、沿边的角度来看,重庆的确谈不上有什么区位优势;从第一产业的角度来看,重庆也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缺乏大宗农牧业支柱产业);从能源、交通、工业、服务业等基础产业方面来看,重庆的区位优势也不突出。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重庆市除了没有海洋产业外,几乎所有的产业项目都能够在重庆找到适当的发展空间。 由于重庆市山多地少的自然条件,粮、棉、油、畜、禽、渔、果、林等产业与国内其他地区相比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可言。因此,绝对不能把解决重庆三农问题的希望,不切实际的寄托在依靠重庆本地资源发展“三高”农业方面。只有全力恢复和营造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永久保持山城及周遍地区的青山绿水和蓝天白云,才是重庆市最大的资源、财富和吸引力之所在。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东施效颦”心态乃是制订重庆发展战略的大忌,低水平模仿和重复建设现象,是拖累重庆市过去以及直辖最初几年经济发展水平的最重要原因。 二、产业格局分析 常常被宏观经济学家和某些政府官员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二、三产业在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其实对指导制订科学合理的地方经济发展战略意义并不太大。不同的地区必然有不同的一、二、三产业比重,强求形成某个所谓合理的产业比重,肯定会引导地方经济走上歧途。 重庆市的产业门类比较齐全,但优势并不突出,几乎没有哪个行业能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什么都能搞、什么都搞不大,是重庆市各类产业和企业的典型特征。问题出现在企业,但责任和根源肯定在政府。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人们关注的只有某个行业的世界前几强,至少也是国内前几强,所谓的地区领先早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重庆经济的最大不足就是缺乏龙头产业和航母型企业,虽然造成这种结局并非那一个人的过失,但现实状况的确就是如此。 面对这样一个无法否认的严酷现实,我们不能不承认:重庆这些年经济的相对高速发展,其实首先是得益于三峡工程的带动和大量基本建设投资的拉动,其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重庆与上海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直辖以来,重庆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1996年—2002年,重庆市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1%,增幅比同期全国水平高1.3个百分点。然而,重庆经济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并未缩小,在西部也不具有明显优势。2000年以来,重庆经济一直排在全国的23位、西部的第5位左右。重庆经济能否赶上东部发达地区的水平及其制约因素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和上海相比较,对重庆经济发展的前景做简要分析。 一、重庆与上海的经济差距 1949年—2001年,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由20.28亿元增长到4950.8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52年间增长了126.6倍,平均每年增长9.8%。重庆的国内生产总值由13.89亿元增长到174 9.77亿元,增长32倍,平均每年增长7.0%。由于上海经济的初始水平高于重庆,而且其经济增长速度也比重庆高,因此,重庆经济与上海经济的差距越拉越大。 从经济总量看,1949年重庆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6.3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相当于上海的68.5%;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差距扩大到205.49亿元,重庆经济总量为上海的24.7%;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前的1991年,重庆和上海的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553.96亿元,重庆为上海的38.0%;2001年,重庆与上海的国内生产总值之差为3201.01亿元,重庆是上海的35.3%。 从经济增长速度看,在1949年—2001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同期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高2.8个百分点。分时期看,1949年—1960年期间,上海经济平均增长速度比重庆高13.1个百分点;1961年—1978年期间,上海比重庆仅高0.6个百分点;而在1979—199 1年间,重庆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比上海高1.1个百分点;1992年—2001年期间,上海比重庆高1.3个百分点。 从经济增长过程看,上海用了10时间使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从100亿元到1000 亿元用了33年时间,从1000亿元到2000亿元用了3年时间,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用了7年时间。而重庆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亿元耗时33年,从100亿元到1000亿元耗时13年,从1000亿元达到2000亿元用时8年;预计从2000亿元到5000亿元需10年左右。2002年重庆国内生产总值为1971.10亿元,大致相当于上海1994年的水平,重庆10年后才能达到上海现在的水平,从静态角度看,重庆经济比上海经济至少落后10年。 二、沪渝经济差距扩大的原因 重庆与上海经济起点的差距并不大,但在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发展后,经济差距不断扩大,可见,初始水平的差异并不是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一般而言,地区间经济水平趋同是地区经济结构趋同的结果,因此,重庆经济与东部经济的差距很可能是经济结构上的差距。 (一)三次产业结构差距 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变动情况来看,在1949—2001年期间,上海的三次产业结构由

重庆市经济发展方式的政策体系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 重庆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产业政策主要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组织政策。一是重庆市政府政府通过采取制定和执行有利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产业政策的方式对经济活动加以干预,将各产业、各种产品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确定产业发展优先序列的重要参考,鼓励质量效益型、资源节约型和对环境无害或有益的产业(包括环保产业)的发展,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能源消耗高、资源浪费大、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取消对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扶持和保护,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并把其列入优先发展领域。 (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区域政策 极为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模式以及造成的大量贫困人口和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重庆市拥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多年来,重庆市政府把消除贫困和缩差共富作为区域政策的重要目标。一是通过区域资源开发与区域产业政策,加大对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贫困地区的资源开发和产业支持力度,加大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的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在区域协调发展上取得了重要成效;二是生产力的合理布局政策。重庆市各级政府一直把区域资源优势和环境容量作为生产力空间布局的重要参考指标,在三峡库区、武陵山区等生态脆弱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低碳型资源加工业等特色优势产业,最大限度的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生态环境的协同发展。三是区域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政策,重庆市出台了对主要区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方针、规划方案及实施措施做出安排,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草场退化、土壤盐渍化及工业污染的综合治理与防治政策。 (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投资政策 经济发展是由一连串的投资项目的实施而实现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要求既要促进经济增长,又要保护和维持发展所必不可少的环境资源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必要的资金投入。重庆市合理的投资政策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一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大对关系到经济增长、人类生活与健康和环境资源保护的重大领域或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投入和政府担保的形式鼓励银行信贷资金加大投入;二是在投资主体方面,在存在着大量的非市场效益,难以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的公益性项目,如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治理,重庆市各级政府充分

重庆模式是一种什么模式

重庆模式是一种什么模式(散论重庆模式之一)? 关于重庆能不能称为一种模式,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可能我对模式的要求比较低,能满足两个条件,我就将其称之为模式。第一,有一套较为系统的、有特点的且能自恰的做法。第二,对今后可能预示了什么。在这两者当中,我更看重的是后者。 对于重庆模式,在其如日中天的时候,我从来没说过一句赞成的话,反倒力挺广东模式。但我也不赞成现在对重庆模式进行批判的方式。因为我认为现在的一些批判没有抓住问题的实质。 这里首先要澄清的一个问题是重庆模式与中国模式的关系。当然关于中国模式存在不存在的问题,就莫衷一是。我还是按照前面说的两条标准,认定有中国模式的存在,这就是30多年来改革中的一些基本做法及其结果,包括其成就与问题。 要看到的是,所谓重庆模式是在中国改革开始显现出明显弊端,改革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以前我就说过,重庆模式是这些年一些人一直在酝酿的,由薄在重庆提前预演了的,收拾局面的一种方式。尽管我也不否认有人说的重庆模式是将中国模式中的某些做法推向了极端。但从整体看,重庆模式是冲着改革中的问题和弊端去的。不然就无法解释,为什么重庆模式支持者与改革开放的支持者之间是如此的泾渭分明和如此的尖锐对立(当然实际的情况要更为复杂)。 我觉得,薄和支持者的一个基本前提是认为中国出了问题,改革开放出了问题,现在需要有一套收拾局面或解决问题的办法。 现在可以看看这些做法是什么。第一,一个有人格魅力的强势的领袖。这在对薄的塑造中可以看出。而现实的主流模式是互相制约的寡头制。第二,如果说中国现在有传统、共产、西方三种意识形态资源的话,他用的是第二种。第三,强力的运用。薄不掌握军队,但掌握公安。由此可知王立军及其公安系统对于他的重要性。从中也可以看出这种模式相信权力或强力的有效性。人们当然可以说他破坏法治。但也许他内心里或有一个理由,现在的问题只有强力才可以解决。第四,在社会资源的运用上,强调的是群众基础,或者说是人们说的民粹。但我现在说不清的是,他究竟对民众是纯粹的利用还是夹杂着乌托邦理念。第五,将各种资源集中到政府手中,包括用非法的手段。因为他认为这是为了实现他的目标所必需的。第六,运用的是社会动员的方式,为此,排除异己和打压不同意见是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说是这样,这对中国的未来预示了什么? 老实说,我对关于薄及重庆模式的简单褒贬甚至所谓论证和批判都并不感兴趣。我在意的是其对中国未来可能有的影响。我不知道这么说是不是明白点:薄与重庆模式之于中国不是过去时,而是将来时。假如中国社会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不能有效解决,社会危机加重,你可以想象人们会期待用什么方式来解决问题。

对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思考

对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的若干思考 发表时间:2019-05-09T09:51:35.740Z 来源:《新材料.新装饰》2018年9月上作者:阮旭芝 [导读] 营商环境的的好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关注营商环境的优化,“世行营商环境排名”一次也逐渐被人们熟知。重庆市想要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 (重庆交通大学,400074) 摘要:营商环境的的好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关注营商环境的优化,“世行营商环境排名”一次也逐渐被人们熟知。重庆市想要优化营商环境,必须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的改革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改革优化。为了给重庆市优化营商环境提出针对性的建议,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在建设行政领域审批流程,然后借鉴国内先进地区办理施工许可证的经验,结合重庆市现状,给出若干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营商环境;“放管服”;施工许可证办理;流程再造 一、引言 营商环境的的好坏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国一直在关注营商环境的优化,不同学者对营商环境的定义不同,但总的来说营商环境可以从经济政策、要素供给、政府服务、法制体系、市场准入原则等角度进行优化。 《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为改革而培训》的出台,我国各项指标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办理施工许可”这一指标仍然拖了后腿,说明我国在政府服务便利性这一块依然存在不足之处。 重庆市近年来也在积极响应国家“放管服”的政策,但是客观来说,重庆市的改革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所以本文首先对比分析了国外发达国家建设领域行政审批管理制度。接着借鉴了国内先进地区(主要是一线城市)在办理施工许可证时的经验,最后结合重庆市在建设领域行政审批管理的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若干建议。 二、发达国家建设领域行政审批管理的分析 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在这一部分,本文主要分析了欧美国家(美国和德国)临时施工许可制度,亚洲地区(新加坡和韩国)施工许可法则。 (一)欧美国家的临时施工许可制度 相比于我国的施工许可制度,欧美的部分国家的施工许可制度更具有灵活性,比如美国和德国实行临时施工许可制度。根据临时施工许可制度,如果申请人提供了符合《统一建筑条例》要求的部分文件,建筑主管官员可以在全部资料提交或被认可前颁发一个“部分”施工许可证,供建筑物或构筑物的一部分工程开工使用,但是建筑主管官员不保证能为其颁发最终完整的施工许可证,一切提前施工行为的风险都由申请人承担。这一做法不仅可以提前开工日期,而且权责分明,企事业单位为了规避风险,在之后申请颁发最终完整的施工许可证时会时刻谨慎,以防出现纰漏,这一灵活做法给我国提供了借鉴意义。 (二)亚洲发达国家的施工许可罚则 施工许可的罚则是指违反施工许可相关规定后有关部门对相关责任单位或个人的处罚,处罚类型主要有罚款或对相关责任人的监禁。受地区文化的影响,亚洲地区对于施工审批领域违反相关规定的现象几乎是零容忍的,这些国家对所违反的事件大小,分别进行不同程度的惩罚,比如罚款、拘禁等,这样可以规范建设领域审批管理,使得一切事项有法可依。 从美国和德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欧美国家更加注重“灵活性”,他们办理施工许可证不拘泥于一些不必要的程序,只要不影响质量、工期,必备的资料符合要求即可开工,但是必须有责任人,企业必须权责分明。同样的,在亚洲地区,他们也很重视权责统一、有法可依,不能触碰底线。 三、先进地区的经验分析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实施情况各不相同,一部分先进地区(主要是一线城市)已经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就,而且其改革更加符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对先进地区的经验分析是很有必要的。 (一)香港经验 在2019“世行营商环境排名”中,香港总体指标排名为第四名,更重要的是“办理施工许可”这一指标名列第一,这与香港这么多年来在建设审批行政领域的严密管理和完善的法制体系有关,因此我们需要学习香港在此领域的经验。 按照投资来源不同,香港特别行政区把建设工程分为政府工程和私营工程两大类。政府工程与私营工程区别对待,两者分别属于不同政府部门,按不同管理模式进行管理。政府工程由工务局实施统一的管理,而私营工程由规划地政局负责。这样的分工更加专业化,可以节省审批时间。 (二)广州经验 广州省通过调整优化审批事项,创新审批管理模式来进行改革,如建立审批信息共享机制,项目建设单位一次性递交经盖章确认的纸质版申请材料并上传扫描件,各审批部门共享相关申请材料。 四、重庆市建设行政审批领域现状调查研究 客观来说,重庆市的改革与国内先进地区和国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差距,通过查阅资料,发现重庆市在审批施工许可证阶段实行了“1+8”流程图,但是这一政策的知名度仍然不是很高,实施力度也不是很强。此外,在审批的过程中每个阶段所需要准备的资料也不是很明确,必要的文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样导致企业在准备的时候比较混乱。有些审批事项存在重复,而且同类的事项可以进行合并,这些问题成为制约重庆市行政审批领域优化改革的因素。 五、重庆市建设行政审批领域优化改革的若干建议 基于欧美国家、亚洲部分国家和我国先进地区的经验分析,本文结合重庆市的建设行政审批领域优化改革现状,提出如下建议:(一)实行项目分类管理模式 借鉴香港的成功经验,我觉得重庆市也可以将项目进行分类管理,每一个类别都制定相应的审批流程图,实现专业化管理。在进行项

乡村规划中的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

成都模式及重庆模式 一、成都模式 1.发展过程 2003年成都市开始推进城乡一体化时,是以“三集中”作为主要思路的。所谓“三集中”,即“工业向集中发展区集中,走集约、集群发展道路,以工业化作为城乡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带动城镇和二、三产业发展,创造转移农村节余劳动力的条件;农民向城镇集中,聚集人气和创造商机,农村节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为土地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进一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在这种思路下面,成都市力推所谓“双放弃”的“置换”工程,即农民放弃承包地和宅基地,然后由政府按耕地和宅基地分别给予补偿,并在城镇安排人均35m2的按安置价购买的住房。 与此同时,成都市大力开展“金土地”的土地整理工程(2005年开始),对农村土地进行整理,一是节余耕地,二是便于土地流转。“金土地”的土地整理不仅包括农地而且包括村庄,成都市称之为“拆院并院”工程,所谓“拆院并院”即将散居农民集中起来居住,“拆小院并大院”,这样可以形成更大规模的集中连片耕地。 到2011年底,以土地制度创新为基础,成都市通过农村土地综合整理项目,共向农村投入约350亿元(其中吸引社会资金100亿元),正是数以百亿计的资金进入农村,而在成都市建成农村新社区和聚居点1400多个,促进了近30万户90余万农民的集中居住,这些集中居住区的农民可以享受到水、电、视、讯、路、气、绿化、教育、医疗、娱乐等公共配套设施,极大地改善了生活环境,初步实现了城乡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主要特点 增减挂钩:成都市推进全域建设的最重要政策工具是试图利用土地制度创新,尤其是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来达到“城乡统筹、重点在乡”的目标。 成都市对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搞了个“持证准用”,即凡是使用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即要持有增减挂钩指标,指标从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购买,指标供给方只有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因此,指标费就按亩30万元购买,变成了所有使用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者必须额外支付30万元/亩的指标费。也就是说,市政府将高标准建设农民集中居民区的成本转嫁到了城市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者身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