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芸

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概念,在一个努力表现精神世界的主情文学国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一直为我国文艺家探讨、发展并逐渐完善:先秦《易经》中提到的“立象以尽意”;《庄子·齐物论》中有关“自由之境”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之分;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物镜、情境、意境。后又有文艺批评者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僧皎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等意境创作见解。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力提“内美”,提出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理论。

意境发展到今天有多种不同概念和外延,“人们谈论的意境无外乎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即情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①。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独到也很精辟,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提炼加工,情景高度融汇后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空间境界是意境的物质构成基础,这个境界又因想象成分的加入使境分为两个部分,“象”和“象外之象”,即前人所说的实境和虚境。“虚实相生,用有限来表现无限,体现最高宇宙本体的审美形态”②。从中体现出来更为广阔的价值: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交织使艺术的意蕴带有多义性、宽泛性、不确定性以及无限性。

由此,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韵律、韵味无穷四个方面。本文就意境的美学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将做一些阐述。

(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风景是客观的,而人是主观的,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人与自然哲思的对话,处处打上了人类情感的烙印。文人们天性感情丰富,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风流倜傥的才子总会看出血泪来,随而时时念在心上,写在

①李颀:浅谈意境的流变《文学教育(上)》 2008年第5期第45页

②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第114页

纸上。在这过程中,景物通过情思的赋予获得生命,情思也由于物化得到了抒发,二者不可分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即所谓“景中情,情中景”、“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情景交融共有三种形式,分别是景中藏情式、情中见景式、情景并茂式。

1、景中藏情式

作者不直接言情,而是通过景物塑造逼真的画面,移情于景,情感藏于景中。这些景物都赋予了情感内涵,都是作者的抒情话语。读者读到这些景物时,将其再构出一幅幅画面,感染作者的情绪,更显情真意切。

枫桥夜泊张继

夜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位客船夜泊者对江南深秋夜景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感染了无数人。句句可观可感直逼人心。“月落乌啼霜满天”交代时间是深夜,晚秋的季节,乌鸦的啼叫划破夜空更显得周围的静谧沉重。第二句写到了江枫、渔火和带着愁绪不能入眠的主人公这些近景。在这万籁俱寂中,第三四句诗人忽然听到了远处寒山寺传来的悠扬的钟声,似真似梦。这样一幅深秋夜泊的画面处处弥漫着无法排遣的淡淡愁绪,人们不禁会想诗人为什么会愁呢?是披红游街的梦想破灭,是离情别绪的孤独感伤,还是对故土的深深思念……诗中没有交代,但这其中无法排除的孤独感,在撞钟声中夹杂着人生逆旅中的种种滋味读者一读便可感知,达到了情感的共鸣,心灵的共振。

这种景中藏情式正是“以境胜”。

2、情中见景式

作者不直接写景,而是直抒胸臆,强烈的情感的喷发组织成的感人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可观可感。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这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的冷落凄清情景。正是诗人的孤独出现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场景,月影相伴。李白虽豪放到浪漫炽热化的地步,也清楚月亮高挂苍穹是不可能同酌共饮的,影子虽近在咫尺,也只能机械跟随罢了,精神法奏效不大,内心仍感孤寂。但转念一想,能在花间月下饮酒作乐,远离俗念干扰,却也弥足珍贵。这时的太白想通了,情绪渐佳,意兴作歌,这时月亮随自己起舞徘徊,影子也舞得摇曳不止。诗人沉醉了,他明白真醉倒了便什么都消失了,这个临时组合的妙境也将不复存在,但我们的的大诗人“一厢情愿“地坚信这种关系是会长存,不离不弃的。“诗中的感情跌宕起伏,一波三折,酒后看似荒谬的胡话中呈现出一个醉眼朦胧、憨态可掬的酒仙形象,塑造了酒香醇浓的迷人诗境。”①

这种情中见景式正是“以意胜”。

3、情景并茂式

抒情写景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情景并茂。

蒹葭《诗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情景交融就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全诗一咏三叹,回环往复,层层推进。清秋的早晨,天色微明,一望无际的芦苇岸,白露未晞,弯弯曲曲的河道港汊,薄雾朦胧,而思念的伊人却飘忽不定、可望不可即,意境凄清迷茫。我们似乎可以清楚地看到追求者踌躇寻找的执

①陈植锷:诗词意境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56页

着身影,听到他对爱情的真诚呼唤,感受到什么叫爱情的的期盼与失落。诗中的景都因此注入了主人公的情感和意绪,并随它们一起摇曳歌唱,艺术氛围和人物心理达到了和谐统一。我们仿佛置身于这个感伤哀婉的世界。情景互相生发,渗透到了美妙神奇的境界,怪不得这首诗是《诗经》中的精品。

这种情景并茂式正是“意与境浑”。

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中创造的典型意境,从内容上说无非是作者的情感、意念和塑造的景物的结合,这更能感染、打动人心。

(二)虚实结合——意境的结构特征

意境从结构上看,正是描写逼真的景物、事件等实境和由审美想象所开拓空间的虚境的结合。它既是对原有画面在想象中的扩展和延伸,也是伴随着想象而产生的对情感、意志更深的领悟。即如梅尧臣所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我们看《边城》中的一段描写:

“老船夫做事累了睡了,翠翠哭倦了也睡了。翠翠不能忘记祖父所说的事情,梦中灵魂为一种美妙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作什么呢?摘虎耳草!白日里拉船时,她仰头望着崖上那些肥大虎耳草已极熟习。崖壁三五丈高,平时攀折不到手,这时节却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

一切皆象是祖父说的故事,翠翠只迷迷胡胡的躺在粗麻布帐子里草荐上,以为这梦做得顶美顶甜。祖父却在床上醒着,张起个耳朵听对溪高崖上的人唱了半夜的歌。他知道那是谁唱的,他知道是河街上天保大老走马路的第一着,又忧愁又快乐的听下去。翠翠因为日里哭倦了,睡得正好,他就不去惊动她。”

在这里翠翠做了一个迷人的梦,在梦中她被一种美妙的歌声吸引,随着歌声到处飞舞,飞到白塔上、菜园里、船上,又在悬崖半山腰摘虎耳草。虎耳草在当地是纯洁美好爱情的象征,是翠翠对爱的渴望。在梦里翠翠品尝到了爱情的甘甜与幸福,但现实却离她很遥远。因为她太过淳朴、含蓄,她无法拒绝大老,亦无法向二老表明心思,天保出事傩送驾船远走后,她也只能痴痴地等。所以梦中的翠翠竟不知把虎耳草给了谁,这就是一种未来不确定性的预兆。梦是空灵飘渺

的虚境;夜晚的景色,听爷爷讲父母生前的故事,二老走马路给翠翠唱歌以及周围的一切是实境。在意境创造中,一切必须落实到实境的具体描绘,虚境是对实境的一种提升,是实境创造所要烘托的目的,正是由于主体思想意志、情感的加入,升华了意境的艺术品位与审美效果,让我们跟随翠翠飞入了这样一个优美宁馨的画面,让我们领略了这样一份含蓄凄美的爱情故事。

虚境以实境为基础,实境要在虚境统摄支配下加工生成,这就是意境的“虚实相生”的结构特征。

(三)生命韵律——意境的本质特征

生命韵律即作品塑造的意境展示给人的生命本真之美。每一部成功的文艺作品塑造的典型意境都凝结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情感、生命体验,正是这些经历锻造了一代代高贵勇敢的灵魂应对宇宙庞大的实体和虚无的挑战,让人生于现实而又超脱现实,最终达到生命的高峰。灵魂的感通给人以温热,给人濡润,无数人聆听着先辈们的生命韵律,前仆后继,昂然奋进!

调笑令韦应物

胡马,胡马,远放燕支山下。跑沙跑雪独嘶,东望西望路迷。迷路,迷路,边草无穷日暮。

燕支山下,天似苍穹笼盖四野,冬去春来,残雪未消,在这一片广阔壮丽的草原上,偶有一失群马者引颈独嘶,四蹄刨沙,彷徨不安,东张西望,人说老马识途,这一匹骏马为何单迷了路呢?最末一句“边草无穷日暮”点明时间,与写景融为一片,其间还不时回荡着马的嘶鸣,意境空寂苍凉,豪迈壮丽。

每当读到此诗,我总有一种感觉,与其说韦应物在写马,还不如说在写他自己。他自己就是一匹从唐朝一直奔驰不息的战马,被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所迷,被莽莽黄沙和胭脂红的落日所震慑,因而心绪万千,激情不知所止。他所展示的正是一股生命的激情,生命喷薄的韵律,具有浓厚的生命情趣。

请看《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一段描述:

他走出草场,沿着大路向村子走去。微风吹拂,天空显得灰暗阴沉。在光明完全战胜黑暗的黎明将要来临之前,通常总有一个幽暗的顷刻。

冻得瑟缩着,列文迅速地走着,眼睛望着地面。“什么?谁来了?”他想,听到了铃铛的玎珰声,抬起头来。在离他四十步远的地方,一辆驾着四匹马的、车顶上放着皮箱的马车沿着他正走着的长满了草的大路迎面驶来。辕马在辕木间挤着避免踏在辙迹上,但是斜坐在车夫台上的熟练的马车夫却掌握着,使辕木对准辙迹,这样,车轮又在平坦的道路上转动了。

列文只看见了这些,并不想知道来的会是什么人,他漠然地向马车里望了一眼。

马车里,一个老太婆在角落里打盹,而在窗旁,坐着一位年轻姑娘,两手拉住白帽子的丝带,显然是刚醒过来。脸上喜气洋溢,若有所思,充满了列文不了解的微妙复杂的内心生活,她越过他的头上眺望着东方的曙光。

就在这景象消失的一瞬间,那双诚实的眼睛望了望他。她认出他来,她的面孔惊喜得开朗起来。

他决不会看错的。世界上再也没有那样的眼睛了。世界上只有一个人能够给他把生活的一切光明和意义集中起来。这就是她。这就是基蒂。他明白了她正从火车站坐车到叶尔古绍沃去。在那不眠的一夜里使列文激动不安的一切事情,他所下的一切决心,全都一下子烟消云散了。他怀着憎恶回想起他要娶一个农家女的梦想。只有在那里,在那向道路那边疾驰而去的、转眼就要消逝了的马车里面,只有在那里,他才能够解决最近使他那么苦恼的生活之谜。

她没有再朝外面眺望。车轮声已听不到了,铃声也只隐隐约约听得见了。犬吠声证明马车已经穿过村子,剩下的只有周围空旷的原野、前面的村落和他孤单单一个人在荒凉的大路上踽踽独行。

他仰望了一下天空,期望看到他所叹赏的、他看成那夜的思想感情的象征的那贝壳形的云朵。天上可一点也没有像贝壳形的东西。在那里,在深不可测的高空,起了神秘的变化。没有丝毫贝壳的踪影,在大半边天上铺展着一层越来越小的羊毛般的云朵。天空渐渐变得蔚蓝和明亮了;带着同样的柔和,但也带着同样的疏远,它回答了他的询问眼光。

“不,”他对自己说,"不管这单纯和劳动生活有多么好,我也不能回到这里来了。我爱她。"

这是《安娜·卡列尼娜》中我最喜欢的一个片段,求婚失败后的列文带着万般羞耻回到乡下。乡下枯寂烦恼的生活和内心的痛苦时常折磨着他,但他也最终探索出一条精神之路。黎明前的农庄弥漫着泥土的气息,四周散发着刚割下来的青草香,天地广阔,日月安详,列文陶醉其中。基蒂的奇迹出现,她的双眼凝视他的一瞬间,处于困惑中的列文就像被一口古钟撞醒。这个女孩的突然出现,更使这个美丽的地方无限接近列文的生命本真,情景深邃隽永,意境朦胧唯美,甘甜人心。正是这一眼让列文清楚自己多么爱她,证实了自己内心一直逃避的情感困惑,并为之前的想法(娶一个农家女)而羞耻。在这里,一切似乎又有了方向,列文生活的希望又悄悄点燃。

只有表现出生命韵律才算是真正的有意境,才能让更多的人汲取力量。无论是在那“边草无穷日暮”中激情不止跑沙跑雪独嘶的战马,还是列文漫步在黎明前静谧唯美的农庄,他们都让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生的气息,对生命的观察思考,生命本真之美。自然美、生命美、心灵美达到了和谐统一。这一点也正是意境的本质特征。

(四)韵味无穷——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指意境中蕴含的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它是意境内蕴的审美特征。我们读到美妙的文章时,总会被其中的情感、哲理、韵致等因素陶冶感染。意境从无限的时间中分离出来的特定审美客体构成一幅完整的感性画面,其间弥漫着作者主观情感和意志,弥漫着作者对人生的体验和思考,并在文学接受中融合了读者自身的个体经验,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感感交织,形成了意的宽泛性、不确定性、无限性,说不尽那其中的情韵,意味无穷。

请看张若须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首诗时空感浩荡,意境空明,情感缠绵悱恻。诗人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月光照耀下的万里长江画卷中,大自然的奇丽景色,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苦,人间纯洁的爱情体验,人生短暂的感伤,对生命的珍视与热爱,对宇宙奥秘人生哲理的探索……汇成了一种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幽美邈远的意境。在月光下,这目睹的遐思的,历史的现实的韵致让人回味无穷,咀嚼不尽。其中的滋味,有苦也有甜,有哀伤也有幸福,说不清道不明。这即是意境的审美魅力所在。

表现上的情景交融、结构上的虚实相生、生命韵律的本质和审美上的韵味无穷共同构成意境的美学特征。意境的这四个美学特征紧密结合,构成意境这一美的境界,给了我们无尽的精神享受。

参考文献:

【1】王夫之.姜斋诗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61年版

【2】司空图.诗品.贵阳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

【3】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82年版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5】王国维人间词话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

【6】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陈凡编画话录华艺出版社2011年版

文学概论整理

1、现实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现实感很强的叙事文学,简而言之,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 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具有再现性和逼真性两大特征。再现性指正视现实,真实地再现现实的矛盾和规律,作家的思想感情包含在真实的描绘之中。逼真性指以写实的方法仿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逼真地描绘。 2、理想型文学:主要是历史上那些抒情诗歌、散文、《西游记》一类魔幻作品。简言之,理想型文学是一 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具有表现性与虚幻性两大特征。表现性指侧重表现作家的情感、理想、幻想等主观世界。虚幻性指运用夸张、变形的方法,虚构出现实世界不存在的虚幻形象。 3、象征型文学:(指历史上的寓言、童话、象征诗歌等)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 态。具有暗示性与朦胧性两大特征。暗示性指作品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某种意义、思想。朦胧性指作品的寓意较为朦胧宽泛,难以用单一的确定意义去概括。 1、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象征型文学的特征? 现实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于现实生活。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理想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反映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现实生活。虚幻性是指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象征型文学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2、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体裁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①凝练性。诗的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练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②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一跃而到另一端,或由过去一跃而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樊篱、空间的鸿沟。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感线索维系着。③音乐性(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小说的基本特征:①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描写人物,是小说的显著特点。着重刻画人物形象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②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情节是与人物密切相关的,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③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环境描写是衬托人物性格、展示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只有充分地描绘环境,才可能具体、真实地揭示出人物活动和矛盾冲突的现实根据。 散文的基本特征:①题材广泛多样。题材广泛多样是我国散文的历史传统,它可以写人、叙事、写景、咏物、怀友、访旧,也可以描写风土人情,展示国际风云,细摹花鸟鱼虫,对散文的繁荣发展具有重大意义。②结构自由灵活。散文是一种结构自由的文学样式,它的结构没有严格的限制和固定的模式。灵活、随意,是它的长处。 ③抒写真实感受。散文是最接近生活真实的文学样式,抒写作家真实的现实感受和真实的生活境遇是散文的一大特点。 戏剧的基本特征:①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受舞台表演时间、空间的限制,剧本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具有高度的浓缩性。②集中地表现矛盾冲突。把矛盾冲突加以高度的集中,使之达到尖锐、剧烈的程度。③以人物台词推进戏剧动作。在剧本中,剧中人物的言语(台词)是用来塑造形象、展示矛盾冲突的基本手段。 4、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 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具有特征性和艺术魅力。 5、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情景交融是意境的表现特征,虚实相生是意境的结构特征,韵味无穷是意境审美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等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主要有: 1、充满稚气的童真美。 童趣是表现童真的最佳形式。童趣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既表现在形象的刻画上,又贯穿在作品的情节中,还融注于语言的运用上。 2、形象刻画的单纯美。 以单纯的文学形象,积极乐观的主题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人生、社会和世界,以帮助儿童树立自信乐观的人生信念。这就铸成了儿童文学形象刻画单纯美的艺术品格。 3、情节推动的动态美。 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要与儿童活泼好动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相吻合,儿童文学情节的动态美,往往呈现出一种单纯的、活泼的、连续的动态推进形式,且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 4、画面展示的明朗美。 鲜亮明朗,富于色彩,是儿童文学的又一美学特征。儿童文学画面的明朗美,主要依赖于作者在运用语言时,对词汇色彩的把握。儿童文学作家通过对作品中不同角色颜色的描摹和因时空变化对场景所引起的明暗效果的描述,把词汇的潜在功能发挥到最大限度,向小读者奉献色彩亮丽、动静分明、声色和谐的艺术图景。 5、驰骋想象的奇异美。 想象是儿童的天赋和本能。想象的奇异美在儿童文学的艺术表现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⑴就作品的内容而言,它可以引导孩子们在辨别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过程中,使对立的双方造成强烈的反差。⑵就作品的形式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可以促成儿童文学不同体裁独特的审美品格。诗歌、小说、童话、寓言……都因想象的介入而异彩纷呈。⑶就作品的魅力而言,想象的奇异美大大提升了儿童文学的艺术品位。由于想象的奇异美,使儿童文学具有了独特的荒诞性,这种荒诞性造成了儿童文学离奇的情节和无穷的趣味,使小孩乃至成人捧腹不已。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它们所产生的久远的艺术生命力,无时不在证明着其较高的艺术品位。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 意境,指文艺作品或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以及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如果典型是以单个形象而论的话,意境则是由若干形象构成的形象体系,是以整体形象出现的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理论的重要范畴,它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故而美学与意境就有了那么一层深厚的关系。美学里的意境理论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在传统绘画中是作品通过时空境象的描绘﹐在情与景高度融汇後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境界。 意境理论最先出现于文学创作与批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文学创作中有“意象”说和“境界”说。唐代诗人王昌龄和皎然提出了“取境”“缘境”的理论﹐刘禹锡和文艺理论家司空图又进一步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创作见解。艺理论界对“境界”说的阐述虽然众说纷纭,为轩为轾,但有一个地方却出人意外,绝大多数评论者都把“境界”和“意境”等同起来。称之为“文学形象”、“作品中的世界”。这种看法无疑是片面的。 “境界”一词作为一般习惯用法,如云“境界有二,有诗人之境界,有常人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泛指作品中的一种抽象界域而言者。又如云“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此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修养造诣之各种不同的阶段而言者。又如云“‘明月照积雪’、‘大江日夜流’、‘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此处之所谓境界便当是指作者所描写的景物而言者。 中国古典美学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个性,也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的独特的美学命题和范畴。“意境”这一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范畴,反映了中国古典美学具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美学范畴的多义性,模糊性和辩证统一性;美学范畴的动态变异性;“以物观物”、“以我观物”的哲学认知和审美认知方式交融的艺术观照方式。“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的范畴,这是从美学范畴说,这个范畴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炼出来的,同时也是中国历代许多艺术家有意识去追求的。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浅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是一种有机的审美性的结构,所以它是很注重审美性的。总的来说,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纯真。也就是说相信和认可生命中美好善良这一点,对世界上的人和物都抱有一 种乐观积极的态度。 2.稚拙。我理解为是一种天真无邪的童趣,也就是说总是抱着很简单的思想看待事 物,不会把事情想得那么的复杂,时常给人一种活泼可爱的感觉。 3.欢愉。顾名思义就是让人觉得开心快乐,给人一种发自内心的轻松的愉悦感。 4.变幻。个人理解为是一种不合乎常理的变化,如魔法,变身,飞天等等。但是这 种变幻却让人接受和向往。 5.质朴。我觉得在儿童文学中可以表现在内容和语言两个方面。也就是说它所描写 的事情是我们日常生活常见的,没什么惊天动地的场面,还有,就是它所用的语 言并不十分华丽,就是一些简单文字的组合,总的来说就是平时,朴素的语言。 下面,我就以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小红帽》为例,浅谈一下它所表现出来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质朴:我们都知道小红帽的故事很简单,就是讲述小红帽在给外婆送糕点的 路上被大灰狼欺骗了,最后在猎人的帮助摆脱了大灰狼的故事。就从这个故 事描写的内容来看,就体现出了儿童文学质朴的文学特质。因为在我们日常 的生活中,小朋友在回家或者去玩的路上遇到动物的事情是很正常的,所以 觉得故事很朴素。另外,故事的语言都很平实,就是用一些简单的陈述句来 组成一个故事,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思考每个词所表达的意思,只要一看就 会明白它在讲什么。 2.纯真:小红帽在去奶奶家的路上遇到大灰狼,大灰狼跟她说话,小红帽她一 点也不觉得害怕,还礼貌地跟大灰狼回答了大灰狼所有的问题。在途中,大 灰狼故意延长时间叫小红帽欣赏路边的花朵,不要一直顾着往前走。小红帽 她看到森林的花真的很美,于是就走到了森林的深处去摘花了,她根本没想 到大灰狼会去吃掉她奶奶,她心里还想着摘一朵花送给奶奶让奶奶高兴高 兴。从这些地方,可以看出小红帽她很纯真,相信大灰狼也是善良的人。 3.稚拙:当大灰狼把小红帽的奶奶吃进肚子里去,并且大灰狼假冒为小红帽的 奶奶时,小红帽她到了奶奶家,看到奶奶躺在床上,她没有害怕,还问:“哎 呀,奶奶,怎么你的耳朵这么大?怎么你的耳朵那么大?你的嘴巴大得吓人 啊?”这些话,我们现在看会觉得她很幼稚,人的耳朵,嘴巴,眼睛和狼的 一点都不像,况且小红帽她经常见奶奶,她是会记得奶奶的样子的。但是她 还是把大灰狼当成奶奶来谈话,所以我觉得这里表现出了稚拙的美学特质。 4.欢愉:在《小红帽》里,我觉得让人欢愉的场面有三个。第一,就是小红帽 在森林里摘花的场面,会让我想到森林里遍地开满各种野花,小鸟在叽叽喳 喳唱歌的情景,会让人觉得心旷神怡;第二,就是大灰狼把奶奶和小红帽吃 进肚子里的时候,我会很担忧小红。,但是后来猎人的出现以及他把小红帽 和奶奶就出来并且把大灰狼的皮剥掉时,读者们都会感受到一种愉悦,因为 小红帽脱离了险境;第三,就是又有一只大灰狼想吃掉小红帽的时候,小红 帽的奶奶叫小红帽在水槽里灌满香肠味的水,最后大灰狼因为闻到香味就从

美学名词解释(修订版)

一、名词解释 1、美学: 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实践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和历史性的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美学是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它以丰富的现实的审美活动和集中体现审美活动的最典型和最高级的艺术活动为研究对象。美学展开的是对审美关系中主体与客体以及二者之间复杂内容的研究。 2、美学研究对象: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总之,美学作为一门关于审美现象的学科,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 3 、非理想型生存:所谓“非理想型生存”又可以称之为人的“非理想性的人生实践”。它是指人以其背离“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而体现出来的人生实践。 4、理想型生存:所谓“理想型生存”,也可以称之为“理想性的人生实践”。它是指人的实践活动中,“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5、主客二分的生存模式:主客二分,又叫主客关系。就是把世界万物看成是与人处于彼此外在的关系之中,并且以我为主体,以他人它物为客体,主体凭借着认识客体的本质、规律来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从而达到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6、异化生存方式: 7、功利性: 8、审美主体: 在审美活动中进行主动审美活动的人为审美主体。 9、审美对象:在审美活动中,被进行审美活动的人注意、关照、欣赏的客观实体为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 10、审美关系: 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验关系。 11、审美惊异: 就是人在一定的现实境遇中由于与客体对象的直接契合所产生出来的一种迥异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特殊心境。在这里,惊异既表现为客体对主体的召唤,也表现为主体对客体的向往。正是在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美学概论》平时作业 1、押韵是不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为什么? 答:押韵是诗歌艺术的品质特征。因为: 1、韵律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色,尤其是古体诗。 2、在《声律启蒙》中有对平仄,韵律的详细说明与示例。但是随着白话文的推广,现代诗歌的兴起,在韵律上的讲究也没有过去那样必须.。也就是说,近体诗,自由体,比较随便。但是如果在韵律上多下功夫,能够让诗歌读起来更容易上口,感觉更加工整。 2、什么是美感的共性和个性?它们是什么关系? 答:美感:对于美的感受或体会。审美活动中,对于美的主观反映、感受、欣赏和评价。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1、美感的共性:即美感的普遍性与共同性。这是因为美是客观的真实的,凡是符合客观的真实的美的反映,这种美感形式都是正确的,是有客观社会内容和客观的标准的。 2、美感的个性:即美感的差异性。首先表现为阶级的差异;其次表现为世界观和审美理想的差异;再次表现为审美趣味的差异;最后,美感在一定程度上还与个人的心境、情绪有关。 3、两者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一切事物固有的本性,每一事物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揭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光是承认美感的个性,如西方的"趣味无可争辩",或是光是承认美感的共性,如康德的"先验共同感",都是片面的,所以实际上美感正是这两个矛盾方面的辩证统一。 3、“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答:1、意境: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欣赏和批评中常常把“意境”作为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2、意境之所以能够引起强烈的美感,主要是因为: 首先,意境具有生动的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所以说是情中景。 其次,意境中饱含艺术家的情感。意境中的形象来于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 再次,意境中包含了精湛的艺术技巧。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 最后,意境中的含蓄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 4、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什么时候的事? 答:1、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近代的产物。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哲学和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美学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作为一个特殊部问开始确立起来。鲍姆加登在1750年第一次用“Asthetik”(美学)这个术语(其含义是研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

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对它的研究可谓早已形成一门“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有分量的学术成果。 我们常常会随口说某样东西有“意境”,但是如果继续追问下去什么是“意境”;就往往无疾而终。什么是意境?关于这个问题,自王国维以来对它的定义就没有断绝过。 叶朗的《说意境》一文通过对意境这一重要范畴的分析,区别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说明了中国传统美学和中国传统艺术的一些特点。在《说意境》中作者首先区分了“意境”和“意象”两个概念,认为情景交融指的是“意象”;而“意境”除了有“意象”的一般规定性(情景交融),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殊规定性。作者认为意象说和意境说的思想根源是老子的哲学;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认为作为艺术本体的意象具有宽泛性,某种不确定性,其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老子“道”的思想促使了中国古代艺术家不重视一个具体事物的刻画,而是突破具体的“象”去追求“道”的无限。因为“意境”是要进入无限超越具体的有限,因此就会有一种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这就是它的特殊规定性。作者从中国绘画﹑诗歌﹑园林等三方面举例证明自己的观点。此外,有“意境”的艺术作品会超越具体的事物而从一个角度去揭示整个人生的意味,如苏东坡的《前赤壁赋》。“意境”还会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这种美感往往表现为一种惆怅。在这种美感中,包含了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是一种最高的美感。 孟二冬的《意境与禅玄——中唐诗歌意境论之诞生》主要是从中唐时期的一些诗歌理论入手分析,认为其产生中唐时期作家和理论家标志着中国古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正式诞生。。。主要探讨了中唐的意境论。。。。首先探讨了其产生的前提条件。前人以及同时代人的创作实践;魏晋以来,文艺理论家对于文学创作中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的融合的重视;儒释道中有关学术与哲学的思想,尤其是玄学中“言﹑象﹑意”关系的辨析和佛教中关于“象外”说的理论与意境理论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其次作者着重分析了《诗格》和《诗式》中对于意境问题的论述。《诗格》中所言及的境象超越了眼前的确定之景,与佛教中“观心”,“象外”之说完全相同;其注重“心法”的理论和见解 意境不可能凭空出世,关于它的诞生一定会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可能起

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

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范畴的意境 从历史上看,西方美学长期专注于对美的研究。尽管18世纪后,一些西方美学家开始将研究对象调整为趣味或感性认识,19世纪后有用审美经验研究来取代美的研究的趋势,20世纪后关于艺术定义的争论占据了美学的大部分内容,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美可以说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 什么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有些研究者认为,美既然是西方美学的核心范畴,它就应该是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就像其他科学或学科的情形一样。于是,他们以美为线索到卷帙浩繁的文本中去寻找美学思想。结果令人失望,他们期待的深刻和丰富的美学思想并没有被发现。这与中国独特的艺术传统和丰富的艺术宝库很不相称。按理,不应该出现这种美学理论与艺术实践不相匹配的情况。 20世纪上半期活跃的美学家王国维、邓以蛰、宗白华等人发现,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可能不是美,而是意象、意境、气韵等独特概念。通过这些概念,他们发现了辉煌灿烂的中国美学宝库。等到80年代叶朗撰写《中国美学史大纲》时,他已经非常自觉地通过这些概念来发掘这座宝库,从而比较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部中国美学通史的写作,并且产生了

国际影响。德国汉学家顾彬(Wolfgang Kubin)就承认,他的中国文学史研究受到叶朗美学研究的影响。他回忆说:“1994年我有机会到北京大学进行三个月的访学,有机会跟叶教授见面,他告诉我不应该从美来看中国文学,应该从意象、境界来看,这完全有道理。这不是说我不能用西方的方法来分析中国文学,但是如果我们也能够同时从中国美学来做研究工作的话,那显然就能够加深中国文学作品的深邃和深度。所以我们需要中国的学者发现并指出我们的问题所在。叶朗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说得非常具体。所以叶朗丰富了我对中国文学的印象,我从1994年开始在他的影响之下写了《中国文学史》。” 中国美学的核心概念不是美而是意境,这一点已经成为中外学者的共识。那么,什么是意境?它与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对于这个问题,既可以通过追溯中国美学史来回答,也可以通过与西方美学的比较来回答。 从中国美学史上来看,意境与意象和象等概念相关。在《易传》中,象是与形对照起来界定的。《易传》中有这样的说法:“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象与形相比,有虚与实和动与静的区别。象比形更虚灵、更生动。象还有另外一个用法,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想象。《韩非子?解老》中对象做了这样的解释:“人希见生象也,而得死象之骨,案其图以想其生也。故诸人之所

文学概论:文学概论(自己)

举例说明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 一、文学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二、文学典型的特征性 1.就内涵而言,“特征”具有两种属性:其一,它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其二,它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地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例如:陆游的《示儿》,把临终的一句遗言变成千古名篇。 2.文学典型的“特征性”,要分两个层次来理解 (1)首先,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穿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例如:阿Q的“精神胜利法”。 (2)其次,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也就是要调动言语的特征性,细节的特征性,场景的特征性,事件的特征性,等等,为反映和形成“总特征”服务。 三、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 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应当是来自性格的一种生命的魅力。 1.这种魅力首先在于典型人物的生命所呈现的斑斓色彩,即性格侧面的丰富多彩。例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心灵是晶莹的、高洁的、可爱的,她多彩的性格侧面主要有“三心”,即少女之心、诗人之心、士子之心。 2.其次,典型性格的艺术魅力更来自它所显示的灵魂的深度。它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1)一是看它在何种程度上表达了人类解放自身的要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2)二是要看灵魂所呈现的历史真实的程度。 (3)三是要看性格和灵魂是否合乎理想。 文学意境的特征: 一、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它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文学意境有以下三个特征: 1.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有三种不同的类型: 第一是景中藏情式。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二是情中见景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是情景并茂式。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虚实相生。这是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它体现着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它在意境中处于核心统帅的地位。 3.韵味无穷。这是意境的审美特征。“韵味”是指意境中所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 意境的分类: 中国古典文论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分类方法。 第一种是“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 第二种是“有我之境”,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 “无我之境”,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 意境的审美预览: 意境的审美特征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 意境的审美正文: 意境的审美特征 中国诗人和诗哲在玉洁冰清、宇宙般幽静的山水灵境中陶养了自己一腔真气纯情,因而诗人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创造出中外艺术史上独具中国特色的意境之说。在文学范畴,意境就是抒情作品中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中国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创作的最高境界,它具有审美特征,那么中国艺术特别是文学艺术具有怎样的审美特征呢?具体说来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虚实相生的取境美 我们先来看一首诗“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诗妙就妙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于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层面。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入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意中之境的艺术空间。 (二)意与境浑的情形美 我们看《春晓》这首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既有对春晓美景的赞美,又有对花残春短的惋惜。这复杂而微妙的审美感受被诗人巧妙而完美地编制进诗的意境里,使人读了玩味无穷。 不管是“赞春”还是“伤春”都是作者心中之“意”与心中之“境”的结合,这种结合使文学艺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艺术境界。 (三)深邃悠远的韵味美 我们来看李白的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中虽未直述李白与孟浩然如此告别,也未直接抒发二人感情有多深,然而,通过烟花、天际、孤帆、碧空、江流这一些意象却将读者引向更为广阔、丰富的间接的意象,使人们不仅看到了离别的场面,而且深切感受到离别之情如何深沉。正是这直接意象及其所引发的间接意象,构成了诗的意境,并在这意境里产生了一种韵味,离别的痛苦、友谊的深厚一切都在这韵味之中。 虚与实、意与境的结合能产生超越其本身的艺术效果。意境的无穷韵味也是在虚实相生意境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正因为这种种结合和韵味中国文学艺术才有超越其文字本身的境界,才能透过文字给读者创造一个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显示出中国艺术的无穷魅力。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_王泉根

[收稿日期] 2005-09-19 [作者简介] 王泉根(1949-),男,浙江省上虞市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论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王泉根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 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提出“以善为美”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深入论证儿童文学审美创造形态的基本构成,以及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特殊性与实践个性,强调21世纪儿童文学坚守“以善为美”的美学品质的普世价值与当代意义。与成人文学的艺术真实 强调作家的主观认识和客观真实世界的一致性不同,儿童文学的艺术真实强调的是作家的主观认识与儿童世界的一致性,即作家所创造出来的具体人物的关系和行动是否与儿童的思维特征、心理图式相一致,追求一种儿童幻想世界的艺术真实。 [关键词] 儿童文学;美学;以善为美;艺术真实;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 I207.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0209(2006)02-0044-11 一 什么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或曰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学价值与艺术规范的文学类型,它在美学意义上的基本特征到底是什么?这无疑是儿童文学研究非常核心的问题。就其理论实质而言,实际上涉及到儿童文学之为儿童文学的本质问题,也就是从“真理”的角度逼近儿童文学的本质。由于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不乏积极的探索者从不同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观点。从已有的文献考察,论者一般都将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与这类文学的接受对象———少年儿童的精神特征相联系,提出纯真、稚拙、欢愉、质朴或儿童情趣是儿童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笔者认为,提出纯真、稚拙、儿童情趣等是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都有一定道理,都可以作为我们探讨儿童文学美学特征的思路,但这只是枝叶不是树木,还远远不够。儿童文学之所以能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门类,在人类文学艺术版图中占有不可或缺的位置,自然应有其远比纯真、稚拙、儿童情趣更丰沛的艺术内涵,更为深刻和重要的美学原因。 探究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我以为需要从儿童文学发现与发生的“源头”高度加以把握,也就是人类在已经有了一般文学(成人文学)以后为什么还要创造出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殊美学任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比较,它的特殊价值又是什么? 如所周知,在人类文学史上,儿童文学的发现与独立艺术形式的出现要远远晚于成人文学。人类社会早期是没有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严格区分的,人类群体童年时期的思维特征与生命个体童 年阶段的思维特征具有几乎一致的同构对应关系,万物有灵、非逻辑思维等是这种关系的最具体表现,因而原始社会人类的图腾崇拜、巫术、神话等,都同样地为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所理解。儿童的文学接受与成人的文学接受,在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以及漫长的农业文明岁月里具有一致性。成年人的神话、传说以及魔幻、幻想型等民间故事,如欧洲的女巫、菲灵(小精灵)类故事,中国的《白衣素女》、《吴洞》等等,也同样是儿童最适宜的文学接受形式。人类文学接受的这种一致性在由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的历史大转型时期才产生了严重的分裂。中世纪晚期以降,在西欧出现了一系列不断

文学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九章{概念)1、现实型文学:也称为现实主义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2、理想型文学: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3、象征型文学: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了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4、诗:词语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5、小说: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以塑造人物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体。 6、剧本: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7、散文:一种体裁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广义的散文是既包括诗歌以外的一切文学作品,也包括一般科学著作、论文、应用文章。狭义的散文即文学意义上的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剧本等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杂文、游记等。文学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8、报告文学:以真人真事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思考题)1、谈谈象征型文学与现实型文学、理想型文学的区别? 象征型文学是寄寓意蕴,以变形描写来拟人(物)的形象,是现代派文学,来表现哲理的。 现实型文学是再现生活重视细节描写,虚构而见不出虚构,表现现实主义反映生活本质的。 理想型文学是表现理想以夸张幻想来再造的虚构幻想的形象表现浪漫主义的反映理想。 或(现实型与理想型文学的意义就在其形象自身,而象征型文学突出文学形象的意义的超越性;现实型文学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理想型文学往往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现情感态度。而象征型文学则偏以间接的方式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象征型文学淡化具体时间与空间,突出了朦胧性。) 2、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的基本特征? 诗歌的基本特征是:1、(高度的概括);2强性大(强烈的抒情性) 3、音乐性(停顿、平仄和押韵) 小说的基本特征:1.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2、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3、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散文的基本特征:1、选材广泛,现实性很强2、形式自由,手法多样3、形聚,构思精湛(形散:选材五光十色,联想自由驰骋,手法多种多样,结构灵活多变;神聚:立意深远,一线串珠。)4、真人真事,事情实感。 剧本的基本特征:1、浓缩地反映现实生活,人物事件事件、地点高。2、尖锐紧张的戏剧冲突3、人物台词要个性化口语并富有动作性。(个性化语言要符合人物的思想性格、身份地位教养;口语化既有意境又有潜台词;动作性:人物语言要传达内在的动作心理活动;引起更多的外部动作,推动情节的发展到新的层面。) 第十章{概念}1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他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出来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

浅析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

浅谈《银河铁道之夜》中的美学特征 本书作者宫泽贤治(1896-1933),生于日本东北地区岩手县花卷町(现为花卷市)富商家,却以家业为耻。曾担任过农业学校教师,任教四年即辞去公职,离家独居于花卷市郊外,过着普通农民生活,并致力于农村改革,亲自指导农民改良水稻栽培方法与改良土壤、肥料等。他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儿童文学创作,在日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除《银河》之外,他还写下了诸如《风之又三郎》《渡过雪原》的童话作品和《不畏风雨》等日本国内知名诗作。 《银河铁道之夜》是宫泽贤治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它通过充满神奇与浪漫色彩的银河火车之旅和同样充满辛酸孤苦的现实生活以及主人公乔班尼(ジョバンニ)内心世界的体验给千千万万读者带来了复杂而深刻的印象感悟。 本书中的主人公乔班尼,由于父亲出门在外许久未归(或传进了监狱),母亲又卧病在床,不得不以瘦小的肩膀承担起家庭的重担,于是就在课余时间打几份零工补贴家用。除此之外,他还因为困窘和弱势经常遭受同班同学的欺辱戏弄,只有一个要好的朋友——康帕内拉。康帕内拉的父亲与乔班尼的父亲是好友,两人的儿子也十分相善,乔班尼经常去康帕内拉家里去,看与银河有关的图书,一起玩有六节车厢的玩具火车,他也因此做了那个“银河火车之旅”的梦。在梦中,他乘着“不论哪都能去的”星际列车,在途中与他的朋友康帕内拉一起见识了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人事物,修女、捕鸟人、基督教青年、一对男孩女孩、芒草、森林、沙滩等等,最终他们都在天堂站前下车了,只剩下了乔班尼一个人。梦醒之后,乔班尼又得知了康帕内拉刚刚为救人掉进河里死去的事实,整个故事就在乔班尼奔跑回家的路上戛然而止了。 关于宫泽儿童文学中的美学观点,已有诸多前人做过研究与探讨。在此,鄙人单就本书中出现的美学特征做一下简述。 一、幻想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银河铁道之夜》中关于科学世界的美好想象是始终存在的,基于孩童的天真与想象力而展开的银河列车之梦即是幻想性的表现,借由这股童真与想象力而触发的梦境奇幻神秘而不可思议,令人浮想联翩。如书中第六节《银河站》所描述的乔班尼乘上列车时的景象: “突然,乔万尼听到不知何处传来的不可思议的声音:“银河站,银河站到了!”同时,他的眼前豁然明亮,就像是将亿万只荧光乌贼的光芒一齐化为化石,然后将之沉于天空之中;又仿佛是某人将宝石公司为了不让价格下跌而囤积起来的钻石,一下子给

文学概论简答题

文学概论简答题 1、简要说明文学意境的特征 (1)情境交融;(2)虚实相生;(3)感会于心;(4)韵味无穷。 2、简要阐释文学的基本属性。 ①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②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③文学再现社会境遇。 3、简单阐释再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再现型文本是注重客观地和理智地呈现社会事物并讲究细节逼真的文本。它的特征有客观性、理智性、细节逼真性。 4.、简要说明文学媒介演变的主要历史阶段 1.口语媒介; 2.文字媒介; 3.印刷媒介; 4.大众媒介; 5.网络媒介。 5、简单阐释大众文化文本及其特征。 大众文化文本是工业化和都市化以来运用大众传播媒介传输的、注重满足普通市民的日常感性愉悦需要的文学文本。它的特征是信息和受众的大量性、文体的流行性和模式化、故事的类型化、观赏的日常性、效果的愉悦性。 6、简要说明文学文本层面要素。 (1)语言层;(2)形象层;(3)意蕴层;(4)余意层;(5)衍意层。 7、简单阐释表现型文本及其特征。 表现型文本是注重呈现作者的主观情感、富于想象性的文本。它的特征有主观性、情感性和想象性。 8、简单阐释文学的特征。 ①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②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③文学要表情达意。 9、简单阐释象征型文本及其特征。 象征型文本是以暗示方式披露隐含的哲理的文本。它的特征有暗示性、说理性和待解性。 10、简单阐释高雅文化文本及其特征。

高雅文化文本是体现知识分子的个体理性沉思、社会批判或美学探索旨趣的文学文本。它的特征是语言形式创新、表现社会关怀、呈现个性化趣味。 11、简要回答文学意象的特征 ①指意性②暗示性③朦胧性 12、简要阐释文学媒介的特点。 文学媒介的选择和运用在特定语境里总是关涉文学文本的意义及其修辞效果。特点:①涉义性;②物质性;③中介性;④语境依托性。 1、简述历史上的文学批评论。 ①第一,批评是艺术说。②第二,批评是科学说。③第三,批评是兼容说。 ④第四,批评是意识形态说。 2、批评者具备的主体条件是什么? ①审美感受力。②理性分析能力。③文学史眼光。 3、小说的时空情境是如何构成的? ①叙述时间既遵循时间的客观性,同时赋予人的主观感觉因素,是客观时间与主观时间的矛盾统一。②小说中的空间是叙述空间。叙述空间不是纯客观的空间,是由作家选择的地域范围、景致器物、社会环境、文化氛围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③叙述空间与叙述时间紧密相连,叙述空间要在特定的时间段中伸张延展,叙述时间也要在特定的空间中连绵持续。叙述空间的各个因素和叙述时间的不同类型相组合,就创设建构出叙述故事、刻画人物的虚构性的动态立体的时空情境。 4、简要阐释文学阅读中读者的主体条件。 ①阅读期待;②语言阅读;③形象感受;④意蕴体味。 5、举例说明散文“结构形散神聚”的特点。 ①散文的“散”是“形散神不散”,“形散而神聚”。②“形散”指散文结构自由随意,不拘成法;“神聚”是散漫的材料、形式、手法等都被统一的主题、情感、意蕴所凝聚。所以,形散是散文外在的表象,神聚才是散文内在的精髓。③举例。 6、心理分析批评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第一,以揭示文学活动中潜伏的各种无意识动机为目的,文本语言的隐意内容成为批评关注的对象。②第二,心理分析批评的途径是“症候”分析。

幼儿文学的特征 2

第一章幼儿文学的特征 什么是儿童文学?广义的儿童文学是指以3至15岁的少年儿童为读者对象,为吸引,培养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鉴赏力而创作的适应儿童审美需要的文学。狭义的儿童文学三个层次中的“儿童文学”。 什么是幼儿文学?幼儿文学是以3至6岁的幼儿为主要读者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 幼儿文学的文体分类?分成三大类唱诵类(儿歌,幼儿诗)讲述类(幼儿童话和寓言,幼儿故事,幼儿散文,幼儿科学文艺)综合类(图画故事和卡通,幼儿戏剧) 幼儿的心理特征。答:作家在为这个阶段儿童创作时,必须照顾到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 幼儿审美意识的独特性。答:由于心理特征上的差异,决定了幼儿的审美意识有以下特点:1,、审美意识中的“自我中心”状态 2.审美意识任处于比较低的层次 幼儿接受文学的特殊形式。答:1.幼儿主要是通过“听”来接受文学2.感知型的接受方式3.带有游戏性质的自我幻化与精神扮演 幼儿文学的文体特征答:1、幼儿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2、幼儿文学是深入浅出的口语文学3.幼儿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 幼儿文学的美学特征答:1.稚拙美 2.纯真美3.荒诞美 第二章幼儿文学的功能 文学的功能?文学有认识,教育,娱乐,审美的功能。 幼儿文学的功能?1、引导幼儿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2、增长幼儿的知识,培养幼儿的求知兴趣3、丰富幼儿的语言和情感,提高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4.培养幼儿的美感,提高审美能力5.愉悦幼儿身心,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第三章 幼儿文学创作的特点,创作要求。答:1、审美感受能力、情感、想象力、传达技巧。2、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语言。 中编 第一章儿歌 儿歌的概念?儿歌是一种适合年龄幼小的儿童念唱、欣赏的歌谣。 儿歌在古代的名称?童谣 儿歌的特点?1、内容浅显、单纯活泼2、篇幅短小、易记易诵3、节奏明朗、音韵和谐。我国儿歌的特殊形式?1、摇篮歌2、游戏歌3、数数歌4、谜语歌5、连锁调6、问答歌7、绕口令8、倾倒歌9、字头歌 第二章幼儿诗 幼儿诗的艺术特征?答:1、鲜明、充满动感的形象2、活泼、生动的想象3、富于情趣的构思4、自然、明快的韵律。 幼儿诗的类别?答:1、叙述诗2、童话诗3、抒情诗4、讽喻诗5.散文诗 第三章幼儿童话 1.童话的概念?童话是一种具有浓厚色彩的虚构故事。他是最切近儿童的心理,是儿童文学特有的体裁。 世界上较早对童话进行改写的作家及童话集名称。答: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 世界文学童话的奠基人答:安徒生 我国创作童话出现的时代答:我国创作童话出现于“五四”前后。 第一部创作童话集的名称和作者答:叶圣陶出版于1923年的童话结集《稻草人》是我国第一部创作童话集。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1] 2[1] 2

简论意境的美学特征 20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强芸 意境作为一个审美范畴,是我国古典文论首创的一个概念,在一个努力表现精神世界的主情文学国度中得到了大力提倡,一直为我国文艺家探讨、发展并逐渐完善:先秦《易经》中提到的“立象以尽意”;《庄子·齐物论》中有关“自由之境”的讨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创作中就有“意象”说和“境界”说之分;唐代诗人王昌龄《诗格》中将诗境分为三个境界,分别为物镜、情境、意境。后又有文艺批评者提出“缘境不尽曰情”“文外之旨”(诗僧皎然)、“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等意境创作见解。近代著名美学家王国维力提“内美”,提出诗词创作中的以意胜的“有我之境”和以境胜的“无我之境”两种不同的审美规范,进一步深化了意境的理论。 意境发展到今天有多种不同概念和外延,“人们谈论的意境无外乎两大因素和一个空间即情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①。我认为这种说法很独到也很精辟,文学作品总是要通过对时空镜像的提炼加工,情景高度融汇后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空间境界是意境的物质构成基础,这个境界又因想象成分的加入使境分为两个部分,“象”和“象外之象”,即前人所说的实境和虚境。“虚实相生,用有限来表现无限,体现最高宇宙本体的审美形态”②。从中体现出来更为广阔的价值: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交织使艺术的意蕴带有多义性、宽泛性、不确定性以及无限性。 由此,意境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为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韵律、韵味无穷四个方面。本文就意境的美学特征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将做一些阐述。 (一)情景交融——意境的表现特征 情景交融是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是构成意境的基础。人与自然比邻而居,遂得以常常看风景。风景是客观的,而人是主观的,看风景是人生短暂的中断,是人与自然哲思的对话,处处打上了人类情感的烙印。文人们天性感情丰富,日落黄昏、雨打梨花,风流倜傥的才子总会看出血泪来,随而时时念在心上,写在 ①李颀:浅谈意境的流变《文学教育(上)》 2008年第5期第45页 ②张少康:论意境的美学特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3年第4期第114页

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

书法艺术的审美境界 王岳川 中国书法艺术精神集中体现在气韵境界的创造上。气韵与意境皆是标志艺术本体的范畴。意境的审美创造历程标示出中国艺术精神中审美意识觉醒的历程。千百年来,书家之思往往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从而建立晶莹透明的审美意境。透过中国诗、书、画、印的艺术境界可以解悟华夏美学精神之所在。艺术的意境具有意义的不确定性,能使主体心灵超脱自在,于抟虚成实中领悟物态天趣,在造化和心灵的合一中再创新境。 一、气韵之美与意境之美 1.气韵之美 在中国哲学中,“气”是一个多维的整体,指涉出宇宙-生命-作品的总体性和本源性:“气”的深层,指大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之气,直指道体;“气”的中层,指主体生命存在之气,强调身心合一的创造性;“气”的表层,是指作品存在的内在生命之气,宇宙之气和主体之气是其对象化的结晶。书家之气与自然之气相通相感,凝结在笔意墨象中而成为书法作品的审美内容。故王羲之曰:“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七宝者贵,万古能名。阳气明则华壁立,阴气太则风神生。把笔抵锋,肇乎本性。”(《记白云先生书诀》)作为美学意义上的“韵”,在评价书画诗文之前是品藻人物的一个范畴,强调不拘于有形的线条墨色,而是呈现心性价值,以表现书家心情境遇之悲喜怒忧,展露其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内心秩序或失序。书法得其“韵”,即可达到自然随化、笔与冥合之境,反之,则意味尽失。 气与韵相依而彰。得气韵之作已不是写字而是写心。其气韵氤氲,不在形而在神,以其形写其神,取其意略其迹。线条运行的关键在于得神韵,神在灵府而不在感官耳目,韵在其心而不在规格法度。书法艺术之美在于书中之精蕴和书外之远致。如《兰亭序》无论是写喜抒悲,无一不是发自灵府;《祭侄稿》更是性情毕现,真气扑人。具有本真之情、本真之性方能造出本真之境。书法气韵的生动与否,与用笔、用墨、灵感、心性大有关系,只有“四美俱”,才能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勃勃的整体,只有整幅作品成为一个气韵灌注的生命体,作品才会呈现出卓约不凡的气象。 书法的无言独化之境除了与气韵相关以外,更深一层体现在书法意境的营造上。书法作品具有了意境,就具有了观之有味、思之有余的不确定性魅力。 2.意境之美 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深层境界的创构。蔡小石在《拜石房词》序里形容意境层次极为精妙:“夫意以曲而善托,调以杳而弥深。始读之则万萼春深,百色妖露,积雪缟也,余霞绮天,一境也。再读之则烟涛澒洞,霜飙飞摇,骏马下坡,泳鳞出水,又一境也。卒读之而皎皎明月,悠悠白云,鸿雁高翔,坠叶如雨,不知其何以冲然而澹,翛然而远也。”因此,不妨将意境构成呈现为“象内之境”、“境中之意”、“境内之道”三个层面加以界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