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xx历代政治得失》读后感

前不久看了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著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原以为它会如以往看过的一些名著那样枯燥乏味的。谁知,事实并非如此,从序、前言到汉唐宋明清五讲而至总论,我都无不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提起了满满的兴趣,津津有味的拜读了两遍,故而兴趣之所至,自觉从中获益良多。

《论语》中有言:

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顾名思义,就是指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不是一团漆黑,而是有得有失的。而中国的几千年一言以蔽之曰“封建专制”,则是钱穆先生所最反对的了。读完这本书,我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在这本书里,钱先生论得论失,但主要的是要肯定其得,即中国历代(自然主要是先生所详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在政治制度、人事上的建树。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是钱穆先生应何应钦邀请,为台湾“战略顾问安全委员会”所作专题演讲的合集。后在台中养病,又应约写一部“研究中国历代政治制度”的教材,因截稿期限急迫,遂以讲稿稍加补充修改,正式以《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题付梓成书。该书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选举与考试、赋税制度、国防与兵制等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式的概观与对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要言不烦,论述精辟,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伟大领袖毛主席曾说过:

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论及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历代之始,不论汉唐还是明清,都如一张张白净的纸,在英明的君主的励精图治下,总能创造出一个个辉煌。而在历朝之后期呢,多因了因循守旧、骄奢淫逸、小人干政、内忧外患等等,经济、文化、军事上或多或少地陷入了无可自拔的困境当中,再想恢复到过往的繁荣昌盛又谈何容易呢?这不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发展、懂得开拓进取吗?否则,就只能是见到最初时那美丽的昙花一现,没法持久。推及政治制度,钱穆先生说“惟其一切制度都不会好久下

去,才使我们在政治上要继续努力,永久改进。制度也只是历史事项中之一目,人类整部历史便没有百年不变的,哪能有一项制度经过一两百年还算得失好制度的呢?”不正说的世界是发展的,我们要与时俱进才不至于落后的道理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民生是政治得失的关键指标。也不记得是何时何地听来的这句话了,但总觉得说的挺好的。在《中国政治得失》这本书里,钱先生论述了汉唐宋明清这几个朝代,很显而易见的就是先生最赞汉,次褒唐,再次谈宋明,而末仅就全贬清似的了。若问其间的原因,我想不同的读者一定会有各异的理解的。而在我看来,先生如此,很大原因是从民生角度思考、评论的。

而至于民生方面,又是可由许多处所见的。在此,我想主要就从历代的兵役制度来看。从本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汉代的兵役制度确是比较人性化的,这在当时所规定的壮丁服兵役的年龄上就可见一斑。“一个壮丁,到二十三岁才开始服兵役……”这里,正是汉统治者充分考虑到壮丁以及他的家庭负担的体现,既是一种经济的考虑,也是一种道德的决定。唐初是实行“寓农于兵”政策的,也可谓之为府兵制度,较之于汉制,这似乎比较好一些。但是后来府兵制度也失败了,士兵却变成了苦工,这不得不说一定会造成民不聊生的境地的。“宋代兵制算是中国历史上最坏的兵制了”在那时,凡当兵的,都要面上刺花字,是不被国家所重用的,因而也是被世人所瞧不起的。明代的兵制呢,先生说“明代武功,较之唐代相差并不远。”由此或许也可见,实行卫所制的明代兵制,在平时卫所军给田自养,而国家呢,也可以说是比较注重民生吧,总之是就不要他赋税了的。清代,则是由于满族人统治下的政府,满洲人在很大程度上是敌视汉族人的,所以要论及民生,清代的中国人,或许应该主要是汉族人,实在是苦不堪言的。

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我启迪最大的则莫过于评价一个朝代的政治好坏的一种方法了——学会“听取”历史意见,而不能只从个人所属的时代出发,不能只凭自己时代的判断来吞灭历史的判断。于是,在本书的前言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先生从理论的高度明确地区分了“历史意见”与“时代意见”这一对范畴。先生指出,所谓“历史意见”,指的是一项制度实施之时代的人们由切身感受所发出的意见,而“时代意见”则是指后人单凭其所处的环境和需要

来批评历史上已往的各项制度。“我们在研究历史上任何一项制度时,都应该注意到每一制度之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没有一项制度能够凭空而产生出来的。”这种制度背后当时人的观念与理论,在我们今天看来,或已成为一种“历史意见”,但对当时人来说,无疑是代表着他们时代精神的“时代意见”。唯有代表着当时的“时代意见”,它才有存在的合理性,才能历数百年乃至上千年而不变,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历史意见”。故钱先生认为,“时代意见”与“历史意见”二者应该是精义相通的。如果说一个人在评价历史而又不知这种“历史意见”,那是他的无知;若其明知“历史意见”为何而又以自己的“时代意见”来肆意吞没“历史意见”,那就是狂妄,是数典忘祖。毫无疑问,对于我们的学习来说,这两种情况都是要不得的。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拜读本书时,一面我获益匪浅,解决了我中学学习历史时的很多困扰;可是接踵而来的却又是一些不解的疑惑。或许是因为钱穆先生本身是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持有相当的认可态度的,也就不免让我觉得有些地方似乎是有些许掩饰的嫌疑了。比如先生一直认为汉代的政治是中国历代政治之中最好的了,故而他挑选了许许多多的史料来论证此观点,我们在书中可以显眼的看到汉代制度的种种优点:

轻徭薄赋的经济制度,地方中央的融洽,乡举里选的可行之处……但是,先生却不知为何把我们熟稔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历史事件只字未提,或许先生是觉得不可尽言之吧,但我觉得这也算得上是汉代史上重要的一笔,不提及,似乎有些不妥当。既然是政治得失,得失,作为“失”的重大事件之一,还是应该讲讲的。

又再如对清代的评述上面,我也觉得自己的见解不能与先生的完全相同。因为在我这么粗略读来,先生好像是很不喜欢清代的,至少是满清政府。所以字里行间,我总能感受到先生的一些颇词。虽然我也赞成先生的说法,即清代是部族政权取代了以往历代的士人政权。但是,我又自觉,既然汉唐宋明各朝的政治之失都是情有可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当被人理解的,那么,谈及清代,为何就不适用了呢?我们应当认识到,作为少数民族的满族统治者,一方面固然不可避免地需要依赖于本族实行统治,然而另一方面,被包围于汉人

及汉文化的汪洋大海当中的他们,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对中国原有的政治制度加以继承,否则,他们根本不可能进行任何可能的统治。所以说先生在此处可能过多的带了个人的感情吧。而在客观事实上呢,“清朝皇帝接受汉化的诚意与速度是在他们之前的所有少数民族统治者所不能望其项背的,汉化速度最快的部分,莫过于政治制度。”(这是我在张鸣的《再说戊戌变法》中看到的。)

以上就是我拜读了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之后的一些感悟,因为见识短浅,我自觉并不能把先生此书中的所有精华都吸取并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而又深知“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故我也不敢说自己的上述观点一定正确、符合原意,只是按照心里的所思所想,全然写了出来罢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