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潮剧伴奏音乐研究综述

潮剧伴奏音乐研究综述

潮剧伴奏音乐研究综述
潮剧伴奏音乐研究综述

潮剧伴奏音乐研究综述

201401011 秦思榕

潮剧作为潮汕地区的地方剧种,它有着用潮汕方言演绎的唱腔以及用潮汕独有的调式演绎的伴奏音乐。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及曲调是潮剧散发着有别于其他剧种的独特韵味。

潮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畔乐器及武畔乐器。文畔乐器指的是拉弦乐器和吹管乐器,武畔乐器指的是打击乐器。由文畔乐器演奏的音乐称为管弦乐,由武畔乐器演奏的音乐称为锣鼓乐。这两部分的伴奏音乐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碰撞出许多精彩的火花。

笔者作为一名潮汕人,对潮剧本身有着独特的情感,所以笔者在此想对研究潮剧伴奏音乐的文献做一个整理以及对比,希望能对以后潮剧伴奏音乐的研究有所帮助。笔者收集到的文章共有21篇,其中对潮剧伴奏音乐进行概括性研究介绍的有五篇,对文畔乐器以及它们演奏的伴奏音乐研究有八篇,对武畔乐器及它们演奏的伴奏音乐的研究有两篇,还有两篇是对潮剧伴奏音乐新形式的介绍。接下来笔者会一一介绍。

一、对潮剧伴奏音乐的整体研究

在潮剧舞台上有三股索,一是武畔乐器演奏的打击乐,二是文畔乐器演奏的管弦乐,三是中台,亦是演员表演区。这三股索中有两股就是伴奏音乐。可见伴奏音乐对于潮剧的重要性。

蔡毅在《汕头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上发表的文章《潮剧伴奏音乐概述》将伴奏音乐分为锣鼓乐和管弦乐两部分进行介绍,锣鼓

乐部分仅简单的介绍它的组合形式和不同组合使用不同的乐器,对于不同的锣鼓组合表现的情绪有何不同并没有介绍。管弦乐部分分为唢呐牌子,弦引,锣经,情绪间奏乐,和弦诗乐曲来介绍。介绍过程中并没有提到文畔的乐器组合形式和曲调调式特点,且其中介绍的弦引以及锣经都是打击乐部分伴奏,笔者认为这篇文章存在漏洞,不具备太多的参考价值。陈博的《潮剧与潮剧伴奏音乐的特色》(《艺术教育》2007年第3期)这篇文章先写潮剧的历史沿革和唱腔音乐,留有三分之一的笔墨写了潮剧的伴奏音乐,它先将潮剧的伴奏音乐分为文畔和武畔两部分介绍,介绍了文畔乐器的组合以及阵容的大小,着重介绍了文畔中的带头者——二弦兼唢呐的演奏家,而对于武畔中的司鼓指挥者并没有太多的介绍。并对文革后潮剧伴奏乐器引进了西洋乐器做了介绍,西洋乐器的引进大多是对文畔乐器队伍的补充。以上是它对伴奏乐器介绍的内容,它对伴奏曲调的介绍,分为鼓科介、唢呐曲牌,笛套乐,弦诗乐四个部分进行简单介绍,还对潮剧音乐的音律和调式进行介绍。这篇文章系统的介绍了潮剧伴奏音乐。但着重介绍文畔的伴奏部分,对于武畔部分的介绍并没有太过详细。郑仕桐在2007年8月30日的《潮州日报》上发表了《潮剧伴奏浅说》,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潮剧音乐中的特殊调式,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反线调四种调。介绍了四种调表示的不同的情绪以及与各种调对应的剧目片段。所以这篇文章对于伴奏音乐介绍并不全面,它仅仅针对文畔乐器演奏的曲调部分的调式进行介绍。

书籍方面对潮剧伴奏音乐的介绍有三本,分别是陈韩星的《潮

剧与潮乐》(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林淳钧的《潮剧艺术欣赏》以及由广东省戏曲改革委员会出版的《潮剧音乐(二)伴乐部分》。陈韩星的《潮剧与潮乐》用了两面的篇幅介绍了潮剧伴奏音乐的特色,将三种潮剧剧目类型,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和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反线调的风格对应起来介绍,将文畔和武畔的伴奏结合起来,让读者了解文武畔之间是相互配合的。林淳钧的《潮剧艺术欣赏》中对伴奏音乐的介绍仅在于对乐器的介绍,书中大概用了两面篇幅介绍了潮剧的伴奏乐器。首先介绍了文畔和武畔的乐器组合,并针对不同的文畔乐器领奏,介绍他们所表现的情绪和情境。对武畔乐器三种不同的组合形式及功能也是介绍的十分详细。除此之外,他还介绍了潮剧伴奏的沿革,并列出表格写出现在潮剧团表演所使用的伴奏乐队阵容。而这本由广东省西区改革委员会出版的《潮剧音乐(二)伴乐部分》收集的都是乐谱,其中有唢呐曲牌,二板吹鼓套,笛套乐和弦诗乐,弦诗乐还按照不同的调式进行分类。

以上是对潮剧伴奏音乐进行整体研究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可以了解到潮剧伴奏音乐的特色,以及对潮剧的伴奏音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对武畔乐器及武畔乐器演奏的研究

对武畔乐器以及武畔乐器研究的文章有六篇。其中对整个武畔乐器的组合进行介绍有三篇,对单独一种武畔乐器进行介绍的文章也有三篇。蔡建臣的《浅谈潮剧打击乐》(《民族民间音乐》1992年第4期)是对潮剧的击乐设置,沿革以及伴奏的技法进行探讨。它介绍了

潮剧击乐的设置,分为木革类打击乐以及金属类打击乐,介绍了两类打击乐的乐器。并介绍了打击乐的三种组合,大锣戏,苏锣戏,小锣戏。并介绍三种不同组合所表现的不同情绪和场景和三种不同的组合的关系。除此之外,还对打击乐的指挥司鼓做了介绍。作者从一个司鼓指挥的角度介绍了打击乐的变化以及三套锣鼓组合精妙分割移植。文章融入了作者演奏的实践经验并举例说明。蔡淀炎在《大众文艺》2012年13期上发表了文章《分析潮剧锣鼓的三种组合与功能》,文章先介绍饿了潮剧伴奏乐器的分类,并着重于武畔方面进行研究,他同样将武畔乐器组合分为大锣、小锣、和苏锣,介绍各个组合的打击乐器以及各个组合表现的情绪场面。另外还介绍了集中锣鼓科介的界别和锣鼓感句的特点。詹诚桦在《大舞台》2010年第8期发表的文章《浅谈潮剧击乐的组合和应用》重点在介绍打击乐的三种组合形式以及表现的情绪,相比上面两篇文章并没有创新之处。这三篇对于潮剧击乐整体研究的文章。三篇文章的重点都是在潮剧击乐的三种组合形式。蔡建臣的文章着重于实践经验上面的介绍,而蔡淀炎的文章着重于击乐对于表现潮剧的一些场面和推动情绪的作用。

章振宇的《浅谈潮剧司鼓击乐的设计》(《神州民俗》2011年02期)这篇文章着重介绍了潮剧击乐中的指挥司鼓,作者立足于一个演奏者的角度,介绍了如何把握这个司鼓的指挥功能,首先是应该树立全局的观念,注重节奏的处理,强调音色音质以及重视牌子的运用。而林爱群在《广东艺术》2008年第4期上发表的《漫谈司鼓艺术》这篇文章更多的是从理论上去阐述他的观点,介绍演奏司鼓的要求。

他认为一个司鼓者应该具有导演的构思,作曲音乐的想象,对剧本的领悟能力以及对舞台气氛的把握。这两篇文章使用两个不同的角度在介绍司鼓,章振宇的文章是以实践经验为基础谈他对一个司鼓者该如何把握司鼓指挥。而林爱群的文章是以他自己的理论知识的理解来谈它对司鼓者的要求。刘爱春的《潮锣的特色及运用》(《广东艺术》2008年第6期)这篇文章重点是在介绍潮锣本身,所以文章仅用了三分之一的笔墨来写潮锣在潮剧中的作用,潮锣具有突出节奏,强调主干音,烘托气氛,创设意境以及起到一个引导连接的过程。

以上文章是对武畔乐器以及武畔乐器组合演奏的研究,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知道潮剧击乐的器乐组成和组合形式,以及了解到了一些击乐指挥——司鼓是如何指挥整出潮剧的。但除了司鼓之外,对于其他打击乐器单独研究基本没有,这是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因为其他打击乐器也具有它们自己独特的音色,在潮剧的伴奏中也发挥不容忽视的做哦那个,这需要我们慢慢的挖掘。

三、对文畔乐器及文畔乐器演奏研究

对于文畔乐器以及文畔乐器演奏的文章有八篇,其中介绍曲调部分的有三篇,还有五偏是介绍文畔乐器。董学民在《汕头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潮剧对潮汕民间音乐的吸收与创造》是对潮剧伴奏音乐的曲调进行介绍,它先论述潮剧音乐之所以能受到地方百姓的欢迎是因为潮剧融入了地方方言以及地方民间音乐,引起了地方百姓的共鸣。并以潮剧对于地方民歌以及弦诗乐的吸收为例,介绍了潮剧中具体剧目的具体片段吸收了那些民歌以及弦诗乐。最后介

绍了潮剧艺人创作的弦诗乐在潮剧中的应用。陈玉珊的《潮州七律琵琶与潮剧伴奏漫谈》(《音乐时空》2012年第6期)这篇文章先介绍了潮州七律琵琶的特殊之处,就是他的音律是七律不是十二平均律,并且它是曲项琵琶。其次文章介绍了七律琵琶在潮剧伴奏中的重要作用,作者从一个演奏这的角度介绍了七律琵琶的定弦和把位的变化是服务于“重六”以及“活五”调。并对七律琵琶的催奏变奏手法和独奏式伴奏进行介绍。陈实彪在《青春岁月》2012年第8期上发表的文章《潮州二弦在潮剧舞台上的作用》介绍了二弦成为主奏乐器的原因以及二弦的定调和技法。也对二弦作为领奏乐器的不足做了补充,作者认为二弦的高音与现在的潮剧不是特别合适,二弦的演奏姿势是需要演奏者脱鞋用脚底板托住琴身,并不雅观。况且常年使用二弦作为领奏乐器未免单调,所以除了二弦之外其他乐器也有成为领奏的可能。杨穗丰的《浅谈潮剧中二弦的定弦特点与指法》(《音乐时空》2014年第12期)主要介绍了二弦针对不同的调式所使用的把位和定弦和二弦的手指按弦法,主要是总结作者的演奏经验。徐香林的《潮乐潮剧领奏再认识》(《广东艺术》2010年第4期)介绍了二弦成为领奏乐器的沿革和原因,主要从音高,定调以及形制上变革的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并肯定了二弦和唢呐在确定潮乐风格上发挥的作用,从两种不同的领奏乐器组成的文畔组合演绎不同的场面进行解说。同时也表明了二弦唢呐作为潮乐潮剧领奏乐器的局限和不足。除了有和陈实彪一样的观点外她还认为二弦的音色太尖太硬,他也在文章中表明了除了二弦和唢呐之外,其他的乐器也有担任潮乐潮剧领奏的能力。蔡树

航在《民族民间音乐》1985年第1、2期上发表了文章《潮剧头手师傅》,这篇文章接受了潮剧中演奏领奏乐器师傅的作用和二弦唢呐会充当主奏乐器的原因。文章主要是在介绍“头手”师傅的学识和经验。黄壮龙的《潮剧舞台上的潮州音乐》(《广东艺术》2009年第4期)介绍了潮剧和潮州音乐的曲调调式相同,并从四个特殊的调,“轻三六”“重三六”“活五”“反线调”分别介绍。李凌在《人民音乐》1954年第6期发表的文章《潮剧音乐里面的重六——一种稀有的新异的抒情调式》,这篇文章是唯一一篇有与其他剧种进行比较的文章,他先是将潮剧音乐中的重六调和粤剧音乐中的乙凡调进行比较,重点介绍了“重六”调表现的情绪并与其他的剧种相比较,所以得出来的对潮剧音乐的肯定就更加有价值。

八篇文章分别从文畔乐器本身的定调演奏技法以及演奏的曲调还有发展的远景等各个不同的方向进行介绍,我们在对伴奏音乐的文畔部分有所了解的同时,也开始对潮剧的伴奏音乐的未来发展有所思考。

四、伴奏形式创新方面的研究

在这一方面的研究的文章仅有两篇,一篇是发表在《潮州日报》(2007年9月13日)由郭明城写的《关于单簧管在潮剧伴奏应用中的探索》,这篇文章先对单簧管进行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潮剧加入了单簧管,长笛,小提琴等西洋乐器,提高了伴奏音乐的明亮度和厚度,增强了伴奏音乐的渲染力。但过度西洋乐器的加入,使得潮剧开始失去了原来的味道。加上西洋乐器与潮州民间乐器的音律并不相

符,也和潮剧的曲调调式不相符。所以西洋乐器在潮剧中的应用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后作者总结了如何解决单簧管在给潮剧伴奏是出现的问题的方法,说明用西洋乐器给潮剧伴奏的方法也是切实可行的。陈可阡的《让我们下河搭桥——潮剧卡拉ok思考活动》(《广东艺术》1994年第3期)这篇文章先是介绍卡拉OK潮剧带来的便利及好处,但是如果用卡拉OK伴奏的形式进行表演,那么潮剧舞台上的三股索也仅剩一索,对于舞台上伴奏和演员之间配合出来的二度创作也少了很多。但不可否认卡拉ok的形式使得潮剧的传唱度更加的广泛。所以我们应该在使用卡拉OK伴奏的同时,也要继续传承使用传统乐器进行伴奏的潮剧。

通过对着21篇文章的梳理总结,我对潮剧的伴奏音乐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发现了问题,对朝局伴奏音乐进行研究的文章中,仅有一篇是与其他剧种相比,而另外二十篇文章都只是在讲潮剧本身的伴奏音乐。我认为,潮剧的伴奏音乐除了要自我检讨和反省,更要与其他剧种相比,这样我们才能找出潮剧的优缺点并进行改正。在此,笔者还相对潮剧伴奏音乐是否要坚持传统的模式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我们可以得出潮剧的伴奏音乐本身存在缺点,那么伴奏的模式肯定是要改的,但必须是在坚持潮剧本身的特色这个原则下改变,属于我们潮剧独特的东西必须保留,比如击乐的三种组合以及弦诗乐的四个特殊调式。不管是过门音乐伴奏或是跟腔音乐伴奏,都是要坚持这个原则。也希望更多的学者能对潮剧的伴奏音乐进行研究使得潮剧的伴奏音乐更加丰富。

荒原象征意义

“荒原”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将西方社会描绘为万物萧瑟,生机寂灭的荒原。起首几句便流露出诗人深深的痛苦和无尽的失望和悲哀。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情欲。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 第二章《对弈》。用维吉尔的《伊尼特》、奥维德的《变形记》和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这些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淫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物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强奸杀死后变为莺夜=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兽欲,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 第三章《火诫》。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登俩干着卖淫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在诗人看来,情欲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情欲,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拔出来/主啊你拯拔/烧啊”。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通共只有10行,行行都是含义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情欲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洗涮自己的灵魂。 第五章《雷霆的话》。重新回到欧洲是一片干旱的荒原这一主题。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着救世主的出现,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声巨响―――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分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获得永久的宁静。 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荒原》在艺术上的成就超过现代派的其他诗作,是一首具有借鉴价值,值得认得认真研究的杰作。这首抒情长诗风格多样,表现手法不拘一格,柔和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和玄学派的一些特点。诗中陈述与咏叹,抒情与讽刺,描绘与警句,庄严典雅的诗句、滑稽可哂的市井俗语,交织穿插为五彩缤纷的景象。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

音乐作文之音乐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音乐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篇一: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研究开题报告】 扬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 《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的研究》 开题报告 大桥中心小学课题组主持人:朱慧黄洁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实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提出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之后,关于教学实效性的话题 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从学习美国的carol marra pelletier的著作 《成功教学的策略——实效的教学实习指南》、顾明远和孟凡华主 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国外的实效教学研究开 展的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较为深入。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 实践》2000年第11期发表了《实效教学的定义》一文,文中指出 了国际实效教学的五条标准: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语言发展、学习背景化、挑战性的活动和教学对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也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音乐课堂新的追求,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 了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 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次音乐艺术教 育改革中为了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 及专家学者都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实效性:是指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 课堂实效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 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 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 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实效的学习。 音乐课堂实效性: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 依据,通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东巴文化

东巴文化简介 东巴文化是云南丽江纳西族特有的文化。纳西族仅24万人左右,居住在云南丽江和 四川省的西南部,丽江有大约17万纳西族。在中国50多个民族中算不上是一个大民族, 但是它的东巴文化却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这已成为当今一些文化人前往 丽江旅游探秘的热点之一。 东巴文化其实是一个体系,它包含有:东巴象形文字、服饰、舞蹈、东巴音乐、东 巴绘画、东巴仪式、东巴艺术品几大类。 1、东巴象形文字 据专家考证,东巴象形文字是一种比甲骨文还要古老的图画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基 本上是由很多简单抽象的图画组成。最早是写、刻在木头和石头上的符号图像,后来有 了纸,才把这些符号图像写在纸上。由于只有东巴——纳西族祭司——才掌握这种文字, 所以又称这种象形文字为东巴文。据说,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存活着的象形文字, 是人类社会文字起源和发展的“活化石”。而现在,凡是冠以“东巴饰品”的民族工艺品,其标志性的符号之一就是都带有“东巴文字”的符号。 据不完全统计,东巴象形文字共有1700多个,它集书画于一体,线条流畅,笔法 简练,色彩鲜艳,而且目前很多东巴仍然在使用这些文字。 2、东巴服饰 纳西族的服饰最典型的是妇女的服饰,其特点可以用“披星戴月”四个字形容。纳西族妇女身背的羊皮披肩,既有装饰作用,也有实用价值,她们运送重物主要靠肩背,这时披肩可以起到保护背部的作用。妇女们上身身穿大褂,外加坎肩,着长裤,腰系多褶围裙,在劳动或出门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制作的非常精巧,在肩部缀有两个大圆布圈,背上并排钉着七个小圆布圈,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英古与旱魔搏斗,奋战了九天,最后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我们的电子商务网站——嘎嘎易购云南民族工艺品批发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252944286.html,)就有大量的东巴类饰品。 3、东巴舞蹈 东巴舞是纳西民族的典型舞蹈,是东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东巴祭司根据不同仪式,按照道场规则所跳的一种宗教舞蹈。东巴舞从形式上,似乎多是跳神驱鬼之类的动作,但实际上,大部分内容是表现古代纳西人同大自然和社会邪恶势力的斗争。这种正规的东巴舞刀可能只能在一些祭司活动中才能看到。而民间老百姓所跳的集体舞蹈被称为“打跳”,它可能脱胎于东巴舞蹈,但又融入了现代和民间色彩。由于旅游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在丽江古城每天晚上都可以看到当地纳西族姑娘和小伙带着外地游客集体绕圈打跳的热闹场景。

教你流行歌曲钢琴伴奏

教你流行歌曲钢琴伴奏~!· 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即兴伴奏的书,实用的东西不多,书上只告诉你,这个和弦可以接什么和弦,但并没有告诉你,你拿到一首新曲后,该如何去配和弦,而这才是即兴伴奏的关键所在。诚实的讲,要想达到拿到一首新曲马上就能配的程度,须多年的实践经验,并有大量的曲目积累,最后是凭着对和声的感觉去配,这可不是一下就能做到的。到目前为止,我也没有看到过一篇文章能把这一点说清,本文也不例外。不过,本文把流行歌曲中的和弦进行总体规律概括出来,形成一个个常用的公式,并有相应的练习,供大家练习,相信大家经过大量的练习以后,对流行和声和弦的进行的规律、走向有一个大体的认识,为以后伴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废话少说,马上开讲。 小常识: 1、如何正确的转换和弦。 配伴奏,必然会牵扯到和弦转换的问题,那么如何正确的换和弦呢?注:这一原则多用于纯伴奏(左右手都是伴奏)且针对于右手和弦,不过,左手也适用。原则:如果两个和弦有共同音,尽量保持他之间的共同音,并以最简单的方法换和弦,最短的路径换和弦。 2和弦的几种转位形态。 根、3、5音位置。即一个和弦的最上方的音分别为该和弦的根、3、5音。例:1、3、5这个和弦。1、3、5就是5音位置(原位);3、5、1就是根音位置(第一转位);5、1、3就是3音位置(第二转位)。从不同的旋律位置开始会直接影响后面连接和弦的形态。 常用公式 公式一:[1] [4] [5] [1] (和声王国的支柱和弦) 公式二:[1] [6] [4] [2] [5] [1] 公式三:[1] [6] [2] [5] [1] 公式四:[6] [2] [3](3、#5、7)[6] 公式五:[6] [4] [2] [3](3、#5、7)[6] 公式六:[2] [5] [1] [4] [7] [3](3、#5、7)[6] 公式七:[6] [2] [5] [1] [1、2] [3](先是3、6、7、

幼儿园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且让幼儿能够在音乐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并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但是,像是生活中的音乐教育环境以及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的开展,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要改善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就需要在完善音乐教学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并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活动。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概括了近年来有关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和几种国外有效地音乐教育理论。以期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幼儿园音乐教育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幼儿园:幼儿学前教育机构。旧时称蒙养园、幼稚园。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逐步进行有组织的作业,如语言、手工、音乐等,并注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了便利教养,按照年龄划分为小班、大班等。 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含义是:任何一个学生,不管他如何缺乏音乐天赋,不管他是否五音不全,他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总体目标是: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借助艺术手段,依据美的规则对幼儿音乐活动进行适当干预和引导,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发展美感、开启心智和创造意识的教育活动。 二、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己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及社会所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也与幼儿教育的发展相一致,已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教育随笔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陈 昊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省 430074)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这一群体的状况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从传承人的定义、认定、地位、传承人保护机制以及法律地位等角度都进行了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 少数民族 文化传承人 近十年 综述 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以下简称传承人)是一个特殊群体,近十年来,学者们对于这个群体从各个角度进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这一提法并不多,学者的研究对象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一群体。那么传承人是怎样的一个群体?有学者指出传承人就是直接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沿袭的个人或群体(团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安学斌则认为文化传承人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从广义上讲,文化传承人泛指一切传播人类文化、承接人类文化的人,即人类文化的传承者。从狭义上讲,文化传承人特指专注本族文化收集、研究、传承、传播、创新并在文化发展中起着众不同的重要作用的优秀分子,也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人。祁庆富在全面梳理了传承和传承人的学术史后,将传承人定义为“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 ,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一、传承人现状 自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评定,到2009年陆续评定并公布了三批共2000多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2000多名传承人有多半都是少数民族,把他们称作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亦不为过。与国家级评定同时进行的,各省、市、自治区也对各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调查和评定,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大多进行了州级的传承人评定,甚至有的县也进行了对民间艺人的调查和登记造册,通过各级的调查和评定,仅进入了各级非遗传承人名录的传承人据估算也有20000多人,这方面的具体统计材料不多。我国1979年、1988年轻工业部组织了第一、二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共评选出96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993年、1997年,原中国轻工总会又分别组织了第三、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又有108名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2005年,国家发改委等9部委组织评选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共评出161位。我国台湾省自1989年开始评选重要民族艺术艺师。此外,各地没有进入名录的民间艺人,数量更多。 每个传承人背后就是一段文化,他们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是不可再生的,那么这个群体的现状究竟如何,学者们对此做了一些调查,但对传承人群体状况的专门调查并不多,散见在各文章中有所介绍,郑一民《保护传承人是“非遗”工作的重中之重》、陈秀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半月谈》杂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等文章均有对传承人现状的介绍,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出,我国非遗传承人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是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例如2009年6月3日《半月谈》特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调查》中称:“这大约2000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年龄大都六七十岁;再浏览各省份命名的省级传承人,耄耋翁媪也大有人在,年富力强者甚稀。”文章还援引了两位文化官员的话:“非遗消亡这么快,很大原因就是我国传承人整体进入高龄时代、银发时代,老艺人们死亡的速度加快。”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局局长杨国良对记者连连慨叹,“2002年至今,楚雄州就有7位省级传承人接连去世了。”在云南丽江古城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李之典的记忆中,1983年丽江知名东巴还有62个,现在已不足10人,多至垂暮之年。2003年8月,东巴古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时,十多个参与翻译经典的东巴大师们早已乘鹤而去。英国《独立报》曾经刊载《正处于消失危险中的最后的东巴》,惊呼纳西东巴文化即将在这个星球上消失。“人走了,把一身绝技和宝贝也带走了。”李之典惋惜不已。 郑一民在文章中举例说:“承载这些文化的传承人大多年事已高,随时都有人亡歌息的危险。就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来看,位居全国第二的河北省也仅有53位民间艺人榜上有名。在这53位民间艺人中,年龄最大的为屈家营音乐会88岁的老艺人冯月池,其次是77岁的永年鼓吹乐传人刘红升,年龄最小的西河大鼓传人张龄娣、乐亭大鼓艺人张近平也都45岁了。传承人年龄绝大多数已逾半百……” 陈秀梅在文章中指出:“福建省首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232人(含国家级55人),涉及10大类、126项。他们和总监最高年龄为90岁,最低年龄为24岁,平均年龄59岁。其中40岁以下的有19人,约占总数的8%;4l-60岁的有104人,约占总数的45%;61岁109人。约占总数的47%。”[4]其次是传承人生活水平较低。陈秀梅在文章中还提到传承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高:“福建省文化厅曾于2008年七八月间组织过摸底调查,该省首批省级传承人232人(含国家级55人)中,平均年龄59岁,61岁以上的占47%,最高年龄为90岁。而且,大部分传承人处于中低收入状态,年收入在1万元以下的约占32%,在1万到3万的约占47%,3万到5万的仅占12%。45.5%的传承人没有社保,27.6%没有医保。” 三是传承人后继乏人。尹凌、余风的《从传承人到继承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思维》中就披露他们在浙江嘉兴市调查到的32名民间艺人,有6名已经过世,在世的26名艺人中,年龄在60岁以上的有24人,占88.9%;70岁以上的10人,占67%;80岁以上的6人占22%,有12位民间艺人无传承人,其技艺濒临失传,占46%,绝大部分艺人虽技艺精湛甚至身怀绝技,但生活无保障,既无退休工资,又无医疗保险,日子过的很窘迫。70岁以上,有些已离开人世。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的6位剪纸大师,在短短时间内相继去世4位,剩下两位年过80岁,后继无人。许多优秀民族民间文化随着老一辈优秀传承 陈 昊 近十年来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研究综述 2124/2011

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的象征意义 【篇一:荒原的象征意义】 《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 作品,是艾略特的成名作和影响最深远的作品. 枯萎的荒原象征着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 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渡、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 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 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同时,诗歌把西方社会的堕落归之于人的“原罪”,把恢复宗教精神 当作拯救西方世界,拯救现代人的灵丹妙药,反映出艾略特思想上的保守和反动. 【篇二:荒原的象征意义】 艾略特引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腓尼基水手与商人的意象(43-59,312),渔王的意象 (189-190,424-433),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与阿格坦思意象(196-200),寻找圣杯的意象(378-395), 圣杯是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上用过的酒杯,他当时举杯对门徒们说: 这是我的血,为赎众人的罪而流出来。 耶稣罹难时,他的门徒就用这个杯子接他的血。后来,这个杯子变成了 圣物,只要放进水,杯中就会出现一条银鱼,而且取出之后还会自动再出 现一条,取之不尽。不过,只有最圣洁的童贞骑士,才能在历尽艰险之后 找到圣杯。等等。 基督教经典《圣经》中的荒原意象(20-30,331-359,322-330),佛教经典《佛经》中的火诫涅盘意象(302-305),古罗 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和奥维尔的《变形记》以及英国诗人弥 尔顿的《失乐园》中有关苦难与升华的意象(92-110,203-206),中古基督教哲学家圣奥古斯丁的《独语录》中的迦太基人意 象(301),中古诗人但丁的《神曲》中的炼狱意象(293-296),莎士比亚的《暴风雨》(48)和《安东尼与克里奥佩特拉》(77) 以及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的《恶之花》(76)中有关享受 与纵乐的意象,等等。 以下是文中一些典故的出处: 序言:古罗马佩特罗尼斯《风流韵事记》西比尔向主神奥丁预言了 奥丁的双生子光明将被黑暗所扼杀之后,表示: 我要死。 第一节前几行: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诗中最开头的几行诗: 当四月的甘露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沐灌了丝丝茎络,触动了生机,使枝头涌现出花蕾

幼儿园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幼儿园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幼儿园音乐教育文献综述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一种实施方式,在幼儿园教育工作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幼儿园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且让幼儿能够在音乐中通过感受美、体验美、表现美而逐步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美,并得以全面、健康地发展。但是,像是生活中的音乐教育环境以及音乐教学与音乐活动的开展,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因此,要改善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就需要在完善音乐教学设备与师资队伍的同时,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并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开展切实可行的音乐教育活动。通过阅读大量文献,概括了近年来有关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和几种国外有效地音乐教育理论。以期对幼儿园音乐教育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关键词:幼儿园、音乐教育、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幼儿园音乐教育法 一、相关概念界定 幼儿园:幼儿学前教育机构。旧时称蒙养园、幼稚园。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逐步进行有组织的作业,如语言、手工、音乐等,并注重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为了便利教养,按照年龄划分为小班、大班等。 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含义是:任何一个学生,不管他如何缺乏音乐天赋,不管他是否五音不全,他都有接受音乐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总体目标是:面向全社会培养具有音乐审美素质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幼儿园音乐教育:是教师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借助艺术手段,依据美的规则对幼儿音乐活动进行适当干预和引导,使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感受美、表现美,发展美感、开启心智和创造意识的教育活动。 二、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己为越来越多的家庭及社会所重视。幼儿园音乐教育也与幼儿教育的发展相一致,已逐步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纲要》对幼儿艺术教育提出了三个目标:“一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二是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三是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①这是我国幼儿教育在艺术方面的总体目标,其具体的内容要求是: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①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9 月版,第九页 但据了解,目前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存在幼儿园的音乐课往往被等同于唱歌、跳舞课,过于重视幼儿学习结果,轻视幼儿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幼儿音乐教师良莠不齐等问题,这实际上是对我国幼儿园音乐教育现状的反馈。 三、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意义 儿童时期的智能发展是一个人智能发展的关键阶段,它对人的一生起着重要的作用,科学研究表明,在儿童早期发展中,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对儿童智力开发具有特殊的作用。早期的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特殊的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的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50%,八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的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语言学概论试题库综述

?6、下列语言学术语与语法形式有关的是( C ) A、主谓B、体 C、语调D、语境 7、汉语语法学中,有将副词归入实词的,其分类标准是( ?A???) ? ?A、能够作句子成分 B、是否能够表达意义 ? ?C、能够作句子的主要成分 D、是否有形态变化 ???8、在语言结构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各个单位之间所系叫( D ) ???A、转换关系B、组合关系 ???C、层级关系D、聚合关系 ?9、洋泾浜英语的基本特征是( D ) ? A、语音、词汇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B、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音、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C、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语法基本上是英语的 D、语音有较大改动,词汇主要是英语的,语法基本上是汉语的 10、下面词语属阶级方言的一组是( B ) ? ?A、多头、田心B、黔首、寡人? C、行头、亮相D、圣母、上帝 五、用义素分析法分析下列各组词( 9%) ??? 妻子 [+人 +女性 +成年 +未昏] ? 1、{ ? 未婚妻 [+人 +女性 +成年 +已昏] ? 香(气味香) [+嗅觉 +好气味] ?????2、{ ?????? 香(他很吃香)[+感觉 +受欢迎] ?????3、镰刀 [+工具 +农具 +用于割谷物和割草+由弧形刀片和木把构成] 语言学概论试题(3)

?一、填空(15%) 1、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一般是指(语言教学)。 2、17世纪,法国波瓦雅的修道院里有两位学者阿尔诺、兰斯洛合编了一本(《普遍唯理语法》)。 3、汉藏语系的语言除了汉语外,还包括(壮侗、苗语、藏、缅(选二))等三个语族的语言。 4、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是最小的能自由发音的语音单位)。 5、义素是用(对比)的方法,在词与词或者其它语言单位之间发现的意义区别特征。 6、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表音)文字发展的三个阶段。 7、语法结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中心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转换)分析法。 8、方言和亲属语言是语言(分化)的产物,?共同语的形成是语言走向(统一)的结果。 9、一种声音表达了几个意义,它们是同音词关系还是多义词关系,区分的标准是(看这几个意义是否有)联系。 ?二、选择题(10%) 1、使语言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是(D) A、结构主义语言学B、描写语言学 C、转换生成语言学D、历史比较语言学 ? 2、英语属于(A) ? A、屈折语B、词根语C、多式综合语D、粘着语 3、在汉语普通话中没有意义区别功能的声学特征是(C) A、音高B、音强 C、音长D、音质 4、英语、俄语、法语等语言使用的文字基本上以一个字记录语言中的一个 (A) ? A、音素B、音节

艾略特_荒原_的意象系统和解读困惑

2001年11月第30卷第6期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mal of S ocial Science of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Vol.30 No.6 Nov.,2001 艾略特《荒原》的意象系统和解读困惑Ξ 彭 舜 (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湖南长沙 410081) 摘 要:艾略特的《荒原》是诗歌史上最难解读的诗作之一。该诗难以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思想容量大和反传统反理性的艺术表现手法。根据欧美现代派诗歌注重“意象性结构”的特点,从意象系统入手去解读《荒原》,该诗中交织着“枯萎”、 “死亡”、 “情欲”、 “再生”四个意象系统,它们使诗看似零乱无序的“章句”与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思想拈连起来了。由此入手的解读,可以避免传统的感悟式或诠释式解读可能引起的困惑。 关键词:艾略特;荒原;解读困惑;意象系统 中图分类号:I3/72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529(2001)0620101204 英国诗人T?S?艾略特(1888~1965)是欧美后期象征主义诗派的代表,他的诗作、诗风和诗论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欧美诗坛上一道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其长诗《荒原》被称为“欧美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该诗1922年发表迄今,一直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其技法新异奇特,意脉跌宕回还,思绪高深难测,宛如一座诗的迷宫,令人疑窦丛生,甚至望而却步。本文拟从“意象系统”入手,探寻一条解读《荒原》的路径。并剖析该作难以解读的症结所在。 一 艾略特的《荒原》问世以前,或者毋宁说在象征主义诗派兴起以前,欧美诗坛上两部难以解读的经典之作,一为但丁的《神曲》,一为歌德的《浮士德》。以《浮士德》而言,既是诗人又是德国文学研究专家及歌德研究专家的冯至先生曾说,歌德写《浮士德》写了60年才写完,而他研读《浮士德》,读了60年还没完全读懂。这里固然有冯至先生对“学海无涯”这层意思的强调,但也确实表明,像《浮士德》,以及《神曲》这样的诗作,由于形式和内容的复杂艰深,是很难解读的。不过这里的难解读,不是难在主题的把握上。就主题而言,《神曲》与《浮士德》都是旨明意豁的。前者要表现的是人,只要有了理性和信仰的 引导,就能摆脱黑暗、迷惘和错误,到达至善至美的境界;后者肯定并赞颂了人在求真向善爱美的道路上自强不息、不断追求的可贵精神。但作者渊博和高超,使用作品的内容几乎是包罗万象,令人目不暇接,特别是大量暗示性、含蓄性、寓意性相当强的局部形象和场景,由于与主题没有明显直接的联系,使人很难深入其堂奥,把握其精神。于是,对这类作品的解读便常常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了。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抓得住“纲”,却捉不到“目”。艾略特的《荒原》也是如此,其主题是清楚的:现代西方世界犹如生命枯竭的荒原,只有宗教才能使荒原复活。但全诗形象芜杂,场景纷繁,思绪跳荡,充满象征、暗示、比喻、典故、征引以及改头换面的摘录、截头去尾的神话,所以其局部与局部之间、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意蕴联系晦涩难解,不可捉摸。它发表后如一枚炸弹在欧美文坛引起轩然大波,誉者、毁者、注释者、索隐者接踵而至。尽管以当时英美诗坛的权威、意象派领袖庞德为首的很多人对其大加赞赏,认为它在内容和诗艺方面都为英美及至整个西方诗歌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代表着诗歌新的发展方向,誉之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但贬抑者也不乏其人,或斥之为“一堆废话”,或讥之为“看不懂的伟大诗篇”,或疑之为以荒诞无稽来故作高深的无耻骗局,或讥之为出版界的“一大祸害”。而艾略特本人也说过这样的 101 Ξ收稿日期:2001206208 作者简介:彭舜(19642),女,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

音乐治疗的研究综述

音乐治疗的研究综述 本文从音乐治疗的发展进行阐述,简要介绍了音乐治疗的形式包括个体音乐治疗和集体音乐治疗;包括接受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三种方法。并从物理学方面、生理学方面、心理学方面对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标签:音乐疗法;方法;作用机制 一、音乐治疗概述 音乐治疗在悠久的历史中早有先例,公元前5000年古埃及的长老医生就把音乐作为心灵的药物,歌曲治疗作为医学活动的一部分;公元前1850年巴比伦文化的高峰期,治疗仪式通常包括音乐;古希腊人认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情绪和改善个性。音乐治疗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最早在美国建立起来,并且成立了美国音乐治疗协会(NMTA)。我国古代《黄帝内经》也早有音乐治疗与健康关系的文献记载。1996年我国成立音乐治疗研究中心。 我国张鸿懿教授认为音乐治疗是以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运用音乐特有的生理、心理效应,使求人在治疗师的共同参与下,通过各种专门设计的音乐行为,经历音乐体验,达到消除心理障碍,恢复或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音乐治疗的形式及方法 音乐治疗的形式分为集体治疗和个体治疗,治疗师根据治疗的目的、访客的生理心理条件和环境,运用合适的治疗形式。个体音乐治疗是指治疗师与访客进行一对一的个体治疗,为访客提供一个开放自己内心深处情结和安全的环境,共同探讨、分析访客的内心深层世界以及潜意识矛盾,适用较深层的心理分析与治疗;集体音乐治疗强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动力关系,通过音乐活动和音乐交流促进交往沟通能力,调整自己的社会角色,在集体的音乐活动中形成多层次、互动的治疗关系,在团体中共同体验和成长。 音乐治疗的方法分为接受式、再创造式和即兴演奏式。接受式音乐治疗是通过聆听音乐的过程达到治疗目的,聆听者感受自我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体验音乐带来的感觉,此方法通常包括歌曲讨论、音乐回忆、音乐想象等;再创造式音乐治疗不仅让聆听者倾听音乐,更重要的是亲身参与到音乐的活动当中,包括演唱演奏和音乐技能的学习两类;即兴演奏式音乐治疗采用的乐器较为简单,无需学习和训练即可演奏,随着自己情绪感觉的变化表演,通常可以采用简单的乐器表演。 三、音乐治疗的作用机制 1.物理学方面

认知老化研究综述

认知老化研究综述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年心理学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关注。认知老化(cognitive aging)是当代老年心理学研究最为活跃的一个分支领域。国外研究报告很多,进展很快,国内有关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系统,本文将对该方面的研究作一介绍。 1认知老化的界定 大量事实表明,在成年之前,认知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成年之后,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衰退,心理学中用认知老化(cognitive aging)说明这种衰退。在传统观点看来,认知老化是一个单调的发展过程,是绝对的,不可改变的。但是现代观点则把认知活动看作复杂的,多维的,在认知能力发展中交互作用的不同过程,其中有些部分是可以通过干预加以补偿的。这里讲到的“认知”主要指三个方面:信息处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初级加工和次级加工,以及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1]。 2认知老化的机制 研究认知老化主要是通过对感觉功能、加工速度和工作记忆等方面随年龄衰退的现象进行解释。而认知老化的特征则表现在加工速度、记忆力、抑制能力等方面,由此而产生了诸多理论与模式分析。 2.1加工速度理论这一理论由Salthouse在1985年提出。所谓速度主要指感觉速度和中枢加工速度[1]。老年人的感觉功能退化特点十分明显,运动速度减慢是最容易观察到的现象[2]。与其同时产生的还有对感知觉变迟钝和对刺激的反应变慢等。对于这种变慢的解释主要认为它与外周机制有很大关系。但是研究者发现,相对外周功能老化,中枢加工的老化要起到更主要的作用。中枢加工老化的速度要远远大于外周功能的老化。 对于感觉速度和加工速度减慢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神经生物学观点和心理学观点。从神经生物学观点看来,速度减慢是神经系统老化的结果,包含了神经噪音干扰增加、细胞死亡、疾病、人体生物钟速度、系统分解、功能废用等造成的功能退化、基因或者其他变化[3]。在心理学角度看来,速度变慢主要是由于在信息超负荷或人物过于复杂的时候,注意和记忆能力下降、过于注重准确性或选择策略墨守常规、激活水平和动机较低造成的。 加工速度理论通过感觉运动速度、知觉速度[主要通过数字符号替换(digit symbol test)、字母比较(letter comparison)、数字比较(digit comparison)、模式比较(pattern comparison)和图形匹配(identical pictures)]和认知速度进行测量[3]。这一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成人的认知操作速度随年龄增长而减慢,是认知功能发生老化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