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司马光、掌声、灰雀、手术台就是阵地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说课稿

24、《司马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上午好!

我是***小学的***。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司马光》的第二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具体阐述。

一、说教材。

《司马光》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五组第三篇讲读课文。本文写的是司马光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一个小朋友不小心掉进盛满水的缸里,别的小朋友都慌了,而司马光却没有慌,他急中生智,举起石头砸破水缸救出小朋友。全文情节生动、叙事性强,故事的插图生动、形象,这些都有利于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故事情节,体会词句的意思。课文用浅显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沉着、机智、勇敢、聪明的小司马光的形象,对学生也起到一定的感召作用。通过对这个故事的学习,懂得遇到难题,要开动脑筋,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点,给第二课时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说目标

1、通过看图理解花园里的环境及司马光砸缸的过程,知道司马光是一个聪明、勇敢的孩子。

2、能从课文的插图中观察出人物的表情、动作、神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施教之功,贵在导学。因此,我将采用看图法、质疑法、讨论法、情境演练法等多种方法层层推进教学。

四、说教学过程

(一)、从课件中质疑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课件的出示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进入课堂情景。

(1)你从课件中都观察到了什么?

学生看到一口大缸被砸破,水哗哗地流出来,一个孩子正往外爬,图中间的孩子正伸手去扶那个孩子,其他人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一脸惊慌的样子。

(2)你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提出的问题可能有:

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近缸里的?当时的情况怎样?

2.是谁救的他,他是怎样救的?

学生所提问题正是目标1要完成的任务,通过看图了解当时的情况,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读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导入新课。

(二)、通过自读、讨论,突破重点解疑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围绕这两个问题,学生自读1—3自然段,解决第一个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读书习惯,提高教学效率。

(2)读文后讨论,孩子是“不小心”没留神掉进缸里的,启发学生想象,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样?通过讨论得出当时情况紧急。

(3)再读课文4—6自然段,解疑第二个问题,以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

1.经过自读,学生从“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一片慌乱的情景,知道当时其他小孩的束手无策。

2.再次读课文,独立思考当时司马光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从“搬起大石头”、“使劲砸”知道司马光救小孩的过程,说明了司马光是一个沉着、机智、聪明的孩子。

(三)、情境表演

(1)你们能把当时的情境表演出来吗?

组织学生表演体会司马光救小伙伴时的表情动作,同学之间互相评议。

(课堂表演时阅读教学中学生的全身心感受,让学生自由组合,当堂表演是达成学习目标的有效措施。)

(2)拓展思维:如果你身边发生了意外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如:在超市里和亲人走散了;或者忽然有可疑的陌生人到你家里,而大人不在家……

以上教学的设计,目的是鼓励学生遇到困难时要冷静思考,想办法解决。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想象思考,联系生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师:学了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遇到紧急情况,要沉着冷静。)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课文最精华的体现。在这堂课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这个式板书,力求突出重点,做到简明概括,让学生获得更鲜明的印象和有关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25、《掌声》说课稿

《掌声》是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作者以饱蘸爱心的笔墨,用朴素无华的语言,把学会尊重,学会关心的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把少年儿童纯真善良,关爱别人的美好心灵生动地表现出来,读来十分感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在教学中,我紧扣小英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将掌声前,掌声后的小英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去体味小英的情感变化,从而充分领悟掌声的内涵,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及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引导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对课文的诵读品味,读懂课文内容。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过程和方法目标: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读懂课文。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新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观察能力和评价能力。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懂得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去关爱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正确地看待自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安排两课时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设置情境,导入课题

课伊始,我激动地向学生宣布:“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这次**同学参加七巧板比赛荣获县一等奖。”至此,学生会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而后让获奖的学生说说此时的感受,也请鼓掌的同学说说这掌声所包含的意思,从而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一篇与掌声有关的课文,看看文中的掌声是谁送给谁的?这掌声又有什么意义?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的教学

第二环节:读通课文

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自由读文。在汇报交流中,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字词。然后以“你读懂了什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这一环节旨在扫除阅读障碍,整体感知,为后续的学习蓄积情感。

第三环节:扣牢“变化”产生情感

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主要把第4小节与第1小节比较教学。我先引导学生自由读第4小节,通过自由读,说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英子?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去体会、感悟。然后以“可是,以前的英子是这样的吗?”自然引入到第1小节的研读。在学生对比阅读后,感知到英子的开朗、快乐与忧郁、文静之后,我以:“是什么使英子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关键性的问题自然引入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四环节:聚焦“掌声”,感受浓浓爱意。

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通过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这样层层深入,以读代讲,保证了读的时间,保证了读的形式,保持了读的兴趣。这样的读,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效果,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能力,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通过抓描写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同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己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通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生动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最终实现了学生和小英的“全然在场”。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第五环节联系实际,延伸情感。

以“情”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虽然结束了,但学习是无穷尽的。在学完课文后,我设置了让孩子看生活中需要给予爱的掌声的人的图片,如“残疾人自强不息”,“生活,学习中同学们互相帮助”等图片,再启发孩子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你要把你的爱的掌声献给谁,你的掌声中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用语文,享受语文!最后的作业设计“给班级里的一位同学或周围的某一个人,写一句鼓励的话或进行一次帮助”,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延伸了情感。

通过这次《掌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也让我们教师深深懂得:只要我们能为孩子的点滴进步而鼓掌,为孩子的精彩创意而喝彩,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孩子们抒发心灵的天堂,相信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课堂中都能成为一个个个性独特的自我!

板书:掌声

忧郁-----爱------开朗

小英

26、《灰雀》说课稿

一、说教材:

《灰雀》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二组中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记叙了列宁在莫斯科郊外养病期间爱护灰雀的故事。列宁在公园里寻找三只惹人喜爱的灰雀中的一只时,遇到了将灰雀捉走的男孩,经过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将灰雀放了回来。体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爱之情、对小男孩的爱护之心。

这一组的主题是名人故事,从内容上展示的不是这些名人作为革命家、文学家和地质学家的丰功伟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在这些平凡的小事中,体现出了他们崇高的、美好的品质。从表达上来说,是通过对人物的典型事例的描写,主要对人物对话的细节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而本组单元习作就是写熟悉的人的一件事,所以,学好本组每篇课文,对于单元习作也会有很大帮助。

二、说学情:

本文篇幅较长,有难度的句子和词语较多,文章中有几个生字是平常不常见的,很容易读错,部分词语的意思比较抽象,给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增加了难度;列宁的循循善诱学生也不易领会。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此本课的教学着力体现“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积累”的教学理念。通过学生的朗读,读懂词句的含义,读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三、说教学目标:

(一)字词积累:

1.要求认识的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要求识记的14个词语

2、读准字音: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散”在文中读四声[sàn],

散步,知道另一种读音散[sǎn]。

3、记忆字形:形近字:捕、哺、铺—脯;个别字的笔画需要特别说明:指

导“渣、者、惜”时,注意三者之间的联系,它们都有“日”,但其具体形状不一致;学习“散”时,还要联系“胸、脯”,指导学生发现同样的“月”

字,在不同的位置,写法也不一样;学习“或、者”时,要注意具体笔顺。

(二)阅读理解能力训练:

1.读课文,结合语境理解“婉转、仰望、自言自语、肯定”等词语在课文句

子中所写的意思——写谁在干什么怎么做,一边读一边发现男孩回答列宁的话语中的不正常,并结合上下文,来解决提出的疑问——鸟儿是在哪里;理解列宁为什么不问男孩却问灰雀。

2.用“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引导学生学习复述课文内容:第一步,引导学生: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形成对全文的复述。

(三)表达学习:

在表达学习上,本课有两个目标:

一是体会关键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中年级课标中的语言表达目标。具体方法是:

1.回读课文第一段,联系列宁的行为动作,体会“每次、都要、经常”这些

词所强调

表达出来的“列宁喜欢这两只鸟”的态度,通过删改对比的方式,来指导学生体会“写进这几个词所强调表达出来的态度”,练习朗读。

2.读课文4-9段,抓住三个“一定”,体会列宁说“一定”与男孩说“一定”

语气上的不同,体会男孩说“一定”的时候语气和心理的变化并朗读。

本课还有一个目标是: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重点句子,读懂文章内容。

2、指导学生体会“每次、都要、经常、一定”等词语在文中所强调表达的

作用。

3、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复述课文。

第一环节、情景引题,激发兴趣

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图片: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

师:同学们看,这就是灰雀,简要介绍:灰雀是一种小形鸣禽,体形像麻雀,羽毛颜色多样,鸣叫悦耳,可以在笼养观赏。群居在河谷、溪流、树林中。食物为桦树、榆树、柳树的嫩叶和种子。为了这只可爱的灰雀,列宁和一个小男孩之间还发生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呢。让我们赶快走进课文去读一读吧。

(设计意图:使学生借助图片了解灰雀,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因为课前已经布置学生预习,所以直接指名分段读课文,其他学生关注字音读得是否准确。(设计意图:这一过程主要是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看学生的字音能否读准确。)

2.出示课文中带有生字词和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

(1)有一年冬天,列宁在郊外养病。他每天到公园散步。

(2)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3)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

3.指名先读句子,再读词语,读准字音,并随机理解相关字义、词义的意思。

教师随机对重点字的字音进行指导:

强调字音:面包渣(zhā)、胸(xiōng)脯、婉(wǎn)转,“散”在文中读四声[sàn],知道另一种读音散[sǎn]。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先出示藏着课文的所有生字的三个句子及容易读错音的字的句子,在语境中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体现了随文识字。)

第三环节、读懂内容,整体把握。

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对于刚跨进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复述课文内容这一目标是一个难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怎样落实呢?

我设计了“方法引路,扶放结合”的步骤。

第一步,引导学生:“这篇课文有好几个自然段的开头,都是表示时间的词语,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圈一圈”,引导学生找出“有一年冬天”“一天”“第二天”表示时间的词语。

第二步,依据时间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第2——10自然段为第二部分,第11-13自然段为第三部分。然后分别读懂每一部分内容。

(一)读懂第1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如,对于“婉转”的了解,通过上下文,可以知道“婉转”指的是歌唱,又“惹人喜爱”可见是用来形容好听的声音的,可以结合孩子听到的鸟叫,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引导。再如“仰望”可结合“公园里有一颗高大的白桦树”,灰雀是在“高大”白桦树上,所以应该抬头看,“仰望”的意思就清楚了。

2、在学生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这一段的意思(实际上也是简要地复述。):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他看到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

(二)读懂2-10自然段。

1、自由读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在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灰雀哪去了?读懂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具体方法: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读对话,重点通过以下句子读懂列宁和小男孩内心和情感的变化:

列宁的内心情感变化:

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找不到灰雀时的着急)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担心)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难过、婉惜)

列宁问:“会飞回来?”(明知故问的略显惊讶。)

小男孩内心情感的变化: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支支吾吾,不好意思。)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认识到自己错了,想放回灰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下决心改错的坚定态度,肯定把灰雀放回来。)

读懂了以上句子,也就在读懂了灰雀是被男孩捉回家的。

2、在学生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一天,列宁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决定放回灰雀。

(三)读懂11-13自然段。

1.默读第11——13自然段,在读的过程中联系前面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理解“果然、诚实”的意思。

“果然”表明男孩及时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是个明辨是非、诚实守信的好孩子。

“诚实”的字面意思是言行和内心思想一致,这里的男孩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用实际行动来改正错误,同样是诚实的。

2.在读懂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说说这一段的意思: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灰雀又回来了,男孩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

(设计意图:整个第二部分力图在扎扎实实的读懂词、句、段的意思。)

3、第三步,引导学生像串珍珠一样,尝试把三部分的意思连起来:有一年冬天,列宁每天到公园散步,他看到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非常喜欢它们。一天,列宁发现那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知道那只灰雀是小男孩带回家的后,并没有

去批评、斥责孩子,而是表达对惹人喜爱的灰雀的担心,孩子的内心受到了震动、感染,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发现灰雀又回来了,男孩低着头站在白桦树旁,列宁知道男孩是诚实的。这样,学生就可以比较容易地把课文内容复述清楚了。

(设计意图:通过教给学生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达成复述这一目标,先读懂每一段,学会简单复述,再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既交给了学生复述的方法:把每部分意思连起来,有使孩子们的复述有了抓手,减轻了难度。)

《灰雀》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表达,体会关键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并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来刻画人物心理的。

一、回忆复习,整体感知。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雀》这篇课文,谁能简单地复述一下这个故事?学生复述,如达不到目标,教师再找两名,直到说清楚为止。

2、师:学了这个故事,你了解到列宁、小男孩是怎样的人了吗?谁来说说?

预设:列宁喜欢鸟,尊重小男孩;小男孩知错就改。

师: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些重点词句的描写让我们体会到这些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这些词句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复述课文,检查第一课时的学习效果,整体感知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表达打下基础。)

二、精读课文,学习表达。

(一)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以词句为关键,品读。

1.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回忆并交流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师: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句的描写让你体会到的?

预设:学生会说出体会到列宁很喜欢三只灰雀,会从以下词句体会到:

⑴描写灰雀的词句。

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后,老师出示句子: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具体交流作者描写灰雀的词语:灰雀的颜色“粉红”、“深红”,声音“婉转地歌唱”(“粉红、深红”、“来回跳动”、“婉转”等词语随机变红色)。

师:现在我们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灰雀的?预设学生回答:颜色、动作和叫声。

师:是啊,胸脯粉红、深红,在树枝间来回跳动,还会婉转地歌唱,灰雀真是“惹人喜爱”啊!现在谁来把你对灰雀的喜爱读出来?学生感情朗读。

(2)“每次、都要、经常”三个词语。

教师出示带有三个词语的句子:列宁每次走到白桦树下,都要停下来,仰望这三只欢快的灰雀,还经常给它们带来面包渣和谷粒。(“每次、都要、经常”这几个词语随机变红色。)引导学生体会“每次、都要、经常”等词语在文中所强调表达的态度。

比较一下,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每次……都要……”表明列宁只要走到白桦树下,就会看这三只灰雀。“经常”是常常的意思,说明有很多次,也可以看出他非常喜爱灰雀。如果去掉这些词语,列宁对三只灰雀的喜爱就表现不出来了。

(3)感情朗读,读出列宁对灰雀的喜爱。

(设计意图:采用增删的方法体会“每次、都要、经常”几个词语在文中表情达意的作用,落实课标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

师过渡: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走到白桦树下,他发现了什么呢?

(二)学习第2——10自然段,以对话为重点,品读。

老师引导学生聚焦“列宁对男孩的呵护”,抓住对话,质疑启思,读中感悟,以悟促读。

1.指名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回忆并交流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师:这一段你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句的描写让你体会到的?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体会到列宁很喜欢三只灰雀。学生可能会从以下词句体会到:“找遍”

出示课文第2段:一天,列宁又来到公园,走到白桦树下,发现那只胸脯深红的灰雀不见了。他在周围的树木中找遍了,也没有找到。找遍(变红色)

师:从这个词你能体会到什么?“找遍”说明列宁把树林里每个地方都找了,如果去掉这个词就不能表现列宁那么着急、担心的心情了。

师:好,谁来读出列宁的这种心情?

2.学习3-10自然段列宁和男孩的对话。

这部分是理解、感悟的难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含有“话中话”的语言,还不能自主入境地体会。所以,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情境朗读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第一步,学生默读课文的第3-10自然段,想一想,到底是列宁的什么话打动了男孩呢?用波浪线划下来。培养学生“读”“思”“划”的语文学习能力。

第二步,重点交流列宁的两句话,课件出示:

“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师:你注意到哪些关键词呢?预设:“一定”、“自言自语”(变红色)。

“一定”说明列宁喜爱灰雀,为灰雀的下落而担心,指导朗读。

体会“自言自语”的意思,本义是自己跟自己说话,在这里是列宁自己对自己说话吗?这里列宁是说给男孩听的,表现出了列宁的难过,惋惜。

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对列宁的心理不能深入走进,所以虽然交流的落点在列宁,但切入点是男孩的感受,用“这句话怎么打动男孩了呢?”来体会列宁的心情。“自言自语”一句用简明、易懂的句子比较,适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懂得列宁明明知道灰雀是被男孩捉走的,可他对小男孩,没有批评,没有指责,只有感染,只有启发。)第三步,入情入境指导朗读。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体会小男孩的心理变化。

①男孩()说:“没……我没看见”。这里的省略号表示什么?男孩在想什么?如果让你添加提示语,你会填上什么词语?(吞吞吐吐、犹犹豫豫)为什么?指导朗读。

②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它还活着。”此时此刻,男孩在想什么?提示语部分添加什么词语合适呢?(肯定)指导朗读

③“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这时小男孩在想什么呢?指导朗读(语气要比上一次更加肯定)

总结:小男孩的心理在发生着变化,由最初的矛盾和犹豫,变得肯定和坚定,我们是从男孩说的话中一点一点体会到微妙的变化,列宁也感受到了,来看看列宁是怎样说的?

2、读一读列宁的话(出示),想一想,从列宁的话语中男孩子听出了什么?你体会到什么?

①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

孩子听出列宁喜爱灰雀,为灰雀的下落而担心,指导朗读。

②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飞不回来了。”

体会“自言自语”的意思,在这里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吗?孩子听出列宁的难过,惋惜,指导朗读。

③列宁问:“会飞回来?”

列宁实际上是在问男孩:你会把它放回来吗?指导朗读。

师:“一定”在这几段中出现过几次,列宁说“一定”与男孩说“一定”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指导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的3---10自然段。

(设计意图:通过理解列宁和男孩的对话,引导学生透过语言、神态来读出人物的言外之意,通过分角色朗读,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三个“一定”表情达意的作用。)

三、烘托高潮,深入体会。

1.出示灰雀在枝头歌唱的画面。师过渡: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了森林。看,灰雀又在枝头歌唱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11---13自然段。

2.师:从这部分的描写中你有体会到了什么?哪些词句的描写让你体会到的?

预设:

(1)“果然”体会到男孩的诚实。

“果然”(变红色)“果然”就是果真如此,因为前面男孩说灰雀一定会飞回来,所以,这里表明男孩真的改正了自己的错误,放回了灰雀。

出示课件:第二天,列宁来到白桦树下,果然又看到那只灰雀欢蹦乱跳地在枝头歌唱。那个男孩站在白桦树旁,低着头。

指名读。

(2)列宁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着说:“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体会到列宁对男孩的尊重。

3.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诵读人物对话,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神态体会男孩的心理变化,从中感受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以及男孩的诚实。)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每次、都要、经常”等词语以及列宁和男孩的对话真正走进了列宁和男孩的内心,也正是这些词句才让我们体会到了列宁对灰雀的喜欢,对男孩的尊重以及男孩的知错就改。

四、作业

1.摘抄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

2.找来列宁的其它故事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项作业是课堂的延伸,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为语文园地二的“口语交际”做好准备工作。)

29、《手术台就是阵地》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手术台就是阵地》讲的是加拿大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以手术台为阵地,在形势越来越危险的情况下,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动人故事。表现了白求恩同志对工作极端负责的品质和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他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文章的课题是一个比喻句,既点明了主要事件,又暗含中心。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连段成篇。

本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选读课文第七课,主要落实的训练目标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13个生字,理解“仍然”等重点词语。

2.结合句子练习“陆续”“继续”“连续”,会用“不断”“迅速”造句。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自学能力,继续培养独立识字能力,尤其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2.培养读的能力。练习默读课文,指导学生一边默读一边思考,在独立的阅读和思考中培养阅读能力。练习正确、流

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说的能力。借助思考议答,使思维与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4、培养概括能力:学习用多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德育渗透点

1.学习白求恩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

2.学习白求恩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理解描写危险环境和白求恩大夫在这样的环境中怎样坚持手术台这块阵地,为伤员做手术的语句,体会白求恩大夫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二)难点结合具体内容理解“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等

(三)解决办法

1.重点解决办法。利用电教手段,创设小庙周围越来越紧张的情境,抓住白求恩做手术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难点解决办法。以思考练习2题为凭借,同时结合上下文,找出有关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读读,议一议,说一说。

二、说教法、学法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具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会把学习看成内心的满足,而不是当成一种负担。为了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抓住两条主线来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采取“从疑入手,以疑激趣”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的兴趣。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疑问?通过这些质疑,激起他们学习新课的兴趣。从疑入手,引导学生充分朗读课文。接着,根据学生的质疑和课文主要内容,把解决“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和“白求恩是不是我们的客人”这两个疑问做为重点,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师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运用质疑的方式层层逼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讨论前一个问题时,提出两个疑问:“手术台”和“阵地”是一回事吗?”“既然不是一回事,为什么说‘手术台就是阵地?”讨论后一个问题,又提出两个疑问:“你们说他不是客人,那他是什么人?”“他跟谁是一家人?”让学生主要围绕白求恩与卫生部长的对话进行讨论和争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内涵。学生经过积极思维,逐步理解了白求恩冒着生命危险坚守手术台这块阵地,不把自己当做客人,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自己的事业的行为,是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的表现。

在解决疑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始终把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思维放在首位:一是在讨论和争论中解疑,为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学生主体作用得

到发挥,使激发起来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二是老师启发、点拨解疑,引导学生将疑点逐步击破,使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升华为积极思维的兴趣。这种“以疑激趣”的结果,是学生对疑问的解决和对课文中心的深刻理解。学生思维能力也在解疑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四、教学过程

见课后教案

五、板书设计

手术台就是阵地

情况:危急---更危急——十分危急

白求恩:镇定———坚守阵地——争分夺秒

对工作认真对同志热忱

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六、学生自主探究作业

1、利用各种途径查询白求恩的资料。

2、利用信息科技技术,让学生课后到老师提供的网址去学习有关白求恩的其他事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二课时)》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第二课时)》语文教案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2.说出文章各段的内容。 二、前后对比,感受英子变化。 1.英子曾经是怎样一个人?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一段。 2.英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胆小、自卑、没有勇气面对现实……) 3.这样的印象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出示: 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2)指名读这句话。

(3)她为什么坐在教室的一角? (4)“默默地”说明了什么? (5)你从“总是”中又体会到了什么? (6)齐读这句话。 可是不久以后,英子像变了个人似的,她变得怎样了? (7)指名说。 (8)读读这一小节。 (出示:“说也奇怪……”) (9)英子变得怎么样了?(自信、勇敢……) (10)你认为省略号还省去了什么?谁来补充? (11)是什么原因,使她变得判若两人?(指名说)

真替英子的变化感到高兴呀,就让我们高兴地来读读第5段吧! 英子前后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能从你的朗读中把这种变化表现出来吗?(分组读1、5两段。) 4.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那就是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因为什么?(掌声)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三、感悟重点,领会掌声内涵。 1.学生自由读2、3、4自然段。 2.同学们给了英子几次掌声?用不同的符号划出表示掌声的词语。 3.第一次掌声“热烈、持久”。大家来鼓掌(指名读)英子感受到了吗?谁来读一读,让大家感受到掌声的力量? 4.同学们为什么要给英子这样的掌声呢?在掌声响起来之前发生了什么事? 5.出示: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5课《掌声》知识点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25课《掌声》知识点 一、我会写 掌zhǎng(掌声、手掌、了如指掌) 班bān(班级、班长、下班) 默mò(默读、默写、沉默不语) 腿tuǐ(腿脚、后腿、桌子腿) 轮lún(轮流、轮班、轮换) 投tóu(投向、投降、五体投地) 调diào(调来、调动、调兵遣将) 摇yáo(摇曳、摇动、摇头摆尾) 晃huàng(摇晃、晃悠、摇头晃脑) 烈liè(热烈、烈日、轰轰烈烈) 勇yǒng(勇气、勇敢、自告奋勇) 二、我会认 落lào(落下、落枕、落埋怨) 姿zī(姿势、雄姿、天姿国色) 势shì(姿势、气势、形势逼人) 况kuàng(情况、近况、状况) 镇zhèn(镇定、镇静、乡镇) 述shù(讲述、叙述、简述) 普pǔ(普通话、普及、普天之下) 忧yōu (忧愁、忧郁、杞人忧天)

联lián(联合、联欢会、联系) 三、多音字 落lào (落枕)luò (落叶)là (落下) 调diào(调动)tiáo(空调) 四、近义词 文静——安静姿势——姿态犹豫——迟疑 镇定——镇静讲述——陈述忧郁——忧愁 歧视——轻视 五、反义词 犹豫——果断持久——短暂镇定——慌张 忧郁——开朗歧视——尊重 六、理解词语 文静:(性格、举止等)文雅安静。 姿势:身体呈现的样子。文中指英子因得小儿麻痹症走路一摇一晃的样子。犹豫:拿不定主意。 骤然间:突然;忽然。 热烈:情绪高昂,兴奋激动。 持久:保持长久。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忧郁:优伤愁闷。 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还没有停止。 歧视:不平等地看待。 鼓励:激发;勉励。

七、句子解析 1.轮到英子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反映了小英的自卑心理:对别人的目光敏感,不想让别人注意自己,是因为内心不自信,怕别人嘲笑自己。 2.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 英子不愿意当众走上讲台,怕同学们嘲笑她,可老师的话又不能不听,因此她很矛盾,拿不定主意。“犹豫”“慢吞吞地” “眼圈红红的”表现了她内心的紧张、自卑和痛苦。 3.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这句话“深深地鞠了一躬”中反映掌声带给小英很大鼓舞,让她自信起来。 4.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就在英子刚刚站定的那一刻,教室里骤然间响起了掌声,那掌声热烈而持久。 “骤然” 一词说明这掌声是同学们不约而同发出的,从“热烈而持久”可以看出同学们鼓掌是发自内心的。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讲忧郁的小英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走上台讲故事,出色的表现赢得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小英勇敢面对生活。 2.为什么“刚刚站定”,同学们就鼓起掌来? 因为小英克服自卑心理,走上了讲台,这是同学们给予英子的第一次掌声,这掌声里包含着大家的鼓励、信任和理解,也包含着同学们的关爱。同学们希望英子能走出阴影,走进集体,不再忧郁。

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②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③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字义,理解课文的意思。能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学习司马光的聪明智慧和仁爱之心。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悠久的民族文化,有传统的民族美德,有浩如烟海的文化艺术瑰宝。古代的很多东西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学习一点浅显的文言文,可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简单的文言文《司马光》,看看这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请同学们认真看老师板书课题。(板书课题) 2.简介司马光。 “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实,号迂叟。汉族。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登进士第,累进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以“日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3.学法指导。 同学们,学习古文也要有一定的方法,今天老师向大家介绍一种学习古文的一般方法,

那就是先认认真真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再对照注解,试着读懂每句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的意思,最后说说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试着把课文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谁愿意来读一读课文哪?(指名读、自由读) 4.教师板书易错字,生齐读易错字。 5.再自由读课文。 6.齐读课文。 7.同学们,要想读好古文,还需要注意节奏,要语速适中,停顿恰当。先听老师范读一遍,特别要注意节奏。(配乐范读) 8.好,请同学们自己按照这个要求,试着读一读。 9.谁愿意来读一读?(生评价) 10.谁愿意和他比一比? 11.还想读吗?好,咱们一起读,可以吗?(齐读课文) 三、理解文意 师:不错,大家真了不起,这么难读的文言文你们都读得这么棒,那老师还要考一考你们,看看能不能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请同学们逐字逐句看书,先自己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或图文对照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小组合作交流,不懂的问题记录员作好记录。(小组讨论) 2.生开始自学。 3.对于刚才的学习,你们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指名说不理解的地方,师生互评。) 4.检测。 各组选派代表,我来考考你们,能不能用你们自己的话来讲讲对每句话的理解。 好,理解得真不错,现在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古文。 谁愿意来读一读?注意读的节奏、语气和速度。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们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事情发生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司马光是怎么做的? 2.从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

新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质教案

第八单元 本单元的文章都是写人的。包括三篇精读文章、一篇略读文章、一个口语交际、一个习作和一个语文园地。《司马光》讲述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赞扬了他的机智与勇敢。《掌声》写了一次掌声改变了一位残疾姑娘的生活态度的故事,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很重要。《灰雀》描写了列宁和小男孩之间的故事。《手术台就是阵地》讲述了白求恩大夫在炮火中坚持给伤员做手术的事迹,赞扬了白求恩大夫高度的责任感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四个版块。 课题内容简说 司马光 本文通过写司马光砸缸救落入缸中的孩子的故事,赞颂了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肯动脑筋的品质。 掌声 课文通过写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因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而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 灰雀 课文通过讲述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个男孩交谈,受到感动的男孩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对灰雀的爱护,对男孩的关爱和尊重,以及男 孩知错能改的优秀品质。 手术台就 是阵地 本文写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把手术台当作阵地,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抢救伤员的事,表现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任、对同 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赞扬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的国 际主义精神。 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0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司马光》。了解文言文的特点。

3.学会默读,读懂课文内容,认识救人英雄司马光和白求恩,了解掌声的意义,看看“剃头大师”的趣事。 4.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学习表现一个人品质的技巧。 1.掌握本单元的字词。 2.了解文言文的特点:言文分离,行文简练。 3.学习文章中表情、动作、心理、语言的人物写作技巧。 4.学习文章中的人物的优点:如司马光的机智勇敢。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24.《司马光》……………………………………………………… 1~2课时 25.《掌声》………………………………………………………… 2~3课时 26.《灰雀》………………………………………………………… 2~3课时 27*.《手术台就是阵地》…………………………………………… 1~2课时 习作·语文园地……………………………………………………… 4~5课时 本单元的教学可以按照“课文讲读——收集名人故事——口语交际——习作”的顺序进行。本组课文在教学时,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发挥其整体优势,引导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理解词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名人身上的优秀品质,进而收集名人故事。在阅读教学中,使阅读、教学、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24.司马光 课题司马光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孩子掉进一口装满水的大缸里,其他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缸,救了那个孩子的故事。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朗读课文,读通、读懂句子,并借助课后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司马光的沉着,机智,遇事肯动脑筋的品质。 学前 1.查找司马光的资料了解司马光,预习课文,生字,制作生字卡片。(学生)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司马光》人教

24《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司马光》是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课文中的人都有美好的品质。《司马光》是小学阶段安排的第一篇文言文,仅用30个字就清楚地介绍了司马光砸缸救友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 【学情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在读和理解上可能会有些无从下手,但生活中也有过一些积累,如国学诵读当中接触过一些这样的句子,所以也不会太陌生。教学时可以采用图文对照、结合注释、查找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大意,感受文言文与现代文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教学本课重在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追求逐字逐句的理解,更不追求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司、跃”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字。 2、正确跟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4、通过诵读课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简单说出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教学重点】: 背诵课文,能借助注释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田字格。 【课时】: 1课时 【教法】: 情境创设法、读书释义法,教师示范法。 【学法】: 自主学习、自主体验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每日一诗,背诵司马光《梧桐》。 一、导入 1.课前我们背诵的《梧桐》的作者是?(板书:司马光) 2.“司马”是复姓,历史上有写《史记》的司马迁,有三国大将司马懿,今天我们要认识的是(读题:司马光) 3.司马光的父亲在光州做官,司马光又出生在光州光山,因此其父为他起名为“光”。 (读题:司马光) 4.这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我们先看单元导读,看看本单元的单元主题是什么?(美好品质)那司马光身上又有什么美好品质呢?(板书“?”)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设计意图:了解单元主题,了解“司马”姓氏,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

《掌声》优秀说课稿 (部编本三年级上册)

《掌声》优秀说课稿 (部编本三年级上 册) 一、说教材。 《掌声》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爱”。编者意在通过本组教材让学生感受爱、表达爱。《掌声》是一篇记叙文,作者以回忆的语气来写这段小学经历。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 笑着面对生活”。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 (3)积累让自己感动的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人物的外在动作和语言,由外向内感受人物内心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 的关心和鼓励。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 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二)教学难点: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 心理变化。 四、说教、学策略。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 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 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 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 注意其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在本课时的教学将着眼于“情”,扎根于“读”,抓住课文中提到的两次“掌声”为 线索, 以“英子掌声前后的内心变化过程”为突破口,指导学 生用“抓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 阅读方法。用心去学,动情去读。围绕一个“爱”字,深入 体验感悟,张扬情感。 五、说教学过程。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司马光》详细教案

24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7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文言文简约的特点。 3.紧扣重点词句,感悟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重点】 参考注释,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句子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堂作业新设计】 1.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tiě diē)没.(méi mo)水中。众皆.(kǎi jiē)弃去,光持.(chí cí)石击瓮破之,水迸.(bènɡ bìnɡ),儿得活。2.先解释带点词的意思,再解释整句话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2)一儿登瓮 ..,足跌没水中。() (3)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水迸,儿得活。() 参考答案: 1. diē√ mo√ jiē√ chí√ bènɡ√

2.(1)戏:玩耍。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 (2)登瓮:爬到缸沿上玩。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3)破之:水缸破了。之:它,指水缸。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得救了。 【板书设计】 司马光 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实际教学《司马光》中,教师紧紧抓住“读”来完成一系列的问题。 一、以读为主,熟读成诵。 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没有相应的基础,而文言文在读音、意思、朗读方法上与现代白话文的巨大差别,都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所以教师的范读对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有滋有味、声情并茂的朗读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给方法,学以致用。 为了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我先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然后告诉孩子们学习古文的方法跟学习古诗的方法大同小异,也可以用上这些方法。最后我再通过小组讨论两个问题:①说说每个句子的意思。②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不足之处:应该严格遵守“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这一要求进行,教师在教学中只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能回答的,教师一定不能代为回答,一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做教学的主人。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掌声》精品教案

掌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文后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3.采用对比读、分段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课文,领会大意。 【教学重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些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 2.小结:是啊,我们在学习、生活当中经常会给予别人或者接受别人掌声。当别人给予关心时要用掌声表示感谢;当别人自信不足时要用掌声表示鼓励;当别人表现出色时要用掌声表示赞美。反过来也一样。我们也可以从别人的掌声中获得谢意、鼓励和赞美。在我们的生活中,掌声无处不在,它代表着欢迎,饱含着祝福。掌声还曾经改变了一个小女孩的命运,这节课,我们通过学习课文一起去认识她。 3.课件出示: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她的主人公是英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女孩的生活,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多读几遍,遇到不懂得做上记号。 2.检查读书情况: ⑴出示双线格里会认的字 默姿势投况烈镇述普忧联 ⑵出示田字格中会写的字:

掌班腿轮摇晃勇 ①指名读,集体评议。注意读准平舌音“姿”,翘舌音“势、述、掌”,前鼻音“班、联”,后鼻音“况”,边音“烈、联”。 ②指名领读。 ③齐读。(顺序读,倒叙读,跳读……) ④开火车合作读。 ⑶出示词语,多种形式朗读。 掌声文静默默轮流讲台鼓励 角落泪水热烈持久歧视平息 动听勇气面对残疾姿势情况 骤然情绪讲述鞠躬忧郁 镇定普通话联欢会慢吞吞 ⑷课件出示多音字 lào luòlà 落下了残疾落叶丢三落四 diào tiáo 刚调来的、曲调空调、调皮 三、再读课文,初步感悟 听范读,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件出示课文范读,学生仔细听,边听边思考。 2.默读课文,小组交流归纳文意。 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我了解到英子从小患了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有一次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刚开始她还不敢上台呢?英子走上讲台后,同学们送给她热烈的掌声,英子的故事讲得很好,声音也很动听,故事讲完了,同学们又向她送去热烈的掌声。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四、识记生字,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掌班默腿轮投调摇晃烈勇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掌声》名师教案

《掌声》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汉字,会写11个字,掌握多音字“落、调”,积累“掌声、热烈”等词语。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掌声响起前后英子的情感变化,体会课文用“掌声”做题目的好处。 3.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他人的关心和鼓励的道理。 4.试着用第一人称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1.认识13个汉字,会写11个字,掌握多音字“落、调”,积累“掌声、热烈、”等词语。 2.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掌声响起前后英子的情感变化,体会课文用“掌声”做题目的好处。 教学难点: 1.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知道人与人之间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关心、鼓励他人,也要珍惜他人的关心和鼓励的道理。 2.试着用第一人称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图片。 2.掌声无处不在,在哪里可以听到掌声呢? 学生自由表达。 预设:我们在很多场合都可以感受到掌声,比如领奖台上,比如体育场上,比如欢迎会上…… 3.齐读课题《掌声》,说一说课文围绕“掌声”写了什么人?写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想一想:事情是怎样发生的? 朗读要求: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1.本课的生字较多,而且有些还比较复杂,你能够认识它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默落姿势投调况烈镇述普忧联 2.注音领读。 3.重点认读:姿势联默(多种形式识记:猜谜语) 4.小汉字们躲到词语中去了,你能找到它们吗?进行读词训练。 默默落下姿势投向调来情况热烈镇定讲述 普通话忧郁联欢会 四、情景朗读,感知文本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优秀教案

《司马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点,感悟司马光机智的品格。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小古文的语言特点。 【教学过程】课前热身:背古诗。 一、揭题 1、回顾《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过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司马光》。它是一篇小古文,共有25个字。篇幅虽短小,内容却十分丰富,很值得阅读。 2、书写课题。 3、朗读课题。 二、初读小古文,弄懂文意 1.组织学生认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抽查学生读文情况,试机纠正字音。 3、读好词句间的停顿。(师示范,生练读,指名读) 三、再读小古文,感悟人物 过渡:刚刚,我们已经把小古文读正确,读流利了,接下来,不妨把它读有趣些。让我们一起走进小古文(看图猜文释义) 1.“群儿戏于庭”是一幅怎样的景象?静下心来,仔细地听,你仿佛听

到了什么?(读出欢快的语气) 2.“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突如其来的情况,吓到你了吗? 讨论:如果你在现场,你会像小朋友们那样急着跑…开吗?为什么? 3.“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体会,指导学生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 4、小组合作讲讲。 5、讨论:从司马光击瓮救人这件事上,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小朋友。 四、三读小古文,读出韵味 1.自己练习朗读,把对词句的理解读出来。 “群儿戏于庭”要读出欢快的语气;“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要读出情况紧急的语气;“光持石击瓮破之”要读出果敢的语气;“水迸,儿得活”要读出高兴的语气。 2.指名读。生生互评。 3.齐读,读出语气和韵味。 4、诵读。 讨论:通过反复朗读,你觉得小古文与现代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拓展延伸 司马光是宋朝一位非常有名的人,同学们想进一步了解司马光话, 课后就再去找一些有关司马光的故事读读吧。

新部编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教案

司马光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中字词的含义。 2.能够流利地翻译本篇课文。 3.通过此篇文言文,我们能够学习到司马光身上的哪些品质。 教学重难点: 1.能翻译此文,读懂其意思。 2.学习司马光身上的舍己救人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文言文具有语言简练的特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言文是怎样叙述《司马光》这个小故事的。老师还要告诉你们学习文言文的诀窍,就是古人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老师先读一读,请同学们注意听。 二、读通课文,整体感悟大意。 1.请同学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请画出来与同桌交流。

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并读给同桌听。 3.教师抽查学生读文情况,学生评议。 三、看注释,自解句意文意。 1.自读自悟。 每读一句,就看这句有关词语的注释,把注释的意思放到句子里,揣摩句子的意思,这样读懂每一句话,自己弄不懂的记下来,留待小组合作学习时提出与同学研讨。 2.小组合作学习。 各自汇报对每句话的理解,一句一句相互研讨,说句子意思,弄不懂的语句记下来,留待向全班同学或老师请教。 3.全班交流。 ①各组推荐代表说每句话的意思,互相评议,每句意思的说法不求完全一致,但求主要意思不错。学生说不准,教师应予以点拨。 ②各组提出疑难问题,同学讨论,教师点拨。 ③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全文大意。 四、朗读课文,感悟人物。 1.我们读了几遍课文,应该逐渐开始认识司马光小朋友了,你能说说在课文里司马光做了什么事吗?(先同桌小声交流,再全班交流。) (1)自己读读,根据句子的意思学做司马光的动作。(光持石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24.司马光》教案【教学目标】 1.认识“司、跌”等5个生字,会写“司、庭”等字。 2.正确跟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3.学会借助注释、看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文章大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利用想象,走进人物内心。 4.感受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的优秀品质。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积累祖国优秀的传统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积累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方法,如看插图、用注释等;体会司马光的聪颖机智,遇事沉着冷静。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看插图、用注释等方法,学习文言文。加上想象用自己的话讲故事。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备课,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读文,搜集了解司马光的相关资料。 【教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介绍司马光。 同学们,相处多年我们已经成为朋友了。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课件出示)像这样的语言就叫“文言”。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就叫“文言文”,也叫古文。它是我国语言文字宝库中的一笔巨大财富。今天就让我们学习一篇文言文《司马光》。(板书:司马光)。 1.读课题,交流“复姓” 来,齐读课题。同学们,司马光姓——? 方案一:姓司。 师:对吗?同学们。司马光复姓司马单名一个光字(用横线标出来)。复姓是指两个字的姓。像这样的复姓你还知道多少?

方案二:司马。 师:对,司马光复姓司马单名一个光字(用横线标出来)。复姓是指两个字的姓。像这样的复姓你还知道多少?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注意积累才能学好语文。 2.检查预习,介绍司马光。 课前都预习课文了,谁能说说你对司马光的了解?(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交流,教师评议。) (2人) 预设: 生1:司马光砸缸。师:这个故事耳熟能详。还有吗? 生2:介绍的比较细致。师:嗯,你精彩的回答是你认真预习的结果。 看学生回答情况师适时补充:司马光还是我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呢。他最有名的著作是《资治通鉴》。 预习是学好课文的基础。 生读。 3、看插图猜内容。了解文章出处。 那本文讲了关于司马光的什么故事呢?你能看着插图猜一猜吗? 生:司马光砸缸。师:看插图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板书:看插图。)师:本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这本书介绍了司马光幼年时期的两件事,一是他热爱读书博闻强记,另一个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司马光破瓮救友的故事。(板书:破瓮救友)。 二、多种形式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文言文和我们以前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开始吧。 读后交流,师适时总结(字少义丰,短小精炼,古今异义,古今同义等) 同学们很善于发现、总结。 2.师范读生跟读。 文言文就要读出韵律之美,听老师来读。引出节奏划分。跟老师来读。 3.学生试读。师:谁来试一试。(2人,适时指导) 4.我感受到了古文的韵律之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司马光》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认识5个汉字,会写7个汉字。 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点: 能按文言文的节奏读好课文,注意词句间的停顿,背诵课文。 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 体会文言文言简义丰的文体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解题导入

齐读课题。 你知道司马光吗?听说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请 你讲一讲! 学生讲故事。 了解人物,介绍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作品有《温国文正司马集》等。主持编撰了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二、听读感知 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精彩,但是你知道吗?在《宋史》中记载的这个故事,只有30个字。古人只用了30个字就把这个惊险的故事讲清楚了。他们是怎样做到的呢? 听范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注意课文朗读的节奏。 想一想课文讲的故事和我们平时听到的有什么不同? 跟老师一起读课文,读准的节奏。 预设: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在课本上圈画生字,小组交流识字。 三、生字认读,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很多生字,在朗读的过程中你都认识了吗?谁可

以给大家领读一下? 个要求会认的生字:司、跌、皆、弃、持。5出示 学生用自己学过的识字法识字。 预设: 用加一加、减一减、分一分、比一比、换一换的方法,分别识字。 如:“司”加一笔变成“同”;“跌”减去“?”变成“失”;“皆”可以分成“比、白”两个汉字;“弃”可以跟汉字“弄”进行比较识字;“持”可以换掉部首“扌”,加“牛”变成“特”。 四、了解内容 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生根据阅读成果填空。 课文主要写________在小伙伴掉入瓮中时,沉着冷静地 ________救出了小伙伴。 我们都知道一个事件一般包括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作者用这么少的字,有没有把事件说完整呢?请快速阅读课文,然后说一说读了这篇后,你知道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了吗? 预设: 起因: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经过: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结果:儿得活。

2020新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司马光》精品教案

第八单元 本单元以“美好品质”为主题,包含《司马光》《掌声》《灰雀》3篇精读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1篇略读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请教”“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本单元的3篇精读课文和1篇略读课文内容贴近儿童,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植物和场景为描写对象,表现了周围世界的五彩缤纷。“口语交际:请教”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学习向他人请教的方法和技巧,感受人与人之间因为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情感而产生的愉悦,培养交际的能力,体会交际的意义。“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要求把玩的过程相对完整地写下来,并表达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语文园地”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道默读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内容课时内容简说教学要点 司马光2 讲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 事。表现了司马光遇事沉着 冷静、机智勇敢、善良果断 的品质。 1.认识37个生字,读 准4个多音字,会写31个生字, 会写28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 课文,背诵《司马光》。 3.能借助注释理解 《司马光》课文大意,并用自己 的话讲故事,初步感受文言文的 特点。 4.能尝试通过人物的 动作、语言等揣摩人物的心理活 动;能转换人称复述故事片段。 5.能带着问题默读课 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心 情的变化。 掌声 2 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的掌声中变得自信、开朗的故事。 灰雀 2 讲述的是列宁在公园里找灰雀时与一位男孩交谈,男孩被列宁对灰雀的爱惜所感动而主动放回灰雀的故事。 手术台就是阵地1 写的是白求恩大夫不顾个人安危坚持为伤员做手术 的故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