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研究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是《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经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于2015年9月被列为市教育学会“2015-2017”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标志着数学教育目标全面转向了素质教育。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价值观,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数学素养。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大多以教科书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正是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天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有效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单一课堂,也不是学生的随意无止境的乱动,而是学生在数学文化的殿堂中润物细无声的与数学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如何让数学文化浸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就成为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一种职业习惯,即“三句话不离本行”。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不光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特别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用数学,对它始终有兴趣,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好条件、好方法、好场所。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更多的现代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必备的数学素养。

2.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印的教科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正可谓是“一纲一本”,依托新教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刺激,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根据学生个体的学习基础和经验背景,主动地选择外部的信息,从而获取个体所需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的知识获得需要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下依托必需的学习材料和外界的帮助。

4.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发展的着力点应该是学生基本数学素养的培养,比如数学意识的提升、学习情感的升华、数学思考习惯的养成等等。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数学文化

数学文化狭义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上,除这些之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所包含的各个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数学文化系统。

(二)数学素养

数学素养广义上是指除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交流的能力、数学推理的能力,了解数学和现实的联系以及对数学学习价值的再认识等。狭义上是指数学思想方法和语言、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和意识或者说是数学文化中最基本的素养等。

四、同类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国外数学与文化关系的研究成果很多。最有名的是美国著名的数学史家M·克莱因,在其三本力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古今数学思想》和《数学:确定性的丧失》中,他从人类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对数学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而深刻的阐述。克莱因说:“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数学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亦正是这种精神,试图决定性地影响人的物质、道德和社会生活;试图回答有关人类自身存在提出的问题;努力去理解和控制自然;尽力去探求和确立已经获得的知识的最深刻的和最完美的内涵。”美国数学家怀尔德(L· Wilder)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表了不少文章,提出了“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的观点。认为数学知识是一种文化传统,而数学活动就其性质来说是社会性的。 M·克莱因希望通过把数学作为现代文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能使人们对数学与现代文化之间的关系有全新认识。

国内学者最早对数学文化进行系统研究和介绍的是北京大学的孙小礼教授。她和邓东皋等合编的《数学与文化》,汇集了一些数学名家的有关论述,也记录了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角度对数学文化的思考。稍后出版的有齐民友的《数学与文化》,主要从非欧几何产生的历史阐述数学的文化价值,特别指出了数学思维的文化意义。他认为,数学深刻地影响人类精神生活,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它大大地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提高与丰富了人类的整个精神水平。“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郑毓信等出版的专著《数学文化学》,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数学的文化价值进行了分析,即具体指明了数学对于整个民族理性精神的形成以及对于人们养成良好的思维惯性的重要作用。在他的论著《数学文化学》中这样阐述:“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数学家显然构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可称为‘数学共同体’),有着相对稳定的数学传统。”因此我们也就可以在所论意义上说,数学是一种文化。也即是指数学家的“行为方式”,或者说,即是指特定的数学传统。他还指出:“数学作为文化的特殊性在于数学对象的形式建构性与数学世界的无限丰富性和秩序性”。

五、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旨在构建充满“数学味”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中蕴涵的数学文化,揭示数学知识的现实来源和应用;通过校本研发,向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数学教育,使学生润泽其中,进而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正确认识和端正态度,自觉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意识,简洁严谨的表达方法以及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数学问题的能力,在享受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

(1)在课题研究中充分理解与正确把握小学数学文化与数学素养的内涵与外延,为课题的深入研究寻求有力支撑。

(2)从小学数学文化与学生数学素养联系角度研究在构建数学文化过程中怎样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为课题研究提供大量有意义的可操作性实际案例,丰富课题研究的成果。

(3)研发校本课程,我们可以充分挖掘课本中的“你知道吗?”等栏目的教学价值及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还要开发与利用跟学生数学学习紧密联系的“典型数学问题”、“数学家名言”、“数学家故事”等一系列的数学资源,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

六、研究对象及范围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本校一至六年级学生。本课题立足于学校课堂教学活动,研究和探讨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七、研究方法及运用

﹙一﹚课题的研究思路

1.通过课题组讨论,制定完善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2.借助网络和有关书籍,通过查阅资料法等方式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总结反思、重建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观,

寻求进行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3.通过文献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以现代教学思想、教学生的数学视野,充实学生的数学学

习生活,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国家数学新课程标准》为理论依据,以“构建小学数学文化,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与研究”为研究方向,真正从学生出发,研发数学文化校本教材,探索形成与之相关的教学课例,开展丰富多彩数学实践活动,有机渗透数学文化知识、思想、方法,从而营造良好的数学文化氛围,开拓。﹙二﹚课题的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

整个研究过程体现为一种螺旋式深入发展的过程,一般遵循计划—行动—观察—反思—新计划几个环节的循环。

2.文献研究法。

收集、学习、整理、研究有关数学文化对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以供实验研究。

3.调查比较法。

运用问卷、测试、抽样调查等及时发现并收集实验过程中有关材料进行对比分析。

4.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以发生过的教育事实为依据,通过现场观察、访问和调查来收集经验性材料,对经验现象进行思维加工,从而获得比较深刻、比较系统的教育知识的研究方法。本课题将根据教学实践所提供

的材料,分析总结教学实践经验,从而获得有效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策略。

八、研究成果

(一)认识成果

1、数学文化魅力的本质是数学思考

数学不只是知识和方法的简单汇聚,它是一个开放的文化体系,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数学的发展史、数学的美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领域的紧密联系都是体现数学文化的重要因素,是构成数学文化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但数学文化也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数学+文化”。在关注数学历史性和数学美的同时,我们对数学文化有一种朴素的理解:文化者,以文化人也。数学真正的文化要义在于,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张扬数学思考的魅力,并改变一个人的思考的方式、方法、视角。数学学习一旦使学生感受到了思维的乐趣,使学生领悟了数学知识的丰富、数学方法的精巧、数学思想的博大、数学思考的美妙,那么数学文化的魅力必彰显无遗了。因而,我们在承认和弘扬数学工具价值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的文化价值,并通过日常的数学教育实践,使其外化为一种现实的数学影响,努力彰显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使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获得知识、形成方法、感悟价值、提升精神的生命历程。

2、小学数学教学中彰显数学文化魅力的基本要求

(1)彰显数学文化魅力,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思考体验。

当我们把数学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来组织时,就要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各种情境中,朴素地开展数学活动的经验与体会。这些是学生内心世界中的数学认知结构不断拓展的文化基础,是学生学习学校数学的必要背景。如果脱离了学生已有的数学文化活动的经验和体验来组织数学教学,就很难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教学案例】合理安排时间

设计方案:

⑴老师提出设计要求:小明需要做这么多事啊!请你帮小明想一想,他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怎样才能让客人尽

快喝上茶?用你们准备好的工序图片摆一摆。并算一算你们合理安排的方法需要多长时间?并板书课题:合理安排时间。

⑵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回了解情况。

⑶展示各小组的设计方案。

师:说说你们是怎样安排工序的?(请学生用工序卡片在黑板上摆一摆,教师板书每种方案和时间。)

学生可能有以下方案:

①:洗水壶→接水→烧水→洗茶杯→找茶叶→沏茶共14分

1分钟 1分钟 8分钟 2分钟 1分钟 1分钟

②:洗水壶→接水→烧水8分→找茶叶→沏茶共12分

1分钟 1分钟(同时洗水杯 1分钟 1分钟

2分钟)

③:洗水壶→接水→烧水8分钟→沏茶共11分

1分钟 1分钟(同时) 1分钟

洗水杯找茶叶

2分钟 1分钟

师:我们来比较一下,你认为哪一种能尽快让客人喝上茶?

(第三种)

师:想一想,为什么做同样的事情,工序不同,所用的时间就不一样呢?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4)小结:(同学们刚才这两种方法第二种是因为同时作了三件事所以最节省时间,所以我们再做一些事情时,能同时

作的事情越多,所用时间就越(少)

(5)引导学生完成方案时可以用图式的方法,也可以用画箭头的方法把沏茶的过程表示出来。

上例中,教师巧妙地再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调动起了学生的认知经验,让学生惊奇“居然还可以这样想”,奇妙的数学思维魅力深深地打动了他们。

(2)彰显数学文化魅力,要选择与文化沉淀相匹配的教学方式。

无论何时,文化总带有历史性的成分。数学作为一门理性的、系统的学科,从文化的角度看,同样也离不开历史的沉淀过程。这一完整的过程至少包括着感知、交流、反思、沉淀等阶段,数学文化正是在这一过程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充实,不断提升,其精神与思想方法逐渐成为人们采取行动、解决问题的指南。要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同时成为数学精神与思想方法的文化积累过程,抛弃灌输、接受式的教学方式,探索与数学文化沉淀过程相匹配的教学方式是前提。与数学文化的历史沉淀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包括着:在观察、实验、内省中体验感知;在同伴合作学习中交流碰撞;在与教师、教材、同伴互动中推敲、反思、完善,等等。

【教学案例】挖宝藏

探究3的倍数必胜策略

1.同桌合作探究(5分钟)

师:为了便于研究,老师给大家准备了学习单。现在请你们同桌两人边玩边思考怎样报数才能保证抢到9?注意这次玩不在胜负,而在于研究出必胜的秘诀。

同桌边玩边思考怎样保证能抢到9,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我发现了:

同桌合作探究

大家在玩的过程中都有不同的发现,现在我们来交流交流。汇报前我们作几个约定,汇报时同桌的两人边演示边汇报,他在汇报时你们做什么?(我有疑问、我有补充、我有不同意见)

2.汇报交流(10分钟)

(1)不抢7和8,(追问:不抢7和8那要抢到几呢?评价:了不起的发现。)

要抢到6就赢了,(追问:为什么刚好抢到6就会赢?学生演示一下,抢到6以后还剩几个数?剩下3个数怎么报数,怎么抢到6呢?)

抢3(为什么要刚好抢到3就能必胜?怎样刚好抢到3?)

(2)抢3、6、9.(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的?怎么才能抢到3呢?抢到3了又怎么抢到6?评价:他们很善于思考,把抢9的问题转化成了抢3的问题,这样问题就简单了。)(课件演示抢3)

(3)报数时3个一组(追问:3个一组是什么意思?)

(4)1加2等于3,所以就3个一组。(评价:你有数学家的眼光,你怎么想到用1加2呢?)

师:谁能概括一下,要怎样报数才能必胜?

生:都应该选择后报,然后与对方保持3个数为一组的报数,对方报1个我就报两个,对方报2个,我就报1个,使得每次报数的总个数是3个。就能稳操胜券,掌控全局。

用这个秘诀抢下去还会抢到哪些数?(12、15、18、……)再往下?(课件演示数轴上的这些数)想象数轴向右继续延伸,我就还能抢到很多这样的数。这些数都有什么样共同的特点?(除以3都没有余数)

师:看来大家已经掌握了必胜的秘诀,想用这个秘诀再和老师玩一次吗?(师和所有同学玩)上例中通过孩子的讨论交流活动,他们共享创造的快乐,丰富各自的思考方法,获取认识的新灵感。教学过程完全匹配了数学文化的历史沉淀过程,学生在经历再创造过程中提升了对数学文化的感悟层次。

(3)彰显数学文化魅力,要力求多侧面地展现教学文化。

宏观地观察教学,从历史上考察数学的进步,确实是揭示数学文化层面的重要途径。但是,除了这种宏观的历史考察之外,还应该有微观的一面,即从具体的数学概念,数学方法、数学思想中揭示数学的文化底蕴。如数学和文学。数学和文学的思考方法往往是相通。数学里有“对称”,文学里有“对仗”。轴对称,即是依对称轴对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保持不变。对仗呢?无非是上联变下联,但是字词句的某些特性不变。文学有“回文”现象,例如“天连

水来水连天”,数学也有回文运算,例如3×51=153,12×231=2772=132×21。同样数学和语言,数学和美学等都有挖掘不完的魅力。

【教学案例】田忌赛马

1、播放故事:田忌赛马的故事视频。

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这个故事虽然发生在很久以前,但田忌赛马的策略却被广泛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田忌与齐王赛马的对策。

2、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出示表格:(学生边回答,边填表)

第一次比赛,谁胜了?是怎样获胜的?根据故事情节填写表格。

第二次比赛,田纪是怎样赢齐王的?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你能根据故事情节边研究边填写这张表格吗?

学生汇报,交流:虽然田忌每个等级的马都不如齐王的,但田纪所采用的策略却让他赢了。

田忌用的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2)表格验证,介绍填表

同学们,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以应对齐王的策略,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分小组找一找,把田忌对齐王的所有策略找出来。

师:怎样找,才能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呢?

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搭配知识来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交流,探讨田忌所有可能采取的策略

(4)汇报交流,验证田忌赛马的最优策略的唯一性

填了这张表格,你发现齐王一共赢了几次?田忌赢了几次?田忌只有怎样出马才能赢?我们经过探究总结出田忌可以有6种赛马策略,但获胜的策略只有一个。在此你想对田忌说什么呢?希望自己怎么样呢?

(二)操作成果

1、设计情节,体现数学文化的魅力

讲故事要有情节,数学教学也要设计情节,特别是“平淡的”内容更要设计情节。设计情节要从问题开始,不断提出、解决、产生新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有情节、有波澜的鲜活的过程中受到数学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教学案例】算24点

(一)用3张纸牌计算24点。。

师:现在我们就利用屏幕上出现的3张扑克牌3、6、7碰成24,每张扑克牌只能用一次,用“+、-、×、÷”的方法来计算。

2、用

3、6、7计算24点

师:现在请小朋友拿出扑克牌3、6、7,先想想,再试试,然后告诉小伙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汇报:

生:我看到6想到4,7-3=4 4×6=24,我用的口诀是四六二十四。

师:同小朋友非常聪明,想出了利用四六二十四这句口诀来计算24点。

(板书四六二十四)

师:要想很快地算出24点,还有没有其他好的方法呢?请你和同桌的小朋友商量,然后再告诉其他小朋友听。(学生讨论)

师:谁来汇报一下。

生:看8想3,看3想8,看6想4,看4想6。

生:记住两个口诀:四六二十四和三八二十四,找到其中一个就可以算出24了。

师:你们太聪明了,既然你们已经掌握了计算的方法,你们想试试吗?

3、(屏幕出示)用2、3、4计算24点

4、通过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了学生的计算能力,而且使学生体验到了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感,印象深刻,经久难忘,数学的文化魅力及应用功能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2、捕捉细节,激发数学文化魅力

我们知道,凝聚在数学之中的美妙绝伦的数学思维方法,探索不止的数学精神,求真臻善达美的数学品格,对于一个人全面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下面这个案例,老师有意捕捉教学中的一个细节,调动起学生数学思考的力量,让数学文化魅力在稍纵即逝中得以再现。

【教学案例】圆周率的历史

(一):情境引入

教师播放多媒体并介绍:轮子是古代的重要发明,由于轮子的普遍应用,人们很容易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轮子滚一圈可以滚多远?它与轮子的直径之间有没有关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二):小组活动。

1、把课前收集的资料集中,并按时间顺序进行整理,然后分小组做成报告。

2、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

(三):阅读,交流。

1、独立阅读教材提供的资料。

2、小组交流

①从资料中“我”了解到了什么?(可以说说每幅图所展示的内容。)

②看完资料后有什么感受?

3、引导学生学习关于祖冲之的介绍,引导学生回答祖冲之所做出的贡献。(在介绍的同时穿插对学生德育教育,培养他们钻研问题的能力和对我国在国际数学上取得的成就的自豪感。)

(四):深入探究。

1: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和我国魏晋时期的刘徽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说说祖冲之在探究圆周率方面所取的成就从及这一成就获得的国际声誉。

3:电子计算机的出现给计算圆周率带来了怎样的突破性进度?有着怎样的作用?

3、开展活动,感悟数学文化的魅力。

数学活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对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发展数学才能都有积极的作用。同时学生也能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博

大精深,感悟数学的精美绝伦,实现身心的愉悦。这样的数学活动包括游戏竞赛、动手操作、实践应用、讲数学故事、智力活动等。

4、创建数学文化专题学习网站,共享数学文化魅力

我们参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数学上的“数学文化”专题,整合各册教学内容,目前已设计出20个新的“数学文化”专题,然后将专题内容以网页形式制作在我校主页上,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小学数学文化专题学习网站。

以“数的认识”专题为例,该专题包括数的产生,数的书写、生活中的数、数字诗、数的游戏、数的故事、教学设计等栏目,每打开一个栏目,学生都能享受一次有关数的文化大餐。我们的网站设计还通过临时上传广泛吸纳更多更精彩的内容,使每一个专题不断更新,不断丰满。

数学文化专题学习把数学文化的魅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同时调动起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数学文化的建设,充分享受数学文化魅力带给的心智的愉悦。数学文化专题学习让数学文化的魅力光芒四射。

九、研究影响及效果

1、加强了数学教师的文化修养。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如果说数学需要“文化”,那么首先教师需要“文化”。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从学生的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出发进行教学工作。另外,教师的文化底蕴是数学“文化”的保证,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数学的理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都反映了教师的文化修养。通过课题研究,我校的数学课堂教学时时都体现出教师的灵动、慎思和智慧。他们已清楚,应当从三个层面上来认识数学:即作为工具的数学,作为教育的数学,作为文化的数学;应该站在数学文化的

制高点上,以深邃的数学眼光、宽阔的数学视野、宽广的数学胸怀、浓郁的人文气息、鲜明的人文关怀,通过自己的言传引领,达到学生的意会感悟;努力在数学教学的同时,实现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数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2、培养了学生的“数学眼光”。

眼光可以理解为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评价问题的角度、宽度、广度和深度。数学眼光则是指接受了数学文化熏陶的学生在思维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求真、求善、求美和求新的意识和精神。《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面对不同的现象时,能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我们的学生由于时常受到数学文化魅力的熏陶,绝大多数都养成了从数学角度观察问题的习惯,为“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打下了基础,同时也为识别有用信息能力的培养作好了铺垫。“数学眼光”也必然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3、凸显了数学课堂的文化属性。

通过课题研究,基本改变了在数学课堂里,数学总是与符号、定理、法则、记忆、运算、冷峻、机械等联系在一起,难学难教、枯燥乏味的现象。饱含数学文化理念课堂的构建,打开了数学本身所蕴含的鲜活的文化背景,联通了浸润在数学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人类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精神本质以及数学与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实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持续发展。

4、形成了数学文化研究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在数学文化学习专题网站和校刊《西岩晴虹》上都开辟了交流专栏。特别是每月出版一期的校刊,专辟栏目对该课题进研究指导、讨论、评价,及时传递最新研究成果,让课题组教师、其余教师都不约而同地投入到

数学文化的学习,数学文化课堂的设计、实践中。由于文化共性,学校也以课题研究为契机,加大校园文化建设,使课题研究成果产生了更大的效应。

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对全校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教师们增强了科研意识,普及了教科研知识,教师能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给学生提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指导学生的学习,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了“和谐高效”课堂的构建。学生人人有理想,心中有奋斗目标,学习氛围愈来愈浓,空前高涨。

随着课题研究的逐步深入,我校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其研究成果和带来的效益也相当明显。在二年多的课题研究期间,先后有人3人获得县级以上优质课,7人获得县级论文奖。

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连续两年获得县质量监测第一名,赢得了上级领导、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结题工作结束后,拟把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作推广性和发展性研究。

十、问题与讨论

三年多的课题研究,基本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由于是首次实验探索,时间短,实验方法欠缺,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具体表现为:

1、由于首次研究,对“课堂教学有效性”条件的剖析和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从而完善和健全“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教学研究。今后应开拓学校全方位领域的实验,增设学生思想方面的研究和实验、师生素质及评价研究、师生课外活动研究、学生管理体系研究,等等。

2、我校教师的课题实验研究能力和研究实验骨干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教学实验的要求。学生分组变化,影响实验对比情况,造成数据分析困难,不利于研究实验成果的总结、完善、推广。

3、由于教师负担过重,缺乏理论指导和实验观摩,在实验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完成活动的设计上有待于进一步强化。

总之,要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不仅如此,还要“授人以渔场”,要交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供给学生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宽松环境,送给学生一个“愿学、乐学、会学、学会”的机会,教师在这一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是学生的倡导者、引导者、组织者。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动者、参与者、提问者、发现者,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数学学习方法。

十一、结论与建议

我们培养的小学生总不能只会解答数学题而不知数学家的故事而从中汲取精神,不知感受数学之妙而从中体验审美,不知感受数学思想而从中学习思考,以至于未来不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那么我们就如同教动物做数学题的杂耍表演,而不是数学教育。因此加强数学课堂的文化渗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数学教育需要一个积累、沉淀的过程,不能急功近利,就如喝茶,慢慢地品尝,才能回味无穷。就像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在从事了多年数学教育之后,说过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学生们在学校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进入了社会之后,如果没有什么机会应用,那么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会忘掉,然而他们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在人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会长期的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想这无疑是对数学文化内涵的一个精彩注释。作为一名新形势下的数学老师,对于数学文化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合适而巧妙的让数学文化走入课堂,努力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课程中真正受到文化感染。同时我们老师也

要不断的去学习,充实自己的数学世界,用我们的文化来不断的感染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孩子的文化素养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3] 《小学数学教师》,陈和主编,2002-2004年

[4] 《数学沉思录:古今数学思想的发展与演变》(美)李维著,黄征译/2010年08月/人民邮电出版社

[5]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宋乃庆,张奠宙主编/2008年01月/高等教育出版社

[6] 《20世纪数学经纬》张奠宙著/2002年0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增订版)——西方数学文化》(美)R·柯,H·罗宾著,I·斯图尔特修订,左平,张饴慈译/2005年05月/复旦大学出版社

附:

学生前测问卷:

亲爱的小朋友:

你们好!在数学王国里的旅游愉快吗?老师为了了解你们学习数学的真实想法,特意制定了这份调查问卷,小朋友要认真填写哦!能得到你们的配合是老师最大的快乐!

1.你现在是()年级的学生。

2.你喜欢学习数学吗?()

A、非常喜欢

B、喜欢

C、一般

D、不喜欢

E、非常不喜欢

3.你对数学课本中的有关“你知道吗?”、“数学游戏”、“生活中的数学”的内容()

A、很感兴趣

B、感兴趣

C、一般

D、兴趣不大

E、非常不喜欢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做课题研究 教育的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而作为学校科研的重要阵地——课题研究,它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需要,提高小学数学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小学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实际上是要求教师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之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 一、从小学数学教师的角度思考课题研究的意义——寻找教育科研的“根基”。 1、课题是什么? 所谓“课题”,就是研究工作,是从研究方向所指示的问题中确立的研究项目,也就是研究中探究的问题。而在课题工作的展开过程中,实质上就是一个以问题为指向,不断进行研究、讨论和问题聚焦的过程。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作为小学教师,每天都要投身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繁重的工作中我们拥有鲜活又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土壤,为课题研究掌握了第一手鲜活的资料。如果从不思考、不研究的角度来说,教几十年书将是重复几十遍的事,则是做一个地地道到的“教书匠”。

二、小学课题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把握课题研究的“法则”。 学校的课题研究不同于科研院所的课题研究。但它也必须按照一定的方法、步骤去做。从形式上说:包括课题申报、课题开题、中期检测、课题结题等。 (一)选题 教育科研是以课题的形式来研究和探讨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提出一个新颖的、有创造性的、可行性的、好的问题并形成课题,是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就正常情况来说,课题研究的周期相对较长,需要2~3年左右,投放的精力比较多,所以选择课题一定要慎重。 1.他人未曾研究过的问题。提出的问题要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人特我快,达到特色创新的统一。把教学需要做为第一选择,在学科间寻找交叉点与结合部,围绕热点问题下功夫、做文章。 2.虽然他人已经研究过,但结论不完全或者欠妥当的问题,可以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或在原有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探讨。比如研究的两个课题《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研究》和《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课堂建构》都是建立在原有的课题《“问题解决”教学中小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研究》基础上,我认为在原课题基础上从新的角度进行再研究,建立起小学数学问题开放性的课堂的教学模式,形成我校小学数学问题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论体系。 3.注重平时积累,从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从小处着手。要做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知识为主,即向学生讲授自然科学的一般规律,利用“一言堂”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非常薄弱,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我意识在应试的范畴内得不到充分的培养。新的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旨在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的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新知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此在理、化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优化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尤为重要。 面对新课程的要求,结合当前我们学校的设施和教师教学情况,发现存有以下几个问题: 1、由于农村学校一般没有专职实验教师,实验准备量太大,或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常常在教室里纸上谈兵代替学生实验甚至取消实验,或用演示实验取代学生分组实验。 2、尽管开设实验,但由于农村学生自小学教育就缺乏实验能力的培养,动手能力差强人意,部分学生对实验课无兴趣,或者存在畏惧心理,主动性差,或只看不动手,成为实验边缘人。 3、部分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和对实验的研究能力有待提高。为了适应新课标的教学要求,改变我校理化实验课教学的现状,优化理化实验课堂教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学校的理化教研组的几个老师研究讨论决定对《农村初中理化实验课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进行研究,并对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做好记录,从而形成适合新课标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意义 我们课题组理化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学生为本,努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熟悉实验目的,实验原理,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doc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必须恰如其分。下面是我为您整理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

结论,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并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以实验操作性活动为主要形式,通过类比、归纳的方法,来使学生建立空间与平面的各种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以达到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的实验几何,逐渐摆脱欧氏几何的那种环环相扣的逻辑联系,以及严密抽象的演绎推理形式。 五、课题研究过程 (一)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1)学习和掌握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关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要求。(2)研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语言表达能力差的原因。(3)制定研究方案 2、试验阶段:(1)在数学教学中寻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有

最新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课题名称:小学二年级数学如何把口算与笔算综合运用的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现存问题及研究意义) 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学生必须经历口算到笔算的过渡阶段,但是笔算是基于口算的基础,才能够开展的,二年级上学期虽然安排了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但是它们是建立在口算基础上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孤立地去处理笔算,要把它们同口算联系起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口算和笔算两种算法,让学生发现两者之间的联系。根据这种联系发现他们在计算方法上的共同性。再次,在笔算中特别是在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中,凡是能口算的要鼓励学生口算,将两种计算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其计算能力。 二、研究的实施(对象和范围;研究步骤;研究方法等) 研究对象:二年级小学生。 研究范围:有关低年级加、减、乘、除的口算、笔算的内容。 课题研究步骤和时间(一)(2011年10月)准备阶段 查阅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了解与课题相关的知识,结合自己的教学,确定研究课题,填写“教师个人课题研究”申请表。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方案,为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做好准备。 (二)(2011年11月至2012年6月)实施阶段实施个人课题研究方案 1.调查摸底:通过测试、谈话、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口算和笔算能力的现状。 2.分析原因:对测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口算和笔算存在的问题,分析出错原

因,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 3.确定口算和笔算能力较弱的个案,做好个案分析研究,及时记录、整理资料,写个案分析。 4.将对学生口算和笔算能力的培养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记录、整理、反思,为撰写论文积累素材。 (三)(2012年7月至9月)总结阶段收集、整理研究资料,完成1、“对口算和笔算再思考”的论文,2、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分析法:通过对二年级学生笔算和口算能力进行分析和测试,发现学生计算存在的问题。(2)个案分析法:通过教师结合自身计算问题课堂教学实例的反思分析,制定解决的方法,最终形成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3)经验总结法。在对计算教学案例研究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将课题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进行梳理,撰写有价值的专题论文,课题研究报告,让课题能够得以推广。(4)行动研究法:行动——反思——再行动——再反思具体方法如下(1)吃透二年级数学教材,了解小学阶段的计算内容。(2)搜集相关资料,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寻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3)关注每一个孩子,把握弱势群体,使他们不失去学习的自信心。(4)出多种形式的计算题,对学生进行训练,并调查研究。(5)利用课前2分钟对学生进行10道听算或10道口算的训练。(6)定期抽时间对学生进行速度和准确性的登记和对比 三、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实验假设或理论依据;关键词的界定)等 研究目标: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 一直以来学生的课堂表达能力的提高始终困扰着每位数学教师,许多数学教师经常会说:“上课时,学生总是不愿意发言,就是勉强说了,也大不到点子上,上课时一直处于被动的地位,专门等着老师说,学生只是负责听。不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解题思路非常欠缺,答不到点子上”因此我们就把“培养学生课堂说算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来作为这一学期教研课题研究的重点,也是本学年教研工作的重点。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每位教师从思想上重视学生的表达。 以前,在数学教师的心目中总认为说话对于学生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而对于学生的表达没有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不回答问题的情况也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对于上述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么教师就简简单单归结为不懂,要么就是老师反复对学生说:“认真回答问题不要紧,要大胆的说……”这样的话语,其结果是收效甚微。自从我们把“培养学生课堂说算能力,提高学生自信”来作为这一学期教研课题研究之后,老师们对于培养学生的说算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从思想上有了足够的重视,数学课的教学有了新的起色。 二、把研讨工作落实到平时的教学工作中。 这个学期我们教研组教师集体研修共组织的两大活动,首先是全组教师的听评课活动,此次活动展示了每位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情况;其次是集体备课活动,,通过一轮的集体备课,既优化了每位教师的教学,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研讨能力。 在为期将近两个多月的分散研修过程中,每位教师通过读书,认真做好学习笔记,提升了自己的理论水平;每位教师不断探寻提高学生课堂说算能力的方法,现在全组基本形成了这样的统一模式:上好课——反思调整——日常练习——展示课——阶段性总结——改进再调整 三、教研效果 通过一段时间的研讨,班级里大部分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敢于大胆举手回答问题,能够说明白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一定提高。很多学生能够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出课题,能够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详细讲解,并且每节课学习完之后,孩子们能够把这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并说出这部分内容的重要应用,并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如何提高小学生计算效率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是人们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对每个人来说,在小学阶段学好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是终身有益的事。自2001年推行课程改革之后,小学数学的计算内容与要求有了较大的调整,删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内容,同时,也适当降低了计算的要求。我校在试用了人教版的小学数学教材第四个年头,我们明显的感觉到课改后学生的总体计算能力不如以前使用旧教材的学生,无论是计算的准确率还是计算的习惯上都有所下降,而且越到高年级计算问题越多,给学生的发展造成了障碍。因此,我们提出此研究课题, 力图就使用新教材的中探索出更多的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有效方法,从而促使教师关于计算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上都能有所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 通过对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分析,寻求提高计算能力对策,并在实践中检验对策的可行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为学生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更好地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以小课题研究为载体,搭建一个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平台。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2、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对学生计算能力通过问卷进行前期调查,采用谈话,问卷摸清学生已有的计算基础。在实验过程中实施过程调查。后期进行效果调查,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教师反馈的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并进行动态调整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典型错例和课例的分析,找到问题的实质,研究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 4、实验研究法:在常态的教学情况下,每年级选取两个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形成研究成果过后,再大范围地推广。 5、经验总结法:通过实际进行归纳、检测、论证,形成课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的对象与时间。 研究的对象为二年级学生,研究时间为学期 五、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以教研组访谈、交流的形式进行 教师们普遍认为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有: (1)、教材编排的问题新教材关于计算的练习编排减少了,现在用2课时教学的知识点在旧教材种至少也用4课时,旧教材中的某一类型的一些例题在新教材中被删去,却以习题形式出现在练习中,老师还得拿出来讲,却也只是蜻蜓点水,致使学生没有训练形成一定技能, (2)、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课改之后的数学课,教师们几乎是使劲浑身解数让学生操作、小组合作,经历感悟知识的形成的过程,一节40分钟的课被这些填的满满的,甚至整堂课学生不动笔,课堂少了学生静静的写作业,少了老师耐心的指导作业、发现问题过程。其次,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算法多样化,有的老师为了体现算法多样化在课堂上一个劲地千呼万唤要把预设中的方法挖出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报告

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 研究报告 我校申报的课题是《数学文化对小学生数学素养提升的影响研究》,经重庆市教育学会审批,于2015年9月被列为市教育学会“2015-2017”规划研究课题。为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达到预期目标,下面我就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课题组织、进度、经费分配、预期成果等各方面作简要阐述,请各位专家给予指导和帮助。一、课题的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这标志着数学教育目标全面转向了素质教育。从国际数学课程发展的趋势来看,许多国家都将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提高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策略。 对小学生而言,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知识与基本能力,具备初步逻辑思维能力与运算能力,体会数学的思想与方法,形成基本的数学价值观,都是他们所需要的数学素养。 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小学数学学习大多以教科书为载体,学生的数学意识不强,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关注不够,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不足,这些问题严重地制约着课程目标的实现,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实践研究”课题正是为进一步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而提出的。

小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是天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必须通过学生的有效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有效的数学活动不是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的单一课堂,也不是学生的随意无止境的乱动,而是学生在数学文化的殿堂中润物细无声的与数学思想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如何让数学文化浸染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角落就成为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关键环节。 (二)研究的意义 数学素养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综合性思维形式,它具有概念化、抽象化、模式化的认识特征。具有数学素养的人善于把数学中的概念结论和处理方法推广应用于认识一切客观事物,具有这样的哲学高度和认识特征。通俗地说,数学素养就是一种职业习惯,即“三句话不离本行”。在现代科学中数学能力、数学思维十分重要,这种能力不是表现在死记硬背,不光表现在计算能力,在计算机时代特别表现在建模能力,建模能力的基础就是数学素养。思想比公式更重要,建模比计算更重要。学数学,用数学,对它始终有兴趣,是培养数学素养的好条件、好方法、好场所。从而培养孩子们对数学的兴趣、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更多的现代数学的概念和思想、提高数学悟性和数学意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习惯。 二、理论基础与依据 1.终生教育理论。 从终生教育的理念来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更是获取学习方法的过程。人需要终生学习,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多地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必备的数学素养。 2.课标的基本理念。 新教材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编印的教科书,新课标与新教材的关系正可谓是“一纲一本”,依托新教材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需要在课标的理念指引下,学有价值的、必需的数学,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新课标》强调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强调学生人人学习有用的数学,把数学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交流信息的手段和工具。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学习数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究竟有哪些联系,学生根本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新课标》同时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让学生从生活经验、生活实际中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从而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

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二、理论依据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1、陶行知的大教育观“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应把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密切结合。 2、陶行知的实践教学法,即“教、学、做”三者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生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培养适应社会的人。因此他主张在教学方式上以“做”为中心,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改变传统教学重教不重学,重知不重行的状况。 (二)弗赖登塔尔(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的数学教育理论。弗赖登塔尔主张“现实的数学”,主张“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 (三)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行为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学生应该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

小学英语课题研究法结题报告

《英语自然拼读法》实验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古鲁板蒿小学白榆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小学英语教学的起始阶段,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为主。在课堂上,教师通常把大部分的时间放在对学生听说能力的训练上,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说的欲望,提高了学生听的能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听说能力普遍超过了他们的读写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开始要求学生拼写单词和书写句子。学生没有独立辨音和拼读单词的能力,记忆单词非常困难,只能死记硬背英语单词,效果极差。拼写的困难使学生逐步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造成学生英语成绩两极分化,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直接拼音”刚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英语直拼”是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学研究中心推广的教研项目。直接拼音是指按字、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律直接拼出单词,逐步内化知识结构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从而防止传统教法先学字母名、按字母名称先后顺序背单词的弊端。教材在编排上遵循“先元后辅,先闭后开,先简后繁”的原则,使学生能根据字母在单词中的发音直拼拼读出单词,学生易学易记,凡是符合拼读规则的单词,学生很快达到“见其形读其音,听其音知其形”。 二、实验的目的 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英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市教研员的引荐下,我们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章兼中教学法研究所进行了英语直拼教学的合作。实验的目的如下: 提高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端正学习态度,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以愉快的情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

担。使学生学会按字母、字母组合发音规律直接拼读单词,培养学生见词能读、听音能写的能力和提高辨音能力。扎实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英语交际能力,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水平及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学生的英语水平达到国家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 三、实验方法与步骤 方法:主要采取教育经验总结法、调查法和观察法 步骤: 第一阶段:申请命题 1. 组织有关教师进行专题的教研活动,研讨本课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 制定研究方案及具体实施计划 和研讨。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 2.定期组织课题组的教师到同类课题的试点学校进行观摩学习、研讨。 3.积累研究的数据和具体资料,包括有关计划、教师反思、总结以及体现研究成果和问题的一切书面、音像材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整理分析研究资料,分工负责撰写实验经验,汇编教学案例,教案、论文。 2.全面撰写研究结题报告。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必须绝对如实地反映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必须恰如其分。下面是小编为您整理数学小课题研究报告范文,供大家参考。 一、课题名称 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 二、课题的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重新审视传统几何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证明重新提出了 明确的要求:“能通过观察、试验、归纳、类比等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寻 求证据,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从几个基本事实出发,证明一些有关三角形、四边形的性质,从中体会证明的必要性,理解证明的基本过程,掌握用综 合法证明的格式,初步感受公理化思想”。 学生要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 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而培养学生逻辑思维 能力和训练学生的数学语言是分不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过程要靠语 言表达,而语言的发展又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 创造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说理。如:说定义、定理、法则、公式、过程、算理、 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式义等,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 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能够想到问题的结论, 但是不能说清思考的过程,不能讲清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尤其是很多学生只 重视问题的结果,却忽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还有的学生会说不会写或会写不 会说,渐渐地就走入了不敢说、不想说、不会说、不能说的误区。针对以上问题,我确定了“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合情推理能力养成”这 一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逐步探寻行之有效的初中数学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 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使学生养成有条理的 思考问题,规范答题的习惯,力争使学生敢说、想说、会说、能说,培养学生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以生活经验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应用题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动因 从教以来深深感觉到,应用题对小学生来说是一大难点,多数学生读完题不知从何下手,面对题目一筹莫展,再者传统的应用题由于题目内容陈旧,答案唯一,而且解题方法程式化。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了应用题的结构及基本解题方法,但缺少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没有解决问题的欲望,不能很好地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其实,应用题的内容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干,所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探索应用题,是学会解应用题的关键。密切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不仅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素质,而且在学习和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到“数学有趣”、“数学合理”、“数学有用”,从而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让小学生学会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感受数学的合理性,利用生活中的经验解决应用题,达成数学学习与生活经验的和谐同步。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关系,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数学又为实际生活服务,这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小学数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如何把枯燥的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这对学生解决应用题难尤为重要。目前,现行使用的人教版

小学数学教科书,由于受地域、生活环境、经济基础等因素的影响,它的普适性相对较差,特别是对我们这些小县城和农村的学校来说,教科书中例题以及应用题所呈现的知识环境学生几乎是没有见到过,感到非常的陌生。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我们走进小学数学课堂,走近小学数学教师,发现教师们在挖掘与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方面来讲解应用题以及学生练习探索应用题还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在如何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生活实际,给学生呈现一个愿学、易学,并能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鲜活的教学内容,构建具有本地特色、学校特点、乡土气息浓厚的小学数学教材方面还十分困难。还有学生在生活中的买卖计算和游戏中的数字计算都很精明,但一回到课本上类似的应用题中时,就会发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能否把这两种情境融合下,使得生活与课本知识真正的融合在一起呢?除教材需要生活化之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改革,还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出发点,要拓展对基础性的理解,基础性不应仅仅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它还应包括: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利用工具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的策略意识,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三次全教会提出必须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给课堂教学提出改革要求和方向。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数学课堂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而应用题又是与生活最为联系密切的,应用题来源生活又用于生活,因此,应用题生活化是推进课程改革持续发展的关键。基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指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而组织起来的综合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虽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带来教师角色的根本性变革,由传统的主导者、支配者转变为引导者、参与者,但这一阶段小学生发展的水平决定了教师还是要给予他们切实的指导,活动的组织、内容的选择,甚至有些活动在实际操作上,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可以说,教师对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高课程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相关研究的概述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分为活动准备阶段、活动实施阶段、总结交流阶段,并且对这三个阶段的指导策略都有所研究。但是,对具体主题的指导缺乏深度的探究,因此在活动过程中还存在教师指导目标不明,各环节的指导缺乏策略,指导方式单一,指导力度不当等问题,学生也很难获得丰富的活动体验。

(三)研究的现实意义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这五个特征,它的目的是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综合性课程的开发者,学生活动的引导者,更是活动过程的分享者。通过教师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善于与他人合作、积极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包容,还学会信任并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等等。 (四)概念的界定 教师指导策略——指教师指导中的思维策略及行为策略。思维策略体现指导内容的产生途径及着力点,行为策略体现指导方式。 二、目标与内容 (一)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 高综合实践能力。 2、通过课题研究,探索教师的指导策略和方法。 (二)内容 1、制定相关调查问卷并对学生进行调查。 2、反思教学指导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困惑,并分析其原因。

最新小学数学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如何提高低年级小学生的口算能力 【参与人员】一年级教师 【研究依据】 一、问题的提出。 可以说,计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随处可见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计算教学更可以说是贯穿于我们教学过程始终的!由此可见,计算教学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是尤为重要的。 可是反观我们的现状,却不难发现下面一些问题。 1、学生对计算教学的兴趣不高; 学生们对于计算教学真的是喜爱不起来,经过调查发现,孩子们认为计算很简单,没有必要花费那么大的时间去研究。因此我们在课堂上经常看到的现实情况就是,老师讲的时候煞费苦心、极其卖力,孩子们却根本不买账,尤其是低年级孩子,更不会装假,更有甚者都很高兴地玩到了桌子底下。 2、学生计算的准确率非常的低; 由于学生们普遍对于计算的不够重视,因此计算的准确率低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可是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不会做这些计算题,而往往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数、计算过程不够仔细、嫌麻烦不愿意进行验算等等造成的。 3、普遍没有养成良好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但是现在大多数的老师和学生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也没有加以关注,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4、计算教学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问题的形成,固然存在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是我更认为和我们数学教师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大多数老师认为,在现如今的新课程理念下,计算教学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备受瞩目了,而且新的课程标准中似乎也对计算的要求相对降低了很多,以往的一些好的方法并没有坚持和传承下来,这些无疑都深深地影响到了现在的计算教学,也是造成现在孩子们普遍计算能力大幅下降的根源之一。

二、研究的价值。 从一年级小学生开始,就打好口算的基础,这必将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因为:小学阶段,中高年级的计算教学大多数都是建立在20以内加减法以及表内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的,经过上个学年段的初步调研,我发现很多高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较弱,主要原因恰在于此;另外,学生们进入中学阶段的学习中,计算能力的高低也会对相关学科的学习产生深远影响,尤其是在现如今的中高考体制下,对于计算的要求很高、计算量也相对较大。所以,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起始阶段就打好计算的基础,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了。 三、预计的突破。 学年的数学教师能够在我们共同研究的过程中,认识到一年级小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性,把握这次学习与研究的机会,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对于提高学生口算能力的重要性以及方式方法等都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认识,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得到适当提高与加强。 【研究目标】 一、基础目标。 1、养成良好书写习惯,能够认真书写; 2、能够看清计算符号,准确进行计算; 3、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加强数学应用。 二、终极目标。 1、利用计算教学,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 2、掌握算理算法,使学生能够准确计算; 3、初步奠定基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研究步骤】 1、对数学教师进行摸底,了解教师现状; 2、小结出值得推广的经验以及存在的不足; 3、了解教师所需,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理论的学习与研讨。 4、典型口算试题及学生出现错误的一般性分析; 5、优秀教师经验交流;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报告数学

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4、锤炼了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实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内容有时也是枯燥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如我校教师齐士兰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教材《平方米的认识》时,设计了“铺地砖”这一贴近学生社会实际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平方米的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应用知识。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操勇同志教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元、角、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角、分换算

最新罗湖区小学智慧课堂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2015罗湖区小学智慧课堂小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深圳市罗芳小学体育课题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校申报的“罗芳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风险识别的研究”课题,今天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做此结题报告,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请领导和专家对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进行指正、审议: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研究背景 国内:众所周知,学校体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体育风险事件时有发生(表1)。据教育部、公安部和卫生部等部门的初步统计,意外伤害事故已成为我国中小学生第一死亡原因,其中60%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在户外(教育部,2006年全国中小学安全形势分析报告)。 现状:一些学校为了避免体育风险事件的发生,总是采用风险回避的方式,取消或禁止开展那些难度大、危险系数高以及身体活动比较剧烈的运动项目,牺牲大多数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这种做法是极为消极的,不仅影响了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贯彻执行,也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违背了体育的精神。这种所谓的安全,从长远看不仅仅是一个人或几个人,而是一代人乃至一个民族的基因。 本研究就是在这种现实的情况下提出,以我校体育课堂教学中风险的识别为研究对象,以我校体育工作的执行层——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我校体育风险管理的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正确认识我校体育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情况,掌握学校对体育风险的认知、识别状况,找出学校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我校体育风险管理进行广泛而深入地研究。 二、研究方向 1、学生能够养成体育课堂上学会保护自己,不做危险动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2、体育教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风险的识别。 3、学校对体育课堂上风险领域应对的识别。 三、课题延伸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学研究》 个人小课题研究报告 新安镇中心小学苏基发 一、研究的现状 当前我校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对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诠释上,以及对相关教材内容的整体设计与编排呈现的研究和比较上多一些。在此我想对我任教的中年级“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作一点比较实际的研究。 1.对中年级空间与图形教材相关内容的研究。如:学科教育中《空间与图形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初步研究》着重从学生的数学知识学习、数学能力培养的角度,提出这部分内容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建立空间观念和几何直觉、培养思维能力,并就教材编制过程中有关内容结构体系、如何把握好教学要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问题作了初步论述。 2.对中年级教学方法和教学特点的研究。例如:现代教育科学中《对小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的两点思考》分析小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本特点,根据其学习特点提出比较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等多项教学要求。教育科研中《谈谈如何进行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教学》指出,从生活实际认识空间与图形,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

习空间与图形,等等。 二、拟研究的主要问题 1.“空间与图形”教学建议的实效性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研究中,很多教学建议都是理论的,对于实际教学没有实效性的帮助,而且教师要经过理论来要寻找到一种高效可行的教学方法来辅助教学是比较漫长且艰难的过程。在未来的研究中应用实证研究找到可行方法体现教学的实效性,这样的研究才能有效帮助教师的教学。教学过程中多联系生活实际,任何知识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作为数学中的几何知识、更是离不开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力的持续度,年龄特征,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不但要备教材,而且也是要备学生,这样把教学建议的理论向有效、可行的教学研究转向。 2.“空间与图形”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教学环境 教师上课地点都是教室,要想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上课状态,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环境——自然环境中的课堂。课标里说了,“空间与图形”删除了教材中许多“繁、难、偏”内容和表述,使教材语言的表示更加简单、科学、专业。而且“空间与图形”内容是密切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反映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但教会学生基础知识,而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对于教学的内容不是很复杂,教学过程大多都是实际的动手操作,也是较容易在课外完成的教学任务。那么,换一换教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大宁县古乡小学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是我校结合“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于2012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小课题。该课题在我校研究已逾一年,基本完成预期目标任务,取得了一定的研究实效,现将研究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的提出 概念教学是以学生学习、探讨客观世界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为宗旨的课堂教学。小学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数学学习的核心,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对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作出正确概括和判断;才能正确掌握数学的性质、运算法则、公式等基础知识,正确合理进行各种运算,有效地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它是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治本”关键。 通过聚焦课堂,在课堂观察和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仍有不少老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把注意力放在概念、法则、定律的文字叙述上,把相关的概念等同于僵化的条文,好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合作把条文

中的文字给“挤”出来就完成了课堂任务,接下来主要就是死记硬背加强化应用。这种“新瓶装旧酒”的教学现状,明显与我校“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办学理念及生命教育总课题相违背,因此我们于2012年向大宁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申报了“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研究”的县级小课题,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课题研究。 课题提出后,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了解到当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已经引起了不少学校及一些数学专家、一线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网络、书本中已有不少知名专家学者对数学概念的表现形式、数学概念的应用、数学概念的拓展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但对学生如何通过自主体验、参与建构,最终形成概念的内化等相关研究不多。为此,结合我校校情和学生实际,我们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体验、探究,将数学概念进行内化,在吸收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灵活运用。” 二、研究目标 通过对“数学概念”的教学实践的研究,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领会新课程理念,努力将践行学校办学理念与自己的日常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较为深刻的认识,提高数学专业水平和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水平,促进教师实现教学行为的转变,寻求一条适合于学校教师概念教学的有效模式,着眼于培养学生在“概念

小学数学课题研究有关资料

《小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开题报告江苏省响水县实验小学吴素丽李云霞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课题研究的目的: 要使学生参与课堂、并且是有效地参与课堂,关键还在于教师提问的效度,教师的提问必须是能启发学生思维的提问,必须是有效的提问。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地提问,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要提高提问的效度,必须要从有效提问特点入手进行突破。 课题研究的意义: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一种常用的基本手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提问的解释是“提出问题来问”(多指教师对学生)。钱梦龙先生认为提问就是有目的设疑。课堂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而且能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使师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教师教学的质量水平。 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产生认知的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在这个过程当中才可能实现创新。有效的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性、独立性和批判性。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前提下,使课堂提问科学而精彩、有效而有趣,使学生喜闻乐答。课堂教学过程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提高之目标方可指日可臻。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始于20世纪上半叶。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教学?什么样的教师是有效教师(effective teacher)?对教师课堂提问技巧还没有作深入的研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