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成熟

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成熟

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成熟
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成熟

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第1期总第75期

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和理论成熟

丁兴富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100031)

远程教育的实践发展

近代以来,学校校园围墙内的教育几乎成了正规教育的唯一代表,教师课堂讲授几乎成了正规教学的唯一形式。远程教育的兴起突破了这一传统模式。虽然,远程教育以其举世瞩目的进展和成就赢得各国教育界和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但是,其历史起源至少可以上溯到19世纪中叶。远程教育发源于函授教育(Corres p ondence Education)。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的普及和大众媒介的广泛应用,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与远程教育在世界各地蓬勃兴起。及至千纪之交,电子信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远程教育的又一次巨大进步。本文首先概述远程教育在世界和中国的历史发展,然后综述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成熟。

世界远程教育发展概述

远程教育发源于函授教育。而函授教育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英国。英国这个近代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的故乡,也是近代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故乡。人类进入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对各种专业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对传统教育(Conventional Education)产生了巨大压力。因此,才有了近代学校的出现,才有了成人教育的出现,也才有了远程教育的出现。

函授教育就是利用印刷教材和通信指导的方式进行教学。函授教育首先发生在职业技术培训。19世纪中叶,英国一些教育机构和非教育机构(包括某些工矿企业、私人商行等)开始启用印刷教材和通信指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化知识教学和职业技能培训。1840年,英国人伊萨克?皮特曼(Isaac Pit2 man)将速记教程函寄给学生,他被认为是函授教育的始祖。大学层次开展函授高等教育的起源则与英美历史上的“新大学运动(New U niversit y Move2 ment)”和“大学推广运动(U niversit y Extension Movement)”有关。在欧洲,近代大学的前身是中世纪大学。在英国18世纪后期开始产业革命后,牛津、剑桥这些古典大学浓厚的封建特权色彩和宗教信仰限制成为进一步发展高等教育的障碍。社会舆论要求革新大学设置。改革招生和学位授予办法,更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到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两股相互推动的改革潮流。其一是新大学运动,即在古典大学之外新建大学(尤其在工商业发达的中心城市);其二是大学推广运动,即将大学的各类教育活动推广到校园外的民间去,面向各类社会民众。新大学运动第一个有影响的成果就是1836年创建的伦敦大学(U niversit y of London)。1849年对世界远程教育的历史是个重要的年份,伦敦大学在这一年首创校外学位制度(External De g ree S y stem),即允许英国国内和英联邦各国未经特许的任何高等院校的学生,都可报考伦敦大学的校外学位(按英国体制,只有特许大学有权授予学位)。1858年,修订

理论研究

7

后的伦敦大学校外学位制度更加开放,并将适用范围推广到全世界。于是,各种函授学院在英国应运而生,为注册报考伦敦大学校外学位的学生提供函授教学辅导。伦敦大学校外学位制度为世界树立了一个采用自学、函授、业余夜校等方式,发展校外高等教育的范例。因此,1849年可以看作是世界远程高等教育的诞生年份。对各国远程高等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作用的第二个历史事件是发源于英国和美国的大学推广运动。英国剑桥大学在19世纪60年代首先倡导大学推广运动,为校外学生开设扩展课程教育。此后,牛津和其它大学相继仿效。到90年代,牛津、剑桥等大学在全国170多个地方开设扩展课程,全英国有5至6万人参加校外学习。美国的大学推广运动始于1862年莫里尔法案(Morrill Act)的颁布和一批授地大学(t he Land Grant U ni2 versities)的创建。这些大学的著名口号是:“州即校园(t he cam p us is t he state)”,成为北美远程高等教育的发源之一。

在19世纪后叶,以及稍后的20世纪初,伦敦大学首创的校外学位制度,英美两国兴起的大学推广运动,以及伴随产生的大学层次的函授教育和校外学习(External St udies),在世界许多国家得到响应和推广。许多传统院校建立了函授教育部门或校外教学部门,一批独立的函授院校也兴办起来,成为各国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渊源。较早建校且较著名的有美国的伊里诺斯(Illinois)州立大学(1874年)、芝加哥(Chica g o)大学(1891年)和威斯康辛(Wisconsin)大学(1906年)。南非的好望角(The Ca p e of G ood Ho p e)大学(建于1873年,1916年起改名为南非Sout h Af rica大学),新西兰的新西兰(New Zealand)大学(1880年代,1963年改建为麦西Masse y大学),加拿大的女王(Queens’s)大学(1889年)和澳大利亚的昆士兰(Queensland)大学(1911年)等。其它西方国家如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典和日本等,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也都先后开展了大学层次的函授教育和校外教育。

进入20世纪以来,随着电力的普遍使用、视听技术(Audio-Visual Technolo g ies)的广泛应用和大众媒介(Mass Media)的大规模发展,视听教育(Audio-Visual Education)在成人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都迅速发展起来,并最终导致远程教育从单一的函授教学形态向多种媒体教学(Multi-Media Teachin g)的形态转化。在历史上,新技术、新媒体一旦出现,很快就被应用于教育领域。19世纪末、20世纪初,幻灯、电唱、电话介入教育领域。从20世纪20年代起,无线电播音教育和利用无声电影开展的视觉教育开始起步。最早兴办播音教育的是英国。1920年2月玛可尼公司剑佛电台首创教育播音,每日两次,每次半小时。1923年,英国成立了“播音教育咨询委员会”。值得一提的是,英国播音教育是从以已离开学校的成人为对象的成人播音教育开始的。1925年起实行学校播音教育。到1930年,已遍及3500所学校。随之,美国、日本、德国、前苏联等也纷纷开展播音教育。在30年代,美国创办了一所“世界广播大学”。早期视觉教育最活跃的是美国。1920年起,美国一些影片公司即向学校提供现成电影短片作教学放映。随后,一些高校开始自制教学影片。在一些城市,如芝加哥、洛杉机、纽约等成立了电影馆,收藏影片,采取轮流或预约放映的形式,为学校提供服务。美国政府也从事视觉教育规划组织工作,成立了“全国视觉教育学会”(1920年)和“美国视觉教育协会”(1922年)。1928年至1929年间,出现了有声电影。从30年代起,有声电影应用于教学,进入视听教育新阶段。50年代起,电视技术成熟并开始成为战后时代最强有力的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电视教育很快崛起。60至70年代,广播电视、卫星电视以及录音录像技术的进步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有了很大的发展。结果,终于使远程教育从单一的函授教学形态向多种媒体教学形态转化、并产生了一类新型的学校: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的远程教育的院校。开展大学层次教育的这类院校通常取名开放大学、远程教学大学、无墙大学、空中大学、放送大学、广播电视大学或开放学习学院等。经过50年代重建革

8

新的南非大学和在60年代初创办的中国城市电视大学是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教学大学(Distance Teach2 in g U niversities)的先驱。但是,世界各国远程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都公认英国开放大学(U KOU:O p en U niversit y of U nited Kin g dom)在远程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地位。英国开放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本世纪70年代开始兴盛的新一代远程教学大学运动的崛起。英国开放大学在思想上起源于哈罗德?威尔孙(Harold Wilson)在1963年提出的“播送大学(The U niversit y of t he Air)”。1969年,依据英国皇家法令正式建立了英国开放大学———一所有权授予学位、向整个社会开放、进行多种媒体教学的自治的远程教学大学。1971年开始招生授课,校总部设在弥尔顿?凯恩斯(Milton Ke y nes)。英国开放大学的办学宗旨是为没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成人提供上大学、读学位的机会。同时,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英国开放大学在教育观念上的创新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功为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争得了历史地位,赢得了世界声誉。70年代以来,在英国开放大学创新精神的鼓舞下,在世界各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掀起了一股兴办远程教育的热潮。其间,以成人为对象的自治的远程教学大学发展尤为迅速,一批自治的多种媒体教学的开放的远程教学大学在西欧、北美、亚洲、中南美洲和中东等地兴起,成为20世纪下半叶世界远程教育发展的主流,并产生了一批在校生数超过10万人的巨型大学(Me g a-U niversities)。其中有许多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独立的函授院校以及传统大学举办的函授部或校外学习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了新的发展,包括开始采用新的教育技术和视听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在北美、西欧、大洋洲、前苏联、东欧和亚洲等地,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发展各自带有明显的地区特点和国家特色,不断表现出体制和模式的创造和革新(凯伊和鲁姆勃尔1981;丁兴富1990a)。

自20世纪90年代起,尤其是在世纪之交,世界开放与远程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更加令人振奋不已的历史时期。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IC 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 g ies)的飞速发展预示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21世纪,人类将从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知识经济(Knowled g e-Based Econom y)将成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各国间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国民素质的竞争。开发人力资源(Human Re2 sources),发挥人才优势,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而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是教育。实现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大众化的高等教育(Mass Hi g her E2 ducation)和全民族的继续教育(Continuin g Educa2 tion),构建开放灵活的终生教育(Life-Lon g Edu2 cation)体系和终生学习(Life-Lon g Learnin g)社会,是各国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开放与远程教育(OD E:O p en and Distance Education)在各国终生教育体系中、在全球化(Globalization)的国际教育大格局中都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与此同时,以微电子(Micro-Elect ronics)、计算机和电子通信(Telecommunications)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I T: Information Technolo g ies)的不断革新和进步,为开放与远程教育在新世纪中的飞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以双向(Two-Wa y)交互(Interactive)为特征的卫星电视(Satellite TV)直播课堂教学,各类音频(Audio)、视频(Video))电子远程会议(Teleconferencin g)和计算机会议系统(Com p uter Mediated Conferencin g),相互作用计算机多媒体(IMM:Interactive Com p uter Multimedia),以及因特网(Internet)、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和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IS:Information Su2 p erhi g hwa y)等,最终将带来教育形态的革命。网络教学(Networked Teachin g)、在线教学(On-Line Teachin g)、电子远程教学(Tele-Teachin g)和电子远程学习(Tele-Learnin g)虚拟教学(Virt ual Teachin g)将同面授教学、函授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一起,成为21世纪终生教育和终生学习的主流。国家

9

信息基础设施(N II:National Information Inf ras2 t ruct ure)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Global Infor2 mation Inf rast ruct ure)将成为未来世纪教育的技术基础。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产业界和全社会的教育与培训,也无论是独立设置的远程教学院校还是原来的传统院校,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都将成为教育革新的力量,成为未来教育的主流成份和主要生长点。远程教学的巨型大学也将面对挑战,进行革新。一批虚拟大学(Virt ual U niversities)正在各国创建。全球虚拟大学(Global Virt ual U niversit y)也正在设计开发之中。各国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突出。在教育网络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同时,如何继续发扬各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和保持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变得越来越重要(丁兴富1995;1997a)。

中国远程教育发展概述

与世界各国一样,我国远程教育也是从函授教育开始的。我国的函授教育发源于20世纪初。1902年,蔡元培等在上海成立中国教育会。该会创办初以编教科书为己任,继而应用通信教授法,刊行丛报,这就是中国函授教育的起始。辛亥革命后,商务印书馆在1914年创设函授学社,为我国最早的函授学校。新中国的函授教育始于1951年东北实验学校所设函授部和由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北京创办的函授师范学校,均属函授中等师范教育。普通高等学校举办函授教育是从中国人民大学(1952年)和东北师范大学(1953年)开始的。1951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吴玉章、成仿吾等向中央写报告提议人大创办函授教育,得到刘少奇的批示支持。195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成立函授部并招生,1953年开学授课。1956年,厦门大学还创办了以海外侨胞和港澳同胞为对象的海外函授部。至1965年,已有123所普通高校举办函授教育,开设专业138种,在册函授生1819万人,相当于当年普通高校在校学生的28%。“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函授教育被迫停办。十年动乱结束后,函授教育逐步得到了恢复。1980年9月,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大力发展高等学校函授教育和夜大学的意见》,函授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除了独立函授院校和普通高校举办函授部外,各种社会力量与教育机构联合兴办函授、刊授教育。既办普通学历教育,也办各种形式的非学历教育。1997—98学年,有635所普通高校开展函授教育,此外还有4所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共有注册学生8916万余名。

我国电化教育(长期以来我国以电化教育称呼视听教育、教育技术Educational Technolo gy)始于20世纪初。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依次在非正规的社会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并且很快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掀起了电化教育热。20年代开始利用幻灯、电影进行教学。此后,广播、电唱、录音等也逐渐引进和发展起来。1936年,旧中国政府教育部成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新中国成立后,外语广播教育发展迅速。1955年,北京、天津等地分别创办了广播函授学校。50年代末有了电视并很快就被用于教育。但是,作为一种正规的学校教育的办学体制,采用广播电视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多种媒体教学的远程高等教育,发生在较晚的60年代初。然而,从世界范围看,仍属率先的创举。60年代初,随着各地电视台的建立,在我国的一些主要的中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长春、哈尔滨等相继创办了面向本地区的广播、电视大学。这些城市广播、电视大学举办正规的大学学历教育和单科教育,为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人才。可惜的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各地的城市广播、电视大学全部停办,直到70年代末才得以恢复和发展。

十年动乱结束后,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历史时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大量的高级专业人才,同时要提高整个中华民族、首先是全体就业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和素质。而十年动乱严重摧残了整个教育事业,高等教育是重灾区,破坏大,欠帐多。此时,覆盖全国绝大多数省

10

区的彩色电视网已经建成,举办面向全国的广播电视教育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复出后主动担任中央文教科技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在1977年会见英国前首相希思(Heat h)后,亲自倡议要利用电视手段来加快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同年12月,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举办的面向全国的电视教育讲座(英语、数学、电子技术3种)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播。1978年2月,邓小平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主办面向全国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报告上亲自批示同意。同年4月,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制订加速发展电视、广播等现代化手段的措施,这是多快好省发展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必须引起充分的重视”。(中央电大1999b:4)经过一年的筹办,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之外,全国当时除台湾、西藏外其余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建立了广播电视大学。全国各地广播电视大学1979级第一批招收录取了通过入学考试的正式生4117万余名,其中全科生115万余名,单、双科生3012万余名。此外,还有大量的自学视听生。1979年2月6日,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正式开学授课,第一课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主讲的高等数学。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开放与远程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历史新时期。从此,我国广播电视卫星教育蓬勃兴起,成为中国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主要发展方向。1981年,国家农委、中国科协、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联合举办了面向全国的农业广播学校(现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如今,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已成为农业部主管下遍布全国、拥有100多万学生、开展中等农业技术教育的远程教育系统。同样,交通部主办的交通电视学校以及其它行业的广播电视中等专业技术学校也都具有了相当规模,在发展各个行业部门的教育和培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同样缘起于邓小平在70年代末的倡导,我国政府在80年代下半期投资购买了国际通信卫星上的两个转发器,分别于1986年7月1日和1988年11月1日起开通了两个专用的教育卫星电视频道。为了组织好卫星电视教育,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87年正式建立了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和中国教育电视台。1990年,国家教委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内部设立了中国燎原广播电视学校,负责发展面向全国三农(农业、农民和农村)的实用技术培训。1993年,中国电视师范学院并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由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一组织开放与远程师范教育和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校长和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在职培训。1997年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内部正式设立了中央广播电视中等专业学校,负责组织和协调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举办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已形成为一个由1所中央广播电视大学、44所省级广播电视大学、814所地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分校和1742所县级广播电视大学工作站以及17076个教学点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1998年统计数)。1998~99学年,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拥有高等和中等专业在校生12416万名。其中,高等学历教育学生8818万名,中专学生3518万名。自1982年至1998年,共培养高等专科毕业生249万名,占同期全国各类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1219%,占同期全国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生总数的2714%。培养了近100万中等专业毕业生。有60万中小学师资通过卫星电视教育获得相应学历证书而达标。累计有3000多万人接受了广播电视大学各类非学历教育培训。数以千万计的农民接受了广播电视大学燎原学校的农村实用技术教育节目的培训。教育部和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对广播电视大学毕业生的追踪调查、教育质量和投资效益的评估以及全国省级广播电视大学的教学评估都表明,我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的质量和效益是好的和比较好的(参见中央电大1999a;1999b;1999c)。与此同时,自1981年起,我国还建立了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稍后又建立了中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这是一种新型的开放与远程教育体制,即实行学习者自学、社会各界助学、国家委托普通高校主持考试、由国家(政府)和主考学校共同授予文凭或学位。在1997年,

11

约有500万人次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当年核发毕业证书约30万份。截至1997年年底,累计有2600万人次参加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累计注册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学习者930万名,其中,有181万人已获得毕业证书(绝大多数是专科文凭)。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我国政府开始组织教育界和企业界实施跨世纪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1999年国务院转发教育部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被列为全国组织实施的六大跨世纪教育工程之一(教育部1999b)。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被列入了议事日程,作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教育部1999a)。这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改革开放、面对21世纪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和全球化趋势挑战而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也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终生教育体制和终生学习社会的重大举措。其基本构想是构建由卫星和有线广播电视网、计算机网和公众电子通信网“三网合一”的现代远程教育专用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软件和课件的开发中心、教育资源数据库和电子图书馆;实现全国教育资源共享、联网在线教学和多种形式的学习支助服务。越来越多的普通高等学校及许多重点中学开始组织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其中,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是教育部指定的4所实行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的普通高校。全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也加快了实现教学现代化的步伐,开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远程教育开放大学。我国政府其它部门、军界、企业界和社会各界也纷纷兴办开放与远程教育。其中,由卫生部和中国航天总公司合作组织实施的“中国卫生卫星科技教育网(双卫网)”,是一个采用ku波段数字卫星电视广播和V SA T系统实现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的全国五级网络系统,总投资2亿多美元,计划2005年建成。开展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政府的统筹规划和协调,也需要院校间的竞争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包括与国际的接轨和协作,走向全球化。为了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到21世纪中叶在实现现代化(工业化)的同时赶上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的信息革命和知识经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开放与远程教育任重而道远,前景广阔而辉煌。

远程教育理论的成熟

很显然,20年前,远程教育还是一个相对较少被了解、较少被研究的领域。从1970年代起,远程教育实践的发展导致了远程教育研究的增长和远程教育理论的成熟。同其它学科专业一样,远程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确立有6项基本标志。

1.远程教育专业协会、学会的普遍建立。

2.专业刊物和学术出版物的明显增长。

3.学术交流活动的活跃及其成效和影响。

4.学科的理论基础基本形成。

5.学科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

6.传统大学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招收培养本科、硕士、博士学生。

依据对上述6项基本标志的考察,可以认为自80年代末起,远程教育在研究和大学教学两方面都已确立为一门独立的专业学科。

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

尽管自19世纪中叶以来远程教育已经存在,但对于远程教育的理论分析和系统研究直到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才首先在西方开始出现。其中,对远程教育理论的早期研究作出了较大独立贡献的有美国学者蔡尔得(Childs)和魏德迈(Wedeme y er),以及瑞典学者霍姆伯格(Holmber g)。而德国图宾根(Tübin g er)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D IFF)的一群学者基更(Kee g an)称之为图宾根小组(The Tübin g er Grou p)对远程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确立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图宾根小组最杰出的代表是奥托?彼得斯(Otto Peters)。他在60年代和70年代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使他成为远程教育理论的重要的奠基

12

者。

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远程教育在世界各地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远程教育研究也开始走向成熟。到1980年代末尤见如此,远程教育研究成果和文献在东西方以各种语言文字大量涌现,这在2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远程教育理论研究队伍也发展成长起来,专家学者大量涌现,在远程教育学科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重大进展。

在经历了20世纪最后30年的连续发展后,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已在世界各国的各个教育层次展开。一些国际的、地区的和国家的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专业协会和学会组织纷纷建立,促进了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实践、研究和理论的发展以及远程教育院校间的合作:

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ICD E)

非洲远程教育协会(AAD E)

亚洲开放大学协会(AAOU)

欧洲函授学校协会(A ECS)

(EAD TU)

加拿大远程教育协会(CAD E)

澳大利亚开放与远程学习协会(ODL AA)

中国电化教育协会

中国函授高等教育协会及广播电视教育委员会

另有一些国际的、地区的和国家的组织从事与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紧密相关的事业:

国际远程学习中心(ICDL)

开放学习共同体(COL)

远程教育和培训委员会(D E TC)

此外,一些国家和远程教学院校建立了远程教育研究机构:

英国开放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IE T)

英国开放大学的知识媒体研究所(KM I)

德国哈根远程教学大学的远程教育研究所(ZIFF)

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的远程教育中心(D EC)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的远程教育研究所(D EI)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远程教育研究中心(ACSD E)

德国图宾根大学的远程教育研究所(D IFF)

日本国立多媒体教育研究所(N IM E)

中国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研究所(IOD E)

中国香港公开大学的远程与成人教育研究中心(CR IDAL)

世界各国出版了关于远程教育系统、院校、项目和计划及其实践和经验的大量文献,同时有众多远程教育理论研究及其成果的专业出版物。

远程教育文献在80年代和90年代的迅速增长从世界各地的开放与远程教育专业杂志的发展中可见一斑。以下是以英文出版的国际上主要的开放与远程教育专业杂志:

《美国远程教育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澳大利亚)

《欧洲远程教育杂志》(Euro p e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加拿大远程教育杂志》(Canadian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开放学习》(O p en Learnin g)(其前身为《远程教学》)(英国)

《远程实践》(O p en Praxis)(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刊物)

此外,还有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的远程教育刊物。我国也有多种开放与远程教育专业刊物,比如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的《中国远程教育》(原名《中国电大教育》),黑龙江广播电视大学的《现代远距离教育》和上海电视大学的《开放教育研究》。此外,各省电大都有自己的学刊、学报。至于有关开放与远程教育的专著、报告、丛书、论文集等专业出版物,从80年代以来增长得非常快,各国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都有了相当数量的远程教育学科专业藏书量,并且在不断增长之中。

进入80年代以来,开放与远程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十分活跃,在国际教育界和学术界形成一明显热

13

点。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效明显,对各国政府的教育决策和远程教育实践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其中,国际开放与远程教育协会每两年主办一次的世界大会成为全球远程教育的盛事。199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举办的第18届世界大会的主题是“新的学习环境:全球展望”,1999年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的第19届世界大会的主题则是“教育新的前沿:网络世界的教与学”,而2001年将在德国杜塞尔多夫举办的第20届世界大会的主题已确定为“学习的未来—为未来而学习—创新和变革”。此外,迄今已举办了13届年会的亚洲开放大学协会也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很有影响力的一个国际的和地区的开放与远程教育论坛。1997年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第11届年会探讨了“开放与远程教育的质量保证”(丁兴富1998a),1998年在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举办的第12届年会的主题是“亚洲远程学习者”(丁兴富1998b),1999年在中国北京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第13届年会选定的主题是“面向21世纪信息和学习社会的开放与远程教育系统和模式”(丁兴富1999),而2000年将在菲律宾马尼拉由菲律宾大学开放大学主办的第14届年会的主题已确定为“开放学习与远程教育:观念、方法和技术”。

与此同时,自1980年代时,不少大学开始开设作为独立学科的远程教育学位课程。一个著名的代表是澳大利亚迪肯大学(Deakin U niversit y)和南澳大学(U niversit y of Sout h Aust ralia)在80年代末合作开设的远程教育硕士课程。在1989年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国际远程高等教育研讨会上,霍姆伯格在其报告“远距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中声称:“远程教育学科如今已在研究和大学教学两方面牢牢确立了”(霍姆伯格1989:222~223)。基更在1989年北京第一届国际远程教育研讨会上的报告“1880至1990年间西方的远距离教育研究”中作了类似的评论(基更1989)。在90年代国际远程学习中心开发的数据库中,列举了几十所大学开设的远程教育学位课程以及它们的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和教材等(丁兴富1997a;国际远程学习中心1998)。

远程教育理论基础

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大量远程教育理论文献问世,奠定了远程教育的理论基础,标志着远程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成熟。

远程教育学科理论基础的奠定和成熟主要表现在远程教育基本概念和学科研究领域的确立,远程教育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发展,以及远程教育各种学派的形成,从而构成了远程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

远程教育基本概念的确立是远程教育学科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对远程教育基本概念的界定,也就是对远程教育作为区别于其它教育活动领域的特殊性的界定,它也是对远程教育学科的特定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的确认。远程教育学科领域有许多重要的基本概念,其中,“远程教育”和“开放学习(O p en Learnin g)”是两个关键的概念,本文作者将另文对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进行集中论述。

远程教育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阐述和发展是建立远程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核心。这些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反映了对远程教育内在规律和本质的认识的深化和综合,是指导远程教育决策和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从内容和层次上,可以将远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划分为宏观理论、微观理论和哲学理论三部分。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主要阐述远程教育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规律和特征。远程教育微观理论主要阐述远程教育和远程学习的本质、规律和特征。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则是对远程教育的合理性、远程教育的本质属性的理论论证和哲学阐述。本文作者将另文对远程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进行集中论述。

随着远程教育理论体系的建立,各种远程教育的理论学派和学说也就发展起来。不同的理论学派和学说反映出各国远程教育实践的丰富和多样,也体现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远程教育的理性认

14

识和理论概括,丰富和深化了对整个远程教育这一社会历史现象的把握(丁兴富1990b;1997b;基更1990;1993)。

远程教育学科体系

随着远程教育理论研究的进步和理论基础的成熟,远程教育学科体系也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众所周知,一种新的学科一旦确立,其本身又往往构成一个学科群,即是由许多分支学科组成的体系。远程教育学科也是如此。早在1986年,霍姆伯格在《远程教育的成长和结构》(1986)一书中描述了远程教育学科的结构和分支领域(霍姆伯格1989:170)。以下列举90年代中期远程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主要分支: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系统分析和设计,组织、行政和管理,决策和评估,经济学,远程教育和社会经济发展,教育技术和媒体,课程开发和发送、教学设计,学习支助服务,学生和支助组织的交流和通信,远程教学和教学人员的专业发展,远程学习和学生对象,远程教育中的学科教学,远程教育历史,比较远程教育等。有很多学者投入这些专门领域的研究并进行理论创造,发表了众多论文和专著,逐渐发展形成为一些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从而建立起了完整的远程教育的学科体系。本文作者将另文对远程教育的分支学科作进一步的论述(丁兴富1989)。

参考文献

1.丁兴富(1989)远距离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现代远距离教育,1989(5~6),哈尔滨。

2.丁兴富(主编)(1990a年)《世界远距离高等教育概观》。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

3.丁兴富(编译)(1990b)西方远距离教育理论。中国电大教育,1990(5),北京。

4.丁兴富(1995)信息高速公路、相互作用多媒体、远距离教育和其它。现代远距离教育,1995(1),哈尔滨。

5.丁兴富(1997a)当代开放远距离教育发展和革新中的重大课题。中国电大教育,1997(7),(8),北京。

6.丁兴富(1997b)西方远距离教育理论的最新发展。远距离教育理论与实践,天津电大学报,1997(1),天津。

7.丁兴富(1998a)远距离和开放学习的质量保证: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及其第11届年会综述(I)。中国电大教育, 1998(3),北京。

8.丁兴富(1998b)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2届年会综述。中国电大教育,1998(12)。

9.中国电大教育,1998(3),北京。

10.丁兴富(1999)面向21世纪信息和学习社会的开放与远程教育———亚洲开放大学协会第13届年会论文特辑评述。中国远程教育,1999(9~10),北京。

11.国际远程学习中心(1998)远程教育数据库(英文)。

12.霍姆伯格(1986)《远程教育的成长和结构》(英文)。

13.霍姆伯格(1989)远距离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见谢新观(主编)(1990)《国际远距离高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989)》,156—70,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

14.教育部(1999a)《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5.教育部(1999b)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见教育部(1999a)《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第339~35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6.基更(1989)1880至1990年间西方的远距离教育研究。见谢新观(主编)(1990)《国际远距离高等教育研讨会论文集(北京?1989)》,171—80,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

17.基更(1990)《远程教育基础》(有译本)。

18.基更(1993)《远程教育的理论原理》(有译本)。

19.凯伊和鲁姆勃尔(1981)《远距离高等教育》(有译本)。

20.中共中央国务院(199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见教育部(1999a)《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第1~13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1.中央电大(1999a)《广播电视大学文件选编》。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

22.中央电大(1999b)《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大事记(1977~1999)》。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

23.中央电大(1999c)《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1998)》。北京:中央电大出版社。

(本文责任编辑:曹力群)

15

创新理论与实践 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创新理论与实践-第1讲创新理论与创新型国家 1 【单选】在韩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过程中,()功不可没,对合理配置科技创新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 A. 科研投入 B. 教育发展 C. 技术进步 D. 科技管理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2 【单选】哪个国家是世界上发明专利最多的国家() A. 德国 B. 日本 C. 美国 D. 中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 A.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B.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C.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D. 以上皆是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D 4 【判断】2006年1月18日,中国在新世纪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的创新战略。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5 【判断】英国创新战略的规划设计以国家创新体系为核心展开,以实现从创新体系向创新能力的转变。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6 【判断】党的“十六大”明确的提出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7 【判断】创新型国家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国家科技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高达70%以上、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在30%以下。这种说法是否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正确 1 【单选】关于内在制度特征描述正确的是() A. 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 B. 通过政治过程获得权威的代理人设计和确立 C. 被自上而下强加并执行 D. 通常配有惩罚措施 A B C Dright 正确答案:A 2 【单选】我国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变革属于哪一种何种制度变迁方式?() A. 强制性制度变迁 B. 诱致性制度变迁 C. 源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之后的改革推广属于强制性制度变迁 A B Cright 正确答案:C 3 【单选】改革以来中国的制度变迁属于() A. 渐进式制度变迁 B. 突进式制度变迁 A Bright 正确答案:A 4 【判断】家庭承包经营改革是一步到位的全局合法化改革。() A. 正确 B. 错误 正确错误right 正确答案:错误 5 【判断】写在纸上的制度,与实际实施的制度总是一致的。()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考试及答案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Z》考试资料 一、选择题: 说明:下列各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 1、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是哪一部着作的成书?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难经》D.《脉经》E.《诸病源候论》 2、“金元四大家”中称为“滋阴派”的医家是? A.刘完素B.张子和C.李东垣D.朱震亨E.张元素 3、属于阳的事物和现象是: A.静止B.外向C.寒凉D.抑制E.晦暗 4、阳偏胜引起的病理变化是: A.实热B.实寒C.虚热D.虚寒E.假热 5、五味分阴阳,属于阳的味是: A.酸B.苦C.咸D.辛E.以上均非 6、五行中水的特性为: A.曲直B.炎上C.稼穑D.从革E.润下 7、根据五行相生规律,木的“子”行为: A.土B.水C.金D.火E.以上均非 8、五脏分属五行,肝属于哪一行? A.木B.火C.土D.金E.水 9、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传化水谷B.泻而不藏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水谷E.实而不能满 10、肝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气C.主运化D.主疏泄E.主水 11、心的生理功能为: A.主血脉B.主肃降C.主运化D.主藏血E.主藏精 12、统摄血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3、调节情志活动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4、主管生长发育是哪脏的功能? A.肝B.心C.脾D.肺E.肾 15、心的在体是: A.筋B.脉C.肉D.皮E.骨 16、肝的在窍为: A.目B.舌C.口D.鼻E.耳 17、泌别清浊是哪一腑的功能? A.胆B.胃C.大肠D.小肠E.膀胱 18、与胆的功能关系密切的是哪个脏? A.心B.肝C.脾D.肺E.肾 19、易于感冒是气的哪项功能减退? A.推动作用B.温煦作用C.防御作用D.固摄作用E.气化作用 20、具有调节汗孔开合作用的是?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心气 21、根据十二经脉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手太阴经的分布部位是什么?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6答题

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答题 1.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D.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2.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D.时间和空间相对性 3. 下列选项中,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的是:A.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4.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5.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6.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C.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7. 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8. 16世纪末,伽利略通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的说法。这件事说明:D.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C.对立统一规律 10. 生产方式是: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1. 时间和空间“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只是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空洞的观念、抽象。这段话是说: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12.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B.辩证法思想 13.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 14. 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C.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D.实践的 16.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它的:D.实践性 17.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1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机统一 在21世纪初的世界东方有一道亮丽的风景,有一面风展如画的旗帜, 有一种与众不同且令人惊艳的发展模式,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万花纷谢一时稀”的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的中国不仅占尽风情,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取得了骄人的发展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而且对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了越来越大的贡献,对世界上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也提供了重要 的启示和某种可资借鉴的经验。 那么,“中国道路”“中国奇迹”的成功奥秘是什么?其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 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坚持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思维方式,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和政策取向,把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使之相互促进、相互支撑,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秘诀,也是它的特色所 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发展的进程,是一个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第一的 观点、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奋勇开拓的历史进程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曾经说过:“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社会主义不在书斋里,不是某种先验的、一成不变的固有模式。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在亿万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实践中。它是鲜活的,日益更新的。不妨回顾一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样发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是怎样提出来的?正是因为有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有了冲破“两个凡是”的坚冰,有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复归和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找到了哲学上的理论支点,找到了现实的逻辑起点。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摸着石头过河。“望河兴叹”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他反复强调,要大胆试、大胆闯,没有一股干呀、冒呀的劲头,改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李宏伟 主讲人简介:李宏伟中共中央党校马列教研部教授 十八大会议后,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因此当下首先应该明确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怎样的特点?此前我国提出过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也一直把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十七大报告中也提出过生态文明,那么从“十七大”到“十八大”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过程?我党对此问题的认识进行了怎样的深化?如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如何在实践中落实?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仍然存在的问题。今天,我们来共同探讨在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怎样的实践路径。 从时间这一纵向的角度看,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在对大自然进行改造的同时人类也获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靠耕作维持人类生存,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各个国家,包括中华文明的诞生。中华文明的传承在世界上是一个奇迹,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没有发生断裂,与同时诞生的古巴比伦文明、古埃及文明相比我们感到自豪。正是由于中华儿女对文明的贡献使得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近代以来进入的工业文明时期,更让我们感到振奋,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不再是简单的农耕生产方式,而是机器化的大规模生产,享受更多的物质文明财富。然而,伴随着工业化大生产所伴生的环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工业文明赖以存在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被大规模开采,它们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污染,人类实现了巨大的转型,然而这种转型是黑色的转型,所以人们迫切的期待绿色转型,把人类带入生态文明时代。我们依赖的能源将不再是不可再生能源,取而代之的是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上也会发生巨大变革,以实现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好愿景。但这种顺应人类文明进程的必然要求,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并不是轻易、自觉地实现。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的党的理论自觉和把握,但更多地是,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也面临很多挑战。所以也是一种倒逼,一种迫不得已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到底是什么?是一种依靠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新的文明形态,同时是对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一种超越。这种超越强调人类要尊重自然并和自然和平相处。理解它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特点,生态文明既不是绝对超越工业文明而不进行,也不是返回到友好的农耕时代。我们所说的生态文明有一个前提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另外我们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过去更多强调的是人的发展,对自然是征服的态度,自然被过多的掠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中医基础理论Z》作业4答案

A型题: 1. 具有“体阴而用阳”特性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 具有“运化水谷”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3. 水脏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4. 具有“主藏血”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5. 五脏阳气的根本是 A.肝阳 B.心阳 C.脾阳 D.肺阳 E.肾阳 6. 《医学集解》所说的“水之上源”是指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7. 具有主纳气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 气之本指的是哪个脏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9. 具有主水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0. 与情志调畅有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1. “将军之官”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2. “生之本”指的是 A.肝 B.肺 C.心 D.脾 E.肾 13. 在肾主闭藏的功能活动中,最具有生理意义的是 A.纳气归肾,促进元气之生成 B.固摄二便,防止二便之失禁 C.固摄水液,防止水液无故流失 D.固摄精气,防止精气无故散失 E.摄纳阳气,防止阳气浮越于上 14. “相傅之官”指的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 “胃之关”指的是 A.贲门 B.幽门 C.膀胱 D.大肠 E.肾 16. 具有“朝百脉”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7. 具有“主升清”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8. 主管生长发育是 A.肝的功能 B.心的功能 C.脾的功能 D.肺的功能 E.肾的功能 19. 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府最主要的依据是 A.分布部位 B.解剖形态 C.阴阳属性 D.五行属性 E.功能特点 20. 具有“主肃降”生理功能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21. 主行水是下述哪个脏的功能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1

创新理论与实践心得体会 在11月21日,学校组织了新时期法治思维与法治风尚、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两项专题讲座,在全天的学习中,我对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更为感到兴趣,我对这专题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通过学习,我对创新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这里,我结合本职工作浅显地谈谈这项专题的心得:在本职工作中培育创新思维,重点要抓住三个方面。 一、要善于发现问题 在我们的工作当中,或多或少都存在问题。有问题不要紧,关键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认识不足。只有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才能为创新思维提供素材,创造“入口”。 发现问题,最主要的是增强观察能力。一是要善于从高处着眼,看一看你的工作计划、方针、指导思想是否对路,是否符合上级要求,是否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二是要善于从低处观察,看一看你的工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民意,群众是否乐意接受和执行。三是要善于在过程中追踪,看一看工作过渡、衔接等是否畅通高效,措施能否有效落实兑现。这样一来,问题就不难被发现。 二、要掌握最基本的方法 要做到创新思维,还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加强训练。 第一,加强学习,注意训练。在当今社会,不论你从事什么工作,学习已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一刻不学习、不进步,就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危险。要做到创新思维,就要加强学习。同时,在学习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思维方面的训练,开发自己的智力。平时,在工作当中遇到

问题,要养成经常问自己“到底应该怎么办?”的习惯,从而给自己思维施加压力,使思维保持在灵活状态,一旦注入要素,就能确保正常运转。 第二,对自己的工作要经常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指从全局性、层次性、动态性、互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问题的一种方法,系统思考将引导人们产生一种新的思路,使人们从复杂细节中,抓住主要矛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借鉴比较,寻找启发。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着的事物。我们要善于从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移位,在时间和空间上转换,在物与物之间寻找桥梁,在事与事之间搜寻纽带。找到了联系,认识了共性,我们就要结合本职工作实际,进行借鉴比较,启发自己的思路,去创新求解。 三、要勇于付诸实践 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从根本上说,还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如果没有实践,那么再好的思维也是空中楼阁。只有把创新思维与创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把工作推向一个新层次、新水平。在实际工作当中,能指出工作中弊端的人不少,但亲自去付诸实践的人却不多,他们缺乏实践的勇气和对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所以,在竞争时代,我们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增强敢于创新、敢于实践的勇气,不断开创本职工作的新局面。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思维作为意识的范畴,是从实践中产生的,又反作用于实践。我们有什么样

3学习活动——远程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通过阅读相关文献,谈谈你对远程教育均等理论的认识和理解。 答: ①均等理论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对美国远程教育的影响和作用而产生的。新技术的应用使得远程教育中的学生也可以与教师进实时交流,开展协作学习,也可以做实验、查资料和参与课程讨论等,因此远程学习者也能获得跟常规学习者相同的学习体验。 ②均等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远程学习者在学习中获得的学习经验与那些常规学习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经验越相等,则两者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也越接近。 这说明,即使不同的学习者对学习材料的使用、学习过程和参与活动的情况不同,但教学设计者都应该致力于为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者相当的和均等的学习经验。 因此,教学设计者在设计课程时,要尽可能地开发出于常规学习相同的教学材料、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 ③均等理论是建立在美国远程教育的实践基础上的一套有价值的时间方法,也可以对我国的远程教育起到指导作用。为了使远程学习者和常规学习者取得的学习成功最大程度地接近,教学设计者要尽量给远程学习者提供与常规学习相近的学习经验。比如,可以开发有强大交互功能的通讯系统、选用常规教育的教师来承担远程教育的部分工作,组织小规模的教学班、加强师与生之间的融合等等。 二、阅读下面的一段关于英国开放大学的案例材料,结合本单元所学习的远程教育基本理论,谈谈自己的感想及对我国远程教育的启示。 材料: 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上的成功有两条基本经验:一是精心设计制作高质量的多种媒体课程材料,二是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学习支助服务。开放大学在开展电子远程学习时,也始终把课程资源开发与学习支持服务放在了首位。我们从以下4个方面来作介绍: 1.课程材料 考虑到要在课程和材料方面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余地,开放大学已经开发出了三类主流的电子远程学习课程: ——网络提高型(Web enhanc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学生选择性地使用基本的电子远程服务,包括数字资源、课程网站或电子桌面、计算机会议和学习支助。但是,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时不是必须使用这些服务。 ——网络集中型(Web focused)课程:在这类课程中,使用在线的信息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是教学支助中的一项必需的要素,一些教学和学生支助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给所有学生的。 ——网络精深型(Web intensive)课程:在这类课程中,所有的教学和学生支助都是通过在线的方式发送的。 开放大学在决定用何种媒体发送课程材料时遵守着一个十分简单的原则:在使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经验,课程可以采用电子远程学习技术;然后,根据这些技术怎样能最好的满足学习目标来选择媒体。 本科生的课程中基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学习材料和服务的范围包括:不想参加寄宿学习(这是某些课程必须进行的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选择在线学习;使用电子方式批改作业;只读光盘和基于网络的交互式模拟;课程网站上和课程材料中的网络广播。如学习“环境科学”的学生能收到包含虚拟实地考察在内的数字视频光盘…… 2.数字化资源 学生通过开放大学的图书馆可以获得电子远程学习资源。它包括: ——172个与课程相关的网站,而且能链接到3825个外部资源中去;

创新与实践

创新与实践 在当今社会,创新与实践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创新与实践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源动力,创新才能发展,实践才出真知。创新与实践,这一对双胞胎兄弟主宰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和兴盛,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向世界的前沿迈进。其中,尤其是青少年特别是大学生的创新与实践尤为重要。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它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 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理论创新。 创新对于人们来说,其价值恰恰在于“价值”的增长,学习可以使很多人“成绩”优秀,创新却是个体间差别的最佳裁判。 创新的意义在于满足客观存在的需求,并能够有效解决工作生活中碰到的和即将碰到的问题。创新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的更新,事物在不断发展变化,人的观念随着新的信息、理论和新事物的出现而不断更新,引领变革的思想和理论是最高层次的创新,由此可以说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创新的模式其实很多,但任何创新都不能脱离实践,而且要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的时机、实用价值和创新的程度等都非常重要。创新就是要敢为天下先,也就是改变过去的不尽合理,使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集体永远获得领先的机会。

创新,从认识论上概括,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就是理论认识上的新飞跃,依据新的实践和事实探索新的规律,提出新发现,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认识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理论创新来源于实践,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动力和检验标准,理论创新要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人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回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的过程,理论创新也是一个不断科学总结新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丰富、完善的过程,不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实践创新指实践领域的新的突破、变革和飞跃,如制度和体制创新、技术革命技术革新等皆属于此。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又指导和推动实践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的。 实践有着诸多的含义,经典的观点是主观见之于客观,包含客观对于主观的必然及主观对于客观的必然。马克思主要强调人的社会实践,强调实践的社会性。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应该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真正的走上社会,将其应用于其中。 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转化和创新,增强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使大学生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同时使他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现象进行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理论知识进一步转化与创新并运用与实践。

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叶小文 [摘要]在处理我国宗教问题时,把握好宗教问题的根本是长期性、关键是群众性,是认识宗教问题的两个基础的、本质的属性。总结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经验教训,归结到一点,就是基本观点、基本政策要清楚和正确,基本方针要明晰和坚定。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沿着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实际相结合的路子,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为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宗教工作;理论创新;长期性;群众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在国家宗教部门工作了18年,有机会与不少宗教领袖和信教群众亲密接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随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有机会亲历了宗教界为促进社会和谐作贡献的重要进程,因而,对于近年来我国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感受颇深。 近年来,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问题的特点与规律,与改革开放的推进与探索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观点,进而凝练成宗教工作的基本方针。我们坚定不移地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加强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的团结,促进宗教

关系的和谐;推进宗教事务的依法管理,颁布实施了《宗教事务条例》和相关配套办法;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为发挥宗教的积极作用积累了新经验。 勿庸讳言,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世界观上与一切有神论对立,并且不断要求和训练自己的成员确立和巩固科学世界观。正是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领导群众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就要特别注意防止把宗教问题看作可以较为快速地解决的非主流意识形态问题,从而导致认识的“短视症”,忽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特别注意防止把信仰上的差异扩大为政治上的对立,从而导致政策的狭隘性,忽略宗教问题的群众性。宗教问题所具有的长期性和群众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问题,但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见解和浅薄之见曾经长期困扰我们。改革开放以来的宗教工作,正是在这个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认识和把握宗教的根基和关键的问题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才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工作在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了重大进展。 把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不是作一般问题而是作根本问题来看,是强调观察宗教问题必须尊重宗教发展的客观规律,于是就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研究: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一个历史范畴,要放到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进行考察;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有着深刻的客观基础,是由宗教赖以存在的根源的长期性决定的;宗教存在的长期性是整体而言,具体宗教能否长期存在取决于对社会的适应程度;强调宗教存在的长期性,主要是为了防治在观察和处理宗教问题上的“短视症”。 把宗教问题的群众性,不是作一般问题而是作关键问题来看,是因为正确对待宗教问题实质是个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应该一致起来。只有深入把握宗教问题的群众性,才能科学认识和正确发挥宗教的社会作用。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4篇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4篇 篇一: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创新实践心得体会 08110115 李成奇 时光飞逝,转眼间创新实践已经有一年了。回顾这段创新实践的日子,真的感慨万千,有辛酸,有喜悦,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啦。在这期间我最大的收获是:第一,通过实践真正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了,从实践中体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通过自我学习和老师的帮助,加强了我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设计创新精神;第三,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我学会了在学习中创新,在学习中成长。 创新实践项目,体现在两个词上面。一个就是“创新”,另一个就是“实践”。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显得极其重要。创新贯穿于人类发展的任何时期、任何角落,它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社会发展的枢纽、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加速了社会的进步,丰富了社会的财富。一个国家只有不断提高创新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国家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新时代中,各行各业都在飞速发展,如果没有创新精神,是难以适映现代社会的。所以说,勇于创新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实践也很重要。有了新方法,不去实践,也只是夸夸其谈,毫无实际意义。学校之所以重视我们大学

生参加实践活动,就是想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将新的创意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有利于我们良好素质的培养。同时,我们创新能力也得到更好的发挥。而且,我们能在实践中得到真正的知识,只有你亲自做了,体验了,才会有新的感受,“绝知此事要躬行”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重于实践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新形象。 我们的课题是关于光伏切割废液,我是一名学习精细化工的学生,当然面对最多的就是研究,实验成了我们的必修课。说到实验,那就是一种实践,自己动手,亲身经历。在大一大二的时候,都是一些基础课的学习。刚开始进行项目的时候,因为实践能力的欠缺,起初做起事来总是笨手笨脚,也觉得挺辛苦,不过在老师和同学的的关心和帮助下不断进步和成长。于是我决定就算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去,后来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通过虚心请教,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解决了很多专业上和技术难题。 “理论来源于时间,理论最终用于实践”,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平时书本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带着自己的疑问去学习了解制作设计塔板、精馏分离提纯等有关方法。在这次实践中都得以解答,并进一步让我深刻地理解、体会和证明了理论知识,让自己有了深刻地记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身为一个大学生,应以学业为重,学习就是首要任务。学习学不好,事情也很难做好。大学生

远程教育学基础

远程教育学基础 作者简介 ?陈丽女,1964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1983年9月-1988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学习,获电子学学士学位;1989年9月-1992年7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攻读硕士,获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1999年9月-2003年6月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远程教育方向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书记兼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主任。 课程简介 远程教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和方向。要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以教育的信息化推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中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陈至立 课程定位 ? 远程教育方向的入门课程 ? 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 远程教育领域专业人员提高职业能力的必修课程 ? 教育技术学专业远程教育方向的研究生在开始学习研究生课程前必须完成本门课程的学习 课程发展历程 ?1994年,第一次开设,选修课,偏技术 ?1999—2002,专业必修课,偏规律和方法 ?2002-2004,专业基础课(必修),兼顾技术和一般规律 我省远程教育发展情况简介 根据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我省―试点项目‖2004年建设投入总资金为10403.7万元。其中,国家给我省投入建设补助资金总额6935.8万元,我省配套建设资金总额3467.9万元(其中省上配套建设资金总额1733.95万元,地方配套建设资金总额1733.95万元)。 试点项目按照以下三种模式建设: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电视机(29寸或34寸)、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需要保留的教学点。 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接受优质教学资源,并同时具备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和村完小,根据学生规模,配置1-2个多媒体教室。 模式三: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每校装备一间30台终端的计算机教室,一间多媒体教室。 该项目我省建设布局为:在天水、张掖、酒泉、嘉峪关、金昌等五个市整体推进,全面覆盖五个市的农村中小学;在已完成―普九‖任务的会宁、正宁、民勤、崆峒等4个县(区)进行示范工作,整体推进,全面覆盖其农村中小学。 1999年1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正式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从1999年到现在,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已经走过了6年的历程,发展迅速,成绩显著。 (1)实施机构形成系统,规模日益扩大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中国物流业发展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 20XX年10月,中国物流学会在广东南海召开了第一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20XX年10月在北京召开第二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去年我在会上就提出,要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开成全国物流理论研究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今年的论文投稿十分踊跃,水平大有提高,涉及的面极为广泛,涌现了不少新人,这种欣欣向荣的局面十分可喜。 我想利用这一机会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中国物流理论研究 在20XX年的年会上,我曾提出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十大重点: (1)物流定义 (2)物流规划与物流政策 (3)物流成本与物流统计信息体系 (4)传统流程再造和业务转型 (5)物流市场与需求 (6)供应链理论 (7)物流信息化 (8)物流技术、装备及标准化 (9)物流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 (10)国外物流发展趋势 一年来,研究的情况如何?从今年征集的200多篇论文来看,基本上都在这10个方面。但有新的扩展,如突发事件中的物流研究、关于物流的数学模型与经济核算方法等。我认为特别取得较大进展的是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研究 对物流、物流产业、物流、物流、物流行业的基本概念,包括其内含与外延的研究;对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供应链与物流、电子商务与物流、采购与物流相互关系的研究;物流系统论与物流价值论的研究;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研究;物流与国际贸易的研究;物流与大通关的研究等等,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第二,物流与物流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最多、最广,有一些新的突破,比如物流与物流成本研

究,运作模式研究,物流外包研究,物流竞争力研究,工贸物流流程再造研究,传统运输与仓储向第三方物流服务转型研究,第四方物流研究,物流过程各方利益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方案研究等等。 第三,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研究 在编辑今年的《中国物流年鉴》时,我感到行业物流与区域物流的内容比较丰满,说明了各行各业都在关注物流的发展,如汽车物流、家电物流、药品物流、烟草物流、连锁物流、食品物流、粮食物流、邮政物流、港口物流、IT 物流、服装物流、航空物流、交通物流以及长三角物流、珠三角物流、环渤海物流、中部物流、西部物流、开发区、保税区物流等等。交通部为此专门拨款1000万元。许多部门的研究开始从宏观层面向中观与微观层面展开。 第四,物流市场研究 物流市场如何形成,物流环境包括哪些要素,物流资源如何进入市场达到优化组合与合理配置,不同行业物流市场的供需分析,物流市场主体、客体、载体与中介组织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促进物流外包的研究等等。 第五,供应链管理研究 供应链管理是经济运行中一个新的模式,今后之间的竞争将被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所代替,供应链是什么,供应链管理的要素有哪些,不同行业不同如何进行供应链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等等,这方面的研究虽然相对还比较薄弱,但已经起步,并取得可喜进展。 第六,物流信息化与标准化研究 信息化与标准化都是中国物流发展中的瓶颈,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如何在物流业发展中充分应用各种信息络技术,如何使中国物流标准化并与国际接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 我认为,中国物流理论研究起步不晚,但存在的问题是研究不深不广,这几年物流业快速发展,更显得理论准备不足,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怎么办?作为物流理论工作者,应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推进物流理论研究,使中国物流业的发展有一个较好的理论指导。这里应该提倡学术评论、批评与争论,营造一个鼓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下一步物流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我认为是以下十二个方面: 第一,物流基础理论与方法论研究 第二,物流经济学及学科建设研究

远程教育理论综述课件

远程教育理论综述 班级:13教育技术一班姓名:XX 学号:1304010411XX 日期:2015.11.10

摘要 关于我国远程教育主要涉及几个问题,远程教育的历史发展、远程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于远程教育的一些建议。还有关于我国远程教育的形式,主要有各类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等。函授教育自建国以来,有了很大的发展。现在,全国已有许多中等和高等学校举办函授教育,包括中专、专科、单科进修以及大学后继续教育等。广播电视教育是我国远程教育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 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函授教育学习者网络远程教育 远程开放教育研讨会 1.远程教育的发展史 对于远程教育的定义,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丁兴富在《中外远程教育定义和特征的分析研究》一文中指出:所谓远程教育就是学生和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基础的媒体教学占有主导地位;有组织的系统工程;以自学为主、助学为辅;在学生和教师之间存在某种形式的双向通信和反馈机制的教育活动形式。简单的说,远程教育是指师生凭借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的教育。 远程教育已经历经三代:第一代是函授教育;第二代是广播电视教育;第三代的基本特征是利用卫星、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数字信号环境下进行教学活动,被称为“现代远程教育”。 2.现代远程教育的定义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当今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实时或非实时地传递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或数据等信息,进行可视的、交互的远程教育形式。它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技术,能提供公平、广泛和廉价的教育方式,使教育效率大大提高。使学习者不再受到地理位置和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业1答案

您本学期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是您需要提交的作业。 说明:本次作业的知识点为:第一部分(1--47题),发布时间为2013-3-20,您从此时到2013-6-8前提交均有效。 A型题: 请从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最佳答案 1.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哲学的()[1分]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2.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 [1分] A.人可以创造规律 B.人可以消灭规律 C.人可以改变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3. 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这两大基本派别是( ) [1

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就在于() [1分]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割裂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对于物质的依赖性 5. 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 [1分] A.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B.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 C.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D.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 6.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 ) [1分] A.基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直接动力 D.唯一动力 7.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1分] A.是否承认世界的统一性 B.是否承认联系的普遍性 C.是否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是否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8. 提示事物发展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1分]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对立统一规律 D.容和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9. 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1分]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

2018年专业技术人员创新理论与实践答案

1.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根本途径,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恒久希望,是一个企业走向辉 煌的动力资源,也是一个人生存质量的核心载体。人类社会的一切进步,都维系于不断地( )。C:创新 2.因为有了创新,人类才发明了劳动工具,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把石斧的诞生表明: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人具有( )。B:创新能力 3.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导致人类社会和经济时代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人类的( )。A:创新思维与创新活动 4.创造与创新两者都具有( ),但两者的含义并不完全相同。创造的首创性是指“无中生有”;创 新的首创性则是指对现有的东西进行变革,使其更新,成为新的东西,可称为“推陈出新”和“有中生新”。 C:首创性特征 5.创新注重应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更高的( )。 B: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6.每一次重大的创新都会产生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创新强力地推动着( )。 A:科技进步 7.在文艺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新发挥着重要作用。没有创新的文艺家,就不会有自己的地位。所以,从社会进步上分析,创新促进着( )和人类文明。C:文化繁荣 8.在工业经济时代,提高引进和吸收消化新技术的能力是头等大事,而在知识经济时代,却强 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是知识经济的( )。在未来社会只有创新才能跟上 高科技发展的变化趋势。 B:灵魂 9.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唯有( )。A:创新 10.建设创新型国家,迫切要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特别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在于提高企业的( )。 C:自主创新能力 11.作为21世纪知识经济下的专业技术人才,不仅要具有高尚的情操、卓识的远见、合理的知 识结构,还应具有良好的创新、创造的能力与意识。因为,( )是高素质人才的本质特征,是新 时代人才的价值所在。 A:创新与创造能力 12.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依托( ),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充分展示个人的才华,才能有效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难题,做出工作成绩,最终实现人生的价值。 A:创新与创新思维能力 13.在市场经济中,企业之间的竞争尤为激烈。为此就需要不断地创新,从而就需要( )专业技术人才。A:创新型 14.创新活动是由诸要素构成并在其中发挥相应作用的( )的过程。创新活动体现了人们对规律认识的发展过程。 C:思维与实践

远程教育理论总结

远程教育理论总结 一、远程教育的宏观理论 . 彼得斯的远程教育工业化理论,1967年德文发表,1983年,英语发表。 彼得斯认为存在两种教育:传统面对面、集体教育的传统教育和新型的基于技术、机械的远程教育;(从德国教育技术专家对一般教学过程六要素分析的角度进行)彼得斯从比较教育的角度认为,传统教育的研究范式不适合研究远程教育现象,需要重新找一个研究模型; 认为工业化生产模式来研究远程教育是最适合的,比较后发现远教和工业化生产的相似性:合理性、分工、机械化、流水线、批量生产规模效益、规划准备、标准化、功能变化专业化、集中和垄断。 发展:英国鲁姆勃尔、坎培奥发展为新福特主义,彼得斯自己发展为远程教育后工业化理论 . 三代信息技术和三代远程教育的理论 年,加里森;89年尼珀;91年贝茨;丁兴富;形成和发展了此理论函授教育,多种媒体的远程教育,开放灵活的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 印刷、邮政、早期视听,单向传输电子ICT;双向传输的ICT 澳大利亚学者泰勒提出五代信息技术和五代远程教育的理论 函授模式(印刷),多种媒体模式(印刷、录音、录像、CML、CAL、交互媒体),远程学习模式(音频会议系统、视频会议系统、语音图像系统、广播电视和音频会议系统),灵活学习模式(在线交互多媒体、基于www的在线资源、计算机为媒介的通信),智能灵活的学习模式(在线交互媒体、在线资、自动反应计算机为媒体的通信、基于校园网的教学和资源) . 远程教育3中种模式和3大流派:丁兴富提出来的一种分类方法 从国家实践层次可以把远程教育分成3种实践模式:英国等国的开放大学单一院校模式;美、俄、澳大利亚的双重院校模式;中国、法国、加拿大的多重系统模式。 从学术倾向上,可以把远程教育分为三大理论学派:革命学派、趋同学派、谱系学派。 三种实践模式和三种学派相对应。 70年代到80年代,开放大学占主要位置。进来,双重模式和多重模式的院校影响越来越大。从中国的实践来看,开放大学不占主要地位。双重模式远程教育比较多。 二、远程教育的微观理论 1. 远程教育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理论 穆尔:1989年提出远程教育的三种基本相互作用的理论,学生和教育资源、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远程教育要同时有效实现三种相互作用。 2. 远程教育的两大功能要素理论 霍姆博格关于课程设计开发发送以及学习支助服务。 英国学者凯依和鲁姆勃尔:远程教育学习中课程和学生两个运行子系统 3. 以学生为中心的远程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联系、远程教育的本质特点 三、远程教育的哲学理论 1. 远程教育的自治和双向通信的理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