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

《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

《上接战略下接绩效培训就该这样搞》

第一部分:看书前列的问题,看的过程中填答案
1. 不同的群体对培训的期待
1.1. CEO
1.1.1. 企业大学要为企业战略实现服务。(前言)
1.1.2. ”把培训提升到战略执行、变革落地的告诉是很多企业董事长、CEO所期望的”P11
1.1.3. IBM全球CEO问卷调查:80%认为能力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65%的CEO认为企业当前的培训是无效的,或者针对性不强的。
1.2. 业务部门:深入业务中了解公司转型或业务开展比较典型、共性的和重大意义的问题,开发课程。(P5)

2. 培训的目的和价值应该体现在哪里?
2.1. 企业战略转型的有效手段 P6
2.2. 肩负组织能力提升,实现人的转。P7
2.3. 发现、输送人才
2.4. 支撑业务变革,提高团队对目标的认同度。
2.5. 解决业务问题,提升绩效P17。培训部门最重要的事情是协助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帮他们实现业绩目标,实用才是硬道理。
2.6. GE:组织战略变革的孵化中心、优秀干部塑造中心。
2.7. 用友大学核心业务定位:策略研讨、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提升以及文化训导。

3. 大家对培训的误区或错误做法?
3.1. 决策层把企业大学当成是提升普通员工的组织部门是错的,应该是战略转型的手段。
3.2. 培训部门以组织上课、执行员工培训、采购课程等事务性工作为主,远远没有做到培训链接战略。
3.3. 企业大学课程贩子阶段。四处打听什么课程好,老师牛=没有逻辑的行为。没有体现培训价值。没有和战略有效搭界。
3.4. 用课酬来吸引老师,这样吸引不到好老师。
3.5. 包括CEO在内,所有的部门在年度工作计划中,都描述能力提升计划。但是培训部门的年度培训计划却与业务部门的能力提升计划脱节。
3.6. 年度培训计划形成过程有问题。培训计划的形成原本是过程,我们非要把它简化成只要结果。很多需求并不是业务的需求。
3.7. 企业大学的定位,有的聚焦新员工培训、有的只聚焦领导力,有的定位在变革推动导向。有的企业大学定位是课程贩子,只能满足业务部门零散的培训需求。
3.8. 有的部门经理参加了外部的培训,自己感觉有收获,回来让培训部请老师来讲,完全不分析业务是否需要。
3.9. 课程体系的设置。不是简单列出课表了事的,一开始搭建体系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3.10.传统课堂以知识输入为主,希望学员课后联系。殊不知,当让都没有感觉,课后怎么使用。导致培训效果接近于O. 讲师应该努力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要授课效果,
3.11.培训领域的误区:员工能力不

行,找新课,不同主张、流派的课程都上了,学员能力还不提升。

4. 怎样的培训,能获得各个层面客户(学员、经理、公司老板)的满意?
--应该就是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也许还能帮助到HR其他模块的工作)
5. 培训面临的困难?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6. 培训从业者应该如何努力?
7. YY所在的公司可以有哪些借鉴和行动计划?
7.1. 公司的战略层面的培训,需要重视。例如LEAN培训。
7.2. 培训价值体现的首先是赢得内部客户的认可。
7.2.1. 年度培训计划,大多不贴合真正的解决业务问题的需求,因此多做一个少做一个无所谓,不能体现培训价值。收效甚微。
7.2.2. 赢得客户(员工、经理、大老板)的价值认可才是重要的。
7.2.3. 培训体系的建立,需要依靠群众的力量。
7.3. 具体操作层面:
7.3.1. 聚焦问题的培训设计。(了解业务真正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如何了解有点困难)
7.3.2. 行动学习的方式来形成问题讨论、总结。
7.3.3. 讲师主要角色是要设定情境、抛出问题、引发学员思考。(目前公司的课程设计八步法被执行的力度不大,为什么?)
7.3.4. 打造精品课程。

第二部分:读书笔记正文(第一章)
1. 用友大学CEO作序=CEO对培训的期待
1.1. 企业大学要为企业战略实现服务。用友企业大学,不论什么形式,都与企业战略愿景、业务策略、流程制度、文化训导紧密结合,支持了业务的目标。

2. 作者田俊国的前言中表露出的使命感=培训现状普遍不如意的表现
2.1. 学院派翻译外国著作,很少实践
2.2. 培训公司倒卖课程
2.3. 培训管理员疲于应付部门离散培训需求,顾不上或想不起转眼教育和心里学
2.4. 学员、甚至国人,找到一堂印象深刻的课很难,大家对上课的印象很痛苦。

3. 第一章:做上接战略下接绩效的培训(与组织战略和员工绩效之间没有关系的,没有价值。)
3.1. 培训如何上接战略
3.1.1. 变革的时代中,以胜任力模型为中心的培训模式或将破产。因为,岗位胜任力假定岗位的要求是不变的,人的能力更不上岗位要求,所以要培训。但是,环境变化,业务快速转型,造成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等于环境变化的速度。
3.1.2. GE公司如何做培训:1)和岗位素质模型相关组织多年沉淀的知识,用E-learning 自学 2)其他除了领导力课程,都是紧贴业务,以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为输入的培训。=深入业务中了解公司转型或业务开展比较典型、共性的和重大意义的问题,开发课程。(用友正式这么做,才得到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
3.1.3. 企业战略转型的有效手段:企业变革的推

进型。
3.1.3.1. GE变革成功的公式E=Q*A.(Q是决策质量,A是团队对决策的认同程度。变革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对目标的认同程度。)
3.1.3.2. 肩负组织能力提升的企业大学在将大有可为。实现人的转变非常重要。
3.1.4. 培训是管理者的重要职责
3.1.5. 企业大学是变革的助推器
3.1.5.1. 角色:战略有效执行、变革成功
3.1.5.2. 部门协助推动企业变革;激发和释放蕴藏在员工身上巨大的潜能。
3.1.5.3. GE的克劳顿维尔定位:培养人;组织战略变革的孵化中心、优秀干部塑造中心。
3.2. 如何下接绩效
3.2.1. 业务计划一致:
3.2.1.1. 年度培训计划形成过程有问题。培训计划的形成原本是过程,我们非要把它简化成只要结果。很多需求并不是业务的需求。
3.2.1.2. 正确做法:和业务部门一起研讨星辰共培训计划。分析年度业务策略。年度重要策略和重点工作有哪些,根据战略、机遇、优势、劣势,以及团队能力现状分析,去除需要提升的能力。
3.2.2. 培训需求的三个来源:能力驱动、问题驱动、战略驱动。
3.2.2.1. 单纯提升员工能力叫单环学习。
3.2.2.2. 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学习通常除了能力问题之外,还要探究企业战略、制度、路程的合理性,随时可能引发变革=双环学习。
3.2.2.3. 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单环学习,还要涉及双环学习。
3.2.2.4. 用友大学核心业务定位:策略研讨、专业基础能力和通用能力提升以及文化训导。
3.2.3. 紧贴业务的课程开发
3.2.3.1. 在一个快速转型的组织中,建立课程体系没有直接聚焦战略转型中存在的问题来得更直接。课程体系固然重要,但不一定是最重要的。培训部门最重要的事情是协助业务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帮他们实现业绩目标,实用才是硬道理。
3.2.3.2. 体系是自然形成的,不是简单列出课表了事的,一开始搭建体系只能是纸上谈兵、闭门造车,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3.2.4. 课程内容聚焦业务需要
3.2.4.1. 课程需求调研是头等大事:每门课究竟应该涵盖哪些知识点、解决哪些问题、培养什么技能,明确这些很重要。
3.2.4.2. 筛出关键的排名前六七名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根据二八原则培训就要聚焦这些问题。
3.2.4.3. 培养学员,不撒胡椒盐,重点培养那些高忠诚度、高经验值、高绩效、高潜能、高传承能力的五高人才,再由这些人才去带动其他人才。
3.2.5. 微行动学习保证培训落地
3.2.5.1. 培训过程只抛问题不给答案,讲师组织自学员进行实际问题研讨,收集学员的观点和建议,

快速形成一个解决问题的建议方案。把第一次行动学习的结果整理,进行全国培训。
3.2.5.2. 问题是大纲,学员是老师,讲师是催化师。
3.2.6. 讲究实效的课堂培训
3.2.6.1. 研讨形式,讲师给场景、提问题,引发学员讨论,组织学员进行一一协商,由学员回报的形式进行。
3.2.6.2. 传统课堂以知识输入为主,希望学员课后联系。殊不知,当让都没有感觉,课后怎么使用。导致培训效果接近于零. 讲师应该努力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要授课效果,那些让学员下去自己琢磨、联系,试图在自己不能控制的环节要效果的培训注定是徒劳的、自欺欺人的。
3.2.6.3. 课堂上,老师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具体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自信,兴趣,收到激励,然后下课去“习”
3.2.6.4. 课堂效果要当堂检验,事后用柯氏四级已经完了。态度类的技能,就要让学员用自己的语言,结合自己的经历阐释;动作技能和智慧技能,就要求学员当堂联系至少四遍以上;信息类知识,自己学习就可以了。
3.2.7. 课后强化和学员的交流
3.2.7.1. 比较好的办法是把所有受过培训的学员组织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强化的社会影响圈。
3.2.7.2. 向学员征集优秀 应用的案例。
3.3. 对员工进行系统性培养
3.3.1. 课堂解决的问题实在有限。70%的能力是工作中学习的,那么需要让员工在挑战性任务中快速成长。
3.3.2. 社会关系助力成长(师徒制、上下级正式的绩效辅导、团队沙龙等)。
3.3.2.1. 反馈是学习发震的关键。
3.3.2.2. 寻求反馈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诉求。如果管理者忽视了给员工正式的、积极的反馈,员工不会停止其寻求反馈的步伐,他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探求-猜测、打听、试探,当然这些自寻反馈所得到的信息不一定客观,全面。但员工会以这些信息为主进行意义构建,形成自己的认知,并一自己的认知作作决策和采取行动。
3.3.3. 总结:对员工系统培养是下接绩效的重要措施,这个措施落地需要机制,需要将内训机构、管理者、员工个人形成合力,也需要挑战性工作、发展社会关系和课堂培训数管齐下,是一个系统工程。组织绩效是员工绩效的汇总,帮助员工发展、促进员工提高绩效是仅次于组织战略定位的大事。
第三部分:看完全书后的感受
1. 值得借鉴的部分(本书亮点)
1.1. 否定了一成不变的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而倡导能引发学员思考,贴合实际问题的培训(聚焦问题)。而不迷信课程体系。
1.2. 培训的定位和价值的思考。关注企业的战略和员工的发展,又着眼于实际的业务问

题。
1.3. 强调“情境”,即把培训场地当成实际工作的练习场。
1.4. 讲师在培训中担任“催化师”的角色。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员。
2. 依旧值得思考的问题
2.1. 什么是培训体系?既然是一个体系,就不能只是HR搭建起来的,而是众多力量一起构建的。究竟什么才能吸引这些力量凝聚在一起,又究竟要做什么?
2.2. 目前很多公司的培训,确实停留在贩卖课程的角度,而培训评估只做纸面文章。谁来承担培训主管的培训?市场上所谓的,搭建培训体系的培训,真的合格吗?他们曾用培训体系给企业创造了什么价值?还只是想当然搬西方的理论?谁来关注企业HR从业者面临的困难,和他们努力的方向?
2.3. 培训,作为HR工作的一个模块,如何真正和其他模块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有机体,来提高HR的价值。
2.4. 究竟什么是培训,只是KAC的交付吗?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是需要有热情和信念去尝试一系列的未知,并把这些尝试转化为对企业有价值的积累。
2.5. 很赞GE企业大学的定位。变革的孵化中心+人才培养。究竟人家是怎么做到的?又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