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信息技术创生型导学案

一、学习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教材介绍了信息的含

义,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过程,以及信息社会。为了更生动的对这些知识进行说明,教材加入了“一鼓作气”、“大庆油田情报的获得”、“贝卡谷地之战”、“计算机出故障后”和“UFO”这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简单地阐述了什么是信息、信息获取的方法、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信息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小学毕业,在注意力方面还保持了儿童的一些特征。由于

是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课堂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趣味性,把基本知识讲清楚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

3、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自身素质,加强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和道德,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优越性,使其能端正学习态

度,能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重难点:1、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的获取、处理过程及发展。

六、学习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辅导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七、学习过程:

引入: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进入了如火如荼的信息时代。什么是信息?如何获得信息?

获得信息后又如何处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一、信息的含义

(任务):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并回答问题“两军交战时,鼓声表达了什么含义?”

(学生):进攻。

(问题):是否鼓声就一定表示进攻?请学生再看例子。

(任务):通过看图片,回忆电视中的场景。回答问题:“衙门的鼓声表达了什么含义?”(学生):告状。

(任务):“节日或重大仪式中,鼓声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庆祝。

由此得出:可以用相同形式的鼓声表达不同的含义。

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含义。

例如: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变形金刚,你要向他表达“苹果”这个含义,你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1、用文字“苹果”或是文字“apple”

2、用声音“苹果”

3、画一幅图

(教师总结:)文字,声音,图形只是载体,它所承载,所包含的意义叫做信息。

得出定义:人们通常把声音、数据、文字、图片、影像等载体中所传达的意义叫做信息。(重点)

(板书)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板书)1、信息的获取

(任务:)我们教科书的封面是什么颜色?茉莉花的气味是想还是臭?棒棒糖的味道是怎么样的?

(学生:)略

(任务:)我们是如何知道的?

(学生:)眼睛看,鼻子闻,舌头尝。

(教师引导:)这些信息是通过我们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取的。

这有什么优点?同时又有什么缺点呢?

(学生:)优点是直接。缺点是范围太窄了。

(教师引导:)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来获得更多的信息。

图片展示:哈勃望远镜,手机,互联网。

(板书)2、信息的处理

(材料阅读)《国际上是如何得到大庆油田的情报的》

问题:1、本文中载体的类型有哪些?

2、对得到的信息做了哪些处理?请举一个例子加以说明。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信息处理就是对信息进行分类、检索、筛选、存储、发布等操作。其目的在于对信息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材料阅读:)《贝卡谷地之战》。

问题:为什么叙军会输掉战争?他们在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过程中犯了什么错误?

(板书)三、信息社会

(板书)1、信息社会的特点

信息被广泛利用和充分共享。从很多例子可以看出,信息社会已经来临,在信息社会里,人们对信息的需求量日益增长,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处理大量信息,而计算机作为处理信息的强有力的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应用越来越广。信息社会是信息得到广泛应用和充分共享的社会。及时而准确地获取、处理、利用信息,能使人们在政治、经济、生产、科研、军事等活动中获得先机,从而掌握赢得胜利的主动权。

(板书)2、计算机不仅是技术,而且形成了计算机文化。

例子:1、新闻不在电视上看,网上看;

2、聊天不打电话,用QQ;

3、写信不通过邮局,用E-mail;

4、上课不写黑板,用投影。

八、本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信息以及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并且了解

到了信息社会的特点。

九、作业布置:课后思考、讨论:人们获取信息有哪些主要途径?课后探索:UFO存在吗?

十、板书设计: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

一、信息的含义

二、信息的获取与处理

1、信息的获取

2、信息的处理

三、信息社会

1、信息社会的特点

2、计算机不仅是技术,而且形成了计算机文化。

三年级信息教案

第1课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 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 教室里的板书,挂图…… 图书馆里的书报…… 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电脑中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诸如键盘、鼠标、语音识别等电脑输入设备,

九年级下册历史第三、第四单元教案

第三、第四单元共15课时 第十课、“冷战”与“热战”(2课时) 一、课程标准(内容标准) 简述杜鲁门主义等史实,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初步认识霸权主义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 导学目标(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铁幕”演说和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阅读“每课一得”,掌握世界格局的概念培养分析和理解能力。通过比较北约和华约,培养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铁幕”演说主要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资料中获得知识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进一步分析两极对峙局面形成的必然性及其对历史造成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两极格局的形成,初步认识“冷战”对人类进步和安全的威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世界和平的可贵。 二、导学重难点重点冷战”政策的表现难点“冷战”政策的实质及世界格局的变化导学设计意图由二战导入,学生自主看书,小组讨论与教师分析结合来学习新课,最后引导学生反思。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导学设计过程教师导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化设计一、复习导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入课题。二、设计问题:归纳比较两次世界大战的规模?通过两次世界大战及其他战争的学习你认为战争应具备什么特点?具有什么样的表现方式?总结:以上是我们认识的流血、流汗又流泪的战争,然而还有一种战争,并非通常意义上的战争,它是一种特殊的阵营对抗形式,这种对抗形式亘古未有,那是什么样的战争呢? 三、进行新课: “冷战”与“热战” (一)、“冷战”政策: 1、背景: (1)美苏矛盾的初步体现(雅尔塔会议)分析课题“冷战”概念理解分析举例说明“热战”理解自由回答交流分析补充详解有“冷战”就有“热战”谁能解释一下?补充、明确概念启发引导启发分析,适当补充雅尔塔美苏矛盾初显(2)战后美国的形势: 2、表现 (1)序幕:“铁幕”演说 (2)开始标志:(政治上)杜鲁门主义1947年 (3)发展:(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建立1949年军事政治集团 3、冷战的结束:1991年 (二)局部“热战”

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科版初二下) (2)

第二节《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苏 科版初二下) (2) 一.教学目标: 1.明白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 2.通过摩擦起电实验,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能够由更小的粒子组成。 3.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隐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并明白这种探究 还要连续进行下去。 二.教具: 玻璃棒、丝绸、毛皮、橡胶棒、小纸屑 三.教学过程: 1.物质的微观世界 师: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的,那分子是不是最小了呢?还可不能够再分? 生〔谈谈分子后回答总结〕:分子是有原子组成的,原子是不显电性的。 师:比如水分子H2O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二氧化碳分子CO2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组成的。 师:既然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原子能否再分呢?

[摩擦起电实验]: 〔1〕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够吸引小纸屑 〔2〕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能够吸引小纸屑 师;从刚才的实验能够看出什么?〔摩擦能够使原先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提咨询]〔1〕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与此类似呢? 〔2〕既然原子是不显电性的,什么缘故摩擦能起电呢? [启发] :原子是能够再分的 〔阅读课本P31并观看录象〕 [观看录象后提咨询]: 师:原子是由什么组成的?原子核是由什么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对电子有一定的束缚作用,使得电子围绕中央的原子核作圆周运动;原子核是由质子 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又是有许多的夸克组成的。 师:我们现在来共同分析一下以上的微粒都出现如何样的电性?原子是不显电性的,而组成原子的电子是带负电的,因此原子核 确信带正电;而中子是呈中性的不带电,因此质子确信的是带 正电的。 总结:物质是由大量的分子组成,分子是由不显电性的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带负电的电子和带正电的原子核组成;原子核是由带正 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是由大量的夸克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7.3 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不是微观粒子的最小单元,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2、认识到原子也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原子还可以有更小的微粒组成。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重、难点】重点:感知丰富的微观世界,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难点:认识到原子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元 【教学突破】通过课件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教学用具】 课件,分子结构模型等。

【当堂训练】 1.在探索物质结构的过程中,_______ 首先发现了电子,_______ 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2.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带负电的构成的,位于原子的中心,受原子核的吸引,绕核高速运动。原子核是由和 构成的,带正电荷,不带电。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构成的。 3.科学家在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历程中,首先发现了() A.电子B.质子C.中子D.夸克 4.下列关于氢原子的模型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 5.原子直径的数量级为() A.10-5~10-9m B.10-10m C.10-12~10-14m D.10-15m 6.下列关于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原子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B.原子核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C.原子的个数一定等于中子的个数 D.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 7.在人类认识原子结构、对粒子进行研究过程中,目前最有力的武器是()A.高倍率的电子显微镜B.各种高能量的粒子加速器 C.聚光效果好的大型望远镜D.各种类型的电子扫描仪 【收获反思】

信息技术第一课

第1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1、了解信息的含义,能够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 2、了解信息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含义。 3、交流讨论信息和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 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和交流信息 的愿望。 4、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5、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掌握计算机的组成原理及各部件的作用。 重点: 1、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概念及应用,能合理的使用信息技术。 2、认识计算机的组成,并记住各部分的名称。 难点:区分信息和信息的载体,深入理解什么是信息。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本节课落实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课本第1-3页,自主高 效预习,初步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查阅不同的字典,看看他们对“信息”一词是如何解释? 3、完成预习自测,并把疑问写出来。 预习自测 一、什么是信息 1、古人诗句“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梦断美人沉信息,目穿长路倚楼台”“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中信息是指,从诗句中你可以感知到。 3、例举你身边的信息有哪些? 4、查不同的词典,他们对信息是如何解释的? 二、信息的作用与特征

1、信息的作用有哪些? 2、信息具有哪些特征? 三、信息素养 你理解什么是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科的目标是什么? 我的疑问 请你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等待课堂上和同学探究解决。 学始于疑,我思考,我收获!

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 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 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 ,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4、信息的作用(连线) 闹钟的铃声 天气预报 交通信号灯 在教室、图书馆学习 看电视 5、根据信息的特征,结合实际生活举出一些实例填入表中并思考信息除了这些特征外,还有什么特征。 信息的特征 信息有使动的作用。 信息有告知的作用,信息有为决策提供依据的作用。 信息有欣赏的作用。 信息有认知、学习的作用。

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25分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的含义及其特征。 2、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自身信息素养,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优越性,使其能端正学习态度,能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信息和信息社会的含义;2、信息和信息社会的特征。 教学难点:1、对信息和信息社会的含义的理解;2、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之间的关联。 三、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节课叫什么?” 学生回答:“电脑课”,“计算机课”,少数同学能够回答出“信息技术课”。 教师设疑: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叫信息技术课,那么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什么是信息社会?从而引入新课 (板书)信息与信息社会 2、讲授新课 (1)信息的概念 教师用课件展示几幅图片。 教师提问:能从图片得到些什么内容? 学生回答:照片中的符号、颜色、图像等。 教师回答:你们都说的很对,这些就叫信息,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对信息的广泛的理解: 1、对消息接受者来说是预先不知道的报道(辞海); 2、用来通信的事实,在观察中得到的数据、新闻、知识(美国、韦伯); 3、是一切物质和事物的属性,信息是谈论的事情、新闻、知识(牛顿);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出信息的概念。 通过给予具体事例,师生互动,从而得出信息的基本特征。 (板书)信息 (2)信息技术的概念 教师总结:同学们,刚刚我们理解的信息的含义、特征和作用,那我们获得信息之后怎么让这些信息变成有价值的东西呢? 学生回答:对信息进行加工 教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而加工过程所涉及的内容就是信息技术,请同学们翻开课本,找到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信息与信息社会

信息与信息社会 【教学设计思想及知识背景】 “认识信息世界”是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内容有信息的概念、信息的特征、信息的作用。如何让学生把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因为“信息”这个词虽然平常大家都经常听到,如信息社会、信息时代、信息爆炸等等,但到底什么是信息,学生就讲不清了,而且信息这个概念非常抽象,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学生把握信息的本质特征是掌握概念的关键,必须让学生从感性上去认识,再由信息过渡到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从而增强学生学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的决心。 【知识目标】 1.理解信息的概念,懂得什么是信息。 2.了解信息的几种典型特征及其表现。 3.知道信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以及懂得利用信息为人类服务。 【能力目标】 学会利用身边的信息,掌握信息技术的主要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认识到信息对人类的重要性。 2.能够辨别信息的真伪性,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激发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信息的本质概念。 【教学难点】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出信息的概念 问题导入: ①师:“今天是我们的第一节课,大家知不知道我们这门课叫什么?”

生:信息技术。 ②师:为什么以前叫电脑课,现在改为信息技术课,什么是信息、什么是信息技术?(教师设疑) 生思考。(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很难回答) 2.播放课件:多媒体图片和录像(古代烽火台信息的传递、报纸新闻摘选、电视宣传广告、一些商品的商标等例子) 师:从图片和录象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生答:古代战事传递,奥运报道、娃哈哈、蒙牛、伊利牌等产品的广告。 总结归纳“信息”的概念:刚才大家从图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东西就是我们从这些媒体中得到的信息。事实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接触信息。对人类而言,五官能直接感受到的一切,比如你所读过的书,你所听到的音乐,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嗅到的气息,你所想到的问题,你所做过的事情等,这些都是信息。广义地说,一切存在都是信息。除了人类五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以外,我们通过各种手段、各种仪器感知到的一切也都是信息。谁能用一句话来总结什么是信息吗? 生:总结。 师:(补充)信息是对事物的状态、特性和运动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客观描述。 师:你们在生活周围中曾获得过哪些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报纸、广播、互联网、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回答。) 生答:学习生活用品、汽车、交通、动画片、电视剧预告等等。 二、指导学生认识信息的特征 师:我们会发现,信息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信息有哪些特征?怎样才是信息呢? 播放课件:特征一:当我们在传递信息时,有的要通过纸张来传递,有的是刻在光碟上,还有的是靠我们的大脑来记忆存储信息,当我们需要信息时,就从这些存储信息的载体获取信息。不管我们怎样传递信息,信息总是要依附在一定的介质上,这说明信息有怎样的特性呢? 学生回答,师补充:依附性

苏科版探索更小微粒教案

第七章从粒子到宇宙 二、探索更小微粒 南京市文枢中学张恺宁 [设计说明] 本节的教学设计,主要从三个层面来展示比分子更小的微观粒子世界:第一方面通过学生查阅资料,制作水分子的模型,结合学生在有关科学、自然等课程中所获得的对原子、分子方面的基本认识,是学生认识到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第二方面展示了比原子更小的世界,通过学生探究摩擦起电的活动,得出原子还是可以再分的,使看起来很深奥的知识通过巧妙的探究活动来体会认识。第三方面是展示了人们在探索原子内部的粒子世界所做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激励学生献身科学的志向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2、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了解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 3、对物质世界从微观到宏观的尺度有大致数量级的概念。 4、通过对微观粒子的了解,知道自然界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需要人类不断去探索、研究,感知微观世界的丰富,体会人类在揭示微观世界奥秘所取得的重要成就。 [教具学具] 石墨、金刚石分子模型;DNA分子模型;反映原子模型的课件;玻璃棒、纸屑、丝绸;阴极射线管;纸风车、水分子模型、塑料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了解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历程。 2、难点: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 课前研究(学习)的问题] 1、查阅资料,了解水分子的构成,并制作模型 2、了解一些微观世界中的粒子的基本知识

[保留板书] 二、探索更小的微粒 1.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 3.人类探索更小粒子的历程 1897年,汤姆孙——发现了电子 1919年,卢瑟福——发现了质子 1932年,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 1961年,盖尔曼——提出夸克的设想 [教学评价] 1、本节课的教学建立在老师与学生充分准备的基础上,第一节学生在学习了物质的分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信息技术创生型导学案 一、学习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教材介绍了信息的含 义,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过程,以及信息社会。为了更生动的对这些知识进行说明,教材加入了“一鼓作气”、“大庆油田情报的获得”、“贝卡谷地之战”、“计算机出故障后”和“UFO”这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简单地阐述了什么是信息、信息获取的方法、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信息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小学毕业,在注意力方面还保持了儿童的一些特征。由于 是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课堂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趣味性,把基本知识讲清楚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 3、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自身素质,加强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和道德,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优越性,使其能端正学习态 度,能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重难点:1、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的获取、处理过程及发展。 六、学习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辅导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七、学习过程: 引入: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进入了如火如荼的信息时代。什么是信息?如何获得信息? 获得信息后又如何处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一、信息的含义 (任务):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并回答问题“两军交战时,鼓声表达了什么含义?” (学生):进攻。 (问题):是否鼓声就一定表示进攻?请学生再看例子。 (任务):通过看图片,回忆电视中的场景。回答问题:“衙门的鼓声表达了什么含义?”(学生):告状。 (任务):“节日或重大仪式中,鼓声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庆祝。 由此得出:可以用相同形式的鼓声表达不同的含义。 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含义。 例如: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变形金刚,你要向他表达“苹果”这个含义,你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1、用文字“苹果”或是文字“apple” 2、用声音“苹果” 3、画一幅图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教案)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教 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 汕头市聿怀中学王霞 一、案例背景信息 1.模块: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 2.年级:高一级 3.学时数:1课时 非上机时间20分钟,上机操作时间25分钟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了解信息发布的各种途径和评价信息发布的效果; ②让学生能够完成将作品在局域网和因特网进行发布的操作; ③让学生了解信息交流的各种途径,并且能够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交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参与两项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信息发布和交流的技能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②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 ③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④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的情感; (二)内容分析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是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四章第5个课时的内容。新课程内容标准要求学生在本节课要学会合乎规范地使用网络等媒介发布信息,表达思想。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同时学生在日常生活或者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经常会需要向别人展示自己的一些信息,要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发布信息,效果才会更好呢;还有如果学生遇到各种各样实际问题或困难,需要寻求别人的帮助和经验的时候,要采取什么样的交流方式才更恰当呢。这些都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除了可以通过网络,还有其他很多种方法和途径,在这节课中我们应该涉及,并且要求学生认识和了解,但同时根据新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这节课的侧重点是要求学生将自己的作品通过网络进行发布,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与他人进行交流,因此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为: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信息发布的各种途径和评价信息发布的效果;

7.3《探索更小的微粒》教案

课题:《探索更小的微粒》 上课时间:2015年3月20日年级:八年级主备人:周维良修改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由原子组成,知道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化合物分子,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称为单质分子。 2,通过摩擦起电等活动,了解原子是由更小的粒子构成的。 3.通过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更小微粒过程中已经取得的辉煌成果及相关的科学方法。 4.了解原子的核式结构,并能认识到这种探索将不断深入,初步了解已发现的微观粒子的尺度,并记住其数量级。 5.通过阅读和活动,激发学生对物质微观结构的兴趣和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教学重点:1.原子结构模型与原子核 2.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教学难点: 物体带电原因和摩擦起电的微观解释 实验器材:PPT课件 教法:讲授法、合作交流法学法:做练习、讨论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及意图

一.引入课题 二 教学过程①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物质的微小结构的那些知识? 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 子 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②分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交流课后查阅的有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粒子的知识。 ③我国古代有这么一段话“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呢? (观察)几个物质结构的分子模型 ①分子是不是可以无休止地分下去呢?原子还可以再分吗?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构成物质的 最小微粒。同时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是由更小的原子构成 的。 一、分子由原子组成 1.不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化合物 2.相同原子组成的分子构成单质 ②石墨分子、金刚石(钻石)、富勒烯(很好的超导材料)这 三种材料都是由同一种原子即碳原子组成的,我们可以看 到它们有什么不同? 它们原子的组成形式不一样。同时导致了某些性质也不 一样,如石墨较柔软便于书写,金刚石很硬,能用来刻划玻 璃。但这几种物质都是由一种原子组成的,它们是单质,组 成它们的分子叫单质分子。 ③水分子和生物分子是属于哪一种分子? (观察)DNA分子模型,它由多种原子组成。 ④原子是不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呢? (活动1)摩擦起电 实验器材:一根玻璃棒、一块丝绸和一些碎纸屑 现象:摩擦过的玻璃棒能吸引纸屑 请利用你身边的物体做器材,完成这样类似的实验。 用塑料尺和头发摩擦、用钢笔套和衣服摩擦、用圆珠笔和 头发摩擦。 ⑤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的发生? (活动2)用一只手抓住绳的一端,用另一只干燥的手自上 而下地摩擦几次塑料绳。 猜一猜:会出现什么现象? 现象:塑料绳散开 问题: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而分子是不带电的。分子又 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也是不带电的。而物体相互 摩擦带上电后,物体与物体之间有了两种不同的作 用。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猜想:原子可以分成更小的微粒 1897年,汤姆逊借助阴极射线管发现了电子,知道了原 不是。 学生交流。 分子中还有 更小的微粒。 不是。 石墨分子成层 状,金刚石分子 成塔状,富勒烯 分子像个足球。 水、二氧化碳分 子属于化合物 分子。 石墨中的分子 属于单质分子。 学生活动 塑料绳合拢、塑 料绳合不拢、没 有变化。 原子核由更小 的粒子组成的。

信息技术——信息与信息社会

第5章信息与信息社会 单元一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 〖单元概述〗 现代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蓬勃兴起,迅速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引起了人类社会全面、深刻的变革,人类因此进了被称为“信息社会”的时代。本单元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信息技术带来的新矛盾和新问题。 〖课程标准〗 1.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2.能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学习目标〗 ◆知识性目标 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认识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矛盾和新问题;认识技术的两面性,形成对待技术的正确方法。 ◆技能性目标 掌握一定的信息安全防范技术。 ◆情感性目标 体验信息技术给学习和生活带来的变化;体验信息技术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能够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前段时期播放的好莱坞大片《黑客帝国》吗?其中有几个电影片断大家是否还有印象?(播放“子弹时间”“三百六十度旋转”“复制人”等片断。) 同学们知道这些特技是如何拍摄出来的吗?我们再来看一个短片。(播放特技制作的短片。)二、阐述课题 1.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 在当前众多的电影中,运用特技镜头的不仅仅是《黑客帝国》,还有《指环王》、《星球大战》、《哈里波特》等等也都大量运用了特技镜头,而这些特技镜头也正如短片中所说那样,绝大数都是通过计算机创作出来的,并且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视觉效果。因此电影与信息技术与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其实电影本身也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 信息技术的诞生与发展,给电影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种巨大变革不仅仅体现在电影中,也影响到了我们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大家能不能再说说在你周围信息技术给你的生活、学习还带来了哪些影响?请同学们在我们的BBS中发表自己的看法。 (预设的讨论主题有“信息技术给个人带来了哪些便利和实惠”“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哪些改变”“信息技术对我们的就业产生哪些影响”“信息技术促使人们的思想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

课堂教学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师进行课程参与,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渠道。改变课堂教学过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每一个学生都应是关注的对象,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同时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道德表现和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它要求教师必须用心、用行动去施教,而不是做传声筒。因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师生互动,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人关注的话题。下面,本人就课改以来在这方面的尝试和体会,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了解、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是为师生互动做好良好的铺垫。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只有在了解、掌握“对手”的情况之下,才能有的放矢,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接手一个新班时,必须全面的并且在最短时间内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包括:姓名、爱好、个性、特长、学习、家庭背景等等。可以从多渠道去了解,任教过的老师、学生档案、家长和自己的观察,这是一项非常重要而又艰难的工作,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但是做好了这一步,可以使以后的教学工作针对性强,能够因材施教,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师生的互动大下很好的铺垫。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营造师生互动的环境。 “民主、宽松与和谐为真谛”的教学环境是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建构、自主发展的重要前提。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的观众、听众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过多的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这就要增加教师的情感投入,建立融洽、和谐、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使教师、学生能够互动起来,他们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三、努力使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选取开放、多样湖互动的教学形式,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生机和活力,是师生互动的关键。

必修2 5.2 信息社会的法律与法规 教案 第1课时

第5单元信息社会的建设 5.2 信息社会的法律与法规 本项目主要围绕“信息公开和保护知识产权”两部分内容开展学习。通过“保护个人信息,合法进行信息公开工作”“利用网站做好学校相关信息公开工作”和“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三大模块的设置,分别探讨了四个方面的问题:个人信息管理与保护、设计学校信息公开网页、分辨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在选择图片中主动保护知识产权。 个人信息管理与保护问题主要通过学生上网查找网站隐私政策,分析网站隐私政策包含的主要内容,了解网站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原因、方式及需要承担的责任,合理、合法的进行信息公开,并有效地保护个人信息。 设计学校信息公开网页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亲历“信息公开”网页内容分析与选择,了解信息公开的三种方式,完成“信息公开指南”网页的制作,理解信息公开对社会、学校、家长及学生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1、了解网站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原因、方式以及需承担责任。 2、理解个体信息与组织信息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原则。 3、知道信息公开的基本形式,理解其对建设信息社会的意义。 教学重点:网站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原因、方式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 教学难点:网站收集用户个人信息的方式。 教师准备:打开微机,课件、投影仪等。 学生准备:结合课本提前预习。

请同学们上网搜索,了解“隐私政策”。 1.通过搜索引擎搜索“隐私政策”。 2.在搜索结果中选择一个网站。 3.打开“隐私政策”页面。 活动1个人信息管理与保护网站隐私政策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如何收集个人信息。 2.如何使用个人信息。 3.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4.如何使用cookie等技术。 5.如何为第三方提供个人信息。 网站隐私政策声明有效地保护了用户的个人 隐私及合法的权益。 查看“隐私政策”页面,完成书上 活动1中“网站隐私政策小调查”。 (1)个人信息。 你访问的网站是否收集个人信息?□ 是□否 请讨论在这些信息中,哪些属于个人的 隐私信息。 (2)cookie。 你访问的网站声明如何使用cookie了 吗? □已声明□未声明 (3)第三方。 你访问的网站是否声明了会将信息分 享给第三方? □已声明□未声明 (4)隐私选择。 你访问的网站是否提供隐私选择? □是□否 如果是,是怎样描述的?请写下来: 学习网站隐私 政策。 布置几个判断题来学习隐私政策。 判断题: 1.网站的隐私政策声明可有可无,也没 有违反法律。()(答案:错) 2.网站没有对用户详细说明所收集的 个人信息的去向会受到法律制裁。 ()(答案:对) 3、网站可以任意更改及使用收集到的 用户个人信息。()(答案:错) 通过做题的方 式学习隐私政 策。 谁是“跟踪者” 单词cookie可翻译为饼干、小甜饼。在网 络中,cookie有什么作用呢?清理计算机中的cookie: 操作步骤: 1、打开“控制面板”。 2、选择“网络和Internet。” 3、选择“Internet选项”,打开Internet 属性窗口。 4、在“常规”面板的“浏览历史记录”中单 击“删除”按钮。 5、在“cookie(0)”选项前打上“√”。 6、单击“删除”按钮完成。 学习理解 cookie。

高一信息技术 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案

高一信息技术第五章《信息技术与社会生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举例描述信息技术对个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信息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能够判断计算机是否中毒,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常用方法,能够识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3、情感目标:树立网络交流的安全意识,自觉遵循网络伦理道德规范,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重点分析 1、信息技术引发的问题及如何防范:来自哪些方面,会带来怎样的后果等。 2、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危害。 三、难点分析 1、解决网络安全的途径:立法途径、技术途径、个人防范。 2、信息技术引发的矛盾与问题:了解信息技术带来的不健康的因素,正确看待这些问题。 四、教学方法 1、讨论法; 2、讲授法; 3、任务驱动法; 五、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经常听说现在是一个“信息社会”,信息技术正以空前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改变着人类的生活,那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第一个问题。首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个人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你的日常生 活中遇到了哪些信息技术产品。 生:电话,电视,DVD……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信息化不仅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对整个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面同学们阅读教材“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然后列举出信息技术在某一领域中的应用。 生:教育,医疗,金融,汽车…… 师:同学们说的很全面,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信息技术在带人类社会带来利益的同时,当然也带来了各种矛盾和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同学们遇到或者听到过计算机中毒的情况吗?中毒的计算机有什么样的表现?下 面请同学来描述一下电脑中毒后的反应。 生:速度慢,死机…… 师:对拉,如果你的计算机出现了速度减慢、文件丢失或者无故增多、存储空间减少、不断重新启动等异常情况,那么你的计算机很可能就是中毒了。看来感染了病毒的计算机就像人感染了甲流病毒一样,不能正常工作,那计算机病毒和生物病毒一样吗?到底什么是计算机病毒?它能传染给人吗?请同学们 看课本,回答这些问题。 生:不能传染给人,因为它是认为编写的一段程序。 师:回答正确,计算机病毒不能传染给人,因为它的本质是一段人为编写程序代码,这种程序能够破坏计算机的功能,毁坏计算机中的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

第1课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第1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如何描述信息以及对信息进行获取、传递、处理的各种技术; 3、知道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4、了解信息高速公路; 教学重点与难点:信息的各种心态及其本质含义。 教学方法: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启发学生对问题深入思考。 2、电脑动画课件教学。 教学准备:1、电教室内利用电脑播放自制的教学课件。 2、课前打开电脑。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什么是信息?你知道吗?(学生回答) 简单地说,信息就是指对人么有用的数据、消息。(有用,即有价值。信息具有价值) 2、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举例启发后,请学生自己举例) 只要我们留意一下周围世界,就会发现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十字路口的信号灯……教室里的板书,挂图……图书馆里的书报……春节联欢晚会的现场直播……大自然也无时无刻不在向我们传发出各种各样的信息…… [可用幻灯片展示以上图片] 二、新课教学 解释: ?一、信息通常是指数据、消息中所含的意义。? 科学角度研究的信息主要指:一是经过计算机技术处理的资料和数据,如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二是经过科学采集、存储、复制、分类、检测、查找等处理后的信息产品的集合。 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存在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它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而这些符号通常人们用数据来记录它。 ?二、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信息的各种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是两种重要的信息技术。?[利用电脑动态展示以下三种重要的信息技术] ?1、信息的获取? 人脑的大部分信息是通过视觉和感觉器观获得的;

最新-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1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川教版精品

双流县中学现代课堂教学分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课时 1 课型新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 3、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自身素质,加强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和道德,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优 越性,使其能端正学习态度,能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点: 1、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的获取、处理过程及发展。 教学 方法 讲授法、任务驱 动法、辅导法 教学 媒体 教学过程设计 程序及教学内容设计师生活动设计备注 一、引入新课 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进入了如火如荼的信息时代。现在我们如果经常看报纸,你注意到什么方面的新闻 最多? 是的,计算机已经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掌握 计算机是我们迫切的需要。那么谁能描述一下计算 机? 计算机最主要的作用是用来处理一些信息的,这 就是要求我们了解的一门课程: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IT是干什么的呢?它和人类社会有什么关系?以及我们现在计算 机课为什么叫“信息技术”?计算机是如何处理信息 的?什么又是信息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 决的内容。 二、信息的含义(板书) 自从有了人类,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就 有了大量的信息交流。信息交流的方式伴随着人类社 会的发展而发展。今天人们生活在信息的汪洋大海之 中。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信息,都在自觉或不自 觉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比如上课铃声、 红绿灯、广告、天气预报等。 美伊战争,相信大家也有所了解吧,使人们更清学生:计算机、通讯、网络等。 同学们踊跃回答问题:屏幕 + 机箱。 教师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学生应该同步思考刚才教师提出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内容:信息与信息技术 可以适当地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印证教师所讲的例子

湖塘实验中学九年级历史教学案(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 No

中考复习——世界现代史(二) 编写:黄尧审核:许丽丹时间:2012.03 班级:姓名: 复习任务 完成世界现代史第三单元《两极下的竞争》第四单元《和平与发展》相关内容的复习 一、课堂自主复习 自主复习指导:(阅读《复习指导》P76-P78,尝试整理知识点,并做好细化笔记。) (一)、“冷战”与“热战” (“冷战”实施的原因、序幕、表现,两极格局正式形成的标志、瓦解的标志)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 (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 (三)、苏联与东欧的艰难探索 (苏联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措施、失败的原因。匈牙利改革的内容。苏东改革提供的经验教训。东欧剧变的原因。) (四)、欧洲的联合 (欧洲联合的原因、欧盟成立的过程。日本崛起的表现、原因。欧盟和日本崛起产生的影响、共因以及对中国的借鉴。) (五)、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背景、内容;苏联解体的过程、原因、启示。) (六)、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的时间、核心、特点、影响和启示) (七)、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形成的原因、表现、影响以及中国的应对) 二、合作探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 1、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伴随着各种政治力量的此消彼长、分化组合,世界形势呈现紧张与缓和、动荡与和平交替变换的局面。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1946年)丘吉尔提出“一个明确而实际得行动建议”,号召英、美结合特殊的“兄弟联盟”,共同垄断“制造原子弹的秘密”,“配备一支国际武装力量”,联合使用两国遍布全世界的海、空基地,在联合国机构之外联合起来对付俄国。——刘绪贻、杨生茂主编《美国通史》材料二美国人正在丧失他们习惯于向世界发号施令的力量。……到70年代,美国的无所阻拦的威力已经受到一些限制。——[美]沃尔特·拉弗背《美苏冷战史话1945—14975》材料三根据世界银行(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02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超过98828亿美元,占全球国民生产总值的31.54%。 另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表的2008年年鉴显示,美国2007年军费开支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5468亿美元,占全球军费开支的45%。 材料四美国在冷战后无法建立一统天下的世界性帝国,而其存在本身又构成了其他各主要大国联合制衡的目标。——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请回答: (1)材料一中“丘吉尔……号召英、美……联合起来对付俄国”的影响是什么?美国实施这一行动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军事方面它还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威力”受到哪些国际力量的限制?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社会教案 信息技术创生型导学案 一、学习内容:信息与信息社会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学生进入初中学习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教材介绍了信息的含 义,信息的获取与处理过程,以及信息社会。为了更生动的对这些知识进行说明,教材加入了“一鼓作气”、“大庆油田情报的获得”、“贝卡谷地之战”、“计算机出故障后”和“”这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简单地阐述了什么是信息、信息获取的方法、信息处理的过程以及信息的重要性。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小学毕业,在注意力方面还保持了儿童的一些特征。由于 是初中的第一节信息技术课,在课堂的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趣味性,把基本知识讲清楚的同时,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 四、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含义。 2、使学生掌握信息获取以及信息处理的过程。 3、使学生认识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增强自身素质,加强学生使用信息的能力和道德,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体会信息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优越性,使其能端正学习态 度,能主动学习,并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五、重难点:1、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信息的获取、处理过程及发展。 六、学习方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辅导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七、学习过程: 引入: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进入了如火如荼的信息时代。什么是信息?如何获得信息? 获得信息后又如何处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所要解决的内容。 讲授新课:(板书)一、信息的含义 (任务):让学生观看《三国演义》中的一段视频,并回答问题“两军交战时,鼓声表达了什么含义?” (学生):进攻。 (问题):是否鼓声就一定表示进攻?请学生再看例子。 (任务):通过看图片,回忆电视中的场景。回答问题:“衙门的鼓声表达了什么含义?”(学生):告状。 (任务):“节日或重大仪式中,鼓声表示什么含义?” (学生):庆祝。 由此得出:可以用相同形式的鼓声表达不同的含义。 我们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相同的含义。 例如:我们学校来了一个变形金刚,你要向他表达“苹果”这个含义,你可以怎样表达? (学生:)1、用文字“苹果”或是文字“” 2、用声音“苹果” 3、画一幅图 1 / 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