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抗日纪念馆建筑及周边环境规划

中国抗日纪念馆建筑及周边环境规划

北方民族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论文题目:中国抗日纪念馆建筑及周边环境规划

院(部)名称:设计艺术学院

学生姓名:刘洁

专业:艺术设计学号: 20112903

指导教师姓名:杨立泳

论文提交时间: 2015年5月17日

论文答辩时间: 2015年5月19日

学位授予时间:

北方民族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

纪念馆建筑的本质特点是它的纪念性,侧重点则要放在精神的层面上。战争带给人类的往往是家庭的支离破碎、社会的动荡和难以弥补的身心创伤,中国八年的抗日战争亦是如此。因此纪念馆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一般建筑的功能性要求,还要着重注意纪念馆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整体氛围的营造,即情景营造。当后人面对这段血泪史时,使其除了通过文字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外,还可以通过战争性纪念馆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划分形成的心理暗示来体会书本上所缺乏的精神感受。所以说纪念馆的建筑与纪念馆周边的环境是相辅相承、密不可分的。近些年,随着科技与经济的飞速发展,战争题材的纪念馆室内的空间规划以及设计上已经在悄然的改变,有了自己的见解并且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但其设计者通常会过于侧重室内而忽视其室外部景观的存在价值,以及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交接呼应。战争纪念馆的外部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它属于一个过渡空间,是连接当代生活和其纪念的历史事件之间的纽带。

关键字:战争性纪念馆环境情景营造

Tabloid

Essence of Memorial architec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its monumentality, emphasis is placed on the spiritual level. War brought humans tend to be the family's broken and irreparable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trauma, social unrest, so does China's eight-year war. Memorial building designed not only to meet the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s,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Memorial building and the overall atmosphere of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reate. When people are faced with when this tragic history, makes it through the words to the brutality of war, but can also be divided by war memorial indoor space environment outside the form of affirmations experience the book lacked spirit. So the Memorial buildings and monuments around the environment are complementary and inseparable.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economy, War Memorial Hall interior space planning and design has quietly changed, have their own opinions and reached a certain height. But its designers usually puts too much emphasis on indoor ignores the external existence of landscape values, as well as the handing over of interior space and exterior space echo. War Memorial outside space is very important, it belongs to a transitional space, is th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life and the bond between the commemoration of historical events.

Keywords: War Memor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前言

战争题材的纪念馆包含于博物馆和纪念性建筑之内,因此它同普遍的博物馆建筑在功能上大同小异。纪念馆建筑可以作为人类发展过程中种种历程的重现,让参观者身临其境的场所。是一块承载着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基石,它所呈现的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座城市文明文化的转折点。统揽历史的发展,纪念馆建筑作为了一种世界现象存在,它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使其设计的种类繁多且规模不一。其中著名的包括柏林犹太人纪念馆、帝国战争纪念馆、奥克兰战争纪念场馆等。这些战争题材的纪念馆都有效地推动了纪念场馆建筑的发展。

设计理念:

中国抗日纪念馆建筑及周边环境规划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们对其历史事件的发展的情感变化为主导,从而得出人们情感的变化自然会随着建筑的造型及与其环境的呼应、对接的变化得到暗示。那么逆向思维来说就是通过纪念馆的外部形态及周边环境对人们的心理暗示作用来确定纪念馆的整体的造型。

方案概述:

该建筑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纪念馆建筑的设计不仅要满足一般建筑的功能性要求,还要着重设计纪念馆建筑及周边环境的整体氛围的营造,即情景营造。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对于中国人民来说,回忆起这段历史其实是沉重的,所以建筑设计整体的氛围给人以肃穆感。然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国主义的完全胜利,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唤起了民族团结的重要力量,是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所以无论是在室内的空间还是外部空间,都能使参观者在心理上能与所发生的历史事件产生共鸣感。当参观者面对这血迹斑斑的历史时,使其除了通过文字了解到战争的残酷外,还可以通过战争性纪念馆室内外空间环境的划分形成的心理暗示来体会书本上所缺乏的精神感受。

建筑外观分析:

在设计该方案的时首先考虑到的是此纪念馆的平面图规划。中国抗日战争是全国性的战争,它的导火索是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这是我们众所周知的,那么我的设计灵感也是恰巧来源于此。在平面图中看似杂乱无章的折线其实是有其特殊的含义的,折线的每个转折点也就是是中华人民抗日战争中重要的转折点,即地图上各大重要战役打响的聚集地。首先是从东北以进城搜查的借口开始,此纪念馆建筑的入口时朝北的,入口狭长低沉,使参观者有压抑、压迫感,表现出战争初期日本的侵略带给人民的只有悲与哀。战争到占领北平、天津,然后分三路纵深推进,到了晋察冀地区,建筑的宽度和高度逐渐有变化的趋势,抗日的激情已经在人潮中涌动,人民的情绪有了转变,不只是无可奈何的悲哀,已经出现了一批批抗日的人民和群众,其情绪为愤。从平型关战役再到山东的台儿庄战役,这场战役的胜利在整个抗日战争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让我们知道日军并不是不可战胜,整个民族的士气都鼓舞起来了,甚至在国际上改变了他们之前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悲观看法,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为争取外国的援助提供了有力的条件。在建筑上来看这是较大一个转折点,无论是在其高度还是宽度上都有了一个较开阔的视野,此时人们化悲痛的情绪转化为行动力,已然从愤到了奋。由此说来此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建筑的平面图上共有七处转折点,它们分别表示抗日战争中的具有代表性的战役。抽象一点来说是以人民在抗日过程中心理的变化‘悲-愤-奋-斗-喜-静-思’来贯穿整栋建筑的。

其次是纪念馆建筑的外立面的造型。因为是中国抗日纪念馆,考虑到其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直观感受就是支离破碎,从而建设外部的造型则用看似杂乱无章的直线把整个建筑切割。建筑的入口处和出口处的外立面直线形态稍有不同,由入口到出口线形形态逐渐变得规整,这种变化能使参观者的心理上同样产生由情绪波动到平静变化,达到一种由被侵略到抗战再到战争的胜利的共鸣。

纪念馆周边环境分析:

建筑位于城市的市区内,周边为各类建筑楼层,建筑的入口处处于道路的十字路口,纪念馆周边环境则作了统一规整的规划,入口处是一个雕塑广场,从主建筑的出口出来,呈现给参观者的一条开阔的硬化道路,连接道路的是一个喷泉广场。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周边环境中涵盖的景观有英雄事迹石碑、池水域、伟人竹简册、枯山水、地上停车场、下沉停车场等。

纪念馆周边景观节点分析:

1 英雄事迹碑

英雄事迹碑是记录在抗日战争过程中为战争的胜利作出突出贡献的人们,在这抗战的八年里,人民英雄们将永垂不朽!正是这些爱国志士们不屈的抗争,才有我们现在安定的生活环境。纪念碑的碑文是雕刻而成涂了油性金漆,这种漆耐候性好,附着力强、长久不变色,该漆快干,使用方便,有真金装饰的效果。整排的纪念碑是由黑色的花岗岩堆砌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2 雕塑喷泉广场

此广场色彩基调定为白灰调,喷泉上的雕塑是圆柱形,柱形上刻有和平的文字,柱子的上方展翅着三只和平鸽,寓意中国人民提倡并向往世界和平,但在此次的历史事件中也吸取了教训,落后就要挨打,要提高自己的实力,不盲目排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和平鸽的位置很高,虽然观赏者看不全雕塑的形态,但它依然是精心雕刻的,它不一定要人瞧得那么清楚——它是为了一种意境存在。只要存在,就有其意义,这是雕塑的作用之一此雕塑广场有别于一般雕塑作为点缀。通过对整个广场的合理规划,整体环境的创造,并综合运用造景元素以获得雕塑所处环境的整体氛围,追求雕塑与中国抗日纪念馆建筑周边环境的相互依托与融合。建筑周边环境里的每处景观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辅相承、彼此呼应构成一副和谐的画面,是观赏者在环境景观中可游、可观、可思、可品、触景生情,达到与内心的共鸣。

3 枯山水

枯山水是在建筑外部的转折处,此景是室内外连接的纽带,是室内环境与室外景观的对接。石块象征山峦,白沙象征湖海,枯山水源于日本园林造景,初期是建在禅宗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常常是零星点点,却又既富有深意,在修行人的世界观里这就是海洋、山脉、岛屿、瀑布,一沙一世界,这是一种精神境界。后来这种景观被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国际上发展成一种源于日本的造景艺术。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周边环境景观中用于枯山水的造景手法,对室内来说是一种观赏心景观,对室外来说,当参观者游览完室内场馆出到室外时正是与建筑外观主轴线的‘静、思’相呼应。枯山水造景带给人们最大的感触就是能让人的心境放平,静思这段历史带给后人的启示。

4 伟人竹简册

伟人竹简册是我自己杜撰的名字,这景观位于建筑“静、思”处,它处在一个半围合的一个空间里。严格来说它属于室外景观,但在这里从室外想要进入这小品之中的话,是行不通的,由景观树作为遮挡,起到阻碍参观者通行的作用。景观小品是以竹简为雏形,所以材料上选用跟竹简相近的木材。伟人竹简册是有一块块木台组合而成,其中木台台面从侧面看呈波浪状,木台的下面架起200mm-600mm不等的地灯。它与室内相连接,参观者在室内的情绪变化是静、思,每块木台上记载了伟人的名字,静思其名,让后人铭记。

室内空间分析:

在室内的空间设计上,起初我是丝毫没有头绪的。在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与沟通,自己有了点思路。抗日战争纪念馆室内设计的主轴线应该是气氛的渲染,这种气氛正是战争打响带给人民惨重的后果,所以建筑的内部空间要给参观者以这种感受。譬如说莫扎特《安魂曲》开头的几个小节,也有其功能,乐声震耳发馈,和弦冲击人心,心绪立刻随之激落。那么,伟大的建筑物也是如此,从走进去的那一刻,某种心绪就会油然而生。空间的构建就如同音乐一样,都有其独特的声音和调子。建筑学家李布斯金说:伟大的建筑空间都有一种魔力,或许与光线照射其上的方式有关,或许与脚步回荡在厅堂之间的音响设计有关。那么我想我知道怎么做了,室内的设计上有了灵感的来源:光与空间。

空间作为建筑艺术的精神世界,它需要的是一种灵动有生机的物质来展现和烘托它。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说过:“建筑艺术的要素是墙和空间,光与影。”此纪念馆建筑空间中在历史事件的转折点处存在一处半封闭空间,整个空间无任何陈设和雕塑呈现出昏暗空荡的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无力感。然而空间中有一处自然光,这道光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它寓意着历史事件中地方战争的胜利带给人民的曙光,它就像一望无际荒漠中的一片绿洲,让人们看到前方的希望。在中国抗日纪念馆的建筑内部空间设计中,还包括人造光。空间是在限制下产生的,那么空间只有在被限定的情况下,才能被感知。在人们的正常思维意识里,绝大部分的空间都是由具象的实体为何而成的,墙、柱、玻璃、地面、屋顶……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其实在生活中光也能作为限定空间的要素,我们最常见的就是在炎热的夏天,树的阴影所形成的一个虚空间,人们能在树荫下休憩、乘凉。还有

常见的就是舞台光,当表演开始一束光打下来时,空间就产生了。分隔出的空间则是表演者和观众,两个空间它们的功能不同,特征也不同,但是事实上它们却是通透的。那么此建筑的内部空间的人工光就是从建筑的顶部直直的打下来的一排射灯,犹如瀑布般分隔了洞穴与外界的世界。这种光的分隔虽然没有具象的实体分隔的那么强烈,但却十分灵活、方便。

设计总结: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抗日战争这历史事件的载体,那么抗日纪念馆建筑也同样地承载着如此重任。如今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每天纷繁的信息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大脑。此案能使人们不单单在教科书上了解到历史史实,更能让人们的内心真实的在感受历史事件带给当时人民的感受。本馆积极营造空间,使空间积极地调动着参观者的感受,从而使参观者在空间里所震撼,与过去产生共鸣,并且还能想象到其它空间衍生的内涵,从而被打动。这就是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所表达的含义。

谢辞

本次毕业设计及论文的撰写与修改都是在导师杨立泳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杨老师老师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思想上以及未来工作指导上都给予我极大的关怀和帮助。在传授我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培养我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今后的设计思路敞开了一扇更广阔的大门。在杨老师传授下的宝贵经验更使我受益终身。同样我还要感谢大学四年来所有教导过我的导师以及陪我一起共经风雨的同学们。最后祝大家顺利毕业,前程似锦!

参考文献

1、《国外建筑设计方法与实例丛书-博物馆建筑》(美)亚瑟·罗森布拉特周正文译2004-4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纪念性景观与旅游规划设计》刘滨谊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5-1

3、《纪念性空间的研究》刘禹舒北京林业大学出版 2006-6

4、《纪念心理溯源》任军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2-8

5、《符号·象征与建筑》(英)G·勃罗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1-5

6、《设计艺术心理学》柳沙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6

7、《存在·空间·建筑》(挪威)诺伯格·舒尔兹尹培桐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0-6

8、《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美)丹尼尔·李布斯金吴家恒译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1

9、《纪念性建筑形式创作中的哀吊情感表达研究》姜军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10、《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史》罗焕章支绍曾军事科技出版社 1987

11、《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南京市规划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参考期刊:

1、《柏林大屠杀纪念馆——现代建筑艺术的存在》徐雷刘姝宇建筑与文化 2006(02)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