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学生对捐款行为认知和践行状况调查报告

大学生对捐款行为认知和践行状况调查报告

河海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

学生实践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大学生对捐款行为的认识和践行状况调查所属课程:毛邓三重要思想概论

课题负责人:杨洋

学号:1102040418

学院、专业:水利水电学院/农业水利工程

年级、班级:农水11-4

联系电话:182********

联系邮箱:418311284@https://www.wendangku.net/doc/2e3482267.html,

指导教师:潘付拿

指导研究生:

2013年 5 月20 日

目录

一、基本思路和调查方法 (3)

二、调查概况及过程 (4)

三、调查结果分析 (4)

(一)大学生参与捐款活动状况 (5)

(二)大学生对捐款活动关注度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状况 (6)

(三)大学生对慈善机构信任分析 (8)

(四)大学生对当前捐款事业看法和建议 (9)

四、调查结论 (10)

五、建议 (11)

六、结语 (12)

附件 (13)

(一)所设计的问卷 (14)

(二)课题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16)

(三)参加课题的心得 (17)

大学生对捐款的认识及践行状况调查报告

内容摘要:捐款,是慈善行为的一部分,它体现了社会大众的爱心和共同迎击困难的凝聚力。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是社会未来的中流砥柱。目前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已达3000万,已成为社会的主要力量,掌握大学生对捐款行为认识和慈善的践行状况,对今后捐款事业、社会慈善制度的发展和慈善体制的改革有重要意义。

关键字:大学生捐款认知践行状况

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成了灾后的重要话题。时下恰逢雅安地震震后重建,捐款再次成为热议主题。大学生作为社会下一代精英群体,我们对捐款行为的认识和践行程度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陈光标“裸捐”、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将和捐款紧密相连的慈善机构推上了舞台。由于我国社会慈善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自身体制不够完善,人们对社会义务的认识不够明确、缺乏制度保障诸多问题的束缚影响,造成了我国慈善事业远落后于国际水平。面对当前慈善机构透明度较低,信息公开程度不高的现状,我们需掌握大学生对此的看法和诉求。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将发现当前大学生对捐款行为认识的不足之处,拓宽视野看到捐款外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并从大学生、社会、政府等各层面,提出合理的建议。

一、基本思路和调查方法:

(一)基本思路

1、进行问卷调查。当前正逢雅安震后救灾阶段,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解

大学生对捐款行为的认识和践行状况。

2、进行问卷的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了解大学生对捐款有什

么认识,再从中挖掘大学生群体对我国捐款、慈善事业和相关机构更深

层次的看法。

(二)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以问卷调查为主,查询资料为辅。

1. 用多种方法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 收集整理资料,形成本课题研究方向。

3. 设计问卷。并在图书馆等地方,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

4. 汇总问卷,整理,分析讨论,得出结论。将初步结论分别以书面、电子版

形式呈现给导师,听取指导老师的意见,找到其中的不足之处,并加以完善,及时进行资料的再次备份。

5. 所得调查数据采用Word、Excel软件进行录入和处理。

二、调查概况及过程

(一)调查概况

调查时间:5月4日。

发放情况: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7份,回收率为97%。

调查对象:河海大学在校学生。

调查方式:随机调查。

(二)调查过程

1、首先经过小组讨论,制定好问卷并打印。

2、于5月4日在河海大学图书馆各楼层发放问卷。

3、回收问卷。

4、统计数据。

5、分析调查结果。

6、撰写总结报告。

7、制作PPT汇报成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涵盖了大学生对身边捐款活动的关注程度、参与捐款活动的情况、对当前捐款事业看法等几个方面。同时还包括大学生对捐款、慈善事业的看法及提出的建议。

调查对象中男生52人,占调查样本数量的53.6%,女生45人,占调查样本数量的46.4%。调查样本中,大一学生10人,占样本数量的10.3%,大二学生50人,占样本数量的51.5%,大三学生29人,占样本数量的29.9%,大四学生8人。占样本数量的8.2%。数据如表1所示:

表1: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人群人数比率(%)

性别男52 53.6 女45 46.4

年级大一10 10.3 大二50 51.5 大三29 29.9 大四8 8.2

(一)大学生参与捐款活动状况

由图1知,所调查样本中有50名大学生主动捐款,占所有调查学生的52%;被动捐款的学生有24人,占所有调查学生的占所有调查学生的25%;捐款时态度比较模糊的,占所有调查学生的23%。具体数据如图1

所示:

图1:大学生主动参与捐款程度

联系“大学生参与捐款的主要原因”(图2)进行同步分析,可看出大学生参与捐款时的大致心态和状况。

由图2知,所调查样本中有26%大学生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捐款;“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到快乐”占调查人数的36%;遭遇“集体半强制”被动捐款的人数占了24%;其余的学生带着一定的效仿心理和跟风状况。

具体数据如图2所示:

图2:大学生参与捐款活动的主要原因

分析:半数以上的大学生是主动捐款,可以看出较多大学生能积极奉献爱心,参与到慈善事业中。这符合大部分大学生参与捐款的主要原因:社会责任感、在帮助别人中获得快乐。较多的大学生不仅依旧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德,并且在步入社会之前,已经初步形成了公民意识,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属于被动捐款,并不说明他们缺乏爱心,联系图2可看出“集体半强制捐款”同样也占了四分之一。二者之间没有直接联系,却间接说明一些问题。从小我们就有集体捐款,然而个体的捐款数额却在集体中被放大、被关注、被比较,对捐款者造成了压力,形成了一种被动的感觉。集体捐款可以让人感受到集体的凝聚力,但捐款应该是更自愿、更主动的行为,大学生和其他的捐款群体,有权利选择是否捐款并且无需为此承受太多压力。因此,集体捐款的方式仍有待改进。

(二)大学生对捐款去向的关注度及慈善组织信息公开状况

由图3知,所调查样本中有75名大学生未主动关注过捐款去向,占所有调查学生的77%;主动关注捐款去向的学生有22人,占所调查学生的23%。

图3:大学生对捐款去向的关注程度

分析:从数据看出,超过四分之三的大学生并未主动关注过捐款去向。在捐款行为中,将钱放入捐款箱只是捐款的一部分,捐款到达需要帮助的人群手里,才是捐款的完整过程。因此,捐款去向直接体现了捐款的成效。但大学生对捐款去向关注度普遍偏低,是否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捐款去向或对慈善机构监督意识的缺失呢?

再联系“大学生是否获得捐款去向的相关信息”这个问题来看。

由图4知,所调查样本中有47%大学生并没有在慈善组织处获得公开的信息;“只了解到了部分信息”的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26%;“没去关注捐款去向“的人数仅占了15%;只有12%的学生获得了所有想知道的信息。

图4:大学生对捐款去向信息获取程度

分析:在大学生获取的捐款去向信息中,没去关注过的只有15%,而没有主动关注过捐款去向的大学生却有77%,因此,慈善机构“没有公开信息”和“只公开了部分信息”的行为,导致了大学生的消极关注。

从大学生层面来看,大学生参与捐款等慈善活动,对自己捐出去的钱应该负起责任,主动去关注捐款的去向和被使用状况。捐款的使用状况不仅是慈善组织的职责,大学生对捐款用途的关注将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助于我国慈善机构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大学生不能因为慈善组织信息不够公开,因噎废食的消极关注,还应该持续监督、保持诉求;但大学生的关注作用也是有限的,是否公开信息、信息公开多少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慈善组织手中。

因此,慈善事业的发展是个双向的过程。

从慈善机构层面来看,慈善机构也必须主动公开信息,增加透明度,接受舆论的监督。

(三)大学生对慈善机构信任分析

由图5知,所调查样本中有62%大学生面对募捐活动时,更倾向选择民间慈善机构;26%的大学生选择捐给校园募捐组织;只有12%的大学生会将善款捐至政府官方机构。具体数据如图5所示:

图5:大学生面对慈善机构的选择情况

图6:大学生愿意献爱心却并未捐款的原因

分析:在“大学生对捐款去向的关注度”问题中,已经看出了大学生的关注、诉求和慈善机构的信息公开度存在着矛盾。

联系图6,大学生在捐款时还是比较理智的。21%的学生考虑到自身经济能力,适当的选择是否参与捐款。“对捐助对象情况不了解”“相关机构透明度不高,担心捐款去向不明”这两个选项占的百分比最高,达到了63%,二者直接指向了慈善机构信息公开的问题。

大学生作为社会下一代精英群体,大学生的看法能大致反映当前我国慈善事业的矛盾:民众对真实信息的渴求和慈善机构透明度不高的矛盾。中国红十字会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闹出了“郭美美”事件等诸多丑闻,民众对其信任跌

入谷底。我国慈善机构目前的状况是:越是官方的,透明度越差,信息公开度越低,导致了民众的信任度下降。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同时给予更多方便的捐款渠道。

数据表明,一个可以信赖的慈善机构对于慈善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只有信赖慈善机构才会激发其对慈善事业的践行。只有透明慈善运作才能获得社会的信任,才能让慈善真正的成为全民慈善。

(四)大学生对当前捐款的看法和建议

图7:大学生认为当前阻碍我国慈善事业发展原因

图8:大学生对捐款等慈善事业的建议

图7中,12%认为政府重视不够;7%认为民间组织力量不足;33%认为某些机构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14%认为理念普及和文化传播不够; 33%认为捐款去向缺乏透明度。1%是其他原因。

图8中,显示了大学生对捐款等慈善事业的建议。14%认为政府应主导,投

入更多资金和精力;18%认为应更多发布受捐人群的基本情况;34%认为慈善机构应更透明更有公信力; 20%认为捐赠途径应更畅通方便。14%认为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分析:从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于捐款等慈善事业,最大的期望和建议,仍然是提高慈善机构的透明度,加强组织管理。

对于企业,需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大学生对于政府参与捐款的认识稍有欠缺。社会在面临各种困难时,首先行动的应该是政府。政府应将更多的税收投入到慈善事业的建设,民间捐款只能作为辅助作用,不能利用民众的爱心,稀释了政府应承担的责任。政府除了号召民众捐款,还应正确引导民众如何捐款,当不缺资金时改变方向引导民众进行其他慈善行为。政府的资金投入,对民众的慈善引导,对捐款、慈善机构的适当监督,都是促进我国慈善事业发展的源动力。

四、调查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本课题组对大学生的捐款意识和践行状况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同时也从大学生参与捐款情况中,发现了一些当前我国慈善事业存在的问题。本课题组将分析结果进行整理,得到以下结论:

(一)大学生捐款时普遍比较理智,能根据自身经济状况决定捐款数额。大部分带着社会责任感与奉献意识参与捐款,拥有良好的捐款价值观。同时,大学生们还意识到了慈善机构信息公开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缺乏对捐款去向的持续关注度。较多的大学生不会主动去关注自己捐款去向,没有有效的监督,使得慈善机构缺乏舆论监督,不利于慈善事业长久发展。

(三)捐款信息不公开,捐款透明度缺乏,造成对慈善机构缺乏足够的信任,造成慈善组织出现信任危机,使大学生不敢轻易行善。

(四)捐款等慈善机制不健全,我国慈善机构的决策权往往集中在几个领导手中,缺乏必要的内部监督机制,慈善机构理事会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决

策作用。这就造成了慈善机构有时候会做出一些违背慈善机构章程宗旨,捐赠人意愿的错误决定。慈善基金会的半官方化及我国慈善事业的公示和监督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造成部分慈善机构缺少必要的行业自律、监督和审计,没有募捐和执行的专业分工,善款使用上随意性大,甚至出现侵占、挪用、贪污捐赠款物的行为,使得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和效率经常被质疑。

(五)政府没有很好的对捐款进行引导和规范,造成大学生中间出现了错误的慈善意识。大学生也并未意识到政府在捐款等慈善事业中能起到更大作用,只关注了慈善机构本身,而忽略了背后能调控的“手”。

五、建议

针对大学生在捐款中存在的问题,为了使捐款等慈善行为得到更好发展,本研究小组对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发挥政府在捐款等慈善事业中的作用

我们大学生普遍忽视了政府在捐款等慈善事业的作用。面临各种灾害、社保问题时,政府首先应该从税收中投入更大的资金,企业、民众捐款应该起辅助作用。在慈善机构的建设问题上,政府需适当的指定监督政策;在社会中,政府应该起到正确的导向,引导大学生等群体进行适当的慈善活动,而不是一味的捐款。

(二)大学生在捐款时量力而为

大学生的经济能力有限,捐款只是献爱心做慈善的一种形式,金额不重要,重要的是心意,切不可借捐款进行另类攀比。

(三)鼓励大学生等监督群体的成立与运作

除了将钱放入捐款箱,大学生还应主动关注捐款去向。为了慈善事业的良性发展,大学生需要形成舆论监督群体,监督慈善机构发布的信息;慈善机构也应主动好配合,公开信息,提高自身信任度。

(四)拓宽大学生捐款外的慈善渠道

更多大学生愿意通过非金钱的方式来行使慈善。所以学校,政府机关等相关部门应该组织引导同学们之间开展进行捐物,做志愿者,服务社区等活动,这些

活动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和培养他们的慈善意识,社会应该给他们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五)慈善机构进行自我发展和完善

捐款信息公开,加强捐款信息透明度,提高慈善公信力,公开慈善基金的管理和应用,保证慈善基金的使用公正,公平。定期公布慈善资金的流向,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接受全社会的监督,提高公信度。

(六)推动慈善立法和健全慈善机制

慈善组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逐步推行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运行机制,建立规范、公开的财务管理制度,捐赠款物的使用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捐款物的使用情况。加强监管,可以通过立法的手段明确捐款资金的使用程序,通过法律规范建立起一套慈善事业良性运转的机制。

六、结语

由于本次调查样本量有限,分析问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河海大学学生对捐款行为的认识和践行状况。因此,关于其他高校对捐款认识之间的差别及全国大学生对捐款行为认识和践行程度,仍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探究。

通过本次调查,本课题组在大学生对捐款行为的认识和践行状况的问题上,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不仅是对捐款行为有所探究,还引申出了对慈善事业的看法,在政府层面、企业层面、慈善机构层面、学生层面,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捐款没有是非,正如金钱没有好坏善恶之分;慈善本身无争议,慈善无需质疑,该质疑的是程序,该改善的是机制。中国人不缺爱心,缺的是对慈善机构的信心,捐款乃至更多慈善事业,仍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协调,才能取得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构建我国企业家捐款管理运行的新机制韩大涛 2010 经济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房珊·2006年中国慈善事业研究综述[J]·学海,2007(3):32-36.

[3] 黎昕·发展中国慈善事业的若干思考[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

[4] 郑功成·当代中国慈善事业[M]·北京:人民出版社,

[5] 顾秋静·慈善经济学分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31.

附件

附件一:所设计的调查问卷

附件二:课题组成员名单及分工情况

附件三:参加课题心得

附件一:所设计的调查问卷

关于大学生对捐款行为认知的调查问卷亲,我们诚恳地请求您给予一些时间,帮助我们完成这份调查问卷~为了能够详细地了解我们大学生捐款的认知状况,特进行此次调查。本次调查匿名进行,请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填写以下的每一道题,向您致以深切的谢意!

请在符合您实际情况的选项序号上直接打“√”,谢谢!

1.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您的年级是

A.大一C.大三

B.大二D.大四

3.您曾参加过的捐款形式有(可多选)

A.个人现场捐款

C.通过手机、网银等方式捐款B.班级等集体组织捐款

D.其他

4.在多数情况下,您是主动捐款还是被动捐款

A.主动

C.差不多

B.被动

5.您参与捐款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可多选)

A.强烈的社会责任感C.集体半强制捐款

B.帮助别人的同时感到快乐

D.身边的人都参与捐款了,效仿他人

6.您在确定捐款数额时的想法是

A.只要能够体现心意,捐款金额并不重要C.据实际需要确定捐款金额

B.自身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尽量多捐D.根据他人的捐款金额来决定

7.您有没有主动关注过捐款去向

A.有

B.没有

8.您是否获得了捐款用途(去向)的相关信息反馈

A.有,了解到了所有想知道的信息

B.只了解到了部分信息

C.没有,该组织并未公开信息

D.没去关注过

9.如果您愿意献爱心却并未捐款的原因是(可多选)

A.自身经济能力不足C.捐款渠道不方便

E.慈善组织已经很有钱B.相关机构透明度不高,担心善款去向不明D.对捐助对象的情况不了解

F.其他

10.您认为当代大学生对捐款所持的态度大多是

A.热情

C.比较冷漠,觉得捐不捐无所谓B.比较积极且理性

D.不了解

11.面对如今各种名目的募捐活动,您有何看法

A.需要救助的人太多了,已经麻木了C.看情况,大家捐我就捐

B.尽自己所能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D.只有像汶川地震那样的大事件会捐

12.面对如今各种名目的募捐活动,您更愿意将善款用于何处

A.教育事业

C.周边有需要的人群(如同学生病)B.救灾活动

D.更愿意捐物或亲身参与公益事业

13.您会不会因某人或某企业(组织)捐赠量的多少而改变对其看法?

A.会,隐约感觉捐得越多越对其有好感C.不会,捐多捐少都一样

B.一般,觉得捐款量不能说明什么D.其他

14.如果现在有一个募捐活动,您会选择捐给以下哪些机构(可多选)

A.政府官方机构(如中国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等)

B.民间慈善机构(如壹基金、嫣然天使基金、玉米爱心基金等)

C.校园募捐组织

15.您认为当前阻碍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的原因是(可多选)

A.政府重视不够

B.某些机构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

C.捐款去向缺乏透明度

D.民间组织力量不足

E.理念普及和文化传播不够

F.其他

16.您对捐款等慈善事业的建议是(可多选)

A.政府应主导,投入更多资金和精力

B.慈善组织更透明更有公信力

C.企业承担更多社会责任

D.更多发布受捐人群的基本情况

E.捐赠途径应更畅通方便

感谢您对本次调查工作的配合,谢谢!

附件二:课题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学号成员分工安排

1102040418 杨洋分析问题、绘制表格、撰写结题报告1118010125 刘旭娜制作PPT汇报、审阅申请书及结题报告1102040413 温陈碧撰写申请书、后期排版

1107020103 牛宜放发放问卷、整理、提出修改建议1119010429 王建豪发放问卷、汇总调查结果1102040419 韩延贵发放问卷、汇总调查结果1119010424 陈禹坤发放问卷、汇总调查结果,校核1102040412 张钦发放问卷、汇总调查结果1102040415 双润发放问卷、撰写部分结题报告

附件三:参加课题的心得

杨洋:每学期的课题实践,其实都是对我们很好的锻炼。在更强调个人的大学生活里,实践课都是难能可贵的团队合作过程。万事开头难,我们经过了多番讨

论才定下了这个课题。原先打算以“慈善”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发现面

太广,于是选择了慈善事业中的“捐款”入手,由小及大,引申开谈到当今

我国的慈善问题。

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问题,例如分工,不能完全做到平均分配,这也是无法避

免的。这需要有人愿意承担更多责任。作为组长,首先要认清组员的能力,

了解他们的长处,然后才能给他们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发挥最大效益。

在撰写结题报告时,我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设计问卷时,我

们尽量构建一条线索去引出大学生们对捐款的种种看法。调查结果反映出大

学生们对捐款的认识,还是比较理智比较符合我们预期的,大部分学生看到

了慈善机构现存的问题,并针对慈善机构能提出相关建议。但大学生对捐款

的认识还是存在了一定局限,毕竟认知不够广,还不能从立法、政府、社会

等更多角度看待问题,提供建议。

对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调查,就是对我们自己的重新认识,看到我们自己的长

处及缺陷,这种不断的自省,将更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提高和完善。

刘旭娜:这次已经是第三次做课题实践了,相比前两次,感觉轻车熟路,但这次是和新班级的成员一起合作,还是遇到了不少的问题。首先课题的选定就经过了

几番讨论,最终才确定,选定课题我们就立刻实施起来。尽管实施过程中遇

到了许多困难,但是我们小组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

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团队的精神。我们体会到,知识,不仅仅要用在课堂

上,更要应用到实践中。通过这次的的社会实践活动,我们逐步了解了社会,

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

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增强了自身努力学习知识并将

之与社会相结合的信心。对于即将走上社会的我们,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们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了很好的

铺垫。

温陈碧:虽然这次的毛邓三实践时间并不长,只有短短的近一个月;而像这样的实践也早已在思修、马原、近代史的课程中尝试过了。但是这一次短短的实践所

给我带来的经历和之前的都不一样。

我们小组的研究方式使得我们既有共同合作讨论的环节,也有独立思考完成

的环节。这使我不但能够学习如何在团体中与同伴相互磨合,发挥自己的作

用,而且也能够使我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得到成长。

其实我觉得这次的研究就像是拼拼图,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那一块做好然后再

和组员的拼在一起,成功与否看的不只是单块拼图的好看与否或是衔接的部

分是否契合,而是两者兼具的才是成功的。

因此,在这次的研究中,我发觉,一个小组的研究成功与否所需要不单单是

是各个组员的能力,相互配合程度则起到更大的作用。

牛宜放:捐款问题关乎民生,尤其是近期的雅安地震再一次把捐款问题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捐款问题关乎未来,现阶段在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流,我们

对捐款行为和慈善组织的认知能够反映未来一个时期内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前景。所以我们开展以河海大学学生为个案进行捐赠行为的实证研究。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组成员一起查资料,设计问卷,发放问卷,写报告,

为一个问题争论过,也为一个成果欢喜过。我们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大学生

捐赠存在的困境,提出提高大学生捐赠积极性与普及捐赠知识的建议,有助

于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对慈善组织的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这与促进建

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

在这次课题研究中,我们不仅尽我们的努力做出了一个小小的科研成果,更

收获了很多东西。我们从小组成员身上学到的认真,负责,求真务实,心怀

天下这些品质,都值得我们好好去研究学习,去好好思考如何做好一个人,

如何干好一件事。

我们研究的内容——捐款,更激发了我心中的潜意识,我要怀一颗感恩的心,

才无愧于心。

王建豪:在如此大的灾难降临之时,我们大学生作为社会未来的栋梁,更应该担负起一部分的责任,努力用自己的行动去回报社会,奉献一片爱心。但是通过调

查问卷所得到的结果却令我略感意外。本来应该是大部分同学去主动积极地

去捐款的,我们通过调查却发现有不少的人是处于“被捐款”的状态。带着

对这个结果的疑问,我们接着分析后面的问题,才发现了这个情况发生的真

正原因。

近年来,中国可谓是“多灾多难”,大灾情每隔几年就发生一次,小的灾难更

是从来没有间断过。面对这么多的灾难,我们国人的同情心以及爱心被空前

的激发了出来,全国各地纷纷慷慨解囊以帮助灾民度过难关。然而我们国人

的热情却被横空出世的“郭美美事件”所生生打断。由于此类事件的发生,

我们在捐款的时候不由得多长了几个心眼,开始留意到捐款后善款的真正去

向。而在发现了其实善款大部分都是流到了某些人的腰包之后,我们的捐款

也变得犹豫不决。所以,正是中国官方慈善机构公信力的缺失,导致了现在

人们对于是否捐款的迷茫。所以我认为,解决此类现象的最根本的方法,就

是去努力提高慈善机构的公信力,建立强力的监督机制来监督善款的去向,

让每一笔钱都落到实处,让人们开始重新相信我们是能真正帮到灾民的。

另外一个方面,由于我们是学生,我们的捐款则大部分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

集体募捐的,此类捐款形式先天就带有一种强迫性,即使我们一直强调不去

攀比,但是还是会让某些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感觉有些不太自在。所以

我认为,应该对于集体捐款的形式作出适当改进,做到真正的自觉自愿捐款。韩延贵:雅安地震后有关捐款的讨论一度成为最热的话题,人们一方面为灾区积极伸出双手尽一己之能,另一方面却因红会对善款模糊的管理使用,加之郭美美

事件不断出现在舆论中,对公益机构产生不信任,不太愿意通过这类机构捐

款。从而使得我国公益事业举步维艰。我们小组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本校

内展开了对大学生对捐款相关的认识和看法的调查,以便能够比较深入了解

大学生们对捐款的认识,从而总结出其中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和解决办法。

查,然后进行统计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从而得到了此次实践的结果。

虽然这次实践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问卷的数量不够大、调查的对象狭窄、

问卷的内容有些不合理、实践时组员积极性不高等,但总体来说还是达到了

预期的目的,在结题报告中的成果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次实践,我个人也有了一些除课题内容以外的收获。比如在课题立项

时,我的思维不够开阔,团队意识不强,对其他组员依赖性过强等,这些都

是我以前没有认真考虑过的,也是迫切需要我在后面的学习中努力克服的。

另外我通过课题中的总结对捐款有了一些新的认识,例如在在捐款的方式上

要慎重,但在态度不能因外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还有就是我们要共同携手

创建一个透明的公益平台,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使命。总之这次实践让我

在课堂外学到了更多知识。

陈禹坤:从记事起,严格说来应该是小学开始吧,偶尔一下学校啊什么的就会号召大家为了XXX,XXX的事捐款捐物献爱心,然后自己就回家和爸爸妈妈要钱,从几块

到几十到后来的一百,就抱着一颗很光荣使命感的心捐了.似乎也从没有用心

去想过为什么要捐,是自己真心想捐或者是在长辈号召鼓动下随着本能就捐

了.后来渐渐长大,看到了更广的世界,更多的信息,也了解了或许捐款的”光

荣”只是表面上的,实际上那些爱心捐款又有多少能达到它们最初的目的地

呢?上了高中,上了大学,不知为何那些和捐款去向息息相关的机构例如红十

字会之类的却开始频频爆出贪污之类的丑闻,而自己在这条道路上的思考也

越来越深制作

而这次的实践更让我正视了这些平日未曾摆上台面认真考虑的问题,在制作

和发放问卷的同时我也在心里静静考虑着眼前的这一个个问题.一人有难,四

邻相助在我们中华传统里本是很正常且相对本能性的行为.却为何被如此摆

上公众台面来讨论大家的种种不同反应?是习俗该随时代变迁还是因为社会

悲哀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没落?对于每个人不同的答案,在这个时代我们无法

了当地判决正误,只好在恰当的时候冷眼旁观.不同过去,不同境遇的人终究

不会在每一件事上做出相同的选择,但是我相信我们最该做的还是,想清楚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