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波

写在课前的话:本课件通过对小儿厌食症(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的讲解,使儿科医生进一步了解厌食症食积内热型的中药的合理应用。小儿厌食症在儿科临床为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此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一般愈后良好,但如果失治误治,不但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更严重的还能引发佝偻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通过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的补充,促进胃蠕动以及配合心理疗法等。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方法多样、简便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经过观察门诊病例中,厌食患儿已不仅限于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虚弱3证,还存在一些以舌苔黄厚、手足心热、食纳差、大便秘结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类患儿属于实证,乃为食积日久不化,而生内热,临床称之为食积内热型,治疗上以急性期以消积化热为主,稳定期以醒脾开窍为主,以本治疗原则,在临床上运用多年,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偏食嗜食,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炙馎,或贪食生冷、坚

硬难化之物,或添加辅食过多过快,均可导致食积,小儿脾常不足,且为纯阳之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食积日久不化,从阳化热,而形成食积内热之证,如《证治准绳》所说:“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幼不知撙节,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

二、临床表现

(1)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伴有烦躁易怒,口唇红,咽红,口气,腹胀,时有呃逆,手足心热,手足心汗,便秘,溲黄,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腻,指纹紫滞或脉数。(2)厌食与积滞、疳证的鉴别

厌食与积滞、疳证均有食欲不振,饮食异常的症状,且病位均在脾胃。厌食是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一般形体消瘦,但其他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和活动尚可,一般不累及他脏;积滞是指短时间内过量饮食而导致的食积,常伴有嗳腐吞酸,便稀酸臭等伤食表现;疳症是由厌食、积滞、久吐、久泻久治不愈,或长时间过量应用寒凉峻下、攻伐的药物而导致,临床以发结如穗、肚大青筋、肌肉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多累及他脏。三者在病情方面有递进关系,且互相又有紧密的联系。短时期的伤食、伤乳则可导致积滞,日久不愈则形成厌食,厌食失治误治,则脾胃气液耗伤而形成疳证。正如《证治准绳·幼科》中所论述的“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陈飞霞的《幼幼

集成·伤食证治》中所述“伤食一证,最关利害,如迁延不治则成积成癖,治之不当则成疳成痨”,故临床不难辨别。

三、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分2个阶段,第1阶段是以清内热为主,长期进食不良,厌食,便秘,手足心热等内热证明显,治疗以清热化积为主,第2阶段是指内热已控,治以醒脾开窍为主。

四、中医辩证治疗

1、第1阶段: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伴有烦躁易怒,或口唇红、咽红,或口气、腹胀,便秘,溲黄,或时有呃逆,或手足心热,手足心汗,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腻,指纹紫滞或脉数(伴随症状在2条以上即可)。治疗:清热化积。方药:黄芩,栀子,枳实,佛手,陈皮,鸡内金,神曲,焦山楂,莱菔子,藿香。疗程2周。

2、第2阶段:一般在内热得到控制后,第1阶段的症状好转时,方药:前方去栀子,加石斛,石菖蒲。疗程2周。

用药注意

本方用于治疗食积日久化热,湿热内蕴之小儿厌食,故方中多用苦寒药,以清热燥湿,但小儿为“纯阳之体”,“脾常不足”,苦寒药燥湿易伤胃阴,故不能长期服用,故应密切观察患儿病情,临床应用一般 2 周左右实火可清,故第 2 个疗程后可减少黄芩、栀子等苦寒药物的用量,酌情给予黄芪等补气之品,增加健脾药物的用量,以防过用苦寒药而导

致的脾胃损伤,起到固护脾胃的作用。加减:内热盛时可加石膏,黄连,腹痛加白芍、甘草等随症加减。

五典型病例

华思淼,女,5 岁,2016-01-06 初诊。

主诉:厌食6个月,加重15天。

现病史:患儿平素喜好吃零食,喝饮料,吃肉,不爱吃饭。近半年来食欲下降,食量减少,家长间断给予“撤火药”口服治疗(具体用药用量不详),症状无明显改善,近15天,患儿厌恶进食,伴有口臭,便秘,手足心汗,故来我院儿科门诊就诊。现症:食欲差,食量减少,精神尚可,面色偏红,口臭,手足心热,大便干,2-3 日1行,溲赤,夜卧不安。查体:形体偏瘦,精神尚可,面色偏红,口唇干红,咽赤,心肺腹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数。

中医诊断: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

治法:清热化积

方药:黄芩15g、栀子15g、枳实12g、厚朴12g、陈皮10g、神曲15g、莱菔子15g、山楂15g,佛手10g、鸡内金5g,石膏15g,藿香10g。

4 剂水煎服,2 日 1 剂,日 3 次口服。

2016-01-24 二诊。前证减轻。现食欲稍差,食量略有增加,形体偏瘦,无口臭减轻,手足心热减轻,大便略干,1-2日1次。

查体:形体偏瘦,精神尚可,面色红润,口唇红,咽略赤,心肺腹未见异常,舌质红,苔黄,脉数。予上方去栀子、石膏,黄芩减为10g,加黄芪8g,石斛12g,石菖蒲12g。继服 4 剂,煎服法同前,后诸证消失。

嘱家长合理喂养,多食蔬菜水果,荤素搭配,避免辛香油炸食品,不能放纵孩子挑食,吃零食,要培养良好的用餐氛围,停药后1个月,无复发,体重明显增加,复查血、尿、便常规等相关检查均无明显变化,属临床痊愈。

试题:

1. 小儿厌食症在儿科临床为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不包括()

A: 长期厌恶进食 B: 食量减少

C:多梦 D:消瘦

2. 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通过不包括()。

A: 微量元素的补充 B: 适孩子喜好给予饮食。

C: 消化酶的补充 D: 促进胃蠕动以及配合心理疗法等3.厌食症发病原因不包括()。

A: 添加辅食由细到粗,由少到多,由稀到浓。

B: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偏食嗜食。 C: 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炙馎,或贪食生冷、坚硬难化之物。

D: 添加辅食过多过快。

4. 厌食与积滞、疳证均有食欲不振,饮食异常的症状,且病位均在脾胃。以下叙述错误的是()

A: 厌食是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一般形体消瘦,但其他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和活动尚可,一般不累及他脏;

B: 三者在病情方面有递进关系,且互相又有紧密的联系。递进关系为厌食-积滞-疳症。

C: 积滞是指短时间内过量饮食而导致的食积,常伴有嗳腐吞酸,便稀酸臭等伤食表现;

D: 疳症是由厌食、积滞、久吐、久泻久治不愈,或长时间过量应用寒凉峻下、攻伐的药物而导致,临床以发结如穗、肚大青筋、肌肉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多累及他脏。

5. 小儿厌食症(食积内热型)治疗本病分2个阶段,分别是:()

A:补气活血开窍。 B:疏肝解郁化积。

C:清热化积健脾。 D:健脾安神导滞

6. 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伴有烦躁易怒,或口唇红、咽红,或口气、腹胀,便秘,溲黄,或时有呃逆,或手足心热,手足心汗,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腻,指纹紫滞或脉数下列错误的是()。

A:上述为厌食症脾胃气虚型。 B: 治疗:清热化积

C: 方药:黄芩,栀子,枳实,佛手,陈皮,鸡内金,神曲,焦山楂,莱菔子,藿香。 D: 疗程2周

7.小儿厌食症临床分型不包括()

A:脾胃气虚 B:脾虚健运 C:食积肺热 D:肝郁乘脾

8.短时间内过量饮食而导致的食积,常伴有嗳腐吞酸,便稀酸臭等伤食表现为()

A:积滞 B:厌食 C:疳症 D:以上都不是

9. 疳症是由厌食、积滞、久吐、久泻久治不愈,或长时间过量应用寒凉峻下、攻伐的药物而导致,临床表现不包括。( )。

A: 不累及他脏 B: 发结如穗 C: 肚大青筋 D: 肌肉消瘦10. 厌食是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一般形体消瘦,但其他症状不明显

B: 精神状态和活动尚可

C: 一般不累及他脏

D:病情较重,肚大膨隆。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 1.稚阴稚阳: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稚”指幼嫩而未曾成熟。“阴”,是指机体的精、血、津液及脏腑、筋骨、脑髓、血脉等有形之物;“阳”指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活动。 2.纯阳:所谓“纯阳”是指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表现得生机旺盛,正说明了“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这一生理特点。 3.针四缝疗法:是通过点刺四缝穴以治疗小儿疳积症的一种方法。可以用于清热、除烦、止咳化痰、通畅百脉、调和脏腑等,常用来治疗疳证、厌食、积滞、咳喘、顿嗽等疾病。 4.积滞: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疾病,以不思乳食、腹部胀满,嗳腐酸馊,大便不调为临床特征。 5.疳证:是由喂养不当或当多疾病影响,导致脾胃受损,气液耗伤,不能濡养脏腑、经脉、筋骨、肌肤而形成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以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毛发干枯,精神萎靡或烦躁,饮食异常,大便不调为特征。 6.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致。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为特点。 7.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原因不明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以血小板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正常或增多,以及缺乏任何原因为特征。 8.麻疹:是感受麻疹时邪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泪水汪汪,口腔两颊近臼齿处可见麻疹黏膜斑,周身皮肤按序泛发麻粒样大小的红色斑丘疹,疹退时皮肤有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为特征。 9.风疹:风疹是感受风热时邪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轻度发热、咳嗽,皮肤.出现细沙样玫瑰色斑丘疹,耳后及枕部臖核肿大为特征的一种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10.猩红热:是因感受痧毒疫疠之邪所引起的急性肺系时行疾病,以发热,咽喉肿痛或伴腐烂,全身布发猩红色皮疹,疹后脱皮为特征。又名疫痧、烂喉痧,2~8岁发病率较高。 11.手足口病:是由于感受手足口病时邪引起的发疹性传染病,临床以手足口肌肤、口咽部发生疱疹为特征,常见于5岁以下小儿。 12.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时邪引起的脑实质炎症,若同时累及脑膜则称为病毒性脑膜脑炎,临床以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及运动障碍,或精神异常为主要表现。 13.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又称川崎病,是一种以全身血管炎性病变为主要病理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疾病,临床以持续发热、多形红斑、粘膜充血、草莓舌、颈淋巴结肿大、手足硬肿为特征,好发于婴幼儿。 14.维D缺乏性佝偻病:简称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该磷代谢异常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性疾病,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特征,以多汗、夜啼、烦躁、枕秃、肌肉松弛、囟门迟闭,甚至鸡胸肋翻、下肢弯曲等为主要表现。 1、相传至今的我国最早儿科专注《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书中提出“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2021年7种食物缓解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脾虚的孩子吃啥

中医认为脾为小儿之本,很多疾病源于脾胃。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如腹泻、便秘、咳嗽、湿疹、感冒、微量元素缺乏、营养不良等等,因此养胃健脾成为父母们的重要任务。脾虚易感“脾虚易感症”通俗地说,就是小儿食欲不振,经常感冒,甚至一个月要反复感冒几次,许多家长都深有体会。那么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还有哪些,如何调理小孩脾胃虚弱呢? 欧阳光明(2021.03.07) 小孩脾胃虚弱的症状 儿童脾胃虚弱多因长期饮食不规律、过食生冷食品、长期服用抗生素或是某些疾病(如慢性肺炎)后引起。脾胃虚弱的孩子多面色发黄或面部色素沉着不均匀(出现花斑),头发稀疏、消瘦、指甲脆薄有白点,还有经常出现发作性脐周疼痛,时轻时重。脾胃虚

弱偏内寒的患儿除了有上述症状外,食欲虽好,但是大便次数多、量大,食后即拉;脾胃虚弱偏内热则食欲不佳,大便干燥(两三天一次),此类患儿多因过多食用零食或过量饮用牛奶所致。 小孩脾胃虚弱食疗方 1、红枣小米粥 红枣10个,小米30克,先将小米清洗后,放入锅内用小火炒至略黄,然后加红枣及水适量,用大火烧开后再改用小火熬成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消化不良伴有厌食的脾胃虚弱患儿。 2、莲子山药粥 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将莲子去心,与山药、粳米、水共煮粥,待温加积安堂枣花蜂蜜2勺食用。此方适用于消瘦、食欲不振的脾胃虚弱患儿。 3、麦冬沙参扁豆粥 沙参、麦冬各10克,扁豆15克,粳米50克。将沙参、麦冬加水煮20分钟取汁,用此汁液与粳米、扁豆共煮粥食用。此方适用于手足心热、大便干的脾胃虚弱患儿。 4、蜂蜜山药片 制法:取鲜山药洗净,放入水中煮开约10分钟后捞起,去皮切成片状,隔水蒸约30分钟,放凉,拌入积安堂荆条蜂蜜食用。 山药为补中益气药,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特别适合脾胃虚弱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精)

小儿厌食症也分型中医教你调理小儿厌食症 小儿厌食症是指小儿较长时间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本病的发生以饮食不节、喂养不当为主要原因。治疗原则应以调和脾胃,恢复运化功能为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可分为以下三型进行治疗: 脾失健运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甚至拒食。若强行进食后则会恶心、呕吐、腹胀。患者舌质淡,舌苔白不厚或薄腻。中成药可选用曲麦枳术丸、香砂枳术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太子参 12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陈皮 9克,枳实 6克,神曲 9克,麦芽 9克,鸡内金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胃阴不足型 主要症状为口干多饮、不思饮食、大便干结,有的小儿皮肤干燥。舌苔多为花剥苔或无舌苔。中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玄参 9克,麦冬 9克,生地 9克,沙参 9克,石斛 9克,玉竹 9克,乌梅 9克,山药 9克,甘草 9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脾胃气虚型 主要症状为面色白、无光泽,形体瘦弱,除厌食外,若进食稍多,则大便不通或大便溏泻。患者舌质淡,舌苔薄白。中成药可选用启脾丸、小儿健脾丸。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党参 9克,茯苓 9克,白术 9克,山药 9克,扁豆 9克,砂仁 3克,桔梗 3克,陈皮 6克。水煎服,每日两次。 现介绍几种开胃食品供家长选用。 将小茴香苗洗净切碎,稍加食盐、芝麻油、味精,凉拌当菜吃,每日半小盘。也可将小茴香加少许肉馅包馄饨、饺子或包子,让孩子进食。食量要由少增多,不可过量。小茴香健胃,理气化滞,食后可消食除满,增进食欲,实为治小儿厌食的美味佳肴。

鲜橘子皮洗净,切成条状、雪花状、蝴蝶状、小动物状等各式各样小块,加上适量白糖拌匀,置阴凉处一周。小儿用餐时取出少许当菜食之。每日 2次。橘皮药名陈皮,是一种理气、消积、化食的良药。橘皮含有大量维生素 B1、橙皮甙 (C28H34O15等,还有健胃、止呕、祛痰止咳的功能。 鲜玫瑰花摘下后,加白糖适量密封于瓶罐内,一个月后启封。将玫瑰花糖少许加入汤内,让小儿食之。玫瑰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C 、葡萄糖、蔗糖、柠檬酸、苹果酸等,是芳香健脾佳品。 小儿面黄肌瘦,时常腹泻,可用大红枣 5~10枚,洗净煮熟去皮核食之,也可与大米煮粥食之。大枣温脾健胃,益气生津,可治疗贫血、腹泻。 将山药洗净去皮, 切成薄片先用清水浸泡半天, 加大米少量煮成稀粥, 再放桂圆肉 3~ 5枚用小火煮,加白糖少许食之。山药含淀粉、糖类、蛋白质、多种维生素、精氨酸与多种矿物质,是补中益气、健脾和胃、长肌肉的良药佳肴。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精)

儿童多动症的中医治疗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中医治疗儿童多动症,现代医学归属于脑功能轻微障碍综合征,是临床上多见于儿童时期(学龄期左右)的一种心因性病症,主要表现为:多动不宁,注意力不集中,多语秽言,多数表现为行为障碍(及性格缺陷)。中医无此病名,临床上属“烦躁”、“健忘”、“抽搐”等范畴,临床上主要分:肝肾阴虚、心脾两虚、阴虚阳亢、痰热内扰四大主症。采用滋阴补肾、养心健脾、滋阴抑阳、清热化痰、安神定志等法治疗[2]。 1 鉴别诊断本病主要与儿童秽语抽动综合征相鉴别,小儿秽语抽动综合征,多以运动性抽搐与不自主发声为主要特征。以抽搐不自主伴乏眼及面部肌肉抽动为首发症状,继之症状加重,范围扩大,临床上多见清嗓声、干咳、无节律乱叫等症,实证多见于临床。儿童多动症虚实并见,进行常规教导,可抑制症状发生。 2 辨证施治 2.1 肝肾阴虚伴有两颧潮红、咽干、口渴、五心烦热、两目干涩、牙齿松动,用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10 g,生白芍15 g,山茱萸10 g,茯神10 g,枸杞10 g,丹皮10 g,五味子10 g,远志10 g,生牡蛎30 g,炙甘草5 g,大枣10 g,鳖甲30 g。 2.2 心脾两虚伴有面色白光白,食欲减退,唇甲不华,发色不泽,舌红少苔,脉细数,纳少便溏,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0 g,白术15 g,茯神10 g,远志10 g,山茱萸10 g,白芍2 g,生龙骨30 g,生牡蛎30 g,大枣15 g,天麻10 g,神曲20 g。 2.3 阴虚阳亢伴有颜面潮红,五心烦热,午后为盛,口苦咽干,心烦不宁,肢震颤,脉细数。天麻钩藤汤加减:天麻10 g,石决明45 g,牛膝10 g,杜仲10 g,桑寄生20 g,黄芩20 g,山茱萸15 g,山栀15 g,白芍15 g,当归20 g,龙眼肉20 g,大枣15 g,远志10 g。百事通 2.4 痰热内扰伴有头目昏眩,嗜睡,呕恶心烦,时呕痰涎,食少不寐,苔白腻,脉濡滑。药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10 g,半夏5 g,陈皮10 g,甘草10 g,茯神10 g,杜仲10 g,竹茹10 g,大枣10 g,龙齿30 g,菖蒲5 g,远志10 g。 3 煎服法上药水煎服,日3次,每次50 ml,15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无效停药。生龙骨、生牡蛎、鳖甲先煎30 min,后下诸药。 4 小结小儿时期其脏腑未壮,精气未充,经脉未盛,气血不足,多处于神经怯弱的状态。脏腑形态结构及功能均由未成熟,渐向成熟发展,呈现出生机旺盛,迅速发展的现象。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且小儿禀赋不足,护养不当,病后失调,亦可导致心肾肝脾功能障碍。心藏神,心失所养则情绪多变,注意力不集中;肾藏精,肾精不足则脑失所养目不聪;肝主筋,肝阳上亢则多动不安;脾藏志,脾失所统,则兴趣多变,思绪不宁,所以本病是由多脏器功能紊乱,多种致病因素协同作用于脏腑引起的一个临床症候群。我科经过多年临床总结,认为本病以肾阴不足、肝阳偏旺、心脾两虚、痰热内扰为多见。治疗重在调理肝肾,健脾养心,豁痰化湿,治疗中,药物疗法与心理疗法并举,多与学校、家长密切配合,沟通,导以心理疗法,执行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减轻患儿精神压力,结合患儿兴趣爱好,药物治疗与行为指导相结合,多数患儿6个月可愈。百事通

中医儿科学课程试卷(M)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课程试卷(M) 姓名专业年级学号得分 一、是非题:对题目的正确性作出判断,是打“√”、非打“╳”。(每题1分,计10分)1.小儿头围大于胸围。 2.母乳喂养的基本原则是按时定量。 3.感冒夹惊多发生在6个月至3岁的小儿。 4.肺炎喘嗽以冬春季节为多,故初期表现为风寒闭肺证。 5.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 6.泄泻以湿热泻最为多见。 7.小儿汗证的特点是自汗与盗汗并见。 8.急性肾炎和疳肿胀均属于中医儿科学上的小儿水肿范畴。 9.水痘多见于头面和四肢部位。 10.乒乓球头常见于8个月左右的佝偻病患儿。 二、选择题 (一)A1型题:最佳选择题。从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每题1分,计20分)11.被誉为我国“儿科之圣”的医家是( ) A.扁鹊B.仓公C.巢元方D.孙思邈E.钱乙 12.儿童乳牙脱落换出恒牙的年龄一般在( ) A.2岁后B.3岁后C.4岁后D.5岁后E.6岁后 13.人工喂养一个6kg重的婴儿,每天应喂给牛奶、水分别为( ) A.600ml、900ml B.660ml、240ml C.660ml、900ml D.720ml、480ml E.900ml、360ml 14.耳壳薄软,阴囊紧缩,证属( ) A.肝气不足B.心气不足C.脾气不足D.肺气不足E.肾气不足15.1周岁小儿的体重约为初生时的( ) A.1倍B.2倍C.3倍D.4倍E.5倍 16.以下各期中,体格生长和智能发育最快的是( ) A.新生儿期B.婴儿期C.幼儿期D.学龄前期E.学龄期17.婴儿阵发性反常哭闹,曲腰啼叫,辗转不安,最可能是( ) A.头痛B.胸痛C.腹痛D.腰痛E.肢痛 18.肺炎喘嗽初期风寒闭肺证与风热闭肺证难以区别时,主要看( ) A.是否恶寒B.发热高低C.是否咳嗽D.是否咽红E.苔白或黄 19.口疮若以牙龈为多,其病位主要责之于( ) A.脾B.胃C.心D.胆E.肾 20.清热泻脾散方中包括( ) A.石膏、知母B.黄连、黄芩C.生地、玄参D.藿香、防风E.升麻、丹皮 21.泄泻患儿的大便中夹多量泡沫者,辨其病因属于( ) A.风B.寒C.暑D.湿E.积 22.厌食与食积的主要区别在于有无( ) A.厌食B.腹胀C.恶心D.形瘦E.苔腻 23.积滞脾虚夹积证便溏、舌淡者,宜用健脾丸加( ) A.附子、肉桂B.炮姜、苍术C.藿香、砂仁D.山药、芡实E.谷芽、麦芽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 松原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张波 写在课前的话:本课件通过对小儿厌食症(食积内热型)的中医治疗的讲解,使儿科医生进一步了解厌食症食积内热型的中药的合理应用。小儿厌食症在儿科临床为常见、多发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长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此病的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性,一般愈后良好,但如果失治误治,不但影响患儿生长发育,更严重的还能引发佝偻病、反复上呼吸道感染、贫血、营养不良等疾病,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西医治疗小儿厌食症以对症治疗为主,主要通过微量元素和消化酶的补充,促进胃蠕动以及配合心理疗法等。中医药治疗小儿厌食症,方法多样、简便安全,具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经过观察门诊病例中,厌食患儿已不仅限于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虚弱3证,还存在一些以舌苔黄厚、手足心热、食纳差、大便秘结为主要临床表现,此类患儿属于实证,乃为食积日久不化,而生内热,临床称之为食积内热型,治疗上以急性期以消积化热为主,稳定期以醒脾开窍为主,以本治疗原则,在临床上运用多年,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 小儿乳食不知自节,调护失宜,喂养不当,偏食嗜食,或暴饮暴食,或过食膏粱厚味,煎炸炙馎,或贪食生冷、坚

硬难化之物,或添加辅食过多过快,均可导致食积,小儿脾常不足,且为纯阳之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食积日久不化,从阳化热,而形成食积内热之证,如《证治准绳》所说:“小儿宿食不消者,胃纳水谷而脾化之,儿幼不知撙节,胃之所纳,脾气不足以胜之,故不消也。 二、临床表现 (1)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厌恶进食,伴有烦躁易怒,口唇红,咽红,口气,腹胀,时有呃逆,手足心热,手足心汗,便秘,溲黄,舌红,苔白厚腻或黄腻,指纹紫滞或脉数。(2)厌食与积滞、疳证的鉴别 厌食与积滞、疳证均有食欲不振,饮食异常的症状,且病位均在脾胃。厌食是以较长时期的食欲减退、食量减少为主要特征,一般形体消瘦,但其他症状不明显,精神状态和活动尚可,一般不累及他脏;积滞是指短时间内过量饮食而导致的食积,常伴有嗳腐吞酸,便稀酸臭等伤食表现;疳症是由厌食、积滞、久吐、久泻久治不愈,或长时间过量应用寒凉峻下、攻伐的药物而导致,临床以发结如穗、肚大青筋、肌肉消瘦为主要表现,本病多累及他脏。三者在病情方面有递进关系,且互相又有紧密的联系。短时期的伤食、伤乳则可导致积滞,日久不愈则形成厌食,厌食失治误治,则脾胃气液耗伤而形成疳证。正如《证治准绳·幼科》中所论述的“积是疳之母,所以有积不治乃成疳候”,陈飞霞的《幼幼

浅析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

浅析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9-03-15T09:52:47.80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1月上第1期作者:贾岚 [导读] 分析小儿推拿方法对小儿厌食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选取80例中医诊断为厌食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贾岚 黑河市中医医院 164300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推拿方法对小儿厌食的治疗效果。方法: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选取80例中医诊断为厌食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小儿推拿方法治疗40例,对照组40例患儿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疗效。结果:实验组治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小儿厌食;小儿推拿;中医辨证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infantile massage on infantile anorexia. Methods:From January 2016 to December 2017 in our hospital,80 children diagnosed as anorexia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reated 40 children with massage and the control group 40 children with medication. The curative effect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Results:28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10 cases were effective,2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95%;15 cases were cured in the control group,15 cases were effective,10 cases were ineffective,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75%.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P < 0.05). CONCLUSION:The effect of pediatric massage on infantile anorexia is obvious,and it is worth popularizing in clinic. Key words:infantile anorexia;infantile massage;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小儿厌食症是以较长时间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症。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良好,但长期不愈者,可使气血生化乏源抗病能力低下,而易患他病,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转为疳证[1]。小儿厌食症的致病因素较多,主要为先天禀赋不足、喂养不当、病传药害、外邪直中、情志失调。病机关键是脾胃失健、纳化失和。本文意在分析小儿推拿法与药物治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上的疗效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从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选取80例中医诊断为厌食的患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0例患儿,男22例,女18例,年龄最大3.5岁,年龄最小1.8岁,平均年龄为2.8岁。对照组患儿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最大3.8岁,年龄最小2.0岁,平均年龄为3.4岁。患者主要症状为厌恶进食、食量少、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夜寐不安等[2]。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无显著差别,有可比性(P>0.05)。 1.2纳入及排除标准 ①纳入标准:年龄1.5~3岁,诊断符合小儿厌食的诊断[2]。 ②排除标准:因患儿出现外感、内伤慢性病引起的食欲不振。 1.3方法 对照组患儿用中成药治疗,脾失健运证给予保和丸,每次1丸,日2次口服;脾胃气虚证给予醒脾养儿颗粒,每次2袋,日3次口服;。实验组用推拿法治疗,推拿方法为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15日为1疗程。基础操作常用穴位为:补脾经、摩腹、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脾失健运证加运内八卦、清胃经、揉板门、揉脾俞、胃俞;脾胃气虚证加揉外劳宫、补肾经[3]。 在两组治疗期间,均少食肥甘厚味、生冷、坚硬等不易消化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并做到少食多餐。 1.4疗效评价标准 1.4.1痊愈:食欲良好,进食量正常。 1.4.2有效:食欲和进食量明显好转,但较正常儿童稍差。 1.4.3无效:食欲与进食量无改善。 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实验组治愈2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治愈15例,有效15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75%。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厌食是小儿常见病,患儿长期厌食可导致其它疾病,甚至影响小儿的发育和成长[4]。小儿推拿疗法在治疗小儿厌食方面确有疗效,且显著高于药物治疗。又可以缓解小儿打针、吃药的痛苦,患儿易于接受。 在治疗的同时,患儿家长应注意患儿喂养,不良的饮食习惯是厌食的主要原因,高蛋白、高糖的浓缩饮食促使食欲下降;吃零食、时间不规律、情绪变化等都可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和消化液的分泌,应努力促进患儿合理进食,在规定的时间逐步添加辅食,培养幼儿自主进食的良好习惯。 本次研究表明: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小儿推拿是治疗小儿厌食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小儿推拿疗法对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儿推拿穴位治疗312例小儿厌食症,观察疗效。结果:治愈264例,有效42例,无效6例。结论:中医小儿推拿是目前治疗儿童厌食症的有效方法。 标签:厌食症;小儿推拿;中医 厌食症是指小儿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食欲不振,甚至进食极少的一种儿科常见病。病因多为先天脾胃虚弱,及后天喂养饮食不当所致。在儿童备受关爱的今天,厌食症成为很多父母极为苦恼的问题。中医小儿推拿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广泛用于各种儿科疾病,疗效显著,在很多地区深受欢迎,临床中治疗厌食症效果尤佳[1-3]。笔者近年来用中医小儿推拿法治愈大量患儿,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2008年8月-2011年12月治疗的312例病例,其中男170例,女142例,1岁以内36例,1~2周岁102例,2周岁以上174例,平素好呕吐者62例,好腹胀者16例。 1.2方法312例厌食症患儿全部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取患儿左手穴位推拿,除胎毒型配合蓖麻籽、萝卜叶捣烂,纱布包裹外擦,推拿期间不用其它中西药物,禁食寒凉瓜果,肥甘厚腻,忌过饥过饱。 1.2.1脾胃积热型164例。症见面色黄黑,消瘦好动,性格多暴躁,白天不睡,夜睡晚,踹被,易患扁桃体炎或化脓,常流黄眼眵,舌红苔黄,胃阴伤者少苔或无苔,大便干,尿少而黄;推拿取穴:推补肾水7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推清板门5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总筋200次,揉小天心3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清肺金500次,推退下六腑5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 1.2.2伤食型90例。厌食多发生于某次伤食呕吐后或感冒伤食后,持续厌食。前者症见口臭较重,尤其晨起明显,大便酸臭,夜睡哭闹,舌苔白腻而厚;后者口臭不重,病初可伴有发烧、咳嗽、流涕等感冒症状。推拿取穴:揉小天心300次,推清板门500次,逆行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合谷100次,揉小横纹500次,推清肺金5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推清天河水100次。 1.2.3脾胃虚寒型38例。症见面白乏力,好静少动,平时大便多正常,进食寒凉好腹痛或便次增多,气味不大,不好口渴,尿多不黄,舌淡苔白。推拿取穴:推补脾土500次,乙窝风3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推补肾水500次,揉外劳宫4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 1.2.4胎毒型20例。这种类型一般生后即进乳偏少,往往除厌食外很少患病,体格瘦小,按以上3种方法推拿效果不佳。推拿取穴:揉小天心800次,揉乙窝风500次,推补肾水500次,推清板门500次,推补脾土300次,推补上三关300次,逆运内八卦200次,推四横纹各100次,揉合谷100次,揉二人上马300次。有热象者去脾土、上三关。推拿同时用蓖麻籽、萝卜叶捣烂,纱布包裹外擦全身透疹,疹出后要继续擦,直到全身遍出为止,可连续擦2~3周。擦时注意保暖。推拿期间忌惊吓和外感。 1.3疗效标准痊愈:食欲良好,疗效比较巩固;有效:食欲较前好转,但较正常儿童稍差,或不能长时间巩固;无效:推拿后食欲无改变。

小儿多动症中医治疗

小儿多动症相信好多的家长朋友们已经不再陌生,特别是近些年,多动症的患儿不断的增加,给好多的家庭带了的困扰。但是大家都知道,西医治疗这种疾病只能暂时的控制,想要从根本上根治,还得选择中医治疗,那么小儿多动症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肝肾阴虚,相火妄动 症见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控,睡眠不安,遇事善忘,五心烦热,口干唇红,形体消瘦,颧红盗汗,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苔少,脉弦细数。 治宜滋养肝肾,降火潜阳,安神定志。方用杞菊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菊花、牡丹皮、白蒺藜、女贞子、旱莲草、青龙齿、远志、龟板、龙胆草、山栀子、柏子仁、益智仁、龙骨、牡蛎等。 心脾两虚,神失所养 症见神思涣散,多动不安,动作笨拙,情绪不稳,头晕健忘,思维缓慢,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多梦少寐,食欲不振,大便溏泻,舌淡苔白,脉细弱。 治宜培补心脾,益气养血,宁神定志。方用归脾汤合甘麦大枣汤出入:药用炙甘草、党参、白术、黄芪、当归、大枣、龙眼肉、淮小麦、茯神、酸枣仁、远志、益智仁、龙骨、五味子、夜交藤、菖蒲等。 痰火上犯,扰乱心神 症见神思涣散,多语哭闹,任性多动,易于激动,胸闷脘痞,喉间痰多,夜寐不安,目赤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泻火,化痰开窍,安神定志。方用黄连温胆汤合菖蒲郁金汤化裁:药用半夏、陈皮、枳实、茯苓、胆南星、天竺黄、竹茹、黄连、牡丹皮、连翘、石菖蒲、郁金、珍珠母、红花等。

小儿多动症不仅让孩子无法集中精力,严重影响着日常的生活和学习,而且在家庭生活中也给家人带来了不少的困扰。为了能够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不妨给患儿尝试一下中医治疗,相信一定能够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治疗效果。

中医儿科学

教材串讲 第一单元历代儿科名家及专著 《颅囟经》:最早儿科专著,提出“纯阳”观点 扁鹊:我国最早的儿科医生 淳于意:西汉,最早记录儿科医案的医家 巢元方及《诸病源候论》:隋代,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 钱乙及《小儿药证直诀》:北宋,“儿科之圣” 钱乙:首创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万全:《育婴家秘》、《幼科发挥》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胎养、蓐养、鞠养”,提出了“三有余,四不足”。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 吴瑭:清代《温病条辨·解儿难》 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 第二单元小儿生长发育 年龄分期 一、胎儿期:受孕,分娩断脐,属于胎儿期。目前国内将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定为围生期。 二、新生儿期:从出生后脐带结扎开始,至生后满28天 三、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为婴儿期 四、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为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3周岁后到7周岁为学龄前期,也称幼童期。 六、学龄期:7周岁后至青春期来临(一般为女12岁,男13岁)称学龄期。 七、青春期:女11~12岁到17~18岁,男13~14到18~20岁 生理常数 一、体重正常值 <6个月体重(kg)=3+0.7×月龄 7~12个月体重(kg)=7+0.5×(月龄-6) 1岁以上体重(kg)=8+2×年龄 二、身长正常值 出生时平均50cm,生后第1年长25cm 2岁后至12岁儿童的身高: 身高(cm)=70+7×年龄 三、囟门闭合时间及病理意义 前囟应在小儿出生后的12~18个月闭合 四、乳牙 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乳牙(20颗)约在2~2.5岁出齐。 2岁以内乳牙颗数:乳牙数=月龄-4(或6) 五、呼吸、脉搏、血压 呼吸、脉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低; 小儿血压的正常值,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增高

小儿厌食的调养与治疗

欢泡饭)。喜欢酸甜的饮料奶品,形体偏瘦,手足心热,大便容易干结,部分患儿平素喜吃较多辛辣燥热食物,舌红比较干,缺乏津液,舌苔少或者花剥。 *解析:知饥则脾能运,不纳则胃不受。其病在胃,“胃喜润恶燥”,内液干涸,索水于外耳。胃主受纳,必先通降,而通降之力必本于本脏腑的阴阳协调,阴主降而阳主升,胃之阴津不足,阴虚则内热,热则气升散,热气蒸腾于胃之上口,胃气升多降少,纳谷就会减少,此即“邪热不消谷”也。《临证指南医案》华轴云曰:“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用辛开苦降,宜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甘凉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 用方:常克老师常用养阴增食汤(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天花粉,白扁豆,黄精,绞股蓝,芦荟) *常用中成药:【健儿消食口服液】 可自行做【乌梅木瓜汤】乌梅10g,木瓜15g,加少许冰糖。熬汁适量服用。苏树蓉老师临床治疗胃阴虚厌食最喜此药对,药食同源,温和有效。 *食疗方面:忌食辛辣干燥食物。 宜食用:滋养胃阴,开胃助食的食物。 常见的补阴食物有:蔬菜(燕麦,番茄,红白萝卜,木耳,银耳,芝麻,山药,白菜,黄瓜,竹荪),水果(梨,桑葚,椰子,柠檬,李子,梅子,甘蔗,葡萄,酸角,酸枣,冬枣)以及燕窝,鸭,鸭蛋,猪皮,猪肚。

【酸萝卜老鸭汤】酸萝卜老鸭汤中,加入10-15g玉竹,北沙参,鲜山药50g。既不影响口感,更增滋养胃阴之功。 以及【冰糖拌番茄】【冰糖葫芦】【马蹄糕】等健康小食也是适合脾胃阴虚小儿。 二、脾胃气虚 *症状特征:无饥饿感,不想吃饭,口中没味道,喜欢吃味道重的,面色比较没光泽发白,舌色淡脉无力。 *解析:常克老师认为,脾开窍于口,古之脾瘅,为过食肥甘,脾气上溢,则见口甘。而脾胃气虚,则脾气上承不足,口必淡而无味,于外唯辛香大气之品方能稍醒脾运,所以需要健运脾气,气足气和则脾窍通,欲纳而能化。 *用方:常老师常用君神方(太子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京半夏,白扁豆,淮山药,生谷芽,高良姜) 常用中成药有【江中健胃消食片】【山楂麦曲颗粒】 *食疗方面:适量多食用具有健脾益气消食开胃效果的食物:猪肚,鸡胗,榨菜,萝卜,山药,高粱米,莲藕,土豆,猴头菇,香菇,平菇,冬枣。 脾胃气虚患儿,可适量食用味道稍微辛香开胃的川式烧菜,即以豆瓣,葱姜蒜,香菜,花椒,八角,酱油为主要调料的红烧牛肉,鸡肉,排骨等菜。 【鸡内金散】鸡内金数个,烘焙干,打粉,放入适量白糖,用温开水每次服用1g。

中医儿科学总结

肺系病症 一、感冒 (一)风寒感冒 荆防败毒散合葱豉汤 葛根、白芷、法夏、紫苏、白前、法夏、黄芩、石膏 (二)风热感冒 银翘散 (三)暑邪感冒 新加香薷饮 黄连、黄芩、石膏、滑石、荷梗、荷叶、藿香、佩兰、藿香、竹茹、法夏 (四)时行感冒 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五)挟痰(风寒)三拗汤加苏子(风热)黛哈散加桑白皮 (六)挟滞解表药加保和丸或消食导滞之品 (七)挟惊解表药加用镇惊丸 二、乳蛾 1.风热博结 银翘马勃散加减 金银花连翘马勃射干牛蒡子 2.热毒炽盛 牛蒡甘桔汤加减 牛蒡、甘草、桔梗、射干、山豆根、黄连、黄芩、黑栀、玄参、连翘3、肺胃阴虚 养阴清肺汤加减。大生地、麦门冬、玄参、 生甘草、贝母、牡丹皮、 薄荷、炒白芍。 三、咳嗽 ①风寒咳嗽 杏苏散 苏叶、杏仁、桔梗、枳 壳前胡半夏茯苓 橘皮甘草生姜大枣 ②风热咳嗽 桑菊饮《温病条辨》加 减。 桑叶菊花薄荷连翘 桔梗杏仁芦根甘草 ③痰热咳嗽 清金化痰汤《统旨方》 加减。 瓜蒌浙贝桑白皮 黄芩栀子桔梗橘 红茯苓麦冬 ④痰湿咳嗽 三拗汤《和剂局方》合 二陈汤《和剂局方》加 减。 炙麻黄、杏仁、白前、 陈皮、半夏、茯苓、甘 草 ⑤气虚咳嗽 六君子汤《医方考》加 味。 党参、白术、茯苓、陈 皮、半夏、百部、炙紫 菀、甘草 ⑥阴虚咳嗽 沙参麦冬汤《温病条 辨》加减。 南沙参、麦冬、玉竹、 天花粉、桑叶、生扁豆、 生甘草 四、肺炎喘嗽 1、风寒郁肺辛温宣 肺,化痰止咳华盖散 2、风热郁肺辛凉宣 肺,化痰止咳麻杏石 甘汤 3、毒热闭肺清热解 毒,泻肺开闭黄连解 毒汤合三拗汤4、痰热 闭肺清热涤痰,开肺 定喘五虎汤合葶苈大 枣泻肺汤 5、阴虚肺热 沙参麦冬汤加减 北沙参、麦冬、白扁豆、 桑叶、玉竹、天花粉、 甘草 6、肺脾气虚 人参五味子汤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麦 门冬、五味子、甘草 7、心阳虚衰 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 人参、附子、龙骨、牡 蛎、白芍、炙甘草 8、邪陷厥阴 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 心丸加减 俞氏羚角钩藤汤,桑菊 茯神鲜地黄,贝草竹茹 同芍药,肝热生风急煎 尝 五、哮喘 发作期 1.寒性哮喘 小青龙汤合三子养亲 汤加减 山楂核、白芥子、莱菔 子 2.热性哮喘 麻杏石甘汤合苏葶丸 加减 3.外寒内热 大青龙汤加减 麻黄、桂枝、甘草、杏 仁、生石膏、生姜、大 枣 4.肺实肾虚 射干麻黄汤合都气丸 加减 麻黄、射干、细辛、半 夏、五味子、大枣、紫 菀、款冬花、生姜 缓解期 1.肺脾气虚 人参五味子汤合玉屏 风散加减 人参、白术、茯苓、炙 甘草、五味子、麦冬、 生姜、大枣 2.脾肾阳虚 金匮肾气丸加减 金匮肾气治肾虚,熟地 淮药及山萸,丹皮苓泽 加桂附,引火归原热下 趋。0 3.肺肾阴虚 麦味地黄丸加减 麦冬,生地,茯苓,五 味子,郁金,白芍,乌 药,丹皮,泽泻,萸肉, 山药归身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

小儿推拿治疗疗小儿厌食症 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疾病,原因多系喂养不当致脾胃失常所致。该病症病程长,长期服药会引起毒副作用,影响小儿正常发育。本文探讨了采用小儿推拿法治疗厌食症的可行性,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上把小儿长时间见食不贪、食欲不佳,甚而拒食诊断为厌食症,中医将此病症称为“纳呆”,病因当系脾胃功能失调所致。因脾主运化水湿,而胃主收纳、腐熟水谷,小儿体质贫弱,气血未盈,脏腑不坚,所谓“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再加上喂养失当,饮食不节,容易致使脾虚食积,胃津脾阳亏损,最终导致脾胃功能失调2%4。从祖国医学上来看,针对“纳呆”之病症,治当以健脾和胃为主,消食导滞,但考虑到小儿脏腑娇弱,易波及其他系统,引起损伤,因此临床在治疗时常选择中医推拿法来辨证治疗。 一、推拿方法 观察组结合中医辨证思路,每个穴位操作三分钟,一天一次,21天为一疗程。 1、主穴:补脾经、大肠经、运八卦、掐揉四横纹、摩腹、揉中院、揉足三里、捏脊, 2、点穴:捏脊后选双侧足三里、内关及肾俞、脾俞、胃俞、天枢、气海,用拇指纹面按压, 3、加减穴: (1)食滞伤脾型:加清胃经、揉板门。 (2)胃阴不足型:加分手阴阳,揉二马、揉三阴交,揉涌泉, (3)脾胃虚弱型:加补大肠、补肾经、推三关、推上七节骨。 二、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食欲显著增强,食量加大,体重增加或接近正常儿童; 2、好转:食欲、食量均显著改善,体重有所增加,但仍略低于正常儿童,其余症状或体征有所改善; 3、无效:疗程结束后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加重。 中医推拿治疗小儿厌食症己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本文选择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推拿法,这一方法以穴位为原则,延伸至经络,最终达到调节治病的目的。其中的捏脊疗法,原理是通过对督脉和足太阳经的捏拿,以达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通经活络、恢复脏腑元气的作用。配合点穴补位,可提振全身阳气,推动气血运行,打通经脉,规律性点穴可平衡阴阳,调节气机,最终实现调和脾胃失常,恢复功能,治愈厌食。在捏脊法涉及的五脏六腑的俞穴,该类穴位功能在于将命门之气输注于五脏六腑之中,可发挥显著的激活各脏腑功能的作用,故该类穴位一直是采用捏脊法时重点推拿的部位。另外,从营养学上讲,小儿厌食症与消化腺分泌功能低下、胃肠道运动功能失常等因素有关,本文在选择穴位时,除捏脊法外,还应用了揉中院、揉足三里、掐揉四横纹、清胃经等方法。其中揉中院有近治之功效,可达到腹以通为用,以降为顺的目的,而揉足三里则有健脾和胃之功效,以上方法指向的穴位可帮助激活患儿的胃液和胃蛋白酶,提升血清淀粉酶和尿淀粉酶活性,从而促进肠吸收。此外,在研究中发现,小儿厌食症还与微量元素锌的缺乏有关,这或与喂养不当、营养搭配不合理有关,若在长期推拿过程中不注重锌元素的补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小儿厌食症的中医治疗 厌食是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长夏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临床尤以1~6岁小儿为多见。城市儿童发病率较农村为高。患儿除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明显不适,预后较好。但病情迁延不愈,可使气血生化不足,抗病能力下降,而易罹患他症,甚至影响生长发育而转化为疳证。 本病多见于中医文献所载“不思食”“不嗜食”、“不饥不纳”、“恶食”等病证之中。 现代医学认为,引起厌食的原因,一是由于局部或全身疾病影响消化功能,使胃肠平滑肌的张力下降,消化液的分泌减少,酶的活力降低所致;二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受人体内外环境及各种刺激的影响,使对消化功能的调节失去平衡所致。 1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所引起。其病位在脾胃。盖胃司受,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诚如《灵枢·脉度》所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味矣。”若喂养不当、他病伤脾、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损伤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致脾胃失和,纳化失职,而成厌食。 1.1喂养失当 为小儿厌食症的主要病因之一。小儿脏腑娇嫩,饮食不知自节。若家长缺乏育婴保健知识,婴幼儿未按期添加辅食,或片面强调高营

养饮食,超越了小儿脾胃的正常纳化能力;或过于溺爱,纵其所好,恣意零食、偏食、冷食;或饥饱无度;或滥服滋补之品,均可损伤脾胃,产生厌食。诚如《素问·痹论》所言:“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1.2他病伤脾 脾为阴土,喜燥恶湿,得阳则运。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得阴则和。若罹患他病,误用攻伐,峻加消导;或过用苦寒之品损脾伤阳;或过食香燥、辛辣之品而耗胃阴;或病后未能及时调理;或夏伤暑湿,脾为湿困,均可致受纳运化失常,形成厌食。 1.3先天不足 是部分患儿厌食的原因。患儿胎禀怯弱,元气不足,脾胃薄弱,往往生后即表现不欲吮乳。若加之后天失于及时调理,则脾胃益虚,食欲难以增进。 1.4情志失调 小儿神气怯弱,易受惊恐。若失于调护,卒受惊吓或打骂;或所欲不遂;或环境突变等,均可致情志抑郁,肝失调达,气机不畅,乘脾犯胃,而形成厌食。 2 辨证论治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纲,紧紧围绕脾胃加以辨证。根据发病原因、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证候特点等区别脾失健运、脾胃气虚、脾胃阴虚之不同证型。本病总由脾失健运所致,治疗当以运脾开胃为基本法则。 2.1脾失健运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中医小儿推拿法治疗小儿厌食症的临床研究 发表时间:2017-11-01T15:42:54.453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7月下第14期作者:曹燕萍 [导读] 研究并分析中医推拿法对于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 (郑州市第一按摩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中医推拿法对于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在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小儿厌食症患者66例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分组,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中医小儿推拿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比较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小儿推拿法对于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对于西医治疗来说没有毒副作用,容易被患儿接受,可以作为临床对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的理想治疗方法。 【关键词】中医推拿;小儿厌食症;临床治疗 厌食症在临床上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小儿疾病,小儿在较长时间内饮食不振或者是出现进食较少等情况,这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儿科疾病[1]。患者的病因大多是因为先天脾胃虚弱和后天喂养饮食不当而导致的,所以在儿童备受关注的今天为患儿进行治疗时,厌食症开始成为很多父母较为苦恼的一个问题[2]。小儿推拿在我国具有较为悠久的历史,这种治疗被广泛的应用在儿科疾病当中,而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本研究针对于此主要分析中医对于小儿推拿的应用来治疗小儿厌食症的效果,结果取得满意成果,现将主要研究情况作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在2015年6月到2016年10月接收并治疗的小儿厌食症患者共涉及到66例,将所有患儿作为本研究的研究对象,对所有患儿进行分组研究,划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儿均为33例。对照组中患儿的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6例和17例,患儿的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7岁和2岁,患儿的平均年龄为(4.2±1.4)岁;观察组患儿当中男性和女性分别为15例和18例,而最大年龄和最小年龄分别为8岁和2岁,平均年龄为(4.6±1.7)岁。对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无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为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的西医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西医药物。观察组患儿选择中医推拿方法进行,及推拿主要选择的穴位为补脾经、大肠经和运八卦。对于四横纹进行掐揉,并同时对于中脘足三里等进行揉捏,并且捏脊。患儿点血的内容主要是对于脊进行捏的过程中,需选择足三里的双侧,同时选择内关肾俞脾俞胃俞和气海等穴位,选择通过拇指对其进行按压。对于食滞伤脾型的患儿,需要对贲门进行轻柔,如果患儿的胃阴不足,那么需要增加分手阴阳,对于三阴交和二马等进行轻柔。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患儿,应该推三关以上到七节骨,每个穴位大约进行三分钟左右的推拿,每日为患儿进行一次一个疗程,大约为27天左右。 1.3效果评价 对本研究所有患儿治疗以后,如果患儿的食欲增强,饭量增大,患儿的体质逐渐恢复到正常的范围,表示患儿治疗显效;如果患儿在治疗以后,患儿的食欲和饭量都有所改善,患儿的体质改善,则表示治疗有效;如果患儿经过治疗以后,食欲和饭量没有任何的变化,则表示治疗无效。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涉及到的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IBM SPSS23.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表示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比较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请参见表1所示。 3.讨论 在临床上厌食症被诊断为小儿长时间食欲不振或拒绝饮食,而中医将这种症状称之为纳呆。产生这种疾病的原因主要是脾胃功能出现异常,因为脾胃的主要作用就是以运化水湿为主,所以胃的主要作用是收纳[3]。小儿的体质较柔弱,脏腑并没有完全生长,所以在临床当中称之为“五脏六腑,发育未全”。这种情况会出现喂养不当,极易导致小儿出现脾胃积食等情况,所以最终会导致脾胃功能出现异常。对这种情况来说,在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健脾为主,而小儿的脏腑并没有完全发育,所以会涉及到很多系统的相关疾病,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损伤发生。因此,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方法十分重要。 针对于此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医小儿推拿方法对于小儿厌食症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这种治疗方法主要以穴位为主,并将其延伸到各个经络的各个方面,从而实现了病情治疗的目的。方法当中的捏脊就是对于督脉和足太阳经等进行拿捏,它能有效的实现阴阳调理和通经这一目的,进而能够对患儿的脾胃失常进行调整治疗厌食症,并且取得较好的效果。除此之外,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小儿厌食症和消化腺分泌都较为柔弱,所以在选择推拿穴位的时候应该对足三里和四横纹等穴位进行揉捏,这样就能够对足三里进行轻微的刺激,以达到健脾的效果。本研究当中所提到的穴位,可以协助小儿将胃液以及蛋白酶等进行激活处理,这能够提升血清当中的淀粉和尿淀粉酶的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