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汉英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_郭竞

汉英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_郭竞

收稿日期:2009-09-09

作者简介:郭竞(1979-),女,河南郑州人,讲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全日制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语学。

一、引言

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最早研究隐喻的亚里士多德认为,隐喻不是概念性的,而仅仅是词语的用法,而且是其非常规的用法,不适合日常生活,仅适合于修辞和诗歌。所以长期以来隐喻一直被视为是一种修辞手段,把一个未知的或不熟悉的词语清晰地比喻成另一个更为人知的词语,从而使后者更能清楚地解释前者。但是随着语言学研究的迅速发展,学者们从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角度对隐喻作了大量深入的研究,提出一系列解释隐喻现象的理论,因此人们对隐喻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1980年,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https://www.wendangku.net/doc/213539110.html,koff 和M.

Johnson 通过对英语中大量隐喻表达的调查和分析,认为

隐喻在语言和思维中是无处不在的,并占据重要地位,是一种思维方式。并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隐喻具有两

个基本特征,即概念性和系统性,其中隐喻的概念性特征———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为解释隐喻的本质提供了一个新视野。认知语言学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植物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常常被人们用来理解不熟悉的、复杂、抽象的事物,含有丰富的隐喻意义,比较汉英文中关于植物的隐喻意义,寻找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分析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能使人们对于中英民族的思维、文化、语言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同时对汉英植物类词汇的互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概念隐喻

Lakoff 等语言学家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认为语

言整体上是隐喻性的符号系统,人类所形成的隐喻概念

系统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影响人类的行为和语言,成了人类认识新概念、表达新思想、创造新意义的主要方法。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情或经验”。具体地说是通过人类的认知和推理将一个概念域系统地、对应地投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从而建立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如:在“ARGUMENT IS WAR ”(辩论是战争)中,人们用熟悉的战争图式来理解、讨论、策划和进行“辩论”。这里,隐喻将源域中“战争”的框架投射到目标域“争论”之中。人们的思维之所以会不自觉地将两个概念域相提并论,并且以具体的、清晰的概念去认知和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的、缺乏内部关联的概念,使后者似乎具有具体事物的特征,正是利用了两个概念域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形成了一个不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如“战争”与“争论”分别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相似性将两者联系起来。通过隐喻-语言-认知这根链条,我们就在这三者之间发现了某种内存的有机关联。

三、汉英植物词汇对比分析

1.同种植物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隐喻

意义(源域相同,目标域相同或大致相同)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草都可用来指平民、普通大众。普通百姓具有野草所有特征,他们像草一样随处可见但却具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顽强的生命力;他们虽然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却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英语中的“grass roots ”可以对等翻译成“草根”。

又如桃子(peach)一词,因其外形优雅、色泽略带粉色而备受人们喜爱,常用来喻指“美人,极好的东西或人”。于是汉英两个民族都用桃花来形容皮肤细洁白里透红的妙龄少女。我国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壁》诗云:“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其中“桃花”喻指意外相逢的美貌女子。英语

汉英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20;2、中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植物与人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词作为人对客观世界中的植物认

知结果的语言形式表征,有着其它词汇范畴没有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采用对比分析、分类、概括的研究方法,对比了汉英植物词汇的隐喻意义,并探讨了汉英植物词之间的互译。

关键词:植物词汇;隐喻意义;汉英对比;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354(2009)06-0056-03

南昌高专学报

2009年第6期(总第85期)2009年12月出版

Journal of Nanchang College No.6(Sum 85)Dec.200956

第6期

中“She is really a peach.”常常用来形容漂亮有吸引力的女子。此外,“peach”还可以表示美好的事物,如“What a peach of a room!”(多么漂亮的房间)。但汉语中,“桃”也有英语中没有的隐喻意义。“桃”可表“长寿”,吃桃可长生不老,最有名的神话传说是王母娘娘在瑶池举行的蟠桃寿宴。民间也以桃祝寿,没有鲜桃可用面桃代之。民间年画中有老寿星手托大寿桃或“白猿捧桃献寿”。另外,汉语中“桃“、李”常连用。“桃李”喻指“人才、弟子”,如“桃李满天下”。

在汉英两种语言中,人们都把“月桂树”和“荣耀、胜利”联系在一起。我国古代用“蟾宫折桂”来描述考中了状元。在现代汉语中,“折桂”和“夺取桂冠”仍在使用,表示在在考试或比赛中夺得了第一名,相当于英文中“gain/win”“one's laurels”。英文中也有许多与桂树有关的表达法:英美取得杰出成就的诗人,被称为“桂冠诗人”(poet laureate),习语“look to one's laurels”表示小心翼翼地保持荣誉,“rest on one's laurels”表示安于成就,不思进取,吃老本。

橡树(oak)高大挺拔,质地坚硬。在汉语中,橡树经常被用来形容坚强不屈的男性。如当代著名朦胧派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中将自己的爱人比喻成一株橡树。英语中也用“oak”象征“勇者、坚强者”,如习语“a heart of oak”即指“坚忍不拔者、勇士,“Oak may bend but will not break.”比喻像橡树一样坚韧顽强。

此外,在中西文化不断交融的过程中,英语中一些花木的喻义为汉语所接受。如:玫瑰象征“爱与美”、“幸福与美好”,橄榄枝象征“和平”,均已被中国文化认同。英文中,“a bed of roses”比喻愉快舒适的生活;“rose-colored”(玫瑰色的)象征“乐观、愉快”。汉语也有“玫瑰色的梦”(美梦)、“玫瑰色的前程”(美好的前程)、“玫瑰色的眼镜”(过于乐观的眼光)等表达方法。

2.同种植物,不同隐喻意义(源域相同,目标域不同)

例如红豆(red bean),它在汉英两种语言的隐喻意义相距甚远。中国人通常将红豆称作“相思豆、鸳鸯豆”,是相思、爱情的象征。汉语中有许多有关红豆的诗句,最为著名的要数唐代大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晚唐花间词人温庭筠也曾写过“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词句。红豆的形象,红艳艳、亮晶晶,红豆的性格,热烈、温润、玲珑、精致、坚贞,也确实是爱情的绝妙象征。然而,在英文中,红豆却没有这样的隐喻意义。“Red bean”使人想起的是《圣经》中的Essau,他为了一碗红豆汤(red bean stew)竟然出卖了自己的长子权。于是英语习语“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some red-bean stew”的含义是“为了眼前的微小利益出卖原则,见利忘义”。

柳(willow)在汉英两种文化中,都可以引起忧伤的联想,但是其根源并不相同。在汉语中,“柳”的隐喻意义通常也与“忧伤”、“离别”有关,多用于象征离别,但是这种忧伤是因为离愁别绪引起的,英语中“willow”的隐喻意义大多指“失恋”、“死亡”和“哀悼”,是由死亡引起的。因为从前人们戴柳叶花圈表示哀悼,所以,英语中“wear the willow”指的就是“服丧”、“戴孝”,比喻为“失去亲爱的人”。此外,汉语中“柳”还用来比喻女子眉毛纤细、身段苗条,如“柳叶弯眉”、“桃面柳腰”,白居易在《长恨歌》中以“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垂泪”来描述杨贵妃。除此之外,“柳”还喻指风尘女子,如“寻花问柳”、“花柳门户”、“花街柳巷”等。

3.在一种语言中,植物隐喻意义缺失

(1)汉语植物词汇独有的隐喻意义。例如:松、柏——

—在汉语中人们常用松柏比喻坚贞高洁的情操信念。松树在贫瘠的地理环境中也能生存,四季常青,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松树可用来指志行高洁的君子。唐代诗人于邺在《赠卖松人》中称松树为“寒涧树”,象征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因为松“瘦叶几经雪,淡花应少春”,表现了一种抗拒严霜,不趋时附势的高贵品质。又因为松树千年不凋,人们又用它象征长寿,故有“松龄鹤寿”之说。中国古代社会家家户户喜欢挂“松鹤同寿”、“松鹤延年”的年画,表达了中国人祈求吉祥长寿的愿望。但在英文中“pine”和“cypress”却没有隐喻意义。

再如:竹子——

—高耸挺拔,质地坚硬,中空有节,它的特点容易使人联想起高风亮节和谦逊好学的品质。“竹”在汉语里具有坚定、正直的含义,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历代文人赏竹、咏竹、慕竹,成为历久不衰的高雅风格。比如郑板桥的咏竹名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人们还常用郑板桥《咏竹》诗抒发学生对师长栽培的感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风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中国,退隐的文人、士大夫多喜欢栽几蓬翠竹,以寄托自己正直、坚贞、谦逊的情怀。《红楼梦》中林黛玉特别喜欢竹子,她住的潇湘馆里翠竹掩映、绿树环绕。竹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与“竹”有关的成语有“高风亮节”、“胸有成竹”、“势如破竹”、“雨后春笋”、“青梅竹马”等。而在英美国家,由于地理条件所限制,竹很少,因此“竹”在英文中的文化内涵极为贫乏,它不过是一种植物名称而已。

(2)英语植物词汇独有的隐喻意义。例如:“apple(苹果)”,古时候西方人注意到人的瞳孔很像苹果,把瞳孔称作“apple of one’s eye”。由于瞳孔是人极为重要的器官,所以人们把“珍贵或宠爱的人或物也称为“apple of eye”。在美国,棒球运动十分普及和流行,人们就用最常见的果来比喻棒球运动。美国人也常用“apple”指“同伴”、“家伙”如:“He is a real slick apple”.(他真是个狡诈的家伙。)再如:“nut”(坚果),各种干果的总称“nut”可以指栗子、核桃、橡子、榛子等,在19世纪末开始喻指“怪人”、“疯子”、“傻子”等。在口语中,“nut”常用来喻指“入迷的人”、“狂热的人”,如“电影迷”(the movie nut),“让某人着迷”(turn sb into a nut);“nut”常用来指“家伙”、“花花公子”等男性伙伴。在商贸用语中,“nut”又可喻指经费或固定投资等。此外,“nut”还可以委婉地喻指“贿赂”、“受贿资金”。

四、汉英植物词汇的翻译

翻译学家尤金·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奈达认为翻译

郭竞:汉英植物词汇隐喻意义对比及其翻译57

南昌高专学报2009年

就应尽量创造等值,但由于译入语和原语在文化上存在差异,翻译的等值不应是也不可能是语言上的等值,而应是意义上、语境中和信息上的等值。这一原则尤其适用于植物隐喻的翻译。因此在翻译中,我们应当在尽可能保留原语植物隐喻所涵盖的信息的前提下,根据译入语的特点和语言习惯恰如其分地表达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意义。

1.汉英植物隐喻相似的采用直译法

由于英汉民族在自然生活环境和认知结构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要经过生儿育女、生老病死等基本相同的生活体验。这些生活体验促使许多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概念隐喻的形成。翻译此种类型词时,为保持原文风格,往往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把某些形象直接移入译文中来。如:(1)Beauty without virtue is a rose without fragrance.

可译为:无德之美犹如玫瑰无香。

(2)A straw will show which way the wind blows.

可译为:草能辨风向。

2.汉英植物隐喻的差异的互译

(1).转换形象归化法。包含植物词隐喻的词语一般都含有两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和由其引申的意义。一般来讲,只有本族语者才能由字面意义迅速地获取词语的隐喻意义,这种能力建立在本族语者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深刻了解基础上。一旦词语被译为另一种语言,译语读者将按照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对译语进行解码。因此,在翻译时必须根据中英两种文化的差异和中国读者的审美心理调整汉语表达形式,做到该词语中的喻体变了,其隐喻意义却保持不变,从而适应译入语读者的信息接收渠道。比如:“potatoes and roses”可译为:粗茶淡饭;“separate the wheat from the chaff”可译为:区别良莠;“A bad apple spoils the barrel”.可译为: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再如下面三种“世外桃源”的译法:a.The land of Peach Blossoms;b.Earthly paradise;c.Shangri-la。第一种译法采用纯直译的方法,成功地保留了原文的形象。但是“世外桃源”只符合中国人认知,所以,这种翻译只适合于那些熟悉中国文化的人。否则,这种译法将会使译文读者难以完全理解原文的语义。第二种译文采用了译文读者比较喜欢的纯粹意译,传达给了读者原文的内含意。为了使读者比较容易理解,译文忽略了原文中负载的文化信息,舍弃了原文的形象。第三种译法无疑是比较理想的。因为它用“Shangri-la”——

——

—西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人间乐土、伊甸园、乌托邦”的代名词来替代“桃源”的形象,使译文无论在语义、美学、语体,还是文化上都达到了同原文对等。

(2)保留形象释译法。由于译语读者缺乏和原语读者相同的生活环境、相同的历史文化背景等,他们无法对植物形象产生固定的认知,而且在翻译的过程中又无法进行转换形象的意法,这时,译者就需要对它们的隐喻意义作出解释,以便译入语读者理解,使译入语读者在理解原文信息的同时,也欣赏了异域文化风格的魅力。比如:“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可译为:欲知布丁味,请君来品味——

—空谈不如实践;“two peas in pot”可译为:锅里两粒豆——

—一模一样;“竹篮打水一场空”可译为:“To draw water with a bamboo basket——

——

—all in vain”;“芝麻开花节节高”;可译为:“Sesame stalks putting forth blossom notch by notch,higher by higher—things getting better and better with each successive development.”

(3)舍弃形象意译法。有时候,我们在保留形象释译英语植物词汇时,必须花大量笔墨进行解释,这样容易使译文显得啰嗦,打断读者的阅读审美过程。因此,我们不妨舍弃源语中包含的喻体进行意译。例如:“Harass the cherries”可译为:骚扰新兵;“Every bean has its black.”可译为:凡人各有短处。

五、结语

汉英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汉英语中大量植物词汇都有隐喻意义。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语义非对应或不完全对应,任何翻译都可能造成一定的语义或形象或二者兼有的损失,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准确理解植物词语在语境中的隐喻意义,传达原文信息,选择正确的翻译方法,最大程度保持其民族特色,是译好植物词语的关键。

[参考文献]

[1]Lakoff George&Mark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e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Ungerer,F.&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3]黄建滨,景敏言,徐莹.英语植物比喻及其翻译[J].西北师

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

[4]顾雪粱.花语涉絮[J].现代外语,1994(3).

[5]廖光蓉.英汉文化植物词对比[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

报,2002(4).

[6]任淑宁.试论植物词汇的隐喻[J].平顶山学院学报,2006(6):66-68.

[7]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8]唐美华.英汉植物词汇文化内涵对比分析及其翻译策

略[J].文教资料,2007(1)下.

[9]唐艳萍.从认知角度谈英语植物词汇的隐喻意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7-19.

[10]张艺芬.汉英植物象征文化的思维方式对比[J].宜宾学

院学报,2007(9).

[11]张安德,杨元刚.英汉植物词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74-80.

[1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1.

5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