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浙江农业学报Acta A gricult urae Zhejiangensis 9(2):57-61,1997

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王胜佳 王家玉 陈 义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杭州 310021)

提 要:大型原状未扰动稻田土壤渗透计(L ysimeter )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淹水条件下淋失的氮素形态主要是硝态氮(NO -3-N );硝态氮在土壤剖面不同深度的数量分布,具有向下递增的特点,并与土壤表层温度有显著的相关性,因而呈季节性的消长变化;有少量铵态氮(NH +4-N )受施肥的影响从耕层土壤向下淋失,在剖面中具有向下递减的分布特征。

关键词:原状稻田;土壤渗透计;淋失氮素的形态;土壤剖面;分布特征

Soil prof il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eached nitrogen form in paddy f ields :Wang Shengjia ,Wang Jiayu &Chen Y i (Institute of Soil and Fertilizer ,Zhejiang Academy of A 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 hou 310021,China )

Abstract :Results of a study under large undisturbed monolith lysimeters of paddy field showed that ni 2trate (NO -3-N )was the main form of leached nitrogen in percolates after soil flooded for a crop season 1The changes of nitrate concentration in percolates over the soil profile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gradually increasing from the top to bottom and closely affected by the seasonal temperature 1Meanwhile ,leaching loss of ammonium N (NH +4-N )was much less than that of nitrate -N ,which was rich amount only in upper soil layer and was substancially increased by nitrogen fertilization 1The concentration of NH +4-N in percolates decreased by the deepened depth over the soil profile 1

K ey w ords :undisturbed paddy field ;monolith lysimeter ;form of nitrogen leached ;soil profile ;distribu 2tion characteristics

收稿日期:1996-08-19

 关于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研究,到目前为止,很少涉及到水田土壤。有些报导指出在质地疏松的火山灰质土壤中,氮肥的淋失率高达60%以上〔6,7〕;但在粘质的水田土壤中,当季氮肥的淋失率不高〔1〕。在农业生产上,超量施肥对环境的影响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双季稻地区,据统计稻田化学氮肥的施用量往往超过适用量的二倍以上,致使氮肥的利用率降低。化肥中氮素的损失,以氨挥发和反硝化逸入大气中居多;此外,泾

流和下渗也是一种重要途径。不少地区报导在水体中普遍出现富氮现象,甚至在监测作为饮用水源的地下水时,发现水中含硝态氮(NO -3-N )已大大超过了10mg ?L -1的卫生标准〔2-5〕。

 鉴于一般土壤渗透计都以挖土分层还填法装置制成,这种检测设施的代表性往往不足以反映出土壤中氮素淋失的真实情况。为此特别设计了田间自然条件下未扰动原状稻田土壤渗透计,希图探索有关稻田土壤氮素下渗的形态、数量、剖面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季节性变化规律。本文就1991~1994年的研究结果,扼要报导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地点与土壤

 试验设置在杭州拱墅区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试场的稻田内进行。渗透计的土壤为冲积性水稻土,粉砂粘壤质,耕层p H615,有机碳1514g?kg-1,全N1155g?kg-1,碱解N 88mg?kg-1。

(二)稻田土壤渗透计的结构

 渗透计有底座,单体面积为200×200cm2,内部土柱高100cm,土柱下为45cm厚的砾砂层。每个渗透计内设有5个不同深度层次的管道,管道内埋入孔径为14μm的多孔淘土头以汲取渗滤液。砾砂层下设有排水口,用以测定日渗透速率。(三)试验处理

 试验设如下处理:(1)对照,不施肥;

(2)UN90,尿素90kg/hm2;(3)UN150,尿素150kg/hm2;(4)UN180,尿素180kg/ hm2;(5)碳铵150kg/hm2。除(2)(4)两处理外,其他处理都重复2次。各处理的肥料于植稻后一次性施入土壤表层。

(四)渗滤液的收集和检测

 试验期间控制稻田日渗透速率为3~5mm。渗滤液收集在0102~0104m Pa负压下进行,每次由真空泵控制的负压时间为6~8小时。每一渗透计的每一土层设有两孔收集渗滤液。N H+4-N以靛酚蓝法、NO-3 -N以Thymol法测定,NO-2-N以N-(1-萘烯)-乙二胺光度法测定。

结果与分析

(一)N O-3-N和N O-2-N下渗的土壤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消长变化

 11NO-3-N和NO-2-N下渗的土壤剖面分布特征 不同层次的土壤渗滤液中NO-3 -N浓度分布在0~1916mg?L-1范围之内,如表1所示。在剖面分布上,下渗的NO-3-N呈下层土体内高而上层土体内少的特征,在10~16cm土层的渗滤液中经常检测不出,表1 渗滤液中N O-3-N和N O-2-N的土壤剖面分布

T able1 S oil profile distribution of NO-3-N and NO-2-N concentration percolated water

深度

(cm)

浓度(mg/L)

NO-2-N NO-3-N

10-16—0-1170(0128)

50-5601028-01110(01037)0132-5169(2192)

90-9601001-01142(01028)1144-19160(5195)注:括号中为历年各处理测定均值。

向下则逐渐增高,在50~56cm土层内平均增至2192mg?L-1,在90~96cm土层中则可高达5195mg?L-1。

 下渗的NO-3-N在土体中呈现下高上低的剖面分布特征,与淹水条件下不同层次土体的还原性强弱以及NO-3阴离子不易为土壤吸附的特性有关。在试验期间,土体最上层一直保持淹水层3~5cm,因而还原性较强。即使施用大量氨态氮肥土体含氮量较高的情况,由于缺乏N H+4-N氧化生成NO-3 -N的条件,使得渗滤液中生成NO-3-N 的数量必然非常有限。相对地,下层土壤的还原性可能较表层淹水土壤为弱,因而土体中N H+4-N氧化释放较快,并受渗透水自上向下不断淋洗。这是渗滤液中NO-3-N 浓度能较上层土体显著提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NO-2-N的下渗在各层土体的渗滤液中均很稀少,实测浓度最高的也仅有01142mg ?L-1,不足为NO-3-N数量的1%,说明NO-2-N在土壤剖面各层次中均不明显。

 21NO-3-N淋失量的季节性变化 渗滤液中NO-3-N在两季水稻中的消长变化趋势不同。早稻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 NO-3-N浓度渐次升高,如图1a和图2所示。但在晚稻期间的趋势则恰好相反,随季节的推移,NO-3-N浓度逐渐下降(图1b)。在整个双季稻期间(5月中旬至10月中旬),

?

8

5

?浙江农业学报第9卷(1997)

图1 施肥对90~96cm 土深渗滤液中NO -3-N 的影响(a 11992年早稻;b 11992年晚稻)

Fig 11 NO -3-N concentration in percolates at 90-96cm soil depth as affected by N application (a 1early rice paddy ,in 1992;b 1late rice paddy ,in 1992

)

图2 1993~1994年早稻期间土深90~96cm 层渗滤液中的NO -3-N

Fig 12 NO -3-N concentration in percolates at the early rice soil depth of 90-96cm in 1993-1994

NO -3-N 的浓度变化呈低—高—低的抛物

线型。渗滤液中NO -3-N 的这种季节性变化趋势,可用二次曲线回归方程进行描述。例如对于1993年CN 150处理,若以Y 为土深90~96cm 层渗滤液中的NO -3-N 浓度,X 为5月中旬试验起始日开始150天内的间

隔天数,则可以得出如下方程: Y =21489+01150X -0100104X 2

 方程的拟合程度良好,决定系数R 2=01858,达到极显著水平。

 双季稻期间NO -3-N 的这种消长趋势,与同期气温和土温的变化趋势相吻合。渗滤液中NO -3-N 与同期0~5cm 表层土壤的温度有关。表层土壤温度越高,各土层渗滤液

中的NO -3-N 也越高。历年各供试处理结果均如此。在国外旱地土壤中也观察到淋溶渗出液中NO -3-N 浓度的季节性变

化〔8,10〕

。可见,土壤温度是影响NO -3-N

淋溶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图1表示施氮肥对NO -3-N 的季节性消长变化特征并无明显影响。

 31下渗NO -3-N 持续消长情况 NO -3-N 是稻田氮素淋失的主要形态。以早稻为

例,每公顷施用150kg 氮在日平均渗透速率为4mm 的供试条件下,据5月中旬至7月初45天的测定(图1a 和图2),每公顷N 的渗失量可在814~1219kg 之间,相当于同期N H +4-N 渗失量的8~14倍,并占施肥总量的516~816%,这与国外同类研究结果相近〔8,9〕。

 当季不施肥处理渗滤液中土壤NO -3-N 的淋失量接近施肥处理,达90%。这说明,一是施肥对土壤NO -3-N 的消长无明显影响;二则可能意味着所有渗滤液中的NO -3-N 主要来自土壤。换言之,意味着肥料氮

在施肥当季的表观淋失率可能不高。但在连续不施肥的情况下,土壤NO -3-N 的淋失量也会有所下降。如图1b 所示,在早稻不施肥后第二季晚稻继续不施氮的条件下,渗滤液中NO -3-N 浓度仅为连续施氮处理的一半左右。有关这方面的演变,尚待进一步

?

95?王胜佳等: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研究。

(二)NH+4-N下渗的土壤剖面分布特征及其施肥后的消长变化

 11下渗N H+4-N的土壤剖面分布特征 与NO-3-N的土壤剖面分布特征相比,渗滤液中下渗的N H+4-N,呈现出上层浓度高而下层低的剖面分布特征。如表2所示,在施肥条件下,10~16cm耕层渗滤液中N H+4-N浓度为0145~5116mg?L-1,平均为2123mg?L-1,而在土深90~96cm层次中N H+4-N的平均浓度仅为0172mg?L-1,不足耕层的三分之一。

 渗滤液中N H+4-N的这种土壤剖面分布特点,显然受到施用氮肥的影响。从表3可以看出,对照处理中,10~16cm耕层渗滤液中NH+4-N浓度在0130~1101mg?L-1之间,平均为0164mg?L-1,这与土深90~96cm层中的0162mg?L-1浓度相比,差异不

表2 渗滤液中NH+4-N的土壤剖面分布

T able2 NH+4-N concentration in percolated water over soil profile

深度(cm)浓度(mg/L)

范围平均值

10-160145-51162123

30-361129-41862149

70-761110-21991158

90-960113-11630172

表3 氮肥对渗滤液中NH+4-N浓度的影响

T able3 E ffect of N fertilization on the concentration of NH+4-N in percolated water

处理NH+4-N(mg/L)

田面水1)10-16cm2)90-96cm3)

CK11270164±01280162±0132

CN150461201127±01720188±0153

UN150181201141±01560179±0133

1):田面水为施肥24小时后测定值;2)、3):分别为早稻生长期测定均值和DE。

大。但在施氮处理中,差异则十分显著。如UN150处理,10~16cm层N H+4-N浓度平均为1141mg?L-1,较之土深90~96cm层中高出约80%。

 施肥对N H+4-N在土壤中存在的影响,与土壤对N H+4-N的吸附有关。施肥前,田面水中N H+4-N浓度为1125mg?L-1, 10~16cm土层中渗滤水的N H+4-N浓度为0143~0149mg?L-1。施肥后,田面水N H+4 -N浓度骤然增加,36小时后CN150和UN150处理分别达到4612mg?L-1和1812mg?L-1的峰值,为对照的37倍和14倍。这样,上层土体中的N H+4-N,在随水向下移动过程中被土壤不断吸附,从而使其在渗滤液中浓度不断降低,导致上下层土壤渗滤液中的N H+4-N数量有较大的差异。

 21施肥后下渗N H+4-N的消长 施肥后,土壤表层N H+4-N急剧增加,使土体上部渗滤液中N H+4-N也迅速增多。随着时间的推移,田面水中N H+4-N迅速下降。早稻施肥后第4天,CN150处理田面水中的N H+4-N已由峰值的4612mg?L-1降至29mg?L-1,UN150处理则由1812mg?L-1降至1217mg?L-1。相应地,渗滤水中的N H+4-N也很快下降。施肥后N H+4-N的这种消长趋势,在土体上层10~16cm表现尤为显著;在90~96cm土层深处则显得较为和缓,如图3所示。

 图3表明,施用氮肥越多,10~16cm层渗滤液中N H+4-N的增加也越多。施肥4天后,渗滤液中N H+4-N已显著下降。图4表明,施用碳铵(CN)和尿素(UN),其N H+4-N的消长趋势是一致的。与田面水中N H+4-N的测定结果也相吻合,渗滤水中,碳铵处理的N H+4-N峰值较尿素处理为高,其下降速度也有同样趋势。

 虽然,土壤表层渗滤液中N H+4-N的数量受到施肥影响较为显著,但在施肥当季,以N H+4-N形式渗失的肥料氮是非常少的。例如早稻期间,每公顷施用150kg尿

?

6

?浙江农业学报第9卷(1997)

图3 氮肥用量对渗滤液中NH+4-N的影响(1991年晚稻)

Fig13 NH+4-N concentrations in percolates at depths of10-16cm and90-96cm under N fertil2 ization(in1991,late rice paddy)

图4 尿素和碳铵处理后10-16cm层渗滤液中NH+4-N的消长(1992年早稻)

Fig14 Changes of NH+4-N concentration in soil perco2 lates at depth of10-16cm after urea and ammohium di2 canbonate fertilization(in1992,early rice paddy)素,N H+4-N的渗失总量为112kg,施用等氮量的碳铵时,则仅有0193kg;同样在不施氮肥时土壤本身的N H+4-N渗失量也有0160kg,早稻当季以N H+4-N形态渗失的肥料氮仅占氮肥的0122~014%,仅相当于同期NO-3-N渗失量的7~1215%。显然常规施肥量以N H+4-N形态直接渗失的肥料氮,不是氮渗失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兆良1土壤中氮素的转化和移动的研究近况1土壤学进展,1979,7(2):1~15

〔2〕朱建国1硝态氮污染危害及研究展望1土壤学报,1995,32(增2):62~69

〔3〕张福珠等1应用15研究土壤———植物系统中氮素的淋失动态1环境科学,1984,5(1):21~30

〔4〕高拯民等1环境中氮循环与氮污染研究现状及展望1环境科学丛刊,1983,4(4):7~12〔5〕袁锋明等1北京地区潮土表层中NO-3-N的转化积累及其淋洗损失1土壤学报,1995,32

(4):388~399

〔6〕吉野实等1环境保全1日本肥料学杂志, 1979,50(5):475~485

〔7〕高井康雄1热带、温带水田氮素循环的比较研究1土壤学进展,1985,13(5):14~19〔8〕K azuo Shibano et al1Estimation of nitrate leach2 ing in vegetable field in relation to precipitation1 JA RQ,1988,22(3):189~194

〔9〕Mengel K1Impacts of intensive plant nutrient management on crop production and enviroment1 Trans114th Intem Congr1Soil Sci1,1990,13: 42~52

〔10〕Tzanava VP1Balance of fertilizer nitrogen under tea related to varying levels of nitrogen1 S ubt ropical Crops,1984,6:30~38

?

1

6

?

王胜佳等:稻田土壤氮素淋失的形态及其在剖面分布特征

过错行为形态特征分类表

过错行为形态特征分类表 - 主动型行为 一、车辆未按规定通过路口 1. 法第38条、条例第38、40、41、42条机动车不按交通信号规定通行 2.条例第51条第1项机动车通过有灯控路口时,不按所需行进方向驶入导向车道 3.条例第51条第2项机动车准备进入环形路口不让已在路口内的机动车先行 4.条例第51条第4项机动车通过路口遇放行信号不依次通过 5.条例第51条第6项机动车通过路口向右转弯遇同车道内有车等候放行信号时,不依次停车等候 6.条例第51条第7项、第52条第3项通过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转弯的机动车未让直行的车辆、行人先行 7.条例第51条第7项、第52条第4项通过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相对方向行驶的右转弯机动车不让左转弯车辆先行 8.条例第52条第1项机动车通过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不按交通标志、标线指示让优先通行的一方先行 9.条例第52条第2项机动车通过无灯控、交警指挥、交通标志标线控制的路口,不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 10.法第38条、条例第38条、40条、41条、42条非机动车不按照交通信号指示通行 11.条例第68条第1项非机动车通过路口,转弯的非机动车不让直行的车辆、行人优先通行 12.条例第68条第5项非机动车向右转弯遇同车道内有车等候放行信号不能转弯时,不依次等候 13.条例第69条第1项非机动车行经无灯控或交警指挥的路口,不让标志、标线指示优先通行的一方先行 14.条例第69条第2项非机动车行经无灯控、交警指挥或标志、标线控制的路口,不让右方道路的来车先行 二、车辆违反右侧通行、禁止驶入交通标志、道路中心标线规定 15.法第35条车辆未实行右侧通行 16.法第38条车辆违反禁止驶入交通标志、道路中心标线规定通行 17.条例第82条第1项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逆行 三、车辆在路段未按规定让行 18.法第47条第1款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未停车让行 19.法第47条第2款、办法第50条第2款第1种行为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未避让 20.条例第70条因非机动车道被占用,非机动车在受阻的路段借用相邻的机动车道行驶,机动车未让行 21.条例第79条第1款机动车从匝道进入高速公路时妨碍已在高速公路内的机动车正常行驶 22.办法第50条第1款非机动车、行人遇有障碍借用机动车道时,机动车未主动让行

观察土壤实验报告

观察土壤实验报告 篇一:三年级观察土壤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单 学科科学实验名称观察土壤 任课教师李素丽实验教师李素丽 篇二:土壤实验报告 土壤学实验报告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专业:10级草业科学班级:一班 学号:XX5890 姓名:秦鲁瑶土壤学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在初步掌握了土壤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土壤的野外调查研究,以便掌握土壤调查 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调查区土壤形成和分布规律,及土壤性状和林木生长关系,为今后学习 专业课打下基础。通过学习了土壤学这门课,我们对土壤有了大概的认识。这次实习的目的 是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培养结合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当中的能力。具体的说,主要是为 了掌握土壤剖面的挖掘技术,了解各类土壤的剖面特征,学会观测分析土壤剖面的方法,熟 悉挖土壤剖面的过程及土壤的采集,掌握土壤各项指标

的测定方法和计算分析。再之,就是 认识主要的土壤类型,了解土壤类型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实习是课程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通过教学实习,巩固和加深对课堂理论的理解和 掌握。 二、实习计划: (1)熟悉土壤调查野外工作的方法、步骤,掌握野外调查的技能。 (2)认识实习区的地质概况、鉴定常见的岩石。 (3)学会使用几种野外工作需要的仪器、调查观测土壤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土壤属性。 (4)简单了解岩溶地貌形成原因,以及有关沂源溶洞的简介。 (5)掌握土壤剖面挖掘观测技术。 三、实习内容 (一)概述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 资料。在人类的历史上,由于土壤质量衰退曾给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留下了惨痛的教训。但 是,长期以来居住在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们,对土壤在维持地球上多种生命的生息繁衍,保

三种氮素形态

1.硝态氮和铵态氮 如,栽培在淹水环境中的水稻或水生植物,以吸收还原态的铵态氮为主要氮源;生长在旱地上的玉米、小麦等旱作物,则较多利用氧化态的硝态氮。又如,对北方大多数呈碱性反应的石灰性土壤,以及保护地表层土壤,由铵转化成硝态氮的硝化作用旺盛,硝态氮是其优势氮源;即使对其施用铵态氮肥(铵盐、尿素以及有机氮),也都很易在土壤中转化成硝态氮,因而种植在其上的旱作物、喜硝作物等生长良好,并可用硝态氮的含量作为评价其速效氮水平的指标。而对南方酸性土壤,尤其是pH值<5.0的土壤,硝化作用很弱,常态下能保持的硝态氮量较低,铵态氮是这类土壤的优势氮源,水稻等作物将生长较好;若种植喜硝态的旱作物,往往生育不理想,或需要在施用较多硝态氮源下才能更好生育,因而那些含有一定量硝态氮的复合肥的肥效常较好而更受欢迎,定价也较高。 2.硝态氮肥和铵态氮肥各有何优点? 酰铵、氨基酸等不经过进一步分解,不能成为营养氮源。硝态氮和铵态氮能够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他们施入土壤后的行为以及进入植物体内的代谢是不同的,因此作为植物氮源也各有利弊。 首先,硝酸根带负电荷,不易被带负电荷为主的土壤胶体吸附;铵离子带正电荷,容易被土壤吸附,不仅吸附在土壤表面,还可进入粘土矿物的晶体中,成为固定态铵离子,因此,硝态氮主要存在于土壤溶液中,移动性大,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也容易随雨水流失。而安泰但主要被吸附和固定在土壤胶体表面和胶体晶格中,移动性较小,比较容易被土壤“包存”。其次,不同形态的氮在土壤中会相互转化。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通气条件下,在土壤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尿素水解为铵态氮,铵态氮氧化为硝态氮。因此,早春低温季节尿素和铵态氮的转化比较慢,夏季高温季节转化快。在旱地土壤中硝态氮往往多于铵态氮,而在水田土壤中硝态氮很少。第三,在土壤湿度过大。通气不良和有新鲜有机物存在的情况下,硝态氮在微生物作用下可还原成氧化亚氮,氧化氮和氮气,这种反硝化作用是硝态氮损失的主要途径之一。硝态氮从土壤中损失的主要途径是氨挥发。因此,硝态氮肥适宜于气候较冷凉的地区和季节,在旱地分次施用,肥效快而明显,但不宜在高温、多雨的水田地区使用;铵态氮肥适宜于水田,也适宜于旱地使用,但适用于土壤表面或撒施于水田,氨挥发的损失较大。 3.胺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的共性是什么? 一、铵态氮肥

土壤学实验--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实验一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3课时) 实验内容及步骤: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1、要有比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即具备有利于该土壤主要特征发育的环境,通常要求小地形平坦和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土壤剖面具有代表性。 2、不宜在路旁、住宅四周、沟附近、粪坑附近等受人为扰动很大而没有代表性的地方挖掘剖面。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一般是在野外选择典型地段挖掘,剖面大小自然土壤要求长2米、宽1米、深2米(或达到地下水层),土层薄的土壤要求挖到基岩,一般耕种土壤长1.5米,宽0.8米,深1米。 挖掘剖面时应注意下列几点: (1)剖面的观察面要垂直并向阳,便于观察。 (2)挖掘的表土和底土应分别堆在土坑的两侧,不允许混乱,以便看完土壤以后分层填回,不致打乱土层影响肥力,特别是农田更要注意。 (3)观察面的上方不应堆土或走动,以免破坏表层结构,影响剖面的研究。 (4)在垄作田要使剖面垂直垄作方向,使剖面能同时看到垄背和垄沟部位表层的变化。 (5)春耕季节在稻田挖填土坑一定要把土坑下层土踏实,以免拖拉机下陷和折断牛脚。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土壤剖面由不同的发生学土层组成,称土体构型,土体构型的排列入其厚度是鉴别土壤类型的重要依据,划分土层时首先用剖面刀挑出自然结构面,然后根据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系等形态特征划分层次,并用尺量出每个土层的厚度,分别连续记载各层的形态特征。一般土壤类型根据发育程度,可分为A、B、C三个基本发生学层次,有时还可见母岩层(D),当剖面挖好以后,首先根据形态特征,分出A、B、C层,然后在各层中分别进一步细分和描述。 土层细分时,要根据土层的过渡情况确定和命名过渡层: (1)根据土层过渡的明显程度,可分为明显过度和逐渐过度。 (2)过渡层的命名,A层B层的逐渐过程可根据主次划分为A B或B A层。 (3)土层颜色不匀,呈舌状过渡,看不出主次,可用AB表示。 (4)反映淀积物质,如腐殖质淀积B h,粘粒淀积B t,铁质淀积B ir等。 四、土壤剖面描述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 过程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土壤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 摘要: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对植物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土壤中氮素的形态及其转化过程和结果则直接决定了氮对植物生长的有效性的大小,了解土壤中氮素存在的形态和其转化过程,对于科学合理经济的肥料施用具有现实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氮素;形态;转化过程 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较高的氮素含量表明土壤肥力也较高。自然条件下,土壤没有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有机质日积月累,土壤中氮的含量也较高。耕地土壤氮素含量及转化过程则更强烈的受到人为耕作、施肥、不同作物等因素的影响,因而相对表现的复杂一些。 一、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1.无机态氮 无机态氮包括固定态NH4+、交换性NH4+、土壤溶液中的NH4+、硝态氮(NO3-)、亚硝态氮等,这其中以NH4+离子和NO3-离子最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的碱解氮,也叫水解氮或速效氮,就属于无机态氮中的一部分。无机态氮并不是全部都能被植物所直接吸收利用,它们中的大部分是被粘土矿物晶层所固定了的固定态铵,不能作为速效氮存在。固定态铵只有在土壤中经过相

应的转化,转化为铵离子或硝酸离子、硝酸盐类的含氮物,才能为作物利用。 2.有机态氮 有机态氮构成了土壤全氮的绝大部分。它们与有机质或粘土矿物相结合,或与多价阳离子形成复合体。有机态氮大都难以分解,并不能为作物所直接吸收利用。但有机态氮的含量高低依然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标,有机态氮的含量高,可被转化的氮素水平也相应的高,其作为植物氮素营养‘库’的存在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二、土壤中氮素的转化过程 1.氮素的矿化与生物固持作用 氮素的矿化作用,简单的说就是有机态的、不易分解的氮素及含氮化合物在土壤中微生物的参与下分解转化为无机态氮的过程,是一个氮的速效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可利用氮素增加的过程。氮的固持作用,就是土壤中的无机态氮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细胞体中有机态氮的过程,其对于农业生产上的实质就是可利用的速效氮的减少过程。 2.铵离子的固定与释放 铵离子的固定,其实质就是土壤溶液中的能自由移动的、可交换的铵离子被土壤胶体所吸附,变成不可交换的铵离子的过程,固定了的铵离子不能再被交换到土壤溶液

实习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实习1 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一、目的与意义 土壤剖面是土壤部性质的外在表现,是土壤长期发育过程中现阶段的标志。研究土壤剖面,现场观察土壤的各种形态特征,可以了解成土因素的影响和土壤特性,是土壤工作的一个重要容。 在生产实践中,在进行各种自然资源调查时,土壤条件是必不少的调查容。为了取得必要的土壤资料,必须首先对土壤进行现场观察。本次实习,旨在使学生初步掌握土壤剖面观察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二、土壤剖面的选择与挖掘 1. 土壤剖面的选择 土壤剖面应根据植被、小气候、小地形、岩石和母质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一般不要以路边的断面做观察剖面,也不要在人为影响较大的地方(如肥堆、沟边、陷井边、路旁等)设置观察剖面或采集土样、水田不能设置在田角和田基旁。林地土壤调查时,应考虑下列几点: 地面植被分布均匀(包括更新幼林、下木、草本及苔藓等),应避免开枯立木、虫腐木等非代表性植物,在疏密度和林冠郁闭度中等,离优势树种干茎1-2米的地方挖掘剖面。应避开林中空地,林班线和林道路,设置在较平坦和无积水的地方。在采伐迹地设点时,应考虑残留树、更新幼树的分布和长势情况。2. 土壤剖面的挖掘

土壤剖面的点选定后,即可开始挖掘,规格一般为:1.5~2m,宽0.8~1m,深度以达到母质、母岩或地下水面。观察面上方不要踩踏和堆土,以保持植被和枯落物的完整,观察面应向阳,丘陵山地的观察面应与坡向同向。较平坦的地方,观察面对面应修成阶梯状。以利于观察者上下土坑。 在山坡上挖掘剖面时,应使剖面与等高线平行(与水平面垂直)。农田、苗圃、果园等种植园挖掘剖面时,应将表土与底土分别堆放在剖面两侧,观察结束填埋土坑时,不应使土层搅乱。 剖面挖好后,应用小锄修理观察面,尽量使土壤的自然结构面表现出来,以便正确判别土壤特征。 三、土壤剖面的观察与记载 通常包括对土壤剖面进行观察、记载、简易化验、现场讨论等。 1.观察点基本情况的记载 (1)对剖面编号,可按所调查的一系列剖面顺序编号,也可自行编号。 (2)观察点要写明观察剖面的详细位置。 (3)海拔高度可根据地形图上标高点或海拔仪指示的高度来记载,也可根据附近已知海拔高度来估算。 (4)地形可分为形和小地形两种类型。形指相当大面积,某一种地形占据很大的地段,海拔高度变化可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以上。小地形则指某一种地形面积较小,相对高差10米以下,可分为平坦(高差1米以下),较平坦(高差1-2米),起伏(高差>2米)等。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氮素分布特征分析研究

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氮素分布 特征研究 1 立题依据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最基本的单元,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土壤肥力的物质基础,对土壤的许多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都有着重要影响。土壤氮是最易耗竭和限制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之一。林地长期持续的生产力来自于土壤营养的持续供应

不同植被条件下的土壤环境不同,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含量也不同,因此系统研究岷江上游山地森林-干旱河谷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中氮素分布将为探索和研究该区域土壤特征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结合土壤环境,揭示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团聚体氮素的特征,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土壤环境状况,对当地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氮素是地球上生物的重要生源要素,长期以来人类一直从生物圈生态发展和满足人类食物需求的角度加以研究和利用,但是为了提供足够的氮素,人工是施加的氮素也对农田生态系统等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合理的利用氮素是现代农业的必要手段<刘雪琴等,2006;刘宏斌,2006;杨玉慧,2006),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对农业面源污染与氮素流失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黄满湘,2003)。现在人们开始着眼于林地草地土壤氮素的各种研究,土壤氮素在林地草地植被恢复起着中重要作用<李裕元等,2009)。 2.1土壤团聚体 土壤团聚体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化学过程,详细的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文倩,2004)。纵观过去70a的研究结果,团聚体的形成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观点。Elliott(1998>认为大团聚体首先形成,小团聚体再形成于大团聚体内部的有机质颗粒周围;或当有机质分解,大团聚体破碎后直接形成小团聚体。 Tisdall(1994>和Lades(1991>认为大团聚体是微团聚体形成后在根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土壤中的氮素及其转化 1.土壤中氮素的来源和含量 1.1 来源 ①施入土壤中的化学氮肥和有机肥料;②动植物残体的归还;③生物固氮; ④雷电降雨带来的NO3—N。 1.2 含量 我国耕地土壤全氮含量为0.04%~0.35%之间,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正相关。 2. 土壤中氮素的形态 3. 土壤中氮素的转化 3.1 有机氮的矿化作用 定义: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中的含氮有机质分解形成氨的过程。 过程:有机氮氨基酸NH4+-N+有机酸 结果:生成NH4+-N(使土壤中有机态的氮有效化)

3.2 土壤粘土矿物对NH4+的固定 定义:①吸附固定(土壤胶体吸附):由于土壤粘土矿物表面所带负电荷而引起的对NH4+的吸附作用 ②晶格固定(粘土矿物固定):NH4+进入2:1型膨胀性粘土矿物的晶层间而被固定的作用 过程: 结果:减缓NH4+的供应程度(优点?缺点?) 3.3氨的挥发 定义:在中性或碱性条件下,土壤中的NH4+转化为NH3而挥发的过程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损失 3.4硝化作用 定义:通气良好条件下,土壤中的NH4+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氧化成硝酸盐的现象 过程: 结果:形成NO3--N 利:为喜硝植物提供氮素 弊:易随水流失和发生反硝化作用 3.5无机氮的生物固定 定义:土壤中的铵态氮和硝态氮被植物体或者微生物同化为其躯体的组成成分而被暂时固定的现象。 过程: 结果:减缓氮的供应,可减少氮素的损失 3.6反硝化作用

定义:嫌气条件下,土壤中的硝态氮在反硝化细菌作用下还原为气态氮从土壤中逸失的现象 过程: 结果:造成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并污染大气 3.7硝酸盐的淋洗损失 NO3-不能被土壤胶体吸附,过多的硝态氮容易随降水或灌溉水流失。 结果:氮素损失,并污染水体 4. 小结:土壤有效氮增加和减少的途径 增加途径:①施肥(有机肥、化肥);②氨化作用;③硝化作用(喜硝作物);④生物固氮;⑤雷电降雨 降低途径:①植物吸收带走;②氨的挥发损失;③硝化作用(喜铵作物);④反硝化作用;⑤硝酸盐淋失;⑥生物和吸附固定(暂时) 氮肥的种类、性质和施用 氮肥的种类很多,根据氮肥中氮素的形态,常用的氮肥一般可分为三大类。 ①铵态氮肥,如氨水、硫酸铵、碳酸氢铵、氯化铵等;②硝态氮肥,如硝酸钠、硝酸钙、硝酸钾等;③酰胺态氮肥,如尿素。另外还有一类不同于以上的是长效氮肥(缓释/控释氮肥),如合成有机肥料(脲甲醛,脲乙醛等)和包膜肥料等。 1.铵态氮肥 共同性质:①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②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③可发生硝化作用;④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不同TNTP水平下氮素形态分布和循环特点

J. Lake Sci.(湖泊科学), 2009, 21(4): 509-51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3539570.html,. E-mail: jlakes@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3539570.html, ?2009 by Journal of Lake Sciences 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不同TN/TP水平下氮素形态分布和循环特点? 李哲, 郭劲松??, 方芳, 张超, 盛金萍, 周红 (重庆大学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重庆 400045) 摘 要:TN/TP的变化是水中浮游植物营养结构特点的重要反映. 对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三峡水库小江回水区的TN、TP和TN/TP的跟踪观测结果进行总结, 发现小江回水区TN平均浓度为1553±43μg/L, TP平均浓度为61.7±2.7μg/L. 二者季节变化过程相似, 但季节差异明显: 2007年春季保持较低水平, 在春末夏初出现较大幅度的增加, 并在夏季达到全年的较高水平, 入秋后TN、TP浓度逐渐下降, 但入冬后继续缓慢上升. 研究期间TN/TP平均值为30.6±1.4, 总体表现为磷素限制, 且季节变化不显著. TN与TP显著正相关, 说明氮、磷输入和输出的途径大体相同. TP的波动是调控该水域TN/TP的主要因素. 对不同TN/TP 水平下各形态氮素和TP、TN/TP的相关性分析发现, 当TN/TP≤22时, TN是调控水体营养结构特点的主要因素, 生物固氮作用有可能发生以调节TN/TP、消纳水中相对丰足的TP. 当22 < TN/TP < 32时, 通过对NO3--N的利用、摄取以实现对氮素有机合成的生态过程较为明显. 而当TN/TP≥32时, 较低的TP含量水平可能使氮素的有机合成过程受到抑制, NH4+-N有可能是影响该状态下氮素循环的关键因子. 研究认为, 强降雨和强径流过程往往使回水区段营养物输入强度加大但同期水动力条件却不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 使得在TN/TP≤22水平下, 虽TP大量输入但不适宜的水动力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氮素的有机合成, NH4+-N/NO3--N则下降, 而在较高的TN/TP水平下, 水动力条件改善为浮游植物生长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物理环境, 并加速了对无机氮素的生物利用, 使TON含量及其在TN中所占比重均有所提高而NO3--N含量及其比重则明显下降. 关键词: 三峡水库; 小江回水区; TN/TP; 氮素形态组成; 循环特点; 水动力条件 Potential impact of TN/TP ratio on the cycling of nitrogen in Xiaojiang backwater area, Three Gorges Reservoir LI Zhe, GUO Jinsong, FANG Fang, ZHANG Chao, SHENG Jinping & ZHOU Hong (Key Laboratory of Three Gorges Reservoir Region’s Eco-Environment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Ministry of Education, Chongqing 400045, P.R.China) Abstract:TN/TP ratio represents the nutrients structure for phytoplankton in aquatic ecosystem. Observed data of TN, TP and TN/TP ratio from March 2007 to March 2008 in Xiaojiang backwater area in Three Gorges Reservoir were summarized in the paper. It was found that mean value of TN is1553±43μg/L, while that of TP was 61.7±2.7μg/L. Although both TN and TP showed remarkable seasonal variability, their variations were approximately the same. Generally, they were low in early spring while suffered a sharp increase in the late spring and reached a maximum level in the summer due to the frequent storm. Concentrations of both TN and TP decreased in the autumn while increased again in the late winter. Average ratio of TN/TP was 30.6±1.4 and indicated a phosphorus-limitation in the XBA generally. Th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N and TP indicated that both nutrients might have the same importing and exporting approaches to the water area. TP was major nutrient that controls TN/TP level. When TN/TP≤22, nitrogen is control factor and the relatively intensive TP input can result in the decrease of TN/TP ratio. Nitrogen fixation might occur to overcome the surplus phosphorus in water column. When 22<TN/TP<32, TP manipulated nutrients that controlled the ?中国科学院西部行动计划项目(KZCX2-XB2-07-02)和重庆市重大科技专项(CSTC2006BA7030)联合资助.2008-11-11收稿; 2008-12-15收修改稿. 李哲, 男, 1981年生, 博士研究生; E-mail: Lizhe1981@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3539570.html,. ??通讯作者; E-mail: Guo07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2c3539570.html,.

土壤剖面实验报告..

湖北师范学院城市与环境学院土壤地理学实习报告 土壤剖面的野外观察 专业地理科学 班级 1202班 姓名陈俊霞 学号 20121190102 成绩 日期 2014年6月19日

目录 一、实习目的 (3) 二、实验器材 (3) 三、实验地点: (3) 四、实验时间 (3) 五、实习内容 (3)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3) (二)土壤剖面的挖掘 (4) (三)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 (四)土壤剖面描述 (5) (五)土壤剖面形态特征的描述 (5) 1.鉴别土壤颜色 (5) 2.湿度 (5) 3.质地 (5) 4.土壤结构 (6) 5.土壤松紧度 (7) 6.孔隙 (8) 7.植物根系 (8) 8.土壤新生体 (8) 9.侵入体 (9)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9)

一、实习目的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土壤的剖面形态全面的反映并代表了土壤发生学特征、物质组成、性质、及其综合属性,以及土壤景观的总体特征。它是诊断土壤性状的基础和进行土壤分类的重要依据。 1.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 2.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 3.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实验器材 铁锹,门塞尔比色卡,土壤坚实度,皮尺,剖面刀,铅笔、塑料袋,标签,纸盒,土壤剖面记载表,文件夹。 三、实验地点: 我们所选的实验地是文家山,地处中纬度,太阳辐射季节性差别大,远离海洋。春夏季下垫面粗糙且增湿快,对流强。受东亚季风环流的影响。文家山为山地地形,地势起伏不大,平均海拔25米左右。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强,土壤较湿润,适宜动植物生长。其气候特征,冬暖夏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为典型的亚热带东亚大陆性气候。 四、实验时间 日期:2014年6月19日经纬度:北纬30.233°东经115.05° 气压:996.2百帕海拔:48.7m 天气:25℃-33℃多云转阵雨 五、实习内容 (一)选择土壤剖面点 选择原则:

试验九土壤剖面性状观察

实验九 土壤剖面性状观察 土壤剖面指的是从地面向下挖掘而裸露的垂直切面。土壤剖面中的层次和形态特征,能综合地反映各种自然成土因素和人为因素对土壤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内部的物质运动和土壤肥力等方面特性的影响。所以,观察土壤剖面是研究土壤性质、区分土壤类型的重要方法之一。 土壤剖面形态的鉴别主要指土壤颜色、湿度、质地、结构、松紧度、新生体、pH 值和石灰反应等。根据上述形态特征观察,结合室内分析材料,可以作为农业生产中合理用地、施肥、改良土壤的参考。特别在进行土壤分类研究时,剖面形态是土壤分类不可缺少的依据。 一、仪器设备和试剂 1.仪器。土铲、手锄、土钻、剖面刀、土壤坚实度计、土壤色卡、土壤pH 比色卡、记录表、比色瓷盘、布卷尺或折尺、土壤标本盒、布袋或塑料袋、标本盒。 2.试剂。1.5%铁氰化钾、1:9盐酸、10%盐酸溶液、pH 混合指示剂。 二、剖面观察的步骤 1.剖面挖掘与修整。 (1)剖面挖掘。选择有代表性的地 块(可以根据地形、地势、耕作栽培及 土壤类型等)确立观察点,避免选在路、 渠边、粪堆上或人易干扰的地段。 (2)剖面的大小要根据观察的要求 来定,如了解土壤形成发育,要挖大些 (长1.5—2.0米,宽0.6一0.8米,深 1.5米左右);如只了解土壤与农作物生 长关系,可挖小些(长1.2—1.5米,宽0.6—0.8米,深1.0米左右),深度要求达到母质层或地下水位为度。(图21)。 (3)选取土坑一端的壁面为观察剖面,要求向阳,而在另一端做好阶梯,以便下坑观测。 (4)掘坑时,应将表土堆于一侧,下层土壤堆于另一侧,观察完毕后,应将底土仍填回下层,表土填回到上层。观察壁面的上部不准堆土和践踏。 (5)剖面修整。土坑挖成后,将观察壁面用土铲向下垂直铲平,然后用切土刀自上而下轻轻拨落表面土块,以便露出自然结构面。整修剖面时,可保留一部分已铲平之壁面,因平整的壁面易于分清各土层的界限。 如需采取底层的土壤标本,则应在修正剖面前采取,以免修整时污染底层土壤。 2.剖面观察与土层划分。观察剖面时,一般要先在远处看,这样容易看清全剖面的土 图21 土壤剖面观察坑示意图

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实验十玉米的形态特征及类型识别 一、目的 1、了解玉米植株各部位的形态特征 2、识别各玉米主要类型的果穗和种子特征。 二、材料和用具 玉米的植株、各类型的果穗。解剖刀、镊子、扩大镜等。 三、内容及方法步骤 (一)玉米植物学的形态特征 玉米为禾本科(Gvamineae)玉蜀黍属(Zea)学各为Zea Mays.L。该属栽培的只有玉米一个种。各部分的特征如下: 1、根:玉米为发达的须根系。根据根的发生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1)初生根:种子发芽时,从种胚长出的一条幼根,称为初生胚根,2—3天后在下胚轴处又长出了3—7条幼根,称为次生胚根,两者合称初生根。这些根系是玉米幼苗期的吸收器官。(2)次生根:三叶期后至拔节期间,从地下茎节上长出4—7层轮生的根系。它是玉米一生中最重要的吸收器官。(3)支持根:拔节后从靠近地表的茎节上,环生的2—3层根系。支持根在物质吸收、合成及支撑防倒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茎:直立,较粗,圆柱形,一般高1—3m,但因品种、土壤、气候和栽培条件不同而异。茎秆由若干节组成,一般为15—22节,其中地下4—6节密生。每节生一片叶子,节与节之间为节间。玉米主茎各节均有一个腋芽。茎基部上的腋芽能长成侧枝,称为分蘖,并形成自己的根系。生长良好的大多数品种,名节间的长度由下而上向顶式增加,而直径逐渐减小。一般情况下,穗颈节最长,其次是穗位的上、下两节间较长。 3、叶:玉米叶片数与茎节数相同。叶由叶鞘、叶片、叶舌三部分构成。叶鞘有皱纹(其他作物无),叶片主脉明显叫中肋,叶缘呈波浪状。一般穗位叶及其上下两叶最大。叶舌膜质,着生于鞘与叶片交接处。 4、花序:玉米为雌雄同株异位花序。 (1)雄花序,俗称天花,为圆锥花序。有主轴和分枝,分枝多少随条件而变化。主轴着生4—11行成小穗,分枝仅有2行成对小穗。成对的小穗,一为有柄位于上方,一为无柄位于下方。每一小穗颖片中包有两朵雄花。每雄花由内、外颖、浆片,3枚雄蕊等构成,花成熟,内外颖张开,雄蕊的花丝伸长将花药送出外为散粉。(2)雌花序:雌花序由茎杆中间叶腋间的腋芽发育而成,俗称果穗,为肉穗花序。果穗是变态的茎,具有缩短了的节间(果穗柄)及变态的叶(苞叶)果穗的中央为穗轴,红色或白色。穗轴上着生纵行成对排列的无柄小穗花,每一小穗的颖花内有两朵小花,上位花结实,下位花退化。果穗上籽粒行数是偶数,一般有8—24行。 5、子粒:玉米子粒为颖果,由果皮(与种皮连在一起),胚和胚乳组成。果皮多为黄、白两种,也有其它颜色。子粒外形有近圆形或扁平形。胚乳是贮藏有机营养的地方,有角质胚乳和粉质胚乳之分。玉米的胚较大,位于子粒一侧。千粒重一般约200—250g,子粒出产率(占果穗重量)一般为75—85%。 (二)玉米类型的特征 根据玉米果穗颖壳的长短、籽粒形状,表面特征,籽粒内部胚乳结构等性状,将玉米划分为九个类型(亚种)。 1、硬粒型:又普通种或燧石种。果穗圆锥形,籽粒饱满圆形、顶部,周围为角质淀粉,中间为粉质淀粉,外壳呈半透明状,坚硬有光泽。品质较好,适应性强,成熟早,产量稳定,是生产上的主要类型之一。

2021年土壤实习报告范文

土壤实习报告范文 一、实习目的 土壤圈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地的土壤所组成的一种连续体活覆盖体,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土壤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物质资源大部分与土壤,故了解土壤,分析土壤,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维护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提高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方面! 野外教学实习是土壤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习可以使同学们掌握土壤类型调查的基本方法,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掌握土壤剖面性状观察的方法,了解大明山和弄拉自然保护区主要土壤类型的分布、成土条件、剖面特征及改良利用措施和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二、实习概况 1、实习地点:武鸣县、上林县、大明山自然保护区、弄拉自然保护区。

2、实习时间:xx年6月16日到6月18日。 3、实习器材:铁铲、PH指示剂、软卷尺、比色卡、土刀、标杆、蒸馏水等。 4、实习人员: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11级地理科学全体学生共120人和指导老师2人。 5、指导老师:周兴老师、罗献宝老师。 三、实习基本理论依据 1、土壤剖面形态观察分析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后露出来的垂直剖面。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土坑,土坑深度按实际需要而定,标准剖面要一米宽两米长,一直挖到基岩。挖出的表土、心土分别放置在两旁,挖好土坑后,把向阳的坑壁垂直削平,用为观察的一面,观察上保持原状,不要践踏及堆放土壤。观察剖面时,应先从上而下划分若干层次(一般以层颜色、质地、松紧度、结构、根系分布等作为划分层次的依据)然后按层次观察土壤的形态、特征,并做好记录。观察项目主要有:土层厚薄、颜色、质地、结构、酸碱度、松紧度以及根系情况等等。

土壤中氮的形态和转化

土壤中氮的形态和转化 徐斌 一、土壤中氮的形态 土壤中的氮素形态分无机态及有机态两大类,但以有机态为主,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难易分为3类:第一,水溶性有机氮;第二,水解性有机氮;第三,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它们在一般酸碱处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矿化。 土壤无机态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过全氮的1%-2%。土壤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它们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为植物吸收利用。铵态氮为阳离子,能为土壤胶体所吸收成为交换性阳离子,但也有一部分在进入粘粒矿物晶架结构中后,被闭蓄于晶层间的孔穴内成为固定态铵。 1.有机态氮 按其溶解度大小和水解难易分为3类: 第一、水溶性有机氮一般不超过全氮的5%。它们主要是一些游离的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分散在土壤溶液中,很 容易水解,释放出离子,是植物速效性氮源。 第二、水解性有机氮占全氮总量的50%-70%。主要是蛋白质多肽和氨基糖等化合物。用酸碱等处理时能水解成为较简单 的易溶性化合物。 第三、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占全氮的30%-50%。它们在一般酸碱处理下不能水解,但可在各种微生物的作用下逐渐分解矿化。 2.无机态氮

土壤无机态氮很少,一般表土不超过全氮的1%-2%。土壤无机态氮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氮及亚硝态氮。它们都是水溶性的,都能直接为植物吸收利用。 第一,硝态氮土壤中硝态氮主要来源于施人土壤中的硝态氮肥和微生物的硝化产物。 第二,铵态氮土壤中的铵态氮又分为三种,铵态氮为阳离子,能为土壤胶体所吸收成为交换性阳离子,但也有一部分在进入粘粒矿物晶架结构中后,被闭蓄于晶层间的孔穴内成为固定态铵。 第三,亚硝态氮土壤中的亚硝态氮是硝化作用的中间产物。二、土壤中氮的转化 土壤氮素形态较多,各种形态的氮素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不同形态的氮素互相转化,对于有效氮的供应强度和容量有重要意义。 1.有机态氮的转化 土壤中的有机态氮是较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必须要经过各种矿化过程,变为易溶的形态,才能发挥作物营养的功能。它的矿化量和矿化速率就成为决定土壤供氮能力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土壤有机氮的矿化过程是包括许多过程在内的复杂过程。 ①水解过程蛋白质在微生物分泌的蛋白质水解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为各种氨基酸。 ②氨化过程氨基酸在多种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氨的过程称为氨化过程。如: RCH2OH+NH3+CO2+能量—水解—→ RCHNH2 COOH+H2O RCHOHCOOH+NH3+能量—氧化—→ RCHNH2COOH+O2 RCOOH+NH3+CO2+能量——还原—→RCHNH2 COOH+H2

土壤学实验报告1

课程名称: 土壤与植物营养学 指导老师: 成绩: 实验名称: 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的测定 实验类型: 操作性实验[1]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七、讨论、心得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土壤容重、比重、孔隙度及三相比的测定与计算方法; 2)结合实验,加深对土壤容重、比重和孔隙度等量的含义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1)内容:利用已知体积的环刀取自然状态的土壤样品一份,烘干除去水分,测量得环刀的容 积、重量,以及土壤的重量和其含水量,则可计算出土壤的容重、孔隙度、含水率等指标。 2)原理:各项指标的计算公式: (1)土壤容重(g/cm )=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环刀容积 (2)土壤含水率(%)= 带土环刀重—烘干后带土环刀重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3)土壤孔度(%)= (1— 容重 /比重)X100 (4)土壤比重 = 2.65 (取平均值) 三、主要仪器设备 小环刀,手柄,三角铲,游标卡尺,天平(感量0.01),电热恒温烘箱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记录: 环 刀 质量/g 内径/cm 高/cm 59.65 4.270 3.54 59.66 4.250 3.56 59.64 4.264 3.55 平均值 59.65 4.261 3.55 土 壤 土壤+环刀/g 干燥后/g 165.79 142.22 2)处理: (1)土壤容重(g/cm 3)=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环刀容积 = (142.22 – 59.65)/(3.14×4.2612)=1.448 g/cm 3 (2)土壤含水率(%) = 带土环刀重—烘干后带土环刀重 烘干后带土环刀重—环刀重 = (165.79-142.22)×100/(142.22 – 59.65)=28.55 (3)土壤孔度(%) = (1— 容重/比重)X100 = (1—1.448/2.65)×100 =45.36 (4)三相比 = 土壤固相容积率:土壤液相容积率:土壤气相容积率 = (100-45.36):28.55:(100-28.55-(100-45.36))=54.64:28.55:16.81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1)实验结果: 土壤容重= 1.448 (g/cm );

土壤剖面观察

南京林业大学实验报告 土壤剖面观察 一、目的和要求 土壤的外部形态是土壤内在性质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土壤的外部形态来了解土壤的内在性质,初步确定土壤类型,判断土壤肥力高低,为土壤的利用改良提供初步意见。本实习在土壤基本形态观察的基础上,要求学会掌握土壤剖面形态的观察描述技术。 二、基本原理 1.土壤剖面点选择原则 有较稳定的土壤发育条件,具代表性。不受人为扰动的自然平坦地区。 2.土壤剖面的挖掘 长2m 宽1m 深1-1.5m

3.土壤剖面发生学层次划分: 4.一个发育完整的土壤常有如下的剖面模式: O层:枯落物层(未分解和半分解的植物凋落物) A层:腐殖质又叫表土层(含大量腐殖质) E层:淋溶层 B层:淀积层又叫心土层(表层物质淋至此层淀积) C层:母质层(以风化岩石为主) R层:母岩层(未风化的坚硬岩石) 5.土壤剖面描述

1)颜色(色调、亮度、彩度) 2)湿度 3)质地(砂土、砂质壤土、壤土、粉砂壤土、粘壤土、壤粘土、粘土) 4)土壤结构(块状、团块状、核状、粒状、圆顶柱状、棱柱状、片状、板状、页状、鳞片状、垡状、碎块) 三、作业 1.剖面点位于南京林业大学后山 2.剖面深6.8 3.剖面示意图

4.剖面形态特征 5.土壤类型判断,土壤利用及改良措施。 黄棕壤,黄棕壤地区的水热条件优越,自然肥力较高。很适宜多种林木的生长,是中国 经济林的集中产地、也是重要的农作区,盛产多种粮食和经济作物。适地适树,发展经济林业,高度重视水土保持,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料。 四、反思与总结 做实验前要预习不然就会什么都不懂。 土壤剖面点选取很重要,不然在挖掘的时候会很麻烦。

竹子的形态特征及种类

竹子的形态特征及种类 来源:中国供应礼品网时间2010-02-01 02:28:25 关键字:促销礼品,促销品,广告礼品,小礼品,促销小礼品,礼品促销品,家庭保健,立体吸塑,卡包,手机座 即单轴散生型、合轴丛生型、复轴混合型。 竹类的种类繁多,竹类植物根据地下茎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生态型。国有500余种,大多可供庭园观赏。常见栽培观赏竹有:散生型的紫竹(Phyllostachysnigra毛竹(Ph.pubescen刚竹(Ph.uiridi桂竹(Ph.bambusoid 方竹(Chimonobambusaquadrangulari等,丛生型的佛肚竹(Bambusauentricosa孝顺竹(B.multiplex等,混生型的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茶杆竹(Pseudosasaamabili等。具地上茎(竹杆)和地下茎(竹鞭)竹杆常为圆筒形,竹是多年生木质化植物。极少为四角形,由节间和节连接而成,节间常中空,少数实心,节由箨环和杆环构成。每节上分枝。叶有两种,一为茎生叶,俗称箨叶;另一为营养叶,披针形,大小随品种而异。竹花由鳞被、雄蕊和雌蕊组成。果实多为颖果。

竹类的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为营养生长阶段,一旦开花结实后全部株丛即枯死而完成一个生活周期。 根据竹竿和竹鞭的生长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散生型、丛生型和混生型。散生型竹类有紫竹、方竹、毛竹、淡竹等;丛生型的有佛肚竹、凤凰竹、青皮竹等,而混生型的有茶竿竹、苦竿竹。竹子大约有1200多种,在我国就有250余种。 丛生竹新的竹是从老竹子的秆根茎侧芽长出来的,所以看起来都会聚在一起,一丛一丛的。麻竹、绿竹、刺竹、长枝竹、蓬莱竹等。 散生竹他们长长的地下茎匍匐於地下!新竹子再从这些地下茎冒出来,所以新的竹子会长在老竹子的附近,看起来一枝一枝独立生长。孟宗竹、桂竹、人面竹、墨竹、唐竹、四方竹、日本红竹等。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