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

中国古典建筑(提纲)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述

第二章中国古典建筑的基本特征

第三章中国古典建筑的结构、做法

第一章中国古代建筑发展概述

第一节萌芽期的中国建筑(先秦至魏晋)

一、先秦建筑

1、房屋的出现

新石器时代以后出现原始的“房子”,

两大系统:竖穴居——地面下挖成穴,上覆顶盖。以后竖穴渐浅,出现墙壁,最后

发展为地面建筑。它们流行于北方,以仰韶文化的村落为代表。

干阑居——地面载立许多短柱,构成平台,上建住屋。流行于湿热的南

方,以浙江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例图

2、城市、宫殿、墓葬

奴隶社会,建筑发展首先体现在服务于统治阶层的建筑:城堡、宫殿、墓葬。

○例图《东方之光》010、014、018

二、秦汉建筑

秦汉四百余年是中国建筑茁壮成长的时期:几种主要建筑类型都以主现;建筑技术进一步发展:木结构成熟,抬梁式结构继续发展,穿斗式也已出现,为承托深远出檐的斗拱有更多的应用。

1、秦建筑:

①咸阳“一号宫殿”遗址:咸阳始建战国,秦朝都城。咸阳“一号宫殿”可能是冀

阙的西阙,数两层的高台建筑。若把对称的东阙包括进来,非常壮观。二阙之间

为门道。“阙”是东周以来的一种建筑,前身为“观”,一种军事台堡,台上建筑

称“榭”,供驻卒观望远射。宫墙以内或附墙而筑,后来移建宫墙外面,才左右对

峙,因其“中央阙然为道”,改称为阙,以壮王居,突出了它的精神功能。以后,

又经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坞壁阙,以及隋唐至元明的发展,逐渐演变为只置放在宫

殿正门,成现在北京紫禁城午门的样子。○例图《东方之光》025、026

②阿房宫:规模很大,现仅有一个横阔一公里的大土台遗址。

2、汉建筑:

①长乐宫、未央宫:汉初,刘邦定都长安,建长乐宫、未央宫长乐宫居高祖,未央

宫是正式的大朝之宫。未央宫平面方形,面积近五平方公里,相当于紫禁城的七

倍。○例图《东方之光》028、029、030

②建章宫:武帝时在城西建极大的上林苑,苑内的主要离宫称建章宫。

③从文物中可以看到汉时已有完整的院廊、阁楼。有屋顶、屋身和台基三部分。我

国古代建筑的许多主要特征都已形成。○例图《东方之光》037、038

三、魏晋南北朝建筑

东汉末黄巾起义,三国争雄,魏一统,司马炎篡位建晋朝,280年仅灭吴,中国复统一,是为西晋。317年晋室南迁址东南一隅,史称东晋。420年东晋亡,宋、齐、梁、陈先后统治南方,史称南朝。与南朝大致同时,北方诸政权互相攻伐,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维持了近百年,534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东魏以后改为北齐,西魏改为北周。与南朝响应,北方从北魏到北齐、北周,统称北朝。南北分立,直到581年北周为隋所代,中国重新统一。所历362年,战争频仍,汉代建筑大多付之一炬。就某一政权而言,其建筑成就与秦汉比大有逊色。但王朝变更,除旧图新,仍有成就。为隋唐中国建筑第二次高潮的到来作了承先启后的铺垫。

成就:

一是东南地区的开发。中国东南,春秋以前,各越族部落聚居之地,越王勾践(越族)一度称雄中原,到汉武帝灭东越(福建)、南越(两广),越族或融入汉族,或向西、南以至南洋和日本列岛迁移。三国时,北方先进文化南下,经三国吴以后的六朝几百年经营方一展风姿。东南的建筑成就体现在城市、宫殿和园林中。

二是城市规划的突出成就。建业(后称健康,仅南京)洛阳都继承东汉曹操邺城的规整式规划观念并有提高。

三是佛教建筑的兴起。佛教自东汉通过西域传入中原,以后传入江南。佛教丰富了中国文化。佛教建筑包括寺庙、佛塔和石窟等类型都已出现,呈现中国建筑文化与异域交融而后创新的生动过程。

1、都城与宫殿

建康(南京):承袭魏晋洛阳远绍曹邺的规划原则,宫殿的前朝后寝最北为皇苑的

布局,殿堂名都同于魏晋洛阳。其改进体现在:宫城和轴线大街上,

摆脱了都城内分南北二宫的做法,城内只有一座宫城。城内不但有纵

轴,也有横轴,二轴在宫城前相交,并在宫前纵轴大街两侧集中建造

官署。居民区向城南秦淮河两岸发展。形成三环相套格局。对以后各

代产生影响。○例图《东方之光》040

洛阳:北魏孝文帝时的洛阳,有纵、横轴线;宫城、内城、郭城三城相套;

居民区有三百二十座方形里坊组成,每坊实际上就是一座小城,各面

一里,所以称为“里坊”。街道呈方格状,相当规整。北魏洛阳是邺

城以来近四百年都城与宫殿发展的小结,是隋唐长安的先声。

○例图《东方之光》041

2、佛教建筑

①中国佛教建筑有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地方:

⑴佛教传入之初,中国人按照传统的神仙观念来理解它,按照中国方式来改

造它,从而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⑵中西对比,虽都强调君权神授,但西方更强调“神授”,中国更强调君权。

反映在建筑上,就是西方以神庙或教堂为主流,中国则以宫殿和都城为重

心。

⑶中西方的宗教建筑在性格上也很不同。西方强调表现信仰者向往天国的激

情和狂热,而中国佛教建筑更多的显现出一种安详与平和的气氛。

⑷中国佛寺与住宅和宫殿有很多共同之处。

②佛寺:中国最早的佛寺是东汉在洛阳建造的白马寺。东汉至北魏时期,佛寺的布

局有两种:一种以塔为中心,一种中心不建塔,形同宅院。以他为中心的

较普遍,3如洛阳北魏时的永宁寺,中有九层浮图(塔)一所。宅院型佛

寺多为小寺院,且多是住宅所改。

③佛塔:这时的塔大致有,楼阁式、密檐式和金刚宝座式。前两种成为中国最基本

的两种形制。后一种在明以后稍多,且融入了藏传佛教的概念。北魏建造

的河南登封嵩岳寺塔,为15层密檐砖塔,是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

第二节高峰期的中国建筑(隋唐至宋元)

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称隋文帝,618年李渊推翻隋建立唐朝。又经“五代”“十国”中国又陷于混乱。960年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建都汴梁,史称北宋。南宋是北宋覆亡后于1127年由宋宗室赵构在南方建立的政权。与金对峙,1279年亡于蒙古,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北京),灭南宋统一中国,1368年亡于明,历时98年。总的来说,这段约八百年的时间中,统一占绝对优势。

一、隋唐建筑

1、都市与宫殿

长安:郭城东西9721米,南北8651`7米,面积达84平方公里,是包括明清在内的最大的城市,宫城在郭城最北,其前面是皇城。宫城住皇帝,皇城设国家

衙署等机构。郭城内均齐设置了一百零八座里坊,“坊者防也”,是统治者防

范老百姓的措施。唐中后期商业分布扩大,直接影响了里坊的宵禁制度,导

致了里坊制在北宋的废除。○例图《东方之光》057

大明宫:建于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正门丹凤门三道,门内有含元殿,麟德殿。

含元殿雄伟壮丽,反映出大唐建筑的艺术水平。大殿高居于龙首原上,左右

以廊道连接高台上的翔鸾、栖凤二阁。形成左右双阙前伸之势。东西相距

150米,比北京午门两阙之距大出一半,气魄极为宏大。

○例图《东方之光》062

麟德殿:是由四座殿堂紧密串联而成的。底层面积5000平米,是中国最大的殿堂。

其规模虽巨大,但它以数座殿堂高低错落的结合到一起,每座殿堂的体量仍

符合一般的尺度,所以并不觉得其笨重。这种规模的建筑以后很少出现,但

在唐宋的建筑画上可以见到相似的形象,即几个较小的体量与各种屋顶高低

错落聚合在一起,组成丰富壮观的整体造型。○例图《东方之光》064、067

(这样的造型方式与通常更多采用的周边为建筑、中间庭院的“外实内虚”

方式正好相反,而是“外虚内实”,它们是中国木结构建筑体系最基本的两

种群体组织方式。)

2、佛寺、佛塔

唐代大肆主要集中在两都长安、洛阳,唐末朱晃尽拆长安,东迁洛阳,长安佛寺连

同宏丽城市一时尽成灰烬。现存唐代佛殿只剩四座,且都是中小型的,均在山西。

①南禅寺大殿:在山西五台山,是一座小型殿堂,开间进深皆三间,同面阔11`75

米,紧身10米,内部无柱,单檐歇山顶。由于平面近于方形,若采用

庑殿屋顶,正脊将显得过短,结构也很复杂,采用歇山,比例就很合

适,以后这成了方形或近于方形平面的殿堂普遍实行的处理方式。屋

坡平缓,是中国建筑屋坡最平缓者。

②佛光寺大殿:中型殿堂,立于低平台基上,面阔七间,通长34米,进深四间,17`66

米。店内一圈金柱把全殿分为两部分,其内称内槽,其外称外槽。

○例图《东方之光》074

隋唐砖塔风格多单纯质朴,蕴含着蓬勃的内在力量。晚唐以后才向华糜的方向趋进。中国建筑体系以木为本,以砖来仿木这件事本身,就为砖石建筑预伏了不祥,阻碍了其对于符合自

身材料和结构本性形式的探求。中国的砖石建筑终于也未能像欧洲那样,找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③西安慈恩寺塔(大雁塔):原为五层,倒塌后重建为十层,经战乱现只剩七层。塔

方正,64米高,砖表土壁,形象简洁,稳定而敦实。

3、桥梁

现存最早桥梁,也是石拱桥,即河北赵县安济桥,隋匠李春之迹也。该桥在世

界上首创了大跨弓形拱券式,拱券的弧跨达37`47米,桥面是和缓的凸圆弧,

非常优美。中国建筑以木为本位,但赵州桥的石结构技术和水平并不在欧洲之

下,甚至某些方面更有过职。马可波罗时代中国的弓形拱桥技术才被带到欧洲,

具体应用是在13世纪末的法国圣埃斯普特桥。中国人之采用木结构而不发展

石结构,不是技术上的原因,“非不能也,是不为也”。

二、五代、宋辽西夏金建筑

1、都市与宫殿

汴梁(开封):于隋唐最大不同是废除了里坊制,世俗化的繁荣与隋唐的恢

宏大度、略显严肃的格调相比,更加生动有趣。其最值得重视的是宫前广场。

广场的焦点宣德门继承隋唐宫阙形制,平面呈倒凹形,形象壮观,造成宫前

广场的高潮。这一创造性设计对金、元、明、清都有很大影响。

2、佛寺、佛塔

楼阁式木塔本就是中国塔的主流,先仅存一座了,即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又称应县木塔,建于辽代(1056年)。塔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又扩出

一重副阶(围主体而建的一周外廊),也有屋檐,所以共六重屋檐。内部各

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实为九层。它是我国现存最古的木塔,高66`6

米,历九百多年,和几次大地震,迄今仍巍然屹立。

三、元代建筑

世界历史上经常有这样的三种情形,即文化上非常没有根基的民族常可以用武力征服文化上相当先进的民族(这更多发生在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之间),但不久,自己在文化上反过来却被它所征服的民族同化了,甚至导致了本民族的消亡或部分消亡。在前面,我们已谈到过十六国、北朝、辽、金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的之间发生的事,在本丛书的外国部分,还将谈到古罗马人对古希腊人、哥特人对罗马人、突厥人对阿拉伯帝国的征服,都莫不存在相类的情形。多为游牧人的征服者最后却都被希腊化、罗马化或伊斯兰化了。第二种是只有文化上相当先进的民族征服底气相对不足甚至十分落后的民族时,才会发生被征服者在文化上也被暂时甚至被永远征服的情形,如穆斯林们对西班牙的暂时征服,和欧洲人对印第安人的永久征服。第三种是只有在文化上力量相对平衡的民族之间,才会更多发生两种文化被融合为一种新文化,两个民族被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情形,在雅利安人和古印度达罗毗荼人之间,或阿拉伯半岛上的人与巴比仑人的后裔之间,就发生过这样的事。当然,即使是前两种情形,也存在着相对先进的文化对相对后进的文化的某种吸收。

这些,都说明了文化力的重要,也是建筑“文化决定论”的有力论据。在中国元朝,新崛起的蒙古人以其强大的骑兵,先后征服了金国、西夏和南宋,但同历史上几次少数民族统治者人主中原的情形一样,先进的根深蒂固的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原文化传统并没有从根本上受到冲击。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元代建筑艺术仍然在唐宋成就的基础上延续发展,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1、都城与宫殿

元大都利用金中都东北方以琼华岛原有离宫的天然水面(元称太液池,今北

京北海、中海)附近区域布置皇城。为尽量远避金中都故地,减少城市建设的

阻力,故在池东建造宫城(元称大内),城市纵轴线穿过宫城。

与元大都同时的欧洲,还处在中世纪哥特时代的割据局面中,没有像大都这

样气度非凡的大帝都。马可波罗称赞大都“其美善之极,未可宣言。”

2、宗教建筑

永乐宫:在山西永济,传为唐代道教祖师吕洞宾的故居,元中统三年重建,

20世纪50年代因位在三门峡水库淹没区,迁建与芮城北。

第三节充实期的中国建筑(明清两代)

一、明清大势

明清两朝共历544年,是国家长期统一、生产取得不断发展和中国各族文化大交流的重要时期。现存中国古代建筑包括少数民族建筑大多是明清留下来的,几乎涵括了传统建筑的全部类型?汉族建筑最重要的类型如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和园林,其构图手法也是在明代最后完善起来的,其中的佼佼者,就艺术的完美性而言,达到了中国古典建筑的最高水平。明清还保留了更早以前很难存留的大量民居和民间公共建筑。从明朝永乐到盛清康雍乾时期,是中国肆筑艺术继秦汉和唐宋两次高潮之后的第三次高潮,是中国建筑史的充实与总结。

明清建筑与充满活力的汊代和唐代中国建筑艺术的两个高潮相比,虽然也可以称得上是高潮,但已缺乏了昂扬的格调和质朴的品格,大多只是继承成法,只注意如何去“完善”它,创造力已渐趋枯竭了。品味也趋向柔弱细腻,彩饰斑斓,繁文缛节,使原有的天真质朴的精神迸一步流失。

二、城市与宫殿

明初先在南京建都,一度又决定以太祖朱元璋的家乡临濠(今安徽凤阳)为都,先后在两地都开始了城市和宫殿建设。永乐十八年(14⒛午)成祖迂都北京,以后,北京继续成为清朝的都城。明清北京的基本格局基本为元大都之旧,也做了相应的改造,比元大都有明显提高。

1、城市

一、元大都为避开西南金中都旧城,尽量向北扩展,但直到元未,北部仍相当空旷,明初决

定将原北墙拆除,在其以南五里另筑新墙。元时,不少金中都的居民尤其贫民无力

迂人大都,麇集在大都南墙外居住。至明,金中都废弃已久,于是将大都南墙向南推

出近二里。永乐时北京全城呈略横的方形,东西甾50米,南北5350米。

二、元宫在明初本来保存完好,但被全部拆毁。迁都北京以后,才又重新建造,其南、北

墙也分别有少许南移,较元宫稍小,称紫禁城。宫北以拆除元宫的废土和开挖紫禁

城护城河的土堆成一山,高约50米,称景山。景山之北,沿中轴线有鼓楼和钟楼。

宫城外扩出皇城,全北京仍是三城相套。

三、明中叶嘉靖时,为加强京师防卫,计议加建一圈外郭城,原城即称内城。|全城中轴

线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自外城正门永定门至正阳门,长达3000米,最长,节奏也

最缓和,是高潮前的铺垫。第二段自正阳门至景山,贯串宫前广场和整个宫城,

长25000米,较短,但处理最浓郁,是高潮所在。第三段从景山至钟、鼓二楼支

由2000米,是高潮后的收束。

2、紫禁城

北京宫殿又称紫禁城,其纵向构图从正阳门以北宫殿区起点大明门(清改大清冂,今

不存)算起,向北穿过皇城、宫城,至景山轴线全长约25OO米,也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为前导,由大明门至午门有三个串联的宫前广场,长达1250米,恰为全长的

一半;

第二节即紫禁城本身,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三部分组成,长约950米?

第三节是系列的收束,自紫禁城北门神武门至景山峰顶万春亭,长约300米。

每一节和各节中的每一小段,艺术手法和效果各有不同,但都围绕着渲染皇权这一主题,相互连贯,前后呼应,一气呵成。

①三座宫前广场从大明门起。门建于平地,体量不大,彤象也不突出,门内承天门

(今天安门)广场呈丁字形。丁字长竖两旁夹建千步廊,低矮而平淡,意在尽量压低它的气势,为壮丽的承天门预作充分的铺垫。至承天门前,广场忽作横向伸展,高大的承天门城楼利在城台上,门前有金水河和正对五个门洞的五座石拱桥,还有华表和石狮,与红墙黄瓦互相辉映,十分辉煌,开阔而雄伟,是前导序列的第一个高潮。这种欲扬先抑的处理是中国建筑群体构图经常采用的手法。中国建筑鄙视一目了然,不屑于急于求成,讲究含蓄和内在承天门广场是其杰出范例(图136)。

②端门广场方形略长,四面封闭,性格平和中庸,是过渡性空间。

午门广场大为加长,尽端午门巍然屹立。午门的平面继承了隋唐以来的传统,作向南敞开的倒凹字形。从广场地面至城楼殿顶高37.95米, 是紫禁城的最高建筑,轮廓错落,体量雄伟,是整个前导部分的最高潮。

午门广场的气氛以震慑为目的,巨大的建筑体量造成了压倒一切的威势,显示了皇权的凛然不可侵犯。人们沿着这个广场中道行进需要较长的时间,情感可以得到充分的酝酿。但过远的视距将会削弱午门的体量感,倒凹字平面左右前伸,拉近了建筑与人的距离,扩大了景物的水平视角,又将广场两侧的朝房尽量压低,反衬出午门的高大。人距午门越近,三面围合的巨大建筑扑面而来,高峻单调的红色城墙渐渐占满整个视野,封闭、压抑而紧张的感受也越加增强。

明朝是一个高度强化的封建君主专制政权,要求建筑艺术反映这种社会属性,午门即其一例。比起前代与之相当的建筑如唐大明宫含元殿,虽然规模较小,却更加森严冷峻,不同于含元殿的开阔、明朗。

③进人午门就开始了轴线的第二节,首先遇到的奉天门(今太和门)广场,气氛大

为缓和,是进入全系列最大的高潮奉天殿(今太和殿)广场之前的缓冲(图)。

奉天殿(今太和殿)广场呈正方形,是整个宫殿区乃至整个北京城昀核心。大殿高踞于三层白石台基之上,宽大的台基向前凸出于广场中,大殿本身已在院庭外。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殿堂。从广场地面至殿顶高35米,重檐庑殿顶。巨大的体量及其与层台合成的金字塔式的立体构图,使它显得异常庄重稳定,严肃和凛然不可侵犯,象征皇权的巩固。微微翘起的屋角和略微内凹的屋面也表现出沉实稳重的性格。

院庭四面廊庑围合,左右廊庑正中分别是楼阁,形成院庭横轴。南缘正中即奉天门,左、右有较小二门,再左右与东、西廊庑交接处有角楼。整个广场约40000平方米。从大明门开始到奉天殿以至后廷,所有广场全用大砖和石铺砌,没有绿化处理,以显示严肃的基调(图)。

奉天殿广场显示的气氛,与午门广场和奉天门广场相比,在统一的严肃基调中有微妙的不同:没有午门广场那么威猛森严,却比承天门广场更显得庄严隆重,其性格内涵更为深沉丰富,是在庄重严肃之中蕴含着平和、宁静与壮阔。庄重严肃显示了“礼”,“礼辨异”,强调区别君臣尊卑的等级秩序,渲染天子的权威;平和宁静寓含着“乐”,“乐统同”,强调社会的统一协同, 维系民心的和谐安定,也规范着天子应该躬自奉行的“爱人”之“仁”所以,不能一味的威猛,也不能过分的平和,而是二者的对立统一。在这里既要保持天子的尊严,又要体现天子的“宽仁厚泽、还要通过壮阔和隆重来张示皇帝统治下的这个伟大帝国的气慨。艺术家通过

这些本来豪元感情色彩的砖瓦木石和在本质上不具有指事状物功能的建筑及其

组合,把如此复杂精微的思想意识,抽象地但却十分明确地宣示出来了,它的艺术

成就是中国艺术史的骄傲。像这样一种在封建社会中几乎已成为全民意识的群体

心态、这种包涵着深刻意义的一整套社会观念,也只有通过建筑这种抽象形式的

艺术,才可能充分表现出来。

太和殿是整个宫殿区的核心。象征着皇朝的最高权力,必须具有巨大的体量,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人可以进人其中,为保持严肃的格调,也没有太多的室内陈设,

显得室内过于高大空旷。设计者重点强调了当心间,立着六根金色大柱,上空覆盖

金色藻井;下置须弥座是宝座,宝座后缘置金色屏风和御座,在宝座上及其附近集

中布置陈设。当心间的光线也比较明亮,金光闪闪的大柱与殿内隐在周边暗处的

深红色柱子相比格外突出。人体的尺度不直接与大殿对比,而只与大殿的局部当

心间相比;宝座和御座也使用金色,细部尺度故意缩小,如栏杆和踏步等最为人熟

悉的构件都比一般尺寸为小,使得在其中活动的人物并不显得渺小,取得尺度上的

平衡(图)。

④奉天殿后是方形的华盖殿(今中和殿)和矩形的谨身殿(今保和殿),体量都比奉

天殿小很多,是奉天殿的陪衬。三殿共同座落在一座三层白石工字形台基上,有宋金

元工字殿的遗意。工字台基前沿凸出广大月台,若依上南下北方位,则呈“土”字。

按中国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观念,土居中央,最为尊贵。二殿所处院落也有东

西廊庑和两座角楼。

⑤从谨身殿左右两座门屋可转人后寝(图)。后寝以乾清门广场(称天街)为前导,

内部分前中后三院。前院最大,主体建筑为乾清宫大殿。中院较小,主体建筑是坤宁

宫大殿,在乾清、坤宁之间则有方形的交泰殿,三殿也共同座落在一个一层高的工字

形石台基上。后院最小,是进人御花园的通道。后寝的院落相当于前朝四分之一,

但平面比例与前朝相同,规制和建筑形象与前朝相似,仿佛是交响乐主题部的再现,

与前朝呼应。在礼制上,后寝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地方(图)。

⑥御花园在紫禁城中轴线北端,虽名为花园,但所有建筑、道路、水池,都规整而

对称。因为它是在格局严整的皇宫里面的花园,又位于中轴线上,必须服从全局格调

的完整,与中国园林特别强调的自由格局很不相同。但其中古木参天,浓荫匝地,毕竟

还是宫内最富于生活情趣的地方(图)。

⑦御花园以北,通过神武门,过护城河,面对着的就是景山。景山对于全序列有重

大作用,是明代的成功创造。首先,对于紫禁城来说,沿轴线而来的汹汹气势需要一个

有力的结束,体量不能过小,但又不能是一座太大的建筑,以免夺去宫内建筑的声势,

堆筑起颇大的景山而在山顶建造不大的亭子,不失为非常巧妙的处理。同时,景山也

成为整座宫殿的背景和屏障,丰富宫城中能看到的天际线,提示宫城的规模,也加强

了心理上的安全感。沿山脊布列五亭,由中心到两侧,各亭由大至小、由方转圆、由

黄色到绿色,有着富有韵律感的对比,并分别与宫内建筑和宫外园林取得协调(图)。

在全宫四角有曲尺形角楼,最高点在转角处,强调了角部(图30)。

三国家礼制建筑

国家祭祀建筑都由官方主持建造,如天坛、地坛、太庙、社稷坛、曲阜孔庙等。皇帝登基前每年冬至,都要赴坛祭天告朔,祭天的坛平面大都是圆形,所以又称“圜丘”。历代地坛,都在都城北郊,夏至日奉祀,方形,又名“方丘”。日坛在东郊,月坛在西郊,也都是方形,分别于春分、秋分日祭祀。天地日月,冬夏春秋,南北东西,形成宇宙、时间和空间的对应。

天坛:基地范围极大,相当于紫禁城的3倍还多;有两重围墙,南方二角方形,北方二角

为圆角,可能取意于天圆地方。内墙不在外墙所围面积正中而向东偏移。圜丘与祈年殿南北取直,形成纵轴,再次从内墙东移。圜丘在纵轴南端,为三层白石圆台,四面踏道,护以白石栏杆。有两重围墙,内圆外方,各墙四面都有三座白石棂星门,墙身红色,覆青色琉璃瓦。圜丘北有平时供“昊天上帝”的圆殿皇穹宇,在一圆形院落后部白石圆台上,攒尖顶覆单檐蓝色琉璃瓦。圆院北面无门,须从南门由院外绕至院北,过成贞门后,是一条名为“丹陛桥”的南北宽阔且长的大道,高出左右地面约4米,全为砖石铺砌。大道过券门和祈年门有方院,内为壮丽的祈年殿,座落在总高6米的三层白石圆台上。圆殿直径约⒉米,屋顶为三重檐攒尖顶,连台总高38米。最北方院内的皇乾殿,用以存放神牌(图3笱~图352)。

天坛绝大部分面积都笼罩在苍松翠柏之下,创造出深邃静谧的气氛,入此境内,自觉一片肃穆之气森森而来。天坛纵轴线两次东移使轴线偏东⒛0余米,以尽量加长从西门进入的距离,空间转化为时间,感情得以充分深化:人们在长长的行进过程中,似乎愈来愈远离人寰尘世,距神祗越来越近了。圜丘通体洁白,晶莹若玉,台面平整如坻,空无一物,表现天空的清彻明净。两重围墙仅高1米许,籍以反衬石台之高,又尽量不遮挡人立坛上四望的视野,使视域广阔,似乎与天相近。丹陛桥大道也是这样,高出平地4米,放眼所见都是大片天空和树顶,如同在空中行走。祈年殿方院地坪也高于院外,在三层白石台上,景象也很辽阔。大殿三重青色琉璃瓦顶与天空色相相近。圆顶攒尖,似已融人蓝天。所有这些,都是要造成人天相亲相近的意象。

在形式美方面,天坛的建造者们也做了许多努力,如皇穹宇和祈年殿及其藻井的造型,皇穹宇圆院的封闭与圜丘的开阔的对比(皇乾殿与祈年殿之间也有这种对比)。轴线两端的皇穹宇与祈年殿形象相近,首尾呼应;南端的圆台圆院与北端的方院叉是一种对比。各建筑物的尺度、色彩和造型比例都经过仔细推敲,其主要视点处的视觉效果尤其受到重视,如透过皇穹宇的券门和透过祈年门的柱枋形成的“画框”观赏皇穹宇和祈年殿,都有极好的框景效果。人立于祈年门后檐柱处看祈年殿,视点离祈年殿中心的距离约等于祈年殿底层石台的直径,也约等于祈年殿总高的3倍。

中国古典建筑的特点

1、中国古建筑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得结构方式. 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顺檩等主要构件建造而成,各个构件之间得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得框架。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得结构方式。抬梁式就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就是用穿枋把一排排得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檩斗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与较小得建筑物.井干式就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得,因其所围成得空间似井而得名。这种结构比较原始简单,现在除少数森林地区外已很少使用。木构架结构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得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得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得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得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得特性,而构架得结构所用斗拱与榫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得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得特点。 2、中国建筑得平面布局具有一种简明得组织规律就就是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元,组成各种形式得组群。就单体建筑而言,以长方形平面最为普遍。此外,还有圆形、正方形、十字形等几何形状平面。就整体而言,重要建筑大都采用均衡对称得方式,以庭院为单元,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借助于建筑群体得有机组合与烘托,使主体建筑显得格外宏伟壮

丽。民居及风景园林则采用了“因天时,就地利"得灵活布局方式。3、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优美尤以屋顶造型最为突出,主要有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形式。庑殿项也好,歇山顶也好,都就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中直线与曲线巧妙地组合,形成向上微翘得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泄雨水,而且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得美感。 4、中国古代建筑得装饰丰富多彩包括彩绘与雕饰。彩绘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得作用。油漆颜料中含有铜,不仅可以防潮、防风化剥蚀,而且还可以防虫蚁。色彩得使用就是有限制得,明清时期规定朱、黄为至尊至贵之色.彩画多出现于内外檐得梁枋、斗拱及室内天花、藻井与柱头上,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绘制精巧,色彩丰富.明清得梁枋彩画最为瞩目.清代彩画可分为三类,即与玺彩画、旋子彩画与苏式彩画。雕饰就是中国古建筑艺术得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墙壁上得砖雕、台基石栏杆上得石雕、金银铜铁等建筑饰物。雕饰得题材内容十分丰富,有动植物花纹、人物形象、戏剧场面及历史传说故事等。 5、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注意跟周围自然环境得协调建筑本身就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得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自然环境得协调。中国得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都十分注意周围得环境,对周围得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都要认真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得环境相适应,从而构成为一个大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分析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与风格分析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含雕刻、绘画、园艺、山池等要素,有着意境之美、形式之美、和谐之美等特征。我国现存古典园林中保存了很多建筑,象征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也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要求,功用价值非常高。本文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主要形式,并探讨了其风格特征。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形式;风格 建筑艺术时人类历史的积淀,能够呈现出特定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与想象能力。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自然山水式园林,以追求天然之趣为主,由画家、文人、造园匠师们共同打造而成。在中国古典园林的景观构图中,主体是不规则平面里面的自然山水,为了营造文化氛围,提高古典园林观赏性,会设置很多形态各异的建筑,并合理布置植物,道路曲折迂回,与自然环境充分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达到美的境界。 一、中国古典园林建筑的形式 (一)廊 通畅、狭长、空透、弯曲是廊的主要特征,可以将景区与景点连接起来,有着组合景物、分割空间的功能。通畅而狭长能够诱发人一种盼望与寻求的欲望,实现“引人入胜”

的目的;空透而弯曲能够欣赏到风格各异的景色,达到步移景异的效果。同时,走廊柱头具有框景的作用。当我们散布于颐和园长廊中,能够欣赏到昆明湖全部景色;而苏州怡园的走廊被花墙所分割,墙上设计有各种风格的漏窗,使得园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景中有景,小中见大,变化多端。 (二)亭 休息观景是亭子的主要作用,也可以作为景点。不管是路边桥头,还是山岭都可以设计建设亭子。亭子的形式各样,根据平面形状可分为圆亭、方亭、八角亭、矩形亭和三角亭;根据屋顶形状可分为歇山亭、掂尖亭;根据所处位置分为廊亭、井亭、路亭、桥亭等。同时,园林设计人员可以凭借其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得亭子造型多变,为园林增添一抹亮点[1]。如北京北海公园的五龙亭、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半亭、苏州西湖的湖心亭等。 (三)其他 主要包括阁、堂、榭。一般建造在花畔和水面,成为园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榭是一种精致敞亮、小巧玲珑的建筑,室内装饰清新淡雅,近可观鱼赏花,远可远观风景,是园林景点游览的最佳点,也是最打动人心的建筑。阁是私家园林中最高处的建筑物,是用来休息品茗的。阁楼一般有两层以上的房屋,形体空透,可观赏四面的风景。堂常常是一种封闭形式,只有正面设有门窗,一般都是主人的起居之地。堂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分数: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签名: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古建筑课程作业》 题目:《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年级: 2010级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姓名:刘朝 学号: 1137 时间: 2012年6月10日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和分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的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血汗和智慧创造了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文明。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建筑完美的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 世界建筑因其文化背景的不同,由六大独立体系即古代中国建筑、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和古代美洲建筑共同构成。其中有些建筑类型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其中只有古代中国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和古代印度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古代建筑体系延续至今,其中中国建筑延续时代最长,影响范围最广,成就最为辉煌。 中国古代建筑十分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学性格的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七大特点: 1、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过程中,木材始终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由此创造出独特的木结构形式,以此为骨架,既达到实际功能要求,又创造出优美的建筑形体以及相应建筑风格。 2、保持构架制原则 以立柱和纵横梁枋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梁架,使建筑物上部荷载经由梁架、立柱传递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的作用、不承受荷载,即“墙倒屋不塌”。在构筑梁架的过程中,部件之间通过卯榫结构相互连接,不使用钉子等辅助用具。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 创造斗栱结构形式。用纵横相叠的短木和斗形方木相叠而成的向外挑悬的斗栱,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构造的巧妙形式。 4、实行单体建筑标准化 中国古代的宫殿、寺庙、住宅等,往往是由若干单体建筑结合配置成组群。无论单体建筑规模大小,其外观轮廓均由阶基、屋身、屋顶3部分组成:下面是由砖石砌筑的阶基,承托着整座房屋;立在阶基上的是屋身,由木制柱额作骨架,其间安装门窗隔扇;上面是用木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及派系 派系 严格意义说中国传统建筑方面没有流派的划分,所形成的派系也是按照原住地居民长久以来根据当地风土人情而形成不同风格的民居,其考虑最多的元素是本地降水、日照等气候条件。根据这种风格及用途来划分中国传统建筑可以分为以下六大类:闽派、川派、皖派、京派、苏派、晋派。 皖派 皖派建筑即皖南建筑是五大建筑派系里最为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是中囯南方民居的代表。最为人熟悉其中徽派即为皖派的一支,徽派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徽派民居建筑风格有“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石雕、砖雕)。徽派建筑显而易见是流行于安徽附近的一种古建筑风格。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徽派民居的特点之一是高墙深院,一方面是防御盗贼,另

一方面是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迁徙家族获得心理安全的需要。徽派民居的另一特点是以高深的天井为中心形成的内向合院,四周高墙围护,外面几乎看不到瓦,唯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与外界沟通。这种以天井为中心,高墙封闭的基本形制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雨天落下的雨水从四面屋顶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田”的心态,这与晋派民居有异曲同工之妙。徽派建筑选址非常重要。符合天时、地利、人和皆备的条件,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村落多建在山之阳,依山傍水或引水入村,和山光水色融成一片。住宅多面临街巷。整个村落给人幽静、典雅、古朴的感觉。平面布局及空间处理。民居布局和结构紧凑、自由、屋宇相连,平面沿轴向对称布置。民成多为楼房,且以四水归堂的天井为单元,组成全户活动中心。天井可少2~3个,多则10多个,最多的达36个。一般民居为三开间,较大住宅亦有五开间。随时间推移和人口的增长,单元还可增添,符合徽州人几代同堂的习俗。建筑形象突出的特征是:白墙、青瓦、马头山墙、砖雕门楼、门罩、木构架、木门窗。 内部穿斗式木构架围以高墙,正面多用水平型高墙封闭起来,两侧山墙做阶梯形的马头墙,高低起伏,错落有致,黑白辉映,增加了空间的层次和韵律美。方整的外形,形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分析 ——关于郑州几处古建筑的浅析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时期和地域其建筑风格也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本文主要是以康百万庄园和郑州城隍庙、文庙为例,分析中国传统建筑各方面的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郑州,建筑风格,康百万庄园,城隍庙,文庙 一、中原古建典范——康百万庄园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点。建筑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人工自然物和自然环境,它既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内涵。为了更好的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我参观考察了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步入庄园,我仿佛走进了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风雨沧桑,进入了一幅幅历史画卷之中。下面就康百万庄园主宅区的建筑,作一些分析。 康百万庄园是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建筑群,是历史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有着浓厚的历史积淀与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着名的三大地主庄园之一。康百万家族以农、商、官结合的方式发家,辉煌时期曾经有“马跑千里

不吃别家草,人行千里尽是康家田”之美誉。一直发展延续富裕了12代,400余年(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康百万家族在物质富裕之后,便大兴土木,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整个庄园分为生活区、生产区、园林区、教育区和社会活动场所,形成了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风格各异的多个建筑群体。园区的介绍说:“据1965年统计,保存下来的尚有十大部分,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共计571间,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到2005年,整个庄园建筑除了寨上主宅区完整外,其余保留下来的建筑群已不是1965年统计时的面貌。”尽管群体建筑和单体建筑数量减少,仅就现有建筑而论,其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传统建筑的文化价值之高,也是其他绝大多数民居建筑不可比拟的,可谓明清民居传统建筑文化的浓缩图。 在日常设计中,建筑方案的选定至关重要,建筑风格千变万化,但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地域特色,在设计中如何有地方特色,达到和谐的目的至关重要。康百万庄园处于嵩、邙、河、洛交汇处,依山傍水,有“金龟探水”之美称,鲜明的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庄园以寨上主宅区为核心,依次向南、东、北方向的寨下发展。首先,在选址方面它充分考虑到周围的自然地理地貌,康百万庄园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北近黄河,南凭黑石关,环境优美,水陆交通便利。其中尤以主宅区最为典型,主宅区南北长83米,东西宽73米,建于邙山半腰。整个建筑群依山就势,充分利用此处的地理地貌,用青砖砌筑寨墙,顶部有垛口,形成堡垒式大庭院,庭院经由

【中式元素】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 中国古建筑屋顶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盝顶等。其中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又分为单檐(一个屋檐)和重檐(两个或两个以上屋檐)两种,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可衍生出卷棚顶。古建筑屋顶除功能性外,还是等级的象征。其等级大小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盝顶。此外,除上述几种屋顶外,还有扇面顶、万字顶、盔顶、勾连搭顶、十字顶、穹窿顶、圆劵顶、平顶、单坡顶、灰背顶等特殊的形式。 庑殿顶又称四阿顶,有五脊四坡,又叫五脊顶,前后两坡相交处为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重檐庑殿顶庄重雄伟,是古建筑屋顶的最高等级,多用于皇宫或寺观的主殿,如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曲阜孔庙大成殿等。单檐庑殿顶多用于礼仪盛典及宗教建筑的偏殿或门堂等处,以示庄严肃穆,如北京天坛中的祈年门、皇乾殿及斋宫、华严寺大熊宝殿等。 歇山顶又称九脊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前后两坡为正坡,左右两坡为半坡,半坡以上的三角形区域为山花。重檐歇山顶等级仅次于重檐庑殿顶,多用于规格很高的殿堂中,如故宫的保和殿、太和门、天安门、钟楼、鼓楼等。一般的歇山顶应用非常广泛,但凡宫中其他诸建筑,以及祠庙坛社、寺观衙署等官家、公众殿堂等都袭用歇山屋顶。

悬山顶又称挑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伸出山墙之外,并由下面伸出的桁(檁)承托。因其桁(檁)挑出山墙之外,“挑山”之名由此而来。悬山顶四面出檐,也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做法,但在中国重要的古建筑中不被应用。

硬山顶有五脊二坡,屋顶与山墙齐平。硬山顶出现较晚,在宋《营造法式》中并未有记载,只在明清以后出现在我国南北方住宅建筑中。因其等级低,只能使用青板瓦,不能使用筒瓦、琉璃瓦,在皇家建筑及大型寺庙建筑中,没有硬山顶的存在,多用于附属建筑及民间建筑。 攒尖顶无正脊,只有垂脊,只应用于面积不大的楼、阁、楼、塔等,平面多为正多边形及圆形,顶部有宝顶。根据脊数多少,分三角攒尖顶、四角攒尖顶、六角攒尖顶、八角攒尖顶……此外,还有圆角攒尖顶,也就是无垂脊。攒尖顶多作为景点或景观建筑,如颐和园的郭如亭、丽江黑龙潭公园等。在殿堂等较重要的建筑或等级较高的建筑中,极少使用攒尖

我国古典园林赏析

中国古典园林赏析 园林就是我国传统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园林博大精深,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以中国古典园林为代表的中国造园艺术,就是以追求自然精神境界为最终与最高目的,从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目的。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文化含量丰富,个性特征鲜明,又多彩多姿,极具艺术魅力,它深浸着中国文化的内蕴,就是中国五千年文化史造就的艺术珍品。 一、中国古典园林基础知识 中国古典园林大都就是文人、画家与匠人合作的结晶。园林概念首次出现在明代,计成在其造园巨著《园治》一书中所述:“大凡造园,不分市村城郊,地段以僻静为胜……景物可因借随机……”。其意思就是,在一定地段范围内,或对天然山水进行利用改造,或人力兴造山水地貌,结合景载与植载,并安插布局相适宜的建筑,从而构成一个兼具游览、居住、观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有三大要素,即山水地形、花草树木、园路建筑。山就是永恒稳定的象征,大园山大,主山多就是土山,山石用在重点部位称“山骨”;小园山小,可全用山石堆叠;水就是智慧与廉洁的象征,水从山泉流出,通过曲折的溪涧最后汇成大池,成为园林的主体水面。花草树木富有生机,象征着欣欣向荣。花草树木就是自然式的,讲究意境,花木种类的选择都要顺应地形、朝向等自然气候条件与植物的生长习惯,同时特别注意保留原有的古树与植被,使之成为全园植物的骨干。园路建筑讲究“曲径通幽”,建筑分散在自然要素之中,与自然的景物交织在一起。园中的主要建筑往往与主山池相对,自然景色最集中的地方往往有点景与观景的建筑。建筑与园路还起着分隔空间与组织游览路线的作用。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类型 (一)按所有者身份分类 1、皇家园林 皇家园林就是专供帝王休息享乐的园林,古人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在统治阶级瞧来,国家的山河都就是属于皇家所有的,所以其特点就是规模宏大,真山真水较多,园中建筑色彩富丽堂皇,建筑体型高大,现存为著名皇家园林有:北京的颐与园、北京的北海公园、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等。 2、私家园林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中国古建筑赏析》期末复习题(一) 一、单选题 1、下面哪种对建筑的需求在古代十分突出,在现代比较少见?( B ) A 居住 B 祭祀 C 通行 D 购物 2、下面哪那座古建筑属于木结构?( A ) A北京天坛祈年殿 B曲阜孔庙棂星门 C河北赵县赵州桥 D希腊帕特农神庙 3、下面不属于木结构优点的是:( D ) A抗震性能好 B造价低 C易于施工 D耐水火

4、图0_1中的屋顶属于( B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5、图0_2中的屋顶属于( D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6、图0_3中的屋顶属于( C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7、图0_4中的屋顶属于( A )

A庑殿式 B歇山式 C悬山式 D硬山式 8、下图中属于攒尖顶的是C A、0_6 B、0_7 C、0_8 D、0_9 9、0_10中的建筑构件是( B ) A斗栱 B牛腿 C撑栱 D榫卯 10、下面有关斗栱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D ) A为中国古建筑所特有

B可以将屋顶支撑到更远的地方 C费工费料,装饰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D多见于悬山顶和硬山顶房屋 11、0_11中圆圈部分所示为( C) A台基 B夯土 C柱础 D阶条石 12、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结构包括哪三部分?A A台基、柱子、屋顶 B台基、墙面、屋顶 C柱子、墙面、屋顶 D台基、柱子、墙面 13、中国古建筑的建造顺序从先到后依次为:B A台基→柱子→墙面→屋顶 B台基→柱子→屋顶→墙面

C屋顶→台基→柱子→墙面 D屋顶→柱子→墙面→台基 14、0_12中所示的建筑构件是( B ) A梁 B枋 C瓜柱 D椽子 15、长城最早修建于什么时期?B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16、下面哪个朝代几乎没有修建过长城?C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 旧时官僚地主建造园林常用园的“豪华”来相互夸耀,园中山石的奇特,花木的名贵,亭阁装修和家具的精美,都成为沽名钓誉的手段。此外,为标榜清高,附会风雅,中国古典园林中的书法、绘画、诗文等也成为园中不可缺少的装饰品。豫园不仅有大假山、玉玲珑作镇园之宝,而且还集多种艺术于一体,屋顶的泥塑、墙上的砖雕、家具门窗的木雕等工艺水平都相当高,随处可见,匾额和对联也无处不有,它们既点染了意境,又加深了园林的意趣和韵味,更为园景增添了光彩。 苏州“沧浪亭”石柱上有一集句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其上联是集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中的上句;其下联是集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中的后句。这一集句联配得天衣无缝,既突出了欧苏两人的友谊,又将园林风景同历史上的诗人文豪直接联系起来,实是难得的佳联。 江南园林往往面积比较小,为了在有限面积内使风景丰富多彩,并富有变化,往往通过各种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目的。上海豫园也是如此,为了追求小中见大,通过对比、分割景区的方法以及借景、对景等手法,使园景丰富多彩,变化无穷,具有无限空间之感。豫园分为7个景区,每个景区不但大小不一,而且各区都有其主题,都有其个性,如:仰山堂——城市山林,倒影翩翩; 万花楼——繁花似锦,古木参天; 点春堂——水中戏台,空中楼阁; 会景楼——曲栏围池,白石浴水; 玉华堂——江南名石,风华无比。豫园中最有名的小中见大的杰作就是鱼乐榭前隔水花墙下的流水,经过其一隔一弯,使人感到其水流源远流长。借景也是达到小中见大的一个手段,园中的大假山,借来黄浦江之景,大大扩大了视域和景深,另外快楼、会景楼、得月楼等同样都是借景的杰作。 还有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享”,亭居水涯之上,突出其中,亭前水波清澈,涟漪荡漾,似有汪洋之感。分析其产生汪洋之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它聚而又断,岸处做了数十个小小的水湾头,有两处还设有小桥;其二是它的池岸叠石,似有太湖之岸的意境。 我国古典园林十分强调意境,品评一个园林好坏与否,首先就要看这个园林意境的表达。那么什么是意境?简单明确地说:境指客观的景物,意指主观对景物的情感寄托,所以意境的基本特征是:以物质来表现精神,也即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正像写诗作文一样,在设计园林时,首先思考的就是意境问题,这就是说“意在笔先”。关于意境一般有如下几种表现形式: (l)表达自己的生活理想 如苏州留园东部有著名的“留园三峰”,据谙熟内情的老人言,冠云楼前的冠云、峋云、瑞云三座湖石,其名取的是园主盛宣怀三个女儿的名字,盛宣怀所以要不遗余力地罗置这三块奇石,其原因之一是盛与三个女儿有着深厚的父女之情,为了能和女儿们朝夕相依,见石如见人,所以列石于楼前。据传后因三女瑞云早亡,盛宣怀就令人凿去瑞云峰顶部的湖石,以示哀悼。 (2)表达某种诗情画意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中国古建筑术语解释及结构图样 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上特有的构件,是由方形的斗、升、拱、翘、昂组成。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采桑猎壶上的建筑花纹图案,以及汉代保存下来的墓阙、壁画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形象。按使用部位分,它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外檐斗拱中,又可分为柱头科斗拱(用于柱头位置上的斗拱)、角科斗拱(用于殿堂角上的斗拱)和平身科头拱。斗拱在中国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 二、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檀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三、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兰,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

举架: 中国古代建筑中确定屋顶曲面曲度的方法。古代建筑梁架层叠加高时,用举架方法使屋顶的坡度越往上越陡,呈凹曲面,以利于屋面排水和檐下采光。在北方宫式建筑中,规定各种大小建筑的檐步架都是五架(即步架举高和步架长度之比等于5∶10),飞椽为三五举,其余各步架之间的举高,取决于房屋的大小和檩数的多少。采用举架方法建造的屋顶在古代建筑中独树一帜。

庑殿: 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古代建筑中至高无上的建筑形式。在封建社会,庑殿建筑实际上已经成为皇家建筑之外,其它官府、衙属、商埠、民宅等等,是绝不允许采用庑殿这种建筑形式的。庑殿建筑的这种特殊政治地位决定了它用材硕大、体量雄伟、装饰华贵富丽,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庑殿建筑屋面有四大坡,前后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条正脊,两山屋面与前后屋面相交形成四条垂脊,故庑殿又称四阿殿、五脊殿。唐代以前,正脊短小,四面坡深,明代以后正脊加长。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分析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 摘要:中国自古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不同地域和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各有差异,但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区别于西方,享誉全球。本文主要是从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环境和建筑与人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其特点,以期对其得到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院落空间轴线艺术诚实的结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 一、围院的平面空间 众所周知,外国建筑是院在外,即院子包围房子,中国建筑则相反,院在内而房在外,即房屋包围院子。房屋、墙垣等围合成院落,以院为中心;或是以主单元(即正殿、正厅)为中心,次单元(即两厢)围绕主单元,一正两厢,并以抄手廊连接,组成一座建筑。如在各地民居中的四合院空间。其特点就在于把“院子”作为建筑平面的组成部分,室内外空间融为一体,以房廊作为过度空间,富有生活气息。院周围建筑互不独立,相互联系。但合院建筑不是群体,而只是“一座”建筑。 从四合院住宅到万里长城虽然空间层次不同,但都属于一样的空间形态——即内向的外封闭的空间形态,共同体现或服务于一个社会系统。国,古为城的广称,即政治机构、军事实力及绝大部分的民众生息,都在一城之中。城外是自然广川,可以村居结庐,造别业,但它不是独立的。从东周起,一城一国或数城一国模式,一直到秦统一中国,仍以城池为“国”,数“国”合为大统一的国家。国中有家,故称国家。但家的空间模式与国相同,只是范围缩小了,可以这样说家是国的单元或细胞,或者说家是国的缩微,国是家的扩大。长城原为御敌戌疆而设,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长城就好比“国”这个大空间的围墙。无论是历朝都城,宫廷、园林和寺、庙、祠、观,还是各地的民居及市肆都以这种围院空间布局为特点。 这种内向层次型的建筑空间模式,尤以传统园林为最。它不但是形式的,而且更是意境的。园林之中,四周有廊、亭、轩、厅等建筑或粉墙,院在内,以树木、假山、池水、墙垣或建筑分割空间。“庭院深深深几许”,令人心旷神怡。 二、轴线的空间艺术 中外建筑单体都讲究对称,但中国建筑、空间布局尤以轴线对称见长。这主要体现在受中国“周礼”思想影响较大的建筑体系当中。古代都城规划中,都以主宫殿位于中轴线上,以宫室为主体,次要建筑位于两侧,左右对称布局,“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如唐大都与明清北京城的规划布局。再如中国古代寺庙中,强调轴线空间布局的实例也是很多。一般均将主殿大雄宝殿放在轴线的重要位置上,配殿居前后左右。“左阁右藏”、“左钟右鼓”等。空间层层递进,庭院森森。典型的如河北正定隆兴寺的布局。此寺始建于隋,改建于宋,保存至今。当然,中国传统建筑这种空间的形成,有其主客观原因。客观上如自然的、地理的、生态的原因等,主观上如中国长期保持的生产方式、经济形态和人文形态等原因。这里不再赘述。 三、诚实的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论其结构,不论是皇家的宫苑,还是散见于各地的各类型的建筑,包括民居,其结构特点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中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代表性的结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抬梁式,就是在屋基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放短柱,其上再放梁,梁的两端并承檩;这样层叠而上,在最上层的梁中央放脊瓜柱以承脊檩。这种结构的建筑,室内少柱或无柱,空间较大,在我国应用很广,特别是北方用得更多。 2,穿斗式,这种结构的特点是由柱径较细柱距较密的落地柱与短柱直接承檩,柱间无梁而用若干穿枋联系,并以挑枋承托出檐。这种结构用料小,但室内柱密,空间不够开阔,在我国南方使用很普遍。由于是以木构架为主,柱承重,墙不承重,所以门窗可自由布置,体现了形式与结构的统一。在皇家建筑和重要的坛、庙建筑中,还以斗拱支撑在柱头、屋檐间,

从颐和园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特色 ——颐和园 园林是在一定空间,由山、水、动植物和建筑物等共同组成的一个有机综合自然整体。因此园林是一种空间艺术,是自然美与古典美高度的统一。中国的园林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园林的建造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让中国的园林建筑别具一格,充满诗情画意。颐和园,集历代皇家园林之大成,荟萃南北私家园林之精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它博采各地造园手法,既有北方山川的雄浑宏阔,又有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并蓄帝王宫室的富丽堂皇和民间宅居的精巧别致,成为中国最著名的古典园林。 下面我们就透过颐和园来看中国古典园林特点。 1、效法自然的布局颐和园中布置的许多风景点,处处景色都不相同。这些风影点,用楼、台、亭、阁、斋、堂、轩、馆以及曲槛回廊等建筑物和假山花木等分别不同的地位组合而成,类似自然的布局。中国古典园林是风景式园林的典型,是人们在一定空间内,经过精心设计,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将山、水、植物、建筑等加以构配而组合成源于自然有高于自然的有机整体,将人工美和自然美巧妙地相结合,从而做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这种“师法自然”的造园艺术,体现了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使中国园林属于

写情的自然山水型。 2、诗情画意的构思中国园林讲究“三境”即生境、画境和意境。生境就是自然美,园林的叠山理水,要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成的境界,模山范水,取局部之景而非缩小。山贵有脉,水贵有源,脉源相通,全园生动。所谓画境就是艺术美。我国自唐宋以来,诗情画意就是园林设计思想的主流,明清时代尤甚。园林将封闭和空间相结合,使山、池、房屋、假山的设置排布,有开有合,互相穿插,以增加各景区的联系和风景的层次,达到移步换景的效果,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印象。意境即理想美它是指园林主人通过园林所表达出的某种意思或理想。这种意境往往以构景、命名、楹联、题额和花木等来表达。 3、园中有园的手法“园中有园”,是颐和园设计布置园里风景时继承传统、利用自然地形的很好例子。在颐和园万寿山东麓,原来就有一处地势较低、聚水成池的地方。造园工匠就利用了这一地形,布置了一处自成格局的小园“谐趣园”。当人们从万寿山东麓的密集宫殿区或是从后山的弯曲山路来到这里的时候,进入园门,好像又来到一处新的园林中,建筑气氛、风景面貌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这种“园中有园”的设计布局增加了园林的变化,丰富了园林的内容。这手法也是我国古典园林一突出的特点。 4、建筑为主的组景由颐和园可发现,虽然古代园林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中国清真寺,目前我们见到的绝大多数是元以后,特别是明、清以来创建或重建之物。明代清真寺,在建筑的整体布局、建筑类型、建筑装饰、庭院处理等各方面,都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点。而清代则是中国伊斯兰教建筑大发展的主高峰时期,另清真寺的特有建筑型制正是在此时完全形成的。 这些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具有哪些特点呢? 第一,中国寺院的完整布局。中国清真寺绝大多数采用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并且往往是一串四合院制度。其特点是沿一条中轴线有次序、有节奏地布置若干进四合院,形成一组完整的空间序列;每一进院落都有自己独具的功能要求的艺术特色,而又循序渐进,层层引深,共同表达着一个完整的建筑艺术风格。 陕西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就晕类建筑的代表作。该寺总平面为一东本陕长的长方形,东西长245.68米,南北宽47.56米,总面积11684.54平方米。全寺分四进院落,每进庭均为四合院模式,设厅、殿、门楼,前后贯通。东端院墙正中的照壁,是全寺中轴线的起点,在这条中轴线上的依次排列着木牌楼、“五间楼”(二门)、石牌教育局、敕修殿(三门)、省心楼(邦克楼)、连三门(四门)、凤凰亭、月台、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物。中轴线的两侧,建有各式碑称,排列井然。庭院宽敞,与建筑物空间比例良好,整座寺院前后构成和谐一体的色调,犹如一幅宋卷轴画的意境。 这类完整的建筑布局,从北京东四清真寺、牛街礼拜寺、云南大理老南门清真寺、河南沁阳清真北寺、安徽寿县基本上得到反映。院落的循序渐进,使清真寺显得深化邃尊来;建筑物的井然有秩,突出了清真寺的严肃整齐和丰富性;整个艺术形体的重重叠叠落,又加强了主要建筑高大雄伟的姿态和巍峨气势。这种布局充分显示出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总体艺术形象的特点。 第二,中国化的建筑类型。内地清真寺的结构体系和建筑型制,一般都具有中国的特点。这些特点突出表现在大门、邦克楼和礼拜大殿等主要建筑上。 中国式的庙门制度。自明代以后,那种阿拉伯式拱券大门在内地已不多见,它已为中国式的寺庙大门所代替。 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借鉴孔子文庙的入口布局,将门楼设置在第一直院东端南北两侧的院墙上,两座门楼均为硬山式筒布瓦屋面,北大让正面门楣上砖雕“清真大寺”四字,别无其他装饰。 河北泊头市清真寺,寺门座西朝东,寺门前有上马石两块、旗杆一根,两侧有古式雕刻扇面八字墙陪衬,衬墙两边各开一便门供人出入。寺门门扇系朱红大漆,吊耳铜环,上端为武式古棚出厦,五脊六兽,硬山筒布瓦屋面,系仿北京午门样式。 北京东四清真寺,大门原为三间砖砌封火墙式建筑,外面不露木材,门左右两侧辟一房门以备平时人们出入,寺前有槐树四棵,是中国一般的庙门制度。 山东济宁清真东大寺寺门为大式木结构,三间五檩屋顶歇山造,用绿琉璃、黄剪边,有跑龙脊,富丽堂皇,大有曲阜孔庙之风。门前有建筑物有二:前为木栅栏门,后为清康熙年建石日月坊。寺门悬明代匾额,门前列抱鼓石一对,左右有八字墙,墙上饰有绿色琉璃瓦,与中央白色石坊相衬托,交互辉映,甚为悦目。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及特点 从类型上看,中国古代建筑大体有宫殿、陵墓、寺庙和民居四类。宫殿建筑以皇宫为代表,以高、大、深、严为特点。高以突出之势显现帝王地位崇高,大以空间显示疆土和国威,深是纵深,严是排列严整,以显示帝王的尊严。陵墓在显示已逝帝王威严的同时多了一份肃穆气氛。秦始皇陵的兵马俑,表现了秦灭六国的国威和一代暴君不可一世的气势;唐高宗和武后合葬的乾陵,则通过长约四公里的神道更多地表现了庄严和肃穆。寺庙建筑由于特定的宗教信仰背景,主要体现了和谐、澄静、神秘的特点。寺庙或建于都市,或筑于名山,正所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营造出美妙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人在和谐的氛围中亲近佛教。民居反映了家族和睦、亲情融洽的居家文化,显得古朴而温馨。 从总体上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从一个侧面透视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一是群体组合。四合院是四面合一的,如有数进院落,也是连成一体的。皇宫宫殿的大和深,也是由建筑组群来体现的。这是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团聚、国家一统的反映。二是布局平整。从周代开始,就已经有王室居中,左宗庙、右社稷、前朝、后市和居民四布的都市规划制度。后世都城和寺庙往往以中轴为线,对称排列,均衡分布。无论是皇宫还是民居内部,都按尊卑长幼的次序各有其所,不得混淆。这是传统文化重礼、尊君、崇孝的反映。三是封闭自守。古代建筑虽有御敌、防盗的考虑,但其封闭形态也不能说没有自守自足的心理因素。大到万里长城,中到护城河和城墙,小到四合院和客家圆形土楼,都反映了传统文化封闭自足、不待外求的一面。 信息来源:云南省教育厅高教处组编.中西文化概述.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2版第168-169页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色论文

园林景观设计 :xxx 班级:xxx 学号:123456

中国古典园林的主题分析 摘要:我国古典园林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景观构图的主题,建筑只为观赏风景和点缀风景而设置。园林建筑是人工因素,它与自然因素之间似有对立的一面,但如果处理得当,也可统一起来,可以在自然环境中增添情趣,增添生活气息。园林建筑只是整体环境中的一个协调、有机的组成部分,它的责任只能是突出自然的美,增添自然环境的美。这种自然美和人工美的高度统一,正是中国人在园林艺术上不断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古典园林山水对立统一 山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自古以来,人们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对象性关系。在实践中,山水既为人们提供必需的生活资源,又是人们实践的主要对象,人们从自身的需求出发,把山水视作实用的对象、崇拜的对象、审美的对象,对山水加以欣赏、歌颂和赞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的提高,人们乐于游山玩水,观赏名山大川绮丽风光中,对山水美的欣赏与人们的精神生活、道德观念联系起来,作为真、善、美的一种象征,以物喻人,移情寄性。使山水的

审美情趣进入以物“比德”和赏景“畅神”的境界。山水何以为美?春秋时代的孔子告诉我们“知者乐水,仁者乐水”,何也?“出云风以通天地之间,阴阳合和,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食。”将山看成沟通天地,和合阴阳的重要事物及雨露源泉,是抚育万物,养育百姓的根本,具有与“仁者”无私品德相比美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而水,孔子认为它无私给予万物,“似德”:所到之处有生命成长,“似仁”:下流曲折而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董必平,“似正”;其万折必东,“似意”;所以,君子见大水必观赏,这就是说,水具有与“君子”或“知者”的德、仁、义、智、勇等品质相类似的特征,所以它是美的,令人愉悦的。 一、山水园林是传统审美观的积淀 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悠久,从奴隶社会末期到封建社会解体,在300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世界上独特的山水风景园林体系。 自然山水是美的载体,园林里只要有山有水,便有林壑之美,横生画意诗情。青山碧水足可令人们心旷神怡,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或借山水以寄意,或借山水以抒情。古往今来,无论是古代的“游圃”,后来的宫苑,还是民间私人宅园,凡属名园都是得山水性情。山衬水、水

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中国农业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课程论文(设计) 课程名称:28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论文题目:中国古典建筑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学生姓名 专 业 层 次 批 次 学 号 学习中心 年 月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制 论文编号:

摘要 中国建筑是东方最为显著的独立的工程技术,就是和西方建筑比较起来,也是极其特殊的。许多建筑物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丰碑,而且是艺术的大宗遗产。中国建筑的美学意蕴除了呈现在它的结构方面,最主要的还有屋顶、色彩、和匀称的平面布置。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优秀文化结构独立

目录 摘要......................................................... I 1 前言. (1) 1.1研究背景 (1)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 1.3研究目的和意义 (2) 2中国古典建筑特点 (3) 2.1屋顶和梁柱 (3) 2.2外形和布局 (3) 2.3色彩及美学特色 (4) 3中国古典建筑的成因分析 (6) 3.1地理环境原因 (6) 3.2文化观念影响 (6) 4 结论与建议 (7)

1 前言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等。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秦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1.1研究背景 纵观历史,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可有多种,而且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剌建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无论它是源于古人对杉树枝形还是对其他自然界物质的模仿。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易于屋顶合理的排送雨雪。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材料的选择上,与西方古建筑相比,中国古建筑偏爱木材,几前年来一直如此,并以木构架结构为主。此结构方式,由立柱、横梁及顺檩等主要构件组成。各构件之间的结点用榫卯相结合,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这种榫卯结合的形式,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原始社会建筑遗址中已有发现,表明它在距今七千多年前就已经形成了。使用木材使得古建筑更为灵活多样,造型更为新颖别致。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

浅谈中国传统元素在建筑中的运用

浅谈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姓名: 学号: 班级: 时间:

摘要 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造就了灿烂辉煌,包罗万象的传统元素,如何继承和吸取传统元素的精髓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去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篇论文就中国传统元素的涵义,构成;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发展,特点,功能性类型划分,以及这些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不同的运用展开研究,通过北京香山饭店、新苏州博物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实例浅谈中国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得出有:(1)运用传统元素中的人文理念(2)运用中国传统建筑建筑空间布局手法(3)运用传统元素的局部(4)运用传统的建筑材料 关键词:传统元素古代建筑元素传承创新

一、中国传统元素 中国作为世界上至今唯一存在并繁荣发展的文明古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历史的传承和积淀流传至今造就了中国博大宽广的传统元素。它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可以说是包罗万象。 1、中国传统元素的涵义 中国是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中国的文明更是有着5000年的历史传承。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大批的精神或物质遗产,而这些遗产正构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传统元素。中国传统元素概念广泛,构成元素多种多样。 2、中国传统元素构成 比如说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茶、中药、文房四宝、四大发明,竖排线装书、剪纸、风筝,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龙凤纹样、祥云图案、中国织绣、凤眼,彩陶、紫砂壶、蜡染、中 石狮、飞天、太极,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华表、牌坊、长城、园林、寺院、古钟、古塔、庙宇、亭、井、黄土、民宅,唐诗、宋词、《三十六计》、《孙子兵法》、《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诗经》,金元宝、如意、烛台、罗盘、八卦、司南、棋子和棋盘、象棋、围棋,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糖葫芦,玉佩、鹫、千层底、刺绣、丝绸、檐,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这些都是中国传统元素。 由此,我们可看出中国传统元素具有世代相传的特点,又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元素。中国传统元素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很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二、中国古代建筑元素 在中国传统元素中,传统建筑元素占有重要位置。中国建筑体系和伊斯兰建筑体系,欧洲建筑体系,构成了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中国的古建筑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体系最完整的建筑体系,从单体建筑到院落组合、城市规划、园林布置等在世界建筑史中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建筑独一无二地体现了的“天人合一”的建筑的理念。达到了人和自然地和谐统一。 1、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 该中国建筑体系至迟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初步形成,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商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7个时期。直至20世纪,始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结构和布局原则。 2、中国古代建筑功能划分类型 中国古代建筑按照功能划分,有七种类型。①居住建筑,从原始建筑的巢居和穴居发展到合院。②城市公共建筑,包括城门城墙,钟楼,鼓楼。③宫殿建筑。代表当时最高建筑技艺。北京故宫是其典型代表。④坛庙陵墓建筑⑤佛

相关文档